古代官员财产公开 严嵩抄家清单达6万字

古代官员财产公开 严嵩抄家清单达6万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古代官员财产公开严嵩抄家清单达6万字

导语:“官员财产公开”,这是一个持续多年的话题,也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实早在我国古代,就有一些官员公开了自己的财产。他们是谁?又

“官员财产公开”,这是一个持续多年的话题,也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其实早在我国古代,就有一些官员公开了自己的财产。他们是谁?又是通过何种方式向世人公开的呢?

诸葛亮没有任何积蓄,连家人的衣服也仅有一套

我们先来看看两份官员的财产清单,它们的主人分别是三国的诸葛亮和唐代的白居易。

三国时期西蜀丞相诸葛亮,一生勤政清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虽然身居相位,却廉洁奉公,晚年的他曾上表后主刘禅,这篇文章便是著名的《自表后主》,其中写道:“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这份上表实际上就是诸葛亮为官以来的个人财产清单。

在这份清单中,诸葛亮的个人财产的一部分是“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要知道西汉哀帝曾赐给宠臣董贤田地两千余顷,东汉济南王刘康也有私田八百顷。如果同他们相比的话,诸葛亮这位国家重臣的家产,真是少得可怜。

同时,诸葛亮清楚地表明他无论是在刘备朝任官,还是在外领军作战,其收入完全来自朝廷俸禄,自己没有其他赚钱的门路。至于家人们,也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度日,绝对不会通过与这位宰相亲戚的任何

生活常识分享

大明奸臣严嵩

严嵩 严嵩 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旋病休归里,读书8载,诗文峻洁,声名始著。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还朝复官。明世宗嘉靖七年(1528),奉命祭告显陵,归而极言祥瑞,明世宗喜。几年内先后迁其为吏部右侍郎,进南京礼部尚书,两年后改任吏部尚书。嘉靖十五年 (1536),以贺万寿节至京师。时值廷议重修宋史,遂留京以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衔主持其事。他善伺帝意,以醮祀青词,取得宠信,加为太子太保。二十

一年(1542),拜武英殿大学士。入直文渊阁,仍掌礼部事。后解部事,专直西苑;累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严嵩无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专擅国政近20年。士大夫侧目屏息,不肖者奔走其门,行贿者络绎不绝。戕害他人以成已私,并大力排除异已。他还吞没军饷,废弛边防,招权纳贿,肆行贪污;激化了 [1] 严嵩,字惟中,号介溪,明朝江西分宜人。他粗眉毛,大声音,脚长体高,又削瘦,像只两脚规。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出生在分宜介溪一个寒士之家,他父亲严准是个穷秀才,在乡里课蒙童。严嵩幼时聪慧,加上他父亲对他的学业格外关心,八岁时就书史成诵,能为文,属对有奇语.据《严氏族谱》,嵩读私塾时,曾与其老师及叔父对联语有曰:“手抱屋柱团团转,脚踏云梯步步高”;“一湾秀水足陶情,流珠溅玉四顾好山皆入望,削碧攒青;” [2] 夏言 严嵩如当时不少同年儿童一般,都有一些小智慧,其父是位久考未成,而又醉心于权力的人,自然把一切的希望都放在儿子身上,于是便悉心的栽培、教导。后来,严嵩完成父亲的心愿,在他25岁之年中了进士,先后被选为庶吉士以及被授为编修官职,直在他雄心壮志的时候,严嵩得了一场大病,迫使他退官回籍。在严嵩的退官的10年,正是宦官刘瑾权倾天下之时。及后刘瑾与其党羽被灭后,严嵩北上顺天,正式复官。在复官的十多年之中,严嵩先后工作于北京与南京的翰林院,深深明白到权力的重要。在同时之间,他学会了口蜜腹剑、欺上媚下的“功夫”,又了解若要得到大权,必定要找个靠山。明武宗驾崩后,明世宗继位。世宗沉迷于道教,整天都与道士们祈求长生不老,对政事莫不关心,朝中的大小事务都交给宠宦处理。当时的礼部尚书夏言极为得到世宗的宠信,又是严嵩的同乡,于是严嵩就抓紧这个机会,拚命巴结、讨好夏言,成为朝野上下的大红人。

历史十大罪人

一、中国历史十大罪人: 第一名:庆父,春秋时鲁国贵族,鲁庄公之弟。他惯于挑拨离间,先后杀掉两个国君,后自缢身亡。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即源于此。 第二名:赵高,秦朝宦官,原为赵国贵族。秦始皇死后,他与李斯逼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不久又杀死李斯,自任丞相,后又谋害胡亥,立子婴为帝,却被子婴诛杀。 第三名:梁冀,东汉大罪臣,两个妹妹分别为顺帝、桓帝皇后。顺帝死后,与梁太后合谋,先后立冲、质、桓三帝,专横朝政近二十年。他掠夺的财产相当于全国半年租赋。公元159年,桓帝诛杀梁氏一家,梁冀自杀。 第四名:董卓,初为凉州豪强,汉灵帝时任并州牧,凶残异常,公元189年,率兵入洛阳,毒死少帝,另立献帝,自为太师,挟天子以令诸侯。后被王允、吕布杀掉。 第五名:来俊臣,唐武则天时酷吏,因告密受宠,后任中丞,后得罪武氏诸王和太平公主,被武后处死。成语请君入瓮讲的就是他与右丞周兴之事。 第六名:李林甫,唐朝权臣。玄宗时任礼部尚书兼中书令。他口有蜜,腹有剑。在任19年中,唐王朝政事败坏,终于酿成安史之乱。 第七名:秦桧,北宋时历任御史中丞等职。靖康二年,被金军掳至北方,不久遣归,充当内奸。他结党专权,力主投降,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岳飞及其子岳云等,为世人唾弃。 第八名:严嵩,明朝大臣。嘉靖中任吏部尚书,官至太子太师,以其子世蕃等为爪牙,操纵国事。在任时有五分之三的军饷被他侵吞。公元1562年,御史邹应龙、林润相继弹劾世蕃,世蕃被杀,抄出黄金万余两,白银二百余万两。严嵩遂被革职,不久病死。 第九名:魏忠贤,明朝宦官。万历年入宫。1620年,他被任为司礼秉笔太监并兼管东厂。他网罗死党,杀害东林党人杨涟、左光斗等正直官吏。 第十名:和珅,原在清廷銮仪卫当差,因逢迎献媚,为乾隆帝所宠,官至文华殿大学士。乾隆死后,嘉庆帝宣布他20条罪状并责其自杀。被抄家产价值约八亿两黄金,等于朝廷10 年收入。 二、中国历史9大治世罪人 第九名:袁世凯,推倒车者。帝王千秋梦,军阀遗祸深。 第八名:朱棣,推倒车者。北平,强者据也,岂为子孙虑哉?二度禁海,抑制萌芽,其罪尤深! 第七名:朱元璋,推倒车者。专制太残酷,煤山合独孤!八股文设计者,禁海始作俑者。 第六名:叶赫那拉氏,不评! 第五名:爱新觉罗.玄烨,推倒车者。禁锢思想第一!清风不识字,四库裹脚布! 第四名:爱新觉罗.弘历,推倒车者。马氏科普七千册,书虫阁楼饱洋荤!十足混蛋,清亡自此。

