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教案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

绪论教案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
绪论教案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

绪论

教学内容:

绪论

一、微生物概念

微生物 (microorganisms) 是一群个体微小、结构简单,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微生物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蓝细菌、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病毒、类病毒、朊病毒等。

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研究的内容涉及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鉴定、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以及微生物对自然界微生物各类群之间,微生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微生物在农业、工业、环境保护、医疗卫生事业各方向的应用等。

微生物的类群

非细胞型生物:病毒、类病毒、朊病毒、拟病毒

细胞型生物

原核生物:细菌、放线菌、蓝细胞、支原体等

真核生物:真菌(霉菌、酵母菌)、藻类等

微生物学的发展

二、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可分为五个时期)

1. 史前期史前期是指人类还未见到微生物个体尤其是细菌细胞前的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大约在距今8000 年前一直到 1676 年间。在史前期,世界各国人民在自已的生产生产实践中都积累了许多利用有益微生物和防治有害微生物的经验。主要体现( 1 )酿造业方面我国人民所创造的制曲酿酒工艺有四大特点:历史悠久、工艺独特、经验丰富、品种多样。以后也逐渐能利用微生物制造醋、酱油。( 2 )农业方面古人提出了肥田要熟粪(堆肥)及瓜豆间作的耕作制度(主要利用根瘤菌固氮)。同时对作物、牧畜、蚕桑的病害及防治也逐步有认识。( 3 )医学方面对疾病的病原及传染问题已有接近正确的推论,对防治疾病有丰富的经验。例如:种“牛痘“就是通过种“人痘”发展来的,用于预防天花。

2. 初创期从 1676 年 Leeuwenhoek 用自制的单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的个体起,直至 1861 年近 200 年的时间。在这一时期中,人们对微生物的研究仅停留在形态描述的低级水平上,对它们的生理活动及其与人类实践活动的关系却未加研究,因此微生物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当时还未形成。主要代表人物是:何兰的Leeuwenhoek 。

3. 奠基期从 1861 年巴斯德根据曲颈瓶试验彻底推翻生命的自然发生说并建立胚种学说起,直至 1897 年的一段时间。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①建立了一系列研究微生物所必要的独特方法;②借助于良好的研究方法,开创了寻找病原微生物的“黄金时期”;③把微生物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的新

水平;④微生物学以独立的学科形式开始形成。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 Pasteur 和德国的 Koch ,他们分别被称为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和细菌学的奠基人

4. 发展期 1897 年德国人 Buchner 用无细胞酵母菌压榨汁中的“酒化酶”对葡萄糖进行酒精发酵成功,从而开创了微生物生化研究的新时代。在发展期中,微生物学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①进入微生物生化水平的研究;②应用微生物的分支学科更为扩大,出现了抗生素等学科;③开始寻找各种有益微生物代谢产物;④普通微生物学开始形成;⑤各相关学科和技术方法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加速了微生物学的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 Doudoroff 。

5. 成熟期从 1953 年 4 月 25 日在英国的《自然》杂志上发表关于 DNA 结构的双螺旋模型起,整个生命科学就进入了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新阶段,同样也是微生物学发展史上成熟期的到来的标志。本时期的特点:①微生物学从一门在生命科学中较为孤立的以应用为主的学科,成为一门十分热门的前沿基础学科;

②在基础学理论的研究方面,逐步进入到分子水平的研究,微生物迅速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最主要的对象;③在应用研究方面,向着更自觉、更有效和可人控制的方向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是 Watson and Crick 。

三、(一)微生物的作用

众所共知,当前人类正面临着多种危机,诸如粮食危机、能源匮乏、生态恶化和人口爆炸等。人类进入 21 世纪后,将遇到从利用有限的矿物资源时代过渡到利用无限的生物资源时代而产生的一系列的新问题。由于微生物具有五大特点,使得它们能够在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危机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现分述如下:

1. 微生物与粮食

粮食生产是全人类生存中至关重要的大事。微生物在提高土壤肥力、改进作物特性(如构建固氮植物)、促进粮食增产、防治粮食作物的病虫害、防止粮食霉腐变质以及把多余粮食转化为糖、单细胞蛋白、各种饮料和调味品等方面,都可大显身手。

2 .微生物与能源

当前,化学能源日益枯竭问题正在严重地困扰着世界各国。微生物在能源生产上有其独特的优点:①把自然界蕴藏量极其丰富的纤维素转化成乙醇;②利用产甲烷菌把自然界蕴藏量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转化成甲烷;③利用光合细菌、蓝细菌或厌氧梭菌等微生物生产“清洁能源” -- 氢气;④通过微生物发酵产气或其代谢产物来提高石油采收率(黄原胶:水溶性胶体多糖,具增粘、稳定、互溶等优良特性,用它作为注水增稠剂,注入油层驱油;也可作为钻井粘滑剂,同时可脱去石油中的石蜡,改善成品的品质);⑤研制微生物电池使之实用化。

3. 微生物与资源

微生物能将地球上永无枯竭的纤维素等可再生资源转化成各种化工、轻工和制药等工业原料。这些产品除了传统的乙醇、丙醇、丁醇、乙酸、甘油、乳酸、苹果酸等外,还可生产水杨酸、乌头酸、丙烯酸、已二酸、丙烯酸、长链脂肪酸、亚麻酸油和聚羟基丁酸酯( PHB ),等等。由于发酵工程具有代谢产物种类多、原料来源广、能源消耗低、经济效益高和环境污染少等优点,故必将逐步取代目前需高温、高压、能耗大和“三废”严重的化学工业。另外微生物在金属矿藏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也有独特的作用。

4.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在环境保护方面可利用微生物的地方甚多:利用微生物肥料、微生物杀虫剂或农用抗生素来取代会造成环境恶化的各种化学肥料或化学农药;利用微生物生产的 PHB (聚羟基丁酸酯)制造易降解的医用塑料制品以减少环境污染;利用微生物来净化生活污水和有毒工业污水;利用微生物技术来监察环境的污染度,如用艾姆氏法检测环境中的“三致”物质,利用 EMB 培养来检查饮水的肠道病原菌等。

5.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是因为各种传染病构成了人类的主要疾病,而防治这类疾病的主要手段又是各种微生物产生的药物,尤其是抗生素。自从遗传工程开创以来,进一步扩大了微生物代谢产物的范围和品种,使昔日由动物才能产生的胰岛素、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等高效药物纷纷转向由“工程菌”来生产。与人类生殖、避孕等密切相关的甾体激素类药物也早已从化工生产方式转向微生物生物转化的生产方式。此外,一大批与人类健康、长寿有关的生物制品,如疫苗、类毒素等均是微生物产品。

( 二 ) 研究微生物学的基本方法

在自然科学中,微生物世界难以被认识的主要障碍是:个体微小、外貌不显、杂居混生、因果难联。在微生物学的创立和发展中,克服这四道难关的主要代表是列文虎克、巴斯德、柯赫等人。由他们所创建的显微镜技术、无菌技术、纯种分离技术和微生物培养技术等四项独特研究方法,为微生物学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至今仍有力地推动着现代生物学的研究和生产实践的发展。

