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概论分析

特殊教育概论分析
特殊教育概论分析

特殊教育概论》目录第一章特殊教育概述第一节特殊教育的概念(P1-2)第二节特殊教育的对象(P2-6)第三节特殊教育的意义(P6-7)第二章特殊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国外早期特殊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中国特殊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三节融合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三章特殊儿童观第一节特殊儿童的存在第二节特殊儿童的发展第三节特殊儿童的教育第四章特殊教育的体系第一节国际上的特殊教育体系第二节我国的特殊教育体系第五章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第一节视力残疾学生第二节听力残疾学生第三节智力障碍学生第四节其他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第六章特殊教育目标、课程与教学第一节特殊教育的目标第二节特殊教育的课程第三节特殊教育教学组织第七章特殊教育教师第一节教师的职业性质第二节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特点第三节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的基本条件第四节特殊教育教师的结构和培养第八章特殊教育的多方支持与合作第一节特殊教育多方支持与合作的意义第二节特殊教育的多方合作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特殊教育概述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特殊教育的基本概念,明确特殊教育的对象范围,熟悉我国特殊儿童的基本状况,了解特殊教育对象称谓变化的原因,明确特殊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特殊教育的概念,特殊教育的对象及其称谓的演变,特殊教育的意义。

教学难点:广义的特殊教育、狭义的特殊教育;广义的特殊教育对象、狭义的特殊教养对象、一切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缺陷、残疾、障碍;特殊教育。

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辅以讨论法、自学辅导法等。教学课时:4

导言自有人类,就有包括残疾人在内的特殊群体;自有人类,就有教育的活动。然而,残疾人教育并没有因残疾人的客观存在而随之发生,特殊教育的产生远远落后于普通教育,至今也只有短短几百年的历史。幸运的是,人类始终是在朝着科学、文明的方向前进着,特殊教育也正是在这种进步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进入21世纪的特殊教育已不是最初意义上的特殊教育。因此,没有特殊教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不了解特殊教育,就不能全面地了解教育。本课程将学习和探讨有关特殊教育的发展及其基本理论等方面的问题。本章将集中讨论以下问题:什么是特殊教育?那些人是特殊教育的对象?特殊教育的目的任务及其意义是什么?

第一节特殊教育的概念一、教育与特殊教育(一)教育的概念一般认为,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影响人的身心的活动,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王道俊、王汉澜,1988)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制度化的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相应的社会人的活动。随着人们对教育认识的加深,人们对教育的定义也进行了重新探讨。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人们对教育分别从社会与个体相结合的两个方面加以重新界定,认为: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教育的三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理解教育的概念对于理解特殊教育的概念,理解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关系等有重要的帮助。(二)特殊教育的内涵什么是特殊教育?可以从教育的对象和教育形式、方法等角度来下定义。1、从教育对象的角度 狭义的特殊教育:指对生理和心理发展有缺陷者进行的教育,又称为“缺陷教育”、“残疾人教育”、“残障教育”。(其教育对象被称为disabled children) 广义的特殊教育:指对各类身心发展异常者的教育,其中既包括对生理和心理发展有缺陷者进行的教育,也包括对心理发展超出者进行的教育。(其教育对象被称为exceptional children) 不论是狭义的还是广义的特殊教育,还可以根据教育对象的类别作进一步的具体划分,如我

国的视力残疾教育、听力残疾教育、智力残疾教育、超常教育、工读教育等等

2、从教育形式、方法等多角度下定义 朴永馨:特殊教育special education,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知识与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的旨在达到一般的或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特殊教育辞典》)评:该定义包含了三个方面。一是在培养目标上既有一般目标,也有特殊目标;二是在教育措施或手段上既有一般的,也有特殊的;三是教育的对象是有特殊需要的儿童。 汤盛钦:特殊教育是由实施学前和义务教育的普通和特殊教育机构提供的,以满足特殊儿童的独特教育需要而设计的教育、教学和相关的服务。评:一是指出了实施机构;二是点明了教育的对象;三是给出了相应的教育教学措施。 方俊明:是根据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教育需要,采用一般的或特殊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受教育者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拥有良好品德,提高适应能力的一种教育。 盛永进:特殊教育是针对个体特殊异常身心差异,旨在满足个体的特殊教育需要,促进个体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 刘全礼:特殊教育是指对特殊儿童开展的、有目的、旨在满足他们的一切教育需要的活动,这些活动既可能是增进特殊儿童的知识技能、影响特殊儿童思想品德、增强特殊儿童的体质的活动,也可能是改变或矫正他们的缺陷或行为的活动。二、特殊教育与特殊教育学的关系特殊教育、特殊教育理论和特殊教育学是不同但又紧密相关的概念。特殊教育,special education, 是培养特殊学生的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特殊教育理论是特殊教育活动实践的概括和总结;特殊教育学,special pedagogy 则是研究这种活动的一门学问,是特殊教育理论系统化、范式化、科学化的标志,特殊教育学依赖于特殊教育理论的发展与成熟。特殊教育学是研究这种活动、现象及其规律、原则和方法的科学,是教育学体系的组成部分和一个分支学科。特殊教育学一般是以学前和学龄特殊儿童少年的教育为研究重点。由于二者都离不开教育活动这一基本点,因此,对特殊学生的教育活动成为二者的结合点。第二节特殊教育的对象特殊教育的对象是以前由于不同方面的原因而必须接受特殊教育的儿童,或简称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children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或特殊儿童(exceptional children)。特殊儿童是特殊教育的对象。那么,那些儿童才是特殊儿童呢?特殊和正常是相对的概念。特殊的理解。学术界一般从概念性和操作性标准两个方面着手,根据统计、医学和社会常模等三个不同的维度来区分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统计原理认为,人的行为特征、智力状况大致上都是呈正态分布的。如:韦氏智力分布表所示,占人口总数正、负两个标准差,即95%的人,其智商在70-130之间,所以,将负两个标准差以下,即智商低于70的人成为智力落后者;将两个标准差以上,即智商高于130的人称为智力超常者。10 某种限度内代替听觉呢?因为发音体的波动也可以为触觉所感受。你把手放在琴上,勿经看或听,只有琴木的颤动和振动,便可只剩因为尖锐或平板,最高或最低,触觉曾受有分辨这些差别的训练。我们无疑地能由手指而知琴所发的全部音调了。”启蒙运动思想家狄德罗(1713—1784)倡导无神论思想,反对宗教迷信,强调知识来源于感觉。他不仅在众多的论文中涉及到盲人、聋人的认识问题,还专门写出两篇论文《供明眼人参考的谈盲人的信》(简称《论盲文书简》)和《给听说健全者参考的论聋哑人书简》(简称《论聋人书简》)。在1749年发表的《论盲文书简》一文中狄德罗指出:“一个天生的盲人是怎样形成各种图形的观念的?我认为是他的身体的各种运动,他的手在若干地点的相继存在,一个在他的手指之间通过的物体的连续不断的感觉,使他得到方向的概念。如果他把手指顺着一根绷得很紧的线摸过去,他就得到一条直线的观念;如果他顺着一根松弛的线摸过去,他就得到一条曲线的概念。说得更一般一点,他是凭着那些反复取得的触觉经验,得到对于那些在不同的点上感觉到的感觉的记忆的。他善于组合这些感觉或点,并从而形成图形。”他还认为,一个天生的盲人是不能凭视觉判别一个球形和一个立方体的。狄德罗所论述的感觉是外部世界作用于感官的结果,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的这些观

