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适应红外图像增强技术

一种自适应红外图像增强技术
一种自适应红外图像增强技术

收稿日期:2009205210

基金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研究项目资助(108114)

作者简介:寇小明(19672),男,中船重工第705所研究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E 2mail :casscamm @https://www.360docs.net/doc/289179067.html,.

一种自适应红外图像增强技术

寇小明1,2,刘上乾1,洪 鸣1,汪大宝1

(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技术物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71;

2.中船重工第705研究所,陕西西安 710075)

摘要:针对红外热成像对比度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S 曲线映射函数,该函数具有定义域与值域区间

一致、拐点非对称的特点,在目标图像增强的同时拟制了杂波背景.为了满足动态场景自适应增强的需

要,建立了基于场景灰度特征调整S 曲线参数的动态自适应模型,该模型用灰度直方图的阈值和调制度

作为输入,用图像增强算法的参数作为输出,并基于典型样本数据通过人工神经网络的BP 算法确定出

了模型中权系数的值,工程应用实例表明这种方法是切实有效的.

关键词:红外成像;背景抑制;图像增强;自适应;BP 算法

中图分类号:TN911.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2400(2009)0621070205

Approach for adaptive infrared thermal image enhancement

KOU X i ao 2mi ng 1,2,L I U S hang 2qi an 1,HO N G M i ng 1,W A N G D a 2bao 1

(1.School of Technical Physics ,Xidian Univ.,Xi ’an 710071,China ;

2.No.705Research Institute CSIC ,Xi ’an 710075,China )

Abstract : As for the inadequate contrast of inf rared thermal imaging ,as S curve mapping f unction is

proposed to enhance target objectives and in the meantime suppress background clutters ,which has the

same range of domain with a variable interval and a non 2symmetrical inflection point.With the need of

adaptive enhancement for the changing scene ,a dynamic self 2adaptive model is proposed to adjust the

parameters of the S curve based on the scene.By using the threshold and modulation of histogram as the

input parameters and the parameters of the enhancement algorithm as the outputs ,the coefficients of the

model is determined based on typical samples of data through th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BP algorithm ,

with the application showing that this approach is effective.

K ey Words : infrared imaging ;background suppression ;image enhancement ;adaptive ;BP algorithm

红外成像过程由于受到目标辐射特性、红外传输特性、红外探测特性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其成像质量远远低于可见光图像,主要体现为非常低的对比度和信噪比.按照普朗克方程,常温附近场景中1K 的温差,在中红外波段反映出的对比度信息大约是4%,在长波段大约是2%[1],在实际应用中常温附近3K 的表观温差意味着非常好的热成像条件,但此时图像的热对比度仍然比较低[2],因此,红外成像观测系统的性能较强地受到背景的制约,属于BL IP 系统.在红外探测、识别和跟踪应用中,背景温度的影响非常显著,如何进行背景抑制和图像增强一直是红外成像技术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3].

红外图像增强技术可以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静态图像增强适用于静态图像或远距离的准静态成像观测,增强技术主要有模糊域、遗传算法等[425],这些算法计算量较大.目前红外成像已从远距离探测应用发展到近距离的动态观测,场景中目标和背景相对位置、尺寸和温差都是动态变化的,而非静态探测时相对单一,此时所采用的增强技术要能满足动态场景实时观测的需要.

目前在红外成像动态增强方面,常采用基于直方图分析的灰度变换,有单阈值处理,也有双阈值处2009年12月

第36卷 第6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 OU R NAL O F XI D IAN U N IV E R S I T Y Dec.2009

Vol.36 No.6

理[627],这些算法易于实时实现,但背景抑制和图像增强的效果不够理想,也没有解决动态场景下增强算法参数的自适应调整问题.笔者通过对红外热成像系统典型灰度分布特性的分析,提出一种能够实现背景杂波抑制和目标图像增强的算法,并使得该算法的参数能够随着场景的变化而自适应调整,以满足动态场景成像观测的要求.

1 红外图像灰度分布特点

图像增强的本质是突出感兴趣区域的图像灰度特征,为此首先要分析红外图像中目标图像的灰度分布特征.在动态观测中,视场中目标的类型、形状、大小和观测距离等信息均是未知的,即没有任何先验知识的情况下要分析目标图像,只能通过灰度直方图分析,由直方图分析能够得到当前图像灰度分布的最大值、最小值、均值、方差等信息.

通过直方图分析可以把图像灰度分为目标和背景,对红外图像来说,一般情况下,背景区域温度较低,相应的图像灰度值相对较小,而目标区域温度较高,图像灰度值相应较大.

当目标图像尺寸较大或温度较高时图1 3种典型的直方图形状在灰度直方图中能够看到目标和背景两个峰值分布;当目标尺寸较

小、目标和背景温差较小时其峰值分布不明显,甚至淹没在背景分布

中,图像增强主要针对后一种情形.

红外成像过程由于存在复杂的背景或较大的噪声,图像灰度分布

差别很大,从直方图上分析,有3种典型的灰度分布,如图1所示[8].

第1种情况直方图为双峰形状,如图1中①所示,目标和背景灰度分

布差别明显,分离性较好;第2种情况直方图是多峰的,如图1中②

所示,此时A 峰和B 峰可能都是背景,C 区是目标,但目标不够明显,

这种情况常见于地物场景;第3种情况直方图是单峰的,如图1中③所示,此时目标在一个大的背景中,目标淹没在背景中,并不明显,这

种情况常见于空中场景图像,红外图像增强技术要能自动适应这3种典型分布.

2 基于灰度映射变换的图像增强算法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通过直方图分析可以把图像灰度区分为目标和背景,一般背景区域图像灰度值较小,目标区图像灰度值相对较大.红外成像观测系统反映的是目标和背景的相对温差,当背景干扰严重时温差不够,会导致目标不够清晰.图像增强的目的是进一步降低背景的图像灰度,并提高目标的图像灰度.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映射函数f ,把原始图像灰度x (i ,j )映射到新的图像灰度y (i ,j ),该映射应具有低灰度压缩及高灰度增强的功能,但又不能超出有效灰度范围,为此可设计一种非线性的S 形状映射曲线,一开始缓慢增长,中间某一段加速增长,然后又缓慢增长,该算法的导数是光滑的,更贴近于实际情况.

常用的S 曲线有双曲正切、幂函数和伽马函数,双曲正切和幂函数都是关于拐点对称的,伽马函数也称为通用Logistic 曲线,具有式(1)的函数形式[9210],它是一个广泛使用而且灵活的函数,曲线的拐点及拐点处的增长速率均可控制.

y =a +c (1+t exp (-b (x -m )))1/t ,

(1)式中y 为映射函数值,x 为自变量,取实数,a 为低端渐近线,c 为高端渐近线,m 为最大增长位置(拐点),b 为拐点的增长速度,t 为控制最大增长出现在低端还是高端,一般t >0.