1. 显微镜技术

栖居于自然界中的微生物是以肉眼难以分辩地杂居丛生着。在显微镜问世之前,人们是无法目睹这个丰富多彩的微生物世界。光学显微镜的诞生,它将肉眼的分辨率提高到微米级水平,而电子显微镜的出现使人眼分辨达到纳米水平。从此过去视而不见、触而不觉的微生物世界就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第一台显微镜是由荷兰的杨森父子发明的。列文虎克是第一个用显微镜来观察和描述微生物的。以后光学显微镜中相继出现了相差、暗视野和荧光等新附件,加上良好的制片和染色技术等又大大推动着微生物学形态、解剖和分类等研究。 30 年代初电子显微镜技术,以及与之配套的各种新技术和新方面的应用,使微生物学的研究从细胞水平逐渐向亚细菌和分子水平迈进。所以显微镜技术的问世和完善,不仅为揭开微生物世界作出贡献,同是也为揭示微观领域的奥秘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2. 无菌技术

要真正揭开微生物世界的奥秘,就得深入研究,也就是必须创造一个无其他微生物干扰的无菌环境,即我们熟称的无菌技术,无菌技术是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培养物时防止其被其他微生物污染的技术。现代无菌技术是由法国人阿贝特( Appert )在食品保藏中偶然发现的。而对灭菌技术的原理等作出科学解释的是巴斯德,他所进行的举世闻名的曲颈瓶实验,不仅彻底否定了当时十分流行的“生命自然发生学说”,而且为微生物学中的无菌技术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3. 纯种分离技术

纯种分离技术是人类揭开微生物世界奥秘的重要手段。要揭开在自然条件下处于杂居混生状态的某一微生物的特点,以及它们对人类是有益还是有害,就必须采用在无菌技术基础上的纯种分离方法。早期对

微生物群体进行单个纯化分离者是李斯特。但真正取得突破的是柯赫发明的培养皿琼脂平板技术。从此它为微生物的纯种分离技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直到现在它仍广泛地应用于微生物菌种的筛选、鉴定、育种、计数及各种生物测定等工作中。

4. 纯种培养技术

微生物纯种培养技术在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有着极其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若为微生物提供一个初级培养的实验方法并不复杂,但要使微生物在大规模生产中良好地生长或累积代谢产物,就得考虑一些最为合理的培养装置和有效的工艺条件,并且还要在整个微生物的发酵过程中严防其他微生物的干扰,即防止杂菌污染。在整个微生物纯种培养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大规模液体深层通气搅拌发酵装置,即发酵罐的发明及大规模地普及使用,它为生物工程学开辟了崭新的前景。同时微生物发酵工业也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综上所叙,微生物学中四项独特的基本研究技术无疑为微生物学的创始、奠基和发展提供了基础。随着微生物在工、农、医及环保等领域中日益广泛地应用,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必将日趋完善和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1.个体微小,结构简单

微生物的个体极其微小,要测量它们,必须用 um 或 nm 作单位。如一个典型的球菌体积仅为1 um 3 ;最近芬兰科学家 E. O .Kajander 等发现了一种能引起尿结石的纳米细菌,其直径最小仅为 50nm ,甚至比最大的病毒更小一些。这种细菌分裂缓慢,三天才分裂一次,是目前所知的最小的具有细胞壁的细菌。迄今为止所知的个体最大的细菌是一个硫细菌,其大小一般在 0.1-0.3mm, 能够清楚的用肉眼看到。它们的结构也是非常简单的,大多数微生物为单细胞,只有少数为简单的多细胞。又如 PSTV 由 359 个核苷酸组成的 RNA ,长度为 50nm ;朊病毒仅蛋白质分子组成。

2. 吸收多,转化快

科学家研究发现微生物吸收和转化物质的能力比动物、植物要高很多倍,如在合适的环境下,Escherichia coli 每小时内可消耗其自重 2000 倍的乳糖。 Candidautilis( 产朊假丝酵母 ) 合成蛋白质的能力比大豆强 100 倍,比食用公牛强 10 万倍,微生物的这个特性为它们的高速生长繁殖和产生大量代谢产物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从而使微生物有可能更好地发挥“活的化工厂”的作用,人类对微生物的利用主要体现在它们的生物化学转化能力上。

表 1.1 微生物形态、大小和细胞类型

3. 生长旺,繁殖快

生物界中,微生物具有惊人的生长繁殖速度,其中二等分裂的细菌尤为突出。人们研究得最透砌的微生物是 Escherichia coli( 大肠杆菌 ) ,其细胞在合适的生长条件下,每分裂一次的时间是 12.5-20.0 分钟。如按 20 分钟分裂一次计,则每小时分裂 3 次, 24 小时可达到 4.722 × 10 24 个(约 4.722 ×10 6 Kg )。

事实上,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细菌的指数分裂速度只能维持数小时,而在液体培养基中,细菌细胞的浓度一般仅能达到 10 8 -10 9 个 /ml 。另外 T 2 Phage1 → 150/ 半小时。

微生物的这一特性在发酵工业上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它的生产效率高、发酵周期短上。同时也给生物学基本理论的研究带来极大的优越性:它使科研周期大大缩短、经费减少、效率提高。当然,对于危害人、畜和植物等的病原微生物或使物品发霉的微生物来说,它们的这个特性就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麻烦甚至严重的祸害,因而需要认真对待。

4. 适应强、易变异

微生物有极其灵活的适应性,这是高等动植物无法比拟的,诸如抗热性、抗寒性、抗盐性、抗酸性、抗压力等能力。例如:在海洋深处的某些硫细菌可在 250 ℃ -300 ℃之间生长;嗜盐细菌可在饱和盐水中正常生长繁殖; Thiobacillus thiooxidans( 氧化硫杆菌 ) 在 PH1-2 酸性环境中生长。

Bacillus.sp.( 未定名 ) 的芽孢在琥珀内蜜蜂肠道中已保存了 2500 万年 --4000 万年。

微生物的个体一般都是单倍体,加之它具有繁殖快、数量多以及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等原因,虽然微生物的变异频率仅为 ( 10 -6 -10 -9 ) ,也可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变异的后代。在微生物育种中利用变异这一特性可获得高产菌株。如:在 1943 年,利用 Penicillium chrysogenum( 产黄青霉 ) 发酵生产青霉素,每毫升青霉素发酵液中只分泌约 20 单位的青霉素,生产 1 茶匙约需数千英磅。而现在通过微生物遗传育种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使该菌产量变异逐渐累积,加之其他条件的改进,每毫升发酵液中达到5 万单位,甚至达到 10 万单位,成本大大降低。这在动植物育种工作中是不可思议的。这是对人类有益的变异。

