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 下册科学知识总结

三年级 下册科学知识总结
三年级 下册科学知识总结

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要点姓名:

第一单元知识要点

一、运动和位置

1.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我们把另一个物体称为参照物。

2. 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运动。如果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位置发生改变,那么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位置没有发生改变,那么物体是静止的。

3. 在生活中,我们利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4. 参照物是事先假定为不动或静止的物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例如:在行驶的火车中,如果以车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但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那么乘客是运动的。

5.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意思是人随着小竹排在江中前进,如果以小竹排为参照物,人是不动的,就会感觉魏巍青山在后退。

6. 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只有相对静止的物体。

二、各种各样的运动

1. 物体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集裴箱的运动方式叫做平移。

2. 一个物体从一个点移动到另一个点的过程(物体的各个点没有变化)叫做平移。

3. 一个物体围绕者一个中心沿圆形轨迹运动,就叫做转动。钟表指针的运动方式叫做旋转。

4. 一个物体反复来回时所做的运动叫做摆动。钟摆的运动、秋千的运动是摆动。

5. 在围绕中心转动的同时,物体的整体做移动叫做滚动。圆球的运动方式是滚动。

6. 一个物体在接近其平衡状态下来回往返运动并最后停在“零点”叫振动。如尺子、水珠落入水面等。

7. 物体的运动方式有移动、转动、摆动、滚动、振动等。

8. 同一种物体可以有多种运动方式,如落地风扇有转动和摆动两种运动方式,汽车有移动、转动、滚动三种运动方式。

9. 在物体不同的位置上贴上圆点,可以让我们更准确地观察与描述物体的运动。

三、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1. 运动的物体会有不同的路线。过山车的运动路线是曲线的,我们把它叫做曲线运动。天空中盘旋飞行的老鹰也是做曲线运动。

2. 小球下落,苹果从树上垂直下落属于直线运动。

3.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四、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1. 斜坡上的物体会像大石头从山坡上滚下去那样滚动。斜坡上的物体会像我们滑滑梯那样滑动下去。

2.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和滚动两种运动方式。

3. 观察立方体块、小六棱柱和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发现立方体块、小六棱柱是滑动,小球是滚动。

4. 如果将斜面一端逐渐变高,立方体块、小六棱柱和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逐渐加快。

五、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1. 各种物体运动的快慢不一样,可以通过测量物体运动相同距离所用的时间来比较快慢。

2. 小球运动相同的距离所用的时间越少,运动得越快;用的时间越多,运动得越慢。测量时间可以使用秒表计时。测量小球运动所花时间的实验时测量3次。

3. 如果测量3次得到了不同的数据,数据相差较大时再次进行实验获得数据;

数据相差不大时取3次数据的平均数。

六、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1. 运动的快慢就是常说的运动速度,可以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来测量。

2. 在距离一定的条件下,所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在相同时间内,所走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快。

3. 利用物体运动的时间和距离,能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即速度的大小。

七、我们的“过山车”

1. 制作“过山车”的三大板块:设计、制作、评价。

2. 设计“过山车”时,要在纸上设计“过山车”的轨道路线,可以设计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

3. 在制作过程中,轨道的长度可以用软尺和细绳来测量。

八、测试“过山车”

1. 在观察“过山车”运动过程中,描述小球的位置,可以用方向盘判断方向,用软尺,细绳测量距离。

2. 如果要让小球运动得更快,可以改变轨道的坡度和曲直等状态。

第二单元知识要点

一.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1.幼虫或幼崽从动物卵中破壳而出,叫孵化。

2.蚕的生命是从蚕卵开始的,一个蚕卵就是一个生命。蚕卵是扁圆形的,中间凹下去,大小和芝麻差不多。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的,要孵化时变成紫黑色。3,很小,样子有点像蚂蚁,叫蚁蚕。

3.蚕卵的颜色变化:淡黄色——玫瑰红色——紫黑色——白色。快要孵化出蚕宝宝的蚕卵颜色是紫黑色的,孵化后蚕卵的颜色变成白色。

4.蚕卵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在放蚕卵的盒子上要扎上小孔,因为蚕卵需要呼吸。

二,认识其他动物的卵

1.动物的卵里孕育着新的生命。条件合适的时候,它会发育成为一个新的生命。

2.像青蛙、鸡这样靠卵来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卵生。常见的卵生动物有鲫鱼、乌龟、蚂蚁、蚕等。动物的卵可以根据卵外是否有硬壳分成两类:蛇卵、鸡蛋(卵)等是有硬壳的,蛙卵、鱼卵等是没有硬壳的。

