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退化的主要类型、特征及分布

中国生态退化的主要类型、特征及分布

刘国华傅伯杰陈利顶郭旭东

摘要:生态退化是目前全球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它不仅使自然资源日益枯竭、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而且还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进而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生态退化已引起各国政府和学者的重视。本文对中国生态退化的主要类型即: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等重大问题进行分析,详细阐述了各个类型的现状、特征及分布。为我国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生态退化;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沙漠化;水土流失;中国

分类号:Q146,Q1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933(2000)01-0013-07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s of degraded ecological types in China LIU Guo-Hua, FU Bo-Jie, CHEN Li-Ding, GUO Xu-Dong(Research Center for Eco-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100085,China) Abstract:As a major environmental problem in the world, ecosystem degradation not only exhausts the natural resources and decreases biodiversity, but also seriously hinder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economy and threatens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Therefore, the ecosystem degradation has brought every government′s and ecologist′s attention. The main types of ecosystem degradation in China, including degradated forest ecosystems, desertification and soil erosion, are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s,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s of the each type are expounded.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provide basic data for the natural resource uses and degradated ecosystems restor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Key words:ecosystem degradation; degradated forest ecosystems; desertification soil erosion; China

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关注的重点。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是当今世界上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成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生态环境的退化已引起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1~4],退化生态环境的恢复和重建也成为当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5~8]。

生态环境退化是指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以及不合理利用而造成的生态系统结构破坏、功能衰退、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生产力下降以及土地生产潜力衰退、土地资源丧失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生态环境退化的特点是:一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平衡失调,其恢复是非常艰难的,主要表现在恢复时间长以及资金投入大,而且,有些破坏甚至是不可逆转的。当前全球生态破坏问题主要表现在森林破坏、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湿地萎缩等以及由此而造成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等自然资源的短缺以及气候变异、农业生产条件的恶化和各种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本文通过对我国森林破坏、土地沙漠化以及水土流失等重大生态破坏问题进行分析,全面论述其现状、特点和分布,为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及其恢复和重建提供基础信息。虽然湿地萎缩等也是我国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之一,但由于其面积相对

较小,危害也表现出局地性,因此在这里不作论述。

1 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

森林生态系统退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如乱砍滥伐、开垦及不合理经营等)或自然因素(如火灾、虫害及大面积的塌方等),使原生森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从而使其发生逆于其演替方向发展的过程(图1)。

图1 森林生态系统退化过程示意图

Fig.1 The process of forest ecosystem degradation

(1)Human factors: deforesta?ion, clearing and irrational management etc. Natural factors: fire, pest, landslide and natural wither etc. (2) Changes of forest structure and function (3)Decreases of forest area (4)Changes of species and age-groups, loss of biodiversity (5) Secondary forest, open forest and other shaw (6) Decrease of forest coverage (7) Ecosystem stability and anti-jamming ability lower, reduction of forest productivity and biomass and ecological serve function reduced (8) Shrub (9) Disappear of forest (10) Grassland (11) Bare land, abandoned land etc. (12) Decrease of land potential

productivity

1.1 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特征

1.1.1 系统结构改变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系统中的物种组成和年龄结构。生态系统的退化,致使先前稳定的物种间的相互关系受到破坏。系统中一些原有的物种消失,而一些外来物种得以入侵,如森林遭到砍伐,其郁闭度减小,使得系统中

原有的阴生植物消亡,而一些阳生植物则侵入到系统中,从而造成系统的种类组成发生改变。此外,由溎森林的破坏,系统中的原有的年龄结构也相应发生改变,一般来说,系统中幼龄物种相对增加,从而造成系统中的年龄结构不合理。因而,使得系统的稳定性差,抗干扰能力下降。

1.1.2 系统功能改变由于系统结构的改变,从而造成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功能发生相应地变化。就一般规律而言,生态系统的退化会使生物生产力和生物量减少。同时,也可能导致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衰退,自我调节能力下降。

1.1.3 环境的改变生态系统是生物因子与非生物因子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生态系统的退化,使系统中原有的土壤环境及小气候趋于恶化。如土壤有机质减少、土壤流失、土壤板结以及系统内部温度升高、湿度下降等,这些变化都不利于原有系统的发展。

1.1.4 生物间共生关系的改变生态系统的退化,无疑将使原系统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稳定共生关系(如植物与植物、植物与动物、植物与土壤微生物、动物与动物、动物与土壤微生物以及土壤微生物之间等)发生改变,从而使系统的稳定性改变,也有可能进一步导致原有系统的演替途径发生变化。

1.1.5 土壤种子库的改变生态系统的退化,由于组成系统的种类发生变化,土壤种子库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而土壤环境及小气候的恶化又不利于原系统中土壤种子库的发芽及生长。因此,造成原有森林生态系统的更新和抚育困难。

1.2 我国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现状

从严格意义上讲,我国除在西南(西藏东南部)、东北及天山山脉等地还保存有少数的原始森林外,其它地区的森林几乎都可归属于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类型。虽然我国现有森林面积13370×104hm2,森林覆盖率为13.92%,比80年代中期分别增加了950×104hm2和0.94%,但是这种增加主要表现为疏林、灌木林和人工林的增加,而天然林则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尤其是其中的成熟林比70年代末减少了

732×104hm2,平均每年减少61×104hm2,这进一步地说明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还在加剧。目前,我国拥有天然林8726×104hm2,仅占国土面积的9%,而到1995

年底,我国自然保护区中以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面积为1458.84×104hm2,仅占天然林面积的16.7%[9],大部分森林还处于粗放经营中,乱砍滥伐的现象还十分严重,使得现有森林(尤其是原始林和天然林)进一步遭到破坏。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主要表现在:①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简单、残次林多。我国目前疏林和灌木林的面积分别是1802×104hm2和2970×104hm2,两者共占我国森林总面积的35.7%。②森林生态系统年龄结构不合理。我国现有森林中的中、幼龄林面积占森林总面积的71%,这说明我国大部分森林生态系统处于退化或不成熟阶段,其稳定性很差,抗干扰能力低下,一旦受到外来因素的干扰则很容易遭到进一步的破坏甚至崩溃。此外,以中、幼龄林为主体的森林也是造成我国森林资源的平均蓄积量仅为83m3/hm2,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110m3/hm2)的主要原因之一。③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程度高。由于人口多、人类活动强度大,我国现有的森林大都呈片状或孤岛状分布。而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维持一般都要达到其最小面积,森林的破碎化则使森林生态系统的面积减少,从而增加了它们的脆弱性,使其容易遭受进一步的破坏。此外,我国还有大面积的人工林。虽然,人工林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尤其是一些脆弱地带)起到缓解和改善作用(如三北防护林等),但是,人工林尤其是人工纯林由于其种类组成单一,结构简单,易受干扰(如虫害等),自我调节能力差等缺陷,其功能不够完善,据有关研究表明,人工林的土壤饱和持水量、土壤肥力都比天然林低,而土壤侵蚀量则大于天然林[10]。由此可见,人工林的生态服务功能远低于天然林。

