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公共权力异化问题的思考

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公共权力异化问题的思考
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公共权力异化问题的思考

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公共权力异化问题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从不抽象地空谈“何为公共权力异化?其性质和特征是什么”等问题,而是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对公共权力异化的历史路径进行了考察。在他们看来,任何国家公共权力都存在异化的可能性与倾向。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共权力失范现象”作为异化的量变阶段,也存在着质变为异化的可能性,即并未完全根除公共权力异化的可能性。

标签:社会主义国家;公共权力异化;公共权利;公共权力失范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公共权力异化”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定产物。它不是从来就有的,正如随着阶级、国家的出现而出现,也必将随着阶级、国家的消亡而终结。阶级国家中,由于社会分工的限制,任何公共权力都不可避免的地存在着异化的可能性与内在倾向,只是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由于公共权力与公共利益的关系不同、由于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矛盾性质的不同,而使得这种可能性在程度上存在着较大差异。

一、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公共权力异化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将哲学与经济学研究结合起来,首次提出了“劳动异化”的概念,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对异化观进行了丰富发展。他用“劳动异化”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和劳动本身之间的关系,并以此来揭露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他指出,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存在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1〕(P40)也就是说,在以雇佣劳动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国家,劳动者的劳动过程和创造出来的劳动产品,却反过来成为一种压迫劳动者自身的力量。其实质在于,人所创造的整个世界却演变成了一种异己的力量支配、甚至压迫着人自身。概括而言,马克思将“异化”理解为主体在一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活动而产生了一个对立面,而这个对立面同时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反过来支配、反对主体自身。

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对公共权力的历史考察,联系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异化概念的表述,我们知道,应然状态下的公共权力,即原本产生于维护社会共同利益的公共权力,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由于阶级、国家等因素出现而衍生出了一种“特殊的公共权力”。这种“特殊的公共权力”一方面以政治国家的形式被继承下来,从维护社会共同利益、维持社会秩序的共同需要中产生,但另一方面,它又作为一种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并且日益与之相异化的政治性力量,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剥削被统治阶级利益的政治机器。因此,所谓的“公共权力异化”就是指,这种本应用来为维持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共同利益的“特殊的公共权力”却演变为剥削、压迫社会共同利益、侵犯公共权利的工具,而丧失了其应有的“公共性”与“服务性”的特征。其内在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异化状态下的公共权力,背离了维护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的本意而凌驾于群

关于权力腐败风险的几个问题

关于权力腐败风险的几个问题 关于权力腐败风险的几个问题时间:2012-03-12 作者:王淮海唐敦楼江晨丽 透过近年来检察机关查处的职务犯罪案件情况,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不论是高官腐败案件,还是企事业单位人员职务犯罪案件都与权力滥用有关。公共权力的滥用不因为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差异,权力人身份、地位的高低,或者掌管权力的大小都存在严峻的权力腐败风险。那么,权力腐败是如何发生并演变的?权力运行中哪些矛盾冲突? 权力腐败风险如何防范和应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在反腐倡廉建设面临严峻挑战和良好的发展机遇的背景下,理清公共权力配置中内在的矛盾、冲突和权力行使中的外部运行状态,对于深化反腐倡廉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权力产生、配置与权力的腐败 权力大致可以概括为公权力、私权力两大范畴,权力腐败集中 发生在公权力领域。根据西方古典自然主义法学派的观点,政府的公权力是通过人民权利的“渡让”产生的,权力对于任 何政党、社会组织而言都不是与生俱来的。按照现代民主思

想有关“主权在民”的共识,政府的公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公开 授权,社会公众通过民主选举的法定形式将权力授予政府并通过公务员行使,以满足自己的生存、安全和发展等各种需求。 权力最直观的表现形式是一个人对于另一个人的支配,实现权力主体的意志、目标或利益。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为了确保各种社会关系具有较为明确的规范性和相对稳定性,出现了国家立法机关、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制度,以及代表国家行使权力的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各种类型的行政执法机关、派出机构等等。这种与机关属性、职能和职位相联系的权力就是通常所说的职权,有决策权、决定权、处罚权、许可权等等。从权力的抽象行为和具体行为分析,权力腐败的滋生、蔓延主要集中在具体行为,表现在职权行使的具体行为层面,也就是利用职权实施职务违法犯罪行为。 权力配置的核心是权力的授予及其连带资源的分配。宪法是配置国家权力的根本法律制度,同时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相关组织法、部门法也对权力配置起保证作用。除国家权力配置外,在每个权力体系内部如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权力体系内部,还存在次一级、再次一级等众多的权力配置活动和过程,并按照一定的法定程序、法律法规的授权、委托产生的。透过权力腐败的现象,从权

