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考题

生理学考题
生理学考题

1、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生化改变?P14

(一)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

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是多阶段的。发生凋亡的细胞,形态上首先变圆,并逐步与周围细胞脱离,表面微绒毛消失。胞浆凝缩,胞膜迅速发生空泡化(blebbing),细胞体积逐渐缩小,出现固缩(condensation)。然后内质网变疏松并与胞膜融合,形成膜表面的芽状突起,称为出芽(budding)。晚期核质高度浓缩融合成团,染色质集中分布在核膜的边缘,呈新月形或马蹄形分布,称为染色质边集(margination)。胞膜皱缩内陷,分割包裹胞浆,形成泡状小体称为凋亡小体(apoptosis body),这是凋亡细胞特征性的形态学改变。凋亡小体形成后迅即被周围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如巨噬细胞、上皮细胞等吞噬、降解(图8-2)。整个凋亡过程中胞膜保持完整,没有细胞内容物的外漏,因而不伴有局部的炎症反应。

图2-2 细胞凋亡与坏死的比较

(二)细胞凋亡的生化改变

细胞凋亡过程中可出现各种生化改变,其中DNA的片段化断裂及蛋白质的降解尤为重要。

1.DNA的片段化细胞凋亡时DNA链的断裂有三种方式。最多见的一种断裂方式是核小体间DNA链断裂,是内源性核酸内切酶(endogenous nuclease)被激活所致。

组成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核小体,核小体之间的连接区易受内切酶的攻击而发生断裂。DNA链上每隔200个核苷酸就有1个核小体,当内切酶在核小体连接区切开DNA时,即可形成180~200bp 或其整倍数的片段。这些片段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中可呈特征性的“梯”状(ladder pattern)条带,这是判断凋亡发生的客观指标之一。因此,DNA片段化断裂是细胞凋亡的关键性结局。

2.内源性核酸内切酶激活及其作用在细胞凋亡过程中执行染色质DNA切割任务的是内源性核酸内切酶,这导致DNA断裂成核小体倍数大小的片段,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上出现典型的阶梯状DNA 区带。内源性核酸内切酶多数为Ca2+/Mg2+依赖的,但Zn2+可抑制其活性。

3.Caspases的激活及其作用Caspases是目前研究得最清楚的细胞凋亡执行者。这是一组对底物门冬氨酸部位有特异水解作用,其活性中心富含半胱氨酸的蛋白酶,全名为含半胱氨酸的门冬氨酸特异蛋白酶。目前已发现该蛋白酶家族有10多个成员,第一个被发现的caspase是ICE(interleukin-Iβconverting enzyme,ICE),即caspase-1,随后又发现了一系列的caspase,曾被分别给予了不同的

名称,现统称为caspases,而以序号区分。

Caspase在凋亡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灭活细胞凋亡的抑制物(如Bcl-2);直接作用于细胞结构并使之解体,促使凋亡小体形成;在凋亡级联反应(cascade)中水解相关活性蛋白,从而使该蛋白获得或丧失某种生物学功能如:caspase-9可使caspase-3酶原水解形成具有分解蛋白质活性的caspase-3。

2、细胞凋亡信号转导的几条通路?特点?

细胞凋亡信号的转导

大多数情况下,来自于细胞外的细胞凋亡诱导因素作用于细胞后可转化为细胞凋亡信号,并通过胞内不同的信号转导途径,最终激活细胞死亡程序,导致细胞凋亡。因此,凋亡信号转导系统是连接凋亡诱导因素与核DNA片段化断裂及细胞结构蛋白降解的中间环节。这

个系统的特点是:①多样性即不同种类的细胞有不同的信号转导系统;②耦联性即死亡信号的转导系统与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的信号转导系统在某些环节上有交叉、耦联;因此同一个信号,在不同条件下既可引起凋亡,也可刺激增殖;③同一性即不同的凋亡诱导因素可以通过同一信号转导系统触发细胞凋亡。这就意味着切断某一信号转导系统,就有可能影响多种凋亡诱导因素引起的细胞凋亡;④多途性即同一凋亡诱导因素可经过多条信号转导途径触发凋

亡。要完全阻抑某一凋亡诱导因素的作用,就必须同时切断多条相关的信号转导途径。

通路:迄今为止,研究较多的信号转导系统有:①胞内Ca2+信号系统;②cAMP/ PKA信号系统;③Fas /FasL 信号系统;④神经酰胺信号系统;⑤二酰甘油/PKC信号系统;

⑥酪氨酸蛋白激酶信号系统。

1.胞内Ca2+信号系统Ca2+作为细胞第二信使介导了许多重要的细胞反应,如:肌细胞收缩、免疫细胞活化及细胞增殖等。20世纪80年代初研究糖皮质激素诱导胸腺细胞凋亡时发现,细胞凋亡时胞内游离Ca2+浓度显著上升。用Ca2+载体A23187人为升高B淋巴细胞内Ca2+水平,可诱导B淋巴细胞凋亡;而用钙络合剂降低细胞内Ca2+水平,可阻止细胞凋亡。因此,Ca2+在细胞凋亡中充当了传递凋亡信号的角色。胞内Ca2+浓度上升可激活Ca2+依赖的谷氨酰胺转移酶,活化核转录因子等触发细胞凋亡。

2.cAMP/PKA信号系统cAMP是另一个重要的第二信使,它在胞内浓度的上升,可激活cAMP依赖的PKA,使其靶蛋白上某些氨基酸残基磷酸化,从而改变蛋白质的功能。研究发现,cAMP是细胞凋亡信号,例如:用可透过胞膜的双丁酰cAMP(db cAMP)可引起培养的髓样白血病细胞或胸腺细胞发生凋亡;糖皮质激素诱导淋巴细胞凋亡也是通过激活Ca2+/钙调素信号系统,继而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胞内cAMP浓度上升,然后活化PKA引起细胞凋亡。

3.Fas /FasL信号系统Fas蛋白是细胞膜上的跨膜蛋白,属于TNF受体家族。作为一个膜受体,Fas蛋白可以和T淋巴细胞表面的Fas配体(FasL )结合,也可以与抗Fas的抗体结合,从而启动细胞凋亡。在Fas蛋白所介导的细胞凋亡中其可能的信号转导机制如下:①FasL或抗Fas抗体与Fas蛋白结合,引起神经鞘磷脂酶的活性迅速上升,使神经鞘磷脂分解产生神经酰胺,神经酰胺作为第二信使激活相应的蛋白激酶,从而诱导细胞凋亡;②抗Fas抗体或TNF与Fas 蛋白结合后可激活ICE样的caspase,后者可降解H1组蛋白,使染色体松弛,DNA链舒展而暴露出核酸内切酶的酶切位点,使DNA链更容易被切割;③Fas蛋白被激活后也可以通过Ca2+信号系统传递死亡信息而导致细胞凋亡。

4.神经酰胺信号系统神经酰胺(ceramide)是神经鞘磷脂(sphingomyelin, SM)在SM酶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类新型第二信使。其生物学效应包括:诱导凋亡;抑制细胞生长;引起细胞周期阻滞,细胞周期通常被阻滞于G0/G1期。目前证实,电离辐射、TNF-a、Fas、糖皮质激素均可通过神经酰胺信号系统诱导细胞凋亡。

5.二酰甘油/PKC信号系统二酰甘油是磷脂酰肌醇和磷脂酰胆碱在磷脂酶C的催化下产生的一种第二信使物质。二酰甘油是PKC 的内源性激活物,促癌物佛波酯是PKC的外源性激活物。研究表明:PKC由三组同工酶组成,其中PKCβ1与细胞凋亡关系密切,活化的PKCβ1可诱导u937白血病细胞发生凋亡。抑制PKC的活性,同时也可抑制糖皮质激素诱导的小鼠胸腺细胞凋亡。相反PKC激动剂佛

波酯可抑制某些类型的细胞凋亡,如:糖皮质激素、T细胞受体激活及IL-2撤除所引起的细胞凋亡。这些材料提示:二酰甘油/PK C信号系统参与了细胞凋亡,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6.酪氨酸蛋白激酶(PTK)信号系统PTK所介导的信号系统对细胞凋亡起重要的负调控作用。一些生长因子或细胞因子(NGF、表皮生长因子、IL-3等)与其受体结合后,通过直接或间接激活PTK,然后PTK将其靶蛋白上的酪氨酸磷酸化进而使Ras蛋白激活,并通过Raf-1(cytosolic kinase),MAPKK(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激酶)、MAPK(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引起蛋白质磷酸化并产生促进细胞分化的效应,此信号途径被阻断可引起细胞凋亡。生长因子或细胞因子撤除引起的细胞凋亡是由于PTK不能被有效激活所致。

3、细胞凋亡的线粒体通路?

