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卫风硕人的赏析

诗经国风卫风硕人的赏析
诗经国风卫风硕人的赏析

诗经国风卫风硕人的赏析

导读:导语:《国风·卫风·硕人》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描写齐女庄姜出嫁卫庄公的壮盛和美貌的诗,着力刻划了庄姜高贵、美丽的形象。全诗四章,每章七句,从庄姜身份家世写起,再写其外貌,有如一个特定镜头。最后一节在“河水洋洋”“葭菼揭揭”的优美环境中,铺写“庶姜”“庶士”的盛况,又像是一幅画面,镜头慢慢推向远方,一行人走向远方,新鲜生动,意味深长。此诗描写细致,比喻新鲜,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早刻蘧女性容貌美、情态美的优美篇章,开启了后世博喻写美人的先河,历来备受人们的推崇和青睐。

原文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译文:

高大的人啊头俊美,衣有锦缎但还崇尚麻纱衣。她是齐侯的子女,

是卫侯的爱妻。她是太子的胞妹,还是邢侯的小姨,谭公还是她的妹夫。

她的手就象柔软的小草,她的肤色就象那凝结的玉脂。她的脖颈洁白丰润,她的牙齿象那瓠瓜的`籽。丰满前额弯弯的眉,迷人的笑好漂亮啊,美妙的眼睛眼波流动。

高大的人儿啊很散漫,她最喜悦在农郊。四匹壮马骄首立,马嚼上飘着大红绡,插着杂乱的雉羽去迎朝阳。大夫见她肃然而退,她也不让君王多操劳。

黄河之水浪滔滔,北流之水哗哗响。施设鱼网水声闹,鲤鱼鲔鱼闹翻腾,疏远的荻草很修长。希冀那姜水心忧虑,希冀那读书郎有离去。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山歌,赞美的是卫庄公夫人庄姜。《左传·隐公三年》载:“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为什么要赞美她呢?仅仅是因为她的美貌和富有就值得赞美歌颂吗?其实不是如此。歌的前三段均是赞美之辞,而点题却是落在末尾上。喧闹的水声使她心绪烦乱,她一方面希冀那姜水(爱情源泉)缓缓流来,浇灌她已干枯的爱情心田,另一方面但她又希冀那个读书郎快走,远远地离开她,不要扰乱她宁静的生活。最后这一段充分表现出她的这种矛盾心理。

人们为什么要说这个事?而且还要编成歌吟唱?其实整首山歌所

赞美的是她恪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选择的是最佳行为方式,尽管她渴望爱情,渴望被爱,但她却压抑了内心的冲动,没有去乱爱、泛爱。比起春秋时期卫国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来说,庄姜也就显得高尚得多了。这在当时yin乱之风盛行的卫国是很难得的一个人。

【关于诗经国风卫风硕人的赏析】

1.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2.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3.诗经·国风·卫风·硕人原文赏析

4.诗经·国风·卫风·考盘

5.诗经·国风·卫风·竹竿

6.[诗经] 国风·卫风·硕人介绍

7.诗经·国风·卫风·氓

8.诗经·国风·卫风·芄兰

上文是关于诗经国风卫风硕人的赏析,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诗经·卫风·氓》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诗经·卫风·氓》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诗经·卫风·氓》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篇一:诗经两首知识点归纳 《诗经》两首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不要) 3.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4.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 5.于嗟鸠兮。(于,通“吁”,叹词。)6 .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7.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8岁亦莫止。(莫,通“暮”。) 9.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尔,通“”,花盛开的样子。华,通“花”。) 10.岂不日戒,N狁孔棘。(棘,通“急”) (二)古今异义 1.至于顿丘(①古义:直送到。②今义:表示另提一事。)1.泣涕涟涟(泣涕,古义:为眼泪|今义:鼻涕) 2.总角之宴,言笑宴宴(宴,古义:为欢聚|今义:为酒席) (三)一词多义 1.言: ①句首助词。如:言既遂矣。②相当于“而”。如:静言思之。 2.以:

①把,介词。如:秋以为期。②而,连词。如:以望复关。 3.作: ①本义是起来起身,引申为兴起,产生。如:薇亦作止。②开始。如:天下之难比作于易。③创作,撰写: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又引申为著述,制造。如: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④劳动,劳作。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⑤为,成为,引申为充当,充作。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4.曰: ①动词词头,无实意。如曰归曰归。②叫做,称作。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③说。如: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止: ①语尾助词。如:岁亦莫止。②脚,足。如:当斩左止者,笞五百。 ③停止,停留,又引申为使动用法。如:止子路宿。④制止,阻止。如:残贼公行,莫或止之。⑤容止,礼貌。如:人而无止,不死何候。 6.载: ①记录,记载。如:史载田横事。②年。如:自去舟职,五载复还。 ③装载。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引申为承担,承受。如:载舟载舟,所宜深思。 ④乘坐,乘车。如:直上载公子车。 ⑤祝词,起加强语气作用,多用于动词或形容词词头,可译为“且”“又”。如:“载欣载奔”。

