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集聚理论

旅游产业集聚理论
旅游产业集聚理论

旅游产业集聚理论

1 问题的提出

从经验上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都会试图通过产业集聚来提升区域竞争力。21 世纪以来,世界发达工业国家逐渐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服务业发展水平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并成为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世界发达国家(地区)也开始进入以服务业为核心的产业集聚阶段,典型的如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旅游业作为对外贸易和服务的龙头产业,在 2009 年被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如何通过旅游产业集聚实现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以旅游资源为区域经济增长核心的地方经济发展,已经成为部分地区应对后工业化时代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河南省在“十二五”规划中就提出建立十个重点旅游产业集聚区的工作安排,而福建、浙江、河北、辽宁等省份也不断进行尝试,但由于地域发展条件和经济发展进程的差异,尚未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区域竞争优势的有效发挥。与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实践比较,学术界对旅游产业集聚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末。研究发现,旅游业的集聚效应十分明显,是十分适合集群化发展的行业。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产业集聚条件、产业竞争力强度分析[3,4],以及内部竞合关系和联系网络等方面[5,6]。研究方法以立足于州甚至国家的案例分析为主,一般不涉

及旅游产业集聚区的基础理论研究。比较而言,国内关于旅游产业集聚的研究几乎与国外保持同步,但在研究侧重点上存在一定差异。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旅游产业集聚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从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辩证关系上来分析旅游产业集聚的概念与内涵[7,8],并从特征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论述旅游产

业集聚是什么[9]。第二,旅游产业集聚机制研究。尽管不同学者在认识上存在分歧,但总体认为旅游产业集聚的形成是内部和外部驱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10]。第三,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及测度研究。采用差异化的方法对不同尺度旅游业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以此为指标对区域旅游发展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的比较研究,由于我国旅游业的经济属性较强,因此这方面的研究构成了旅游产业集聚研究的主体[7,11]。第四,旅游产业集聚的影响研究。借用工业产业集聚效应理论对旅游产业集聚的影响进行典型案例分析,并总结和归纳旅游产业集聚的发展经验和模式[12,13]。总体上看,国内外旅游产业集聚和旅游产业集群研究起步都较晚,大多数研究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都较差,理论基础较为薄弱,且没有从根本上界定旅游产业集聚的概念边界,即没有回答旅游产业集聚到底是什么,旅游产业集聚与制造业产业集聚有何差异,旅游产业集聚的动力因子到底在哪里,旅游产业集聚可以提炼和总结什么样的实践模式等基础性理论问题。从人地关系角度看,旅游产业集聚应该是建立在区域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区域经济发展式,对于旅游产业集聚概念内涵、动力机制与发展模式的研究,对探索以旅游产业为核心产业的区域经济发展,如地级城市张家界、黄山,县级城市腾冲、修武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本研究拟对旅游产业集聚的概念内涵进行辨识,分析旅游产业集聚的动力机制,总结旅游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试图丰盈旅游产业集聚理论,为各地旅游产业集聚区的创建提供借鉴。2 旅游产业集聚概念与特征

2.1 旅游产业集聚的概念评价

产业集聚是新空间经济学区位理论的研究重点[14,15],作为促进国际贸易的动力,是指生产同类产品的若干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和相关服务业,或彼此具有共性和互补性的不同类型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地理集中的现象[16,17]。在产业集聚概念的基础上,近年来部分学者也基于各自的研究目的,不断对旅游产业集聚概念进行归纳和界定,形成了不同的定义表达

[18-20](表1)。从概念对比结果来看,旅游产业集聚尚未形成一个标准化、能够被普遍接受的定义和解释。但从内容上分析,各种定义都强调企业、价值链和地域空间等关键词,最终落脚点是形成综合性的旅游产品或旅游区,进而实现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应该说,企业作为产业集聚主体,价值链作为企业间聚集的动力,符合产业集聚定义的本质要求。但问题在于,旅游业是一种跨行业、跨地域的现代系统经济 (比规模经济程度更高级),综合性、整体性都极强,会涉及许多相关产业。一般的产业集聚是基于产

业链及相关支撑产业的跨业态的产业集聚,产业集聚内部企业不仅表现为要素共享的共生性,还表现为合理分工的协作互补性。如果旅游产业集聚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形成综合性旅游产品或旅游区,那么旅游产业集聚并没有体现出“不同类型产业”在空间上聚集的产业集聚本质,更多的还是旅游产业内部企业要素的进一步丰富,即旅游业内部“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产业要素的完善,即便在此基础上有所外延,但仍局限在旅游产业本身及其密切相关的产业形态范畴内,难以体现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联系和围绕旅游产业布局的特征。

2.2 旅游产业集聚定义与特征

实际上,尽管旅游产业集聚的定义很多延伸自工业产业集聚的概念,但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固有特性使得旅游产业集聚过程与制造业/工业/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存在明显差别。首先,旅游产业集聚必须存在作为核心和基础的知名度较高的旅游资源或产品,如果没有这种核心和基础,旅游产业一般难以形成集聚 (即便可能存在诸如深圳华侨城这样的所谓的“旅游综合体”的存在,但实际上,这种产业集聚形态已经远远超出了旅游产业集聚的形态,更多的已经成为通过资本和要素流动实现城市建设的手段或方式)。其次,作为“产业核心”的旅游资源或产品在空间上不可移动,旅游消费行为的产品需求和供给具有时空一致性特征,即只有到达旅游目

的地才可能完成交易,这业产品在空间上可自由流动、可进行异地消费的特征完全不同。因此,旅游产业集聚在本

质上需要完成在时序上存在先后关系的两个步骤:第一,将一定行政区域范围内不可移动的旅游产品串联在一起,通过对旅游产业要素的完善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形成完整的旅游目的地体系;第二,围绕这些“产业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基础,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区域经济以旅游业为核心,并向相关产业不断延伸的产业体系。综上所述,可以将旅游产业集聚理解为以旅游价值链为纽带,围绕旅游核心吸引物,在旅游产业要素不断完善的基础上,以旅游产业的市场平台为载体,其他可共享旅游消费市场的产业不断围绕旅游产业发展壮大,并在地理空间上不断集中的过程。从内涵上看,旅游产业集聚包含四方面特征:第一,关联广,旅游业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产业间以横向联系为主,除可实现系统内“六要素”的完善集聚外,还包括与文化、金融、保险、建筑、咨询、广告、通讯、中介、教育培训、公共管理等大量产业的关联。第二,链条短,旅游产品属于终端消费,其生产与消费具有时空同一性,进行深加工形成复杂的产业链的难度大。第三,规模小,旅游市场较为脆弱和敏感,既难以获得大资本介入,也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产业集聚规模不会太大。第四,时间慢,旅游投资回报周期长,在相关产业垂直联系度较低的情况下,很难像制造业那样基于某一主导产业快速实现与工业集聚。