线粒体损伤细胞凋亡的早期就会出现线粒体内膜通透性增大,线粒体跨膜电位(△ψm)明显下降。在毒物(如鱼藤酮、原卟啉Ⅸ、百草枯等)诱导的肝细胞凋亡、兴奋性递质(谷氨酸)诱导的神经元凋亡,必须生长因子的缺乏引起的相应细胞凋亡,糖皮质激素诱导的淋巴细胞凋亡等,皆证实了早期的线粒体△ψm的明显下降。△ψm 的下降可能主要是由于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PTP)的改变,PTP的改变使线粒体的能量代谢障碍,释放氧自由基及蛋白酶和核酸内切酶的激活剂等,进而诱发凋亡。体内、外

实验证明,阻止线粒体通透性的改变可以防止细胞凋亡,例如:用Bcl-2可以阻止细胞凋亡,在于它能升高线粒体的跨膜电位和阻止线粒体通透性改变。

目前认为,线粒体膜功能和结构上的完整性被破坏引起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是(图8-3):线粒体内、外膜之间的PTP具有调节线粒体膜通透性的作用。正常情况下,绝大多数PTP处于关闭状态。当线粒体△ψm在各种凋亡诱导因素作用下降低时PTP开放,导致线粒体膜通透性增大,使细胞凋亡的启动因子如:细胞色素C(Cyt.C)、凋亡蛋白酶激活因子(Apaf)和凋亡诱导因子(AIF)等从线粒体内释放出来。Cyt.C与Apaf相互作用可激活caspase-9,而AIF是一种核基因组编码的,分子量为50kD的膜间蛋白,可快速激活核酸内切酶,并增强caspase-3的水解活性。Bcl-2具有恢复△ψm和调制PTP功能的作用,因而可阻止上述凋亡启动因子从线粒体向外释放,切断了细胞凋亡级联式反应中的关键性环节,所以具有很强的抗细胞凋亡的作用。

图2-3 线粒体△ψm下降与细胞凋亡

4、细胞凋亡的氧化应激?

氧化应激氧自由基化学性质活泼,破坏机体正常的氧化/还原的动态平衡,造成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质、脂质)的氧化损伤,干扰正常的生命活动,形成严重的氧化应激状态,机体氧化损伤的后果之一就是诱导细胞凋亡。例如:各种氧化剂(如:H2O2)可直接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也可诱导细胞凋亡,而使用抗氧化剂(如:Vit E、胡萝卜素等)可以阻断有氧化应激背景的各种凋亡诱导因素如TNF-α、电离辐射等所引起的细胞凋亡。

氧化应激引起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是:激活P53基因、消耗大量ATP、生物膜脂质过氧化、激活Ca2+/Mg2+依赖的核酸内切酶、活化核转录因子NF-κB,AP-1等诱发细胞凋亡。

5、粘附分子定义、结构、分类、相应配体、活性如何调节?

一、概念

英文:adhesion molecule, AM

同义词:细胞粘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CAM)、粘附受体

指由细胞合成的,可促进细胞与细胞之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三间粘附的一大类分子的总称。

细胞粘附是指细胞与某一表面的粘附,这一表面可以是其他细胞、基质蛋白或是无生命的物体如留置的导管等。是通过细胞表面的受体——粘附分子来实现的,AM介导的细胞粘附在机体的形态发生、细胞迁移和细胞信息交流中起关键作用。

二、结构

绝大多数AM是存在于膜上的整合糖蛋白,由三部分组成即:较长的细胞外区、跨膜区、较短的细胞内区。多数CAM的胞内区通过骨架结合蛋白与细胞骨架成分结合,少数CAM通过糖基磷脂酰甘油锚定在细胞膜上。其配体结合部位位于胞外区。

PS:▲肌动蛋白结合蛋白(actin binding protein, ABP)

▲与细胞骨架成分结合的CAM不易脱落;锚定细胞膜上的CAM容易脱落,即为临床上可测得的

可溶性CAM。

三、分类

根据编码AM的基因及其产物的结构功能特点分:

1、钙依赖性粘附素家族(cadherin)

2、整合素家族(integrin)

3、选择素家族(selectin)

4、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5、CD44家族(H-细胞粘附素家族,H-CAM)或称粘蛋白样家族

6、其他,如可溶性粘附分子(sCAM)

CAM还能以溶解或循环形式存在于血清和其他体液中,称为可溶性粘附分子(sCAM)。它们是AM细胞外区脱落后形成的,其数量变化和某些病理状态如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转移等有关,由于它们易于检测,故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四、配体

1、同种或异种粘附分子的胞外区

相邻两细胞通过同种或异种的粘附分子介导相互结合,如钙依赖性粘附素家族介导的钙依赖性同种细胞间的粘附(同种亲合性结合)以及由免疫球蛋白的家族成员NCAM介导Ca2+非依赖性的细胞——细胞粘附(异种亲合性结合)

配体——受体,反受体——受体

2、细胞外基质

细胞外基质成分是一些粘附分子的重要配体。

例如:透明质酸——CD44家族的配体

胶原、纤连蛋白、层粘连蛋白——整合素家族部分成员的配体

3、细胞表面的寡糖

选择整家族粘附分子的配体是细胞膜上的寡糖分子,如唾液酸化的寡糖Lewis x和它的异构体等。

4、血浆中的可溶性蛋白

○+ ○+ ○- 纤维蛋白原(FB )、von Willebrand 因子(vWF )(遗传性假血友病因子)、无活性的补体C36(iC36) 例:FB 可作为连接分子,与多个血小板膜上的整合素结合,介导血小板之间的粘附反应。因此,细胞表面的粘附分子通过与一个可溶性的多价分子(配体)结合介导细胞间的粘附,是细胞间粘附的又一方式。

五、调节

在正常细胞中,粘附分子的表达及活性都受到严格的调控。目前已知的AM 的调节因素有:

● 细胞脂多糖(LPS )

● 细胞因子:IL-1、TNF 、IFN

● 炎症介质:PAF

● 补体成份

胞外信号+细胞表面的受体 细胞内多条信号转导通路 其中激活的

酪氨酸蛋白激酶 AM 的胞内区磷酸化 AM

丝/苏氨酸蛋白激酶 ABP 的磷酸化

当AM 与其配体结合后,又在○+多条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细胞内骨架蛋白的重组—→细胞形态的变化及细胞的增生、分化、凋亡等改变。

6、整合素家族定义、分类及各自的生理学功能?

1、概念:

整合素是一组二价阳离子依赖性的细胞表面跨膜糖蛋白,它们介导细胞与细胞及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粘附反应。

2、组成:

目前已发现16种α亚基和8种β亚基,它们可相

互结合形成20多种整合素。该家族可分为数个亚族,迄今了解最多的有三个亚族:

β1亚族:β1整合素

β2亚族:β2整合素

β3亚族:β3整合素

每个亚族由一个共同的β亚基和一组特定的α亚基组成。

3、结构:

由α和β亚基以非共价键结合形成的异二聚体。α亚基和β亚基都有一个较大的球形的细胞外区、一个跨膜区、一个较短的细胞内区。

4、功能:

(1)β1整合素:整合素的β1亚族、VLA亚族(very late antigen)

●β1整合素的β亚单位为CD29

●作用:①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成分的结合(主要)

②介导淋巴细胞的归巢

③介导白细胞与激活的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反应。

●分布:激活的淋巴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血小板、成纤维细胞。

●分类:α1β1、α2β1、α3β1、α4β1、α5β1、α6β1、α7β1、α8β1、α9β1(9种)

●分类:α2β2、αmβ2、αxβ2(3种)

(2)β2整合素:整合素的β2亚族,白细胞粘附分子β2整合素的β亚基单位为CD18

①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ymphocyte function relateal antigell-1, LFN-1)

作用:参与白细胞之间及白细胞与内皮细胞之间的

粘附。

②巨噬细胞分化抗原-1(Mac-1)

介导白细胞与内皮细胞、上皮细胞的粘附

与NKC杀伤结合iC3b的靶细胞有关

③糖蛋白150/95(GP150/95)

参与细胞毒T细胞与靶细胞的粘附

分布:各种白细胞

(3)β3整合素、整合素的β3亚族,细胞粘附素(cytoadherins),β3整合素的β亚基单位为CD61。

作用:①介导血小板的粘附、聚集。

②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成分之间的粘附。

分布:血小板、多种细胞

分类:αⅡbβ3、αvβ3

7、选择素家族定义、分类及各自生理学功能?

