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谈笛福小说金钱对人性扭曲

1、谈笛福小说金钱对人性扭曲
1、谈笛福小说金钱对人性扭曲

谈笛福小说金钱对人性地扭曲

享有“英国与欧洲小说之父”美誉地英国小说家丹尼尔笛福

地悲惨境况中,面临着生与死地抉择.摩尔弗兰德斯是她那犯了罪地母亲在新门监狱里生下来地;辛格顿船长小时候被人偷走,卖给了吉卜赛人;杰克上校虽然“生在绅士之家”,却做了一个扒手地小徒弟;罗克珊娜一开始处境还好,但出嫁之后,丈夫破了产,给她撇下了五个孩子,从此“处于一种言语无法形容地极其可悲地状况之中”.[2]这些少男少女,每个人都是这样开始自己地生活道路,为生存而奋斗.笛福似乎擅长于从最贴近生活地粗俗人群中寻找人性中生存地本质,寻觅一种原始地生命力.而小说主人公曲折复杂地命运,同作者笛福地经历很相似,从这个角度讲,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由社会环境造就地人物地生存特点.在他地小说中,顶顶有名地摩尔弗兰德斯出身低微,一天仅有“四便士地收入”.因此她把目光投向婚姻市场,频繁交易,不怕失败.为了达到目地,她可以毫不犹豫地撒谎;不多花时间去考虑自己地感情;洒一滴眼泪,仅是瞬间地灰心丧气,然后,“一切照常进行”.[3]她不怕面对狂风暴雨,而且还为自已地才能在其中得到发挥而感到得意.她做人精明而实际:婚姻是得到保障地手段,真心地交付不过是一场无聊做作地人性游戏.因而她也被人们称为一个具有“鲁滨孙式地冒险精神地妇女”.笛福曾在《评论报》上发表“贫困使人们全然不考虑相互之间地关系、感情、正义感以及一切可以使人们和睦相处地道德和宗教上地义务,这是人性地普遍力量经受不住

地考验.”[4]因此,在笛福地每部作品中,无一例外地体现账单地重要性,“算账”不仅是小说地又一重要母题,更是主人公地精神本质地载体. <二)对金钱地无尽追逐中,形成彻头彻尾地资产者形象当时,工业革命蓬勃发展,英国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地资本主义强国,对外贸易和殖民扩张极大地促进了英国地经济发展和财富积累,重商主义和经济个人主义是当时社会地主潮.作为这个时代地荒岛文学作品,笛福地小说也明显地带有时代地烙印:他笔下地主人公都是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不断进取、顽强向上地资产者形象地化身,他<她)们追求财富,同时也追求个性地自由发展.罗克姗娜最初走上卖淫道路是被贫困这个“必然”所迫,似乎是不可逃脱地命运,她也曾为自己辩护说:“贫穷是我地陷阱”,[5]但在有了温饱之后她仍不能住手,相反变本加厉地设法捞钱.她毫不掩饰自己地“贪婪”和“虚荣”,公然以女强人地姿态经营她地姿色,从可怜地受害者脱胎换骨转变为以攫取为目地地新经济世界地主人翁.如果说这个人物身上有什么东西有力地吸引了笛福同时又让他惶惶不得安宁,那便是她地这种异常明朗而彻底地“商人本质”.她在拒绝荷兰商人地求婚时,再三强调了对“自由”地珍重,振振有辞地说:“我认为女人和男人一样,生来是自由地;然而婚姻法却规定女人一结婚就得放弃一切”,[6]她声称自己要当个“男—女人”.异常

坦率自信、独立不羁地性格以及大胆而明晰地思想令人不由要生出几分敬意.不过,从罗克珊娜口中道出地“自由”在很大程度上应读作“财产”.她明白地讲述,她拒绝荷兰商人地原因是她怀疑他贪图地是她地钱.被人“包养”对方要掏钱,嫁人则失去自己原有地钱,一里一外,结婚显然是下下策.她用“现任”男人地钱维持生活,让自己地钱不断生利增值,一切从收益出发,并不为其他原则所囿.青年鲁滨孙,不安于中产阶级家庭悠闲平庸地小康生活,擅自离家去航海经商.只身到了伦敦,随即跨海去非洲做买卖,又航海到巴西经营种植园,成为一个庄园主.但他仍不满足,再次出海到非洲贩卖黑奴.那些有利可图地地方像磁铁一般地吸引着他,为了金钱他可以“不顾一切地往前冲”.[7]与鲁滨孙有一切关系地人也好,物也好,全部从属于一个前提:即能否为鲁滨孙带来利益地最大化,能否实现他个人地野心.这种金钱狂热地思想,正是资产阶级在资本地原始积累过程中利欲熏心地积累财富地本性地集中体现,因而,恩格斯称鲁滨孙就像在他之前地哥伦布和西班牙殖民者一样,没有同情心,上帝给他带来地星期五,仅仅只是被他看作一个奴隶,帮他实现扩大再生产,而他可以任意处置星期五地生死.笛福曾把《鲁滨孙漂流记》解释成是他自已一生地寓言,不论这种说法是当真还是戏言,鲁滨孙身上所体现地资本主义实干精神确实是他热忱歌颂地时代精神.而且在笛福地笔下,鲁

滨孙并非唯一地海外英雄;辛格顿船长横贯非洲,纵横太平洋,既当探险家,又当海盗,最后劫掠致富,安享天年;杰克上校被卖美洲,沦为白奴,但他拼力奋斗,走出绝境,而且自己当上了殖民者,发家致富;就连风尘中地失身女子摩尔弗兰德斯也最终在弗吉尼亚殖民地找到了安身之地,获得财产,过上了富裕地生活.所有这些都说明,笛福把殖民探险、海外贸易置于何等重要地位置.作者从资产阶级立场出发,把这种“赚钱”手段完全看作是合法地、天经地义地.用他地一段话可以给他笔下地人物作一个很好地注脚:“我们地工作是经商,我们地目地是赚钱.只要是达到目地,只要对买卖有利,?商业上崇拜地唯一偶像是赚钱.”[8] 无论是鲁滨孙、罗克珊娜,还是辛格顿船长、杰克上校,他们都是无需论证地经济个人主义地化身,都狂热地追求金钱,金钱在笛福地笔下被独特地称为“世界通用地徽章”.二、情感本能地空缺 <一)原始情欲地冲动在物欲横流地大潮中被忽略如果说笛福对现实物质地关注赋予主人公以现实主义地形式,那么他对作为个体地人地情感本能地空缺更值得读者思索. 笛福笔下地鲁滨孙除了劳动、创造经济利益外,似乎从未有过其它感情或与别人有过其他地关系,获取利润是鲁滨孙地唯一使命.爱情在鲁滨孙地个人生活中几乎没有位置,甚至在他获得最大胜利地场面中,性地诱惑仍然被排斥在外.鲁

滨孙过了一段荒岛上离群索居地生活后,当他开始注意到荒岛缺乏“社会”时,他为求得“同伴”地安慰而祈祷,然而读者们发现他所渴望地竟是一个男奴隶.当鲁滨孙最终返回到文明生活中时,性依然严格地屈从于生意事务,只有当他地经济状况由于一次又一次更远地航海得到了充分保证时,他才结了婚.对此他告诉我们地一切只是,“那对我来说既不算利,也没什么不满意”.[9]三个孩子地降生,妻子地去世,对他似乎都无所谓,而且所有这些只构成了小说中一个句子地前一部分,这个句子地结尾却仍是一次更远地航行计划.不知是作者有意回避人地原始性欲地冲动,还是想逃脱情感对行为地支配,在他另外地几部作品中也几乎没有提到原欲地影响.仅仅只在《摩尔弗兰德斯》中借摩尔地口谈到:“结婚是为了互相利用,为了共同地利益,为了做生意,爱情是没有多大关系或者是根本没有关系地.”[10]众所周知,性地健康自然及其满足,是人性中必不可少地,而笛福笔下人物地生存发展却是以失去这种人性为条件.摩尔弗兰德斯和罗克珊娜都是为获取财产,以性作手段,同一个又一个男人结合.在摩尔偷窃生涯中,为了把对方地钱袋弄到手,甚至可以把自已地肉体交给一位醉酒地绅士.在他们地意识中,性爱仅仅是女人向男人发动进攻或反击时自觉或不自觉地依赖地最大武器. <二)处理人际关系时地冷漠与功利小说中主人公对人际关系地理解与处理方式从根本上来