关于廉洁修身的调查报告

关于廉洁修身的调查报告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方志敏《清贫》),然而当今的腐败却是弥漫着社会,这是一个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今多少高官落马,一幕幕贪官落马案让我们看得触目惊心,而腐败现象却仍是无法得到彻底的缓解,仍有很多贪官在逍遥自在。为了更加清晰的了解如今的廉洁状况,今从税务方面入手,针对廉洁修身这一问题,迅速对本市不同行业的30名私营业主进行了问卷调查,且到本市的税务机关进行了询问有关方面的问题。以下是调查出来的有关情况:公民(此处主要指私营业主)关于廉洁的情况:公民的素质是比较低的, 他们大多为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甚至有一部分是小学毕业的,极少有大 学甚至更高的学历;公民对政治的关心度显然是不够的,由问卷可以看出 公民对政府出台的有廉洁修身的政策只有17%的人是非常清楚的,而有 30%的人竟然漠不关心;公民的法律意识也很淡薄,有些人不懂法律,有 些人知法犯法,由调查问卷可以看出,竟然还有10%的人还不知道不如实 的上交税款是违法行为,而且有65%的人明知这是违法行为却仍旧不遵从 法律,偷税漏税甚至贿赂税务人员;公民的素质虽然不高,但公民对政府 也不是十分满意的,但他们希望大学生好好发展,由此可见,公民还是正 直善良的,他们基本的素质还是有的,且没有被利益完全蒙蔽了眼睛。我 们由以上问题可以看出,公民的受教育程度是是第二三个问题产生的根本 原因,提高公民的受教育程度是关键所在。 税务机关关于廉洁的问题:大概三分之二的税务人员接受了纳税人的 贿赂,这说明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存在腐败,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的职业素 质还是不够高,税务人员讲的第一句话也体现了这一点;当今税务机关工 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也是有待提高的,由税务人员讲的第二句话可以看出,

高中材料作文: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嘉靖三十四年,时任兵部员外郎的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被治罪

高中材料作文 2019.11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嘉靖三十四年,时任兵部员外郎的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被治罪处死,他书写的绝命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至今流传。 1916年9月,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为友人书写此联将“辣”改成了“妙”而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传诵甚广。 1967年9月6日,杨联陞向恩师钱穆“求字”,恳请钱穆先生书写“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以“平肩亦可分担道义,庸手犹当勉著文章”自我警勉;而钱穆先生为杨联陞书写时改为“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两字之改,再出新意,传为佳话。 这几个不同版本的对联,你最喜欢哪一个?请写一篇文章,明确你的选择,并阐述你的理由、观点和态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 【答案】铁肩辣手,文人风华 嘉靖年间,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而被处死,斯人已矣。然而他“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绝命之联,却流传至今。在我看来,纵多方易字几出新意,此联仍以“铁肩”凸显文人面对道义的不退让,“辣手”诉说文人讽喻时弊的勇气,为文人精神做了最好的诠释。

李大钊将辣改为“妙”,赞友人妙手著文。杨联陞以“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自谦自警自勉,钱穆改“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状似平常却暗含期许与勉励。后人对“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几度易字,各有新意各有理趣,固然均为佳作,然而却难将文人大勇大智的精神挥洒得淋漓尽致。 “铁肩”是世对道义的绝不妥协。文人何来“铁肩”?文人苦读书斋,想来只当柔柔弱弱何来铁肩!诚然,文人不是武将,没有雄健的肉体,铁的臂膀,但是面对道义,他们却在精神上筑起铁肩,承天下道义。君不见,曾参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与重乎,死而不已,不亦远乎。”将仁义的大任扛在肩上;君不见屈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铁肩担义不畏死;君不见,殿上谏臣魏征直言不讳,陛下强项令董宣誓不低头。纵然没有真正的铁一般的双肩却为家为国为道义绝不屈服,架起精神的铁肩。与之相较,“平肩”“双肩”固为现实所存在的,却难以描绘文人柔弱双肩上铁一般的面对道义的不退不让。 “辣手”是面对时弊的辛辣讽刺,是面对强权不畏惧,讲真话的大勇。无论是“庸”还是“妙”,都是文采的高低,“只手”更是现实的描写,而辣手却已不仅是文才,更是精神的勇敢与高尚。邵飘萍便拥有这样一只辣手,作为记者的他,生活于那样一个乱世,军阀混战,政府黑暗,他毫不畏惧,揭露真相。面对军阀的威胁,他毫不退缩,坚持“辣手”,终被杀害。让邵飘萍如此被记颂的早已不是他作为记者文才多么高超,而是他“辣手”为文的勇气。比起文章的“庸”“妙”,文才的高下,“辣手”的勇气,更是文人的精气神。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大”,大志与大勇勾画了文人的风貌,不拘于

