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养老文献综述

社区养老文献综述
社区养老文献综述

郑州轻工业学院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题目:郑州市日间照料中心发展

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学生姓名:张飞

专业班级:劳动与社会保障11级1班

学号: 541109040144

院(系):政法学院

指导教师(职称):杨岚(讲师)

完成时间: 2015 年 4 月 25日

郑州市日间照料中心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减弱、机构养老资源不足等问题不断凸显,而像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等依托于社区的养老服务模式的优势则日渐展现出来。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养老服务模式在国外较为盛行,并且发展已成规模,然而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尤其像在郑州等这类二线城市中,发展仍然存在很多不足。近些年很多学者也对此做了很多研究,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国家日间照料中心的发展总结,结合国内实际经验,大胆的提出对策建议,以促进我国养老事业快速发展。

关键词日间照料中心监督机制对策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老年人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在国外的学术界定中也称为社会福利服务、个人社会服务或社会照顾服务。老年人社会服务是当代福利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的说,现代各国老年服务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由政府、社会组织向老年人家庭提供各种形式的支助,如提供现金支持、组织服务人员、提供咨询等;(2)向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3)向老年人提供环境和住房支持,如为老年人家庭或为照顾老年人的家庭提供一定住房补贴,在社区建设养老院等;(4)提供教育服务,包括制订老年教育方案,建立老年人课堂等;(5)建设老年人文体娱乐设施;(6)提供老年人培训再就业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1]。

笔者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及走访调查,认为我国现阶段老年服务还是以机构照顾为主,服务对象更多的是城市老人,面对不断加剧的老龄化特别是高龄化趋势,[1] 姜向群,郑研辉.中国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及其经济保障问题分析[J].人口学刊, 2007(3):18-25.

我国的老年服务业发展明显出现滞后,很难满足庞大的老年人群需求。

1.2 日间照料中心

日间照料中心是指,社区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日常生活需要一定照料的失智、失能老人提供膳食、保健康复、个人照顾、休闲娱乐等日间托养服务的养老服务机构。它是一种适合社区老人的“白天在机构接受照顾和参与活动,晚上在家享受家庭生活”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2]通过对老年人日间生活的服务,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以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目的。日间照料中心基本上分为三类:1.医疗模式:主要为病人做评估、提供治疗、身体康复的功能,开展老年人医疗咨询、家庭病床、保健讲座和理疗康复服务,如老人医院,老年康复站、社区保健讲堂等等;2.社会模式:主要是提供多元性的日间照护及服务,例如让老年人享有阅览图书、上门读书读报、打牌下棋等文体休闲服务,或组织经常性的老年文体活动等;3.专门为认知能力受损人士(如老年痴呆症患者)提供服务的模式专门:为认知能力受损的老人提供服务的模式会更强调专业的认知评估与康复培训,延缓老人认知能力退化。在中国,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并不是一个传统文化体系中的词语,无论是政策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

笔者认为,对于老人而言,这种养老模式可以使他们在熟悉的环境中安养老年,并且有机会同原有的邻里、其他老人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减轻疏离感。就其子女而言,日间照料中心弥补了白天无法照顾老人的遗憾,也可以给家庭内其他照顾者“喘息”的机会,减轻他们的照顾压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养老方式。

2 国内外关于日间照料中心的发展简述

“日间照料中心”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在英国开展的“去院舍化”运动,当时英国权贵、学者都反对机构照顾的程式化操作模式与低效率的救助。并提出了对“人性”的思索。1958年,英国卫生部长提出,“老人应在熟悉的环境养老,在必要的条件下,允许、鼓励社区照顾来使老人安度晚年”。

自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起逐步发展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英国自九十年代已建[2] 李懿.《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服务研究》.继续医学教学2002(3):8-15.

立起院居照料与社区照料相互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养老院和老年护理院等机构养老设施以仅占65岁以上老龄人口4%左右的总床位数,较好地承担起机构养老的社会职能,这与包括日间照料在内的社区照料服务的分流作用密不可分。截止到2012 年,仅英格兰地区就有8.3万65 岁以上老年人接受日间照料,占该地区老龄人口的0.9%[3],日间照料养老设施的配套建设已达到相对完善的程度。在英国,除了由国民健康保险制度下经营的日间照料中心,由其他组织团体经营的日间照料中心都需要个人付费。

日本早期进入老龄化和少子化社会,护理保险法已有12年的历史。日间照料服务亦在护理保险法保障之下进行,在居家护理服务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虽然日本在法律制度及运作上进行了多年的努力,但依然存在着很多有待解决的各种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已超越经济、社会和家庭问题,发展到了政治问题。为了确保社保财源,日本政府已决定将消费税从5%提高到10%。为了解决过去护理服务中的各种问题,2000年《护理保险制度》创立的时候,日本政府考虑了社会企业的参与和市场竞争原理的导入。但是,因为有护理保险制度作后盾,只能部分导入市场经济原理。基于以下条件经营,日间照料服务应该定义为半市场经济产业。

日本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包含接送、健康检查、洗澡、餐饮、排便、定期联络、机能训练、排便动作训练、活动、咨询援助、举办家庭护理人员培训等项目[4]。日本的日间照料服务虽然有护理保险制度的保障,但它也市场经济的特征,虽然它的收入的90%来自于保险费,但是,服务中心的服务质量如果不够好,也会受到相应的行政处分,进而失去用户、员工离职,以致日间照料中心没办法正常运转,从而倒闭。日间照料中心的主要问题是软件,重点在于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香港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60岁以上半失能老年人。提供的主要

[3] Melvin Delgado, Community Social Work Practice in an Urban context[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207.

[4] John S McAlearney,Community Health Center Integration:Experience in the State of

Ohio[J],USA :Journal of HealthCare for the Poor and Underserved,2006,116.