由伽马曲线可得到pearl 和G ompertz 曲线两个变种,其中pearl 曲线以拐点为中心对称,位置因子和形状因子相互独立;G ompertz 曲线是非对称的[11].上面这些函数均通过渐近线取得极限值,而且大部分是关于拐点对称的[12],会导致部分灰度区域无法达到,而且不能够结合图像灰度特征进行针对性增强.这里要找到一种新的S 曲线增强算法,该映射应满足如下条件:

(1)映射函数的值域和自变量区间是相同的,均为[0,h];8位灰度时h =255,10位时h =1023;

1701第6期 寇小明等:一种自适应红外图像增强技术

(2)曲线起始于原点[0,0],单调增加,终止于[h ,h]点,即函数在[0,h]区间不存在截尾;

(3)映射函数不是关于拐点对称的,从而可以使拐点靠近目标灰度区域

;

图2 不同参数下的S 曲线示例

(4)参数易于控制,实时性好,可用于动态增强.

经过综合分析比较,笔者提出了一种新的S 形曲线映

射算法,具有如下形式

y =hx (x +exp (a -bx )) .

(2)y x =0=0,h 是最大灰度值,S 曲线在y 轴上覆盖[0,h]

区间.

式(2)中参数a 和b 用于设置曲线的形状,a 代表整数极

限,b 决定曲线增长的快慢.图2是在h =255,b =0106下,a

分别为8,12,16时的映射曲线,可以看出,它们具有理想S

曲线的特征,参数a 主要决定曲线中快速增长区的位置,a 值

减小,S 曲线左移,a 值增大,S 曲线右移;参数b 主要决定曲

线中快速增长区的最大斜率,b 值越大,映射曲线在拐点处

的增长速度越快;曲线不以拐点对称,因而具有更好的灵活

性,可对不同区间的灰度值进行放大以提高对比度.3 参数自适应调整算法

为了提高图像增强算法的普适性,式(2)中的参数a 和b 在各种动态场景应用场合下应能够自动调整.要在对场景图像没有任何先验知识的情况下确定S 曲线增强函数的参数,从灰度直方图分析入手是一种直观而有效的方法.直方图分析能够得到场景中目标和背景的灰度分布,这里的核心问题是找到式(2)中的参数a ,b 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对动态场景没有任何先验信息的情况下,可以从典型直方图分布入手,图1中的3种典型直方图分布覆盖了各种不同的使用场合,这里提出的思路是要从3种典型的灰度分布中均可以提取出所需的参数,用于控制增强算法的参数a 和b ,从而通过映射突出目标的灰度特征.

红外图像增强的核心是目标图像的对比度增强,而调制度反映了图像的相对对比度,调制度m 为

m =(h max -h min )(h max +h min ) ,

(3

)图3 分割阈值的确定示意图

式中h max ,h min 分别是一幅图像的最大灰度值和最小灰度值,调制度的

取值范围为[0,1],调制度越小,图像的对比度越小,表明图像需要增

强,b 的取值应大一些;调制度越大图像的对比度越大,表明图像需要

适当增强,b 的取值可以小一些.

调制度仅给出了图像的相对对比度,还没有确定红外目标的图像

灰度,因此还需要找到表达目标的图像灰度.为了提高普适性,这里采

用了一种通用的方法,通过分割阈值t 将目标与背景分离开来,如图3

所示.首先由灰度直方图最大值g max 和原始图像的最大灰度值h max 确

定一条直线,然后计算直方图曲线到该直线的垂直距离,图中的p 是最大距离,最大距离点对应的灰度就是分割阈值t [8].这种分割方法对

图1所示的3种情形均适用,为了提高精度,可以对直方图进行平滑后再确定直线,直线的表达式为

kx +ny +d =0 ,

(4)式中,x 代表灰度轴,y 是g (h ).灰度曲线上任意一点(x ,y )到直线的垂直距离为

p =(kx +ny +d )(k 2+n 2)1/2 ,(5)

式中取p 的最大值对应的灰度点就是分割阈值t.

为了找到图像增强参数a ,b 与图像灰度特征t ,m 之间的内在关系,这里建立了一个模型,模型的输入是

2

70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6卷

t ,m ,模型的输出是a ,b,由于图像增强的目的是提高观测效果,而观测效果离不开人的主观评价,因此采用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识别模型的内部参数,即通过对一组包含图1所示的3种典型分布的图像做S 灰度变换,人工调整参数得到最佳观测效果时记录参数(a ,b )的值,同时通过原始图像的灰度直方图计算参数(t ,m ),便得到一组样本,假设样本数为s 个,模型输入为(t ,m ),输出为(a ,b ).

这里采用单层人工神经网络的B P 算法确定映射参数[13],对第i 个样本,神经网络的输出为

a i =f (w 11t i +w 12m i -θ) ,

b i =f (w 21t i +w 22m i -θ

) ,(6)式中w 11,w 12,w 21,w 22就是所要确定的权系数,θ是偏置,f 是激发函数,可以取线性函数或非线性函数,这里采用线性函数作为激发函数,式(6)成为

a i =w 11t i +w 12m i +c ,

b i =w 21t i +w 22m i +

c .(7)

则s 个样本的总误差为

e =

∑s

i =1[(a i -a )2+(b i -b )2]2 

.(8)

取e 的梯度最速下降法作为学习规则,便可以确定式(7)中的权系数.图4是由实验数据取得的一组权系数

值的应用效果,分别对应3种不同的典型分布,图4(a )~(c )是原始图像,图4(a ′

)~(c ′)是自适应增强后的图像.

图4 图像增强效果

这样通过一组典型的样本值,就可以采用人工神经网络的B P 算法确定函数的参数,从而将人的感知效果和系统参数之间的关系模型化,模型的准确度取决于图像增强技术的使用场合和激发函数,当然,激发函数也可以选用非线性的sigmoid 函数.

4 结束语

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红外图像增强技术,通过对红外热成像特性和红外目标图像的分析表明有必要进行背景抑制和图像增强,并据此提出了S 曲线增强算法,该算法具有显著的优点.为了适用动态场景应用的需要,又结合红外图像的灰度分布分析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参数调整技术,并通过自学习神经网络得到模型参数,初步应用表明,这种方法效果较为显著、适应性好.根据适应性要求通过神经网络确定好模型参

3701第6期 寇小明等:一种自适应红外图像增强技术

470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6卷数后,可以应用于红外热像仪预处理电路中,能有效提高观测效果.

参考文献:

[1]Runciman H M.Thermal Imaging[M].England:Pilkington Optronics,1999by CRC Press LL C,1999.

[2]Richard H,Vollmerhausen R,Eddie J.The Targeting Task Performance(T TP)Metric a New Model for Predicting

Target Acquisition Performance[R].Port Belvoir:NV ESD Technical Report AMSEL2NV2TR2230,2003.

[3]刘靳,姬红兵.基于移动式加权管道滤波的红外弱小目标检测[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34(5):7432747.

Liu Jin,Ji Hongbing.Detection Method for Small Targets in the IR Image Based on the Variable Weighted Pipeline Filter [J].Journal of Xidian University,2007,34(5):7432747.

[4]刘政清,杨华,张骏.基于模糊集理论的红外图像自适应增强方法[J].制导与引信,2006,27(3):45247.

Liu Zhengqing,Yang Hua,Zhang J un.Adaptive Enhancement Method of Inf rared Image Based on Fuzzy Set Theory[J].

Guidance&Fuze,2006,27(3):45247.