2.3 相关概念间的关系

与旅游产业集聚相关的概念还包括旅游产业集聚区和旅游产业集群。其中,旅游产业集群相对复杂,是指在旅游产业集聚基

础上建立起来的企业合作交流机制,更强调产业间在物质和非物质上信息、知识的交流与联系。在旅游产业集群过程中,企业间的联系更加内在化,已不仅仅是产业或空间上的概念。由于从外在形式上更注重企业间的内在非物质化的交流、合作和创新,因此产业集群形成与否的判断相较于旅游产业集聚区而言更加困难。可

见,作为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旅游产业集聚尽管不一定形成集群,但却是集群形成的基础。同时,旅游产业集群更注重企业间内在的非正式交流与合作,是旅游产业集聚的高级阶段和理想状态。但旅游产业集聚区相对简单,强调相对较稳定的集聚地理空间区域的形成,是旅游产业集聚或旅游产业集群在地域空间上的落实,其具有可测的规模与可观的外形。各概念对比如表2所示。此外,“旅游产业集聚区”也不等同于传统的“产业园区”和“旅游建设用地”。从属性上看,旅游企业大多是为游客提供各种不同类型服务的消费型、终端型小企业,受游客行为规律影响在空间上具有分散分布的特征。因此,旅游产业集聚区的用地范围必须基于旅游资源 (产品) 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游客旅行舒适需求而确定,不以目的地供给的意志为转移。换句话说,旅游产业集聚区的空间范围划定应更多地取决于游客的旅游需求,而不是通过任何行政手段或方式进行刚性地前置性划定。理论上,游客行为到达并触及的地理空间,以及目的地为游客提供服务消费的空间,都应该属于旅游产业集聚区的空间范围。这和传统“产业园区”空间范围的确定大多属于前置性确定,只考虑

区位交通关系,不需要考虑市场需求状况的特征存在显著差别。同时,在为游客提供服务过程中,不同类型旅游企业需要根据各自发展的实际需求,在项目立项过程中针对单个项目进行用地范围的重新确定与划定,这个重新划定的范围才相当于旅游企业“建设用地”的范围。

基于以上研究,可以得到关于旅游产业集聚的以下结论:第一,旅游产业集聚在概念与内涵上和工业产业集聚存在较大差别,对旅游产业集聚的定义必须脱离工业产业集聚强调产业纵向联系的认识范畴。旅游产业集聚是在旅游核心吸引物吸引力不断扩大,旅游功能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基于旅游产品生产和消费的时空一致性特征,使各产业可以共享因旅游发展而带来的消费市场,在空间上向旅游产业集聚的现象。因此,旅游产业集聚区的空间范围并不像工业产业集聚那样可以集中在相

对较小的地理空间,而是随着游客在目的地的流动而配置对应的产业要素,其产品供给的空间相对较大,甚至整个旅游目的地都可以作为旅游产业集聚区。第二,旅游产业集聚的动力建立在各企业共享旅游消费市场,通过集聚企业共同打造目的地品牌和知名度,进而在品牌溢价提升产品价格基础上实现的。这与工业企业通过纵向联系降低生产成本或者外部成本来实现竞争力提升有显著差别。实际上,在旅游产业集聚过程中各企业间的生产成本和外部成本并不一定会降

低,但旅游商品销售价格一定会因为产业集聚而高于一般性的同类产品,这个现象也可从我国众多旅游城市的旅游商品价格相较于非旅游城市较高中得到验证。第三,包括河南省在内的很多省份正在经历旅游产业集聚区打造的进程,白云山的案例表明,旅游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包括“要素完善,品牌提升,市场共享,业态集聚”四个阶段,其中发展基础是存在一个核心旅游吸引物,并围绕该旅游吸引物形成成熟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市场共享、品牌溢价提升产品价格的机制,实现相关产业向旅游产业的集聚。但不同产业区域到底可以实现何种产向旅游产业的集聚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选择,从而以不同的产业集聚模式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旅游核心吸引物、旅游企业及旅游相关的支持企业和部门,彼此存在密切的经济联系,在一定地域空间内集中并协同发展。旅游产业之间的集聚联系可以是垂直和水平方向的,还可以跨越地理和行政区域,依赖于旅游产业链的所有参与者,形成单一或综合的旅游产品。

旅游业的集聚是基于旅游资源分布区域性的旅游企业集中现象,旅游业集聚更多地是关注地理空间的集中现象,是更宏观角度的考察。旅游产业集聚是集群形成的前提,但旅游产业集聚不一定形成集群,其具体形态是以产品生产链为核心的旅游产业集

群。

旅游产业集聚是旅游产业集群的初级阶段,旅游产业集聚是指因某种吸引力使相关联的旅游企业在某一地域集聚,企业数量不断增多,规模逐渐变大,但企业之间有序关联性差的一种现象。以旅游产业链或价值链为纽带,在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通过多种旅游业要素的有效整合,形成具有一定规模、一定的空间形态和组合特征以及一定旅游服务和综合经济效应的旅游区的动态过程。

由有效的旅游供应链组织起来的一系列旅游活动和旅游服务,其目的是旅游目的地所有单位协同作用以提高目的地的竞争力

14

资源各要素协调统一起来,最终实现区域内旅游资源的优化升级,提升区域旅游的整体竞争力。对一个区域内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其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它可以带动旅游业的改造升级,促进区域旅游的全面协调发展,还能有利于打造区域的旅游品牌形象。

2.2.2 旅游资源整合的内容和模式

根据定义可以看出,旅游资源整合偏重于一种结构上的调整适应,着眼点是旅游资源各要素的有机组合。在具体整合上,可以围绕一区域内的旅游资源的主题形象进行整合,例如:以生态旅游为主题的生态旅游资源整合、以节庆为主题的节庆

旅游资源整合、以水域为主题的旅游资源整合等等,这样有利于树立鲜明的旅游形象,打造出极具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也可以依据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进行整合,通过对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旅游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有利于实现区域旅游资源的重组优化,从而增强区域旅游的整体竞争力,例如:跨行政区旅游资源的空间整合、旅游资源密集区的空间整合等;还可以对一区域所特有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如红色文化、茶文化等,进行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是面对当下激烈的旅游竞争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打造区域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提高竞争力。