可萨突厥(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出版社:兰州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书名:可萨突厥(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书号:ISBN978-7-311-04027-7 定价:30.00元 作者简介: 桂宝丽,女,回族,1977年7月出生,中国社科 院历史学博士,现为新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讲 师,世界史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古时期欧 亚草原游牧民族史,博士论文题目为《可萨史研究》。 内容简介: “欧亚历史文化文库”主要收入的是1978年以来我国内陆欧亚诸方向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同时选择了部分国际欧亚学的经典名著,涉及区内众多民族、多种文化类别的语言、文字、风俗、宗教、生产和生活方式等内容及其相互影响,在研究方法和资料构建上独显欧亚视野的优势和特色。 该套丛书的出版宗旨是:使读者能够在欧亚这一视野下系统、全面地品读历史,审视文化传统的发生、发展和变迁,认识我们的历史文化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推动我国的民族史、宗教史、边疆史、断代史乃至中华文化传统等现代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进步。 系统出版这些成果,对于指导我们国家的发展实践和构建稳定的发展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其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对于我国的民族史、宗教史、边疆史、各断代史乃至中华文化传统等现代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启发和推动作用,也将意义深远。 本书是“欧亚历史文化文库”中的一种,本书主要叙述6—11世纪活跃在欧亚大草原西部的可萨突厥人的历史与文化。可萨人(Khazars),也称为哈扎尔人,6世纪后期作为西突厥汗国的属部出现在南俄罗斯草原。西突厥汗国覆亡后,可萨人建立了强大的可萨汗国。大约在7世纪中叶,可萨汗国已是北高加索和伏尔加河下游地区一个重要的国家。8世纪晚期到9世纪早期,可萨汗国的统治阶层皈依了犹太教。虽然统治阶层信奉了犹太教,但是对其他宗教采取一种中立而宽容的态度。宗教上的宽容和国际贸易的利益使得许多基督教徒、穆斯林、犹太人以及异教徒到可萨汗国经商或居住,促进了可萨汗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9世纪前期可萨汗国势力最为强大,占有西至基辅,东到花剌子模草原,北到伏尔加

明朝严嵩

明朝严嵩 《明史》称严嵩“无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①这个结论概括出相当一部分事实,但不是全部。一方面,并非一意媚上,严嵩得罪世宗之处也不少;另一方面,他对政事颇多议论,特别是对正德年间的政治有所批评。这两方面也都应引起注意。 入阁之前严嵩(1480—1565),字惟中,号勉庵、介溪、分宜等,江西分宜人。 他出生于寒士家庭。自小学习声律,少年聪慧,善于作对。如地方父母官口占一联:“关山千里,乡心一夜,雨丝丝。”他随口应对:“帝阙九重,圣寿万年,天荡荡。”②对得很是工整。弘治十一年(1498),中乡试;十八年(1505),中进士,列二甲第二名,选为庶吉士,入翰林院就读,初露才华,阁臣李东阳在内的不少士大夫“咸伟其才”①。正德二年(1507),授翰林院编修。不久,以病请归,在分宜县境内的钤山隐居读书,有十年左右②。刘瑾执政期间,在焦芳的挑唆下,对南方士大夫采取排斥的方针,特别提出“毋得滥用江西人”③。严嵩辞官与此不一定有直接的联系,但他长期养病,可能是受到朝中斥退江西籍官僚的影响。 严嵩在钤山过着相对平静和清贫的生活。据他自己说,是“一官系籍逢多病,数口携家食旧贫”④。“近知理俗事,学种南山田”⑤,这也是他当时生活境况的写照。在钤山时,李梦阳曾经拜访过他,赠诗曰:“问奇颇类扬雄宅,醒酒真轻李相庄。”⑥严嵩和诗为:“地僻柴门堪系马,家贫蕉叶可供书。莺花对酒三春暮,风雅闻音百代余。”⑦过着这样的田园式生活,“颇著清誉”也是自然的。 正德十一年(1516),严嵩还朝复官。复官之初,严嵩对朝政多持批评之论,他多次提到,“正德间,天下所疾苦莫如逆竖妖僧”⑧。对于武宗的其他许多做法,他也持批评态度。关于运楠木北上,他写道:“今湖南运殿材巨楠数千株,联筏曳旗,蔽流而上。楠最硬者围丈余,长可五十尺,诚天地间奇声。然此木一株,山伐陆挽水运至此,费数百金矣。”① ①《明史》卷三○八《严嵩传》。 ②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五《严分宜》。 ①严嵩:《钤山堂集》,崔铣序。 ②据《明史》本传。严嵩自己则说:“卧痾钤山阅八稔。” ③《明武宗实录》卷五九,正德五年正月己卯。 ④严嵩:《钤山堂集》卷二《感述》。 ⑤《钤山堂集》卷二《乙亥年雪》。 ⑥李梦阳:《空同集》卷十八《题严编修东堂新成》。 ⑦《钤山堂集》卷三《奉酬空同先生垂访》。 ⑧《钤山堂集》卷三六《太子少保吏部尚书恭肃周公墓表》。 正德十六年(1521),世宗即位几个月之后,严嵩升南京翰林院侍读,署掌院事。嘉靖四年(1525),升国子监祭酒,又由南京回到北京。至此为止,可以说,世宗对他并没有特别注意,也没有迹象表明,他积极参与了嘉靖初期围绕议礼而展开的激烈斗争。尽管他也写过“濮园仪礼伸舆论,代邸崇恩本圣情”②,尽管他在南京任官,与同在南京的张璁、桂萼有接触的机会,他与桂萼同是江西人,儿子与桂萼之子同延请一师等等。严嵩与桂萼有诗书往还,多所颂扬,这在士大夫中极为普遍,不能作为加入党争的凭证。③当时反对内阁和部院大臣的安排,赞成皇帝尊崇兴献王的主张的,多是一些地位很低的官僚,即不但品秩低,而且是非清要部门的官员。议礼一案,给他们创造了改变地位的极好时机。严嵩在最显贵的翰林院任职,没有与张璁、桂萼等采取同样的行动,是合乎逻辑的。另一方面,他也不像大多数翰林官,坚决拥护以杨廷和为首的旧官僚集团的主张,而取审慎的态度。与批评正德朝政相比,这时的严嵩在为官做人方面有了明显的变化。他将利禄看得重了,常说起“禄不逮养,学未有成”④之类的话,也有人批评他,任祭酒时就不清白了⑤。 嘉靖七年(1528),严嵩以礼部右侍郎步入上层官僚的行列。他被世宗派往湖广安陆(今湖北钟祥)监立显陵碑石。还朝后,严嵩上了两道奏疏。一道奏疏叙述了河南灾区的情况,称“所在旱荒,尽食麻叶、树皮,饥殍载路。市易饼饵则为人所攫取,子女鬻卖得钱不及一饱,孩稚至弃野中而去。闻洛阳、陕州、灵宝诸处尤甚,人相残食,旬日之内报冻死二千余人”①。另一道奏疏叙述了途中所见祥瑞,称“白石产枣阳,有群鹳集绕之祥”,“碑物入江汉,有河水骤长之异。”立碑时,“燠云酿雨”,“灵风飒然”。他提出

