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前沿技术

通信前沿技术

电信学院蒋玉莲1

第一章绪论

1.1 通信的基本概念

1.2 现代通信的发展历史

1.3 未来全球电信业的战略发展方向

电信学院蒋玉莲2

1.1通信的基本概念

?通信:信息的有效传递,就是把信息从

一地传送到另一地。

?通信传递的具体对象是消息。

?消息是信息的表现形式(如:语言、文

字、图象等)。

?信息可理解为消息中包含的有意义的

内容。

电信学院蒋玉莲3

1.2 现代通信的发展历史

?远古通信方式:

?烽火台,击鼓,信鸽,旗语,驿

站乃至航行用的信号灯、消息树等

工具。

?在较远的距离之间及时地完成消

息的传递。

?烽火戏诸侯

?公元前1184年,特诺伊失陷时,希腊军队使用火炬通过8个哨所中转将信息送过爱琴海。

电信学院蒋玉莲4

?电通信方式:从电报、电话和广播的

发明开始

?“电通信”简称“电信”,是利用电信号驮载待

传输的信息进行传输和交换的通信方式。

?由于电的方式可以使信息几乎在任意距离上

实现迅速、有效、准确、可靠的传递,因此,现代通信越来越依赖“电”来传递信息,以致

于“通信”一词几乎变成了“电通信”(电信)

的代名词。

电信学院蒋玉莲5

世界电信发展历史回顾

1、理论发展

?1831年法拉第提出“电磁感应原理”,预示了发电机的诞生(学徒出身,化学家戴维认

为:我最伟大的发现是一个人)。

?1873年麦克斯韦提出电磁波辐射原理,奠定了用无线电波进行通信的理论基础。?1930年调制理论,复用理论问世,在理论上为模拟通信准备了条件。

电信学院蒋玉莲6

?1948年shannon(香农)提出了信息论,

在理论上为数字通信准备了条件。

?通信统计理论开始建立,且解决了如何精确地传

送通信符号的基本技术问题。

?“通信的基本问题就是在一点重新准确地或近似

地再现另一点所选择的消息”——《通信的数学理论》

?1962年数字传输理论问世,在理论上为数

字通信准备了条件。

?1969年分组交换理论问世。

电信学院蒋玉莲7

2、技术发展

?1838年莫尔斯发明有线电报,标志着人类

从此进入了电通信时代

?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

?1877年在波士顿架设了第一条电话线路。?1879年爱迪生利用电磁效应,制成炭精送

话器,使送话效果显著提高。爱迪

生炭精话筒的原理及其器件一直沿

用至今。

?1895年马克尼(意大利),波波夫(俄国)

发明无线电报。

电信学院蒋玉莲8

?1918年调幅无线电广播、超外差接收机相继问世。

?1925年载波电话系统问世,实现了在同一物理介质上传送多路电话信号(开辟了模拟

通信的新纪元)

?1940

1945年微波通信系统的发展(二次大战

~

刺激了雷达和微波通信系统的发展)?1948年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研制成功晶体管(肖克利、巴布、布拉顿,1956诺贝尔

奖),导致小型化。

?1950年时分多路复用电话系统问世。

电信学院蒋玉莲9

?1956年铺设越洋电缆。

?1957年原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1961年集成电路问世,使得数字通信得到进

一步发展,对电子产品的发展、更

新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1963年美国发射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开辟

了空间通信的新纪元。

?70年代大规模集成电路(LSI) ,程控数字交

换机,光纤通信系统,微处理机等

迅速发展。

电信学院蒋玉莲10

?80年代超大规模VLSI集成电路迅速发展,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崛起,蜂窝移动

通信系统进入实用阶段(电子产品的

更新,开辟了数字通信的新纪元)

?90年代Windows95出现,间接推动了互联网的大发展。

?21世纪多媒体通信。

电信学院蒋玉莲11

1.3 未来全球电信业的战略发展方向?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是指创造、

存储处理数据的技术,包括硬件(计算机网络、服

务器、存储设备与桌面计算机)、系统软件(操作

系统、程序语言工具)以及应用软件等。

?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信息通信技术,由硬件、软件、网络以及收集、存

储、加工、传输和发布信息(包括声音、数据、文

本和图象)的媒介构成。

电信学院蒋玉莲12

?信息时代的支柱技术

–微电子技术

–计算机技术

–电子通信技术

?表1.1.1 微处理器与存储器的改进

?图1.1.1PC机的价格与销售

?互联网的4个发展阶段

–自发阶段

–商业化阶段

–制度化阶段

–巩固阶段

电信学院蒋玉莲13

未来全球电信业发展战略

?电信业:发展快、利润大、变化多

?新型的数据业务向传统的语音业务挑战–1999年美国新兴电信公司GlobalCrossing收购了百年

老店Frontier,实质上是光纤通信网络收购了普通通

话业务,是传统行业向新兴行业的积极转变。

–2006年阿尔卡特与朗讯的合并

?三网(电信、计算机、电视网络)合并势在必行

电信学院蒋玉莲14

未来十年最有前景的十大通信技术?纳米技术:一种利用单个原子、分子制造

物质的技术。

–纳米材料:具有优越性能,比如断裂应力提高、

更加坚固等等。

–纳米尺度上的光能转换,为今后设计微器件找

到了潜在能源。

–MEMS微电子机械系统,在无线终端领域、射

频技术、可调光学元件等方面有极大应用价值。

15

?MPLS(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IP与ATM的技术结合,是下一代广域网传

输技术

–可支持虚拟专网VPN服务

–由MPLS衍生出的GMPLS(通用多协议标

记交换)技术将IP与光传输技术结合,可能

更为重要。

电信学院蒋玉莲16

?软交换技术

–是下一代网络(NGN)网络控制层面的核心技

–其主要设计思想是业务/控制、传送/接入分

离,以便在网络上更加灵活地提供业务

–NOKIA、MOTOROLA、中兴等都在激烈

地竞争软交换产品市场

–新兴运营商可以将其作为进入话音时常的技

术手段,传统的电路交换运营商也可通过它

完成向分组化网络的过渡,前景看好。

–中国电信是国内最早开始对软交换技术进行

实验的运营商。

电信学院蒋玉莲17

?PON(无源光网络技术)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一种新兴的覆盖最后一公里的宽带接入光纤技术