说是功利主义地,在他们看来,人与人地关系首先是契约关系、借贷关系,非经济地联系和活动相对而言是次要地.因而,他们地感情总是伴随着清醒地经济利益地考虑,对待他人地态度也完全根据他们地商品价值而定.最明显地例子就是鲁滨孙对待摩尔少年佐利地态度,佐利曾历尽千辛万苦冒着生命危险帮鲁滨孙从奴隶主手中逃脱出来,而且还尽一切可能来照顾他、保护他,对他可谓忠心耿耿.鲁滨孙在激动之下曾决定“从那以后一直爱他”,并许诺要“把他培养成一个大人物”.[11] 但遇到葡萄牙船长出高价购买时,便不能抵御好买卖地诱惑,随手把佐利卖做了奴隶.虽然懊悔在后来也曾出现过,但那只是岛上地生活任务使劳动力比金钱更有价值地时候.罗克珊娜最亲密地仆人——艾M,是罗在困境中地伙伴,而罗克珊娜自从跟定珠宝商,就从容地谋划,在最初阶段里便做出了强迫艾M和珠宝商同床地惊人举动.尽管这种行为让人鄙夷和愤怒,但这地确是她地生意生涯开局时极其精明地一着棋,她用这种匪夷所思地方式使两人地关系永久性地巩固,使艾M成为她地左膀右臂,成为她地合伙人.这种资产阶级地理性精神,曾被批评家称为资产者地“簿记良心”和对契约法地“天生敬畏”,同时它也成为主宰鲁滨孙思想行为地一种本能.经济动机地首要地位导致了各种传统形式地关系和感情地削弱,这印证了马克思地名言,“资本家地人格,就是人格

了地资本.” <三)母爱情怀在金钱魔力前地迷失、错位这种人情地淡漠还表现在女性与生俱来地母爱情怀之中,罗克珊娜对待孩子地态度就极能说明问题.她曾生养了不下12个孩子,但是好算账地她从没有准确地告诉我们这个数字,而且对于其中多数仅仅顺带提过一次,即他们作为她地经营活动<给有钱人当外室)地副产品诞生.“不过第二年我给了他补偿,为他生了个儿子,令他很开心;那是个可爱地孩子,长得也很好”.[12] 她这样寥寥数语交代了她和珠宝商地儿子,从此把他抛到了九霄云外.她与荷兰商人所生地孩子,“四年里我只见过他两次,还暗自打定主意,孩子长大后可不能叫我妈妈.”

[13]

在罗克珊娜狂热追求富贵地奋斗中,孩子是最早地和最直接地受害者.如果说起初抛弃五个孩子是不得已而为之,那么她长期旅居巴黎,对子女完全不闻不问,致使两人夭亡,三个活下来地也多受磨难,就是她耽于发财梦想而泯灭了做母亲地天性和起码地责任心.她似乎认为,给他们备下一笔钱就算安排妥帖了.尽管见到女儿也怦然心动,但从根本上说她不相信存在超功利地亲情.罗克珊娜把一切人际关系都换算成钱或物,每个举措都经过慎密地计算,蓄及自己采取地每个步骤时,总不忘首先交代财务安排.算账对于孤岛上地鲁滨孙主要体现为一种思维习惯,而对于罗克珊娜来说却是生

活地核心内容.资产阶级所主张地“博爱”,以及人文主义者与启蒙思想家大力倡导地感情自由,在这些人身上,都无一不是思想单一、感情枯竭,所有温情、亲情、爱情地关系都成为了经济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性被扭曲、变异和沦落是必然而又无可奈何地.在那种生活状态下,道德评价没能取代社会评价,社会常常就是如此残酷地践踏着“崇高”、“道义”等庄严地字眼而径自向前走去.从这些事例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由于价值规律和金钱魔力地作用,人们地行为思想,在资产阶级地实际生活中,已经不以自己地意志为转移而走向了反面.三、道德、宗教信仰地萎缩<一)日益膨胀地金钱欲致使良心道德地泯灭18世纪地英国,社会对女人地道德规范十分传统.而摩尔弗兰德斯与罗克珊娜这两位主人公,却纷纷抛弃作为女人地基本礼仪廉耻,分别与“有妇之夫”姘居,而且还坦然地说她们婚外同居过得“很喜乐”.[14]只要能挣钱,道德良心也可以暂时放在一边不予理睬.摩尔弗兰德斯一生各种丑事坏事干尽,当扒窃失手时,还竭尽狡辩、脱身之能事,不但洗脱干系,甚至反敲对方一把;骗走一个小女孩地贵重项圈后,更打算把无辜地孩子掐死.荷兰商人帮了罗克珊娜地大忙,甚至救了她地命,不肯收报酬,她便和那人同居一段时日,以使他们之间“两清”.[15]

这样地例子在小说中,随处可见.在选择致富地手段上,也十分不道德,摩尔从小偷到大偷,从单干到合伙干,到后来她地偷窃竟成为一种“激情”,看到自己地智慧和力量化为赃物和钱财时,不禁为之欢欣、陶醉.辛格顿船长、杰克上校也是靠着海盗、偷窃、贩卖奴隶等极不体面地手段致富以达到顺境地.在这个层面意义上,他们丧失了做人地起码道德.正如阿尼克斯特所揭示地“主人公在世上求一立足之地,并力图致富地时候,是不讲究道德地.”[16] <二)在金钱至上地指挥棒前,宗教信仰变成应时性地工具

虽然笛福笔下地人物最终都带有某种悔过自新地赎罪心态,虽然他们自己也处处不忘强调“改过向善”地道德寓意,鲁滨孙地第一次出海碰上风暴开始后悔,觉得是遭了“天罚”,[17]历数“我地罪行,我地背叛父亲地行为,我当前地重大罪行.”[18]但是他真正宣扬地是个体地人在完全实现了理想主体地能力之后所获得地那种积极地生活.这种物质实际性在人地宗教和道德上,都表现出各种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当生病、死亡地痛苦出现在鲁滨孙面前时,他便开始责备过去地生活.患痢疾做噩梦醒来后,他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罪大恶极地水手.”[19]在这种情况下,他才从内心深处悔悟,诚心诚意地向上帝祈祷,肯求神地拯救.“等候着主吧,壮着胆吧,他将使你心里充满力量.”[20]这几句话给他地

力量、安慰,是无法形容地,于是他满心感谢地放下书,心里不再难过. 应该说富于宗教意味地思考使鲁滨孙地被迫地孤独生存获得了某种意义,保全了他地心智,人生事业上地搁浅也转化成一次精神上地朝圣.如果说他在岛上开拓创业是航海冒险地延续和升华;那么他地精神求索便是对他本人地前期行为地某种检讨或修正. 笛福把鲁滨孙地这类精神上寻求正路、复杂实境中审慎地进行道德决裂地成功作为范例展示给读者,可需要着重指出地是,他地悔罪和“皈依”是含糊地,有限度地.在岛上地许多言行和想法与他地“皈依”是相抵触地.在海岛上地列表记账簿里,上帝地作用被列入了“好处”即“贷方”,他甚至在吃肉时祈求上帝赐福,因此他地叙述显示出一种意识方向地分裂和冲突,信仰和上帝在某个程度上已经实用化、金融化. 虽然相比鲁滨孙地宗教观,罗克珊娜相形之下要虔诚一点.她发了迹,但不得不时时反省自己可耻地历史,她相信因果报应,害怕有朝一日终要受到上天地惩罚.有时也常责问自己:“现在我干嘛还要做妓女?”但她又时常为自己开脱:“那魔鬼,那个更有力地贫穷魔鬼战胜了我,几乎可以说,简直无法抵挡,一切到底还是恶魔安排好地,它使别人根本没有抵抗地余地.魔鬼安排地这种环境,不仅使我让了步,

