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案及练习题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案及练习题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案及练习题

3.7.4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这几个数字写出下面各数,每个数字只能用一次。写出小于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练习题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班级______姓名______ 一、想一想,填一填。 1、4角改写成用元作单位,可以写成( )元,也可以写成小数是( )元。一本成语词典的标价为4.08元,改写为元、角、分为( )。 2、7分写成小数是( )元,6厘米用分米作单位写成小数是( )分米,用米作单位,写成小数是( )米。1米8分米写成小数是( )米。 3、在○里填上“>”、“<”或“=”。 0.06米○0.6米 3分米○0.3米 9厘米○0.9米 1米○0.99米 3.51米○3.15米 3.2元○3.02元 4、0.5里面有( )个101 ,0.9里面有( )个0.1。 5、比6.2少0.9的数是( ),比 6.2多2.9的数是( )。 二、对号入座。 1、小华身高130厘米,写成小数是( )。 A 、0.13米 B 、1.30米 C 、1.03米 2、用 3、 4、5和小数点一共能组成( )个小数。 A 、3 B 、6 C 、9 D 、12 3、在3.1和3.2之间( )。 A 、有9个小数 B 、有无数个小数 C 、没有小数 4、一包口香糖标价5元4角改为小数表示是( )。 A 、5.40元 B 、5.04元 C 、54.04元 5、35是一个( )。 A 、分数 B 、小数 C 、整数 6、1.2米和( )一样长。 A 、1米2分米 B 、1米2厘米 C 、12厘米 7、把一个数减少2.3以后是0.8,这个数是( )。

A、3.1 B、1.5 C、10.3 三、直接写出得数。 3.5+ 4.2= 6+0.5= 2.7-0.4= 1-0.3= 0.8+0.7= 4.5-3= 7.8-1.1= 3.4-1.5= 3米+0.5米= 0.7米+0.3米= 0.6元+1.5元= 四、算一算。 1.2-0.3 1.4+0.8 6.2+3.8 8.4+1.9 6.8+3.4 五、读或写出下列小数。 1、一个洋娃娃8.05元。读作:_______________。 2、雪娟家离学校和平广场大约有0.8千米。读作:______________。 3、高林在学校举行的秋季运动会中,跳远成绩为一点五二米。写作:___________。 4、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中国选手朱启南在10米气枪决赛中创造了七百零二点五环的世界纪录。写作:_______________。 六、我会应用。 1、学校举行跳高比赛,小华跳了1.05米,小明跳了1.12米,小兵跳了1.21米,小春跳了1.1米。请把他们的成绩按名次从高到低排列出来。 2、在2、5、0、1这几个数字中,任意选择两个与小数点一起按要求组成小数。(1)小于1的小数(至少写两个) (2)大于1的小数(至少写三个)

数据处理与统计教学设计

数据处理与统计教案 课题:数据处理与统计教材: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初中信息技术》上册 赣榆县罗阳中学宋海波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熟悉公式的基本组成和公式的复制方法;熟练运用公式进行计算;掌握公式复制的操作; 过程和方法:以任务驱动为主,结合小组探究,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交流、归纳等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公式运算和公式复制的操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体会信息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更好的为学习和生活服务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excel表格中公式使用的注意点操作 难点:将数量关系转化为excel中公式并使用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在课堂内容引入使用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兴趣;在知识点的导入过程中进行小组探究式学习,引导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在巩固练习环节运用学生自主练习的方法中进行引导拓展,最后,通过师生对话的方式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计算机教室、教学软件、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学 课前设置小比赛,比比谁最快! 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控制学生机,请同学们安静,拿出纸和笔,下面我们一起来参加一个比赛,考一考大家的计算速度,看看谁最快! 师:展示本班全体学生最近阶段性测试成绩表。 这是我们班级这次阶段性测试的成绩表,请同学们在三分钟内计算出所有学生成绩的总分,并填入表内,谁最先计算出的就算赢。 (同学们一看到是自己班级的成绩表,已经炸开了锅。又听说要在三分钟内算出来,声音更大) 师:请同学们抓紧时间,开始计算了。(安静,都在纸上认真的算,有几个学生更是调出了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案(1)