–在光分支点处不需要节点设备,只需安装一个简单

的光分支器即可

–具有节省光缆资源、带宽资源共享、节省机房投资、设备安全性高、建网速度快成本低等优点

–包括APON(基于ATM的PON)和EPON(基于Ethernet

的PON),两种技术之争实质上是ATM和IP在接入网

中之争。

电信学院蒋玉莲18

?光交换技术

–对光纤传送的信号直接进行交换

–通信网交换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可打破容量瓶颈,还可节省建网和网络升级

成本

电信学院蒋玉莲19

?Free Space Optics

–FSO技术,自由空间光通信或称无线光通信技

术,具有“虚拟光纤”的美誉

–是光通信和无线通信结合的产物,是用小功率

红外激光束在大气中传送光信号的通信系统,

也可以理解为是以大气为介质的激光通信系统。

–作为一种宽带接入方式,传输速度和距离在理

论上没有上限

–在军事方面极具优势,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国外及台湾地区等对其都陆续进行研究和试验–以前更多是作为一种宽带接入的补充方式,在

城市密集区的短距离连接方面有很大优势,且

已得到了广泛应用,如:FSO在局域网连接中的

应用,在城域网及边缘网中的应用等

电信学院蒋玉莲20

5G移动通信系统分析与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82740355.html, 5G移动通信系统分析与研究 作者:周颖 来源:《科学与信息化》2019年第19期 摘要随着我国通信技术不断发展,4G技术的到来给人们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十三五”时期下,我国4G网络实现了全面覆盖,并逐渐朝向5G通信技术方向延伸,进一步提高移动通信服务质量。各大通信运营商近些年纷纷建立5G通信试点城市,在2020年实现部分地区普及。5G通信技术不仅能够提升信息传输效率,还可以提升移动网络的服务体验。基于此,本文提出5G移动通信含义,分析5G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技术,并探究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 5G移动通信系统;数据传输;核心技术;发展趋势 引言 在移动通信不断发展背景下,移动网络使用费用逐渐降低,提升了人们对移动通信的依赖性。在2012年移动终端数量首次超过PC端,截止到2018年12月末,我国智能手机普及率已经达到了90%以上。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势必会带动移动通信发展,同时也加剧了市场竞争[1]。在4G网络全方位普及背景下,加强5G通信技术的研究是必然趋势,我国华为集团首次研发出5G移动通信技术,并在2020年逐渐推广使用(当即还处于试点阶段),实现移动通信技术的再次突破。由此可见,未来几年移动通信主要是朝向5G方向发展,加强5G通信系统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1 5G通信技术阐述 5G通信技术是指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理论上其传输速度能够达到1Gb/s,比4G网络传输速度高出百倍。如一部2G电影可以在8s之内完成下载。相比2G、GPRS(2.5G)、3G、 4G技术,5G技术有着巨大的差异。以上四种通信网络系统都是采用单一技术框架,而5G通信技术是上述四代技术结合,从而提升了通信网络的峰值速率,让5G移动通信网络在使用中更加稳定、安全。作为4G移动通信网络的升级,5G网络弥补了前代通信技术的漏洞与弊端,可以满足绝大部分人群对移动网络的追求,在未来“十四五”规划期间,5G网络势必会实现全面普及。 2 5G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分析 2.1 大规模MIMO 在发射机和接收机端MIMO系统使用多个天线,首先可以有效提升无线链路频谱效率。MIMO系统提出了多用户理念,通过增加基站天线数量(比基站同时服务于相同时频块用户天线数量更多),用几百个天线同时为千万用户提供服务时,频谱效率理论上可以提升5~10倍,小区边缘用户也可以享受到理想的吞吐量[2]。再次,每个用户信号通过预编码处理降低

高速移动通信中的多普勒分集技术

收稿日期:2005 08 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60332020)。 高速移动通信中的多普勒分集技术* 解 坤 朱 刚 (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北京100044) 摘 要: 克服高速移动带来的多普勒(Doppler)效应是无线通信系统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在高速移动环境下存在的Doppler 效应,指出了它对误码率的影响,介绍了Doppler 频域分集的主流技术并进行了性能分析,最后针对现有Doppler 分集的不足分析了改进方案,并探讨了其应用前景。 关键词: 高速移动 无线信道 Doppler 频移 Doppler 分集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将无线移动通信应用于高速移动环境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兼容各种通信环境和不同的通信终端,提供高达2~155Mbps 的传输速率和多媒体业务平台,应用到高速移动环境能大大增强通信和导航的能力。无线信道主要特征是由多径传播引起的时延扩展和由于移动台运动引起的Doppler 频移,以及由阴影效应引起的慢衰落。对于无线信道的慢衰落和多径时延扩展,已经有了很多的解决方案。与普通的移动通信环境相比,高速移动环境中的无线信道最突出的问题是Doppler 频移对通信产生的影响。如当载波fc=900MH z,移动速度v=300km/h,则最大Doppler 频移fd=v/ 250Hz,BER >10-2[1] ,而一般数据传输的误码率要求达到10-6~ 10-5。在较高移动速率和数据传输速率的要求下,要同时考虑无线信道中多径效应和Doppler 效应带来的影响。所以,在采用CDMA 系统及OFDM 系统以克服多径效应的同时,研究这些系统克服Doppler 效应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认为,采用Doppler 分集技术是解决Doppler 效应问题的重要趋势之一。 1 解决Doppler 频移问题的一般方法 对于较低频段的GSM 系统,可以采用增加保 护带宽的方法克服Doppler 频移引起的误码率问题。在采用FDMA 多址技术的通信系统中,整个系统带宽被分为若干个不相重叠的子带来传输并行的数据流,每个子带被称为一个信道,大约为几十KH z 或十几KHz,在接收端用一组滤波器来分离各个子信道。此时的Doppler 频移低于0.5KH z,为了避免子带间相互干扰,可以在子信道之间增加保护频带,从而克服Doppler 频移产生的影响。该方法优点是实现简单,且不增加传输时间,但频谱的利用率低,而且在频分路数较大时多个滤波器的实现使系统复杂化。 对于频段很高的3G 系统,一般解决的方法是在接收端估计出频偏值,再用均衡或同步的方法进行补偿。但这些方法都需要准确的信道估计,在接收机移动速率很大、信道处于快衰落的情况下,要实现准确快速的信道估计非常困难。而且一般的信道估计算法只能得到一个固定的频偏值,所以在Doppler 扩展(同时存在多个频偏)的情况下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LEO 卫星通信系统通过设计合适的调制解调方式,使接收机对Doppler 效应不敏感,可以消除载波频偏以及相位漂移带来的影响,如双信道解调器(DCPSK)、双差分解调器(DDPSK)等。这种方法同样可以应用于陆地CDMA 系统中,但现有的非相干