点,是唯物主义的观点。在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教育民主理念,启蒙运动思想家提出的唯物主义思想都为公正地对待残疾人和创立特殊教育奠定了思想上的基础。2.自然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发展为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身心缺陷产生的实质提供了客观条件。文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要求生产技术不断更新,也就必然会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因此,文艺复兴时期生理学、生物学开始建立起来。发现了人体的血液循环并提出了有关学说。解剖学的研究直接揭示了身体器官的生理构造和功能。瑞士医学教授菲普拉特杰尔(1537—1614)在1614年出版的《观察》和其去世后出版的《医学实践》中把精神病人与弱智人区别开来。法国医生皮内尔等人进一步明确了精神病人与智力落后者的区别。自然科学的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人们正确地理解身体器官功能缺陷的原因,正确认识残疾和残疾人,并且也揭穿了中世纪神学所散布的缺陷是“魔鬼精神缠身”,将残疾人视为妖魔,剥夺其人权的邪恶学说的本质,为特殊教育的创立奠定了科学上的基础。3.个案探索教育残疾人的实践揭示了残疾人受教育的可行性。正规的特殊教育学校产生于18世纪,但此前对残疾儿童的个别教育尝试在16世纪就有文字记载。(1)聋教育: 卡尔丹诺,聋教育理论奠基人,意大利内科医生,著作:《论精神》。分析了耳聋的病因,并对其进行了较科学的分类,区分了程度;需要专门组织教学,采用书面语和骨导方式可以教会聋人发音和理解书面语;哑人通过阅读可以“听”到,通过书写可以“说”话。 庞塞(1520—1584),16世纪西班牙聋人教育先驱性人物,尝试教聋儿阅读和书写,同时让聋儿用手指出文字所代表的事物,并将书写和发音联系起来。 博内特:从教聋童书写开始,教字母语音的音值,强调唇和舌的正确位置对发音清晰的必要性。发明单手手指字母。撰写《关于字母的变形和教聋哑人说话的艺术》,书后附有手指字母表,这是最早公布的利用手指字母帮助聋人学习语言的论述。他还注意教学活动的直观性和具体化。 阿曼:荷兰人,在教聋人的实践中形成用口语方式教聋童说话的观点,强调口语教学对聋人的重要性和可能性。著作《书话的聋人或先天聋人学会说话的途径》,《关于言语的论文》。11 (2)盲教育盲人兄弟会:英国,教盲人定向行走的方法,利用盲人在无视觉条件下定向行走的优势求得独立生存的途径。(3)智力落后教育 皮内尔:法国精神科医生,最先将智力落后与精神病区分开,提出白痴、精神病、智力落后是不同的病。 艾斯基罗尔:皮内尔学生,进一步把智力落后分为白痴、痴愚、愚鲁三类。 伊塔德(1775-1838):基于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是感觉,经验如果包含知识,知识是由经验产生的理念和聋教育根据聋生听不到声音的情况,发展聋生对身边日常事情的经验和理解的做法,从1799年开始对从巴黎郊外阿维龙森林发现的野孩子维克多进行了为期五年的教育实验。虽然伊塔德最终没有把维克多转变成完全正常的人,没有学会语言,实验最终也未达到预想的效果,但是伊塔德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对后来智力落后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三、国外早期特殊教育的出现(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1.早期特殊教育学校的建立以学校形式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的相继建立,标志着特殊教育的正式诞生。(1)1770年法国莱佩巴黎聋校手语教学法;莱佩( 1712-1789),男,法国聋教育先驱,有“聋人教育界鼻祖”之称。1770年(还有多种说法,如1760,1775等)在巴黎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聋人学校,成为正式聋人教育的开端。原为天主教神父,因在巴黎遇到一对年少的孪生聋姐妹,试图向她们传教,遂从1743年从事聋童教育工作。认为手势是聋人的自发语言和进行思维、交际的唯一媒介,主张在教学中使用手语。发明了法语手势符号体系,为手语教学法体系的创办人,由此法国成为19世纪早期欧洲两个主要的聋人教育中心和学派诞生地之一。对待口语教学,一说他持反对态度,一说他也认为教聋人说话及读唇是很重要的一课。与同时代的海尼克就两种教学法体系的优劣进行了长期的争论。著有《使用有条理的手势队聋人进行教学》、《为大量经验所证明的聋人教学中的正确方法》等书。(2)1784年法国阿羽伊巴黎盲校(路易·布莱尔);阿羽伊:1745-1822,男,法国人。盲人学校教育的创始

人。用浮雕字母对盲人进行教学实验。1784年在法国巴黎建立世界上第一所盲童学校。1786年著《盲人教学经验》(又译《盲人教学笔字》)。后赴德、12 俄等国协助建立盲人学校。因毕生对盲人教育的奉献,在法国享有“盲人之父”的尊称。(3)1837年法国巴黎谢根智力落后儿童学校;谢根:1812-1880,又译为塞甘。男,法国精神科医生。智力落后教育的奠基人之一。1837年在法国巴黎创办智力落后儿童学校是世界上最早的此类学校之一。后移居美国,继续从事智力落后儿童教育工作。1876年被美国智力落后协会第一届理事长。其教育观念是促进儿童在生理、智力和道德方面的和谐发展,但特别强调儿童的感官经验。著有《白痴的精神治疗、卫生及教育》、《白痴及生理治疗法》。(4)1817年法国行为不良学校;(5)1832年德国慕尼黑库尔茨肢残人学校。2.早期特殊教育有影响的人物(1)路易·布莱尔(Louis Braille,1809—1852) 男,法国人。6点制点字盲文体系的创造者。出身于手工业者家庭。幼年因外伤失明,就读于巴黎盲童学校,深感凸形字母无法书写且难辨认。在法国上尉巴比埃用一种凸点符号在夜间传递信息的方法启示下,1821年开始研究用凸点的排列组合代表字母,将点的总面积缩小在手指尖可触及范围内,确定以6个点为基础。1827年布莱尔毕业留校任助教。1829年首次公布6点制点字符号系统。1837年定稿并印制《法国历史》点字书,为盲人师生接受。直到1854年这套体系才得到法国官方承认。1879年柏林国际盲人教师代表大会决定,各国盲校统一使用点字系统。至此,点字成为各国创造本国盲文体系的共同形式。为纪念他,国际上决定以他的名字——布莱尔作为点字盲文的通用名称。(2)海尼克Samuel Heinicke,1727-1790,男,德国聋教育和纯口语教学法体系的创始人。1755年做私人教师时接收第一个聋生,并受到荷兰医生阿曼写的《说话的聋人》一书的影响。1769年再次以教聋童为职业。1778年应家乡选民要求,在莱比锡创办了德国第一所聋校(现名“塞缪尔·海尼克聋校”)。在聋人教育理论和实践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张书面语教学。第二阶段认为书面语与口语可以并用,但强调以口语教学为主。第三阶段确立纯口语法体系。认为:口语是发展聋人抽象思维的必要基础;先教聋人书面语有害,书面语应在口语的基础上获得;手势、手语不是语言,必须要以说话、读唇才能完整地沟通人的思想。坚持用口语教学,并形成一套帮助聋人发音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纯口语法并未达到其预期目的,后期其观点有所改变。由于全力推广口语教学法,后人便把口语教学法称之为“德国式教学法”。与同时代的手语法体系创始人法国人莱佩进行了长期争论。(3)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意大利第一位获医学学位的妇女,著名的幼儿教育家。1896年她从罗马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后任精神病临床助理医师,接触到各种残疾儿童,开始研究残疾和低常及其他残疾儿童的心理和教育。经过实验使低常及其他残疾儿童通过了小学各科考试,引起意大利教育当局的重视。1907年,在罗马举办“儿童之家”,招收3-6岁贫困儿童进行教育实验,力图以医学、生理学、心理学为基础,用直接观察的研究方法,建立关于正常教育的“科学的教育学”。认为新的教育应以了解儿童为基础,促进其全面发展;儿童有天赋的潜能,教师的任务在于提供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环境,使其潜能得到自然的发展;强调儿童的感官训练和肌肉训练,设计出一整套感觉训练教具及发展动作的器械,使儿童在“有准备”的环境中,按照严格的顺序使用和错作具体物体,进行自我教育。这些理论和方法在西方智力落后儿童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著作有《蒙台梭利教学法》、《童年的秘密》等。

46 (2)教师的职业化要求――由强调教师的普通教育职业化技能向强调特殊教育职业化技能转变:对师范教育课程进行学术有效性和职业有效性的审定。注重以学校为基础的师资培养,同时特殊教育技能的培养成为教师职业化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3)延长教育实习时间,加强中小学对实习的参与――由以学术为基础的师资培养方向向以学校为基础的

方向转变。教育实践可以全面集中体现师范学生的素质,也是提高学生素质和师资培养水平的重要措施。3、俄罗斯俄罗斯1994年对特殊教育教师提出了53条要求,实质上是设置特殊教育教师培养课程的依据。其中,一般文化知识18条,教育心理方面21条,专业课方面14条。俄罗斯队特殊教育教师的要求非常细致,比美国更多地强调了实际能力之外的系统知识,这也决定了特殊教育专业教师要学习更多门类的学科。从以上美英俄三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标准或要求可以看出,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与普通师资培养相比较其标准更高,特殊教育师资必须具有更强的专业能力与技能,必须具有更高的职业道德规范及人格修养。4、我国结合我国对一般教师素质能力的要求,以及国外特殊教育教师的素质要求,讨论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应具备何种知识能力结构。讨论:(1)特殊教育教师应具备何种教育观?应树立起全纳教育的观念。教育观应是平等的、全面的,平等接纳每一个学生,反对歧视与排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和进步。教学观应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学习,建立师生合作互动的教学环境;教学活动尤其应该是多层次的有差异的,适应不同程度特殊学生需要的。学生观应是平等的、发展的和尊重差异的。人才观应是实事求是、多层次的。教育质量观应该是综合的。(2)特殊教育教师应具备何种职业道德?特殊教育教师应该具有崇高的教书育人思想。特殊教育教师必须具有愿意并乐于从事特殊教育的热情,富有爱心和奉献精神,懂得尊重他人,能够理解、同情、帮助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特殊教育教师要有牢固的专业思想和坚定的特殊教育信念,要为了特殊儿童的需要和发展,努力提高特殊教育的业务能力。介绍美国的伦理要求。特色教育教师要严格遵守一些伦理准则。任何一项事业或行业都有其约定俗成的伦理准则。下面罗列的是美国特殊儿童教育协会1995年宣布的特殊教育教师应遵守的八条伦理原则:(朴永馨.世界教育大系.特殊教育,211)①特殊教育专业人员有责任把特殊性个体的教育潜能和生活质量提到尽可能高的水平;②特殊教育专业人员在自己的职业实践中要促进并保持能力和知识的高水平;③特殊教育专业人员要使自己的专业活动有益于特殊的个体、他们的家庭、其他同事、学生或研究对象;④特殊教育专业人员在其专业实践中要保持职业判断的客观性;

