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单元备课 全册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单元备课全册

人教实验版数学第一册第一单元《数一数》备课

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多数学生已有数数基础,教学时在这基础上,运用一些图片等直观教具,学学习数数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的兴趣。

二、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初步经历运用点子图表示物体个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和一一对应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通过数学校的花草树木,教育学生要保护学校的花草树木.

三、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先学习数数,在数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比多少、比长短和比高矮。

四、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五、单元评价要点

数数。

六、课时安排

本单元计划课时数: 1 节

第一册第二单元《比一比》

朱艳香

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在入学前,通过对各种物体的感知,已经积累了有关“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的感性经验。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初步感知“长”、“短”、“高”、“矮”的含义,引导学生学会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长”、“短”、“高”、“矮”的含义,学会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

3、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4、通过比较教室花草的数量,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三、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学生在入学前对各种物体的已经感知,对“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有了初步的感性经验。本单元学生在数数的基础上学习“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为进一步学习比大小和以后数学的应用打下基础。

四、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长”、“短”、“高”、“矮”的含义,学会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

五、教学重点剖析

课题一: 比多少

1、教学重点: 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要素: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掌握比较的方法.

3、与其它教学重点的联系:学生在入学前对“比多少”的感性经验。

4、突出重点的策略:

1、引出“同样多”和“多”、“少”的概念,使学生直观地看到:一只小兔搬一块砖,砖没有剩余,小兔和砖就是“同样多”;一只小猪搬一根木头,还多余一根,就是木头比小猪多,小猪比木头少。

2、设置“小猪给小兔盖房子”的童话故事情为教学知识提供背景,引出学习内容。

3、通过比较小兔和砖、小猪和木头比较,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出“图中还可以比什么?”还可以进行动物之间的比较,也可以将桌上的水果与猪和兔等进行比较……

4、让学生用三角形、正方形或苹果、雪梨等学具摆一摆同样多和谁比多、谁比谁少,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巩固比较的方法。

课题二: 比长短、比高矮.

1、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长”、“短、”“高”、“矮”的含义,学会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

2、要素: “长”、“短、”“高”、“矮”的概念和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

3、与其它教学重点的联系:学生在入学前对“比长短”、“比高矮”的感性经验。

4、突出重点的策略:

(1)、教师给每组提供一种物品,可以是几根纸条、几根绳、几枝铅笔,也可以是几把尺子等,每种物品最好是长短不一的.让学生观察这些物品,看能发现什么,把观察到的情况在组内交流,再在全班汇报,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短,从而引出“长”、“短”的概念.

(2)、通过比较这些物品,探索比长短的方法,如有的学生是把纸

平放在桌上一端对齐进行比较,有的是把铅笔戳在桌上进行比较,有的还可能是看出来的。

(3)、通过“做一做”的各种活动,如比手掌、比两臂伸平后的长度、比绳子等,启发学生自由选取物体进行比较。

(4)、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探讨比高矮的不同方法。如直接比的方法,作记号比身高的方法等。

(5)、通过排队,看谁最高,让学生体会比身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用数学的乐趣。练习一

1、教学重点:进一步加深对“长”、“短”、“高”、“矮”概念的理解,巩固比较多少、长短、高矮的方法。

2、要素:“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的练习。

3、与其它教学重点的联系:对前面刚学完的知识进行巩固。

4、突出重点的策略:

(1)、让学生认识“多”、“少”、“长”、“短”、“高”、“矮”等字,学会读题。

(2)、让学生找出关键字和词。因为学生第一次做这样的练习,教师应教会学生审题。如:“在多的后面画√”,就只在多的后面画√,少的后面就不要画符号。

(3)、组织学生讨论比较的方法。

(4)、在教学中渗透比较数字大小的知识,为今后学习“大于”、“小于”作好铺垫。

(5)、说明比较长短、高矮时相差较多的可用观察法;相差不多的要用一端对齐的方法,

也可以用尺子量.

(6)、比较高矮要站在同一平面上.

六、教学难点剖析

第一课时: 比多少

教学难点:

1、谁比谁多,谁比谁少的语言表述.

原因分析:

一年级的孩子,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在比较时,“谁多”“谁少”他们能说出来,但当问到“谁比谁多”,“谁比谁少”时,有好多孩子就糊涂了.

解决策略:

1、弄清谁和谁比?谁多?谁少?

2、弄清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3、语言规范:多的比少的多,少的比多的少.

4 让学生动手用摆一摆“同样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加深概念的理解.

第二课时:比长短比高矮

教学难点:

1、谁比谁长(或短),谁比谁高(或矮)的语言表述.

2、多种物体进行比较.

原因分析:

1、学生对“谁比谁长(或短)”,“谁比谁高(或矮)”不理解,语言表述不清.

2、多种物体进行比较时,没找准比较对象.

解决策略:

1、弄清:谁和谁比?谁长(或短)?谁高(或矮)?

2、弄清:谁比谁长(或短)?谁比谁高(或矮)?

3、语言规范: 长的比短的长,短的比长的短;高的比矮的高,矮的比高的矮.

4、让学生动手操作:(1)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2)两头都不对齐. 用观察法比出物体的长短…...

5、比高矮时要站在同一平面上.

第三课时练习一

教学难点:

学会读题、审题。

原因分析:

1、刚入学的孩子认字少,对“多”、“少”、“长”、“短”、“高”、“矮”、“最高”、“最矮”等重点字或词不认得,不能很好地理解题目的意思.

2、学生第一次做练习,审题困难.

解决策略:

1、教学生认读“多”、“少”、“长”、“短”、“高”、“矮”、“最”等重要的字或词.

2、领着学生读题.

3、对各类题目的要求规范化.如:在长的后面画√,短的后面就不要填了。

4、强调比长短时,物体要伸直,比高矮时要站在同一平面上。

5、讲清现实生活中许多东西的长度不能直接进行比较或直接比较有困难,这时就需要间接的进行比较。

七、基本课型的教学策略

低年级儿童在入学前,通过对各种物体的感知,已经积累了有关“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的感性经验,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特点和认识规律,提供生动有趣的情境,创造观察、操作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做他们想做的,在做中理解知识,在已有的感性经验基础上,充分体验“同样多”、“多”、“少”以及“长”、“短”、“高”、“矮”的含义,并通过合作交流,体会互相学习的乐趣.

