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平时背诵材料

金匮要略平时背诵材料
金匮要略平时背诵材料

第一学年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原文】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

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

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

甘入脾。(1)

【释义】

本条强调预防医学的思想,论述治未病治疗原则,具体可为已病防传和虚实异治。人体是有机整体,除治疗已病的脏腑外,还应注意治疗未病的脏腑,以防

止疾病传变。以肝病为例,因肝木克脾土,故知肝病易传脾。脾虚则应先实脾,若脾气旺则不易受邪,故不需补脾。肝虚证的治疗用药应遵循以酸味药补肝体;以焦苦之药助心火而克肺金,使金不克木,从而助肝气;以甘味药补脾土,补

土制水以助火,防止肺金侮肝木。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原文】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20)

【释义】

本条论述寒湿表实证治。湿痹之人身体疼痛而烦扰不宁,为寒湿痹阻,阳郁不通

所致,当有恶寒发热无汗等表寒证。故用麻黄加术汤,发汗散寒除湿,温通经脉止痛。表证当从汗解,麻黄汤本为伤寒表实而设,而湿邪又不宜大汗,只宜微微似欲汗出,

故加白术,此处麻黄汤得术,虽发汗不致多汗,白术合麻黄汤,能并行表里之湿,故

为寒湿在表正治之剂。本证不宜火攻发汗,否则既可令大汗淋漓,风去湿存,又可使

火热内攻,与湿相合,引起发黄、衄血等变证。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三

【原文】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5)

【释义】

本条论述百合病未经汗吐下误治,病情如初,用百合地黄汤的正治法。百合病因

心肺阴虚内热,治疗以清热安神,养阴润肺为原则。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原文】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

难言,口吐涎。(2)

【释义】

主要论述中风在经、络、腑、脏的不同见症。中风所致的经脉痹阻,有轻有重。若病变较

轻者,邪中于络,则营气不能畅行于肌表,故肌肤麻痹不仁;若病变较重者,邪中于经脉,以致气血不能运行于肢体,故肢体沉重;若病邪深入于腑,浊气蒙闭清窍,故昏不识人;

心开窍于舌,诸脏经脉皆与舌相连,邪入于脏则心窍闭阻,故不能言语,口吐涎。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原文】

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3)

【释义】

本条论述虚劳病总的脉象。这里“平人”从外形观之无病,实则内脏气血已经虚损。脉大是大而无力,有余于外而不足于内,阴虚阳浮者多见;极虚是轻按则软,重

按无力,是精气内损的脉象。脉大与极虚,形态不同,但都是虚劳病脉象。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

【原文】

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10)

【释义】

本条论述虚热肺痿证治。肺胃津伤液耗,阴虚火旺,熏灼于肺,肺失清肃,气逆

于上,故咳喘。虚火上烁肺胃之门户,故咽喉不利。此外,当有口干欲得凉润、舌红

少苔、脉细数等症。“止逆下气”的治法与前句相呼应,突出本证气逆较甚特点。治

用麦门冬汤养阴清热,降逆下气。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原文】

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

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1)

本条论述胸痹、心痛病因病机。临证诊脉首先应辨脉象的太过与不及。太过之脉

主邪盛,不及之脉主正虚。“阳微”指寸脉微,寸脉候上焦,故阳微提示上焦阳虚、

胸阳不振。“阴弦”指尺脉弦,尺脉候下焦,故阴弦提示下焦饮停、阴寒邪盛。“阳

微阴弦”说明上焦阳虚,下焦阴寒水饮之邪乘虚上逆,阴乘阳位,痹阻胸阳,故胸痹

心痛。阴寒之邪得以上逆,其根本原因是胸中阳气亏虚,也进一步指出,胸痹心痛的

发生以上焦阳虚为本,下焦阴盛为标,二者是导致胸痹、心痛发病的两个基本条件,

缺一不可。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原文】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2)【释义】

本条论述腹满的虚实辨证和实证腹满的治则。虚证腹满内无有形实邪积滞,故按

之不痛;按之疼痛者,为肠腑有燥屎、宿食等有形实邪积滞,腑气不通。实证腹满可

用攻下法治疗。若苔厚黄燥者,为实热内结,且未经攻下,正气未伤,通腑泄热,病

遂向愈。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原文】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15)

【释义】

本条论述痰饮病的治疗大法。这里所指的痰饮为广义痰饮。痰饮病的形成,是因

为肺脾肾三脏阳气虚弱,气化不利,水液停聚而成。饮为阴邪,遇寒则聚,遇阳则行,得温则化。同时,阴邪最易伤人阳气,阳被伤则寒饮难于运行。反之,阳气不虚,温

运正常,饮亦自除。所以,治疗痰饮需借助于“温药”以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调

水道。阳气振奋,既可温化饮邪,又可绝痰饮滋生之源。开发腠理,通调水道是疏通

祛邪之道,使饮邪能从表从下分消而去。“和之”是指温药不可太过,亦非燥之、补之。专补碍邪,过燥伤正,故应以和为原则,寓调和人体阳气,实为治本之法。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原文】

。(3)

本条论述肾阳虚下消证治。肾阳虚,不能蒸腾津液以上润,故口渴;肾虚不能化气以摄水,水尽下趋,故小便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方见脚气中反多。治用肾气丸补肾之虚,温养其阳,以复蒸津气化之功,则消渴除。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原文】

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18)

【释义】

本条论述水气病治疗原则。水气病出现腰以下肿,当用利小便方法,使水湿之邪通过小便而排出;腰以上肿,当用发汗法,使水湿之邪通过汗液而散除。此条说明治疗水肿病当用因势利导原则。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原文】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1)

【释义】

本条论述湿热黄疸发病机理。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风”可作“热”解,缓为湿之象,“痹”有闭之意,此处指湿热蕴结于脾,并非风寒湿杂至之痹证。仲景恐人误解浮缓脉为外感中风,故插入“痹非中风”一句以示区别。脾主四肢、肌肉,湿热困脾,四肢必感重滞不舒;若脾脏蕴结的湿热溢入血分,行于周身,必然发生黄疸。