领导者权力冲突的表现及最佳领导团队模型

●领导者权力冲突的表现及最佳领导团队模型1权力分配不当 领导者的权力分配不当,就是权力与职位、职责不相匹配,也就是破坏了职权一致、责权对等、层级分明原则,从而造成有职无权、职大权小,无职有权、职小权大,有权无责、有责无权,权小责大、权大责小,责权不清、推诿扯皮等等现象。 领导权力分配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权力在组织中的分布,这是从组织结构角度对权力的分配;二是指权力的授给,是从事务和工作的需要出发,领导者根据实现任务和完成工作的需要将其权力的一部分授给下属。一般来讲,第一层权力分配因为是按照组织结构和组织形式进行的,所以每一职位权力的大小和责任的轻重都有相对稳定的规定;相对于第一层权力分配,第二层权力分配在权力和责任的大小上都有相当的灵活性。这样看来,第二层权力分配较为容易出现权力分配失当现象,第一层权力分配则较少。 2领导权力错位 权力错位即领导者的越权,指领导者实际行使的权力超越职位相应权力的现象。越权,广义讲既有范围上的越权,又有使用上的越权。 范围上的越权,又分为僭越本分、兼理旁涉与越俎代疱三种情形。僭越本分,原指不守本分,冒用上级名义、礼仪和器物,此处用以指行使上级领导职权;兼理旁涉,指在未被委托和接受代理的情况下行使其他领导范围职权;越俎代庖,此处专指行使下级领导者的职权。 在领导实践中,越权是一种极为有害的现象。首先,它破坏正常工作秩序。分级领导、分工主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这是领导活动系统的正常工作

秩序。而越权行为破坏了这一正常工作秩序,因为它使得人们职责不清、位置不明,如同改变机器运转方向和速度,必然失去功能。 其次,越权不利于团结。越权实则“侵权”。上级被侵权认为侵权者飞扬跋扈、颐指气使,定有取代之心,因而或迎头痛击,或暗中设伏;平级侵权引起勾心斗角、关系紧张;下级被侵权则产生被“罢黜”心理,认为上级不信任自己。 3权力不受 权力不受有正当不受与无由不受之分。所说正当权力不受,是指下属对领导者职业特权与越权行为的抵制。我们熟知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是孙子对齐威王越权行为的抵制。而对领导者职业特权的抵制,则是我们极为赞扬的,因为它是同以权谋私现象的一种难能可贵的斗争。所说无由权力不受,是指下属对领导者职位权力的抵制。这种抵制是不能容许的。有人认为,你领导对了我就听,你领导错了我就不听。这个问题较为复杂,但并不是一本糊涂账。这里必须弄清楚“领导错了”是什么意思。如果仅是你认为的,那不能算数。比如领导者的决策,即便真的错了,从决策与其实施之初看,人们无法认定其错,又没有更好的决策出台,那下属还是要依计而行的。4领导权力变异 领导权力变异,主要表现为使用权力的“越位”现象,即无限制地使用权力,将权力泛化到自己的职业中去,从而使自身职业的服务功能(职业规范所规定的应该做的乃至必须做的本职工作)转化为职业特权。 所谓职业特权,是指超出职业规范的规定,利用职业之便实施对他人的控制能力。职业特权不只属于领导权力变异,每个有职业的人都有可能获取职业

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公共权力异化问题的思考

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公共权力异化问题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从不抽象地空谈“何为公共权力异化?其性质和特征是什么”等问题,而是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对公共权力异化的历史路径进行了考察。在他们看来,任何国家公共权力都存在异化的可能性与倾向。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共权力失范现象”作为异化的量变阶段,也存在着质变为异化的可能性,即并未完全根除公共权力异化的可能性。 标签:社会主义国家;公共权力异化;公共权利;公共权力失范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公共权力异化”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定产物。它不是从来就有的,正如随着阶级、国家的出现而出现,也必将随着阶级、国家的消亡而终结。阶级国家中,由于社会分工的限制,任何公共权力都不可避免的地存在着异化的可能性与内在倾向,只是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由于公共权力与公共利益的关系不同、由于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矛盾性质的不同,而使得这种可能性在程度上存在着较大差异。 一、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公共权力异化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将哲学与经济学研究结合起来,首次提出了“劳动异化”的概念,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对异化观进行了丰富发展。他用“劳动异化”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和劳动本身之间的关系,并以此来揭露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他指出,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存在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1〕(P40)也就是说,在以雇佣劳动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国家,劳动者的劳动过程和创造出来的劳动产品,却反过来成为一种压迫劳动者自身的力量。其实质在于,人所创造的整个世界却演变成了一种异己的力量支配、甚至压迫着人自身。概括而言,马克思将“异化”理解为主体在一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活动而产生了一个对立面,而这个对立面同时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反过来支配、反对主体自身。 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对公共权力的历史考察,联系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异化概念的表述,我们知道,应然状态下的公共权力,即原本产生于维护社会共同利益的公共权力,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由于阶级、国家等因素出现而衍生出了一种“特殊的公共权力”。这种“特殊的公共权力”一方面以政治国家的形式被继承下来,从维护社会共同利益、维持社会秩序的共同需要中产生,但另一方面,它又作为一种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并且日益与之相异化的政治性力量,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剥削被统治阶级利益的政治机器。因此,所谓的“公共权力异化”就是指,这种本应用来为维持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共同利益的“特殊的公共权力”却演变为剥削、压迫社会共同利益、侵犯公共权利的工具,而丧失了其应有的“公共性”与“服务性”的特征。其内在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异化状态下的公共权力,背离了维护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的本意而凌驾于群

