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县县城总体规划(2008-2030)

和平县县城总体规划(2008-2030)
和平县县城总体规划(2008-2030)

《和平县县城总体规划2008-2030》

编制工作过程及主要内容概述

一、规划编制过程及背景概述

(一)规划编制过程

2008年5月,受和平县人民政府委托,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了和平县城总体规划修编的编制工作。项目组组织多次深入现场开展全面细致的调查收资与访谈工作。

2008年底向和平县政府汇报了规划初步方案。

2009年5月至9月,就纲要初步成果多次向县政府及各专业部门进行了汇报,听取各位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2009年9月18日,向县政协和市民代表进行了听证汇报,其后进行为其一个月的规划公示与公众咨询活动。

2010年4月,在和平县召开了“和平县城总体规划专家评审会”,和平县委县政府五套班子及相关专家在听取了规划基本内容汇报后,对规划思路和编制内容等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提出了进一步改进和深化的意见和要求。

2010年5月制作形成送审规划成果。

(二)规划编制背景

本次规划修编的时代背景和地区要求,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地区的发展建设提出新的方向。十六届三中全会“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等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对于建设新型城乡关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与此同时,城市总体规划需要与新一版的土地利用规划、“十一五”规划相协调,力求在土地使用与供应层面保持规范、有序和健康发展。

(二)区域交通环境的变化为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2006,粤赣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彻底改变了和平的交通区位,和平缩短了与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的交通距离,这明显提升了和平县的区位优势和后发优势,为其融入了珠江三角洲“三小时经济圈”提供有效的设施保障。

(三)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建设推进为地区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深圳福田(和平)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建设为和平县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带来新的历史机遇。深圳福田(和平)产业转移工业园位于粤赣高速公路和平县城出口处,由和平县人民政府与深圳市福田区人民

政府与2006年1月8日联手创建。福和工业园的迅速发展,将加快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空间布局的演进。

(四)上级政府对地区发展的重视与扶持。广东省和河源市政府领导对和平县发展及规划的重视。省市领导近年来非常重视和平的发展,特别是对和平产业转移园的开发建设与企业发展非常关注,省市对园区的建设与发展也提供了财政资助与政策扶持,对钟表等产业的空间集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公共平台,对和平新时期的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五)《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对地区规划的编制提出新的要求。新的《城乡规划法》于2008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相比于一直沿用的《城市规划法》,《城乡规划法》更加注重区域发展的和谐、加强公共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同时,上版总体规划由于受到历史局限性的影响,以难以满足未来和平发展的需要,必须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对其进行修编和改进。

(六)城市管理亟待加强并需要通过全面的规划修编为其提供更新可对接的操作平台。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工业园区建设的如火如荼,以及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给城镇规划与建设管理带来较大的压力,在各类相关设施与服务理念还未能适应城镇发展“突变”的前提下,和平城镇规划与建设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如何以更好地规范空间开发,吸引投资,促进城市品质得以进一步提升,以便于创造“适宜创业、适宜居住”的城市环境,是规划编制与管理的重要作用所在。

(三)本次规划重点关注的几大问题

从长远来看,城市总体规划是对城市未来发展整体目标的合理构建以及相关发展内容的空间安排;从近期的角度来看,该规划尤其侧重于对城市目前存在问题的探究与解决方案的提出,以期能够充分利用其发展的有利条件与趋势,避开城市发展的不利因素,通过有效的目标引导和设施保障,引领城市的健康、快速和协调发展。

通过对县城现状的详细调研和现场踏勘,规划认为目前县城的空间发展主要面存在着以下几个主要问题,需要在本次规划中进行深入考虑和得以解决。

1、老城发展空间受限,新城空间拓展需要针对性地选择

和平县属于典型的山地丘陵型地区,山地的面积占到县域总面积的90%以上,而且,不同地区其地形的高低落差也参差不齐。

从和平县的建设发展与演变过程可以看到,和平县的形成与发展扩张是以和平河为基点或依托展开的,而且县城就在和平河老城段的宛转处形成。目前,该地段仍是和平县城人口最为集中、建筑最为密集的建成区。从县城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来看,约占县城总城镇建设用地的40-50%左右,用地密度高,建筑密集,交通较为拥堵混乱。

县城的拥河而建有受到其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也有着特殊的历史因素和人文因素。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城市的发展,老城区所存在的问题愈来愈突出,其面临着土地资源紧张、公共设施缺乏、交通拥堵混乱、发展空间不足和生活环境恶化等困境,成为限制县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如何突破这一瓶颈,走出旧城、建设新城,有效拓展县城发展建设空间,并科学和谐地处理好新旧城空间扩张与文脉延续关系,是规划所需要关注和处理好的重要问题,而这一阶段有意识有重点地选择合理的扩展方向,是关系到县城空间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比较,本次规划选择了“控制旧区、拓展新区、旧城以适度的优化配套为主”、和“重点北拓、适度向东、控制好南部可扩展空间”的扩展策略。

2、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持优化之间的矛盾要妥善处理

和平作为山区生态县,优越的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条件是和平县特有的优势特征,既是和平县的固有属性,也是其未来发展的资本和潜力所依,同时也是和平县目前产业经济发展依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和平县的发展又面临着更大的外部发展环境和历史机遇——省委省政府近年来所实施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以及已经实行的一系列产业发展转移举措,而目前和平也正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这一次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当中,而且效果已初步显现。与此同时,和平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但和平同样需要发展和提升,尤其是在面临如此的历史发展条件和外部环境的情况下,和平更不应该犹豫和错失。如何处理好产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规划编制需要直接面对的实际难点。

3、需要继续依托粤赣高速对县城发展建设的重要拉动作用

粤赣高速的建成通车,使其成为和平县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最重要外部条件,同时也使得和平作为粤赣通衢之区位特征将更加明显和突出。毫无疑问的,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粤赣高速将是和平对外发展联系的主要依托和沟通桥梁。如何充分的继续利用好这个外部设施环境和发展条件,如何结合粤赣高速和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要求进行城市空间扩展和相关功能用地布局规划,使外部道路能更有效的为我们的城市(县城)发展建设服务,对于和平县未来的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4、强化集聚、集中优势资源做大做强县城,充分发挥地方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

尽管长期以来,和平县城作为和平县城乡区域发展的中心城市,是和平整个县域发展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但由于和平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经济基础条件较差,县城发展的动力明显不足,同时受到地形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其对周边的城镇发展也尚未起到

充分有效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因此,本次规划编制也将面临着,是否应以及如何去做大做强县城,充分发挥县城的发展要素集中、设施配套完善、发展政策倾斜等优势,带动周边城镇以及整个县域的发展壮大。

二、规划主体内容概述

(一)规划综述

1、规划期限

按照规划编制时间,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编制年限,对本次规划期限按阶段划分为近期、远期和远景。近期为2009—2015年,远期为2016—2030年,远景为2030年以后。

