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赫兹频段 - 无线通信的下一个前沿领域

太赫兹频段 - 无线通信的下一个前沿领域
太赫兹频段 - 无线通信的下一个前沿领域

太赫兹频段:无线通信的下一个前沿领域

随着即将到来5G通信应用遍地开花,科研工作者将目标转向了6G 技术的研究。对于下一代无线通信技术何去何从,上海交通大学韩充教授与合作者一起,从硬件设备以及通信理论两个角度,深入介绍了无线通信的下一个前沿领域——太赫兹通信的应用前景、潜在挑战以及发展现状,表明了太赫兹通信有望实现超高速率、超高密度无线数据传输。研究成果以《太赫兹频段:无线通信的下一个前沿领域》(“Terahertz band: Next frontier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为题于2014年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物理通信》(Physical Communication),论文被引用次数位于工程科学领域前1%,为Web of Science全球高被引论文。

信息社会对无线数据传输的速率需求日益增加,预计在未来的十年,太比特每秒(Tbps)的无线链路将会实现。然而,微波频段(0.1THz 以下)的频谱资源逐渐耗尽,难以提供Tbps速率的无线数据传输。太赫兹通信被视为能满足这一需求的关键技术之一,太赫兹频段(0.1-10 THz)能够提供超高带宽,为要求超高数据速率的各种应用打开了大门,从宏观尺度上看,太赫兹通信应用前景包括6G 蜂窝网络、太赫兹无线局域网、太赫兹个人局域网、军事安全通信(如隐蔽通信),从微观尺度上看,包括健康医疗系统、纳米传感器网络、纳

米物联网、芯片级无线通信。

图1 太赫兹频段位于电磁波频谱的中段,具有丰富的频谱资源。

不过,太赫兹通信研究目前仍面临着重要挑战。首先,需要研发新的收发机架构,新型架构应当能够在太赫兹频带频率下工作,能够利用非常大的可用带宽。同时,收发机应当具有高功率、高灵敏度和低噪声系数,这是克服太赫兹频段的高路径损耗所必需的。其次,还需要超宽带和多频带天线才能在太赫兹频段中实现数十Gbps到Tbps速率的无线链路,并且需要新的天线系统,例如非常大的天线阵列,达到高天线增益,以此补偿太赫兹波传播的高路径损耗。

文中还从通信网络的各层对太赫兹通信面临的挑战及问题进行了总结。首先,应当对太赫兹的信道特性加以研究,包括分子吸收损耗、高反射损耗、视距及非视距传播特性、多径信道、噪声源等。在物理层,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太赫兹调制编码、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天线(MIMO)技术、同步技术、均衡技术以及物理层安全。在链路层,

主要问题在于,根据太赫兹通信的特性研发新的介质访问控制(MAC)协议。在网络层,由于单个太赫兹通信基站覆盖区域变小,通信节点密度变大,移动设备在不同基站之间的切换变得更为频繁,需要研发新的路由算法,以及支持新型切换算法的网络架构。在传输层,主要挑战在于,研究可靠传输和拥塞控制的全新机制,以达到太赫兹网络的新需求。

图2 太赫兹无线通信实验室主要研究工作。

上海交通大学的韩充教授为论文的作者之一,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Ian F. Akyildiz教授和东北大学Josep Miquel Jornet教授为论文合作者。韩充教授主要从事太赫兹毫米波无线通信研究,其领导的上海交通大学太赫兹无线通信实验室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太赫兹信道建模、太赫兹物理层通信、太赫兹无线网络以及交叉学科研究。近年来,课题组在太赫兹信道传播特性、波束成形、隐蔽通信、太赫兹非正交多址网络(NOMA)设计、太赫兹网络干扰分析、太赫兹室内定位

等方向做出了很多前沿探索,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on Communications》《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INFOCOM)》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和会议上。此外,他受邀在2018年和2020年的国际通信大会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 (ICC)讲授太赫兹无线通信课程。

论文下载地址:

https://www.360docs.net/doc/714314212.html,/ji_upload/editor/file/20200222/20200222210610_91737. pdf

参考文献:

I. F. Akyildiz, J. M. Jornet, and C. Han, “Terahertz Band: Next Frontier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Elsevier Physical Communication Journal, vol. 12, pp. 16-32, September 2014. Web of Science Highly Cited Paper (top 1% of highly-cited papers in Engineering, as of September/October 2019)

无线电通信波段划分

波段划分 最早用于搜索雷达的电磁波波长为23cm,这一波段被定义为L波段(英语Long的字头),后来这一波段的中心波长变为22cm。当波长为10cm的电磁波被使用后,其波段被定义为S波段(英语Short的字头,意为比原有波长短的电磁波)。 在主要使用3cm电磁波的火控雷达出现后,3cm波长的电磁波被称为X波段,因为X代表座标上的某点。 为了结合X波段和S波段的优点,逐渐出现了使用中心波长为5cm的雷达,该波段被称为C波段(C 即Compromise,英语“结合”一词的字头)。 在英国人之后,德国人也开始独立开发自己的雷达,他们选择1.5cm作为自己雷达的中心波长。这一波长的电磁波就被称为K波段(K = Kurtz,德语中“短”的字头)。 “不幸”的是,德国人以其日尔曼民族特有的“精确性”选择的波长可以被水蒸气强烈吸收。结果这一波段的雷达不能在雨中和有雾的天气使用。战后设计的雷达为了避免这一吸收峰,通常使用比K波段波长略长(Ka,即英语K-above的缩写,意为在K波段之上)和略短(Ku,即英语K-under的缩写,意为在K波段之下)的波段。 最后,由于最早的雷达使用的是米波,这一波段被称为P波段(P为Previous的缩写,即英语“以往”的字头)。 该系统十分繁琐、而且使用不便。终于被一个以实际波长划分的波分波段系统取代,这两个系统的换算如下。 原P波段= 现A/B 波段 原L波段= 现C/D 波段 原S波段= 现E/F 波段 原C波段= 现G/H 波段 原X波段= 现I/J 波段 原K波段= 现K 波段 我国现用微波分波段代号 波段代号标称波长(cm)频率波长(cm)波长范围(cm) L 22 1-2 30-15 S 10 2-4 15-7.5 C 5 4-8 7.5-3.75 X 3 8-12 3.75-2.5 Ku 2 12-18 2.5-1.67 K 1.25 18-27 1.67-1.11 Ka 0.8 27-40 1.11-0.75 U 0.6 40-60 0.75-0.5 V 0.4 60-80 0.5-0.375 W 0.3 80-100 0.375-0.3