旅游资源整合离不开各种主体的参与,在旅游资源开发、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其主体也往往不同,多个利益主体也容易产生利益冲突,为此,需要一个高效、健全的组织机构来担任旅游资源

整合的主体,这种组织机构因其组织形式的不同而出现多种组织模式:通常有临时联盟、契约合作、企业集团等。临时联盟指旅游资源的管理主体由于某种共同的目的而临时结合起来,其形式上灵活,但缺乏稳定,当共同目的达成后,组织也随之而解散,由湖南省建设厅推动的中华五岳联合申遗就是这一组织模式的典型;契约合作组织相比临时结盟更为高级,通常是一种战略联盟,可以由政府或者一至几个龙头企业牵头,并以契约的形式固定下来,这种组织模式通常较为规范,有着统一的标准制度,政府常扮演者起着关键角色,例如,国内围绕某一主题或在某一区域、城市举办的高峰论坛;企业集团的组织模式强调大型旅游企业集团的建立,这些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在资源调配、经营方式等方面更为灵活,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金、技术等优势,打破区域屏障,展开全方位的协作,推动区域旅游资源整合优化。目前,国内多个省份和城市在当地政府的的引导下成立了旅游集团。

河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

河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 作为文化旅游的一部分,民俗旅游是人们离开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一种文化旅游形式,相对于普通的观光旅游而言,民俗旅游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旅游方式。河南自古是我国的中原地带,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河南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及管理,需要了解现存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才有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提高。 一、河南民俗旅游资源开放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资源特点 1.传承性强 深受中原文化熏淘的河南民俗自其产生后,为人们所承袭,具有相当的稳固性,许多民俗事象不因改朝换代或社会变革而立即中止,其间没有受到外来民俗文化的强烈冲击和替代。例如西周时期在中原形成的婚仪“六礼”,逐步演化为“寻亲”、“合八字”、“订婚”、“换帖”、“传大启”、“下聘礼”、“抬嫁妆”、“完婚”、“闹房”、“回门”等固定婚俗,并延续至今。朱仙镇的木板年画从宋代传承至今;春节期间的耍社火、豫西的剪纸、豫北的女红、豫南正月十五点灯盏等,都是从古至今一直在传承着、发展着。 2内容丰富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说过,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半在河南。中原民俗文化在长期生产生活历史中形成许多习俗,并优化传承,集中体现在饮食、服饰、日常起居、生产活动、礼仪、信仰、节令、集会等各个方面。例如太吴陵庙会、洛阳花会、信阳茶叶节、马街书会、开封夜市等古代的民间节会至今不衰,开封的盘鼓和汴绣、朱仙镇木版年画、南阳玉雕、濮阳和周口的杂技等民间艺术享誉中外。 3影响广泛 河南民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和核心,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岁时风俗,如春节祭灶、守岁、吃饺子、拜年,正月十五闹元宵,三月祭祖扫墓,五月端午节插艾叶,七月七观星,八月中秋赏月,九月重阳登高等等,大多起源于中原,并通行全国。据考古发掘,中原地区早在两万年前就有了葬仪,至周代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丧葬礼仪,并成为中国重要的礼俗。中原因其“中天下而立”,民俗文化广泛影响了周边地区乃至华夏和世界华人族群。 (二)开发现状 在河南,民俗文化资源丰厚,薄薄的一卷《清明上河图》,被全世界视为瑰

关于旅游产业集群研究基本问题的思考

关于旅游产业集群研究基本问题的思考 By 鲁明勇发表于 2006-7-28 15:42:25 文/鲁明勇 一、问题的提出 产业集群(industry cluster),是近年来最为吸引理论界和地方政府眼球的概念,但集群的研究方法主要集中于区域的制造业或工业。既然产业集群可以促使某区域制造业竞争力得到提升,那么是否可以把产业集群的理论方法用来研究属于第三产业的旅游业,达到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呢?产业集群研究者和旅游研究者同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目前,产业集群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应用于旅游研究,已引起旅游新生代研究者极大的兴趣,对“旅游产业集群”研究的讨论非常激烈。我国著名的产业集群研究专家、北京大学王缉慈教授主持的“中国产业集群网”内 (https://www.360docs.net/doc/2917745620.html,/),讨论旅游产业是否可以用集群理论研究的帖子的占击率达2000多次,直接参与回复和讨论达87人次[1];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尹贻梅2004年发表《旅游企业集群:提升目的地竞争力新的战略模式》被认为是国内研究旅游产业集群第一篇文章,首次从区域集群的角度给旅游集群以定义[2];许多硕士生以旅游产业集群作为毕业论文选题;吉首大学商学院王兆峰教授以“旅游产业集群实现区域旅游竞争力提升”为内容,申报2005年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获得立项,这是国家级基金首次对“旅游产业集群”进行研究资助。由此看来,旅游集群研究,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研究方法,应该值得我们充分的重视。 在国外,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已经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旅游研究相对比较成熟,但旅游集群研究的文献近年来也开始出现,数量非常少,大部分关于旅游集群(tourism cluster)的资料都是某个州甚至某个国家为探索旅游业的发展而进行的分析和研究,与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不是一回事。 由于产业集群理论本身正在动态发展,人们对旅游业是否存在集群现象(旅游产业集群的识别)、什么是旅游产业集群、这种集群现象有何特点、旅游产业集群的结构是什么等问题的认识相当混乱、模糊,争论不休。本文拟从产业集群的基本理论和旅游产业的特点分析入手,对旅游产业集群的几个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作一些探索。 二、什么是旅游产业集群 旅游是严重资源依赖性服务业,创新度不高,而产业集群的方法主要应用于创新度比较高的制造业,因此有人认为旅游产业不适合用集群的研究方法。旅游到底适不适合用集群理论来研究,不仅要知道什么产业集群的含义,而且要知道该产业特征,才能对该产业是否发展产业集群有较好的把握。 (一)产业集群概念的认识 由于产业发展的经济、技术、组织、社会等背景的不同,人们对产业集群概念认识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虽然产业集群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斯密《国富论》,但以区域竞争力和创新性为基础提出了产业集群理论的人是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1990、《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1998)。他把产业集群定义为“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于一个特定