2、规划范围

本次县城总体规划的规划范围为和平县城建成区及其拓展区域,南至东山路以南,北至大坝镇高发村,东至京九铁路,西至粤赣高速沿线,规划区总面积约为28.5平方公里。

3、规划层次划分

根据《城乡规划法》相关要求和和平县的空间地域特征,将本次规划范围划分为三个层次:县域、县城周边协调发展区和县城三个层次:

1、第一层次——县域,和平县域的行政边界范围,全境2310平方公里水陆域面积。在此范围内编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2、第二层次——县城周边协调发展区,包括县城、大坝镇、合水镇和彰洞工业区,以及其间的林地、村庄建设用地范围。在此范围内考虑编制区域协调发展规划,以统筹安排与考虑该区域范围内的空间布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3、第三层次——县城,规划的县城范围包含现有的县城建城区和大坝镇南部的部分村庄,具体范围为南至东山路以南,北至大坝镇高发村,东至京九铁路,西至粤赣高速沿线,规划区总面积约为28.5平方公里。县城是整个县域发展的核心区域。

在该区域范围内编制县城总体规划,针对中心城市的发展规模、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统筹考虑与安排。

(二)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1、经济社会目标

规划期2009-2015年,GDP年均增长15%左右,2015-2030年,GDP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2%左右。2015年,和平县GDP总量达到90亿元左右,2030年GDP总量达到500亿。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至2015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上升2个百分点左右,2015年第二产业比重占GDP的比重达到55%,第三产业调整为30%左右,到2030年,第二产业比重占GDP的比重达到50%,第三产业调整为40%左右,第一产业比重保持在10%左右。

2、人口规模及城市化水平预测

预测和平县县域人口规模,近期(至2015年)为48-50万人,中期(至2020年)为55万-60万人,远期(至2030年)为70万-75万人。

预计到2015年,县域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0%左右,2030年达到70%左右,相应的城镇人口分别约为20万和52.5万。

县城人口方面,预测至2015年主城区的城镇人口约为10万人,2030年为26万人。

表4-1和平县域总人口及城镇人口预测汇总表

3、县域城镇空间结构

根据城镇组织现状特征,基于城镇空间组织理念的引导,对县域城镇体系进行空间组织,并形成“两圈两轴三区”的县域城镇空间规划结构。

“两圈”分别为核心发展圈层和外围发展圈层。

“两轴”为南北纵向的发展主轴和东西横向的发展次轴。

“三区”为在核心发展圈层外围形成的三个发展片区,以三个重点城镇为依托,分别为以彭寨镇为片区中心形成的南部城镇发展片区、以热水镇为中心形成的西部城镇发展片区和以上陵镇为中心形成的北部城镇发展片区。

4、县域城镇等级规模

基于以上县域特征分析和规划理念,规划把和平县域城镇构成依次分为三个等级:县城(Ⅰ级中心)、重点中心镇(Ⅱ级中心)和一般镇的城镇等级结构,其中城区规划为中等城市,重点中心镇按小城市的规模进行规划建设。

在县域空间上形成1个城区、3个重点镇、11个一般镇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达到城镇空间集聚发展、生态空间开敞布局的县域空间持续利用的要求。

涉及到具体的城镇行政区划调整情况为:把大坝纳入县城的发展范围,形成新的和平县城周边协调发展区;把下车镇与上陵镇合并形成北部中心镇;林寨并入彭寨镇形成南部中心城镇。

5、县域职能结构

根据上述形成的城镇等级规模体系以及各级城镇发展的特征与趋势,规划把县域范围内不同等级城镇的职能分工确立为:

1)县城——县域中心城市(Ⅰ级中心)

和平县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集生态农业、工业开发和休闲旅游服务为一体的综合配套服务区,环境优美的山水宜居城市。

2)重点镇——彭寨镇、热水镇和上陵镇(Ⅱ级中心)

在县城作为整个县域发展核心的基本框架下,规划在不同的片区范围布局和设置3个中心镇,作为县域发展的次级中心和相对应片区的发展重心。

彭寨镇。县域次级中心,东南部交通枢纽,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导的工贸城镇。

热水镇。县域次级中心,西部片区以生态休闲旅游为主的重点城镇。

上陵镇。和平县北部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导的工贸型城镇和交通枢纽城镇。

3)一般镇

在中心镇辐射和服务范围内保留一定数量的一般镇,同时,考虑到城镇的客观条件及其后期发展,规划对部分城镇进行撤并,主要是把部分城镇并入重点发展镇或县城,有利于跨越行政束缚,实现资源和优势的集聚,从而形成新的城镇发展格局。

6、县域综合交通规划

县域规划形成“一纵两横”的一级公路网络主骨架,其中“一纵”指南北向的粤赣高速公路,“两横”指汕昆高速公路和河源至汕尾的高速公路,

规划形成“两纵一横”的二级公路骨架,对一级公路骨架进行补充。“两纵”分别指位于县域东侧的229省道和位于西侧的贯穿西部城镇浰源、热水和青州的城镇联系公路;“一横”指连通县域东西、穿越县城而过的339省道。

规划一般公路主要包括各乡村联系公路,建立各农村居民点与镇区、县城的联系,与公路主、次骨架构成相互连通、级配合理的公路网络。

(三)县城周边协调发展区规划

协调发展区的提出旨在承接外部机遇、加强区域协作、促进城市空间优化、引导产业集聚与拓展,以及充分挖掘与利用地区发展条件的需要。

县城周边协调发展区的规划范围包括县城、大坝镇区、合水镇区、彰洞工业区及其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山体河谷地带。

1、功能定位

在县城周边协调发展区范围内,各组成区的功能定位体现为:

(1)和平县城:和平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现成协调发展区的核心增长区域,集绿色农业加工、生态工业开发休闲旅游服务为一体的综合配套服务区。

(2)大坝镇:以特色生态农业生产、温泉旅游服务为主的综合型城镇。

(3)合水镇:以综合商贸、交通物流和旅游度假产业为主的综合型城镇。

(4)彰洞工业区:承接河源市产业空间转移的主要载体与窗口,和平县未来新兴工业的生产基地。

2、发展规模

(1)县城人口规模。近期2015年为10万人,远期2030年为26万人。具体见人口及用地规模专题。

(2)合水镇人口规模。近期2015年为0.3万人,远期2030年为1.2万人。

(3)彰洞工业区人口规模。预计近期(至2015年)常住人口约为0.5万人,远期将达到3万人左右。

综上所述,县城一体化地区的城镇人口规模为近期2015年10.8万人,远期为30.2万人。

3、空间发展模式

结合县城周边协调发展区的发展条件与布局特征,规划构思“一主一副、块状集中”的发展模式。

“一主”,指在现状县城基础上集中向北部拓张,并发展成为新的城市综合发展区,包括城北新区、老城区、大坝组团、福和工业园、城东居住组团等;“一副”指位于主城区南部,以产业功能为主、配套设施完善的相对独立的彰洞产业园。