明史·严嵩待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

明史·严嵩待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严嵩,字惟中,分宜人。举弘治十八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移疾归,读书钤山十年,为诗古文辞,颇著清誉。还朝,久之进侍讲,署南京翰林院事。召为国子祭酒。嘉靖七年历礼部右侍郎,迁吏部左侍郎,进南京礼部尚书,改吏部。 居南京五年,以贺万寿节至京师。会廷议更修《宋史》,辅臣请留嵩以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董其事。及夏言入内阁,命嵩还掌部事。嵩科第先夏言,而位下之。始倚言事之谨尝置酒邀言躬诣其第言辞不见嵩布席展所具启跽读言谓嵩实下己不疑也。帝以奉道尝御香叶冠,因刻沈水香冠五,赐言等。言不奉诏,帝怒甚。嵩因召对冠之,笼以轻纱。帝见,益内亲嵩。嵩无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帝英察自信,果刑戮,颇护己短,嵩以故得因事激帝怒,戕害人以成其私。 大将军仇鸾,始为曾铣所劾,倚嵩倾铣,遂约为父子。已而鸾挟寇得帝重,嵩犹儿子蓄之,浸相恶。嵩密疏毁鸾,帝不听,而颇纳鸾所陈嵩父子过,少疏之。嵩当入直,不召者数矣。嵩见徐阶、李本入西内,即与俱入。至西华门,门者以非诏旨格之。嵩还第,父子对泣。时陆炳掌锦衣,与鸾争宠,嵩乃结炳共图鸾。会鸾病死,炳讦鸾阴事,帝追戮之。于是益信任嵩,遣所乘龙舟过海子召嵩,载直西内如故。世蕃寻迁工部左侍郎。倭寇江南,用赵文华督察军情,大纳贿赂以遣嵩,致寇乱益甚。及胡宗宪诱降汪直、徐海,文华乃言:臣与宗宪策,臣师嵩所授也。遂命嵩兼支尚书俸无谢,自是褒赐皆不谢。 豁握权久,遍引私人居要地。帝亦浸厌之,而渐亲徐阶。帝所下手诏,语多不可晓,惟世蕃一览了然,答语无不中。嵩受诏多不能答,遣使持问世蕃。值其方耽女乐,不以时答。中使相继促嵩,嵩不得已自为之,往往失旨。馥进昔词;又鱼褪手他人不能量经此积袅帝欢。采见。帝有意去嵩。 (选自《明史。严嵩待》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署南京翰林院事署:代理 B.以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董其事董:管理 C.窃权罔利罔:贪图 D.门者以非诏旨格之格:阻止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始倚言/事之谨/尝置酒/邀言躬诣其第/言辞不见嵩/布席展所具启/跽读/言谓嵩实下/己不疑也。 B.始倚言事之/谨尝置酒/邀言躬诣/其第言辞不见/嵩布席展所具馆跽读/言谓嵩实/下己不疑也。 C.始倚畜/事之谨/尝置酒邀言/躬诣其第/言辞不见嵩/布席展所具/启跽读/言谓嵩/实下己/不疑也。 D.始倚言/事之谨/尝置酒邀言/躬诣其第/言辞不见/嵩布席/展所具启/跽读/言谓嵩实下己/不疑也。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除了因病回乡,严嵩进入官场后仕途颇为顺利。严嵩回朝以后,先后担任了侍讲、国子监祭酒、礼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南京礼部尚书等职。

3古代文学二

唐诗研究 1、《清忠谱》表现的是( ) a 明代苏州市民反对魏忠贤党羽的故事 b 明代奸相严嵩父子迫害莫怀古的故事 c 宋代奸相秦桧迫害岳飞的故事 d 金兵南侵背景下秦钟和莘瑶琴悲欢离合的故事 2、毛宗岗修订、评点的小说是( )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金瓶梅》 d《西游记》 3、明代传奇剧中,直接将嘉靖年间的政治斗争搬上戏剧舞台的是() a《宝剑记》 b《义侠记》 c《浣纱记》 d《鸣凤记》 4、曾巩文章的艺术风格是( ) a沉著痛快 b古雅平正 c雄深雅健 d汪洋恣肆 5、《西厢记诸宫调》的作者是( ) a元稹 b董解元 c王实甫 d关汉卿 6、清代嘉庆年间,常州词派的代表人物是( ) a纳兰性德 b陈维崧 c朱彝尊 d张惠言 7、“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出自于() a王禹偁 b欧阳修 c晏殊 d林逋 8、属于晏几道《鹧鸪天》中词句的是( ) a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b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c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d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9、《西游记》现存最早的百回本是( ) a托名李卓吾评本 b朱鼎臣编辑的《唐三藏西游释厄传》

c杨志和编定的《西游记传》 d金陵世德堂刻本 10、《宋濂散文成就最高的是( ) a写景散文 b传记文 c序文 d寓言 11、《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主要是( ) a志怪 b“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c传奇 d拟话本 12、黄庭坚诗占总数三分之二的是() a交际应酬赠答诗 b民生疾苦时事诗 c表现自我人格襟怀诗 d艳情诗 13、元代散曲作家乔吉是( ) a存世作品最多的元代散曲家 b元代前期散曲作家 c元代散曲清丽派的代表 d元代散曲家中的宦达文士 14、冯梦龙整理的两部当代民歌专集《挂枝儿》和( ) a《吴歌》 b《山歌》 c《闹五更》 d《寄生草》 15、姜夔词的艺术风格是( ) a“清空”、“骚雅” b“如七宝楼台” c婉约飘逸 d工丽精巧 16、以写神仙道化剧著称是() a马致远 b白朴 c郑光祖 d关汉卿 17、清代韵文体弹词长篇小说《再生缘》的作者是()。 a陶贞怀 b秋瑾 c侯芝 d陈端生 18、元代剧作家高明所创作的提倡风化、宣扬孝贤的南戏是( ) a《杀狗记》

突厥语言学导论.