总之,我国现有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现象十分严重,而且还在进一步加剧。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不仅使系统的功能衰退,而且也是其它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

因此,保护我国现有的原始森林生态系统以及恢复和重建我国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提高其生态服务功能,是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关键所在。而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要视退化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技术。

1.3 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分布

我国退化森林生态系统不仅分布十分广泛,而且其表现形式复杂多样。本文为了叙述上的方便,粗略地概括为以下几个类型:①寒温带退化森林生态系统:主要指东北东部和北部一些山地丘陵地带。在该系统中,一些针叶林(如落叶松Larix 等)遭到破坏,被一些阔叶树种(如栎类Quercus、桦类Betula及榛Corylus等)所取代,形成落叶阔叶林或落叶灌丛。②暖温带森林退化生态系统:包括华北山区如燕山山脉、太行山山脉等以及胶东半岛和鲁中南山地等区域;其主要的特征是落叶乔木被一些落叶小乔木(如山杨Populus davidiana、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和山杏Prunus armeniaca等)、落叶灌木(如酸枣Zizphus jujuba、荆棘、黄栌Cotinus coggyria var. cinerea和胡枝子Lespedeza spp.等)或草本植物(如蒿Artemisia spp.、黄背草Themida triandra var. japonica等)所取代形成杂木林、灌丛或退化成荒山草坡等。③亚热带退化森林生态系统:北起秦岭南坡,南至南岭山地,西止四川盆地西部边缘,东到东南沿海,包括大巴山、大别山区、川东平行岭谷、江南丘陵地带以及南岭山地等广阔区域。该区域由于人口众多,农业相对发达,废林垦荒现象比较严重,原始森林生态系统几乎都遭到破坏而退化成为灌丛或其它一些杂木林,严重的地区还退化成草山草坡甚至土地裸露,也是我国水土流失发展较快的地区。④西南石灰岩山区森林退化生态系统:包括广西和贵州石灰岩地区。该区域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如土壤瘠薄,坡度大等),森林生态系统原本相当脆弱,再加上地方经济相对落后,人们为了眼前利益大肆开发,森林生态系统退化成灌丛或草地,严重地区甚至岩石裸露形成石漠化。⑤西南亚高山森林退化生态系统:包括滇西北、川西及川西北等地。该区域地形陡峭,高山峡谷众多,森林遭到破坏后,往往被干旱河谷灌丛所取代,而且很难恢复。如在滇西北林区,除中甸、德钦保存有部分原始林外,大部分地区已被灌丛、草坡和少数次生林代替。川西亚高山林区更为严重,50年代初,其森林覆盖率达30%以上,到90年代初期则下降到20%以下[11]。

⑥热带森林退化生态系统:包括西双版纳及海南的一部分。其主要的表现是原始热带雨林遭到破坏后,被热带疏林和热带灌丛所取代,此外,还有一部分被人工林代替。

2 土地沙漠化

2.1 土地沙漠化的形成

土地沙漠化是指在干旱多风的沙质地表条件下,由于人为强度活动,造成地表出现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沙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种,称为土地沙质荒漠化。因此,土地沙漠化的形成主要是发生在脆弱生态环境下(如戈壁、荒漠、草原等干旱及半干旱地区),由于人为过度活动(如滥垦、樵采及过度放牧)或自然灾害(如干旱、鼠害及虫害等)所造成的原生植被的破坏、衰退甚至丧失,从而引起沙质地表、沙丘等的活化,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生产力下降、土地生产潜力衰退以及土地资源丧失的过程(图2)。人类活动是沙漠化发生的主要外因,人口的增长增加了对生产的要求,加大了对现有生产性土地的压力,促使生产边界线推进到濒临潜在沙漠化危险的土地,农业向“边缘”地区扩展,其结果使潜在沙漠化土地演变为正在发展中的沙漠化土地。

图2 土地沙漠化过程示意图

Fig.2 The process of land desertification

(1)Human factors:estrepement, fell and over-grazing etc. Natural factors: drought, rat pest and insect pest etc. (2) Destory of open forest and brush, degradation of grassland (3) Vegetation degradation (4) Decrease of biological productivity and biomass (5) Change of ecosystem structure and function (6) Low of vegetation coverage (7) Rate of energy utilization decreased (8) Loss of biodiversity,system stability and ability of self-regulation lower (9) Bare land (10) Decrease of soil fertility (11) Ability of anti-jamming lower (12) Erosion of wind and sand (13) Low of land potential productivity (14) Loss of soil (15) Formation of desertified land

2.2 我国土地沙漠化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这与我国的气候特点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受气候的影响,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即可能发生沙漠化的地区的总面积是256.6×104km2,占国土总面积的26.7%。目前,我国沙漠化土地的总面积为160.7×104km2,约占国土陆地面积的16.7%,其中干旱及半干旱地区有沙漠化土地136.8×104km2,占这一地区面积的53.3%;其余的则零星分布在亚湿润干旱区[12]。由此可见,我国沙漠化程度非常严重。此外,沙漠化的发展速度还在进一步加快,有关研究表明:在50~70年代我国沙漠化土地平均每年扩大1560km2[13],进入80年代,平均每年增加2100km2[14],目前,沙漠化土地则以每年2460km2的速度在发展[12]。董玉祥[15]对我国北方受沙化灾害影响的212个县(旗、市)进行了危险度评价,其结果表明:有43个县(旗、市)受重度灾害影响,123个县(旗、市)受中度灾害影响。可见沙漠化的危害相当广泛。目前,由于沙漠化所造成的我国干旱、

半干旱区的草地和耕地退化现象十分严重,其退化面积分别是8418.8×104hm2和283.8×104hm2,分别占这一地区草地和耕地面积的59.5%和46.9%,其中宁夏、陕西和山西的草地几乎全部退化(90%~97%)[12]。因此,由于沙漠化的加重,不仅使我国的经济蒙受巨大损失,而且也使得我国人多地少、沙进人退的局面一时无法得到根本的改观。

2.3 我国沙漠化土地的分布

我国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的北方11省区的426个县,由东向西绵延数千公里。其北界大体自大兴安岭西麓、锡林郭勒高原北部向南穿过阴山山脉和黄土高原北部,向西至兰州南部沿祁连山向西,然后向南绕过柴达木盆地东部,向西抵达青藏高原西部。该区域由于自然条件非常恶劣,分布着全球第二大生态脆弱带。此外,由于自然条件的相对较差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其它地区也分布着一些零星的岛屿状区域,其中包括西辽河流域、黄河三角洲及其北部、太行山以东,北至大兴,南至河北的山前地区、宣化、怀来和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等,另外在天山山区、横断山区、藏南谷地和海南岛西部也有零星分布[12]。