⑤特殊教育专业人员要根据自己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⑥特殊教育专业人员要时刻记住自己职业的标准和政策;⑦特殊教育专业人员要尽可能推动完善特殊教育及相关服务与实践的法律、法规和具体政策;⑧特殊教育专业人员不能允许、参与破坏伦理准则或非法的活动,不能破坏特殊儿童教育协会代表大会通过的职业准则。这八条伦理原则是既是对从事特殊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要求,是一种职业道德和品质,是工作目的和处事原则。(2)特殊教育教师应具备何种心理素质?47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指特殊教育教师在工作过程中保持的一种健康的心理品质和情绪状态。目前,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社会对特殊教育的理解和支持力度还不够,对特殊教育还存有成见,甚至歧视。这会给从事特殊教育的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也就是说,特殊教育教师要比普通教育教师承受着更大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所以,特殊教育教师要有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毅力和良好的耐挫折能力。另外,由于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和特殊困难,特殊教育的难度较大,特殊教育教师需要有更好的耐心等。(3)特殊教育教师还应具备哪些具体的特殊教育教学技能?盲文、手语、教材开放、环境布置、手工制作等。第四节特殊教育教师的结构和培养(一)特殊教育教师的结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构成的复杂性是特殊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职业特点的一个方面。特殊教育不仅需要教授各门文化课的学科专业教师,还需要其他从事特殊儿童身心障碍矫正或康复训练的专业技术人员;不仅需要懂得特殊教育的教师,还需要懂得特殊教育的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不仅需要校内的教师,还需要校外人员的合作参与。一是特殊教育教师,即从事不同层次特殊教育的教师:(1)文化课教师。这主要指特殊教育学校中从事语文、数学、物理、化学、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课程教学的教师。(2)职业技术课教师。我国特殊教育学

校初中、高中阶段往往开设按摩、服装设计、木工、机械、美发等职业技术课程,职业技术课教师指担任这些科目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国外特殊学校从事汽车修理、印刷、西餐面点制作等职业教育的教师。(3)资源教师,是在普通学校资源教室专职从事对普通班教师和学生进行有关特殊教育服务的教师。主要职责包括:设计辅导计划、进行诊断评量、实施补救教学、提供咨询服务。(4)班主任。(5)实习指导教师,是在特殊职业学校中专职从事指导学生实习工作的教师,其主要任务是辅导学生掌握实际操作的技能。(6)巡回教师,指往返于两所以上学校、家庭、医院对特殊学生进行教学辅导,并对普通班级的教师予以协助的专职教师。(7)生活指导教师。二是特殊教育科研人员及各类专业人员。这类专业人员主要包括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语言矫正师、心理咨询人员、社会工作者、听力学工作者、定向行走工作者、职业辅导工作者等。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在我国的特殊教育学校中这类教师并不是很普及,如听力学工作者、职业治疗师,学校非常需要这类更为专业的特殊教育人员的深入参与,但实际情况仍然不尽如人意,还需要多方的合作与努力。三是特殊学校的行政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特殊教育学校要设立校长、副校长、教务主任、总务主任编制,以及负责学生少先队、共青团组织的大队辅导员编制。这些人员从事的主要是行政管理工作,但他们同样是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构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类特殊教育专业人员是有交叉的,总体上,三类特殊教育专业人员中以教育、教学人员,即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所占的比例最大。(二)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方式48 1.专门的特殊教育学院(系、专业)培养方式2.综合性院校或综合性院校中的教育学院培养方式(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课程结构1.师范类课程+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的结构模式。2.非教育类学科课程+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的结构模式。(四)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与培训的新理念与新发展1.实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2.培养高学历的特殊教育教师3.培养科研型的特殊教育教师第八章特殊教育的多方支持与合作教学目的:充分认识特殊教育社会支持的重要性;了解特殊教育与社会合作的内容、对象和形式教学重点:特殊教育多方合作的内容、对象和形式教学难点:理解特殊教育社会支持的重要性教学方法:讲授法、参观法教学课时:4 导语特殊教育发展到今天,对特殊教育的认识已经发生变化,已不再是过去那种只认为是特殊学校的事情和责任的狭隘观念,而是扩大到涉及普通教育以及社会各个方面的大特殊教育观念。如同萨拉曼卡会议通过的《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指出的那样:“实现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成功教育目标,不仅仅是教育部和学校的任务。它还需要家庭的合作、社区和志愿组织的动员乃至广大公众的支持。”第一节特殊教育多方支持与合作的意义一、特殊教育社会支持的重要性(一)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特殊教育学校为什么一定要与特殊学生的家庭、与社会的方方面面联系呢?这必须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角度来认识。1979年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了一个颇有影响的儿童发展理论模型。他强调研究“环境中的发展”或者说“发展的生态学”的重要意义。这里所指的“生态”就是作为生物体的个体正在经历着的,或者与个体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环境。他认为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是由若干相互镶嵌的系统组成的,包括微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系统四个层次。布朗芬布伦纳儿童发展生态学模型49 (二)特殊儿童发展依赖的其他环境社会是由一个个人、一个个家庭、一个个单位组成的。特殊学校只是社会的一个组成单位,特殊学校不等同于家庭、普通学校和社会;特殊学校教育也只是促使特殊儿童实现社会化的一个环节。学校教育对特殊儿童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不是全部作用,特殊学校的教育不能代替家庭教育、普通教育和社会教育。特殊儿童的社会化的形成和发展还需要通过其他环境,借助于社会的其他方面的教育和影响。俗话说,见多识广。特殊儿童如果能在不同的环境中接触不同的人和事,可以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增长社会交往的能力,这样他们才能成为比较适应社会生活的人。因此,特殊学校必须与家庭、普通学校和社会相联系,特殊学校的教育也必须与家庭教育、普通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通

过以上的论说,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特殊教育的特殊性需要社会广泛的支持,特殊教育发展证明需要社会更多的支持,特殊教育现实表明需要社会的多方支持。三、特殊教育社会支持的主要方面特殊教育社会支持的主要方面是:(一)社会文化方面;(二)社会政治方面;(三)社会经济方面(四)社会法律方面;(五)社会科技方面。思考题1.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儿童发展理论模型的结构是什么? 2.怎样理解特殊教育学校与家庭、普通学校、社会联系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特殊教育的多方合作的主要内容一、特殊教育与家庭的合作(一)家长对残疾子女的态度类型国内外都有一些调查研究。国外障碍儿家长的心理反应大致分为以下阶段:1.震撼/焦虑。父母的第一个反应为震撼,难以接受这个事实。震撼以后则会感到害怕、焦虑,不知如何应对这个事实,如抚养、教育孩子,乃至想得更多更多,因为他们深感自身能力不足。2.生气/沮丧。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有着美好的憧憬,然而当自己的孩子是一个不健全的孩子,家长会非常生气,会想为什么这种不幸会降I临在自己的头上?但他们还寄希望于有办法改变这个事实,在确认无法改变这种事实之后,家长又会陷于灰心沮丧之中。3.罪恶感/怨恨。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会觉得自己应对孩子的缺陷负责,会反复检讨怀孕时可能造成孩子缺陷的原因或过错,对孩子有一种负罪感,也会怨恨自己和他人。4.过度保护。对于已经受到伤害的孩子,许多家长会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来保护他们。如孩子是因患脑膜炎而失聪,父母则在夏季常喷杀虫剂,保护孩子不再被蚊子叮咬。5.困惑/惊慌。为了解孩子的病因和治疗康复办法,家长会四处寻医。在此过程中会因得到的信息少或不能理解而困惑,也会因得到的信息太多,特别是得到了那些不合自己愿望的信息而感到害怕。6.否认。家长不愿接受孩子缺陷的事实,心理上总不自主地否认这种事实的存在。因而,否认是一种自我保护、自我防卫的心理反应。7.承认/接纳/采取积极的行动。这是家长心理调整好的一种结果,父母能够正确面对孩子缺陷的事实,愿意与人讨论孩子缺陷的原因,并能采取积极有建设性的介入行动。国内有关家长对残疾孩子态度的调查研究也不少,其家长的态度分类大致有:1.怜爱。家长自我感觉对不起残疾孩子,因而对他们倍加怜爱,从主观上不想让孩子再受到新的创伤。这种怜爱有走到极端过度的可能,即家长包办了孩子的一切,娇生惯养,逆来顺受,结果孩子的性格和行为出现异常,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任性,生活独立性很差,对家庭有一种病态依恋,因而难以适应集体生活。50 2.歧视/弃养。家长或家庭其他成员不能平等地对待残疾孩子,或是在生活上给予不同待遇,有的家长对健全的孩子舍得花费,对残疾孩子则能省就省;或是嫌残疾孩子丢自己的脸面,从不带孩子外出,甚至阻碍孩子上学,认为残疾孩子上学没多大用处。最严重的是厌弃,对残疾孩子粗暴对待甚至遗弃。3.放任/忽视。家长对残疾孩子的潜能没有正确认识,对其未来发展也没有什么期望、设计和要求,因此对孩子的成长缺乏引导和管教,也不以积极的态度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孩子的发展创造条件,很少关心孩子衣食住行以外的事情。这种态度使一些原本可以很好发展的残疾孩子失去了机会和可能,使一些孩子养成了行为放纵、不求进取的不良习惯。4.教育。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风气的弘扬,越来越多的家长逐步能够比较坦然地、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残疾孩子,特别是更加关注孩子的教育,不但注意送孩子去早期教育康复机构和接受义务教育,而且家长本人投入了极大的精力于家庭教育。国内外有关家长对残疾孩子态度的分类虽然有多有少,但不论怎样分类都可以看出,家长因为有了残疾孩子,他们心理上承受着健全孩子家长不会承受到的诸多压力。(二)家长在教育中的作用家长除了生活抚养责任之外,在教育残疾子女的过程中能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包括:1.培养作用。教育上,家长被称为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和终身教师。国内外无数优秀残疾人的事例反复证明,凡是学有成就的残疾人其成长过程无不浸透着家长辛勤培育的汗水,而且这些付出都是无私的无价的,是其他任何人无法替代的。2.引导作用。父母在引导特殊儿童成长方面处在一种独特的位置。