信息安全及其前沿技术综述

信息安全及其前沿技术综述 一、信息安全基本概念 1、定义 (1)国内的回答 ●可以把信息安全保密内容分为:实体安全、运行安全、数据安全和管理安全四个方面。(沈昌祥) ●计算机安全包括:实体安全;软件安全;运行安全;数据安全;(教科书)●计算机信息人机系统安全的目标是着力于实体安全、运行安全、信息安全和人员安全维护。安全保护的直接对象是计算机信息系统,实现安全保护的关键因素是人。(等级保护条例) (2)国外的回答 ●信息安全是使信息避免一系列威胁,保障商务的连续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商务的损失,最大限度地获取投资和商务的回报,涉及的是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BS7799) ●信息安全就是对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的保护。(教科书) ●信息安全涉及到信息的保密 (3)信息安全的发展渊源来看 1)通信保密阶段(40—70年代) ●以密码学研究为主 ●重在数据安全层面 2)计算机系统安全阶段(70—80年代) ●开始针对信息系统的安全进行研究 ●重在物理安全层与运行安全层,兼顾数据安全层 3)网络信息系统安全阶段(>90年代) ●开始针对信息安全体系进行研究 ●重在运行安全与数据安全层,兼顾内容安全层 2、信息安全两种主要论点

●机密性(保密性):就是对抗对手的被动攻击,保证信息不泄漏给 未经授权的人。 ●完整性:就是对抗对手主动攻击,防止信息被未经授权的篡改。 ●可用性:就是保证信息及信息系统确实为授权使用者所用。 (可控性:就是对信息及信息系统实施安全监控。) 二、为什么需要信息安全 信息、信息处理过程及对信息起支持作用的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都是重要的商务资产。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对保持竞争优势、资金流动、效益、法律符合性和商业形象都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越来越多的组织及其信息系统和网络面临着包括计算机诈骗、间谍、蓄意破坏、火灾、水灾等大范围的安全威胁,诸如计算机病毒、计算机入侵、DoS 攻击等手段造成的信息灾难已变得更加普遍,有计划而不易被察觉。 组织对信息系统和信息服务的依赖意味着更易受到安全威胁的破坏,公共和私人网络的互连及信息资源的共享增大了实现访问控制的难度。

无线通信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目录 一、引言 (2) 二、无线通信的分类 (2) 1.GSM接入技术 (2) 2.CDMA接入技术 (2) 3.GPRS接入技术 (2) 4.蓝牙技术 (3) 5.WCDMA接入技术 (3) 6.3G通信技术 (4) 7.无线局域网 (4) 三、无线通信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4) 1.无线通信技术在变电站中的应用 (4) 2、现代无线通信技术在海洋地质调查中的应用 (4) 3.无线通信技术在调度通信中的应用 (5) 4.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在消防中的运用 (6) 5.激光无线通信技术在宽带接入中的应用 (7) 6.无线通信技术在远程医疗系统中的应用 (8) 四、无线通信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 (9) 1.技术分析 (10) 2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11) 五、结束语 (12) 参考目录

无线通信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一、前言 无线通信主要包括微波通信和卫星通信。微波是一种无线电波,它传送的距离一般只有几十千米。但微波的频带很宽,通信容量很大。微波通信每隔几十千米要建一个微波中继站。卫星通信是利用通信卫星作为中继站在地面上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或移动体之间建立微波通信联系。 二、无线通信的分类 1.GSM接入技术 GSM是一种起源于欧洲的移动通信技术标准,是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该技术是目前个人通信的一种常见技术代表。它用的是窄带TDMA,允许在一个射频即‘蜂窝’同时进行8组通话。GSM数字网具有较强的保密性和抗干扰性,音质清晰,通话稳定,并具备容量大,频率资源利用率高,接口开放,功能强大等优点。 2.CDMA接入技术 CDMA即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的缩写,译为“码分多址分组数据传输技术”。CDMA手机具有话音清晰、不易掉话、发射功率低和保密性强等特点,发射功率只有GSM手机发射功率的160,被称为“绿色手机”。CDMA数字网具有以下几个优势:高效的频带利用率和更大的网络容量、简化的网络规化、通话质量高、保密性及信号覆盖好,不易掉话等。另外,CDMA系统采用编码技术,其编码有4.4亿种数字排列,每部手机的编码还随时变化,这使得盗码只能成为理论上的可能。 3.GPRS接入技术 GPRS是分组交换技术。GPRS的用途十分广泛,包括通过手机发送及接收电子邮件,在互联网上浏览等。GPRS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的数据传输速度非WAP所能比拟。目前的GSM移动通信网的数据传输速度为每秒9.6K字节,而GPRS达到了115Kbps 此速度是常用56Kmodem理想速率的两倍。除了速度上的优势,GPRS还有'永远在线'的特点,即用户