1、概念

选择素又称凝染素样细胞粘附分子(Lec-CAM),是一种介导细胞与细胞间粘附,并且有高度选择性,配体为细胞膜的糖Le x和Le a的跨膜糖蛋白。

2、组成

至今了解最多的有 L-选择素(CD62L):LAM-1 or leu-CAM-1

E-选择素(CD62E):ELAM-1 P-选择素(CD62P)GMP-140 or PADGEM

LAM-1:白细胞粘附分子-1(leukocyte adhesion molecule-1 or leu-CAM-1)

ELAM-1:内皮细胞-白细胞粉附分子-1

(eudothelial, cell leukocyte adhesion

molecule-1)

GMP-140:分子量为140KD的颗粒膜蛋白(granule

membrane protein-140KD)

PADGEM:血小板活化依赖性颗粒外膜蛋白

3、结构

三种选择素均由胞外区,跨膜区、胞内区三部分组成。三种细胞外区结构相似,均含一个凝集素样区,一个表皮生长因子样区和2-9个连续重复的补体结合区段;选择素的胞内区很短,且三种之间无同源性,也与骨架蛋白结合。

4、功能

(1)L-选择素:LAM-1

有2个连续重复的补体结合蛋白区段,它在绝大部分白细胞上因有表达。

作用:①(可单独)介导白细胞的滚动与捕获(通过与内皮细胞的结合)

②参与淋巴细胞的归巢(通过介导淋巴细胞间的结合)

分布:白细胞

(2)E-选择素:ELAM一1

有6个连续重复的补体结合蛋白区段,它们在未激活的内皮细胞不表达,在TNFα、IC-1、IFN-r、LPS 等刺激时其表达在4~6个小时内迅速增加。

作用:①介导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

②介导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

分布:活化的内皮细胞(毛细血管,后微静脉)(3)P-选择素: GMP-140 PADGEM

有 9个连续重复的补体结合蛋白区段,通常情况下存在于血小板的α一颗粒和内皮细胞的Weibel-Palade小体,在受到凝血酶组胺、补体、氧

自由基or细胞因子的刺激后,P-选择素可在数分钟内移到细胞表面。

作用:①介导白细胞的滚动

②介导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可溶性P-选择素)

分布:血小板、活化的内皮细胞(小静脉,微静脉)

8、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定义、分类及各自生理学功能?

1、概念

免疫球蛋白家族的粘附分子是一类细胞表面与免疫球蛋白(Ig)结构相似的跨膜蛋白质,多数介导Ca2+非依赖性同种和异种细胞之间的粘附反应。

2、组成:

①细胞间粘附分子(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ICAM)

②血管细胞粘附分子(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VCAM)

③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platelet endothelium cell adhesion molecule, PECAM)

④神经细胞粘附分子(NCAM)

⑤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2,3(LFA-2,3)

⑥杀伤性T细胞相关抗原-4(CTLA-4)

⑦神经元-胶质细胞粘附分子(Ng-CAM)等 (CEA)

3、结构:

结构特征是分子中均含有不同数目的免疫球蛋白样区域,即沿着肽链每60-80个氨基酸残基出现一个链内二硫环,每个环内大约110个氨基酸残基,呈反平行β片层折叠,中心通过半胱氨酸形成二硫键加以

稳定,成为一种钢性结构。

4、功能:

(1)ICAM:

①ICAM-1:是含有5个Ig区段的跨膜糖蛋白

作用:介导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

分布:内皮细胞、上皮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

说明:通常情况下内皮细胞上ICAM-1表达处于低水平,在IFN-γ、TNF-α、IL-1β、LPS刺激下其表达急剧增加。

② ICAM-2:含2个Ig区段的跨膜糖蛋白。

作用:调节α2β2/ICAM-1细胞粘附途径的作用

分布:内皮细胞、血小板、树突状细胞、单核细胞、某些淋巴细胞

说明:在上述细胞上固有地表达,不受炎症介质的影响。

③ ICAM-3:含5个Ig区段的跨膜糖蛋白

作用:同ICAM-2

分布:所有白细胞,内皮细胞(病理条件下)

说明:在所有白细胞上固有地表达,只在病理条件下表达于内皮细胞。

(二)VCAM:

VCAM-1:含7个Ig区段的跨膜蛋白质。

作用:参与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间的粘附。

分布:内皮细胞

说明:内皮细胞上VCAM-1在受到TNF-α、IL-1、LPS刺激时表达增加。

(3)PECAM

PECAM-1:含6个Ig区段的跨膜蛋白质

作用:通过同种亲和性结合而介导粘附,可能在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和调节白细胞通过内皮的迁移起一定的作用。

分布:内皮细胞的胞间直接,内皮细胞,血小板髓系白细胞

说明:PECAM-1在内皮细胞的胞间连接大量表达,在内皮细胞上的表达是固有的,不受IFN-r, TNF-α, IC-1的调节。

9、粘附分子与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

AM与心肌缺血一再灌注损伤(MIRI)

1、在大鼠MIR模型发现再灌流后冠状血管内皮细胞上ICAM-1的表达增加,原缺血区和未缺血区的心肌细胞均可出现ICAM-1的表达。

2、在猴MIR模型也发现冠状血管内皮细胞的E-选择素表达增加。

3、在心肌缺血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不同AM的作用也不相同。

①当再灌注发生后20mim,PMN上的L-选择素可很快从激活的细胞表面释放,造成白细胞的滚动状态,这是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的先决条件。

②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PMN表面β2整合素(CD11CD18)、内皮细胞表面D-选择素(20mim)、E-选择素(4h)↑和ICAM-1(1h)的表达上调,心肌细胞表面也出现ICAM-1的表达。

③滚动的PMN 间接——通过β2整合素与内皮细胞的ICAM-1结合

直接——与内皮细胞的E-选择素结合

从而与内皮细胞粘附

机械堵塞作用:堵塞Cap→“无复流现象”

损伤因子作用:PMN释放的弹性蛋白酶、细胞因子

等可扩散至心肌细胞使其损伤

细胞毒作用:PMN跨内皮细胞迁移→通过β2整合素

/ICAM-1途经与心肌细胞粘附,直接

释放细胞毒性介质造成其损伤

4、应用选择素、β2整合素和ICAM的单克隆抗体在不同动物MIRI的模型中均显示了心肌坏死程度减轻,血清CPK活性降低等,表明:抗粘附分子治疗可成为临床预防MIRI的有效途径。

10、MODS定义、分期及分型?

定义:MODS主要是指在各种急性疾病时某些器官不能维持其自身功能,从而出现器官功能障碍,此时机体内环境稳定必须靠临床干预才能维持。MODS的表现具有两个明显特点即多元性和序贯性。

从MODS的发生发展看,可作以下的分型与分期:

(一)分型

1.原发型MODS 即单相型。它是由某些明确的损伤作用于机体,直接引起器官功能障碍,所以MODS出现很快。例如严重创伤后引起的急性肺损伤,以此开始,相继出现其他器官的功能障碍。在原发型MODS发生发展过程中,SIRS不如继发性MODS中显著。此型MODS预后比较好。

2.继发型MODS 它不是由原始损伤本身直接引起,而要经历所谓“二次打击”。第一次打击(如创伤)可以是轻度的,不足以引起

临床症状,但能使免疫系统处于预激活状态,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炎症反应失控,出现明显的SIRS,此时如相继发生的第二次打击(如感染)可能具有致死性,并迅速造成远处多个器官功能障碍。继发型MODS中第二次打击常为感染,此时因有SIRS/CARS的基础,因此极易有败血症形成。

(二)分期

最近Bone提出,典型的SIRS按其发生发展过程可分以下五期:第一期,局部反应期;第二期,全身炎症反应始动期;第三期,SIRS 期;第四期,CARS期:第五期,免疫不协调期。

第一期,局部反应期:感染灶、创伤(包括外科手术)、严重烧伤、胰腺炎等均可使促炎介质在局部微环境中释放。此时,有益作用超过了有害作用,并编织了一个反应网络,此网络起以下作用:①限制新的损伤;②减轻已经形成的损伤;③破坏损伤组织;④促进新组织生长;⑤与病原体、肿瘤细胞和外来抗原作斗争。为了保证促炎因素不具破坏性,因此体内出现了一个抗炎反应,这是一种代偿。此时出现一系列抗炎介质,对于这种全身性抗炎介质至今了解甚少,但它们有以下功能:①改变单核细胞功能;②损伤抗原“递呈”活性(antigen presenting activity);③减少细胞产生促炎因子的能力;④下调自身的产生。局部的促炎和抗炎介质的浓度可比全身高很多倍。