三年级下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95、96页例3、例4。 教材分析: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初步认识一位小数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创设了学生十分熟悉的文具店购物情境,学生一般都有自己购物付钱的经历,这方面的经验和整数加减法的认知经历,对于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法和算理有比较直接的帮助。“做一做”主要巩固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后面学习复杂小数加减法的基础。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学过整数加减法,绝大多数的同学能正确熟练地计算整数加减法。他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位小数的含义,对元、角、分也比较熟悉。且三年级学生一般都有自己购物付钱的经历,这些生活经验和认知经历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互动探究学习、迁移知识训练的方式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倡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小数加、减法,进而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体会和感悟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重点: 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知道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教学难点: 在计算过程中体会算理,加深对小数加碱方法的理解。 设计理念:自主建构,互动生成,以学定教.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揭示学习内容 1、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了小数的认识和小数的大小比较,现在我们回忆一下学过的知识,出示复习题。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小数的知识,研究简单小数的加减法,板书课题:简单小数的加减法。 二、探究新知 1、利用主题图,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通过观察你能说一说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吗?(开学了,同学们到文具店买学习用具,带有橡皮的铅笔1.2元,小刀不带橡皮的铅笔0.6元,小刀0.4元,卷笔刀0.8元,橡皮0.5元……) (2)利用你获取到的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14.1.3《积的乘方》教案

学科:数学授课教师:张辉贤年级:八总第课时课题14.1.3 积的乘方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经历探索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 的意义; (2)了解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 理的表达能力;学习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提高解决问题的 能力. 情感价值观 在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 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习数学的信心,感受数学的内在美. 教学重点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积的运算性质的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主体探究-合作交流-应用提高媒体资源多媒体投影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学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知识回顾1.叙述同底数幂乘法法则,并用字母表示. 2.叙述幂的乘方法则,并用字母表示. 字母表示:a m·a n=a m+n(m,n都是正整数). 字母表示:(a m)n=a mn(m,n都是正整数) 学生思 考并回 答 复习 知识 积的乘方1、计算(1)(ab)3;(2)(ab)5;(3)(ab)n; 2、从上述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积的乘方等于把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的积. 即:(ab)n=a n·b n 积极 探究 发现 法则 应用法则1、例题:计算 (1)(2 a)3;(2)(-5b)3; (3)(-2xy2)2;(4)(-2 x 3)4. 2:练习:P98页:练习(1)--(4) 学生 板演 巩固 法则 灵活应用1、逆用公式:b a ab n n n= ) (即) (ab b a n n n=探究 合作 逆用 法则

2、① 1617 . 0.125)(8) - (; ② 2004 2003 3 .(2) 5 5 () 13 -;③15153 .(2) (0.125)-. 3、已知2m=3,2n=5,求23m+2n的值. 4、猜想是否可以把(ab)n=a n b n推广?即(abc)n=a n b n c n吗? 大家可以亲自推理一下. 交流 综合应用计算(1)a3·a4·a+(a2)4+(-2a4)2; (2) 2(x3)2 ·x3-(3x3)3+(5x)2 ·x7 讨论 交流 提高 深化 课堂小结1、积的乘方等于把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的积.即:(ab)n=a n·b n 2、逆用公式:) (ab b a n n n= 作业布置1、P104页:习题14.1:第1:(5)、(6),2题 2、课课练 教学反思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案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案 教学内容: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课本第95、96页的例3、例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互动探究学习、迁移知识训练的方式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倡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小数加、减法,进而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体会和感悟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重点: 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知道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教学难点: 在计算过程中体会算理,加深对小数加碱方法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揭示学习内容 1、教师谈话:我们以前学习了整数加减法,那么,整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老师这里有2道题,请2个同学来做一做,其他同学一边看他们的计算过程,一边思考3个问题: ①写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②计算是从哪算? ③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指名计算:48+9= 25-17=,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3、反馈题目是否正确,指名回答三个问题。 4、教师小结:通过练习,我们知道在计算整数加减法时:①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低位开始计算。②那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那一位不够建要向前一位退“1”再减。这是以前学的整数加减法,那么小数怎么计算呢?今天请你们来研究简单小数的加减法,板书课题:简单小数的加减法。 二、探究新知 1、利用主题图,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通过观察你能说一说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吗?(开学了,同学们到文具店买学习用具,每个蓝色笔记本0.9元,每个书包25.8元,每个文具盒6.8元每个红笔记本2.6元……) (2)利用你获取到的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你会列式吗?引导学生一人说提出的问题,一人说怎样列式,教师板书学生所说的算式,在学生提问并列式的基础上,教师引出主题,如果一个同学买了一个卷笔刀和一支铅笔,我们可以提出几个问题?是什么问题呢?(一个卷笔刀和一支铅笔共花多少元?一个卷笔刀比一支铅笔贵多少元?一支铅笔比一个卷笔刀便宜多少元?)教师肯定他们的说法后反问:你们会列式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列式)“0.8+0.6= 0.8-0.6=”这2道题怎么算呢?请你们来研究研究。 2、学生互动探究“0.8+0.6= 0.8-0.6=” (1)教师:你打算怎样计算呢?请你试着在数学作业纸上算一算,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同桌同学说说。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交流。 (2)汇报反馈:可能会出现这样几种情况:①学生用口算就算出结果了,但要让学生说明他是怎么想的。②把0.8元和0.6元改写成8角和6角,相加减后在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