太赫兹通信技术分析

太赫兹通信技术分析 摘要:太赫兹通信技术为6G通信技术之一,相较于现有的通信技术,其可支持 超大宽带资源和超高通信速率。随着5G技术推广深入,以太赫兹通信技术为代 表的6G技术研究也进入快车道,为此本文对太赫兹通信技术特点进行总结介绍,分析该通信技术的体系构成,并对其未来发展做前瞻分析,意在丰富太赫兹通信 技术研究理论,供相关工作的开展借鉴参考。 关键词:太赫兹通信技术;6G通信技术;超高通信速率 引言:世界首届6G无线峰会在芬兰举行,整合赴会专家学者提出的观点,形成适用于 全球范围的6G白皮书,标志着6G技术研究已迈入全球化研究阶段。为适应技术发展形势, 我国也于2019年11月举办6G技术研究启动仪式,同时组建相应的技术科研及推进小组, 全面启动6G技术研究项目。6G技术为通信领域发展的大势所趋,有必要以太赫兹通信技术 为代表对其特点和技术体系进行分析。 1太赫兹通信技术特点分析 预计在2022年,全球物联网设备保有量将达到290亿,届时对移动通信网络信息传 输效率及稳定性产生更高的要求。现阶段受窄带宽的影响,信息传输想要突破100Gbit/s已 非常困难,想要达到太比特每秒的级别就更加不可能实现。打破该局面的最好方式即引入更 高的载波速率进行信道宽带扩充,以满足移动智能通信设备爆发式增长带来的信息传输容量 需求。太赫兹频段带宽可达到0.1~10THz,介于微波和红外波段之间,较毫米波的带宽高1 个数量级别,使其受到广泛关注,并成为未来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重点方向。总结而言,太 赫兹通信技术存在如下特点: 1.1超高的通信速率 目前的5G通信技术高频毫米波支持的最大带宽在800MHz,在全球范围内,实验室测得 的最高下行峰值速率为10Gbit/s,但随着移动通信需求的增加,该通信速率也将承受巨大的 运行压力,需要实现超高通信速率。 超高通信速率以超大带宽为基础,相较于当前较为成熟的微波频段,太赫兹频段所能提 供的频率资源更为丰富,负载工况下,其带宽最高可达到几十GHz。在国内,已经被实验证 实的太赫兹通信系统工作带宽也达到2GHz以上,该带宽已经超过目前5G技术所能提供的最 大带宽[1]。 丰富的超大带宽资源使得太赫兹通信系统能够稳定支持超高通信速率,例如当频段不超 过300GHz时,其可支持的最高通信速率即可达到100Gbit/s。随着该技术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其通信速率有望达到太比特级别。在当前移动通信需求发展形势之下,超高通信速率已成为 太赫兹通信技术最具竞争力的技术优势。 1.2支持大规模天线 大规模天线阵列同为5G技术的突出特点,且在高频段毫米波当中,其优势作用更为 明显。相较于毫米波,太赫兹频段频率远远更高,随频率上升,天线的尺寸可逐渐缩小,2019年提出的全球6G白皮书中也指出,当频段达到250GHz时,每4cm2面积内可安装的天 线数量及达到千级。因太赫兹频段的传播损耗较高,未来该通信系统很可能会与超大规模天 线技术相结合,以实现对室外空间的大面积覆盖及远距离稳定通信。 1.3较大的通信损耗

电子信息类专业导论

站在时代前沿携手电子信息 ——关于对电子信息类专业认识以及今后打算 接触电子信息类专业也有接近半学年了,通过这段时间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习,以及老师对和该专业有关内容介绍,我对电子信息类专业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关于对该专业以后的深入学习也有一定的规划。 在未进入电子信息类导论学习之前,我对本专业学习的内容以及本专业以后可能从事的工作了解得比较局限。在导论的介绍中,有了初步的了解。首先拿咱们南航来说,由于未细分专业,因此整个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所有同学都是相同的专业即电子信息类。我个人认为,这种做法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同时也避免了因为专业和兴趣差距过大而产生的心理落差。等到大二下分专业时,由于我们曾系统学习过各个专业的介绍,因而也会对自己想学的学科有了更理性判断。在咱们学校中,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下设两个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信息与通信工程系)、五个研究所(信息工程研究所、通信工程研究所、电子工程研究所、射频技术与微波工程研究所、光电子工程研究所)以及雷达探测与信号处理实验室等15个学科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学院学科覆盖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2个一级学科,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工学博士学位授予点,9个工学硕士学位授予点,2个工程硕士招生领域,1个江苏省重点学科,1个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4个本科专业(方向)。校内联合建设1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1个国家级教学基地和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我航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前身为1960年2月根据国家发展需要成立的南京航空学院无线电系,2000年10月调整为学院。50多年来,学院机构历经调整,不断发展,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如今学院已经成为国内享有盛誉的电子信息类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这是关于我们学校四院的一些初步认识。 就拿电子信息工程这个学科本身来说,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信息工程已经涵盖了社会的诸多方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集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的专业。本专业培养掌握现代电子技术理论、通晓电子系统设计原理与设计方法,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外语和相应工程技术应用能力,面向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和智能控制、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等电子、信息、通信领域的宽口径、高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主要是学习基本电路知识,并掌握用计算机等处理信息的方法。首先要有扎实的数学知识,对物理学的要求也很高,并且主要是电学方面;要学习许多电路知识、电工基础、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计算机控制原理、通信原理等基本课程。学习电子信息工程自己还要动手设计、连接一些电路并结合计算机进行实验,对动手操作和使用工具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譬如自己连接传感器的电路,用计算机设置小的通信系统,还会参观一些大公司的电子和信息处理设备,理解手机信号、有线电视是如何传输的等,并能有机会在老师指导下参与大的工程设计。学习电子信息工程,要喜欢钻研思考,善于开动脑筋发现问题。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各行业大都需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而且薪金很高。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应用开发以及技术管理等。信息产业是一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随着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化,信息产业必然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而电子信息工程就是信息产业的重要基础和支柱之一。需要掌握的基本专业知识:信号与系统、电路理论与设计、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原理、信息理论与编码、信息安全导论、电磁场理论、感测技术等。现在,电子信息工程已经涵盖了社会的诸多方面,像电话交换局里怎么处理各种电话信号,手机是怎样传递我们的声音甚至图像的,我们周围的网络怎样传递数据,甚至信息化时代军队的信息传递中如何保密等都要涉及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技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基础知识的学习认识这些东西,并能够应用更先进的技术进行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随着社