根据上述发展模式与思路,县城周边协调发展区规划形成“一城两区、一轴一廊”的空间结构。“一城”指一体化区域或城镇集聚发展区,“两区”分别为主城区和彰洞工业园区。“一轴”为串联于两区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轴,即粤赣高速公路,“一廊”为穿梭于两

大功能区之间的东西轴向伸展的生态廊道,通过丰富的、大尺度的山水与山地环境的自然隔离,形成“串联式”的山地生态城市空间格局。

(四)县城总体规划

1、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

粤赣边境重要的边贸型城市,以精密机械工业和休闲旅游业为主导的山水宜居城市,和平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预测至2015年,和平县城的总人口为10万人,至2030年县城总人口将达到26万人。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按90-100平方米/人,规划期末和平县城的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将达到25.26平方公里左右。

2、发展方向选择

通过对城市各个发展方向的基础条件与优劣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县城发展的区域经济联系、地区拓展动力、演变趋势,规划将未来县城城区的发展方向确定为:“北拓南优,西进东延”,即城区的扩展应以北部为主导扩展方向,南部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扩张,主要以现有用地的调整优化为主,东西部地区可以向其两侧适当伸展,西部可结合产业园工业用地的建设继续进行开发推进,东部地区发展延伸至京九铁路西侧沿线。

3、城市空间结构

规划新的县城空间发展结构将以老城区为空间基础和依托,以交通设施为引导,以功能布局为载体,结合县城独特的山地环境和发展条件,规划形成“两心、四轴、四区”的城市空间结构。

“两心”指分别位于未来城市新区的城市(主要)综合服务中心和位于老城区内部的城市(次要)综合服务中心。

“四轴”指引导城市空间北拓的三条发展轴线和组织城市各发展片区的一条功能轴线,三条拓展轴线分别为:中部的城市拓展主轴、西部的产业开发轴以及东部的生活发展轴。

“四区”指在两条发展轴线引导或分隔下形成的四个城市功能区,分别为位于县城南部的老城区、位于县城中部的综合配套服务片区、东部的生活居住片区以及县城西部的工业生产片区。

4、城市用地布局及指标平衡

具体城市各类用地的布局参见“县城土地利用规划图”。

和平县城规划用地平衡表

注:规划人口按远期2030年26万人计算。

5、道路网布局规划

根据县城的规划结构、用地布局以及地形条件等,基本上采用方格网状布局形式,形成“一环三横五纵”的主干路网结构。一环:环城路;三横:站前路、和优公路、工业十二路;五纵:忠定公路、工业大道、和平大道、经五路、经七路。

通过“一环三横五纵”的道路网布局,既能够实现县城内部道路的组织与交通的畅通,又能够使县城的内部交通与对外交通形成较好的对接与联系,同时满足城市拓展及其内部各功能区组织的交通需求。

6、绿地及空间景观系统规划

规划形成“一轴一环,三横三纵”的绿色网络。依托和平大道形成绿色景观轴线、结合城市环路形成外围城市绿色廊道系统,整治福和大道、和优公路城区段及平行于其的道路形成横向绿色廊道系统,结合平行于和平大道的城市主干路形成纵向的绿色廊道,形成完整的城市绿色廊道系统,使生态和自然景观在城区内保持持续的流动性。

规划形成“一心、数轴、四带、六区、多节点”的景观空间结构。

一心:指以九子岗公园为核心,依托两河交汇的景观特色,结合城市中心区,行政办公、商业文娱、体育等用地,共同构筑融合现代与自然为一体的城市景观核心。

数轴:依托和平大道、福和大道、和优路、过境路及部分平行的道路,结合人文和自然景观节点形成多条东西向和南北向的景观轴线。

四带:指和平河、黄沙河、雅水河、龙湖河四条融合自然与人文要素的景观带。

六区:根据所承载的城市职能、发展历史、景观属性等将城市划分为旧城历史风貌片区、城市中心区、生活服务风貌片区、工业风貌片区、外围自然风貌区、水体风貌区六大景观风貌片区。

多节点:规划形成包括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在内的多个城市景观节点,结合景观轴线、景观视廊、景观区分布。

7、近期建设规划

和平县近期建设项目(教育科研设施)

和平县城近期建设项目(市政公用设施)

近期建设规划各类用地情况如下表所示。

近期建设规划用地平衡表

8、远景发展规划

从和平县城城镇化发展的角度判断,远景和平县城将达到约30万人口规模。

远景发展方向仍然是向北,北接大坝镇,同时,远景的发展还考虑到县城周边协调发展区的空间拓展与充分开发,使县城发展的主要辐射范围跨越山体至合水、彰洞工业区一带,实现县城协调发展地区的一体化协调发展。

文本-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卫星生态城长松园片区总体规划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总体规划 (1) 第一节规划期限、范围及依据 (1) 第二节规划目标及原则 (1) 第三节发展战略及定位 (2) 第四节总体规划布局 (3) 第五节分区功能策划 (3) 第三章专项规划 (5) 第一节居民社会调控规划 (5) 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 (5) 第三节人口规模 (7) 第四节旅游规划 (7) 第五节道路交通规划 (8) 第六节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9) 第七节公共服务设施系统规划 (10) 第八节市政基础设施系统规划 (10) 第九节防灾工程系统规划 (13) 第十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5) 第十一节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 (16) 第四章项目开发与实施 (16) 第五章附则 (18)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统筹安排长松园片区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土地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以及项目的建设与管理,优化用地布局,全面发挥片区的功能和作用,按照嵩明县党委、县人民政府的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旅游规划通则》以及国家、地方等相关法律法规、设计规范等有关规定,制定《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卫星生态城长松园片区总体规划(2011-203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专项研究五部分组成,规划文本与规划图纸是互相联系的整体,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说明书是本规划的说明性文件。 第3条本规划是指导长松园片区资源保护、建设利用及旅游开发的纲领性文件。片区范围内任何单位和个人的一切建设行为格按照本规划执行,各项建设均应依据本规划编制详细规划、设计,并符合本规划的相关要求。因特殊原因需要对本规划内容进行局部更改时,必须按照法定程序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修订,经审批同意后方可更改。 第4条本规划经批准后,即成为长松园片区规划、管理和实施的法定性文件,由嵩明职教基地管委会负责实施与管理。 第二章总体规划 第一节规划期限、范围及依据 第5条规划期限 本次总体规划的期限为2011~2030年,按三期实施,其中:近期2011~2015年;中期2016~2020年;远期2021~2030年。 第6条规划范围 本规划将长松园区的山地、丘陵、盆地、村庄、水库均纳入规划区内,总面积为80.93平方公里。 第7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 4、《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5、《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8、《旅游规划通则》 9、《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10、《云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1、《云南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 12、《昆明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8~2020)》 13、《嵩明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7~2020)》 14、《嵩明生态卫星城概念性总体规划》 15、《嵩明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策划》 16、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标准、文件等 第二节规划目标及原则 第8条规划指导思想