3 水土流失

3.1 水土流失的形成

森林和草地的破坏以及人类不合理的垦荒(尤其是坡耕地的开垦)是导致土壤流失的直接结果(图3)。彭少麟[10]在南亚热带的研究表明:裸地的土壤侵蚀量为

52.3t/hm2.a,桉树林为10.79t/hm2.a,混交林为0.18t/hm2.a;而结构完整的原始森林其土壤侵蚀量仅为0.05t/hm2.a。由此可见,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对水土保持起着重要的作用。水土流失不仅使表层土壤丧失,土壤养分大量流失,从而造成土壤贫瘠化、石化和沙化等土地退化现象,同时,水土流失又引起江河湖泊等水域的淤塞,造成河床的抬升和湖泊面积的萎缩,使其行洪泄洪能力差,从而引发洪水的泛滥。因此,水土流失不仅是土地生产力低的直接原因,而且也是洪灾和旱灾等灾害的间接原因,其造成的损失是非常严重的。水土流失的形成以自然要素(如地貌、地形、降雨量以及植被等)为内因,以人类活动为外因。造成我国大面积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第一,我国地形复杂,山地、高原和丘陵分别占国土面积的33%、26%和10%,易于发生水土流失;第二,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雨量都相对集中,造成雨水冲刷强度增大;第三,由于人为的破坏,我国森林不仅覆盖率低,而且分布不均匀,森林结构简单,功能差,对水土保持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第四,我国人口多,尤其是农业人口占80%,而土地又相对贫乏,人们为了生产的需要,大肆进行开垦,尤其对坡耕地的严重垦荒,使得原本就易于流失的土壤的流失程度进一步加剧恶化。

图3 水土流失过程示意图

Fig.3 The process of soil erosion

(1) Forest ecosystem (2) Open forest and brush (3) Change of ecosystem

structure, minimizing vegetation′s crown dens ity (4) Change of soil structure, decrease of understory and soil organic carbon (5) Grassland (6) Decrease of crown interception and ability of regulating and storing water (7) Decrease of saturated soil water content (8) bare land and abandoned land (9) Magnitude of surface runoff (10) Decrease of soil infiltration capacity (11) Loss of top soil (12) Loss of soil nutrient and land become barren (13) Decrease of land productivity (14) Riverbed rising and lake shrinking (15) Capacity of flood discharge decreased (16) Flood occurred

3.2 我国水土流失的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几乎所有的大流域都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最新资料表明:我国目前的水土流失面积达367×104km2,占我国总面积的38.2%,而且每年还在以10000km2的速度递增。水土流失使我国每年流失土壤50亿t,并带走大量的氮、磷、钾营养元素,从而导致土地的贫瘠化现象十分严重,再加上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土地后备资源相对匮乏,每年的净增人口数大,而耕地却以每年数以百万亩的速度锐减,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水土流失则加速本来就十分珍贵的土地资源的丧失,建国以来,我国由于水土流失而毁掉的耕地达270×104hm2,平均每年损失约6×104hm2土地,这还不包括远高于这个数的土地瘠薄,生产力越来越小的贫瘠化土地。此外,由于泥沙的淤积,致使河床升高、湖泊萎缩,据统计,建国以来全国湖泊面积缩小了186×104hm2,占现有湖泊面积的40%,使得江河、湖泊的行洪泄洪能力降低,灾害频繁发生。总体来说,我国水土流失状况有

以下几个特点:①流失面积大,波及范围广;②发展速度快,如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由50年代的36×104km2增加到80年代的56×104km2[16]。③侵蚀模数高,泥沙流失量大,如黄河流域年入海输沙量高达20亿t[17],长江流域亦达5.6亿t[16]。

④危害严重。

3.3 我国水土流失的分布

如前所述,我国水土流失的分布不仅取决与我国的地形,而且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在地形陡峭、降雨量大而且集中的地方,易于发生水土流失;其次,水土流失与森林的覆盖紧密相连,森林覆盖率越低的地方水土流失就越严重(指湿润地区);此外,水土流失都是以流域为依存。依据我国现有的水土流失状况,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区:①剧烈流失区,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由于该区沟壑纵横,坡度陡峭,植被稀疏,降雨集中,造成该区流失面积大,目前其流失面积已达

43×104km2,占其总面积(54×104km2)的79.6%,侵蚀模数高达10000~12000t/km2,年泥沙流失为16亿t[17];②强烈流失区,长江中上游地区、赣江流域上游地区等;

③中度流失区,南方山地丘陵地区以及鲁中南山地等区域;④轻度流失区,我国东部湿润区的其它区域几乎都有轻度的水土流失发生。总之,我国的水土流失遍布我国各省区,几乎所有的流域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发生,尤其是东部湿润山地丘陵区。

以上对我国目前几个主要的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的特点、现状和分布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从中可以看出,这些问题都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而其最基本也最为关键的是森林、草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退化。因此,要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在保护我国现有天然林的同时,恢复和重建我国退化生态系统是势在必行的。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九五”资源与环境研究重大项目(KZ951-B1-208)

作者单位:刘国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100085)

傅伯杰(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100085)

陈利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100085)

郭旭东(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100085)

参考文献

[1]Barrow C J. Land degradation. Development and breakdown of terrestrial environment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94.

[2]Bojo J P. Economics and land degradation. Ambio. 1991, 20:75~79. [3]Stahl M.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nd political constraints in Ethiopia. Disaster J. Disaster Stud. Mgmt. 1990, 14:140~150.

[4]Stahl M. Land degradation in East Africa. Ambio. 1993, 22(8):505~508.

[5]Aronson J. Restor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of degraded ecosystems in arid and semi-arid lands. I. A view from the south. Restoration Ecology.1993, 1(1):8~17.

[6]Lieth H and Lohmann M. Restoration of Tropical Forest Ecosystems. Kluwer Acadmic Pulishers. 1991.

[7]Ewel J J. Restoration is the Ultimate test of ecological theory. In: Jordan Ⅲ. W. R., Gilpin, M. E. and Aber J. D. Eds. Restoration Ec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987. 31~33.

[8]Parham W, eds. Improving degraded lands: promising experience from

south China. Bbishop. Musuem Press. Honolulu. 1993.

[9]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编写组.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10]彭少麟.中国南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见:陈灵芝,陈伟烈等主编.中国退化生态系统研究.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94~113.

[11]刘照光.中国西部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和防治对策.见:陈灵芝,陈伟烈等主编.中国退化生态系统研究.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65~185. [12]CCICCD. China Country Paper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 Beijing: 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 (ISBN 7-5038-1839-5/S.1059).1997.

