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软实力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精)

中美软实力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精)
中美软实力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精)

中美软实力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内容提要」作者从认知和经验两个视角比较了中美软实力。在认知视角下,从软实力具有的多重二元属性出发,包括绝对性与相对性、独立性与相关性、政府性与非政府性、国际性与国内性、因果性与构成性,比较中美两国在这些属性中的不同认知取向。在经验视角下,采用民意调查数据,对目前中美软实力的现状进行了比较。通过对上述两个视角的比较,就中国软实力建设提出了若干思考,包括在认知上由更多强调软实力的一元属性向二元属性平衡的转变,并保持在不同软实力领域建设上的平衡等。

「关键词」软实力;硬实力;认知;经验;比较

「作者简介」方长平,1968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现为美国康奈尔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北京邮编:100872)

自美国学者约瑟夫。奈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 )"学说以来,有关软实力的讨论和研究风靡全球。国际关系中的软实力思想可以追溯到摩根索、瑙尔和克莱因等学者的著作,而奈则是最早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了软实力概念,包括它的内涵、来源、功能及其与硬实力的关系。「1」根据奈的阐释,软实力是"一种通过吸引而不是强制和利诱手段获取你所要东西的能力",它的来源一般存在于文化(在能对他国产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价值观(当它在海内外都能真正实践这些价值时)及外交政策(当政策被视为合法及道德威信时)。应该说,奈的软实力概念既为各国决策者提供了一个重要政策工具,也为国际学界讨论软实力问题特别是国别软实力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分析工具。

随着中国的崛起以及和平发展战略的提出,不仅以经济和军事实力为代表的中国硬实力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而且中国的软实力也越来越引起国际学界的兴趣。西方关于中国的软实力研究最近几年明显升温。「2」但由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文化的差异,西方学者难以客观地看待中国的软实力发展现状;即使承认中国软实力上升,但着眼点还是为提醒西方政府如何应对中国软实力上升可能带来的问题以及西方政府的应对之策。中国学界的软实力研究早期以翻译、评介奈的软实力学说为主,「3」近年来,国内学者借助奈的软实力概念对中国自身的软实力及与软实力相关的问题领域进行研究,如软实力和中国国际形象、国际责任的关系问题等。特别是随着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提出,探讨软实力建设在中国和平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的研究增多。「4」国内学界的研究取向和重点是借助了这一概念对中国软实力自身建设进行独立研究。

目前,中外关于中国软实力研究相对不足的是没有把中国软实力研究放在国际背景下,特别是从一种国际比较的视角来分析中国软实力建设的成败得失。

这固然与软实力不同于硬实力而难以进行比较有关,但软实力难以进行国别比较并不表明不可能比较。本文分别从认知和经验的视角出发,选择具有明显优势且对中国和平发展战略有关键影响的美国的软实力与中国的软实力进行比较,希冀通过比较,客观评估中美软实力存在的差异和发展态势,从而对中国的软实力建设和软实力战略的实施提供有益借鉴和启示。

一、中美软实力比较:认知的视角

本文采取的认知视角是从认知层面考察中美两国对软实力属性的不同理解以及基于认知基础上政策选择的差异。通过考察奈和其他中外学者对软实力概念的理解,笔者总结了软实力概念所包含的多重二元属性,即:软实力内涵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软实力与硬实力关系的独立性与相关性、软实力战略实施主体的政府性与非政府性、软实力战略实施层次的国内性与国际性、软实力战略目标的因果性与构成性。

(一)相对性与绝对性

这是基于软实力内涵而言的。软实力作为一种吸引力具有主体间性,这种主体间性意味着软实力必然要有自己特定的指涉对象,任何国家的软实力内涵并非同时可以对所有国家产生同样程度的吸引力,这就构成了软实力的相对性。相对性也就是奈所提到的"背景环境","任何力量资源的效用都取决于它的背景环境","美国流行文化对不同信仰和不同团体的吸引力(或者排斥力),会使美国政府官员们在推行他们的政策时更容易或者更困难".「5」但是,软实力的相对性并不否定其内涵具有绝对性一面。任何软实力资源,无论是文化、政治价值观还是对外政策,要增强其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必须遵守至少不能违背国际主流规范和制度,并符合国际社会未来发展的进步潮流。

从中美两国对各自软实力的认知看,美国更强调自己软实力的绝对性一面。美国人认为它的社会制度、政治价值观是普世的,具有绝对性。尽管在向世界推广的过程中曾经遇到其他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不同程度的质疑和抵制,但这并没有改变他们对自己软实力资源的绝对信奉。无论是美国民众还是美国政府,在这一点的认识上惊人地一致。

与信奉软实力绝对性一面的美国相比,中国则侧重于认同软实力的相对性,这种相对性认识既针对其他国家的软实力,也针对自我软实力。相对性集中体现在中国对世界认识的多样性原则上。中国政府认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上的不同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中国既不接受美国对自己社会制度和政治价值观的绝对主义认知,也不赞成把本国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推广到世界其他地区,认为每个国家都有权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

(二)独立性与相关性

这是基于软实力与硬实力关系而言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在资源属性、运用手段、实现目标等多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它们有着各自独立的生成逻辑与运行机制。

因此,二者的独立性是明显的。但是二者同样也具有复杂的相关性。正如奈指出的,"硬力量和软力量有时相互扶持,有时相互干扰".「6」首先,硬实力可以滋生软实力。一个国家在硬实力方面的成功往往对他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从而导致他国自动追随该国的现象,"有时弱国会受吸引而跳上强国驾驭的马车,特别是在小国没有多少选择余地,或大国的军事力量与软力量相辅相成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而且我们已看到,硬力量也有吸引人或者软的一面".「7」」但是,如果一国由于滥用硬实力而对别国或国际社会产生了明显或潜在的威胁,那么由硬实力而滋生软实力的效应将递减,甚至完全消失反而成为软实力生成的障碍。其次,软实力对硬实力的作用也是两方面,软实力可以为硬实力的运用提供合法性支持,软实力的不足也可以导致硬实力作用的发挥受制约。

在独立性与相关性上,美国更强调软实力的独立性一面。美国认为自己享有巨大优势的软实力资源和世界上最强大的硬实力资源,所以并不刻意认为需要利用硬实力滋生软实力。这种独立性还表现在,在美国对外关系史上特别是在硬实力强大时期,美国经常利用自己的硬实力优势对别国进行诱惑、制裁或武力威胁,甚至不考虑国际法、国际制度和当代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软约束".这样不考虑软实力与硬实力相关性的结果就是美国经常陷入对外关系危机。奈以伊拉克战争为例,由于美国2003年发动伊拉克战争没有取得联合国的授权,其战争的合法性受到质疑,"这就使得盟国难以向美国提供基地和后勤支持,继而削弱了美国的硬力量??土耳其国会拒绝允许美国过境运送其地面部队,沙特阿拉伯不愿让美国使用1991年就提供的空军基地,这些都是例证".「8」

与美国偏向于认同软实力的独立性一面相比,中国则更关注二者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尤其体现为我们试图从硬实力的增强中取得软实力资源。在潜意识甚至在政策层面,我们很多人有意无意把中国今天的国际地位上升归结为硬实力的提高,因此也就试图通过硬实力的提高来改变我们的国际形象,赢得软实力资源,甚至把硬实力的提高作为衡量软实力建设成功的标准之一。

(三)政府主体性与非政府主体性

这涉及软实力的主体性问题。一般认为,硬实力属于政府所有,但是软实力并不能完全为政府所掌控。

许多软实力资源独立于政府部门,仅对政府的需求做出部分回应。"今天,美国公司或非政府组织形成了它们自己的软实力,这些软实力与政府的外交政策目标相一致或相违背。"「9」与硬实力相对,软实力的力量来自它非垄断的本性和扩散性。正如王沪宁认为,文化是一种广义的信息,如果封闭或垄断一种文化,那么就不能使它构成"软权力"的基本支柱。「10」当然,政府并非完

