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湖滨湿地基底修复技术

高原湖滨湿地基底修复技术
高原湖滨湿地基底修复技术

高原湖滨湿地基底修复技术规范(报批稿)

编制说明

高原湖滨湿地基底修复技术规范起草工作组

2018年8月31日

一、工作简况(包括任务来源、协作单位、主要工作过程、标准主要起草人及承担的工作)

《高原湖滨湿地基底修复技术规范》(2015-LY-256)编制任务来源于国家林业局科学技术司。起草单位为西南林业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

任务下达后,起草单位组织成立了《高原湖滨湿地基底修复技术规范》起草工作组,并按林业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合同任务书要求进行了任务分工。起草工作组在认真查阅国内外有关湿地基底恢复技术特别是高原湖滨湿地现状、功能和保护利用等方面的文件与资料后,结合我国高原湖滨湿地的保护与利用现状,编制完成了《高原湖滨湿地基底修复技术规范》的总体框架。《高原湖滨湿地基底修复技术规范》的草案完成以后,又经过了工作组内部的多次讨论,最终形成《高原湖滨湿地基底修复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在收集所有专家意见后,项目组进行认真讨论,对《高原湖滨湿地基底修复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形成送审稿。

标准主要起草人及承担的工作:

刘云根:项目总负责人,负责项目组织协调并起草《高原湖滨湿地基底修复技术规范》总体框架,起草《高原湖滨湿地基底修复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王妍:起草和修改编制说明和具体标准条款,编写湖滨湿地基地本底指标,对初稿进行审定,补充具体条款。

杨思林:协助编写编制说明,征求专家意见,编写基地底泥理化指标部分。

马荣:参与起草总体框架,修改完善《高原湖滨湿地基底修复技术规范》

杨桂英:协助收集相关资料,实地调查,验证指标的适用性和科学性等。

武淑文:修改完善《高原湖滨湿地基底修复技术规范》的术语等信息。

二、制定标准的必要性和目的意义

高原湿地是我国典型生态脆弱带和生态系统最敏感的地区。目前气候变化叠加人为活动的影响,导致目前高原湿地面积萎缩、景观破碎和湿地水质污染等问题频现。湖滨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与湖泊水生生态系统的过渡区域,是湖泊外源污染削减的天然屏障和湖泊-流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滨湿地恢复与建设作为湖泊保护的天然屏障是

湖泊生态系统恢复与建设的核心内容。目前,湿地保护、人工湿地建设、湿地公园建设等方面出台了一些国家和地方标准,然而这些标准却无法准确评估高原湖滨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的成果,高原湖滨湿地恢复技术规范仍然处于空白状态。由于缺乏系统性、规范性的技术标准,湖滨湿地的恢复在改善区域的自然景观效果、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恢复、污染净化及气候调节等方面的功能体现无法定量评价。

本项目将通过分析国内外高原湿地恢复技术考核指标,制定适合我国高原湖滨湿地基底恢复技术指标体系,形成高原湖滨湿地基底恢复技术规范,从而有效指导各地高原湖滨湿地基底恢复,将为完善我国高原湖滨湿地恢复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做出贡献。

三、主要起草过程(必要项)

2015年初,项目承担单位起草工作组成立并进行了任务分工,明确工作组成员的责任,通过几次组内讨论和征求意见,构建完成了《高原湖滨湿地基底修复技术规范》的总体框架,开始了《高原湖滨湿地基底修复技术规范》前期资料收集和起草阶段。

2016年9月,《高原湖滨湿地基底修复技术规范》初稿完成,经过多次讨论,形成了最初的征求意见稿。

2016年10月-2017年9月,分别送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单位征求意见,起草组对意见进行了汇总,并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了更为细致的修改。

2017年11月,报送国家林业局申请审定。

2017年11月25日,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在西南林业大学进行了专家评审。

2019年12月底,根据评审专家的意见,进行修改和完善,形成报批稿,报送国家林业局审批。

四、制定标准的原则和依据,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的关系(必要项)(一)标准制定的原则

1、保证标准的适用性;

在确定标准项目时首先要注意标准的适用范围,既不要让标准所涵盖的领域过宽,使编制的标准没有实际技术内容;也不要让标准所涵盖的领域过窄,造成对标准的肢解,无谓地增加标准项目。

2、保持标准的先进性;

要结合我国国情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加快和国际接轨的步伐,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编写标准草案时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国内外同类技术标准的技术水平,在预期可达到的条件下,积极地把先进技术纳入标准,提高产品技术水平。

3、注意标准的统一性和协调性;

编制过程中要注意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与相关标准协调,避免与法律法规、相关标准之间出现矛盾,给标准的实施造成困难。

4、注意标准的经济性和社会效益;

制定标准时要以满足实际需要出发,不要一味地追求高性能、高指标,避免造成经济浪费。制定标准时首先要注意标准所涉及的技术内容是否满足既定的需求。

(二)标准制定的依据

本标准依据如下文件进行编制:

LY/T 1755-2008 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

HJ 2005-2010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DB53T 306-2010高原湖泊区域人工湿地技术规范

HJ 623-2011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

DB11/T 1300-2015湿地恢复与建设技术规程

GBT26535-2011国家重要湿地确定指标

LY/T 1754-2008国家湿地公园评估标准

GB 24708-2009湿地分类标准

GB/T 27647-2011湿地生态风险评估技术规范

GB/T 27648-2011重要湿地监测指标体系

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三)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的关系

从90年代初,国家陆续出台了一些与湿地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1994年3月国务院通过并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其中许多章节关系到湿地保护及合理利用,尤其是它所阐述的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各个方案及其各个领域所涉及的内容,是制定《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的重要依据。1994年完成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综合阐述了包括湿

地生物资源在内的各种生物资源及其生态系统所受到的威胁现状及原因,提出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的总目标、具体目标以及行动计划实施的具体措施,对制定《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1995年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提出了中国林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和对策,并提出了湿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目标和行动框架,也对制定《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996年国务院批准的《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包含了国家和地方的大量水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工程;1998年国务院正式公布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对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全国的生态环境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该规划的公布和实施对今后中国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我国又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有关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8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1986)、《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98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1991)、《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1999)等14部法律法规与湿地保护有关。

与湿地保护有关的主要行政法规有《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1985)、《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199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1993)、《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4)、《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等,本指标体系的制定服从于上述法律及法律性文件的原则和规定。湿地生态系统是目前世界唯一有公约的生态系统,我国也早已经成了该公约的成员国,但是,目前我国国内还没有一个具体的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的法律法规来保护湿地。

在湿地恢复方面,相继颁布了一批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如《湿地恢复与建设技术规程》(DB11/T 1300-2015)、《国家重要湿地确定指标》(GBT26535-2011)、《国家湿地公园评估标准》(LY/T 1754-2008)、《湿地分类标准》(GB 24708-2009)、《湿地生态风险评估技术规范》(GB/T 27647-2011)、《重要湿地监测指标体系》(GB/T 27648-2011)等,本标准在《湿地分类标准》的总体框架下,突出了高原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的特殊性,如生态系统变异敏感度高、空间转移能力强等表征。本标准更全面、更系统,具备指导开展高原湖滨湿地恢复的适用性和可行性。此外,本标准也与湿地恢复与建设技术规程》((DB11/T 1300-2015)和《湿地生态风险评估技术规范》(GB/T 27647-2011)、《重要湿地监测指标体系》(GB/T 27648-2011)等保持了一致和统一。目前我国还没有与湿地基底

恢复方面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五、主要条款的说明,主要技术指标、参数、试验验证的论述(重要项)