江西彭泽县城总体规划彭泽文本5.23

江西彭泽县城总体规划彭泽文本5.23

目录 第一章总则 (3)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4) 第三章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5) 第四章城市性质和规模 (7) 第五章城市用地总体布局 (7) 第六章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8) 第七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9) 第八章城市景观风貌系统规划 (10) 第九章市政工程规划 (11) 第十章环保环卫工程规划 (13) 第十一章综合防灾工程规划 (14) 第十二章旧城改造规划 (15) 第十三章近期建设规划 (15) 第十四章城市远景发展构想 (18) 第十五章郊区规划 (18) 第十六章规划实施措施 (18) 第十七章附则 (19) 附表1:现状建设用地平衡表 (19) 附表2:近期规划建设用地平衡表 (20) 附表3:远期规划建设用地平衡表 (21) (注:规划文本中有下划线的条款为强制性规划内容)

第一章总则 第1条规划背景 为适应彭泽县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编制《江西省彭泽县县城总体规划》(2005-2020年)(以下简称为本规划)。本规划为上一轮总体规划的修编。 第2条本轮规划重点 1、确立城市发展目标及发展战略; 2、完善县域城镇体系格局; 3、调整县城的城市性质、规模、城市规划区范围及用地布局、规划年限; 4、合理确定城市发展方向,调整城市总体布局结构; 5、保护和利用景观资源,突出城市特色; 第3条本规划是彭泽县城镇建设和发展的法定指导性文件,在彭泽县城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一切土地使用和建设活动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第4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137—90)(1991年) 4、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年) 5、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年) 6、建设部《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2002年) 7、建设部《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2002年) 8、《彭泽县总体规划》(1995——2015年) 9、《关于彭泽县二00四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10、《2005年在彭泽县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第5条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潍坊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_2020)文本

潍坊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文本 前言 (3) 第一章总则 (4) 第二章城市发展战略与目标 (5)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6) 第一节城镇体系规划 (6) 第二节市域基础设施规划 (9) 第三节市域社会服务设施规划 (12) 第四节市域防洪规划 (13) 第五节市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4) 第六节市域空间管制规划 (15) 第七节核心城市圈规划 (17) 第四章城乡统筹发展规划 (20) 第五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21) 第六章城市用地布局 (22) 第一节总体布局结构 (22) 第二节公共设施用地布局 (24) 第三节居住用地布局 (25) 第四节工业、仓储用地布局 (26) 第五节城市建设用地平衡 (26) 第七章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27) 第一节道路交通设施布局规划 (27) 第二节停车设施规划 (29) 第三节公共交通及轨道交通规划 (31) 第八章园林绿地及景观风貌规划 (32) 第一节园林绿地规划 (32) 第二节景观风貌规划 (34)

第九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35) 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35) 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37) 第三节供电工程规划 (39) 第四节电信工程规划 (40) 第五节供热工程规划 (42) 第六节燃气工程规划 (43) 第十章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45) 第十一章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46) 第十二章城市防灾规划 (48) 第一节消防规划 (48) 第二节人防规划 (49) 第三节防洪规划 (50) 第四节抗震规划 (51) 第十三章历史文化与环境保护规划 (53) 第十四章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55) 第十五章城市远景发展规划 (57) 第十六章规划实施的措施 (58) 第十七章附则 (59)

巴东县概况

巴东县概况 巴东县位于湖北省西部,地跨东经110°04'-110°32',北纬30°13'-31°28',东与秭归县、长阳县、东北与兴山县相连,南与鹤峰县、东南与五峰县、西与建始县和巫山县毗邻;北与神农架林区接壤。全县国土面积3353.62平方千米,有汉族、土家族、苗族等21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43.99%,以土家族最多,占总人口的43.79%。 ‘ 历史沿革 巴东古异名信陵。西周属夔子国地,春秋、战国属楚。秦、汉为南郡巫县地。东汉建安六年(201年)属巴东郡。南朝宋景平元年(423年)分秭归置归乡县。梁普通六年(525年)置信陵郡,为郡治。北周天和三年(568年)废郡,改名乐乡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更名为巴东县,沿用至今。唐属山南东道归州,宋、元因之。明洪武九年(1376年)属夷陵州,隆庆四年(1570年)还属归州。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属宜昌府。1914年属荆南道。1921年属荆宜道。1932年属第十行政督察区。1949年属恩施专区,1970年属恩施地区,1983年属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3年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截至2016年5月,辖2乡10镇,301个村民委员会,2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县人民政府驻信陵镇。 自然地理 巴东处于新华夏系一级隆起带的第三隆起带,喀斯特地貌发达。县境狭长、西高东低。境内长江、清江二江分割。大巴山、武陵山、巫山三山盘踞,海拔高差悬殊、地表褶皱,多为坡面,平均坡度28.5度。全县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多雨,四季分明。全县年日照总时数为1200~165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100~1900毫米。全县有14条承雨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分别注入长江和清江,有5千米以上的小河溪流62条。水质良好,多为Ⅱ级。巴东地处中国植物区系关键地东缘,北部属神农架著名植物“基因库”的一部分。动物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2种;省级保护的140种。480多种药用植物成为“华中药材宝库”和国家规划的“GAP”道地药材种植基地。巴东境内已知矿种20余种类,矿产地84处。 经济 巴东工业以建材、煤炭、电力、食品、中药材加工等为主。耕地面积3.6万公顷,主产玉米、小麦和薯类。草场丰富,为我国山羊基地县。名土特产有柑橘、茶叶、魔芋、烟叶、生漆、木耳、核桃、板栗等。2015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88.8亿元。 交通 巴东交通已初步形成铁路、公路、水道和空运一体化的立体交通网络。除黄金水道长江舟楫之便外,沪渝高速高速公路、318国道横贯东西,209国道纵穿南北。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4196千米;农村公路通行政村100%。公路中有等级公路3750.8千米,高速路70.3千米。宜万铁路巴东段全长34.54千米,途经县境2镇13村,设有县级火车站1座。巴东县城东行108千米抵宜昌三峡国际机

马投涧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马投涧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 调 整 方 案 马投涧镇人民政府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