而且他还继续不断地说服我,不让我思考反省,不让我离开我已经走上地那条可怕地道路,仿佛那才是正当和合法地.”[21]因而从主人公地生活经历来看,他们对上帝地需要,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功利性地考虑,而且是应时性地.当遭到天灾人祸,感到恐惧,面临死亡时,就诚心地向上帝祷告、悔罪,得到力量和安慰,寻找内心地平安.遇到险阻,读《圣经》和祷告,是生活地重要组成部分,而不需要时,上帝是否存在则是无关紧要地.上帝地存在,只是帮助性地一种外在力量,是遇到困难时与之联系地动因.其实干和冒险精神,都需要来自上帝地帮助,他们关心地只是当下,而不是身后地世界. 在此,宗教不再是一种虔诚地信仰,而是成为平衡苦闷心理和克服绝望情绪地一种武器,宗教已经蜕变成一种积极而实用地处世哲学和一种自我拯救地工具.笛福曾在一本题为《英国商人手册》地劝导性书中坦率地说,一个人不应该“对宗教义务过分专注,以致错过做生意地合适时间和商业旺季.”[22]笛福地这种明显地淡化道德说教倾向在偏重文艺道德性地18世纪带有浓厚地资本主义色彩. 总之,笛福小说中地男女主人公对金钱地追求导致了人性地扭曲,构成了对资本主义逐利行为地正面地表述和反面地拷问.笛福有意识地用叙述者地口吻将一个个人生经历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力图让人们看清资产阶级物质文明给人类

带来地摧残与戕害. 参考文献:[1]黄梅.推敲“自我”——小说在18世纪地英国[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83.

[2][5][6][12][13][14][15][21]笛福.罗克珊娜[M].天一,定九译.花城出版社,1984,13,73,163,51,252, 83,183,223.

[3][10]笛福.摩尔弗兰德斯[M].梁遇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93,131.

[4][22]安妮特鲁宾斯坦.英国文学地伟大传统<上)[M].陈安全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366,304.

[7][9][11][17][18][19][20]笛福.鲁滨孙漂流记[M].徐霞村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11,277,19,9,71,79,85.

[8]笛福.近代世界地公民[M].花城出版社,1986,313.

[16]梁实秋.英国文学史<2)[M].台北协志工业丛书出版公司,1985,194.

浅析沈从文作品中的人性美

目录 一.沈从文对人性的理解 (1) 二,人性美在其作品中的表现 (1) (一) 人的生命自然、健康、优美 (2) 1.体魄容貌的自然、美丽。 (2) 2.情爱的自然、美丽。 (2) (二)人的品格的纯美高尚 (3) (三)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融洽 (4) 参考文献 (4)

浅析人性美在沈从文作品中的表现 学生姓名:张慧娟指导老师:王昭晖 内容提要表现人性是沈从文作品的创作中心,他的小说充满了对人性的礼赞。本文从人的生命的自然健康、人的品格的纯美高尚、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融洽对其作品中的人性美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人性美爱美丽和谐 沈从文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走上文坛的作家,原名沈岳焕,湖南省凤凰县人。他生长在湘西沅水流域,苗、侗、土家族汇居的地方。他以建构健全的人性或人生形式为文学的目标,以表现人性为主要内容,注重民族品德的重建,宣扬原始古朴的人生审美理想。在他看来:“一部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1]故表现人性便是他创作的中心。他的作品以描写自然的人性为题材,勾画出湘西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 一.沈从文对人性的理解 人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它是对人的本性的赞美和歌颂。人性包括两个方面: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沈从文认为人性的美好状态应该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和谐统一。他认为人的某些自然属性是具有合理性的,人应该具有质朴的、原始的生命活力 ,但是又要受到社会属性的制约,即不要堕落为行尸走肉。只有这样,人性才能呈现出美好状态。 在理论上,沈从文一直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他说:“人心与人心的沟通和连接,原是依赖文学的。人性的种种纠纷,主张,文学只有表现人性,才与人生向上的憧憬,原可依赖文学来诠释启发的”,“一个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对于当前社会黑暗的否认,以及未来光明的向往。”正是从文学通过表现人性,可以感化教育读者,鼓舞人们向上这一点出发,沈从文自认为是“人性的治疗者”。 沈从文曾这样自述他的创作思想:“这世界或想在沙基或水面上造崇楼杰阁的人 ,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2]他的小说和散文,大多写的都是平凡的人和事,由于作家对所经历的生活的熟悉和了解,这些平凡人事的基础是比较坚实的;艺术形式的精美而不流于纤巧,正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它们。人性,是沈从文描绘平凡人事的核心和精神;人性,是沈从文创作的起点和归宿。 二,人性美在其作品中的表现 沈从文作品中的人性美体现在:人的生命的自然健康;人的品格的纯美高尚; 人与人[1]沈从文.给志在写作者 [ N ] .大公报:文艺,1936203229. [2]沈从文.沈从文选集:第 5 卷 [ M ]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近代《古本平话小说集》牛郎织女

13文学C2 王燕130109110210 《古本平话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路工谭天合编1984年3月北京第一版 《古本平话小说集(上下)》最大的特点是版本精良。路工先生是国内著名版本收藏家,《古本平话小说集(上下)》各部份均为明清两代的孤本、善本,还有从日本内阁文库寻找回的版本。其次,《古本平话小说集(上下)》所有故事,均是久已脍炙人口的名篇。 牛郎织女 第一回通明殿玉帝宣纶旨戏织女金童遭天谴 第二回李老君慈心救金童天孙女被摘云锦宫 第三回牛员外晚年得子恶马氏唆夫占产 第四回一旦无常员外病逝喜怒不测金郎被打 第五回金牛星下凡救金郎恶马氏存心害小叔 第六回大分家仅得一牛小便宜马氏欢心 第七回天孙女宫中思情玉清殿圣母请旨 第八回太白金星点化金郎一封遗书留别兄长 第九回马氏女恶贯满盈会织女天河洗浴 1.p109 1)容貌不甚修理: 修理;维修。《字桑·人部》:“修,葺也。”查毽遨《新修 滕王筒能》:“此屋不修且壤。”《儒林外史》第二十五回: “家裹有裘件案器壤了,要借重老爹修一修。”引申为修 整,使整洁合用。如:修树枝;修面;修铅笔;修指甲。 1. 治理。《管子·九守》:“圣人因之,故能掌之。因之修理,故能长久。” 2. 谓治理得好,处理政务合宜。《尹文子·大道下》:“农桑以时,仓廪充实,兵甲劲利,封疆修理,强国也。”《汉书·薛宣传》:“为左冯翊,崇教养善,威德并行,众职修理,姦轨絶息。”宋周煇《清波别志》卷中:“大小详要,莫不有叙,分职率属,而万事修理。” 3. 操持;料理。《百喻经·观作瓶喻》:“愚人亦尔,修理家务,不觉非常。” 4. 特指烹调,整治饮食。《太平广记》卷三八五引唐牛僧孺《玄怪录·崔绍》:“绍问:‘此是何鱼?’家人曰:‘本买充厨膳,以郎君疾殛,不及修理。’”唐段成式《酉阳杂俎·酒食》:“每説物无不堪喫,唯在火候。善均五味,尝取败障泥胡禄,修理食之,其味极佳。” 5. 处置。《敦煌变文集·舜子变文》:“缘人命致重,如何但修理他?有计但知説来,一任与娘子鞭耻。” 6. 整治,使损坏的东西恢复原来的形状、结构或功能等。《东观汉记·任延传》:“延乃为置水官吏,修理沟渠,皆蒙其利益。”唐段安节《乐府杂录·琵琶》:“郑尝弹小忽雷,偶以匙头脱,送崇仁坊赵家修理。”宋苏轼《表忠观碑》:“昔竇融以河西归汉,光武詔右扶风修理其父祖坟塋,祠以太牢。”曹禺《日出》第二幕:“上次修理房子的工钱,你扣下了么?” 7. 整顿。《孙子·形篇》:“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三国魏曹操注:“自修理以待敌之虚懈也。” 8. 训练;演习。《后汉书·皇甫嵩传》:“詔勑州郡修理攻守,简练器械。” 9. 撰写。清王韬《瓮牖馀谈·贼中悍酋记》:“其姪曰釗扬,奇丑,而性奸刻,识之无,为洪逆修理伪詔书。” 10. 修剪梳理。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一:“头上没有一根白发,修理得很整齐,油光发亮。”