1、标准的主要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高原湖滨湿地基底修复技术规范,具体包括基地本底指标和基底修复技术指标体系两大部分。其中,基底本底指标包含基底生物多样性指标和基底底泥理化指标,基底修复技术指标体系包含基底陡坡岸修复工程技术和基底修复技术指标。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高原湖滨湿地基底修复技术。

2、主要技术指标

2.1湖滨湿地基底本底指标

高原湖滨湿地基底修复技术规范的本底指标包含基底生物多样性指标和基底底泥理化指标两部分。

2.1.1 基底生物多样性指标

本标准中基地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底栖动物和底泥微生物多样性两个方面。

底栖无脊椎动物(Benthic invertebrates)是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底泥上部的水生动物。主要包括节肢动物(昆虫纲、甲壳纲),环节动物(水栖寡毛类、水蛭类),软体动物(螺类、蚌类),扁形动物(涡虫)和线形动物(线虫)等。底栖动物具有耐污差异、分布广泛、相对易于辨别和鉴定等特点,是河流、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应用最广泛的生物。常用的底栖动物指数分为单因子指数、多样性指数。单因子指数中BI指数(Biotic Index)是美国环境保护署EPA重点推荐使用的水质生物评价指数之一。底栖动物BI指数特点是在公式中加入了不同分类单元(主要是属、种)的耐污值。耐污值是指生物对污染因子的忍耐力,耐污值越高,表明生物耐污能力越强;越低,则越敏感。耐污值的高低反映了生物对污染的敏感性。多样性指数是利用群落内物种多样性来表征基底底泥及水质的污染程度。目前的生物多样性指数中,Shannon-Wiener多样性、Simpson多样性指数应用最广泛。

基底底泥微生物是湖泊基底的初级生产者和分解者,参与底泥元素转化,是有机质分解矿化、C、N、S 等元素生物地球化学转化、温室气体排放以及污染物降解等的主要参与者,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微生物能同时降解水体和底泥沉积

物中的污染物,对于淡水中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和水生生态系统的修复作用都不可忽视。微生物多样性指标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与评价。微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群落结构多样性、功能多样性以及遗传多样性。本标准采用应用最为广泛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

参考相关研究文献,基底生物多样性指标体系分类标准见表1。

表1 高原湖滨湿地基底生物多样性指标

类别指标名称参数范围指标级别

基底动物多样性

生物指数(BI)a

BI< 4 高

4≤BI<7 中

BI≥7 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

(SWD)b

SWD≥3 高

1≤SWD<3 中

SWD<1 低Simpson多样性指数(SD)c

0.75≤SD<1 高

0.50≤SD<0.75 中

SD<0.50 低

基底微生物多样性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

(SWD)

SWD≥3 高

1≤SWD<3 中

SWD<1 低Simpson多样性指数(SD)

0.75≤SD<1 高

0.50≤SD<0.75 中

SD<0.50 低

注:

a,n i为种i的个体数,t i为种i的耐污值;n为种类数,N为个体数。

b),n i为种i的个体数,n为种类数,N为个体数。

c,n i为种i的个体数,n为种类数,N为个体数。

2.1.2 基底底泥理化指标

本标准将基底底泥理化指标分为物理指标、营养指标与污染指标三大类。其中物理指标级别划分参考国内湖泊沉积物相关研究报道,营养指标参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推荐的土壤肥力分级完成划分,而污染指标参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具体分级标准见表2。

物理指标主要包括容重和孔隙度两个基本指标,可反映底泥的水、热、气状况和协调程度。

营养指标主要包括底泥有机质、N、P、K等养分指标以及综合营养指标。有机质含量是肥力的重要指标,它可以调节底泥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状况,还可影响底泥的生产性

能、微生物生物量、土壤NH4+、NO3-等等。底泥N、P、K等是底泥及水体生物的必需营养元素,其中N、P是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元素。除考虑营养指标总量外,还考虑其生物有效性。底泥中营养元素必须在合适范围内才能维持动植物和物生物的健康生长。过高会造成富营养化,过低造成营养贫瘠,均不利于底泥及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

污染指标主要考虑底泥无机重金属以及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元素包括镉、汞、砷、铜、铅、铬、锌、镍等,其中铜、铬、锌、镍为生物生长代谢的必需微量元素。以上重金属超标均会对底泥生物造成危害,同时容易释放到湖泊水体中造成污染。本标准中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难降解的持续性有机污染物六六六(HCH)和滴滴涕(DDT)。这两种有机物质作为有机氯农药的主要成分,极易在水体、底泥中以及生物中累积,造成生物毒性及生态破坏。污染指标分级时以土壤环境质量中的三级标准为划分根据,尽量使用水田和农田标准。

表2 高原湖滨湿地基底底泥理化指标

类别指标名称单位参数范围指标级别

污染指标

pH值-

6≤pH≤9 高

pH>9或pH<6 低镉mg/kg

Cd<0.2 高

0.2≤Cd<1.0 中

Cd≥1.0 低汞mg/kg

Hg<0.15 高

0.15≤Hg<1.5 中

Hg≥1.5 低砷mg/kg

As<15 高

15≤As<30 中

As≥30 低铜mg/kg

Cu<35 高

35≤Cu<400 中

As≥400 低铅mg/kg

Pb<35 高

35≤Pb<500 中

Pb≥500 低铬mg/kg

Cr<90 高

90≤Cr<400 中

Cr≥400 低锌mg/kg

Zn<100 高

100≤Zn<500 中

Zn≥500 低镍mg/kg

Ni<40 高

40≤Cr<200 中

Ni≥200 低六六六(HCH)mg/kg

HCH<0.05 高

0.05≤HCH<1.0 中

HCH≥1.0 低滴滴涕(DDT)mg/kg

DDT<0.05 高

0.05≤DDT<1.0 中

DDT≥1.0 低综合污染指数(CPI)b mg/kg

CPI<0.7 高

0.7≤CPI<2 中

CPI≥2 低

注:

a通过计算得到综合肥力指数,F i为第i个指标评分值,W i为第i个指标的权重。指标级别“高”为90分,“中”为50分,“低”为30分。各指标权重按如下方式分配:有机质为0.3,全氮或

类别指标名称单位参数范围指标级别

速效氮为0.25,速效磷为0.25,速效钾为0.20。

b通过计算得到各指标的污染指数,C i为污染物浓度,C ref为背景值;再通过

计算得到综合污染指数,P max为各指标污染指数的最大值,P ave为各指标污染指数的平均值。

2.2 高原湖滨湿地基底修复技术指标体系

包括基底陡坡岸修复工程技术和基底修复技术指标两类

2.2.1 高原湖滨湿地基底陡坡岸修复工程技术

由于受到外部干扰及水土侵蚀等,湖滨湿地基底形成不同程度的陡坡。根据坡度倾斜程度,对湖滨湿地基底进行自然或人工修复。主要修复指标体系如下:

表3高原湖滨湿地基底陡坡岸修复工程技术

序号坡岸类别坡度范围(i)处理措施备注

1 微坡岸i < 5°无需做驳岸处理-

2 缓坡岸5°≤i <15°自然驳岸处理以根系发达植物种植固定为主的驳

岸修复形式

3 陡坡岸i ≥ 15°人工驳岸处理以石块、生态材料或人工浆砌石等固定为主的驳岸修复形式

2.2.2 高原湖滨湿地基底修复技术指标体系

根据基底本底指标体系情况,对高原湖滨湿地基底进行相应恢复措施,使基底相应指标恢复到较高水平。采取措施包括自然恢复、人工恢复、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修复措施采取的原则为:当所有指标级别均为“高”时,采用自然修复方法;当所有指标中存在一个以上的级别为“中”时,且不存在“低”级别指标时,采用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法;当所有指标中存在一个以上的级别为“低”时,采用人工修复方法。具体参见表4。