实践中常遇到一些有害变异,在医疗中最常见的致病菌对抗生素所产生的抗药性变异。青霉素 43 年刚问世时,对 Staphylococcus aureusr 最低制菌浓度为 0.02ug/ml, 过了几年,制菌浓度不断提高,有的菌株的耐药性竟比原始菌株提高了 1 万倍。如在 40 年代用青霉素治疗时,即使是严重感染的病人,每天只需 10 万单位,而现在成人需 1 6 0 万单位,新生儿也不少于40万单位。病情严重时,甚至用数千万。同时也说明了“滥用抗生素无异于玩火”的口号是有充分科学依据的。

5. 分布广,种类多

在生物圈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微生物踪迹。如:人体体腔( 100-400 种,总数约为 100 万亿,其中数量最多的是(脆弱拟杆菌)、海底(硫细菌, 100 ℃, 140 个大气压)、高空( 85km )、土壤深层;由于微生物的发现比较迟,加上鉴定微生物种的工作以及划分种的标准等问题较复杂,所以目前确定微生物种数只有 10 万多种。随着分离、培养方法的改进和研究工作的进一步的深入,将会有更多的微生物被发现。有人估计目前至多只开发利用了其中的百分之一。因而研究和开发微生物资源的前景是十分灿烂的。

五、微生物学的分支

一、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它的基本内容是:①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细胞的构建及其能量、物质、信息的运转;②微生物的进化和多样性,研究微生物的种类,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区别,以及微生物的起源;③生态学规律,研究不同微生物之间以及它们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④微生物同人类的关系。

微生物学随着研究范围的日益广泛和深入,又形成了许多分支。

1. 按研究微生物学基本生命活动规律为目的来分有普通微生物学、微生物分类学、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遗传学等。

2. 按微生物的研究对象分有细菌学、真菌学、病毒学、菌物学、藻类学等。

3. 按微生物的应用领域分有农业微生物、工业微生物、医学微生物、食品微生物、兽医微生物学、预防微生物学等。

4. 按微生物所在的生态环境分有土壤微生物学、海洋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宇宙微生物学等。

各分支学科的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有利于微生物学全面深入的发展。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第三版重点章

绪论微生物与人类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个体微小(一般小于0.1nm)、构造简单。 微生物种类:①原核类:细菌(真细菌,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枝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②真核类:真菌(酵母菌,霉菌,蕈[xun]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③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微生物五大共性: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一般构造: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特殊构造:鞭毛,菌毛,性菌毛,糖被(包括荚膜和粘液层)和芽孢,伴孢晶体。 细胞壁是细胞的外被,主要成分肽聚糖。功能:①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②为细胞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③阻拦大分子有害物质(某些抗生素和水解酶)进入细胞④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以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⑤与革兰氏染色反应密切相关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磷壁酸,脂磷壁酸,肽聚糖。厚度大(20层),90%肽聚糖和10%磷壁酸。 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肽聚糖,脂蛋白,磷脂,脂多糖,孔蛋白,外膜蛋白。壁薄,层次多,成分复杂,机械强度较弱。 革兰氏染色法:涂片固定→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乙醇脱色→番红覆染 阳性菌:紫色。阴性菌:红色。 缺壁细菌1.实验室中形成:①自发缺壁突变:L型细菌。②人工方法去壁:彻底除尽(原生质体)、部分去除(球状体)2.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枝原体。 L型细菌:专指稳定的L型即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 芽孢形成:①DNA浓缩,形成束状染色体;②细胞膜内陷,细胞发生不对称分裂,其中小体积部分即为前芽孢;③前芽孢的双层隔膜形成,这时芽孢的抗热性提高;④在上述两层隔膜间充填芽孢肽聚糖后,合成DPA-Ca(吡啶2,6-二羟酸钙),开始形成皮层,再经脱水,使折光率提高;芽孢衣合成结束;⑥皮层合成完成,芽孢成熟,抗热性出现;⑦芽孢囊裂解,芽孢游离外出。 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芽孢的耐热性在于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以及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这就使皮层产生了极高的渗透压去夺取芽孢核心中的水分,其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和核心的高度失水,正是这种失水的核心才赋予了芽孢极强的耐热性。 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一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也可以将其定义为一类主要呈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革兰氏阳性细菌。 枝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寄生性逐步增强,是介于细菌和病毒间的一类原核生物。 枝原体的特点:①细胞很小,光镜下勉强可见;②细胞膜含甾[zai]醇,比其他原核生物的膜更坚韧;③因无细胞壁,故呈革兰氏阴性细菌且形态易变,对渗透压较敏感,对抑制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不敏感;④菌落小(0.1~1.0mm),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呈特有的“油煎蛋”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各章复习重点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学习要点 1.1. 细菌 Bacteria 一、细菌的形态和大小 1. 基本形态 (1)球菌(Coccus):球形或近球形,根据空间排列方式不同又分为单、双、链、四联、八叠、葡萄球菌。不同的排列方式是由于细胞分裂方向及分裂后情况不同造成的。 (2)杆菌(Bacillus):杆状或圆柱形,径长比不同,短粗或细长。是细菌中种类最多的。 (3)螺旋菌(Spirillum):是细胞呈弯曲杆状细菌的统称,一般分散存在。根据其长度、螺旋数目和螺距等差别,分为弧菌Vibrio(菌体只有一个弯曲,形似C字)和螺旋菌(螺旋状,超过1圈)。 细菌的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受环境条件影响(如温度、培养基浓度及组成、菌龄等)。一般在幼龄和生长条件适宜时,形状正常、整齐。而在老龄和不正常生长条件下会表现出畸形、衰颓形等异常形态。畸形是由于理化因素刺激,阻碍细胞发育引起;衰颓形是由于培养时间长,细胞衰老,营养缺乏,或排泄物积累过多引起的。 2. 细菌大小 细菌是单细胞的,大小在1μm左右,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其形状。可用显微测微尺测量细菌大小,不同细菌大小不同,一般球菌直径0.5-1μm;杆菌直径0.5-1μm ,长为直径1-几倍;螺旋菌直径0.3-1μm,长1-50μm。细菌大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二、细菌细胞结构 细菌是单细胞的微生物,其细胞结构分为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基本结构是细胞不变部分或一般结构,如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核糖体等为全部细菌细胞所共有。特殊结构是细胞可变部分或特殊结构,如鞭毛、纤毛、荚膜、芽孢、气泡等,只在部分细菌中发现。 (一)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 1. 细胞壁(cell wall):位于细胞表面,较坚硬,略具弹性的结构。 (1)细胞壁的功能 ①保护细胞免受机械损伤和渗透压的破坏,维持细胞形状;②鞭毛运动支点;③正常细胞分裂必需;④一定的屏障作用;⑤噬菌体受体位点所在。另外与细菌的抗原性、致病性有关。 (2)革兰氏染色