3.纵向切开一颗熟鸡蛋,观察鸡蛋的内部构造有气室、卵白、卵黄、卵壳。

4.鸡蛋蛋黄上的小白点是胚,它是鸡宝宝生命的开端。孵出小鸡需要3个星期。

三、蚕长大了

1.蚕宝宝就是蚕的幼虫。蚕生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

2.蚕的一生共蜕6次皮,其中从蚁蚕到吐丝结茧前蜕皮4次,蛹期蜕皮2次。

3.蚕蜕皮前头高高仰起,不吃也不动,好像睡着了一样,称作“眠”,这是蚕宝宝要蜕皮的征兆。

4.蚕身体长圆筒形,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身上有环节,两侧小黑点叫气门。

5.用放大镜可以观察蚕的幼虫和它的食物。我们可以用画图记录看到蚕的幼虫的样子和它的食物。

四、蚕变了新模样

1.蚕吐丝了,蚕房中的许多蚕宝宝都被蚕丝包裹起来,形成了蚕茧。

2.蚕吐丝结茧后变成蛹,蛹呈纺锤形,分头、胸、腹三部分,黄褐色蝴蝶、蜻蜓等动物的一生也会经历蛹的阶段。。

3.蚕茧呈椭圆形,起到保护蛹的作用,由一根蚕丝组成,长度一般为900~1500

米。蚕在吐丝的时候,头部的典型动作是呈8字形。

五、茧中钻出了蚕蛾

1.蚕结茧十多天后,蚕蛾从茧中钻了出来。

2.蚕蛾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具有这种身体结构的动物我们把它称为昆虫。

3.蚕蛾分为雌蛾和雄蛾。雌蛾腹部肥大,翅短小,爬行慢;雄蛾腹部狭长,翅大,爬行快。雌蛾会产卵繁殖后代,一只雌蛾大约产400~500粒卵。

六、蚕的一生

1.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种形态。

2.蚕一生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过程称为蚕的生命周期。其中蚕卵是蚕的生命周期的开始,蚕的生命周期大约为56天。

3.影响蚕的生命和变化的因素:食物、温度、湿度、有害气体、疾病、光照等。

4.我们可以用拍视频、照片、图画、记录表、观察日记等方式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6.菜粉蝶的一生也是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种形态。蜻蜓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成虫三种形态。

七、动物的繁殖

1.自然界中的动物都有生命周期,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所经历的阶段不一定相同,周期长短也不一定相同。

2.像猫和狗这样,直接生下胎儿的叫胎生。胎生的动物有羊、兔、熊猫等。

3.胎生动物一般都用哺乳的方法喂养它们的后代。八、动物的一生

1.像鸡、鸽子等动物,卵生、身上长有羽毛和翅膀的属于鸟类。

2.人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的生大致可分为婴儿、幼儿,青少年、成年和老年五个时期。在人一生中,出生前后和青春发育期长得最快。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高、体重等方面都会发生变化。

3.为了生存和繁殖后代,动物的行为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冬季来临,大雁南飞、兔子换毛、蛇冬眠等。

第三单元知识要点

一、仰望天空

1.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的一颗恒星,太阳的直径约是140万千米。

2.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3.月球环形山形成原因的推测中,公认的观点是陨石撞击说。

4.太阳上有太阳黑子,月球上有环形山。

二、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1.太阳为我们送来光和热。

2.日晷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计量时间的仪器。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三、影子的秘密

1.利用手电筒和木圆柱模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实验,其中手电简模拟的是太阳,木圆柱模拟的是物体。

2.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影子可以改变长短、方向和形状。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3.可以自已发光的物体叫光源。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四、月相变化的规律

1.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月相实际上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2.古代人们对月相有特别的称呼,“初一”称为新月,“十五”称为望月。月相在一个月中的变化规律是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由圆到缺。

3.月相的变化经历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的过程。

4.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上D下d)

五、月球——地球的卫星

1.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足迹。

2.环形山是月球表面最突出的结构。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不适宜人类居住。

3.月球对地球的影响有许多方面,一个很容易观察到的现象是潮汐。形成有规律的涨潮和退潮。

六、地球的形状

1.在海边,人们用望远镜观察远方来的船.发现总是先看到帆顶,然后看到船身。根据这种现象推测地球可能是圆形。

2.月食时,人们观察到地球投射在月球上的影子总是圆形的。

3.1519年,航海家麦哲伦带领船队朝着一个方向航行,3年后,他的船队又回到了出发地。根据这个事实,人们接受了地球是球形的观点。

七、地球——水的星球1.地球是一颗有着丰富液态水的星球。科学家在探索太空时,星球上有没有水的存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因为有水就有生命存在的可能。

2.地球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占29% ;海洋占71%。

3.在地球上或地球附近,任何物体都会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

4.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八、太阳、月球和地球

1.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000多万摄氏度。

2.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的八大行星(包含围绕行星转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彗星、流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太阳系。

3.太阳的直径是140万千米,按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排列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其中金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离太阳最近的是水星;木星是行星中体积最大的一个。

4.自己能发光的星叫做恒星,围绕恒星运转的星叫做行星,围绕行星运转的星叫做卫星。

5.人们把看起来相互之间距离保持不变的星星分成一群,划分成不同的区域,并以人、动物或其他物体的形状命名,人们把这些区域称为星座。其中有一个星座的流星雨特别有名,这个星座就是狮子星座。

6.大熊星座的明显标志就是我们熟悉的由七颗亮星组成的北斗七星。在北部天空的小熊星座上有著名的北极星。

7.天空中闪亮的银河光带,实际上是由许许多多的恒星组成的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它的直径大约有10万光年。