全超脱于软实力之外。从软实力的来源看,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以及一国内外政策的制定都体现出政府的诉求或政府主导。而且从软权力的推广、运用看,由政府主动推动的软实力资源往往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在软实力战略实施主体上,美国认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同样重要。以美国对外推进民主计划为例。对外推进民主一直是美国政府重要的对外战略目标。美国政府有很多机构直接从事海外推进民主计划,如"美国国际发展署"及"美国国务院民主、人权和劳工局"等,这些机构为那些符合"民主标准"的国家提供大量的资金,以促进和巩固全球民主。但是,美国的广大非政府组织在其对外推进民主的进程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主要包括国家民主基金、国际事务国家民主研究所、国际私人事业中心、美国国际劳工团结中心、国际选举体制基金、自由之家、欧亚基金会、卡特中心等。「11」这些非政府组织与美国政府相互配合,在推进美国海外民主计划活动进程中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其他非政府组织,如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制片公司、吸引全球学生和学者来美求学的美国大学、遍布世界各地的美国跨国公司等,在传播美国的大众文化、知识、价值观、生活方式乃至政治制度方面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甚至超过美国政府的影响力。

中国推进软实力进程的明显特征是政府主导色彩浓厚,非政府组织独立主导或参与较少。这既有中国的特殊国情——非政府组织发育不成熟的因素,也与中国历来把对外交往作为国之大事的认知有关,结果导致非政府组织(包括公司、个人以及其他民间团体)

直接主导、参与与软实力建设相关的文化活动较少。

最近几年,中国政府在其他国家举办的"中国年"、"中国文化年"、"感知中国行"等活动以及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的"孔子学院",「12」在传播中国的语言和文化、推动中国软实力资源在全球的扩展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相比较而言,非政府组织在中国推进软实力战略中还有更大的空间。

(四)国内性与国际性

这是从软实力战略实施层次来看的。尽管软实力的最终结果体现为一国对他国的吸引力,但是软实力战略的实施显然不是一个单纯的对外关系问题,而是一个国家如何在国际和国内两个舞台上塑造、展示自己魅力的问题。它不仅要求一国把自己的优秀文化、发展模式和外交理念传播到世界上,争取他国理解和接受,而且更强调一国如何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塑造、政府治理能力的提高、市民社会的培育等领域进行富有吸引力的建设与创新,达到"善治"的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更是基础性的关键议题。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一国国内的治理状况很容易反馈到国外,引起正面或负面的国际效应,导致其软实力的上升或下降。一个国内社会治理混乱甚至走向"失败"的国家,很难取信于国际社会。

在国际和国内层次上,美国都非常重视培育和推广自己的软实力资源。有

过在美国学习、工作或旅游经历的人应该对美国社会的公民素质、社会治理水平、文化的开放性与多元性、政府的决策机制有很深的印象。在国际层次上,如前所述,美国一直重视利用软实力资源实现自己的对外战略目标,政府和非政府机构相互配合,在软实力的对外战略实施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软实力建设上,中国更重视国际层面,更重视在对外交往中宣传自己的优秀文化、发展成就和外交理念,争綜蚠釩_取国际社会的理解与认同,以提高我们的吸引力、增强我们的软实力。比较而言,我们过去对国内治理与软实力建设的关系认识不足,认为软实力建设更多的是通过对外交往增强对外部吸引力,而不是内政与外交协调发展共同促进软实力的提高。

(五)因果性与构成性

这涉及软实力的战略目标。以物质性因素所体现的硬实力往往在国际政治和一国的对外政策中产生因果性作用,能够推动一国实现其具体战略目标。而软实力作为一种非物质性实力,笔者认为它对国家产生作用的方式不同。一方面,它有可能为硬实力作用的发挥提供合法性支持,作为一个干预性变量,它和硬实力一起对国家行为产生因果性作用,以实现一国的具体战略目标,也就是因果性目标;另一方面,软实力可以对国家的身份和利益产生构成性作用。软实力作用的发挥主要是通过文化、价值观的塑造、影响和说服,最终结果是把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内化到他国,形成他国新的国家身份。同时在这个进程中,本国为了把自己更好的软实力资源推广到国际社会,也在不断培育、塑造自己的新的软实力资源,实现制度建设和文化领域的创新,从而形成本国新的身份和利益。这就实现了软实力的构成性目标。「13」

从认知层面看,美国政府对软实力的因果性和构成性目标都很推崇。美国希望软实力作为其重要外交工具和硬实力一起实现美国对外战略的具体目标,譬如,美国政府在海湾战争中通过获得联合国安理会授权,赢得了美国盟国的广泛支持,取得了战争胜利;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也试图获得联合国安理会的再次授权,以增强其战争的合法性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但结果未达到目的。从构成性看,美国人认为其文化、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具有普世性,美国作为正义的代表有道义上的责任把这些普世性价值通过一切手段推广到世界各个角落。

中国至少在目前阶段更多关注软实力的因果性目标,对软实力的构成性目标强调不足。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原因外,包括硬实力发展本来就离不开软实力的支持、软实力是一国综合国力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希望通过软实力达到的最主要的因果性目标是在周边和全球层次上缓解"中国威胁论",取得国际社会理解,使其接受并支持中国的和平发展。至于构成性目标,由于中国对软实力的相对性理解,我们不会像美国那样积极、主动把自己的价值观、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扩展到世界,内化并改变他国的身份。中国目前更多的是培育自己的软实力资源,至少在政策层面没有利用自己的软实力资源改变他国身份的目标。

中美两国在软实力多重二元属性认知上存在的上述差异,源于中美两国不同的政治文化、不同的国情、在国际格局中的不同地位、不同的战略目标等。美国在国际格局中的超级大国地位、自由主义国内政治文化、改造世界的历史使命、领导世界的战略目标,必然与正在崛起并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社会主义中国在软实力属性的认知和软实力战略实施上有所不同。

二、中美软实力比较:经验的视角

经验视角下的中美软实力比较是通过具体调查数据说明中美软实力的现状。如果说认知视角侧重于中美两国对软实力属性和政策选择的自我认知,那么经验视角则是国际社会对中美软实力现状进行的认识和评估。本文以下提供的调查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大致揭示了国际社会对中美软实力现状的认识。

(一)美国软实力:从巅峰到相对衰落

著名的国际民意调查机构澳大利亚鲁威研究所(Lowy institute)2005年的调查表明,对美国持积极态度的澳大利亚人仅有58%,远远低于对日本的84%,也低于对中国的69%;而持消极态度的达到39%,也高于对中国的25%.更糟糕的是,大约57%的澳大利亚人担心美国对外政策有潜在的危险,这个比例与对伊斯兰激进主义的担心持平,尽管2002年伊斯兰极端分子对印尼巴厘岛的恐怖袭击中,200多名死者中的大部分是澳大利亚人。当然这个数字也高于对中国担心的35%.「14」需要指出的是,美国与澳大利亚近50年来一直是非常密切的同盟国。

美国著名的安赫尔特国家"品牌"指数(Anholt Nation B rands Index )被普遍认为是全球公共舆论的测量表,也是国际学术界考察一国软实力的重要指标。

根据2005年第2季度发表的报告显示,美国在25个国家中排名第11位,落后于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士、英国、瑞典、意大利、德国、荷兰、法国和新西兰。在问及哪些国家的政府制定的政策有助于国际和平与安全问题上,美国在被调查的25个国家中排在第19位,这对美国对外政策的正义性也提出了挑战。「15」