无线通信频段划分(全)..

各运行商频段划分 政府、运营商 到会单位:工信部科技司、电信研究院 一、GSM900/1800 双频段数字蜂窝移动台 核准频率范围: Tx:885~915MHz/1710~1785MHz(上行,移动台发,基站收) Rx:930~960MHz/1805~1880MHz(下行,移动台收,基站发) 说明: 1800MHz移动台传导杂散发射值: 1.710~1.755GHz≤-36dBm 1.755~1 2.75GHz≤-30dBm 二、GSM900/1800 双频段数字蜂窝基站. 核准频率范围: Tx:930~960MHz/1805~1880MHz(下行,移动台收,基站发) Rx:885~915MHz/1710~1785MHz(上行,移动台发,基站收) 说明:1800MHz基站传导杂散发射限值: 1805~1850MHz ≤-36dBm/30/100kHz 1852~1855MHz ≤-30dBm/30kHz 1855~1860MHz ≤-30dBm/100kHz 1860~1870MHz ≤-30dBm/300kHz 1870~1880MHz ≤-30dBm/1MHz 1880~12.75GHz ≤-30dBm/3MHz 1710~1755MHz ≤-98dBm/100kHz 三、GSM直放机(上下行变频两块) 核准频率范围: 下行:930~960MHz/1805~1880MHz 上行:885~915MHz/1710~1785MHz 说明: 上行:885~909MHz、909~915MHz; 下行:930~954MHz、954~960MHz; 其带外也是分别指885~909MHz、909~915MHz;930~954MHz、954~960MHz的带外。 四、800MHz CDMA数字蜂窝移动台 准频率范围: Tx:825~840MHz (上行,移动台发,基站收) Rx:870~885MHz (下行,移动台收,基站发)

第十四章 太赫兹通信

第十四章太赫兹通信 太赫兹作为微波和毫米波的延伸,它所提供的通信带宽要远远大于毫米波。随着太赫兹辐射源和探测器的发展,以及太赫兹调制器和滤波器的问世,促进了太赫兹在通信领域的发展应用。可以预测在不远的将来太赫兹波技术将会在近距离通信(10m到100m以内)方面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14.1 太赫兹通信 “太赫兹通信”时代意味着:(1)每秒的有效数据传输率超过1T比特(通过光学载波技术);(2)太赫兹载波通信。尽管点对点的光通信技术在光波长量级能得到极宽的带宽,但太赫兹通信的魅力更让人神往,如可用的太赫兹频带和通信带宽。目前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还未对高于300GHz的频率进行分配,美国频率分配图如图14-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到当时制定它时,根本都没有考虑太赫兹波段,从而也就没有对其进行分配。现在太赫兹通信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且这一频段的数据传输直到近几年才得以实现。 图 14-1 美国通信委员会制定的频谱分配图 14.1.1 宽带通信和高速信息网 太赫兹用于通信可以获得10GB/s的无线传输速度,这比当前的超宽带技术快几百甚至1000倍之多,而且与可见光和红外相比它同时具有极高的方向性以及较强的云雾穿透能力。这就使得太赫兹通信可以以极高的带宽进行高保密卫星通信。 由于太赫兹频段位于红外线和高频无线电(主要用于移动电话和其他无线通信系统之中)之间,并且该频率是目前手机通信频率的1000倍左右,所以它是很好的宽带信息载体,特别适合作卫星间、星地间及局域网的宽带移动通信。因此利用