对诗经国风的认识

对诗经国风的认识 《国风》是收集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周代民歌。下面给大家整理了对诗经国风的认识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对诗经国风的认识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年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诗歌305首,其中6首为笙诗,只有题目,没有诗,故又称“诗三百”。只有题目共四五百年间的民间歌谣(风)、士大夫作品(雅),以及祭神的颂辞(颂)。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诗的内容包括:风:《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国风有十五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间诗歌。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

也有个别贵族。《风》在此可以指民间诗歌。 雅:《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也有人说「雅」与「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还有观点认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雅》共105篇,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小雅》为宴请宾客之音乐。《大雅》则是国君接受臣下朝拜,陈述劝戒的音乐。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间诗歌。其内容几乎都是关於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但是没有情诗。「雅」在此可以指贵族官吏诗歌。 颂:《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一般认为其中大部分都是西周前期时的作品、多作於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5篇,自古以来一直相传是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所作,不过,目前学界则倾向於认为是商朝所留下的祭祖诗歌。「颂」在此可以指宗庙祭祀诗歌。 就诗歌的性质来说,《雅》、《颂》基本上是为特定的目的而写作、在特定场合中使用的乐歌,《国风》大多是民歌。只是《小雅》的一部分,与《国风》类似。但必须指出:我们在这里说的“民歌”,只是一种泛指;其特点恰与上述《雅》、《颂》的特点相反,是由无名作

诗经名句——《诗经·国风·周南·卷耳》

诗经名句——《诗经·国风·周南·卷耳》 诗经名句——《诗经·国风·周南·卷耳》诗经名句——《诗经·国风·周南·卷耳》《诗经国风周南卷耳》原文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诗经国风周南卷耳》注释 ⑴采采:毛传作采摘解,朱熹《诗集传》云:非一采也。而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则认为是状野草盛多之貌。卷耳:又名苍耳,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呈枣核形,上有钩刺,名苍耳子,可做药用。嫩苗可食。 ⑵顷筐:浅而易盈的竹筐。一说斜口筐。 ⑶嗟:语助词,或谓叹息声。 ⑷寘(zh 至):搁置。周行(h ng杭):环绕的道路,特指大道。 ⑸陟:升;登。彼:指示代名词。崔嵬(w i 违):山高不平。 ⑹虺隤(huītu 灰颓):疲极而病。 ⑺姑:姑且。罍(l i 雷):器名,青铜制,用以盛酒和水。 ⑻永怀:长久。 ⑼玄黄:黑色毛与黄色毛相掺杂的颜色。

⑽兕觥(s gōng 四公):一说野牛角制的酒杯,一说觥是青铜做的牛形酒器。 ⑾永伤:长久思念。 ⑿砠(jū居):有土的石山,或谓山中险阻之地。 ⒀瘏(t 途):因劳致病,马疲病不能前行。 ⒁痡(pū扑):因劳致病,人过劳不能走路。 ⒂云:语助词。云何:奈何,奈之何。吁(xū虚):忧愁。 《诗经国风周南卷耳》译文 采呀采呀采卷耳,半天不满一小筐。我啊想念心上人,菜筐弃在大路旁。 攀那高高土石山,马儿足疲神颓丧。且先斟满金壶酒,慰我离思与忧伤。 登上高高山脊梁,马儿腿软已迷茫。且先斟满大杯酒,免我心中长悲伤。 艰难攀登乱石冈,马儿累坏倒一旁,仆人精疲力又竭,无奈愁思聚心上! 《诗经国风周南卷耳》赏析 《卷耳》是一篇抒写怀人情感的名作。其佳妙处尤其表现在它匠心独运的篇章结构上。旧说如后妃怀文王、文王怀贤、妻子怀念征夫、征夫怀念妻子诸说,都把诗中的怀人情感解释为单向的;另外,日本的青木正儿和我国的《诗经》专家孙作云还提出过《卷耳》是由两首残简的诗合为一诗的看法。这些看法反映出对《卷耳》

诗经《国风·邶风·泉水》原文译文赏析

诗经《国风·邶风·泉水》原文译文赏析《国风·邶风·泉水》 先秦:佚名 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娈彼诸姬,聊与之谋。 出宿于泲,饮饯于祢,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问我诸姑,遂及伯姊。 出宿于干,饮饯于言。载脂载舝,还车言迈。遄臻于卫,不瑕有害? 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译文】 泉水汨汨流不息,还是回归入淇水。怀念卫国我故乡,没有