[5]李恩科,刘上乾,麻彦轩.一种新的运动目标自适应图像分割算法[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35(3):

4902494.

Li Enke,Liu Shangqian,Ma Yanxuan.Novel Algorithm for Adaptive Image Segmentation of Moving Targets[J].

Journal of Xidian University,2008,35(3):4902494.

[6]王建涛.一种双波段红外图像弱小目标融合检测新算法[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35(3):5302535.

Wang Jiantao.New Fusion Detection Algorithm for the Dual Band IR Small Target[J].Journal of Xidian University, 2008,35(3):5302535.

[7]王炳健,刘上乾,拜丽萍.红外图像实时增强的新算法[J].光电工程,2006,33(1):46249.

Wang Bingjian,Liu Shangqian,Bai Liping.New Real2time Enhancement Algorithm for Inf rared Images[J].Opto2 electronic Engineering,2006,33(1):46249.

[8]Anuj D.Segmentation of Infrared Images[D].Texas:Texas Tech University,2002:30232.

[9]Co H C.The Growth Curve[C]//Technology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3.San L uis Obispo:California

Polytechnic and State University,2003:6217.

[10]G eorgios G.Techno2economic Evaluation of3rd G eneration Mobile Systems[D].London: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2003:34236.

[11]Nikhil A J.Resource/Attack Modeling and Optimal Intrusion Recovery[D].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2002:

27230.

[12]雷小丽,党群.一种新的非线性变换法实现图像增强的方法[J].光子学报,2007,36(Sup1):3462348.

Lei Xiaoli,Dang Qun.A New Image Enhancement by Non2linearity Transform Method[J].Acta Photonica Sinica, 2007,36(S1):3462348.

[13]Freeman J A,Skapura D M.Neural Networks:Algorithms,Applications and Programming Techniques[M].Redwood

City:Addison2Wesley,1991.

(编辑:齐淑娟)

红外热成像技术应用与发展

红外热成像摄象机在智能视频监控中的应用与发展 一、引言 1672年,牛顿使用分光棱镜把太阳光(白光)分解为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各色单色光,证实了太阳光(白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复合而成。1800年,英国物理学家 F. W. 赫胥尔从热的观点来研究各种色光时,偶然发现放在光带红光外的一支温度计,比其他色光温度的指示数值高。经过反复试验,这个所谓热量最多的高温区,总是位于光带最边缘处红光的外面。于是他宣布:太阳发出的辐射中除可见光线外,还有一种人眼看不见的“热线”,这种看不见的“热线”位于红色光外侧,叫做红外线。这种红外线,又称红外辐射,是指波长为0.78~1000μm的电磁波。其中波长为0.78 ~1.5μm 的部分称为近红外,波长为1.5 ~10μm的部分称为中红外,波长为10~1000μm的部分称为远红外线。而波长为2.0 ~1000μm的部分,也称为热红外线。 红外线辐射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最为广泛的电磁波辐射,它在电磁波连续频谱中的位置是处于无线电波与可见光之间的区域。这种红外线辐射是,基于任何物体在常规环境下都会产生自身的分子和原子无规则的运动,并不停地辐射出热红外能量。分子和原子的运动愈剧烈,辐射的能量愈大;反之,辐射的能量愈小。 在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会辐射红外线,因此利用探测器测定目标本身和背景之间的红外线差,可以得到不同的红外图像,称为热图像。同一目标的热图像和可见光图像不同,它不是人眼所能看到的可见光图像,而是目标表面温度分布的图像。或者可以说,它是人眼不能直接看到目标的表面温度分布,而是变成人眼可以看到的代表目标表面温度分布的热图像。运用这一方法,便能实现对目标进行远距离热状态图像成像和测温,并可进行智能分析判断。 众所周知,海湾战争已成为展示高科技武器使用先进技术的平台。在这些新科技中,红外热成像技术就是其中最为闪亮的高科技技术之一。红外热成像技术(Infrared thermal imaging technology)是利用各种探测器来接收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再进行光电信息处理,最后以数字、信号、图像等方式显示出来,并加以利用的探知、观察和研究各种物体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它涉及光学系统设计、器件物理、材料制备、微机械加工、信号处理与显示、封装与组装等一系列专门技术。该技术除主要应用在黑夜或浓厚幕云雾中探测对方的目标,探测伪装

红外图像增强算法研究

红外图像增强算法研究 安阳,胡耀祖 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学院,武汉 (430070) E-mail:alen1983@https://www.360docs.net/doc/289179067.html, 摘要:本文根据红外图像的特点介绍了几种经典的图像增强算法,讨论算法的效果,提出对算法的一些改进,给出了一些改进后的效果。 关键词:红外图像,直方图,锐化 1.引言 红外技术是二战后兴起的一项红外信息转换与处理技术。它研究红外辐射的发射、传输和接收的规律及其应用原理,而红外成像技术是其应用最广泛的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军事、科研、工农业生产、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与此同时图像实时处理的研究也得到了迅速发展[1]。 随着红外成像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对红外图像成像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提高红外图像的质量可以有两种途径:一是不断研究更高性能的红外探测器;另一个就是要进行红外图像的预处理,从而改善图像质量。 目前随着材料技术的突破,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在红外成像阵列的研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高密度,高灵敏度,快响应的红外焦平面阵列在军事上已经得到了应用,非制冷焦平面阵列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但是由于材料器件的限制,仅仅依靠红外探测器的提高不能完全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图像质量,而且高精度的探测器件的研制所花费的人力物力是十分巨大的。而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有效的手段就是对红外图像进行实时图像预处理。实时图像处理技术能在现有的条件下不仅能提高红外图像质量,而且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改善和提高红外热像仪的各项性能指标。 2.红外图像对比度增强算法 2.1 红外图像的特点 红外成像的目标和背景的红外辐射需经过大气传输、光学成像、光电转换和电子处理等过程,才被转换成为红外图像。所以从红外图像的产生过程分析,红外图像主要有以下特点:1)空间相关性强,对比度低;2)表征对象的温度分布,是灰度图像,分辨率较低,图像比较模糊;3)噪声干扰较大,噪声比较复杂,信噪比低;4)存在器件性的非均匀性等。 我们可以看出红外图像存在很多缺陷,对人眼来说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对比度很低,图像很模糊,所以本文主要从对比度提升和图像锐化两个方面进行增强算法的研究。 2.2 红外图像的直方图均衡化及改进 红外图像直方图的特点是像素相对比较集中,灰度值变化不大,使得图像的对比度很低,视觉效果很差。直方图均衡的作用是改变图像中灰度概率分布,使其均匀化。使图像中灰度概率密度较大的像素向附近灰度级扩展,因而灰度层次拉开,而概率密度较小的像素的灰度级收缩,从而让出原来占有的部分灰度级,这样的处理使图像充分有效地利用各个灰度级,因而增强了图像对比度。

