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人类离不开植物的光合作用

为什么说人类离不开植物的光合作用
为什么说人类离不开植物的光合作用

植物的重要意义

1、降温增湿效益--调节环境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大树底下好乘凉"在炎热的夏季绿化状况好的绿地中的气温比没有绿化地区的气温要低 3-5度如我们测定居住区绿地与非绿地气温差异为4.8度。

绿地能降低环境的温度是因为绿地中园林植物的树冠可以反射掉部分太阳辐射带来的热能(约20-50%)更主要的是绿地中的园林植物能通过蒸腾作用(植物吸收辐射的35-75%其余5-40% 透过叶片)吸收环境中的大量热能降低环境的温度同时释放大量的水分增加环境空气的湿度(18-25%)对于夏季高温干燥的北京地区绿地的这种作用可以大大增加人们生活的舒适度。

1公顷的绿地在夏季(典型的天气条件下)可以从环境中吸收81.8兆焦耳的热量相当于 189台空调机全天工作的制冷效果。北京市建成区的绿地每年通过蒸腾作用释放4.39亿吨水分吸收107,396亿焦耳的热量。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的热岛效应改善了人居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在严寒的冬季绿地对环境温度的调节结果与炎热的夏季正相反即在冬季绿地的温度要比没有绿化地面高出 1℃左右。这是由于绿地中的树冠反射了部分地面辐射减少了绿地内部热量的散失而绿地又可以降低风速进一步减少热量散失的缘故。

2、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效益--调节环境空气的碳氧平衡

城市绿地中的园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环境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合成自身需要的有机营养的同时向环境中释放氧气维持城市空气的碳氧平衡。北京城近郊建成市区的绿地每天可以吸收 3.3万的二氧化碳释放2.3万吨氧气全年中可以吸收二氧化碳424万吨释放氧气295万吨。对于维持清新的空气起到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要吸进750克的氧气呼出1000克的二氧化碳而一棵胸径20公分的绒毛白蜡每天可以吸收4.8千克的二氧化碳释放3.5千克的氧气可以满足大约5个成年人全天呼吸的需要。

早晨随着太阳的出升绿地中园林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于是环境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渐降低到中午左右二氧化碳含量降到最低点夜晚植物光合作用停止并且也开始进行呼吸作用而由于城市人的活动、车辆等的运转都向空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空气中二氧化碳开始升高。所以在绿地中锻炼从环境空气的清新程度上来说是在上午10点至下午2点最好而在清晨并不是最好的时间。

3、滞尘效益--大自然的滤尘器

北京是风沙危害比较严重的城市。空气中的粉尘不仅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污染物而且粉尘颗粒中还粘附有有毒物质、至病菌等对人的健康有严重的危害。绿地中的园林植物具有粗糙的叶片和小

枝这些叶片和小枝具有巨大的表面积一般要比植物的占地面积大二三十倍许多植物的也表面还有绒毛或黏液能吸附和滞留大量的粉尘颗粒降低空气的含尘量。当遇到降雨的时候吸附在叶片上的粉尘被雨水冲刷掉从而是植物重新恢复滞尘能力。

北京市建成市区的绿地每年可以滞尘30516吨(平均每公顷1.518吨)如果把这些粉尘集中起来可以在一个足球场堆积3米多高运送这些这些粉尘则至少要6000卡车。

绿地滞尘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绿地充分覆盖地面有效地杜绝二次扬尘。据测定北京空气中的粉尘只有20%来自城市的外部而大约80%来自城市内部的二次扬尘建立良好的绿地做到黄土不露天是降低北京粉尘污染的重要措施。

4、吸收有毒气体的效益

北京市每年要燃烧2800万吨的煤产生大约 1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3399.4亿立方米的工业废气24.7万吨的二氧化硫。这些有毒气体都直接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园林植物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氯气等有毒气体并且做到彻底的无害处理。1 公顷绿地每年吸收二氧化硫171千克吸收氯气 34千克。北京市建成市区的绿地每年可以吸收二氧化硫 2737吨吸收氯气544吨。对于维持洁净的生存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5、园林绿地的减菌效益

许多园林植物可以释放出具有杀菌作用的物质如丁香酚、松脂、核桃醌等所以绿地空气中的细菌含量明显低于非绿地。因此绿地的这种减菌效益对于维持洁净卫生的城市空气具有积极的意义。

