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教学教案设计

如梦令教学教案设计
如梦令教学教案设计

《如梦令》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宋代著名女词人。她也擅长诗、文创作,但最为人们称道的,还是她的《漱玉词》。其词带有婉约清新的风格,被称为“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以宋朝南渡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由于她出身于名门世家,早有诗名,婚后又与丈夫赵明诚伉俪情深,唱和相随,生活比较美满,所以,其早期的词作大多表现一位处境优裕的少女、少妇,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即使偶有青春闲愁或夫妻别绪,也不过几缕淡淡的感伤,无妨其欢快明朗的基调。从金人入侵的“靖康之变”起,她在突然之间接连遭受到国破、家亡、夫丧的惨痛巨变,自己也不得不颠沛流离,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内心充满凄楚哀怨之情,所以,其后期的词作充满了家国之痛、沧桑之感,基调趋于孤寂而悲凉。总的看来,李清照的词,主要继承了宋词中婉约派的风格,而又兼有豪放派之长,故能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并对后人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如梦令》一词,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出游归来的少女词人,泛舟于清溪之上,观赏到藕花绽开、鸥鹭惊飞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着青春的愉悦。这一情节,犹如青春溪水里一朵可爱的浪花,在词人的记忆中不息地跳动着。从其明快的色彩和欢乐的格调来看,此词当是词人的早年之作。

“常忆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词的开篇,用了“常忆”二字,不仅表明作品是追忆往事之作,而且表明所追忆的内容,在词人的脑海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记。“溪亭”,点出地点是溪边的亭子;“日暮”,点出时间是一天的傍晚。“沉醉”一句,出现了作品的抒情主人公,即词人自己。这里的“沉醉”二字,不可拘泥于字面的含义来理解,而要看到,其中体现出青春少女的娇憨情态,蕴含着一种纯真的形体美。更何况,真正让词人“沉醉”的,又岂止是醇厚的美酒,还包括着自然的美景呢。

“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接下来,用了“兴尽”一语,高度概括了整整一天的欢乐活动,而把其中的具体细微之处,全都留给读者去想象。既然已是“沉醉不知归路”,当然就会“误入藕花深处”,词中的情节发展是非常自然的,清澈的水面上,覆盖着丛丛密密的硕大荷叶,无数只粉色或白色的荷花,在绿叶的簇拥下,迎着阵阵晚风悄然绽放。一只漂流的小船,载着一位优雅的少女,就在这

荷花深处的翠绿暗香之中,迷失了回家的方向。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的结尾,重复使用了两个“争(怎么)渡”,生动地再现了少女词人当时那焦急的情态和迫切的口吻。结句写“惊起一滩鸥鹭”。其实,河滩上惊飞的鸥鹭,不过是一种衬托;真正受惊着慌的,还要算词人自己吧。作品到此,戛然而止。后来的结果如何呢?词人虽未明言,却给后世的无数读者,留下更加难忘的印象。

这首小词,语言生动流畅,风格清新自然,趣味横生,引人入胜。它虽然只撷取了青春溪水里的一朵浪花,却让它折射出心灵世界中的七彩阳光;虽然只叙述了早年生活的小小插曲,却赋予它以普遍而永恒的审美意义。

二、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直至背诵;

2.了解词人的生平及作品风格,深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掌握基本的诗词鉴赏技巧,提高诗词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吟诵词。,以“沉醉”为切入点,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体会词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1.以“沉醉”为切入点,想像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词。体会李清照的词作特色。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涵养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灵性生命。她有着“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温柔娇媚,也有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倜傥豪放。她就是宋朝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在那个唯男子独尊的年代,她无疑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她的词自成一家。语言清丽而不萎靡,情调感伤而不空虚。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这样称赞她:“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她就是被称为“词国女皇”的——李清照。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近李清照,走进李清照的少女时代的一首词——《如梦令》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㈡初读全词,理解诗意

教师:同学们都知道要理解一首词,对作者必须要熟悉,要知悉词的写作背景。那么,有没有同学介绍一下这首词的作者和写作背景呢?

同学:………

教师:嗯,看来大家对李清照还是有所了解的。那么,我就再补充一些知识。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婉约派代表。号易安居士,济南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年生活优越,和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公元1127年,金兵入侵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之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清新明丽,意境优美;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伤感,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而我们今天所学的这首词就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一下这首词,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当然,最重要的是要富有感情。(学生大声的读……)好了,现在同学们标出这首词中不懂得词语,同桌相互交流一下,然后,我请一名同学给咱们翻译一下这首词。

同学:………

教师:同学翻译的不错,全词的大意:

经常回忆起在溪边凉亭游玩饮宴的情景,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别不出来了。

一直到兴致完了,天已经黑了,才掉转船头回去。结果却搞错了方向,船行到了藕花深处。

奋力地划啊,奋力地划啊,把栖息在沙洲上的水鸟惊得全都飞起来了。

㈢美读全词,领悟意境

教师:下面我在黑板上列出三组意象: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同学们能描绘出什么样的画面呢?

1)溪亭日暮:

教师: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画面里有什么呀?(溪水、亭台、夕阳、云彩、飞鸟┅┅)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景物连起来,描绘出一幅“溪亭日暮图”吗?

出示图片:傍晚,太阳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山、近水,亭子、树木,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一切都显得那么美丽和幽静,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在这样有意境的地方,词人会在溪边的亭子里干什么?(饮酒作诗、聊天赏景、下下棋。)

教师:她与谁在一起?

同学:知己。

教师:是啊,“酒逢知己千杯少”。唐代诗人李白就是酒仙,一喝酒就能挥笔做诗,因而古人云“李白斗酒诗百篇”;李清照虽为女子,也爱喝酒,在他的很多词中都提到了“酒”字。这一次也不例外,从哪儿读出来的?