图像增强算法综述

图像增强算法研究综述 刘璐璐 宁波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71班,邮编:(315100) E-mail:375212239@https://www.360docs.net/doc/289179067.html,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图像增强的概念和图像增强算法的分类,从图像的直方图均衡化处理方法,直方图规定化处理方法和图像平滑处理方法三方面对图像增强算法进行讨论和研究,并说明了图像增强技术的应用和前景展望。 关键词:图像增强直方图均衡化直方图规定化平滑处理 近年来,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图像处理得到了飞跃的发展,己经成功的应用于几乎所有与成像有关的领域,并正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利用计算机对数字图像进行系列操作,从而获得某种预期的结果。对图像进行处理时,经常运用图像增强技术以改善图像的质量增强对某种信息的辨识能力,以更好的应用于现代各种科技领域,图像增强技术的快速发展同它的广泛应用是分不开的,发展的动力来自稳定涌现的新的应用,我们可以预料,在未来社会中图像增强技术将会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在图像处理过程中,图像增强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1.图像增强概念及现实应用 1.1 图像增强技术 图像增强是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内容之一。图像增强是指按特定的需要突出一幅图像中的某些信息,同时,削弱或去除某些不需要的信息。这类处理是为了某种应用目的去改善图像质量,处理的结果更适合于人的视觉特性或机器识别系统,图像增强处理并不能增加原始图像的信息,而只能增强对某种信息的辨识能力,使处理后的图像对某些特定的应用比原来的图像更加有效。 1.2图像增强技术的现实应用 目前,图像增强处理技术的应用己经渗透到医学诊断、航空航天、军事侦察、纹识别、无损探伤、卫星图片的处理等领域,在国民经济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其中最典型的应用主要体现以下方面。 1

红外图像的处理及其MATLAB实现

红外图像的处理及其MATLAB 函数实现 0.引言 随着红外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红外技术在军事及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由于红外探照灯及红外探测器件的限制,红外成像系统的成像效果仍然不够理想。在民用监测应用中,主要表现为夜视距离近,图像背景与被监测目标之间对比度模糊,被监测目标细节难以辨认,图像特征信息不明确等方面。为使图像更适于人眼观测、适用于图像后续目标识别及跟踪处理,有必要在红外图像采集和处理上做进一步的研究,来增强红外图像视觉效果。 1. 红外图像的获取及其特点 1.1 红外图像的获取 红外图像主要是由红外热像仪采集的。红外热像仪是一种二维热图像成像装置。热成像系统是一个光学一电子系统,可用于接收波长在m 100~75.0之间的电磁辐射,它的基本功能是将接收到的红外辐射转换成电信号,再将电信号的大小用灰度等级的形式表示,最后在显示器上显示出来。图1.1就是一张采集到的红外图像。 图1.1 输入的红外图像

1.2 红外图像的特点 红外图像反映了目标和背景不可见红外辐射的空间分布,其辐射亮度分布主要由被观测景物的温度和发射率决定,因此红外图像近似反映了景物温度差或辐射差。 根据其成像原理,总结红外图像特点如下: (1)红外热图像表征景物的温度分布,是灰度图像,没有彩色或阴影(立体感觉),故对人眼而言,分辨率低、分辨潜力差; (2)由于景物热平衡、光波波长、传输距离远、大气衰减等原因,造成红外图像空间相关性强、对比度低、视觉效果模糊; (3)热成像系统的探测能力和空间分辨率低于可见光CCD阵列,使得红外图像的清晰度低于可见光图像; (4)外界环境的随机干扰和热成像系统的不完善,给红外图像带来多种多样的噪声,比如热噪声、散粒噪声、f 1噪声、光子电子涨落噪声等等。噪声来源多样,噪声类型繁多,这些都造成红外热图像噪声的不可预测的分布复杂性。这些分布复杂的噪声使得红外图像的信噪比比普通电视图像低; (5)由于红外探测器各探测单元的响应特性不一致等原因,造成红外图像的非均匀性,体现为图像的固定图案噪声、串扰、畸变等。 由以上五点可知,红外图像一般较暗,且目标与背景对比度低,边缘模糊,视觉效果差。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可以总结:可见光图像与红外图像的成像机理虽然不同(可见光图像是利用物体对光线的反射来获得的,而红外图像是靠物体自身的红外辐射获取的),但在低照度情况下,可见光图像与红外图像的视觉效果和直方图特征均相同,因此可以采用低照度可见光图像的处理方法来处理红外图像。 2. 红外图像的增强 2.1 图像增强 图像增强是指对图像的某些特征,如边缘、轮廓、对比度等进行强调或突显,以便于观察或做进一步的分析与处理。图像增强不意味着能增加原始的信息,有时甚至会损失一些信息,但图像增强的结果却能加强对特定信息的识别能力,便图像中感兴趣的特征得以加强,从而使这些特征的检测和识别变得更加容易。 图像增强方法的分类如图2.1所示:

红外成像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技术及应用

能力拓展训练任务书 学生姓名:青蛙哥专业班级:电子科学与技术0803班指导教师:封小钰工作单位:信息工程学院 题目:红外成像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技术及应用 初始条件: 具有扎实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基本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初步的文献查阅和专题调研技能;一定的中英文文献阅读与综合能力。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1.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体系范围内确定选题,题目自拟。 2.查阅与选题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对文献资料的阅读分析与综合,写出调研报告; 要求报告内容的可读性强,撰写格式规范,图标的使用正确,参考文献的引用恰当; 字数不少于6000字,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2篇。 时间安排: 1.2011年7月8日分班集中,能力拓展训练任务;讲解训练具体实施计划、报告格式的要求与答疑事项。 2.2011年7月11日至2011年7月15日完成选题的确定、资料查阅、能力拓展训练报告的撰写。 3. 2011年7月16日提交能力拓展训练报告书,进行验收和答辩。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年月日

目录 1 引言...................................................... 错误!未指定书签。2红外热成像技术............................................ 错误!未指定书签。 2.1 光纤通信技术的定义.................................. 错误!未指定书签。 2.2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应用原理............................. 错误!未指定书签。3红外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的历史,现状,和前景................ 错误!未指定书签。4红外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 错误!未指定书签。 4.1红外技术在医学检测上的应用........................... 错误!未指定书签。 4.1.1乳腺瘤的早期诊断............................... 错误!未指定书签。 4.1.2血管疾病的诊断................................. 错误!未指定书签。 4.1.3皮肤损伤病症的诊断............................. 错误!未指定书签。 4.2 红外技术在医疗监护上的应用.......................... 错误!未指定书签。 4.3其他................................................. 错误!未指定书签。 5 结束语.................................................... 错误!未指定书签。参考文献....................................................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种自适应红外图像增强技术