领导权力的异化与防范

领导权力的异化与防范 中文摘要:当前,我国腐败渎职事件时有发生,行政权力异化现象不断出现。要遏制这些事件的发生,必须建立完善合理的制约机制。 关键词:行政领导权力异化防范 近年来,新闻媒体不时报道有关领导干部违纪违规,纪检监察立案查处,无不令人民群众拍手称快,这凸现出政法、监察机关工作的力度和决心,同时也反映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有待加强。要遏制行政权力异化现象,必须建立完善合理的制约机制。 一、行政领导权力异化的表现 行政领导权力异化主要表现为玩忽职守、滥用职权,而权力的异化最终必然导致腐败的产生。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点。 1、滥用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 行政领导权力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但如果缺乏相应的利益协调和权力制约机制,权力在行使过程中就有可能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凭借机构或职务上的便利,非规范地运用或滥用公共权力满足私人欲望,管理者就变成贪官污吏。腐败行为对国家形象和社会心理的影响是巨大的,严峻考验着社会的承受能力。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说:“腐败如此盛行不衰,肯定有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如果我们舍本逐末,只讲教育和‘严打’而没有解决源头上的问题,腐败蔓延的势头恐怕是很难得到遏制的。”[1] 2、权力寻租现象突出 当前我国处于政治、经济转型时期,相关的制度及法律还不健全,为权力腐败留下了生存空间。在行政领导权力归少数人所有与支配的社会形态中,利益错位、权力角逐和特权化等腐败现象司空见惯。权权交易、权法交易、权钱交易以及权力寻租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些权力腐败现象涣散党心民心,损害政府公正形象, 使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损害,对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3、对权力流程监督不力 我国现有的监督体制缺乏“防患于未然”的措施。我国大部分的领导腐败案件,都是在领导调离原岗位后才被揭发出来,领导任职时的监督往往流于形式。像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可以不按法律程序,直接干预土地批租和出让事务,造成国有土地资产大量流失。近年来,媒体报道腐败案件中,受贿案多、案值越来越大,“集体腐败”特征明显,领导的部属及其身边工作人员,目睹了领导权力的“至高无上”,以致习以为常,这些现象暴露了没有及时的监督与约束,领导们就容易将手中的权力异化。 二、行政领导权力异化的原因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

公共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

【摘要】近年来,关于构建公共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的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公共权力在具体的行使过程中,会受到个人或集团利益的诱使,权力就可能出现异化现象,从而需要对公共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本文从对公共权力概念的分析入手,对公共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机制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公共权力;制约;监督;综述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360-01 公共权力是为实现公共利益,根据公众意志对社会公共生活进行组织、协调、控制的支配力量,其行使主体是执政党、政府以及承担公共管理职能的社会组织。公共权力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其运行的实质是对社会利益关系进行调整以实现公共利益。思想家孟德斯鸠则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列宁也曾明确指出,权力不受制约,必然导致无节制的堕落。在我国,尽管公共权力的基本属性已获得根本改造,但是,由于制度的缺失、人的自私性以及封建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着公权私用、滥用和腐败等权力异化现象的出现。因而,加强对公共权力进行监督与制约十分必要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历来都是政治学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进入到21世纪后,关于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的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公共权力的概念 关于公共权力的概念,国内外有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做出了各种不同的解说。一个比较常见的观点是:权力就是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迫使他人放弃自己的意志而实现某一目的的能力。公共权力也可以理解为公权利,是为管理公共事务而设定的。人类作为群居动物,需要组织起来适应自然环境,因而需要处理许多公共事务,也就需要一种凌驾于社会个体之上的公共权力。公共权力的使命是维护和促进私权。但公共权力自产生起,就与私权利不可避免地产生对抗,尽管对抗的范围、方式各不相同。而且这种对抗性是天然的,不可化解的。试图以公共权力基本目的公共性来否认或者掩盖其与私权利的对抗性是徒劳的。因为公共权力本源自私权利,是私权利的让渡;同时公共权力行使的方式主要体现为对私权利的限制。公共权力在具体的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受种种个人或小集团利益的诱使,权力就可能出现异化现象,产生腐败,寻租等行为,对私权利构成侵犯,从而需要对公共权力进行约束。 二、公共权力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 权力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即以权力制约权力,其理论上的系统化始于孟德斯鸠,实际应用始于美国建国宪法。其基本原理是将国家权力一分为三,使其在分工的基础上互相制约。 在这一方面,涉及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科学配置权力,并使不同权力之间能够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杨长青认为,要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就“要适度分解权力.构建权力之间的制衡关系”,具体而言,他认为可以通过“分解‘一把手’过分集中的权力”、“限制领导干部兼职”、“理顺党委和政府的关系”、“正确处理地方党委和人大的关系”、“正确处理上下级关系”来使各种权力之间形成相互制约。同时他认为还应“建立垂直的监督领导体制”、“理顺纪检、监察和检察机关的工作关系”来“要强化专门监督机构的权威,以权力制约权力。“只有从权力内部对权力进行分解,并在此建立一个稳定的、相互制约的权力体系,以权力之间的关系来制约权力”才能有效地控制权力。“强化权力制约的关键是实现权力的合理分工和相互制约”。完善我国权力制约和监督体制,需要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国家机构设置和权力制约监督”,加强“各级权力机关相互间的制约监督”、“国家权力机关对国家行政、审判、检察机关的制约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的制约监督”、“司法系统内部的制约监督”。吴振钧提

异化(某网友之文)