第二学年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原文】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

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14)

【释义】

此条论表里同病先后缓急治则。表里同病以里虚寒证为重,见下利清谷,身体疼痛者,

当先救里;后里证已解,大便恢复正常,身体疼痛者,说明表证仍在,再予以解表。故治

疗当分先后缓急,以急者先治为原则。

【原文】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15)

【释义】

此条论痼疾加卒病先后治则。一般痼疾日久势缓难以速愈,卒病新起势急而易治,故治疗当先治卒病而后治痼疾。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原文】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18)

【释义】

本条论述对风湿痹发汗法要求。风湿相合侵及体表,郁于肌腠,流注关节,筋脉

不利,故一身尽痛。若逢天阴雨不止,两湿相合,外湿更甚。外湿当汗,但汗之病仍

不愈,为汗不得法。因风为阳邪,其性轻扬,表散迅速。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滞,

难以骤除。如发汗太过,则风去湿存,且阳气损伤,故病不愈。因此,治风湿病正确

发汗方法,应是微似汗出,使阳气缓缓蒸腾而不致骤泄,则营卫畅通,风与湿俱去而

病解。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三

【原文】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

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嗄),甘草泻心汤主之。(10)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

上七味,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释义】

本条论述狐惑病治法。狐惑病是湿热虫毒内蕴脾胃为基本病机,咽喉、二阴溃烂

为主症的疾病。湿热熏蒸于上,则口咽蚀烂,声音嘶哑;湿热下注,蚀于前后二阴,

则溃烂。湿热内蕴,营卫失和,则发热恶寒,默默欲眠,状如伤寒。邪正相争,气血

失和,则面目乍黑、乍赤、乍白;湿热内扰心神,则目不得闭,卧起不安;湿热扰胃,纳运失司,则不欲饮食,恶闻食臭。

治疗以清热解毒、化湿安中的甘草泻心汤。方中重用甘草,配以黄芩、黄连清热

解毒;辅以半夏、干姜辛苦温燥,宣化内湿;佐以人参、大枣扶正安中,全方共奏清

热化湿、扶正安中。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原文】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8) 【释义】

本条论述风湿历节的证治。关节疼痛是因风湿流注于筋脉关节,气血通行不畅所致。身体逐渐消瘦,痛久不解,正气日衰,邪气日盛,湿无出路,渐次化热伤阴,流

注下肢,则两脚肿胀且麻木不仁。风与湿邪上犯,清阳不升,则头眩;湿阻中焦,气

机不利则短气,胃失和降则呕恶。故治以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除湿,温经散寒,诸药

相伍,表里兼顾,且有温散而不伤阴,养阴而不碍阳之妙。

【原文】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10)

【释义】

本条论述寒湿历节病的证治。寒性收引凝滞,故寒湿之邪痹阻关节,可致气血运

行阻滞而关节疼痛剧烈,屈伸活动不利。治当温经散寒,除湿宣痹,方用乌头汤。方

中乌头温经散寒,除湿止痛;麻黄宣散透表,以祛寒湿;芍药宣痹行血,并配甘草以

缓急止痛;黄芪益气固卫,助麻黄、乌头温经止痛,亦制麻黄过散之性;白蜜甘缓,

以解乌头之毒。诸药相伍,使寒湿得去而阳气宣通,关节疼痛解除而屈伸自如。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原文】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

物汤主之。(2)

【释义】

本条论述血痹重证的证治。阴阳俱微指营卫气血俱不足;寸口关上微是阳气甚虚;

尺中小紧为重感风寒。血痹主要以肢体局部麻木不仁为特征,如受邪较重,可兼酸痛感。所以说“如风痹状”,而血痹与风痹的症状有区别,前者以麻木为主,后者以疼

痛为主。血痹病机为气血不足,外受风寒,阳气痹阻,血行涩滞,治疗以黄芪桂枝五

物汤温阳行痹。

【原文】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17)

【释义】

本条论述虚劳的心烦失眠证治。本证由于肝阴不足,心血亏虚所致,肝阴不足则

生内热,心血不足则心神不安,所以虚烦失眠,治以酸枣仁汤。方中用酸枣仁以养肝阴;茯苓、甘草以宁心安神;知母以清虚热。川芎以理血疏肝。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

【原文】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6)

【释义】

本条论述寒饮郁肺的咳嗽上气证治。因喉中痰阻,气道不利,痰气交击而出现咳

嗽气逆,喉间痰鸣声响,连绵不断,犹如水鸡之叫声。治以射干麻黄汤散寒宣肺,降

逆化痰。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原文】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沈而迟,关上小紧数,栝楼薤白白酒汤

主之。(3)

【释义】

本条论述胸痹病的典型证候、治法及主方。“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为胸

痹病主证的主脉,同时阐述胸痹病的病因病机。“寸口脉沉而迟”候上焦阳虚、胸阳

不振;“关上小紧数”候中焦饮停、阴寒内盛。两者同时并现,与第一条“阳微阴弦”本质相同,都反映胸痹病阳虚阴盛、本虚标实的基本病机。“喘息咳唾、胸背痛、短

气”是胸痹病的主症。胸阳不振,阴邪上乘,痹阻胸阳,胸背气血不能贯通,故胸背痛;邪阻气滞,妨碍肺气宣降,故短气、喘息咳唾。治宜宣痹通阳、豁痰下气,方用

栝楼薤白白酒汤。

【原文】

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7)

【释义】

本条论述胸痹寒湿急证的治疗。本条“缓急”为偏义复词,其义偏急,此处指胸

痹病病势急迫,病情危重。以方测证,还应有胸痛突然加剧,或突发心痛彻背,伴肢

体筋脉拘急疼痛,面白,肢冷等,是寒湿凝滞、痹阻胸阳所致,薏苡附子散治温阳散寒、除湿止痛。

【原文】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楼薤白半夏汤主之。(4)

【释义】

本条承进一步论述痰饮壅盛的胸痹证治。本条的胸痹病,已从“喘息咳唾、短气”发展到“不得平卧”,由“胸背痛”加重至“心痛彻背”,说明痰饮更甚,痹阻更重。故在栝楼薤白白酒汤的基础上加半夏,以增强化痰逐饮降逆的功效。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原文】