收稿日期:2009205210 基金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研究项目资助(108114) 作者简介:寇小明(19672),男,中船重工第705所研究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E 2mail :casscamm @https://www.360docs.net/doc/289179067.html,. 一种自适应红外图像增强技术 寇小明1,2,刘上乾1,洪 鸣1,汪大宝1 (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技术物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71; 2.中船重工第705研究所,陕西西安 710075) 摘要:针对红外热成像对比度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S 曲线映射函数,该函数具有定义域与值域区间 一致、拐点非对称的特点,在目标图像增强的同时拟制了杂波背景.为了满足动态场景自适应增强的需 要,建立了基于场景灰度特征调整S 曲线参数的动态自适应模型,该模型用灰度直方图的阈值和调制度 作为输入,用图像增强算法的参数作为输出,并基于典型样本数据通过人工神经网络的BP 算法确定出 了模型中权系数的值,工程应用实例表明这种方法是切实有效的. 关键词:红外成像;背景抑制;图像增强;自适应;BP 算法 中图分类号:TN911.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2400(2009)0621070205 Approach for adaptive infrared thermal image enhancement KOU X i ao 2mi ng 1,2,L I U S hang 2qi an 1,HO N G M i ng 1,W A N G D a 2bao 1 (1.School of Technical Physics ,Xidian Univ.,Xi ’an 710071,China ; 2.No.705Research Institute CSIC ,Xi ’an 710075,China ) Abstract : As for the inadequate contrast of inf rared thermal imaging ,as S curve mapping f unction is proposed to enhance target objectives and in the meantime suppress background clutters ,which has the same range of domain with a variable interval and a non 2symmetrical inflection point.With the need of adaptive enhancement for the changing scene ,a dynamic self 2adaptive model is proposed to adjust the parameters of the S curve based on the scene.By using the threshold and modulation of histogram as the input parameters and the parameters of the enhancement algorithm as the outputs ,the coefficients of the model is determined based on typical samples of data through th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BP algorithm , with the application showing that this approach is effective. K ey Words : infrared imaging ;background suppression ;image enhancement ;adaptive ;BP algorithm 红外成像过程由于受到目标辐射特性、红外传输特性、红外探测特性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其成像质量远远低于可见光图像,主要体现为非常低的对比度和信噪比.按照普朗克方程,常温附近场景中1K 的温差,在中红外波段反映出的对比度信息大约是4%,在长波段大约是2%[1],在实际应用中常温附近3K 的表观温差意味着非常好的热成像条件,但此时图像的热对比度仍然比较低[2],因此,红外成像观测系统的性能较强地受到背景的制约,属于BL IP 系统.在红外探测、识别和跟踪应用中,背景温度的影响非常显著,如何进行背景抑制和图像增强一直是红外成像技术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3]. 红外图像增强技术可以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静态图像增强适用于静态图像或远距离的准静态成像观测,增强技术主要有模糊域、遗传算法等[425],这些算法计算量较大.目前红外成像已从远距离探测应用发展到近距离的动态观测,场景中目标和背景相对位置、尺寸和温差都是动态变化的,而非静态探测时相对单一,此时所采用的增强技术要能满足动态场景实时观测的需要. 目前在红外成像动态增强方面,常采用基于直方图分析的灰度变换,有单阈值处理,也有双阈值处2009年12月 第36卷 第6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 OU R NAL O F XI D IAN U N IV E R S I T Y Dec.2009 Vol.36 No.6

图像增强研究现状

在借鉴国外相对成熟理论体系与技术应用体系的条件下,国内的增强技术与应用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总体来说,图像增强技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创期、发展期、普及期与应用期4个阶段。初创期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图像采用像素型光栅进行扫描显示,大多采用中、大型机对其进行处理。在这一时期由于图像存储成本高,处理设备造价高,因而其应用面很窄。20世纪70年代进入了发展期,开始大量采用中、大型机进行处理,图像处理也逐渐改用光栅扫描显示方式,特别就是出现了CT与卫星遥感图像,对图像增强处理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到了20世纪80年代,图像增强技术进入普及期,此时的计算机已经能够承担起图形图像处理的任务。20世纪90年代进入了应用期,人们运用数字图像增强技术处理与分析遥感图像,以有效地进行资源与矿藏的勘探、调查、农业与城市的土地规划、作物估产、气象预报、灾害及军事目标的监视等。在生物医学工程方面,运用图像增强技术对X射线图像、超声图像与生物切片显微图像等进行处理,提高图像的清晰度与分辨率。在工业与工程方面,主要应用于无损探伤、质量检测与过程自动控制等方面。在公共安全方面,人像、指纹及其她痕迹的处理与识别,以及交通监控、事故分析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了图像增强技术。图像增强就是图像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图像增强方法对于改善图像质量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对图像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新的图像增强方法不断出现。例如一些学者将模糊映射理论引入到图像增强算法中,提出了包括模糊松弛、模糊熵、模糊类等增强算法来解决增强算法中映射函数选择问题,并且随着交互式图像增强技术的应用,可以主观控制图像增强效果。同时利用直方图均衡技术的图像增强也有许多新的进展:例如提出了多层直方图结合亮度保持的均衡算法、动态分层直方图均衡算法。这些算法通过分割图像,然后在子层图像内做均衡处理,较好地解决了直方图均衡过程中的对比度过拉伸问题,并且可以控制子层灰度映射范围,增强效果较好。 20世纪20年代图片第一次通过海底电缆从伦敦传往纽约。当时人们通过字符模拟得到中间色调的方法来还原图像。早期的图像增强技术往往涉及硬件参数的设置,如打印过程的选择与亮度等级的分布等问题。在1921年年底提出了一种基于光学还原的新技术。在这一时期由于引入了一种用编码图像纸带去调制光束达到调节底片感光程度的方法,使灰度等级从5个灰度级增加到15个灰度等级,这种方法明显改善了图像复原的效果。到20世纪60年代早期第一台可以执行数字图像处理任务的大型计算机制造出来了,这标志着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数字图像时代的到来。1964年,研究人员在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PL)里使用计算机以及其它硬件设备,采用几何校正、灰度变换、去噪声、傅里叶变换以及二维线性滤波等增强方法对航天探测器“徘徊者7号”发回的几千张月球照片进行处理,同时她们也考虑太阳位置与月球环境的影响,最终成功地绘制出了月球表面地图。随后她们又对1965年“徘徊者8号”发回地球的几万张照片进行了较为复杂的数字图像处理,使图像质量进一步提高。这些成绩不仅引起世界许多有关方面的注意而且JPL本身也更加重视对数字图像处理地研究与设备的改进,并专门成立了图像处理实验室IPL。在IPL里成功的对后来探测飞船发回的几十万张照片进行了更为复杂的图像处理,最终获得了月球的地形图、彩色图以及全景镶嵌图。从此数字图像增强技术走进了航空航天领域。 20世纪60年代末与20世纪70年代初有学者开始将图像增强技术用于医学图像、地球遥感监测与天文学等领域。X射线就是最早用于成像的电磁辐射源之一,在1895年X射线由伦琴发现。20世纪70年代Godfrey N、Hounsfield先生与Allan M、Cormack教授共同发明计算机轴向断层技术:一个检测器围绕病人,并用X射线源绕着物体旋转。X射线穿过身体并由位于对面环中的相应检测器收集起来。其原理就是用感知的数据去重建切片图像。当物体沿垂直于检测器的方向运动时就产生一系列的切片,这些切片组成了物体内部的再现图像。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种硬件的发展使得人们不仅能够处理二维图像,而且开始处理三维图像。许多能获得三维图像的设备与分析处理三维图像的系统已经研制成功了,图像处理技术