第二期,全身炎症反应始动期(initial systemic response):最初的损伤如很严重,则促炎介质和随之出现的抗炎介质会在全身循环中出现。如何发生,目前还不知道。产生的机制可能是多方面的,如在严

重感染时,病原体或外来抗原可以直接进入血液刺激促炎介质的形成。大面积的创伤、严重的出血可促进介质合成。促炎介质和抗炎介质在循环中的出现提示微环境已不能控制最初的损伤,机体需要更多的帮助。促炎介质可帮助向局部补充嗜中性白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最后刺激产生一个代偿性的抗炎反应(即CARS),下调促炎反应。如果一切进展顺利,那么临床症状体征很少,器官功能障碍很轻,内环境稳定基本维持。

第三期,SIRS期:此期的主要特征是全身炎症已达高峰。SIRS 产生,临床上出现低血压、体温不正常、心动过速等表现。同时形成SIRS期的各种典型的病理生理变化。

第四期,CARS期:此期的主要特征为免疫功能广泛抑制。不少病人因持续、严重的感染而死亡。在一些存活的病人中抗炎机制控制了炎症。有时这种代偿反应会像促炎反应一样广泛,最后产生免疫抑制。有些病人虽然没有严重的促炎反应,但是只要抗炎介质释放得多或抗炎和促炎的平衡丧失,抗炎占优势,则免疫抑制同样可以发生。有人把这种免疫抑制称为“免疫麻痹”(immune paralysis),也就是这里所指的CARS。此种综合征常在严重烧伤、出血、创伤等病人中存在,患者对感染高度敏感。此时的免疫抑制可表现为:①单核细胞数目增加,但细胞有功能障碍;②HLA-DR持续减少,出现HLA-DR 抗原表达,因此活性氧和促炎的细胞因子形成能力降低;③通过MHC Ⅱ类抗原表达抑制,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抑制了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的增生,转化生长因子减少了细胞因子引起的巨噬细胞激活;④

生理学实验必考题点复习课程

生理学实验必考题点

实验中静脉注射乳酸后血压、呼吸及尿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静脉注乳酸后,理论上可使呼吸运动加深加快。因为乳酸改变了血液PH,提高了血中H+浓度。H+是化学感受器的有效刺激物H+可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来调节呼吸运动,也可直接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但因血中H+不容易透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中枢化学感受器,因此,血中H+对中枢化学感受器的直接刺激作用不大,也较缓慢。但本次实验注射乳酸对循环、呼吸及泌尿的影响并不明显。注射乳酸时,可见家兔有强烈的抽搐,故可认为乳酸发挥效果较快,测量指标时应及时迅速。本次实验过程中可能并未掌控好测量时间,使各项指标均已接近正常后方进行测定,最终导致各项指标测量值变化不明显。 4.夹闭右颈总动脉对循环、呼吸及泌尿的影响 实验中夹闭右颈总动脉血后血压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1),呼吸、尿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那是因为当夹闭右颈总动脉时,心室射出的血液不能流经该侧颈动脉窦,使窦内压力降低,压力感受器受到刺激减弱,经窦神经上传中枢的冲动减少,降压反射活动减弱,因而心率加快、心缩力加强、回心血量增加、心输出量增加,阻力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导致动脉血压升高。 5. 刺激减压神经对循环、呼吸及泌尿的影响 实验中刺激减压神经后平均动脉血压明显下降(P<0.05),呼吸、尿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这是因为减压神经是单纯的传入神经,具有稳定动脉血压的作用。当动脉血压升高或降低时,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也随之增多或减少,使减压反射相应地增加或减弱,以保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当电刺激减压神经时,减压神经传入冲动增多,使心迷走中枢兴奋、心交感中枢抑制、缩血管中枢抑制,使迷走神经传出冲动增加,交感神经传出冲动减少,而至心率减慢、心缩力减弱、小静脉舒张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小动脉舒张,外周阻力降低,最终导致血压下降。

运动生理学题库

09运动生理学 一,名解 心力储备基础代谢疲劳进入工作状态最大摄氧量红细胞比容 有氧耐力氧脉搏条件反射最大摄氧量摄血分数等张收缩 乳酸阈超量恢复肺通气量 二.填空 心肌的生理特性有——,——,——和——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有——,——。 呼吸过程包括——,——,,—— 尿液的生成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过程包括——,——,——,——,—— 运动效果评价的“三态”是指——,——,——、 根据摄氧量和需氧量的关系,将稳定状态分为——,—— 疲劳产生的原因有——,——,——,——,—— 红细胞的主要机能有——。—— 牵张反射包括——,—— 运动技能的形成就是建立——,——,——的运动条件反射 反应速度的指标是——。投掷标枪时。器械出手的速度是——速度 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特异性生物活性物质称为—— 消化与吸收的主要器官是—— 减压反射是一种——反馈调节,它的生理意义在于—— 按照能量代谢的特点,可将耐力分为——,——、 肾脏具有保持——和维持——平衡的作用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有——,—— 骨骼肌的生理特性有——,—— 速度素质包括——,——,——、 本体感受器包括——,—— 视调节主要包括——,—— 运动性心脏增大有——增大为主和——增大为主两种 体温升高使氧离曲线——移,PH值升高——移 通常根据——和——关系判断真假两种稳定状态 血浆的渗透压包括——,—— 正常成年人的动脉收缩压为——,舒张压为—— 外呼吸包括——,—— 肾上腺髓质分泌的主要激素有——,—— 支配心脏活动的神经有——,—— 三判断= 前负荷越大,肌肉的初长度越长,故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越大 心肌不发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其绝对不应期特别长 构成人体心脏的所以心肌细胞均具有自动节律性 在长期运动训练的影响下,运动员安静时的心肌收缩力量,每博输出量和心输出量均有所增加 心率可反应运动强度,运动员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能力和疲劳程度 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越高,血液运输氧气的能力就越强

生理学试题及答案大全

生理学(本科) 试 题 ( 专业(类) 日 午考)考试时间: 120 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2分X20) 1、 从物质转运的角度看腺细胞分泌酶的方式是属于( ) A 、通道转运 B 、载体转运 C 、出胞作用 D 、入胞作用 2、维持机体内环境的最重要的调节是( ) A 、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 C 、负反馈 D 、正反馈 3、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是由于缺乏( ) A 、蛋白质 B 、铁 C 、 维生素B12 和叶酸 D 、促红细胞生成素 4、下列细胞中吞噬能力最强的是( ) A 、单核巨噬细胞 B 、中性粒细胞 C 、淋巴细胞 D 、噬酸性粒细胞 5、第一心音的强弱主要反映( ) A 、心缩力和房室瓣的功能 B 、主动脉血压 C 、肺动脉血压 D 、心室内压 6、产生呼吸节律的基本中枢位于( ) A 、脊髓 B 、延髓 C 、脑桥 D 、人脑皮层 7、决定气体交换方向的主要因素是( ) A 、气体分压差 B 、气体分子量 C 、气体溶解度 D 、呼吸膜的厚度 8、影响气道阻力的因素主要是( ) A 、气道长度 B 、气道口径 C 、气体流量 D 、气体密度 9、糖尿病人多尿的原因是( ) A 、饮水多产生水利尿 B 、肾小管溶质浓度增加产生渗透性利尿 C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D 、肾小球血浆流量增加 10、能够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通透性增加的激素是( ) A 、肾上腺素 B 、去甲肾上腺 C 、抗利尿激素 D 、血管紧张表 11、引起蛋白尿的原因是( ) A 、滤过面积增大 B 、滤过膜的通透性增大 C 、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 D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12、催产素的主要作用是( ) A 、促进催乳素的分泌 B 、促进哺乳期乳腺分泌大量乳汁 C 、促进非孕子宫收缩 D 、促进妊娠子宫剧烈收缩,有利于分娩 13、锥体系的主要功能是( ) A 、维持身体平衡 B 、调节肌紧张 C 、协调随意运动 D 、发出随意运动 14、排卵发生的时间是( ) A 、月经周末 B 、分泌末期 C 、增殖期末 D 、月经期前 15、参与应激反应的系统是( ) A 、特异性投射系统 B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C 、交感——肾上腺质系统 D 、迷走——胰岛素系统 16、肾血流量能自身调节的血压范围是( ) A 、50~100MG B 、50~150MG C 、80~180MG D 、100~180MG 17、牵涉痛的临床意义是( ) A 、判断病因 B 、判断预后 C 、了解内脏痛的性质 D 、协助内脏疾病早期诊断 18、氧离曲线右移的原因( ) A 、体温下降 B 、血液中氢离子浓度下降 C 、血液中的CO2分压下降 D 、血浆的PH 值下降 19、特异性投射系统的特点是( ) A 、弥散的投射到大脑皮层广泛区域 B 、点对点的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 C 、其主要功能是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 D 、对催眠麻醉药敏感 20、排卵发生的时间是( ) A 、月经期末 B 、分泌末期 C 、增殖期末 D 、月经期前 二、填空题(每空1分X30) 1、人体的呼吸过程由( ),( )和( )三个 环节组成。 2、M 受体的阻断剂是( ),N 受体的阻断剂是( ), A 受体的阻断剂是( )。 3、启动内源性凝血的因子是( ),启动外源性凝血的因子是( ) 4、心电图的P 波反映( )的去极化过程,QRS 波反映( ) 的去极化过程; 5、在极化状态时,细胞膜内带( )电荷,膜外带( )电荷 6、神经调节的方式是( ),其完整的结构基础是( ) 7、降压反射属于( )反馈调节,其生理意义是( ) 8、大动脉壁弹性降低时,血压的变化是收缩压( ),舒张压( ) 9、按激素的化学结构差异,可将其分为( )和( )两类; 10、心力衰竭时,毛细血管血压( ),组织液生成量( ); 11、交感神经兴奋时,心室射血量( ),外周阻力( ); 12、细胞受到( )刺激后,必须首先去极化达到( )水平, 装订线内不要答题,装订线外不要写姓名、学号、工作单位,违者试卷作0分处理