同学:沉醉。

教师:此时,她也醉在了美酒中。但是,词人仅仅是因为酒而沉醉的吗?那她还沉醉于什么呢?她还因为这溪亭日暮的美景而醉。

⑵误入藕花深处

教师:这是一片怎样的荷塘?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荷塘美景。(展示多媒体课件)生自由交流。(荷叶密密层层,有的像大玉盘,有的像撑开的小伞;无数粉色的荷花从绿叶中冒出来,像一个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又像从天而降的仙子一般)

李清照怎么会来到“藕花深处”的?读读词句。

交流:因兴尽而晚回,因晚回而误入。尽管已是傍晚,但荷叶荷花太美了,词人不知不觉中来到了深处。

是啊,李清照误入藕花深处,却看到了这么迷人的景色,此时她的心情怎样?(又一次沉醉了)

教师:少女时代的李清照也和你们一样活泼可爱又顽皮,酣畅淋漓的玩了一天,天色又很晚了,才误入藕花深处,此时的她面对这清香幽静的美景,更加陶醉了。让我们闭上眼睛陶醉地读。

⑶争渡惊起鸥鹭

你还看到了什么?(鸟多、壮观)听到了什么?(鸟叫声)出示图片:你看,在溪水旁,一群鸥鹭鸣叫着,拍打着翅膀,冲破夜幕,飞上天空,多么壮观的场面啊!

朗读“一滩鸥鹭”,读出壮观。

你还听到了什么?从哪个词中听到的?(争渡)争着划船,大声的笑啊叫啊,那是多么欢快热闹的场面啊!

这里用了两个“争渡”,为什么?比较:更表现出着急而又欢快的心情和热闹而又有趣的场面。

“惊”字除了讲惊起鸥鹭,谁也惊了?惊什么?这真是“鸟被人惊”、“人被鸟惊”啊!

“一滩鸥鹭”带给了大家一个惊喜,使大家沉醉在这意外的大自然的壮观中,再一次沉醉在郊游快乐的心情中。

教师:因为沉醉于溪亭日落的美景,不小心误入了藕花深处,没想到却惊起了一滩鸥鹭。这是一幅多么令人着迷的流动的画面。

教师:这首词构思巧妙。从“沉醉”一语可以看出,女词人和游伴们在溪亭里曾

举行过一次时间不短的郊宴,一边说笑、行酒令,一边喝酒,充满了欢乐的气氛,直至夕阳在山才匆忙上船。但词中却略去郊宴不写,而只写归途,甚至连归途也没有写全,至“争渡”“惊鸥鹭”便戛然而止。这是因为由于误入而群起争渡是这次郊游中出乎意外的一个高潮,用这个典型细节能更鲜明、更集中地表现少女们天真活泼的性格和热爱生活的感情。

㈣总结:

这是一首绝妙的大自然的赞歌。此首小令,为作者年轻时词作。写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表现其卓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用白描的艺术手法,创造一个具有平淡之美的艺术境界,清秀淡雅,静中有动,语言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给人以强列的美的享受。我们学完了这首词,也了解了它的意境,接下来老师给你们放一下这首词的录音,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的聆

听,在脑海里勾绘这首词的所描写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㈤练习题

1、把词句补充完整,并解释加点的字词。

(1)常记

..,不知归路。()

(2)兴尽

..晚回舟,误入。()

2、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如梦令”是词牌名,而题目是“常记溪亭日暮”。()(2)《如梦令》这首词中与“误入”互为照应的是“不知归路”。()(3)《如梦令》这首词中运用了两个“争渡”,是为了把鸥鸟惊飞。()3、想象《如梦令》所描绘的景象,改写成散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学唱这首词。

⒋《如梦令》这首词中表现作者心底欢娱的词语是(),词中与“误入”互为照应的是()和()。

㈥对照比读,延伸课外

教师:同学们阅读一下李清照的另一首《如梦令》,这是词人的后期作品,体会它与前期所做的《如梦令》的不同之处

比较两首词:字数、句式、“醉”相同;表达的内容、感情不同,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人生变化。同样的词牌,可以写出不同风格的词。

李清照前半生生活条件优越,家庭幸福美满;43岁时,由于金兵入侵,宋朝南迁,全家逃亡,第二年丈夫又病故。国破、家亡、夫死三者之痛,从一个无忧无虑的贵族小姐沦落到孤苦无依的老妇,李清照的后半生非常痛苦,她常常“借酒浇愁”,但“愁更愁”。所以,这两首《如梦令》正是她人生变化的真实写照。

《如梦令》教学反思

《如梦令》教学反思 经典宋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并不多见,《词两首》也是刚刚编入新教材的新课文。对李清照的偏爱让我对《如梦令》是一见钟情,再加之还从未上过古诗词公开课,所以没有斟酌,没有犹豫,就定下了上这一课。 及至上网搜索才发现,自己认为是新课文的《如梦令》早因著名特级我盛新凤的课堂实录而闻名遐迩,真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之感。于是,沉下心来,先钻研教材,研究《如梦令》,研究李清照。读词就是在读背后的词人,反之要读懂这首《如梦令》就得先读懂词人的心,词人的情。几天里,再次走近李清照——这位立于秋风黄花中寻寻觅觅的美神,一次又一次地低吟浅唱《如梦令》。于是有了“兴尽”其实是“兴未尽”,“沉醉”不仅仅是醉在美酒中,还醉在美景中,醉在美丽的意外中,醉在美好的生活中。“争渡”是少女们抢着划船,也是作者焦急心情的流露。 有了对清照思想情感的准确把握,对《如梦令》的深入解析,对学生情况的了如指掌,此时的我底气足了,思路明了。于是整理思绪,把自己的教学理念、自己的教学风格融入到教学设计之中,抛却浮躁,找回本我,终于“吹尽黄沙始到金”,一份《如梦令》的教学设计诞生了! 学会品词,重要的是其过程和方法。我先让学生自己品读,发现哪个词最能概括表达词的意境,并联系词的内容说出自己的体会。学生不仅要感悟哪个词用得好,还要说明为什么好,具体表现在哪里。学生所列举的“醉”、“暮”、“兴”、“记”等词语,体现了不同程度的个性化解读。我并没有否定哪个词不妥,还让学生把这些词逐一在黑板板书。板书已不仅是我对文本解读的体现,还是学生学习心得的交流。在这基础上,我再引导更欣赏的是“醉”字,并说明“醉”字和整首词意的关联。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我的组织引导恰当好处。此外,在品读语言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诵读,边读边思,边读边悟,使学生诵读水平的提高建立在语言理解基础上 学生深情地吟诵《如梦令》,从我补充的资料中感受到了早期李清照的幸福、快乐的生活,此时接着补充《传统文化》书上她后期生活的作品代表《声声慢》。在声泪俱下的配乐范读中,学生们感受到了她的词风转到了对愁苦生活的倾诉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4 日月明优质公开课教学实录教案