八、单元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主讲稿

罗庄区第三实验小学寇淑娜

一、教学内容

1.1~5各数的认识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3.0的认识和加减法。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的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三、编排特点

1.1~5的认识相对集中编排。

(1)“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太长,现拆分为两部分。

原通用教材是一个数一个数地从数概念的各方面认识;在教学加减法的含义后,每认识完一个数就练习相应的加减法。这样小步子地进行教学,很扎实,符合当时的实际。现在如再一个数一个数认识,学生会没兴趣。所以,现在先集中认识1~5,再教学加、减法。

(2)继承了重视数概念教学的做法,从数概念的各个方面进行认识。

2.尊重学生个性,体现算法多样化。

四、具体编排

(一)1~5的认识主要内容:1~5的基数含义、认读写、数的顺序、比大小、序数、组成。

1.1~5各数的基数含义及认、读。

数数(两种以上的事物)— 抽象出数— 摆相应数量的实物(从3开始摆几何图形,增加兴趣,为学习几何知识打基础。)

2.1~5的排列顺序。

两个层次:

(1)计数器:从2开始,每个数都是在前一个数的基础上,再拔一颗出示的。(感知相邻两个数的关系)

(2)点子图:从整体上把握1~5各数的顺序。

3.1~5的写法。

(1)这部分教学可能存在的问题:集中教学写数,确实有困难。

造成困难的原因:

①对数字的结构、笔顺掌握很难(3写成 m,0、6、8也很难,要花较长时间才能写好)。

②儿童手指小肌肉群还很不发达,易疲劳,写字时间长了对身心发育有害。

③原通用教材1个1个地认及加减法,教学时间较长,很自然地分散了这个难点。

(2)解决的办法。

写数集中编排,不一定集中教写数。因为一节课全用来写,枯燥,对身心发展不利。

教学时可根据本班具体情况灵活处理,调整每节课内容。

可把写数分散在认数的每节课中(数的认识会用一段时间教学),每节课利用十分钟练习写数,这样就分散了教学难点。

4.比大小。

(1)具体编排:

(2)与原通用教材的不同:

创设小猴吃水果情境。好做法:①编故事,提问题,自然比较。

②制成多媒体动态呈现知识形成过程。

原通用教材:分步出

① 2的认识出“>”;

② 3的认识出“<”;

③ 6的认识教学写法。

实验教材:

①先整体认识;

②通过练习逐步掌握用法。

(3)好的做法:

5.第几。

(1)通过生活情境引入,在具体情境中区分几个和第几,感受数的顺序。(2)好的做法:

将静态教材动态化:观察情境图常规提问——第一位阿姨买票走了后,小朋友排第几?

课件:动态呈现买票过程。好处:

①符合生活实际。

②使教材更活、更生动,利用得更充分。

③使学生直观地通过人物位置的变化,体会顺序变化

6.几和几(数的组成)。

(1)组成的重要性:

①数概念的重要方面。

②计算的重要基础。

(2)两个层次:

①以4的组成为例,借助操作帮助学生认识4以内的组成。

②小组合作,摆小棒探索5的组成。

通过操作学习组成,把数的各种组成摆出来,帮助学生记忆。

(二)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主要内容:加、减法的含义、1~5的加减法。

1.加法的含义。

(1)原通用教材:强调合并(小孩合气球,形象、直观),手势表示。

(2)实验教材:仍重视含义。

分为三个层次:

①情境引入、直观演示,体会含义。

②通过过程图进一步说明含义。

③通过操作逐步感悟理解含义。

主题图:

①有故事情节,素材更加丰富。

②情节具有连续性。

2.加法的计算。

(1)原通用教材:借助数的组成来计算。习题、计算前复习。

(2)实验教材:突出算法多样化,允许喜欢的算法。

呈现了三种不同水平的算法。

表明解决同一问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不要急于评价、暗示,保护自主发现的积极性,重自主选择。

3.减法的含义、计算编排同加法。

(1)减法含义:

①强调含义:去掉。

②情境与加法呼应,是延续的:主题图、小丑图。

目的:提高兴趣,在连续的故事情节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自然而然学数学。

(2)减法的计算:与加法编排相似。

(三)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与原通用教材相比,变化不大。

1.0的认识。

(1)0表示没有:小猴逐次吃桃。0表示起点:尺子的0刻度。

(2)情境图:原通用教材:杯子、静态。

实验教材:小猴吃桃、动态。

(3)好的做法:编故事、逐次贴卡片或课件动态展示。

①生动、有趣的情节,体会从有到无动态过程

②更好理解0表示没有的含义。

③教材显得生动活泼。

2.0的加减法。

五、教学建议

1.教学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2.提倡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算法,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较高水平的算法,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主讲稿

一、教学内容

两部分内容:

目的:加强立体与平面的结合,更全面、更好地认识几何形体。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三

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

4.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三、教材说明

1.教学立体图形。

(1)编排思路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举出了许多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实物━━进行简单的分类,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抽象出其一般的几何形体,给出几何名称━━举例身边哪些物体是这些形状的━━做一做,通过大量操作活动帮助感受、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在头脑里形成清晰的表象。

(2)做一做

第1题:推一推、滚一滚、转一转、搭一搭等活动,调动多种感官感知特征。

圆柱、球容易滚动,球可任意滚动。长方体、正方体不易滚动,只能推动。

搭物体时,两个平平的面搭在一起不容易发生倒塌。

第2题:一个游戏,根据建立的几何形体清晰表象,通过触摸找指定的物体。

教、学具的选择、位置要注意: 大小要合适。太小特征不明显,太大只能摸到局部,无法整体感知放到能够得着的地方。

2.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

(1)利用立体图形的某个面引出平面图形

按形状分类— 分成四类 — 给出每类的名称

(2)通过画画、涂色、拼摆等活动充分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

四、教学建议

1.通过操作、游戏等活动充分感知立体图形的特征。

小学阶段教学的几何是实验几何,很直观,不是严密的几何证明。只要通过活动、操作直观感受几何形体的特点就可以了,不必要求过多的形式逻辑的推理。实际上,在小学的几何教学中应在同一层次上增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在面上进行扩展,让学生充分感受几何形体的特征,而不是加深难度。

①让学生通过大量的不同形式的活动体会感受物体的形状。

②描述特点的语言直观、形象就可以,不必要求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

2.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1)从生活实际引入。

(2)举出生活中的实例

(3)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体会数学的应用。如“足球做成圆柱状的好踢吗?”

五单元分类

孙培霞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充实了原义务教材“准备课”中按单一标准分类的内容,增加了按不同标准分类,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建立分类的思想,掌握分类的方法。在这里,把分类单列一单元进行教学,是为了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初步的分类方法。

(二)教学目标

1.按照某一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2.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3.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

性。

(三)教材分析

1.单一标准的分类。

首先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介绍分类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分类的意义。然后通过大量的操作使学生掌握分类的方法,能够按某一给定的或选择某个单一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能够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老师们可以看一下教科书第38页,在本单元的开始呈现了超市一角的文具柜台,相同的文具都是摆放在一起的。从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介绍分类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分类的意义。然后通过学生动手分学具盒中的学(有小棒、数字卡片、小立方体、圆片、三角形等,让学生分一分,将相同的物品摆放在一起)来教学按单一标准分类,并使学生体会单

一标准下分类结果的一致性。

2.不同标准的分类:小组活动按不同标准分类。

教科书第39页,通过分铅笔的活动(非常易在课堂中实施的活动)教学按不同标准分类。可以提供15枝铅笔,有削过的有没削过的;有带橡皮头的有不带橡皮头的;有红色的有绿色的有花色的;有圆柱形的有六棱柱形的。下面给出了三种分法,第1个学生是可以按颜色分的,第2个学生是按削过没削过分的,第3个学生是按带不带橡皮头分的。下面还提了一个问题“还可以怎样分?”使学生能够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使学生体会在不同标准下分类结果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和灵活性。(四)教学重难点

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

(五)教学措施

1.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教学中应加强操作,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操作和活动体会分类的思想,掌握选择分类标准及正确的分类方法。比如,可以让学生分学具,还可以设计让学生分农作物(如豆类)、设计柜台等多种形式的分类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做”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体验分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2.要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设计学习素材。