目录 1乡域概况及《现行规划》实施情况 (5) 1.1乡域概况 (5) 1.2土地利用现状 (5) 1.3现行规划实施情况 (6) 2规划目标 (8) 2.1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8) 2.2土地节约集约目标 (8) 2.3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目标得到落实 (8) 3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9) 3.1农用地结构调整 (9) 3.2建设用地结构调整 (10) 3.3其他土地结构调整 (10) 4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11) 4.1耕地保护 (11) 4.2基本农田保护 (11) 4.3合理安排建设用地 (12) 5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14) 6土地整治和重点建设项目安排 (15) 6.1土地整治 (15) 6.2重点项目安排 (15) 7土地用途分区与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16) 7.1土地用途分区调整 (16) 7.2建设用地管制分区调整 (16)

8村土地利用控制 (17) 9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18) 9.1实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 (18) 9.2做好相关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 (18) 9.3加快建立废弃闲置宅基地整治利用和有偿退出机制 (19) 9.4健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 (19) 9.5建立健全公共参与制度 (19)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是党中央、国务院依据我国土地资源国情,为进一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十三五”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的重要部署,是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深入贯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 马投涧镇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14〕1237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河南省进一步做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工作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15〕41号)要求和上级下达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主要控制指标,结合本乡实际,马投涧镇人民政府对《马投涧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现行规划》)进行调整完善,形成《马投涧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调整方案》(以下简称《调整方案》)。 规划调整范围:马投涧镇行政辖区的所有土地,共10595.93公顷。包括44个行政村。 规划调整期限:规划调整基准年为2014年,着重对2015~2020年期间各项用地进行调控与安排。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2020-2021学年九年级 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一元二次方程x2=0的解是() A.x=0 B.无实数根C.1 D.x1= x2=0 2.已知二次函数y=-1 2 x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抛物线的开口向上B.顶点坐标是(0,0) C.对称轴是x=-1 2 D.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3.下列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但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正方形B.等边三角形C.圆D.平行四边形 4.正六边形的周长为6,则它的外接圆半径为() A.1 B.2 C.3 D.6 5.下列事件中,是必然事件的是() A.射击运动员射击一次命中10环B.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360o C.掷一次骰子,向上一面的点数为6 D.水加热到100℃时,水沸腾 6.已知点A(2,-3), 则它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A.(2,3)B.(-2,3) C.(-2,-3)D.(3,-2)7.抛物线y=-x2+2x+3与x轴的两交点间的距离是() A.1 B.2 C.3 D.4 8.若一个圆锥的侧面积是底面积的2倍,则圆锥侧面展开图的扇形的圆心角为()A.120°B.180°C.240°D.300° 9.为了估计鱼塘中的鱼的数量,养鱼者首先从鱼塘中打捞n条鱼,在每一条鱼身上做好标记后把这些鱼放入鱼塘,再从鱼塘中打捞a条鱼,如果在这a条鱼中有b条有记号的鱼,那么估计鱼塘中的鱼的条数是()条. A.a+b+n B.bn a C. an b D.bn 10.某商品的价格为100元,连续两次降% x后的价格是81元,则x为() A.9 B.10 C.19 D.8 11.如图,四边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AC与BD互相垂直,AC+BD=10,设AC=x(0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制图规范 国土资源部

目录 前言 1 适用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总则 5 土地利用现状图 6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7 建设用地管制和基本农田保护图 8 土地整治规划图 附录A(规范性附录)土地利用用途分类及含义 附录B(规范性附录)采用土地用途分区作为主要表达要素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规划要素及含义 附录C(规范性附录)土地利用现状图中现状用途要素表达图式 附录D(规范性附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中规划要素表达图式 附录E(规范性附录)建设用地管制与基本农田保护图表达图式 附录F(规范性附录)土地整治规划图表达图式 附录G(规范性附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中基础地理要素表达图式 附录H(规范性附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注记表达图式 附录I(资料性附录)图幅配置示意图 附录J(资料性附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选择图件内容说明 附录K(资料性附录)乡(镇)土地用途分区最小上图面积表 附录L(资料性附录)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备图件样图 附录M(资料性附录)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选择图件样图 前言 为加强对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保证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质量,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

制订《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明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关图件制图要素及其表达要 求。 本规范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附录H为规范性附录,附录I、附 录J、附录K、附录L、附录M为资料性附录。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制作。本规范规定了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件数学基础、图件内容、图件种类、要素表达、图幅配置等内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T 5791-1993 1:5000,1:10000地形图图式 GB/T 7929-1995 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 GB/T 10609.1-1989 技术制图标题栏 GB/T 13361-1992 技术制图通用术语 GB/T 21010-200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 3 总则 3.1 空间参照系统 正式图件的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投影系统采用高 斯-克吕格投影;宜按3°分带。 3.2 图件比例尺

东源县城市总体规划

东源县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年)

一、规划范围 东源县县域面积4070平方公里。本次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城市规划区范围西至东源县与河源市区交界处,东至义合镇苏家围风景区,南至梧桐山山脉,北至桂山山脉,总面积150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14—2030年。 三、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到规划期末全县综合实力进入山区县前列,成为环珠三角地区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形成完善的特色产业体系,建成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宜居、宜业、宜商、宜休闲”的滨江园林城市。 四、县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依托粤赣高速、长深高速(梅河高速)、汕湛高速和205国道,形成“两主两副”的城镇发展轴。 1.两条发展主轴:沿粤赣高速和梅河高速,形成两条城镇发展主轴。引导县域人口和产业向两条城镇发展轴集聚。优先在两条主轴沿线安排城市用地和产业用地。 2.两条发展副轴:沿205国道和汕湛高速,形成两条城镇发展副轴。支持沿线城镇在条件成熟时,争取安排重大项目落户。 五、发展定位

1.环珠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和文化产业的承接地 2.粤东北地区重要的物流枢纽 3.河源市中心城区副中心 4.客家山区滨水园林城市 六、发展规模 到2030年,县域面积4070平方公里,县域人口约66万人。中心城区城市规划区面积为15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人口规模控制在40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48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

七、中心城区空间发展格局 遵循集约集聚、组团发展、产城融合、绿色低碳的发展思路,引导城市在现有功能的基础上优化集聚,对部分已建成地区进行功能置换,形成“三片”、“十区”、“六组团”的发展格局。 1.形成三大发展片。 (1)东部生态旅游发展片。梅河高速和东环高速路以东片区,拥有热水温泉、东江源度假村、东江国家级湿地公园等生态和旅游资源。重点发展生态旅游功能,禁止新增工业开发,严格控制城市建设规模。 (2)中部特色产业发展片。以仙银大道为界,向东延续至梅河高速,引导工业项目集中布局,重点发展制药、食品、高端定制等特色工业和园区原有传统产业。引导与工业区相配套的居住、公服、商务等功能向蝴蝶岭产业园区二期集聚。片区内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严格控制环境污染。片区与片区之间尽可能设立绿化隔离带。 (3)西部城市服务发展片。以仙银大道为界,向西延伸至东源县界,重点发展行政办公、教育服务、旅游服务、商务服务、商贸批发等城市服务功能。