高速铁路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发展分析

摘要:移动通信系统参与高速铁路的运营对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笔者结合移动通信系统在高速铁路中的发展现状,分析高铁中移动通信技术的关键技术要点,为移动通信系统更好地服务高速铁路提出一定的技术参考。 关键词:高速铁路;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发展 一、高速铁路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高速铁路移动通信系统是以高速列车计算机系统为主要载体,通过无线设备以及有线的接入,从而形成列车内部信息有效接收与发送的网络。高速铁路移动通信系统本身既可以用于对列车的控制,又可以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服务手段服务于大众。就实际应用来说,针对目前的高铁移动通信系统的运行现况,加强高铁移动通信是改善高铁通信系统的主要内容。 二、高速铁路移动通信系统技术发展国内外现状对比 1、国外高铁移动通信系统技术发展现状 相比国内高铁移动通信系统技术的发展,国际高速铁路移动通信系统技术发展相对较成熟。比如,国际高速铁路除了能实现移动通信系统控制列车运营之外,还具备了面向提供旅客的无线网络服务,实现列车内部无线网的全面覆盖。不少国家已经可以运用周围环境中的无线网络来支持运营与服务。在实际中,许多国家利用一些先进技术,降低列车运行环境对无线信号的磨损,完善列车的网络服务。当列车内部缺乏良好的网络支持环境时,往往还可以利用卫星技术达到网络覆盖,弥补列车网络运行的不足。当卫星技术可以协助无线网络覆盖之后,就可以充分地满足列车运行和旅客的需求,保证数据传递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还有一些在高铁行业发展较为先进的国家,例如日本,为了完善列车的网络服务,还使用了泄露电缆实现网络传递,可以使无线网络进行良好的覆盖,充分做到列车运营的交流工作。总的来看,国际高速铁路的移动通信系统技术的发展因为起步早,相关科技也较为先进,因此在高铁运行过程中实现了良好的网络服务,为旅客提供了更为优质的现代化服务。 2、国内高铁移动通信系统技术发展现状 新型的移动通信技术在国内高铁行业正处于不断研发的阶段。为了更好满足高铁旅客的现代化需求,提升高铁的整体服务水平,积极更新移动通信技术在高铁运营中的使用水平已经成为高铁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和趋势。 三、高铁专用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 为了满足高铁移动通信系统网络的需求,专业移动通信系统(简称gsm-r)程序应运而生。作为专业的应用程序,gsm-r系统可以有效地为高速铁路提供较为稳定的移动通信技术。gsm-r在经历了长期检验和试用之后,已经投入实际使用,有效地降低了高铁移动通信系统的成本投入,同时成功地提升了旅客服务水平以及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随着高铁移动通信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网络服务已经难以满足高铁发展的要求,gsm-r已经落后于当下的发展环境。无线网络技术支持成为高铁移动通信系统技术发展的新理念。拓展无线网络技术支持,实现对现代科技的改革。这样才能够成功的解决历史遗留的数据狭隘问题,将原本低效率的数据传导工作升级,达成网络传递操作的目标。随着现代化生活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高速列车在运营过程中的业务也越来越多样化,传统的网络服务已经难以满足实际的需求,新型的网络移动通信服务,终将取代传统的gsm-r系统以供高速铁路长久使用。 当前为了满足越来越多的网络需求,为了使新的移动通信系统得到更好的应用,在实际中,需要加强对该系统技术的要点控制,主要技术要点包括: (1)完善无线网络支持平台。为了满足通信系统的需求,无线平台必须拥有良好的信息传递通道,能够有效地实现对环境的无差别传递和对待,降低环境对网络信号的影响。因为高速铁路可能经过的道路环境非常复杂,充斥着各种导致信号网络中断的因素,保证信号的

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领域分析

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领域分析 【摘要】现在人们已经对手机等移动设备产生了很大的依赖,这些设备不仅能丰富日常的娱乐需要,更是用来沟通的重要渠道。由于科技的进步,移动设备的智能化,也给移动通信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通讯技术是极其重要的现代技术,对通讯技术的开发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在早期的通信系统的建设中,我国由于受到技术的限制,大部分采用国外引进的技术和设备,既增加了成本,又限制了用户的数量,且我国的通讯技术相对一些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 【关键词】通讯技术;应用领域;移动设备 一、前言 通信技术应用日趋广泛,移动通信必将深入现代社会的各个层次,移动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拥有一个独特的平台,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为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我国非常希望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通讯技术,经过不断努力,及大量的实践研究,在二代GSM标准的基础上,推出了EDGE标准,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二、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领域 1.手机的移动网络建设 无线技术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传统通讯在线路铺设上的缺陷,大大降低线路出现问题带来的不便,既节约了成本又使通讯变得极为便利[1]。在早期发展移动通讯技术的时候,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语音通讯,使得信息准确无误的传达。由于受到技术的限制,电子元件的集成度较低,初期的移动手机自身的体积显得过大,信号的传输技术相对薄弱。随着数字信号的出现,根本上解决了信号不良的问题。手机移动通讯技术是移动网络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移动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多年以来我国手机技术的不断更新,在二代通讯的基础上不断升级,3G网络与传统2G网络相比,不仅提高了网络的速度,更实现了视频通话等功能。 2.计算机等设备的网络覆盖 便携式计算机的出现现代商务是一项重大的研究成果,由于网络覆盖的交叉对于信号的可靠性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降低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误差,需要对软件和硬件进行技术革新。计算机网络的覆盖主要存在两种方式:一种是无线连接状覆盖,一种是节点式有线连接[2]。在保障信号传输的过程中,计算机对信号的识别就尤其重要,匹配良好的计算机处理器既能有效的接收信号,还可以提高网络速度,形成良好的网络供应环境。

通信技术类岗位

通信技术类岗位 前言: 通信是每个人都不会陌生的行业,其在现代生活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无须赘述。中国的通讯事业在近几年发展迅速,整个行业正处在技术更新换代的大变革之中。2009年01月7日,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宣布批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合增加3G业务经营许可,中国通信的3G时代正式到来,3大运营商在3G市场的竞争也正式开始。3G 时代刚刚到来没有几年,就有报道称4G牌照将在2013年内发放,可见通信事业发展之快。 发展通信事业离不开专业人才,在技术领域尤其如此。无论是生产商还是运营商,都需要通信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这些单位提供的具体工作,从研发、运营到维护、监理,层次丰富,内容多样。 一下子有这么多的选择都堆到面前,还没有什么求职经验的你是不是会疑惑到底该何去何从?有疑惑不要着急,请你先看看本文中的相关介绍,先对工作的内容、要求和可选的单位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如果看完本文能够让你对这方面的职位有更加清楚的认识,进而对你确定自己的职业规划有些许的帮助,那么小编就心满意足了。