一天不在想。同来姬姓好姐妹,且与她们来商量。 回想当初宿泲地,摆酒饯行在祢邑。女子出嫁到别国,远离父母和兄弟。临行问候我姑母,还有众位好姊妹。 如能回乡宿在干,饯行之地就在言。车轴上油插紧键,直奔故乡跑得欢。疾驰速奔回到卫,不会招来甚后患? 我是思绪在肥泉,声声叹息用不休。再想须城与漕邑,我的忧伤无尽头驾着马车去出游,借此排解我忧愁。 【赏析】 此诗第一章“毖彼泉水,亦流于淇”两句,用泉水流入淇水起兴,委婉道出自己归宁的念头。这两句与《邶风·柏舟》首二句“泛彼柏舟,亦泛其流”同用“彼”、“亦”两字起调,文情凄惋悱侧而不突兀,由此点出诗题——“有怀于卫,靡日不思。”自己魂牵梦绕着卫国,但如今故国人事有所变故,自己想亲往探视而根据礼仪却不能返卫,深感无限委曲,内心焦急难奈。作为一个女性,在这样的情况下,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姐妹,由此引出“娈彼诸姬,聊与之谋”两句。主人公想找她们倾诉苦衷,希望她们能够为自己出个主意,想条妙计,即便无济于事,也能够稍解胸中的郁闷,聊以自慰。

第二章和第三章均承接第一章而来,用赋法铺写虚景,表达自己对卫国真挚深切的怀念。第二章写作者欲归不得,却去设想当初出嫁适卫之时与家人饮饯诀别的情景。如今物换星移,寒暑数易,家人近况无由获知,颇令自己牵挂,归宁的念头更加坚定笃实。第三章好像与第二章重复,但却是幻境中再生幻境,设想归宁路途上的场景,车速之快疾与主人公心情之迫切相互映发衬托。速去速回,合情合理,但最终仍不能成行,“不瑕有害”一句含蓄蕴藉。这两章全是凭空杜撰,出有入无,诗歌因此曲折起伏,婉妙沉绝。 第四章写思归不成,欲罢不能,只好考虑出游销忧,但是思卫地而伤情,愁更转愁。“我思肥泉,兹之永叹”,再写愁怀,回肠荡气;“思须与漕,我心悠悠”,情怀郁郁,文气更曲一层。 清人陈继揆对此诗以幻写真,通过虚无缥缈的描写衬托主人公真切深沉的思念的艺术手法赞赏备至。 扩展阅读:诗经价值影响之社会功用 《诗经》的编集本身在春秋时代,其实主要是为了应用: 其一,作为学乐、诵诗的教本;其二,作为宴享、祭祀时的仪礼歌辞;其三,在外交场合或言谈应对时作为称引的工具,以此表情达意。

《诗经·卫风·氓》教案(用)

《诗经·卫风·氓》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经》基本常识,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现实。 2.过程与方法:分析主人公复杂的心情和人物性格,了解叙事诗的特点与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赏析诗歌比兴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教学重点】 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讨论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如: ①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②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③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李白《长干行》 ④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⑤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裴多菲《自由与爱情》 《氓》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较有代表性的弃妇诗。春秋初,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统。以恋爱而言,当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由。《氓》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的恋爱、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的是,结婚仅三年,即被遗弃。这首诗就是她被弃回娘家后写下的。 二、作品简介 《诗经》后人为其中无处不在的质朴和真诚感动,评价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记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相传《诗经》为孔子所编定而成。《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 《诗经》的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国风”,民间歌谣。共15国风,160篇。 “雅”——“大雅”“小雅”,宫廷乐歌。共105篇。 “颂”——“周颂”“鲁颂”“商颂”,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 《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为“赋”“比”“兴”: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直陈其事,铺陈,排比。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打比方,作比喻。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以上六项被称之为“《诗经》六艺(六义)”。 三、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诗经》国风论文审美积淀论文:《诗经》国风中的“有意味的形式”

《诗经》国风论文审美积淀论文:《诗经》国风中的“有意 味的形式” 摘要:《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其中十五国风反映了周初至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社会各个阶层的喜怒哀乐,蕴含着深厚的情感。本文试着以“有意味的形式”的观点对《诗经》国风的抒情形式进行新的观照。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有意味的形式”进行了界定,第二至第四部分则是分析三类“有意味的形式”。通过分析《诗经》国风的“有意味的形式”可以使我们对这部古代诗歌文化的精品有更深地体会,并对当时的文化有进一步的理解。 关键词:《诗经》国风;“有意味的形式”;审美积淀 作为中国古代诗歌以及现实主义诗作的光辉起点,《诗经》奠定了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其中国风贡献尤为突出。它那由充实的内容,丰富深厚的感情,优美的音乐积淀而成的“有意味的形式”构成了《诗经》的独特价值,那“有意味的形式”至今仍然感染着无数的读者。 一、“有意味的形式”的界定 “有意味的形式”这个概念首先是由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来的,“这一理论认为艺术作品的基本性质就在于它是有意味的‘形式’,作品的各部分﹑各要素之间的独特方式的排列﹑组合起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它主宰着作