表4高原湖滨湿地基底修复技术指标体系

序号技术类别指标参数类别指标级别判定标准

1 自然修复基底生物多样性指标

基底动物

当所有指标级别均为“高”时符合

条件,建议采用自然修复方法。

基底微生物

基底底泥理化指标

物理指标

营养指标

污染指标

2 自然修复和

人工修复相

基底生物多样性指标

基底动物当所有指标中存在一个以上的级别

为“中”时,且不存在“低”级别

基底微生物

六、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目前未出现重大分歧意见。

七、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说明采标程度,以及国内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情况

目前,世界各国的湿地恢复技术研究只是一个科学上约定俗成的范围,恢复手段和内容还不统一,缺乏世界统一的技术体系。

标准规定了高原湖滨湿地基底恢复技术的指标体系,即人工恢复技术和自然恢复技术。这些技术体系包含了各国湿地恢复中除政策法规体系之外的大部分内容。

不完全相同的是,本标准的制定,在汲取国外先进指标的基础上力求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先进、长期、稳定的原则下,强调基底恢复技术的评价指标要具有操作简便、有明确的内涵、易于掌握、可度量等特点。由于生态、水文过程的复杂性,目前各国和各部门之间在生态恢复过程中的可比性和重复性都比较模糊。对这些评价指标的选择要遵循目前最常用或普遍接受的原则;二是基底监测指标的选定,是以揭示高原湖滨湿地生态系统的生育过程、生态过程和干扰过程(自然的和人为的、破坏性和建设性的)的规律为终极目标。在指标选定时,保证指标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三是在制定的指标体系中,要体现宏观指标和微观指标相结合原则,在满足目标任务的同时,尽量精简观测指标;四是指标体系有良好的扩充和发展的弹性。指标体系设计要采用分层式结构分解。要求既符合当前观测技术、方法和理论的标准,又具有良好的扩充和发展的弹性,因为高原湖滨湿地生物种群、生物群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十分复杂,用于监测基底的指标还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会不断发展、充实和完善;五是以国内外现有的规范、规程和研究中普遍使用的观

测指标为基本依据。

八、作为推荐性或强制性标准的建议及其理由

建议作为推荐性标准发布

九、贯彻标准的措施建议

此标准一经发布,建议有关主管部门督促各湿地管理部门在高原湿地恢复过程中尽快按统一基底评价指标进行高原湖滨湿地的恢复技术选择,以提高保护的针对性和目标导向,使高原湖滨湿地基底恢复更为科学和有效。

十、预期效益分析

通过本指标体系的制定,从科学上指导我国高原湖滨湿地恢复过程中的基底恢复工作,使高原湖滨基底恢复工作步入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轨道,充分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方面使我国的现有的或即将建设的湿地恢复工程有了明确的基底观测内容,各工程在涉及和施工及长期观测方面更有针对性,不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节约了国家资金。另一方面,基底恢复观测指标的制定,为长期观测和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必将会产出大量的实用的研究成果指导湿地恢复生产实践,这将有助于高原湖泊流域环境改善和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自主的选择湿地恢复的主动与被动恢复模式;第三,湿地恢复的本底参照和有效性评估可为湿地恢复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提供参考,以便于评估湿地恢复的优先性,进而确定高原湖滨湿地基底恢复技术的优先性排序。

十一、其他应说明的事项(选填项)

主要参考文献

[1]PLFAs应用于底泥微生物群落分析及多样性评价研究[D].河海大学,2008.

[2]蔡立哲,马丽,高阳,郑天凌,林鹏. 海洋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污染程度评价标准的分析[J].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5):641-646

[3]耿世伟,渠晓东,张远,林坤德. 大型底栖动物生物评价指数比较与应用[J]. 环境科学, 2012, 33(07):2281-2287

[4]何舸, 龙闹, 周文,等. 丹阳练湖湿地生境修复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 2016,

55(12):3047-3050.

[5]李纯厚, 黄祥飞. 略论武汉东湖枝角类种类演替及其与生态因子的关系[J]. 水生生物

学报, 1992, 16(2):101-112.

[6]李敏,成杭新,李括. 中国淡水湖泊沉积物地球化学背景与环境质量基准建立的思考[J]. 地学前缘,20170519.1642.003 (网络出版).

[7]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中国土壤数据库,https://www.360docs.net/doc/283880610.html,/.

[8]宋红丽. 黄河故道区退化湿地人工促进恢复机制与优化模式研究[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2.

[9]田自强, 郑丙辉. 湖滨带自然湿地的恢复及其多级抗污调控技术工艺:, CN1880583[P]. 2006.

[10]熊飞,李文朝,潘继征. 高原深水湖泊抚仙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J]. 生物

多样性,2008,(03):288-297

[11]张楠,徐菲,王旭,范青,潘涛,孙长虹,王永刚. 涉及底栖动物指数的河流生态健康评价研究进展. 2013年水资源生态保护与水污染控制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2013.

湿地保护与湿地生态恢复技术(一)

湿地保护与湿地生态恢复技术(一) 摘要介绍了湿地保护与湿地生态恢复技术,并提出湿地重点攻关技术,以期为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湿地保护;湿地生态恢复;技术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保护湿地以及湿地生态的恢复,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湿地保护技术 由于湿地处于水陆交互作用的区域,生物种类十分丰富,仅占地球表面面积6%的湿地,却为世界20%的生物提供了生境,特别是为濒危珍稀鸟类提供了生息繁殖的基地,成为众多珍稀濒危水禽完成生命周期的必经之地。 一个系统的面积越大,该系统内物种的多样性和系统的稳定性越有保证。因此,增加湿地的面积是有效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平稳的基础。严禁围地造田,对湿地周围影响和破坏湿地生境的农田要退耕还湿,恢复湿地生境,增加湿地面积1]。湿地入水量减少是造成湿地萎缩不可忽视的原因,水文条件成为湿地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需要通过相关水利工程加以改善,增加湖泊的深度和广度以扩大湖容;增加鱼的产量,增强调蓄功能;积极进行各湿地引水通道建设,以获得高质量的补充水源;加强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加固堤防,搞好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泥沙淤积;恢复泛滥平原的结构和功能以利于蓄纳洪水,提供野生生物栖息地。 2湿地生态恢复技术 湿地恢复是指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2]。根据湿地的构成和生态系统特征,湿地的生态恢复技术可概括为以下3个部分:一是湿地生境恢复技术。湿地生境恢复的目标是通过采取各类技术措施,提高生境的异质性和稳定性。湿地生境恢复包括湿地基底恢复、湿地水状况恢复和湿地土壤恢复等。湿地的基底恢复是通过采取工程措施,维护基底的稳定性,稳定湿地面积,并对湿地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基底恢复技术包括湿地基底改造技术、湿地及上游水土流失控制技术、清淤技术等。湿地水状况恢复包括湿地水文条件的恢复和湿地水环境质量的改善。水文条件的恢复通常是通过筑坝、修建引水渠等水利工程措施来实现;湿地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包括污水处理技术、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技术等。二是湿地生物恢复(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物种选育和培植技术、物种引入技术、物种保护技术、种群动态调控技术、种群行为控制技术、群落结构优化配置与组建技术、群落演替控制与恢复技术等。三是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恢复技术。主要包括生态系统总体设计技术、生态系统构建与集成技术等。湿地生态恢复技术的研究既是湿地生态恢复研究中的重点,又是难点。 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重视,切实加强对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湿地污染源的综合整治与管理,通过部门间的联合,加大执法力度。要严格控制湿地氮、磷肥及农药的施用量,控制畜禽养殖场废水对湿地的污染影响,大型畜禽养殖场废水要严格按有关污染物排放标准达标排放,有条件的地区应推广养殖废水土地处理。 植物是人工湿地生态工程中最主要的生物净化材料,它能直接吸收利用污水中的营养物质,对水质的净化有一定作用。目前,在人工湿地植物种类应用方面,国内外均以水生植物类型为主,尤其是挺水植物。由于不同植物种类在营养吸收能力、根系深度、氧气释放量、生物量和抗逆性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它们在人工湿地中的净化作用并不相同。在选择净化植物时既要考虑地带性、地域性种类,还要选择经济价值高、用途广以及与湿地园林化建设相结合的种