霍山县城总体规划调整文本

霍山县城总体规划(调整) (2006-2020) 文本

规划项目名称:霍山县城总体规划(调整) 项目委托单位:霍山县人民政府 规划编制单位:安徽建苑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设计证书等级:乙级 设计证书编号:(皖)城规编字022008 霍山县城总体规划项目参加人员 霍山县人民政府 王光祥霍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彭瑞友霍山县建设局局长 任鸿霍山县建设局规划局局长注册规划师 尹蓉霍山县建设局规划局工程师 尹新月霍山县建设局规划局助理工程师 彭浩霍山县建设局规划局助理工程师安徽建苑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储金龙博士、副教授、注册规划师 规划编制人员:程堂明硕士、工程师、注册规划师 凌琦副教授、环境工程师 杨伟伟硕士、讲师、设备工程师 刘朝晖规划师、硕士 鹿东涛助理规划师 陈善兵助理规划师 张雨雷助理规划师 刘周助理规划师 卢凯助理规划师 张坤助理规划师 左俊助理规划师 王同林助理规划师

安徽省霍山县城总体规划 (2006-2020) 文本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发展战略 (1)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2) 第四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3) 第五章城市规划区 (4) 第六章城市总体布局 (5) 第七章综合交通规划 (5) 第八章居住用地规划 (6) 第九章公共设施系统规划 (7) 第十章绿化景观系统规划 (8) 第十一章工业仓储用地规划 (9) 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9) 第十三章综合防灾规划 (10) 第十四章环保环卫规划 (11) 第十五章郊区规划 (13) 第十六章近期建设规划 (14) 第十七章规划实施对策 (15) 第十八章附则 (16)

商丘市黄河故道总体规划文本

前言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商丘区域性生态环境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商丘市委市政府于2008年底进行了商丘黄河故道生态工程概念规划的招标,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设计院、复旦大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等七家单位进行方案设计。经专家对方案的评审,确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中标单位,委托我院进行进行生态工程总体规划工作,并开展林七水库、吴屯水库、民权林场三个景区的总体规划和局部的详细规划。 根据项目的多专业实际情况的复杂性,我院邀请了北京林业大学、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设计院组成联合项目组,共同进行本项目的规划工作。其中我院负责总体规划、相应专项规划设计和的林七水库、吴屯水库详细规划工作,北京林业大学负责水利工程专项规划工作,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设计院负责林业工程专项规划和民权林场申甘林带的详细规划工作。 项目组于2009年6月12日至27日由我院进行统筹在商丘进行了第一次现场调研,并进行了资料收集。在2009年8月中旬完成了初步方案。2009年9月下旬,根据市里的指示,对原确定的详细规划两景区林七水库和吴屯水库进行了调整,改为对梁园黄河故道国家森林公园(包括天沐湖景区)和任庄水库南景区进行详细规划。因规划用地调整,项目组先后于2009年10月和11月两次到商丘对梁园黄河故道森林公园、天沐湖景区和任庄水库根据详规深度要求进行了详细调研,2010年1月上旬,市黄河故道生态工程规划领导小组领导到京再次检查规划工作进展情况,听取项目组工作汇报,并给予相关指示和工作要求。 项目组在认真研究各投标方案的前提下,在对黄河故道现状进行详细踏勘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了商丘市各位领导、专家和各部门意见和建议。根据工作进程,项目组多次组织会议,三个单位的专家、学者与项目组成员进行了多次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对方案进行了多次修正,以求得到最科学的规划成果。 2010年3月,商丘市委市政府就明清黄河故道生态工程规划专题组织了科学发展观学习落实大会,项目组汇报了总体规划成果和详细规划的方案成果,市委市政府各位领导和各部门充分肯定了规划成果,并提出了修正建议和意见。 项目组根据会议意见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和完善,并于2010年6月提交评审成果,商丘市政府组织了省内外知名专家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对提交的规划成果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评审,经评议,评委会一致评审通过总规成果和各详规成果,并提出了修改建议和意见。 根据专家评审所提建议和意见,以及市属各部门的意见,项目组对规划成果再次进行深入修改,并进一步深化了相关内容,规划领导小组对规划成果进行了多轮认真细致的校正、核对,在项目组和领导小组的共同努力下,形成最终成果。 规划成果包括:《商丘市明清黄河故道生态工程总体规划》文本说明书、《商丘市黄河故道国家森林公园详细规划》、《商丘市明清黄河故道天沐湖景区详细规划》、《商丘市明清黄河故道任庄水库南景区详细规划》、《商丘市明清黄河故道申甘林带景区详细规划》共五项内容。 在本次规划工作中,得到了商丘市黄河故道生态工程规划领导小组、市政协、市规划局、水利局、林业局、农业局、国土局、梁园区、民权县、虞城县、文物局、环保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与协作,特别感谢领导小组付出的辛勤工作,我们为他们呢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所感动,在此深表谢意!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商丘市明清黄河故道生态工程规划》联合项目组

英德大站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英德市大站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

英德市大站镇人民政府二O一O年十二月

前言 大站镇地处英德市中部,位于北江与滃江汇合处。东与东华镇相连,南与连江口镇毗邻,西与英城街道办事处一江之隔,北与望埠镇接壤。总面积245.97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1个社区,总人口42558人,其中农业人口34061人,城镇人口8497人。 《英德市大站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以下简称(现行规划)于2002年经清远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规划实施过程中,建立了以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为核心的规划体系,取得了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显著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行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规划主要指标偏紧和规划用地与实际需求不符的问题,土地资源保障与社会经济发展用地需求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同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的调整,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对大站镇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现行规划》难以适应大站镇的快速发展。 为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依据国土资源部和广东省、英德市对本轮修编工作及成果的要求,开展大站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本规划以耕地保护为前提,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以建设用地规模控制为重点,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为手段,对大站镇的土地利用进行空间优化布局,并将《英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中分解给大站镇的各项用地指标落实到具体地块,为大站镇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的土地资

源保障。

洪雅县县城总体规划说明书(文本)

洪雅县县城总体规划THE URDAN COMPREHENSIVE PLANNING FOR ADMINISTRATIVE OF HONGYA 说明书 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SICHUAN INSTITUTE OF URBAN-RURAL PLANNING & DESIGN 二OO四年十一月

目录 第一章基本概况 (1) 第二章规划背景 (5) 第三章规划依据、期限和重点 (10) 第四章规划目标、指导思想和原则 (11) 第五章县域经济与城镇体系规划 (15) 第六章城市性质与人口规模 (39) 第七章用地选择、城市远景发展及规划区范围 (42) 第八章县城总体布局规划 (47) 第九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54) 第十章城市风貌景观规划 (59) 第十一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64) 第十二章城市管线工程规划 (67) 第十三章城市防灾规划 (76) 第十四章城市环境保护与环卫设施规划 (78) 第十五章旧区改建规划 (81) 第十六章城市规划区综合规划 (82) 第十七章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83) 第十八章强制性内容规定 (85) 第十九章土地使用控制管理规划 (86) 第二十章规划管理措施及实施建议 (87)