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及对策

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及对策 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及对策 培育并发展旅游产业集聚区是当下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区域旅游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途径。《河南省“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要重点培育河南包括郑州新区、登封嵩山、焦作云台山、洛阳龙门、驻马店嵖岈山、南阳卧龙岗、信阳鸡公山、许昌鄢陵、永城芒砀山和平顶山尧山-大佛在内的十大旅游集聚区。 1河南文化旅游业发展现状 1.1在地理、文化空间上的集聚性 1.1.1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都分布在旅游发达区域 河南打造的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大部分都分布在城市或地区的旅游发达地带,为当地旅游发展的排头兵或是重心区域。如龙门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是洛阳旅游发展的核心,高A级景区集中,各类旅行社、酒店、购物店、旅游交通众多,该地汇集洛阳地区的旅游信息流、游客流、资金流,拉动搞活整个洛阳地区的各类旅游活动。

1.1.2各集聚区所依托的旅游发达区域都集中在一个地理区域或文化范围 河南的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都是分布在特定文化范围或地理区域,具有地理上集中性和文化上一致性。如郑州新区旅游集聚区是以集中现代化的商务、信息、资金、技术的郑州东区为立足点,以郑州东区具有复合型新城区的特点为优势,挖掘文化内涵,添加文化符号,发展本地区文化创意,会展,购物、美食、娱乐休闲,信息商务和金融服务,集聚并发展各类新型旅游要素,发展并培育成能综合都市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养生、商务会展、美食购物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城市旅游集聚区。 1.2功能划分上具有区域特色性和互补性 河南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既集中了河南的优势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也不局限于某一个地域或文化,强调了文化多样性和地域间的互补性。文化资源上涵盖了嵩山儒释道文化、洛阳龙门文化、南阳卧龙文化;自然资源上囊括了登封嵩山、驻马店嵖岈山、平顶山尧山、信阳鸡公山、焦作云台山等河南名山。在地域分布上,河南中部的有郑州新区和登封嵩山旅游集聚区;东部有永城芒砀山旅游集聚区;西部有龙门文化旅游集聚区;北部有云台山旅游集聚区;南部有信阳鸡公山、平顶山尧山-大佛、许昌鄢陵、驻马店嵖

分析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

分析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当前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壮大也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工业化经济向服务业经济的转型,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创意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我国现代经济增长的新热点。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旅游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行业,旅游是一项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在旅游产业当中,文化是旅游产业的灵魂,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所享受的也是旅游产业当中的文化内容。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我国旅游业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对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重视文化产业,将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紧密结合,从而推出不断满足当代人们需求的服务。本文就我国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引言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两者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现代事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迎合当代人们的需求,许多产业开始积极探索共同发展之路。近年来,伴随着创意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产业相互

交叉发展的现象不断增加,产业融合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在我国,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两大新兴产业,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走的更远,发展的更好,就必须顺应产业融合的要求,不断推出新的业态和产品形式,开拓新的市场,走差异化竞争道路,从而获取更大的 收益。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述 随着创意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认识到创意的重要性,纷纷发展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创新为核心的一种新兴产业。这种产业着重文化形式、内容的创新,通过文化创意产业来不断满足当代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从而为文化创意产业赢得市场。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享受也越来越高,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与我国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其在我国当前社会主要囊括了应试、动漫、传媒、表演、雕刻、广告等多个行业。新经济时代的创意产业对物质资源依赖度不高。文化产业属于创意产业,文化作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一大行业,文化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对我国人民有着很好的鼓舞作用。时代在发展,文化对创意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文化产业对文化创造力和创造型人才有更迫切的需求。而文

民俗旅游研究综述

2 0 0 7年1 2月第2 2卷第4期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苘茂兰,王峥 摘要:近年来民俗旅游成为各地旅游发展中的一个亮点,甚至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伴随着民俗旅游的发展,国内学者对此也给予了关注。1 9 9 8年以来各种学术性杂志上发表了许多有关民俗旅游研究动态的文章,对其进行梳理和归纳,可以发现,民俗旅游研究在某些方面还有需要加强的地方。 关键词:民俗旅游;开发模式;可持续发展 当前,国际旅游趋势在向文化旅游发展,以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展现民族地域风采的民俗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的民俗旅游发轫于2 0世纪8 0年代初期,民俗旅游以其浓郁的文化气息、可观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在各地迅速兴起,甚至民俗旅游成为各地参与旅游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迄今,中国民俗旅游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六大特点:规模从小到大;内容从单一向多样化、复合型发展;地域上从少数民族聚居区向内地和全国范围扩展;形式上从单纯观光向体验、参与发展;游客以境外为主到国内外游客并重;层次上从初级水平向专业化水平发展。民俗旅游的发展及其开发中出现的新问题已经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加强对民俗旅游及其开发的研究已成为当今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遍观近年来的旅游论著,在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中对民俗旅游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试图对 1 9 9 8年以来在各种学术性杂志上发表的有关民俗旅游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把握和评价,希望能够对今后国内民俗旅游发展的研究有所启示。 一、民俗旅游基本问题界定 1 .民俗及民俗旅游 发展民俗旅游首先需要搞清民俗是什么。如果用“泛民俗”来代替民俗,那么其所导致的对传承的背离是与民俗精神背道而驰的。对于民俗及其内容的理解,学界至今见仁见智。巴兆祥认为,民俗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集体性文化,表现在富有情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的一种程式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惯例。[ 1 ] 钟敬文认为:“民俗”是人民大众参与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事项;既包括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和行为、心理等形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2 ] 对于朝礼和宗教是否属于民俗,一种观点认为,将祭孔仪典、天子朝拜仪礼归人民俗项目有欠妥当,将历史遗迹、佛道寺观统人民俗旅游有失偏颇。但是,更多的学者认为,还是应将朝礼和宗教归入到民俗旅游资源之列,因为朝礼和宗教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事实上已成了当地居民的文化传统,生活息息相关。但无论如何,民俗与旅游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古代开始,观风察俗,考察民间文化,就是推动旅游的一种动力。[ 3 ] “民俗旅游”概念最早是由西敬亭、叶涛于1 9 9 0年提出的,“顾名思义,民俗旅游是民俗与旅游的结缘,是以民俗事项为主体内容的旅游活动”[ 4 ] 。时至今日,对于民俗旅游的概念还是百家争鸣,几乎在所有以民俗旅游为主题的文献中都有对民俗旅游的解释。尽管学者对民俗旅游的内涵认定不一致,但对于民俗旅游的本质认定还是达成了共识: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是一种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具体来说,其要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游者出游观赏的主要对象是民俗,即旅游客体是民俗风情。二是旅游地向旅游者提供的核心产品是民俗产品。只有当旅游者享用和消费的产品是旅游地供给的以民俗风情为核心的系列产品,这样的旅游活动才能归人民俗旅游之列。三是民俗产品必须由纯正地道的民俗开发而成。开发民俗必须保持原味,切忌歪曲。四是民俗旅游产品的主要载体是旅游地的民众。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有民众的广泛参与,民众的态度、素质直接关系到民俗旅游产品的质量高低和旅游地的声誉。 2 .民俗旅游的内容 根据民俗旅游涉及的民俗范畴差异,民俗旅游可分为物态民俗游、动态民俗游、心态民