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1]这一概念的提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这一概念有其不足之处。著名美学家李泽厚认为这个理论“陷在循环论证中不能自拔”,[2]童庆炳先生也认为这一理论否定了艺术同现实人生﹑生活情感﹑功能要求以及主题思想的联系,是一种形式主义理论。 两位学者也都各自提出了完善这个概念的方法。李泽厚认为这个理论如果加上审美积淀论的界说和解释,即可摆脱循环论证的困境。童庆炳则认为需将这一理论置于人类审美经验之上才能使其具有科学的内涵,他提出“形式之所以有意味是因为它们内蓄着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人类的审美情感,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自然现象和社会事物的形式不断地作用于人们的生活,人们也在不断认识它们的过程中把它们主观化﹑情感化﹑心灵化,久而久之,这些形式就成为人类情感与意识较为固定的表现”。[3]将李泽厚和童庆炳的理论加以审视,会发现他们都是从“审美积淀”这个角度出发来完善“有意味的形式”这个概念的。那么本论文在参考以上两位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将“有意味的形式”定义为“作品的各要素之间以独特方式组合起来的内蓄着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人类的审美情感的形式”。 本文讨论国风中的“有意味的形式”,姑且从“内容积淀的形式”、“感情积淀的形式”、“音乐积淀的形式”三方面来分析,在这三个方面中,后两个方面又是在前一个方面的

诗经国风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诗经国风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诗经国风》概述?作者小传:《诗经》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编纂成书,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的。 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作品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都因音乐得名。 风是地方乐调,收录当时十五国的民歌;雅分大、小雅,多为贵族所作的乐章;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目录1 概述2 地区年代3 主要内容4 徭役诗5 婚姻爱情6 艺术特色7地位影响《诗经国风》《诗经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中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诗经?国风《诗经国风》-概述国风的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国是地区、方域之意。 十五国风160 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 周南、召南、豳都是地名,王是指东周王畿洛阳,其余是诸侯国名,十五国风即这些地区的地方土乐。 国风中,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大部

分是东周作品。 静女《诗经国风》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在《七月》中,我们看到了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在《伐檀》中更感悟了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已经向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吸血鬼大胆地提出了正义的指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守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獾兮?有的诗中还描写劳动者对统治阶级直接展开斗争,以便取得生存的权利。 在这方面,《硕鼠》具有震颤人心的力量。国风中有一些反映兵役、徭役给人民造成极大痛苦的思妇的诗,如《殷其雷》、《伯兮》、《君子于役》等就是这一类诗篇的代表作。 国风中还有数量不少的爱情诗。反映不合理的婚姻给妇女造成极大的痛苦,表达青年男女对美满婚姻的向往和追求,是这类爱情诗的重要主题。 《氓》、《谷风》等篇为我们展示的正是这种生活画面。 而《柏舟》还具有鲜明而强烈的反抗意识。 基调健康、乐观的恋歌(如《静女》、《木瓜》等),更给爱情诗增添了一种和谐、喜悦的情愫。 所有这些都是劳动人民思想情感的真实表达。 国风中还有不少民歌对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予以有力的讽刺和鞭笞,如《新台》、《南山》、《株林》等都是这方面的名篇。 《诗经国风》-地区年代《诗经国风》分布的地区,周南是周公所治的南国,召南是召公所治的南国,以陕地(今河南陕县)为分界线,其东

浅谈诗经的现实精神

浅谈《诗经》的现实精神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诗经》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很多诗歌都体现了现实精神。有研究者认为《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这里我就浅谈一下《诗经》的现实精神。 诗经的内容十分广泛丰富,它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所写的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其他诗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展开了当时政治状况,社会风俗,人民生活的形象画卷。诗经的现实精神可谓处处皆有,在国风和二雅中表现的尤其突出。 《诗经》富有现实主义精神,首推《国风》中的两周民歌,其次是《小雅》、《大雅》中的文人讽喻诗。它们在内容上的主要特征是正视现实,描写现实、揭露现实和批判现实;在艺术上的主要特征是文风朴素,语言简洁,比兴巧妙,人物形象真实、自然而生动,生活画面亲切感人等。《诗经》在内容和艺术上的主要特征,也就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主要特征,继《诗经》之后,两汉乐府民歌,魏晋南北朝诗歌,唐、宋、元、明、清文学,都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现实主义诗人和现实主义作品。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千载辗转,脍灸人口之风情歌语仍散发出一股幽情馥郁的芳香。千古绝唱《诗经》首篇《关睢》章就渗透着人性最本真的渴望,以睢鸠和鸣比兴,引出一位温文尔雅的姑娘正是青年梦寐以求的佳偶。尔后,诗人反复以荇菜为喻,弹奏出一首君子朝思暮恋淑女的浪漫痴情曲。全诗以一种唯美的艺术情调渗透于朴实的现实主义诗风,这也是《诗经》的总体风格。《芣苢·周南》以重章叠句,反复吟唱写出了妇女采摘芣苢的情状,反映她们在劳动中的欢愉之情。两首周南民歌都以最本真朴实的手笔再现了两种不同场景,反映了不同的现实,然而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所包含的现实精神。 所谓现实精神是以现实主义手法所写的作品中所反映的精神,而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按照生活的实际样式再现生活,并通过对生活真实的、具体的、形象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或本质的某些方面。《诗经》中还有很多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如反映古老农事生活的诗篇——《豳风·七月》。全诗长而有序、层次井然。作品按季节时月的变化来安排篇章结构,鲜明地表现了周人由农业生产实践而产生的面对现实的创作态度。 《诗经》是直面现实的艺术。这不仅表现在农事诗的描写。面向现实的生活态度使周人把诗的创作看成是对自己生活现实的再现反映。是现实主义的眼光使诗人对社会生活具有了最为敏锐的观察力,使诗人能够把握社会生活的各种素材,对各种生活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提示和描写。大至国家的宗庙祭祀、军事战争、宴飨朝会、政治变革,小至平民百姓的蚕桑耕耘、婚丧嫁娶、娱乐游观,都是《诗经》所要描写和表现的对象。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使《诗经》具有写实和朴真的特征,具有生活的亲切感,从而引导人们去关注现实、热爱生活,批判社会上的一切不合理现象,激发人们对于理想生活的不懈追求。