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周德庆)-复习思考题答案+微生物学练习题

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周德庆)-复习思考题答案+微生物学练习题

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绪论 1、什么叫微生物?微生物包括哪些类群?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者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属于原核类的细菌(真细菌和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旧称蓝绿藻或蓝藻)、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属于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和阮病毒)。 2、了解五界系统、六界系统、三域学说及其发展,说明微生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 五界系统: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包括原生动物、单细胞藻类和粘菌等)、真菌界和原核生物界(包括细菌蓝细菌等)。 六界系统:1949年Jahn提出包括后生动物界、后生植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和病毒界;1977年我国学者王大耜提出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包括原生动物、单 2

细胞藻类和粘菌等)、真菌界和原核生物界(包括细菌蓝细菌等)、病毒界;1996年美国的P.H.Raven提出包括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真细菌界和古细菌界。 三域学说:细菌域、古细菌域、真核生物域。 3、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史,明确微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整个微生物学发展史是一部逐步克服认识微生物的重要障碍,不断探究它们生命活动规律,并开发利用有益微生物和控制、消灭有害微生物的历史。它分为:史前期、初创期、奠基期、发展期、成熟期。 对象: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 任务: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4、微生物的五大共性(特点)是什么?表示微 3

【VIP专享】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周德庆版)

1、名词解释:微生物,微生物学,种,菌株、品系、克隆,菌落,菌苔。 微生物:微生物是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甚或无细胞结构,用肉眼看不见或看 不清的低等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 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它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相近,与同属内其它种有着 明显差异的菌株的总称。 菌株(品系):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极其一切后代;实际上是一个微 生物达到遗传性纯的标志。 克隆:若菌落是由一个单细胞发展而来的,则它就是一个纯种细胞群或克隆。 菌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有时为内部)生长繁殖,形成以母细胞为中 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这就是菌落。 菌苔:如果将某一纯种的大量细胞密集地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结果长成的各“菌落”互相连成一片, 这就是菌苔。 2、简述微生物学发展史上5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①史前期——朦胧阶段(约8000年前-1676) 特点:人们虽然没有看到微生物,但已经不自觉的利用有益微生物、防止有害微生物。 中国古代: ②初创期--形态学时期(1676-1861)特点:这一时期微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代表人物——列文虎克:微生物学的先驱者

③奠基期--生理学时期(1861 -1 897) 特点: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是查找各种病原微生物,把微生物学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 的新水平,建立了系列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代表人物:巴斯德和科赫。 ④发展期——生化水平研究阶段 特点: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分子水平,微生物学家的研究工作从上一时期的查找病原微生物转移到寻 找各种有益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代表人物——E.Büchner生物化学奠基人 ⑤成熟期——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 特点:微生物学从一门应用学科发展为前沿基础学科,其研究工作进入分子水平,而微生物因其不同于高等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而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在应用研究方面,向着更自觉、更有效和可认为控制的方向发展,与遗传工程、细胞工程和酶工程紧密结合,成为新兴生物工程的主角。 代表人物——J.Watson和 F.Crick:分子生物学奠基人 3、微生物共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五大共性: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其中最基本的是体积小,面积大;原因:由于微生物是一个如此突出的小体积大面积系统,从而赋予它们具有不同于一切大生物的五大共性,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4个共性。 4、微生物分类学有哪3项具体任务?试加以简述。 3项具体任务:分类、鉴定和命名 分类的任务是解决从个别到一般或从具体到抽象的问题,亦即通过收集大量描述有关个体的文献资料,经过科学的归纳和理性的思考,整理成一个科学的分类系统,鉴定的任务与分类恰恰相反,它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或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亦即通过详细观察和描述一个未知纯种微生物的各种性状特征,然后查找现成的分类系统,以达到对其知类、辨名的目的。 命名的任务是为一个新发现的微生物确定一个新学名,亦即当你详细观察和描述某一具体菌种后,经 过认真查找现有的权威性分类鉴定手册,发现这是一个以往从未记载过的新种,这时,

微生物学周德庆版重点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1.微生物: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列文虎克(显微镜,微生物的先驱)巴斯德(微生物学)科赫(细菌学) 3.什么是微生物?习惯上它包括那几大类群? 答: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它是一些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包括①原核类的细菌(真细菌和古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②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③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 4.为什么说微生物的“体积小、面积大”是决定其他四个共性的关键? 答:“体积小、面积大”是最基本的,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4个共性。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1.细菌:是一类细胞极短(直径约0.5微米,长度约0.5-5微米),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2.试图示肽聚糖单体的模式构造,并指出G+细菌与G-细菌在肽聚糖成分和结构上的差别? 答:主要区别为;①四肽尾的第3个氨基酸不是L-lys,而是被一种只有在原核微生物细胞壁上的特殊氨基酸——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m-DAP)所代替;②没有特殊的肽桥,其前后两个单体间的连接仅通过甲四肽尾的第4个氨基酸(D-Ala)的羧基与乙四肽尾的第3个氨基酸(m-DAP)的氨基直接相连,因而只形成较为疏稀、机械强度较差的肽聚糖网套。 3.试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答:革兰氏染色的机制为: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G+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脱色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第三版-期末复习资料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第三版-期末复习资料

1.曲颈瓶实验巴斯德否认了自然发生学说 2.微生物发展的五个时期:史前期(朦胧阶段);初创期(形态描述阶段),列文虎克---微生物的先驱者;奠基期(生理水平研究阶段),巴斯德---微生物学奠基人(显微镜的发现),科赫--细菌学奠基人;发展期(生化水平研究阶段)布赫纳---生物化学奠基人;成熟期(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 3.巴斯德的成果:①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②证实发酵由微生物引起③发明了狂犬病毒减毒疫④苗制备方法⑤发明巴氏消毒法 4.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其中,体积小面积大最基本,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 4 个共性 5.细菌的三个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 6.细菌的一般构造: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特殊构造:鞭毛,菌毛,性菌毛,糖被(微荚膜,荚膜),芽孢 7.细菌的细胞壁的功能:①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保护细胞免受外力的损伤;②为细胞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③阻拦酶蛋白或抗生素等有害物质进入细胞;④赋予细菌特有的抗原性和致病性(如内毒素),并与细菌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密切相关。 8.肽聚糖由肽和聚糖,肽聚糖单体构成,①、四肽尾,由四个氨基酸分子按L 型与D型交替方式连接而成,接在N-乙酰胞壁酸上。②、双糖单位: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溶菌酶水解此键。③、肽桥:甘氨酸五肽,肽桥变化甚多,由此形成了“肽聚糖的多样性”) 9.磷壁酸是革兰氏阳性菌的特有成分,(主要成分是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是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 10.外膜是革兰氏阴性菌的特有结构(位于壁的最外层,成分:脂多糖LPS(类脂A:是革兰氏阴性菌致病物质内毒素的物质基础,是许多噬菌体在细胞表面的吸附受体;核心多糖;O-特异侧链);磷脂和若干外膜蛋 11.假肽聚糖的β-1,3-糖苷键被水解。 12.缺壁细胞:实验室中形成:自发缺壁突变:L型细菌 人工方法去壁:彻底除尽(原生质体) 部分去除(球状体) 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支原体 13.试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程序染液 G+ G- 初染结晶紫紫色紫色 媒染碘液蓝紫色蓝紫色 脱色乙醇95% 蓝紫色无色 水洗 H2O 蓝紫色无色 复染番红蓝紫色红色 14.PHB:聚羟基丁酸酯,细胞内含物之一,具有贮藏能量,碳源及降低细胞内渗透压作用。 15.鞭毛分为L环,P环,S-M环,C环。 16.何谓“拴菌”试验?他的创新思维在何处?