美国的软实力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直到21世纪初处于巅峰时期。美国在信息技术领域的绝对优势刺激了美国经济增长,美国的电影、音乐、电视在全球各地流行,而东欧、非洲等地的"民主变革"也似乎印证了美国对自己政治制度的绝对认知。但上述民意调查表明,近年来美国的软实力确实出现相对衰落的趋势,主要原因有:第一,布什政府上台后在国际政治中的单边主义作风引起了包括美国盟国在内的极度反感,美国没有批准《京都议定书》及《国际刑事法院公约》就是例证。第二,公共外交政策的失误。从克林顿政府后期开始,美国开始削减公共外交——政府提供资金支持以影响国外公共舆论的项目——预算。有数据表明,美国国务院提供文化和交流项目的预算自1993年至2002年每年都在减少。美国与国外的学术和文化交流已经从1995年的4.5万

人减少到2001年的2.9万人。1993~1999年,美国国务院从事公共外交的公职人员数量已经下降了1/4.「16」第三,持续四年的伊拉克战争不仅在美国国内而且在整个世界引起了对美国政府的信心危机。战前美国政府没有取得联合国安理会的合法授权,使得国际多边安全机制处于边缘化。战争期间的美军"虐囚事件"等使得国际社会对美国的价值观和人道主义的理念表示怀疑。

总体来看,美国软实力衰落的原因与美国的政策行为特别是与对外政策行为有关,主要是美国的政策导致了美国软实力的衰落。西方学者在分析反美主义的源泉时注意区别了两个层面,即"美国是什么(what America is )"与"美国做什么(what America does )".「17」

目前,美国软实力的衰落主要还是"美国做什么"导致的,而"美国是什么"仍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也是美国仍然在软实力领域具有优势的原因之一。

(二)中国的软实力:稳步上升

2006年3月7日,英国广播公司国际广播电台(以下简称BBC 国际台)公布了一项在全球22个国家进行的调查。这项调查是BBC 国际台委托全球舆论调查公司和美国马里兰州立大学国际政策态度项目联合进行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1)如何看待中国在世界的影响;(2)是否希望中国在经济上进一步强大;(3)是否希望中国在军事实力上进一步强大。第一个问题与软实力问题最直接相关。在被调查的22个国家中,有14个国家的绝大多数或多数民众对中国持正面看法。总体上看,在除中国外的被调查民众中,接近一半人(48%)认为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是正面的;30%的人对中国的影响持负面看法。据了解,这个公司曾经对美国做过类似调查。在21个被调查国家中,只有6个国家的多数受访者认为美国对世界的影响是积极的,15个国家的多数受访者对此评价是消极的。

在所有的被调查者中,积极评价美国的人数比例为38%,低于中国的10%;消极评价美国的人数比例达47%,高于中国的17%.「18」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05年公布的一项国际民意测验结果显示,许多国家包括长期以来一直是美国盟友的西欧国家对中国比对美国更有好感。该中心调查了包括美国在内的16个国家的舆论。在为自己同华盛顿保持"特殊关系"而自豪的英国,几乎2/3(65%)

的英国人对中国怀有好感,相比之下对美国持正面看法的人占55%.在法国,58%的人对中国持正面看法,有43%的人对美国持相同看法。在西班牙和荷兰,调查结果也大同小异。在3个穆斯林国家、同时也是美国盟友的土耳其、巴基斯坦和约旦,对美国怀有好感的人最少,只有大约1/5的受访者对美国持正面看法。只有印度和波兰对美国持比较正面的看法,而加拿大人对中国和美国怀有好感者所占比例相同。「19」尽管这些数据并不能完全准确地说明中国软实力的现状,但是至少说明了中国软实力的上升势头。

中国软实力的稳步上升,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我们近年在发展硬实力的同时,高度重视软实力建设,并在软实力建设中大致把握了不同领域的平衡有关,特别是在内政和外交上避免了出现对中国软实力建设有重大不利影响的突发性事件发生,具体说来:(1)在文化领域,我们加大了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力度,通过采取现代化方式把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介绍和传播到国外,提高了我们传统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2)

在政治价值观领域,在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稳步推进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尤其是通过对国内发展成就进行宣传,突出我们的发展模式的优越性,努力取得国际社会对我们体制的认同;(3)在外交领域,伴随我们硬实力的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进一步发展走向感到疑虑的时刻,中国政府及时提出和平发展战略,在对外政策主张和实践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中国与其他大国合作,积极推动全球热点问题的和平解决,如朝核危机、伊朗核危机等,取得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大国的认同,中国承担起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国际角色;中国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赢得周边国家的普遍赞赏;中国在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中坚持互不干涉内政,积极扩大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通过降低关税、减免债务、扩大投资特别是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赢得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理解与欢迎,"中非合作论坛"就是中国与发展中国家探讨共同发展的一个典范。另外,中国参与多边国际组织和国际机制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也不断提高。

三、对中国软实力建设的政策启示

第一,从认知视角看,中国对软实力的认知应该从目前的一元属性向二元属性发展,并在政策层面尽可能取得二者均衡。具体说来:在绝对性与相对性上,我们要从目前更多地强调软实力的相对性原则向兼顾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均衡方向发展。过于强调软实力内涵的绝对性,往往导致在软实力战略实施上的困境,美国在海外的民主计划经常由于不考虑具体的国情而受挫,不仅没有增强反而损害了美国的软实力。而过于强调软实力内涵的相对性,甚至否定软实力的绝对性一面,也会招致国际社会的非议。目前,西方国家对于中国坚持把经济与政治、外交脱钩,与一些在西方看来人权记录很差的国家发展外交关系和开展经济合作表示不满,甚至有学者认为这涉及中国外交的合法性问题,必然制约了中国软实力的发挥。「20」我们虽然不完全认同这些观点,但我们的对外政策也需要在国家利益与国际责任、自我外交理念与国际共同规范的平衡上,寻求自身软实力的增长。在独立性与相关性上,西方不少学者认为中国的软实力完全在于硬实力的增强或者运用硬实力施加软实力。「21」我们对此不敢苟同,但我们确实也需要改变过去以为硬实力增强必然带来软实力提高的认识,真正重视软实力自身的建设,从战略上协调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平衡发展。在政府性与非政府性上,美国经验虽然有其特殊性,但我们也需要认识到非政府组织在文化传播与交流上的独特作用,合理的组织应该有利于我们软实力的建设。在国内性与国际性上,我们要改变过去只重视对外形象,而较少重视我们内部治理的做法,内部治理进步本身就是衡量一个国家形象的重要标志。所以,我们一定要改变把软实力单纯看做是外交问题,而保持内政与外交的统一和平衡。在因果性和构成性上,我们在利用软实力实现具体对外战略目标的同

时,也要在战略上考虑如何把我们的软实力资源和人类普世性价值观结合起来,推动国际社会接受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模式和外交理念。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仅仅在政策层面利用软实力吸引其他国家支持我们的政策主张,还要在观念和文化层面把我们的软实力建构成国际社会的主流规范。尽管这是一个长远的议程,但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负责任大国,作为一个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的国家,理应有这样的抱负。西方有学者也注意到,"与日本的内向型(inward -looking )文化不同,中国从本质上视自己的文化为世界文化",「22」这种中国文化固有的外向型和辐射力也为中国软实力构成性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第二,从经验视角看,我们在软实力建设中需要保持不同领域的大致平衡。美国即使有国内的文化、政治价值观的软实力优势,但由于其对外政策的失误,结果导致软实力的受损和衰落。而中国在苏东剧变、冷战结束后的"逆境"中,软实力还可以稳步上升,也与我们在软实力建设中大致把握了不同领域的平衡有关。应该说在文化和对外政策领域,我们的软实力建设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培育了很多的有效工具。