[13]朱震达.中国北方沙漠化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沙漠,1985,5(3):3~11. [14]朱震达,陈广庭,等著.中国土地沙质荒漠化.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15]董玉祥.中国北方沙漠化灾害危险度分区评价.地理学报,1997,52(2):146~153.

[16]彭镇华,江泽慧.从长江中下游“兴林灭螺”和“低丘、滩地”开发两项目谈整治与开发相结合.见:王志宝主编.森林与环境——中国高级专家研讨会文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28~32.

[17]过孝民,张慧勤主编.公元二○○○年中国环境预测与对策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中国生态退化的主要类型、特征及分布

中国生态退化的主要类型、特征及分布 刘国华傅伯杰陈利顶郭旭东 摘要:生态退化是目前全球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它不仅使自然资源日益枯竭、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而且还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进而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生态退化已引起各国政府和学者的重视。本文对中国生态退化的主要类型即: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等重大问题进行分析,详细阐述了各个类型的现状、特征及分布。为我国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生态退化;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沙漠化;水土流失;中国 分类号:Q146,Q1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933(2000)01-0013-07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s of degraded ecological types in China LIU Guo-Hua, FU Bo-Jie, CHEN Li-Ding, GUO Xu-Dong(Research Center for Eco-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100085,China) Abstract:As a major environmental problem in the world, ecosystem degradation not only exhausts the natural resources and decreases biodiversity, but also seriously hinder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economy and threatens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Therefore, the ecosystem degradation has brought every government′s and ecologist′s attention. The main types of ecosystem degradation in China, including degradated forest ecosystems, desertification and soil erosion, are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s,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s of the each type are expounded.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provide basic data for the natural resource uses and degradated ecosystems restor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Key words:ecosystem degradation; degradated forest ecosystems; desertification soil erosion; China 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关注的重点。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是当今世界上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成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生态环境的退化已引起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1~4],退化生态环境的恢复和重建也成为当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5~8]。 生态环境退化是指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以及不合理利用而造成的生态系统结构破坏、功能衰退、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生产力下降以及土地生产潜力衰退、土地资源丧失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生态环境退化的特点是:一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平衡失调,其恢复是非常艰难的,主要表现在恢复时间长以及资金投入大,而且,有些破坏甚至是不可逆转的。当前全球生态破坏问题主要表现在森林破坏、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湿地萎缩等以及由此而造成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等自然资源的短缺以及气候变异、农业生产条件的恶化和各种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本文通过对我国森林破坏、土地沙漠化以及水土流失等重大生态破坏问题进行分析,全面论述其现状、特点和分布,为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及其恢复和重建提供基础信息。虽然湿地萎缩等也是我国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之一,但由于其面积相对

我国自然生态系统退化的特点

我国自然生态系统退化的特点 自然生态系统的类型可以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以及湖泊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特点 1.系统结构改变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系统中的物种组 成和年龄结构。生态系统的退化,致使先前稳定的物种间的相互关系受到破坏。系统中一些原有的物种消失,而一些外来物种得以入侵,如森林遭到砍伐,其郁闭度减小,使得系统中原有的阴生植物消亡,而一些阳生植物则侵入到系统中,从而造成系统的种类组成发生改变。此外,由溎森林的破坏,系统中的原有的年龄结构也相应发生改变,一般来说,系统中幼龄物种相对增加,从而造成系统中的年龄结构不合理。因而,使得系统的稳定性差,抗干扰能力下降。 2.系统功能改变由于系统结构的改变,从而造成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功能发生相应地变化。就一般规律而言,生态系统的退化会使生物生产力和生物量减少。同时,也可能导致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衰退,自我调节能力下降。

3.环境的改变生态系统是生物因子与非生物因子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生态系统的退化,使系统中原有的土壤环境及小气候趋于恶化。如土壤有机质减少、土壤流失、土壤板结以及系统内部温度升高、湿度下降等,这些变化都不利于原有系统的发展。 4.生物间共生关系的改变生态系统的退化,无疑将使原系统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稳定共生关系(如植物与植物、植物与动物、植物与土壤微生物、动物与动物、动物与土壤微生物以及土壤微生物之间等)发生改变,从而使系统的稳定性改变,也有可能进一步导致原有系统的演替途径发生变化。 5.土壤种子库的改变生态系统的退化,由于组成系统的种类发生变化,土壤种子库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而土壤环境及小气候的恶化又不利于原系统中土壤种子库的发芽及生长。因此,造成原有森林生态系统的更新和抚育困难。 今天

简述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

简述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 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退化生态系统现象越来越普遍。退化生态系统指的是原有的生态系统在经历了人类的破坏、污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之后,出现了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退化现象,导致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被破坏。 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物种丧失和生态多样性降低 退化生态系统中,由于人类的破坏,物种的数量和生态多样性都会受到影响。在一些生态系统中,许多物种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这导致生态系统的物种构成发生了变化,生态系统的生态多样性降低。而生态多样性的降低又会进一步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降,生态系统变得更加脆弱,难以承受各种外界干扰因素,从而进一步加剧生态系统的退化。 二、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退化 退化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也会发生退化现象。原本完整的生态系统结构被破坏,物种的数量和分布发生了变化,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此外,生态系统的功能也会受到影响,例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等功能都会下降。这些功能的退化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系统的退化,使其更加不稳定。

三、土壤质量降低 土壤是生态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植物生长、水源涵养、碳循环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退化生态系统中,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和污染,土壤质量会受到破坏,土壤中的养分和有机质减少,土壤结构变得疏松,水分和气体的渗透性也下降。这些因素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从而加剧生态系统的退化。 四、生态系统的生产力降低 退化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也会受到影响。原本丰富的生态系统资源被破坏,物种的数量和生态多样性发生了变化,导致生态系统的生产力降低。这会对人类的生活和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农业、渔业、林业等都会受到影响,从而加剧人类对生态系统的损害。 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物种丧失和生态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退化、土壤质量降低、生态系统的生产力降低等。为了避免进一步加剧生态系统的退化,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与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

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与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 1.中国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 2.中国生态环境目前的现状 3.这些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 4.解决的策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中国生态环境的问题有哪些? 水资源短缺,全球气候变暖与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环境污染。荒漠化加剧,水土流失严重。 二.中国环境问题的现状 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的速度,生态赤字进一步扩大。 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建国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据1992年卫星遥感测算,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中国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地区(从北到南)主要有:西辽河上游,黄土高原地区,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横断山脉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山地丘陵区。 沙漠化迅速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80年代,沙漠化土地以年均增长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近25年共丧失土地3.9万平方公里。目前约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2000多公里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乡村受到沙漠化威胁。 草原退化加剧。70年代,草场面积退化率为15%,80年代中期已达30%以上。全国草原退化面积达10亿亩,目前仍以每年2000多万亩