第一章基本概况 一、县域概况 (一)历史沿革 洪雅县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定居青衣江畔,从事简单的劳动,从夏商到北周初洪雅县分属不同的相邻县份。至周武帝保定二年(公元562年)始置洪雅县,治地在丹棱县城厢镇,置洪川镇为洪雅镇,属嘉州所辖之县。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改洪雅县治所为丹棱县,洪雅镇置洪雅县,属眉山郡辖。以后随历代变革,南宋庆元十三年(公元1283年)洪雅并入夹江县,治所在夹江县城关,所属未变。明城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夹洪分置,复设洪雅县,至今治所不变。解放后洪雅县原为四川省乐山市辖县,1997年7月29日划属眉山地区现为眉山市辖县,辖11镇15乡265个村。总人口34.03万,其中非农业人口5.86万。 (二)地理概况 1. 位置和面积 洪雅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地理位置跨东经102°49′—103°32′,北纬29°24′—30°00′。东北与夹江县、丹棱县接壤,东南与峨眉山市、金口河区毗邻,西南与荥经县、汉源县交界,西北与雅安市、名山县相连。南北相距64公里,北宽43公里,南宽46公里。中狭仅15公里,形如哑铃,斜置于峨眉山、大相岭和总岗山之间。 全县幅员面积1930.54平方公里(1994年土地资源详查数据),折合为292.3万亩,其中耕地23987ha, 林地133117.27ha,牧草地182.27ha。 2. 经济地理区位 洪雅县地处四川省中部,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是成都平原经济

最新村镇规划整理

村镇规划 一、城乡规划法的作用 1、贯彻依法治国的精神,更有利于依法行政 2、城乡统筹、一体化规划 3、为村镇规划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4、体现了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 5、构建了公众参与的制度框架 6、有助于建立乡村规划建设的长效机制 二、居民点的概念 居民点是由居住生活、生产、交通运输、公用设施和园林绿化等多种体系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是人们共同生活与经济活动而聚集的定居场所。 三、村镇的基本特点、村镇规划的概念 1、特点(1)区域的特点:村镇在规模、分布、平面布局以及建筑形式、构造等方面也必然产生差别——平原和山区,南方和北方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2)经济特点:农业经济所占比重较大。以农、收、副、渔业生产经济为主。 (3)基础设施特点:基础设施不足,发展落后 (4)村镇环境特点①村镇环境脏②环境建设乱③环境意识差 2、概念村镇总体规划是在全乡范围内进行的村镇布点规划和相应的各项建设的全面部署。是全乡山、水、田、林、路、村综合规划的组成部分。 四、规划新世纪现代化村镇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贯彻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原则; 2、珍惜土地原则; 3、近远期相结合,以近期为主原则; 4、充分利用原有设施原则; 5、创造舒适、卫生居住环境原则; 6、发挥集镇基地作用原则; 7、保护名胜古迹原则; 8、认真贯彻群众路线的原则; 9、可持续发展原则。 五、简要说明村镇规划的资料内容包含哪些 1、自然条件和历史资料 (1)自然条件:地形、地质、水文和水文地质、气象气候 (2)区域概况:资源条件、区位条件、农业生产条件 (3)历史资料: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遗迹和历史建筑、历史沿革 2、社会经济资料 (1)人口结构:村镇现状总人口、职业构成、年龄构成、人口变动情况 (2)村镇建设管理情况(3)村镇工业发展状况(4)集市贸易 3、现有建筑物、工程设施与环境资料 (1)居住建筑(2)公共建筑与绿地(3)工程设施:交通运输、道路桥梁、给水、排水、供电(4)环境资料 六、村镇体系结构层次划分分为哪四个层次 我国村镇的体系结构一般按各自所处的地位、职能进行层次划分自下而上依次分为基层村--中心村--一般集镇--中心镇4个层次 (1)基层村:是村镇中从事农业和家庭副业生产活动的最基本的居民点, 没有或者只有简单的生活福利设施。在生产组织上,有的是一个村民小组,有的是几个村民小组,住户规模少则几户,多则百余户。

荥阳汜水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荥阳市汜水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10-2020年) 调 整 方 案 汜水镇人民政府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

目录 1 镇域概况及《现行规划》实施情况 (1) 1.1 镇域概况 (1) 1.2 《现行规划》实施情况 (1) 2 规划目标 (3) 2.1 耕地和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 (3) 2.2 保障重点区域、重点建设项目的合理用地需求 (3) 2.3 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3) 3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4) 3.1 农用地结构调整 (4) 3.2 建设用地结构调整 (4) 3.3 其他土地结构调整 (5) 4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6) 4.1 耕地保护 (6) 4.2 基本农田保护 (6) 5 合理安排建设用地 (7) 5.1 城镇用地 (7) 5.2 农村居民点用地 (7) 5.3 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 (7) 6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8) 6.1 生态建设 (8) 6.2 环境保护 (8) 7 土地整治 (9) 8 土地用途分区与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10) 8.1 土地用途分区 (10) 8.2 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10) 9 重点项目安排 (11) I

10 村土地利用控制 (12) 11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13) 11.1 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自上而下的控制 (13) 11.2 做好相关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 (13) 11.3 完善耕地保护政策和机制 (13) 11.4 健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 (13) 11.5 建立健全公共参与制度 (14) 附表 (15) II

前言 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14〕1237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河南省进一步做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工作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15〕41号)要求和《荥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调整方案》(以下简称县级调整方案)下达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主要控制指标,结合本地实际,汜水镇人民政府对《汜水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现行规划》)进行调整完善,形成《汜水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调整方案》(以下简称《调整方案》)。 规划调整期限:规划调整基准年为2014年,着重对汜水镇2015-2020年期间各项用地进行调控与安排。 规划调整的范围是荥阳市汜水镇行政辖区内全部土地,土地总面积为63.33平方公里。 III