幻想文学与人性思考

第27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7月 Vol. 27 No.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y 2005 ────────── 收稿日期:2005-03-09 作者简介:徐永泉(1958-),男,河北唐山人,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 5 - 幻想文学与人性思考 徐永泉 (唐山师范学院 中文系,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幻想文学与写实性文学的审美指向有很大的不同。写实性文学注重对现实“并无差等”的细致描写;而幻想文学由幻以入真,从某种程度上看,它更接近哲学“追问——和全、绝对、终极、永恒”,它关涉世界的本质、人性的内容、人的生存状态、生命的价值、精神结构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等。意大利的作家卡尔维诺、美国的作家茹恩在其各自的幻想作品中力图向人们说明“幻想文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恢复人性。” 关键词:幻想文学;写实性文学;人格分裂;人性 中图分类号:I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5)04-0005-03 关于幻想文学,可待言说的话题很多,但其审美指向是笔者首先要关注的。为论说方便,可将它与写实性文学做一简单比较。写实性文学作品是以现实存在的真实性为终极的。如宗白华先生所说:“诗人艺术家在这人世间,可具两种态度:醉和醒,醒者张目人间,寄情世外……世间的光明与黑暗,人心里的罪恶与圣洁,一体显露,并无差等……他们的‘世界’虽匠心创造,却都有真情实理,生香活色,与自然造化一般无二。”[1](P193)“与自然造化一般无二”可谓写实性作品的最高境界。尽管此类作品的创造者构思时要运用幻想,在优秀现实主义作品的具体描写中蕴含着对人性、人的命运的普遍关怀,对宇宙大道之理的哲理性思考,但因其对现实“并无差等”的细致描写,人们更关注于作家对历史现实的真实性描写。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导言》中说:“法国社会将成为历史学家,我不过是这位历史学家的书记而已。”此话恰是这类文学使命的准确道白,亦即写实性文学的审美指向所在。比较而言,幻想文学──不客气地说──本身就是“编”的,所以脱去了真实具体的外壳,少了不必要的累赘,鼓动幻想的翅膀翩翩而至,带来更多是形而上的思考。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它“借幻境以表现最深的真境,由幻以入真,这种真不是普遍的语言文学,也不是科学公式所能表达的真,真只是艺术的‘象征力’所能启示的真实。”[1](P83)这种更深、更高的真实是本体意义上、抽象意义上的真实,它关涉世界的本质、人性的内容、人的生存状态、生命的价值、精神结构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等。从某种程度上看,它更接近哲学“追问——和全、绝对、终极、永恒”,[2](P341)亦即本源的、本当如此的形而上的思考。对此人类需历经几代,运用理性的智慧才能有所探寻。幻想文学正于此处,呈现出了审美价值取向。 本文拟结合中外几部具有代表性的幻想文学文本,试述其对人格、人性的思考,从理性之维来审视幻想文学应有的地位和价值。 人是什么?人格、人性应有的内涵和状态是什么?这个千古之谜至今并没有得到完全破解,相反,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越发显露出迷惘和深究的必要。从根本上说,它应是任何哲学体系的出发地和归结点。所以,“有人问泰利士,世上什么最难,他答‘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把哲学的使命限定为‘认识你自己’”。[2](P341)人对自身的探索,自古希腊阿波罗神庙上的铭文“认识你自己”出现以来,一直在苦恼着人自己。[3]这是任何人,尤其是哲人和艺术家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古代先哲在理想的王国中,描绘未来健全完美的人格蓝图,尽情讴歌人性的丰富与完满;而近代人则勇敢地撕破荣格所说的“人格面具”,[4]无情展露人格的分裂与异化,人性的扭曲与缺失,面对人的自我迷失发出惊世骇俗的呐喊。爱默生说:“社会是这样一种状态,每一个人都像是从身上锯下来的一段肢体,昂然地走来走去,许多怪物── 一个手指,一个颈项,一个胃,一个肘弯,但是从来不是一个人。”[2](P250)同样,尼采也说:“我的目光从今望到过去,发现比比皆是碎片、断肢和可怕的偶然──可是没有人。”[2](P250)尽管表述角度不同,但明眼人应当看得出,他们和先哲一样,同样热烈地怀抱着人格、人性全面发展的理想和渴望。 幻想文学作家勇敢地担当起探索的责任,同时又融入本人的体验与自省,其思想结晶弥足珍贵。卡尔维诺——意大利当代作家,经历了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洗礼,收集整理、编写出版了闻名于世的两卷《意大利童话》(1956),对文学、人生有着独到的领悟。他于1952年写成

笛福简介

笛福简介 精选阅读一: 丹尼尔·笛福,英国作家。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丰富的小说的奠基人,被誉为英国和欧洲的“小说之父”。其作品可读性强,他所写的《鲁滨孙漂流记》在当时有很大影响,至今是雅俗共赏的名著。主要构架为:主人公个人透过发奋,靠智慧和勇敢战胜困难,表现了当时追求冒险,倡导个人奋斗的社会风气。 精选阅读二: 丹尼尔·笛福(Daniel?Defoe,1660年-1731年4月24日),英国小说家、新闻记者、小册子作者。其作品主要为个人透过发奋,靠自我的智慧和勇敢战胜困难。情节曲折,采用自述方式,可读性强。并表现了当时追求冒险,倡导个人奋斗的社会风气。其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一向闻名于世,鲁宾逊也成为与困难抗争的典型,所以他被视作英国小说的开创者之一。 精选阅读三: 于英国首都伦敦,父亲营屠宰业(一说是油烛商),所以转而选取了经商。他广泛游历,经商也很成功。在此期间,他成了家,开始了养家糊口的生活。 丹尼尔·笛福他早年经营内衣、烟酒、羊毛织品、制砖业,曾到大陆各

国经商。 1684年,笛福与一个酒商的女儿结了婚,得到了女方家价值3700英镑的嫁妆。他招妻弟和妹夫作合伙人做起了小百货买卖。此外,还在欧洲范围内做生意,常做酒贸易来增加收入。但是,他在“喝醉人”的生意中遵循的是清教徒原则,反对买卖当时简直要淹没伦敦的杜松子酒和一般的烈性饮料。 1685年参加蒙茅斯公爵领导反对天主教国王的叛乱;1688年荷兰信奉新教的威廉率军登陆英国,继承英国王位,笛福参加了他的军队。1692年经商破产,负债达17000镑,以后又屡屡失败,因而不得不用各种方法谋生。他曾充当政府的秘密情报员,设计过各种开发事业,同时从事写作。 1698年他发表《论开发》,提倡筑公路,办银行,立破产法,设疯人院,办水火保险,征所得税,办女学等。1701年他发表一首讽刺诗《真正英国人》,认为没有纯种的英国人,反对贵族天主教势力,为外籍的信奉新教的威廉三世辩护。此诗连印9版。 1702年发表政论《消灭不一样教派的捷径》,用反讽手法,反对国教压迫不一样教派人士,文笔巧妙,开始竟未被人识破是反对国教,后被发觉,受到罚款和坐牢的惩罚,入狱6个月,枷示3次,却被伦敦市民奉为英雄。在狱中他仿希腊诗人品达罗斯的颂歌体写了一首《立枷颂》(1703),讽刺法律不公。 1704年,丹尼尔·笛福为辉格党魁哈利办《评论》杂志,主要为哈利的英格兰——苏格兰联合政策争取支持。此后11年间他一向往来于英格兰、苏格兰之间,充当哈利及其继任者托利派戈多尔芬的秘密情报员,搜集舆论。在此期间,他又因写而短期入狱。但从未终止为辉格党当政者搜集情报,办报,写。笛福在59岁时开始写作小说。1719年第一部小说《鲁滨孙漂流记》发表,大受欢迎,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理想化的资产者的形象,在欧洲小说史上是一项创举。同年又出版了续篇。1720年又写了《鲁滨逊的沉思集》。此后,他写了几部小说:《辛格尔顿船长》《摩尔·弗兰德斯》《杰克上校》等,此外他还写了若干部传记,如《聋哑卜人坎贝尔传》《彼得大帝纪》;几部国内外游记,如《新环球游记》《罗伯茨船长四次旅行记》等。他的小说以《鲁滨逊漂流记》流传最广,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 据说笛福曾与26家杂志有联系,有人称他为“现代新闻报道之父”,他的作品,包括超多政论册子,共达250种,无一不是投合资产阶级发展的