湿地恢复生态工程

湿地恢复生态工程 12化41 杨冰清 12234014 湿地生态系统是指地表过湿或常年积水,生长着湿地植物的地区。湿地是开放水域与陆地之间过渡性的生态系统类型,它兼有水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其独特的结构和功能。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人类对湿地的利用主要集中在湿地排水和围垦上。如沼泽排水发展农业和畜牧业;森林湿地排水发展林业;围湖造田、造地发展农业和建筑业;深挖库塘灌水来发展养殖,吸引野生水禽;泥炭被开采作燃料,发展园艺业。 但在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日趋影响下,湿地丧失和退化严重,导致了湿地面积减少、湿地水质改变、湿地生物多样性降低,湿地功能和效益衰退。为防止这些过程的进一步恶化,保护现有湿地,恢复退化湿地,已经成为发挥湿地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最有效手段。 所谓湿地恢复,是指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湿地恢复与重建的原则有(1)、尊重湿地生态过程;(2)、充分利用自然能源;(3)、生态系统能够抵御自然灾害的干扰,并从中迅速恢复;(4)、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多重功能,提供多种效益;(5)、湿地是介于高地和水体的过渡带,要考虑它的生态交错带;(6)遵循生态工程学的原理和设计原则的要求。 湿地恢复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协调与平衡原理和整体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的理论基础是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这是指湿地的生物数量不超过湿地环境的承载力,避免系统的失衡和破坏。整体性原理的理论基础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使湿地生态系统在恢复过程中统一协调各种关系,保障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不同的湿地类型,恢复的指标体系及相应策略亦不同。对沼泽湿地而言,由于泥炭提取、农业开发和城镇扩建使湿地受损和丧失。如要发挥沼泽在流域系统中原有的调蓄洪水、滞纳沉积物、净化水质、美学景观等功能,必须重新调整和配置沼泽湿地的形态、规模和位置,因为并非所有的沼泽湿地都有同样的价值。在

XX地区黄河湿地生态修复项目设计报告

XX县黄河湿地生态修复项目设计报告 Word文档-可编辑 XX市水利勘察设计室 二O一八年一月

目录 1编制说明 (5) 1.1工程概况 (5) 1.2投资主要指标 (5) 1.3编制依据和主要问题 (5) 1.4编制依据 (7) 1.5编制过程及结论 (8) 2项目区基本情况 (9) 2.1自然条件 (9) 2.2土地利用现状及其评价 (11) 2.3社会经济状况 (12) 3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4) 3.1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 (14) 3.2项目建设的原则 (14) 4建设目标、任务与实施年限 (14) 4.1建设目标 (14) 4.2建设任务 (15) 4.3建设年限 (16) 5生态修复措施技术设计 (16) 5.1封禁方式 (16) 5.2生态修复措施技术设计 (16) 5.3监测方案 (23) 5.4监测表格 (26) 6年度实施计划 (35)

7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36) 7.1投资概算 (36) 7.2投资筹措方案 (39) 7.3分年度投资 (39) 8组织管理 (41) 8.1项目组织管理机构 (41) 8.2组织管理措施 (41) 8.3政策保障 (42) 8.4资金管理 (42) 8.5质量管理 (42) 8.6施工组织与管理 (43) 9效益分析 (44) 9.1生态效益分析 (44) 9.2社会效益分析 (44) 9.3基础效益分析 (44) 1、附表: (1)生态修复项目区自然条件与水土流失现状表 (2)项目区行政区划与人口、劳力、耕地情况表 (3)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表 (4)生态修复项目区农村产业结构与产值表 (5)生态修复项目措施规划表 (6)生态修复项目分年度实施计划表 (7)投资概算总表

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

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 湿地实际上包含多样的环境,这里先对湿地进行一些说明。湿地在农村的景观中占有重要地位,经过农家精心管理的水田和池塘等人工湿地维持着多样的生物相,这些与人类的生活关系密切的农村湿地的保护和生态修复也是很重要的。另外国内外对于湿地的生态修复也有很多实例,本报告所介绍的日本和英国生态修复的实例,虽然规模较小,但是做了很好的尝试,很多经验可借鉴。这些实例都说明湿地保护不是把湿地封闭起来就算是保护了,它必须通过周密的调查、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监测、研究等一系列科学过程。本报告中涉及许多生物学的内容,找不到足够的字典,原著中所用的一些动植物名称大多是日本俗名,没有英文学名的标注,在由日语的翻译过程中可能有不够准确的地方,仅供参考。 一、湿地的种类及特征 1971年伊朗的拉姆塞尔镇,通过了保护各国重要湿地的《关于对水鸟特别重要的湿地条约》,称为《拉姆塞尔条约》。第五次签约国会议1993年在日本钏路市召开。拉姆塞尔条约第一条对湿地(wetlands)作了如下定义:“湿地,不管是天然的,还是人工的;也不论是永久的,还是短时的;是停滞的,还是流动的;是淡水、半咸水、还是咸水,凡是沼泽地、湿原、泥炭地、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都属此列。” 拉姆塞尔条约所定义的湿地范围较宽,包括了从天然湿地到人工湿地等多样的湿地。根据1993年进行的第五次自然环境保护基础调查的湿地调查实施要领,日本的湿地,根据地形等条件,可以分类如下表。与拉姆塞尔定义一样,包括了多种环境下形成的湿地。 表1. 湿地分类表

⒈ 自然湿地 如表1所示,自然形成的湿地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的“湿原”是指在泥炭地中形成的草原。湿原中靠雨水和雪水滋润的称为“高层湿原”,高层湿原中有多样的水苔生长繁茂,好氧性植物发育。湿原中靠地下水滋润的称为“低层湿原”。低层湿原较高层湿原养分丰富,芦苇、蓑草类生长繁茂。介于两者之间的称为“中间湿原”,沼茅类是代表性发育种。但是并非高层湿原都在高处,低层湿原都分布在低地,有时一个湿原可同时兼有三种类型。 “涌水湿地”是由涌水等地下水滋润,是没有形成泥炭层的湿地。泥炭湿原只分布在气候凉爽的地域,而涌水湿地是分布在气候温暖的地域,形成毛毡苔类的特有植被。此外,还有雪、 河流、湖沼等淡水滋润的多种多样的湿地。 在海岸和近海的河口处,有些湿地在满潮时被海水或半咸水所淹没,在干潮时水又退去。在这种特殊环境条件的湿地中,生长着好盐性和耐盐性植物。在河口的盐性湿地中,生长着七面草等盐性植物。在干潮时露出大量滩涂,成为很多鸟类的觅食和休息的场地。红树林是热带和亚热带海岸较发育的长绿阔叶林,分布在日本九州以南的地区。 湿地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在日本的水稻生产区,从开始水稻生产的2000多年来,已有很多湿地变成了水田。北海道的湿原也因农田的开发面积不断减少。海岸的湿地也因围垦而大