太赫兹电磁波进行无线电通信,则可以极大地增宽无线电通信网络的频带,可望使无线移动高速信息网络成为现实。工作在太赫兹频段的自由空间光(FSO)通讯系统可以将无线电波和可见光的优点结合起来,在浓雾天气中也可以高速传输数据。目前,该频段的光通讯设备还在研制阶段。 14.1.2 高速短距离无线通信 德国的研究人员首先发现利用太赫兹波可以传送音频信号。这将促使新型高速、短程无线通信网路的建立。随着无线通信网络对高速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研究人员正在试图将频率往更高波段延伸,比如说太赫兹波段。太赫兹波在空气中传播时很容易被其中的水分所吸收,因此它比较适合于短距离通信。有专家预言,在不远的将来无线太赫兹网络将会取代无线局域网或蓝牙技术,成为短距离无线通信的主流技术。而且德国的布伦瑞克(Braunschweig)工业大学已经建立了能够在室温条件下工作的新型半导体太赫兹调制器,研究人员将这一调制器与可调太赫兹时域光谱系统结合了起来,利用太赫兹宽脉冲,以75MHz的重复率来传输频率高于25kHz的音频信号。利用这一系统可以传输一张CD上的音乐,据称在另一端接收到的音乐的质量和通过电话听到的音乐的质量不相上下。 14.1.3 太赫兹空间通信 太赫兹在350μm、450μm、620μm、735μm和870μm波长附近存在着相对透明的大气窗口。与微波通信相比,太赫兹波束较窄,波束方向性好,可以实现外差接收,可以作定点保密通信或作宽频带、大容量的通信系统,因此,是将来用于多媒体传输大容量无线通信的希望。在外层空间,太赫兹波可以无损耗的传输,用很小的功率就可实现远距离通信,而且相对于光谱通信来说,其波束较宽,容易对准,量子噪声较低,天线系统可以实现小型化、平面化。另外,太赫兹波在空间技术上的另一个重要应用就是与重返大气层的飞行器如导弹、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进行通信和遥测。当飞行器重返大气层时,由于空气摩擦产生高温,飞行器周围的空气被电离形成等离子体,使通信遥测信号迅速衰减,造成信号中断。此时,太赫兹波是唯一有效的通信工具。因为等离子体中的电子在其平衡位置上以一个特征频率f p 作振动,它随电子数密度N e的增加而增大。当工作频率f > f p时,等离子体可看作时低耗介质,电磁波可以透过它。当飞行器重返大气层时,其周围浓密的等离子体

盘点电子信息工程新动态新技术 走进科技

报告题目盘点电子信息工程新动态新技术 班级11030301 学号1103030104 姓名崔小珊 2012年12月30日

盘点电子信息工程新动态新技术电子信息工程主要培养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关于电子技术方面的新动态新技术 电子技术是根据电子学的原理,运用电子器件设计和制造某种特定功能的电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包括信息电子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两大分支。信息电子技术包括 Analog (模拟)电子技术和 Digital (数字)电子技术。电子技术是对电子信号进行处理的技术,处理的方式主要有:信号的发生、放大、滤波、转换。 目前电子技术在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现在让我们看看这些新动态新技术吧。 1 北斗系统正式提供服务:定位精度达到10米 据报道,中国自建北斗导航系统今日正式提供区域服务,包括定位、导航、双向授时和短报文信息服务。覆盖亚洲和太平洋的大部分地区,其位置精度可以达到10米。据介绍,和美国GPS相比,北斗是我国自主研发,不仅精确性强,还可以容纳和兼容类似美国GPS 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师表示,北斗相对位置静止,人们总是能看到这颗星,因此提供的服务也是连续的。 在我国及周边地区,北斗系统基本服务性能如下: 1.位置精度:平面10米、高程10米。 2.测速精度:每秒0.2米。 3.授时精度:单向50纳秒。 4.可提供双向高精度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 2 2012年电子界十大科技产品新鲜出炉:iPhone 5居首 北京时间12月5日下午消息,美国《时代》杂志网络版今天公布了2012年度十大科技产品榜单,苹果iPhone 5荣登榜首,任天堂Wii U游戏主机和索尼RX100相机分列二三位。Lytro 光场相机、Windows RT版Surface平板和三星Galaxy Note II也榜上有名。

移动通信频段划分以及介绍范文

移动通信频段划分 GSM通信频段:分为:GSM900 DCS1800 PCS1900(目前中国只用到GSM900和DCS1800两个频段) GSM900: 双工频率间隔:45MHZ 880~890(EGSM),890~915M(PGSM)移动台(手机)发送. 基站接收 925~935(EGSM),935~960M(PGSM)基站发送. 移动台(手机)接收 GSM900频段中我国政府批准使用的上行频率为885~915 MHz ,下行频率为935~960 MHz 移动GSM900频段为885~890(上行)/930~935(下行)(此频段属于EGSM),890~909(上行)/935~954(下行) (此频段属于PGSM),共24M 联通GSM900频段为909~915 (上行)/954~960(下行),共6M DCS1800: 双工频率间隔:90MHZ 1710~1785M 移动台(手机)发送. 基站接收 1805~1880M 基站发送. 移动台(手机)接收 GSM1800频段中我国政府批准使用的上行频率为1710~1755 MHz ,下行频率为 1805~1850 MHz,但未大量使用,特别是小城市 移动GSM1800频段为1710~1720(上行)/1805~1815(下行),共10M 联通GSM1800频段为1745~1755(上行)/1840~1850(下行) ,共10M TD-SCDMA(TDD): 核心频段: A频段:2010~2025MHz(原B频段),建设最好的,最早使用的,广泛室外使用的频段 F频段:1880~1920MHz(原A频段),考虑与小灵通干扰,应从低开始使用 E频率:2320~2370MHz(原C频段),主要室内使用,不室外使用,室内防止与WLAN 冲突,建议从低开始使用。 现在LTE实验网频段为:2320-2370MHz。 WCDMA(FDD)2100M频段:(具有TDD模式,但是没有商用)(标准4种850/900/1900/2100MHz)核心频段:1920~1980MHz,2110~2170MHz(分别用于上行和下行) 中国联通WCDMA分配的频率是1940~1955MHz(上行)/2130~2145MHz(下行),共 15MHz; CDMA2000(FDD)800M频段: 核心频段:815~849MHz,860~894MHz(分别用于上行和下行) 中国电信800M的频段:825-835 MHz(上行)/870-880 MHz(下行),共10MHz; 中国电信cdma2000分配的频率是1920~1935MHz(上行)/2110~2125MHz(下行),共15MHz; 1.EDGE的带宽与基站接入有关,以及与终端使用几个时隙有关,EDGE总8个时隙,但是为了防止干扰一般都没有用完8个时隙,最多分组数据4个时隙。 2.频段变化主要原因:900M满了会自动提升到1800M 或者:900M是语音,1800M是分组数据 3.EDGE各个区域的分布是不一致的,可能有的布局好有的布局不好。 4.GPRS的每个时隙速度大约20Kbps。