为了保持不同领域软实力建设的平衡发展,当前我们特别需要在意识形态和发展模式上寻求软实力资源。

西方有学者认为我们软实力的局限在于我们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缺乏吸引力。「23」还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建立在巨大的国内市场和庞大的劳动力供应的基础上,且以环境恶化、收入差距过大等为代价,因此,其他发展中国家没有条件也不愿意"复制"中国的发展模式,因此它难以构成中国扩大影响的软实力。「24」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进行重要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应该说,我们目前提出的国内构建"和谐社会"和国际建设"和谐世界"就是这方面创新的最新成果。

它们既是中国国家建设(包括软实力建设)的经验总结和创新、发展,也为中国今后的软实力建设提供了一个较为完备的框架,从而在国际与国内不同层次、政府与非政府等不同主体、文化与政治价值观和外交等不同领域、硬实力与软实力等不同实力类型、近期与长期的不同战略目标等方面平衡的基础上取得软实力的提高。

[收稿日期:2007-01-17]

[修回日期:2007-05-06]

注释:

「1」「笔者认为约瑟夫。奈从20世纪90年代后学术研究重点转向软实力议题,他试图通过软实力把自己长期信奉的自由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和美国的对

外政策联结起来,他撰写了大量的著作、论文和专栏文章讨论软实力问题,著作类主要有:B ound to Lead :The Changing N ature of Am erican Power,NewYork:Basic Books,1990;Soft Power :The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Politics,New York :Public Affairs ,2004.发表的论文主要有"Soft Power,"Foreign Policy ,Fall 1990;"The Changing Nature of World Power,"PoliticalScience Quarterly ,Vol.105,Issue 2,Summer 1990;"On the Riseand fall of American Soft Power ,"N ew Perspectives Quarterly ,Vol.22,No.3,Summer 2005;Robert O.Keohane and Joseph S.Nye,J r.,"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Foreign Affairs ,September/October 1998.另外,他还针对近年来美国反恐战争中软实力的作用问题撰写了大量评论性文章。」

「2」「近年直接讨论中国软实力的代表性论文有:Joseph S.Nye,J r.,"The Rise of China's Soft Power ,"TheWall S treet Journal Asia,

De2cember 29,2005;Bates Gill and Yanzhong Huang,"Sources and Limitsof Chinese Soft Power ,"Survival,Vol.48,No.2,2007,pp.17-36;Joshua Kurlantzick ,"China's Charm :Implications of ChineseSoft Power,"Carne2gie Endowment,Policy B rief 47,June 2006;JoshuaKurlantzick ,"China's Charm Offensive in Southeast Asia ,"CurrentHistory ,Vol.105,Issue 692,September 2006,pp.270-276.」

「3」「这方面代表性的论文参见有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第91~96页;张小明:《约瑟夫。奈的"软权力"思想分析》,载《美国研究》,2005年第1期,第20~36页;刘德斌:《"软权力"说的由来与发展》,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4期,第55~62页。」

「4」「这方面成果很多,参见谢晓娟:《论软权力中的国家形象及其塑造》,载《理论前沿》,2004年第19期,第19~21页;李捷:《提升软权力对实现我国和平崛起战略的作用》,载《太平洋学报》,2005年第12期,第64~71页;宋效峰:《试析中国和平崛起中的软权力因素》,载《求是》,2005年8月,第76~79页。」

「5」「[美]约瑟夫。奈著,吴小辉等译:《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6」「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第24页。」

「7」「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第24~25页。」

「8」「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第26页。」

「9」「[美]约瑟夫。S.奈著,郑志国等译:《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10」「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第96页。」

「11」「参见Alexandra Silver,"Soft Power:Democracy -Promotionand U.S.NGOs,"Working Paper of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March17,2006,https://www.360docs.net/doc/285170087.html,/publication

/10164/soft_power.html#1.」

「12」「孔子学院是中外合作建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其宗旨是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力量。截至2006年底,已经启动建设了120余所孔子学院(课堂),分布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见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285170087.html, /cn_hanban /kzxy.php.」

「13」「有关观念、文化等软实力资源的因果性和构成性的作用研究成果可参见Judith Goldstein and RobertO.Keohane ,eds.,Ideas and ForeignPolicy:Beliefs,Institutions ,and Political Change ,

Ithaca :CornellUniversityPress ,1993;A.Wendt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14」「资料来源:Lowy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Policy,"TheLowy Institute Poll 2005,"Data B ook,p.6,http :

//https://www.360docs.net/doc/285170087.html,/AustraliaAndTheWorld.asp.」

「15」「http://www.gmi https://www.360docs.net/doc/285170087.html, /gmipoll /release.php?p

=20050801.」

「16」「有关数据转引自Joshua Kurlantzick,"The Decline of AmericanSoft Power,"Current History ,Vol.104,No.686,December 2005,p.420.」

「17」「Peter J.Kazenstein and Robert O.Keohane ,Anti -Am ericanisms in World Politics ,Ithaca and London:CornellUniversity Press,2007,p.2.」

「18」「"22Nation Poll Shows China Viewed Positively by Most Countries,"http ://www.worldpublicop https://www.360docs.net/doc/285170087.html,/p ipa

/articles/views_on_countriesregions_bt/116.php ?nid ===116=brglm.」

「19」「有关数据转引自《最新国际民调显示:中国形象超过美国》,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285170087.html, /world /2005-06/24/content_3128706.htm.」

「20」「Bates Gill and Yanzhong Huang ,"Sources and Limits of

ChineseSoft Power,"pp.28-29.」

「21」「如美国对外关系协会高级研究员布鲁斯。吉里(Bruce Gilley)就认为,当代中国一直通过它的硬实力施加它的软实力,包括军事威胁和对其他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安全施加影响的能力。参见Eser Pan,"China's Soft PowerInitiative,"May 18,2006,http :

//https://www.360docs.net/doc/285170087.html,/pub2lication/10715/chinas _soft _power

_initiative.html ?breadcrumb =%2Fpublication%2Fpublication

_list%3Fgroupby%3D0%26type%3Dbackgrounder%26filter%3D271.」

「22」「David S.G.Goodman ,"China in East Asian and World

Cul2ture,"in Barry Buzan and Rosemary Foot,Does China Matter?A Reassessment,New York:Routledge,2004,p.73.」

「23」「Eser Pan,"China Soft Power Initiative ,"May 18,2006,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285170087.html,/publication

/10715/chinas_soft_power_initiative.html?bread2crumb

=%2Fpublication%2Fpublication_list%3Fgroupby%3D0%26type%3Dbackgrounde r%26filter%3D271.」

「24」「Phillip C.Saudners ,ed.,"China's Global Activism :Strategy,Drivers ,and Tools,"Institute of N ational S trategy S tudies OccationalPaper 4,Washington ,D.C.:National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October2006.」

提高文化软实力对于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我国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为了增强软实力,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并取得了突出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方面。提升我国软实力,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注重发挥中华文化的优势,积极学习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路子。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壮大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加强国防力量的同时,使国家文化软实力有一个大的提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我们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二是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