高原湖滨湿地基底修复技术

高原湖滨湿地基底修复技术规范(报批稿) 编制说明 高原湖滨湿地基底修复技术规范起草工作组 2018年8月31日

一、工作简况(包括任务来源、协作单位、主要工作过程、标准主要起草人及承担的工作) 《高原湖滨湿地基底修复技术规范》(2015-LY-256)编制任务来源于国家林业局科学技术司。起草单位为西南林业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 任务下达后,起草单位组织成立了《高原湖滨湿地基底修复技术规范》起草工作组,并按林业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合同任务书要求进行了任务分工。起草工作组在认真查阅国内外有关湿地基底恢复技术特别是高原湖滨湿地现状、功能和保护利用等方面的文件与资料后,结合我国高原湖滨湿地的保护与利用现状,编制完成了《高原湖滨湿地基底修复技术规范》的总体框架。《高原湖滨湿地基底修复技术规范》的草案完成以后,又经过了工作组内部的多次讨论,最终形成《高原湖滨湿地基底修复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在收集所有专家意见后,项目组进行认真讨论,对《高原湖滨湿地基底修复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形成送审稿。 标准主要起草人及承担的工作: 刘云根:项目总负责人,负责项目组织协调并起草《高原湖滨湿地基底修复技术规范》总体框架,起草《高原湖滨湿地基底修复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王妍:起草和修改编制说明和具体标准条款,编写湖滨湿地基地本底指标,对初稿进行审定,补充具体条款。 杨思林:协助编写编制说明,征求专家意见,编写基地底泥理化指标部分。 马荣:参与起草总体框架,修改完善《高原湖滨湿地基底修复技术规范》 杨桂英:协助收集相关资料,实地调查,验证指标的适用性和科学性等。 武淑文:修改完善《高原湖滨湿地基底修复技术规范》的术语等信息。 二、制定标准的必要性和目的意义 高原湿地是我国典型生态脆弱带和生态系统最敏感的地区。目前气候变化叠加人为活动的影响,导致目前高原湿地面积萎缩、景观破碎和湿地水质污染等问题频现。湖滨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与湖泊水生生态系统的过渡区域,是湖泊外源污染削减的天然屏障和湖泊-流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滨湿地恢复与建设作为湖泊保护的天然屏障是

湿地生态恢复的原则、目标、特点、修复理论基础及技术和方案确定

湿地生态恢复的原则、目标、特点、修复理论基础及技术和方案确定 1 湿地生态恢复的原则 1.1 地域性原则 我国湿地分布广,涵盖了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各种类型的湿地。因此应根据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湿地类型、功能要求、经济基础等因素,制定适当的湿地生态恢复策略、指标体系和技术途径。 1.2 生态学原则 生态学原则主要包括生态演替规律、生物多样性原则、生态位原则等。生态学原则要求根据生态系统自身的演替规律分步骤分阶段进行恢复,并根据生态位和生物多样性原理构建生态系统结构和生物群落,使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处于最大利用和最优循环状态,达到水文、土壤、植被、生物同步和谐演进。 1.3 最小风险和最大效益原则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退化湿地系统的生态恢复是一项技术复杂、时间漫长、耗资巨大的工作。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某些环境要素的突变性,加之人们对生态过程及其内部运行机制认识的局限性,人们往往不可能对生态恢复的后果以及最终生态演替方向进行准确的估计和把握,因此,在某种意义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这就要求对被恢复对象进行系统综合的分析、论证,将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同时,还应尽力做到在最小风险、最小投资的情况下获得最大效益。在考虑生态效益的同时,还应考虑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 2 湿地生态恢复的目标 湿地生态恢复的总体目标是采用适当的生物、生态及工程技术,逐步恢复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最终达到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持续状态。但对于不同的退化湿地生态系统,其侧重点和要求也会有所不同。总体而言,湿地生态恢复的基本目标和要求如下: (1)实现生态系统地表基底的稳定性。地表基底是生态系统发育和存在的载体,基底不稳定就不可能保证生态系统的演替与发展。这一点应引起足够重视,因为中国湿地所面临的主要威胁大都属于改变系统基底类型的,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我国湿地的不可逆演替。

生态修复技术

受污染水体的生物 董哲仁,刘蒨,曾向辉 1 概述 对受污染的江河湖库水体进行修复,已是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需要。特别是南水北调东线沿线的治污工程,量大面广,寻找先进实用、造价低廉的技术迫在眉睫。 我国的江河湖库水体污染主要包括氮磷等营养物和有机物污染两方面。另外,湖泊水库蓝藻及赤潮给水域生态、人体健康也造成了严重危害。对于富营养化的控制,发达国家以控制营养盐为主,大多采取“高强度治污-自然生态恢复”的技术路线,即控制外源磷污染负荷并配合生态恢复措施,在这方面已经取得较大成效。 去除藻类与控制其生长是湖泊水库水体恢复与保护的难题。目前国际上采用的技术主要有三类:1〕化学方法:如加入化学药剂杀藻、加入铁盐促进磷的沉淀、加入石灰脱氮等,但是易造成二次污染;2〕物理方法:疏挖底泥、机械除藻、引水冲淤等,但往往治标不治本;3〕生物-生态方法:如放养控藻型生物、构建人工湿地和水生植被。开发生物-生态水体修复技术,是当前水环境技术的研究开发热点。实际上,大自然在发展变化的长期过程中,本身已经具备了自我净化、自我完善的强大能力,使得自然界得以持续而有序地运行。其中水体的自然生物净化能力,在人类出现之前的远古时期,就保证了自然界江河湖泊的水体洁净。目前开发的水体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实质上是按照仿生学的理论对于自然界恢复能力与自净能力的强化。可以说,按照自然界自身规律去恢复自然界的本来面貌;强化自然界自身的自净能力去治理被污染水体,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合乎逻辑的治污思路,也是一条创新的技术路线。 生物-生态污水处理技术,是利用培育的植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的技术。近年来这种技术发展很快,在国外已经达到工程实用化的程度,并且积累了系列观测数据。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具有以下优点:首先是处理效果好。其次,生物-生态水体修复的工程造价相对较低,不需耗能或低耗能,运行成本低廉。所需的微生物具有来源广、繁殖快的特点,如能在一定条件下,对其进行筛选、定向驯化、富集培养,可以对大多数有机物质实现生物降解处理。另外,这种处理技术不向水体投放药剂,不会形成二次污染。所以,这种廉价实用技术十分适用我国江河湖库大范围的污水治理工作。用生物-生态方法治污,还可以与绿化环境及景观改善相结合,在治理区建设休闲和体育设施,创造人与自然相融合的优美环境。 帖子28 精华0 威望25 土木币33 在线时间1 小时注册时间2006-11-10 查看详细资料TOP 2 主要处理工艺方法 生物处理技术包括好氧处理、厌氧处理、厌氧-好氧组合处理;利用细菌、藻类、微型动物的生物处理;利用湿地、土壤、河湖等自然净化能力处理等。以下重点介绍几种针对江河湖库污染大水体的修复技术。 2.1 生物膜法处理技术 生物膜法是指用天然材料(如卵石)、合成材料(如纤维)为载体,在其表面形成一种特殊的生物膜,生物膜表面积大,可为微生物提供较大的附着表面,有利于加强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其反应过程是:1〕基质向生物膜表面扩散;2〕在生物膜内部扩散;3〕微生物分泌的酵素与催化剂发生化学反应;4〕代谢生成物排出生物膜。生物膜法具有较高的处理效率。它的有机负荷较高,接触停留时间短,减少占地面积,节省投资。此外,运行管理时