异化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一个关键的范畴。从1844年马克思的观点开始确立时起,直至后来的《资本论》等等,都有着一个一贯的异化主题,即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及其解放的可能性。 异化范畴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常用范畴。在黑格尔那里,现实是由精神自身创造的,因此,世界是内在于精神的。假如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认为现实世界是相异于人的精神的外在的东西,那么这就造成了“异化”。然而只要人一认识到现实与精神是等同的、现实就是由精神转化而来,那么异化就消除了。 那么,在黑格尔看来,发生在现实世界中的异化。只不过是人在精神领域内异化的表现。马克思并不赞同这个看法,他认为实际情况正好相反,人的精神中发生的异化是现实异化的表现,因为现实中的异化并不能通过对精神领域内异化的克服而加以克服,而精神领域中的异化,其根源只能是在现实世界。 马克思详细阐述自己的异化理论的著作,主要是在两部马克思的“非官方”著作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及《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而这两部著作绝对称得上是杰作。甚至把《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称作马克思最伟大的著作也不为过。它是马克思思想的巅峰。相比之下,《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甚至《资本论》只是公开发表的政治宣传册罢了。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一节中,马克思详细阐述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异化,在我看来这些对现在依然苦苦奔波的上班族依然适用:“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因为根据这个前提,很明显,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的价值越多,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笨,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顺畅。因此,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因此,它不是满足劳动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那些需要的一种手段。劳动的异己性完全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因此,结果是,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生殖,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觉得自己只不过是动物。” 所以,克服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异化,可以说是马克思以后所有著作的共同主题。异化不仅仅发生在穷人身上,也体现在富人身上,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说道:“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同是人的自我异化。但有产阶级在这种自我异化中感到自己是被满足的和被巩固的,它把这种异化看做自身强大的证明,并在这种异化中获得人的生存的外观。而无产阶级在这种异化中则感到自己是被毁灭的,并在其中看到自己的无力和非人的生存的现实。” 马克思后来试图少用“异化”这个词,可能是由于它那过于丰富的哲学内涵。但它仍然是马克思的一个核心概念。在他公开发表的著作中,他一般会用别的表述方法表达“异化”的意思。马克思后来研究政治经济学,他又重拾起异化理论,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的异

政治权力腐败的原因

政治权力腐败的原因 政治权力腐败是世界性的问题,各国学者都对政治权力腐败的成因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政治权力腐败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疾病,它的病因和症状都是多方面的,它涉及制度、道德、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 (一)国家政治制度的制约机制不健全 在封建社会,一方面,政府本身就许可大量的腐败行为公然存在,例如,给许多高级官僚和政治权贵以大量的特权,这些特权远远超过了公务的需要。而且,即使没有法定的特权,政府也往往默许官员适当的腐败行为。例如,我国古代官吏法定的薪俸并不高,汉朝时,县令的月俸仅40斛谷子,但这些官员的实际收入却远远超过其正式俸金,对这种状况政府是完全默许的。因此,政治权利腐败在相当程度上具有“合法性”。另一方面,封建社会重人治而轻法治,政治制度往往极不完备,缺乏防范和惩治官员腐败的有效机制。而且,即使有相应的机制,也常因人治大于法治而使制度无效。所有这些都极大地滋长了官员腐败行为。 亚里士多德认为古希腊城邦有三种基本的政治制度,即贵族制、君主制和民主制,这三种制度如产生政治腐败,那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变异,即贵族制变异为寡头制,君主变异为僭主制,民主制变异为暴民制。他还提出了十条主张,防止因政治权力腐败而导致国家政变。政治权力腐败是政治国家的产物,政治制度是政治权力腐败的结构基础。与政治权力腐败密切相关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责任制度、监督制度、沟通制度、人事制度和法律制度等。如果官员的责任不明确,其行为不受公民的监督,政治信息渠道闭塞,没有严格的干部考绩制度、公平竞争机制和政治腐败行为的法律规章,官员的营私舞弊必然不可避免。 (二)政府官员道德品质的败坏 把政治权力腐败当做社会总体性道德败坏的观点在历史上也曾广为流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政治思想家都持这种观点,马基雅维利便是有名的代表,他认为,政治权力的腐败便是公民的道德在总体上趋于败坏,全部社会规范逐渐遭受根本性的损害。在公民道德从总体上败坏的情况下,即使有最好的政治制度,政治体制也势将崩溃。这时,振兴国家的唯一出路,就是出现少数英明杰出的领袖人物,唤醒民众的道德意识,重建社会道德秩序。 政治权力腐败是通过国家公务官员的行为而得以体现的,腐败行为总是伴随着谋取私利的特殊动机,因而官员的道德品质是政治权力腐败的主观条件。如果公务人员能够做到廉洁奉公、遵纪守法、大公无私,就不会用手中的政治权力去谋取私利。反之,即使有良好的制度和健全的法规,如公务人员一心为私、利欲熏心,那么,损公肥私的事也不免发生。历史经验表明,政治权力腐败的程度与社会的道德水准尤其是公务人员的道德水准是成正比的。腐败严重时,社会的道德风尚往往极坏;而政治廉洁时民风往往比较淳朴。因此,如果从理论的角度看,政治权力腐败就是社会道德,尤其是公务员道德的败坏。 (三)政府官员不正当的经济利益要求 政治权力腐败的主体始终是政府官员。换言之,拥有一定的政治权力是政治权力腐败的前提条件,任何人只有在拥有一定的职权之后,才有可能利用手中的职务之便获取私