题的关键,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我们要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开阔发展思路,拓宽发展途径,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和有序的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的骨干作用,保护好、引导好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迅速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使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三是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不断扩大我国文的影响力。传播深度决定影响广度。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一方面要不断丰富和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另一方面必须花大力气提高文化传播能力。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巨大潜能和可能产生的不可估量的影响,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运用和管理,把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新引擎,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人生启示录:一个人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潘宗光语录 快乐是一种心境,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在于你能放下多少。 做一个安乐自在的人,主要是一种心态,是一种智慧和修养,谦冲淡泊,处下不争。 跛兔赛跑 ——关键词“软实力”“硬实力” 一只跛足的兔子要和一只健步如飞的兔子比赛,跛足的兔子知道自己硬实力不够,比赛前一天晚上就拼命钻研、熟悉地图,看能不能找出快捷方式到达终点;而那只健步如飞的兔子呢?它自恃硬实力很强,当晚沉迷网络不睡觉。结果,第二天比赛,跛足的兔子一跛一跛到达终点,健步如飞的兔子却迷失了方向,输了。可见硬实力强的基础上没有软实力的配合,一样要失败。但换言之,如果这只兔子不是跛足而是断腿的兔子,它的硬实力等于零,那么它再预先做足功课,熟悉地图,积累了丰富的软实力也无济于事,软实力必须以硬实力为支撑。 今天理想的大学教育主要应针对两方面,一是帮助学生吸收知识,提升他们的创造力、分析能力,统称为“硬实力”;同时,我们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文化内涵等,称为“软实力”。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1990年提出“硬实力与软实力”这两个名词时这样解释,对于一个国家来讲,“硬实力”就是指支配性实力,比如一国的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和科技力量;而“软实力”则是文化、国民素质、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及其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对于任何国家来说,综合实力都是由“硬实力”和“软实力”构成的,两种实力的关系不是和而是积,是互为补充的。 教育也是一样,我们一定要帮助学生同步发展软硬两方面的实力。因为一个人的学问越高,他的硬实力越强,那么他就越需要小心,因为他很容易变得目空一切,走极端。这时候他需要用软实力,他的智慧、慈悲心、品德来平衡他强悍的硬实力,这样在大是大非当中才可以把持得住。 张无忌学剑 ——关键词:软硬两种实力要平衡 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里,张无忌武功很高,但还没有达到最高境界,因为他的软实力还不够。所以他又向张三丰学太极剑,张三丰在他面前表演太极剑,张无忌没有看剑招,而是看剑意。突然他说:“我现在全部忘记了,忘记得一干二净了。”这说明他已经摆脱了剑术的约束,人剑合一,武功登峰造极。 我们要追求什么样的人生价值?《道德经》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听起来很复杂,其实很简单,“为学日益”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由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积淀起来的、传承下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性、人伦性和传承性,它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材料,是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价值体系和文化体系建立和建设的必不可少的资源,是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坚忍不拔、自强不息主体精神。 第二,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义轻利、整体至上的精神对中华民族的长期稳定和团结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西方文化倡导的个人位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的侵袭和泛滥起到了批判和抑制作用,也激发了当代中国大学生不断高涨的爱国主义热忱。 第三,传承和追求和谐统一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整体,崇尚和谐统一。归纳起来,和谐统一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产生重要影响的方而有二:其一,和谐统一思想强调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谐与和平,主张通过道德教化而非强制手段来解决问题,主张用和平手段而非暴力手段来解决争端。这种以一贯之的思想教化,造就了一个爱好和平的伟大民族,一个闻名于世的礼仪之邦,更铸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正确的价值取向。其二,主张家庭内部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倡导一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的价值取向对中国当代大学生的团体意

识、宽容精神、家庭意识、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培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四,传承和发扬“仁者爱人”的人本主义精神。儒家提倡对人的爱护和尊重,一贯把“仁爱”作为协调人际关系的伦理道德。要求人们首先要有“爱亲”之心,从爱自己的亲人做起,然后由己推人,由近及远,达到“泛爱众”的道德境界。通过对“仁爱”的倡导和践行,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四海之内皆兄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宽广情怀和尊老爱幼的良好社会风尚。“仁者爱人”的理念,是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精神的集中表现,它有利于激发人们的社会责仟感,有助于培养社会成员最基本的道德义务感。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不是与三生俱来的,而是通过高校的人文知识的科学教育、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家庭的良好传统教育、党和政府的坚强有力支持、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整个社会的良好风尚以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勤奋工作的等多种途径和方式的全力作用的结果。 总之,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不是短期、短效行为,而是一个历史的时代的重大课题,是一个民族自立自强的长远发展规划。这就要求我们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切实改进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模式、方法和载体,努力营造大学生传承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形成长效机制,在自由民主、活泼开放、和谐创新的环境中哺育一代又一代素质高、方向坚定的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我的中国梦与传统文化

我的中国梦与传统文化 我总觉得我是一个很俗的人,谈起梦想总让我觉得很矫情,也很少去深思这个问题。谈到我的中国梦,总觉得离我很遥远,却犹记得小学课本上的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我记得当年我还很热血的把这句话当成自己的座右铭,每每读起,总觉得热血沸腾,而现在,早已没有了那种热血,这算是成熟吗?我不知道。我常常在想也许被我们丢弃的那种热血却恰恰是最宝贵的。 生活在一个国家通常能深刻直观感受到的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而现在,很多人都越来越觉得缺失了很多,西方文化的快速传播,使得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越来越模糊,也有人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

文化已经过时。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早已不复存在。然而,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在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人民身心安稳,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生活;而当今的人们却将自己锁在一道道铁栏内,社会活动中还会受到频发恶性事件的威胁。常常有人感叹,现在的人的行为连道德底线都没有了。 很多骇人听闻的事情在现在而言好像已经沦落为一种司空见惯,究其原因不知道该说是一种文化的缺失还是人性的毁灭,我

不知道,常常看到这些现象,我总是会觉得很心痛,可是我自己那点绵薄之力我真的不知道要怎么去实践。 其实从前提起传统文化,我也嗤之以鼻,总觉得那是那些文化腐朽人的盲目追求。高二假期,我有幸参加了一次传统文化论坛。有时候,一次偶然真的可以改变人的一生。那次论坛,我受益颇多,以致我的人生观也因此而有所改变。记忆最深的,还是前辈语重心长的那一句:“老祖宗不会骗你的”我这才明白,我一直觉得所缺失的那一部分重要东西,就是传统文化。 古人常说:“修身,治国,平天下”这句话是有次序之分的,“修身”是这项宏伟蓝图的基础。人,立于世,必以德服人,而“老祖宗”

中国文化软实力战略分析

文化软实力视域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力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的定义,软实力与软权力的关系。 文化软实力基本内涵本文强调文化软实力,更多的强调文化对外的影响力,对于文化的界定已然不是单纯的文化,而是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中的文化。首先对于文化的界定要明确、分析。奈指出,软力量的来源主要有三种:“文化(在能对他国产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价值观(当它在海内外都能真正实现这些价值时)及外交政策(当政策被视为合法性及道德威信时)”。o 1、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内在联系 2、(大国崛起、软实力、硬实力、巧实力)、物质性成长和社会性成长。 一、文化软实力战略分析(研究路径)从层次分析法的方法分析中国文化软实力 预设性和生成性问题 1、从国家层面 2、从地区层面 3、从国际层面,全球互动,全球文化 4、战略思维,大国社会性成长规律转变现实与理想两种思维。世界大国地位的 维持的四个方面。成长方式的哲学思维的转变 5、战略结构(权力结构的转变,权力以知识为基础和前提) 6、战略定位与决策(中国崛起应当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中国文化软实力的 提高不是投资、援助等。) 二、战略和战术的结合提升策略 1、现实与理论的方面 2、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现实实践。 与现实意义(软实力的双重作用 选题意义 国际文化讲坛上流传着一句名言:19 世纪是靠军事改变世界,20 世纪是靠经济改变世界,21 世纪要靠文化改变世纪。“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作为人类关照世界的新视角、认识世界的新理念、改变世界的新方式而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①当前,文化软实力成为一个世界核心概念已是不争事实,它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文化复兴是实现强国梦的必备条件,没有强大的文化力量,就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②。国际社会的竞争也反复证明:一个民族或国家在文化发展上占据了制高点,获得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该民族或国家也就能在全球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地位和明显优势。在我国,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更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不断推进以及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觉醒,文化软实力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试图对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路径作点粗浅的探讨 国际视域下文化软实力的生成性问题与路径依 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软实力 本文主要强调在国际视域下,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如何转变为文化软实力。