通信技术类岗位

通信技术类岗位 前言: 通信是每个人都不会陌生的行业,其在现代生活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无须赘述。中国的通讯事业在近几年发展迅速,整个行业正处在技术更新换代的大变革之中。2009年01月7日,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宣布批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合增加3G业务经营许可,中国通信的3G时代正式到来,3大运营商在3G市场的竞争也正式开始。3G 时代刚刚到来没有几年,就有报道称4G牌照将在2013年内发放,可见通信事业发展之快。 发展通信事业离不开专业人才,在技术领域尤其如此。无论是生产商还是运营商,都需要通信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这些单位提供的具体工作,从研发、运营到维护、监理,层次丰富,内容多样。 一下子有这么多的选择都堆到面前,还没有什么求职经验的你是不是会疑惑到底该何去何从?有疑惑不要着急,请你先看看本文中的相关介绍,先对工作的内容、要求和可选的单位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如果看完本文能够让你对这方面的职位有更加清楚的认识,进而对你确定自己的职业规划有些许的帮助,那么小编就心满意足了。

通信(技术类)职位的具体工作内容 通信(技术类)工作的具体职位是非常丰富的,从软件到硬件,从开发到运营,从设计到测试,从施工到监理,每一个方面都需要有相关知识的专业人才,每一项工作有都有很强的针对性,有不同的工作内容。以中国移动为例,其官方网站上公开招聘的技术类职位就分为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建设、网管中心、网络维护、网络监控、支撑、项目管理、其它等这些大类,每一个类别下面还有多条详细的具体岗位,分类细致,多种多样。 总得来说通信(技术类)工作可以分为硬件和软件两类,从流程上讲可以分为研发、测试验证、技术支持和业务运营、维护等方面。名称的话有软件工程师、硬件工程师、维护岗位、监理员等等。可以说,无论你学习的是那个相关的专业,你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可以应聘的职位,得到学以致用的机会。下面介绍几个各大企业单位都会涉及的岗位供各位参考。 软件开发工程师 软件开发工程师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其工作的对象可以包括通信相关的系统软件、应用软件,也可以是网络系统、通信协议方面的开发或是数据库和公司的分析系统等等。这些岗位的对象不同,但都是为通信系统服务的。软件开发工程师的技术要求是比较全面这些工作需要

2018电子信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3 电子信息及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 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支撑“云上云”行动计划的实施,加快云计算和大数据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推进在若干重点领域的示范应用,实现科技创新推动信息制造业和服务加快发展。 一、人工智能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方向 加强人工智能新理论方法、智能问答机器人、机器翻译、虚拟现实及增强现实、区块链应用等研究,推动特定领域的问答机器人、东南亚语言器翻译、智慧学习服务及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在相关领域应用示范,促进人工智能相关领域产业发展。 (一)人工智能新理论方法与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与视频图像理解、多模态信息处理等算法与理论,探索面向云南特定任务的人工智能新理论方法,构建大数据分析、处理与挖掘算法与模型,开发面向特定领域的机器学习及文本图像处理技术平台。 考核指标:完成面向特定领域的机器学习新方法、面向特定任务的文本及视频图像处理新方法、自然语言处理新方法、多模态信息处理新方法等的研究;完成符合云南特色、面向特定领域的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技术与平台、面向特定领域的大数据分析与挖掘的服务平台等的开发;申请专利3项以上,发表论文10篇以上。 (二)特定领域智能问答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面向特定领域问答机器人的知识获取、组织与分析方法,以及知识图谱构建技术和知识图谱推理方法;

研究提出场景分析、人员分析与问答系统的结合方案,开发面 向特定领域的智能问答机器人。 考核指标:完成面向特定领域的智能机器人问答系统开发,实现问答平均精度均值达到0.7,响应速度小于200ms;完成 问答机器人对交互人员的智能分析系统开发,实现人员认证准 确率达到90%,情感分析准确率达到90%,在教育、旅游等2个以上的领域开展应用示范;申请专利4项以上。 (三)东南亚语言机器翻译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汉语-东南亚语言平行语料获取、标注与评价方法,构建汉语-东南亚语言语料库方法,建设汉语-东南亚语言双语对齐语料库;研究东南亚语言词法、句法和语义分析等 自然处理技术与方法,开发汉语-东南亚语言机器翻译系统。 考核指标:提出汉语-东南亚语言机器翻译方法、东南亚语言信息处理方法,翻译准确率BLEU值不低于29,建成汉语- 东南亚语双语对齐语料库(至少2个语种,每个语种200万以上);建立东南亚语言自然语言处理系统(至少2个语种),开 发出汉语-东南亚语言双向机器翻译系统(至少2个语种),在 网络安全及电子商务等领域开展东南亚语言机器翻译信息服务 示范应用;申请专利4项以上。 (四)面向东南亚的语言信息检索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面向东南亚的互联网大数据获取、分析与 存储技术,建设面向东南亚语言的Web数据中心,开发跨东南亚语言信息检索系统。 考核指标:提出互联网语言信息大数据获取与存储方法, 构建面向互联网Web数据中心,覆盖中文和东南亚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及泰国等五国主要网站;提出跨语言信息检索、 事件关联分析关键技术,准确率90%以上;提出多语言事件摘