多维视角下公共权力异化原因探析

多维视角下公共权力异化原因探析 公共权力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力量,是国家权力的主要象征,也是国家行使一切职能的根本前提。然而现实中公共权力有时会偏离公共利益的这些价值目标,发生公共权力异化。关于公共权力异化的原因本文认为:从经济学的视角看,公共权力异化是公共权力实施者的自利本性和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从伦理学的视角看,公共权力实施者和公共组织的角色认知错位使公共权力发生异化;从公共治理的视角看,公民权力意识薄弱和公民社会发展滞后给公共权力异化留下了空间。 标签:多维视角;公共权力异化;原因 1 经济学视角下的公共权力异化 1.1 公共权力实施者的自利本性 公共权力之所以会发生异化与公共权力实施者的利己本性是分不开的。公共权力的实施者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理应为公共利益服务,维护公民的根本利益,社会的公平、效率。然而,利益是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首要考虑和希望解决的问题,作为公共权力实施者也不例外。从交换的角度看,人类的每一个成员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他人的帮助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即使在最早的原始社会也不例外。但是,如果仅仅依靠他人的慷慨和恩惠来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而不帮助他人,肯定是不可行的。为此,人们为了获得他人更多的帮助,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更大空间的满足,即实现利己的目的,必须为他人提供他人所需要的东西,并通过交换来获得他人所提供的能满足自己需要的东西。公共权力作为支配着社会资源的一支重要力量,主宰着更多的社会稀缺资源,为此公共权力实施者在做公共决策的时候,受到自利本性的驱使和交换的需要,从而导致公共利益受到私人利益的非法侵占,致使公共权力的目标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公共权力异化。 1.2 公共权力实施者与公共权力所有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 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候一个人对正在发生的事情知道的会比另外一个人多,这种所谓的相关知识的差别就是信息不对称。垄断性是公共权力的属性之一,由于公共权力具有垄断性,导致权力所有者和权力使用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现实中人们没有能力也没有那么多精力和成本来管理所有的事情,于是人民通过中介来具体行使自己手中的权力,政府就应然而生了。委托代理使的政府与人民之间的信息的不对称,进而影响公共决策。于是就会有人用公共权力为自己或他人谋取利益,同时又相互竞争,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人民、组织与组织之间利益的博弈。 2 伦理学视角下的公共权力异化 2.1 公共行政人员自我角色认知的错位

关于领导力的权利和能力的问题分析

关于领导力的权利和能力的问题分析 --明阳天下拓展培训说“领导”与权力和地位无关,一定有人认为这个看法过于极端。倘若我们仔细分析个案,我们可以发现,这是真理,也是事实。 领导只有方向和跟从者两个要素。对于领导力的权利和能力,谁掌握了方向,谁赢得了跟从者,谁就是领导。官僚同权力和地位分不开。没有地位和权力的人,称不上是官僚。在领导力的权利和能力面前,领导力的权利和能力相互结合,情况便复杂化。权力和地位本是可以用来强化领导功能的手段,由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一不小心便沦落为做官的窠臼。 领导这个词在一百多年前伴随着西方民主思想的进入中国时,是个鲜活的概念。在领导力的权利和能力面前,带有先进思想的人们活力四射,为了改变现状,发动并领导了各式各样的运动,给中国带来一股新气象。那时,领导劳工运动,农民运动,妇女解放运动,白话文运动,新文化运动,扫盲运动,新生活运动的,都是些小人物,没有权,没有势,甚至也没有钱,在前朝遗老遗少们的白眼之下,凭着理想、信念、热情发动民众,并改变着旧中国的面貌。 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是孙中山领导的三民主义革命。孙中山是个普通的医生,但他领导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历史事件:他用“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创建民国,平均地权”的目标来感召、吸引民众,用激情和牺牲精神赢得信任,用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结束了长达2000余年的封建时代。孙中山不是为做官。为了推翻满清,建立共和,实现和平,在领导力的权利和能力面前,他置个人宠辱于不顾,宁肯将大总统的位置让与袁世凯,以换得军方的支持,使革命不致夭折。 官僚和领导对权力和地位的态度区别在于:权力和地位是领导者实现目标的手段,而对于官僚来说,是追求的目标。领导力行为与权力结合的时候,可能发生领导概念的同化和领导实践的异化。袁世凯得到大总统的位置之后,不想领导革命,也不想当官,他更过分,想当皇上,回到旧体制。在领导者的权利和能力面前,若不是他“驾崩”得早,孙中山的革命成果大概要被他葬送。而早年追随孙中山的蒋介石呢,有了权势以后,排斥异己,发动内战,只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所以顾不上领导孙中山发动的国民革命了。 如果处于高位,执掌大权的人未必是领导,那么什么是真正的领导呢? 这个领导案例,堪称世界典范。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只有百十来人,长期没有合法身份。就这么一个小团体,赢得了全国人们的拥护,最终建立了一个新的政权,自身也发展成为几千万人的大党。这个成功,决不是偶然的。这其中的必然,就是我们要挖掘的共性的东西,普遍通用的领导原则。以下原则体现领导的真谛,在今天并不过时:

以权力话语理论看异化翻译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期刊:点此访问>>> 2007年第5期 从权力话语理论看异化翻译 作者:金敬红张艳新 字体:【大中小】 摘要:福柯权力话语理论阐述了权力、知识和话语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即知识是权力的象征,话语是权力的表现形式,控制知识权力话语的文化力量能够实 现其文化控制地位。强势文化凭借其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在文化交流中获取说 话的权力,并对弱势文化进行操控。翻译作为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势必会受到这种文化霸权的影响,这体现在译者对翻译题材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中。翻译已不再是单纯的语言转换工具,而是一种在不同的权力话语制约下的对 话与交流。弱势文化通过采取异化翻译策略介绍自己本民族的优质文化,有利于 抵制强势文化的文化霸权。 关键词:权力话语;强势文化;弱势文化;异化翻译 中图分类号:H 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758(2007)05-0451-05 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这种文化转向强调了翻译与目标语体系中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关系,这使得研究者们越来越深刻地 体会到翻译已不再是一种中性的远离政治及意识形态斗争和利益冲突的纯粹的文字转换活动,而是一种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的话语在另一种文化、思想、意 识形态中的改写、变形或再创造。与此同时,异化翻译也逐渐成为当今翻译理论 的热门话题之一。作为文化转向的产物,异化翻译包含了深刻的文化、文学乃至 政治的内涵。在此背景下,研究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异化翻译进行了客观的 解释。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宏观视角,将社会之维、历史之维 引入翻译研究,从广度和深度上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权力话语理论深刻揭示 了翻译活动的社会性、背后的操控因素和它在文化建构中的重大作用。因此,采 用权力话语理论的视角,将异化翻译置于广阔的国际政治文化框架内进行审视,注重探讨异化翻译的真正含义及其在文化交流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权力话语理论 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被公认为是西方结构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受 马克思主义、现象学、结构主义以及尼采关于真理、知识和权力关系观念的影响,福柯在对文学和哲学领域、精神分析领域、政治经济领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 出了著名的权力话语理论。权力、知识和话语是这个理论的核心概念,而且权力 是最重要的一个概念。 1 权力和知识的关系 在权力话语理论中,福柯认为权力是社会理论的重要课题。权力是指一切控 制力和支配力。这其中有有形的,如政权机构、法律条文;也有无形的,如意识形态、道德伦理、文化传统与习俗的影响。这些都可以视为权力,它们是一种对人 们思想行为的控制力、支配力。它们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任何人都不能独立于

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探讨我国权力异化现象

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探讨我国权力异化现象 作者:黄崛 文章发于:乌有之乡 点击数: 1421 更新时间:2009-8-13 热 荐 【字体:小 大】 https://www.360docs.net/doc/2914138993.html, [摘 要]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权力异化的表现形式可归结为公共权力私有化、公共权力部门化、权力部门利益化、部门利益法制化、部门权力个人化、权力使用交易化、监督权力虚置化等,由引导致腐败普遍化。对此,可通过在经济上强化公有制地位、推进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在思想上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强化权力部门依法行政观念和群众的民主意识,在政治上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权力监督,在法律上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制度、坚决推进以法治国等对策来防止腐败滋生和消除权力异化。 [关键词] 马克思;异化理论;腐败;权力异化 “异化”一词源自拉丁文,有转让、疏远、脱离等意思。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它被提到哲学高度。黑格尔用它来说明主体与客体的分裂、对立,并提出人的异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异化是人们生产的产品在一定条件下反过来成为统治和支配人们自己的外在力量。马克思批判了前人非科学形态的异化理论,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所揭示的种种异化,基本上还停留在异化的外部现象。马克思则揭示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即异化劳动或劳动异化。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首次提出异化劳动理论,阐述异化劳动表现为“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的异化、劳动者同他的类本质的异化、劳动中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并揭示了异化劳动同私有制有内在的联系,认为从起源看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必然后

行政领导权力异化的防范措施

行政领导权力异化的防范措施 近年来,新闻媒体上不时传出有关领导干部违纪违规之事,纪检监察立案查处,无不令人民群众拍手称快,凸现出政法、监察机关工作的力度和决心,同时也反映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有待加强,要遏制行政权力异化现象,必须建立完善合理的制约机制。 【摘要】当前,我国腐败渎职事件时有发生,行政权力异化现象不断出现。要遏制这些事件的发生,必须建立完善合理的制约机制。 【关键词】行政领导权力异化防范 一、行政领导权力异化的表现 行政领导权力异化主要表现为玩忽职守、滥用职权,而权力的异化最终必然导致腐败的产生。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点: 1、滥用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 行政领导权力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公共利益。但如果缺乏相应的利益协调和权力制约机制,在权力行使过程中就有可能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凭借机构或职务上的便利,非规范地运用或滥用公共权力满足私人欲望,管理者就变成贪官污吏。腐败行为对国家形象和社会心理的影响是巨大的,严峻考验着社会的承受能力。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说:“腐败如此盛行不衰,肯定有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如果我们舍本逐末,只讲教育和‘严打’而没有解决源头上的问题,腐败蔓延的势头恐怕是很难得到遏制的。” 2、权力寻租现象突出 当前我国处于政治、经济转型时期,相关的制度及法律还不健全,为