积的乘方 优秀教案

积的乘方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 2.理解积的乘方运算法则,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在探究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4.学习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在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的同时,体会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正确理解积的乘方法则。 2.积的乘方运算法则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提问:②同底数幂乘法的法则是什么?幂的乘方的法则是什么? 2.计算:①(-a3)5·(-a2)3②3(a2)3-2(-a3)3 3.提问:根据乘方的意义,回答(ab)2表示的意义。 二、探究新知。 1.探索练习。 (1)(2×3)3=216,23×33=216;(-2×3)3=-216,(-2)3×33=-216。 (2)(ab)n=(ab)·(ab)……(ab)(n)个=(a·a……a)(n)个·(b·b……b)(n)个=a n b 推广:(abc)n=a n b n c n(n是正整数)。 2.归纳积的乘方法则:积的乘方,等于把积中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即:(ab)n=a n b n(n是正整数)。 3.典例解析。 计算:①(ab)3; ②(-3xy)3;

③(-2×104)3; ④(2ab2)3。 三、课堂训练。 1.计算:①-(-3a2b3)2; ②(2a2b)3-3(a3)2b3; ③(-0.25)2008×(-4)2009. 点拨精讲:可从里向外乘方也可从外向内乘方,但要注意符号问题。在计算中如遇底数互为相反数指数相同的,可反用积的乘方法则使计算简便。 2.填空:4m a3m b2m=_____。 3.拓展应用。 ①已知x n=5,y n=3,求(x2y)2n的值。 ②已知a=255,b=344,c=533,试比较a、b、c的大小。 四、小结归纳。 本节课学习了积的乘方的性质及应用,要注意它与幂的乘方的区别。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案例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初步认识一位小数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创设了学生十分熟悉的购物情境,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竖式进行计算,并结合口算方法和过去学过的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算理。“试一试”和“想想做做”主要巩固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互动探究学习、迁移知识训练的方式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倡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小数加、减法,进而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体会和感悟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三、教学重点: 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知道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教学难点: 在计算过程中体会算理,加深对小数加碱方法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揭示学习内容 1、教师谈话:我们以前学习了整数加减法,那么,整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老师这里有2道题,请2个同学来做一做,其他同学一边看他们的计算过程,一边思考3个问题: ①写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②计算是从哪算? ③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指名计算:48+9= 25-17=,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3、反馈题目是否正确,指名回答三个问题。 4、教师小结:通过练习,我们知道在计算整数加减法时:①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低位开始计算。②那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那一位不够建要向前一位退“1”再减。这是以前学的整数加减法,那么小数怎么计算呢?今天请你们来研究简单小数的加减法,板书课题:简单小数的加减法。 二、探究新知 1、利用主题图,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通过观察你能说一说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吗?(开学了,同学们到文具店买学习用具,每个蓝色笔记本0.9元,每个书包25.8元,每个文具盒6.8元每个红笔记本2.6元……) (2)利用你获取到的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你会列式吗?引导学生一人说提出的问题,一人说怎样列式,教师板书学生所说的算式,在学生提问并列式的基础上,教师引出主题,如果一个同学买了一个卷笔刀和一支铅笔,我们可以提出几个问题?是什么问题呢?(一个卷笔刀和一支铅笔共花多少元?一个卷笔刀比一支铅笔贵多少元?一支铅笔比一个卷笔刀便宜多少元?)教师肯定他们的说法后反问:你们会列式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列式)“0.8+0.6=