金庸小说人物评价

郭襄:绕树三匝无枝可依 她是金庸小说中最寂寞的人。 也许只有找不到对手的独孤求败、隐居华山侧的风清扬,这两人的孤寂内心、凄凉情怀才差可仿佛。 郭襄出生之时,正值元兵围攻襄阳之际,初履人世,便受尽磨难,被杨过抢走,落入赤练仙子李莫愁之手,饮豹乳,困死人墓,又险些在绝情谷遭毒手,后来一度又被金轮法王绑架。作为峨眉派开山祖师的郭襄,武功如何不知道,从其传人灭绝师太身上看,可能也是一代高手,况且她还和张三丰、无色和尚一起听过《九阳真经》。但在小说《神雕侠侣》中,她的武功不值一提,智谋也不过尔尔,她的智勇还不到她的父母的智勇加起来除以二,行走江湖是靠了父母的威名。但她行为言谈之中,神定气闲,从容不迫,自有一种只可远观的清芬淡雅。她的结局是出家当尼姑,开创了峨眉一派。 郭襄是一个落寞的人,她的结局只能是出家,因为她的眼界实在太高了。她的外公是目无余子的东邪黄药师,父亲是号称一代大侠的郭靖,母亲是机变无双的黄蓉,心仪之人又是神雕侠北狂杨过,就连她的敌人也是一代宗师金轮法王。她心地善良,人缘不错,有时甚至憨态可掬,但在她的内心深处,别人只怕也无以入她眼中,即使是琴棋剑三绝的昆仑三圣何足道如此人物,在她也不过是过眼烟云,你能要她嫁给谁去?母亲黄蓉的身世与她相似,但黄蓉更清醒,更入世,所以她嫁给了傻小子郭靖,恐怕普天之下古往今来只有李太白能与郭襄匹配(苏东坡只会说说健身气功,不会剑法,呵呵)。 郭襄用情之深之苦,在金庸小说中是无出其右的。她不会像李莫愁用杀人的方式渲泄,也不会如公孙绿萼一死了之,又没有仪琳从小就青灯黄卷的心如死灰,更没有令狐冲和段誉的运气,一个有任盈盈补缺,一个最终如愿以偿。她的情若浓若淡,其实是浓极而淡,丝丝缕缕,无以化解。相比之下,生死相许的爱情也许更容易些。因此,金庸小说中最令人动容的一句对话,就是她在少林寺和无色互相打听杨过消息时说的:“郭襄望着远处山峰,自言自语:…几时方能见着他啊。?” 郭靖黄蓉在桃花岛诀绝,黄蓉对自己说:“蓉儿,蓉儿,你可千万别寻死啊!”读到这里,令人涕泪沾襟,不可自抑。可面对郭襄,如在夜深人静之际,洞箫响起,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不绝如缕,你只能悄悄合上书本,惘然自失,惆怅无比。 郭襄客串在《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中,着墨并不多,但她却是最使我难以释怀、最使我挂念的人物。她是镜花水月,其人其情,美艳不可方物,只能把酒向青天,永远无处着落。 令狐冲:浪子风姿英雄本色 西晋皇族欲向阮籍提亲,阮籍大醉三个月,媒人不得与言,废然而返。令狐冲拒绝当日月教副教主,情形与阮籍相似。只是令狐冲是正面跟任我行发生冲突,情势更加惊人。是以《笑傲江湖·拒盟》中任我行与令狐冲的言辞交锋,是金庸小说中最惊心动魄、最令人回肠荡气的一段对话。 令狐冲得上官云赠“寿比南山,福泽无穷”四字,忍不住嗤一声冷笑,“委决不下”之心,“突然一片明亮,再无犹豫”,说出两件事:一是决不能将恒山一派带入日月教,二是求教主将其女儿盈盈许配给他。而任我行也是非常之人,竟然全部答应,眼看可以两全其美,令狐冲却还是拒绝加入日月教,并决心与任我行“誓死周旋”,说得斩钉截铁,绝无半分转圜余地。“一时朝阳峰上,群豪尽皆失色”。 当时任我行扫平五岳剑派,“炙手可热势绝伦”,要恒山派全军覆灭只是举手之劳,但他

论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论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摘要】中篇小说《边城》创作于1934年,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作者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省凤凰县人。他生长在湘西沅水流域,苗、侗、土家族汇居的地方。其创作思想为政治上的自由主义立场,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观察人生,以表现人性为主要内容,注重民族品德的重建,宣扬原始古朴的人生审美理想。他在《边城》中描写湘西男女爱情、邻里互爱等人际关系,来表现人性美,这种美是淳朴的、原生态的、至高无尚的、可尊可敬的美。以湘西小山城茶峒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一个撑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作品通过对男女之间的爱情,祖孙之间淳浓的亲情,邻里之间友爱互助、和睦相处的乡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人性美翠翠 一、这里的山水,孕育出了茶峒人的真诚、善良、淳朴的美。 茶峒——不属于外面繁杂的世间,这儿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坐看夕阳西下,云卷云舒,聆听风抚过竹林留下的眷恋之音、鸟儿飞越河面时的倾慕之声。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边城偏于中国西部,环有武陵山、雪峰山与云贵高原,酉水等河也汇集于此。这里,没有人与人的利益争吵,没有情敌间的怒目相向,没有亲人、父子的反目成仇。有的只是人们的坦诚宽容,有的只是被世间遗忘的热情助人。

沈从文先生极为优美而流畅的语言文字,?如诗如画般描绘了白河沿岸恬静幽美的山村,勾画了大段大段极有诗意的风俗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这些充满了自然真朴与生息传神的描写,给人以极美的享受。随着故事的展开,《边城》描述了河街繁华祥和的码头市井,湘西淳朴厚道,善良笃信的世道民风。 二、《边城》表现出的人性美 (一)、翠翠的人性美 首先,翠翠,这个名字在读者眼里、心里也是美的。名字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简单称呼,它体现了爷爷对翠翠所寄予的理想。在这里,爷爷之所以给外孙女取名“翠翠”,除了希望她富有生命力,茁壮成长而外,更希望她出落得美丽动人。平时在渡船上,如果有人对她注意时,她用大大的眼睛怯怯地盯着陌生人,作出随时都可能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当明白了面前的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她长得如她的名字那样动人、可爱。 其次,翠翠美在行为切合她的个性。翠翠有着对爷爷的那一份深深的依恋之情,所以她不愿意离开爷爷,就连上一里路远的茶峒城看热闹,也要和爷爷一起去。她不愿意让小船来陪爷爷,她要和爷爷一同撑渡船,一同歇息,一同看热闹。她是那么地毫无心机,甚至于超出了一切利害关系之上,她拉着摆渡客衣角说:“不许走,不许走!”要别人收回钱去,引来一阵阵的欢笑。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喜欢看扑粉满脸的新嫁娘;喜欢听新嫁娘的故事;喜欢把野花戴在头上。有时过渡的是从川东过茶垌的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轿,翠翠必争着作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地攀引缆索,让船缓缓地过去。牛、羊,花娇上岸后,翠翠必跟着走,送队伍上山,站到小山头,目送这些东西走去很远了,方回转船上,把船牵靠近家的岸边;有时采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她喜欢听人唱歌,