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9)

【释义】

本条论述里实腹满兼外感证治。腹满冠于句首,为主症;发热十日而见脉浮,为

表邪未解,属表里同病。病在肠腑而不在胃,故饮食如故。治当表里双解。厚朴七物

汤为厚朴三物汤合桂枝汤而成,因腹痛不甚,故去芍药。

【原文】

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11)

【释义】

本条论述里实腹满证胀甚于积的证治。腹满胀而大便不通为实热内结、气机不行

之证,因气滞甚于积滞,故以厚朴三物汤治疗。方中重用厚朴、枳实,且先煎二药,

重在行气除满,又以大黄泻热导滞、去积通便。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臣亿等校诸本旋覆花汤方,皆同。)。(7)

【释义】

本条论述肝着的证治。肝着是由于肝脏受邪而疏泄失常,其经脉气血郁滞,着而

不行所致,主要表现为胸胁痞闷不舒,甚或胀痛、刺痛。用手揉按、捶打胸部,可促

使气机舒展,气血运行而症状暂时缓解。本证初起病在气分,若得热饮可使气机通利,痛苦减轻。迨至病成,渐及血分,由于经脉瘀滞,虽得揉按或热饮亦无益,宜用旋覆

花汤治疗。三药合用,共奏行气活血、通阳散结之效。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原文】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16)

【释义】

本条论述痰饮停留心下的证治。心下,即胃之所在,故此当属狭义痰饮证。饮停

中州,阻碍气机,浊阴不降,弥漫于胸胁则支撑胀满;清阳不升,浊阴上蒙清窍则头

昏目眩。病机属脾胃阳虚,痰饮中阻。治用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健脾利水。本方是

温阳化饮的主要方剂,亦是“温药和之”的具体运用。

【原文】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见上。);肾气丸亦主之(方见脚气中。)。 (17)

【释义】

本条论述微饮在脾、在肾的不同证治。微饮是水饮轻微者,即上文所谓“水停心下,微者短气”之证。饮邪虽轻微,但其本在脾肾之阳不化,故必须早为图治。水饮

内停,妨碍气机升降则短气,气化不行则小便不利。要使气机畅达,必先除其水饮。

治水饮可用利小便的方法,故“当从小便去之”是说明本证治法。化气利小便,气化

水行,饮有去路,则短气之症亦自除。但饮邪的形成,有因中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水停为饮者,其本在脾,必兼见胸胁支满、头晕目眩、心下悸动等症,治宜健脾渗湿,通阳利水,方用苓桂术甘汤;亦有下焦阳虚,不能化气行水,以致水气上泛心下者,

其本在肾,兼见畏寒足冷、腰酸、少腹拘急不仁等症,治宜温肾蠲饮,化气行水,方

用肾气丸。两方皆属“温药和之”之治,但治脾治肾则各有不同。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1)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

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

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2)

【释义】

以上两条总论痰饮分类及四饮主症,为全篇之提纲。篇名冠以“痰饮”,而开篇

首条则称“夫饮有四”,说明重在论“饮”。痰饮是一个总的病名,其中又可分为痰饮、悬饮、溢饮和支饮四种类型。由于总的病名为痰饮,具体辨证中又有痰饮一证,

所以前人对痰饮一词的解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前者是四种痰饮的总称,后者仅指痰

饮留于肠胃的一种类型。痰饮病的形成与人体水液代谢失常密切相关,多由肺脾肾气

化失常,三焦通调水道失职,影响体内水液的运化、敷布和排泄,水饮停留于不同部

位而形成,尤其以脾气虚不能为胃游溢精气为其主要病机。

痰饮是水饮聚于胃肠,与脾关系密切。由于水饮的流动与气相击,故肠间发出沥

沥声响。常人饮食入胃以后,化为精微,充养全身,故肌肉丰盛。今脾运不及,饮食

不化精微,反停聚而成为痰饮,致肌肉不得充养,所以形体消瘦。

悬饮是水饮流注于胁下,累及肝肺。胁下为肝之居所,肝经支脉贯膈,上注于肺,饮邪潴留于胁下,循经上逆射肺,致肝气不升,肺气不降,气机逆乱则咳嗽,并牵引

胁下作痛。

溢饮是水饮阻于四肢肌表,责之肺脾二脏。因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若脾阳不运,则水饮外溢四肢;渗溢肌肤之水饮,本可随汗液而排泄,若肺失宣降,腠理开阖失职,当汗而不能汗,阻遏营卫的运行,则致身体疼痛而重滞。

支饮是水饮停留于胸膈,影响心肺。饮聚胸膈,凌心射肺,肺失宣降,心阳被遏

则咳嗽气逆,短气不能平卧,须倚床呼吸;肺合皮毛,气逆水亦逆,故兼见外形如肿。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原文】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痛加芍药。(22)

【释义】

本条论述风水表虚证治。风水之病因乃外邪袭表,故脉浮。身重为水泛肌表。汗出恶风是因气虚不固所致,治用防己黄芪汤益气固表,利水除湿。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13)

【释义】

本条论述谷疸属湿热俱盛的证治。谷疸属胃热脾湿为病,湿热交蒸。湿热内蕴,

脾胃升清降浊失常,故食欲减退。如勉强进食,食入不化,反助湿生热,上冲即头眩,心胸不安。病情迁延,久则发为黄疸。谷疸多由湿热蕴结引起,故治疗用茵陈蒿汤清

泄湿热为主。

【原文】

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18)

【释义】

本条论述黄疸病湿重于热治法。本条只言“黄疸病”,未指出症状,以方测证,

当有形寒发热,食欲减退,小便短少或不利,苔腻不渴等症状,故用茵陈五苓散利水

清热退黄。

第三学年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原文】

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

而极也。(9)

【释义】

本条论述脉象主病随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如:同是脉浮,若寸脉浮,则主病在表,

是正气抗邪的表现,脉多浮而有力;若尺脉浮,则主病在里,是肾阴不足,虚阳外浮之象,脉多浮而无力,并兼见腰痛背强不能行,短气而极。说明临床诊断疾病要结合病人脉象与

症状。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原文】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