数据处理与分析教案课程.doc

授课教案 班级: 17 计 1 班课程:office2010授课教师:黄媚课题名称 第七章电子表格中的数据处理 第二节数据处理与分析 知 识 1、掌握数据的查找、替换、排序、筛选 目 2、学会使用合并计算、分类汇总和条件格式 标 教能 1、通过课件讲解,让学生了解数据处理的步骤,理解其中的力 学操作含义 目 目2、准确判断使用正确的方法,正确处理数据 标 标 素 1、在实际操作中提起每个操作的兴趣,有 欲望了解之后的操质 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 2、能自觉完成课堂练习 标 课的类型理论加实践课程 1、数据自定义排序 教学重点2、合并计算和分类汇总 3、条件格式 1、正确排序 教学难点2、正确区分合并计算和分类汇总 3、使用正确的条件格式

教学方法讲授演示法、任务驱动法 教具及材料多媒体机房、课件、习题 课时8 课时理论课, 8 课时实践课,共720 分钟课前准备了解学情,备好教学素材,操作习题 教学反思1、授课期间应在授课过程中多注意学生的情况,对于学生露出困惑较多的地方再次加深讲解。 2、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应多鼓励会的同学多多指道不会的同学,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被教的学生也会比较容易接受。 3、习题要跟进,这样学生才会及时打好基础。 4、复习要及时,这样才会印象深刻。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导入新课(3 分钟)讲授新课(20 分钟) 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通过一个与该节相同的例子观看,教师示范操作当堂的师生互动能导入本次新课。学生认真听课并回让学生更能加深对第七章电子表格中的数据处理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操作步骤的印象, 7、2数据处理与分析对其中运用到的按 7.2.1 数据的查找与替换钮印象更深刻 1、数据查找 单击任意单元格 - 开始 - 【编辑】组 - 查 找和替换-查找-在 “查找和替换”的 对话框输入查找内 容 - 选择“查找全 部” 2、数据替换 单击任意单元格 - 开始 - 【编辑】组- 查找和替换-替换- 在“查找和替换”的“替换”对话框输 入查找内容和替换内容- 选择“全部替 换” 序 选 7.2.2数据排序 1、使用排序按钮快速排序 开始 - 【编辑】组 - 排序和筛选 表示数据按递增顺序排 列,使最小值位于列的顶端 表示数据按递减顺序排 列,使最大值位于列的顶端 2、使用“排序”对话框进行排序 选择需要排序的单元格- 数据 -【排序和 筛选】组 - 排序 - 确定 列——选择要排序的列 排序依据——选择排序类型 次序——选择排序方式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案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探索,掌握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从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简单的数学推理。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前两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小数,学会了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来学习有关小数的知识——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 教师结合例题图说明:王阿姨的早点摊每天供应四种早点。 提问:你能说说每种早点的价格分别是多少元吗? (2)小数加法计算。 ①如果想买1个馒头和1碗豆浆,一共要付多少元?怎样列式? (板书:0.5+0.7) ②0.5+0.7得多少呢?怎样算? (5角加7角是1元2角,0.5+0.7=1.2元) ③0.5+0.7用竖式怎样计算呢? 师边说明边板书:0.5元是5角,0.7元是7角,5角加7角是1元2角,是1.2元。 ④师结合板书提问:在计算中为什么要把加数中的小数点对齐?为什么得数中也要点上小数点?这个小数点应该在什么位置? ⑤谁能说说0.5+0.7用竖式怎样算? (3)小数减法运算。

①求买1碗面条比买1碗馄饨多付多少元,怎样列式? (板书2.4-1.8) ②2.4-1.8你会用竖式计算吗?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 ③师结合板书提问:得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能不能不写?为什么得数是0.6而不是6? ④谁能说说2.4-1.8用竖式怎样算? 2.教学“试一试”。 (1)任意选两种食品,先求它们的价格的和,再求它们的价格差。 (2)小组内交流,说说你求的是哪两种食品的价格和价格差,你是怎么算的? (3)集体交流。 3.小结: 刚才我们计算了一些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计算,你能说说是怎样算的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提问:计算这些小数加减法和计算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想想做做3。 (1)学生读题,说说题中告诉了我们什么?求什么? (2)教师用玻璃杯和小棒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竹竿全长 4.6米,露出水面部分长1.2米”的意思。 (3)学生解答。集体交流说说你的解题过程。 3.想想做做4。 (1)学生独立完成第(1)问和第(2)问,集体交流。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整理,教师选择几个问题供学生解答。 4.想想做做5。 (1)学生看题,指名说说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找出得数比1大的算式,集体交流。