权力腐败留下了生存空间。在行政领导权力归少数人所有与支配的社会形态中,利益错位、权力角逐和特权化等腐败现象司空见惯。权权交易、权法交易、权钱交易以及权力寻租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些权力腐败现象涣散党心民心,损害政府公正形象, 使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危害,对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3、对权力流程监督不力 我国现有的监督体制缺乏“防患于未然”的措施。我国大部分的领导腐败案件,都是在领导调离原岗位后,才被揭发出来,领导任职时的监督往往流于形式,走过场。像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可以不按法律程序,直接干预土地批租和出让事务,造成国有土地资产大量流失。近年来,媒体报道腐败案件中,受贿案多、案值越来越大,“集体腐败”特征明显,领导的部属及其身边工作人员,目睹了领导权力的“至高无上”,以致于习以为常,这些现象暴露了没有及时的监督与约束,领导们就容易将手中的权力异化。 二、行政领导权力异化的原因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止”。阿克顿解释权力腐败的铁律:“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造成我国行政领导权力异化的原因主要有: 1、制约行政权力的机制严重欠缺 我国尚未建立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监督制衡机制,使权力失去制衡,从而利用或滥用手中的权力却可能不受制裁,或者往往以罚代刑,以党

行政领导学期末复习(第二章:领导权力与制约)

第二章:领导权力与制约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8分) 1.下列关于权力起源的学说,除了()外,其他主张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合理性。选择一项: A. 暴力说 B. 神权说 C. 智慧说 D. 契约论 正确答案是:神权说 2.在()时期领导权力与宗教权力或迷信权力等曾经相互结合。 选择一项: A. 原始社会 B. 转型社会 C. 现代社会 D. 传统社会 正确答案是:传统社会 3.()的领导权力是一种法理型的权力。 选择一项: A. 原始社会 B. 转型社会 C. 现代社会 D. 传统社会 正确答案是:现代社会 4.领导权力的发展变化是与()紧密相连的。 选择一项: A. 人性 B. 社会发展阶段 C. 阶级 D. 经济 正确答案是:社会发展阶段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8分) 1.领导权力的主要内容包括()。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领导权力的主体 B. 领导权力的客体 C. 领导权力的目标 D. 领导权力的作用方式 E. 领导权力的性质 正确答案是:领导权力的主体, 领导权力的客体, 领导权力的目标, 领导权力的作用方式 2.领导权力在本质上是()。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社会关系 B. 人际关系 C. 阶级关系 D. 利益关系 E. 服从关系 正确答案是:社会关系, 阶级关系, 利益关系 3.根据在授权时所凭借的媒介的不同,可以将领导授权分为()。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正式授权 B. 口头授权 C. 非正式授权 D. 书面授权 E. 弹性授权 正确答案是:口头授权, 书面授权 4.下列属于权力载体的承担者的是()。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政党 B. 知识 C. 血缘 D. 年龄 E. 地位 正确答案是:政党, 知识, 血缘, 年龄, 地位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32分) 1.领导权力

公共权力异化的天然趋向与社会公平

公共权力异化的天然趋向与社会公平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全方位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保守的传统社会向开放的现代社会过渡的历史变革时期。伴随社会的转型,社会和经济生活的利益结构、权力结构以及权威的地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新旧体制的交接不到位,现代民主法制的不健全,管理过程中存在了诸多的空档和漏洞,从而在行政过程中出现了大量权力异化的现象,尤其表现为国家机关及其行政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中的腐败问题,行政权力变成了行政主体损害国家和公共利益谋取私利的工具。权力的异化严重背离了社会公共权力的性质,导致社会公平缺失,带来行政伦理失范,严重危害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如此发展下去,将使整个社会失去凝聚力,置于政府面临失去合法性的危险。本文试图通过对权力异化的成因分析,进一步探讨权力异化和社会公平缺失的逻辑联系,并力求寻找一种公共权力约束机制的可能性。 一、公共性是公共行政权力的元属性 权力作为现代政治学的基本范畴,是一个内涵和外延广泛的概念。权力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社会、国家管理的权力,也可称为统治权、领导权、政治权,是一种公共权力;一类是个人享有的权力,如财产权、肖像权、隐私权等,是人类的生存权利。本文所讨论的是公共权力,即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国家公职人员代表人民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力。 公共行政的根本目的在于“更深刻地了解政府以及与它所管理的社会之间的关系,促使公共政策更加适合社会的需求,使其能够提高管理机构的效率,适应公民深层次的人性需要。”[1](p2)对于公共行政主体政府来说,要达成这一目的的根本前提在于其对于公共权力的掌握。公共行政权力是指通过行政组织的活动,利用来自于法律的或习惯的或现实的不对等关系,调整社会关系或分配社会资源的影响力。[2](p167) 从理论层面上说,行政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是人民权利让渡的结果,它与人民形成责任委托关系,人民把部分权利让渡于政府,政府则向人民负责并忠于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按人民选出的代表制定的法律行事。而对于政府来说,作为公民权力的代理者,它存在的根本理由就在于它必须按照公民的意志和利益,面向公众或社会的共同需要,提供公共物品,塑造公共秩序,规范公共交易,满足多数和保护少数。 我国是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国家权力是共享式权力。国家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所有。这表明我国的公共权力具有鲜明的内涵,要求行使社会公共权力者把权力看作是人民赋予的责任和义务,始终站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代表人民管理国家事务,这就是我国国家公共权力的本质。