做得好的家长会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影响孩子,引导孩子也形成一种平常心,知道除有某种缺陷残疾以外,自己与他人别无二致,也可以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价值。3.配合作用。家长的配合作用发挥得越好,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才真正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育的一致性、连续性才能充分体现出来。4.决定作用。在国外,特殊儿童的家长在选择孩子的教育安排形式,制定个别教育计划方面具有决定权。家长可以要求政府和学校为自己的孩子提供适当的教育场所和条件,并且共同参加教育计划制订和评估,有权要求调整教育计划,教育计划必须得到家长签字认可后才能实施。(三)特殊教育学校与家庭的配合’根据国内外特殊教育的实践,特殊学校与残疾学生家庭实现有效配合需要具备四个条件:1.学校与家庭,特别是特殊学校需要树立平等合作的观念。2.需要有法规和制度上的保障。我国在这方面的法规还有待完善,但国内特殊教育学校长期以来普遍建立了定期召开家长会制度,家长联系本制度,有些学校还成立了家长委员会,通过这些形式请家长听取、评议学校的工作。3.建立可操作的合作方式。除家长会、家庭联系本、家长委员会等合作方式外,切实可行的合作方式还有:家长咨询或来访、教师家访、学校开放日、家长授课等。家长有教育方面的问题可以到学校反映和要求咨询,学校有问题也可以向家长进行咨询、寻找帮助。4.特殊教育学校要给家长专业知识和技能上的帮助,提高家长参与教育的能力。家长和教师在学会作为平等伙伴共同工作方面,或许都需要获得支持和鼓励。”我国对家长的培训主要采取办家长学校、请家长旁听课程、以及开展教学示范、咨询活动等形式来进行。.(四)特殊儿童早期教育的几种模式目前特殊儿童早期教育的形式大致可概括为四种模式:家庭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是指特殊儿童的早期教育是在其家里进行的,在正式开始对儿童的教育

特殊教育概论复习

特殊教育概论复习整理 1.特殊儿童 广义:是指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显着差异的各类儿童。这些差异表现在智力、感官能力、情绪和行为发展、身体和语言等方面,它既包括发展上低于正常的儿童,也包括高于正常发展的儿童以及有轻微违法犯罪的儿童。 狭义:专指残疾儿童,即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 2.残疾儿童: 是指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又称“缺陷儿童”或“障碍儿童”。 3.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是指因个体差异而有各种不同的特殊教育要求的儿童。 4.美国残疾人教育法的分类:(13类) (1)学习障碍;(2)言语或语言障碍;(3)智力障碍; (4)情绪障碍;(5)多重障碍;(6)听觉障碍; (7)肢体障碍;(8)其他健康障碍;(9)视觉障碍;(10)自闭症; (11)聋---盲;(12)外伤性脑损伤;(13)发展迟缓 5.个体间差异:是指不同个体之间智力、能力、个性、兴趣等心里特性方面的差异。 个体内差异:是指同一个体内部内在能力发展的不平衡。 6. 特殊教育:它是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或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 特殊教育的对象包括三类残疾儿童:智力残疾、听力残疾以及视力残疾。 7.1555年前后,西班牙修道士庞塞-----最早从事特殊教育尝试。 1620年,西班牙人波内特-----第一本关于聋人个别化教育的着作。 美国的聋教育开始于加劳德特。 盲校:::1784年,法国慈善家霍维在巴黎建立了第一所盲校。 1829年,美国医生豪威建立了美国第一所盲校(现帕金斯盲校) 法国人布莱尔(霍维的学生)布莱尔盲文系统 智力障碍:::法国精神病医生伊塔德被誉为“特殊教育之父” 法国精神病医生赛甘(伊塔德学生),1839年,他创立了第一所智力障碍教育学校。1846年,他出版了《智力障碍以及其他障碍儿童的精神治疗、卫生保健和 教育》。 8.视觉:1870年,英国传教士威廉.穆瑞,初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套中文盲字系统----“康 熙盲字”,又称“瞽目通文”。 1887年,美国传教士查尔斯-米尔斯夫妇在山东登州创建了中国第一所聋哑学校“登州启喑学馆”(现烟台市聋哑中心学校) 1916年,实业家张謇在苏州南通创办了南通盲哑学校,这是中国人自办的最早的特殊学校之一。 1927年,中国第一所公里盲聋教育机构是南京市盲哑学校(现南京市聋人学校和南京市盲童学校)。。设盲、哑两科。 9.生态学模式:个体是在真实、自然的社会环境中成长、发展的。 生态学的方法不仅仅应致力于改善儿童自身的学习和行为,而且要强调改善 儿童周围的环境。 家庭是儿童成长中最重要的生态环境。 10.《萨拉曼卡宣言》内容:P25 11.全纳教育:全纳教育应该在教育的过程中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学校必须无条件地接收学

特殊教育概论试卷参考答案

特殊教育概论试卷参考答案 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_特殊教育概论___ __ 一、名词解释(20分,每题5分) 1、智力落后(我国) 智力残疾是指人的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并显示适应行为障碍。(3) 智力残疾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18岁以前,~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智力低下,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智力损伤和老年期的智力明显衰退导致的痴呆。,2, 2、超常儿童 是由下列三种主要的心理品质构成和相互促进的:一是中上等以上的智力,二是较高的创造力,三是强烈的动机与责任感。 3、癫痫 癫癎俗称羊癲疯,是脑部未能对神经细所释放出来的电流作有效的控制而突然引的抽搐现象。 4、学习困难(我国) 智力正常~学习成绩明显不良~学习效果不佳~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的要求的儿童就是学习障碍儿童。 二、选择题(20分,每题2分) 1、C; 2、C ; 3、C; 4、D; 5、B; 6、C; 7、D; 8、A; 9、A;10、A 三、简答题(32分,每题8分) 1、简述自闭症儿童的行为特点 ,每要点2分,

,1,固着性行为 ,2,自我刺激性行为 ,3,自伤性行为 ,,,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 2、简述多重障碍儿童教育训练的环境模式及课程设置。 环境模式是着眼于多障儿童未来实际活动范围及其涉及到的真实生活环境进行教育训练的模式。,4, 多障儿童大多是严重障碍儿童~他们最基本的和最有可能实现的需要是日常生活自理~所以从他们开始接受教育训练起~教育内容就来自于现实生活~培养的目标就是掌握各种生活技能。相应的课程设置如衣、食、住、行、交流、休闲娱乐、安全防范和应急求助等~对 1 这些方面发展比较好的~还可以进行职业教育~掌握生存技能。实践中~教师或治疗师要在自然的生活环境中了解儿童现实发展水平~然后同样在真实环境中训练他们还没有掌握的技能。,4, 3、简述特殊儿童职业教育的内容。 培养职业意识,3, 是职业探索,3, 就业准备,2 4、简述“十五”期间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基本目标。加强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3, 高度重视特殊教育骨干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3, 办好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校)~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2, 四、论述题(28分,每题14分)

《特殊教育概论》试题答卷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在教育诊断中,可作为筛选工具使用的是() A、画人测验 B、麦卡锡儿童智力量表 C、中国比内智力量表 D、韦氏量表 2.国家教委《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发布的时间是() A、1986年 B、1988年 C、1992年 D、1994年 3.资源教室的方案要求:特殊学生到资源教室接受辅导的时间同在普通班学习的时间相比是() A、大部分时间在普通班 B、大部分时间在资源教室 C、时间相等 D、由资源教师确定 4.“资源教室方案在为特殊学生提供服务时,要以学生的整体发展为主,而不止考虑学生残障的补偿”。这句话体现了资源教室的服务应符合() A、支持性 B、个别性 C、统合性 D、暂时性 5.合作学习要求,每个异质性小组的人数为() A、2-3名 B、2-4名 C、2-5名 D、2-6名 6.让普通学生戴上涂有凡士林的眼睛看东西,这是一种() A、合作学习 B、伙伴教学 C、体验性学习 D、个别化教学 7.学习困难学生与弱智学生之间最明显的区别之一是() A、年龄 B、智力水平 C、体力 D、个性特点 8.先天愚型最普遍的情形是() A、第21对染色体异常C、第23对染色体异常 B、第22对染色体异常D、第20对染色体异常 9.按照我国弱智分级标准,“二级智力残疾”属于() A、轻度 B、中度 C、重度 D、极重度 10.智力残疾定义中所说的“智力发育期”指的是() A、3岁以前 B、6岁以前 C、12岁前 D、18岁以前 11.苯丙酮尿症的致病原因是() A、基因突变 B、缺氧 C、德国风疹 D、有害物质的影响 12.弱智儿童记忆缺陷主要表现在() A、感觉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以上都是 13.日常交谈最常用的声音频率是() A、500-1000HzC、500-3000Hz B、500-2000HzD、500-4000Hz 14.将“五(wu)”读成“胡(hu),是构音障碍中的”() A、替代现象 B、省略现象 C、扭曲现象 D、添加现象 15.使用假声说话是属于() A、构音问题 B、音调问题(声音高低失常、假声、破裂声) C、音量问题(声音强弱不当)) D、音质问题(声音特征奇特,气息声、嘶哑声、鼻音过多、缺乏鼻音) E、音变异常(声音高低强弱变化异乎寻常) 16.“失去知觉、虚脱、全身惊厥”意味着癫痫的() A、小发作 B、大发作 C、精神运动性发作 D、以上都不对 17.在下列各种运动项目中容易引起哮喘发作的运动是() A、长跑 B、短跑 C、体操 D、体操 18.癫痫发作持续时间为3秒-30秒的是() A、小发作 B、大发作 C、精神运动性发作 D、以上都不是 19.随班就读学生的入学,必须经由() A、由班主任老师决定 B、由学校决定 C、须经父母或儿童监护人同意 D、由学生本人决定 20.一般在普通班,每班可以有随班就读学生() A、0-1人,最多不超过2个 B、1-2人,最多不超过3人