红外成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红外成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热成像仪是从对红外线敏感的光敏元件上发展而来,但是光敏元件只能判断有没有红外线,无法呈现出图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各国对热成像仪的军事用途表现出了兴趣,对其进行了零星的研究和小规模应用,1943年美国就与RNO合作生产了一款代号M12的机型,其功能和外观已经能看出热成像仪的雏形,这应该算是最找的一款热成像仪,算是热成像仪的鼻祖。 1952年,一款非常重要的材料研-锑化铟被开发出来,这种新的半导体材料促进了红外线热成像仪的进一步发展。不久之后,德州仪器和RNO公司联合开发出了具有实用价值的前视红外线(Forward looking infrared)热成像仪。这一系统采用的是单原件感光,利用机械装置控制镜片转动,将光线反射到感光元件上。 随着碲镉汞材料制造工艺的成熟,在军事领域大规模采用热成像仪成为了可能。60年代之后出现了由60或更多的感光元件组成的线性整列,美国的RNO公司将热成像仪的应用拓展至民用领域发展。然而由于最初采用的是非制冷感光元件,制冷部件加上机械扫描机构使得整个系统非常庞大。 等到CCD技术成熟之后,焦平面阵列式热成像仪取代了机械扫描式热成像仪。至80年代半导体制冷技术取代了液氮、压缩机制冷之后开始出现了便携、手持的热成像仪。90年代之后,RNO公司又开发

出了基于非晶硅的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阵列,进一步降低了热成像仪的生产成本。 红外线,又称红外辐射,是指波长为0.78~1000微米的电磁波。其中波长为2~1000微米的部分称为热红外线。 目标的热图像和目标的可见光图像不同,它不是人眼所能看到的可见光图像,而是表面温度分布图像。红外热成像使人眼不能直接看到表面温度分布,变成可以看到的代表目标表面温度分布的热图像。所有温度在绝对零度(-273)℃以上的物体,都会不停地发出热红外线。红外线(或热辐射)是自然界中存在最为广泛的辐射,它还具有两个重要的特性:(1)物体的热辐射能量的大小,直接和物体表面的温度相关。热辐射的这个特点使人们可以利用它来对物体进行无需接触的温度测量和热状态分析,从而为工业生产,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方面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检测手段和诊断工具。(2) 大气、烟云等吸收可见光和近红外线,但是对3~5微米和8~14微米的热红外线却是透明的。因此,这两个波段被称为热红外线的“大气窗口”。利用这两个窗口,使人们在完全无光的夜晚,或是在烟云密布的战场,清晰地观察到前方的情况。由于这个特点,热红外成像技术在军事上提供了先进的夜视装备,并为飞机、舰艇和坦克装上了全天候前视系统。这些系统在现代战争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全球红外热像仪市场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并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红外热像仪是一种用来探测目标物体的红外辐射,并通过光电转换、电信号处理等手段,将目标物体的温度分布图像转换成视频图像

红外增强算法综述

红外增强算法综述 在图像形成、传输或变换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其它客观因素诸如系统噪声、曝光不足或过量、相对运动等影响,获取图像往往会与原始图像之间产生某种差异(称为降质或退化)。退化后的图像通常模糊不清或者经过机器提取的信息量减少甚至错误,因此必须对其采取一些手段进行改善。图像增强技术正是在此意义上提出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图像的质量。图像增强根据图像的模糊情况采用各种特殊的技术突出图像中的某些信息,削弱或消除元关信息,达到强调图像的整体或局部特征的目的。图像增强尚没有统一的理论方法,常用的图像增强技术有直方图修改、图像平滑滤波、图像锐化等。下面将由红外图像的直方图出发,介绍相关的增强算法。 一、红外图像的直方图及其特点 1、红外图像的直方图 图像的基本描述有灰度、分辨率、信噪比、频谱等等。灰度直方图是用于表达图像灰度分布情况的统计图表,有一维直方图和二维直方图之分。其中最常用的是一维直方图,其定义是:对于数字图像()y x f ,,设图像灰度值为0r 、1r ......1-L r ,则概率密度函数()i r P 为: ()()....3,2,1== i r r P i i 图像上总的像素数的像素数灰度级为 且有()110 =∑-k i r P ,由于i r 取值离散,故直方图习惯画成灰度级—像素数(图1) 的形式。 图1:典型直方图 直方图具有以下性质: 1) 只表示图像中每一灰度级出现的频数,而失去了具有该灰度级的像素的位置信息; 2) 图像与直方图之间是多对一的映射关系;

3) 一副图像各子区直方图之和等于该图像的全图直方图。 在图像处理中,直方图是很有用的决策和评价工具。直方图可以提供下列信息: 1) 每个灰度级像素数出现的频数; 2) 图像像素值的动态范围; 3) 整幅图像的大致平均亮度; 4) 图像的整体对比度情况。 直方图统计在对比度拉伸,灰度级修正、动态范围调整、图像亮度调整、模型化等图像处理方法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在本文后面的讨论中将可以看到直方图的意义。 2、红外直方图的特点 对红外图像直方图与可见光图像直方图进行对比研究可以发现,红外图像相对于可见光图像有着其特有的规律和特点: 1) 像素灰度值动态范围小,很少能覆盖整个灰度级空间。而可见光图像的像素则几乎分布于几乎整个灰度级空间。 2) 绝大部分像素集中于某些相邻的灰度级范围内,在这些范围内以外的灰度级上的像素数量很少,而可见光的像素分布则相对比较均匀。 3) 直方图中有明显的峰存在,很多情况下为单峰或者双峰(分为主峰、次峰),而可见光图像直方图的峰不是很明显,并且峰的数量一般多于两个。 但要注意的是,上述三点是大多数红外图像直方图所具备的特点。由于具体的气候条件、环境温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段内各种物体的热辐射呈现不同的特点,物体越热,红外成像的亮度越高,物体温度越低,其红外成像的亮度就越低,所以实际当中的红外图像往往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并不一定与上述特点完全一致。 二、通常的红外图像增强算法 图像增强是一种基本的图像预处理手段,对图像的某些特征,如对比度、边缘等进行增强或突显,便于后续分析和处理。它并不意味着能增加原始图像的信息,有时甚至会损失一些信息。但图像增强的结果却能加强对某些特定信息的识别能力,使图像中我们感兴趣的特征得以加强,从而使这些特征的检测和识别变得更加容易。 1、红外图像增强算法的分类 图像增强的处理技术从增强的作用域出发,可以分为空间域的方法和变换域的方法两大类,如图2所示。空间域法直接对图像像素进行操作,主要的空间域法有直方图均衡化、直方图规定化、灰度窗口和空域滤波等技术;而频率域法是首先将图像从空间域按照某种变换模型(如傅立叶变换)变换到频率域,然后对图像进行处理,再将其反变换到空间域,获得增强图像,这是一种间接地方法,频域方法有高通滤波、低通滤波、带通和带阻滤波等技术。 图像增强算法的优劣不是绝对的,由于具体用的目的和要求不同,所需要的具体的增强技术也大不相同,因此没有图像增强的通用标准,观察者才是某种增强方法优劣的最终判断者。增强算法处理的效果,除了与算法本身有一定关系外,还与图像的数据特征直接相关。实际应用中应当根据图像数据的特点和工作的要求来选择合理的图像增强处理方法。 由于红外图像的成像机理以及红外成像系统自身的原因,红外图像与可见光图像相比,大多有图像对比度低、图像较模糊、噪声大等特点。为了有利于后续