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21)

【释义】

本条论述风湿表实成因和证治。风湿在表,故一身尽疼痛。风与湿合,且渐趋化热,故每到下午阳明气旺之时,正邪相争,发热加重。其发病多由汗出时外受风邪,

汗液滞留为湿,或经常贪凉而生湿,风湿相合,侵犯肌腠所致。病属风湿表实,有化

热之势。治当以麻杏苡甘汤轻清宣化,解表祛湿。方中麻黄、甘草微发其汗;杏仁宣

肺利气以助汗解;薏苡仁甘淡微寒,一可淡渗利湿、通络止痛,二使辛温发散中兼具

凉解之用。

【原文】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22)

【释义】

本条论述风湿表虚证治。脉浮身重,是风湿在表。汗出恶风,是气虚卫表不固。

风湿在表,法当汗解,但表气已虚,不宜麻黄发汗,故用防己黄芪汤益气除湿。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三

【原文】

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1)

本条论百合病病因、症状、预后和治则。“百脉一宗”言其病机,心主血脉,肺

朝百脉,人体之脉同出一源,心肺所统,心肺受累,症候百出。百合病临床表现主要

有两方面:一是心神不宁之证:心肺阴虚,热扰心神则有如常默默,意欲食复不能食,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

无热等变化或矛盾的症状;二是常见阴虚内热之证:阴虚内热所致口苦,小便赤,脉

微数。治疗不当会出现吐利等不良反应。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原文】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1)

【释义】

本条论述了中风的脉症及与痹证的鉴别。中风病当以半身不遂为主症,若一侧手

臂不能随意运动者,此为痹证。脉微为气血不足,是正虚的反映,数为病邪有余,是

邪实之证,说明中风是因气血不足,外邪诱发为病。“脉微而数,中风使然”阐释了“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的机理。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原文】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

汤主之。(13)

【释义】

本条论述阴阳两虚的虚劳证治。虚劳病发展,阴虚及阳或阳虚及阴,导致阴阳两

虚之证。因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可以产生偏热偏寒的证候而出现寒热错杂之证。所

以治疗方法不能单纯地以热治寒,以寒治热,所以小建中用甘草、大枣、胶饴之甘以

建中,姜桂之辛以通阳,芍药之酸收敛和营。

【原文】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于小建中汤内,加黄芪一两半,余依上法。气短胸满者加生姜;腹满者,去枣加茯苓一两半;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14)

【释义】

本条论述阴阳两虚的证治。虚劳里急因劳伤损而腹中痛,诸不足为阴阳两虚,故

用小建中汤内加黄芪健脾补虚。

【原文】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方见脚气中)。(15)

本条论述肾阳不足的虚劳证治。腰为肾之外府,肾阳虚则腰痛;肾气不足,则膀

胱气化不利,故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故用八味肾气丸助阳之弱以化水,滋阴之虚以

生气,使肾气振奋,则诸症自愈。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

【原文】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14)

【释义】

本条论述外寒内饮挟热的咳喘证治。心下有水,饮停气逆,故咳嗽、气喘;寒饮

郁而化热,内扰心神,故烦躁;风寒袭表,故脉浮。治宜解表化饮,清热除烦,用小

青龙加石膏汤。方中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半夏、干姜、细辛散寒蠲饮;

芍药、五味子收敛逆气,以防温散太过;石膏清热除烦;甘草调和诸药。

【原文】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5)

【释义】

本方是论述虚寒肺痿证治。肺主气,通调水道,肺中虚寒,阳气不能温化、布散、固摄水液,故见多涎唾、小便频数或遗尿。不咳因肺气痿弱而无上逆之势。不渴是虚

寒肺痿的特点之一,辨证时具有鉴别意义,一是与虚热肺痿相区别;二是与小便多而

口渴的消渴病相鉴别。肺气虚冷,清阳不升,故眩。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又为肺

之母,故仲景治肺痿从肺脾两脏入手,用甘草干姜汤温肺散寒、培土生金以恢复肺气。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原文】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楼薤白半夏汤主之。(4)

【释义】

本条承第三条,进一步论述痰饮壅盛的胸痹证治。本条的胸痹病,已从“喘息咳唾、短气”发展到“不得平卧”,由“胸背痛”加重至“心痛彻背”,说明痰饮更甚,痹阻更重。故在栝楼薤白白酒汤的基础上加半夏,以增强化痰逐饮降逆的功效。

【原文】

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5)

本条论述胸痹气结在胸,偏虚和偏实的证治。胸痹的基本病机为阳虚阴盛,属虚

实夹杂之证,病性有偏虚与偏实的不同。本条既是胸痹病,当有喘息咳唾、胸背痛、

短气等症,又见心中痞结、胸部满闷、胁下之气上逆攻冲心胸等,显然病位已从胸膺

部扩展到胃脘及两胁,形成了胸胃同病的证候。

本条叙证简略,当以方测证进行分析。枳实薤白桂枝汤证偏实,为有形之气滞,

可兼见腹胀、大便不畅、舌苔厚腻、脉弦紧或弦滑等,此乃阴邪偏盛、停痰蓄饮、痹

阻气机所致。治宜通阳宣痹、泄满降逆。人参汤证偏虚,为无形之气痞,可兼见四肢

不温、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大便稀溏、舌质淡、脉沉迟弱等,此乃中阳虚衰、寒凝

气滞。治宜温振中阳。方中人参、白术、甘草补中益气,干姜温中助阳,诸药合用,

使阳气振奋,阴霾得散,诸症悉除。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原文】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13)

【释义】

本条论述里实腹满胀积并重证治。实热内结,腑气不通,胀积并重,故腹满不减。与腹满虚证“腹满时减,复如故”形成鲜明对比。病性属实,故用下法,治以大承气汤。

【原文】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14)