通信(技术类)职位的具体工作内容 通信(技术类)工作的具体职位是非常丰富的,从软件到硬件,从开发到运营,从设计到测试,从施工到监理,每一个方面都需要有相关知识的专业人才,每一项工作有都有很强的针对性,有不同的工作内容。以中国移动为例,其官方网站上公开招聘的技术类职位就分为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建设、网管中心、网络维护、网络监控、支撑、项目管理、其它等这些大类,每一个类别下面还有多条详细的具体岗位,分类细致,多种多样。 总得来说通信(技术类)工作可以分为硬件和软件两类,从流程上讲可以分为研发、测试验证、技术支持和业务运营、维护等方面。名称的话有软件工程师、硬件工程师、维护岗位、监理员等等。可以说,无论你学习的是那个相关的专业,你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可以应聘的职位,得到学以致用的机会。下面介绍几个各大企业单位都会涉及的岗位供各位参考。 软件开发工程师 软件开发工程师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其工作的对象可以包括通信相关的系统软件、应用软件,也可以是网络系统、通信协议方面的开发或是数据库和公司的分析系统等等。这些岗位的对象不同,但都是为通信系统服务的。软件开发工程师的技术要求是比较全面这些工作需要

移动通信系统论文

2010-2011学年第2 学期 考试科目移动通信系统 姓名 年级 专业 学号 2011年6 月12日

移动通信系统中基于自适应调制和编码的资源分配的控制消息传输 摘要:总的说来,链路自适应方案,如自适应调制和编码(AMC)以及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加强了时变无线信道的系统容量。为了应用这些链路自适应方案,必须对资源的每一帧进行自适应和动态的分配。因此,系统需要控制消息来发送关于动态资源分配的信息给用户。这些信息包括用户ID,资源位置,调制等级,以及编码和自动重复请求(ARQ)信息。然而,这些资源分配信息的传输,造成了控制开销。在这篇文献中,我们介绍了一种利用AMC来传输资源分配信息的方案,并分析了它在支持截断ARQ,如链路层ARQ和HARQ的系统中的性能。除此之外,我们还证明了使用AMC来传输控制消息是减少控制开销的一种好方法。特别是当每帧的用户数较大,如对于互联网语音服务协议(V oIP),这种方法非常有效。 关键字:自适应调制和编码(AMC);控制消息;控制开销;资源分配Adaptive-Modulation-and-Coding-Based Transmission of Control Messages for Resource Allocation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 Liu Zhihu S100131051 Keywords—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 (AMC), control messages, control overhead, resource allocation. 1.引言 最近的以分组为导向的系统,如移动WiMAX和高速数据分组接入(HSDPA),通过使用链路自适应技术提高了数据吞吐量。这些技术有自适应调制和编码(AMC),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以及快速信道感知调度。AMC 方案能够通过选择信号星座图以及适合它的时变信道的信道编码来提高系统容量。自动重复请求(ARQ)有效地减轻了由于信道衰落造成的分组错误。除此之外,截短的ARQ通过限制在应用AMC时的最大重传次数以及在物理层只使用固定的调制和编码,改进了系统吞吐量。重传机制,特别是基于HARQ的机制,提供了一种改进由于信道测量和反馈延时错误造成的链路自适应误差的健壮性的好方法。为了应用这些链路自适应方案,系统必须对每帧资源进行自适应的和动态的分配。并且,目前开发的大多数业务都是基于分组的。所以,资源的有效利用要求无线资源能够在移动站之间得到有效共享。最后,自适应和动态资源分配要求逐帧链路自适应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对于动态资源分配的控制消息的设计非常重要。资源的链路自适应分配的控制消息应该与数据一块传输,以告

电子与通信工程前沿技术系列讲座结课论文

电子与通信工程前沿技术 系列讲座结课论文 姓名:XXX 学号:XXXXXX 院系:XXXXXX 指导老师:XXXXXX 电子与通信工程前沿技术系列讲座结课论文 第一讲先进信号处理理论及在无线通信、多媒体等领域中的应用 这次报告主要讲了四方面的内容:分数阶傅里叶变换、压缩感知理论框架、无线通信系统信号处理领域和多媒体信号与信息处理领域。陈老师结合分数阶傅里叶变换理论及压缩感知理论,介绍了这些先进信号处理理论的发展研究状况,并通过实例给出了相关理论在无线通信和多媒体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接着,他讲述了自己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郑州大学与北京理工大学等院校联合在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研究进展。 第二讲未来通信技术——认知无线电与协作通信 穆晓敏讲课的主要内容有:当前频谱利用现状、静态频谱分配的瓶颈及解决方案以及当前遇到的问题,同时还向我们介绍了互联网+、智慧城市、人工智能(AI)、工业4.0、

DT时代等相关内容。 认知无线电技术已经向“网络与系统”的框架转变,为增强认知能力、降低认知成本,协作手段成为必然。物理层链路技术面临进一步提升性能的“瓶颈”,通过不同网络元素间的多维度协作提高系统整体性能是下一阶段移动通信系统增强的主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对环境背景信息和用户业务特征的广泛感知是智能化协作与联合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认知无线电与多维度协作通信的结合将成为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三讲智能可穿戴设备概念、基于纺织纤维的可穿戴式产品 文老师主要向我们介绍了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概念以及文老师所创建公司研发的基于纺织纤维的可穿戴产品。 智能可穿戴设备是应用穿戴式技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开发出可以穿戴的设备的总称,如眼镜、手套、手表、服饰及鞋等。最早的可穿戴设备用于军事、户外运动、人体检测等。苹果手表、微软手环和谷歌眼镜是当前最热门的智能穿戴设备,国内也涌现出大量的可穿戴智能设备厂商,像小米手环等。 在不久的将来,智能可穿戴设备将成为人体的一部分,就像皮肤、手臂一样。在更远的未来,手机可能只需向人体植入芯片,而Siri将能直接通过对话帮你打电话,帮你订餐馆,了解你的一切隐私,跟你的亲密程度甚至超过你的家人——可能谷歌眼镜和苹果手表都不再是植入人体的芯片了,他们已经成为人体基因的一部分,可以参与人类的繁衍和进化。 第四讲嵌入式系统的开发