服务为:饮食服务、日常起居照顾,主要由护理员为老年人提供喂食、如厕、洗衣、洗澡、理发等服务;健康护理,如分配药物、换药、量血压、身体检查、健康知识普及等服务;康复运动,如器械辅助运动等;社交娱乐活动,以增加老年人的精神愉悦和社会参与感;护老者支援,为家庭照顾者或老年人的护理员提供培训或指导、咨询等;老年痴呆症患者服务等。[5]

中国的日间照料服务中心仍处于兴起的状态,2011年,国务院颁发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0-2015),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第一次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专项规划范围,《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从四个方面明确了下一步的发展任务,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城市农村的社区养老范围内,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互助式养老服务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社区养老配套设施,重点推进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增强社区养老服务功能,扩大日间照料中心服务覆盖面积,与此同时,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也列入了重点项目。[6]这几年,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在我国大中型城市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发展速度也很快,在快速扩建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许多专家学者都有自己的见解。

3 相关学者研究综述

3.1日间照料中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陈鹏认为,我国内地日间照料中心正在逐渐得到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需要关注:1.缺少对服务对象的评估准入机制,不能根据老人的健康状况及自理能力而去提供不同标准的照料服务,实际中的日间照料中心只适合生活基本能自理的老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这部分最需要社区养老服务的老人反而无法使用该服务;2.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项目少,服务的范围比较窄,没办法提供丰富的服务项目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导致社区的老人对日间照料中心选择度比较低;[7]3.工作人员配备不足,缺少相应的专业知识,也无法提供必需

[5] American health care association:Issues of quality in home and community based care[J],AHCA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and evaluation,2003,113-127.

[6] 张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J].标准生活,2015,(第

3期).

的医疗保障水平;4.缺少有效地机构评估监督体系,无法对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质量进行统一的评定。

汤军克、陈林利认为,日间照料中心情况不尽相同,缺少经营管理经验及,还需加强领导,要务实做好日间照料的各项工作。[8]

李洁认为,老人进日间照料中心的收费不应太高,绝大多数老人都可承受为标准。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在充分利用老人原有的资源的基础之上结合社区资源,可以有效的促进实现养老资源的社会化,推动养老事业的发展。[9]

3.2 日间照料中心出现问题的解决对策

邵丹通过对个别公共服务设施的研究, 特别是针对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标准中遗漏的新型、小型设施,对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提出要求。她总结认为新设施的规划,特别是养老服务设施的规划, 应预先对服务对象和运营方式有所了解, 并对服务范围的面积、人口及人口密度等情况做出充分的评估, 有所区分地给出相应的规划布局要求。以此为基础的研究, 应根据我国大陆地区的现实情况做出适应性分析, 特别是应充分考虑发挥我国“街道一社区”体系的空间承载和作用特点, 提出因地制宜的规划方法, 使设施运营管理部门与规划部门更好衔接, 使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更加健全完善。[10]

张善斌在《新加坡老年照料之启迪》中指出,构建老年人照料体系,必须做到:1.努力构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的老年人照料体系;2.建立福彩公益金支持老年人照料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3.着手研究和打造老年人照料需求评估机制;4.开题慈善捐款渠道,引进社会力量。[11]

梁赉认为,鼓励行业协会的发展,能够促进日间照料中心的良性发展。而深圳市日间照料中心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如行政管理碎片化、各个照料中心的服务质量也没有一个唯一的标准。因此,在政府管理不善的前提下,

[7] 蔡驎.城市日托养老需求分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18-125.

[8] 李洁.浅析我国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和谐社会,2009:118-125.

[9] 汤军克,陈林利,陈建平,钱青.上海市某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7(31):19-25.

[10] 邵丹.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作用及规划研究一一以香港长者日间护理中心为例.中国城市规

划设计研究院,2010:28-27.

[11] 张善斌.新加坡老年照料之启迪.社会福利2006(9):56-57.

需要引进社会力量,首先可以对机构起到补充新鲜血液的力量,为各日间照料中心提供了一个沟通、学习、互相监督的平台,用社会思维办机构,优胜劣汰,促进各机构良性有序竞争发展。其次,政府与市场互相博弈,更有助于优化机构资源,快速有效的对市场需求做出反馈。[12]

4 小结

通过对国内外关于日间照料中心发展的学习,并在专家学者研究基础之上,笔者大胆的对日间照料中心出现的问题做了一些总结。

1.缺失监管

2010年之后,我国日间照料中心如雨后春笋般的扎堆出现,盲目扩张的同时,却没有相应的基础设施跟进,没有一个完善的产业体系,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没有一个行业标准,更没有一个监督体系,造成了日间照料中心盲目建造,却后劲不足,很难在现实中发挥最大的效应,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2.日间照料中心一线工作人员工资偏低

在调查郑州市日间照料中心的过程中,发现一个共性就是,中心工作人员工龄普遍很短,究其原因,还是一线的工作人员收入过低,与高压力的工作强度严重不匹配,更不用说留住高学历人才从事养老事业。

3.社会企业参与度低

实际调查中发现,维持中心生存发展的经费很多是来自政府的补助,与社会企业的接触不多,没有一个企业、机构互相沟通的机制,造成养老事业企业很难进入参与决策,而机构资金很少不易发展壮大。

4.机构中心服务项目单一,服务对象有选择性

现实之中,很多日间照料中心能够做到的还只是娱乐活动,不能够接待失能、半失能老人,甚至可以说,照料中心还不具备专业的知识服务身体不便的老人,而中心工作人员专业知识技能的匮乏已是共性。

5. 缺乏法律法规的支撑

虽然,我国在2013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中增加了社会服务等内容,并明确说明,各级部门需采取措施,促进城乡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鼓励、支持相关专业机构和个人,为社区中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

[12] 梁赉.深圳市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18-19.