【释义】

本条论述脾胃阳虚、中焦寒盛的脾虚寒盛之寒疝证治。病机为脾胃阳气虚衰,阴

寒内盛,寒气上下攻冲。当寒气攻冲,气机凝滞于局部时,腹部可隆起大小不定、形

状不一、时聚时散的包块,上下攻冲作痛而拒按。胃中虚冷,寒气上冲,则胃失和降

而呕吐频作,难以受纳食物。本证尚可见腹痛、手足逆冷、舌质淡、苔白滑、脉沉迟

等症。治以大建中汤大建中气,温阳止痛。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原文】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

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一作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16)

【释义】

本条论述肾着的成因和证治。肾着由寒湿痹着腰部所致,因腰为肾之外府,故名

肾着。其成因为劳动汗出,湿衣贴身,致使寒湿侵袭,阳气痹阻而见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因病属下焦,但未及内脏,故口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甘姜苓术汤共奏温中健脾、散寒除湿之功。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原文】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25)

【释义】

本条论述饮邪上泛,蒙蔽清阳冒眩的证治。饮停于中,升降受阻,浊阴不能下行,清阳不能上达,因而出现头昏目眩,并有小便不利。其病机为脾虚饮泛,蒙蔽清阳。

治以泽泻汤健脾化饮,降逆止眩。

【原文】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21)

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22)

【释义】

本条论述悬饮的脉症与治疗。脉沉为病在里,弦脉主饮癖积聚,主痛。悬饮为饮

邪积聚在内(胸胁之间),阻碍气机的升降,气与饮相搏击,故胸胁牵引作痛。十枣

汤中甘遂善行经隧水湿,大戟善泄脏腑水湿,芫花善攻胸胁癖饮,配以大枣健脾扶正,使峻下而不伤正。

【原文】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35)

【释义】

本条论述外寒引动内饮的支饮证治。“咳逆倚息不得卧”为支饮主症,此因素有水

饮内停上焦,复感寒邪于外,外寒引动内饮,水饮壅遏肺气所致。治疗当用小青龙汤

温饮散寒。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原文】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栝蒌瞿麦丸主之。(10)

【释义】

本条论述上燥下寒的小便不利证治。肾阳虚,不能蒸化津液上承,而生燥热,故口渴。阳虚不化,水滞不行,故小便不利。治以栝楼瞿麦丸润燥生津,温阳利水。栝楼根润燥生津而止渴;山药甘淡益脾而制水;茯苓、瞿麦淡渗以利水;附子温肾阳而化气,使气化水道利,津液上承。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原文】

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方见下。(5)

【释义】

本条论述皮水挟热证治。水气太盛则一身面目洪肿,脉则见沉。水阻气滞,通调失职则小便不利。治用越婢加术汤发汗清热,健脾除湿。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原文】

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15)

【释义】

本条论述酒疸热盛于湿证治。酒疸湿热积聚于中焦,热盛上蒸于心,故心中郁闷烦乱,湿热中阻,气机不利,故心中热痛。相对于第2条言“心中懊憹而热”,本条言“心中懊憹或热痛”,说明热势较重,治用栀子大黄汤清热除烦。

【原文】

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方见虚劳中。(22)

【释义】

本条论述虚黄证治。黄疸病多由湿热内蕴所致,其证多小便不利。今小便自利而黄不去,知非湿热黄疸,为脾胃虚弱,肌肤失荣导致。此证不仅男子有,妇人经病或产后,以及大失血后,气血虚损,血不能外荣,亦可致此。病由脾胃气血不足导致,故用小建中汤开发生化之源,使气血充盈,气色外露,则虚黄自退。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金匮要略》治疗肾系疾病用药规律 张仲景《金匮要略》为治疗肾系疾病提供了众多良方,这此方药历经千年的临床检验,疗效卓着,至今仍被广泛运用。 1.功效类别统计 所统计的13方包括:五苓散、猪苓汤、真武汤、苓桂术甘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茯苓甘草汤、牡蛎泽泻散、柴胡桂枝干姜汤、越婢汤、防己茯苓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 1选药范围广泛,使用相对集中 补益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共出现56味次,占全部的78. 87%。可见,《伤寒杂病论》治疗肾系水肿是以补益、解表、利水、温里4类药为主组方的。 2. 2补益实为补气健脾利水 疾病的发生尽管复杂,但不外正邪两个因素。正气虚弱是发病的条件,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肾系水肿病的发生亦正是脏腑虚损与外邪侵袭相互斗争的结果。究其根本,脏腑虚损的病位主要在脾肾,病机为脾肾气化机能虚弱。脾主运化水湿,为升降出入之枢,脾健则运,交通上下,溉濡四旁,脾土伤败,易致水湿泛滥,术芪之类健脾益气,气行则水调。该类药有:白术、黄芪、阿胶、大枣、甘草、白芍。 2. 3解表祛邪实为疏风宣肺、发表利水 肺主皮毛,为水上之源,一旦外邪阻遏,肺气宣肃失职,不能通调水道,泛溢肌肤则发为水肿,故疏风宣肺,因势利岛,使肺气畅达,肃降有权,三焦通利,亦即“开鬼门”之意。“腰以上肿,发汗乃愈”即指此而台。该类药有:麻黄、桂枝、细辛、生姜、柴胡。 2. 4温里实为补肾温阳利水

肾系水肿病乃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其中,尤以肾为根本,而水为至阴,乃肾阳命火不足所致。肾阳不足,命火式微,可致肾不能气化,脾不能运化,肺不能布化,三焦之气闭塞,决渎之官无权。《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所以,肾阳命火不足是导致水肿的根本原因,补肾温阳利水,亦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唐容川谓:肾为水脏,水中含阳,化生元气。”气为阳之微,宜取温润平调之意,叶天士指出“此温字,乃温养之义,非温热竞进之谓。”得温可以行水,兼润可以固肾保精。该类药有:附子、干姜利水渗湿实为“洁净府” 利水渗湿是治疗肾病水肿最基本、最直接的方法,亦即《素问》“治于权衡,去苑陈莝”之意。主治在里在下之水邪为患,使水邪从小便而去,此亦即《素问》“洁净府”之意,是《伤寒杂病论》治疗水肿的原则。该类药有:茯苓、猪苓、泽泻。 经方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 1清热生津法 本法适用于肺胃热盛,津气两伤之上、中消证。表现为口渴多饮,虽饮而渴不解,伴口舌干燥,脉大滑实等症,方以白虎加人参汤为主,可随症加入花粉、葛根、麦冬等。正如《金履要略》云:“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中白虎汤清肺胃之热,加人参益气健脾以生津,此方为后世治疗糖尿病主方之一。 2温阳化气 《金匮要略》曰:“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论述了肾阳虚弱,命门火衰,既不能蒸腾津液以上润,又不能化气助阳以摄水的下消证治。表现为渴饮无度,尿频无制,舌淡苔白,脉多沉细。方用八味肾气丸补肾阳之虚,恢复其蒸津化气之功,则消渴自止。