绪论教案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

绪论

教学内容: 绪论 一、微生物概念 微生物 (microorganisms) 是一群个体微小、结构简单,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微生物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蓝细菌、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病毒、类病毒、朊病毒等。 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研究的内容涉及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鉴定、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以及微生物对自然界微生物各类群之间,微生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微生物在农业、工业、环境保护、医疗卫生事业各方向的应用等。 微生物的类群 非细胞型生物:病毒、类病毒、朊病毒、拟病毒 细胞型生物 原核生物:细菌、放线菌、蓝细胞、支原体等 真核生物:真菌(霉菌、酵母菌)、藻类等 微生物学的发展 二、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可分为五个时期) 1. 史前期史前期是指人类还未见到微生物个体尤其是细菌细胞前的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大约在距今8000 年前一直到 1676 年间。在史前期,世界各国人民在自已的生产生产实践中都积累了许多利用有益微生物和防治有害微生物的经验。主要体现( 1 )酿造业方面我国人民所创造的制曲酿酒工艺有四大特点:历史悠久、工艺独特、经验丰富、品种多样。以后也逐渐能利用微生物制造醋、酱油。( 2 )农业方面古人提出了肥田要熟粪(堆肥)及瓜豆间作的耕作制度(主要利用根瘤菌固氮)。同时对作物、牧畜、蚕桑的病害及防治也逐步有认识。( 3 )医学方面对疾病的病原及传染问题已有接近正确的推论,对防治疾病有丰富的经验。例如:种“牛痘“就是通过种“人痘”发展来的,用于预防天花。 2. 初创期从 1676 年 Leeuwenhoek 用自制的单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的个体起,直至 1861 年近 200 年的时间。在这一时期中,人们对微生物的研究仅停留在形态描述的低级水平上,对它们的生理活动及其与人类实践活动的关系却未加研究,因此微生物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当时还未形成。主要代表人物是:何兰的Leeuwenhoek 。 3. 奠基期从 1861 年巴斯德根据曲颈瓶试验彻底推翻生命的自然发生说并建立胚种学说起,直至 1897 年的一段时间。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①建立了一系列研究微生物所必要的独特方法;②借助于良好的研究方法,开创了寻找病原微生物的“黄金时期”;③把微生物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的新

微生物学周德庆名词解释及简答论述题

1.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它们是个体微小(<10mm)、 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 2.微生物学:是一门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 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 3.原核生物:即广义的细菌,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核区的裸露DNA 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和古生菌两大类群。 4.真核生物:是一大类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 在叶绿体等多种细胞器的生物。 5.细菌:狭义的细菌是指一类细胞细短(直径约0.5微米,长度0.5~5微米)、结构简单、 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广义的细菌则是指所有的原核生物。 6.缺壁细菌:指细胞壁缺乏或缺损的细菌。包括原生质体、球状体、L 型细菌和支原体。 7.原生质体:人工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去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细胞壁合成后,所留下的仅 由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细胞。一般由G+形成。 8.噬菌斑:由于噬菌体粒子对敏感菌宿主细胞的侵染和裂解,而在菌苔上形成具有一定大小、 形状、边缘的透明圈,称为噬菌斑。 9.菌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有时为内部)生长繁殖,形成 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这就是菌落。 10.菌苔:如果将某一纯种的大量细胞密集地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结果长成的各“菌落” 互相连成一片,这就是菌苔。 11.革兰氏染色法:各种细菌经革兰氏染色法染色后,能区分为两大类,一类最终染成紫色, 称革兰氏阳性细菌G+,另一类被染成红色,称革兰氏阴性菌G—。 12.(细菌)细胞壁:是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具 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不受损伤等多种生理功能。 13.肽聚糖:又称黏肽、胞壁质或黏质复合物,是真细菌细胞壁中的特有成分 14.磷壁酸:是结合在G+细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 15.间体:是一种由细胞膜內褶而形成的囊状构造,其内充满着层状或管状的泡囊。多见于 G+细菌。每个细胞含一至数个。 16.细胞质:是指被细胞膜包围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体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17.细胞内含物:指细胞质内一些显微镜下可见、形状较大的有机或无机的颗粒状构造。 18.贮藏物:一类由不同化学成分累积而成的不溶性颗粒,主要功能有储存营养物。 19.磁小体:存在于少数G—细菌趋磁细菌中,是一种纳米级、高纯度、高均匀度、有独特 结构的链状单磁畴磁晶体,大小均匀、数目不等,为平行六面体、横截八面体,成分为Fe3O4,外有一层磷脂、蛋白质或糖蛋白包裹,无毒,一般排列成链,具导向功能。 20.羧酶体:称羧化体,也称多角体,是存在于一些自养细菌细胞内的多角形或六角形内含 体,是自养细菌所特有的内膜结构,大小与噬菌体相仿(约100nm)。羧酶体由以蛋白质为主的单层膜(非单位膜)包围,厚约3.5nm,内含固定CO2所需的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和5-磷酸核酮糖激酶,是自养型细菌固定CO2的部位。存在于化能自养的硫杆菌属,贝日阿托氏菌属和一些光能自养的蓝细菌中. 21.气泡:是存在于许多光能营养型、无鞭毛运动水生细菌中的泡囊状内含物,内里充满气 体,内有数排柱形小空泡,外由2mm厚的蛋白质膜包裹。 22.载色体:植物细胞中含有色素的质体。 23.核糖体:是存在于一切细胞中的少数无膜包裹的颗粒状细胞器,具有蛋白质合成功能。 24.核区: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包裹、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

微生物重点复习资料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

绪论1.微生物发展史重要人物+贡献: (1)列文虎克-观察到细菌——微生物学先驱者 (2)巴斯徳——微生物学的奠基人曲颈瓶试验推翻生命自然发生说,建立胚种学说。巴氏消毒法。 (3)约瑟夫·李斯特发明用石炭酸消毒手术器械、衣物和手术环境,可大大降低感染的机会 (4)R. Koch 柯赫——细菌学的奠基人 科赫法则:判定某种微生物引起特定疾病,必须同时满足: –相关性:这种微生物必须在所有患该种疾病的生物体内都存在,但在健康生物中不存在 –可分离培养:必须将这种微生物分离出来,作纯种培养 –可人工感染:当用这种分离出来的微生物接种到一个健康寄主时,必须能够引起同样的疾病 –可再分离:必须能够从接种感染的生物体内再次分离得到这种微生物(5)布赫纳——生物化学奠基人 (6)弗莱明——青霉素之父