突厥语言学导论 开课单位: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维吾尔语言文学系 任课教师:买提热依木?沙依提职称:教授 学时:54学分:3限选人数:5人 开课对象:?博士生√?硕士生 选课要求:课堂教学 课程性质:√?核心课程?选修课程 课程内容简介(100字以内): 本课程中作者应用历史比较语言学理论和历史比较法方法论对古代突厥文献语言与现代诸多突厥语族语言的亲属关系,各种语言特征的出现、发展变化或消失等现象进行比较研究和描写;同时作者又应用共时语言学的描写方法对现代语言的当代特征进行描述。所以这本课程的理论基础同时属于历史比较语言学和共时语言学范畴。 课程内容较常丰富,如时间上,它从今天一直追溯到6-7世纪古代突厥文献的语言。从文字上,内容涵盖古代突厥文文献语言,回鹘文文献语言、摩尼文文献的语言和阿拉伯文中亚变体写成的喀喇汉王朝时期、近代(察哈台)文献语言、古代安纳托利亚时期和后来的奥斯曼土耳其文献的语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章描述了突厥学、突厥语言学定义,同时回顾了突厥语言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出现、发展的过程。介绍了国内外的研究概况尤其是世界上主要研究突厥语族语言国家的研究概况。第二章,主要归纳了突厥语族语言作为亲属语言的共同特征。第三章介绍了国际上知名学者对突厥语族语言的分类法和作者对这些分类法的评价。第四章主要描述了古代文字和文献。第五章主要描述了古代文献方言划分中的一些问题,最后描述了不同时期文献语言的基本特征。最后一章,对现代诸多突厥语族语言的区别进行了重点描写。首先对这些语言的语音交替规律加以分析,以表格的形式表述。然后对每种语言的使用人口、分布和语言词汇、语法特点进行描写。 讲授课程及教材中作者参考国内外出版的很多新文献资料,为学生提供了非常可靠的参考资料。 前5章,每章讲两次,共10次(30学时),后一章讲6次(共18学时),讨论2次(共6学时)。

劾严嵩疏 杨继盛

兵部武 選清吏司署員外郎事主事臣楊繼盛謹奏 為感激天恩捨身圖報乞賜聖斷早誅奸險巧佞專 權賊臣以清朝政以絕邊患事臣前任兵部車駕司員外郎諫阻馬市言不及時本內脫字罪應下獄被逆鸞威屬問官將臣手指拶折脛骨夾出必欲置之於死荷蒙皇上聖恩薄罰降謫不二年間複升今職夫以孤直罪臣不死逆鸞之手已為萬幸而又遷轉如此之速則自今已往之年皆皇上再生之身自今已往之官皆皇上欽賜之職也臣蒙此莫大之恩則凡事有益於國家可以仰報萬一者雖死有所不顧而日夜只懼思所以捨身圖報之道又未有急於請誅賊臣者也況臣官居兵曹以討賊為職然賊不專於外患凡有害於社稷人民者均謂之賊

臣觀大學士嚴嵩盜權竊柄誤國殃民其天下之第 一大賊乎方今在外之賊惟邊境為急在內之賊惟嚴嵩為最賊寇者邊境之盜瘡疥之疾也賊嵩者門庭之寇心腹之害也賊有內外攻宜有先後未有內賊不去而可以除外賊者故臣請誅賊嵩當在剿絕賊寇之先且嵩之罪惡貫盈神人共憤徐學詩沈煉王宗茂等常劾之矣然止皆言嵩貪污之小而未嘗發嵩僭竊之罪嵩之奸佞又善為撫飾之巧而足以反誣言者之非皇上之仁恕又冀嵩感容留之恩而圖為改邪歸正之道故嵩猶得竊位至今嵩於此時日夜感恩改過可也豈意懼言者之多而益密其彌縫之計因皇上之留而愈恣其無忌憚之為眾惡俱備四端已絕雖離經畔道取天下後世之唾駡亦有所不顧矣幸賴皇上敬天之誠格於皇天上天恐奸

臣害皇上之治而屢示災變以警告去年春雷久不 聲占雲大臣專政然臣莫大於嵩而專政亦未有過於嵩者去年冬日下有赤色占雲下有叛臣夫曰叛者非謀反之謂也凡心不在君而背之者皆謂之叛然則背君之臣又孰有過於嵩乎如各處地震與夫日月交食之變其災皆當應於賊嵩之身者乃日侍其側而不覺上天仁愛警告之心亦恐怠且孤矣不意皇上聰明剛斷乃甘受嵩欺人言既不見信雖上天示警亦不省悟以至於此也臣敢以嵩之專政叛君之十大罪為皇上陳之 我太祖高皇帝親見宰相專權之禍遂詔天下罷中 書丞相而立五府九卿分理庶政殿閣之臣惟備顧問視制草不得平章國事故載諸祖訓有曰以後子孫作皇帝時臣下有建言設立丞相者本人淩遲全

中亚文明史参考书目(史前—突厥汗国)

中文论著: 1《苏联中亚考古》,(苏)弗鲁姆金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编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1981。 2《中亚塔吉克史:上古——十九世纪上半叶》,(苏)加富罗夫著,肖之兴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3《鞑靼千年史》,(英)帕克著,向达、王静渊译,商务印书馆,1937。 4《青铜时代的中亚草原:安德罗诺沃文化》,爱莱娜·E·库孜弥娜著,刘文锁译,《新疆文物》1996年第2期。 5《从青金石之路到丝绸之路——西亚、中亚与亚欧草原古代艺术溯源》,沈爱凤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 6《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论集》,水涛著,科学出版社, 2001。 7《亚洲腹地考古图记》(1—3卷),(英)奥雷尔·斯坦因原著;巫新华,秦立彦,龚国强,艾力江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草原丝绸之路与中亚文明》,张志尧编,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12。 9《中华文化通志:中国与中亚文化交流志》,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编;芮传明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0《西域的历史与文明》,(法)鲁保罗著,耿升译,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11《波斯帝国史》,(美)奥姆斯特德著. 上海市:上海三联书店, 2010。 12《古代的中亚细亚和伊朗》,《古代东方史》第十八章,(苏)阿甫基耶夫著;王以铸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 13《中亚古代艺术》,Γ·Α·普加琴科娃,Π·Η·列穆佩著;陈继周,李琪译,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1994. 14《塞种史研究》,余太山著,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02. 15《嚈哒史研究》,余太山著,北京市:商务印书馆, 2012.01. 16《中亚历史:巴托尔德文集第2卷》,(苏联)瓦西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巴托尔德著;(苏联),В.А.,罗莫金,(苏联),Б.Я.,斯塔维斯基整理;(苏联)Б.Г.,加富罗夫编;张丽译;兰州市: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3。 17《阿富汗史》第1卷,(英)塞克斯著,张家麟译,北京市:商务印书馆, 1972。 18《阿富汗史》,彭树智等撰写,西安市:陕西旅游出版社,1993。 19《粟特商人史》,(法)魏义天(Etienne De La Vaissiere)著,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0《康居粟特考》,(日)白鸟库吉著,傅勤家译,商务印书馆, 1936。 21《吐火罗史研究》,王欣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2《吐火罗人起源研究》,徐文堪著,北京市:昆仑出版社, 2005。 23《20世纪内陆欧亚古代史研究》,余太山主编,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 24《古族新考》,余太山著,北京市:中华书局, 2000。 25《中亚文明史》(第一、二卷汉译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6《中亚通史》,王治来、丁笃本,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27《中亚国际关系史》,王治来、丁笃本,湖南出版社,1997。 28《西域通史》,余太山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29《中亚五国史纲》,马大正、冯锡时主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 30《中亚简史》(外一种)(汉译本),巴尔托里德著、耿世民译,中华书局,2005。 31《中亚史纲要》(汉译本),汉布里主编、吴玉贵译,商务印书馆,1994。 32《中亚古国史》(汉译本),麦高文著、章巽译,中华书局,2004。