一年级语文《日月明》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在熟读课文中认识汉字,并引导孩子发现构字规律,认识“力气、尘土” 等词语,认识“明、力、尘”等11个生字,会写“力、土、木”等5个字。 2.正确朗读课文,初步感受会意字的构字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认字能力。 3.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感悟会意字,掌握朗读技巧。 4.让学生感悟汉字的构字规律,培养主动学习汉字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汉字文化的热情。 5.懂得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了解一些会意字的构字特点,培养学生初步的认字能力。 【课前准备】 有关识字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老师语言导入:“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日月水火’。下面老师板书几个字,同学们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吗?”老师先后板书‘日月明’三个字,学生发现规律后举手回答。 生:“第一个字和第二个字加起来合成第三个字。” 老师总结:日和月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新字──明。原来汉字也可以做加法呀!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第9课《日月明》来认识更多这样有趣的汉字吧! 指名读课题,然后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读书要求: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借助拼音先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遇到不认识的生字用铅笔圈出来,可以请教老师或同桌。读完后坐端正,用坐姿告诉老师你已经完成了任务。 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词,指名读,齐读。在读的过程中注意平翘舌音。去掉拼音后出示词组、单个生字,采取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分组读等多种方式识记生字。也可以找同学交流自己的识记方法,互相学习。 三、形象揭题,趣味识“明” 1.师: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汉字,能自己读书,看报,还能自己写句子,真是了不起。今天老师还要带你们到汉字王国里认识一些有趣的朋友。来,我们先来认识几个老朋友(课件出示太阳)这是老朋友“日”,(课件出示月亮)这

如梦令 教案教学设计.doc

如梦令教案教学设计- (随机出示:《山行》《望庐山瀑布》《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江南春》《春日偶成》《池上》《小儿垂钓》《寻隐者不遇》《清平乐村居》) 2.同学们的古诗积累真不少。你有没有发现这些诗歌中,其实,有一首是不一样的?(板书:词) 3.出示《清平乐村居》:想想词和诗有什么不同?(长短句、词牌名、曲调等) 4.示图板书,如梦令是词牌名。作者李清照,出示资料介绍。(那时的李清照只有20几岁,生活在书香门第的家庭,琴棋书画样样擅长,是一位才女。) 二、读词 1.先听一听配音朗读;再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正音:兴、藕;齐读。 3.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4.交流:这首词描绘了词人与朋友一起郊游的经历。 三、品词 1.过渡:刚才,我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板书:读)但学习诗词,光读懂还不够,我们还要把这诗词读活了、读美了。就像喝酒一样,一口喝掉不知味道。好酒要慢慢地品,才能品出味道来。(板书:品) 古诗词怎么品出味道来呢?把老师的经验告诉你:要细细地读读每个词每句话,然后静静地想想其中的含义,边读边想,你就会走进诗词中,慢慢地有了自己的感受,就会品出味道来。下面,我们就随词人一起郊游,请你读读这首词,展开想象,想想你看到了哪些画面? 2.讨论,交流。(按游玩顺序,板书: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

滩鸥鹭) 溪亭日暮 ⑴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画面里有什么呀?(溪水、亭台、夕阳、云彩、飞鸟┅┅)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景物连起来,描绘出一幅溪亭日暮图吗? 出示图片:傍晚,太阳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山、近水,亭子、树木,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一切都显得那么美丽和幽静,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 ⑵同学们真了不起,读着词语,能想象出这样的画面,这就是品词。 朗读溪亭日暮:读的时候,你的眼前好像就有这幅画,把品味到的美读出来。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反思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反思 李清照的词《如梦令》教学反思宋英梅学生初学宋词,首先是有趣易懂。给大家的李清照如梦令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核心提示:——为了寻找标准答案一直淡淡地喜欢着李清照,对她没有太多的研究,只是记住了她的几句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最先进入我灵魂深处的,但那时是不理解她“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心境的,后来渐渐知道了她少年时的快乐,新婚时的甜蜜,中年时的幽怨……所以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了李清照的《如梦令》。... ——为了寻找标准答案 一直淡淡地喜欢着李清照,对她没有太多的研究,只是记住了她的几句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最先进入我灵魂深处的,但那时是不理解她“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心境的,后来渐渐知道了她少年时的快乐,新婚时的甜蜜,中年时的幽怨……所以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了李清照的《如梦令》。 也许是过分喜欢吧,当学生无法确定“如梦令”词牌名还是题目时,我就随手在黑板上写下了“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告诉他们这是李写的另一首《如梦令》,学生咿咿呀呀地读着,一脸的笑意说是词牌名。我也不急,进入了课文的教学。 由于预习,词早就会背了,词意也早就写在书上了,孩子们都很得意,大有“你不教也没关系”的感觉。于是我检测了几个重点字

词,逐句让他们说说意思,可他们搬来的要么是《课课通》上的,要么是拓展阅读上的,似乎也是一首首“清词”,学习底子薄的同学就只有听的份了,于是我直接进入了下一步教学:仔细观察画面,按照你的观察顺序用自己的画描述画面。叽里呱啦,全员参与,每每说到我的困惑处,我就说“是吗?”请了三四个同学说过后,他们叫了起来:到是喝醉了“不知归路”还是天晚了“不知归路”?“兴尽”到底是高兴极了,还是兴致未尽呢?其实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在我进教师前,依然不明确,网上关于此的争论也很多,我似乎无法定夺。 于是他们再读诗,静心思考,原来在“溪”“亭”“夕阳”“藕花”的美景中,和知己出游,是最幸福的事,所以“酒不醉人人自醉”,陶醉于美景,陶醉于浓情。在美景中和知己游赏,心情愉悦到了极点,可是天色“晚”了,只能意犹未尽、恋恋不舍地回家了。这因为这份“愉悦至极”和“意犹未尽”“恋恋不舍”,词人在事隔许久后依然“常记”。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更多程度上说,是孩子们开阔了我的思维。我觉得只要进入情境,感悟合情合理就行了,似乎不需要什么标准答案了!因为我觉得孩子的,合理的,就是标准的! 轻松学完,还剩十几分钟呢!于是赶紧拿出家作本,开始默写,正确率较高,我也就放心了。时间多余,我们在读读李的另外一首词吧!学生开始想刚才那样快乐地“昨夜雨疏风骤……”因为这几天江南春天的确是“昨夜雨疏风骤”学生对于理解词意还是没有太多障碍的。我问:为什么你读得那么快乐?学生说春天景美呀,早晨醒来心情愉快,“海棠依旧”心情愉快……我问真的吗?词人也认为“海棠