旅游产业集群培育与调控措施

旅游产业集群培育与调控措施 一、旅游产业集群培育与调控政府主导的必要性 (一)旅游业行业关联性强,需要政府制定统一的发展战略 游客在目的地消费的旅游产品有多个行业的供应商提供,旅游业关联到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如果信息交流不畅,单个企业难以了解其他企业产品信息,容易形成产品过剩或不足,因而需要政府进行统一规划,提供游客信息和目的地产品供应情况,便于集团成员准确进行自身定位,形成互补性的产品和产业链,更好的满足游客。集群发展需要经历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及衰退期等多个过程,政府在不同时期进行政策引导对促进集群健康发展十分必要。另外,旅游资源开发以及饭店、主题公园等投资投资一旦失败,会造成生态破坏和社会资产的浪费,需要政府介入进行统一规划和调控。 (二)旅游业经济外部性需要政府加强监管和调控 旅游经济外部性十分明显,一个企业进行招徕游客的活动很难防止其它企业搭便车,而一个企业损害游客利益或破坏公共环境就会使其他企业利益受损,往往导致单个企业营销积极性不高,而损害目的地形象的事件却经常发生,甚至出现“公地悲剧”。由于旅游产品消费前的不可预知性以及游客重游率低等原因,旅游市场容易形成劣胜优汰的“柠檬市场”,如果缺乏监管,柠檬效应将十分明显,对目的地旅游业发展不利。政府需要联合集群内相关供应商进行统一营销,同时监管欺诈游客和破坏公共环境的行为,才能不断提高目的地旅游产品

的质量,吸引更多游客。 二、政府主导下旅游产业集群培育与调控措施 (一)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确定旅游产业集群培育方向 政府也可以有目的地以产业集群的方式来发展当地旅游业。集群选择需要考虑当地历史、地理、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考虑区域内各产业发展发展情况和态势,结合区位优势、旅游资源优势以及地域特色选择旅游产业集群,如加利福尼亚州的葡萄酒与旅游产业集群、西安的“唐文化”集群。集群选择一定要基于比较优势,通过对本地已有的旅游吸引物和潜在的旅游资源进行详细考察,结合主要客源市场游客需要以及区域旅游发展方向和格局,经多次比较论证,选取在国际、国内或区域内具有一定知名度或独特的旅游吸引物为集群核心成员,确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集群可以成长和发展而不是丧失优势而衰退。当旅游产业集群进入衰退期,政府需要调整产业集群培育方向,及时转型和升级。政府可以根据目的地自身资源和旅游业情况选择一个或多个旅游产业集群,集群间也并非要有严格的边界限制。确定好集群发展方向,政府需要制定专门旅游产业集群规划,结合旅游业发展和集群发展情况,明确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政策和目标。 (二)制定并实施旅游产业集群战略,为集群发展提供支持 在确定旅游产业集群培育方向之后,要根据规划的目标相应的战略和策略。但政府不宜过多干预企业的市场行为,而是需要为之提供支持和必要的帮助,要为旅游产业集群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根据客源市场和游客流量建设空港、码头、车站以及

(完整版)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探讨

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探讨 2012-08-22 | 阅:6 转:2 评:0 | 分享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延伸文化产业链、提升旅游文化产品附加值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旅游界和文化界的共识。于光远教授也曾提出,旅游是一个文化性很强的经济行业,同时也是经济性较强的文化事业。然而,如何促进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其融合发展的路径如何目前尚不明确,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二、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 1.旅游产业 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不同之处在于其没有明确的边界。为了充分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由旅游目的地、旅游客源地以及两地的连接体的企业、组织和个人通过各种形式的结合,组成了生产和服务的有机整体,这个有机整体称为旅游产业(张辉,2002)。其定义是以同一服务市场(游客市场)为集合划分的,是从满足旅游需求的角度进行界定的。因此,其产业涉及的范围也会根据旅游需求形式的演化而变化,是一个以旅游活动为中心而形成的配置产业,这就决定了旅

游产业具有开放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化,游客的旅游活动得以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开展,科技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扩大了旅游产业的内涵。因此,从根本上说,旅游产业具有对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本质上即具有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 2.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一词最早起源于德国的马克斯·霍克海默(MaxHorkheimer)和西奥多·阿道尔诺(TheodorAdorno)在1947出版的《启蒙辩证法》中的“culturalindustry”,亦被称为“文化工业”。但是目前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对于文化产业都无统一定义。戴维·思罗斯比(DavidThrosby2001)认为:文化产业就是“在生产中包含创造性,凝结一定程度的知识产权并传递象征性意义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他在《经济学与文化》一书中用同心圆对文化产业的行业范畴进行划分。处于同心圆核心层次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创意艺术,如音乐、舞蹈、戏剧、文学、手工艺等,此外,还包括更新一点的艺术形式,如表演艺术等;围绕这一核心的是那些具有上述文化产业特征同时还生产其他非文化商品和服务的行业:图书和杂志出版业、广播电视业报纸业和电影业;而处于同心圆最外围的则是那些有时具有文化内容的行业:广告业、旅游业和建筑服务业。 我国国家统计局在《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分类》标准中,将文化产业分为文化服务和相关文化服务两部分,具体包含新闻服务;出版发行与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等九大类。 三、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主要基于资源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渠道融合和企业融合