无线通信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最近几年,无线通信技术在国内外医疗市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无线医疗设备应用迅猛增长。一位报告指出,欧洲的无线医疗设备销售额将从2003年的9800万增加到2008年的4.458亿美元,主要原因是医护人员希望改善工作流程、增加生产力和改善病人的满意度,还有增加新的应用如电子病历、临床疗法决定等。美国2003年的医疗Wi-Fi市场达到4.95亿美元,这包括Wi-Fi设备、Wi-Fi网络、系统集成、医疗监视、控制和优化等。到2010年,美国Wi-Fi市场将高达20亿美元,而从无线网络运营和相关的服务收入将增加到70亿美元。市场人士估计,这种快速发展的市场将有力地推动Wi-Fi医疗设备的开发,预料将有不少的Wi-Fi 医疗产品推出市场。下面介绍各种无线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情况。 1. 跟踪治疗 2004年6月29日,北京市卫生局、摩托罗拉和MedDay在中国组建一个独特的联盟,旨在抗击慢性病和公共卫生威胁。在成立之初,该联盟将在北京的部分医院对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实施为期6个月的用RegPoint解决方案的跟踪治疗。RegPoint是MedDay公司的疾病监测和管理系统,它将患者模块集成在一部基于Linux操作系统的摩托罗拉A760翻盖智能手机中。患有糖尿病、帕金森病、永久性疼痛、艾滋病、肺病、出血性疾病、肥胖症的病人均可利用RegPoint接收个性化的药物治疗方案。无论患者居住在城市或是乡村,他们都能利用其摩托罗拉手机上安装的RegPoint来接收个性化的治疗方案。RegPoint还可通知患者服用何种药物,以及何时将何种症状注册到其摩托罗拉A760中的RegPoint 解决方案上。患者注册的数据将自动传输到其主治医师或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士处。这些数据也可通过如体重秤、血糖计或血压计等设备注册到RegPoint上,并通过摩托罗拉手机上的RegPointPocket程序利用最新的“蓝牙”技术自动传送给医生。这些措施保证了医生能够监督其治疗方案的执行情况,更正患者不恰当地使用处方药以及找出用药方面的错误并及时更正。

WCDMA移动通信系统分析报告

WCDMA移动通信系统分析报告 摘要 WCDMA作为3G的三大主流技术标准之一,已经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在技术创新和市场驱动的双重作用下,WCDMA从概念向产业化的进程正在加快.全球主要设备制造商都在积极跟踪和研发基于WCDMA技术的3G网络产品。本文对WCDMA的组网能力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组网结构和组网模式。BSC6900是BSC6000、BSC6810后的新一代控制器产品,是华为公司Single RAN解决方案重要组成部分。它采用业界领先的多制式、IP化、模块化设计理念,融合UMTS RNC 和GSM BSC业务功能,有效满足移动网络多制式融合发展的需求;BS3900为华为GSM新开发分布式基站,实现基带部分和射频部分独立安装,其应用更加灵活,广泛用于室内、楼宇、隧道等复杂环境,实现广覆盖,低成本等优势;本文对BSC6900设备原理及其在组网中的作用以及DBS3900设备原理及其在组网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宽带码分多址(WCDMA );组网;3G;BSC6900;DBS3900 WCDMA移动通信系统分析报告 一、WCDMA移动通信网组网结构及其关键技术 1.WCDMA发展进程 WCDMA是IMT一2000家族最主要的三种技术标准之一。从基本意义上来说,WCDMA版本的演进过程也是一个技术和业务需求不断提高的过程。WCDMA标准经过多年发展,已渐趋成熟,其标准化工作由3GPP组织完成。到目前为止,主要有五个版本,即3GPP R99、3GPP R4、3GPP R5、3GPP R6和3GPP R7,前四个版本已经完成并终结,目前正在进行R7版本的制定工作。不同版本间的功能划分并不是绝对和清晰的.而是按时间进度和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灵活划分.不一定某个功能必须在某个版本中完成,在修改版本时应遵守向后兼容的原则,各版本的演进时间如图所示 2.WCDMA 组网要求 为了打造综合价值最大化的WCDMA核心网络,在组网时需要考虑如下几个问题: (1)核心网综合成本最优原则。对于3G网络的建设,我们认为应该从长期、全局的角度进行规划,规划的网络应该满足大容量、少局所、广覆盖的原则,具有清晰的全IP演进路线,避免后续网络频繁调整;能够进一步融合移动固定业务能力,便于向NGN演进。 (2)建设3G网的版本选择。随着3G牌照进一步后续.3GPP R4版本标准已经成熟,各个厂家基于3GPP R4版本的设备也进一步成熟,作为3G核心网建设的关键环节,起点版本的选择越来越成为讨论的焦点。采用3GPP R99还是3GPP R4进行组网,主要取决于网络建设时间、多厂家供货环境的形成和网络功能定位等多种因素。根据目前网络情况,核心网的结构又有3GPP R99、类3GPP R4、全TDM一3GPP R4结构、全IP 3GPP R4结构和混合3GPP R4结构等多种选择。 (3)现网资源的整合。3G核心网建设应保证对现有网络的影响最小,对传统移动运营商应能保证GSM/GPRS设备的再利用,并考虑现有电路传输网络、分组数据网络和信令网的共享、利旧还是新建.短消息业务(SMS)、多媒体消息服务(uus)、智能网(IN)业务和数据业务管理平台(DSMP)争l 台的弛问瓯综合考虑以上几个问题,做好核心网规划,同时在3G网络建设过程中利用后发优势、吸取2G网络的建设经验.避免2G网络中现有的各种技术和应用弊端,从而建设一个高质量、具有长远发展潜力的3G核心网络是完全有可能的。 3.WCDMA R99组网结构