湿地恢复的具体流程

湿地恢复的具体流程 摘自:原创作者:黑山绕阳河保护区 当前绝大多数湿地都面临着水资源缺乏,生态系统脆弱,亟待立项开发,而一个成功的湿地恢复项目,关键在于根据湿地恢复的流程,制定可行、合理的湿地恢复方案。 1 对湿地退化状况的调查与评价 对湿地的退化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价,以明确造成该湿地退化的原因、恢复潜力等。 2 确定湿地恢复区域 要选择恢复区域,首先要确定该恢复区属于地方、省级还是国家级优先恢复区域。要在一系列的恢复地点中选择最佳的恢复区域,同时还需要考虑一下四个方面的因素:水文条件、地理地貌条件、土壤条件和生物因素。 3 湿地恢复区域的本底调查 在设计一个恢复项目之前,应该对恢复区域进行本底调查和评估,以便了解该区域过去和现在的状况,恢复区域在过去是否属于湿地范畴,如果属于湿地,确定是哪些因素导致了湿地的退化或者丧失,特别是恢复区域过去的水文要素、植被的分布格局、地形地貌、物种对栖息地的需求等?恢复区域现在的状况如何? 4 确定湿地恢复的目标 就是对湿地恢复项目预期的结果进行陈述,它反映了开展湿地恢复项目的动机。根据不同的地域条件,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要求,湿地恢复的目标也会不同。有的目标是恢复到原来湿地的状态,有的目标是重新获得一个既包括原有特性,又包括对人类有益的新特性,还有的目标就是完全改变湿地状态。 5 使用参照点 即在该区域中能代表恢复湿地类型的受干扰最小的湿地,以此来代替恢复区域退化之前的湿地状态。

6 选择恢复方法 湿地恢复的最佳方法就是在尽可能的情况下选用最简单的恢复方法,因为越复杂的恢复方法,越容易在某个环节上出现偏差。采用破坏性最小、最为生态的方法最容易实现恢复目标。在实施更多的人为干预之前应考虑采用自然恢复方法。如果一些自然过程不能采用自然恢复方法,应更多的考虑采用生物工程,而不是传统的工程措施。 7 实施湿地恢复工作 按照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原则,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设计、风险评价及恢复与重建指标体系等对策与方法进行全面的规划与研究。在湿地恢复方案实施过程中,要利用和发展新技术,把湿地的恢复范围从局部扩大到整个流域,最终实现景观水平上的恢复。 8 湿地恢复的监测 在湿地保护和管理的各种方法策略中,特别在评价管理行为的成功行方面,监测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湿地恢复规划制定之后,恢复的监测方案便应同时完成,包括监测方法,监测指标,实施路线,采用频率和强度等。通常情况下,湿地恢复前和监测后的监测都是必要的。 9 湿地恢复的长期管理 湿地生态系统是一个不断与周边环境发生响应,并随时发生演变和变化的生态系统。湿地恢复措施完成后,仅仅是一个成功的湿地恢复项目的开始,还需要对恢复湿地进行长期管理,以便使其发挥预期的生态功能,并使人为影响达到最小化。长期管理通常需要维护现有的各种设施和设备,如水利设施、监测设施等,对生物群落和植被类型的长期管理,解决入侵物种或沉积物过量的问题,解决一些非预期的事件。 10 湿地恢复的综合评价 湿地恢复不但包括生态要素的恢复,也包括生态系统的恢复。生态要素包括土壤、水体、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态系统则包括不同层次、不同尺度规模、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因此,需要对湿地恢复进行综合性评价,以确定其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被损害的湿地是否恢复到或接近于它退化前的自然状态。

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技术

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技术 湿地是分布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之间具有独特水文、土壤、植被与生物特征的生态系统。按拉姆萨尔(Ramsar)公约,湿地的定义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湿地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水资源、生物资源、能源(泥炭、海盐等)、交通和旅游等资源,是地球上最具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湿地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组成部分交互作用,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蓄洪防旱、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其他系统不可替代的环境功能和生态效益,被称为“地球之肾”。 我国湿地面积约2.5×107平方米,仅次于加拿大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但是,由于人口膨胀以及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湿地生态系统遭受了来自人类社会的巨大压力。主要表现为城市污染物的排放(废水、垃圾)、农业面源污染、湿地盲目开垦、滥捕滥捞、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其结果造成河流断流、泥沙淤积、湖泊萎缩、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湿地己经成为全球最受威胁的生态系统之一,对湿地进行生态修复迫在眉睫。 湿地生态系统属于水域生态系统。其生物群落由水生和陆生种类组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迁移与演变活跃,具有较高的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研究是揭示湿地功能机理的关键。当前,国内外湿地生态过程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①化学过程侧重研究各类湿地C、N、S、P等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和Hg等重金属循环,沉积物、枯落物的积累和降解及微生物在养分循环中的作用。②生物过程研究更加注意长期定位和模拟实验研究。同时开展了物种迁移与基因流动过程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 ③物理过程仍是侧重湿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将系统热力学、信息论及控制论等新兴理论应用于湿地能量流动研究。通过对湿地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与相应研究,揭示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过程。 湿地生态系统特点:一是脆弱性。水是建立和维持湿地及其过程特有类型的最重要决定因子,水文流动是营养物质进入湿地的主要渠道,是湿地初级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因此,湿地对水资源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由于水文状况易受自然及人为活动干扰,所以湿地生态系统也极易受到破坏,且受破坏后难以恢复,表现出很强的脆弱性。二是过渡性。湿地同时具有陆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地带性分布特点,表现出水陆相兼的过渡性分布规律。三是结构和功能的独特性。湿地一般由湿生、沼生和水生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因子以及与其紧密相关的阳光、水分、土壤等非生物因子构成。湿地水陆交界的边缘效应使湿地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特征,为多样的动、植物群落提供了适宜的生境,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多样的生物多样性。四是较强的自净和自我恢复能力。湿地通过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以及化学、生物过程,吸收、固定、转化土壤和水中的营养物质的含量,降解有毒和污染的物质,净化水体。因此,湿地具有较强的自净和自我恢复能力。 湿地恢复 ,一方面指受损湿地生态系统通过保护使之自然恢复的过程 ,另一方面指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 ,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 ,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 ,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具体包括提高地下水位来养护沼泽 ,改善水由栖息地 ;增加湖泊的深度和广度以扩大湖容 ,增强调蓄功能; 迁移湖泊、河流中的富营养沉积物以及有毒物质以净化水质 ; 恢复泛溢平原的结构和功能以利于蓄纳洪水 ,提供野生生物栖息

包头市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初步设计20100713

1 概述 1.1 设计依据 1.1.1相关批文及文件 (1)包头市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勘察设计合同书,2010年2月12日 (2)包头市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交天津港航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09年3月 (3)包头市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交天津港航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0年4月 (4)包头市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测量图,中交天津港航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0年3月 (5)关于包头市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包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9年8月18日 (6)关于包头市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的批复,包头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2010年7月20日 1.1.2技术标准及设计规范 (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2)《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3)《建筑设备施工安装通用图集-排水工程》(91SB4-1); (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5)《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小型潜水排污泵选用及安装(含2003年局部修改版)》(01S305) (6)《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9)