浅谈企业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关系

浅谈企业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关系 企业的软实力和硬实力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二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生存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我国著名的企业生存管理专家、企业未来生存管理思想创立者邓正红先生说过:“企业的软实力强、硬实力弱,企业有希望兴;企业的软实力弱、硬实力强,企业就会逐步衰败;企业的软实力弱、硬实力弱,企业将无法生存;只有软实力和硬实力都强,企业才会基业长青。”由此可见,软实力和硬实力关系十分密切。 企业的软实力是指能够适时为企业提供战略支持、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需求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思想。企业的硬实力是指能够满足市场不断变化需求、具有持续生存实力并形成产业化的核心技术和具有较强市场生存能力的标志性产品;二者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转化,从软实力到硬实力,从硬实力到软实力,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螺旋渐进过程。英特尔公司的核心处理器技术在业界长期处于领先水平,这种持续顶尖的硬实力来自于英特尔在市场和业界长期积累下来的硬技术权威,因而它能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做全球化公司;而英特尔公司能够持续保持技术领先,在于他长期坚持创新所积累的软实力已内化为企业的核心生存力,形成了特有的“创新永动机”,使其硬件技术几乎做到极致的水平,成为全球企业软实力与硬实力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高度统一的典范。 由此可见,软实力要靠硬实力支撑,没有硬实力,软实力就犹如建在沙滩上的房子,没有生存根基;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硬实力要靠软实力辅佐,没有软实力,硬实力的发展就会受限,犹如没有阳光雨露滋润的花朵。换句话说,就是硬实力促进软实力,软实力提升硬实力;软实力是影响,硬实力是支配。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是第一位的,精神是第二位的,物质与精神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互为存在的前提条件,其中任何一方都不能离开另一方单独存在。正是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中,物质与精神获得了各自不同的规定性。”这其实就是对企业软实力和硬实力关系的最好诠释。 有人作过形象比喻: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关系可以用“混凝土模型”来比喻,混凝土的构成包括水泥、砂子、石头和钢筋,这些构成因素只能代表企业的硬实力,在混凝土形成之前这些资源都是分散的,要将这些分散的资源揉合在一起,必须注入水,并产生凝固反应,这个水就是企业的软实力。反之,如果离开了水泥、砂子、石头和钢筋这些硬实力因素,水就只能是水,就不会是软实力,也不

浅谈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浅谈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内容摘要: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认在我们小组看来,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传承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当今时代,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满足人民精神期待的重要保证,它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一个国家如果只注重硬实力的发展,不注重软实力的发展,国家的发展难以持久。只有二者协调发展,国家才有可能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文化软实力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秩序正在进行调整和重组,在这个过程中,不充分认识文化软实力在国家发展中的意义将会在全球化中坐失良机。随着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洪流冲击受到排挤.但是任何一个民族的现代化都必须

建立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上.如果说文化是整个社会的灵魂,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现代化的活水.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挖掘精华,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不断创新,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 时间的洪流不断地向前,国家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终将有一天需要我们青年大学生去继承、去发扬。但是,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的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过多少了解呢?对此,我们小组在校内进行了一次比较详尽的问卷调查。 一、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而在此次关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的同学其实根本不重视这一次的问卷调查,由此也可见现在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与继承意识的淡薄。根据调查的结果我们也发现,许多同学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只有大体上的一种模糊的认识。这里列举的也只是一小部分: (一)被冷落的国粹—京剧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蕴藏着浓厚的文化思想。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我校大学生中流行音乐盛行,歌星、超女大受欢迎,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文化也多元化的发展,传统文化能不能在同学们的心中站稳脚跟,他们是否有心去感受和体会国粹的魅力?京剧的发展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与历史的积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它的博大精深值得

“中国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座谈会发言稿:弘扬传统文化,实现中国梦传统文化发言稿

“中国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座谈会发言稿:弘扬传统文化,实现中国梦传统文化发言 稿 “中国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座谈会发言稿:弘扬传统文化,实现中国梦就像欧洲的文艺复兴是从恢复古罗马的文化传统开始一样,欲实现复兴中华民族的中国梦,也必须要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因为一个中断了历史和传统的民族,不可能仅仅依靠全面移植外来文化而再现属于自己的辉煌。 而全面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则是认识、学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第一步。儒、释、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三根柱子,两层楼上面一层的文化是由文人创造的精英文化,包括孔、孟、老庄,唐诗、宋词、元曲其共同载体是汉字,是借汉字传承的中华文化。一提传统文化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这些,但是很多人常常忽略了楼下还有一层。这个底层不是低下的意思,其广大、高远、丰富、精彩,超出许多人的想象。这部分文化的载体是语言,即主要由口头传承的文化,其特点就是口口相传,包括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手工技艺、民俗、节日等等。 在传统社会,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子弟,没有读过书,不识字,他甚至没有名字。但是,他不但知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知

道勤俭持家,还知道孝顺父母,知道精忠报国。为什么?他听说书,他看戏,他过传统节日。他就是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建立了深层的道德感,有了一个中国人的自我认知。 五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留下了今天能让我们骄傲的本钱;100年来对旧传统的反叛让我们得以暂时离开家园眺望山那边的风景,有了比较和开阔的视野,也留下了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的新传统;30年的改革开放,既为复兴传统文化打下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也在现代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出现了把传统视为陈旧、落后、土的东西迅速抛弃、抹掉的现象。只有把中华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全部内容充分认识,认真总结,才能找到我们自信与自豪的支点,抛弃自卑与自残的思想与行为,在不断的反思中前进,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

中国的四个大国形象定义文化软实力

中国的四个大国形象定义文化软实力 2014-01-03 09:15 来源:联合早报作者:韩方明 字号: 去年的最后一天,中国央视的重头新闻,是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当时,他强调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并希望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创造力,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以此来加强中国的文化强国建设。虽然这已经不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强调文化的作用,但是在政治局层面的学习中强调文化软实力,并将此与全面深化改革联系起来,是否会意味着“文化软实力”将成为新的一年中国全面改革的进程中的又一个新关键词呢? 根据笔者的理解,提高文化软实力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最直接的意涵莫过于从国际向度来理解这一概念。在这个层面上提高软实力可以有效地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传播中国好声音,以世界听得懂的话语向世界介绍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接纳中国,增进对中国的认知。同时,可以藉此让优秀的中华文明为全球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从而为构建更加多元繁荣的世界文明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亦是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应有之义。提高文化软实力同时必然有其国内向度的意义。这就要求要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探索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来推动中国文化的全面繁荣和快速发展,从而提升全民道德水准。这是当前全面改革进程的重要助推力,因为文化不仅是精神的力量,文化软实力本身就是实实在在的存在。 近年来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越来越重视和认可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不同层面的行为体诸如国家框架下的政府、民间层面的非官方组织乃至个人等都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当事人。中国以往的对外传播是僵化而单向的“外宣”模式,这种单向大喇叭式的形式忽视了行为体之间的互动。随着国家对外传播理念的转变,中国新一届领导因应网络时代信息化的特征,通过改革外交理念、拓展公共外交等多种形式,已经逐渐摆脱以往的单一模式,以更加多元多样的行为方式在世界范围内树立起正向而丰满的中国国家形象。 今年出台的全面改革战略就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推动中外人文交流,以此来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典型案例就是孔子学院的开办,这已经让汉语在越来越多的国家走入寻常百姓家,开始成为一门有着世界影响力的语言;2013年《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政普片不仅让外国人耳目一新,就是对中国人来说也是首次以如此亲民的方式近距离地感知领导人与普通人的关系,这种全新的国际传播形式一改世界对中国国家领导人形象的认知,更显亲民风;再比如越来越多的普通中国人用自己的言行从微观层面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美好,让世界增进了对中国的认知,不仅感动了中国,也感动了世界。 当然负面的形象也是存在的,比如部分中国游客在海外乱涂乱画,不讲礼貌没有公德,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等行为;一些企业在走出去以后不遵守东道国的法律、文化以及风俗传统,甚至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较差造成中国企业口碑下降等问题;再比如一些官方考察团到国外以后竟然以游玩为主、考察为辅,也让世界看不懂。所有这些都大大影响了中国的国家形象,让外国公众和政府对中国有了另一层的看法。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积累,它不仅以程式化的经典文献、制度等客体形式存在着,而且广泛地以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着。中国传统文化将成为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文化背景。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种种社会系统的变迁——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政治的——都构成了传统中国与当代中国的不同图景,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我们的社会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迁。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正确引导大学生主动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其有价值的部分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都能产生积极影响,也有利于消解市场经济某些经济原则带来的负面效应。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我国传统文化中思想哲学的基础儒家提出做人的理想应当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甚至主张“清静无为”的道家,也有人格修养的原则,即“内圣外王”。这尤其是儒家历代的志士仁人的道德理想。如汉初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集体的利益,国家的兴盛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实现民族复兴的