论政治权力结构

论政治权力结构 政治学研究 !刘津洁 杨 龙 内容提要:政治权力是权力主体对权力客体的一种支配能力。本文认为对权力结构的研究应从现实的权力现象运动入手,研究政治权力的运行,运行中各种权力间以及主体与客体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 关键词:政治权力结构 特 点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政治权力是一种重要的政治现象,是权力主体对权力客体的一种支配能力,其发生作用时体现为权力主体与权力客体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权力主体与权力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特定的时刻或场合一旦形成,这种权力关系就变成了一种权力结构。对权力结构的研究应从现实的权力现象运动入手,研究政治权力的运行、运行中各种权力间以及主体与客体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运行的规律。近年来我国政治学界对权力现象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对于权力的结构还没有深入的研究。有关政治如何以权力的方式作用于经济、不同的政治权力结构以及政治权力结构的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的变动对政治权力结构的影响等,政治学界基本上还没有涉及到。 一、政治权力结构的涵义 政治权力结构是指特定社会中各种政治权力之间以及各个权力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总体构成。在政治权力结构中,权力主体间关 作者:刘津洁,南开大学政治学系硕士研究生;杨龙,南开大学政治学系教授。邮编:%""")’收稿日期:!""’年’!月.日

系设定了政治行为藉以活动的空间,在这个空间内,政治行为相互作用的政治关系体现了该政治权力结构的内容。在一定的政治关系中,处于主动和支配地位的即是权力主体。一般来说,国家是最经常意义上的权力主体,除此之外,阶级、集团、组织、机构等都可以成为权力主体,甚至一个政治个体在他作为阶级、集团、组织、机构的代表时,也可以成为政治权力主体。具体而言,立法、行政、司法等机构,军队、政党、团体等组织,都可以是权力的主体,这些机构和组织的不同搭配就形成了不同的权力结构。一种政治权力结构在纵横两个方向展开。纵向表现为建立在等级制基础上的科层制,及其他非正式的政治垂直关系;横向表现为各种权力主体之间以及权力主体与其他权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政治权力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的基本关系是上级与下级的关系,比如:从中央到地方直到基层,纵向权力等级体系构成一个政治体系;政治权力结构在水平方向上体现为按不同级别和层次、同一个级别层次上的各种权力机构或权力组织、或者在同一权力机关中各权力分支或权力要素的组合及政治行为的相互作用。 一般而言,政治权力结构是有中心的。政治权力结构的核心是一个权力中心,它处于垂直权力结构的顶部,水平权力结构的中心。权力结构中其它成份按纵向隶属关系和横向分布关系围绕着权力中心展开。权力中心不但在政治权力结构等级排列中处于最高地位,而且在整个政治权力结构中处于支配地位。权力中心统治全社会是通过政治权力结构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政治权力结构对全社会有支配性作用。进而,作为政治权力结构的中心,通过支配整个政治权力结构,在社会中处于支配地位。 从静态上讲,政治权力结构反映的是特定社会中的政治关系:即各种权力主体在权力格局中的地位;从动态上讲,政治权力结构是一种决策机制,政治权力结构反映的是强制和服从所构成的权力主体与权力客体之间政治行为相互作用的特定运行方式。在这种决策机制中,反映了政治权力结构内部的权力配置关系和政治行为运行的特点。由于各类权力主体对政策影响不全都以正式的、制度化的方式进行,它们往往以某种非制度化的方式,如惯例等等影响政策或介入政治权力结构。因此,政治权力结构并不仅限于正式的组织形式。 政治权力结构又是一种利益体现与分配机制。掌握着权力,就意味着权力主体能够调动和配置社会的物质资源和非物质性资源,就必然有利益相伴而生。政治权力主体通过政治权力所要实现的目的,主要是为获取利益,它构成政治权力运行的内在动力。社会中的各个利益群体、各个阶层通过其在政治权力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得到相应的利益份额或相应的利益保障机制。不同权力结构体现的是不同的利益分配格局,政治权力结构改变会导致利益分配格局的变化,最终将会导致一种利益关系模式发展到另一种利益关系模式,达到新的利益的平衡。因此,政治权力结构变动的动因是一种利益驱动,变动的结果是利益的某种平衡。权力结构的核心是一种利益结构,即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和均衡。 政治权力结构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按照权力在政治权力结构内中央和地方间的配置,可以将权力结构分为最极端的两种类型,即集权型和分权型。在这两种极端之间,又有许多过渡类型,他们便是集权与分权混合的各种形式。按照政治权力结构和社会整体间的关系来划分,又可以分成全面覆盖型和有限规模型等。 二、政治权力结构的特点 政治权力结构既具有结构的一般特点,又具有政治权力结构独有的特点,大体上包括网络性、方向性、边缘变动性和内部动态性等几种。 (一)政治权力结构的网络性 政治权力结构中纵向不同级别的权力主体之间的垂直关系和横向上不同类别的权力主体之间的平行关系,构成了政治权力结构纵横交错的网络构造。这种网络性结构呈现出从一点向外向下的发散性状。也就是从权力中心出发,按纵横两个方向展开。在纵向上呈现出显明的层次性,体现出政治权力结构纵向等级制基础上科层制及政治垂直关系的特点。一个具体社会的政治权力结构在纵向上至少分为三个层次:处在最底层的是基层政治权力,它们是政治权力结构的末稍,把政治权力结构的影响触及社会中的各个角落。其次是中间层次的公共权力,它是地方性的或部门性的。处于最高层的是公共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治权力,又称国家政权。国家政权掌握在社会的统治集团或领导集团手中,是对整个社会加以集中的统治、管理和协调的最高层的、最强大的公共权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