《特殊教育概论》模拟试卷

《特殊教育概论》模拟试卷 《特殊教育概论》模拟试卷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某位儿童说话时常出现倒句、破句、主语缺损等现象,使用的词汇不及同龄儿童,该儿童可能属于语言发展迟缓。 2、脑瘫儿童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是尽可能让他们在普通学校普通班就读,在护理和治疗方面需要多学科合作。韦克斯勒。 4、通过讲故事、木偶剧等活动让普通儿童了解残疾儿童的障碍和感受,这是体验学习。 5、听障是否导致聋哑取决于障碍程度、障碍发生的年龄及儿童所处的环境条件。 6、大多数盲人能及时避开障碍物,这是因为他们具有障碍感觉。 7、广义的特殊儿童除残疾儿童外,还包括超常儿童。 8、视障学生思维的两个特点是概念不完整、不准确和思维活动发展比明眼儿童落后。 9、按智力常态分布曲线计算,智障者流行率为2.27%;性别上的特点是男性多于女性。 10、画人测验属于常用的智力诊断工具。 11、对超常儿童的教育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_原则。 12、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对残疾或特殊儿童发展所采取的主要对策是通过医疗清除通过医疗清除儿童内部不利条件 13、理疗师侧重于对脑瘫儿童进行下肢及大肌肉群的训练。 14、随班就读是引导现有学校迈向全纳性学校的一种策略 15、对有违法和轻微犯罪行为的青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的机构是工读学校。 16、认知行为矫正法包括多种具体的技术方法,其中对学习困难学生特别有实用价值的是自我监督训练法和自我指导训练法。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动力型困难学生,这部分学生智力正常,头脑灵活,只是因为学习动机出现偏差而引起学习困难 2、任务分析法,就是将对学习者而言复杂的“总任务”分解成能够被其接受的多个简单的“分任务”。 3、填平补缺充实法,387页 4、资源教室方案

学前儿童特殊教育期末复习参考

选择+名词解释 1、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为有特殊需要的学前年龄段的儿童提供的教育。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教育的对象具有特殊教育的需要,属于特殊教育的范畴;二是教育对象的年龄在0~6、7岁间,即婴幼儿阶段。特殊儿童是指在生理上、心理上及智能上异于普通儿童,具有特殊的教育需要的儿童。 2、生理发展障碍指的是生物的生命活动和体内各器官的机能异于正常水平(或平均水平)。生理发展障碍儿童的提出即是依据特殊儿童作为自然人生存的生命活动和官能发生了障碍,障碍的方面主要包括:听觉障碍、视觉障碍、肢体障碍和身体病弱四种相应的生理发展障碍儿童包括:听觉障碍儿童、视觉障碍儿童、肢体障碍儿童和身体病弱儿童。 3、智力异常儿童主要包括智力正态分布两端的儿童,即智力超常儿童和智力落后儿童。 智力超常儿童主要是指智商超过130的儿童或在某方面具有特殊才能的儿童。 智力落后儿童主要是这些儿童个体在发育期内有显著低于平均水平的一般智力,从而导致其适应行为的缺陷,按智力落后的程度一般可划分为极重度、重度、中度和轻度四类 4、语言发展障碍儿童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其语言理解或语言表达能力与同年龄者比较而言,存在显著偏差或迟缓现象而存在沟通困难的儿童。它主要包括:构音异常、流畅度异常、发音异常、语言发展异常等类别的儿童。语言发展障碍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不能说话或语言障碍,不能与一般人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 5、广泛性发育障碍指一组起病于婴幼儿期的全面性精神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和沟通模式的异常,如言语和非言语交流障碍,兴趣与活动内容局限、刻板、重复。患儿的各种功能活动都具有广泛性质的异常特征,但他们在程度上有所差异。症状常在5岁以内已很明显,以后可有缓慢的改善。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是一组异质性疾病的总称,包括儿童孤独性障碍(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瓦解性障碍、瑞特综合征以及广泛性发育障碍等。 6、视觉障碍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障碍(最佳矫正视力小于0.1)或视野缩小(视野半径小于10度),而难以从事一般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学习或其他活动。通常包括低视力和盲两种。从教育的观点讲,盲就是无法通过正常文字学习的人,低视力就是通过改善一切必要的环境尚能通过普通文字学习的人。 点评:盲或低视力均指双眼而言。若双眼视力不同,则以视力较好的一眼为准。 仅仅有一眼为盲或低视力,而另一眼的视力达到或优于0.3 ,则不属于视力残疾范围。 最佳矫正视力是指,以适当镜片矫正所能达到的最好视力。如眼睛近视,没带眼镜前视力为0.1,但佩带眼镜后视力能够达到0.3,这就是最佳矫正视力。 低视力:视力在0.1与0.3之间为低视力。0.1以下为盲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多数视力障碍儿童有残余视力,真正全盲(无光感)的视障儿童很少。 7、听觉发展障碍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听力丧失或听觉障碍,而听不到或听不真周围环境的声音;从而难能同一般人进行正常语言交往活动。表示声音的大小和听力损失的单位是分贝(dB),听力损失超过25分贝,即出现听力障碍。注意:1、重听均是指双耳,若双耳听力损失程度不同,以损失轻的一耳为准。 2、如果一耳是聋或重听,另一耳听力损失平均值等于或小于40分贝,在我国不属于听觉障碍的范畴。 3、听力损失70分贝以上为聋。听力损失40分贝以上为重听。 8、肢体障碍是指人的四肢残缺或四肢、躯干麻痹、畸形,导致人体运动系统不同程度的功能丧失或功能障碍。这个定义中指的肢体残疾包括以下四种情况:(1)上肢或下肢因外伤、病变而截除或先天性残缺;(2)上肢或下肢因外伤、病变或发育异常所致的畸形或功能障碍; (3)脊椎因外伤、病变或发育异常所致的畸形或功能障碍;(4)中枢、周围神经系统因外伤、病变或发育异常所造成的躯干或四肢功能障碍。 9、身体病弱儿童是指患有疾病或者体质差的儿童,包括患各种慢性病、急性病初愈、严重贫血、营养不良、发育落后、癫痫等儿童,轻者可以普通学校学习,重者需要在专门的学校,通过其他形式接受教育。 10、智力残疾是指人的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并显示适应行为障碍。 智力残疾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18岁以前),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智力低下;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智力损伤和老年期的智力明显衰退导致的痴呆。

2009-2010第一学期特殊教育概论期末试卷(含答案)

特殊教育概论期末试卷 2009—2010学年第 一 学期 注意事项: 1. 适用学生: 此试卷供统招本科学生使用 2. 考试方式: 闭卷 3. 考核时间: 100分钟 4. 总 分: 100分 一、名词解释(总分20分,每小题5分) 1 .特殊儿童 2.随班就读 3.智力障碍 4.听觉障碍 二、简答题(总分56分,每小题8分) 1.简述全纳教育的支持模式。 2.简述瀑布式安置体系及其特点。

第 1页共 5页 3.简述智力障碍儿童的特征。 4.听觉障碍儿童的特征。 5.简述多动症状的表现。 6.沟通障碍的教学策略。 7.列举特殊教育专业方向的5本著作(包括作者、出版社或出版日期)。

第2页共 5页 四、材料分析题(总分24分,每题12分) 1.阅读材料:12岁的小军有一大“爱好”就是咬衣角、红领巾、被角 等一切有角的织物。他在家里咬,在学校也要咬;紧张时要咬,无聊时还要咬;上课时要咬,睡觉时依然要咬。小军自己对于曾经出现过的行为似乎并无印象,也不知道这里一种不良的行为习惯。 这个咬东西的“爱好”,还要从他小时候说起。小军出生一个幸福的家庭,又是家里的唯一的孙子,爷爷、奶奶、姑姑、叔叔都很宠爱他。4岁时,父母发觉他语言发展迟滞,带他去医院检查,拍CT片,才发现小军的左右半脑发育不平衡,有中等的智力障碍。2~4岁时,小军由外公、外婆抚养,每晚都与老人同睡,老人对他更为溺爱。后来外婆去世,外公搬来和他父母同住,小军这才与父母一起睡。住房条件改善后,他也长大了,父母安排小军自己睡一个房间。可能是害怕,开始时,孩子总是先要拉住父母的衣角才能安心入睡。后来逐渐养成临睡前即使不害怕,也要咬着手帕或被角才能睡着的坏习惯。 小军随班就读一年后,进入辅读学校学习。老师发现他情绪不稳定,对各类刺激的反应都较强烈;性格固执、任性,遇到挫折,易焦虑、发怒,易放弃;在学校也经常咬衣领或红领巾,往往咬个不停,频率极高。老师进一步观察发现,小军咬衣角行为的出现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无所事事时;二是紧张、恐惧或焦虑时。这种刻板行为出现的频率约为每30分钟4~5次。老师在与家长的交谈中了解到,他在家时也经常咬东西,其频率:无聊时7~8次/小时;焦虑时5~6次/小时。 回答问题: ①分析小军咬东西这一不良刻板行为的成因。(4分) ②请您为小军这一行为制订一份有针对性的矫治方案。(8分)