生理学第六章

第六章 1。通过消化道肌肉得运动将食物磨碎,使之与消化液混合并向消化道得远端推送得消化方式称____________消化。 2.通过消化腺分泌得消化酶来完成得消化方式称______________消化。 3。消化器官除消化与吸收功能外。还有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功能。4。消化道平滑肌对______________刺激较不敏感,但对于______________刺激特别敏感。 5、消化道平滑肌得基本电节律得产生可能与细胞膜______________得周期性变化有关、 6、交感神经兴奋时,可使消化道活动______________;副交感神经兴奋时,能使消化道活动______________、 7。胃肠激素得主要生理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 8、唾液所含得消化酶有______________。 9、吞咽反射得基本中枢位于______________。 10.胃酸有两种形式即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 11、胃酸得排出量直接与______________细胞得数目有关。 12、胃蛋白酶原由______________细胞合成得;胃液中能激活胃蛋白酶原得成份就是 13.胃排空得直接动力就是______________。 14。内因子就是胃腺得______________细胞分泌得一种糖蛋白,其作用就是促进______________在回肠内吸收、 15、引起胃酸分泌得内源性刺激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等。 16、胃泌素主要就是由胃窦与十二指肠粘膜中得______________细胞分泌得;引起其分泌得主要食物化学成分就是______________。 17、胃肠道内抑制胃液分泌得主要物质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 18、容受性舒张就是______________特有得运动形式、 19、在三种主要食物中,排空最快得就是______________,排空最慢得就是______________。 20、混合食物由胃完全排空通常需要______________小时。 21。在消化过程中,参与分解蛋白质得酶除胃蛋白酶外,主要还有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 22.______________就是所有消化液中最重要得一种。 23.促胰液素就是在______________得刺激下,由小肠粘膜得______________细胞产生得、 24.促胰液素主要作用于胰腺______________细胞,其引起胰液分泌得特点就是______________。 25、调节胰液分泌得体液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 26、胆汁中与脂肪消化与吸收有关得主要成分就是______________、 27。消化道内食物就是引起胆汁分泌与排出得自然刺激物,______________食物引起胆汁流出最多,______________食物得作用最小、 28。小肠腺分泌一种______________酶,它能激活胰液中得______________变成______________。 29、小肠得运动形式包括三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

《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兴奋性:指机体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2.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3.红细胞比容:指红细胞占血液的百分比。 4.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的液体状态下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5.搏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射出的血量。 6.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入动脉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它等于搏出量和心率的乘积。 7.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8.血压: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9.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气体量,等于潮气量与无效腔气量之差乘以呼吸频率。 10.通气/血流比值:是指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人安静时,比值为0.84。11.肾小球滤过率:指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料量,正常成人安静时125ml/min。 12.渗透性利尿:若小管液溶质溶度升高时,小管液的渗透压随之升高。肾小管各段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这种利尿方式称为渗透性利尿。13.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发生功能接触的部位。 14.牵涉痛:内脏疾患引起体表特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15.激素: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 16.允许作用:一种激素对某种生理功能没有直接作用,但它存在可大大加强另外一种激素的这种生理作用,前一激素对后一激素的这种作用。 二.填空题 反应的基本形式:兴奋与抑制。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和腺细胞。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点有完 整性、绝缘性、双向性和相对疲劳性。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特殊动力效应、精神活动。 促进蛋白质的激素:生长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性激素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作用:1. 维持身体平衡 2.调节肌紧张3. 协调随意运动。 血浆中的抗凝物质有抗凝血酶 3 蛋白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 制物肝素 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心肌收缩 力、重力和体位、呼吸运动、骨 骼肌作用。 淋巴生成的意义?1.回收蛋白 质 2.运输营养物质3.调节血浆 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 4.防 御屏障的作用 呼吸包括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 的运输、内呼吸。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作用调节大 小肺泡内压,维持大小肺泡表面 的张力容积稳定减少吸气阻力 防止肺水肿 主要的胃肠激素有促胃液素 促胰液素缩胆囊素抑胃肽 简述胃运动的方式 1.紧张性收 缩 2.容受性舒张3.蠕动 抑制胃排空的因素有肠-胃反射 肠抑胃素 三.简答题: 人体功能的活动的调节方式及 特点? (1)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 调节自身调节。 (2)神经调节作用迅速,准确, 短暂, 体液调节作用缓慢,但作用 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持久; 自身调节的作用较局限,可 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尚未参 与或不参与时发挥其调控作 用。 简述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形成的 机制? 神经细胞阈刺激或阈上刺 激,膜上大量钠离子通道被激 活,钠离子 大量内流,膜内负电位迅速减小 并消失,产生动作电位的上升 支。当促使钠离子内流的动力 (浓度差)和阻止钠离子内流的 阻力(电位差)达到平衡时,钠 离子净内流停止。此时动作电位 达到最大幅值,称为钠离子平衡 电位。钠通道开放时间很短,随 后失活关闭。此时膜上钾离子通 道开放,钾离子顺电位差和浓度 差向细胞外扩散,膜内电位迅速 下降,产生动作电位下降支。 血小板的基本功能:1. 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2.促进 生理性止血;3.参与血液凝固: 血小板能为凝血。因子的相互作 用提供磷脂表面。 简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 素? (1.)肾血浆流量的改变; (2.)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的改变; (3.)滤过膜的改变,包括通透 性和面积两方面的改变。 简述尿生成的过程:肾小球 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 影响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 吸收的主要因素包括:小管液溶 质的浓度;抗利尿激素;醛固酮。 大量饮清水时,尿量有何变 化?为什么? 尿量增多。大量饮入清水→ 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渗透压 感受器抑制→抗利尿激素合成 和释放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 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水的重 吸收减少→尿量减少。 严重呕吐及腹泻后尿量有 何改变,机制如何? 尿量减少。严重呕吐或腹 泻→机体水分丧失多→血浆晶 体渗透压增高→渗透压感受 器兴奋→抗利尿激素合成释放 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 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另 外,机体水分丧失→循环血量减 少→容量感受器抑制,同时血浆 晶体渗透压增高→渗透压感受 器兴奋→抗利尿激素合成释 放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 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 简单叙述视觉的二元学说 在人类的视网膜中,由于存在视 锥系统和视杆系统以上两种相 对独立的感光换能系统,分别管 理明视觉和暗视觉,这个理论被 称为视觉的二元学说 简述中枢抑制的分类 突触后抑制:1.传入侧支性抑制 2.回返性抑制 突触前抑制 简述突触传递兴奋的特征: 1.单向传递 2.中枢延搁 3.总和 4.兴奋节律的改变 5.后发放 6.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第一步:通过内源性、外源性激 活途径,激活因子X形成凝血酶 原激活物(Xa、V、PF3、钙离 子);第二步:凝血酶原激活物 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第三 步: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溶胶)