医疗保健、精神慰藉、心理咨询、紧急援助等各种形式的服务。但需认清的是,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仍然很不健全,缺乏制度保障和科学管理方式的指导,在服务水平、养老质量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加快立法速度,使养老事业的发展做到有法可依。

日间照料中心是我国实施社区养老政策的一个重要依托,而就长远趋势来看,我国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一切方方面面都必将发生在社区与家庭照料之中,因此,构建日间照料中心迫在眉睫,但是事与愿违,在发展的过程中,照料中心还是发生了诸多的问题,它的建设也是远远低于实际需求,养老事业的发展需要一个健康的体系去引导约束,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需要国家、企业、个人共同担责,以促进日间照料中心有序发展,促进养老事业繁荣蓬勃

参考文献

[1] 姜向群,郑研辉.中国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及其经济保障问题分析[J].人口学刊,

2007(3):18-25.

[2] 李懿.《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服务研究》.继续医学教学2002(3): 8-15.

[3]Melvin Delgado, Community Social Work Practice in an Urban context[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207.

[4]John S McAlearney,Community Health Center Integration:Experience in the State of

Ohio[J],USA :Journal of HealthCare for the Poor and Underserved,2006,116.

[5]American health care association:Issues of quality in home and community based

care[J],AHCA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and evaluation,2003,113-127.

[6] 张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J].标准生活,

2015:118-125.

[7] 蔡驎.城市日托养老需求分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18-125.

[8] 李洁.浅析我国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和谐社会2009:118-

125.

[9] 汤军克,陈林利,陈建平,钱青.上海市某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调查.[J].中国老年

学杂志 2012.7(31):19-25.

[10] 邵丹.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作用及规划研究一一以香港长者日间护理中心为例.中

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0:28-27.

[11] 张善斌.新加坡老年照料之启迪.社会福利2006(9):56-57.

[12] 梁赉.深圳市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18-19.

居家养老的文献综述

东方企业文化·百家论坛 2011年9月 176 居家养老的文献综述 魏 颖 (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沈阳,110034) 摘 要:居家养老作为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有利于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相关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现实意义十分重要。本文运用文献综述的研究方法,从居家养老的概念界定、其发展的必然要求、所存在的问题及实施建议等几方面,对目前居家养老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和整理。 关键字:人口老龄化 居家养老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09—0176—01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人口发展的趋势,而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这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和严峻挑战。建立和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必然要求。然而,我国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巨大困境,社会养老在“未富先老”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实施起来又困难重重,因此,居家养老这种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的养老方式便应运而生,对于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居家养老”的概念界定 “居家养老”的养老模式是由西方发达国家首先提出的,我国学者认为,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但却享受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养老院式服务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模式,即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外围、以养老制度为保障的养老体系,也被称为“没有院墙的养老院”。(鞠秋锦、邓卫华,2004) 二、发展“居家养老”模式的必然要求 第一,从我国社会养老面临的困境角度出发。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一大特点是“未富先老”,即经济发展水平还不是特别高, 而人口老龄化程度却很高。社会养老机构收费偏高,养老设施发展相对滞后,造成事实上的需求十分有限,社会养老存在现实困难。 第二、从老年人的各方面现实需求角度出发。 居家养老符合世界多数老年人的传统观念。养老院缺乏“家”的感觉,不符合中国人“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集中宿舍式的生活使老人失去了适应社会的能力(苏珊?特斯特,2002)。居家养老既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家庭物质资源,又可根据老年人多年的生活习惯安排日常生活,节省开支的同时有利于保证老年人生活质量(矫扬,2000)。居家养老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在自己长期生活过的社区养老,熟悉的环境能帮他们保持原来的生活习惯,亲朋好友、熟人也能使老年人精神愉悦(许爱花,2005)。 第三、从社区的建设和发展的角度出发。 在居家养老过程中,社区作为除家庭之外老年人生活的“第二空间”,能充分发挥优势,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促进社区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能够减轻政府负担;可以提供就业岗位,调动社区的闲置资源。(祁峰,2005) 三、居家养老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居家养老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制约居家养老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是财力不足。目前,居家养老主要借助社会力量,很多慈善捐助无任何强制性约束。 2、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的服务水平较低,服务形式较单一,服务队伍不稳定。(杨福彬,2003) 3、社区的组织管理模式有待于进一步改善。目前,政府在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参与较多,行政色彩较浓,长期下去会阻碍居家养老的不断发展(任炽越,2005)。 四、实施“居家养老”的建议 居家养老作为一种社会服务,需要强有力的物质方面的支持,多数学者强调必须扩大投资渠道,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应以政府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对此,实施“居家养老”的建议一般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的建设应逐步实现社区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培训,实现持证上岗;逐步开展和规范志愿助老活动,加强社区服务,形成一种规范化制度(王宗廷,2000)。 2、居家养老的服务对象、服务水平、服务内容应逐步调整,为社会老人提供有偿和低偿服务,鼓励有支付能力的老人自费享受居家养老服务,建立多层次的服务网络。 3、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社区医疗保健服务,建立社区老年医疗援助系统。(陈军,2001) 4、开展社区文化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加大社区娱乐设施的建设,开设老年活动中心、老年之家、老年康复中心等。 五、研究评述 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居家养老这一模式进行了剖析,给出了一些发展和推行居家养老这一模式的多层次、多方面的建议。这些都为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总结。但是也存在以下几方面欠缺: 第一, 多数研究只停留在对现状、问题、各种措施的叙述, 很少从理论的高度进行系统、规律性的论述。第二,已有研究较多集中在生活照料、医疗和卫生服务等方面, 对其他方面, 如精神慰藉、情感照料等方面的研究较少, 而后者已越来越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第三,对不同特征老年群体的社区服务的深入研究极少。不同特征老年人有着不同的养老意愿和养老需求, 提供符合老年人切身需要的社区服务、合理配置养老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鞠秋锦.邓卫华,浅析中国的居家养老,热点透视,2004.12 [2] 苏珊?特斯特(著) ,周向红.张小明(译),老年人社区照顾的跨国比较,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2 [3] 矫 扬,发展社区服务是实现居家养老的重要保证,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0.3 [4] 许爱花,中国城市社区老年人养老模式反思,宁夏大学学报,2005.3 [5] 祁 峰,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新模式——对大连市首创“居家养老”模式的探讨, 经济问题探索,2005.2 [6] 杨福彬, “居家养老”模式升华“六化”战略清除发展障碍,银发世界,2003.6 [7] 任炽越,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基本思路,社会福利,2005.1 [8] 王宗廷,家庭转型与居家养老,理论月刊,2000.3 [9] 陈 军,居家养老:城市养老模式的选择,社会阅览,2001.9