太赫兹频段 - 无线通信的下一个前沿领域

太赫兹频段:无线通信的下一个前沿领域 随着即将到来5G通信应用遍地开花,科研工作者将目标转向了6G 技术的研究。对于下一代无线通信技术何去何从,上海交通大学韩充教授与合作者一起,从硬件设备以及通信理论两个角度,深入介绍了无线通信的下一个前沿领域——太赫兹通信的应用前景、潜在挑战以及发展现状,表明了太赫兹通信有望实现超高速率、超高密度无线数据传输。研究成果以《太赫兹频段:无线通信的下一个前沿领域》(“Terahertz band: Next frontier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为题于2014年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物理通信》(Physical Communication),论文被引用次数位于工程科学领域前1%,为Web of Science全球高被引论文。 信息社会对无线数据传输的速率需求日益增加,预计在未来的十年,太比特每秒(Tbps)的无线链路将会实现。然而,微波频段(0.1THz 以下)的频谱资源逐渐耗尽,难以提供Tbps速率的无线数据传输。太赫兹通信被视为能满足这一需求的关键技术之一,太赫兹频段(0.1-10 THz)能够提供超高带宽,为要求超高数据速率的各种应用打开了大门,从宏观尺度上看,太赫兹通信应用前景包括6G 蜂窝网络、太赫兹无线局域网、太赫兹个人局域网、军事安全通信(如隐蔽通信),从微观尺度上看,包括健康医疗系统、纳米传感器网络、纳

米物联网、芯片级无线通信。 图1 太赫兹频段位于电磁波频谱的中段,具有丰富的频谱资源。 不过,太赫兹通信研究目前仍面临着重要挑战。首先,需要研发新的收发机架构,新型架构应当能够在太赫兹频带频率下工作,能够利用非常大的可用带宽。同时,收发机应当具有高功率、高灵敏度和低噪声系数,这是克服太赫兹频段的高路径损耗所必需的。其次,还需要超宽带和多频带天线才能在太赫兹频段中实现数十Gbps到Tbps速率的无线链路,并且需要新的天线系统,例如非常大的天线阵列,达到高天线增益,以此补偿太赫兹波传播的高路径损耗。 文中还从通信网络的各层对太赫兹通信面临的挑战及问题进行了总结。首先,应当对太赫兹的信道特性加以研究,包括分子吸收损耗、高反射损耗、视距及非视距传播特性、多径信道、噪声源等。在物理层,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太赫兹调制编码、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天线(MIMO)技术、同步技术、均衡技术以及物理层安全。在链路层,

电子信息学科前沿讲座

《电子信息学科前沿讲座》 总结报告 所谓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即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包括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衍生四个层次。技术融合促使跨学科先进技术的结合,实现技术创新;产品融合体现其自身的价值魅力;业务融合加快电子商务、网上购物等稳健发展;产品衍生带动整个行业齐头并进。现代工业飞速发展的同时,需要达到节约能源、环保、减少二氧化碳及其他污染空气的排量。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具体包括:一.技术融合 所谓技术融合是指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产生新的技术,推动技术创新。 例如,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融合产生的机械电子技术,工业和计算机控制技术融合产生的工业控制技术,生物技术和电子技术融合而产生的生物电子技术。 生物电子技术是目前以及未来一门备受关注的新兴专业。例如,随着生物和电子工程开始在纳米技术领域进行融合,本质上互不兼容的两种系统实现发展就成为乐一个现实问题,因为传统的电子系统以至许多纳米技术系统都是由上而下设计的,而生物系统则不同,它独特使用进化的方法。生物纳米技术包括信息电子技术和生物技术,其中必然会有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实践”过程,需要一种全新的思

维方式。在现实工程领域中,我们人类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产品,而生物进化系统则不同,例如人类的神经网络变化的复杂程度,不是简单就可以理解的,就比如我们不能通过研究神经元来理解心理学一样。要实现对进化系统的模拟可能和系统进化本身一样复杂。 透视全球著名电子技术类期刊《EE Times》评选出的2010年十大新兴技术,它主要集中在硬件方面,其中包括两项生物电子技术相关的新兴技术: 一是电子装置的生物回馈(biofeedback)与思想控制。该技术是利用安装在头顶或耳机上的传感器,脑波可以被用于控制电脑系统。这类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医疗(让重度残障人士能进行沟通或控制外部环境)及军事领域,也越来越多地用在消费电子产品与电脑游戏的控制界面。目前,思维控制的人机界面已经存在,这方面的技术也在积极推广。 二是生物电子与人脑研究。目前科学家已将硬件植入动物体内,比如植入皮肤下面的动物身份标签,或是供人类患者使用的心脏起搏器,当前降低医疗养护方面的成本正变得急迫起来。由于整个行业在微机电系统(MEMS)、有机电子组件制造等技术方面的进步,组织与电子电路的整合范围得以改善。生物技术和电子技术的结合已经相对成熟,可以进行开发利用。有关个别细胞的电行为信息及其对药物的反应,是心脏与神经方面疾病研究领域的重要焦点,比如阿尔