8.类似银河系一样的星系还有100亿个,人们把它们统称为河外星系。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复习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复习 姓名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 1、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 2、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长成一棵植物。 3、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的新生命的。 4、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 5、凤仙花的种子是球形的,呈褐色。 6、播种方法:1.选种。要挑选那些饱满的、没有受过损伤的种子。2.准备好花盆和土,把一块小瓦片放在花盆的出水孔上,然后放入适量的土。3.用手指在土中按2~3个小坑,深度约1厘米,每个小坑里放1粒凤仙花的种子,再用土盖上。4.往花盆中浇适量的水,使土壤湿润,将它放在温暖的地方。 7、把种子放入透明玻璃杯并紧贴杯壁,是为了观察种子的发芽、长根情况。 8、不同方向放置凤仙花种子,萌发时根的生长方向相同。 9、种植植物是一项长期的活动,需要经常观察和记录。 10、凤仙花是草本植物,播种时间最适宜为每年的4月,花期3个多月,每颗果实数量一般20粒左右。 11、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是水分、温度和空气。 12、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 13、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生长速度较快。 14、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15、做“研究根的作用”实验时,在试管水面上滴些植物油可以防止水的蒸发。 16、凤仙花的叶缘有小锯齿,叶柄肉质多汁。 17、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 18、植物叶在茎上的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 19、植物的生长发育不仅需要水,还需要阳光、空气、土壤和适宜的温度。 20、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依靠阳光提供能量。 21、光合作用可表示为:二氧化碳+水??→?阳光 氧气+养料。 22、凤仙花长出的第一对“叶子”和以后长出的叶子是不同的。

三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2018年12月28日星期五科学每日一背 1.我们的感觉器官有眼睛、耳朵、鼻子、舌头、手,其中眼睛从周围世界中接受的信息最多。 2.观察一个物体,我们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摸,用耳朵听,用鼻子闻,还可以用尺子来测量。 3.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分类时,首先要确定一定的标准,如给文具分类,可以以用途为标准分,也可以以大小为标准分。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4.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要精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要用温度计,我们常用的温度计是摄氏温度计,它的单位是摄氏度,用oC表示。 5.温度计主要由玻璃管、刻度、玻璃泡三部分组成。 6.一杯热水的温度变化规律是先快后慢。 7.专门测量液体多少的工具叫做量筒。一般用毫升做单位ml表示 8.在观察量筒的刻度时视线要与液面的最低处持平。 9.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是:上轻下重,底部半球形。 10.我们研究不倒翁的过程在科学上被称为解暗箱,它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2018年12月29日星期六科学每日一背 1.通过研究不倒翁我们知道了物体上轻下重是不容易倒。(√) 2.1升等于1000毫升。(√) 3.只有统计图才能反映出热水降温的过程。(×)统计表格也可以反映。 4.温度相同的两杯热水,少的一杯降温一定降的慢。(×)少的降温快。 5.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必须放在液体中一段时间,当液柱静止后才能拿出来读数。(×)不能拿出来读数。 6.不能用体温计测量热水的温度。(√) 7.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8.用手可以摸出袋子中的物品,所以说在我们所有的感觉器官中,手从周围的世界中接受的信息最多。(×)正确答案:眼睛 9.观察小动物时,要注意安全,不在有危险的地方活动。( √ ) 10.科学是神秘而不可捉模的。( × )正确说法: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11.我们经常作的观察活动看起来和科学家的研究很相似,但是我们这样的研究和科学探究没有关系。(×)观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 12.所有动物都是“日出而做,日落而归”的。( × )猫头鹰老鼠都不是 13.不同植物的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各不相同。(√)不相同 14.充足气的皮球比没有充足气的皮球抛得高。(√ ) 15.所有的植物都开花。( × .) 不开花的植物有很多 16.小汽车的外型很光滑,是为了减少前进时空气的阻力。(√ ) 2018年12月30日星期日科学每日一背 1.你知道热水的温度是怎样变化的? 答:热水的变化规律是先快后慢的。起初降温很快,而后速度逐渐慢下来,越接近室温,降得越慢,最后降到与室温相同的温度。 2.说明一件你知道的仪器或设备,是延伸了人体的哪个器官,能起到什么作用? 答:听诊器是听觉的延伸,能听到更小的声音,显微镜是视觉的延伸,能观

最新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总结 三年级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尽管课时任务重,我仍尽力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创设轻松愉悦的情境进行教学,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做一总结。 一、基本情况: 本班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勤学,上进心强,学习目的明确,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观念。但仍有小部分学生学习、纪律都较松散,学习能力较弱。 二、主要做法: 1、具体措施: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抓好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使其端正学习态度,树立科学意识,提高认识能力。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细心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评价肯定,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让其树立科学观念。 (2)抓好常规工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结合新教材理论知识,课堂上设计新颖、愉快的教学方法,增强趣味性,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知识、技能。发挥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培养了学生乐学的兴趣。平时我细心观察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好调查小结工作,针对不同性质的学生,根据其的实际情况拟订学习目标,以目标来激励学生进步。 此外,我坚持检查后进生的转化情况,做好小结工作,使优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再上台阶,进一步培养智力和思维的发展,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 2、经验浅谈: 注意做好课前准备,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学习课标,深钻教材,准备好每节