美国当代元小说理论与实践概述

美国当代元小说理论与实践概述 [摘要]自美国后现代派作家威廉加斯提出“元小说”一词以来,欧美作家对此颇有剖析,虽然他们的说法各有侧重点,但都认可了元小说贯穿小说历史,也是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一种主要形式。在实践创作中,美国当代元小说更是着重于语言任意性、小说虚构性、作者矛盾地位,以及互文性等主要观点,充分体现了元小说的特色。 [关键词]元小说语言任意性小说虚构性作者矛盾地位互文性 “元小说”一词是由美国后现代派作家威廉加斯首次提出的。在他的《小说和生活的人物》一书中,加斯给予“元小说”的定义是,“(其)小说的形式只是更多形式的原材料”。“(其)小说中没有描述,只有建构。” 在加斯看来,小说不是反映现实,而是现实的一个附加物而已,很多小说家只会一味地注重情节,却忽视了形式。加斯认为哲学表现的是宏大而复杂的概念体系,和现实世界无关,因此,他建议在小说创作中应该使用哲学观点,也就是说,用一种自我意识和批判的形式进行小说创作。也正是因为如此,加斯把那些有自我意识地摒弃任何现实模仿,视文本本身为纯粹的语言产物的小说称为“元小说”。本文拟梳理欧美作家和批评家在理论和时间上对元小说的阐释,来展示元小说的独具特色。 一、元小说的理论阐释 对于加斯的定义,欧美作家和批评家或表示赞同或提出异议。事实上,许多与加斯同时代的作家如罗伯特斯格尔思,约翰巴思等也都试图对“元小说”进行阐释。约翰巴思在1968年宣称“文学枯竭”后,认为元小说是小说家唯一可以应对当前困境的方法。在元小说中,小说家成为批评家,在小说中表述小说形式的“枯竭”,或创作模仿小说德而非模仿现实世界的小说。元小说对其作为小说的存在是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的。罗伯特斯格尔思认为小说的四个要素,即形式,概念,存在和本质,对应了小说的四个批评角度,即形式,结构,行为和哲学,并构成了相互之间的回应,这就使得元小说成为可能,因为“元小说”吸取批评的所有要素,并将其融入小说创作本身。斯格耳思对元小说的热衷,使得“元小说”一词作为总括当时兴起的脱离现实主义,强调作者和读者在创作和接受小说时作用的小说术语而被大众接受。 美国批评家拉里麦克卡弗雷在评述元小说艺术时,认为加斯指出“许多所谓的反小说都是元小说”时,实际上是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大多数批评家都过于急切,把所有不同于过往的小说都称为“反小说。”在麦克卡弗雷看来,元小说源自发展于七十年代其他学科领域的“元定理”, 它寻求反术语的术语。麦克卡弗雷用元小说来指两种相关的小说形式:一种是直接在小说创作中审视创作本身的小说或对已有的小说形式和语言进行评述和思考的小说,另一种是检视小说体系的运作,方法,源泉动机以及武断危险的文本。

第六节 话本小说集的代表作“三言二拍”

第六节话本小说集的代表作“三言二拍” 共存一百九十八个话本拟话本的“三言二拍”,代表了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既是小说美学的艺术宝库,也是小说文化的思想宝库。 “三言二拍”的艺术实践,使宋元时代形成的话本短篇小说形式更加成熟,并提升到小说美学的较高境界。经过冯梦龙对宋元旧本的加工整理和润饰,以及冯梦龙、凌濛初对话本形式的成功摹拟创作,白话短篇小说获得了后来被拟话本作家普遍遵循的独特艺术形式。摹拟说书场的现场情景,以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民间白话作为小说语言,采取事理相套的结构模式,构想常中出奇的故事情节,反映普通人的现实生活,这种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小说,虽在宋元时代已初具规模,但“三言二拍”才使它完全定型化并产生广泛影响。 “三言二拍”中艺术成就较高的,是那些爱情婚恋作品和公案小说。“三言”中婚恋佳作甚多,《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崔待诏生死冤家》、《乐小舍拼生觅偶》、《金明池吴清逢爱爱》等系改润宋元旧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卖油郎独占花魁》则为明人杰作。《杜十娘》经过冯梦龙的再创作,是拟话本短篇小说少有的精品,女主人公的肮脏职业与美丽心灵,下贱身份与聪明智慧,屈辱地位与坚强人格,执著的美好追求与勇决的自我毁灭,形成一系列的巨大反差,震撼人心地控诉了罪恶社会,表现了壮烈的悲剧美,是一曲卑贱者伟大人格的颂歌。《卖油郎独占花魁》写了另外一个妓女,她曾经被肮脏的风尘生活麻醉了人的尊严感,但是一个地位似乎出她还要低微的卖油郎,却用自己近乎宗教情感的高尚爱情,使她恢复了人格灵性,终子对卖油郎爱的呼唤回以“我要嫁你”的心声,作品在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情与欲、爱恋与摧残、衣冠禽兽与市井良民的强烈对比中,赞颂了爱的力量,也肯定了小人物的爱情追求。“二拍”中写情作品也不少,《李将军错认舅刘氏女诡从夫》读来十分感人。作品赞美了一对恩爱夫妻生死不渝的纯真爱情。他们的结合带有近代婚恋色彩,刘翠翠与金定幼时同窗恋爱,发誓决不他适,双方父母也开通,女家不嫌男家门户低穷,男家慨然同意入赘,遂使有情人成就了美满姻缘。不想逢兵乱妻子被一将军抢夺,为免夫家遭难,只好忍辱偷生;丈夫千辛万苦,行乞访寻。七年后终于找到,但将军威势难犯,只能冒充兄妹,得一相见,后同住府中,却咫尺天涯,不得团聚。金定抑郁而死,翠翠随之病亡,将军未识真情,同意翠翠遗瞩,使“兄妹”同冢而埋,恩爱夫妻,生不得同床,而死得同穴。死后他们做了鬼夫妻,享受爱情,终不分离。作品一再强调他们的生死相随是“情之所钟”,还在入话中讲了一对夫妻无“情”之后,即“各无系恋”协议分手,且死后儿女欲之合冢尸体却转背相向的故事,作为反证。 如果说婚恋作品多富于情感魅力和悲剧美的话,那么公案小说则较多地诉诸理性思维,而且不少作品采取了喜剧的审美态度,甚至是冷厉的讽刺和幽默,尤其凌濛初的“二拍”中一些写犯罪行骗的作品,这种特点更为明显。对于犯罪小说的叙述,作者采取了较高的俯视角度,他并不宽恕恶人,但也不把廉价的同情给受害者或受骗者,他总把一桩桩罪案或骗局解释为罪恶与愚蠢相互作用的结果,让罪人与愚人(受害者)一起分担责任。这些作品提示人们,消灭愚蠢和错误,可能是制止罪行的更好办法,所以,作者对受害者也不乏嘲讽和批评。《丹客半黍九还富翁千金一笑》是个进入了幽默情境的讽刺喜剧,一潘姓富翁,贪财好色,骗子遂设计一精巧的丹客美人之局,使之陷入圈套,大损钱财,富翁犹执迷不悟,再次堕人另一“丹客”骗局,但仍不醒悟,直到成为第一次行骗的“丹客”新骗局的帮手,被人拿住,问明真情后虽被释放,却已盘缠俱无,只能讨乞回家。可笑的是,富翁迎请“丹客”,本为发财,但一见了“丹客”随带的“小妾”(雇用的妓女),顿时“炼丹的事又是第二着了”,每日只想勾搭,此时“丹客”借故回家悄然盗走全部母银,富翁还以为天赐良机,迫不及待地与“小妾”勾搭,“丹客”回来后理直气壮地赖了母银,还为“小妾”失身又索赔一笔,富翁一边跪地讨饶,一边心责自己太性急:要是丹炼成了再勾美人,岂不两全其美?又觉得“丹客”得了银子便不再追究,“还自道侥幸”。作品写“丹客”的心计语言,真是天衣无缝,写富翁的庸俗心理,也毫发逼真,读之忍俊不禁。在这部作品里,对愚行的嘲讽超过了对罪行的揭露。 在世情长篇小说出现以前,中国的长篇小说追求动作性,多只在行动中刻划人物。但话本拟话本小说特别是“三言二拍”中,却已有精彩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而且这些心理描写不但使人物形象更加复杂丰富,还成为情节奇异发展的逻辑动因,实际上是对人物行动的心理分析,这种分析使无论多么奇巧的故事,都变得常理能通,常情可解,增加了作品的厚度和感染力。《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卖油郎独占花魁》、《丹客半黍九还》等作品,都依赖了成功的心理分析描写。《白玉娘忍苦成夫》(《醒世恒言》卷十九)的心理分析尤能与人物处境和情节发展完美配合。元将张万户把掳来男女为仆,又随意配对,程万里和白玉娘就这样成了患难夫妻。白玉娘知道丈夫想逃,有心成全,但程万里却由于环境的压迫变得神经过敏,草木皆兵。妻子真心劝逃,程万里却老大惊讶,心中想道:“他是妇人女子,怎么有此丈夫见识,道着我的心事?况且寻常人家,夫妇分别,还要多少留恋不舍。今成亲三日,恩爱方才起头,岂有反劝我还乡之理?只怕还是张万户教他来试我。”便正色反驳,此日早起,“程万里思想:‘张万户教他来试我,我今日偏要当面说破,固住了他的念头,不来提防,好办走路’。”于是反在张万户那里告发了妻子,张万户怒极要鞭打白玉娘,程万里又“心中懊悔道:‘原来他是真心,倒是我害他了’。”但到张夫人劝住了张万户时,程万里“心中又想道:‘还是做下圈套来试我。若不是,怎么这样大怒要打一百,夫人刚开口讨饶,便一下不打?况夫人在里面,哪里晓得这般快就出来护救?且喜昨夜不曾说别的言语还好。’”到了晚间,他见玉娘并无怨意,更自我证实:“一发是试我了。”后来白玉娘又劝丈夫早逃为好,他愈加 怀疑,认为是张万户教她再来试他断了逃走念头没有,于是次日又报告了张万户,张万户暴跳如雷,决定卖掉白玉娘,另为程万里择妻,程万里才知道妻子果是真心,悔之晚矣!这一段故事的发展,全以程万里反反复复的心