社区养老文献综述

郑州轻工业学院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题目:郑州市日间照料中心发展 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学生姓名:张飞 专业班级:劳动与社会保障11级1班 学号: 541109040144 院(系):政法学院 指导教师(职称):杨岚(讲师) 完成时间: 2015 年 4 月 25日

郑州市日间照料中心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减弱、机构养老资源不足等问题不断凸显,而像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等依托于社区的养老服务模式的优势则日渐展现出来。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养老服务模式在国外较为盛行,并且发展已成规模,然而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尤其像在郑州等这类二线城市中,发展仍然存在很多不足。近些年很多学者也对此做了很多研究,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国家日间照料中心的发展总结,结合国内实际经验,大胆的提出对策建议,以促进我国养老事业快速发展。 关键词日间照料中心监督机制对策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老年人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在国外的学术界定中也称为社会福利服务、个人社会服务或社会照顾服务。老年人社会服务是当代福利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的说,现代各国老年服务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由政府、社会组织向老年人家庭提供各种形式的支助,如提供现金支持、组织服务人员、提供咨询等;(2)向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3)向老年人提供环境和住房支持,如为老年人家庭或为照顾老年人的家庭提供一定住房补贴,在社区建设养老院等;(4)提供教育服务,包括制订老年教育方案,建立老年人课堂等;(5)建设老年人文体娱乐设施;(6)提供老年人培训再就业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1]。 笔者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及走访调查,认为我国现阶段老年服务还是以机构照顾为主,服务对象更多的是城市老人,面对不断加剧的老龄化特别是高龄化趋势,[1] 姜向群,郑研辉.中国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及其经济保障问题分析[J].人口学刊, 2007(3):18-25.

农村养老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农村养老保障研究文献综述 学生:曹文献指导老师:文先明 (2007级经济学院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号b200700094)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农村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农村老年人的规模越来越大。据2000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超过5930万人,约占全国全部老年人口总数的70% 。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超过农村总人口的10.92,高出城市1.24个百分点,进入了老年社会,并且中国农村老年人口规模还继续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农村目前的老龄化发展趋势状况所导致的直接后果之一便是农村养老需求加大,要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生有所靠,老有所养的基本要求,维护社会安定,实现和谐社会,仅靠传统养老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实需求。 另外,从我国经济发展变化状况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量和人均经济的相关指标表明,我国正向工业化、现代化的目标快速迈进。但与此同时,我国在建设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由于受“二元经济体制”的影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基本还是靠农民家庭和农村集体经济来提供农村最简单的社会保障。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受到很大冲击,绝大部分农村的集体经济已全面萎缩,逐渐无力承担提供农村社会保障的责任。至此,农村的社会保障不仅没有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向前迈进,反而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倒退的情况,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形成鲜明反差。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不仅进一步扩大了城乡差距,加剧了城乡之间的不和谐,而且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尤其是限制了广大农村消费欲望的扩张,成为我国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 可喜的是,为推动农村改革发展,中央已经在逐步加大支持农村的力度,尤其是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时要基本建立起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认为在新形势下,按照中央关于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要不断加强农村制度建设、通过公共财政支农的积极效应和农村一系列的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实现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从而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效激活农村各种生产要素,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建设新农村、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根据以上所述:对于如何妥善解决中国数以亿万计的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是基于经济持续稳步增长、国家稳定以及基本的公平正义的重大课题。为此,本文将对国内外对该问题的研究动态综述如下。 二、关于养老保障制度的相关理论 国内外养老保障理论诸多,尤其是自20世纪50年代起,出现了一批关于养老保障制度理论的经典文献,这是因为随着养老保障制度变成一种国家制度并在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中占有了更大比重,它已越来越大地影响了经济增长

中国农民工养老保险研究文献综述

中国农民工养老保险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 农民工是既具有农村户籍又在城镇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①我国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始于1991年,在近二十年的改革进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文主要从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必要性、模式分类、退保问题、参保率问题和政府责任五大方面介绍了国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未来展望。 [关键词] 农民工养老保险文献综述 一、中国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始于1991年颁布的《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它将农民工参保资格限定在受雇于全民所有制企业,1995年和1997年的相关规定又将参保对象扩大到城镇所有企业和职工。2001年颁布的《关于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了农民合同制职工参加城镇养老保险的一些具体办法,标志着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从模糊走向明确。 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明确化绝非偶然。一方面,农民工是中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与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共同作用下的必然产物。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民工群体在一系列与工业化、城市化关系密切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均占总从业人数的很大一部分比例,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另一方面,根据老牌工业化国家的经验,与工业化相伴而行的往往是城市化;中国是农业大国,若不能及时处理和解决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作为主要