金匮要略B》第次作业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金匮要略B》第1-5次作业 《金匮要略B》第1次作业 1. 据原文狐惑病,蚀于上部声喝的治方: [1分] A.甘草泻心汤 B.麦门冬汤 C.射干麻黄汤 D.半夏泻心汤 E.生姜泻心汤 2. 瘀血口渴的临床特征是: [1分] A.渴而饮不多 B.饮后漱水不欲咽 C.大渴引饮 D.渴而饮水,水入即吐 E.以上均不是 3. 望诊鼻头色青,首先应考虑的脏腑病理是: [1分] A.肺气虚寒 B.肺有瘀血 C.肝反侮肺 D.肝气乘脾

E.脾气虚寒 4. 水与血结于血室的治疗,当选用: [1分] A.大黄甘遂汤 B.甘遂半夏汤 C.抵当汤 D.土瓜根散 E.五苓散 5. 胸痹轻证,饮邪偏盛者宜用: [1分] A.枳实薤白桂枝汤 B.橘枳姜汤 C.人参汤 D.茯苓杏仁甘草汤 E.苓桂术甘汤 6. 胃中虚冷的胃反病人,误汗后见数脉其病机是: [1分] A.外感客热 B.阴虚阳亢 C.胃热气盛 D.虚阳浮越 E.阴寒水欲上逆

7. 狐惑病何部位被蚀,当以咽喉苦参汤外洗: [1分] A.咽喉 B.前阴 C.后阴 D.眼目 E.耳 8.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的治方是: [1分] A.猪苓汤 B.五苓散 C.茯苓戎盐汤 D.栝楼瞿麦丸 E.滑石白鱼散 9. 厥而皮水者,当用: [1分] A.四逆汤 B.附子汤 C.蒲灰散 D.木防己汤 E.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 10. 形成疟母的机理是: [1分] A.阴气孤绝,阳气独发

B.素有痰饮,阳气为饮邪所阻 C.内热炽盛,挟有表寒 D.邪气内藏于心,外舍于分肉之间 E.疟病迁延,疟邪假血依痰,结成痞块,居于胁下 11. 防己黄芪汤证的主症是: [1分] A.脉浮,身重而痛,无汗,恶寒 B.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脉大 C.脉浮身重,汗出恶风 D.脉浮,身烦疼 E.额上汗出 12. 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 [1分] A.救表 B.表里同治 C.救里 D.先表后里 E.先里后表 13. 阴血亏虚,冲任损伤的崩漏、胞阻、胎动不安可: [1分] A.胶艾汤 B.桂枝茯苓丸

《金匮要略》背诵条文共14页文档

《金匮要略》重要条文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藏准此。【01】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杵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纹理也。【02】 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09】 师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藏即死,入府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清,身冷,为入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府即愈。【11】问曰:脉脱入藏即死,入府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12】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

金匮要略72个课时

72学时背诵原文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 第1条第1段: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第15条: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第17条:夫诸病在臓,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 第20条: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第21条: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第22条: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第1条第1段: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第5条: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第10条: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嘎),甘草泻心汤主之。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第2条第2段: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臓,舌即难言,口吐诞。 第8条: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第10条: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 第2条: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第8条: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

金匮要略 重点条文 完美打印版

已病防传、虚实异治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藏准此。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望诊: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论治(一)表里同病治则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二)痼疾加卒病治则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三)饮食与调护原则师曰:五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四)

审因论治原则夫诸病在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皆仿此。2.寒湿表实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麻黄加术汤方: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白术4.风湿兼气虚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防已黄芪汤:防已,黄芪,白术,甘草 5.表里阳虚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伸屈,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甘草附子汤:甘草,白术,附子,桂枝6表阳虚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桂枝附子汤方:桂枝生姜附子甘草大枣6. 暍病热盛伤津气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白虎加人参汤: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参1. 百合病误汗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3. 百合病主方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百合病吐之后者,百合鸡子汤主之。百合鸡子汤方:百合鸡子黄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诞。 2.风湿历节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芍药,甘草,麻黄,生姜,白术,知母,防风,附子 1.重证辨治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

(完整word版)金匮要略原文背诵完整的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肝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肝入脾。(1)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样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8)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2) 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13)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11) 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12)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13) 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14)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15)

金匮要略背诵条文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 [一]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十四]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十五]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十六] 师曰:五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 [十七] 夫诸病在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十一]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十二]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十三] 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十四]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二十]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二十一]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二十二]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二十三]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二十六]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百合狐蜮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二] 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十]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八]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十]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二]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八]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十三]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十四]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十五]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十六]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十七]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金匮要略条文背诵-推荐下载

《金匮要略》背诵条文(小明姐姐の重点)by :球 第一篇: 1、发病与预防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行舟,亦能覆舟。若五藏真元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事、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2、病因 1.反常气候: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2.疾病分类和病邪性质: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古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3、病机(阴阳失衡) 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4、论治 1.已病防传: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2.表里同病: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3.痼疾加卒病: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4.审因论治: 夫诸病在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第二篇:·痉病1、脉证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2、刚痉与柔痉的鉴别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3、证治1.柔痉: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柔痉,栝蒌桂枝汤主之。(栝楼根2两,桂枝3两,芍药3两,甘草2两,生姜2两,大枣12枚)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倾。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金匮要略背诵条文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 第1条第1段: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第15条: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第17条:夫诸病在臓,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 第20条: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第21条: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第22条: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第1条第1段: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第5条: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第10条: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嘎),甘草泻心汤主之《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第2条第2段: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臓,舌即难言,口吐诞。 第8条: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第10条: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 第2条: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第8条: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第13条: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第15条: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第16条: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第17条: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第5条:肺痿吐诞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第6条: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第10条:火(或“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王雪华《金匮要略》全文