旅游产业的集聚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2004年12月第15卷第6期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 rnal of Gu ilin In stitu te of Tou ris m D ec.,2004 V o l.15N o.6 [旅游经济研究] 旅游产业的集聚及其影响因素初探Ξ 邓冰,俞曦,吴必虎 (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北京100871) [关键词]产业集聚;旅游业;影响因素 [摘 要]旅游产业近年来的蓬勃发展在某些地域呈现了明显的产业集聚的现象和趋势,通过对旅游业集聚的现象描述,归纳旅游业集聚的特征,分析其影响因素,并对政府在旅游产业集聚中所起的作用提出建议,指出旅游业集聚下一步需要关注的问题所在。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080(2004)0620053205 Tour is m I ndustry Cluster and its I nf luen ti a l Factors D EN G B in,YU X i,W U B i2hu (Cen ter f or T ou ris m R esea rch and P lann ing,B eij ing100871,Ch ina) Key words:indu stry clu ster;tou ris m;influen tial facto rs Abstract:T he recen t developm en t of tou ris m indu stry show s obvi ou s indu stry clu ster trend.T he p ap er,after an in troducti on of p resen tati on of tou ris m indu stry clu sters,ou tl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 rs of tou ris m indu stry clu sters.Som e suggesti on s are p u t fo rw ard to iden tify w hat governm en t shou ld do in fo rm ing tou ris m indu stry clu sters and w h ich issue shou ld be concerned in the fu rther study. 引言 产业集聚或类似的概念(clu ster、agglom erati on、concen trati on)在过去十几年中被反复地讨论,通常用来描述产业组织空间分布的特定形式,其相关领域一直是产业区位论和产业组织论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第一次提到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就是一国之内的优势产业以组群的方式,借助各式各样的环节而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平均分散在经济体中。产业集群是相关产业的紧密结合。”波特强调了地方性因素,他认为产业集聚不仅表现为地理上的接近,更重要的是特定的经济活动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联系。 本文在一般的产业集聚的基础上给旅游产业集聚定义为:旅游核心吸引物、旅游企业及旅游相关的支持企业和部门,彼此存在密切的经济联系,在一定地域空间内集中并协同发展旅游产业之间的集聚联系可以是垂直和水平方向的,还可以跨越地理和行政区域,依赖于旅游产业链的所有参与者,形成单一或综合的旅游产品。旅游集聚能提高服务效率,给旅游者提供高品位的旅游体验,从而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综合竞争力。 旅游业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成长壮大的新型产业部门,它具有不同于一般产业或行业的特点,无法套用标准的产业分类体系,许多学者创造性的分析了旅游产业在空间上分布的特性。王瑛、王铮认为不同于工业资源和工业产品的自由运输特性,旅游资源是分散的,而且多数是不可移动的,决定了旅游活动只能在具有旅游资源的地方进行:而且旅游资源对不同的人来说具有不同质性,很难将旅游产品划分为单位进行运输和出售。 旅游产品的无形性决定了其辐射范围不像有形 35 Ξ[收稿日期]2004209217 [作者简介]邓冰(19772 ),女,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与旅游地开发。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原文出处】资源开发与市场 【原刊地名】成都 【原刊期号】20104 【原刊页号】322~326 【分类号】F9 【分类名】旅游管理 【复印期号】201007 【英文标题】A Study on the Convergence Development between Tourism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y 【标题注释】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09XJY033);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编号:09ZDB01);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项目(湘财教[200870])。 【作者】张海燕/王忠云 【作者简介】张海燕(1970-),女,甘肃省兰州人,硕士,教授,主要研究企业管理、旅游管理等,吉首大学商学院,湖南吉首416000;王忠云,吉首大学商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内容提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在回顾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产业边界做出界定,并构建了两大产业的互动融合机制;然后从价值链的角度分析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过程,并从技术、产品、企业、市场四个层面对两大产业的融合过程进行了解释;最后提出了通过体制观念整合引导市场整合,进而促进资源整合的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摘要题】本期关注 【英文摘要】The integration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y was the inevitable trend and requirement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this paper defined the industry boundaries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y, and constructed the interactive integration mechanism of the two industries. Then, it fromed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 chain, analyzed the integration process of the tourist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explained from four aspects(technology, products, enterprises and markets). Finally, it proposed the path of industrial convergence development: lead the market integration through the concept integration, thus contributing to 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关键词】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产业融合 tourism industry/cultural industry/industrial convergence 【正文】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同属国民经济中的第三产业,其中旅游产业是一个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同时也是一个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性、文化性是统一的,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文化在旅游经济中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并不断地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旅游业如何加大自身的文化含量、两大产业如何实现融合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将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产业融合

论山东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李东成(山东师范大学 齐鲁文化研究

论山东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 李东成(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014) 发表时间: 2004 -------------------------------------------------------------------------------- 摘要:山东民俗文化因其传承性强、地域特点鲜明、影响广泛而成为山东民俗旅游的重要资源。凭借此资源优势,山东的民俗旅游享誉国内外,成为山东旅游业一个富有潜力的增长点。但在当前的民俗旅游开发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山东民俗旅游的特点、类型和山东民俗旅游开发现状的基础上,就目前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开发原则和解决对策。 关键词:民俗;民俗文化;民俗旅游;山东 一、民俗文化、民俗旅游的界定 (一)民俗文化的定义 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1] 它是民俗旅游最重要的资源。民俗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文化,因此,也有些学者提出用“生活文化”指代民俗文化。 与精英文化或宫廷文化相比,民俗文化更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独特性、生动性和大众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与当代大众旅游的诸多特点相吻合,使得民俗文化成为民俗旅游的主体资源,这也是推动民俗旅游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民俗旅游的界定 早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国就已经开展了民俗旅游,从20世纪90年代起,学者们开始探讨民俗旅游的概念,陆景川、西敬亭、叶涛、李慕寒、刘印其、迟景才、仇学琴、陶思炎、温锦英、吴忠军、巴兆祥、吴必虎等人均对此有所阐述。 1990年,西敬亭、叶涛首先明确提出了“民俗旅游”的概念:“民俗旅游是民俗与旅游的结缘,以民俗事象为主体内容的旅游活动”[2]刘印其提出:“民俗旅游是借助民俗来开展的旅游项目,如寻根祭祖、朝山进香、民间艺术表演、民俗展览、民俗表演 (婚礼表演等)、节庆活动、风味食品、旧式交通工具、住民房等,一句话,就是‘到民间去旅游’,到民俗氛围里去切身体验”。[3]温锦英给民俗旅游下了这样的定义:“民俗旅游就是借助民俗来开展的旅游项目,它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俗事象和民俗活动为旅游资源,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鲜明、突出的民族性和独特性,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新鲜感,它的魅力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4] 前述诸位学者对民俗旅游界定,虽然有的比较宽泛,有的过于细致和繁琐,但大多认为民俗旅游是以民俗事象为基础的一项旅游活动。笔者认为,民俗旅游之所以成为一项方兴未艾、发