经过测定在北京的几家大型医院中其医院绿地中空气的含菌量均低于门诊区的细菌含量说明绿地具有明显的减少空气中细菌含量的作用。

光合作用发现历史

光合作用发现历史资料整理 一、传统史料---光合作用反应式的发现 1.过去,人们一直以为,小小的种子之所以能够长成参天大树,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完全依靠于土壤。 2. 1648年,一位荷兰科学家范·赫尔蒙特对此产生了怀疑,于是他设计了盆栽柳树称重实验,得出植物的重量主要不是来自土壤而是来自水的推论。虽然他没有认识到空气中的物质参与了有机物的形成,但从此拉开了光合作用的研究史。赫尔蒙特把90千克的土壤放在花盆中,然后种上2千克重的柳树,并经常浇水,5年过去了,柳树长到76千克重,而花盆中的土壤只少了60克。 3.早在1637年,我国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论气》一文中,已注意到空气和植物的关系,提出“人所食物皆为气所化,故复于气耳”。可惜因受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未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精辟的论断。直到1727年,英国植物学家斯蒂芬·黑尔斯才提出植物生长时主要以空气为营养的观点。而最先用实验方法证明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吸收养分的是英国著名的化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利。在1771年发现植物可以恢复因蜡烛燃烧而变“坏”了的空气。 4. 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恩豪斯(Jan Ingenhousz)进一步证明只有植物的绿色部分在光下才能起使空气变“好”的作用,而其他所有器官即使在白天也会使空气变坏。这些实验结果为后来人们认识植物绿色部分和光在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重要性奠定了基础。 5.1872年,科学家塞尼比尔(J.Senebier)如何做实验证明光和CO2的必要性。 6.1804年,瑞士学者德·索苏尔研究了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的二氧化碳与放出的氧之间的数量关系,结果发现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和释放出的氧的总量,远远超过它们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由于实验中只使用植物、空气和水,别无他物,因此,他断定植物在 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时不仅需要二氧化碳,水也必然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他认为是CO 2 O乃是植物体有机物之来源。此结论不仅证实了海尔蒙脱关于柳树生长过程中合成植物和H 2 体的物质主要来自水的推论,而且把人们对光合作用本质的认识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德·索叙尔实验告诉我们,定量分析法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三年级科学下册3《植物与我们的生活》导学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3《植物与我们的生活》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植物,并能举出生活中利用植物的例子。 2.通过查资料或向他人请教,调查当地植物的种类,了解植物的特征、分布及用途。 3.植物为人类生活提供原材料,一种植物可以多种用途。 4.理解植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植物的用途,体会植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三、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谈话、情境导入 我们的衣食住行离不开植物,植物为我们提供了粮食、蔬菜、水果、纺织材料等丰富的物质原料。如我们吃的面粉、大米、白菜、豆角、苹果、桔子、盖得棉被等都是植物提供的。 你生活的地区有哪些重要的植物? 探究发现 活动一 1.查资料或向他人请教,调查当地植物种类。根据植物的特征、分布及用途,制作资料卡片与大家分享(如书中枸杞)。 2.出示资料:经济作物是指具有某种特定经济用途的农作

物。经济作物按用途分为油料作物、药用作物等。 我们身边的经济作物有哪些? 如:芝麻、、 ......经济作物。 3.小结:植物可食用、药用、观赏,也可以用作工业原料等,所以说植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活动二 1.一种植物原料可以生产多种商品,说说玉米的多种用途。 2.还有哪种植物有多种用途。 3.提示:植物与人类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我们要爱护植物! 应用拓展 了解植物的药用价值 查阅资料或向他人请教,说一说身边哪些植物具有药用价值? 当堂训练 1.我们身边的经济作物:、、、。 2.玉米的用途:、、、、、。 3.植物可、、、也可以等,所以说植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4.当地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有、、、。

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对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学习,分析并掌握其原料、条件、产物、场所和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 重点:掌握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场所 难点: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 导入: 师:出示 1、生态系统中,人们把植物称为什么?为什么? 2、从柳苗生长之谜说起 生: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并回答问题1,阅读资料思考柳苗生长之谜中的问题。 新课推进: 一、探究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师;出示 (一)思考题 1、实验前为什么要对实验材料进行黑暗处理? 2、实验选用的叶片,一部分被遮光,一部分不遮光,这两部分在实验中各有什么时候作用? 3、你怎样解释在酒精溶液的绿叶脱色而使酒精溶液变绿的实验现象?

4、用碘液染色后的叶片颜色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二)模拟实验动画:“探究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生:结合查阅教材内容和观看实验过程的动画,独立思考和解决上述问题。 师:出示问题答案并纠正学生的误区。 (三)分析实验现象和结果 师:结合视屏过程引导生分析实验现象和结果。 生:完成P54表格。 二、植物光合作用及其场所 (一)、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 师: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植物的绿色和光合作用有什么关系的?有机物的“加工厂”主要分布在植物体的哪一器官? 生:阅读教材P55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利用水绵探究植物光合作用场所实验过程,思考光合作用的产物和场所。 师:出示恩吉尔曼实验过程图片并讲解并补充讲解光合作用的原料为二氧化碳和水。 生:理解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叶绿体并完成对P56胡萝卜、仙人掌、银边春藤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的辨别。 (二)观察叶片和叶绿体的结构 师:出示叶片结构和叶绿体结构图。 生:通过观察图片感受叶片和叶绿体结构。

肖倩倩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案

第六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第一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第六章第一节,共一课时。主要内容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探究和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及意义的教学。本节内容的学习为下一节植物的光合作用实质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生分析 学生学习了植物基本层次结构中的细胞组织器官,了解了植物的基本组成,但是对植物的生理活动不是很了解,许多同学在小学阶段大概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有一定的知识背景,但是具体光合作用是如何被发现的,以及光合作用如何进行,学生没有掌握。因此学生带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学习本节内容。对下一节的学习也很有帮助。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过程 能力目标: 在学习前人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探究能力。小组合作学习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收集材料,锻炼学生的收集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了解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敢于修正前人科学成果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说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说出光合作用过程 难点: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 五、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收集关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有光探究资料 教师准备: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有关视频,挂图和课件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探究的实验材料 六、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1、〖引言〗“世界万物靠太阳”这句话对吗? 对于植物来说太阳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2、你了解光合作用吗?它是怎么被发现的 呢?具有怎样的过程呢?教师通过谚语,引 出本节课题。 1、对的,植物需要太阳进行 光合作用。 2、带着兴趣进入新课学习 一、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发 现历程(一)范海尔蒙特实验1、教师出示PPT,展示出范海尔蒙特的实 验图,并呈现学生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描 述实验过程,思考实验结论 2、对于范海尔蒙特的实验,大家有没有自 己想说的话?他的实验严谨吗?引导学生 思考实验的不足,自然过渡到下一个实验的 学习。 1、学生看图讲述实验过程, 思考讨论实验的结论。 2、学生对该实验进行思考, 意识到范海尔蒙特没有考虑 到阳光等其他因素。