诗词大全-《明史·严嵩传》原文及翻译 精品

《明史·严嵩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原文严嵩,字惟中,分宜人。 举弘治十八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 移疾归,读书钤山十年,为诗古文辞,颇著清誉。 还朝,久之进侍讲,署南京翰林院事。 召为国子祭酒。 嘉靖七年历礼部右侍郎,迁吏部左侍郎,进南京礼部尚书,改吏部。 居南京五年,以贺万寿节至京师。 会廷议更修《宋史》,辅臣请留嵩以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董其事。 及夏言入内阁,命嵩还掌部事。 嵩科第先夏言,而位下之。 始倚言事之谨尝置酒邀言躬诣其第言辞不见嵩布席展所具启跽读言谓嵩实下己不疑也。 帝以奉道尝御香叶冠,因刻沈水香冠五,赐言等。 言不奉诏,帝怒甚。 嵩因召对冠之,笼以轻纱。 帝见,益内亲嵩。 嵩无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 帝英察自信,果刑戮,颇护己短,嵩以故得因事激帝怒,戕害人以成其私。 大将军仇鸾,始为曾铣所劾,倚嵩倾铣,遂约为父子。 已而鸾挟寇得帝重,嵩犹儿子蓄之,浸相恶。 嵩密疏毁鸾,帝不听,而颇纳鸾所陈嵩父子过,少疏之。 嵩当入直,不召者数矣。 嵩见徐阶、李本入西内,即与俱入。 至西华门,门者以非诏旨格之。 嵩还第,父子对泣。 时陆炳掌锦衣,与鸾争宠,嵩乃结炳共图鸾。 会鸾病死,炳讦鸾阴事,帝追戮之。 于是益信任嵩,遣所乘龙舟过海子召嵩,载直西内如故。

世蕃寻迁工部左侍郎。 倭寇江南,用赵文华督察军情,大纳贿赂以遣嵩,致寇乱益甚。 及胡宗宪诱降汪直、徐海,文华乃言:臣与宗宪策,臣师嵩所授也。 遂命嵩兼支尚书俸无谢,自是褒赐皆不谢。 豁握权久,遍引私人居要地。 帝亦浸厌之,而渐亲徐阶。 帝所下手诏,语多不可晓,惟世蕃一览了然,答语无不中。 嵩受诏多不能答,遣使持问世蕃。 值其方耽女乐,不以时答。 中使相继促嵩,嵩不得已自为之,往往失旨。 馥进昔词;又鱼褪手他人不能量经此积袅帝欢。 采见。 帝有意去嵩。 (选自《明史。 严嵩待》有删改)译文严嵩,字惟中,分宜人。 孝中弘治十八年中进士,改任庶吉士,又授为编修。 因病辞职回乡,在钤山读书十年,赋诗做文,在当地颇有清誉。 后重返朝廷,不久晋升侍讲,代理南京翰林院事务。 召任国子监祭酒。 嘉靖七年任礼部右侍郎,升吏部左侍郎,再升南京礼部尚书,又改任吏部尚书。 在南京的第五年,严嵩以庆贺皇上生日来到京师。 正好廷臣议论要修改《宋史》,宰辅大臣请留下严嵩,让他以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的身份管理其事。 到夏言入内阁后,便命严嵩回去执掌礼部事务。 严嵩中进士比夏言早,但位在夏言之下。 开始时他依靠夏言,对待他非常恭谨,曾设酒邀请夏言,并亲自到其府上相请,但夏言辞而不见。 他铺开席子,将要陈述的东西展开,长跪诵读。

中国历史文献作业

少数民族历史文献学研究浅析 摘要:文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族文献研究论文从研究主题、作者及登载报刊几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归纳整理这一阶段民族文献研究的概况和特点,并对这一领域研究的发展脉络及变化趋势进行了探讨。文章根据当代目录学的发展趋势,结合中国少数民族文献目录学历史发展和研究现状,提出未来中国少数民族文献目录学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民族文献研究概况;民族文献研究特点;民族文献研究发展趋势 少数民族文献记载了各民族创造的优秀文化传统,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社会、科技价值,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运用价值和文献价值。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缺乏从文献学角度对少数民族众多文献的研究,特别是对少数民族文献的构成、类型、特征、价值、功能及其历史演变过程既缺乏理论分析,又缺乏实际运用技能的说明。这在中国文献学研究中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同时对实际工作的运用也带来了极大不便。令人欣慰的是,这一现状近年来有所改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从文献学的角度来研究少数民族文献学。 一、民族文献研究概况及分析 我国55 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文献,这些文献是各少数民族在不同时期、不同学科、不同地域,以不同方式进行社会实践的知识记录和经验总结的载体。是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研究不可缺乏的资源。本文借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至2005 年这一时间段,报刊上登载的民族文献研究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力求勾勒出民族文献研究的概貌和特征,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提供较为完整的参考资料。 1、材料来源和方法 本应用其他学者统计结果。该研究选用《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为资料来源库,该数据库收集了全国学术性期刊6000多种,报纸200余种,基本覆盖了全国邮发和非邮发报刊,而且时间跨度长,为目前国内特大型数据库之一。考虑到我国民族众多、民族文献载体的多样化,确定检索式为:族3 文献+ 族3 古籍+ 族3 典籍+ 族3 史籍+ 族3 档案,进行主题检索。也考虑到民族文献文种的复杂性,再以各民族古文字为检索点逐个进行检索,最后又以作者进行补充检索。把检索到的相关数据下载,合并后剔除重复数据,共检出论文2587篇,进行统计分析。限于资料来源和检索方式的局限,论文检出难免遗漏,但基本能反映出民族文献研究状况。 2、统计结果分析 (1)、论文发表的年代变化分析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前期有零星论文发表,文革十年几乎没有发表的论文,70年代后期论文发表开始增多,每年20 余篇,进入80年代论文大量增长,每年近100 余篇,到本世纪初论文发表出现高峰。究其原因,民族文献研究论文的产出与我国民族研究事业的发展密切关联,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研究工作经历了起始初创、曲折前进、停滞倒退、恢复发展和开拓创新五个阶段。在前二个阶段中,党和政府组织开展了对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和语言文字使用等情况的大规模调查,为民族学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珍贵资料。进入第三阶段,历经“十年动乱”,