旅游产业集群研究综述_王润

第31卷第10期2012年10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 ol.31,No.10Oct.,2012 收稿日期:2011-10;修订日期:2012-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1110)。 作者简介:王润(1984-),女,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旅游、旅游规划与设计。E-mail:sleaky@https://www.360docs.net/doc/2917745620.html, 通讯作者:刘家明(1966-),男,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度假区、旅游规划与设计。E-mail:liujm@https://www.360docs.net/doc/2917745620.html, 1407-1412页 旅游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王润1,2,刘家明1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摘要:产业集群理论提出之后,各行各业中产业集群研究逐步繁荣,旅游产业集群也是其中之一。迄今为止,国内旅游产业集群涉及概念与类型、形成条件、发展评判、形成机理等研究主题,与学术研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旅游度假区、旅游产业集聚区等产业集群的案例研究滞后。本文根据国内外关于旅游产业集群的主要文献资料,按照定义与内涵、成因与机制、竞合关系与联系网络、区域影响的逻辑顺序进行梳理与归纳,并结合产业集群理论发展现状及国内外旅游产业集群研究对比,提出了旅游产业集群研究与其他产业部门集群研究及国际旅游产业集群研究的差距,最后提出国内旅游产业集群亟需加强研究的方面。关键词:旅游产业集群;集群成因;集聚机制 1引言 产业集群理论萌芽于19世纪末,成熟于20世纪末,该理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Marshall 提出[1],至1991年,Krugman 在《收入递增与经济地理》一文中,采用Dixit 和Stiglitz 在1977年提出的垄断竞争框架,模拟了制造业在某地的集中现象和集中过程,推导出中心—外围模型[2],即“产业在特定地方集中,其他区域成了为中心提供农业供给的‘边缘’区”,这一结论被验证,标志着产业集群理论初步形成[3]。1990年,Porter 在其所著的《国家竞争优势》中,系统地阐述了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强调产业若要建立国家竞争优势,必须先能善用4大关键要素(生产要素、需求要素、企业、相关产业与支持产业),加上“机会”、“政府角色”,彼此互动[4]。Porter 将这种“钻石模型”定义为产业集群。自此,产业集群的理论和实践作为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引起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和地理学等多学科广泛关注。其中,工业产业集群研究起步早、受关注程度高,研究成果较多。然而,服务业集群研究由于集聚机制复杂、依赖于消费市场、内部结构与工业产业集群有明显区别等原因,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旅游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先天的集聚式发展产业,因此研究旅游产业集群是探索服 务业集群的一扇窗口。笔者以“cluster ”、“tourism cluster ”、“旅游产业集群”为关键词,通过检索,共收集到英文旅游期刊文献21篇、中文旅游类核心期刊论文26篇、政府与非政府组织报告2份以及中文博士论文2篇。此外,本文所引用文献还涉及4部专著和关于“产业集群”、“旅游空间”、“网络空间分析”等领域的30余篇国内外论文。通过对上述文献的分析,本文对旅游产业集群相关理论、方法、内容及最新成果进行了梳理与归纳,旨在找出国内旅游产业集群研究的最新进展及未来研究重点,明确进一步研究的主题方向。 2旅游产业集群核心概念辨析 1999年,国际集群协会(The Cluster Consor-tium)在研究南非的旅游产业集群时指出:“旅游产业集群是旅游企业和相关组织机构在地理上的集中,它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合作,建立起了紧密的 联系,使得区域获取了整体的竞争优势”[5] 。这一概 念继承了Porter 以区域尺度为单元,以获得区域竞争力为根本目标的思路。国外的学者在进行旅游产业集群研究时大多认同Porter 的观点[6-7]。其他定义还关注到旅游产业集群的价值链与区域经济影响。如Molefe 在《南非旅游产业集群研究概述》中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策略研究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策略研究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策略研究 黔西南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有很多的文化遗产,其地理位置也就有很大的特色,近年来其旅游业不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黔西南地区文化,走进黔西南地区了解民俗民风,旅游度假。这不断发展的旅游业慢慢的带动了黔西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让黔西南地区的经济不断的发展,文化也得以快速的传播。为此,研究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故,本文重点的探讨了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旅游产业渗透文化内涵,提升旅游行业的生命力;旅游文化渗透更多的影视演艺精品文化,让旅游行业根据吸引力;重视民族节日,促进旅游行业发展;政府加强文化和旅游保障机制的健全工作。 一、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原因分析 黔西南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效地融合有利于该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快速发展,同时其融合发展也是有其地区原因的,主要表现在:第一,地方政策营造产业融合的优良环境。黔西南地区具有古老的文化,还有很多古老的建筑,非常适合搞旅游行业,地方政府也抓住了地区的这一特色,

不断的开拓旅游资源,创办各类文化旅游企业,同时这些企业也为了招揽顾客不断的创办各类活动,比如古老文化知识竞赛活动,根据地方风俗创办的各类节庆比赛活动等等。第二,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两者融合的有效的物质基础。第三,城市化建设对产业融合发挥带动效应。黔西南地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也逐步的快速推进,在通过旅游创收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升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将该地区打造成旅游文化相融合的旅游城市。第四,地方政府不断的扶持基础建设,为两种融合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比如,近年来,该地区不断的完善交通设施,不断完善该地区的出行条件。 二、两者融合发展的途径分析 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旅游产业渗透文化内涵,提升旅游行业的生命力;旅游文化渗透更多的影视演艺精品文化,让旅游行业更具吸引力;重视民族节日,促进旅游行业发展;政府加强文化和旅游保障机制的健全工作。 (一)旅游产业渗透文化内涵,提升旅游行业的生命力 旅游地区要想招揽更多的游客,必须有其吸引人的地方。黔西南地区要想发展其旅游行业,就必须重视其地区文

旅游产业集聚发展模式解析

旅游产业集聚概念 产业集聚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不同类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高度密集地聚集在一起。 具体到旅游产业集聚,则是在一定范围内,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企业以及与之务配套的包括餐饮、住宿、接待、咨询等在内的上下游企业,在一定空间范围的高度聚集。 旅游产业集聚有利于降低旅游上下游产业链之间的沟通所需的成本,提高企业间的协作效率;可以增加同类型旅游产品之间的竞争,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等。 国家层面的支持政策研究 30多年来,国内旅游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对人们生活和社会经济运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一直以来,旅游业呈现空间上较为分散、规模较小、各自为战的特征。这汇总旅游发展路径不利于当前及今后我国旅游产业的进一步繁荣。 旅游产业集聚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近年来,国家旅游局、国务院办公厅等部门提出若干支持政策,推动旅游产业集聚化发展。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2009)》 意见指出,要有序推进香格里拉、丝绸之路、长江三峡、青藏铁路沿线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环渤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泛珠三角地区、海峡西岸、北部湾地区等区域旅游业发展,完善旅游交通、信息和服务网络。 该政策还明确支持旅游业根据区域空间条件进行片区化发展,显示国家对旅游产业集聚化的正面推动决心。 2、《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业的实施意见(2012)》 意见要求“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周边休闲度假带建设,积极发展休闲度假