⑴在引入这一单元内容的时候,老师们应注意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例如,安排学生在课前到商场、超市去调查;也可以将超市里分类摆放物品的情景录成录像带在课堂上播放;还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将教学环境移到图书室。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建立分类的思想,体会分

类的意义。

⑵在选择学具和教具时,老师们可以因地制宜,根据本地特点选择教具学具。例如,让学生回家准备红豆、绿豆、玉米粒、大豆等让学生进行分类,由于学生对农产品非常熟悉,在课堂上学生分的很熟练,不仅使学生感到很亲切,而且又体会到数学的工具性,从而培养起应用数学的意识。

⑶还应注意结合学生自己的日常生活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意义。例如在教学了分类内容之后,还可以让学生整理一下自己的书包,或者回家整理自己的生活用品(冰箱、衣柜、玩具)等等,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意义。

3.至于是先讲按单一标准分类,后讲按不同标准分类,还是将两种分类标准一起讲,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在将两种分类标准结合进行教学时,要想层次清楚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教具、学具。由于一年级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较差,要他们一下子按物体的用途、性质分类较难,他们最容易按照颜色、形状、大小这些明显的外部特征及数量多少对物体进行分类。在教学中,老师在选择学具时应注意这个问题,这样就可以避免给教学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我认为可以选择课本上出现的铅笔。

4.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同,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也千差万别。在对物品进行分类时,往往会有许多标准。比如教科书第40页,第3题“每行中不同的是什么?”第1行一般学生都会圈鱼,但也不能否认有的学生就不会选择圈狮子,他有可能解释解释说因为只有狮子是吃别的动物的动物。还有的学生也可能圈鹿,他也可能认为鹿的头上长角,其它三种动物不长角。这时老师可以适当的进行点播说:“你们说的也有道理”,并引导说:“你们想一想鱼是生活在哪里的?其它三个动物都是生活在哪里的?”对于学

生选择不同的标准所做的解释,老师应给与充分的肯定,不要挫伤学生,应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但也要注意不要过多引导学生找它们的不同,不能任意夸大,否则每一个都是不同的,老师将很难驾驭课堂,也失去了分类教学的意义。

第六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孙培霞

(一)教学内容

三部分内容:6~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使学生掌握6~10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5.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

6.使学生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7.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6~10各数,会读、会写,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难点:让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6~10各数的过程。此外,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这部分内容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四)教材分析

1.相对集中安排6~10的认识。

①这一单元是由义务教材第一册中的“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拆分得来的。教材的知识顺序和结构与义务教材相似,只是不再采用一个数一个数认识的方式,而是合并为三个部分。把6、7结合教学,8、9结合教学,10由于较特殊仍单独教学。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相邻两个数之间的联系和比较大小。

②而且继承了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重视数概念教学的做法,从数概念(数的基数、序数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数的大小的比较,数的组成)的各个不同方面一起进行认识。

③还继承了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认数和计算相结合的思想,在教学了一组数的认识之后,教学相应的加减法,将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结合起来教学,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掌握计算。

2.内容生动有趣,富有思考性。

本单元在内容的选择和呈现上比较注意现实性。

①首先,选择学生喜欢的素材作为数学知识原载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②其次,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生动有趣。如第72页用小鸡觅食的生动画面

引出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既有现实性和趣味性,又能直观地展示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及算理。

③再次,教材除了在和计算的过程中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外,还在教

科书的第46和57页两次集中安排了“生活中的数”,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3.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和用数学的乐趣。例如在教科书

的第47页、第51页、第58页、第62页安排大量“用数学”的内容,还在练习中安排了一些充分体现数学价值的习题。一方面帮助学生认识到我们所学的数学都是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另一方面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各小节教材说明

6、7的认识及加减法。

1. 6、7的认识。

(1)数数和认数6和7。教科书第42页,与1~5的认识相同,由打扫教室卫生的主题图引入――先用集合圈圈出各种数量的人物(6名学生,7个人,加上老师),让学生数一数――抽象出对应的点子图――再抽象出数6和7,让学生认数6和7,并会读――再让学生认识数所表示的数量的含义,并摆出相同数量的小棒。

(2)数的顺序。教科书第43页,与1~5的认识相同,借助计数器直观地表明相邻两个数的关系,并首次借助直尺教学数的顺序。

(3)比大小。借助点子图来比较数的大小,与义务教材不同的是,义务教材中都是呈现相邻两个数进行比较,这里第一次将3个数排在了一起,将新学的数与前面学过的相邻的数联系起来,使学生直观地看到相邻3个数之间的联系及它们的大小关系。5再增加1是6,6再增加1是7;6比5大1,7比6大1。

(4)第几。与1~5的认识不同的是,第几与几个同时出现,让学生区分第6瓶和6条,第7瓶和7条,表明数既可以表示数量也可以表示顺序,将数的基数与序数含义同时进行教学。

(5)写数。与1~5的认识相同,也是先示范,然后照虚线描数字。

(6)数的组成。

教科书第44页,我们设计了涂圆圈的方式,让学生在涂色的过程中体会6的组成,然后结合直观图让学生完整的填出6的组成。学生在一张纸上涂完所有6的组成后的图非常形象、直观而且可能很有规律,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6的组成并更好地记忆。7的组成没有全部给出,通过操作分木块,给出了3组,提出一个问题“看到每一组,还能想到什么?”,看到1组想到另1组,让学生联想,抛弃形式的东西,领会其相同的本质。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很有帮助,减轻学生记忆的负担,也为加减法教学做准备。(与义务教材相比难度降低了,原来在教学5的组成的时候就让学生由4和1组成5、3和2组成5,联想出1和4组成5、2和3组成5。现在到7的组成时才不出全,才让学生联想。)

(7)6、7的加减法。同义务教材相同,首次通过操作教学一图两式及写算式。教科书第45页,首先安排了摆小棒和摆圆片的两幅直观图,分别让两个小朋友从左边和右边两个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很自然的得出5+1=6、1+5=6和7-1=6、7-6=1两组算式,从而引出用一幅图表示两个算式。接着安排了摆一摆的例题,一方面通过情境图向学生说明,可以通过摆学具去计算有关6、7的加减法,另一方面进一步巩固用一幅图表示两个算式的知识。

(8)生活中的数。在教科书第46页,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包括数的基数含义和序数含义。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就在我们的身边,另一方面让学生用所学到的数去表示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和顺序,从中体会到用数学的乐趣。

(9)用数学。教科书第47页安排了一组以“金色的秋天”为题的用数学的内容。画面是一个整体,用情境反映数学问题,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深入,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老师应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情境来列加减法算式。教科书第51页也安排了类似的用数学的内容。

8和9的认识及加减法。

2. 8、9的认识。

(1)数数和认数8和9。教科书第53页,与6、7的认识相同,由“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主题图引入――数数的资源更加丰富了,让学生数一

数――抽象出对应的点子图――再抽象出数8和9,让学生认数8和9,并会读――再让学生认识数所表示的数量的含义,并摆出相同数量的图片。

(2)数的顺序。教科书第54页,与6、7的认识编排相同,借助计数器直观地表明相邻两个数的关系,并借助直尺教学数的顺序。

(3)比大小。与6、7的认识编排相同,将相邻的3个数排在一起,将新学的数与前面学过的相邻的数联系起来,使学生直观地看到相邻3个数之间的联系及它们的大小关系。7再增加1是8,8再增加1是9;8比7大1,9比8大1。