诗经国风秦风赏析

诗经国风秦风赏析 导读:《诗经·国风·秦风·无衣》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译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注释 ①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②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一说指秦君。 ③同仇:一同对敌。 ④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⑤作:起。

⑥裳:下衣,此指战裙。 ⑦甲兵:铠甲与兵器。 ⑧行:往。 赏析 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读之不禁受到强烈的感染。可是《毛诗序》却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陈奂《诗毛氏传疏》也认为:“此亦刺康公诗也。”《诗经》固然讲究美刺,但这里明明是美,却被说成刺。按其内容,当是一首爱国主义的战歌。据今人考证,公元前771年(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此诗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诗,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

浅谈对《诗经》的认识

浅谈对《诗经》的认识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年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诗歌305首,其中6首为笙诗,只有题目,没有诗,故又称“诗三百”。只有题目共四五百年间的民间歌谣(风)、士大夫作品(雅),以及祭神的颂辞(颂)。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诗的内容包括:风:《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国风有十五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间诗歌。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风》在此可以指民间诗歌。 雅:《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也有人说「雅」与「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还有观点认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雅》共105篇,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小雅》为宴请宾客之音乐。《大雅》则是国君接受臣下朝拜,陈述劝戒的音乐。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间诗歌。其内容几乎都是关於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但是没有情诗。「雅」在此可以指贵族官吏诗歌。 颂:《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一般认为其中大部分都是西周前期时的作品、多作於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5篇,自古以来一直相传是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所作,不过,目前学界则倾向於认为是商朝所留下的祭祖诗歌。「颂」在此可以指宗庙祭祀诗歌。 就诗歌的性质来说,《雅》、《颂》基本上是为特定的目的而写作、在特定场合中使用的乐歌,《国风》大多是民歌。只是《小雅》的一部分,与《国风》类似。但必须指出:我们在这里说的“民歌”,只是一种泛指;其特点恰与上述《雅》、《颂》的特点相反,是由无名作者创作、在社会中流传的普通抒情歌曲。大多数民歌作者的身份不易探究清楚。假如以诗中自述者的身份作为作者的身份,则既包括劳动者、士兵,也包括相当一部分属于“士”和“君子”阶层的人物。“士”在当时属于贵族最低的一级,“君子”则是对贵族的泛称。此外仍有许多无法确定身份的人物。所以只能大致地说,这种民歌是社会性的群众性的作品。由于诗歌的性质不同,其描述的内容也相应有所不同。 编集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三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诗经》

诗经《国风·唐风·无衣》原文译文及赏析

诗经《国风·唐风·无衣》原文译文及赏析《国风·唐风·无衣》 先秦:佚名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译文】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七件。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美观。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六件。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温暖。 【注释】 七:虚数,言衣之多;一说七章之衣,诸侯的服饰。

子:第二人称的尊称、敬称,此指制衣的人。 安:舒适。吉:美,善。 六:一说音路,六节衣。 燠(yù玉):暖热。 【鉴赏】 此诗与《秦风·无衣》题目及首句皆相同,然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却完全两样。从字面上看,似觉并无深意,但前人往往曲为之说,《毛诗序》云:“《无衣》,美晋武公也。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诗也。”朱熹《诗集传》云:“曲沃桓叔之孙武公伐晋,灭之,尽以其宝器赂周釐王。王以武公为晋君,列于诸侯。此诗盖述其请命之意”,“釐王果贪其宝玩,而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废,是以诛讨不加,而爵命行焉。”(同上)这一说法今人多表示怀疑,如程俊英《诗经译注》就认为“恐皆附会”。 从诗意来看,此篇似为览衣感旧或伤逝之作。诗人可能是一个民间歌手,他本来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妻子,家庭生活十分美满温馨。不幸妻子早亡,一日他拿起衣裳欲穿,不禁睹物思人,悲