流动劳动力群体——农民工的养老保障问题,则必将引起经济波动和社会动荡。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基于建立健全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国务院于2006年3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提出:“抓紧研究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并能够与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指明了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改革方向。2009年12月29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颁布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明确了包括农民工在的流动劳动力群体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可在跨省就业时随同转移。 二、国对农民工养老保险研究的文献综述 目前,农民工的一系列经济、政治和社会权利,尤其是通过一系列制度确立起来的包括养老保障权社会保障权利受到了国诸多学者的关注,近年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下面,笔者将就农民工养老保险各个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具体介绍与描述。 1. 建立与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必要性 笔者认为,对于必要性的考察应该分为两个维度:必要性是否存在,与其他项目相比其必要性程度大小。对于第一个问题,几乎没有人认为农民工不需要养老保险。然而对于第二个问题,具体地说就是针对农民工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等不同保障项目的何者优先建立与完善的问题则有所分歧。事实上,完善某一个具体社会保障项目的优先程度既取决于问题的重要性,又取决于问题的迫

有关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的文献综述

有关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使我国早已进入多老少子的格局,社区社会养老模式逐步转变为社会焦点本文将从概念界定发展情况存在问题对策建议等几大方面将近年来我国学者针对社区养老服务的研究做一概述。 关键词:老龄化;社区养老;服务 引言 我国1999年已进入老龄社会,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已经占总人口的14.9%。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随着我国家庭的“小型化”和“高龄化”的趋势,家庭养老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的前提下,社区居家养老呗提上日程,并且越来越被受到重视。目前各地的居家养老的实践层出不穷,并且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如何构建适合时代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也更是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对我国现有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可以使我们理清目前的研究成果,同时为未来研究指明方向,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和建设的不断发展。 正文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涵的界定 有关社区居家养老的内涵界定,学术界的观点不尽相同。王锦成社区居家养老定义为:由社区提供居住在家的老年人一系列或户内或户外的养老服务。从而构建一个符合老年人自身意愿又切实可行的居家养老体系[1]。而陈赛权给出的定义则是:居家养老是建立在个人、家庭、社区以及国家的基础之上,以家庭为载体,以社区网络为依托,以国家制度、政策和法律为保障,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陈赛权认为居家养老应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康复和精神慰藉为主要服务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服务形式[2]。学者祁峰则认为,居家养老是与我国传统家庭养老紧密联系的新型养老方式,指在城市的各个社区建立相应的居家养老服务站,人们可以向服务站申请医疗、家政服务,由服务站派服务员到家中提供各种有偿服务的养老方式[3]。

【文献综述】我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对策研究

文献综述 行政管理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对策研究 一、引言 社会保障发展至今,已成为国家制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养老保险又是社会保险体系的核心,也是社会保险工作中最庞大的部分。养老保险制度的确立和实行,不仅有利于劳动力的再生产,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还有利于经济的发展。随着城市化、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低下、农村家庭养老压力的增大以及养老功能的弱化等新问题对出现,迫切要求政府在农村迅速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对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推动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也都具有重大意义。 本论文的写作,是在参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完成的,其中包括了搜集资料、阅读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及独立思考等诸多环节,其中某些资料或学术论文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对最终观点的形成以及毕业论文的写作起了非常大的帮助作用,也锻炼老自己分析概括和汇总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主题 国外对于本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和分析已比较深入,大部分西方发达国家早在几十年以前就已经建立起了覆盖全体农村劳动者或农村人口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农养老保障体系,因此国外先进的社会保障经验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比如Dalmer D.Hoskins的《In Defense of Public Pension Systems》中提到了国家养老金关系到国家竞争力的问题,分析了公共养老系统丧失信心的原因,并介绍了公众养老金系统。还有如Xavierx.Sala-imartin的《A Positive Theory of Social Security》中也认为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全的关键环节,是发展民族事业,发展国民经济和保障安全不可或缺的部分。 国内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成果很多,较有代表性的文献有:

中国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状况研究的文献综述(精)

关于中国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状况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在今后长时间内要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 , 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当前随着中国家庭的“小型化”和“高龄化”趋势,家庭养老面临新的挑战。在这样的条件下,居家养老提上日程,并且越来越受重视。本文从研究居家养老的不同方面的角度出发,从相关概念界定,居家养老的研究现状、基本内容以及存在问题和措施建议等几个方面对有关中国社区居家养老的研究成果做整理和归纳,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在这一论题上学术研究成果的不足和盲点。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年问题社区居家养老 中图分类号:c9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达 1.69亿,且以每年近千万的速度增加。预计到 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 2.48亿, 老龄化水平将达到 17%。 [1]老龄化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养老问题,采取什么样的养老模式 , 已成为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当务之急。本文运用文献综述的研究方法提出并进一步分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 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近几年来 , 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重点对城镇老年养老模式的现状和改革作了深刻、独到的分析。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内涵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 , 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 , 其形式主

要有两种 :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 ; 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 , 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 [2]社区居家养老从形式上仍保持着传统家庭的养老格局 , 但在内涵上体现了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 三、发展社区居家养老的必然性 1.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不能适应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 家庭历来是养老的一个主要载体 , 家庭养老是中国居民的模式。但是 , 随着中国家庭户的“小型化”和“高龄化”趋势 , 家庭养老功能正面临新的挑战。 2. 居家养老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近年来 , 在全国各地实践中逐步为人们所认可的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支撑、以养老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 , 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新型社会养老模式 , 这种养老模式把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优势功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 实现了互补结合。 四、社区居家养老存在的困境 1. 服务设施不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全方位的服务,它必须有一定的基础设施和完备的服务网络作支撑。而目前部分社区办公用房还未彻底解决的情况下,社区老年服务硬件设施建设更是难上 加难。由于缺乏强制性规划,新小区不愿配套,老城区难以配套, 阻碍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开展 2. 服务项目发展不平衡。调查中发现,部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 由于缺乏必要的服务条件和能力,导致服务项目与服务内容都比较单一,服务对象也仅局限于困难孤寡老人和经济实力较好的一小部分老人。 [3]目前的居家养老服务只能停留在满足老年人基本需求的层面。