2018年自考运动生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运动生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 名词解释 1运动生理学 2新陈代谢 3运动单位 4疲劳 5兴奋 6膜电位 7动作电位 8体液 9人体内环境 10红细胞比容 一. 填空 1.可兴奋组织包括( )( )( )。 2.肌肉具有( )和( )生理等特性。 3.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有:( ),( )和( )。 4.单收缩包括三个时期:( ),( )和( )。 5.慢肌属于( )型肌纤维,收缩( )能( );快肌属于( )型肌纤维,收缩( ),但易( )。 6 较大强度运动时()纤维首先被动员。 7.要使组织兴奋,刺激必须达到一定( )。 8.体液由于存在部位不同,分为( )和( )。

9.血液总量约占人体体重的( )。 10.血液的有形成分包括( ),( )和( )。 11.血液的渗透压分为( )和( )。 12.正常人血红蛋白值男子为( );女子为( )。 三.是非判断 1.阈刺激小,表示组织的兴奋性高;相反,则低。( ) 2.无论刺激强度多大,要引起组织兴奋,必须有足够的作用时间。( ) 3.神经肌肉接点可以认为是突触的一种,可将冲动由神经传递给肌肉。( ) 4.在正常机体中,骨骼肌的收缩以单收缩形式为多见。( ) 5.有髓鞘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快,是因为有郎化结使兴奋呈跳跃传导的原故。() 6.ATP是肌肉收缩的直接能量来源。() 7.血液属于细胞外液。( ) 8.粘滞性对于血液流动速度和血压都有影响。( ) 9.血浆胶体渗透压比晶体渗透压大。( ) 11.内环境的稳定是指血液理化因素的恒定。( ) 12.血液是属于结缔组织的一种。( ) 四选择题 1.粗微丝由()构成,细微丝主要由()构成。 A肌凝蛋白B肌纤蛋白C肌质蛋白

生理学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生理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 腺垂体分泌的促激素分别是、、、 和。 2. 静息电位值接近于平衡电位, 而动作电位超射值接近于平衡电位。 3.视近物时眼的调节有、和。 4.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 和。 5. 体内含有消化酶的消化液有、、 和。 6.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有、、 和。

7.影响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因素有、、和 。 8.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有、 、、 、、和。 9. 胃与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分别为和。 10.影响能量代谢的形式有、、和 。 11. 细胞膜物质转运的形式有、、、 和。 二、单项选择题 1.最重要的吸气肌是 A.膈肌 B.肋间内肌 C.肋间外肌 D.腹肌 E.胸锁乳

突肌 2. 保持体温相对稳定的主要机制是 A.前馈调节 B.体液调节 C.正反馈 D.负反馈 E.自身调节 3.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属于 A.主动转运 B.易化扩散 C.单纯扩散 D.出胞 E.入胞 4. 激活胰蛋白酶原最主要的是 A.Na+ B.组织液C.肠致活酶D.HCl E.内因子 5. 关于胃液分泌的描述, 错误的是? A. 壁细胞分泌内因子 B. 壁细胞分泌盐酸 C.粘液细胞分泌糖蛋白 D.幽门腺分泌粘液 E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 6. 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A.十二指肠与空肠 B. 胃与十二指肠 C.回肠和空肠 D.结肠上段 E.结肠下段 7.某人的红细胞与A型血清发生凝集, 该人的血清与A型红细胞不发生凝集, 该人的血型是 A A型 B. B型 C.AB型 D. O型 E. 无法判断

8. 受寒冷刺激时, 机体主要依靠释放哪种激素来增加基础代谢 A.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B. 甲状腺激素 C.生长激素 D.肾上腺素 E.去甲肾上腺素 9. 关于体温生理波动的描述, 正确的是 A.变动范围无规律 B.昼夜变动小于1℃ C.无性别差异 D.女子排卵后体温可上升2℃左右 E.与年龄无关 10. 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是 A.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原形成 B.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 C.凝血酶原形成-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形成 D.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原形成-纤维蛋白原形成 E.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 11.下列哪项 CO2分压最高 A 静脉血液 B 毛细血管血液 C 动脉血液 D 组织细胞 E 肺泡气 12.在神经纤维产生一次动作电位后的绝对不应期内 A. 全部Na+通道失活 B.较强的剌激也不能引起动作电位 C.多数K+通道失活 D. 部分Na+通道失活 E.膜电位处在去

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库(经典整理)

生理学试题库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它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神经调节: 通过神经系统完成的调节。即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神经元的联系,对机体各部分的调节。 3.体液调节: 通过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细胞的代谢产物)完成的调节,包括全身性体液调节和局部性体液调节。 4.反馈: 由受控部分将信息传回到控制部分的过程。 5.负反馈: 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 6.正反馈: 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不断加强,直到发挥最大效应。 二、填空题 1.观察马拉松赛跑时心脏活动和呼吸的变化属(整体)水平研究。 2.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称(反射)。 3.激素或代谢产物对器官功能进行调节,这种方式称(体液调节)。 4.生理学的动物实验方法可分为(急性动物实验)和(慢性动物实验)。 5.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方式为反馈,它可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 6.体内在进行功能调节时,使控制部分发放信息加强,此称(正反馈)。 7.维持稳态的重要途径是(负反馈)反馈调节。 8.体液调节是通过(体液中化学物质)完成的。 三、判断题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主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等。 (√) 2.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射消失。 (√) 3.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都是种族所共有的,生来就具备的反射活动。 (√) 4.自身调节需要神经中枢参与完成。 (×) 5.在取消了器官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后,将丧失调节能力。 (×) 6.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应消失。 (×) 五、简述题 1.生理学研究大致分为哪几个水平? 根据人体结构层次的不同,其研究大致可分为:①细胞、分子水平;②器官、系统水平;③整体水平。 2.简述负反馈及其生理意义。 负反馈是指反馈信息的作用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如兴奋→抑制;抑制→兴奋。其意义是使机体功能活动及内环境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3.简述神经调节及其特点。 神经调节,是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它通过反射来实现。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的形式有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迅速、精确、短暂和局限。就整个机体的调节机制来看,神经调节在大多数情况下处于主导地位。 4.体液调节有哪些形式?其特点如何? 体液调节包括有①全身性体液调节,调节物质主要是激素,特点是缓慢、广泛、持久,调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功能。②局部性体液调节,调节物质是某些代谢产物,如CO2、乳酸、腺苷等,特点是较局限,作用是使局部与全身的功能活动相互配合和协调。 第一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易化扩散: 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包括“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2.阈强度: 固定刺激的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于某一适当值,引起组织或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3.阈电位: 能触发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4.局部反应: 可兴奋细胞在受到阈下刺激时并非全无反应,只是这种反应很微弱,不能转化为锋电位,并且反应只局限在受刺激的局部范围内不能传向远处,因此,这种反应称为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其本质是一种去极化型的电紧张电位。 二、填空题 1.物质跨越细胞膜被动转运的主要方式有(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 2.一些无机盐离子在细胞膜上(通道蛋白质)的帮助下,顺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动。 3.单纯扩散时,随浓度差增加,扩散速度(增快)。 4.通过单纯扩散方式进行转运的物质可溶于(脂肪)。 5.影响离子通过细胞膜进行被动转运的因素有(膜的通透性),(膜两侧浓度差)和(膜两侧电位差)。 6.协同转运的特点是伴随(Na+)的转运而转运其他物质,两者共同用同一个(载体)。 7.易化扩散必须依靠一个中间物即(载体)的帮助,它与主动转运的不同在于它只能(顺)浓度梯度扩散。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试题(必考)复习过程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必考) 1、简要说明血液的生理功能。 答:血液的生理功能有:⑴血液的运输功能,血液能够携带机体所需要的氧、蛋白质、糖、脂肪酸、维生素、水、电解质等,把它们运送到全身各部分的组织细胞,把体内产生的代谢产物CO2、尿素、肌酐等运送到肺、肾、皮肤和肠道等排出;⑵能够保持血液酸碱平衡,血液中有抗酸和抗碱的缓冲对,能对酸、碱物质进行中和,保持pH相对稳定;⑶能够调节体温,血液能大量吸收体内产生的热量,并运送到体表散发;⑷有防御和保护功能,血浆中有多种免疫物质,白细胞能对抗或消灭外来的细菌和毒素,血小板能防止损伤部位继续出血,对人体有保护作用。 2、试述肾的泌尿过程。 答:肾的泌尿过程比较复杂,它是在肾单位和集合管中进行的,包括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三个过程。 ⑴肾小球的滤过:循环血液流过肾小球毛细血管网时,除红细胞和大分子是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包括少量较小分子量的血浆蛋白,都可滤入事囊腔内而形成滤液; ⑵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滤液在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99%的水被重吸收,葡萄糖全部被重吸收,电解质也大部分被重吸收,尿素等代谢尾产物仅小部分被重吸收或完全不被重吸收;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分泌是指管腔上皮细胞通过新陈代谢,将所产生的物质分泌到小管液的过程;排泄是指小管上皮细胞将血液中的某些物质直接排入小管液中的过程。 总之,肾小球滤过生成的滤液,经过重吸收和分泌与排泄处理后,就成了终尿,并排出体外。 3、为什么说运动技能形成是建立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 答:运动技能的形成与建立一般的条件反射不同,它是在本能和一般简单的运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更复杂的运动条件反射。 ⑴参与形成运动条件反射活动的中枢是由许多个中枢,有视觉、听觉、皮肤感觉、内脏活动中枢与运动中枢联合进行的;⑵所有的运动技能都是成套的动作,动作之间有如连续的链条,前一个动作的结束是后一个动作的开始的刺激信号,使整套动作技能形成一连串的链锁性的运动条件反射;⑶在形成运动条件反射过程中,肌肉的传入冲动起着重要作用,这是条件刺激强化的因素,没有这种传入冲动条件刺激得不到强化,运动条件反射就不能形成。所以形成运动条件反射是建立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