移动通信频段划分以及介绍

移动通信频段划分 GSM 通信频段:分为:GSM900 DCS1800 PCS1900(目前中国只用到GSM900和DCS1800两个频段) GSM900: 双工频率间隔:45MHZ 880~890(EGSM),890~915M(PGSM)移动台(手机)发送. 基站接收 925~935(EGSM),935~960M(PGSM)基站发送. 移动台(手机)接收 GSM900频段中我国政府批准使用的上行频率为885~915MHz ,下行频率为935~960MHz 移动GSM900频段为885~890(上行)/930~935(下行)(此频段属于EGSM),890~909(上行)/935~954(下行) (此频段属于PGSM),共24M 联通GSM900频段为909~915(上行)/954~960(下行),共6M DCS1800: 双工频率间隔:90MHZ 1710~1785M 移动台(手机)发送. 基站接收 1805~1880M 基站发送. 移动台(手机)接收 GSM1800频段中我国政府批准使用的上行频率为1710~1755 MHz ,下行频率为 1805~1850MHz,但未大量使用,特别是小城市 移动GSM1800频段为1710~1720(上行)/1805~1815(下行),共10M 联通GSM1800频段为1745~1755(上行)/1840~1850(下行) ,共10M TD-SCDMA(TDD): 核心频段: A 频段:2010~2025MHz(原B频段),建设最好的,最早使用的,广泛室外使用的频 段 F 频段:1880~1920MHz(原A频段),考虑与小灵通干扰,应从低开始使用 E 频率:2320~2370MHz(原C频段),主要室内使用,不室外使用,室内防止与 WLAN冲突,建议从低开始使用。 现在LTE实验网频段为:2320-2370MHz。 WCDMA(FDD)2100M 频段:(具有TDD模式,但是没有商用)(标准4 种 850/900/1900/2100MHz) 核心频段:1920~1980MHz,2110~2170MHz(分别用于上行和下行) 中国联通WCDMA分配的频率是1940~1955MHz(上行)/2130~2145MHz(下行),共 15MHz; CDMA2000(FDD)800M 频段: 核心频段:815~849MHz,860~894MHz(分别用于上行和下行) 中国电信800M的频段:825-835MHz(上行)/870-880 MHz(下行),共10MHz; 中国电信cdma2000分配的频率是1920~1935MHz(上行)/2110~2125MHz(下行),共15MHz; 1.EDGE的带宽与基站接入有关,以及与终端使用几个时隙有关,EDGE 总8个时隙,但是为了防止干扰一般都没有用完8个时隙,最多分组数据4个时隙。 2.频段变化主要原因:900M满了会自动提升到1800M 或者:900M是语音,1800M 是分组数据 3.EDGE各个区域的分布是不一致的,可能有的布局好有的布局不好。 4.GPRS的每个时隙速度大约20Kbps。

2.4GHz频段无线技术标准

2.4GHz频段无线技术标准 目前,各类网络中最具增长潜力的就是无线网络。生活中最常见的无线通信技术就是家庭中用到的电视机、空调遥控开关,它采用了点对点的红外技术,最大的不足在于它是一种视距离传输,2个互相通信的设备之间必须对准,中间不能让其他物体阻隔,因而该技术只能用于2台设备之间的连接,不能满足多台设备互联、组网的要求。现在许多机构会选择采用无线局域网(WLAN)来拓展他们现有的网络,获得在机构区域内部移动接入网络的能力。要不通过电缆,摆脱物理连接上的限制,使设备互联起来就需要采用无线通信方式。目前常用的无线网络标准最流行的3个是ZigBee、蓝牙(Bluetooth)和WiFi。1 Zigaee1.1 ZigBee 简介 Zigbee是IEEE 802.15.4协议的代名词,这一名称来源于蜜蜂的八字舞,由于蜜蜂(bee)是靠飞翔和“嗡嗡”(zig)抖动翅膀的“舞蹈”来与同伴传递花粉所在方位信息,也就是说蜜蜂依靠这样的方式构成了群体中的通信网络。其特点是近距离、低复杂度、自组织、低功耗、低数据速率、低成本。主要适合用于自动控制和远程控制领域,可以嵌入各种设备。1.2 ZigBee技术优势及不足 ZigBee技术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低功耗 2节五号电池支持长达六个月到两年左右的使用时间,然而Bluetooth仅能工作数周,WiFi只可工作数小时。低成本 ZigBee数据传输速率低,协议简单,所以大大降低了成本,且免收专利费。可靠采用了碰撞避免机制,同时为需要固定带宽的通信业务预留了专用时隙,避免了发送数据时的竞争和冲突;节点模块之间具有自动动态组网的功能,信息在整个ZigBee网络中通过自动路由的方式进行传输,从而保证了信息传输的可靠性。网络容量大 ZigBee具有大规模的组网能力,每个网络达60 000个节点。安全保密 ZigBee提供了一套基于128位AES算法的安全类和软件,并集成了IEEE 802.15.4的安全元素。工作频段灵活使用频段为2.4 GHz,868 MHz及915 MHz,均为免执照频段。同时ZigBee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传输范围小在不使用功率放大器的前提下,ZigBee节点的有效传输范围一般为10~75 m,仅能覆盖普通的家庭和办公场所。数据传输速率低在2.4 GHz的频段也只有250 Kb/s,而且这只是链路上的速率,除掉帧头开销、信道竞争、应答和重传,真正能被应用所利用的速率可能不足100 Kb/s,并且这余下的速率也可能要被邻近多个节点和同一个节点的多个应用所瓜分。时延不易确定由于ZigBee采用随机接入MAC层,且不支持时分复用的信道接入方式,因此不能很好地支持一些实时的业务,而且由于发送冲突和多跳,使得时延变成一个不易确定的因素。1.3 ZigBee 应用项目近日获悉,赫立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8年自主研发技术的ZigBee无线定位系统,已成功应用在最具“人情味”的北京地铁4号线大兴线隧道工程项目中。本项目中“地铁隧道工程安全预警系统”共安装有:ZigBee工地安全基站21个和50张ZigBee人员识别卡。开创了以ZigBee物联网新技术为核心的“地铁隧道工程安全预警系统”,这是为工程和人员安全保驾护航的最新应用。2 蓝牙(Bluetooth)2.1 蓝牙简介蓝牙技术最初由爱立信创制。1999年5月20日,索尼爱立信、IBM、英特尔、诺基亚及东芝等业界龙头创立蓝牙特别兴趣组,制订蓝牙技术标准。1998年,爱立信公司希望无线通信技术能统一标准而取名“蓝牙”。蓝牙(Bluetooth)技术致力于在10~100 m的空间内使所有支持该技术的移动或非移动设备可以方便地建立网络联系、进行话音和数据通信。2.2 蓝牙发展趋势蓝牙技术联盟(Bluetooth Special Interest Group,SIG)日前宣布正式采纳蓝牙规格4.0版本,并启动对应的认证计划。在3.0+HS版本标准加入高速传输技术的基础上,4.0版本又加入了之前诺基亚力推的Wibree低功耗传输技术。至此,蓝牙已经不是当初大家熟悉的只适用于WPAN的“蓝牙”了。而是集IEEE 802.15.1传统蓝牙,IEEE 802.11物理层和MAC层以及Wibree标准的“三合一”的蓝牙。低功耗传输部分作为蓝牙4.0版本的重点,沿用了曾经的Wibree标准。采用