一年级语文《日月明》优秀教案设计

一年级语文《日月明》优秀教案设计 导读:设计理念: 中国的汉字非常有意思,很多都是由两个字合起来的,本篇课文就根据汉字构字规律所编写的一首非常有趣的儿歌,读来朗朗上口。在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中,我摒弃了单调的认读、繁琐的分析,借助教材这一载体,精心设计多种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朗读中自主识字,在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在熟读课文中认识汉字,并引导孩子发现构字规律,认识“笔尖、鲜花”等8个词语,会写“力、手、水、从、休、明、尘”7个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汉字的构字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调动团队合作的意识,提高识字效率。 (2)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感悟汉字,掌握朗读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悟汉字的构字规律,培养主动学习汉字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汉字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字音及会意字构字特点,理解字意 课前准备: 师生每人一套构成本课会意字独体字的卡片,主要为"小、土、大、一、火、田、力、人、木、手、目"。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趣味揭题,导入新课: (一)认识新字“明”: 1、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个新朋友。我们先来看几个老朋友。(出示太阳)这是老朋友----“日”,(出示月亮)这是老朋友----“月”。(出示:一双手)这双手表示什么? 2、现在,太阳想和月亮手拉手,交朋友,成了一个新的字:“明”。(板书:明) 3、这个字读什么?(正音、齐读)你们以前有没有见过“明”,你能用“明”组成词语吗? 4、“日”和“月”这两个老朋友住在一起,相处得很融洽,特别是“日”,它作为老大哥让着小弟弟,它把大部分位子让给了“月”。这样组成的字才好看。板书课题:日月明 (二)学习"鲜" 1、另外有两个老朋友听说“日”和“月”交了朋友,它们也飞了出来,(出示卡片)瞧!它们是----“鱼”和“羊”。合在一起读什么? 2、你们以前有没有看到过“鲜”?我们可以组什么词?(组词) 师:像这样有趣的字还有很多很多。请大家翻开课文,自己读课文。同桌可以讨论: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学语文_如梦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9 如梦令 执教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学习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品读字词,想象词境,领悟情感,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现在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季节,这样的季节往往会使人诗性大发,此时此刻,你最想为大家朗诵哪首诗词? 请生朗诵…… 2、同学们为大家带来了这么多优美的诗词,今天我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首诗《夏日绝句》,是同学们在练习二中接触的一首诗歌。多媒体出示:《夏日绝句》 说说作者是谁?从这首诗歌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清照?生回答并有感情的朗读。 今天我们要一同学习的就是李清照的一首词。在学习之前,我们先一起来了解一下有关李清照。(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介绍李清照,再介绍一下词牌名。) 3、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走进李清照的少女生活,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多媒体出示《如梦令》 二、朗读,倾听文字的声音 1、师:请大家自由的读一读这首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重点指出多音字“兴”生字“藕”) 2、师:请大家轻轻地读一读这首词,边读边想:和诗相比,它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句式有长有短,形式活泼,又叫长短句) 3、词,是古代的一种歌词,它有着很强的节奏感,请同学们拿出笔,用单斜线给词分分节奏。然后请生按照节奏读词,要求读出节奏美。 4、说为什么这首词很顺口,让人读来朗朗上口?——+押韵,那这首词押的什么韵?——暮、路、处、渡和鹭的韵母都是U。

一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识字_新部编版一年级上语文识字,9《日,月,明》优质课教学设计

一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识字_新部编版一年级上语文识字,9《日,月,明》优质课教学设 计 9 日月明1?借助会意字的构字特点,认识“明、尘”等11个生字和日字旁1个偏旁。会写“木、林” 等5个生字和卧钩1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领悟团结协作力量大的道理。积累由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会意字的构字特点,感受古人的造字智慧,激发自主识字的热情。 重点正确朗读课文; 学写笔画“卧钩”。 难点尝试用会意字的构字特点识记生字。 1.识字写字。 识字:“心”和“林”都是前鼻音,“明、从、双、众”四个生字都是后鼻音,放在一起强化认读,通过对比读,进一步区分、巩固前后鼻音。 写字:教给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让学生先观察独体字的笔画占位,再观察合体字各部分的大小、高矮、宽窄,然后教师示范,指导 学生练写。 2.朗读指导。

课文节奏明快,可以用打节拍的方式指导孩子朗读,在读中感受会意字的构字特点,同时借助语境识字,进而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3.理解运用。 “一人不成众,独木不成林。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有一定的难度,在理解句意上,教师不要着急讲述,可以让学生先说一说读懂了哪句话,是怎么理解的,再通过看图、联系生活经验等方式,引导学生加深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1?借助会意字的构字特点,认识“明、尘”等11个生字和日字旁1个偏旁。会写生字“木、力”。 2.趣味化朗读儿歌,领悟团结协作力量大的道理,积累由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好,教师听说有的小朋友已经能自己慢慢读课外书啦!真了不起!开学到现在,我们通过看图识字、对韵歌识字、象形识字等方法已经认识了很多汉字朋友,这些字大家还记得吗?(指名读生字。)大家的记性真好!今天教师要带领大家到汉字王国里去认识一些新朋友,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汉字王国吧!二、板书导入,初识 1.看教师板书,这是“日”这个“日”字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太阳发光照亮大地。)继续,“月”字又让你看到了什么?想象一下:

传统文化李清照《如梦令》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优秀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学习词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品读字词,想象词境,领悟情感,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2. 把握这首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查阅一些有关李清照资料的学习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了解词和词人的有关知识。 1.师引入:孩子们从一年级到现在肯定是学了很多很多的古诗,对不对?谁是咱们这个班里面古诗念得最有味道的一个?推荐一个,带着大家来念几首古诗,好不好? 生:(学生领念) 师:孩子们脑海中的古诗还有很多吧,今天由于时间关系咱们不往下念了,这节课蒋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走近李清照和她的的词,走进李清照的少女生活,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一起研读《如梦令》,与她一起徜徉于词的世界。 板书课题:如梦令,齐读课题。 学生拿出学习卡。 2.词简介 这首词的题目是——没有题目,师相机指出词牌名。 指名汇报搜集的相关词的资料。 边汇报边结合课件《如梦令》加以理解。 3.李清照简介 指名汇报搜集的相关李清照的资料。 边汇报边出示课件。 二.初读课文,领悟大意 一读《如梦令》,读通、读顺、读出节奏。 1.自由大声读:请大家放开声音来读读这首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正确,读流利。这个要求不高吧,那你就放开声音自个儿读。 2.指名读。及时正音。重点指导“兴”读第四声,“亭、争、惊”是后鼻音,“藕”字写法。 3.有节奏地朗读这首词。词,是古代的一种歌词,它有着很强的节奏感,请同学们拿出笔,用单斜线给词分分节奏。然后请生按照节奏读词,要求读出节奏美,读出味道来。 4.范读课文录音。 5.齐读。说说为什么这首词很顺口,让人读来朗朗上口?——押韵,那这首词押的什么韵?——暮、路、处、渡和鹭的韵母都是U。请生齐读这首词。师:声音清脆响亮,口齿清晰。 二读《如梦令》,读懂词意。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日月明》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

《日月明》教学设计 预设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力、手、水"3个字。 2、了解一些会意字的构字特点,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放在字音及会意字构字特点上,理解字意 教学准备 1、课件 2、师生共同制作构成本课会意字的那些独体字的卡片,主要为"小、土、大、一、火、田、力、人、木、手、目" 3、其他独体字卡片,信封 教学时间:1.5~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新字"明": 1、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个新朋友。我们先来看几个老朋友。(出示太阳)这是老朋友"日",(出示月亮)这是老朋友"月"。(课件出示:一双手)这双手表示什么? 2、现在,太阳想和月亮手拉手,交朋友,成了一个新的字:"明"。(课件出示) 3、这个字读什么?(正音、齐读)你们以前有没有见过"明",你能用"明"组什么词语?(随机出示卡片:明白明月) 4、"日"和"月"这两个老朋友住在一起,相处得很融洽,特别是"日",它

作为老大哥让着小弟弟,它把大部分位子让给了"月"。这样组成的字才好看。 二、学习"鲜" 1、另外有两个老朋友听说"日"和"月"交了朋友,它么也飞了出来,(出示课件)一个是"鱼",一个是"羊"。这个字念什么? 2、你们以前有没有看到过"鲜"?我们可以组什么词?(组词)(随机出示卡片:秋日中秋) 3、你们发现"鲜"合起来的两个字:"鱼"和"羊"味道都很鲜美,合在一起味道就更鲜美了。 三、举一反三,自学生字 1、像这样有趣的字还有很多很多。请大家自学其他生字,同桌可以讨论。你们发现了什么? 2、请学生做小老师,汇报学习情况。(随机出现课件) 四、诵读韵文,巩固认字 1、学生自由读 2、同座位用"对口令"方式读 3、边拍手边读 五、扩词造句,拓展认识 1、刚才学的字,你们记住了吗?(认读"读读想想"中的词语,课件出示) 2、本课生字扩词或造句。 3、你能用其中的一个词语或两个词语来说一句话吗?(小组合作交流,指名回答) 4、自由组合,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汉字。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如梦令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知道这个人吗?(板书:李白),背两首他的诗。其实,李白不只是“诗仙”,他还是“百代词曲之祖”。 知道这个人吗?(板书:李煜),背几句他的词。李煜被称为“词圣”。 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词人可不简单,被称为“词国女皇”。有人用“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来评价她的词学造诣,这个李易安就是李清照。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走进李清照的词,走进李清照的少女生活,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一起研读《如梦令》,与之一起徜徉于词的世界。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知道这个人吗?(板书:李白),背两首他的诗。其实,李白不只是“诗仙”,他还是“百代词曲之祖”。 知道这个人吗?(板书:李煜),背几句他的词。李煜被称为“词圣”。 知道这个人吗?(板书:李军),这个人不是诗人,也不是词人,但他对诗词有着浓厚的兴趣,今天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词,这个人就是——(生答:你) 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词人可不简单,被称为“词国女皇”。有人用“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来评价她的词学造诣,这个李易安就是李清照。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走进李清照的词,走进李清照的少女生活,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一起研读《如梦令》,与之一起徜徉于词的世界。 出示《如梦令》,读词。 这首词的题目是——(没有题目,师相机指出“如梦令”是词牌名,词牌是填词的曲调。同一词牌可以填许多不同内容的词,有的词有题目,有的词则没有题目,没有题

目的,我们为示区分,往往以词的第一句作为题目,如这首《如梦令》,我们就记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生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二、初读课文,领悟大意 1、一读,读通读顺 要求: 读四遍,前两遍读准一个多音字“兴”,认清一个生字“藕”的字形;后两遍读对停顿。 检查自读情况。“兴”读第四声,表兴致,兴趣。 2、再读,读懂词意 学生自读自悟,重点理解“兴尽”。(师视情况补充“雪夜访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典故帮助学生理解) 三、想象画面,体味意境,品味语言 1、三读,想象画面,体味意境 师:古人有“诗中有画”的说法,一首诗就是一幅画,甚至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咱们自己再来读读这首词,看看,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面? 画面1:“溪亭日暮” 生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想象画面,并大胆描绘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师尽量用一些学生学过的诗文描绘,如: 飞檐凌空; 溪上青青草;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曲径通幽处,溪边花木深

最新部编版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如梦令》教学设计

《如梦令》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学习古词的方法。迁移运用,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4、学习古诗词兴趣,培养古诗词热爱激发学生 二、教学重点: 品读字词,想象词境,并能试着用优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想象词描绘的意境,领会词人“沉醉”的心情。 2、了解古词的学习方法,迁移运用。 四、教具准备:课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创设情境,营造学诗歌的氛围,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1、师:同学们,春天到来,又是郊外踏青的好时节。你有没有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郊外游玩过?你去了哪里?景色如何?心情怎样?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看到那迷人的江南美景,你想到了哪首词?(点名)(课件,音乐) 1、忆江南