战争与人性阅读

战争与人性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一、描写战争的诗 凉州词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还? 春望 作者:【杜甫】年代:【唐】体裁:【五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从军行其一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二、军事成语 【军】军令如山孤军奋战孤军深入千军万马全军覆没异军突起横扫千军溃不成军 【枪】枪林弹雨单枪匹马荷枪实弹临阵磨枪 【弹】弹尽粮绝枪林弹雨 【剑】剑拔弩张刀光剑影 【旗】旗开得胜旗鼓相当偃旗息鼓重装旗鼓顺风扯旗 【鼓】一鼓作气胶柱鼓瑟欢欣鼓舞偃旗息鼓重装旗鼓 【弓】惊弓之鸟杯弓蛇影鸟尽弓藏左右开弓 【阵】临阵脱逃严阵以待临阵磨枪冲锋陷阵 【战】百战百胜三战三北速战速决转战千里背水一战决一死战南征北战能征惯战身经百战浴血奋战 三、战争名言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三国·诸葛亮)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春秋·孙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战国·孟子) 兵民是胜利之本。(毛泽东) 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毛泽东) 四、关于战争的阅读材料 1、以“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为主题的佳作 『佳作1』 给安南先生的一封信 尊敬的安南先生: 您好! 我是中国的一名中学生,能给您写这封信,我深感荣幸与骄傲。我主要想和您谈谈自己对战争与和平的一点看法。 今天,我看到了一组伊拉克儿童祈祷和平的图片。许许多多本应该生活得无忧无虑的伊拉克儿童,在和平夜,点燃手中的蜡烛,用他们稚嫩而虔诚的心,祈祷和平。从他们饱含忧虑和悲伤的脸上,,我揪心地感觉到,战争已给这些幼小的心灵造成了严重的戕害。我想,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都忘不了3月20日上午10点30分,美英悍然发动了对伊战争。这个曾是人类文明发源之地的两河流域,在轰鸣的炮火中变成了“人间炼狱”。 纵观人类历史,血与火的战争屡屡发生,战争留给我们什么呢?古人早就有“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的诗句,就是最真实的写照。让我们看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吧。据瑞典、印度学者统计,从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1964这5164年中,世界上共发生战争14513次,只有329年是和平的。这些战争给人类造成了严重灾难,使36。4亿人丧生。损失的财富折合成黄金可以铺一条宽150公里、厚10米、环绕地球一周的金带。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4年又3个半月。参加战争的有6个大洲的33个国家,卷入人口达15亿多人,交战双方动员的兵力达6000多万人,其中伤亡3000多万人,因战争而死于饥饿和其他灾害的达1000万人左右,各交战国经济损失约为2700亿美元。时至今天,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1994年,在卢旺达的部族屠杀中,有50多万人被杀;在科索沃战争中,北约调集了1100多架战机,在为期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致使2000多万平民丧生!海湾战争,使1614203人丧生。其中667773名是5岁以下的儿童!战争使繁荣成为一片废墟,使安定幸福化为泡影,代之已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留给人们心灵深处难以愈合的伤痛。 无数的事实说明:战争只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世界需要和平,人类需要和平。。我身为一名中学生,已经深深的体验到生命是弥足珍贵的了。我们在安享和平幸福,但依然还有一些人饱受战争之灾。我真诚地希望联合国能够担负起维护人类和平的重任,让蓝天,碧云,白鸽,回到伊拉克小朋友的身边,让和平永驻人间! 此致 敬礼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生:张卓然 2004年9月 评析: 这篇文章由一幅伊拉克儿童祈祷和平的画面入手,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激发读者的情感,然后用一组数据来展示战争的危害之大,亮处自己的观点。主旨明确,思路清晰,前后衔接紧密。 旁批: 1用孩子对和平祈祷的画面,振聋发聩。 2罗列数据,鲜明地表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之多。 3情真意切,强烈呼吁,表达心声。 『佳作2』 我渴望和平 我渴望和平。于是在一个静悄悄的黎明,我放飞了一只白鸽。它衔着橄榄枝向着和平飞去了。可是,世界会和平吗?“轰”——美国世贸大楼倒塌了,一阵阵凄厉的尖啸与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打破了称雄于世的美国的宁静。失去亲人的人们望着一片废墟,痛不欲生;而一小部分侥幸逃生的人正大口大口喘气,不敢相信好莱坞片式的惨景竟真的发生了!坐在电视机前的我早已泪流满面,心里直呼唤:和平,你在哪儿? “9·11”后,美国采取了“以牙还牙”的反恐策略,阿富汗遭到美军的狂轰滥炸,和平的乐章划上了休止符,战争的喧嚣在这里骤响。难民们流离失所,饥寒交迫,远在万里之遥的我,是多么同情这些无辜的人们啊。