(7)Watson、Crick——分子生物学奠基人发现的DNA结构的双螺旋模型 2.微生物的五大共性:(1)体积小,面积大;(2)吸收多,转换快;(3)生长旺, 繁殖快;(4)适应强,易变异;(5)分布广,种类多 第一章 第一节细菌 1.原核生物三菌三体:细菌(狭义的)、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 2.细菌概念: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直径约μm,长度约μm)、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3.细菌形态:简单,基本上只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三大类,仅少数为其他形状如丝状、三角形、方形和圆盘形。 4.细胞壁概念:是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只要成分为肽聚糖,具 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不受损伤等多种生理功能 主要功能: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 为细胞的生扎个、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须 阻拦大分子有害物质(某些抗生素和水解酶)进入细胞 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以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

微生物学教程 第二版 周德庆 高等教育出版社

微生物学教程 (第二版) 周德庆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5 ISBN7-04-011116-0 Ⅰ.微?Ⅱ.周?Ⅲ.微生物学-高等学校-教材Ⅳ.Q93 中国版本图书馆C IP数据核字(2002)第033648号 策划编辑吴雪梅 责任编辑安琪邹学英 封面设计张楠 责任印制陈伟光 微生物学(第二版) 周德庆 出版发行高等教育出版社邮政编码100009 社址北京市东城区沙滩后街55号传真010-******** 购书热线010-********网址http://www.h e https://www.360docs.net/doc/282539643.html, 免费咨询800-810-0598http://www.h e https://www.360docs.net/doc/282539643.html, 经销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 印刷北京民族印刷厂 开本850×11681/16版次1993年5月第1版 印张26.252002年5月第2版 字数600000印次2002年5月第1次印刷插页1定价29.00元 ?2002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前言 本书是拙作《微生物学教程》(1993年)的新版。该书自出版至今的近9年时间里,由 于广大同行、青年学生的热情选用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扶持,年年重印,总数已近10万册。在此过程中,还获得过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上海市优秀教材二等奖等荣誉。为更好地跟上新世纪微生物学快速发展的步伐,以及适应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原有的教材必须作相应的修订和提高。 本书是一本基础课教材。在高等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基础课具有作用重要、受益面广和影响深远等特点。作者在承担本书的编撰任务时深感责任之重大,觉得不但应发扬“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老马精神,而且时时考虑到如何更好地把自己48年来,在学习微生物学 和从事有关工作中的一些心得和资料积累加以精选,按初学者的认知规律编织一个较佳体系,利用较少的篇幅提供较全面和丰富的基础知识,并努力反映前沿进展,力求达到让学生花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益———看得懂、理得清、记得牢、用得上、学得乐。为此, 在撰写过程中,除继续保持原教材的若干优点外,还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注意特色:努力保持基础性、系统性、先进性与可读性的有机统一。通过“照顾面 而突出点”“,基础不能丢,前沿不可少”“,提高信息量和信息密度的同时,还应提高信息质量”,以及“按事物内在规律和人们的认识规律来编排体系”等措施,较好地处理了内容多 与篇幅少、全面与简明、基础与前沿、历史与现状等种种矛盾,并初步闯出了自己的特色。 2. 追踪前沿:由于受知识的稳定性、学科的性质、出版周期和篇幅等所限,基础课教 材一般对学科前沿的反映均较缓慢。本书编撰中较注意追踪前沿动态,为此,除参考多种国内外的新教材外,还注意收集专业刊物或因特网上的最新信息,例如,微生物基因组研究的进展“、三域学说”的新动态和《伯杰氏手册》(2000年版)的新系统等。 3. 重视数据:重要数据虽较难觅,却最为关键并最具说服力。为此,作者在“搜炼中外,厚积薄发”思想的指导下,长期注意收集本学科中的各种重要数据、最新数据和珍贵数据,再筛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提供给读者参考。有关例证遍及全书,因此数据较丰富也成了本书的特色之一。 4. 化繁为简:如何把多而杂的内容转化成少而精的知识是每个基础课教师和教材编撰者的重要职责。本书作者试用了3种方式,包括尽量用自行设计的图示、表格或表解等形式把繁杂的内容网络化、条理化、简明化和形象化;采用“逐级抽提”的方式,把大量琐碎 的现象、事实加以逐级浓缩、提高,使之上升为条理化、规律化的知识;以及用类比、举例等方法,尽量达到化繁为简和化难为易的目的。基于正确理解专业名词是进行科学思维的基础,书中对每一重要名词不仅都用黑体标出,而且都注上英文并加上简明的定义,在书 后还有较详细的索引备查。此外,对初学者较感生疏的各种符号的意义和规范表达方法也作了一一介绍,包括基因、基因表达产物、学名和菌株等,使基础课教材真正起到打好扎实基础的作用。 5.重视历史“:读史使人明智”。除绪论中有较精炼的历史知识外,还在有限篇幅内,

微生物学教程 周德庆第三版 期末复习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第三版期末复习 1.曲颈瓶实验巴斯德否认了自然发生学说 2.微生物发展的五个时期:史前期(朦胧阶段);初创期(形态描述阶段),列文虎克---微生物的先驱者;奠基期(生理水平研究阶段),巴斯德---微生物学奠基人(显微镜的发现),科赫--细菌学奠基人;发展期(生化水平研究阶段)布赫纳---生物化学奠基人;成熟期(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 3.巴斯德的成果:?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证实发酵由微生物引起?发明了狂犬病毒减毒疫? 苗制备方法?发明巴氏消毒法 4.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其中,体积小面积大最基本,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 4 个共性 5.细菌的三个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 6.细菌的一般构造: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特殊构造:鞭毛,菌毛,性菌毛,糖被(微荚膜,荚膜),芽孢 7.细菌的细胞壁的功能:?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保护细胞免受外力的损伤;?为细胞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阻拦酶蛋白或抗生素等有害物质进入细胞;?赋予细菌特有的抗原性和致病性(如内毒素),并与细菌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密切相关。 、四肽尾,由四个氨基酸分子按L8.肽聚糖由肽和聚糖,肽聚糖单体构成,? 型与D型交替方式连接而成,接在N-乙酰胞壁酸上。?、双糖单位: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溶菌酶水解此键。?、肽桥:甘氨酸五