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一、实验 1、金属的导热、延展、导电实验 实验题目:金属的导热、延展、导电性质实验。 实验器材:烧杯、粗细相同(或是较为接近)的铜丝、铁丝、铝丝、木棍、塑料棍、热水、砧板、锤子、粉笔、一节1.5伏的电池、一个小电珠、一段长导线。 实验目的:认识金属的性质 实验一:金属具有导热性 实验方法:先用手捏捏各种棍状物体,感觉一下它们没有放进热水前的温度。然后往烧杯中加入半杯热水,把粗细相同的铜丝、铁丝、铝丝、木棍、塑料棍同时放入水中,过一会儿,再用手捏捏各种物体,感觉它们现在的温度,经过放进热水前、后温度的对比,我们发现,铜丝、铁丝、铝丝等金属制品比木棍、塑料棍温度升得快。 实验结论: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热性。 ※如果实验物体不是棍状物,而是平时生活中的常用物体,选择时一定注意金属物体比非金属物体大些,这样在相同情况下金属先热,更能说明金属的导热性能好。

实验二:金属具有延展性 实验方法:用手捏住把铁丝、铜丝的一端,把另一端放到砧板上用锤子用力锤打,随着锤打次数的增加,我们发现金属丝在慢慢变扁、变宽、变长。放下它们,再分别锤打木棍、粉笔,发现它们在锤打时碎了、劈裂了,这个现象告诉我们,金属具有延展性。 实验三:金属具有导电性。 实验方法:将一端裸露出金属的导线缠绕在电珠的螺旋壳上,然后把电珠黑色的突起接在电池的铜帽上,拿起导线另一端露出金属的部分与要检验的物体捏在一起,用物体接触电池的锌片,注意不要让导线接触到电池的锌片,以免干扰学生的正确认识。依次检验后,我们发现:将金属物品连接在电路中,小电珠都能发光。而木棍、玻璃等不能使电珠发光,因此实验后我们的结论是:金属具有导电性。总结以上三项实验,我们的结论是:金属具有导热、延展、导电的性质。实验完毕,整理用具。 2、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上来的方法实验 实验题目: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上来的方法实验 实验器材:橡皮泥、水槽、水、土豆(鸡蛋、苹果、梨)、大烧杯、药匙、盐、搅拌棒、泡沫板(没有泡沫板可用别的能漂浮的物体代替。如木板、或是挖掉侧面的塑料瓶等)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总结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总结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一、认清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从思想上重视课程改革目标的能动性。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具体做法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实施科学新课程标准,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以外,最重要的是在科学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时培训材料,明确目标和任务,理清新课程的结构、理念。 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把科学课程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真正做到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严格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学生实验与课堂演示实验。 实验是探究式教学与探究式学习的最主要的载体之一,依靠实验,一些客观的科学现实能够转变了学习探究的科学规律,从而使学习在科学的实验操作过程中体会着科学规律有存在,体验着科学知识的形成。 4、创造性的挖掘课程教学资料,布置探究式的课外作业。 为了结合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要求,转变评价方式与知识的形成的方式,我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使课外作业尽可能地有探究性的课题。虽然那些课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题,但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在科学学习的兴趣与探究能力上有长足的进步。 通过努力,本学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困惑,以待于以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解决一是知识的全面性问题,特别是一些原有教材中没有而新增的内容,有待于进一步去学习二是如何更好地把信息技术与新课程进行整合的问题三是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更多的外界条件的支持,但是学

最全的人教版三年级科学知识要点精心整理教学总结

人教版_三年级科学知识要点 三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1、(观察)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信息,(观察)会使我们发现大树原来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 2、大树由(树冠、树干、树根)三部分组成。地球上的植物一般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部分)组成。 3、拓印树皮的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白纸上反复按压,再用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4、树的相同之处:它们都长在泥土里,都需要阳光、水,都有木质的干,一般是多年生的。 5、树的不同之处:树冠有大小,树干有粗细,有的树皮光滑,有的粗糙,结的果实不同,叶片不一样。 6、狗尾草是(一年生)杂草。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 7、观察大树用到了(放大镜、软尺、蜡笔、白纸等工具)。 8、比较大树和小草的相同与不同。 9、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10、除了水葫芦、金鱼藻以外水生植物还有(水花生、浮萍、莲、荷花、菱、菖蒲、茭白等)。 11、比较水葫芦与狗尾草(也就是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的不同与相同)相同与不同。 附:向日葵一生经历了生长阶段: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 12、水葫芦的特点:生长在水中,叶柄膨大有气囊,能浮在水面上;有根、茎、叶;会繁殖后代,会13、植物的叶一般有(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14、叶是(有生命的)。新鲜的叶是(活的),落叶是(死的)。 15、植物的一生大约经历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16、植物按生存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7、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18、世界上最大的花叫(大王花)。 19、用(量叶片的长度和宽度的)方法比较叶片的大小。 20、狗尾草是一年生杂草,属于草本植物。 大树 植株高达,茎粗、 很硬,多年生寿命长, 是木本植物。 长在土壤里,需要阳光、水分,有根、茎、叶,有的会开花结果,有种子。 小草 植株矮小,茎细、较 软,寿命短,是草本植物。 水葫芦 生长在水中,叶柄膨大 有气囊,能浮在水面上。 。 相同点:生长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有根、茎、叶,都会 繁殖后代,寿命都短, 都是草本植物。 狗尾草 长在土壤里,植株矮小,茎细,较软,会开花结果,有种子。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总结