退化速度在扩大。由于草原退化,牧畜过载,牧草产量持续下降。 森林资源锐减。中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已一去不复返。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若按目前的消耗水平,绝大多数国营森工企业将面临无成熟林可采的局面。森林赤字是最典型的生态赤字,当代人已经过早过多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生物物种加速灭绝。据估计,中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近30多年来的资料表明,高鼻羚羊、白鳍豚、野象、熊猫、东北虎等珍贵野生动物分布区显著缩小,种群数量锐减。属于中国特有的物种和国家规定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有312个种和种类,正式列入国家濒危植物名录的第一批植物有354种。 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多年来,由于过分开采地下水,在北方地区形成8个总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的超产区,导致华北地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2厘米。1949年以来,中国湖泊减少了500多个,面积缩小约1.86万平方公里,占现有面积的26.3%,湖泊蓄水量减少513亿立方米,其中淡水量减少340亿立方米。 水体污染明显加重。据1987年典型城市监测调查,有42%的城市饮用水源地受到严重污染;63%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调查的532条河流中,有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约有7亿人口饮用大肠杆菌超标水,约有1.7亿人饮用受有机物污染的水。

中国面临的主要的生态问题

中国面临主要生态问题(7个)一、水土流失 分布:黄土高原、长江中上游地区、东南丘陵、黑土流失、冻融侵蚀 1.黄土高原 原因 a.自然原因 ①位于沿海向内陆的过渡地区,生态环境脆弱; ②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③黄土质地疏松,垂直节理发育; ④沟壑纵横,地形坡度大; b.人为原因 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如轮荒、修路、开矿等; ②植被破坏,如过度樵采、毁林开荒、历史上的战争、营造宫殿等; 危害 ①耕地土层变薄,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农作物单产降低; ②黄河泥沙剧增,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河; ③生态环境恶化,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 措施 ①工程措施:打坝建库、平整土地、修建基本农田,抽引水灌溉; ②生物措施:植树种草; ③农业技术措施:深耕改土、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轮作套种; 2.长江中上游地区 原因 a.自然原因 ①山地丘陵多,坡度陡; ②雨季长,雨量大,降水集中; b.人为原因 ①植被破坏; ②陡坡开垦; 危害 ①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水土流失导致耕地质量下降; ③导致局部小气候恶化(干燥、温差增大); ④使下游河道淤积排泄能力减弱,使下游湖泊淤积调蓄能力减弱,加剧水旱灾害;措施 ①植树造林; ②退耕还林; ③改坡为梯; 3.东南丘陵(红色荒漠) 原因 a.自然原因 ①夏季降水集中; ②丘陵地区地形起伏大,土层薄; b.人为原因 ①陡坡开垦; ②能源短缺,农村薪柴匮乏,乱砍滥伐植被; 措施 ①发展立体农业; ②解决生活用能问题,发展沼气,营造薪炭林,炉灶革新,推广生活用能; ③改坡为梯; ④植树造林; 4、黑土流失 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成因: a.自然原因: ①东北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 中七八月多暴雨,雨水冲刷力强 ②黑土抗蚀能力差 ③冬季冻融侵蚀 b.人为原因: 过度开垦、砍伐森林、不合理的土地利 用、掠夺经营 危害:水土流失、土壤养分下降、土壤板结和盐碱化、粮食减产 措施:植树造林、合理发展农业、保持水土、注重生态的自我修复、加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的监测 5、冻融侵蚀 由于土壤及其母质孔隙中或岩石裂缝中的水分在冻结时体积膨胀,使裂隙随之加大、增多所导致整块土体或岩石发生碎裂,并顺坡向下方产生位移的现象

第2章 第2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第二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课程标准素养目标任务设定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 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 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1.了解生态脆弱区的含义, 认识其主要的分布特征。(区 域认知) 2.掌握分析生态脆弱区土地 退化的主要原因。(综合思维) 3.理解不同的生态脆弱区的 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措施。 (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 1.什么是生态脆 弱区?我国主要 的生态脆弱区分 布有何特点? 2.北方农牧交错 带土地退化的原 因是什么?如何 进行综合治理? 一、生态脆弱区 1.概念: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 2.主要分布: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3.面临的主要问题: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土地易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4.我国的生态脆弱区 (1)特点: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 (2)典型地区 ①我国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

②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21世纪初,80%以上的草场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沙尘源区。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在生态交错区。 (√) (2)生态脆弱区自然资源缺乏。 (×) (3)荒漠化就是沙漠化严重的地区。 (×) (4)土壤盐碱化属于土地退化。 (√) [特别提醒] 我国南方喀斯特山区石漠化形成的重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是一个自然过程,但人类的过度开垦,破坏了地表植被,加速了石漠化进程。 1.概况 (1)位置特征:位于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2)现象变化:气候出现冷暖、干湿变化时,就会出现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的现象。 2.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 (1)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年均降水量大多在300~400毫米,夏季暴雨集中。 (2)多大风——大风多集中于冬春季节,地表易遭受大风侵蚀。 3.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 过度开垦 过度放牧 不合理的开矿、樵采、道路建设等 [教材思考] 1.依据图2.12a ,估算鄂尔多斯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依据图2.12b ,找出其年降水量最多与最少的年份及其数值。

中国生态地理

中国生态地理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广阔土地面积和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国家,在世界生态地理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将从中国的地理格局、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保护等方面来论述中国的生态地理。 一、中国的地理格局 中国地理格局包括东、南、西、北四大地域,涵盖了广大的陆地和海域。东部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河流资源,而西部则以广袤的高原和山脉为特色。中国还包括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华北平原、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多个特殊地理区域。这些地理特点为中国的生态地理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条件。 二、中国的生态系统 中国拥有众多类型的生态系统,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沙漠、海洋等。中国的森林覆盖面积居世界前列,分布在华北、东北、西南和西北等地区。草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藏和青海等地,是重要的牧区和生态保护区。湿地主要分布在东北、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是鸟类迁徙和栖息的重要场所。沙漠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等地,是中国干旱地区的特点之一。海洋则围绕中国的沿海地区展开,东海、南海和黄海等是中国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 三、中国的生物多样性 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众多珍稀濒危物种和特有物种。其中包括大熊猫、藏羚羊、华南虎等在内的多种珍稀动