《金匮要略》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王雪华教授主讲 目录 王雪华简介 01《金匮要略方论》性质与沿革 02《金匮》的内容、体例和成就(1) 03《金匮》的成就及贡献(2) 04 诊治杂病的辩证思维过程 05《金匮》对中医药学发展的重大影响【01话:芫荽】 06 学习《金匮》的目的与方法【02话:肺感染】【03话:】 07 第一篇:概述: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08 第一篇:论肝虚治法和虚实异治 09 第一篇:论发病、预防及病因 10 第一篇:论病机、四诊举例(1)【04:嗜铬细胞瘤】【05:卒厥】【06:黑色病变】 11 第一篇:四诊举例【07话:吃灰菜中毒】【08话:乳腺癌】 12 第一篇:小结: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09话:葛根和麻黄同煎】【10话:外感痉病】【11话:外感痉病】13 第二篇:痉病

14 第二篇:湿病证治(1)【12话:《瓜蒂散》搐鼻退黄】【13话:转筋】 15 第二篇:湿病证治(2) 16 第三篇:概述: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14话:百合病厌食证】 17 第三篇:百合病证治(1)【15话:行为异常】【16话:感觉异常】 18 第三篇:百合病证治(2)【17话:百合病癔病】【18话:癔症】【19话:抑郁】 19 第三篇:百合病(总结)狐惑病证治(1)【20话:百合病表现为幻视】 20 第三篇:狐惑病证治(2)【21话:热毒瘀血搏结溃腐成脓】【22话:赤小豆】 21 第三篇:阴阳毒证治【23话:流行性出血热】【24话:丙肝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2 第四篇:概述:疟病证治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23 第五篇:概述:中风病辩证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24 第五篇:历节病病因病机、证治(1) 25 第五篇:历节病证治(2)【25话:椎间盘脱出】 26 第五篇:中风鉴别诊断小结【26话:黄芪的用量】 27 第六篇:概述:血痹病证治(1)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28 第六篇:血痹病证治(2)【27话:面部进行性肌肉萎缩】【28话:末梢神经炎】 29 第六篇:虚劳病辩证【29话:半产】 30 第六篇:虚劳病证治(2) 31 第六篇:虚劳病证治(3)【30话:高热:下午3、4点钟开始发热】

金匮要略背诵

《金匮要略》论治肝著病探析 摘要:肝著,出自1700多年前的《金匮要略》一书,首立“肝着”病名。据书中记载:“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肝着的提出对五脏病证治有着比较大的作用。 关键词:肝著,金匮要略,新绛 肝著或作肝着,又名肝胀。是由于肝脏受邪而疏泄失常,其经脉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主要表现为胸胁痞闷不舒,甚或胀痛、刺痛(或者说是右胁痛,右胁下肿块)。若用手揉按、捶打胸部,可促使气机舒展,气血运行而症状暂时舒缓,故“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常见于西医的神经官能症(包括癔症、梅核气等)、肋间神经痛、肝功能异常等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疾病等病。 1.病因病机 何为“著(着)”?本义为附着、依附,在《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文中引申为留滞之意。又因肝著以胸胁痞闷或胀痛、刺痛为辨证要点,病变初起喜热饮或揉按、捶打胸部。《临证指南医案·胁痛》中提到:“肝著,胁中痛,劳怒致伤气血。”由此可归纳肝著的病机为肝经气血瘀滞,着而不行,故“通”是治疗肝著的要领。 2.治法方药 肝著,上面提到病变初起喜热饮,因为热饮可使气机通利,痛苦减轻。迨至病成,渐及血分,由于经脉瘀滞,即使揉按或者是热饮,这都起不了什么作用了,这时候就要用旋复花汤治疗。方中旋复花做主药,主降、入肝经、通肝络、祛邪气,达到止痛的作用(简单来说就是下气而善通肝络)。葱茎,辛散温通止痛,作为辅药,协助旋覆花来达到辛温通阳的作用。新绛活血行瘀,三药合用,共奏行气活血、通阳散结。 其中新绛是什么药?有的医家认为是染成大红色的绯帛(有谓茜草初染,也有谓猩猩血、藏红花汁、苏木染成),陶弘景则认为是新割的茜草,因为茜草别名“血见愁”,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这和新绛的作用是差不多的,况且染帛为绛的原料就是茜草根。但《本草乘雅半偈》降真香名下见有记载:“降真,新绛也,新致陈推,降者大赤,易曰∶干为赤,坎为大赤,贯流先天一气者欤。”这又是一种说法。降香辛温归心、肝二经,有活血化瘀,止血定痛。主治气滞血瘀导致的胸胁作痛,跌仆损伤出血等,当合“肝着”病机,这也是一种说法。清人医案中还用新绛,后来就没有这味药了,现在就改用了茜草作为新绛。在我看来,茜草和新绛应该还是不同的药物,虽然两者的作用差不多。 目前临床上常用本方加活血化瘀、理气宣络之品治疗肋间神经痛、慢性肝胆疾患、慢性胃炎、冠心病等,也有医家用本方配合祛风药治疗偏头痛和面瘫。3.结语 《金匮要略》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对古今医家都有很大的影响。其中所治疗肝著的旋覆花汤也对古今医家治疗起到很

金匮要略条文

金匮要略条文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1从整体观念论述杂病的治疗方针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臟准此。(一) 2论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疾病发生途径预防治疗的意义和方法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若谁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臟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臟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臟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臟腑之文理也。(二) 3表里同病的先后缓急治则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十四) 4新久同病的先后缓急治则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十五) 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则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 师曰。病患语声寂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语声寂寂然喜惊呼者。 问曰。病患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谷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痉病 1论述刚痉柔痉的鉴别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一)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二) 2论述痉病的主脉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完整版)金匮要略原文