师:掌声送给她!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夏天,我们来到美丽的西子湖畔,诗人苏轼留下了这样的诗篇: 3、山行 秋天,人们喜欢登高远游,这满山的红叶,我们又想到了 4、梅花 冬天,我们一起去郊外踏雪寻梅,墙角数枝梅—— 师:多美的诗句啊!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无数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名篇佳作,难怪有作家说道——(课件出示于丹与叶延滨的话)看了这两段话,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同学们,做好上课的准备了吗?上课! 二、正式上课: 师:我们今天来学一首关于郊游的古词(板书:古词)——如梦令(板书:如梦令)通过预习你们知道了什么? 预设:作者是(板书:【宋】李清照)如梦令是词牌名,是用来吟唱的,又叫曲子词,每一种词牌名都有固定的字数、格式和韵律。??她是一位著名的女词人。有“词国女皇”之称。 三、多重诵读,感知词之味道 (一)自主学习,读“通”本词 师:现在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这首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由诵读) 评价:字正腔圆!你把生字“藕”和多音字“兴”读准了,(出示课件:藕花和

《日月明》公开课教案

《日月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熟读课文的同时认识13个生字。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掌握运用会意字识记生字的方法。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识字和朗读课文。 2、教学难点: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运用会意字的识字方法。 课前准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形象揭题,趣味识“明”,导入新课 1.师:小朋友,我们已经学会了汉语拼音和许多汉字,能自己读书了,真是了不起。今天老师还要带你们到汉字王国里认识一些有趣的朋友。我们先来认识几个老朋友。 幻灯片1:出示太阳及日出。 师:这位老朋友是?生:太阳。 师:太阳又叫什么?生:日。 师:你看到了什么?生:太阳升起来了。 师:是啊,太阳越升越高,放射出万道金光,照亮了大地。太阳明亮吗? 幻灯片2:出示月亮及月出。 师:你看到了什么?谁再来说?生:月亮。 师:月亮怎样?生:升起来了。 师:对啊,月亮升起来了,晚上我们就能借着月光走路了,月亮和太阳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们发现了吗? 生:回答。 师:对,太阳也叫日,月亮也叫月。日和月都给大地带来了光明。 幻灯片3:这两位老朋友在一起啊,就组成了一个新字,这个字读什么?(正音,齐读)

“日”和“月”这两个老朋友住在一起,相处得很融洽,特别是“日”,作为老大哥让着小弟弟,它把大部分位子让给了“月”,这样组起来的字才好看。 你们以前有没有见过“明”字?你能不能用“明”找朋友? 你们知道“明”是什么意思吗?对,他的意思一看就明白,明就是亮的意思 5.小朋友,中国的汉字特别神奇,有许多字是像明那样,由两个或几个汉字组成的,有趣的是它的意思就是这几个汉字意思的组合,这样的汉字有个名字——会意字。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几个会意字,看它们是不是很有趣。 跟老师一起来读读课题:4.日月明。(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师:像这样有意思的字还有很多,都藏在我们的语文书里,想看看吗?现在就快快打开课本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读的时候借助汉语拼音把生字读准,并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读完课文,谁起来告诉大家,你的发现?(指名学生回答) 三、识记生字 师:你们真聪明,能发现这么多知识。现在生字宝宝从课文中跑了出来,跑进了我们的课堂,我们跟它们打个招呼好不好? 1齐读 2我提醒 3小老师带读 4去拼音开火车读 5抽读 四、再读课文 我们今天又认识了这么多汉字好朋友,你们高兴吗?聪明的叔叔阿姨把这些字编成了一篇朗朗上口的小韵文,我们赶紧再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1·听着你们读得这么起劲,我想和大家咱们合作对口令,好吗?拿好书,师读日月——,真聪明,就这么读。 2. 好玩吗?同桌小朋友也这样来玩一玩。 3. 一(2)班的小朋友就是能干!不用看拼音都会读了!再加大难度还会吗?(大屏幕隐去前面两个字,生字变红)现在还会读吗?你是怎么读出来的? 五、层层递进识记生字并理解字意

如梦令教学教案设计

《如梦令》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宋代著名女词人。她也擅长诗、文创作,但最为人们称道的,还是她的《漱玉词》。其词带有婉约清新的风格,被称为“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以宋朝南渡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由于她出身于名门世家,早有诗名,婚后又与丈夫赵明诚伉俪情深,唱和相随,生活比较美满,所以,其早期的词作大多表现一位处境优裕的少女、少妇,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即使偶有青春闲愁或夫妻别绪,也不过几缕淡淡的感伤,无妨其欢快明朗的基调。从金人入侵的“靖康之变”起,她在突然之间接连遭受到国破、家亡、夫丧的惨痛巨变,自己也不得不颠沛流离,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内心充满凄楚哀怨之情,所以,其后期的词作充满了家国之痛、沧桑之感,基调趋于孤寂而悲凉。总的看来,李清照的词,主要继承了宋词中婉约派的风格,而又兼有豪放派之长,故能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并对后人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如梦令》一词,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出游归来的少女词人,泛舟于清溪之上,观赏到藕花绽开、鸥鹭惊飞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着青春的愉悦。这一情节,犹如青春溪水里一朵可爱的浪花,在词人的记忆中不息地跳动着。从其明快的色彩和欢乐的格调来看,此词当是词人的早年之作。 “常忆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词的开篇,用了“常忆”二字,不仅表明作品是追忆往事之作,而且表明所追忆的内容,在词人的脑海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记。“溪亭”,点出地点是溪边的亭子;“日暮”,点出时间是一天的傍晚。“沉醉”一句,出现了作品的抒情主人公,即词人自己。这里的“沉醉”二字,不可拘泥于字面的含义来理解,而要看到,其中体现出青春少女的娇憨情态,蕴含着一种纯真的形体美。更何况,真正让词人“沉醉”的,又岂止是醇厚的美酒,还包括着自然的美景呢。 “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接下来,用了“兴尽”一语,高度概括了整整一天的欢乐活动,而把其中的具体细微之处,全都留给读者去想象。既然已是“沉醉不知归路”,当然就会“误入藕花深处”,词中的情节发展是非常自然的,清澈的水面上,覆盖着丛丛密密的硕大荷叶,无数只粉色或白色的荷花,在绿叶的簇拥下,迎着阵阵晚风悄然绽放。一只漂流的小船,载着一位优雅的少女,就在这