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合作用过程: 1、光合作用的概念: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光合作用图解: 3、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及各元素去向 ?光反应与暗反应的比较:

? ?易错点拨: 1、光合作用总反应式两边的水不可轻易约去,因为反应物中的水在光反应阶段消耗,而产 物中的水则在暗反应阶段产生。

2、催化光反应与暗反应的酶的分布场所不同,前者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后者分布在叶绿 体基质中。 知识拓展: 1、氮能够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的原因是:氮是许多种酶的组成成分光合作用的场所:光合 作用第一个阶段中的化学反应,必须有光才能进行。在类囊体的薄膜上进行;光合作用的第二个阶段中的化学反应,有没有光都可以进行。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 2、玉米是C4植物,其维管束鞘细胞中含有没有基粒的叶绿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暗反 应。C4植物主要是那些生活在干旱热带地区的植物。 ①四碳植物能利用强日光下产生的ATP推动PEP与CO2的结合,提高强光、高温下的光合 速率,在干旱时可以部分地收缩气孔孔径,减少蒸腾失水,而光合速率降低的程度就相对较小,从而提高了水分在四碳植物中的利用率。 ②二氧化碳固定效率比C3高很多,有利于植物在干旱环境生长。C3植物行光合作用所得的 淀粉会贮存在叶肉细胞中;而C4植物的淀粉将会贮存于维管束鞘细胞内,维管束鞘细胞不含叶绿体。 3、光合细菌:利用光能和二氧化碳维持自养生活的有色细菌。光合细菌(简称PSB)是地球 上出现最早、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具有原始光能合成体系的原核生物,是在厌氧条件下进行不放氧光合作用的细菌的总称,是一类没有形成芽孢能力的革兰氏阴性菌,是一类以光作为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案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共1课时。主要内容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探究和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及意义的教学。本节内容的学习为下一节植物的光合作用实质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了植物基本层次结构中的细胞组织器官,了解了植物的基本组成,但是对植物的生理活动不是很了解,学生在小学阶段大概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有一定的知识背景,但是具体光合作用是如何被发现的,以及光合作用如何进行,学生没有掌握。因此学生带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学习本节内容。为学习下一节《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场所》做了铺垫。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经典实验的探究,认识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的过程;了解经典实验的方法及结论理解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条件并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在模拟和分析实验的过程中,体会前人设计实验的思维方法;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分析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初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发现光合作用的经典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格,并进行科学史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现过程的艰辛和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通过了解光合作用对于人类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爱护植物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条件并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难点: 通过探究发现过程,建构光合作用概念。 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有关图片和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为什么说人类离不开植物的光合作用

植物的重要意义 1、降温增湿效益--调节环境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大树底下好乘凉"在炎热的夏季绿化状况好的绿地中的气温比没有绿化地区的气温要低 3-5度如我们测定居住区绿地与非绿地气温差异为4.8度。 绿地能降低环境的温度是因为绿地中园林植物的树冠可以反射掉部分太阳辐射带来的热能(约20-50%)更主要的是绿地中的园林植物能通过蒸腾作用(植物吸收辐射的35-75%其余5-40% 透过叶片)吸收环境中的大量热能降低环境的温度同时释放大量的水分增加环境空气的湿度(18-25%)对于夏季高温干燥的北京地区绿地的这种作用可以大大增加人们生活的舒适度。 1公顷的绿地在夏季(典型的天气条件下)可以从环境中吸收81.8兆焦耳的热量相当于 189台空调机全天工作的制冷效果。北京市建成区的绿地每年通过蒸腾作用释放4.39亿吨水分吸收107,396亿焦耳的热量。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的热岛效应改善了人居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在严寒的冬季绿地对环境温度的调节结果与炎热的夏季正相反即在冬季绿地的温度要比没有绿化地面高出 1℃左右。这是由于绿地中的树冠反射了部分地面辐射减少了绿地内部热量的散失而绿地又可以降低风速进一步减少热量散失的缘故。 2、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效益--调节环境空气的碳氧平衡 城市绿地中的园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环境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合成自身需要的有机营养的同时向环境中释放氧气维持城市空气的碳氧平衡。北京城近郊建成市区的绿地每天可以吸收 3.3万的二氧化碳释放2.3万吨氧气全年中可以吸收二氧化碳424万吨释放氧气295万吨。对于维持清新的空气起到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要吸进750克的氧气呼出1000克的二氧化碳而一棵胸径20公分的绒毛白蜡每天可以吸收4.8千克的二氧化碳释放3.5千克的氧气可以满足大约5个成年人全天呼吸的需要。 早晨随着太阳的出升绿地中园林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于是环境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渐降低到中午左右二氧化碳含量降到最低点夜晚植物光合作用停止并且也开始进行呼吸作用而由于城市人的活动、车辆等的运转都向空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空气中二氧化碳开始升高。所以在绿地中锻炼从环境空气的清新程度上来说是在上午10点至下午2点最好而在清晨并不是最好的时间。 3、滞尘效益--大自然的滤尘器 北京是风沙危害比较严重的城市。空气中的粉尘不仅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污染物而且粉尘颗粒中还粘附有有毒物质、至病菌等对人的健康有严重的危害。绿地中的园林植物具有粗糙的叶片和小