《金匮要略》 ▲【原文】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1) ▲【原文】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2) 【原文】 寒伤经,极热伤络。(13) 【原文】 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3) 【原文】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14) 【原文】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15) 【原文】 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17)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原文】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一作筑筑而弦。《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9)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7) 【原文】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1) 【原文】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11) 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原文】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12)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原文】 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13) 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金匮要略重点条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一、发病、病因病机及预防 1、发病与预防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2) 五常:即五行。 风气:指自然界之气候。 元真:指元气或真气。 客气邪风:泛指外来致病因素。 疢难:指疾病。 2、病因—反常气候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8) 未至而至:第一个“至”指时令,第二个“至”指气候。 甲子:冬至之后60日,正当雨水节气。 六微:指六腑。 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为五劳所伤。 七伤: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寒饮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恐惧不节伤志。 六极:指六种虚损的病症,即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 大邪:指风邪。小邪,指寒邪。 谷饪:指饮食。 五邪中人:指风、寒、雾、湿、饮食五种病邪侵入人体。 3、病机 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10) 厥阳独行:阳气上逆,阴阳失调的病理状态。 王时:指一年四季中五脏所主的当令之时,此时色、脉有相应特征。 卒(促)厥: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病症。 浸淫疮:皮肤病的一种,疮面流黄水,可由一处染及他出。 二、论治 1、已病防传,虚实异治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1) 上工:高明的医生。 治未病:此指治未病的脏腑。 2、表里同病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14) 下利清谷:指泻下清稀,完谷不化。 清便自调:指大便已恢复正常。 3、痼疾加卒病

《金匮要略》作业50题

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金匮要略》作业50题 1.《金匮要略》是怎样一本书?其价值如何? 答:《金匮要略》为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学专著,奠定了杂病的理论基础和临床规范,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于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所以被历代医家推崇为方书之主。由于《金匮要略》一书,是祖国医学古典医籍之一,是古代治疗杂病的典范,它之所以被后世称为“经典”,是由于它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2.《金匮要略》一书的主要精神是什么? 答:《金匮要略》论述诊治杂病的主要精神,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本论点,认为疾病症侯的产生,都是整体功能失调,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从这一基本论点出发,提出了根据脏腑经络病机和四诊八钢进行病与证相结合的辩证方法。这一主要精神充分地从《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体现出来。 3.《金匮要略》诊脉部位有几种?其应用原则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答:目前,临床上诊脉习用寸口,但《金匮要略》的诊脉部位与现在有所不同,它使用的有以下4种:①寸口三部法。②趺阳诊法。③少阴诊法。④少阳诊法。 仲景运用的原则是:①诊外感疾病用独取寸口的方法。如《痉湿蝎病篇》云:“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后,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这一节“脉沉而细”当指寸口脉而言。②病涉脾胃,常用趺阳诊法。如《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云:“趺阳脉沉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据此可看出腹满属脾胃病变,仲景用的是趺阳诊法。③有关妇人病变兼诊少阴脉。如《妇人杂病篇》云:“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这是论述下焦湿热而阴中生疮的脉证和治法。少阴为肾脉,阴中为肾窍。脉滑而数主有湿热,湿热聚于前阴,郁积腐蚀,致腐烂成疮。据此可看出仲景诊妇人病兼诊少阴脉。④对某些复杂的病证,兼诊两处以上的脉象。如《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以寸口与趺阳并举。⑤上下阻隔的病分寸、关、尺以候之。如《五脏风寒积聚病篇》云:“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据此可看出仲景对上下阻隔的病,常分寸、关、尺以候之。 4.《金匮要略》在治法上有哪些特点?试举例说明 答: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研究杂病的专书,历经1700余年,其辨病辨证治法方药一直对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和使用价值。中医治法上的许多特点,本书均有充分体现,如:⑴治未病的指导思想。即无病早防及有病早治的预防疾病的思想。如《脏腑经络先后病篇》第2条指出:“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末流传脏腑,即医治之。”⑵重视人体正气,治病求本:因为人体抗病能力悉赖正气,正气虚损,药物就难为力,故全书对于慢性衰弱性疾病,注意调补脾肾两脏,认为这是内伤疾病的治本之法。治脾者以黄芪为主药,因其能健脾益气,故用黄芪方有8首,而《伤寒论》诸方没有用黄芪的。治肾者以附子为主药,故其用炮附子之方有18首。再者杂病也多血亏之证,故《金匮要略》用当归之方14首,而《伤寒论》仅4首,《伤寒论》多用生附子回阳救逆,《金匮要略》多用炮附子温肾回阳。 ⑶对于邪实之证,祛邪时注意因势利导。所谓因势利导,就是随病邪所在部位的不同,因其势而就引导,使之排出体外,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如痰饮一证,溢饮在表,用大小青龙汤;痰饮在下用五苓散。此外,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及八法的灵活运用,虽是本方剂的特点,同样也是本书的治法特点。 5.简述《金匮要略》一书的方剂特点 答:⑴疗效高、收效快。⑵药物少。⑶配伍严。⑷重视药物剂量⑸体现了“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精神⑹体现了八法的灵活运用。 6.什么是脏腑虚实相传的基本规律?

《金匮要略》纯条文

伤寒论原序 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候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治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但竟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振憟,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以斃,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顾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尚馀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者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循余所集,思过半矣。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明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次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勿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彷彿,明堂厥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汉 长沙太守南阳张机仲景撰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背诵原文

54课时背诵原文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 第1条第1段: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第15条: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第17条:夫诸病在臓,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 第20条: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第21条: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第22条: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第1条第1段: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第5条: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第10条: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嘎),甘草泻心汤主之。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第2条第2段: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臓,舌即难言,口吐诞。 第8条: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第10条: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 第2条: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第8条: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第13条: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第15条: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第16条: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第17条: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第5条:肺痿吐诞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第6条: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第10条:火(或“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第13条: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第1条: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第2条: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第3条: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第4条: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第5条: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第9条: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