物,以及宜昌鱼、夜明珠等特有鱼类。中国还是世界上拥有最多鸟类物种的国家之一,例如丹顶鹤、白鹳等。此外,中国的植物种类也非常丰富,如银杏、金银花、人参等。 四、中国的生态保护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工作。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例如实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推行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濒危物种的保护力度等。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环保事务,努力履行国际环境公约。 中国的生态地理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例如,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问题对中国的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中国需要加强环境监测、推行可持续发展等措施。 总结:中国的生态地理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包括地理格局、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保护等方面。保护好中国的生态地理是每个人的责任,通过科学合理的发展方式,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赢,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论述我国土壤退化状况及主要退化土壤改良要点

《我国土壤退化状况及主要退化土壤改良要点》 1.引言 在当今社会,土壤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之一,但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我国的土壤退化问题日益严重,给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许多隐患。了解我国土壤退化的现状以及主要的退化土壤改良要点,对于保护和改良土壤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2.我国土壤退化状况 (1)退化类型 我国的土壤退化主要包括水土流失、盐碱化、酸化、重金属污染等多种类型。这些退化类型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土壤容重增大,土层变薄等问题,严重威胁了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2)地域分布 土壤退化在我国各地区普遍存在,但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和南部丘陵区。西北地区主要存在盐碱化和水土流失问题,东北地区主要存在土壤酸化和重金属污染问题,南部丘陵区主要存在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问题。 3.主要退化土壤改良要点 (1)水土保持 对于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要采取加强植被覆盖、构建梯田、修

筑护岸等措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加强水土保持措施还可以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促进土壤的生态恢复。 (2)盐碱地改良 对于盐碱化比较严重的土壤,可以采取排盐解碱、引淡排盐、施用有机质等方式进行改良。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土壤的盐碱度,提高土壤的透水性和透气性,为农作物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3)酸碱地调整 对于酸碱化比较严重的土壤,可以采取灌溉调pH值、施用石灰、施用腐植酸等方式进行调整。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中和土壤的酸碱度,改善土壤的肥力,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4.总结与展望 土壤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保护和改良土壤资源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需要加强对土壤退化问题的监测和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壤保护和改良政策,积极推动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5.个人观点 对于我国土壤退化问题,我认为需要加强政府的管理和监测,同时引导农民科学种田,遵循合理施肥、合理耕作,从源头上减少土壤退化的发生。另外,也需要重视科研力量,不断探索土壤保护和改良的新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三北”防护林、大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一系列林业生工程,开展黄河、长江等七大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加强草原和生态农业建设,使中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但是,应当清醒认识到,中国的生态环境仍很脆弱,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得到遏制,生态环境问题仍很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环境先天不足中国土地总量虽然较大,土地总量位居世界第三,但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只有0.8hm2,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山地、高原、丘陵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9.27%,所构成的复杂地形地质条件,在重力梯度、水力梯度的外营力作用下易造成水土流失,再加上地质新构造运动较活跃,山崩、滑坡、泥石流危害严重。同时,还有分布广泛、类型多样、演变迅速的生态环境脆弱带,如沙漠、戈壁、冰川、永久冻土及石山、裸地等面积就占国土面积的28%,此外还有沼泽、滩涂、荒漠、荒山等利用难度大的土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中国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季,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中国降水量地区有效期异和年内、年际变化大,导致全国范围内旱涝灾害频繁,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中国暴雨强度大、分布广,是易造成洪涝、水土流失乃至泥石流、山崩、塌方、滑坡的重要在原因。在中国独特的地质地貌基底上,一旦植被破坏,水热优势则立即会转化为

强烈的破坏力量。 2、水土流失仍很严重据国务院公布的遥感调查结果,1989年底中国轻度以上的土壤侵蚀面积为367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8.2%,其中水蚀面积179万km2,风蚀面积188km2,全国平均每年因人为活动新增水土流失面积达1万km2,每年流失土壤总量达50亿吨,占世界年流失量的19.2%,其中有33亿吨是耕地土壤。随着地表沃土的流失,带走了大量的有机质和碳、磷、钾养分,土层越来越薄,直接导致土壤肥力降低,耕地面积减少。建国以来因水土流失而毁掉的耕地已达4000千多万亩。经过建国50年来的治理,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好转,但总体上中国水土流失仍然严重的形势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80年代末到1997年底,中国七大江河治理水土流失仍然严重的形势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80年代末到1997年底,中国七大江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共12.49万km2,只占七大江河水土流失面积的7.76%。 3、荒漠化面积呈扩大趋势生态环境中国是世界上荒漠面积较大、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2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27.2%,其中风蚀荒漠化160.7万km2,水蚀荒漠化20.5万km2,冰融荒漠化36.3万km2,土壤盐渍化23.3万km2,超过全国现有耕地面积的总和,有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威胁,全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地区,涉及18个省(区、市)470个县(旗、市),形成万里风沙线。中国荒漠化不但影响范围大,类型多,而且程度严重。

乔木重要值

乔木重要值(I vtr)=(相对密度+相对显著度+相对高度)/3 灌木和草层植物重要值I vsh=(相对高度+相对盖度)/2 相对密度=(每个种的密度/所有种的密度和)×100% 相对高度=(每个种所有个体高度之和/所有种个体高度之和)×100%相对显著度=(每个种所有个体的胸径断面积/所有种个体的胸径断面积和)×100% 多样性指数公式为: 香农- 威纳指数(Shannon-Wiener ):H=-ΣPi ln Pi,其中,Pi 为种i 的重要值 辛普森多样性指数(Simpson):D=1-ΣPi2,其中,Pi 为种i 的重要值 植物种类的重要值是由J.T.Curtis和R.P.Mcintosh(1951)在森林群落分析中提出的, 其数值大小可作为群落中植物优势度的一个量度标志,指出群落中每种植物的相对重要性和最适生境。 系统内植物的生长,优化群落的形成,有利于改善气候环境,主要表现在:吸收辐射、提高空气湿度、改变土壤水肥条件、减弱风速、改变雪的分布、减少土壤温度变化幅度等[31

土壤保持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直接受植被结构(包括植物群落的地上部分和植物的根系)的调控,随着植物多样性在单位土体中植物根系的密度、伸展方式、角度等结合方式可能会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将对土壤保持过程产生极大影响,因为这种改变将直接导致生态系统土壤力学作用和抗蚀性增强,加强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及稳定性[29] 。植被恢复注重乔、灌、草合理搭配,有利用防止土壤侵蚀,起到综合治理的效果。系统的乔灌层防止土壤侵蚀的作用主要在于截持降水和减少雨滴动能[30]。至于地表枯落物层及草层,主要作用表现在对降水的吸收、截留、防止溅蚀、促进入渗、提高地表糙率、减少径流速率、抵抗地表径流的冲刷。 对于极强度退化生态系统——冲沟,选择乡土植物进行冲沟,生物治理难度较大,外来树种银合欢是干热河谷的冲沟治理的优势先锋树种。它成林快,成林后的生物群落层次结构合理,能起到冲沟治理的综合效益[22]。但银合欢和其它物种混交,不利于其它物种的生长,这将导致系统物种单一,主要是由于外来种与当地的物种缺乏协同进化[26]。