鲁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教案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教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了解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幂的乘方运算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提高数学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团结合作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并正确运用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 难点 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的探究过程及应用. 教学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复习回顾、情境引入、探究新知、落实基础、练习提高、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复习回顾 活动内容:复习已学过的幂的意义及幂运算的运算法则: 1.幂的意义: n a n a a a a= ? ? ? 个 2.a m·a n=a n m+(m、n为正整数)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活动目的:本堂课的学习方法仍是引导鼓励学生通过已学习的知识经过个人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推导出本课新知,增进学生符号感.而这个过程离不开旧知识的铺垫,幂的意义知识在本节课中仍旧是法则推导的主要依据,其地位不可小觑,而同底数幂的乘法的推导过程,其中包含的算理知识在本堂课中仍是精神主旨,因而复习要细致. 第二环节: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根据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带领学生回忆并探讨以下实际问题:

1.乙正方体的棱长是2cm ,则乙正方体的体积V 乙=cm 3. 甲正方体的棱长是乙正方体的5倍,则甲正方体的体积V 甲=cm 3 . 2.乙球的半径为3cm ,则乙球的体积V 乙=cm 3 甲球的半径是乙球的10倍,则甲球的体积V 甲=cm 3. 如果甲球的半径是乙球的n 倍,那么甲球体积是乙球体积的倍. 地球、木星、太阳可以近似地看作球体.木星、太阳的半径分别约是地球的10倍和10 2倍,它们的体积分别约是地球的倍和倍. 活动目的:正方体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几何体,它的体积计算公式学生琅琅上口,但是当其棱长扩大一定的倍数后,新的正方体体积与原来正方体体积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这是学生以前很少考虑过的. 课本上的问题情境从木星、太阳和地球的体积大小入手,直观的表现体积倍数之间的关系,非常吸引人.学生在探索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将自然地体会幂的乘方运算的必要性,了解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问题提出以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幂的意义,独立得出木星、太阳的体积分别约是地球体积103和106倍. 第三环节:探究新知 活动内容: 1.通过问题情境继续研究:为什么()6321010=?让学生清楚运算之间的关系,题目所描述的是10的2次幂的三次方,其底数是幂的形式,然后根据幂的意义展开运算,去探究运算的过程. 2.计算下列各式,并说明理由. (1)(62)4;(2)(a 2)3;(3)(a m )2;(4)(a m )n . 仿照前面,来研究以上四个题目的运算情况,实际上做到(3)题时可以猜想(4)题的结果,也为后面幂的乘方的法则推导带来指导性.完成本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 活动目的:学习的过程中,时刻不能忘记学生是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当从学生已有的认知角度出发,问题环节设计跨越性不能太大,要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感悟,自己能够主动地去探究问题的实质,有成功的体验. 第四环节:落实基础 活动内容: 【例】计算: (1)(102)3;(2)(b 5)5;(3)(a n )3; (4)-(x 2)m ;(5)(y 2)3·y ;(6)2(a 2)6-(a 3)4. 随堂练习 1.计算:

从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教案

121教学模式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数学 八年级 潘明明

教师____________ 课前1分钟防火教育 数学 “121”教学模式导学案(______科)

(2)估计这10个面包的平均质量,再具体算一算,看看你的估计水平如何。 目的:通过学生读取随机抽取了同种规格面包的统计图的信息,复习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初步体会估计相关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过程,从而引入新课。 注意事项:引例的解答要让学生自主参与,带着积极的状态进入新课的学习。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 内容1:试一试:某次射击比赛,甲队员的成绩如下: (1)根据统计图,确定10次射击成绩的众数、中位数,说说你的做法,与同伴交流。 (2)先估计这10次射击成绩的平均数,再具体算一算,看看你的估 8 8.2 8.4 8.6 8.8 9 9.2 9.4 9.6 9.8 10 12345678910 成绩 次数 甲队员10次射击成绩