(4)第几。与6、7的认识编排相同,也是第几与几个同时出现,不同的是让学生分别将左边的8只蝴蝶和从左数第9只蝴蝶涂上不同的颜色,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几和第几意义的不同。

(5)写数。与6、7的认识相同,也是先示范,然后照虚线描数字。(6)数的组成。教科书第55页,教师通过提问启发学生自己摆出8和9的组成,并且8和9的组成都只给出了一部分,另一部分要求学生通过联想推出,要求比6、7的组成略高一些。

3. 8、9的加减法。

教科书第56页,提供了一幅画有8个恐龙的图,让学生写出不同的算式,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一图四式。接着在教科书的第57页,让学生通过摆学具计算两道加法算式和相应的减法算式,再直接用想一想的办法计算两道加法算式和相应的减法算式。

在教学一图四式时,在教科书第56页,呈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场面,教学要求与义务教材有所不同。老师们一定都很熟悉,原来义务教材要求学生能看着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现在教材中有的学生写出一个算式,有的学生写出二个加法算式,有的学生写出二个减法算式,有的学生写出四个算式,都可以,只要不错就可以。反映了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在教学中老师应灵活掌握教学要求,不要试图在一节课内解决所有的问题,因为学生的发展是有过程的,而且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学生互通有无,互相启发学习数学知识.

4.生活中的数。在教科书第57页,“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包括信封上的邮

政编码、计算器键盘上的数字、电话机上的数字、街道小区编号、车牌号等。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数,通过这些内容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就在我们的身边,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

到能用学到的数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中体会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5.用数学。教科书第58页安排了一组用数学的内容。画面是一个整体,用

情境反映数学问题,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深入,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老师应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情境来列加减法算式。

与6、7的加减法中安排的“用数学”的内容略有不同的是题中的某些已知数量不通过数数去得出,而改为告诉已知数量,这有利于学生通过分析数量关系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10的认识和加减法。

除主题图换成了和平广场放和平鸽与原来不同外,其它方面与义务教材相同。

1.10的认识。

(1)数数和认数10。教科书第64页,由“和平广场”的主题图引入――让学生数一数――抽象出对应的点子图――再抽象出数10,让学生认识,并会读――再让学生认识10所表示的数量的含义,并摆出相同数量的图片。

(2)数的顺序。教科书第65页,同样是借助计数器直观地表明相邻两个数的关系,并借助直尺教学数的顺序。

(3)比大小。与相邻的数9排在一起,将新学的数与前面学过的相邻的数联系起来,使学生直观地看到相邻2个数之间的联系及它们的大小关系。9再增加1是10,10比9大1。

(4)第几。考虑到学生已经比较熟悉数的序数含义了,这里就没有象前面

那样具体介绍。

(5)写数。与前面相同,也是先示范,然后照虚线描数字。

(6)数的组成。由于我们采用的是十进制计数法,满10要向进一,所以10的组成很重要。教科书第65页,先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的过程填出10

的五种组成,再让学生推想出10的另外4个组成,逐步加深学生对10的组成的理解。

2.10的加减法。省去了学具拼摆等内容,让学生对照点子图直接利用10的

组成计算,而且在计算5+5和10-5的时候,还取消了点子图,让学生直接想10的相应的组成算出得数。要求进一步提高。第69页第10题,统计拼摆小鱼用的黄色和红色三角形卡片的数量,是一道开放题,学生可列加法算式也可以列减法。关于小鱼头部的黄三角形算几个,有的老师问:“要不要求学生重复数?”我们认为在一年级(上)不主张重复数,义务教材也是在思考题中出现的。而且由于是用卡片拼摆出的鱼的图案,统计黄色三角形卡片的数量,所以不用考虑拼在一起的大三角形。如果学生算上了大三角形,也不能算错,应肯定他是对的,但不要故意引导学生去重复数。第11题,“图中哪些可以用7+3=10表示?”呈现了一幅学生们在农家小院里玩耍的情境图,这次是第一次出现给出算式让学生找情境的题,以前都是看图让学生列算式。而且在前面讲加减法含义时我们有过这样的渗透,让学生体会一个算式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老师们记得吧,学生拿着纸鹤走到一起的情境。现在是渗透不同的事情可以用一个算式表示,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的抽象、简明。

3.填未知加数。教科书第70页,通过事物的直观图和老师富有启发性的提

问,让学生得出()里填几。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备课

《课标》修改稿---学段目标之第一学段 (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数学思考 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 2、再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 4、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第一单元:单元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第1——2页)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第2——5页的内容,第2、3页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图中有教师、学生、鲜花、树木、楼房,人和物的数目注意用到10以内的各数。新教材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仅将数扩展到20,而且画面中,每个数量出现了多种角度数的话,还会数出很多,这就给予学生创设了充分观察、探究的空间。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数画中的事物,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的能力,并不要求都数到,只要教师心中有数,在学生数出以后能给及时正确的评价即可`。 单元教学目标: 1、在和谐愉悦的探讨氛围中,了解学生的数数和认数情况。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 3、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分利用材料资源,渗透思品教育。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学生数数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的数感。 2、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3、引导组织好学生小组学习,使学生初步感知合作学习的快乐及要求。 单元课时安排:约1课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单元备课 全册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单元备课全册 人教实验版数学第一册第一单元《数一数》备课 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多数学生已有数数基础,教学时在这基础上,运用一些图片等直观教具,学学习数数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的兴趣。 二、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初步经历运用点子图表示物体个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和一一对应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通过数学校的花草树木,教育学生要保护学校的花草树木. 三、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先学习数数,在数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比多少、比长短和比高矮。 四、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五、单元评价要点 数数。 六、课时安排 本单元计划课时数: 1 节

第一册第二单元《比一比》 朱艳香 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在入学前,通过对各种物体的感知,已经积累了有关“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的感性经验。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初步感知“长”、“短”、“高”、“矮”的含义,引导学生学会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长”、“短”、“高”、“矮”的含义,学会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 3、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4、通过比较教室花草的数量,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三、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学生在入学前对各种物体的已经感知,对“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有了初步的感性经验。本单元学生在数数的基础上学习“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为进一步学习比大小和以后数学的应用打下基础。 四、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长”、“短”、“高”、“矮”的含义,学会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 五、教学重点剖析 课题一: 比多少 1、教学重点: 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要素: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掌握比较的方法. 3、与其它教学重点的联系:学生在入学前对“比多少”的感性经验。 4、突出重点的策略: 1、引出“同样多”和“多”、“少”的概念,使学生直观地看到:一只小兔搬一块砖,砖没有剩余,小兔和砖就是“同样多”;一只小猪搬一根木头,还多余一根,就是木头比小猪多,小猪比木头少。 2、设置“小猪给小兔盖房子”的童话故事情为教学知识提供背景,引出学习内容。 3、通过比较小兔和砖、小猪和木头比较,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出“图中还可以比什么?”还可以进行动物之间的比较,也可以将桌上的水果与猪和兔等进行比较…… 4、让学生用三角形、正方形或苹果、雪梨等学具摆一摆同样多和谁比多、谁比谁少,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巩固比较的方法。 课题二: 比长短、比高矮. 1、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长”、“短、”“高”、“矮”的含义,学会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 2、要素: “长”、“短、”“高”、“矮”的概念和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 3、与其它教学重点的联系:学生在入学前对“比长短”、“比高矮”的感性经验。 4、突出重点的策略: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1 一、教材说明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苏教版]第十一册《圆的认识》 二、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圆的各局部名称。 2、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直径;理解并掌握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3、能正确纯熟地掌握用圆规画圆。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自主发现、交流合作的才能。 三、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具演示 (1)老师演示,学生观察,找出圆并感知圆,得出其是平面图形。 (2)比拟与其它平面图形的区别,知道圆是曲线围成的图形。