简述现代通信新技术发展趋势及应用

简述现代通信新技术发展趋势及应用 本文介绍了现代通信新技术发展现状、趋势及其未来的应用领域,重点介绍接入核心、光纤通信、第三代移动通信等新通信技术的发展。 一、通信新业务的发展 当今社会人类已步入了信息化的时代,多媒体通信业务、基于IP的业务、移动数据通信业务和智能网业务的发展速度超过话音业务慢慢成为主流业务。随着数据业务的高速发展,未来通信业务的宽带化和多媒体化是通信发展的一大趋势。在宽带业务方面,大体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高速数据和图文通信业务;2.人际视频通信业务;3.获取视频业务;4.广播式节目和数据传送。同时,由于IP网和移动网的迅猛发展,基于IP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的业务将会有很大增长。另一方面,由于各种网络的不断演进与融合,又产生了基于网络融合的众多新业务。 二、核心网技术 通信网的发展趋势是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和综合化,能够支持各类窄带和宽带、实时和非实时、恒定速率和可变速率,尤其是多媒体业务。目前规模最大的三大网是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它们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电信网可高质量地支持话音业务,但带宽不够,所有的程控交换机均按传输话音的带宽设计。同时智能不够,虽有智能网业务,但仍达不到计算机网的智能;计算机网虽可以很好地支持数据业务,但实时性差,不能保障QOS,不支持电话和实时图像业务,网络管理的计费和安全性不够;有线电视网虽然实时性和宽带能力均很好,但不能双向通信,无交换和网络管理。三种网都在逐步演变,使自身具备其他两网的优点,电信网通过采用光纤、XDSL、以太网和ATM技术,提供Internet的高速接入和交互多媒体业务;有线电视网则以更换同轴电缆,采用HFC技术进行双向化改造,而网络公司则围绕Internet技术建网,力争在同一个网上,支持全业务。 基于Internet飞速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IP网络技术成为事实上的主流网络技术。但是,随着全业务要求的提出,IP网逐渐暴露出它在技术上的不足之处,为着重从寻址、性能和安全这三个方面对IP网进行改进,出现了IPv6协议。在现行IPv4协议的基础上,IPv6

5G通信建设工程技术前沿报告(2018年)

的标准化进展 (2) 界主要国家5G发展情况 (3) 展现状 (8) 国政府积极推动5G发展 (8) 内运营商正积极进行5G技术研究、试点验证及商用部署 (9) 国移动的5G技术研究及商用准备工作 (9) 2.中国电信的5G技术研究及网络发展情况 (10) 3.中国联通的5G技术研究及商用准备工作 (11) 四、技术预见 (13) (一)国际技术预见 (13) (二)国内技术预见 (14) 1.5G核心网云化技术 (14) 2.移动边缘计算(MEC)技术 (15) 3.5G上行覆盖增强技术 (15) 4.分布式数字室分、小微基站 (17) 5.5G语音解决方案:VoNR部署前,EPSFallback+VoLTE (17) 6.5G网络智能运维和智能优化技术 (18) 五、工程难题 (19) (一)国际工程难题 (19) (二)国内工程难题 (19) 1.网络云化带来的规划和运维挑战 (20) 2.网络演进、高密度组网、多天线、多业务等带来的规划和建设难题 (20) 3.高频率、高功耗、大带宽给基站建设带来的难题 (21) 4.5G网络数据采集和处理面临挑战 (27) 5.5G网络发展给仿真软件平台建设带来挑战 (28) 6.信息化和互联网+加速勘察设计平台的应用 (29) 六、政策建议 (30) (一)技术政策建议 (30) 1.少走弯路,尽早部署5GSA网络 (30) 2.降低建网成本,鼓励共建共享,并加强5G网络共享相关技术研究30 3.尽早开放低频重耕用于5G部署 (30) 4.鼓励并推动5G节能技术研究 (31) (二)产业政策建议 (31) 1.大力发展5G芯片、终端产业,提供更加丰富实用的5G终端类型. 31 2.大力推动基于5G的个性化业务 (31) 3.必要的强制性法令,强力努力推动5G在垂直行业的应用 (32)

移动通信系统发展趋势分析论文

移动通信系统发展趋势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介绍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现状,分析和比较了分别以日本、美国和欧洲为主提出的W-CDMA、CdmaOne和TD-CDMA系统的技术特点,最后探讨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码分多址IMT-2000 1引言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是指能够满足国际电联提出的IMT-2000/FPLMTS系统要求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国际电联于1995年提出了IMT-2000/FPLMTS的评估标准,对未来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提出了较详细的要求。 IMT-2000系统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 球范围设计的高度兼容性; MT-2000中的业务与固定网络的业务兼容; 质量; 机体积很小,具有全球漫游能力; 用的频谱为 885MHz~2025MHz,2110MHz~2200MHz(共230MHz) 1980MHz~2010MHz,2170MHz~2200MHz(限于卫星使用) 动终端可以连接地面网和卫星网,可移动使用也可固定使用; 线接口的类型应尽可能得少,而且具有高度的兼容性。 从而可以看出未来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要具有很好的网络兼容性,用户终端可在全球范围内几个不同的系统间实现漫游,不仅要为移动用户提供话音及低速数据业务,而且要提供广泛的多媒体业务,这就对无线接口提出了较高的要求。ITU已对IMT-2000的测试环境提出了具体要求,给出了表征IMT-2000系统的最低限度的参数,包括:支持的数据率范围,误码率要求,单向的时延要求,激活因子和业务量模型。 根据ITU的要求,目前各大电信公司联盟均已提出了自己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方案,主要以日本DoCoMo公司为首提出的W-CDMA;美国Lucent、Motorola 等公司提出的CdmaOne;欧洲西门子、阿尔卡特等公司提出的TD-CDMA。总体来说,

电子及通信工程前沿技术系列讲座结课论文

电子与通信工程前沿技术系列讲座结课论文 姓名:XXX 学号:XXXXXX 院系:XXXXXX 指导老师:XXXXXX

电子与通信工程前沿技术系列讲座结课论文 第一讲先进信号处理理论及在无线通信、多媒体等领域中的应用 这次报告主要讲了四面的容:分数阶傅里叶变换、压缩感知理论框架、无线通信系统信号处理领域和多媒体信号与信息处理领域。老师结合分数阶傅里叶变换理论及压缩感知理论,介绍了这些先进信号处理理论的发展研究状况,并通过实例给出了相关理论在无线通信和多媒体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接着,他讲述了自己主持的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大学与北京理工大学等院校联合在研的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研究进展。 第二讲未来通信技术——认知无线电与协作通信 穆晓敏讲课的主要容有:当前频谱利用现状、静态频谱分配的瓶颈及解决案以及当前遇到的问题,同时还向我们介绍了互联网+、智慧城市、人工智能(AI)、工业4.0、DT时代等相关容。 认知无线电技术已经向“网络与系统”的框架转变,为增强认知能力、降低认知成本,协作手段成为必然。物理层链路技术面临进一步提升性能的“瓶颈”,通过不同网络元素间的多维度协作提高系统整体性能是下一阶段移动通信系统增强的主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对环境背景信息和用户业务特征的广泛感知是智能化协作与联合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认知无线电与多维度协作通信的结合将成为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三讲智能可穿戴设备概念、基于纺织纤维的可穿戴式产品 文老师主要向我们介绍了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概念以及文老师所创建公司研发的基于纺织纤维的可穿戴产品。 智能可穿戴设备是应用穿戴式技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开发出可以穿戴的设备的总称,如眼镜、手套、手表、服饰及鞋等。最早的可穿戴设备用于军事、户外运动、人体检测等。苹果手表、微软手环和谷歌眼镜是当前最热门的智能穿戴设备,国也涌现出大量的可穿戴智能设备厂商,像小米手环等。 在不久的将来,智能可穿戴设备将成为人体的一部分,就像皮肤、手臂一样。在更远的未来,手机可能只需向人体植入芯片,而Siri将能直接通过对话帮你打,帮你订餐馆,了解你的一切隐私,跟你的亲密程度甚至超过你的家人——可能谷歌眼镜和苹果手表都不再是植入人体的芯片了,他们已经成为人体基因的一部分,可以参与人类的繁衍和进化。