光合作用发现史

光合作用发现史 1、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植物是由“土壤汁”构成的。这一观点一直沿用到18世纪中期。17 世纪上半叶,比利时学者海尔蒙特所做的柳树试验,使他自然而然地相信:柳树生长所需要的物质,来自于浇灌的水。这个结论首次提出了水参与植物有机物制造,但没有考虑到空气对植物体物质形成的作用。 2、我国明代学者宋应星、英国植物学家斯蒂芬.黑尔斯也曾指出:植物在生长时主要用空气当养分。但他们并未用实验证明这一判断。 3、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实,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由于普里斯特利所做的这个出色的实验,人们把1771 年定为发现光合作用的年代。但是,他并没有发现光在植物更新空气中的作用,而是将空气的更新归因于植物的生长。当时有人重复他的实验,却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因此这个实验引起人们的关注。 4、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做了500多次植物更新空气的实验,得出结论:绿色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更新空气。直到1785年,人们才明确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 5、1782年,瑞士牧师吉恩.谢尼伯证实了英格豪斯的发现,并指出植物“净化”空气的活性,除光合作用外,还取决于“所固定的空气”。 6、1804年,瑞士学者索热尔研究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二氧化碳吸收量、有机物生成量、氧气释放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他发现,植物制造的有机物质总量和氧气释放量,远远超过二氧化碳吸收量。根据实验中除植物、空气和水以外,没有其他物质,他断定光合作用除吸收二氧化碳外,二氧化碳水也是光合作用的反应物。 7、1817年,法国的两位植物学家,佩利蒂欧和卡文陶从叶片中分离出叶绿素。后来有人证明叶绿素对于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化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8、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当时人们用下式表示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 CO2 + H2O + 光——→O2 + 有机物质+ 能量 9、1864 年,法国植物生理学家鲍辛高特根据阿伏伽德罗定律,精密地测定多种陆生植物,发现它们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放出的氧气和吸收的二氧化碳体积的比值接近1。 10、1864 年,德国著名植物生理学家朱利叶斯.萨克斯用实验成功地证明植物叶片在光合作用中形成淀粉。他先把绿叶放在黑暗中数小时,在这段时间内,由于叶片中的物质的输出和呼吸代谢的结果,使原先存在于叶片里的淀粉消失。然后把经黑暗处理的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叶片仍然置于黑暗中,经过一定时间后,用碘蒸汽处理叶子,结果发现处于黑暗的一半叶片无颜色变化,而曝光的一半叶片显示出深蓝色。这是由于碘与淀粉形成淀粉-碘络合物的结果。 11、1880 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把装有水绵和嗜氧细菌悬浮液的载玻片置于没有空气的小室里,然后照光。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嗜氧细菌向被光照射到的水绵的叶绿体部位集中,从而证明了植物光合作用的放氧结构是叶绿体。在另一组实验中,他把一个棱镜放在光源与显微镜台之间,用光照射水绵,结果发现位于蓝、红光下的叶绿体周围细菌最多。藻中的叶绿素吸收蓝光和红光,恩吉尔曼得出结论:叶绿素是光合作用的接收光的色素。 12、1939 年,英国的希尔发现从破碎的叶子中分离出来的叶绿体,一旦加入人工电子受体(如高铁氰化钾),照光后便会释放出氧气,这就更直接证明了氧气是从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13、1938年,美国的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首先采用同位素示踪法研究氧气的来源,它们

有趣的植物王国

品德与生活“让我走近你——有趣的植物”教学设 教材分析 《有趣的植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教科版)(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单元以“我爱美丽的生命”为主题,试图通过“让我走近你”“美丽的生命”“我能做什么”三个活动主题,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动植物是有生命的,它们需要得到人类的关心和爱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观察常见的动植物,走近它们,了解它们,关爱它们,“让我走近你”这一活动主题又分设了“可爱的动物”和“有趣的植物”两个部分。 “有趣的植物”这一部分内容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植物,初步了解植物的生长地及基本特性,懂得动植物都是自然界的一分子,人类应关爱它们。 主题目标 1.学生观察、了解身边常见的植物; 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人类应该关爱它们; 3.知道植物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就无法生存;要爱护植物,物做力所能及的事。 活动策略 1.按主题进行整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强调以学生现实生活中综合主题的形式而不是以学科知识或知识点的形式组织、表达课程内容,保证教材内容的生活化、综合化。 1.体现“活动一探究”思想 注重学生在真实生活中的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倡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探究和体验性学习,努力创设开放又有活力的活动课堂。由于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再加上一年级小学生所学知识有限,他们所认识的植物不多,教师可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查阅搜集植物的有关资料,发展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可以引导学生课后去自己周围环境看看有哪些植物,培养学生活动体验能力,并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 2.创设情境,重视情感的陶冶 注重培养儿童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情感,重视实际生活中现实性的、情景性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结合具体生活实例,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课前准备 1.师生一起搜集相关的植物资料,完成相关的资料卡;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案

第6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第一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课题: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教学目标:1.能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 2.说明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 教学重点:1.说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解释发现光合作用的实验的原理 3.说明光合作用的意义 教学难点:阐明发现光合作用的实验的原理 教学过程:一.引题 为什么绿色植物的叶和一些茎会是绿色呢? 那是因为它们含有一元素叫叶绿体,这个叶绿体它有什么作用呢?用处可大了,它 能利用光能,把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 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同时释放氧气,由此我们说叶绿体的 作用非常巨大,植物少了它就不能存活,在这里,我们把植物 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 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植物的光合 作用的发现,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人类社 会的进步。那么,植物光合作用是怎样发现的呢?