2、师生对话 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圆,老师课件演示,并注意与球的区别,设置车轮是圆形的悬念。 (二)、探究新知。 1、各局部名称介绍 (1)师画圆,生注意观察 (2)讲解圆心的定义,并让学生知道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3)知道什么是半径、直径,明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4)新授中的稳固:在圆内找半径和直径。(根据课堂变化出示课件稳固圆的知识) 2、画任意圆和固定圆 (1)生画一个任意的圆。 (2)继续画一个固定的圆,并剪下来。 3、操作与发现 (1)明确要求,分小组进展操作。 (2)学生通过画、量、折等方法,探究同圆内半径,直径的特征及二者间的关系。 (3)学生操作后交流,并将交流结果记录在发现纸上。 (4)学生反响交流信息,师生共同评价。 (三)、新知稳固 1、根本练习,稳固本节课圆的知识。

2、发散性练习,进步学生对圆的认识。 (四)、运用实际 用本节课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课始留下的车轮问题。 (五)、根据课堂实际灵敏进展总结或延伸。 四、课后反思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才能、获取新知识的才能、分析^p 和解决问题的才能,以及交流与合作的才能。本节课老师通过创设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如导入中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如自我习作、操作表演、大家共赏,享受成功的愉悦,可激发学生探知的欲望。如让学生剪、折、画、量、议、找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可培养学生的动手、理论才能,学会探究的方法。如通过学生评价老师、学生,师生平等相待,可解放学生的脑、手、眼,让学生大胆地想、放开去说、随心地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才能。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民主平等、开放自由、心心相映、情感交融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这样教学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置身于这样的学习情境之中,真正到达了让学生享受学习的意境。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电子教案 第一单元 准备课 1、数一数 数数: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1开始,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所对应的那个数,即最后数到几,就是这种物体的总个数。 2、比多少 同样多: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时,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比多少: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 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第1单元准备课 第1课时数一数 【教学内容】教材P2-P5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具准备】 1、挂图或幻灯片,内容是课本第2~3页学校开学图。 2、小黑板一块,内容是课本第4~5页1~10的各数实物图。

3、1~l0各数的数字卡片共l 0张。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师:小朋友,你们已是一年级学生了。这一节,我们上的是数学课。师:数学课要学什么本领呢?它要学的知识可多呢! 二、新授 1、教学“学校开学图”。 出示放大图。(指着挂图向学生讲解) 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里都画了些什么? (1)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2)指明学生说一说。 (3)问:图上有几座房子?有几面红旗? 师:一座房子,一面红旗都是1件东西。 问:找一找还有什么的数量是1的? (板书“l”,全班同学读两遍。) (4)问:有几个同学向老师行礼?(2个同学)有几个同学拉单杠?(2个同学) 问:图里还有什么数量是2? 小结:2个同学向老师行礼,2个同学在看书,2个同学在观看踢足球……它们的数量都是2。 (板书“2”,全班跟读两遍。) (5)问:谁能说一说有几个小朋友踢足球?(3个小朋友) 问:图中还有哪些数量是3的?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含每单元教材分析、每单元归纳总结、总复习教案213页)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含每单元教材分析、每单元归纳总结、总复习教案) 第一单元准备课 (一)教材内容 ◇数一数 ◇比多少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1.数一数。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并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数数的资源非常丰富。安排一个校园场景,有非常丰富的数数资源,包括数量在1-10的各种事物,每个数量的事物都不止一种。 在教材中我们给出人物数量是20,以便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 ·充分地观察、充分地数。 ·对数数方法进行指导。 ·组织学生数一数身边的事物。 ◇给出了1~10十个数字,了解学生认数字情况 ·数字什么时候出示可以灵活把握。

◇把握好教学要求。 ·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地学会数数的方法。·对1~10十个数字,只是了解不是正式教学。不要求学生全部认识1~10各数。 ◇注意结合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 “比多少”通过一一对应比较两组事物的多少,使学生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事物的多少。 ◇由童话故事引出学习内容。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童话故事,以此为背景引出学习内容。 ◇提供了丰富的比较素材。如“一张石桌”“三个苹果”“四根萝卜”“四个小凳”“两条跳出水面张望的小鱼”等等,教材提出“图中还可以比什么?”提示老师可以利用这些东西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充分地感知“同样多”“多”“少”的含义,掌握比较的方法。 ·比较的两种事物,尽量能够建立起合理的对应关系。 ◇练习中安排了不同形式的习题。 第1单元准备课 第1课时数一数 【教学内容】教材P2-P5

2023-2024新版人教版小学数学1一年级上册(全册)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新教材)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人教版教材(新版)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准备课 第二单元位置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一) 第五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六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 第七单元认识钟表 第八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第九单元总复习

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等。(2)同桌讨论交流。 (3)提问:现在你们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打算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小学生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2.数数:逐一数出1~10的人和物。 (1)提问:你看了这幅图,你能数出多少人或物吗? (2)小组合作学习,先数给同桌听,再小组交流。 (3)怎样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呢?(按照一定的顺序数。)小结:我们在数物体的个数时,可以用笔点着数也可以用笔做记号数,这样就能不重复不漏数。 3.认读1~10各数。 (1)全班齐读1~10各数。 (2)老师读数,学生在课本上找出这个数。回答老师的问题,我们要 爱护学校的树木、花草, 尊敬老师,团结同 学…… 2.(1)学生先自己数数, 再按顺序数出自己喜欢 的数。 (2)学生积极说出自己 数的人和物:如有的说学 校有一面红旗,两个单 杠…… (3)学生明确要求后按 照一定的顺序数。 (4)学生拿出自己的铅 笔盒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数一数有 几支铅笔,并交流自己怎 么数的。预设:有的学生 可能说是自己一个一个 点 着数的。 3.学生再次巩固1~10 各数。 3.在1~10 中选出自己喜 欢 的数,并说一句话。例如, 我有一双眼睛,我家有四 口人…… 答案:教师鼓励学生积极 发言。如果有答案,老师 把题目答案加上。 4.照样子画○。 答案:○○○ ○○○○○ 三、巩固练 习。1.数数游戏。 老师说数字,学生伸出手指 头。例如,老师说:“4在哪 里?”学生伸出4根手指头, 抖抖手指头说:“ 在这里。” 1.同桌间合作完成。 2.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订正。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一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第1——1课时 数一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初步经验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过程,初步相识按依次数数方法; 2、初步经验运用点子图表示物体个数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和一一对应思想; 3、初步学会用数学目光视察现实事物,浸透应用意识; 4、在别人扶植下,初步体会数学意义与乐趣。 教学重点 初步经验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再用点子图表示数过程,初步相识按依次数数方式。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和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创设情境谈话:小挚友们都爱玩,你们最想到哪儿去玩呢这节课老师要带我们班小挚友到儿童乐园。〔学生闭上眼后再睁开双眼同时,出示儿童乐园情境图〕 爱玩是孩子天性,尤其是刚刚升入一年级学生对于第一节数学课,以儿童乐园玩耍作引子,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爱好,从上课开始便能全心投入,进入一个最正确学习状态]。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自主探究 〔1〕提问:在儿童乐园,你看见了什么 分小组沟通后集体沟通 2〕描绘:绚丽阳光下,绿树成荫,鲜花怒放,鸟儿欢快歌颂,蝴蝶欢乐飘舞,小挚友们玩得多快乐呀,他们有在骑木马,有在荡秋千,有在坐小飞机,有在滑滑梯,玩多快乐。 2、互动沟通 〔1〕提问:儿童乐园里有好多东西,你能数出它们各有多少个吗 〔2〕学生先自己数一数,再数给同桌听。 〔3〕选几名学生做向导,带着其余小挚友按依次数数。 3、共同优化,形成结论 〔1〕绽开探讨:怎样数数才能又对又快 分小组探讨后集体沟通 〔2〕小结并强调一个一个按依次数。〔从左往右,从上往下等〕 4、抢答练习 〔1〕提问:1个……学生接:1个滑梯;2架……,学生接2架秋千……〔图片展示,从主题场景中逐个抽取10幅片段图〕 〔2〕自己看图说图意如:3架木马…… 5、点子图表示数 我们可以用一些最简洁符号表示物体个数,你想用什么表示我们就用点子图表示好吗1个滑梯用1个点子表示〔演示出现1个点子〕 怎样表示秋千个数为什么怎样表示木马、飞机个数你还有什么想法〔让学生充分地说〕探究:什么物体个数用7个点子表示8个点子表示是什么怎样表示气球个数10个点子表示什么 过渡:小挚友,漂亮校园就是我们乐园,让我们一起到儿童乐园中去玩吧!找找数娃