0移动通信系统简介

第一章移动通信实验系统简介 1、1简介 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和卫星通信被称为是当今最为热门的三大通信技术,其中的移动通信技术是当前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泛的通信领域。移动通信技术现在已经发展到以WCDMA、CDMA2000为代表的第三代技术成熟运用,第四代技术也正悄然来临的时代。天线系统,功率控制,高效调制,高效频谱利用,高性能纠错码技术等使得第三代、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优越性能成为可能。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使这门课程在通信、电子类的本专科专业的教学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移动通信中的高速发展,许多新技术在移动通信中使用,使这门课程的教学也越来越困难。 为了更好的使通信、电子类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能更好的掌握这么课程的学习,因此,我们开发了这套系统用于辅助教学。本实验系统主要围绕现有移动通信的典型的信号处理过程,以及典型移动通信系统的使用和开发等专业技术来开设实验。希望通过本实验系统的使用,能使学生熟悉典型移动通信系统的信号处理、能分析典型移动通信处理技术的性能、熟悉移动通信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技术。 本章将对典型移动通信系统的信号处理过程进行描述,并对本通信系统进行简单介绍。 1、2移动通信系统信号处理的过程 一、GSM系统的信号处理过程 如下图所示为GSM移动通信系统的框图,其他移动通信系统也由类似模块组成。 图1-1 GSM系统信号处理框图 模拟语音信号通过RPE-LTP编码后进行相应的编码、交织等信号处理后,经过GMSK调制后无线发

射。接收端通过解调制、解交织、解码后,通过RPE-LTP 解码后电声输出。 二、CDMA 系统的信号处理过程 由上图可以看出CDMA 的信号处理模块主要包含卷积编码器、码元重复单元、分组交织器、扰码、WALSH 码、QPSK 调制等组成。 三、移动通信系统的信号处理框图 由上述图可以看出: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基带信号均可以由下图表示,信号比特(语音、控制或数据)通过信道编码器、分组交织后、进行正交码分和PN 扩频后,再通过正交调制模块无线发送。只是在于不同的移动通信系统中采用的具体技术不同。 移动通信系统与其他通信系统的区别还在于其一由于移动通信信道的复杂性,它大量的采用了最新的现代通信技术的最新成果:如语音编码技术、扩频解扩技术、调制解调技术、码分多址技术、信道编解码技术、智能天线技术等;其二它有着与通信系统不同的组网及管理技术。因此要掌握移动通信技术,需要在通信原理的基础上,掌握这两类与其他通信技术不同的技术。为此我们的实验系统也是针对这两个方面开发了一系列相关实验;实验内容以移动通信设计的主要新技术为主,结构以上图结构为主,同时兼顾移动通信的组网技术。为增强学生对移动通信系统的掌握,整个实验系统分为验证和综合设计类实验。 1、3移动通信实验系统的介绍 一、实验箱的特点 1、 包含了大量现有移动通信系统和大多数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使用的最新技术原理的相关实验。如在GSM 系统中的GMSK 调制解调技术、交织技术、线性分组码技术,及在第三代移动通信中的QPSK 4/ 调制解调技术、卷积码技术和其他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技术如BCH 编解码技术、QAM 调制解调技术。包含DSP 、FPGA 等最新、最热门的通信系统的开发技术。 2、 射频部分包含了多种射频方案,如现有的CDMA 和GSM 两个频段,并且还包含了自组网的2.4G 频段, 可以实现与任意公众网的通信或者可以通过自组网实现任意两台实验箱的通信。射频部分提供二次开 图1-2 CDMA 系统信号处理框图

无线通信技术应用与发展

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及发展 无线通信技术热点领域 近几年来,全球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近两三年来,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与应用领域已经超过了固定通信技术,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蜂窝移动通信、宽带无线接入,也包括集群通信、卫星通信,以及手机视频业务与技术。 蜂窝移动通信从上世纪80年代出现到现在,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目前业界正在研究面向未来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技术;宽带无线接入也在全球不断升温,近几年来我国的宽带无线用户数增长势头强劲。宽带无线接入研究重点主要包括无线城域网(WMAN)、无线局域网(WLAN)和无线个域网(WPAN)技术;模拟集群通信的应用开始得比较早,但随着技术的发展,数字集群通信技术越来越赢得大家的关注;卫星通信以其特殊的技术特性,已经成为无线通信技术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领域;手机视频广播作为一种新的无线业务与技术,正在成为目前最热门的无线应用之一。 无线通信技术演进路线 2.1 无线技术与业务发展趋势

无线技术与业务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1)网络覆盖的无缝化,即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实现网络的接入。 (2)宽带化是未来通信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窄带的、低速的网络会逐渐被宽带网络所取代。 (3)融合趋势明显加快,包括:技术融合、网络融合、业务融合。 (4)数据速率越来越高,频谱带宽越来越宽,频段越来越高,覆盖距离越来越短。 (5)终端智能化越来越高,为各种新业务的提供创造了条件和实现手段。 (6)从两个方向相向发展—— ①移动网增加数据业务:1xEV-DO、HSDPA等技术的出现使移动网的数据速率逐渐增加,在原来的移动网上叠加,覆盖可以连续;另外,WiMAX的出现加速了新的3G增强型技术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