二.教授新课 (一)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1.学生四人一组 讨论:材料一、17世纪,范·海尔蒙特的实验 材料二、18世纪,普利斯特来的实验 材料三、20世纪,希尔的实验 2.分析上述三个实验的基本过程 (1)范海尔蒙特他在100kg干燥的细粒土壤中,种了一棵 2.5kg重的柳树,然后往盆里浇水,但不供给他其它营养物 质。五年后,他发现柳树的重量为82.5kg. (2)在光照下,普利斯特莱让一只蜡烛在内有薄荷枝条的玻璃罩里 燃烧至熄灭。十天后,薄荷枝条仍是繁茂的。当普利斯特 莱重新点燃熄灭的蜡烛时,蜡烛又重新明亮的燃烧起来。 (3)希尔巴植物的叶片烘干后,碾成粉,然后把叶绿体和叶绿素一 起提取出来。他把这些叶绿体和叶绿素与不同的铁化合物 相混合。当他把光照射在这个培养的混合物上时,出现了 气泡。当光照停止后,氧气流也停止了。 3.归纳每个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并在书上图6-4中用文字或符 号表示出来。

七年级上册生物《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案

( 。 第 3 单元 第 6 章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第一节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重点) 2、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重点) 3、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及表达方式。 重点、难点) 技能目标: 尝试解释发现光合作用的实验的原理。(重点) 情感目标: 1、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进行科学探的愿望。 2、进一步增强热爱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难点:阐明发现光合作用的实验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 1、搜集关于光合作用的应用知识。 2、FLASH :(1)普利斯特莱实验;(2)光合作用。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引言]:我们中国有句谚 语“万物生长靠太阳” 请同学 们想一想,植物生长靠太阳 吗?植物靠太阳干什么? [讲述]:人们对光合作用的研 究开始于 17 世纪。此后的几百 年间,人们一直坚持不懈地进 行研究。到 18 世纪 80 年代, 美国科学家因其在研究光合作 用方面的突出贡献,获得了诺 贝尔奖,光合作用被称为地球 上最重要的光化学反应。 [讲述]:关于光合作用的 发现过程,书上为我们介绍了 3 个经典的实验来解释。 学生活动 齐声回答:进行光合作 用。 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 史,激发探究的兴趣。

[材料一]:17世纪,范·海尔蒙特的实验。 [思考题]: 1.你能描述该实验的过 程吗? 2.计算:柳树增加的质量 是多少?而土减少的质量是多一、绿色植物光合作少? 以4人为一组,进行自学材料一。 回答:柳树增加的质量是80公斤,土城少的质量是100克。 用的发现 1、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需要水 光合作用的发现 3.柳树增重的原因是什 么? 4.本实验的结论是什 么? [讲述]:范·海尔蒙特第 一次企图用实验来回答植物营 养物质来源的问题。他在100kg 干燥的细粒土壤中,种了一棵 2.5kg重的柳树,然后往盆里浇 水,但不供给其他营养物质。 五年后,他发现柳树的重量为 82.5kg。土壤晒干后的重量仅 比原来少100g。因此范·海尔 蒙特说,植物是从水中而不是 从土壤中得到营养物质。 [材料二]:18世纪,普利 斯特莱的实验 。 [思想题]: 1.请你描述实验一、二、 三。 2.本实验的结论是什 么? [实验一]:密闭的钟罩下 的植物和燃烧的蜡烛是互利 的。植物能放出使蜡烛燃烧和 小老鼠存活的气体。 直观地发现柳树增重的 原因是水。 结论:植物是从水中而 不是从土壤中得到营养物 质。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 学。 三组同学代表尝描述实 验一、二、三。

五年级人与自然

五年级人与自然

集体备课教案( 2017---2018年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南双庙镇山后小学科目:人与自然姓名:张柳__年班:五年级_

学期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经过五年的学习,已经有了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不系统、不全面,学生个体间也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时注意个体差异。 二、学期教学计划: 本学期,对学生开启了探索自然,科技创新之旅。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走进自然,了解自然,体验自然;帮助学生认识到自然与我们的生活之间的联系,体悟自然的生命和灵性,欣赏自然中的诗情画意,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借此将关爱自然、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情感潜移默化地浸润在心灵深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无论如何发展,科技如何进步,人类都离不开地球母亲的呵护。每一口新鲜的空气,每一滴干净的水,都是地球母亲无私的馈赠。真正爱护她、保护她,就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 通过本册书帮助学生打开创想的大门,走进创造的乐园。通过学习,可以不断拓宽视野,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形成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让他们学会用一双慧眼留心观察,用聪明的大脑缜密思考,用灵巧的双手大胆实践,那么就一定会丰富和改变我们的生活。请不要忽视小观察、小实验、小制作,它们会激发出你的奇思妙想,为你们插上智慧的翅膀。让我们在创造的乐园里翱翔。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检验和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要善于把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为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富强而努力。 三、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许多奥秘探索,知道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无论如何发展,科技如何进步,人类都离不开地球母亲的呵护。