新课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景里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十几减9。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发展探究、思考的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 教学重点: 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十几减9。 教学难点: 理解十几减9的退位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讲到小猴子水果店里的桃子可香甜了,你看(挂图出示)小白兔蹦蹦跳跳跑来了,它对小猴子说:“我买9个”。你们能看图提出哪些要解决的问题呢? 学生互相说图意。 全班交流,提出:还剩多少个的问题。 应怎样计算呢? 根据回答板书:13-9=□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实物操作。 讲述:假如用小棒来表示,你应该怎样摆、怎样算?(学生摆学具) 2、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再四人一组互相讨论:13个怎样减去9个? 3、小组汇报:你是怎样算的? 4、结合学生的回答演示不同的算法。

方法一:10-9=1 1+3=4 方法二:13-3=10 10-6=4 方法三:9+( )=13 9+(4)=13 …… 5、师:同学们能用这么多方法来计算13-9,真不简单,告诉老师,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算法的优化) 6、试一试。 出示:14-9= 12-9= 17-9= 让学生用方法二来计算。 提示:可以先用小棒摆摆再计算。 指名学生口答,并要求说出算法。 三、巩固应用,深化拓展。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意。 (2)先独立完成,再同伴交流。 (3)全班交流算法。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说说算式的含义以及计算的方法。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说说计算的方法。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你能帮小蚂蚁算一算吗?指导书写格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游戏“夺冠军”: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发现算式间的某种联系,知道可以利用相邻的算式推出得数。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师: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 这些知识你是怎样学到的?先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十几减9) 板书设计: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选用适当的单位表示长度,会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2.能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初步形成估计意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 增强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引导学生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再动手实际量一量,进一步学会使用测 2.量工具和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从而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激疑 1.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①长度单位:米(m)、厘米(㎝) ② 1米=100厘米 1m=100㎝ 2.今天,米和厘米又来找我们做朋友,想了解同学们对它们俩掌握和应用的情况,看你能不能正确的应用米和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身边的物体。比如说:黑板的长、桌子的高等 二、互动解疑 1.黑板的长是多少? ①估一估 2米、3米、5米…… ②量一量,谁估计得更准确 ③分组测量,汇报结果 2.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 3.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

测量时尺子不够长,量完一次就做一个句号,数数量了几次,还剩多少,最后得出结果。 三、启思导疑 1.量自己的身高、步长 ①先估计,然后同桌合作量一量。 ②交流讨论 2.完成试一试 ①先估测 ②再量一量 ③最后填出具体的数值。 四、实践应用 1.在○里填上“”或“=”。 ①25厘米○ 2米②100厘米○1米 ③51厘米○49厘米④98厘米○89厘米 ⑤1厘米○1米⑥10厘米○1米 ⑦33厘米○3米⑧6米○600厘米 2.填一填。 ①1米=( )厘米②12米+7米=( )米 ③13厘米+8厘米=( )厘米 ④2米+45厘米=( )米( )厘米 ⑤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 )做单位。 ⑥量比较长的物体,可以用( )做单位。 五、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估一估量一量 先估计再测量 不够整米,剩余部分用厘米做单位。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2 教学目标: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数一数 教学目标:1、在和谐愉悦的探讨氛围中,了解学生的数数和认数情况。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 3、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 的兴趣。 4、分利用材料资源,渗透思品教育。 教学重点:1、学会数数的方法,会正确数数 2、学生数数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的数感。 3、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课时:数一数 教学内容:第2~5页(数一数) 教学目标:1、在非常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初步了解儿童认数、数数情况。 2、通过观察等探求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 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合学生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物快乐,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 识。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对人对物的爱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会 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数数,认数的情况。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及合作与参与的意识。 教学难点:掌握数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投影片、挂图、1~10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拿出一封一份礼物————金龟子的信,让学生随着美丽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听信: 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好,从今天开始,你们将成为一名真正的小学生了,在学校里,你们将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到许许多多有用的知识,学会许多的本领,会面为一个对社会有着巨大贡献的人,你们高兴吗?数学书里都是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活动,充满了神奇,学好数学非常有用,它可以帮助你解决一些你生活中的困难,你们想学习数学吗?那么,从现在开始,你们的数学陈老师将会把你们带进数学的王国里,让你们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到那时,你们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学生的,你们有信心吗? 二、探究新知 出示挂图 师:同学们,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师:一所美丽的乡村小学。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

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准备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8页。 学情分析: 小学阶段的第一堂数学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喜欢学习数 学的情感。教材选择儿童乐园的一些场景,组成生动活泼、惹人喜爱的画面,吸引学生学习。主要教学活动是观察场景,了解里面有些什么;数出 各种物体的个数,并用画圆点的方式表示各种物体的数量。通过这些活动,初步感受“看”和“数”能了解生活中的现象和事物,是学习数学的方法。学生在学前已经初步认识了10以内的数,会数10以内物体的数量,并初 步有了比较的思想基础,因此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学生容易接受。 目标导向知识与技能 (1)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2)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 物体的多少。过程与方法 (1)初步经历运用点子图表示物体个数的过程,初步建立一一对应的 思想。(2)使学生在观察、动手操作和教学活动中,学会源于生活,体验 与人合作和交流的快乐。 教法与学法 在教学中,教师注意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尽量给学生 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做他