养老保险管理文献综述

养老保险管理文献综述 养老保险基金的动态管理模型 摘要 养老基金管理的资产配置和金融包括未来的控制流的贡献。有很高比例的股票投资组合的好处是降低意味着贡献水平,但价格更高的时间变化的贡献流动。本文在一个跨期权衡模型框架和使用随机控制来获得一个理想的资产配置-风险资产和无风险资产和贡献的政策。 这个解决方案对于固定收益计划表明,风险资产的比例和水平的贡献都是成正比的区别最大财富必要基金所有养老金,和实际的财富的养老基金。演示模拟法国、美国和日本的各个时期显示减少贡献水平降至零后,一些几十年。这个假设的某些缺陷制作和模型进行了讨论,并概述了进一步的研究。

1.绪论 在经济中扮演的角色是相当大的养老基金和承认即使在现收现付制的国家主导。事实上,在他们的成熟阶段,他们是在许多盎 格鲁-萨克逊国家、养老基金资产代表很大比例的股票和债券的市值,在尺寸可比与该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和贡献,流到养老基金占个人储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他们的最终目标——支付退休金的工人在年老时——是至上的至关重要的社会和政治稳定的发达经济体。如何管理养老金制度充分因此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养老基金的基本原则是很简单的,即使各种实际方案从一个到另一个国家或一个行业是巨大的和复杂的。工人和企业缴纳养老金退休养老基金投资于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和释放他们当工人们退休了,在形式的养老金。显然,更多的贡献,更高的应该是养老金。然而,资产配置也进场时,截至目前为止,即使很小的进步资产组合的平均收益率,说个或百分之二,可能导致在经历了三十年的积累,在一个相当大的增长减少40%到厕所% -养老金。另一方面,过多接触到股票市场波动可能在没有认真管理资产组合,严重损害资产价值和强加了一个不受欢迎的增加而增加的贡献。 在这种背景下,投资组合管理和贡献计划显然是相互依存的。此外,过去一年多的决定在未来肯定后果。因此多个地平线优化似乎是适当的。因为股市回报不确定在有效市场中,随机控制将有助于找到最优投资策略,以及足够水平的贡献。 我们的知识,使用随机控制养老基金的财务管理没有报道的,文学。然而,Met-ton(1972)描述的基本框架,并且展示了如何跨期优化行李员函数可以提供解决方案的一个投资者的资产配置,鉴于他的目标和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资产和负债管理已被调用的为了确定资产配置的养老基金。和色彩提出优化和代表资

养老保险文献综述

养老保险文献综述 摘要:目前我国养老保险的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农村城镇养老保险制度保险基金人口老龄化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真正发展是从20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家对养老保险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先后经历了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三个过程。经过近30 年的发展和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断深入,管理服务不断细化,对保障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改革深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和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等深层次问题逐步显现出来;伴随市场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养老保障的任务越来越重,社会化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管理的压力越来越大,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障制度面临着诸多问题和严峻挑战。 一、目前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1、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层次缺失 我国总人口的70%多是农村人口,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8000多万人,人口老龄化将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矛盾。而农村和城镇又采取不同的养老制度,这又使矛盾更加复杂化。 现阶段,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采取城镇和乡村不同的制度模式和管理方式, 在城镇,按企业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分别实施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村主要是家庭养老。我国养老金制度模式从1993 年提出实施多层次养老保险模式。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但作为养老保险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年金养老制度推进缓慢,覆盖率小,大部分城镇职工依然仅有基本养老保险。而且,我国政策规定企业只有加入了基本养老保障之后,才允许按政策规定设立企业年金。所以,只有少部分经济效益较好的能源、金融和通讯的企业设立企业年金,而经济效益差的企业一般只有基本养老金保障,形成企

关于养老服务业的文献综述

关于养老服务业的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如何实现养 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成为摆在我国社会发展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从国内外关于养老服务业的相关研究入手,梳理国内外养老服务业的研究进展和现状,找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期为下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关键词:养老服务业;文献综述 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94亿,随着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预计2020年将达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摆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面前的亟需解决的问题。为了对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有个系统了解,本文对国内外关于养老服务业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一、国外研究综述 目前,国外对养老服务业的研究主要从养老服务的内容、供给和需求、相关政策、养老服务业和实践等方面进行,并取得重大进展。 (一)对养老服务内容的研究。Ronald J和Jacqueline L

(2005)从养老服务的内容入手,认为养老服务应当包括上门服务和社区服务。上门服务主要有送饭、做饭、家政服务、医疗护理以及情感服务等,社区服务主要是老年人日间照护、托管等服务。 (二)对养老服务供给和需求的研究。Davey和Patsios (1999)对比分析英国和美国的社区养老服务供给及老年人满意度,认为社区服务不能完全取代家庭的功能,家庭、社区应加强协作。Meinow,K?reholt等(2005)认为在资源 许可范围内,城镇养老服务的供给数量主要受老年人需求的影响,宏观上受政策、经济及人力资源的限制。Mutchier和Burr(1991)发现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收入、资源等影响 老年人对晚年生活的安排。 (三)养老服务政策研究。Komisar和Niefeld(2000) 从美国的相关政策入手,认为政府对于长期护理的关注不够,需建立平衡机构来平衡长期护理和卫生保健,集成服务,从而保证养老服务的质量,并强调需要完善融资机制,从而促进老年人长期护理的发展。Trydeg?rd G.-B.和Thorslund M (2001)分析了瑞典在养老服务方面的政策变化,指出政府政策对于发展养老服务的重要作用,对于提供一份公平的养老服务,政策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四)养老服务实践研究和产业研究。Peil(1991)提 出通过养老服务产业化解决养老服务的问题。Barnhart和