(完整word版)《特殊教育概论》总汇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某位儿童说话时常出现倒句、破句、主语缺损等现象,使用的词汇不及同龄儿童,该儿童可能属于语言发展迟缓。 2、脑瘫儿童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是尽可能让他们在普通学校普通班就读,在护理和治疗方面需要多学科合作。 3、编制出学校儿童用的第一个智力量表的学者是韦克斯勒。 4、通过讲故事、木偶剧等活动让普通儿童了解残疾儿童的障碍和感受,这是体验学习。 5、听障是否导致聋哑取决于障碍程度、障碍发生的年龄及儿童所处的环境条件。 6、大多数盲人能及时避开障碍物,这是因为他们具有障碍感觉。 7、广义的特殊儿童除残疾儿童外,还包括超常儿童。 8、视障学生思维的两个特点是概念不完整、不准确和思维活动发展比明眼儿童落后。 9、按智力常态分布曲线计算,智障者流行率为 2.27% ;性别上的特点是男性多于女性。 10、画人测验属于常用的筛查工具。 11、对超常儿童的教育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压苗助短”,这是自然与催化并进_原则。 12、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对残疾或特殊儿童发展所采取的主要对策是通过医疗清除 儿童内部固有的不利条件。 13、理疗师侧重于对脑瘫儿童进行下肢及大肌肉群的训练。 14、随班就读是引导现有学校迈向全纳性学校的一种策略 15、对有违法和轻微犯罪行为的青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的机构是工读学校。 16、认知行为矫正法包括多种具体的技术方法,其中对学习困难学生特别有实用价值的 是自我指导和自我监督。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动力型困难学生p162

2、任务分析法 3、填平补缺充实法p387 4、资源教室方案p73 5、盲相p284 盲相或叫盲态,是指视觉障碍者因早期干预不当而造成的一种外部状态,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表现:1行走时异常状态,2重复性呆板动作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何谓构音障碍?举例说明四种构音错误。 P219 2、如何理解教师的培训要适应新的要求? P22 3、举出4种矫正不良情绪和行为的方法。 329 4、举例分析智障儿童的记忆特点,并提出提高其记忆能力的建议。 P193 p213-215 5、听障学生随班就读有哪些有利之处? p254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论述早期干预的理论依据。 1.器官用进废退说和功能补偿代替说 生物体任何器官频繁地持续使用会逐渐增强这个器官,使之发达;反之则逐渐衰弱,直至最后功能消失。有发展缺陷的儿童大多是由于器官或功能的损伤或丧失所致,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器官或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可以通过早期干预进行训练,以建立或保持相应的能力,否则将逐渐丧失。生物体还有一种功能补偿或代替的现象。当机体某一器官发生病变或功能失常时,可通过建立新的条件联系,调动器官残存的能力或其他器官的能力对失去的功能进行补偿或代替。 2.遗传与环境变互作用论 儿童的发展是有机体的先天禀赋能力与外在环境交互影响而产生的。一方面要承认有机体的遗传或先天的限制,另一方面要看到潜在的发展可以被不同的环境所加强或阻碍。 3.关键期理论 诺贝尔奖获得者罗伦兹的研究发现,小鹅在出壳后24小时内有追随某一固定的、走动着的“东西”的行为,过了这个时刻,这种追随行为就难以形成。所以出生以后24小时内,是小鹅形成追随行为的关键期。个体某些能力形成的关键期大多是在学龄前时期。所以对婴幼儿进行早期干预效果最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错过最佳时期,效果往往较差。 4.婴儿潜力的研究 婴儿潜力的研究婴儿传统上被认为是“无能”的,但许多儿童心理学家近30年的研究发现:婴儿具有相当“高水平”的先天禀赋能力和反应能力,早期教育与早期干预愈早进行愈好。 2、随班就读学生入学时应作哪些考虑?P32 答:1、父母或儿童监护人同意。2、年龄与普通儿童相同,特殊情况可以适当放宽。3、残余能力。4、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5、交往能力。6、社会成熟性。7、其他,如家庭经济情况等。

西南大学2018年秋季[1101]《特殊教育概论》辅导答案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课程代码: 1101 学年学季:20182 单项选择题 1、 尽可能将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安排在一起接受教育,这符合特殊教育的()原则。 .零拒绝 .个别化教育 .正常化 .早期干预 2、 下述是自闭症儿童最明显的特征的是() .智力落后 .动作发育迟缓 .情绪冷漠 .攻击性行为 3、 智力障碍儿童认知的典型特点是() <="" span=""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margin: 0px 0px 10px; padding: 0px; list-style: none;"> .听觉分辨不灵敏 .感受性慢和范围狭窄

.知觉恒常性差 .触觉感知麻木 4、 下列属于超常儿童典型特点的是() <="" span=""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margin: 0px 0px 10px; padding: 0px; list-style: none;"> .认知能力高 .不合群 .智力发展迅速 .成绩好 5、 视力障碍儿童的主要情绪问题是() .被动 .过分依赖 .攻击行为 .焦虑与挫折感 6、 “全纳教育”的概念是由()正式提出并进行阐释。 .《世界全民教育宣言》 .《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

特殊教育概论答案

《特殊教育概论》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在美国1975年颁布的著名的94-142公法中不包括以下哪种特殊儿童( B )。 A. 特殊学习障碍 B. 自闭症 C. 言语或语言缺陷 D. 严重情绪紊乱 2、某地区一年内新发现的特殊儿童数与该地区儿童总数的比率称为特殊儿童的( A )。 A. 发生率 B. 出现率 C. 流行率 D. 检出率 3、1994年6月在西班牙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中明 确提出了( C )的思想。 A. “回归主流” B. “正常化” C. “全纳教育” D. “随班就读” 4、下列关于残疾儿童基本观点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C )。 A. 残疾儿童与普通儿童有基本的共性,同时又有其特殊性 B. 对残疾儿童的特殊性要具体分析 C. 先天遗传带来的解剖、生理特点,特别是脑发育、高级神经活动的特点在残疾儿童发展 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D. 要从发展的观点看残疾,认识功能损害补偿和康复的可能性 5、我国现有四个公办的特殊教育服务机构系统,分别是教育系统、民政系统、卫生系统、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系统,其中儿童福利院属于( B )。 A. 教育系统 B. 民政系统 C. 卫生系统 D. 残联系统

6、世界上第一所聋人高等教育机构是由( C )于1864年在美国华盛顿建立的。 A. 莱佩 B. 海尼克 C. 加劳德特 D. 阿羽依 7、在以下症状中,( A )不属于由于染色体异常而造成的智力落后。 A. 苯丙酮尿症 B. 唐氏综合症 C. 特纳综合症 D. 脆性X染色体综合症 8、人耳能感受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在( D )Hz之间。 A. 50-10000 B. 500-2000 C. 1000-4000 D. 16-20000 9、1879年,法国盲人( D )发明的点字盲文被国际社会公认为最佳盲文符号,世界各国盲校均采用这种盲文进行教学。 A. 西蒙·波拉克 B. 弗兰克·霍尔 C. 夏尔·巴比埃 D. 路易·布莱尔 10、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学习障碍儿童做不同的分类,以下选项( C )是柯克的分类标准。 A. 暂时性学习障碍、能力型学习障碍、动力型学习障碍、整体型学习障碍 B. 知觉学习障碍、注意学习障碍、记忆学习障碍 C. 发展性学习障碍、学业性学习障碍 D. 一般学习障碍、特殊学习障碍 11、著名的Portage计划(波特奇计划)属于一种早期的( B )干预计划。 A. 社会 B. 家庭 C. 幼儿园/学校 D. 混合 12、当前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重点是( D ) A. 学前康复训练和教育 B. 高等教育 C. 职业教育 D. 基础教育 13、我国已有五所国家教委直属的师范大学建立了特殊教育专业,其中( A )不在这之列。 A. 东北师范大学 B. 陕西师范大学 C. 西南师范大学 D. 华中师范大学 14、我国第一部有关残疾人教育的专项法规是( D ) A. 1990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