们想做的,在做中理解知识。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使学生初步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时安排 本单元建议用2课时安排教学。 第一课时 数一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2~5页的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法。过程与方法 (1)初步经历运用点子图表示物体个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和一一对应的思想。 (2)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渗透应用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他人的帮助下,初步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乐趣。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掌握用点子图表示数的方法。 突破方法:通过观看课件,并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再用点子图表示数的过程来突破重点。 难点:初步体验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全套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完整教案9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准备课 第一课时: 数一数 教学内容:p2 ~ p5数一数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学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 教学重难点:指导观察方法,培养观察兴趣 教学方法: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已经是小学生了。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在学校里学习很多有用的知识。这节课是数学课,我们要学习数学知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数一数(板书课题) 二、新课 1、出示彩色挂图,教学数数。 (1)质疑:教师:“这幅图画画的是什么地方?学校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大家一起来看这幅图里都画了些什么?” (2)小组学习:先让学生观察,在小组内和小朋友们说一说。 (3)汇报学习情况: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教师在学生随意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按数目从小到大的顺序数出图中的人或事物的个数 (如:能用“1”表示的有:一面国旗、一位教师;能用“2”表示的有:两个同学向教

师敬礼、两个同学浇花;3个同学在踢球;有4朵葵花;宣传栏上有5个大字;花坛里有6朵花;天空有7只鸟;楼边有8棵树;校园里有9个学生;10个人等)。然后让同桌再互相说。 2.找一找,数一数:我们也有一个美丽的校园,我们也可以数数在我们校园里,教室里看到的东西。 师:谁能把你自己观察到的告诉大家?(指名回答) 3.扩展训练: (1)关于方位的认识: 提问学生,某某前边一列有几个同学?后边一列有几个同学?左边一行有几位同学?右边一行有几位同学? 告诉你的同桌,你的左边一行有几个同学?右边一行有几个同学?前面一列有多少的同学?后面一列有多少个同学? (2)动脑动手: 1. 你喜欢画什么,就在右面的空格里画什么,要画得和左边同样多. 2、练习2 第一、二题 三、小结: 数学课有趣吗?你们喜欢上数学课吗?今天的数学课,同学们表现得很踊跃、很认真。希望同学们以后也能像今天这样认真的学习数学知识。 四、课外观察作业 1、数一数在家里或在其他地方看到的东西,并记录下来,和同学们交流。 2、准备5个圆形、5个三角形、5个正方形。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完整数学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一年级(1)班梁冬秀 第1课时 教学内容:第2——5页(数一数) 教学目标: 1、在非常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初步了解儿童认数、数数情况。 2、通过观察等探求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合学生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物快乐,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对人对物的爱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及合作与参与的意识。 教学过程: a)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拿出一封一份礼物————金龟子的信,让学生随着美丽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听信: 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好,从今天开始,你们将成为一名真正的小学生了,在学校里,你们将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到许许多多有用的知识,学会许多的本领,会面为一个对社会有着巨大贡献的人,你们高兴吗?数学书里都是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活动,充满了神奇,学好数学非常有用,它可以帮助你解决一些你生活中的困难,你们想学习数学吗?那么,从现在开始,你们的数学陈老师将会把你们带进数学的王国里,让你们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到那时,你们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学生的,你们有信心吗? b) 认真观察,小组讨论,了解数数情况 用实物投影仪出示书中第2——3页的画面。 1、这是什么地方?你认为它美丽吗? 2、请你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图上的物体分别有多少?(先小组讨论,互相说,

教师深入到小组里了解情况,并且在个别组里探讨数数规律,然后再请小朋友说) 3、评价:你认为你们组有什么优点,别的组呢? 三、继续观察,小组交流,了解认数情况 4、开放性练习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同样多”的含义。 2、让学生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 3 教学重点:知道“同样多”的含义。会正确进行“多、少”的比较。掌握比的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比较多个物体的多少。掌握自己认为适用的好的比较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1、多媒体课件展示小猪、小兔盖盖房子的情境动画。 学生观看动画,用所看到的动画内容讲小故事给同学们听,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教学中。 2、谈话导入:请小朋友看一看,在我们班中,是男同学多,还是女同学多。还是一样多?你是怎么知道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比较多少。 板书课题:比多少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1、小组合作,观察动画处,组内交流。说一说动画片里的故事都讲了什么? 小组交流:有4个萝卜、3个苹果、4只小兔、3只小猪、4根木头、4只小凳…… 2、引导观察,初步感知“同样多” ⑴、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有多少呢?(学生数一数) ⑵、问:小免去搬砖,有几只小免,有几块砖,小免和砖谁多?你是怎么知道的?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 ⑶、问:这样一个对着一个,都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小免和砖的块数怎么样?(一样多)用一个算式表示是: 板书:4=4学生书空并齐读老师介绍等号 ⑷、学生动脑筋:看看,动画片里还有什么和什么“同样多”? ⑸、动手操作:学生用学具袋中的物品摆“同样多”的物品 比如说:圆片和三角形 3、理解新知 ⑴、小免和小猪比,谁多,谁少呢? 学生操作:用圆片代表小兔,用正方形代表小猪在桌子上摆一摆。 小兔: 小猪: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数学教案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第一单元准备课 第一课时数一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3、通过数数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情境演示、启发式教学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科书第2~3页的教学挂图(或挂图制成多媒体课件),1~10数字卡片一套。 教学设计 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跨入小学的校门感觉新鲜吗?上学了,你已经是一个小学生了。从现在起,你将和老师一起在这所学校,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共同学习、生活,探讨许多数学问题,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大家高兴吗?让我们来相互认识一下。 [以谈话的形式开始。师生相互介绍,老师简单介绍本校情况,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使学生消除陌生、胆怯的心理,对学校、老师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师生相互介绍。 2.教师简单介绍我们的校园及小学生活。 3.打开第1页,老师有感情地朗读“编者的话”,讲讲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用处。我们平时很多时候要用到数数,大家会从1数到10吗?谁来数一数? 伸出两只小手,互相数一数同桌小朋友有几根手指。与老师一起一边伸手指一边数数。 数一数 1.激发观察兴趣。

出示教科书第2~3页挂图(或挂图制成多媒体课件),出现一所“美丽的乡村小学”情境图。 [此处从情境入手,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学习数学的信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生:知道,学校。 师:对,这是一所美丽的乡村小学。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来上学了。大家看一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 生1:这里有一位老师,还有很多小朋友。 生2:这里有一座大楼。 数图中的数量。 (1)小朋友们认真地数一数,这里有几面国旗?(配合学生回答,贴一面国旗图(2)师:一面国旗,就可以用数字“1”表示。(同时在图右边对应贴出数字卡片“1”。) (3)教师领读,学生自己小声读。 (4)小朋友们再找一找,图中还有哪些也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5)小朋友们再数数看,你又发现了什么?有多少? 三、认读1~10各数: 1、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先领读各数,然后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读一读。 2、可以打乱顺序指数让学生读。 认读1~10各数: 1、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先领读各数,然后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读一读。 2、可以打乱顺序指数让学生读。 四、数身边的事物: 师:这幅图上这么多事物的数量能用数来表示,那么我们身边的事物能不能也用这些数来表示呢? 你有几个铅笔盒?几枝铅笔? 第一行有几位同学?几位男同学?几位女同学? 我们教室有几扇窗户?几枝日光灯? 你的右边有几位同学?左边有几位同学? 黑板的上边贴了几个字? …… 第二课时比多少