教育资料:_________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总结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第1 页共6 页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总结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一、认清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从思想上重视课程改革目标的能动性。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具体做法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实施科学新课程标准,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以外,最重要的是在科学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时培训材料,明确目标和任务,理清新课程的结构、理念。 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把科学课程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真正做到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严格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学生实验与课堂演示实验。 第 2 页共 6 页

三年级科学各单元知识点

《水》单元知识点 一、水到哪里去了 1.水是一种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2.湿抹布擦黑板过一会儿干了、湿的手干了是由于水蒸发了。 3.常见的蒸发现象有:水洼干了、衣服晾干了、煮食物时水烧干了等等。 4.杯子装水后,加上盖子和不加上盖子相比,加盖子的蒸发慢,不加盖子的蒸发快;放在通风处比放在不通风处蒸发得慢;放在阳光下比放在阴凉处蒸发得快。 5.水蒸气是气体,它是水的一种形态,它也是水。 6.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透明的、看不见、摸不着。 7.水蒸气存在我们身边周围的空气中,不管温度高还是温度低,水都在不停地蒸发。 8.我们洗澡之后,看到卫生间玻璃上的小水珠不是水蒸气,水蒸气是看不见的。 9.一杯热开水放在桌上,看到上面冒着的“白烟”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遇冷凝结的小水滴。 10.我们可以用加热、加快空气流动的方法让水蒸发得更快。 11. 我们可以像海水晒盐一样增加水与空气接触面积的方法来加快水的蒸发。 12.空气中的水蒸气越多,湿度越大:水蒸气越少,湿度越小。 13.冬天开空调的时候,人们用加湿器加快水蒸发,增加房间的湿度, 14.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透明、无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会流动、有质量 不同点:水看得到、摸得到,是液体;水蒸气看不见、摸不到,是气体。 不同的天气状况,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不同。 二、水沸腾了 1.不停地给水加热,水会沸腾。 2.水沸腾时,水中和水面上会冒出很多气泡。 3.水沸腾时,水面上会看到很多“白烟" ,这不是水蒸气。 4.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大大增加。

5. 当水的温度升高到100摄氏度时,水会沸腾。 6.水沸腾和蒸发的现象是不一样的:水沸腾的时候也在蒸发,水蒸发的时候不一定沸腾。 7.水沸腾时,温度达到100摄氏度,是足以烫伤我们的,一定要注意安全。 8.温度计100摄氏度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9.高山的山顶和山脚下,水沸腾时的温度是不一样的。 10.用温度计测量水沸腾前、沸腾时的温度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面持平。 11.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时,温度计的液泡不能碰到杯壁和杯底。 12.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其他酒精灯;实验结束时要用灯帽盖灭点燃的酒精灯,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 13.加热后的石棉网和三脚架是很烫的,不能用手触摸;要等它们降温之后再收拾和整理。 14.水沸腾时水面上的水蒸气温度很高,不能把手放在上面,容易把手烫伤。 15.让水沸腾后,人们可以用来蒸、煮食物、给自来水杀菌消毒、泡茶、泡方便面等、获取更多水蒸气。 三、水结冰了 1.常温下的水在结冰过程中,温度会-一直下降,当降低到0摄氏度时开始结冰。 2.水结冰时体积会变大,要占据更大的空间。 3.水在结冰的过程中,为了比较结冰前液面高度和结冰后冰柱的高度,我们需要做好标记。 4.水结冰后,冰块会浮在水面上。 5.冰是无色、透明的固体。 6.冰的温度低,如果长时间一直接触皮肤,容易被冻伤。 7.在做水结冰的实验时,装水试管外面的容器盛满碎冰并加入食盐是为了得到更低的温度。 8.冰是固体,不会流动,有固定的形状;冰是固态的水。 9.让水结冰,我们可以制造冰冻食品,如:冰淇淋、冰沙、冰棍。 10.水结成冰之后,我们可以用冰块制作冰雕和其他艺术品。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总结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x x小学三年级(x)班 科 学 教 学 总 结 任课教师:x x x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本学期我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创设轻松愉快的环境,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可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做好课前准备。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实际。坚持理论和实际结合进行教学,使学生容易汲取,从而使教学任务能按计划完成。同时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二、关心学生参与的意识。竭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乐意探究。这样,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 三、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四、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