从中来。诗句朴实无华,皆从肺腑中流出:“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七件,可是拣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舒坦,那样美观。”“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六件。可是挑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合身,那样温暖。”语言自然流畅,酷肖人物声口。感情真挚,读之令人凄然伤怀。 对于诗中的句读,旧说两段的起句都作六字句,然今人徐培均认为应标点为:“岂曰无衣?七兮。”前四字为一句,用以自问,后二字为一句,用以自答,诗人正是在这种自问自答中,抒写了一腔哀思。另外在一些字、词的解释上也颇多歧见。如“七”字、“子”字、“六”字,朱熹《诗集传》以为“侯伯七命,其车旗衣服,皆以七为节。子,天子也”。又云:“天子之卿六命,变‘七’言‘六’者,谦也,不敢以当侯伯之命,得受六命之服,比于天子之卿亦幸矣。”朱熹的解释,完全服从于他对于这首诗主题的理解。这首诗既然是述晋武公向周釐王请求封爵之意,那末他就必然把“七”解释为“诸侯七命”,把“六”解释为“天子之卿六命”,而把“子”解释为“天子”。前二者与晋武公的诸侯身份相当,后者则与周釐王的天子地位相称。其说固然言之成理,不失为一家之见,然与诗的本意可能相去甚远。 从对此诗主题的理解出发,“七”和“六”俱为数词,也可以看作虚数,极言衣裳之多。而“子”则为第二人称的“你”,也即缝制衣裳的妻子。这样的理解,应该是符合诗的本意的。

《诗经 卫风 氓》原文及翻译

《诗经卫风氓》原文及翻译《诗经·卫风·氓》原文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翻译 无知农家小伙子,怀抱布匹来换丝。其实不是真换丝,找此借口谈婚事。 送你渡过淇水西,到了顿丘情依依。不是我要误佳期,你无媒人失礼仪。 希望你不要生气,我们以秋天为期。 登上那堵破土墙,面朝复关凝神望。复关遥远不得见,心里忧伤泪千行。 情郎忽从复关来,又说又笑喜洋洋。你去卜卦问吉祥,卦象吉祥心欢畅。 赶着你的车子来,把我财礼往上装。 桑树叶子未落时,挂满枝头绿萋萋。唉呀那些斑鸠呀,别把桑叶急着吃。 唉呀年轻姑娘们,别对男人情太痴。男人要是迷恋你,要说放弃也容易。 女子若是恋男子,要想解脱不好离。 桑树叶子落下了,又枯又黄任飘零。自从嫁到你家来,三年挨饿受清贫。 淇水滔滔送我归,车帷溅湿水淋淋。我做妻子没差错,是你奸刁缺德行。 做人标准你全无,三心二意耍花招。 婚后三年为你妇,繁重家务不辞劳。早起晚睡不嫌苦,忙里忙外非一朝。 你的目的一达到,逐渐对我施凶暴。兄弟不知我处境,个个见我都讥笑。 静下心来想一想,独自黯然把泪抛。 白头偕老当年誓,如今未老生怨愁。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有尽头。 回想少时多欢聚,说笑之间情悠悠。当年山盟又海誓,哪料反目竟成仇。 不要再想背盟事,既已恩绝就算了。 [《诗经卫风氓》原文及翻译]

诗经国风诗经国风国风陈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10篇

诗经国风-诗经国风《国风·陈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10篇。 国风·陈风。《国风·陈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 共10篇。《诗经》是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书名,国风·陈风。作品出处,《诗经》。创作年代,先秦。文学体裁,诗歌。 作品简介。《国风·陈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 共10篇。 作品目录。宛丘东门之枌衡门东门之池东门之杨墓门防有鹊巢月出株林泽

陂。 国风·陈风。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 而无望兮。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翿。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谷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绩其麻。市也婆娑。谷旦于逝。越以鬷迈。视尔如荍。贻我握椒。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 可与晤歌。东门之池。可以沤纻。彼美淑姬。可与晤语。东门之池。可以沤菅。彼美淑姬。可与晤言。东门之杨。其叶牂牂。昏以为期。明星煌煌。东门之杨。其叶肺肺。昏以为期。明星晢晢。墓门有棘。斧以斯之。夫也不良。国人知之。知而不已。谁昔然矣。墓门有梅。有鸮萃止。诗经国风夫也不良。歌以讯

之。讯予不顾。颠倒思予。防有鹊巢。邛有旨苕。谁侜予美?心焉忉忉。中唐有甓。邛有旨鷊。谁侜予美?心焉惕惕。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 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诗经国风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胡为乎株林?从夏南!匪适株林。从夏南!驾我乘马。说于株野。乘我乘驹。朝食于株!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彼泽之陂。有蒲与蕳。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悁悁。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诗经《国风·召南·摽有梅》原文译文赏析