最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目录 第一单元准备课教学计划 (1) 第1课时数一数 (2) 第2课时同样多 (4) 第3课时比多少 (6) 第二单元位置 (9) 第1课时上下〔位置〕 (10) 第2课时前后 (12) 第3课时左右 (14)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 (16) 第1课时1~5的认识及书写 (17) 第2课时比大小 (19) 第3课时第几 (21) 第4课时分与合 (23) 第5课时加法 (25) 第6课时减法 (27) 第7课时练习课 (29) 第8课时0的认识 (31) 第9课时有关0减法 (33) 第10课时整理和复习 (35) 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一〕 (37) 第1课时认识物体和立体图形 (38) 第2课时立体图形的拼组 (40) 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41) 第1课时6、7的数数和认数 (42) 第2课时6和7的组成 (44) 第3课时6和7的加减法 (45) 第4课时图画式应用题 (46) 第5课时8和9的认识 (47) 第6课时8和9的组成 (49) 第7课时8和9的加减法 (50) 第8课时用数学 (52) 第9课时10的认识 (53) 第10课时10的加减法 (56)

第11课时练习课 (58) 第12课时填括号 (59) 第13课时连加连减 (60) 第14课时加减混合 (61) 第15课时练习课 (62) 第16课时10以内加减法整理复习 (63) 第17课时整理和复习 (64) 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 (65) 第1课时11~20各数的认识 (66) 第2课时11~20各数的写法 (69) 第3课时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71) 第4课时十几加减一位数 (73) 第5课时11-20数学乐园 (74) 第七单元认识钟表 (76) 第1课时认识钟表(整时) (77) 第2课时认识半点 (79) 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 (81) 第1课时9加几 (83) 第2课时9加几的练习课 (85) 第3课时8、7、6加几 (87) 第4课时练习课 (89) 第5课时用数学 (90) 第6课时练习课 (92) 第7课时5、4、3、2加几 (93) 第8课时练习课一 (95) 第9课时练习课二 (96) 第10课时用数学〔一〕 (98) 第11课时用数学〔二〕 (100) 第12课时整理和复习 (102) 第九单元总复习 (103) 第1课时20以内的数 (104) 第2课时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106) 第3课时认识图形、认识钟表 (107) 第4课时用数学 (109)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优秀教案【全册】

(新教材) 特别说明:本教学设计设计为最新人教版教材(新版)配套教学设计设计,各单 元教学设计设计内容以下: 第一单元预备课 第二单元地点 第三单元1~5 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一) 第五单元6~10 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六单元11~20 各数的认识 第七单元认识钟表 第八单元20 之内的进位加法 第九单元总复习 课题数一数 单元第一单元课型新授课时第1课时总第课时

1.经过察看、数数活动,初步认识学生的数数状况,是学生初步学会 数数的方法。 教学设计目标 2. 使学生初步成立数感,学会用数学的目光察看现实事物,培育学生察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浸透思想道德教育。 教学设计重点会按必定的次序和方法数数。 教学设计难点正确数出物体的数目,并能用正确的语言描绘自己的数数结 果。教学设计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过程改正调整 一、讲话导入 教师:小朋友们,从今日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 大家快乐吗?你们将要与老师一同学习好多半学知识。数 学知识是很实用的,学会它你就能增添本事,能解决生活 中的很多问题。你们想不想学好数学呢?下边老师先带你 们去观光一下漂亮的校园吧! 二、研究新知 1.教师出示课本第 2~3 页的主题图。 教师:瞧,我们的校园多美呀!认真看一看、数一数, 你们都有哪些发现呢? 学生报告:有一位老师,很多小朋友,一面红旗 2.教师指引学生数图中事物的数目。 教师:方才小朋友们找到了很多物体,下边我们就一 起来看看每种物体究竟有多少个。 (1)数出数目是 1 的事物。 教师:图中有哪些数目是 1 的事物呢?

学生个别报告。 教师:说得真不错。像“ 1 位老师、 1 面红旗、 1 个足球、 1 座教学设计楼”这样数目只有 1 的事物,我们都能 够用数字“ 1”来表示。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 1”,率领全班学生读一读。 (2)数出数目是 2 的事物。 教师:下边我们找一找数目是 2 的事物,谁来谈谈看 多有些什么? 学生报告。 教师:你们察看得很认真。那么像这样数目是2 的事物,我们就能够用几来表示呢?(用数字“ 2”表示)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 2”,请全班学生读一读。 (3)挨次数出数目为 3~10 的事物,教学设计方法同( 1)(2)。 在学生数的过程中,教师挨次出示 3~10 的数字卡片。 (4)教师:翻看课本第 4~5 页,同桌相互说一说数目 是 1~10 的物体。 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互动,按次序挨次谈谈数目是1~10 的物体。 三、反应完美 1.小结数数的方法。 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议论:方才我们数了好多事物,小

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新版)新人教版完美版

教学计划 (一)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 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二、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会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 <”,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1)注意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 (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 (3)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4)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5)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重视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建立数感。 3、计算教学应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4、根据儿童生活特点,从感必经验出发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5、通过“用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6、设计安排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活动,注意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7、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教学方法应体现开放性和创造性。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备课教案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 第1课时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它们的名称,并加以识别。 2.使学生体会面与体的联系和区别。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从物体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 建立平面图形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熊就要过生日了,朋友们送来了许多礼物,瞧这些礼物的包装或是礼物本身是由许多的面组成的。你们认识这些面的形状吗? 指明学生汇报,在汇报时强调学生要说清楚,什么盒子的面是什么形状的。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几种形状。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观察礼物盒,说说什么物体面是什么形,引导学生从物体中分离出面,再从物体的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二、互动讲授 ◎知识点:初步认识平面图形 1.摸一摸。 师:你想摸一摸这些面吗?摸一摸你们的桌面、笔盒的面、书面,看看有什么感觉。 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面是平平的、滑滑的。 2.画一画。 教师出示课本例题图。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能把这些积木的面画下来吗?动手试一试。 学生操作实物,师巡视指导。

教师组织展示学生画的面,并标注上各个平面图形的名称。 3.通过分一分,认识各个平面图形的特征。 师:我想将这几个图形分成三类,应该怎么分?在小组内用学具图形,动手分一分,与小组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么分? 学生小组内进行分类活动,并说明分类的理由。 师:小组内利用尺子、绳子、剪刀等工具,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比较三种图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小组活动,自主探究,教师巡视指导方法。 教师组织各小组汇报结果。 相同点:三种图形都有四条边,都有四个角。 不同点: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上下两边、左右两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摸立体图形的面,再次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面在体上;利用立体图形画出平面图形,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使学生知道平面图形经常是某个立体图形的表面。通过这种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同时提高动手能力。通过给图形分类的活动,将圆形和三角形与三种四边形从特征上区分开来,最后重点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异同点,再次对三种四边形进行区分。 三、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1.说一说。(课本第3页“做一做”的第1题) 师:今天我们学的这五种图形,你在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面上能找到它们呢?学生个别汇报(喝水用的水杯的其中一个面是圆、魔方的面是正方形的……)。教师可以相应地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出相关的图片。(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切入,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学过的平面图形,一方面可以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在生活中观察和探究数学现象的意识和能力。 2.画一画。(课本第3页“做一做”的第2题) 师:你能用今天学过的这些图形画美丽的图案吗?动手试一试。 学生小组活动,老师组织展示,展示时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画的是什么图案,这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