科技的发展。以致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堂语速过快,不够生动,没有激情;对后进生的态度比较急躁,缺乏一些辅差的经验与方法等等。在今后的科学课教学中,我将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努力做到着眼于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加强学习,不断充实,以更新自我走在课程改革的前列,真正担负起培养下一代“基本科学素养”的重要任务。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水》知识点汇总 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 1.蒸发: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气化现象,只在液体表面发生。 2.水蒸气:是水的气体形式,自然界中的水无时无刻的缓慢地蒸发成水蒸气。 3.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没有固定的形状、无色、无味、透明。 4.水和水蒸气的不同点:水看得见摸得着,水蒸气看不见摸不着。水是液体、水蒸气是气体。第二课、水沸腾了 1.沸腾: 液体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内部出现大量气泡。气泡迅速胀大,上升到液面后放出 大量蒸气,整个液体发生剧烈汽化。 2.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此时会有大量气泡产生并伴有声音,这是水变成水蒸汽散发到 空气中的表现。 3.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液体温度不再上升,此时的温度称为液体的“沸点”。 第三课、水结冰了 1.冰融化能使周围的温度降低,在冰里面加盐,可以加快冰融化的速度,制造更低的温度。 2.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 出热量。 3.水结冰后,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体积变大。 4.水和冰的相同点:无色、无味、透明。 5.水和冰的不同点:水是液体,冰是固体。 第四课、冰融化了 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开始融化。 2.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变小。 3.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冬季下的雪也是固态的水。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 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4.水的三态变化 第五课、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1.溶解:指物质均匀、稳定地分放在溶剂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 2.水能够溶解的物质的数量是有限的。 3.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第六课、加快溶解 1.食盐在热水中溶解的更快。 2.搅拌能加快食盐溶解的速度。 3.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温度,搅拌,颗粒大小。 第七课、混合与分离 1.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式可以分离食盐和沙。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总结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总结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总结》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篇一: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三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神木县沙峁九年制学校张亚明) 转眼间,一个学期的科学教学工作结束了,在教学工作中有很多收获,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为了以后能更好的工作,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一、认清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从思想上重视课程改革目标的能动性。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具体做法: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实施科学新课程标准,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来自在点网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总结)装自己以外,最重要的是在科学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时培训材料,明确目标和任务,理清新课程的结构、理念。 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范文TOP100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把科学课程

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真正做到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严格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学生实验与课堂演示实验。实验是探究式教学与探究式学习的最主要的载体之一,依靠实验,一些客观的科学现实能够转变了学习探究的科学规律,从而使学习在科学的实验操作过程中体会着科学规律有存在,体验着科学知识的形成。 4、创造性的挖掘课程教学资料,布置探究式的课外作业。 为了结合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要求,转变评价方式与知识的形成的方式,我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使课外作业尽可能地有探究性的课题。虽然那些课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题,但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在科学学习的兴趣与探究能力上有长足的进步。 通过努力,本学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困惑,以待于以后在教育教学过 程中解决:一是知识的全面性问题,特别是一些原有教材中没有而新增的内容,有待于进一步去学习;二是如何更好地把信息技术与新课程进行整合的问题;三是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更多的外界条件的支持,但是学校的条件往往达不到这方面的要求,如何去合理地解决好这一问题。四是如何把新课程的实施与学生升学更好的融合的问题,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有待于进一步去思考。今后我将继续保持,并争取更大的进步。 篇二:20XX年春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20XX年春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三年级科学知识点大全

一单元植物复习提纲 1、(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在经历观察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讨论)、(记录)等学习方法。 3、大树的特征可以用树的(高矮)、树冠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皮的(样子)和树叶的(样子)等来描述。 4、小草与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5、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是:植株的(高矮)不同、茎的(粗细)不同、茎的(质地)不同。 6、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点是: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7、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8、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9、水生植物有(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浮萍)等。 10、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同点: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短);都是(草本植物)。 11、树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性。 1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13、树叶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14、植物一生的生长阶段是: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死亡 15、能用(测量)的方法比较树叶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 16、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7、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18、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19、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20、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 21、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 22、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 23、木本植物有:柳树、杨树、松树、榆树、桃树、苹果树。 24、草本植物有:狗尾草、三叶草、蒲公英、车前草、玉米、小麦、向日葵。 25、(大王花)是世界上最大的花。 26、(猪笼草)是能捕虫的植物。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15分) (√)1.用图画、拓印作记录,搜集一些实物标本,都是我们观察、 描述树木时可以使用的方法。 (×)2.为了观察树叶,我们可以在树上任意采摘我们需要的叶子。 (×)3.草不能运动,所以它们是没有生命的。 (√)4.陆地上生长着许多植物,水中也生长着许多植物。 (×)5.在观察记录大树时,小芳把雪松的树冠画成了自己喜欢的 圆球形。 (√)6.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植物的树干粗细变化、树叶颜色变化、 是否开花结果等来了解植物的变化。 (×)7.叶的形状多种多样,大小各不相同,颜色都是绿色的。 (×)8.树皮都是很光滑的。 (√)9.新鲜叶和落叶相比,含有的水分不同,颜色也不同。 (√)10.水葫芦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叶柄里面有气囊,充满空气。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总结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总结;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一、认清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从思想上重视课程改革目标的能动性。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具体做法;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实施科学新课程标准,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以外,最重要的是在科学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时培训材料,明确目标和任务,理清新课程的结构、理念。 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把科学课程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真正做到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严格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学生实验与课堂演示实验。