1《严嵩与明代政治》学术讨论会纪要

《严嵩与明代政治》学术讨论会纪要 由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江西省新余市历史学会、江西省分宜县地方志编纂办公室和县社联联合举办的《严嵩与明代政治》学术讨论会,一九八八年十一月十六日至十九日在严嵩家乡江西省分宜县召开。会议主要讨论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关于以忠奸标准评价历史人物问题。与会代表取得了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研究历史人物,不应再以忠、奸来概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张显清、华中师大历史系教授吴量恺等认为,不能以忠和奸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着眼点。历史上所谓的忠和现代意义上的忠涵义不同。历史上的忠、奸是旧史家站在封建立场上对封建士大夫的褒贬。今天,我们应当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针对当时历史环境,对历史人物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以求得公允的、客观的评价,仅仅纠缠于忠和奸无甚意义,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人员、《严嵩评传》的作者之一曹国庆指出,我国历史学界长期以来,评价历史人物有许多框框,忠和奸之分就是其中之一。以忠、奸标准给历史人物画脸谱,不仅要使研究导致简单化、模式化,更多的是难以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 (二)关于研究严嵩的角度问题。大部分与会代表认为,研究严嵩,要与当时的政局、明世宗的个性联系起来。上海社科院出版社武曦同志认为,严嵩所处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强化的时代,他所侍奉的明世宗又是一个刚愎自负的皇帝,严嵩只能违心而不能违旨,在可能的条件下做些事来弥补当时腐败的政局。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郑克晟提出,研究严嵩,要与明代的党争联系起来。明代政治的核心是江南地主和北方地主的斗争,严嵩代表的是北方地主的利益,决定了他势必遭到江南地主集团的反对。总之,严嵩的专权和受到攻击一方面决定于明世宗用北斥南的政策,另方面也表明严嵩仕途的盛衰与明代党争紧密联在一起。郑克晟还认为,严嵩的祸根是明世宗,严嵩只不过为明世宗背了黑锅而已。张显清认为,严嵩文学造诣很高,他也为家乡做了一些事,但严嵩更多的是以一个国家权臣的面目出现。严嵩不是一个一般人物,我们评价他,不能用文学家、才子、为家乡做了多少事为标准,而应视严嵩为政治人物来评价。还有一种意见认为,研究严嵩,不仅要考察当时的皇权、阁权,还要对当时的宦官,锦衣卫、言官、宗藩等的地位和作用结合起来考察。 (三)对严嵩功过是非的评价及与之相关的问题。会上基本上形成了三种意见,一是基本上完全予以肯定说,这种意见以美籍华裔学者苏均炜为代表。苏均炜先生认为,传统视严嵩为“奸臣”的所有罪状都是妄加之罪,毫无根据的。他在《大学士严嵩新论》和本次会议论文《严嵩与夏言》两篇文章中详细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一是基本否定说,这些同志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自

试论明朝奸臣严嵩的两面性

试论明朝奸臣严嵩的两面性 试论明朝奸臣严嵩的两面性;严嵩(1480-1565)字惟中,号勉庵、介溪、;《明史》称严嵩“无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严嵩此人,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在这里三言两语肯;分析严嵩做官,一般认为其秘诀有三;依靠“勤勉加上温顺”,严嵩才博得了世宗的好感,一;透过史料,我们还可以看出,严嵩由于深懂深谙“关系;严嵩之奸是有目共睹的,严嵩之贪也是毋庸置疑的;严嵩家 试论明朝奸臣严嵩的两面性 严嵩(1480-1565)字惟中,号勉庵、介溪、分宜等,汉族,江西新余市分宜县人,他是明朝重要权臣,擅专国政达20年之久,累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权臣之一。严嵩为官专擅媚上,窃权罔利,并大力排除异已,还吞没军饷,废弛边防,招权纳贿,肆行贪污,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晚年,为明世宗所疏远,抄家去职,两年而殁。 《明史》称严嵩“无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 笔者看来,这个结论概括出相当一部分事实,但不是全部。严嵩在执政期间,擅专国政达20年之久,确实干过许多不齿之事,当过执政不屑之人,被定义为奸臣可谓是名副其实。但看问题,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不能以偏概全。实事求是地说,他一方面,并非一意媚上,严嵩得罪世宗之处也不少;另一方面,他对政事颇多议论,特别

是对正德年间的政治有所批评,并非都是一派胡言。这两方面也都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严嵩此人,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在这里三言两语肯定是说不清道不明。我想仅就他的复杂人生凸显的两面性,做点粗浅分析探讨。 分析严嵩做官,一般认为其秘诀有三。第一个就是“媚主固宠”,换句话说就是平时拍领导马屁,喝酒替领导卖力,逢年过节多孝敬厚礼。在他政界地位尚不够巩固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可以说,就是 依靠“勤勉加上温顺”,严嵩才博得了世宗的好感,一步步地爬上了显赫高位。第二个手段是“上阵父子兵”。严嵩有个儿子,叫严世藩,人情练达,世故精通。严嵩做宰相后,严世藩晋职工部侍郎,官不虽大,却秉掌印之责,颇有实权。平日里严嵩稳坐中军帐,大小事都交给严世藩。儿子在前运作,老子在后撑腰,一攻一守,天衣无缝。即使儿子犯了错,有老子在上头罩着,试想有几个人胆敢“老虎头上拔毛”?第三个秘诀是培植亲信,组成复杂庞大的权力关系网。平日里你好我好大家好,一旦有事互相帮衬、互相呼应、互相支持,真如铁打屏障,风刮不进、雨打不着。这显然就是现代社会盛行的“圈子”“站队”的古代表现形式。 透过史料,我们还可以看出,严嵩由于深懂深谙“关系学”,善于笼络世宗亲信。他常常两面三刀,委罪于人;能伸能屈,使用苦肉计。从嘉靖二十三年到三十五年的十多年时间内,严嵩先后在宜春、分宜两县捐金修建了四座石拱桥:宜春秀江上的广泽桥,下浦的广润桥(上浦、下浦各一座的总称),分宜清源河上的万年桥,共花三四万两银子。同时还出资修葺了分宜县学等等。这些钱,虽刮自人民的血汗,建桥、办学又有狭隘的乡土观念和光宗耀祖的思想,但毕竟直