(完整版)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人教版) 福安二中阮建英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思路 光合作用是植物体最基本的新陈代谢,是生物界物质和能量的基本来源。光合作用知识的掌握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奠定基础,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粮食、资源、环境等问题与光合作用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光合作用知识在全书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高中阶段的重点,也是高考必考的知识点。 本节教学设计意图沿着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对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这两个阶段从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的高度作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引导学生从物质和能量转变的角度去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掌握本节重点;同时希望通过对教材中科学家关于光合作用探究过程的经典实验的学习和分析,使学生体会经典实验所蕴含着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初步建立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对于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学生的基本情况如下: ●对光合作用大体内容基本了解 ●对光合作用发现史有待于系统研究 ●对光合作用详细的过程有待深入探究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描述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 (2)描述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 2、能力目标: (1)尝试进行实验设计,学会控制自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2)在有关实验、资料分析、思考与与讨论、探究等的问题讨论中,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学生能体验前人设计实验的技能和思维方式,同时能认识到科学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和探索中前进的。通过光反应和暗反应关系的分析,能树立科学的辨证观点。 四、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 1.教学重点

六年级科学简答题

简答题 1、轮轴省力的奥秘是什么? 答:轮轴是变形的杠杆。它的轴心相当于杠杆的支点,轮和轴的周边分别是力点或重点。在工作时,可以用轮带动轴,也可以用轴带动轮。当轮带动轴时,工作省力. 2.什么是杠杆?杠杆省力的秘密是什么? 答: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当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省力;当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费力;当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等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不省力也不费力。 3.杆秤由几部分组成? 答:杆秤由秤杆、秤盘、秤砣、提绳几部分组成。它也是一种杠杆类的工具。。 4.什么是轮轴?它的作用是什么? 答: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螺丝刀的刀柄总是比刀杆要粗一些,因此,刀柄是轮,刀杆是轴。 轮轴的作用:在轮上用力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当轴相同时,轮越大越省力。5.什么叫定滑轮?什么叫动滑轮?什么叫滑轮组?其作用是什么? 答: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定滑轮能改变用力方向,但不省力;动滑轮不能改变用力方向,但能省力;滑轮组既能改变用力方向,又能省力;滑轮组的组数越多越省力;提起重物用几股绳子,就省几分之一的力。 6.什么叫斜面?其作用是什么? 答: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的作用:①在斜面上拉重物比直接提起重物省力;②斜面越平缓越省力。 7、简单机械举例——省力杠杆:羊角锤、剪刀、开瓶器、切刀、核桃夹;不省力也不费力:跷跷板、订书机、天平;费力杠杆:筷子、镊子、夹子、钓鱼杆;轮轴:水龙头、门把手、方向盘、扳手拧螺帽、螺丝刀拧螺丝;斜面:盘山公路、大桥引桥、螺丝钉 8、写出各类型滑轮的作用。 滑轮定滑轮改用用力的方 向 动滑轮省力 滑轮组既省力又改变用力方向9、自行车上的各部分应用了哪种简单机械? 答:刹车——杠杆,脚蹬子——轮轴,车铃的按钮——杠杆,大齿轮和小齿轮——轮轴,后架上的弹簧夹——杠杆,车轮和车轴——轮轴,车把手——轮轴,车上的螺丝钉——斜面。 10、小电动机有几部分组成?小电动机中换向器的作用是什么? 答:小电动机是由外壳、转子、后盖三部分组成。换向器的作用:接通电流并转换电流的方向。 11.解释圆顶形物体受压时的特点 答:.圆顶形可以看成是拱形的组合,它具有拱形承受压力大的优点,又没有了拱受压时向外推的力 12.框架结构的高塔不到的原因 答:.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13.举例一座名桥结构设计的特点 答:.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在主拱券的上边两端又各加设了二个小拱,一是可节省材料,二是减少桥身自重(减少自重15%),而且能增加桥下河水的泄流量。 14、拱形承受压力的特点是什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我们离不开植物》教案

1.7、我们离不开植物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植物》单元的最后一课,也是对《植物》单元的拓展和补充。它补充了人类和植物之间密切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植物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和美的感受,同时材料阅读也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和途径。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地球上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植物,了解到人类的衣食住行都不开植物。 【科学探究】 能用合适的科学词汇进行表达。 【科学态度】 在活动中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与环境】 了解植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课时安排:一节课 材料准备:ppt,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们,这是谁呀? 生:光头强,熊大,熊二。 师:对啦,最近,光头强和森林保护者熊大熊二兄弟达成了共识,不再破坏森林。于是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就举办了一个庆祝晚会,准备了许多奖品,但只有完成智勇大冲关并且分数最高的小组才可以得到特等奖。你们想得到特等奖吗? 生:想 师:好,那接下来我们就四人一小组一起接受挑战,看看哪个小组表现地最棒,得分最高,有没有信心? 生:有 二、活动

师:晚会在森林的魔法屋进行。晚会举办者为大家准备了丰盛的食物。挑战的第一关就跟食物有关。 战帖:谁是火眼金睛 1.森林晚会的食物中,哪些来自植物,请圈出来。 2.圈对一个得一分,圈的越多,越准确得分越高。 生汇报交流,师积分,总结,森林晚会的食物中好多来自植物,那平时我们吃的食物中来自植物的多吗?生:多。举例…… 师:第一关,同学们表现地都很棒,那么第二个挑战又是什么呢? 这是光头强的家。 战帖: 说一说光头强的家哪些是植物做的,说的越多,得分越高。 生汇报交流,举例,师积分,总结,看来,我们住的地方很多都来自植物。 战帖:分类任务 1.给参加森林晚会的小动物的穿着分分类,看看哪些来自植物。 2.分的越准确,得分越高。 生上台分类,贴图,展示,汇报,师积分,总结,看来,我们穿的很多也来自植物。 三、总结 看来,日常生活中我们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植物,植物对我们的生活很重要,所以光头强不再砍伐树木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小朋友生活中能伤害植物吗? 评比最优小组,给予奖励。