我国荒漠化的主要类型及地区分布

我国荒漠化的主要类型及地区分布 一、风蚀荒漠化 风蚀荒漠化是指在极端干旱、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部分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了脆弱的生态平衡,原非沙漠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漠景观及土地生产力水平降低的环境退化过程。风蚀荒漠化也称沙质荒漠化(沙漠化),是在所有荒漠化类型中占据土地面积最大、分布范围最广的种荒漠化,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另外在藏北高原、东北地区的西部和华北地区的北部也有较大面积分布。 沙尘暴在我国境内的源地主要位于西北地区及内蒙古的西部、中东部,与我国风蚀荒漠化的分布地区基本一致。 二、水蚀荒漠化 水蚀荒漠化是指在地貌、植物、水文、气候等自然因素以及人为因素影响下主要由水蚀作用造成的荒漠化,其分布区主要集中在一些河流的中、上游及一些山脉的山麓。依地质背景之不同,水蚀荒漠化可分为土漠化和岩漠化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北方中部黄土高原地区、内蒙古东部科尔沁沙地南侧的黄土分布区等,后者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北部、辽宁西北部的基岩山区。 属于土质荒漠化的红色荒漠化(红漠化)是指我国南方的红壤丘陵区在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和脆弱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下被流水侵蚀而形成的以地表出现劣地为标志的严重土地退化。 三、盐渍荒漠化 盐渍荒漠化主要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由于高温干燥、蒸发强烈,土壤中上升水流占绝对优势,淋溶和脱盐作用微弱,土壤普遍积盐,形成大面积盐碱化土地的过程。盐渍荒漠化比较集中地连片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周边绿洲、天山北麓山前冲积平原地带、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华北平原及黄河三角洲,在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区也有大面积分布。 四、冻融荒漠化 冻融荒漠化是指在昼夜或季节温差较大的地区,在气候变异或人为活动的影响下,岩体或土壤由于剧烈的热胀冷缩而出现结构被破坏或质量下降,造成植被减少,土壤退化的土地退化过程。 冻融荒漠化是我国温度较低的高原所特有的荒漠化类型,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区。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典题示例 在斯匹次卑尔根岛(位置见下图)一座山体的120 m深处,建有世界种子库(通过约100 m长的隧道进入),存有近100万包人类栽培的主要植物的种子样本,以预防自然灾害、战争、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的物种消失风险。该种子库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保持种子样本安全达百年以上。 说明世界种子库选址的有利条件,以及在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下可能遭遇的环境风险。 答案:有利条件:该岛位于北极圈内(冰原地区),终年严寒、冰冻;处于北冰洋中,人类活动影响小。 可能遭遇的环境风险: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在极端高温天气下)该岛上的冰雪(永冻层)融化(融水可能渗入进出种子库的隧道),威胁种子库的安全。 解析:有利条件主要从自然环境的优越性和人类干扰小两方面进行分析;可能遭遇的环境风险主要从冰雪融化、水分渗入方面进行分析。 二、知识讲解

我国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它们的分布、形成及防治措施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三、跟踪训练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图1为我国部分国家级海洋保护区。河北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为陆域和海域两部分,该地林带广布,沙质海岸自然景观突出,是研究海陆变化的典型岸段。

材料二2014年,湖南省紫鹊界梯田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该梯田多分布于25°~40°的山坡上,土壤能储水渗水,构成纯天然自流灌溉工程。图2为紫鹊界自流灌溉过程示意图。 (1)描述我国国家级海洋保护区的分布特征。 (2)说出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功能。 (3)说出紫鹊界自流灌溉得以实现的自然原因。 2.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黄土、黑土土壤肥沃,我国在对其开发利用过程中都发生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图甲为我国黄土主要分布地区图,图乙为我国黑土、黑钙土分布图。

高二地理同步精品讲义(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3-3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学生版)

地理同步精品讲义(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3.3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结合实例,说明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 1.运用图文资料,说明不同区域生态退化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及其 对国家生态安全的危害。 2.通过实地调查或观看影像,了解生态修复、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方法和效果。 3.结合实例说明,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生态保护措施对国家生态安全的意义。 1.生态退化的主要表现。 2.生态退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3.减缓生态退化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威胁的措施。 4.中国土壤侵蚀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范围。 5.生态修复的概念及分类。 6.自然修复的主要措施。 7.人工修复的主要措施。 8.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及其保护对象。 9.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分。 10.中国自然保护区的类型。 11.建立自然保护区对国家生态安全的意义。 知识点01 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生态退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如森林破坏、__________、土地荒漠化、__________等。生态退化通常是长期渐进的,不同区域表现各异。 2.生态退化的区域差异 (1)乌干达的__________ (2)贵州的__________ (3)印尼加里曼丹岛__________ (4)美国亚利桑那州鲍威尔湖萎缩 3.生态退化对国家生态安全的影响 (1)导致自然环境__________。 (2)会动摇国家安全的__________演变为威胁人民福祉、__________的区域乃至国家安全问题。 目标导航 知识精讲

4.应对措施 需要根据各区域生态系统的自然条件、受人类影响与破坏程度的差异,设定不同的生态功能、环境质量及资源利用保护目标,并相应地采取__________、建立__________等措施。 限时思考 下表为我国某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状况,完成下面小题。 类型无明显侵蚀轻度侵蚀中度侵蚀重度侵蚀总计 耕地hm2104526653901454 林地hm22282401145362864 草地hm212042370199 建设用地hm2945372156 其他用地hm23772147 总计hm235787692441294720 1.该地最可能位于() A.东南丘陵B.成都平原C.内蒙古高原D.横断山区2.该地土壤侵蚀主要类型为() A.冻融侵蚀B.风力侵蚀C.重力侵蚀D.流水侵蚀3.该地林地存在较明显的侵蚀现象,推测原因为 A.林地树木以幼树为主B.人工林林下草灌退化 C.乱砍滥伐现象多发D.山地坡度较大 思考探究: 分析我国的土壤侵蚀问题