期末考试复习资料_微生物学教程 周德庆题库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绪论 1、名词解释:微生物,微生物学,种,菌株、品系、克隆,菌落,菌苔。 微生物: 微生物是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甚或无细胞结构,用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低等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它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相近,与同属内其它种有着明显差异的菌株的总称。 菌株(品系):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极其一切后代;实际上是一个微生物达到遗传性纯的标志。 克隆:若菌落是由一个单细胞发展而来的,则它就是一个纯种细胞群或克隆。 菌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有时为内部)生长繁殖,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这就是菌落。 菌苔:如果将某一纯种的大量细胞密集地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结果长成的各“菌落”互相连成一片,这就是菌苔。 2、简述微生物学发展史上5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①史前期——朦胧阶段(约8000年前-1676) 特点:人们虽然没有看到微生物,但已经不自觉的利用有益微生物、防止有害微生物。 中国古代: ②初创期--形态学时期(1676-1861)特点:这一时期微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代表人物——列文虎克:微生物学的先驱者 ③奠基期--生理学时期(1861-1897) 特点: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是查找各种病原微生物,把微生物学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的新水平,建立了系列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代表人物:巴斯德和科赫。 ④发展期——生化水平研究阶段 特点: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分子水平,微生物学家的研究工作从上一时期的查找病原微生物转移到寻找各种有益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代表人物——E.Büchner生物化学奠基人 ⑤成熟期——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 特点:微生物学从一门应用学科发展为前沿基础学科,其研究工作进入分子水平,而微生物因其不同于高等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而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在应用研究方面,向着更自觉、更有效和可认为控制的方向发展,与遗传工程、细胞工程和酶工程紧密结合,成为新兴生物工程的主角。 代表人物——J.Watson和F.Crick:分子生物学奠基人 3、微生物共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五大共性: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其中最基本的是体积小,面积大;原因:由于微生物是一个如此突出的小体积大面积系统,从而赋予它们具有不同于一切大生物的五大共性,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4个共性。 4、微生物分类学有哪3项具体任务?试加以简述。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第三版新编期末复习(20200706132429)

1.曲颈瓶实验巴斯德否认了自然发生学说 2.微生物发展的五个时期:史前期(朦胧阶段);初创期(形态描述阶段),列文虎克---微生物的先驱者;奠基期(生理水平研究阶段),巴斯德---微生物学奠基人(显微镜的发现),科赫--细菌学奠基人;发展期(生化水平研究阶段)布赫纳 ---生物化学奠基人;成熟期(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 3.巴斯德的成果:①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②证实发酵由微生物引起③发明了狂犬 病毒减毒疫④苗制备方法⑤发明巴氏消毒法 4.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①.体积小,面积大; 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其中,体积小面积大最基本,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 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 4 个共性 5.细菌的三个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 6.细菌的一般构造: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特殊构造:鞭毛,菌毛,性菌毛,糖被(微荚膜,荚膜),芽孢 7.细菌的细胞壁的功能:①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保护细胞免受外力的损 伤;②为细胞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③阻拦酶蛋白或抗生素等有害物质进 入细胞;④赋予细菌特有的抗原性和致病性(如内毒素),并与细菌对抗生素和噬菌 体的敏感性密切相关。

8.肽聚糖由肽和聚糖,肽聚糖单体构成,①、四肽尾,由四个氨基酸分子按L型与D型交替方式连接而成,接在N-乙酰胞壁酸上。②、双糖单位: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溶菌酶水解此键。③、肽桥:甘氨酸五肽,肽 桥变化甚多,由此形成了“肽聚糖的多样性”) 9.磷壁酸是革兰氏阳性菌的特有成分,(主要成分是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是 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 10.外膜是革兰氏阴性菌的特有结构(位于壁的最外层,成分:脂多糖LPS(类脂A:是革兰氏阴性菌致病物质内毒素的物质基础,是许多噬菌体在细胞表面的吸附受体; 核心多糖;O-特异侧链);磷脂和若干外膜蛋 11.假肽聚糖的β-1,3-糖苷键被水解。 12.缺壁细胞:实验室中形成:自发缺壁突变:L型细菌 人工方法去壁:彻底除尽(原生质体) 部分去除(球状体) 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支原体 13.试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程序染液 G+ G- 初染结晶紫紫色紫色

微生物学题(周德庆版本带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世界上第一个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人是荷兰商人安东?列文虎克,他的最大贡献不在商界,而是利用自制的____显微镜___发现了微生物世界。 2.微生物学发展的奠基者是法国的巴斯德,他对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主要集中体现__彻底否定了“自生说”学说___、__免疫学——预防接种__和__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___;而被称为细菌学奠基者是_德__国的_____柯赫____,他也对微生物学建立和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主要集中体现____建立了细菌纯培养技术___和__提出了柯赫法则____。 3.微生物学发展史可分为5期,其分别为史前期、初创期、___奠基期____、______发展期和成熟期;我国人民在史前期期曾有过重大贡献,其为制曲酿酒技术。 4.微生物学与___数___、___理____、___化___、信息科学和技术科学进一步交叉、渗透和融合,至今已分化出一系列基础性学科和应用性学科,如化学微生物学、分析微生物学、生物生物工程学、微生物化学分类学和微生物信息学等。 5.微生物的五大共性是指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性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二、问答题: 1.“微生物对人类的重要性,你怎么强调都不过分。”试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这句话的深刻意义。 (从四个方面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 (1) 物质和能量循环(2)人体生理屏障(3)提供必需物质(4)现代生物技术等方面。 2.简述科赫原则。(如何判定某种微生物是病原菌?) 3.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4.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学?学习微生物学的任务是什么? 5.简述微生物对生命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有何重大贡献? 答案要点:1)微生物是生命科学研究的理想材料; 2)利用酵母菌细胞制剂进行酒精发酵研究,不但阐明了生物体内糖的复杂转化过程, 且为近代生物化学领域的酶学奠定了基础;

《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周德庆__课后答案[1].

微生物教程课后答案(周德庆)第一章 2009-10-22 19:45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1.试设计一张表格,比较以下6个大类原核生物的主要特性。

2.典型细菌的大小和重量是多少?试设想几种形象化的比喻加以说明。 答:一个典型的细菌可用E.coli作代表,它的细胞平均长度约为2um,宽度约0.5um,形象地说,若把1500个细菌的长径相连,仅等于一颗芝麻的长度,如果把120个细胞横向紧挨在一起,其总宽度才抵得上一根人发的粗细。它的重量更是微乎其微,若以每个细胞湿重约10-2g计,则大约109个E.coli细胞才达1mg 重。 3.试图示G+和G-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构造,并简要说明其异同。 答:图示如下: G+细菌与G-细菌的细胞壁都含肽聚糖和磷壁酸;不同的是含量的区别:如下表 4.试图示肽聚糖的模式构造,并指出G+和G-细菌肽聚糖结构的差别。 答:图示如下: G-细菌与G+细菌的肽聚糖的差别仅在于:1)四肽尾的底3个氨基酸不是L-lys,而是被一种只有在原核微生物细胞壁上才有的内消二氨基庚二酸(m-DAP)所代替;2)没有特殊的肽桥,其前后两个单体间的连接仅通过甲四肽尾的第4个氨基酸——D-Ala的羧基与乙四肽尾的第3个氨基酸——m-DAP的氨基直接相连,因而只形成较为疏稀、机械强度较差的肽聚糖网套。 5.什么是缺壁细菌?试列表比较4类缺壁细菌的形成、特点和实际应用。 答:在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和实验室菌种的自发突变中都会产生少数缺细胞壁的种类,或是用人为的方法通过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或对现成细胞壁进行酶解而获得人工缺壁的细菌统称为缺壁细菌。比较如下:

微生物学教程 复习资料 周德庆1

绪论 微生物:是指一大类形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的总称。包括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非细胞类微生物。 微生物的种类: 一、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无核膜、核仁、染色体,仅有裸露的DNA链形成的核区域,称核质体;无细胞器 细菌、放线菌、衣原体 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蓝细菌 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核膜,核仁,染色体;有细胞器; 核糖体为80S 真菌(霉菌、酵母菌等)、 原生动物、单细胞藻类 三、非细胞型微生物:个体极小;不具细胞结构;只有一种核酸类型;严格活细胞内寄生;复制的方式繁殖;对抗生素不敏感 病毒、亚病毒等 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等 生理水平研究阶段(巴斯德、科赫) 1、微生物学开始建立 2、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 3、开始运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思想方法开展研究 4、建立了许多应用性分支学科 5、进入寻找人类和动物病原菌的黄金时代 Louis Pasteur:1、解决了当时工、农、医方面提出的许多难题,推动了生产的发展: 2、彻底否定了生命“自然发生”学说; 3、奠定了微生物学的理论基础; 4、创造了一些微生物学实验方法;

5、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6、免疫学—预防接种; 7、发明巴氏消毒法(Pasteurization) 柯赫原则:1) 在每一病例中都出现这种微生物; 2) 要从寄主分离出这样的微生物并在培养基中培养出来; 3) 用这种微生物的纯培养接种健康而敏感的寄主,同样的疾病会重复发生; 4) 从试验发病的寄主中能再度分离培养出这种微生物来。 微生物的五大共性:1、体积小,面积大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适应强,易变异5、分布广,种类多 第一章原核生物 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球菌,杆菌,螺旋菌 细菌的结构 细胞壁 基本结构细胞膜 细胞质 核区 鞭毛 特殊结构菌毛 糖被(荚膜等) 性毛 芽孢 一般结构 (一)细胞壁:位于细胞表面,内侧紧贴细胞膜的一层较为坚韧,略具弹性的细胞结构。 约占干重的10-25%。 功能:抗压、固形 阻止大分子有害物质的侵入 与细胞生长、分裂及运动有关 与细菌抗原性、噬菌体吸附有关

普通微生物学 周德庆 第三版-复习重点

普通微生物学周德庆第三版考试复习重点 2013-2014海洋大学生技和环科 绪论 微生物: 微生物是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或无细胞结构,用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低等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柯赫氏法则:用琼脂配制对分离细菌十分有效的固体培养基(须先灭菌),以划线方式进行样品稀释,从而轻而易举地在琼脂平板上获得某一微生物的纯种培养。 3、微生物共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五大共性: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 ⑤分布广,种类多。其中最基本的是体积小,面积大;原因:由于微生物是一个如此突出的小体积大面积系统,从而赋予它们具有不同于一切大生物的五大共性,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4个共性。 8.试述微生物的多样性。 答:①物种的多样性,②.生理代谢类型的多样性,③.代谢产物的多样性,④遗传基因的多样性⑤生态类型的多样性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革兰氏染色法: 肽聚糖:是真细菌细胞壁中特有成分,由N-乙酰胞壁酸和N-乙酰葡萄胺组成。 缺壁细菌:在自然界或在实验中某些细菌进行自发突变,不能合成胞壁。主要包括L型细菌、球状体、支原体和原生质体。 L型细菌:在实验状态或宿主体内发生自发突变形成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 异染粒:可用墨蓝或TTC染成紫色,是无级机磷酸的聚合物。 羧酶体(羧化体):存在于一些自养菌细胞内的多角体或六角形内含物。 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状物质。 荚膜:是糖被的一种形式,含水量高,经脱水和特殊染色后可在光镜下看到。 {问}图示G+细菌和G-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构造,并简要说明其异同。 答:G+细菌的细胞壁厚度大,主要含肽聚糖和磷壁酸。肽聚糖由肽(肽桥和四肽尾)和聚糖

微生物学教程 周德庆第三版 期末复习资料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1.曲颈瓶实验巴斯德否认了自然发生学说 2.微生物发展的五个时期:史前期(朦胧阶段);初创期(形态描述阶段),列文虎克---微生物的先驱者;奠基期(生理水平研究阶段),巴斯德---微生物学奠基人(显微镜的发现),科赫--细菌学奠基人;发展期(生化水平研究阶段)布赫纳---生物化学奠基人;成熟期(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 3.巴斯德的成果:①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②证实发酵由微生物引起③发明了狂犬病毒减毒疫④苗制备方法⑤发明巴氏消毒法 4.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其中,体积小面积大最基本,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 4 个共性 5.细菌的三个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 6.细菌的一般构造: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特殊构造:鞭毛,菌毛,性菌毛,糖被(微荚膜,荚膜),芽孢 7.细菌的细胞壁的功能:①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保护细胞免受外力的损伤;②为细胞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③阻拦酶蛋白或抗生素等有害物质进入细胞;④赋予细菌特有的抗原性和致病性(如内毒素),并与细菌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密切相关。 8.肽聚糖由肽和聚糖,肽聚糖单体构成,①、四肽尾,由四个氨基酸分子按L 型与D型交替方式连接而成,接在N-乙酰胞壁酸上。②、双糖单位: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溶菌酶水解此键。③、肽桥:甘氨酸五肽,肽桥变化甚多,由此形成了“肽聚糖的多样性”) 9.磷壁酸是革兰氏阳性菌的特有成分,(主要成分是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是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 10.外膜是革兰氏阴性菌的特有结构(位于壁的最外层,成分:脂多糖LPS(类脂A:是革兰氏阴性菌致病物质内毒素的物质基础,是许多噬菌体在细胞表面的吸附受体;核心多糖;O-特异侧链);磷脂和若干外膜蛋 11.假肽聚糖的β-1,3-糖苷键被水解。 12.缺壁细胞:实验室中形成:自发缺壁突变:L型细菌 人工方法去壁:彻底除尽(原生质体) 部分去除(球状体) 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支原体 13.试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程序染液 G+ G- 初染结晶紫紫色紫色 媒染碘液蓝紫色蓝紫色 脱色乙醇95% 蓝紫色无色 水洗 H2O 蓝紫色无色 复染番红蓝紫色红色 14.PHB:聚羟基丁酸酯,细胞内含物之一,具有贮藏能量,碳源及降低细胞内渗透压作用。 15.鞭毛分为L环,P环,S-M环,C环。 16.何谓“拴菌”试验?他的创新思维在何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