关键时期,应增强我们集体荣誉感和爱国主义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价值,报效国家。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胸怀浩然之气,昂扬奋发,平治天下正,是对自己修养的重视,使得自强不息成为历代知识分子的特色。正是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使得中华民族屡经患难而不倒。我们国家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期,在国内需要进一步探索改革的思路,在国外需要我们去争取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我们面临的困难很大,大学生作为将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就应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于艰难困苦中奋发图强,逾挫逾勇,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唯有如此方能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远屹立于世界之林。 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这种处贫贱而乐在其中的人生态度是一种精神享受,而此时的人格世界是一种安然、充实又自得的世界。当一个人处于贫穷凄寒的境地又能锲而不舍地追求人生价值时,安贫乐道起着精神支柱的作用。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陶渊明“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是”;刘禹锡的《陋室铭》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他们的这种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能鼓励我们在挫折中保持信心,乐观旷达,藐视苦难,充满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让我们能从挫折中走向成功。 废寝忘食、乐而忘忧的学习态度——《论语》中孔子有关道德修养方面的论述涵盖多个方面。如在修身做人方面孔子教育他的弟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者。”意思是看见道德高尚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讲道德的

浅谈中国文化软实力及其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题目谈中国文化软实力及其作用 学院动物科学学院 专业水产养殖 年级2012级 学号21217059 姓名彭超 任课老师潘于旭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2 年10 月31 日

浅谈中国文化软实力及其作用 彭超 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杭州 310000 摘要:当今中国的主导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主导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文化软实力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较强的普世性、后发性、开放融合性、和谐共赢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基本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具有诸多的表现形式,我们应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进一步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软实力体系。 关键词:文化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表现出来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吸引力,对国家综合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社会,文化慢慢成为整个民族的凝聚力及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整个综合国力相互竞争的一项重要的指标,让精神文化生活丰富起来越来越变成人们的热切愿望,需要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前进的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鼓励整个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综合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1]可见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文化中所蕴含的文化软实力还是整个国家快速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要了解文化软实力,我们先要了解文化的内涵。 1 “文化”的内涵与分类 什么是“文化”?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多达500多种的定义。各学科对于文化都有不同的定义,现在只列举三个影响较为广泛的定义。 第一个给“文化”下明确定义的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个人通过学习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社会学家在“文化”的定义方面与人类学家比较相近,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在分析文化定义时认为,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语言学家所给出的定义是:“文化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的一切精神和实践活动的总和,包括人类世代所共享的物质财富和非物质财富。狭义的文化则是使用特种语言表达思想的某一社会群体的独特生活方式及其表达形式。”[2] H. H. Stern根据文化的结构和范畴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等[3]。 Hammerly把文化分为信息文化、行为文化和成就文化。信息文化指本族一般受教育语者所掌握的关于社会、地理、历史等知识;行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

中美国力差距

凤凰卫视12月7日《寰宇大战略》,以下为文字实录: 邱震海:寰宇大战略,运筹帷幄中,大家好,我们知道最近几年中美两国整体的国力的迅速的接近,我想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中当然包括经济总量,包括经济实力,包括国力,也包括军事实力,但是与此同时,我们知道美国他之所以成为一个世界头号强国,他必定有强国背后的生存逻辑,而中国之所以能够迅速的追赶美国,乃至,也许有一天我们大家都希望能够超越美国也有中国自己本身的超越的一种内在逻辑。 所以今天我们非常高兴,专程从美国赶来的美国的联邦法院的出庭律师张军,同时在中国方面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国际关系学院的副院长金灿荣教授,也是时事评论员彭晓芸女士。 先看看灿荣兄,灿荣兄,我们认识那么多年了,我觉得你素来乐观,我记得05年,06年,距今六年,八年和七年之前,他就跟我说,我们现在已经认真的在计算中国什么时候能超越美国,天啊,06年,05年的时候,中国连德国都没超过,老三都没做,你已经在想超越老大了,现在我们已经超越老二,超越日本都已经快要五年时间了,下一步恐怕超越美国是指日可待的事情,现在跟六七年相比,你是更有信心了,还是比那时候稍具不足? 金灿荣:我当然是更有信心了。 邱震海:理由? 金灿荣:理由非常简单,就是中国的工业化能力得到了证实,大家都有工业化能力就比量了,我告诉大家,量工业化的巅峰肯定是在我们中国,因为英国的工业化一千万人,美国工业化的时候是一亿人,中国是十亿人。 邱震海:不好意思,我打断一下,当你这样说,你似乎在认证一种逻辑,就是中国追赶的速度,工业化,工业化不是从中国开始,而是从西方开始,我们只是在追赶西方的速度方面,我们有很强的强力,我们有强的能量,你指的是追赶速度,而不是说未来有一天超过西方之后,能够未来长期的未来五百年能够成为世界的中心。

硬实力和软实力的辩证关系

硬实力和软实力的辩证关系 一.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含义 软实力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美国前国家情报委员会主席约瑟夫·奈于1990年代提出。虽然在此之前也有学者对于软实力曾做过一定分析和预测,但是约瑟夫·奈关于软实力的思想是最清晰、最明确的。他认为硬实力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凭借其可以实实在在使用的诸如人口、领土、自然资源、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的强制性、支配性能力而强迫其他国家服从自己领导、指挥的力量和权利。相对应的,软实力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己所愿的能力。它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1]我认为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特点可以分别被简单概括成:强迫力、支配力和吸引力、同化力。 二.硬实力和软实力的辩证关系 1.相互区别 首先,硬实力和软实力有非常明显的性质上的区别。硬实力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比如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拥有资源储备的多少,军事力量的现代化与否,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这些构成硬实力的要素,简单来说,是可以被测量和估算的。美国截止2012年部署有1737枚核弹,比俄罗斯多将近30%;美国经济总量约15万亿美元,全球第一;美国矿产资源丰富,矿产储量潜在总值居世界第一。通过这些简单的数字,我们就可以比较清楚的了解美国的硬实力情况。但是,软实力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更像一种精神力量。通过这种精神力量来彰显本国的优势,从而使得他国自然而然的模仿,聚拢,追随。软实力的主要来源是一国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国家政策、社会体制,这些要素都很难量化和测量。 其次,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获得方式不同。硬实力的获取和强弱建立在有形资源和对这些资源的耗费上。构成硬实力的要素,诸如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因此,硬实力的发展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得到明显的提升。但是,软实力的获取和发展则很难在较短时间内看

当代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分析

当代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分析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生活实践活动中的历史积淀,是无数人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文化精髓。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大地积极指导意义、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先进文化的吸收者,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因此,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一、学习传统文化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修养,规范思想品德。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倡导的以道德实践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对自己对社会都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倡导应建立的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协调有序的人际关系,特别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实践要义,时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虽然看重生命,却绝不苟且偷生。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观点,提出了“舍生

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儒家精神认为,当个体的生存与道德原则发生矛盾时,个体应舍弃生命来服从道德原则。这种为了仁义而不惜牺牲生命的死亡观,是宏大刚强的气概,是不可侵犯的凛然正气。而这种价值观也深刻地影响了我们每个人。