高中地理新教材同步教学案必修2第2章第2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第二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课程 标准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学习目标1.了解生态脆弱区的概念,明确不同地区土地退化的表现及危害。 2.结合实例,分析生态脆弱区土地退化的成因并提出综合治理的措施,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一、生态脆弱区 1.概念: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2.主要的环境和发展问题——土地退化 (1)概念:指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出现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的过程。 (2)表现: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3.我国生态脆弱区的特点: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 【连线】将下列土地退化表现与其典型分布区连接起来。 答案 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1.北方农牧交错带 (1)概念:指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2)现象: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主要的生态脆弱区之一,当气候出现冷暖、干湿变化时,就会出现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的现象。 2.土地退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地处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 ①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②多大风。 (2)人为原因:本带是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 ①过度开垦;②过度放牧;③不合理的开矿、樵采、道路建设等。 三、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综合治理措施具体表现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①从土地适宜性出发,宜农则农,宜牧则牧; ②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集约化、高效、特色农牧业及农牧产品加工业 构筑防护体系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 ①草地退化严重地区:采用灌草相结合,适当人工补种植物,固沙防沙; ②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严重地区: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以地养地,自然恢复选择部分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人工种植高产牧草,解决牲畜食草问题,从而使退化的草场通过休牧得以自然恢复 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①控制牲畜数量在草场承载力范围内; ②调整牲畜结构,减少山羊等比重,增加肉牛等比重 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 高人口素质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探究点生态脆弱区的环境问题 材料一晋陕内蒙古地区是我国土地退化类型最多、发生范围最广,且程度最严重的地区。其中黄土高原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的草地是我国草场退化最严重的地区。 材料二下图为晋陕内蒙古地区土地退化类型分布图。 1.从外力作用看,该区域的土地退化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答案风力侵蚀流水侵蚀 2.图示盐碱化严重区域主要分布在(双选)() A.蒸发强烈的平原洼地B.灌溉农业区

学案2:4.5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 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成因和防治措施。 2. 运用“中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图”,分析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掌握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具体防治措施。 【重点难点】 1.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及防治措施。 2.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 【知识链接】 一、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 1.全球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①________面积缩小、②______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③________干涸等。 2.中国地域广大,且受④________ 气候的影响,由北向南、从东到西,气候和⑤________有明显差别,形成了类型众多的生态系统。由于自然和⑥________ 原因,在不同生态系统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 思考交流: 1.为什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二、中国生态环境问题防治措施 1.恶化原因: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1)环境保护⑦________ 不强,重⑧__________ 轻保护,重⑨________ 轻维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超过了生态环境⑩________ 能力,造成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2)一些部门⑪________不力,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退化。 (3)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⑫________不足。

2.防治措施 (1)植树造林、⑬____________、草原建设和国土整治等重点⑭________工程已取得进展(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还湖)。 (2)长江、⑮__________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全面实施。 (3)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开始启动。 (4)建立了一批不同类型的⑯______________、风景名胜区和⑰______公园。 (5)生态⑱________ 试点示范、生态示范区建设稳步发展。 (6)环境保护⑲_________ 建设逐步完善。 3.重点生态工程:长江、黄河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思考交流: 2.生态环境问题有关联性吗?试举例说明。 【学习过程】 一、中国生态环境问题 1.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 2.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

怎样恢复我国退化的生态系统

怎样恢复我国退化的生态系统 【摘要】我国是全球陆地生态最多的国家,基本囊括了全部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这些生态系统是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目前我国的生态系统都在处于不同程度的退化之中,形势不容乐观。退化生态系统的治理必须认清造成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和存在的关键问题,其中西部是重点。生态治理应当从基础的科学问题入手,减少人为压力,释放自然恢复潜力。国外成功的经验是利用自然力,国内外一些大型的生态工程之所以不能成功,正是因为违背了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为此,我们建议对于我国的退化生态系统治理应当“以人为本”,将退化生态系统治理与正在发展的城镇化集合起来考虑,实施人口城市化、生态自然化;先易后难,分类治理;保障经费使用的有效性,并形成生态治理产业,促进我国各类退化生态系统的全面治理。 全球共有十大陆地生态系统类型,我国占其中九类,分别是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带针叶林、红树林、草原、高寒草甸、荒漠、苔原。我国唯一缺乏典型的非洲萨王那群落(稀树疏林草地生态系统),但是中国的四大沙地(浑善达克、科尔沁、毛乌素、呼伦贝尔)在健康状态下其结构与功能恰恰是“萨王那”类型的。这样,我国不仅是全球生态系统类型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囊括全部陆地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度。然后,非常不幸的是,我们这些生态系统都处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过程中(刘国华等, 2000)。除了众所周知的

森林锐减、荒漠化扩大外,那些过去较少受到破坏或轻度破坏的高寒草甸、温带草原也出现了严重退化。中国退化生态系统的现实异常严峻,如果控制不住,将会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甚至国家安全。由生态系统退化的诱发各种生态灾难,业已使国家蒙受了重大损失,如1998年仅长江和松嫩流域特大洪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2000亿人民币! (温家宝, 1998)。生态破坏还加剧贫困,影响社会安定。在我国一些沙化严重的地区,当地农民被迫远走他乡,成为生态灾民。因此,我国退化生态系统的治理应当列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能力建设的头等大事情来抓。 一、国内外的经验与教训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从过去100多年来,人类与自然冲突中的几个严重事件中,我们能否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避免那种“先破坏、后治理”、“先污染、后治理”或者“先引进、后消除”(往往很难除掉)的惨痛的教训呢? 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开始大规模移民南部大草原。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在开垦地土壤地力耗尽后马上撂荒,转而开垦新的土地。但是,草地的严重扰动诱发了大规模的沙尘暴:1932年爆发14次,1933年高达38次,1934年春季的沙尘暴,扫荡了中西部大平原,使全国小麦减产1/3。1935年5月,起源于堪萨斯、阿克拉荷马、科罗拉多三州黑风暴,裹挟着大量耕地表层黑土,形成了东西长2400 km、

中国环境现状

中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主要表现 水土流失严重: 建国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据1992年卫星遥感测算,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中国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地区(从北到南)主要有:西辽河上游,黄土高原地区,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横断山脉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山地丘陵区。 沙漠化迅速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80年代,沙漠化土地以年均增长2100平方公 里的速度扩展。近25年共丧失土地3.9万平方公里。目前约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2000多公里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乡村受到沙漠化威胁。 草原退化加剧: 70年代,草场面积退化率为15%,80年代中期已达30%以上。全国草原退化面积达10亿亩,目前仍以每年2000多万亩退化速度在扩大。由于草原退化,牧畜过载,牧草产量持续下降。 森林资源锐减: 中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已一去不复返。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若按目前的消耗水平,绝大多数国营森工企业将面临无成熟林可采的局面。森林赤字是最典型的生态赤字,当代人已经过早过多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生物物种加速灭绝: 据估计,中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近30多年来的资料表明,高鼻羚羊、白鳍豚、野象、熊猫、东北虎等珍贵野生动物分布区显著缩小,种群数量锐减。属于中国特有的物种和国家规定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有312个种和种类,正式列入国家濒危植物名录的第一批植物有354种。 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 多年来,由于过分开采地下水,在北方地区形成8个总面积达 1.5万平方公里的超产区,导致华北地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2厘米。1949年以来,中国湖泊减少了500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