计水平如何。 内容2:议一议:甲、乙、丙三支青年排球队各有12名队员,三队队员的年龄情况如下图: 甲队队员年龄 1234518 19 20 21 22年龄/岁 人数乙队队员年龄 24618 19 20 21 22年龄/岁 人数 丙队队员年龄 12345618 19 20 21 22年龄/岁 人数 (1)观察三幅图,你能从图中分别看出三支球队队员年龄的众数吗?中位数呢? (2)根据图表,你能大致估计出三支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哪个大、哪个小吗?你是怎么估计的?与同伴交流。 (3)计算出三支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看看你上面的估计是否准确? 内容3:做一做:小明调查了班级里20位同学本学期计划购买课外书的花费情况,并将结果绘制成了下面的统计图. (1)在这20位同学中,本学期计划购买课外书的花费的众数是多少? (2)计算这20位同学计划购买课外书的平均花费是多少?你是怎么计算的?与同伴交流。 (3)在上面的问题,如果不知道调查的总人数,你还能求平均数吗?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案设计4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莼湖镇中心小学王凯端 教材分析: 一、最进发展区 1、小数的初步认识 2、整数加减法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明白“对齐小数点,就是对齐相同的数位。” 2、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探索并 解决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四、教具准备: 1、价格标签 2、记号笔 3、学生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课前熟悉谈话 1、相互介绍、熟悉。 2、介绍小朋友熟悉的商店,交流购物的经历。 二、创设情景,复习旧知 1、导入情景,点拨小数与元、角的联系 小熊盼盼开了一家文具超市,里面的文具很多,这是一支钢笔的价格标签,价格是6元9角。(出示卡片:墨水) 你能用小数表示它的价格吗?(生说,师用小数标注价格) 点拨:小数点前面的6表示6元,小数点后面第一位上的9表示9角。

2、巩固小数与元、角的对应联系 这是一瓶墨水,它的价格是2元3角,你能用小数表示它的价格吗? (生说,师用小数标注价格) 你能解释一下2.3吗? (2.3元中,小数点前的2表示2元;小数点后的3表示3角。) 三、选购商品,引出加法,探究算理 1、引出加法问题 如果我买一支钢笔和一瓶墨水,一共应付多少钱? 谁能用算式来表示?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生答,师随机板书) (预设板书 6元9角+2元3角= 69+23= 6.9+2.3= ) 2、探究算理 让我们用竖式分别计算它们的结果好吗?(生练习,并指生板算) 角 元 角 6元9角 69 6.9 + 2元3角 + 23 + 2.3 9元2角 92 9.2 请板算的同学介绍计算的过程(预设) A :(先角与角相加, 9+3写2进1;再是元与元相加,6+2+1等于9;最后在计算结果处写上元和角) 师:是的,相同单位的元、角,相加时要对齐,从最低位的角算起,满十进一。 B :(6元9角就是69角,2元3角就是23角,加起来是92角,就是9元2角) 师:你能把问题转化成我们已经牢牢掌握的整数加法,这一想法很好。那么你能说说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吗? (数位对齐,从最低位算起,满十进一)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精品教案 (40)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方法, 2.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笔算下面各题,并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8+6= 28+5= 37-5= 12-6 (三人板演,其他学生练习在课堂本)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主题图. 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你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获得的信息所提出的数学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3)教师从学生的众多问题中选择一个加法的问题和一个减法的问题。我们今天就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4)(教师选择例3)提问:该怎么解决?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教师巡视,及时掌握学生讨论情况。

(5)集体反馈。 教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学习实际情况出发,寻找适合自己知识水平的解决方法。 (6)集体讨论:0.6+0.8 教师先提示:这道式子是小数加法。小数加法与以前所学的加法是相同的,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教师板书:小数加法)。 小数加法又该怎样计算呢?(教师板书:计算) (7)引导学生两式比较: 一道是以元为单位相加,它是一道小数加法题, 一道是把元改写成角,把小数加法题转化成一道整数的加法题,通过观察比较知道:整数加法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也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列坚式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8)学生试笔算0.6+0.8 学生在进行笔算之前教师先与学生探讨数位对齐的问题。教师并示范。 元角分 0 . 6 + 0 . 8 (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引导学生说一说,用坚式计算0.6+0.8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观察、思考:在小数加减法中,要使相同数位的数对齐,只要什么对齐就行了? (9)反馈练习:列出2.8+2.1 6.4+0.9的竖式(订正时注意是不是小数点对齐)(10)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加法与以前所学的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计算小数加法? 2.教学例4: (1)教师选择例4 (2)这道题你会解决吗?应该怎样列式? (3)组织学生讨论:该怎样列竖式并正确计算出得数? (4)引导学生说一说小数减法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 (5)这个竖式怎样计算? 元角分 1 . 2