X市区养老机构现状及问题的调查研究[文献综述】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X市区养老机构现状及问题的调查研究 一、前言部分 养老问题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发展下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国政府在《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中把“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作为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的目标,其中,“老有所养”是核心,也是其他几个的前提和基础。(中央白皮书,2006)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重使老年人的赡养系数和供养系数不断上升,同时我国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家庭结构发生变化, “421”家庭的出现已经越来越多,只靠传统的居家养老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的需求,同时也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选择经济、适宜、有效的养老方式是应对老龄化危机的根本出路。养老机构是老年人养老的重要场所,它的发展直接关系到老年人所获得的机构养老服务水平。机构养老的未来发展策略是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关键。 二、主体部分 (一)主要理论基础 1、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2006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中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学校: 专业: 年级: 班别: 姓名: 指导教师及姓名; 摘要:我国自2003年开始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下简称“新农保”),2009年10月正式试点推行。试点期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文献资料。文章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于新农保的焦点问题,如新农保启动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新农保启动的可行性、新农保试点中存在的问题和新农保可持续发展思路等问题进行整理和总结,分析了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并给出了最终评价。 关键词:新农保;制度研究;老龄化 Abstract: China has been exploring to establish a new type of rural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 since 2003,which pilot implementation in October of 2009.Rich experience and literature was accumulated while the pilot was introduced. Based on plenty of document resources, some focus problems of this research were summarized, such as the necessity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the feasibility analysis, problems exist in the Trial implementation and the feasible measur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rural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 Issues need to be researched in the next step were put forward, and evaluation of the new rural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 was given. Key Words: New rural endowment insurance; Studies on system; Aging of population; Literature review 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为保障公民在退休或丧失劳动能力之后能够维持正常生活水平而实行的一种福利制度,它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可以解除农民对养老送终的顾虑和担心,能有效保证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1986~2003年,我国探索性建立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下简称“旧农保”),经历了摸索期与停滞期,从2004年开始,一些地方进行了有政府财政投入的所谓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试点。2009年9月1日,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出,2009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市、区、旗),以后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文献综述 M201474587 谢非雪 摘要 面对我国老龄化日益严重的现状,社区居家养老弥补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不足成为新时期的养老趋势。但在发展过程中社区居家养老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试从养老服务的角度出发综述相关文献,界定养老服务概念,分析养老服务意义,总结服务主体问题及对策,最后提出现有研究不足,以探索今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方向。 关键字 居家养老服务;社区;政府;志愿者 引言 我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14.9%以上。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而当前随着中国家庭的“小型化”和“高龄化”趋势,家庭养老面临新的挑战。在这样的条件下,居家养老提上日程,并且越来越受重视。目前,各地养老实践活动层出不穷,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如何构建一个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居家养老的服务体系更是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对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欲在理论上提供一定价值。 正文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界定 我国许多地区借鉴发达国家养老模式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积极开展“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实践。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的养老模式(韦宇红,2012)。祁峰补充到,它是建立在个人、家庭、社区和国家基础之上的以国家制度、政策法规管理为保证,以居家养老为形式,以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利用社区服务网络资源与现代化的信 息手段,将社区服务深入到老人家庭,为居家养老人提供各种类型的福利服务。 居家养老服务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依托养老机构举办老人的日间照顾服务,附近老人可进日托班进行各种娱乐休闲活动。第二种是依托养老机构由居家养老中心指派护理员上门服务,主要围绕精神慰藉、生活护理和家政服务三大(祁峰,2011)。 总之,居家养老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是对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合理组合。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意义 20世纪50 年代,社区养老服务始于英国的“社区照顾”。“社区照顾”是针对“院舍照顾”远离老人居住的地方且忽视精神关怀等缺陷而提出的,到20 世纪70 年代在英国广为盛行(吴迪,2014)。所以很多学者认为,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是舶来品,借鉴的是英国的社区照顾,但事实上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有自己的历史渊源,是社会福利社会化的重要产物。20 世纪80 年代开始,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企业办社会福利的局面被打破,“单位人”身份向“社会人”的身份转换,人们居住地与工作地分开,由于日常生活的需要,社区承担起曾经企业办福利的责任,在这样的背景下,民政部牵头社区开展服务,养老服务成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有重大意义,特别是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社区养老服务有独特的优势,能弥补家庭照顾和机构养老服务的不足。对此,学者们有比较统一的看法,其中最经

文献综述养老保险

08 级 学院:金融学院 专业:保险班级: 081 学生姓名:学号: 完成日期: 2011-9-24 年月

关于养老保险发展的文献综述 摘要:农村社会保障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占总人口约70% 的人民目前或将来的生活质量,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则是其中的关键内容之一。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发展初具规模,也积累了大量资料和文献。本文通过对已有资料的阅读,分析,整理综合,阐述了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 关键词:文献综述,养老保险,农村,问题,对策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和保险业的蓬勃发展以及部分农村居民生活日渐富裕,农民开始参加各种形式的养老保险截2009年底,全国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为8691 万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681亿元,27个省自治区的320个县(市、区、旗)和四个直辖市部分区县被列入首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初具规模。研究解决好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既是保障农民基本权利的客观需要,也关系到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因而在农村现实社会经济条件基础上,探索设计适合我国农村实际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解除农民养老的后顾之忧,缓和计划生育政策与农民生育观念的冲突,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现状 于珊珊(2008)认为中国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性地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到目前为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己有10多年的历史。这段历史可以大体划分为 3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6一1992年,为试点阶段。1986年,民政部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在江苏沙洲县召开了“全国农村基层社会保障工作座谈会”。会议根据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决定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成为首批试点地区。