实验是探究式教学与探究式学习的最主要的载体之一,依靠实验,一些客观的科学现实能够转变了学习探究的科学规律,从而使学习在科学的实验操作过程中体会着科学规律有存在,体验着科学知识的形成。 4、创造性的挖掘课程教学资料,布置探究式的课外作业。 为了结合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要求,转变评价方式与知识的形成的方式,我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使课外作业尽可能地有探究性的课题。虽然那些课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题,但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在科学学习的兴趣与探究能力上有长足的进步。 通过努力,本学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困惑,以待于以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解决一是知识的全面性问题,特别是一些原有教材中没有而新增的内容,有待于进一步去学习;二是如何更好地把信息技术与新课程进行整合的问题;三是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更多的外界条件的支持,但是学校的条件往往达不到这方面的要求,如何去合理地解决好这一问题。四是如何把新课程的实施与学生升学更好的融合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去思考。 今后我将继续保持,并争取更大的进步。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知识点整理 1. 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的新生命,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来繁殖。 2. 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 3. 播种凤仙花的方法:A.选饱满的、没有损伤的种子。——选种 B.种子埋的深度约为1厘米。C.要浇适量的水。 4. 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生长,根的生长速度较快。 5. 书本第8页,研究根的作用实验中,在水面上滴些植物油是防止水分不会蒸发到空气中去。 试管中水面降低了,说明水分被根吸收了。 6. 根的作用:A.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B.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所以把植物从土壤中拔出很难) 7. 凤仙花是双子叶植物,它的种子由种皮和胚两部分组成。胚由胚根、胚芽和子叶组成。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子叶的作用是提供营养,植物长出的第一对叶子称为子叶(也就是种子里面的子叶),子叶和以后长出的叶子是不一样。8. 凤仙花的子叶淡绿色,椭圆形,表面光滑、无明显叶脉。 以后长出来的叶子称为真叶,真叶是凤仙花真正的叶子,椭圆行,边缘锯齿状,淡绿色,有明显的叶脉。 9. 植物叶子平展的,而且交叉生长,是为了能利用到更多的阳光。 10. 叶的作用:绿叶和茎中的叶绿体能利用光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养料,并释放出氧气。这就是光合作用。也是密封玻璃罩中的小老鼠没有被憋死的原因。光合作用的水大部分是由根吸收的。二氧化碳是叶吸收的。11.茎的作用:A.支撑植物,包括叶在空中的伸展。B.运输水分和养料运输方向:从下向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从上向下,将叶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12. 茎的高度变化图:画点线图,先找点,再连线。凤仙花越长越高了。 13. 凤仙花开花的位置在叶腋处(茎和叶柄之间)。花大部分为红色,有些淡粉(接近白色)。 14. 凤仙花组成部分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15. 凤仙花的生长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16. 挑开一朵变干的凤仙花,可以看到果实,凤仙花的果实是纺锤形的。凤仙花的果实成熟后种子会弹出来。 17. 凤仙花开花后植物还会长高一点点,不明显。果实成熟后,植物不会长高了。 18. 凤仙花主要生长过程: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种子 按阶段可以分为: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 19. 一般一株凤仙花可以长20个左右的果实,每个果实里可以有17、18个种子, 也就是一粒种子繁殖出了几百粒种子,凤仙花种族就这样延续壮大。 20. 任何植物的茎上都有节,它是茎最本质的特征,看不到节时,可以根据什么地方长叶来确定节的位置,因为叶是长 在节上的。 21. 茎的不同形态: 直立茎:凤仙花,竹子,杨树,蚕豆……缠绕茎:牵牛花…… 攀缘茎:葡萄,爬山虎,…豌豆…(攀缘茎上最明显的特点是有卷须) 匍匐茎:南瓜,番薯…… 22. 光合作用的方程式 植物的叶片就是一个绿色加工厂,下图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

三年级 下册科学知识总结

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要点姓名: 第一单元知识要点 一、运动和位置 1.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我们把另一个物体称为参照物。 2. 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运动。如果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位置发生改变,那么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位置没有发生改变,那么物体是静止的。 3. 在生活中,我们利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4. 参照物是事先假定为不动或静止的物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例如:在行驶的火车中,如果以车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但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那么乘客是运动的。 5.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意思是人随着小竹排在江中前进,如果以小竹排为参照物,人是不动的,就会感觉魏巍青山在后退。 6. 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只有相对静止的物体。 二、各种各样的运动 1. 物体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集裴箱的运动方式叫做平移。 2. 一个物体从一个点移动到另一个点的过程(物体的各个点没有变化)叫做平移。 3. 一个物体围绕者一个中心沿圆形轨迹运动,就叫做转动。钟表指针的运动方式叫做旋转。 4. 一个物体反复来回时所做的运动叫做摆动。钟摆的运动、秋千的运动是摆动。 5. 在围绕中心转动的同时,物体的整体做移动叫做滚动。圆球的运动方式是滚动。 6. 一个物体在接近其平衡状态下来回往返运动并最后停在“零点”叫振动。如尺子、水珠落入水面等。 7. 物体的运动方式有移动、转动、摆动、滚动、振动等。 8. 同一种物体可以有多种运动方式,如落地风扇有转动和摆动两种运动方式,汽车有移动、转动、滚动三种运动方式。 9. 在物体不同的位置上贴上圆点,可以让我们更准确地观察与描述物体的运动。 三、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1. 运动的物体会有不同的路线。过山车的运动路线是曲线的,我们把它叫做曲线运动。天空中盘旋飞行的老鹰也是做曲线运动。 2. 小球下落,苹果从树上垂直下落属于直线运动。 3.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四、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1. 斜坡上的物体会像大石头从山坡上滚下去那样滚动。斜坡上的物体会像我们滑滑梯那样滑动下去。 2.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和滚动两种运动方式。 3. 观察立方体块、小六棱柱和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发现立方体块、小六棱柱是滑动,小球是滚动。 4. 如果将斜面一端逐渐变高,立方体块、小六棱柱和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逐渐加快。 五、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1. 各种物体运动的快慢不一样,可以通过测量物体运动相同距离所用的时间来比较快慢。 2. 小球运动相同的距离所用的时间越少,运动得越快;用的时间越多,运动得越慢。测量时间可以使用秒表计时。测量小球运动所花时间的实验时测量3次。 3. 如果测量3次得到了不同的数据,数据相差较大时再次进行实验获得数据;