数据处理与分析教案

授课教案 班级:17计1班课程:office2010 授课教师:黄媚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及 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 3分钟) 讲授新课 ( 20分 钟) 通过一个与该节相同的例子观看, 导入本次新课。 第七章电子表格中的数据处理 7、2 数据处理与分析 7.2.1 数据的查找与替换 1、数据查找 单击任意单元格-开始-【编辑】组-查 找和替换-查找-在“查找和替换”的对 话框输入查找内容-选择“查找全部” 2、数据替换 单击任意单元格-开始-【编辑】组-查 找和替换-替换-在“查找和替换”的“替 换”对话框输入查找内容和替换内容- 选择“全部替换” 教师示范操作 学生认真听课并回 答教师提出的问 题。 当堂的师生互动 能让学生更能加 深对操作步骤的 印象,对其中运用 到的按钮印象更 深刻

序 选 7.2.2 数据排序 1、使用排序按钮快速排序 开始-【编辑】组-排序和筛选 表示数据按递增顺序排列,使最小值位于列的顶端 表示数据按递减顺序排列,使最大值位于列的顶端 2、使用“排序”对话框进行排序 选择需要排序的单元格-数据-【排序和筛选】组-排序-确定 列——选择要排序的列 排序依据——选择排序类型 次序——选择排序方式 数据包含标题——排序时保留字段名称 通过学生自主练习,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7.2.3 数据筛选 1、自动筛选 按值列表、按格式、按条件 选择所需单元格-数据-【排序和筛选】组- “筛选”下拉按钮-选择所需值-确定 2、自定义筛选 选择所需的单元格区域或表-数据-【排序和筛选】组-筛选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教案及反思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教案及反思 无用置疑,设计好一个好教案,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是有很大作用,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初中数学,供各位教师参考。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数学教案: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法则的理解与掌握,难点是法则的灵活运用. 1.幂的乘方 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即 ( 都是正整数) 幂的乘方 的推导是根据乘方的意义和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 幂的乘方不能和同底数幂的乘法相混淆,例如不能把 的结果错误地写成 ,也不能把 的计算结果写成 . 幂的乘方是变乘方为(底数不变,指数相乘的)乘法,如 ;而同底数幂的乘法是变(同底数的幂)乘为(幂指数)加,如 .

2.积和乘方 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即 ( 为正整数). 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积的乘方,也具有这一性质.例如: 3.不要把幂的乘方性质与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混淆.幂的乘方运算,是转化为指数的乘法运算(底数不变);同底数幂的乘法,是转化为指数的加法运算(底数不变). 4.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的三个运算性质是整式乘法的基础,也是整式乘法的主要依据.对三个性质的数学表达式和语言表述,不仅要记住,更重要的是理解.在这三个幂的运算中,要防止符号错误:例如, ;还要防止运算性质发生混淆: 等等. 三、教法建议 1.幂的乘方导出的根据是乘方的意义和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教学时,也要注意导出这一性质的过程.可先以具体指数为例,明确幕的乘方的意义,导出性质,如 对于从指数连加得到指数相乘,要根据学生情况多作一些说明.以为例,再一次说明 可以写成 .这一点是导出幂的乘方性质的关键,务必使学生真正理解.在此基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教案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教案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of data teaching plan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教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安排是七上第四章的一点补充,即在学习了数据的分析的基础上带学生到网络教室利用网络和excel 平台对生活和社会中的一些热点问题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并得出相应的信息 教材分析: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是社会生活中较为普遍的一个 知识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北师大版新教材每学期都要 涉及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课不仅仅要让学生回顾和掌握所学的 相关知识,还要通过动手实做了解信息技术在数据处理中的作用。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重庆外国语学校是全国首批创办的八 所外国语学校之一,重庆市教委直属xxx中学,全国享受20%保送名额的13所外国语学校之一,学校设备先进一流,实现了校园网络化,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素质普遍较高,由于我校是国家级课题“z+z智能教育平台运用与国家数学课程改革的实验研究”实验学校,学生有在网络教室上数学课的实际体验。