诗经《国风·召南·摽有梅》原文译文赏析《国风·召南·摽有梅》 先秦:佚名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译文】 梅子落地纷纷,树上还留七成。想要求娶我的儿郎,请不要耽误良辰。 梅子落地纷纷,枝头只剩三成。想要求娶我的儿郎,到今儿切莫再等。 梅子纷纷落地,收拾要用簸箕。想要求娶我的儿郎,快开口

莫再迟疑。 【赏析】 这是一首委婉而大胆的求爱诗。《摽有梅》作为先民的首唱之作,质朴而清新,明朗而深情。 此篇的诗旨、诗艺和风俗背景,前人基本约言点出。《毛诗序》曰:“《摽有梅》,男女及时也。召南之国,被文王之化,男女得以及时也。”“男女及时”四字,已申明诗旨;后数语乃经师附会,应当略去。《周礼·媒氏》曰:“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明白了先民的这一婚恋习俗,对这首情急大胆的求爱诗,就不难理解了。陈奂则对此篇巧妙的兴比之意作了简明的阐释:“梅由盛而衰,犹男女之年齿也。梅、媒声同,故诗人见梅而起兴”(《诗毛氏传疏》)。龚橙《诗本义》说“《摽有梅》,急婿也。”一个“急”字,抓住了此篇的情感基调,也揭示了全诗的旋律节奏。 全诗三章,“庶士”三见。“庶”者,众多之意;“庶士”,意谓众多的小伙子。可见这位姑娘尚无意中人。她是在向整个男性世界寻觅、催促,呼唤爱情。青春无价,然流光易逝。“真正的青春,贞洁的妙龄的青春,周身充满了新鲜的血液、体态轻盈而不可侵犯的青春,这个时期只有几个月”(《罗丹艺术论·女性美》)。如今梅子黄熟,嫁期将尽,仍夫婿无觅,不能不令人情急意迫。

诗经.国风.唐风 注音 12篇全

诗经国风唐风

目录 蟋蟀 (3) 山有枢 (5) 扬之水 (7) 椒聊 (8) 绸缪 (9) 杕杜 (10) 羔裘 (11) 鸨羽 (12) 无衣 (13) 有杕之杜 (14) 葛生 (15) 采苓 (17)

蟋蟀 xīshuài 蟋蟀 xī shuài zài táng,suìyùqímò。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 jīn wǒ bùlè,rìyuèqíchú。 今我不乐,日月其除。 wúyǐ dàkāng,zhísī qíjū。 无已大康,职思其居。 hào lèwúhuāng,liáng shìqúqú。 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xī shuài zài táng,suìyùqíshì。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 jīn wǒ bùlè,rìyuèqímài。 今我不乐,日月其迈。 wúyǐ dàkāng,zhísī qíwài。 无已大康,职思其外。 hào lèwúhuāng,liáng shìjuéjué。 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xī shuài zài táng,yìchē qíxiū。蟋蟀在堂,役车其休。 jīn wǒ bùlè,rìyuèqítāo。 今我不乐,日月其慆。 wúyǐ dàkāng,zhísī qíyōu。 无已大康,职思其忧。 hào lèwúhuāng,liáng shìxiūxiū。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山有枢 shān yǒuōu 山有枢 shān yǒuōu,xíyǒu yú。 山有枢,隰有榆。 zǐ yǒu yīshang,fúyèfúlǚ。 子有衣裳,弗曳弗娄。 zǐ yǒu chēmǎ,fúchífúqū。 子有车马,弗驰弗驱。 wǎn qísǐ yǐ,tārén shìyú。 宛其死矣,他人是愉。 shān yǒu kǎo,xíyǒu niǔ。 山有栲,隰有杻。 zǐ yǒu tíng nèi,fúsǎ fúsǎo。 子有廷内,弗洒弗扫。 zǐ yǒu zhōng gǔ,fúgǔfúkǎo。 子有钟鼓,弗鼓弗考。 wǎn qísǐyǐ,tā rén shìbǎo。 宛其死矣,他人是保。

诗经《国风·魏风·汾沮洳》原文译文赏析

诗经《国风·魏风·汾沮洳》原文译文赏析《国风·魏风·汾沮洳》 先秦:佚名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其之子,美无度。美无度,殊异乎公路。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 彼汾一曲,言采其藚。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译文】 在那汾河湾里低湿的地方,有个小伙子采水面野菜忙。你看那个勤劳的小伙子啊,长得是那样英俊无法衡量。他长得那样英俊无法衡量,和王公家的官儿太不一样!

