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气储层非均质性评价技术研究及其应用

第46卷第4期2007年7月

石油物探

GEOPHYSICALPRoSPE(jrINGFORP盯ROLEUM

V01.46,No.4

JuL,2007

文章编号:1000—1441(2007)04—0353—06

含气储层非均质性评价技术研究及其应用

谢玉洪,陈志宏,陈殿远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广东湛江524057)

摘要:D气田为构造一岩性油气藏,主力气层为海相临滨砂坝和临滨滩砂,储集层非均质性严重,主要表现为平面上的冲沟和储层内部厚度较薄的隔夹层。在现有的地震资料分辨率条件下,利用常规的地球物理手段很难对冲沟和隔夹层的分布进行精确描述。为此,首先对D气田的地质构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现有储层预测技术系列存在的弊端;然后提出了一套针对冲沟和隔夹层的地球物理评价体系,包括岩石物理学、提高地震分辨率处理、有色反演、时频三原色和属性投影等方法技术。实际应用效果表明,该套评价体系适合于非均质性较强地区的储层预测,储层预测结果与钻井结果一致。

关键词:储层非均质性;评价技术;有色反演;时频三原色;地震分辨率

中图分类号:P631.4文献标识码:A

储层的非均质性是指储层在宏观和微观上

表现出来的岩性、物性、韵律性等在纵横向上的不均~性。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方案较多,主要包括非均质的强弱、成因和对流体流动的影响程度等方面,但非均质的规模、强弱是分类的主要依据[1]。D气田的非均质性主要包括:①平面上的非均质性,具体表现为砂体成因单元连通程度,其中泥流冲沟对砂体分割是造成平面非均质性的主要因素;②垂向上的非均质性,具体表现为层内不连续的泥质隔层分布和致密夹层的分布。

D气田储层的非均质性非常强,相距几十米的储层物性就会有明显差别。有两口相距不到80ITI的井,地震资料显示井与井之间储层是连通的,储层发育情况相似。但实际钻探结果显示两口井的储层物性差别非常大,一口井为高产气井,产层厚度近600m,另一口井为低产井,产层厚度在200m左右,且产能很低。

目前,对D气田的储层研究主要利用的资料是道积分剖面,其相位宽度反映了同一岩石物性参数的地层厚度,同相轴的强弱和极性反映了地层相对速度的大小。因此,用道积分剖面可以很方便直观地解释砂体。但是,道积分剖面的分辨率偏低,在气层薄或储层存在隔夹层的区域和砂体纵向叠置的区域,道积分剖面的解释精度较低,不能很好地对储层进行描述。此外,D气田范围大,钻井少,且储层的非均质性强,这使得常规储层预测方法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为此,我们提出了针对D气田储层非均质性的地球物理评价技术。1储层非均质性识别难点分析

1.1地质综合分析

D气田Ⅱ气组为构造一岩性油气藏。单井相、岩心、遗迹化石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储层沉积相为在底辟水下高地上形成的滨外浅滩、滨外砂坝;气组由多套单砂体和薄泥岩共同组成,单砂体厚度较薄,岩性为粉砂岩、细砂岩,泥质含量较大;砂体多,呈纵横向展布,存在复杂的叠置关系;物性空间变化明显。储层中有致密砂岩夹层和泥岩夹层,厚度为2~3m,不同位置夹层个数有变化;泥流冲沟发育,对储层的改造作用强烈。

1.2资料品质问题

D气田目的层附近的速度为2500m/s,原始地震剖面的主频在70Hz左右,以半波长计算,可分辨的地层厚度为12.5m。而D气田的单砂层厚度一般都小于10ITI,隔夹层的厚度更薄[2],因此,依靠原始地震资料进行储层的非均质性研究,追踪单砂体,识别隔夹层存在困难。

D气田的测井资料存在声波曲线周波跳跃现象严重、井径扩大现象多、密度资料品质不高等问题,这些都给利用传统反演方法预测储层造成困难。

1.3常规预测方法的局限性

目前常规储层识别方法主要是反演技术。常规反演方法从算法上讲,对于少井的区域多以稀疏

收稿日期:2007—01—24;改回日期:2007一03—16。

作者简介:谢玉洪(196l一),男,高级工程师,现主要从事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

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