《日月明》公开课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5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日月明》人教部编版《日月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会意字构字规律编排的识字课文。“日月明,田力男,小大尖,小土尘……”通过朗朗上口的短语,揭示了会意字的构字特点。学生在诵读中可以感受到汉字构字的有趣,进而激发起更大的识字热情。 课文节奏明快。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易于诵读记忆。前四句采用三字一顿的形式,揭示出会意字的构字特点;后两句是五字句式。进一步诠释“众、林”等字的构字含义,揭示团结就是力量的主题。课文配有一幅图片,三个小朋友在合作植树,三人为众,暗示团结协作力量大的道理。远处的小树形象地勾勒出了“多木才成林”的意境。 教学目标: 1.借助会意字的结构特点,认识“明,尘”等11个生字和日字旁1个偏旁。 2.会写“木,林”等5个字和卧钩1个笔画。 3.正确朗读课文,领悟团结协作力量大的道理。积累由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 4.了解会意字构字特点。感受古人的造字智慧。激发自主识字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学写笔画卧钩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尝试用会意字的结构特点,识字记字。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生字卡片,笔画卡片、挂图、相关的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和生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图片)同学们,这个人你们认识吗?他的名字叫仓颉,大家都叫他“造字圣人”。为何称他为“造字圣人”呢?因为远古时期的文字就是他创造出来的。仓颉是怎样把文字创造出来的呢?想知道吗?今天老师就带着你们穿越时光隧道,去远古时代体验一下仓颉是如何创造文字的。 2.(出示多媒体课件)并解说:这一天,仓颉看见太阳慢慢地升起来了,给大地带来了光明,他想到晚上月亮出来也会给人们带来光明,如果太阳和月亮合在一起,不是更明亮了吗?于是,他就用这两个字创造出了一个字——“明”。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会意字具有“合二字三字之义,以成一字之义,使人观之而自悟”的结构特点。学生在比较和探索中,能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古人造字的智慧,体验到识字的乐趣。二、形象揭题,趣味识字 1.学习“日月明 (1)”出示“日月明”的生字卡片,学生学习“明”字。你们能用“明”字来组词或说一句话吗? (2)出示红日图和“日”字。学生读字看图,并回答太阳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明亮)(3)出示明月图和“月”字。学生读字看图,并回答月亮与太阳的相同点是什么。(明亮) (4)板书“明”,读准字音,猜字义。(明亮) (5)像这样有趣的字还有很多呢!比如“鲜”,它是由“鱼”和“羊”组成的,鱼肉和羊肉的味道十分鲜美,所以“鲜”就是“鲜美”的意思。 (6)还知道什么字也是这样有趣?(尖、尘、灭。)本课有许多这样的生字呢!

李清照《如梦令》(语文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李清照《如梦令》(语文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会不会唱《童年》这首歌?(会!) 我们请一位同学起来为大家唱一唱这首歌,好不好?(指 名学生唱歌) 唱得非常好!这首歌好听吗?(好听!) 对!这首歌非常的动听,多年来,它不知道打动过多少人的心。特别是那朴实优美的歌词,让人回忆起无忧无虑的童年,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所以有人说“旋律是美感的延伸,歌词却是情感的载体。”现代是这样,在古代就更是这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是怎样用歌词来表达情感的。 二、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许多词,知道了(1)词是诗 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2)词的特点: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一般 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到了宋

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 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词不分段称为“单调”,分段称为“双调”“三叠”“四蝶”。又叫“片”或者“阕”。“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阕”原是乐终的意思。单调的词往往就是一首小令。它很象一首诗,只不过是长短句罢了。)除了小令外,词还有其他两类:;⑵中调;⑶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 (3)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4) 在了解了有关词的一些基本内容之后,我们学了就用,试着用初学的知识来看一看《如梦令》这首词的词牌名是什么?它属于词中的哪一类呢? (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词牌名如梦令,属于小令,因为它只有33个字) 一.作者简介: 同学们:风格分类: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部编本一年级日月明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实录 (1)

《日月明》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在熟读课文中认识汉字,并引导孩子发现构字规律,认识“力气、尘土” 等词语,认识“明、力、尘”等11个生字,会写“力、土、木”等5个字。 2.正确朗读课文,初步感受会意字的构字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认字能力。 3.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感悟会意字,掌握朗读技巧。 4.让学生感悟汉字的构字规律,培养主动学习汉字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汉字文化的热情。 5.懂得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了解一些会意字的构字特点,培养学生初步的认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语言导入:“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日月水火’。下面老师板书几个字,同学们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吗?”老师先后板书‘日月明’三个字,学生发现规律后举手回答。 生:“第一个字和第二个字加起来合成第三个字。”

老师总结:日和月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新字──明。原来汉字也可以做加法呀!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第9课《日月明》来认识更多这样有趣的汉字吧! 指名读课题,然后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读书要求: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借助拼音先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遇到不认识的生字用铅笔圈出来,可以请教老师或同桌。读完后坐端正。 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词,指名读,齐读。在读的过程中注意平翘舌音。去掉拼音后出示词组、单个生字,采取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分组读等多种方式识记生字。也可以找同学交流自己的识记方法,互相学习。 三、趣味识“明” 1.师: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汉字,能自己读书,看报,还能自己写句子,真是了不起。今天老师还要带你们到汉字王国里认识一些有趣的朋友。来,我们先来认识几个老朋友(课件出示太阳)这是老朋友“日”,(课件出示月亮)这是老朋友“月”。(课件出示日出)你看到了什么?(太阳越升越高,放射出万道金光,照亮了大地。)(课件出示月升)谁再来说? 师小结:太阳也叫日,月亮也叫月。日和月都给大地带来了光明,它们组成了一个新的字(课件出示-明) 2.你知道明是什么意思吗?指名回答。

日月明教学设计

《日月明》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是围绕“有趣的汉字”这一主题开展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进一步扩展学生对会意字的认识,通过读词语了解四个字的意思,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 在熟读课文中认识会意字,并引导孩子发现构字规律,认识“笔尖、鲜花” 等8个词语,会写本课生字“力、手、水”。 2. 正确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汉字的构字规律。 3.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调动团队合作的意识,提高识字效率。 4.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感悟汉字,掌握朗读技巧。 5. 让学生感悟汉字的构字规律,培养主动学习汉字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汉字文化的热情。 教学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了解一些会意字的构字特点,培养学生初步的认字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生字卡,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你们还记得《阳光》这篇课文吗,太阳光芒四射,洒遍了大地,所以日的意思是一一(学生回答),月呢?日和月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新字一一明。 [设计意图]:以激励性的语言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为进一步学好生