人或动物都离不开植物

人或动物都离不开植物 不久前,我们家搬入了现在的新房子。爸爸搬来很多植物,我对爸爸说:“我们家都要成植物园了,摆那么多的植物干吗?”爸爸笑着说:“植物能制造气氛,净化空气,人和动物谁都离不开它们,离开了它们都有不能生存。”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为什么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我将信将疑。决定做几个小实验来证明这个问题。 星期天,我从放粮食的屋子里抓来两只老鼠。这两只可怜的小老鼠即将成为我的实验品。它们不停地挣扎着,圆溜溜的小眼睛瞪着我。我从科学老师那里借来鱼缸,我把第一只鼠放在一个鱼缸里,用塑料薄膜把鱼缸封得严严实实的,生怕鱼缸里的空气与外界的空气相通。我仔细地观察着,只见小老鼠沿缸着壁,绕着缸底快速地向前窜。咦,小老鼠不是活得好好的吗?难道爸爸说的不是真的?可是,没过几分钟,只见小老鼠绕圈的速度越来越慢,直到停滞不前,奄奄一息的样子。顿时,我把一次性薄膜桌布轻轻拿开,捉出第一只小老鼠,放进第二只小老鼠,又搬入了一盆枝繁叶茂的植物。然后轻轻盖上塑料薄膜。我不停地拍打鱼缸,只见小老鼠惊慌地乱窜。过了好久也没要咽气的样子。这个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给动物提供所需要的氧气。 为了进一步证明人类和动物对植物的依赖性。我来到焦化厂的附近。那儿的空气里到处弥漫着一股浓浓的刺鼻气味,熏得我直咳嗽。我感到十分难受。然后,我又跑向我们家屋后的一片树林里,那是一个空气新鲜的地方,我感觉极为清爽。这个实验证明植物可以净化空

气。使人呼吸顺畅。 这两个实验证明,人类和动物的生存与植物有密切的关系。这其中到底有多大的科学道理呢?我从图书馆查阅了许多的科技书籍,总结出以下几点:①人必须依靠植物提供氧气,只有植物才能制造氧气。如果说一个人几天不吃饭、几天不喝水且有一息尚存的话,几分钟就可能性命难保,氧气可是人生命活动的第一需要呀!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约2万多次,吸入氧气0.75千克,呼出二氧化碳0.9千克。 ②动物与植物的呼吸,物质的燃烧,也都要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这样一来,空气中的氧气不就一天天增加么?不!天地间之所以没有产生过这种危机,就是因为植物既是天然氧气“制造厂”,又是二氧化碳的“广阔市场”。③有人做过统计,1公顷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能制造氧气750千克,吃掉二氧化碳1000千克。所以算起来,只要有10万平方米的林木,就可以供给一个人氧气的需要量,并把呼出的二氧化碳吸收掉。因为有植物源源不断地补充氧气,空气中的氧气才能保持基本恒定。相反,如果没有植物,地球上的氧气只要500年左右的时间既可以用完。 所以,人类和动物能够维持生命,活动时所需要的氧气,必须归功于绿色植物。植物与我们人类和动物的生命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在此,我呼吁全社会的人们不要再砍伐植物,让植物成为我们最好的朋友。

2019最新苏教版七上《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案1

2019最新苏教版七上《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案1 第一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课题: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教学目标: 1.能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 2.说明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 教学重点: 1.说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解释发现光合作用的实验的原理 3.说明光合作用的意义 教学难点:阐明发现光合作用的实验的原理 教学过程:一.引题为什么绿色植物的叶和一些茎会是绿色呢? 那是因为它们含有一元素叫叶绿体, 这个叶绿体它有什么作用呢?用处可大了,它能利用光能,把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 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同时释放氧气,由此我们说叶绿体 的作用非常巨大,植物少了它就不能存活,在这里,我们把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 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 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发现,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那么,植物光合作用是怎样发现的呢? 二.教授新课 (一)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1.学生四人一组 讨论:材料一、17世纪,范·海尔蒙特的实验 材料二、18世纪,普利斯特来的实验 材料三、20世纪,希尔的实验 2.分析上述三个实验的基本过程 (1)范海尔蒙特他在100kg干燥的细粒土壤中,种了一棵 2.5kg重的柳 树,然后往盆里浇水,但不供给他其它营养物质。五年后,他发现柳树的重量为 82.5kg. (2)在光照下,普利斯特莱让一只蜡烛在内有薄荷枝条的玻璃罩里燃烧至熄 灭。十天后,薄荷枝条仍是繁茂的。当普利斯特莱重新点燃熄灭的蜡烛时,蜡烛又

重新明亮的燃烧起来。 (3)希尔巴植物的叶片烘干后,碾成粉,然后把叶绿体和叶绿素一起提取出来。他把这些叶绿体和叶绿素与不同的铁化合物相混合。当他把光照射在这个培养的混合物上时,出现了气泡。当光照停止后,氧气流也停止了。 3.归纳每个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并在书上图6-4中用文字或符号表示出来。 (由学生自己归纳)(二)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 (由学生自己归纳) 三、练习(思考题)