关岭县县城总体规划文本727

前言 关岭县县城自1996年以来,城市发展较快,96版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较好地指导了城市建设和规划发展。由于关岭县城人口基数较小,城市人口的集聚强度不大,因此,城市的拓展一直比较慢,而96版规划所确定的近期建设范围受投资疲软及消费水平较低影响,落实得不太理想。随着西部大开发、贵州省公路骨干网建设等区域性条件的变化,96版规划的规划实效性和调控能力在逐渐减弱。同时,关兴公路、GZ65、水黄公路、光照电站等重点项目的建设,深刻刺激着县城和县域城镇的发展。合理组织城镇体系发展、加快县城与区域交通项目建设协调、提升县城地位,成为政府部门在新时期、新机遇下的工作重点。借西部大开发等外部条件引导县域经济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走向小康,既为广大群众的共同愿望,也是政府部门重点考虑的问题。 为了应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家经济布局调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贵州省城镇体系规划实施和交通网建设、安顺市撤地设市带来的巨大机遇,合理利用城镇资源,搭建与外合作交流的平台,调整和修编县城总体规划和编制城镇体系规划、大力加强小城镇发展将成为关岭县政府、城建部门的当务之急。 受关岭县人民政府委托,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接了《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2002年6月份,省规划院关岭总规修编工作组到现场开展了踏勘和资料收集工作,并着手进行了规划修编工作。GZ65是全国重要公路干线之一,初设方案将穿过县城,由于GZ65线型具体方案未定,针对干线对县城发展的影响重大,在2002年11月份,工作组提交了初步方案,其中涉及到GZ65的线型定线工作和城市总体布局等内容,并提请与交通专业设计部门协调。当时,GZ65的定线经过县城主要发展方向上,因此必须强调城市规划与交通项目设计的衔接。在建设厅的组织下,由关岭县人民政府、建设局会同省规划院,将城市规划初步方案与正着手GZ65选线工作的省交通勘察设计院协商,由于定线仍然存在较大困难,方案在县城的摆动较大,严重影响到城市布局和规划结构的确定,因此,城市规划修编工作暂时搁下。 2003年10月,由关岭县建设局向规划修编工作提供了GZ65线过县城方案,规划修编工作重新启动。基于GZ65的线型并未最终确定,规划以与GZ65、关兴公路的衔接作为契入点,以及作为影响交通设计部门对GZ65定线的考虑,着手组织县城总体布局的研究和规划,同时,也以此方案作为与交通设计单位协调的资料,以影响和敦促交通项目的及早确定。 2004年5月上旬,关岭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向省规划院提供了GZ65过县城的定线方案,至此,规划条件较成熟,规划院在以前重复工作的基础上,着手组织供关岭县、安顺市及省规划审查委员会审查资料。6月上旬,规划方案在向关岭县政府有关领导汇报后,继续深化、调整、完善,形成了本次供审查的材料。

峨眉山风景区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修编目的:为适应峨眉山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后,对其保护、展示、利用和管理新的更高要求,促进峨眉山风景区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之成为国际知名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世界佛教圣地,对峨眉山总体规划进行修订编制。 第二条规划依据 1、《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公约》、《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 2、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和《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3、国家《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城市规划法》、《文物保护法》、《消防法》、《土地法》、《水法》等国家法规。 4、《峨眉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一九七九年,《峨眉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一九九三年。 5、《峨眉山——乐山大佛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文本》。 第三条指导思想:以世界遗产保护公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针,以保护不可再生的世界遗产为核心,更深层次地展示峨眉山自然和佛教文化景观,树立风景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形象,加强保护,强化管理,发展旅游,促进风景区持续健康地发展,确立其全国知名风景名胜区、四川省风景环境中心地位。 第四条规划原则:总原则:“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1、严格执行世界遗产保护公约,保护峨眉山景观和环境不受任何破坏,使峨眉山完整地保存下去。 2、进一步发掘新的景观和现有景观的潜力,深层次地展示峨眉山特色,使游人有新鲜感。 3、综合利用峨眉山资源优势,科学把握各类用地的利用方向,合理确定景观贫乏区的开发强度,谨慎确定有关开发性项目。 4、处理好景区建设与农民生产生活的矛盾,将农民生活出路问题纳入总体规划统一考虑,保持风景区社会稳定与经济持续发展。 5、加强管理规划,探索高效、统一的具有地方执法和行政相结合的新型管理模式。 第五条规划期限:近期规划为2003年——2010年;远期规划为2011年——2020年。 第六条修编规划的重点 l、通过对峨眉山自然和人文两方面景观资源充分挖掘重新认识、评价,结合《世界遗产保护公约》的要求,论证确定风景区性质、职能、容量和规模,重点确定风景区范围和外围保护地带范围。 2、通过确定风景区不同区域的用地性质、发展方向,达到明确重点保护内容、景观展示方式和开发利用强度的目的,确保风景区保护、展示、利用的良性循环,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通过省域横向比较,挖掘峨眉山的文化优势,确定独具特色的近期建设项目,突出峨眉山文化和自然特点,增强游客的新鲜感。 4、通过分析峨眉山风景区与城市的关系,考虑城市总规与风景区总规的协调一致,解决“山、城”之间过渡,促使风景区与城市过渡地带环境风貌得到有效改善。 第七条本次总规修编的规划文件和图纸经批准后,在风景区内具有同等效力,两者应同时使用。 第二章风景区范围与性质 第八条范围

洋县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1.1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洋县县域范围内城市建设指导性文件。 第1.2条本规划是对《洋县县城总体规划》(1996—2015)的修编。上版总体规划是本次总体规划编制的主要技术依据之一。 第1.3条随着洋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和有机食品产业基地的建设,需要适时修编县城总体规划。 第1.4条本规划遵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加快城市化进程。强化城市综合功能,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构建产业发展 平台,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建设富有经济活力、传承优秀文化的现代 化滨水生态城市。 第1.5条洋县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一切规划设计和建设活动(含工业区)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第1.6条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建设管理和规划需要控制的区域。本次规划控制区范围包括洋州镇全部,戚氏镇、贯溪镇、磨子桥镇的部分区域,涉及4 个镇,计6个居委会,38个行政村,为了使城市发展和旅游区的开发相 协调,规划将朱鹮饲养中心、氵党河水库风景区和龙亭镇蔡伦墓一并纳入 城市规划控制区范围,规划控制区面积约为100平方公里。 第1.7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控制范围,东起贯溪镇贯长路;南至洋州镇司家村(即西南坝村)及汉江桥南磨子桥镇张赵村、杨湾村;西至戚氏镇五里园; 北至洋州镇李家村和牛头山。总面积21.62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 总面积12.60平方公里。 第1.8条规划期限 近期2005—2010年 远期2011—2025年 远景2026年以后 第1.9条本规划经汉中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由洋县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章社会发展战略 第2.1条战略思想:充分利用优势资源,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发展非公有 制经济;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强化农业基础 地位,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全面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促进经 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协调一致。 第2.2条战略总体目标:近期进一步完善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强化城市综合功能,为城市发展提供后续力量;引进一批矿产开发,水利水电项目, 初步形成特色农产品和绿色食品产业、矿产资源开发、水电开发、中 药材资源接替基地和医药化工产业、特色旅游和旅游商品生产及服务 业为主的五大支柱产业体系;农业产业化取得明显成效;城市化水平 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比较富裕。远期国民经济实 力明显增强,县域经济比较发达,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文明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