《特殊教育概论》试卷-140401

《特殊教育概论》试卷-140401

《特殊教育概论》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 1 分,共 20 分) 1.在教育诊断中,可作为筛选工具使用的是 ( ) A、画人测验 B、麦卡锡儿童智力量表 C、中国比内智力量表 D、韦氏量表 2.国家教委《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发布的时间是 ( ) A、1986 年 B、1988 年 C、1992 年 D、1994 年 3.资源教室的方案要求:特殊学生到资源教室接受辅导的时间同在普通班学习的时间相比是() A、大部分时间在普通班 B、大部分时间在资源教室 C、时间相等 D、由资源教师确定 4.“资源教室方案在为特殊学生提供服务时,要以学生的整体发展为主,而不止考虑学生残障的补偿”。这句话体现了资源教室的服务应符合() A、支持性 B、个别性 C、统合性 D、暂时性 5.合作学习要求,每个异质性小组的人数为() A、2-3 名 B、2-4 名 C、2-5 名 D、2-6 名 6.让普通学生戴上涂有凡士林的眼睛看东西,这是一种() A、合作学习 B、伙伴教学 C、体验性学习 D、个别化教学 7.学习困难学生与弱智学生之间最明显的区别之一是() A、年龄 B、智力水平 C、体力 D、个性特点 8.先天愚型最普遍的情形是() A、第 21 对染色体异常 C、第 23 对染色体异常 B、第 22 对染色体异常 D、第 20 对染色体异常 9.按照我国弱智分级标准,“二级智力残疾”属于() A、轻度 B、中度 C、重度 D、极重度 10.智力残疾定义中所说的“智力发育期”指的是() A、3 岁以前 B、6 岁以前 C、12 岁前 D、18 岁以前 11.苯丙酮尿症的致病原因是() A、基因突变 B、缺氧 C、德国风疹 D、有害物质的影响 12.弱智儿童记忆缺陷主要表现在() A、感觉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以上都是 13.日常交谈最常用的声音频率是() A、500-1000Hz C、500-3000Hz B、500-2000Hz D、500-4000Hz 14.将“五(wu)”读成“胡(hu),是构音障碍中的”() A、替代现象 B、省略现象 C、扭曲现象 D、添加现象 15.使用假声说话是属于() A、构音问题 B、音调问题(声音高低失常、假声、破裂声)

适用试卷号:1373(闭卷)《特殊教育概论》复习资料

试卷号:1373 特殊教育概论 一、解释下列概念题,并举例说明 1.支持性教育:以支持为特征的特殊教育可以简称为"支持性教育"。 2. 安置诊断:安置诊断是确认一个儿童是否属于特殊教育的服务对象,以及相应的身心特征,据此为他提供科学合理的教育安置。 3. 资源教室:资源教室是在普通学校或特殊教育学校建立的集课程、教材、专业图书以及学具、教具、康复器材和辅助技术于一体的专用教室。 4. 个别化教育计划:是指一份由学校和家长共同制定的针对学生个别需要的书面教育协定,它记载了学生的评定结果、该年度提供的教育安置,相关服务及教学目标等。 5. 特殊教育最佳实践:对我国特殊教育实践形态通过组织效益进行持续组织效益的评估,通过对四项指标体系进行分析,通过对"投入一产出"比较,合理调整学生和团队成长的效益与财务与内部过程的效率的关系,以寻求特殊教育最佳实践方案。 二、简述题 6. 根据课程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你对隐性障碍的看法。 答:答:隐性障碍是一个需要讨论的概念。 第一种看法是相对与有明显外观的残损而言的"内隐"障碍。一些心智发展障碍的儿童被称为"隐性障碍"。例如一些自闭症儿童"仪表堂堂"并不符合许多人的"残疾观",但是他表现出来的严重社交障碍、刻板行为等被认为是"内隐"的障碍。 第二种看法是"隐性障碍"是发病机理不明的儿童。这种看法的局限性在于,目前许多障碍性障碍儿童发病原因和机理不清,例如目前人类对自闭症的发病原因处于假设阶段,尚不能被确认。对2/3 左右的智力障碍儿童的病因不明,学习障碍儿童的发病机理也在缺乏定论的讨论之中。 第三种看法是"隐性障碍"是鉴定诊断不明确的一部分儿童。目前由于对许多症状缺乏有效的诊断方法,尤其是儿童时期,对身心发育过程、对智力和适应能力等方面诊断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目前最权威的智力测验工具,对4 岁以下的儿童智力测评缺乏可靠性,因此,对婴幼儿的测评采用了比较笼统的"发育商",许多测评工具仅具有"筛查"的水平,这对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的"三早"带来一定的困难。 第四种看法是"隐性障碍"是指处于发展性障碍诊断点边缘的"边缘落后儿童"。这是提出"隐性障碍"概念的一个重要理由。 第五种看法是"隐性障碍"是相对于法律儿童没有被明确认定为"残疾"的有障碍的儿童。例如我国《残疾人保障法》的表述为"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昕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修改之前的残疾人保障法认定的残疾为5 类,修改之后,将言语残疾从听力语言残疾中单列一类,最后还有一个"其他残疾"的表述为"隐性障碍"留下的余地。 国际社会也有对"隐性障碍"的讨论。国外的对"隐性障碍"采用的术语是invisible disabilities 。它的含义是指不能被明显观察的精神或身体状态的障碍。提出该概念的学者认为,根据对残障文献的回顾,这些文献讨论了显性障碍(残疾)可见的因素及其影响,由于它体现出了欺辱和羞耻感,因而影响到当事人的自我印象和自我认同等,因而许多人对不可见的因素也羞于说出,这是造成隐性障碍的原因。由于隐性障碍最终影响到健康、人际关系、以及日常生活运作,学者提出"羞耻响应模式" (shame response modeD 来解释"隐性障碍,这个模式涉及到一些慢性病人和沟通障碍的人员的行为方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影响残障人和非残障人之间关系的一些无法理解的反应。国外关于隐性障碍的讨论,关系到隐蔽的心理及病理因素与一种社会文化因素的一种互动模式。 7. 根据课程内容,结合实际谈谈特殊教育教学活动设计的特色。

特殊教育概论

第五章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 教学目的:了解各类障碍儿童(学生)的概念,致障(致病)的主要原因,常用鉴别方法,明确各类特殊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特殊教育学要。 教学重点:重点掌握视力残疾、听力残疾和智力残疾三类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特殊教育需要。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课时:8 第一节视力残疾学生 一、视力残疾的概述 1、视力的一般问题 视力是眼睛在一定距离内辨别物体形象的能力,它分为中心视力和周边视力(视野)。在中心视力中又包括远视力和近视力。视野是指眼睛固定注视一点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正常人的中心视力应该是:用对数视力表检查,最好的裸眼远视力在5.0及其以上,相当于国际标准视力表1.0及其以上;用国际标准近视力表检查,最好的裸眼近视力在0.5及其以上。正常人的视野范围应该是:上方60。、下方75。、鼻侧60。、颞侧100。 2、视觉障碍的概念 视觉障碍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障碍或视野缩小,而难能做到一般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学习或其他活动。视觉障碍一般包括盲和低视力两种类型。 3、视觉障碍的分类 医学上根据视力损伤的程度或视野的大小,将视觉障碍分为盲和低视力两种类型。1987年我国在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我国的视觉障碍分级标准。这两个标准如下表: 视觉障碍分级标准

理解上述标准要注意三点:一是盲或低视力均指双眼而言;若双眼视力不同,以视力较好的一眼为准。二是如仅有一眼为盲或低视力,而另一眼的视力达到或优于0.3,则不属于视觉障碍范围。三是最佳矫正视力,是指以适当镜片矫正所能达到的最好视力,或以针孔镜所测得的视力。 在教育上,还根据功能视力的状况来划分盲和低视力。一个人除了有生理视力外,还有功能视力。功能视力是指在周围环境中能利用的剩余视力的程度,功能视力与生理视力的程度不一定吻合。例如,一个尚有剩余视力的盲童有用眼动机,又掌握了能够提高视觉功能的方法,他在生活和学习中就能较好地发挥残余视力的作用。所以,在教育上将需要使用盲文点字的儿童定为盲,将可以使用大号普通印刷字体的儿童定为低视力。 二、视力残疾的致残原因和鉴别 1、视觉障碍的致残原因 我国在残疾人抽样调查时对视觉障碍儿童的致残原因有一个分析,发现先天遗传性因素是导致视觉障碍的首要因素,第二位的是屈光不正/弱视,第三位的是角膜病。 2、视觉障碍的鉴别 正规的视力检查应该由眼科医生来做,作为家长或教师可以学习使用一些简易的方法来对被怀疑有视力问题的儿童进行检查。 (1)观察。 (2)简易的视力测查。1987年我国在残疾人抽样调查时提供了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包括:①使用“E”字卡片(见图6) ;②手指测试;③实物测试;④视野卡片检查。 三、视觉障碍学生的心理特点 1、感知觉特点。视觉障碍限制了儿童感知的广度和深度,其中也包括对自己的认识。视觉障碍学生容易产生片面性的认识。视力损失以后,听觉、触觉、嗅觉等其他健全感觉成为视觉障碍儿童感知外界的主要途径。这些方面的感觉能力可有很大的提高。 2、记忆特点。视觉障碍学生凭借健全感官进行的感知觉活动在头脑中留下大量的听觉、触摸觉、运动觉的表象。在生活和学习的磨练中,视觉障碍学生的听觉、动觉记忆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听觉注意能力、听觉的短时、长时记忆能力是较强的。 3、语言特点。视觉障碍影响学习和使用民族的共同文字,使得他们不能正常地或者根本不能阅读和使用普通文字。他们使用的是一种特殊的书面文字——点字盲文。在口语发展上视觉障碍学生与普通学生没有什么差异。但是因为缺乏视觉经验,他们虽然能说能写表示色彩、表情、景色等许多需要视觉才能获得直接经验的词语,可有时并不真正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像“绿草如茵”“金灿灿的麦浪”。 4、思维特点。受感知觉不全面的影响,视觉障碍学生常出现分析、推理、判断上的错