字服务。 二、形象揭题,趣味识“明” 1 .师: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汉字,能自己读书,看报,还能自己写句子,真是了不起。今天老师还要带你们到汉字王国里认识一些有趣的朋友。来,我们先来认识几个老朋友(课件出示太阳)这是老朋友“日”,(课件出示月亮)这是老朋友“月”?(课件出示日出)你看到了什么?(太阳越升越高,放射出万道金光,照亮了大地。) (课件出示月升)谁再来说? 师小结:太阳也叫日,月亮也叫月。日和月都给大地带来了光明,它们组成了一个新的字(课件出示一明)开火车正音。 2. 你知道明是什么意思吗? 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许多像“明”这样的字! 现在,太阳想和月亮手拉手做朋友,成了一个新的字“明” 这个字读什么?(正音,齐读)你们以前有没有见过“明”你能不能用“明” 组词? “日”和“月”这两个老朋友住在一起,相处得很融洽,特别是“日”,作为老大哥让着小弟弟,它把大部分位子让给了“月”,这样组起来的字才好看。 设计意图:以生动形象的课件引导,使小学生联想到生活的体验,能激发小学生学习的情趣,把“日”和“月”称之为两个老朋友,充满了人文色彩。 三、理解字义 1. 我们的汉字很有趣,你要想办法记住它。课件出示鱼的图及汉字,羊的图及汉字。让学生观察,说说如何记住“鲜”字。 2. 鼓励学生用编口溜的方法记住“鲜”。师示范,如: ①有鱼又有羊,这事真新鲜。 ②桌上有鱼,有羊,味儿真鲜美等等。 《日月明》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2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精选3篇)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学习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品读字词,想象词境,领悟情感,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现在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季节,这样的季节往往会使人诗性大发,此时此刻,你最想为大家朗诵哪首诗词? 请生朗诵…… 2、同学们为大家带来了这么多优美的诗词,今天我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首诗《夏日绝句》,是同学们在练习二中接触的一首诗歌。多媒体出示:《夏日绝句》 请生读诗歌,说说作者是谁?从这首诗歌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清照?生回答……

师介绍:这首诗歌是李清照40多岁时写的,那时兵荒马乱,国破家亡,她和丈夫在逃亡途中经过项羽兵败自刎的乌江渡口,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句。生齐读诗歌。 今天我们要一同学习的就是李清照的一首词。在学习之前,我们先一起来了解一下有关李清照和词的相关知识。多媒体出示:李清照和词的相关介绍 3、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走进李清照的少女生活,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多媒体出示《如梦令》 二、读词 1、词,是古代的一种歌词,它有着很强的节奏感,请同学们拿出笔,用双斜线给词分分节奏。然后请生按照节奏读词,要求读出节奏美。 2.说说为什么这首词很顺口,让人读来朗朗上口?——+押韵,那这首词押的什么韵?——暮、路、处、渡和鹭的韵母都是U。请生齐读这首词。 三、品词 1、其实一首词也就讲述了一个故事,(板书:故事)自由读词,同桌交流一下,说说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师相机板书:沉醉、误入、惊起 A、“沉醉”仅仅是因为喝醉酒了吗?还被这无限的夕阳美景给沉醉了,想想,李清照可能和谁在喝酒?生自由回答……请生读第一句

一年级语文《日月明》优秀教案设计

一年级语文《日月明》优秀教案设计 设计理念: 中国的汉字非常有意思,很多都是由两个字合起来的,本篇课文就根据汉字构字规律所编写的一首非常有趣的儿歌,读来朗朗上口。在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中,我摒弃了单调的认读、繁琐的分析,借助教材这一载体,精心设计多种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朗读中自主识字,在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在熟读课文中认识汉字,并引导孩子发现构字规律,认识“笔尖、鲜花”等8个词语,会写“力、手、水、从、休、明、尘”7个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汉字的构字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调动团队合作的意识,提高识字效率。 (2)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感悟汉字,掌握朗读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悟汉字的构字规律,

培养主动学习汉字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汉字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字音及会意字构字特点,理解字意 课前准备: 师生每人一套构成本课会意字独体字的卡片,主要为"小、土、大、一、火、田、力、人、木、手、目"。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趣味揭题,导入新课: (一)认识新字“明”: 1、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个新朋友。我们先来看几个老朋友。(出示太阳)这是老朋友----“日”,(出示月亮)这是老朋友----“月”。(出示:一双手)这双手表示什么? 2、现在,太阳想和月亮手拉手,交朋友,成了一个新的字:“明”。(板书:明) 3、这个字读什么?(正音、齐读)你们以前有没有见过“明”,你能用“明”组成词语吗? 4、“日”和“月”这两个老朋友住在一起,相处得很融洽,特别是“日”,它作为老大哥让着小弟弟,它把大部分位子让给了“月”。这样组成的字才好看。板书课题:日月明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如梦令》教案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九课《如梦令》教案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 2.教学课题: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九课词两首之一《如梦令》 3.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材分析: 这首《如梦令》是李清照早期词作之一。这个时期的李清照由于出身书香门第,家庭富裕,父母百般呵护,因此她的生活无忧无虑,十分幸福,能充分享受生活的快乐。在这首词中李清照回忆了一次郊游时归途中误入藕花丛里,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的欢乐情景。表现了李清照早期生活的快乐。教学这首词,读懂、理解词的大意和背诵整首词难度并不大,难在如何读出词的情感之美并理解词的意境。为达成这一教学目标,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置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体味、感悟。 教案内容: 一、学习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能够理解、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 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并描述出来。 3. 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能够理解、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并能够描述出来。 课堂教学之前通过百度在网上搜索与“如梦令”、“李清照”相关的教学资料,参考《如梦令》教案(https://www.360docs.net/doc/294529497.html,/view/9f602446336c1eb91a375d1d.html),选择相关知识内容。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课件资料《如梦令》(https://www.360docs.net/doc/294529497.html,/view/1c2ba1c608a1284ac85043f8.html),通过课件教学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三、学具准备:多媒体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音乐《如梦令》(https://www.360docs.net/doc/294529497.html,/v_show/id_XMzAzNTkzMzE2.html),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如梦令》 (二)、投影展示,介绍背景材料: 1、什么是词?(教师简介) 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2、什么是词牌?(教师简介)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3、李清照简介。(https://www.360docs.net/doc/294529497.html,/view/3066.ht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