三年级科学上册植物和我们的生活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植物和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标 1.能制定计划,采用走访、等形式中的两种以上的方法进行调查,了解一种植物的生产、加工、以及成为我们食物的过程;能用排序、分类的方法处理收集到的信息,并将整理的信息记在记录本上;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述本小组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2.积极与小组同学合作;乐于倾听其他组的研究情况,并进行评议;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3.了解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植物,并能举出生活中利用植物的例子。 内容设计 我们的衣、食、住、行都要用到植物,特别是在“食”上。本课设计的活动主要是植物与我们饮食的关系,最后讨论一下植物与我们生活的其他方面的关系。 本课设计了三个活动。 (1)了解能吃的植物有哪些。第二单元中的种植物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此时,生长周期短的植物,如蚕豆、豌豆等,已经可以收获能制定计划,采用走访、生产基地调查、市场调查、收集图书、网上查找,本课从收获春天的植物的果实入手,引出“能吃植物有哪些?”的问题上。这个问题可以是一个前测,了解学生对于生活中的食物来源途径知道多少。 (2)调查一种植物怎样到我们餐桌上的。学生先选择一种感兴趣的植物,然后兴趣相同的同学组合成小组,共同调查这种植物是怎样生产、加工,最后成为我们的食物的。在调查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植物的生产是一个社会化的复杂过程。调查过程中,小组同学合作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最后与全班同学交流和汇报。 (3)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植物。植物除了可以做我们的食物,还可以在其他方面为人类服务,如美化环境。让学生讨论植物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感受到植物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要位。教学准备 活动(1):了解当地常见的食用植物种类:粮食、蔬菜、水果、干果各有哪此,收集它们被生产、运输、销售、加工过程的资料。 活动(2):搜集植物与人类生活相关的其他资料,如:美化环境(观赏植物)、衣(棉花、桑叶)、住(建筑、家具)行(草鞋、行道树、花坛)等方面以及茶叶、中草药等特殊用途的植物。 1.植物和我们的生活 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带来了什么? 各种各样的果实 看到这些果实,你有什么问题提出? 生:可以吃吗? 生:是从哪里来的? 它的植物是什么样的? 它怎样吃? 师:好的,同学们,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一起解答。 一、选择一种植物,了解它的一生。 1.出示一份研究计划 日期:20XX年6月9日

最新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第六章第一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 2、解释发现光合作用的实验的原理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几个经典实验的图示,培养学生对图示进行分析,归纳能力。 2.初步领悟科学家科学探究的方法。 3.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科学探的愿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教学的有意渗透,培养学生识图能力,探究能力及良好的科学素养。 2.倡导学生热爱保护植物,增强环保意识。 3.通过组内讨论组间交流,培养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说出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 2.解释发现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 3.概述光合作用的概念。 教学难点: 阐明发现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 教学准备: 教师收集光合作用的发现图片资料,制成课件。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喜欢植物吗?为什么喜欢呢? 生答一般能说出植物可以清新空气、给人类提供食物、防风固沙等。 (当学生说到植物能清新空气时,师提示:植物之所以能清新空气,除了植物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外,更重要的是它能释放氧气。 当学生说到提供食物时,告诉学生:食物给我们提供必须的营养物质,其中大部分是有机物,而有机物是由植物的光合作用直接或间接制造的。) 师:如果没有植物的光合作用,世界上绝大多数生物都将因为没有氧气和食物而死亡。可以说没有植物的光合作用,将没有整个地球生物圈的存在。但是植物在地球上默默地进行光合作用已经由三十多亿年了,而人类对光合作用的认识却只有几百年时间,那么是谁第一个发现光合作用的呢?科学家又是怎样发现光合作用的呢?同学们想

不想知道呀? 生:想 师:就让老师带领你们穿越时空隧道,看一看是谁发现光合作用第一人呢?(创设穿越时空的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师:现在我们来到了17世纪,科学家范?海尔蒙特的实验基地,这是一个简陋但却充满了浓郁的科学探索气息的地方。当时范?海尔蒙特做了个什么实验呢?在实验中他发现了什么?从中得出什么结论?请大家阅读分析老师发给你们得资料中有关范?海尔蒙特得实验图示,完成自习思考题中第一大题:有关范?海尔蒙特实验的四个思考题。一会儿老师请一个同学扮演范?海尔蒙特,陈诉你的实验过程和发现。在自习的时候如果有困难可以向你周围的同学寻求帮助。 学生自主阅读分析,老师巡视。 请一个学生来陈诉。让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过程略 结论:植物的生活需要大量的水。 师:老师看了这个实验发现了一个问题,柳树在5年间增重了80千克,这80千克重量中包括些什么物质呢? 生答:从土壤中吸收了0.1千克的物质,还有水 师:那么除了土壤中的0.1千克物质以外,柳树增加的重量中还有79.9千克都是水么? 生:不是。 师:大家都觉得不是,确实也不只是水,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还积累了很多有机物呢,但是我们只浇水,没给它其他营养呀?大家猜测一下,它还可能从哪里获取所需要的物质呢? 生:空气中 师:那么他是怎样做实验的呢?从实验中又得出什么结论呢?请同学们阅读有关资料,然后小组讨论,完成思考题第二大题。一会我也请同学上来扮演普利斯特莱。 生自习讨论,师巡视参与 师:现在各普利斯特莱实验小组成员们,派一两个代表来讲述一下你们的实验过程吧。 生讲述 生的讲述中可能比较混乱,教师要帮助他们理清思路。 过程略 结合资料:蜡烛燃烧需要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老鼠呼吸需要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得出结论: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学生可能急于说出实验结论而忽视实验过程和现象,教师要提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