有关居家养老问题的文献综述

有关居家养老问题的文献综述 08124596 冯瑜萍 一、我国养老问题现状以及居家养老模式取得的初步成果: 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到来的,即“未富先老”,经济上、组织上和管理上的准备都严重不足,中国的社会养老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障碍。老年人口的基数大、老化速度快、养老资源严重不足,决定了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必须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障道路。(胡月,2009) 然而,人们过多地注重养老模式建设的社会经济条件,忽略了老龄群体的自身要求,特别是没有把老年人的意愿与需求作为养老模式设计的重要参数,这样就难以建立起既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又能满足老龄群体基本需要的、科学合理的居家养老模式。因此,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和社区对老年人需求的供给情况有着重要意义。(王艳芳,冯志涛,2009) 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但养老服务却是由社会来提供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模式,它的最大好处是老人不离开熟悉的家庭环境,充分利用老年人的住宅资源,实行开放式的社会化养老服务。这应是最符合老年人意愿的、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外围、以养老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也是将来发展趋势。(胡月,2009) 二、城市社区居家养老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从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来看,学术界比较统一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物质经济、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鉴于此,青年一代的“赡养观”和其中年父母的“养老观”在结果假设上可以是经济、精神、生活照顾三个方面的搭配组合。(马彦,2009) 根据马彦在2008年至2009年暑寒假做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和社会变迁对养老模式的影响从调查结果可以发现,中国传统的养老观念仍深深地植根在中年和青年一代,悠久的家庭赡养模式并没有随着社会变迁而流逝。但是,社会变迁也在发挥着作用,这在调查结果中发现了一些痕迹。无论中年父母还是青年子女都倾向于在父母高龄前各自的小家庭分开住。目前两代同住的情形已经减少很多,尤其在都市中。父母与子女已经都接受了在具体家庭细节上的互不干扰,分开住可以减少代际矛盾这一观念,并且落实到行动中了。(这一点建立在“高龄前父母是有自理能力的”这一假设上) 老年人的个人特征(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特征(包括婚姻状况、居住情况、经济来源和存活子女数)以及健康特征(包括自理能力和患慢性病情况),是影响城市社区居家养老需求的因素。(王艳芳,冯志涛,2009) 三、城市社区供给方面遇到的问题及初步解决方法: 对于社区供给能力,在现阶段认为主要的困境和难题在于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居家养老社会化程度不够,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投入不足;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居家养老服务资源缺少整合;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及从业或参与人员专业化水平不够。(王艳芳,冯志涛,2009) 基于以上的问题,对加强城市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营造健康老龄化理念,重新构建大众的老年观念;制定适应居家养老的社会福利服务政策和制度;构建一种适应居家养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中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研究的文献综述(精)

中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居家养老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以社区为依托, 通过建立专业化的服务机构, 为在家居住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服务。居家养老结合了家庭养老的特点和机构养老的优点,是当前形势下适合城市社区老年人选择的养老方式。 关键词:居家养老、实践、优势、问题、建议 2011年 4月 28日(星期四上午 10点,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 请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发布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总人口为 1339724852人,其中 60岁及以上人口占 13.26%,比 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 2.93个百分点, 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 比 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 1.91个百分点。不可置疑, 中国社会正面临着严峻的老龄化考验, 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和人多地少矛盾突出的地区, 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根据联合国的预测, 2005到 2030年是中国老龄化的加速时期,总人口预计增长 1.45亿,而老年人口预计增长达 2.02亿。【 1】人口老龄化正在逐渐瓦解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红利”,从而将形成“未富先老”的局面,影响并制约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所以老龄化问题是中国政府应该积极和尽早制定相应对策的主要的人口问题之一。如何妥善处理大量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将会成为中国社会面临的严峻而紧迫的话题。 本文主要通过研究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居家养老所做的研究分析, 重点概述目前我国城市社区中的居家养老模式的现状, 探讨该模式提出的背景、相关的研究综述、个地方的经验以及在当前环境下的优越性和不足之处, 从而试着提出相应的建议来完善居家养老模式。根据学者们的学术报告, 目前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 一、居家养老的涵义

关于我国养老保险的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城市社会养老保险的文献综述 一、引言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焦点,良好的解决养老保险问题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平稳以及带动经济的长期发展。 本文的文献范围全部来自中国知网,搜索关键词为养老保险,找到189,374条结果。本文根据上述搜索文献进行总结分析,个人认为中国学者对养老保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下三个方面:城市基本养老保险的现状问题研究、制度规范研究以及改革意义研究,正文就这三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总结。 二、正文 (一)城市基本养老保险的现状问题研究 沈诗文在《我国城市养老保险现状比较研究》中阐释了现阶段我国城市养老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城市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扩大难度大,养老保险基金面临财务风险,企业年金发展相对滞后。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城市养老保险虽有一定覆盖率,但民营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以及灵活就业人员并不是覆盖率的重点,并且随着老龄人口增加,养老保险的财务支出逐渐增加,政府财政压力加大,这个时候就很需要企业年金作为补充,有利于养老保险的完善。马红鸽在《中国养老保险现状与对策研究》中针对养老保险完善性作出分析,国家或企业负担的养老保险,这种单方负责的制度安排在替代率不断攀升,离退休人员持续增加的情况下不堪重负。国有企业因离退休人员太多而陷入财政困境甚至破产,国家负担沉重。[1]《社会养老保险现状及建议》中提出了新的现状,如:社会养老保险的征缴难度大,企业缴费基数偏低等情况,并且很多在城市工作的农村劳动力无法得到与本地人口相同的待遇。 (二)城市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规范研究 在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方面主要由发展历程入手,分析各个阶段的情况,剖析出不同时期的管理上的缺憾,陈述改革建议。如:《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管理体制探讨》中从1951年开始对我国社会保险体系进行分析,最后针对现行方案提出观点:养老保险管理结构过于单一,非纵即横,应该建立新的纵横兼顾的养老保险管理体制,将我国各级社会保障部、财政部门以及税务部门建立成一条线的体系,在此体制的基础上建立部门间横向的管理机制。养老保险的监督机制薄弱,建立良好的监管体系可以规范内审内控制度,确保社会保障体系有效运[1]罗红鸽.中国养老保险现状与对策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6,第6期:1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