(7)《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8)《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 (9)《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10)《鼓风曝气系统设计规程》(CECS97:97) (11)《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BB/T14529-93) (1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13)《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 (14)《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15)《泵站设计规范》(GB/T50265-97) (16)《港口工程测量规范》(JTJ203-98) (17)《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98-2000) (18)《水闸设计规范》(SL265—2001) (19)《给水排水工程管道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20)《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设计规范》(GB50069-2002) (2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22)《室外给水排水和煤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GB50032-2003) (2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年修订版) (24)《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25)《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97-94)(2000版) (26)《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1995) (27)《防洪标准》(GB50201—94) 以及国家其他有关的现行规范、标准等。

关于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工程之基底修复技术简介及探讨相应的技术措施

关于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工程之基底修复技术简介及探讨相应的技术 措施 引言 随着洱海流域社会活动的增加及经济的快速发展,洱海湖滨带生态系统受到很大程度的污染、破坏,为保障我大理州经济的稳进发展,必须急速遏制流域污染源、减少入湖污染量、提高洱海水质富营养化、改善湖滨生态景观,市政府决定实施洱海湖滨带(东区)生态修复工程。 关键词:湿地公园景观修复湖滨带(东区十标段)基底修复 一、区域背景以及工程简介 湖滨带是水陆生态交错带的一种类型,是指相邻的陆地生态系统与水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历来是人类活动最集中的场所,也是地球上最脆弱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洱海湖滨带的功能主要表现为湖滨水陆交错带内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相互作用,对交错带内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调节。 大理洱海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和景观规划营造是一项工期较长的系统工程,(东区十标段)主要是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总耗资达6991万元打造的128公里的洱海生态湖滨带(也叫人工湿地),“洱海目前建成了世界上最长的湖滨带,以每平方米7元多的低造价,由中国环科院引进日本先进技术实施。”在农村湿地公园,大理市环保局工程师奎一平介绍。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项目主要是对洱海沿湖工程1974.00以内的房屋进行退房还海,确保整个项目(洱海湖滨带东区生态修复工程)的顺利实施,高效完成。 二、湿地生态修复的基本目标及途径 湿地的生态修复是针对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而进行的,因而取决于洱海湿地生态特征的变化。 作为大理的水源保护地和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区域,保护稀缺资源、保护生态敏感性、修复受损生态系统刻不容缓。根据现状条件的分析调查,确定本次生态修复的基本目标和相应的技术措施。 通过对洱海湖滨带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对水系进行沟通、调整。提升湖泊湿地系统的净化和涵养功能,扩大湖泊湿地和水源涵养林的面积,形成高水平的淡水湖泊湿地公园。 1.相应的技术措施

湿地生态与人类发展

课程名称:湿地生态与人类发展主讲教师: 学号:姓名:成绩: 湿地生态所面临的挑战及有效措施 摘要:湿地由于具有丰富的资源、独特的生态结构和功能,其开发利用和保护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我国湿地资源丰富,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但由于自然干扰和人类活动的强烈干预等原因,许多湿地都面临着退化和消失的威胁。 关键字:湿地生态;退化威胁;保护措施 湿地,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丰富和生产力较高的生态系统。湿地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它既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又是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它可以给人类提供水和食物。湿地与人类息息相关,是人类拥有的宝贵资源,因此湿地被称为“生命的摇篮”、“地球之肾”和“鸟类的乐园”1。然而,近年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以及人类对湿地的破坏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湿地大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丧失,功能和效益衰退,严重危及湿地生物的生存。如何对退化的湿地进行恢复,使湿地资源能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支撑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已成为摆在我们而前的一项艰巨课题。因此,保护,恢复和合理利用湿地成为我国广泛关注的问题。 湿地生态所面临的挑战逐步加大,必须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对天然湿地的保护工作, 主要方式就是在天然湿地区域建立保护区。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 其实质性的目标是要维持天然湿地的土地利用状况以建立保护区之时的湿地自然生态系统状况和生态特征为起点, 通过管理使其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为了使天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必须以建立在保护天然湿地生态功能基础上的湿地合理 利用, 逐步取代破坏性利用。 湿地的恢复工程是必须的,合理利用湿地,设自然保护区,不得遭受任何人为的干扰和破坏,海拔高的可以种树,海拔较低的尽量保持芦苇,湖草的湖区风

湿地生态系统修复理论及技术_孙毅.pdf

第33卷第3期内蒙古林业科技Vol.33No.32007 年 9月JournalofInnerMongoliaForestryScience&Technology Sept.2007 湿地生态系统修复理论及技术 孙毅1,郭建斌1,党普兴2,刘艳辉1 (1.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北京100083;2.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陕西西安710048) 摘要: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生态恢复为主题,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分析湿地主要生态环境问题,重点 分析了主导生态因子水文特征的变化、形成原因及其生态影响。从湿地生境、湿地生物、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 功能方面,系统地分析了湿地生态恢复的具体途径,同时为保障湿地生态系统稳定发展,提出了经济、生态协调 发展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湿地;生态系统;修复 中图分类号:P931.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066(2007)03-33-03 ResearchonEvergladeWetlandRemediation SUNYi1, GUOJian-bin1, DANGPu-xing2, LIUYan-hui1 (1.College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 BeijingForestryUniversity, Beijing100083, China;2.InventoryandPlanningInstitute, StateForestryAdministration, Xian710048, China) Abstract:Evergladeisoneofthemostproductivitybiogeocenose, whichhasitsownenvironmentalfunctionand wetlandbenefit.Forthereasonitisoneoftheobjectsemphasizedlyprotectedbyhuman.Thispaperresearchesthe evergladebiogeocenosemodifiedwithwetlandremediationandguidedbybionomics, analysesthemainquestionsa-boutwetlandandenvironment.Theapproachofevergladewetlandremediationisanalyzed, andthemanagemode ofthebalanceabouteconomyandwetlandisbroughtforward. Keywords:everglade;wetland;ecosystem;remediation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05BA517A05) 湿地是分布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之 间具有独特水文、土壤、植被与生物特征的生态系 统。按拉姆萨尔(Ramsar)公约,湿地的定义为:“天 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 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 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 湿地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水资源、生物资 源、能源(泥炭、海盐等)、交通和旅游等资源,是 地球上最具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湿地的物 理、化学和生物组成部分交互作用,在调节气 候、涵养水源、蓄洪防旱、净化水质、保护生物 多样性等方面具有其他系统不可替代的环境功能 和生态效益,被称为“地球之肾”。 我国湿地面积约 2.5×107hm2,仅次于加拿大 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但是,由于人口膨胀以及工 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湿地生态系统遭 受了来自人类社会的巨大压力。主要表现为城市 ①收稿日期:2007-07-13

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测绘项目招投标书范本

千里马招标网https://www.360docs.net/doc/283880610.html, 东八路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测绘项目 竞争性磋商文件 山东鲁煤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 二〇一八年八月七日

东八路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测绘项目 竞争性磋商公告 山东鲁煤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受东营市城市管理局委托,就东八路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测绘项目以竞争性磋商方式实施,具体事宜按照竞争性磋商采购文件执行。 一、项目名称:东八路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测绘项目 二、采购人名称:东营市城市管理局 地址:东营市东城辽河路号 三、采购代理机构 名称:山东鲁煤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东营市东城沂州路与黄河路交叉口青年公社室 联系方式:- 四、项目内容及预算: 项目概况:东八路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测绘项目面积约公顷,项目估算总投资万元,测绘费计划投资万元人民币。 项目编号:DYZCC-# 采购范围:本工程施工范围内测绘的所有内容及技术服务。 测绘成果要求:地形图比例尺≧:,符合国家、行业相关规范、标准和业主要求,并满足设计要求。 本项目共计一个标段。 五、供应商资格要求: (一)供应商必须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条件; (二)供应商必须具有满足采购文件各项要求的条件和全面履约的能力,具有相应的售后服务能力,包括拥有相应的设备和人员; (三)供应商必须具有测绘丙级(含)以上资质;