在那滔滔汾河水的另一方,有个小伙子采撷桑叶正忙。你看那个勤劳的小伙子啊,长得那样英俊如鲜花怒放。他是那样英俊如鲜花怒放,和王公家的官儿太不一样! 在那滔滔汾河拐弯的地方,有个小伙子采撷泽泻正忙。你看那个勤劳的小伙子啊,品行如美玉一般纯洁高尚。他品行如美玉般纯洁高尚,和王公家的官儿太不一样! 【赏析】 《魏风·汾沮洳》全诗共为三章,各以“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汾一曲,言采其藚”起兴。这“沮洳”、“一方”、“一曲”词语的变换,不仅显示这位民间女子劳动内容的不同,还表示空间和时间的变换。也就是说,不论这位痴情女子干什么活儿,也不论是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她总是思念着自己的意中人,足见其一往钟情的程度了。把这位女子思慕情人的痴情之状描摹得栩栩如生。接着又用“彼其之子,美无度”、“彼其之子,美如英”、“彼其之子,美如玉”来赞美男子的仪容。“美无度”是“美极了”,“美得无法形容”之谓。“美如英”,是说男子美得像怒放的鲜花;“美如玉”,是说男子容光焕发,有美玉般的光彩。这些是关于男子美貌的描写。诗的最后。以“美无度,殊异乎公路”、“美如英,殊异乎公行”、“美如玉,殊异乎公族”作结。也就是说,这位女子的意中人,不仅只长相漂亮,而他的身份地位,连那些“公路”、“公行”、“公族”等达官贵人,

浅淡诗经之国风

淡《诗经》之“国风” 论文关键字:诗歌国风爱情爱国价值 论文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诗歌305篇。《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土之间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郑樵《通志·昆虫草木略》)。“风”,也称“国风”是各国的土风歌谣,大多为民歌,是三百多篇中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篇章,是《诗经》精华所在。本文主要写《诗经》中的“风”,对其产生的背景、思想内容、艺术特点和价值进行论述。 一、“风”产生的背景 “风”,调也,也称“国风”,是各地流行的地方调。根据“国风”的名称以及诗的内容,大致可推断出诗的产生地相当于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北部地区,地域相当辽阔。 周代时设有专门采诗的官员,他们到各地搜集歌谣献给朝廷,供君王了解民间的情况,以此来体察民情、改进政治。“古者天子命史采诗谣,以观民风”(《孔丛子·巡狩篇》)。所以“风”大都是地方的歌谣,反应各地的社会风貌,大多是劳动人民阶层在劳作或生活当中口头创作,以朴实真切的语言和由心而发的咏叹,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处境和喜好厌恶等,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二、“风”的思想内容 《诗经》中的“风”共有15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卫风、鄘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

风、豳风,160篇。诗所描写的内容广泛、情感丰富真诚,归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表达爱情和婚姻的情爱诗 在“风”中有大半部分都是写关于爱情的诗,其诗往往坦率真诚直抒情意。特别是写对美人的追求,更是洋溢着浪漫自由,青春活泼的气息。如:《周南·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写的是一位君子对于美丽贤淑姑娘的追求和思念,其情感毫无掩饰、热情大胆。“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更是形象生动的描绘出君子在思念自己心上人那种焦虑难耐的心情,使得因昼夜相思而辗转难眠的情景。因此,孔子评价《关雎》这首诗“乐而不淫,衰而不伤”,写的极尽完美,将情思表达的淋漓尽致。 (二)、反映阶级关系和劳动人民抗争精神 《诗经》里描写的主要是对民间各种形态的反映,大胆写实,揭露现实。“风”里不泛有这样的佳作,如《卫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风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汝,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这篇通过写对贪食的大老鼠厌恶来暗喻百姓对贪婪凶残的暴政的无法忍耐和强烈抨击,因此借言大老鼠的祸害已经走了来表达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期待。 (三)、记叙西周农民生产情况

《诗经·国风·卫风·氓》译文及赏析

《诗经·国风·卫风·氓》译文及赏析 导读:氓(《诗经·国风·卫风·氓》)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诗经·氓》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那个人老实忠厚,拿布来换丝。并不是真的来换丝,到我这来是

商量婚事的。送你渡过淇水,直送到顿丘。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媒人啊。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登上那倒塌的墙,遥望那来的人。没看见那来的人,眼泪簌簌地掉下来。终于看到了你,就又说又笑。你用龟板、蓍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你用车来接我,我带上嫁妆嫁给你。 桑树还没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唉,斑鸠啊,不要贪吃桑葚!唉,姑娘呀,不要沉溺于男子的爱情中。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摆脱了。 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了。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忍受贫苦的生活。淇水波涛滚滚,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女子没有什么差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劳苦活儿没有不干的,每天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你的心愿满足后,就凶恶起来。兄弟不了解我的处境,都讥笑我啊。静下来想想,只能自己伤心。 原想同你白头到老,但(现在)白头到老的心愿让我怨恨。淇水再宽总有个岸,低湿的洼地再大也有个边(意思是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制,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誓言是真挚诚恳的,没想到你会变心。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那就算了吧! 注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