旅游”,明确支持城市周边的旅游产业集聚区——休闲度假带的建设,从资本层面推动旅游产业集聚化发展。 3、《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 纲要支持为促进旅游产业集聚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国民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休闲公园、休闲街区、环城市游憩带、特色旅游村镇建设,营造居民休闲空间。 纲要还强调旅游产业集聚类产品的开发:加强国民旅游休闲产品开发与活动组织。鼓励开展城市周边乡村度假,积极发展自行车旅游、自驾车旅游、体育健身旅游、医疗养生旅游、温泉冰雪旅游、邮轮游艇旅游等旅游休闲产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4、《2015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工作报告》 在《2015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工作报告》会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首先肯定了浙江、安徽、山东等省对《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的贯彻落实。 其中,浙江省在相关政策文件中要求“以”旅游投资亿万工程为载体,建设大项目,搭建大平台,打造大板块,培育大企业,推动全省旅游业向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安徽省在《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到2020年,设区的市至少建成1处5A级景区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条城市旅游休憩带、1条特色旅游商业街(美食街、文化演艺街)。有条件的市要规划建设城市旅游综合体或主题公园。培育若干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环城市乡村旅游集聚带。等等。各地均为旅游产业集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金融、土地、政策、人才等方面的保障政策。 同时,李金早局长指出,需要实施旅游度假区国家标准认定,在省级旅游度假区中,选择一批符合条件的,正式认定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此外,他还指出,各地应破除旅游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政策障碍,推进旅游公共服务的有机衔接,着力加强区域旅游资源合作开发、旅游产品和线路打造、旅游市场监管等方面合作,实现产业布局一体化、市场营销一体化、服务体系一

中国民俗旅游发展趋势分析研究

中国民俗旅游发展趋势研究-旅游管理 中国民俗旅游发展趋势研究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厚多彩,构成了旅游资源的重要基础,我国民俗旅游1983年始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民俗旅游特色鲜明、表现形式多样、成果丰硕,民俗旅游已形成产业化发展趋势。 雷俊霞 1983年,山东潍坊“石家庄千里民俗旅游线”开启了中国民俗旅游最具重要意义的一年,民俗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新形式,开始引起各界的重视并逐渐得到推广。迄今为止,中国民俗旅游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风雨历程,民俗旅游经历了起步阶段、快发展阶段和深化成熟阶段等发展阶段。民俗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可惜的成绩,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今民俗旅游已经与自然风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一起构成中国旅游的三足鼎立,其参与型和体验性成为新时期休闲旅游和体验旅游的重要卖点。中国民俗旅游业出现了诸多新的领域和热点,探讨民俗与旅游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才能提升民俗旅游的竞争力,促进其长久发展。 一、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民俗旅游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为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水平的提升,求新、奇异、求奇,注重参与型与体验性,民俗旅游逐渐发展起来。民俗旅游的发展在中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起步阶段。改革开发以来至1989年,这一时期,民俗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逐渐得到推广,作为风光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的重要补充而存在,在

旅游活动中所占比重较少、规模小、范围窄。 快速发展阶段。1990年—1995年我国的民俗旅游逐渐引起全国各界的关注,很多著名的民俗旅游景点出现,如深圳的锦绣中华。这个阶段,我国的民俗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多样化,从单一的观赏发展到多样的参与。 深化成熟阶段。1996年至今,我国民俗旅游开发不断成熟,与自然观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一起构成我国旅游的三足鼎立局面。同时,这些年也出现了中国的民俗旅游亮点活动,如从2002年—2011年我国各地陆续推出的民俗旅游主题活动,这一系列活动的设置使我国的民俗旅游开发走向深入与成熟,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印象刘三姐等大型民俗项目的出现即是其典型的标志。 二、民俗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在民俗旅游30过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如我国旅游界越来越重视民俗旅游的开发,民俗旅游成为旅游开发中最具潜力的方面。同时,民俗旅游的发展也迎合了国内游客对文化旅游的多元需求。国家旅游局也组织策划了一系列民俗主题旅游活动、主题旅游线路和主打项目,都凸显了民俗旅游额独特魅力。民俗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每年我国的传统节假日,都是民俗旅游的高潮期,清明踏青游、端午近郊游、中秋赏月之旅、春节庙会游,使得民俗旅游热闹非凡。民俗旅游发展促进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发展,对我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挖掘、抢救、保存与弘扬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民俗旅游发展中业态逐渐多元化 我国的民俗旅游发展初期是作为自然旅游与历史文化旅游的重要补充而存在的,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民俗旅游的形式逐渐多样化,民俗

旅游产业集群的文献综述

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论文题目 林晓青 学生姓名 08012012 学生学号 工商管理2008级4班 专业班级 溪口风景区旅游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因素研究 韩晓燕 指导教师 工商管理系 系 别

文献综述 随着全球经济不断的发展和实现国际化,作为服务业的旅游行业也以着迅猛的发展姿态成为发展规模最大的行业之一。产业集群现象已经发展成了一个世界性的经济趋势,国内外对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已经很成熟,其相关理论大多应用于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产业集群也成为学术界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理论和实践都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中。 1旅游产业集群的相关定义 1.1产业集群的概念 迈克尔·波特(porter,1998)在1990年提出产业集群这个概念,他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一个特定的领域或者特定的行业内,首先由一些在地理上临近,企业的发展及运作有着一定的联系,形成产业链,共同合作竞争的产业实体。产业集群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罗利兰德和赫托格(J·A·Theo Rolandt and Pim den Hertog,1998)对产业集群的定义理解为:企业之间为了减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形成市场保护,加强企业之间的学习,创新,促进企业间的信息技术交流,形成风险共担而企业间彼此联系较强的无形网络,这种网络就是产业集群 王缉慈(2002)将产业集群定义为“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互相联系的公司和关联机构,它们同处一个特定的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联系在一起,具有专业化特征” 2 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研究 2.1 国外对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研究 特伯格·莫莱菲为例(Tebogo Molefe,2002)支持地理范围内德集中是促进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因素,他在《南非旅游集群研究概述》(South African Tourism Cluster Study Summary)中指出旅游产业集群是指企业通过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旅游企业通过合作也提升竞争力,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承担风险,共同创新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旅游价值链的合作模式。 Debrah和Richard Kwame(2003)指出旅游产业集群也可以是一种虚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