在中国的很多古诗中就蕴含了许多做人的准则和思想道德,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说过“国家兴亡之学,名族盛衰之学”。《周易乾卦》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上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就需要具有刚毅自强的品格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唯有如此,才能够在以后激烈的竞争中取胜,才能够在社会上立足,才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习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中华民族才有可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加强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普及工作,而且可以发挥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中起到建设性作用。 二、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对大学生具有重大意义。爱国主义思想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后一时代的人们总是把前一时代的优秀思想精华继承下来,而且有新的补充,发扬光大。在新的时代,爱国主义的传承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经过世世代代的沉积、凝集、升华、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总是围绕着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这个中心。

浅析中国软实力状况

浅析中国软实力状况 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迅猛发展,世界生产大分工的推进,各国之间的差异不再仅仅体现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这一个不能整体反映一个国家真正经济实力,文化底蕴,政治力量的代码上。国家的软实力如何,才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重要标准。 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包括硬实力与软实力,硬实力主要是指国家的经济实力,设施设备等。软实力实则是指国家的文化实力,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国家软实力具体所指的是指文化、教育、法律环境、制度建设、国家的执政能力、管理能力、国民的心态、国民的形象、中华民族精神和凝聚和来自文化传统持久的一种对国民的影响感,凝聚力。也包括中国的文化产品,比如说出版物、报纸电影、电视事业等这些东西的影响。甚至是语言,比如说语言表达的一种影响力。一种美感,一种魅力,都应该是包括其中。 从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年成功举办第29届奥运会,2010年成功举办第16届亚运会第10届亚残运会,2010年成功承办世界博览会到2011年的利比亚大撤侨,索马里海盗案,2012年的南海问题争端以及近日被世界各国所普遍关注的中菲黄岩岛对峙。再到我国目前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再到世界各国人民兴起的汉语热,海外孔子学府的成立,成龙,姚明等中国巨星在国际宣传的中国形象等。简而言之,不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都无不显示着中国的国家软实力正与日俱增。虽然中国的成绩受世界各国人们所肯定,但是在中国发展中,在提升国家

软实力的进程中,中国还存在着许多有待改善的地方。 譬如(1)片面发展经济实力,忽视政治,文化的建设。近10年的中国,经济水平渐渐与世界大国接轨,但是国民的政治参与程度与经济快速发展的水平不相称,国民参与政治管理仍然受到限制,所谓的民主,自由都只是浅层次的。文化建设投入不足,部分地区仍然存在师资不足,设备不齐全,硬件设施明显落后等情况。文化建设投入相较与国际水平(即文化教育建设的投入必须达到国家财政支出的3%以上)仍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2)片面追求近期效益,缺乏可持续发展意识。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为经济的发展所付出的代价是十分惨重的,以牺牲生态环境,国民健康换取短暂暴利的现象时有发生,各个相关部门监管力度不足,部分甚至为虎作伥,成为这些现象的始作俑者的庇护伞。从三聚氰胺奶粉到染色馒头,再到工业明胶毒胶囊,都无不体现着中国存在着目光短浅之嫌(3)中国文化软实力依旧不足。像美国这样一个超级大国,它的文化产品出口甚至已经超过了它的工业,农业产品,它在利用经济冲击世界各国经济的同时也在采用文化渗透他国文化。中国由于在文化建设方面重视程度不高,如对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物的暴留,对传统节日的尊重与继承,对外来文化的筛选不够谨慎,导致许多国人有崇洋媚外的思维,特别是做为中国未来新生代的年轻人,长期的精神空虚致使他们沉迷于韩剧,美国电影中,使得中国电影一度失音。致使中国的文化得不到很好的继承。对于官场腐败现象整治不力,人民民主自由程度不及他国,致使中国国民对自己国家不够自信反而把眼光放在国外。还有

中美软实力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精)

中美软实力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内容提要」作者从认知和经验两个视角比较了中美软实力。在认知视角下,从软实力具有的多重二元属性出发,包括绝对性与相对性、独立性与相关性、政府性与非政府性、国际性与国内性、因果性与构成性,比较中美两国在这些属性中的不同认知取向。在经验视角下,采用民意调查数据,对目前中美软实力的现状进行了比较。通过对上述两个视角的比较,就中国软实力建设提出了若干思考,包括在认知上由更多强调软实力的一元属性向二元属性平衡的转变,并保持在不同软实力领域建设上的平衡等。 「关键词」软实力;硬实力;认知;经验;比较 「作者简介」方长平,1968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现为美国康奈尔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北京邮编:100872) 自美国学者约瑟夫。奈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 )"学说以来,有关软实力的讨论和研究风靡全球。国际关系中的软实力思想可以追溯到摩根索、瑙尔和克莱因等学者的著作,而奈则是最早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了软实力概念,包括它的内涵、来源、功能及其与硬实力的关系。「1」根据奈的阐释,软实力是"一种通过吸引而不是强制和利诱手段获取你所要东西的能力",它的来源一般存在于文化(在能对他国产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价值观(当它在海内外都能真正实践这些价值时)及外交政策(当政策被视为合法及道德威信时)。应该说,奈的软实力概念既为各国决策者提供了一个重要政策工具,也为国际学界讨论软实力问题特别是国别软实力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分析工具。 随着中国的崛起以及和平发展战略的提出,不仅以经济和军事实力为代表的中国硬实力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而且中国的软实力也越来越引起国际学界的兴趣。西方关于中国的软实力研究最近几年明显升温。「2」但由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文化的差异,西方学者难以客观地看待中国的软实力发展现状;即使承认中国软实力上升,但着眼点还是为提醒西方政府如何应对中国软实力上升可能带来的问题以及西方政府的应对之策。中国学界的软实力研究早期以翻译、评介奈的软实力学说为主,「3」近年来,国内学者借助奈的软实力概念对中国自身的软实力及与软实力相关的问题领域进行研究,如软实力和中国国际形象、国际责任的关系问题等。特别是随着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提出,探讨软实力建设在中国和平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的研究增多。「4」国内学界的研究取向和重点是借助了这一概念对中国软实力自身建设进行独立研究。 目前,中外关于中国软实力研究相对不足的是没有把中国软实力研究放在国际背景下,特别是从一种国际比较的视角来分析中国软实力建设的成败得失。

让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 让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取向,“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的生态伦理……发掘它们蕴涵的现代性力量,可以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凝聚民族精神的思想内核,就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古老的中华文明曾经为世界作出了独特贡献,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中国梦的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取向。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家国一体、修齐治平的理念,孕育了中国人舍生取义、热爱祖国的价值追求。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正是这种价值追求,激励无数仁人志士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报效国家。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没有无数国民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显然是不易达成的。这正是我们倡扬传统爱国主义情怀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周易》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优秀的文化基因今天得以继承并被不断强调。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故事,张扬的正是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坚韧和不屈的精神风貌,在我们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无疑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它会给我们力量和勇气。 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的生态伦理,也就是天人合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这与当下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生态环境恶化,环境问题阻碍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危害公众健康并成为制约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的背景下,这样的生态伦理思想让我们更加重视环境,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也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 个人的道德修养在我们逐梦的过程中作用巨大,培养国民健全的人格特质,提升个人修养和品质,具有相当正面的现实意义。在中国文化的早期阶段,就产生了通过个人修养以求得和谐的人伦秩序和宇宙秩序的思想,而对个人修养的强调,在中国思想史上一直占据着主流位置。孟子所说的“养浩然之气”,正是这样的修养方式。这样的人生修养途径,注重个人道德的养成,对于当下出现的一些价值观混乱现象有相当好的校正作用。 在实现中国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的强国梦的过程中,我们要正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发掘它们蕴涵的现代性力量,以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来源:光明日报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精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