王阳明传人、让严嵩伏法、张居正十分推崇的《官智经》作者背景全文及解释

王阳明传人、让严嵩伏法、张居正十分推崇的《官智经》作者背景全文及解释 徐阶,生于1503年9月30日(10月20日),明松江府华亭县人(今上海奉贤区齐贤镇),死于1583年4月。 徐阶早年即工诗文,善书法。17岁乡试落榜后,他回乡向当时的知县 聂豹学习心学,成为心学(王阳明创)传人。嘉靖二年(1523年),徐阶以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后被贬为延平府推官。 当时,延平多盗,徐阶到任后捕巨盗100余人,清理积案,释出系囚,赢得声誉,被升为黄州同知,后又擢为浙江按察佥事,进江西按察副使,主浙、闽二省学政,后入京任职。 后来,他密奏咸宁侯仇鸾罪状,使嘉靖帝杀掉仇鸾,得到皇上的信任,加太子太师头衔,地位进一步提高,仅次于严嵩。 当时,严嵩为首辅,徐阶和严嵩一起在朝10多年。 严嵩是明代臭名昭著的奸相,由于善写青词,又能迎合帝意,徐阶地位得保并高升。 有一次,嘉靖帝居住的永寿宫发生火灾,暂时住到了玉熙殿,但是这里地方太小,于是嘉靖想营建新宫殿。 他问严嵩,严嵩请求他回到大内住,嘉靖帝很不乐意。 然后问徐阶,徐阶猜透了嘉靖的心思,于是建议用被烧毁宫殿的剩余材料,营建新的宫殿,他的建议得到嘉靖帝的赞同。 后来由他主持建造成万寿宫,嘉靖搬了进去。 徐阶因此加封少师,兼支尚书俸,而严嵩渐渐被皇帝冷落。 嘉靖41年(1562),邹应龙告发严嵩父子,皇帝下令逮捕严世蕃,勒令严嵩退休,徐阶则取代严嵩为首辅。 严嵩被勒令退休后,徐阶亲自到严嵩家去安慰。 他的行为使严嵩十分感动,甚至叩头致谢。

严世蕃也乞求徐阶替他们在皇上面前说情,徐阶满口答应。 徐阶回到家里后,他的儿子徐番迷惑不解地问:“你受了严家父子那么多年的气,现在总算到了出气的时候了,你怎么这样对待他们?” 徐佯装生气骂徐番说:“没有严家就没有我的今天,现在严家有难,我恩将仇报,会被人耻笑的。” 严嵩派人探听到这一情况,信以为真,严世蕃也说:“徐老对我们没有坏心。” 其实,徐阶这样做是因为他看出皇上对严嵩还存有眷恋,而皇上又是个反复无常的人,严嵩的爪牙还在四处活动,时机还不成熟。 后来,嘉靖帝果然后悔,想重新召回严嵩,在徐阶的力劝下,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同时,他起用了“严诬告、权轻重、详讼词、惩奸慝、省佐证”而著称于世的法学家、政治家、社稷良臣福建晋江潘湖人黄光为刑部尚书,为抓捕严嵩做伏笔。 最终,让阶奸相严嵩伏法,为民除害,天下称快。 徐阶不仅是王阳明传人,斗倒严嵩,他还把一生为官之道写了一本书,叫《官智经》书中,徐阶总结了求迁、免谪、建功、化难、释疑、远谤、藏拙、去患等为官“八智”。 《官智经》一大特点是关注为官的具体问题,且内容十分丰富,而文字言简意赅,寓万千道理于其中,非常人所能道破。

严嵩是公认的奸臣,为什么还会有人崇拜他,为他修祠堂呢

严嵩是公认的奸臣,为什么还会有人崇拜他,为他修 祠堂呢 本文导读: 基本上,所有的奸臣都是遭到别人唾弃,但是就有那么一个人,极其特殊,他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奸臣,明朝的严嵩,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江西新余的这个地方,不仅不唾弃他,还为他建立了祠堂。 这个严嵩就是新余人,弘治十八年的时候,他中了举人,于是就进了官场里,但是他一直没得到重用,一直等了十年之后,才成为了武英殿大学士,至此,他才成为了内阁中的一个人物。 他已经六十三岁了,才做到这个位置,一般古人七十岁,就是长寿之人了,按照正常的逻辑,他当几年首辅,然后就应该退休了,但是这个人,比较长寿,六十三岁入阁,整整掌握了二十年朝政大权。 后来他被抄家,他的儿子就被斩首,当时史书上就说,他就是一个大奸臣,说他玩弄权柄,说他在职期间,勾结大臣,铲除异己,说他是一个居心险恶的人,一直到今天,电视上的严嵩,就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奸臣。 但是在江西新余的人们,却不这么认为,在新余的分宜县,有一座严嵩的墓园,甚至还有严氏宗祠,不仅严家的后

人,对自己的老祖宗很崇拜,当地的人民,也都很推崇严嵩,当地的电视台,专门拍了一部关于严嵩正面形象的电视剧。 而且外地要是有人去旅游,是不能说严嵩的坏话,不然当地人就会反驳,还有甚者,会直接骂人,其实,就是因为严嵩这个人,首先是为自己的家乡,修路、修学堂,他为自己的家乡,做了很多的好事,所以人们都喜欢他。 还有一点,就是他究竟是不是一个奸臣,有学者认为,他其实就是个替罪羊,为嘉靖皇帝背锅,可以说他是个权臣,在赈灾救济方面,他也做了很多的好事,有人就认为,很可能他只是一个牺牲品。 不过忠奸善恶,并不是这么简单就能分出来,也不能看他做了什么事情,就把一个人定性,说不定是另有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