生理学试题库和答案解析

. 1 生理学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绪论 选择题 1.人体生理学的任务在于阐明人体各器官和细胞的 A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B形态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 C物质与能量代的活动规律D功能表现及其在机制 E生长,发育和衰老的整个过程 2.为揭示生命现象最本质的基本规律,应选择的生理学研究水平是A细胞和分子水平B组织和细胞水平C器官和组织水平 D器官和系统水平E整体水平 3.下列各生理功能活动的研究中,属于细胞和分子水平的是 A条件反射B肌丝滑行C心脏射血 D防御反射E基础代 4.下列哪一项属于整体水平的研究 A在体蛙心搏曲线描记B大脑皮层诱发电位描记 C人体高原低氧试验D假饲法分析胃液分泌 E活体家兔血压描记 5.分析生理学实验结果的正确观点是 A分子水平的研究结果最准确 B离体细胞的研究结果可直接解释其在整体中的功能 C动物实验的结果可直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 D器官水平的研究结果有助于解释整体活动规律 E整体水平的研究结果最不可靠 6.机体的环境是指 A体液B细胞液C细胞外液D血浆E组织液 7.环境中最活跃的分子是 A组织液B血浆C细胞外液D脑脊液E房水 8.环境的稳态 A是指细胞部各种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B是指细胞外各种成分基本保持相同 C不受机体外部环境因素影响 D是保持细胞正常理功能的必要条件 E依靠体少数器官的活动即能维持 9.大量发汗后快速大量饮用白开水,其最主要的危害是 A迅速扩充循环血量B导致尿量明显增加C稀释胃肠道消化液D稀释血浆蛋白浓度E破坏环境的稳态 10.酸中毒时肺通气量增加,其意义在于 A 保持环境稳定B克服呼吸困难 C 缓解机体缺氧

D适应心功能改变 E 适应外环境改变 11.酸中毒时,肾小管吸收和分泌功能的改变是 A 水重吸收增多 B Na+-H+交换增多 C Na+-K+交换增多 D NH3分泌增多 E HCO3-重吸收减少 12 轻触眼球角膜引起眨眼动作的调节属于 A 神经调节 B 神经—体液调节 C 局部体液调节 D 旁分泌调节 E 自身调节 13 阻断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受损的调节属于 A 神经调节 B 激素远距调节 C 局部体液调节 C 旁分泌调节 E 自分泌调节 14 神经调节的一般特点是 A 快速而精确 B 固定而持久C缓慢而弥散 D 灵敏而短暂 E 广泛而高效 15 大量饮水后约半小时尿量开始增多,这一调节属于 A 神经调节B激素远距调节 C 旁分泌调节 D 自分泌调节 E 自身调节 16 体液调节的一般特点是 A迅速,短暂而准确B 快速,高效而固定C缓慢持久而弥散 D缓慢低效而广泛E灵敏短暂而局限 17 肾小球滤过率在肾动脉血压与一定围变化时保持不变,这一调节属于 A 神经调节 B 激素远距调节 C 神经分泌调节 D 旁分泌调节 E 自身调节 18 非自动控制见于 A 排尿反射 B 应激反应C体温调节 D分娩过程 E 血液凝固 19 使机体功能状态保持相对稳定,可靠体的 A非自动控制调控B负反馈控制调控 C 正反馈控制系统 D前馈控制系统 E 自主神经调节 20 手术切除动物肾上腺皮质后出现血中ACTH浓度升高,说明糖皮质激素对腺垂体促激素分泌具有下列哪一种调节或控制作用? A 神经调节B神经—体液调节C正反馈控制 D负反馈控制 E 前馈控制 21 使某一生理过程很快达到高潮并发挥其最大效应,依靠体的 A非自动控制 B 负反馈控制系统C正反馈控制系统 D前馈控制系统 E 神经和分泌系统 22 动物见到食物就引起唾液分泌,这属于 A非条件反射B非自动控制 C 正反馈控制 D 负反馈控制 E 前馈控制

生理学考试试题附 解答

基本组织: 一、单项选择题 1.衡量组织兴奋性的指标是()。 A. 动作电位B. 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C. 阈电位D. 刺激阈E. 以上均不是 2.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反射弧都是固定不变的B.同一刺激的反射效应相同C.刺激传入神经所产生的反应也是反射D.反射弧的传出途径可以通过体液环节E.反射活动不一定需要反射弧的完整3.下列生理过程中,哪一个不是正反馈()。 A. 排尿反射B. 血液凝固C. 分娩D. 组织细胞受到刺激后,通过细胞膜的再生式钠内流E. 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时, ADH增多使肾脏对水的重吸收增强 4.下列生理过程中,不属于出胞作用的是()。 A. 胃腺粘液细胞将粘液分泌到胃腔中B. 胰腺细胞分泌胰蛋白酶原到导管中 C. 肾小管上皮细胞向管腔分泌NH3 D. 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E. 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5.如果动作电位的持续时间为2ms,理论上每秒能传导的动作电位数不可能超过()。A. 100次B. 200次C. 300次D. 400次E. 500次 6.降低细胞外液中Na+浓度时,发生的变化是()。 A. 静息电位增大,动作电位幅值不变B. 静息电位增大,动作电位幅值增高 C. 静息电位不变,动作电位幅值降低D. 静息电位不变,动作电位幅值增高 E. 静息电位减小,动作电位幅值增高 7.安静时,细胞膜内K+向膜外移动是由于()。 A. 单纯扩散B. 易化扩散C. 主动转运D. 出胞作用E. 以上都不是 8.肠上皮细胞由肠腔吸收葡萄糖是由于()。 A. 单纯扩散B. 易化扩散C. 主动转运D. 出胞作用E. 吞噬作用 9.一般细胞用于维持钠泵转运的能量大约占其代谢能量的()。 A. 5~10%B. 10~20%C. 20~30%D. 30~40%E. 40~50%10.正常细胞膜内K+浓度约为膜外钾离子浓度的()。 A. 12倍B. 30倍C. 50倍D. 70倍E. 90倍 11.正常细胞膜外Na+浓度约为膜内钠离子浓度的()。 A. 1倍B. 5倍C. 12倍D. 18倍E. 21倍 12.神经细胞在接受一次有效刺激后,兴奋性的周期变化是()。 A. 相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B. 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低常期→超常期 C. 绝对不应期→低常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 D. 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E. 绝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相对不应期 13.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中负后电位出现在()。 A. 去极相之后B. 超射之后C. 峰电位之后D. 正后电位之后E. 以上都不是14.就绝对值而言,静息电位的实测值与K+平衡电位的理论值相比()。 A. 前者约大10%B. 前者大C. 前者小D. 两者相等E. 以上都不对