(四)参加本项目的项目负责人必须具有工程师职称证书; (五)供应商的财务资信状况良好; (六)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 六、供应商报名时,需提供以下证件原件及加盖投标人公章的复印件: (一)营业执照副本; (二)资质证书副本; (三)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原件,如法定代表人委托代理人参加时,须提供法定代表人亲自签名(或印鉴)并加盖供应商公章的授权委托书及委托代理人本人的身份证原件; (四)拟派项目负责人工程师职称证书。 七、报名以及领取磋商文件时间、地点、联系方式: 报名成功者现场购买磋商文件,每本元(售后不退,谢绝邮购),未购买磋商文件视为放弃投标。 时间:年月日至月日(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每日:至:,:至:。 联系人:孔女士电话: - 地址:东营市东城沂州路与黄河路交叉口青年公社室 第一章总则

湿地修复技术理论.doc

1.3湿地修复的概述 1..31湿地恢复相关概念 湿地恢复,是指受损的湿地生态系统通过保护使之自然恢复的过程,也包括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湿地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包括提高地下水位来养护沼泽,改善水禽栖息地,增加湖泊的深度和广度以扩大湖的容积,增加鱼的产量,增强调蓄洪水的功能,迁移湖泊河流中的富营养沉积物以及有毒物质以净化水质,恢复泛滥平原的结构和功能以利于蓄纳洪水,提供野生生物栖息地,同时也有助于水质恢复。目前的湿地恢复实践主要集中在沼泽、湖泊、河流及河缘湿地的恢复上。 1.3.2湿地恢复的理论基础 1.3. 2.1退化湿地恢复的基本模式 受损害的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一般可采用两种模式途径,详见图4一1,当生态系统受损害没有超负荷并且是可逆的情况下,干扰和压力被解除后,恢复可在自然过程中发生。如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场退化,在进行围栏保护,几年后草场即可恢复;另一种超负荷的,并发生不可逆变化,仅依靠自然过程是不能使系统恢复到初始状态,必须辅助人工措施才能得以恢复。

1.3. 2.2指导湿地恢复的主要理论 (1)干扰理论 当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变化引起功能减弱或丧失时就发生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引起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退化的原因很多,干扰的作用是主要原因,干扰的结果上打破了原有的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和障碍,形成破坏性波动和恶性循环,从而导致系统的退化。 干扰分为自然干扰体系和人类干扰体系,任何一种自然环境因子只要对生命系统的作用强度超过正常强度,就可能造成生命系统的结

湿地公园生态修复模式创新应用探究 贾存

湿地公园生态修复模式创新应用探究贾存 发表时间:2018-12-22T17:56:31.140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23期作者:贾存李浩 [导读] 结合我国湿地公园的保护与修复现状,对湿地公园的修复模式做出了一些阐述,并对其修复模式有几点建议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财政局山东威海 264205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农业经济发展局山东威海 264205 摘要:结合我国湿地公园的保护与修复现状,对湿地公园的修复模式做出了一些阐述,并对其修复模式有几点建议,促进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推动整个湿地公园的保护及其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创新应用 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恶性的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突变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恢复生态系统原本的面貌。 1湿地公园的现状 湿地公园是城市文明的象征和生态安全的保障,是城市生态的基础,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最主要的功能是环境功能和社会功能。其中环境功能主要包括:调节环境,如涵养水源、降解污染物、中水的利用、调节气候等;供应资源,如提供城市用水、提供有机质、能源生产、水运交通等。社会功能主要包括:防控灾害,如蓄洪防旱、防止岸坡侵蚀、防止盐水入侵、防止风暴潮;保护生命,如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等;社会文化,如历史文化、景观美学、休闲娱乐、教育科研、提供就业等。 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随着城市的人口增多,人们肆意对湿地公园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不合理利用湿地公园的资源,破坏公园湿地生态系统,导致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及社会功能下降环境问题,不利于湿地公园的的健康发展。因此,对湿地公园生态的修复是一项长远的战略目标,以保证湿地公园能够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 2湿地公园的修复进展情况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为首,逐步开展了有关湿地公园的研究,旨在保护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对湿地公园的生态修复和重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湿地公园的修复,指的是通过一些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对退化或者消失的城市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逐步恢复湿地受干扰前的结构、功能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最终达到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状态,包括湿地水环境的修复和水质改善,湿地景观的修复与美化,生物、生境恢复与重建和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恢复与重建等方面。目前国内外的针对于湿地公园的修复的一些措施主要是分为:物理方法、化学方法以及生物方法。 物理方法包括:建设堤坝和水土工程,创建良好的土壤和水的环境,为持续发展湿地植物和吸引野生物种创造有利的条件;水体的稀释,定期更换湿地公园里面的水,水不足时应及时补给。降低污染物的浓度和减少污染物对生物的危害。隔离水底的污泥向水体的释放。化学方法主要是加入一些化学药品,改善水质的作用。 生物的方法主要是:投入有益的微生物,向污染物介入外来的降解菌,同时应抑制有害的细菌,防止水域中的有机物污染及水体的富营养化;人工湿地,人为地将石沙等按比例构成基质,并有选择地植入植物污水的处理生态系统,以净化水质和美化环境。 3湿地公园生态修复模式的创新应用 3.1湿地公园的退化与评价 确立一个定量的建立定量和动态的评价体系,定量评价体系就是给湿地公园划分等级,并确定相应的阈值和生态特征的参数,来研究湿地公园的修复技术。 3.2湿地公园生态修复方法 3.2.1植物修复法 “适地适树”能够有效改善生态系统的效益,如在污染源周围种植对污染物抗性较强的植物。 “丰富植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能加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乡土植物的种植及乔灌草复层结构的打造能有助于生态系统整体效益的发挥。 “植物根系能减少水土流失”,尤其一些具有匍匐茎或抓地性特别强的植物,有助于锁土和生态结构的稳定。 “建立植物监测点”,可以利用当地植物对有毒气体不同的敏感度的观察来检测环境有害气体的浓度,如高山榕、小叶榕、见血封喉、鹊肾树、凤凰木、龙眼、木棉、山楝、青果榕、乌榄、苏铁、秋枫、榄仁树等种类。 3.2.2水生态处理技术 微生物强化修复技术:通过特定微生物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转移或降解的作用,环保且经济。 人工湿地:种植水生植物,净化水质,提供氧气。 生物浮岛:利用泡沫等作为载体,将水生植物连根移植到载体内,根系能释放出抑制藻类生长的化合物,净化水质。 曝气充氧:指对水体进行人工曝气充氧以提高水中的溶解氧含量,防止水体黑臭现象。 雨水花园:自然形成的或人工挖掘的浅凹地,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或使之补给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城市用水,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洪控制与雨水利用设施。 3.3湿地公园的保护 以保护湿地公园的自然性,应相应减少人为干扰,保护湿地公园现有的生物种群和景观,最大限度地排除有人为因素造成的污染,保持湿地公园的原样性。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湿地公园的建设中,倡导湿地公园的无污染化,为保护现有的湿地公园尽一份责任。 3.4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管理 基于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生物的工程,来保障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种群的多样性和功能的可持续性。一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