红外图像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笔记

红外图像与可见光图像融合 笔记 图像融合是将来自不同传感器在同一时间(或者不同时间)对同一目标获取的两幅或者多幅图像合成为一幅满足某种需求图像的过程。 为了获得较好的融合效果,在研究融合算法之前,对图像预处理理论及方法进行了研究。预处理理论主要包括图像去噪、图像配准和图像增强。图像去噪目的是为了减少噪声对图像的影响。图像配准是使处于不同状态下的图像达到统一配准状态的方法。图像增强是为了突出图像中的有用信息,改善图像的视觉效果,并方便图像的进一步融合。 图像融合评价方法: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指标如:均值、标准差、信息熵等。 针对IHS变换和小波变换的优缺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这两种变换结合的图像融合方法。该算法的具体实现步骤如下:先对彩色可见光图像进行IHS变换,对红外图像进行增强,然后将变换后得到的I分量与已增强的红外图像进 行2层小波分解,将获得的低频子带和高频子带使用基于窗口的融合规则,而后对分量进行小波重构和IHS逆变换,最后得到融合结果。经仿真实验证明,此结果优于传统IHS变换和传统小波变换,获得了较好的融合结果,既保持了可见光图像中的大量彩色信息又保留了红外图像的重要目标信息。 红外传感器反映的是景物温度差或辐射差,不易受风沙烟雾等复杂条件的影响。一般来说,红外图像都有细节信息表现不明显、对比度低、成像效果差等缺点,因此其可视性并不是很理想。 可见光成像传感器与红外成像传感器不同,它只与目标场景的反射有关与其他无关,所以可见光图像表现为有较好的颜色等信息,反应真实环境目标情况,但当有遮挡时就无法观察出遮挡的目标。 利用红外传感器发现烟雾遮挡的目标或在树木后的车辆等。在夜间,人眼不 能很好的辨别场景中的目标,但由于不同景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温度差,可以利用红外传感器,它可以利用红外辐射差来进行探测,这样所成的图像虽然不能直接清晰的观察目标,但是能够将目标的轮廓显示出来,并能依据物体表面的温度和发射率的高低把重要目标从背景中分离出来,方便人眼的判读。但由于自身成像原理以及使用条件等原因,所形成图像具有噪声大、对比度低、模糊不清、视觉效果差等问题。不利于人眼判读。 可以将两者图像融合在一起,这样可以丰富图像信息,提高图像分辨率,增强图像的光谱信息,弥补单一传感器针对特定场景表达的不全面,实现对场景全面清晰准确的表达。 两者的主要区别有: (1)可见光图像与红外图像的成像原理不同,前者依据物体的反射率的不同进行成像,后者依据物体的温度或辐射率不同进行成像,因此红外图像的光谱信 息明显不如可见光图像。

图像增强研究现状

在借鉴国外相对成熟理论体系和技术应用体系的条件下,国内的增强技术和应用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总体来说,图像增强技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创期、发展期、普及期和应用期4个阶段。初创期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图像采用像素型光栅进行扫描显示,大多采用中、大型机对其进行处理。在这一时期由于图像存储成本高,处理设备造价高,因而其应用面很窄。20世纪70年代进入了发展期,开始大量采用中、大型机进行处理,图像处理也逐渐改用光栅扫描显示方式,特别是出现了CT和卫星遥感图像,对图像增强处理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到了20世纪80年代,图像增强技术进入普及期,此时的计算机已经能够承担起图形图像处理的任务。20世纪90年代进入了应用期,人们运用数字图像增强技术处理和分析遥感图像,以有效地进行资源和矿藏的勘探、调查、农业和城市的土地规划、作物估产、气象预报、灾害及军事目标的监视等。在生物医学工程方面,运用图像增强技术对X 射线图像、超声图像和生物切片显微图像等进行处理,提高图像的清晰度和分辨率。在工业和工程方面,主要应用于无损探伤、质量检测和过程自动控制等方面。在公共安全方面,人像、指纹及其他痕迹的处理和识别,以及交通监控、事故分析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了图像增强技术。图像增强是图像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图像增强方法对于改善图像质量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对图像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新的图像增强方法不断出现。例如一些学者将模糊映射理论引入到图像增强算法中,提出了包括模糊松弛、模糊熵、模糊类等增强算法来解决增强算法中映射函数选择问题,并且随着交互式图像增强技术的应用,可以主观控制图像增强效果。同时利用直方图均衡技术的图像增强也有许多新的进展:例如提出了多层直方图结合亮度保持的均衡算法、动态分层直方图均衡算法。这些算法通过分割图像,然后在子层图像内做均衡处理,较好地解决了直方图均衡过程中的对比度过拉伸问题,并且可以控制子层灰度映射范围,增强效果较好。 20世纪20年代图片第一次通过海底电缆从伦敦传往纽约。当时人们通过字符模拟得到中间色调的方法来还原图像。早期的图像增强技术往往涉及硬件参数的设置,如打印过程的选择和亮度等级的分布等问题。在1921年年底提出了一种基于光学还原的新技术。在这一时期由于引入了一种用编码图像纸带去调制光束达到调节底片感光程度的方法,使灰度等级从5个灰度级增加到15个灰度等级,这种方法明显改善了图像复原的效果。到20世纪60年代早期第一台可以执行数字图像处理任务的大型计算机制造出来了,这标志着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数字图像时代的到来。1964年,研究人员在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PL)里使用计算机以及其它硬件设备,采用几何校正、灰度变换、去噪声、傅里叶变换以及二维线性滤波等增强方法对航天探测器“徘徊者7号”发回的几千张月球照片进行处理,同时他们也考虑太阳位置和月球环境的影响,最终成功地绘制出了月球表面地图。随后他们又对1965年“徘徊者8号”发回地球的几万张照片进行了较为复杂的数字图像处理,使图像质量进一步提高。这些成绩不仅引起世界许多有关方面的注意而且JPL本身也更加重视对数字图像处理地研究和设备的改进,并专门成立了图像处理实验室IPL。在IPL里成功的对后来探测飞船发回的几十万张照片进行了更为复杂的图像处理,最终获得了月球的地形图、彩色图以及全景镶嵌图。从此数字图像增强技术走进了航空航天领域。 20世纪60年代末和20世纪70年代初有学者开始将图像增强技术用于医学图像、地球遥感监测和天文学等领域。X射线是最早用于成像的电磁辐射源之一,在1895年X射线由伦琴发现。20世纪70年代Godfrey N. Hounsfield先生和Allan M. Cormack教授共同发明计算机轴向断层技术:一个检测器围绕病人,并用X射线源绕着物体旋转。X射线穿过身体并由位于对面环中的相应检测器收集起来。其原理是用感知的数据去重建切片图像。当物体沿垂直于检测器的方向运动时就产生一系列的切片,这些切片组成了物体内部的再现图像。到了20