太赫兹技术在通信方面的研究进展

第35卷,增刊红外与激光工程2006年10月、,01.35Suppl em e nt I nf r ar ed a nd L a ser E n gi n eer i ng O ct.2006 太赫兹技术在通信方面的研究进展 申金娥,荣健,刘文鑫 (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院,四川成都610054) 摘要:随着超快激光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T H z波段及脉冲光源认识的进一步深入,太赫兹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快速发展的技术在许多领域备受关注,尤其在安全检测及反恐、医疗诊断及生物技术、物体成像、电子对抗及信息领域等方面太赫兹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文中介绍了与微波技术和红外技术相比,太赫兹技术应用于通信方面的一些独特的优势,以及与通信相关的太赫兹技术的进展情况,初步探讨了太赫兹通信技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TH z波;超快激光;太赫兹通信;远红外 中图分类号:T N92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76(2006)增c.0342.06 Pr ogr es s of t er aher t z i n com m uni cat i on t echnol ogy S H E N J i n.e,RO N G J i an,L I U W en.xi n (School ofP hysi c童1E l ec仃oni cs,U ni v er s时ofEl ect r o ni c Sci en ce卸d T ec hnoI ogy,C h朋gdu610054,C hi na) A bs t r act:W i t h t he devel o pm ent of ul t ra—f瓠t l as er t ec hnol ogy柚d t he f hr t he r r ec ogni t i on of1’em hert z(T H z) w a V e and pul se l i ght s ou r ces,T H z t ec hnol ogi es ar e ac t i V el y bei ng deV el oped f or a V a r i et y of appl i c at i ons i n sec ur i t y de t e ct or,a nt i t err or i s m,m e di ca l di a gnos i s and i m a gi ng,bi ot ec hnol ogy,e l e c t r on countenV or k,inf om at i on a re a,w hi ch s ho w s t h at i t has a br o ad fbre gr ound.I n t hi s paper’i t i s em phas i s on t he adV ant ag es of T H z,w hi ch i s com pa r ed w i t h t he i nf}a r e d and m i c r ow a V e t ec hnol ogy,a ppl i ed t o t he com m uni cat i on a r ea and t he r e c ent progr e ss es of T H z i n com m uni cat i on t ec hnol ogy.M ore ove r,t he key t echn0109y of T H z com m uni cat i on ar e di s cussed.K ey w or ds:T H z w a ve;U l t r a.f ast Laser;T H z co m m un i cat i on;F a卜i nf r a r e d 0引言 太赫兹辐射通常指的是频率在0.1~10TH z(波长存30岬~3m m)之间的电磁辐射,其波段介于微波与远红外光之间,如图1所示。它的长波段与亚毫米波相苇合,其发展丰耍依靠电子学技术;它的短波段与红外线相重合,发展主要依靠光子学技术,T H z波所处的位置正好处于宏观经典理论向微观量子理论的过渡区。 20干}I=纪90年代以前,由于缺乏有效的TH z源及检测技术,致使人们对太赫兹波段的认识非常有限。但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作者简介:2006一07—29 困家F1然科学基金项日(60572079) 申金娥(1976一),殳,湖南衡阳人,硕士研究,t,{i 要从事光通信厅面的研究。

5G通信建设工程技术前沿报告(2018年)

的标准化进展 (2) 界主要国家5G发展情况 (3) 展现状 (8) 国政府积极推动5G发展 (8) 内运营商正积极进行5G技术研究、试点验证及商用部署 (9) 国移动的5G技术研究及商用准备工作 (9) 2.中国电信的5G技术研究及网络发展情况 (10) 3.中国联通的5G技术研究及商用准备工作 (11) 四、技术预见 (13) (一)国际技术预见 (13) (二)国内技术预见 (14) 1.5G核心网云化技术 (14) 2.移动边缘计算(MEC)技术 (15) 3.5G上行覆盖增强技术 (15) 4.分布式数字室分、小微基站 (17) 5.5G语音解决方案:VoNR部署前,EPSFallback+VoLTE (17) 6.5G网络智能运维和智能优化技术 (18) 五、工程难题 (19) (一)国际工程难题 (19) (二)国内工程难题 (19) 1.网络云化带来的规划和运维挑战 (20) 2.网络演进、高密度组网、多天线、多业务等带来的规划和建设难题 (20) 3.高频率、高功耗、大带宽给基站建设带来的难题 (21) 4.5G网络数据采集和处理面临挑战 (27) 5.5G网络发展给仿真软件平台建设带来挑战 (28) 6.信息化和互联网+加速勘察设计平台的应用 (29) 六、政策建议 (30) (一)技术政策建议 (30) 1.少走弯路,尽早部署5GSA网络 (30) 2.降低建网成本,鼓励共建共享,并加强5G网络共享相关技术研究30 3.尽早开放低频重耕用于5G部署 (30) 4.鼓励并推动5G节能技术研究 (31) (二)产业政策建议 (31) 1.大力发展5G芯片、终端产业,提供更加丰富实用的5G终端类型. 31 2.大力推动基于5G的个性化业务 (31) 3.必要的强制性法令,强力努力推动5G在垂直行业的应用 (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