最全面小学三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3)(精华版)

小学三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科学,即分科而学,后指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 如数学、物理、化学等) 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小学三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我们来看看。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 绿色开花植物一般是用种子繁殖后代的。 2. 播种前,挑选那些饱满、没有受过损伤的种子的过程叫选种。 3. 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叶,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根的生长速度很快。 4. 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5. 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是由植物绿色的叶依靠太阳提供的能量,利用水和二氧化碳制成的。 6. 绿色开花植物如凤仙花的身体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 7. 植物的生长过程中需要阳光、温度、土壤和适宜的水分等条件。 8. 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和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能从下到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分;从上到下将植物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分。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1. 鸡、青蛙、鱼、乌龟等动物都产卵,卵是动物生命的开始。 2. 蚕卵的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在放蚕卵的盒子上要扎些不孔,因为蚕卵需要呼吸。 3. 蚕宝宝最爱吃的食物是桑叶,蚕能吐丝结茧,蚕宝宝的生长过程中,要经过四次蜕皮,蚕和蝴蝶等昆虫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蚕蛹经过10-15 天,会变成蚕蛾,蚕蛾是蚕的成虫,分雌蛾和雄蛾。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 4. 养蚕、抽取蚕丝,是我国的伟大发明之一。远在4000 多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开始养蚕,利用蚕丝织成华丽的丝绸和各种丝织品,并远销国外。 5. 蚕的一生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阶段。 6. 蚕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蚕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 7. 蚕的一生会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一过程称为蚕的生命周期,一般大约为56 天;自然界中的动物都有生命周期,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和动物一样也具有生命周期。

最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王岗镇第一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随着时间的推移,期末即将到来了。回顾这一学期的工作,收获很多。新的一轮教育改革,教师的角色发生着愈来愈深刻的变化,教师的教育行为方式发生着可喜的转变,在本学期教学过程中我立足科学课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现对科学学科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充分利用教材,组织学生在课内探究。 1、进行发散性提问的训练。 2、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做多种假设来预测,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好方法。问题提出后要鼓励全体学生猜想,不能局限于几个人,这就要求教师善于鼓励,激发兴趣。 3、引导学生思考、研讨,自己得出结论。创设探究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以问题为核心开展进行猜测,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有效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创设条件,加强实验教学。

计划是实验教学的依据。开学初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实验要求,根据教材内容制定一学期的实验计划。注意各项资料的撰写、积累,把实验教学落到实处,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落实。小学生对实验很感兴趣,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视引导,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同时作好科学课的课外延伸,课内反馈,抓好探究活动的落实。通过科学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的兴趣,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了,学习也就更加积极主动了,学习成绩也有了提高。 总之,在过去的一个学期里,有付出,有收获,添了几分经验,也多了几分教训。新的一年里,工作和学习将有新的开始,今后,将本着求真务实、锐意进去、勇于开拓的精神,在探索和实践中再接再厉,努力做好科学教学工作。 王岗镇第一小学 郑鹏飞

小学三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植物 1、(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迷信观察的基本方法。 2、在经过观察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小组配合进修)、(相易)、(表达)、(讨论)、(记录)等进修方法。 3、大树的特征可以用树的(高矮)、树冠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皮的(样子)和树叶的(样子)等来描述。 4、小草与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5、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是:植株的(高矮)不同、茎的(粗细)不同、茎的(质地)不同。 6、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点是: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花木知识。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7、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斥(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8、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9、水生植物有(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浮萍)等。 10、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通点: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短);都是(草本植物)。 11、树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种植。 1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13、树叶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作古),完成了一生。 14、植物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15、能用(丈量)的方法比较树叶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 16、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你看花木知识。 17、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18、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必定的(寿命)。 19、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必定的(环境)里;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20、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是:(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知识。 第二单元动物 1、动物具有(多样景观),动物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2、我们观察蜗牛,要当心观察蜗牛的(外形)、(生活)、(运动)、(反应)、(吃食)、(渗透)、(繁殖)等。 3、蜗牛运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匍匐。 4、蜗牛能对外界的安慰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 5、蚯蚓喜欢生活在(暗淡)、(湿润)的环境。 6、蚯蚓身体由许多(环节)构成,身体上有(口)、(环带)、(肛门)。 7、蜗牛和蚯蚓的相通点是:都适应(湿润)的环境,身体(柔软),都会(匍匐),会吃(食物),会(渗透),会(繁殖后代)等。 8、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六只(脚)。 9、蚂蚁适应在(陆地)上生活。 10、蚂蚁的特质:生活在(陆地)上,身体有(头、胸、腹)三节,长着六只(脚),运动(匍匐),(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