运动生理学试卷

生理学试卷(三) 一、填空题(10分) 1.高原训练后,血浆粘度,使外周阻力,血流速度加快。 2.在高原次极限和极限强度运动时心血管最初反应是心率和比 3.肌力评定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有等长力量、等张力量和等动力量三种形式。 4.循环系统指标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的指标。 5.目前较为理想的无创性心脏结构和功能测试手段是__________________(UCG),此外,___________________亦可用于心脏形态和结构的测定。 6.光脉冲刺激法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个要素构成。 7.血气指标着重反映了人体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的机能,而这两大功能又影响____________的重要因素。 8.随着年龄的增长,最大摄氧量递减的原因是因为最大心率、________和________都下降。 9.有氧能力的下降受氧运输系统的__________机制和外周机制功能下降的影响。 二、选择题(15分) 1.马拉松等耐力运动比赛的适宜温度为()。 A.15O C以下 B.18~20O C C.20~24O C D.27~28O C 2.机体产生热适应时其生理反应的结果是()。 A.产热减少,散热增加 B.产热增加,散热减少 C.产热减少,散热减少 D.产热增加,散热增加 3.有训练的运动员及对热环境适应着能提高产汉反应的敏感性和出汗能力,表现为()。 A.出汗阈升高,出汗率增加 B.出汗阈下降,出汗率增加 C.出汗阈升高,出汗率减少 D.出汗阈下降,出汗率下降 4..热适应后由于心肌效率改善,会使()。 A.心率减慢,每搏输出量增加 B.心率加快,每搏输出量减少 C.心率减慢,每搏输出量减少 D.心率加快,每搏输出量增加 5. 有训练的运动员,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百分比、血液的氧容量()。 A. 均不变 B. 均稍有减少 C. 稍有增加 D. 增加,减少 6.系统地进行运动训练,能引起运动员心脏重量与体重的比值()。

生理学 消化考题(仅供参考)

第六章消化 一、单项选择题 1.消化器官不具备下列哪一功能: A.消化吸收 B. 内分泌 C.水平衡 D. 免疫 2. 关于消化管平滑肌基本电节律的正确叙述是: A.是一种超极化波 B. 其后一定伴随动作电位 C. 是平滑肌收缩节律的控制波 D. 在切断支配胃肠的神经后消失 3. 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离子基础是: A.Na+大量内流B.K+大量内流 C.Ca2+大量内流D.Cl-大量外流 4. 支配胃肠道的交感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 A.乙酰胆碱 B. 多巴胺 C. 肾上腺素 D. 去甲肾上腺素 5. 迷走神经兴奋时: A.胃肠平滑肌活动增强,消化腺分泌减少 B. 胃肠平滑肌活动减弱,消化腺分泌增加 C. 胃肠平滑肌活动增强,消化腺分泌增加 D.胃肠平滑肌活动减弱,消化腺分泌减少 6. 人体内最大、最复杂的内分泌器官是: A.消化道 B. 下丘脑 C. 腺垂体 D. 心脏 7. 下列哪种细胞分泌促胃液素: A.胃腺的主细胞 B. 胃腺的壁细胞 C. 胃腺的黏液细胞 D. 胃黏膜内的G细胞 8. 关于内因子的正确叙述是: A. 胃腺的主细胞分泌 B. 属肽类激素 C.促进胃酸分泌 D. 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9. 下列哪种化学物质对胃液分泌有抑制作用: A.阿托品 B. 乙酰胆碱 C. 促胃液素 D. 组胺

10.下列哪种化学物质对胃液分泌有促进作用: A. 西咪替丁 B. 阿托品 C. 组胺 D. 前列腺素 11.使胰蛋白酶原活化的最主要物质是: A.肠激酶 B. 胃蛋白酶 C. 组胺 D. 糜蛋白酶 12.引起促胰液素释放的因素由强至弱排列顺序为: A.蛋白质分解产物、脂酸钠、盐酸 B.蛋白质分解产物、盐酸、脂酸钠 C. 盐酸、蛋白质分解产物、脂酸钠 D.盐酸、脂酸钠、蛋白质分解产物 13.胆汁中与消化有关的成分是: A.胆盐 B.胆汁酸 C. 胆色素 D.水和无机盐 14.临床上治疗胃酸过少的胃病可用极稀释的 A.H2SO4 B.HCl C.H3P04 D.H2C03 15.头期胃液分泌的调节是: A. 纯条件反射性的 B.纯神经调节性的 C.纯体液调节性的 D.神经—体液调节性的16.胃液中胃蛋白酶含量最高的时期是: A.非消化期 B. 消化期的头期 C.消化期的胃期 D. 消化期的肠期17.下列哪类食物成分是促胃液素释放的强刺激物: A.糖 B.蛋白质 C.脂肪 D. 维生素 18.胃肠道内下列哪种物质对胃液分泌有促进作用: A.盐酸 B. 脂肪及其消化产物 C. 蛋白质消化产物 D. 糖及其消化产物 19. 关于胃容受性舒张的正确叙述是: A.反射性地胃窦部肌肉舒张 B. 切断双侧迷走神经后仍出现 C. 使胃容量大增

运动生理学考研真题题库

各校《运动生理学》考研专业课真题选编广州体育学院200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 (请考生将全部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考试科目:运动生理学 一填空选择 1 若增加外液中的Na浓度,可导致静息电位?;动作电位? 2 正反馈的作用是使? 3 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是由于? 4 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有? 5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使突触后膜出现 6 前庭器官的敏感度高对旋转、滚翻等运动能力的影响是 减弱轻度增强大为增强无规律 7 囊斑的适宜刺激是 8 肾小球滤过作用决定于 9胸内压在整个呼吸过程中通常都?大于还是小于大气压 10 心肌不发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 11 机体产生热适应时其生理反应的结果是:产热?散热? 12 在水中游泳,若停留时间太长会引起小动脉?小静脉?而出现皮肤和嘴唇紫绀 13 老年人健身锻炼时适宜运动量可用?公式来掌握。 14 反应速度取决于? 15 在鼠长时间游泳至明显疲惫时,大脑中的ATP明显降低时,明显增高的物质是? 16 依据肌丝滑行理论,骨骼肌收缩表现为? 17 红细胞比容是指? 18 期前收缩之后出现代偿间歇是由于? 19 肌紧张属于?反射 20 运动技能的形成,是由于大脑皮质上各感觉中枢与?细胞发生暂时神经联系 二是非题 1 儿童在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主要是依靠增加每搏输出量来加大的 2 准备活动可以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间 3 对抗肌放松能力的提高,可以显著增加肌肉收缩的力量 4 速度素质的高低与能量输出功率的高低无关 5 血红蛋白的数量是影响最大吸氧量的一个因素 6 大脑皮质处于适宜兴奋状态,有益于运动技能的形成 7 运动动力定型越巩固,该动作就越难改造 8 高级神经活动是指大脑皮质的活动 9 肌紧张时由于骨骼肌纤维轮替交换地产生的微弱的收缩 10 牵张反射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分别在不同的骨骼肌中 11 在学习体育动作时,若能感受到动作微细变化,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本体感受器功能提高了

生理学第六章作业

2017级护理本科3-4班第6章生理学作业 注意: 1.自备作业纸,统一用考试中心发的作业纸来写,作业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按时间要求交给老师,愈期不交以0分计。 2.此作业为预习作业,目的是检查预习情况及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一次作业: 根据以下案例完成后面的问题。于星期三上午上生理课前收集交给老师。 案例分析 患者,男性,45岁,因车祸外伤、呼吸困难而急诊入院。查体:体温37.1℃,心率102次/分,呼吸25次/分,Bp 88/52mmHg,神志清楚,痛苦面容,右胸部有一开放式伤口。CT检查显示,右胸膜腔出现极低密度的气体影,右肺萎缩,纵膈左移。最后诊断:1.右胸部外伤;2.开放式气胸。医生立即给予各种急救处理,呼吸逐渐恢复,1W后病情好转出院。根据生理学知识回答以下的问题: 1.叙述胸膜腔内压形成的原理; 2.胸膜腔内压在呼吸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如何? 3.该患者为开放式气胸,其胸膜腔内压有何变化?维持胸内负压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4.入院前应给患者做何紧急处理? 5.患者右肺出现萎缩、纵膈左移的原因是什么? 6.患者的肺通气功能是否受到影响? 7. 患者的循环系统功能是否受到影响? 8.给该患者制定一个治疗方案,并说出治疗的原理。

第二次作业 简要回答以下的问题。于星期四下午上生理课前收集交给老师。 1. 影响肺换气的因素有哪些? 2. 什么叫通气/血流比值?其正常值是多少? 3. 通气/血流比值增大,意味着什么?通气/血流比值减小,又意味着什么?通气/血流比值增大或减小,对肺换气功能影响吗?对体内O2和CO2如何影响? 4. O2、CO2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有哪两种?以哪种为主? 5. O2的化学结合形式是什么? 6.煤气(CO)中毒的原理是什么? 10.CO2在血液中运输的两种化学结合形式是什么?以哪一种运输为主?碳酸氢盐中,以NaHCO3还是KHCO3运输为主? 7.CO2刺激呼吸是通过哪两条途径实现?以哪一条为主? 8.低O2对呼吸运动有何影响?轻度缺氧、重度缺氧引起呼吸改变一样吗?为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