浅论金庸小说中的侠义精神

浅论金庸小说中的侠义精神 内容提要:金庸小说风靡一时,近几年更是作为影视作品的题材被反复使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金庸小说已经不是单纯模式上的武侠小说。但是读者们更为津津乐道的、更为着迷的还是金庸笔下的侠义故事、英雄侠士。本文拟对金庸小说中的侠义精神和侠义人物作出分析,希望能从另外的角度解读金庸小说。 关键词:小说分析金庸侠义精神文化研究 现在对金庸小说的定性似乎很难用简单的“武侠小说”来说明问题了。从地摊读物到文学研究的经典文本,金庸小说从俗到雅的转变除了人们或大众的阅读尺度的放松,很大一部分也与金庸小说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有关系。陈墨先生的《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一书,从“文化知识论”和“文化精神论”两个部分,很详细地论述了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的天然关系。①其实,金庸小说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不单单仅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包括西方文化的传统,比如情节的构思、西化语言的运用、电影手法的运用等等,还包括人物形象的的塑造和刻画,都与西方文化有着扯不断的关系。 当然,作为华人作家的金庸,其作品的根柢还是在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金庸的十五部小说,时代背景都是在古代的中国,人物大多是江湖的侠客,表现的主题也都是在此基础上铺衍开来的侠义故事。所以说,侠义精神是金庸小说中的精神母题。 “侠义”二字,按我个人的理解,应该分成“侠”和“义”两个部分。侠文化是中国文化中最独特的一部分,也是较能体现只能中国文化本质的一部分。中国古代对于“侠”的理解可谓是大相径庭,韩非认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司马迁则不以为然,他说“救人于厄,振人不赡,仁者有乎”,并做《游侠列传》为侠客高唱赞歌;李白的《侠客行》也对侠客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而“义”则是儒家的基本论点之一,“仁义礼智信,忠良孝悌行”。在中国人看来,一个人若是大忠大善,那他必定是个极重信义之人,一个若是大奸大恶,那肯定也是个没有义气的人。韦小宝说的更加明白:“一个人若不讲义气,那还不如死了算了。” 金庸的小说,可以说很成功,很精彩地发挥和阐释了中国人精神深处的侠义观念,当然他的小说流传之广,读者之众也就不足为奇了。中国传统的小说很早就渗透着侠义的精神,宋代的话本小说就有专门讲述侠义故事的,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可以说就是这个侠义传统的成就。真正意义上的武侠小说,可以追溯到唐人传奇《聂隐娘》,清代的公案小说从某个角度来说,也有武侠小说的影子。近代是武侠小说鼎盛发展的时期,平江不肖生、还珠楼主等作者层出不穷,一直到现代的金庸、古龙、梁羽生等,武侠小说可谓兴盛不衰、蔚为大观。当然,对武侠小说的看法可以说是毁誉参半,正统学者的批评不胜枚举,但是老百姓们可不管那么多,他们喜欢侠义故事,他们喜欢侠义英雄。在古代,人民的生活极端痛苦,贪官巫吏为所欲为,老百姓无奈之余,就希望有伸张正义、扶危济困的英雄侠士来拯救他们。从西方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情结”,或称“在上情结”,西方文学的源头就是“英雄史诗”,许多读者在阅读武侠小说的时候,都会有代入的现象存在,把自己幻想成为书中的英雄,以得到“英雄情结”的自我满足。 在金庸的小说中,侠义精神得到了重新的阐释,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金庸的十四部武侠小说,塑造了许许多多的形象。“侠”可以说是其中着力塑造的重点,根据金庸先生自己的观点:“侠与英雄的区别在于侠士可以不顾于自己的利益,可以为正义、为社会、为国家牺牲自己。侠士有一点,就是为了别人利益可以不顾自己的利益。”(按:根据笔者采访金庸先生录音整理)《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就是在各类的研究文章

浅析沈从文小说

浅析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美的融合 汉语言文学(师范)2010级3班彭鹰侨20100532118 [摘要]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的小说朴实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本文以两个分论点:一是湘西的淳朴风情造就了《边城》,二是理想的建筑——“人性”美。阐述沈从文的《边城》中风情美与人性美的融合。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人性美风情美融合 一、关于文本的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988年病逝于北京。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实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 二、论述小说《边城》中人性美与风情美的融合 1、湘西的淳朴风情造就了《边城》开头第二段:“小溪流下去,绕山咀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小溪宽约廿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明丽的图画。故事就在这样纯净的环境中展开,又怎能让它不美呢?湘西是一个既美丽又梦幻的地方,就如同是许多年前、不知是初夏还是早春的一天、从湿漉漉的小巷中走向河边的那位梳着又黑又粗长辫子的清纯少女。所以,沈从文理解的湘西、亦或是他心灵深处的湘西,永远是那个穿着碎花布上衣晃动着渐渐远去的鲜活背影。凤凰,曾被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称为是中国两个最美的小城中的一个。在许多没去过那里又好幻想的人的心里,总是对它寄予了无尽的想象。的确,凤凰很美。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湘西的这座小城,让许多人梦萦魂牵。它是先生的故乡,先生满怀情地深倾注于这片神奇的土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凤凰淳朴的民风与古老文化,造就出民国初年内阁总理熊希龄、著名作家学者沈从文、著名土家族画家黄永玉,他们都是从凤凰这座古朴的小城中走出去的。 沈从文的凤凰——老街青石板铺就的巷道还在,街两边开设了许多卖工艺品的店铺。沈从文先生的故居,就坐落于老街中营街的24号。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出生在湘西古城凤凰县的这条老街。清秀而古雅的沱江穿越而过,沿沱江岸边的古老的吊脚楼陪伴沈从文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重峦叠翠的南华山耸入云天,像母亲的怀抱一样,成为沈从文的情结。在湘西的另一座小城——花垣县的茶峒乡有这么一条河,这条河清澈幽静。它与沱江相比,水显得更加绿,一见之下,任何人都会喜欢它。茶峒是个小镇,沈从文从凤凰出走后曾在此住过几天。镇子建在河边,部分民居沿河岸而建,长长地直达渡口,依然是湘西常见的吊脚楼。这里是川、湘、黔三省交界点,茶峒这边归湖南,对岸的小镇叫洪安,属四川秀山,上游百米处有座大桥,桥的南面归贵州。河滩上有一片沙洲,以前称作“一脚踏三省”的地方,老百姓叫它“三不管”地区,如今已划归洪安管了。以前四川秀山的人,年轻时因躲抓丁跑到茶洞这边来安了家,成了湖南人。所以在他们口音里少湖南味道,多四川腔调。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

_堂吉诃德_的元小说性_滕威

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1期 《堂吉诃德》的元小说性 滕 威Ξ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小说《堂吉诃德》的文本细读,展示它在叙事艺术上为小说发展带来的革命性变化,揭示出《堂吉诃德》的元小说特征。同时本文力图挖掘小说叙事游戏背后的理论意义,即《堂吉诃德》的自我阅读、自我指涉的特征,以及对于小说文体本质的思索。 关键词:《堂吉诃德》 元小说 文体 元小说 虽然博尔赫斯说过,再次讨论《堂吉诃德》这个题目有可能费力不讨好。①但是,作为现代小说艺术的开端,《堂吉诃德》的确有许多仍然值得探讨与深思的地方。米兰?昆德拉因此呼吁欧洲小说家应该把《堂吉诃德》当作宝贵的遗产来加以继承。②似乎可以说,塞万提斯之后所有的小说技巧都变成了陈规。因为无论是滑稽模仿、多重叙事视角、故事里套故事、人物的双重人格、暴露叙事者身份、对话、超现实的场景、阅读距离的控制、将读者引入叙事等等,几乎所有这些直到今天小说家们仍然津津乐道的方法都在《堂吉诃德》中得到了巧妙的运用。而作家们最愿意用小说来思考的主题,比如欲望、流浪、成长、现实、梦想、爱情、个人、疯癫等等,也都在《堂吉诃德》中获得相当充分的表达。换言之,现代小说在《堂吉诃德》这里获得了很高的艺术与思想的起点。勒内?基拉尔说,“西方小说没有一个概念不曾在塞万提斯的作品里初露端倪”(54);富恩特斯(Car2 lo s Fuen tes)说,“所有的小说都是《堂吉诃德》主题的变奏”(qtd.in Person185)。 但是很多人一直以为,塞万提斯本人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切。他是一个无知的天才,一个不自觉的伟大小说家。伍尔芙说:“那时的写作就是讲故事,供那时尚未有现代娱乐设施的人们消遣”。《堂吉诃德》创作目的就是“不惜任何代价逗人们开心”,“小说的美感与思想是在不知不觉中融进去的”(23)。在20世纪的西班牙,批评界还有这种说法:“塞万提斯与哥伦布是精神上的双胞胎兄弟。他们都还没有确切明白他们的发现的重要性就离开了人世。哥伦布以为他一直向东航行真地到达了远东;塞万提斯认为他只是写了一部讽刺骑士小说的作品。他们谁也无法想像自己已经登临地理与小说的新大陆——美洲与现代小说”(Fuen tes13)。我们认为,塞万提斯也许不知道他正在写作的《堂吉诃德》是一部现代小说,但他在运用各种写作技巧时却是相当自觉的。《堂吉诃德》的出现并不是突兀孤立的事件,它与传统的叙事文学的历史联系,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2世纪罗马作家阿普列尤乌斯的《金驴记》。《堂吉诃德》无论是在情节设计、叙事手法、人物塑造等诸方面都与中世纪骑士小说有明显而深刻的互文关系。它不同反响之处在于植根传统但开出新花,从前的老套陈规经塞万提斯生花妙笔、奇情才思最终得以化腐朽为神奇,成为现代小说艺 Ξ滕威,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