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经历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对数据的认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能力目标:经历观察、比较、估计、推理、交流等过程,发展获得一些研究问题与合作交流的方法与经验。让学生实际操作,了解信息技术在数据处理中的作用。 情感目标:设置丰富的问题情景与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自动学习的欲望,让学生想学,会学,乐学;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重点: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从而得出相应的一些信息 难点:比较、估计、推理等方法的应用 教具:采用多媒体教学(powerpoint和excel展示)并让学生在网络教室动手实做。 教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既有老师的讲解,又有学生探索、师生共做,学生小组合作及动手实做。 教学过程: 我们今天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一个充满信息、瞬息变化的世界,而表达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数据。如果大家看看报纸、电视,就会发现无论是新闻、经济论坛、天气预报、广告或者是体育比赛,很多地方都十分频繁地使用着数据。请大家从自己的身边选取一两个有意义的数据,并想一想从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会从自己的身边举出许多的数据,老师关键是引导学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第96页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3.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作用.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如何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尤其要注意小数点对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一说。 (1)1.28元表示元角分,0.03元表示元角分。 (2)1.25米表示米分米厘米,0.30米表示米分米厘米。 2、算一算。 112+16 25+18 138-25 35-12 说一说:(1)整数加法,减法的计算法则。(2)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二、经历探究,获取新知 1、揭示课题。(课件出示) 教师:同学们已经学过了整数的加、减法,也学会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现在,我们学习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出示主题图。(课件出示) 请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获取了哪些信息? 3、教学例3 1支钢笔和1支圆株笔,一共多少钱? (1)钢笔多少钱?圆株笔多少钱? 要计算一共多少钱?必须用什么方法计算?(加法) (2)你们认为怎么算?是怎么想的?

放手让学生探究方法,尝试计算。 学生经过讨论、交流,一般会出现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化角为单位计算;另一种是以元为单位,直接用小数计算)。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后,教师引导全体学生一起探究用小数直接计算的方法。 (3)要点分析。 ①验证答案:1.4元=1元4角,结果正确 ②观察算式: 特征1:小数点对齐。(相当于整数加法的数位对齐) 这里不仅要求二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而且要强调和的小数点要和加数的小数点对齐。 特征2:计算过程,方法与整数加法相同。 (4)出示 一枝毛笔比一枝钢笔贵多少钱? ①要求学生用小数直接计算。 ②尝试计算,汇报结果。(展示演示板) 1.2-0.8=0.4元 ③说一说计算要点。 两点:一是小数点对齐;二是减法退位,方法于整数减法退位是一样的。 5、课堂小结 (1)教师说明直接用小数计算的简便情况,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认识掌握小数计算的重要性。 (2)学生说明小数计算要点。 三、课堂活动 课本第98页的练习。学生认真分析题意,独立完成。 四、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一的第2-3下列各题。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三年级下册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互动探究学习、迁移知识训练的方式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倡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小数加、减法,进而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体会和感悟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重点: 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知道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教学难点: 在计算过程中体会算理,加深对小数加碱方法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揭示学习内容 1、教师谈话:我们以前学习了整数加减法,那么,整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老师这里有2道题,请2个同学来做一做,其他同学一边看他们的计算过程,一边思考3个问题: ①写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②计算是从哪算? ③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指名计算 48+9= 25-17=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3、反馈题目是否正确,指名回答三个问题。 4、教师小结:通过练习,我们知道在计算整数加减法时:

①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低位开始计算。 ②那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那一位不够建要向前一位退“1”再减。这是以前学的整数加减法,那么小数怎么计算呢?今天请你们来研究简单小数的加减法,板书课题:简单小数的加减法。 二、探究新知 1、利用主题图,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通过观察你能说一说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吗? (开学了,同学们到文具店买学习用具,每个蓝色笔记本0.9元,每个书包25.8元,每个文具盒6.8元每个红笔记本2.6元??) (2)利用你获取到的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你会列式吗?引导学生一人说提出的问题,一人说怎样列式,教师板书学生所说的算式,在学生提问并列式的基础上,教师引出主题,如果一个同学买了一个卷笔刀和一支铅笔,我们可以提出几个问题?是什么问题呢? (一个卷笔刀和一支铅笔共花多少元?一个卷笔刀比一支铅笔贵多少元?一支铅笔比一个卷笔刀便宜多少元?) 教师肯定他们的说法后反问:你们会列式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列式) “0.8+0.6= 0.8-0.6=” 这2道题怎么算呢?请你们来研究研究。 2、学生互动探究 “0.8+0.6= 0.8-0.6=” (1)教师:你打算怎样计算呢?请你试着在数学作业纸上算一算,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同桌同学说说。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交流。 (2)汇报反馈:可能会出现这样几种情况: ①学生用口算就算出结果了,但要让学生说明他是怎么想的。 ②把0.8元和0.6元改写成8角和6角,相加减后在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