红外图像数据处理方法研究开题报告

中北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孔祥吉学号:0705034133 学院、系: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 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 设计(论文)题目:红外图像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指导教师:郑宾 2011 年 3 月 30 日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结合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撰写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红外图像是伴随着红外成像技术的出现而诞生的。红外热成像技术,又称为热成像技术,是一种辐射信息探测技术,红外热成像系统能够把物体表面自然发射的红外辐射分布转变为可见图像。因为不同物体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红外辐射特性(如温度和发射率),所以系统可直观地显示其差异并将它们区分开来,转换成可见图像,从而将人类的视觉感知范围由传统的可见光谱扩展到裸眼看不到的红外辐射光谱区。支撑红外成像技术的理论与技术基础包括红外物理学、光电子学、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材料科学、精密光学机械和特种红外工艺等。 由于红外传感器本身固有的特性,红外图像普遍存在着目标与背景对比度较差、边缘模糊等缺点,再加上目标距传感器较远,受到大气热辐射等因素影响,使红外图像信噪比和对比度较低,图像中的目标形状和纹理信息不足。因此必须对红外图像进行增强处理,以提高信噪比和对比度。传统的增强方法都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必须寻找新的处理思想和手段,以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红外图像的噪声,突出图像中的有用信息并提高视觉效果。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有相当的实际应用前景。 可见光图像感受和反映的是目标及背景反射来自太阳或其它物体光线强弱的差异,而红外图像感受和反映的是目标与背景自身向外辐射能量的差异,这两者都与构成目标及背景的材料、颜色及表面光亮度有关。由于红外图像和可见光图像存在着上述本质上的差异,这就决定了红外图像与可见光图像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由于红外波段的辐射波长比可见光长,因而红外图像的空间分辨力比可见光低;红外辐射透过雾的能力比可见光强,所以红外成像可以克服部分视觉上的障碍而探测到目标,具有比可见光更强的穿透能力;红外成像系统的主要工作波段是在3-5 um和8-14 um两个被称为红外窗口红外波段,在这两个波段内,红外辐射的透射能力很强,其作用距离是可见光的3-5倍;由于红外成像和可见光成像方式和本质的不同,红外成像系统可以全天候工作,而可见光成像传感器则不能。另外,目标的可见光图像可能受到阴影的影响,而目标的红外图像则受阴影的影响较小。可见光图像传感器利用物体的不同部分对可见光不同的反射成

虚拟现实增强技术综述_周忠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5年第45卷第2期:157–180 https://www.360docs.net/doc/289179067.html, 虚拟现实增强技术综述 周忠x*,周颐x,肖江剑y x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1 y中国科学院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宁波315201 *通信作者.E-mail:zz@https://www.360docs.net/doc/289179067.html, 收稿日期:2014–04–08;接受日期:2014–07–07;网络出版日期:2014–12–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61170188,61273276)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批准号:2012AA011801,2012AA01 1803)资助项目 摘要随着近年来计算机三维处理能力的增长和低成本传感显示元件的出现,虚拟现实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与现实世界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结合技术,从虚拟和现实的两个角度对虚拟现实进行增强.论文重点围绕近几年的发展趋势,论述了增强现实与增强虚拟环境的技术特点,介绍了虚拟现实增强技术的相关硬件设备发展;然后分别介绍了增强现实和增强虚拟环境技术的发展现状,讨论了移动互联网上的虚实增强技术与应用,并结合作者参与ISO/IEC的工作,介绍了相关国际标准制定最新情况;最后进行总结并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增强虚拟环境增强现实虚实增强混合现实 1引言 虚拟现实技术建立人工构造的三维虚拟环境,用户以自然的方式与虚拟环境中的物体进行交互作用、相互影响,极大扩展了人类认识世界,模拟和适应世界的能力.虚拟现实技术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兴起,90年代开始形成和发展,在仿真训练、工业设计、交互体验等多个应用领域解决了一些重大或普遍性需求,目前在理论技术与应用开展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虚拟现实的主要科学问题包括建模方法、表现技术、人机交互及设备这三大类,但目前普遍存在建模工作量大,模拟成本高,与现实世界匹配程度不够以及可信度等方面的问题[1]. 针对这些问题,已经出现了多种虚拟现实增强技术,将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进行匹配合成以实现增强,其中将三维虚拟对象叠加到真实世界显示的技术称为增强现实,将真实对象的信息叠加到虚拟环境绘制的技术称为增强虚拟环境.这两类技术可以形象化地分别描述为“实中有虚”和“虚中有实”.虚拟现实增强技术通过真实世界和虚拟环境的合成降低了三维建模的工作量,借助真实场景及实物提高了用户体验感和可信度,促进了虚拟现实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搜索热度代表了大众对于该词的关注程度,一般来说,新技术会引起搜索高潮,然后慢慢下降,在技术取得突破或出现某热点事件时激增,最终趋于稳定.我们使用Google trends对比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增强虚拟环境和混合现实等词的全球搜索热度,为了有所参照,以人机交互(HCI)作为参考,搜索结果对比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和人机交互一样,虚拟现实的搜索热度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这说

一种红外图像增强算法研究

一种红外图像增强算法研究 针对传统红外图像存在的一些不足,提出一种融合多尺度Retinex和小波变换的红外图像增强算法。该算法综合了小波变换多尺度、多分辨率的优点,以及多尺度Retinex红外增强的特性,利用小波变换对图像信号进行分解,对低频系数进行多尺度Retinex算法处理,而对小波分解的高频细分量进行消除噪声并改善图像细节部分,并同时也改善了性噪比、对比度以及亮度均匀性等性能指标。通过仿真该算法可增强图像细节,优化图像整体视觉效果。 标签:红外图像;图像增强;小波变换;多尺度Retinex法 引言 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及社会进步,红外成像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军事用途和民用领域。然而因为红外图像采集器件本身的结构和原理限制,及采集过程中复杂的环境因素影响,目前的红外成像效果无法完全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在技术运用中需要对得到的红外图像进行必要的增强处理,以使之更利于视觉分辨,从而更好地确认目标,便于后续智能化分析与处理。 小波变换是一种多分辨率分析方法,其作为一种数学工具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1]。由于该方法可以将图像分解成不同分辨率的尺度,它具有代表信号在时域和频域的局部特征的能力,因而通过小波重建可使处理后的图像质量得到有效改善。Retinex理论的增强算法可经过原始图像与高斯函数的卷积获得最优亮度估计,改善图像的亮度均匀性[2]。图像能量信息主要在低频部分,通过Retinex 算法可以很好的完成低频子代图像的动态压缩,改善图像整体效果[3]。 文章对红外图像增强算法进行一些针对性研究,提出了一种红外图像增强算法,该算法融合了多尺度的Retinex和小波变换思想。该算法综合了小波变换多尺度、多分辨率的特点,以及Retinex红外增强的优势,实现红外图像增强,通过仿真实现增强效果较好。 1 小波变换基础理论 小波变换是由傅立叶分析发展而来的新兴学科,又称多分辨分析[2]。该方法应用领域十分广泛,理论意义极其重大,无论对古老的自然科学还是新兴的高新技术应用学科都产生强烈的冲击,是目前国际高度关注的前沿领域。 小波变换由于在实域和频域同时具有良好的局部化性质、多分辨率特性、低墒性、去相关性以及选基灵活的特点[4],使得小波变换方法成为了图像增强领域的研究热点。 二维离散小波变换在分析过程中可以通过一维离散小波变换为基础进行推导,而二维双正交小波变换可以分解为两个一维小波变换,即先进行X方向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