《特殊教育概论》作业答案

《特殊教育概论》作业答案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参考答案: 1.B 2.A 3.C 4.C 5.B 6.C 7.A 8. D 9. D 10. C 11. B 12. D 13. A 14. D 15. B 主观题部分: 一、简答题(每题2.5分,共2题) 1、智力落后儿童教育应遵循什么样的教学原则? 答案要点: 第一,个别化原则。 (1)教师在教教学之前,要全面系统地了解班级中每个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2)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要为每个学生制定个别教育计划。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4)在评估学生的进步情况时,也要因人而异,不能用统一的尺度去评估全体学生。第二,激发兴趣原则。 (1)要创设一个充满爱与快乐的教学环境,克服儿童的退缩、压抑、自卑等不良心理。(2)增加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多样性。 (3)教学内容的难度要适中,使学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4)要注意兴趣的个别差异。 第三,充分练习原则。 (1)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练习。 (2)要注意教给学生正确的练习方法。 (3)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化,避免机械的重复和单纯的书面作业形式。 第四,学以致用原则。 (1)教学内容要尽量贴近生活,以实用为中心。 (2)教学方法和形式要灵活多样,避免和生活实际的脱节。 第五,补偿缺陷的原则。 (1)要将补偿缺陷作为主要教学任务之一,做到思想重视,措施有力。 (2)教师要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技能。

(3)缺陷的矫正和补偿是一项复杂和细致的工作,要求教师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防止急躁情绪。 2、随班就读有哪些优越性和不足之处? 答案要点: 优越性:(1)普通小学招收残疾儿童,既不需建校投资,又不增加残疾儿童家庭负担,而且既挖掘了普通小学设备、师资等方面的潜力,又解决了残疾儿童入学难的问题。 (2)随班就读充分利用了普通小学已遍布我国农村的优势,将大大地促进我国残疾儿童初等教育的普及。 (3)残疾儿童与正常儿童共同学习、活动,既有利于残疾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正常儿童助人为乐品质的形成。同时在思想品质、知识与技能方面,能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不足之处:(1)同时在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内就读的残疾儿童数量少,教师较难了解掌握残疾儿童身心特点的困难。担负残疾儿童辅导工作的教师少,也使教研工作难以开展。 (2)残疾儿童升入小学高年级阶段,课程门类增多,低年级时仅一位教师承担其辅导的情况已不能适应,另外残疾儿童的职业技术教育如何进行等诸多教学中的问题需探讨与解决。 二、论述题(每题5分,共2题) 1、简要描述群体差异、个体间差异、个体内差异? 答案要点: 群体差异:指群体和群体之间的相对稳定的不相似性。例如婴儿和青年是两个不同的群体,听力残疾者和视力残疾者也是两个不同的群体。 群体差异的存在是许多学科存在、研究的基础。 个体间差异:指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的生理、心理上的相对稳定的不相似性,即个体之间的不同。例如视力、听力的不同,智力、行为的不同等。 个体间差异和群体差异构成了许多学科尤其是特殊教育学科的基础。 个体内差异:指个体内部生理和心理诸要素之间,主要是发展的诸要素之间发展的不协调性或不平衡性。例如某个个体自身生理的发展水平大大高于心理的发展水平,音乐能力的发展大大好于数学能力的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和年龄不相符等等,都是个体内差异的具体表现。个体内差异的存在,是我们必须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依据和理论基础之一。 2、世界特殊教育发展有哪些趋势? 答案要点: 一、通过立法保障残疾儿童的权益 二、早期干预越来越受重视 三、积极推行回归主流教育

特殊教育概论期末复习

一、要求了解的学习内容 特殊教育的基本概念 特殊儿童(p1):是指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 残疾儿童(p1):是指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 特殊教育需要儿童(p2):是指因个体差异而有各种不同的特殊教育要求的儿童。 个别差异(p3):个体间差异是指不同个体之间智力、能力、个性、兴趣等心理特性方面的差异。个体内差异是指同一个体内部内在能力发展的不平衡。 教育场所(教育安置方式)(p6):在家或住院——寄宿制学校——特殊学校——普通学校特殊班——资源教室——普通学校普通班级+额外的教学服务——普通班级普通班级 我国学前教育的安置方式(p12):普通幼儿教育机构、残疾儿童福利机构、残疾儿童康复机构、普通小学的学前班和特殊教育学校的学前班 全纳教育(p26):在教育的过程中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学校必须无条件地接收学区内所有的儿童,并为这些儿童的发展所需的教育提供必要的保障。全纳教育涵盖了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使得社会中所有的资源可以融合起来。全纳教育的核心是,忠实地把教育看作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 及其支持模式(p28-30):巡回指导、资源中心、资源教室方案、合作学习模式 随班就读:概念(p31):是一种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对特殊学生实施教育的形式。 原则(p32):就近入学、区(县)教育部门负责规划、学校接收服务区的儿童入学、改选适合的安置。 学生的安置形式(p32-33):完全的随班就读;辅以咨询辅导服务的随班就读;配有资源教室的随班就读;提供特殊专业服务的随班就读。 教学策略(p33-35):合作学习;同伴辅导;个别教育;差异教学 我国与学前特殊教育直接相关的法规与政策:名称、颁布时间、基本内容等(p36-40) 个别化教育计划:定义(p59):是指一份由学校与家长共同制定的针对学生个别需要的书面教育协定,它应记载学生的评定结果,该年度需提供的教育安置、相关服务及教学目标等。意义(p60-61):教育平等、因材施教、教育绩效责任、家长参与、融合教育、多学科参与。主要内容(p61-62):儿童的现状;计划期限内的教育措施及相关服务;长期目标;短期目标;计划评定的方式、标准以及评定日期。 常见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比如:智障、视觉障碍、听觉障碍、沟通障碍、自闭症谱系等(定义、类别、主要特征); 二、要求理解的学习内容 生态学模式(医学模式)(p17-18):传统的医学模式认为,个体的特殊性源于内部的生理条件或疾病。生态学模式则认为,个体是在真实、自然的社会环境中成长、发展的。个体的发展受到环境中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而又完整的系统。因此,应将特殊儿童置于现实的环境中,从他们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作用中进行考察。对特殊儿童的研究,应注重个体对环境的双向适应性。因此,生态学的方法不仅仅应致力于改善儿童自身的学习和行为,而且要强调改善儿童周围的环境。 ……事实上,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往往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累积结果。来自家长、同伴、老师及邻居的态度与反应会直接影响儿童的发展与表现。…… 家庭是儿童成长中最重要的生态环境…… 当面对一个特殊儿童时,许多家长的反应是非常强烈的…… 特殊儿童家长承担了很多的压力…… 研究发现,在互动过程中,家长和儿童的行为是相互影响的……

特殊教育概论分析

特殊教育概论》目录第一章特殊教育概述第一节特殊教育的概念(P1-2)第二节特殊教育的对象(P2-6)第三节特殊教育的意义(P6-7)第二章特殊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国外早期特殊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中国特殊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三节融合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三章特殊儿童观第一节特殊儿童的存在第二节特殊儿童的发展第三节特殊儿童的教育第四章特殊教育的体系第一节国际上的特殊教育体系第二节我国的特殊教育体系第五章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第一节视力残疾学生第二节听力残疾学生第三节智力障碍学生第四节其他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第六章特殊教育目标、课程与教学第一节特殊教育的目标第二节特殊教育的课程第三节特殊教育教学组织第七章特殊教育教师第一节教师的职业性质第二节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特点第三节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的基本条件第四节特殊教育教师的结构和培养第八章特殊教育的多方支持与合作第一节特殊教育多方支持与合作的意义第二节特殊教育的多方合作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特殊教育概述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特殊教育的基本概念,明确特殊教育的对象范围,熟悉我国特殊儿童的基本状况,了解特殊教育对象称谓变化的原因,明确特殊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特殊教育的概念,特殊教育的对象及其称谓的演变,特殊教育的意义。 教学难点:广义的特殊教育、狭义的特殊教育;广义的特殊教育对象、狭义的特殊教养对象、一切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缺陷、残疾、障碍;特殊教育。 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辅以讨论法、自学辅导法等。教学课时:4 导言自有人类,就有包括残疾人在内的特殊群体;自有人类,就有教育的活动。然而,残疾人教育并没有因残疾人的客观存在而随之发生,特殊教育的产生远远落后于普通教育,至今也只有短短几百年的历史。幸运的是,人类始终是在朝着科学、文明的方向前进着,特殊教育也正是在这种进步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进入21世纪的特殊教育已不是最初意义上的特殊教育。因此,没有特殊教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不了解特殊教育,就不能全面地了解教育。本课程将学习和探讨有关特殊教育的发展及其基本理论等方面的问题。本章将集中讨论以下问题:什么是特殊教育?那些人是特殊教育的对象?特殊教育的目的任务及其意义是什么? 第一节特殊教育的概念一、教育与特殊教育(一)教育的概念一般认为,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影响人的身心的活动,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王道俊、王汉澜,1988)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制度化的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相应的社会人的活动。随着人们对教育认识的加深,人们对教育的定义也进行了重新探讨。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人们对教育分别从社会与个体相结合的两个方面加以重新界定,认为: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教育的三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理解教育的概念对于理解特殊教育的概念,理解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关系等有重要的帮助。(二)特殊教育的内涵什么是特殊教育?可以从教育的对象和教育形式、方法等角度来下定义。1、从教育对象的角度 狭义的特殊教育:指对生理和心理发展有缺陷者进行的教育,又称为“缺陷教育”、“残疾人教育”、“残障教育”。(其教育对象被称为disabled children) 广义的特殊教育:指对各类身心发展异常者的教育,其中既包括对生理和心理发展有缺陷者进行的教育,也包括对心理发展超出者进行的教育。(其教育对象被称为exceptional children) 不论是狭义的还是广义的特殊教育,还可以根据教育对象的类别作进一步的具体划分,如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