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同学们,你们看待任何一件事情,是不是都要从正反两方面来看待呢?

或许你们看待问题很容易被你们的情绪所误导,那我们来说一说整个二战或者希特勒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或者谈一谈百团大战的利与弊。1940年8月20日至1941年1月24日八路军在华北展开了一场105个团参展的自抗战以来时间最长的一场战役战略意图:彻底摧毁重点是正太铁路。战略目的:使原先的两块根据地合成一体利与弊:

1,利:通过八路军的英勇抗战事迹激励全国军民的抗战热情,减少国军正面战场负担!减少蒋介石政权投降的可能性。弊:过早的暴漏八路军的势力,使得7月开始日本调整对华战略!抽调一半兵力对付敌后的八路军为主的抵抗力量!发明十几种战术专门对付八路军2,利:打破以铁路为柱,以公路为链,以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弊:消耗子弹100余万发缴获子弹42万发!自此后八路军深刻认识此次战役的不足之处再没打过这样亏本的战役。在数道封锁的根据地弹药基本全靠缴获

3,利:八路军的队伍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由开战初期士兵4万人发展到50万控制人口1亿,收复县城150个抗击全部伪军和40万日军弊:42年后丢失所有县城根据地被压缩至原来的一半还不到损失士兵五分之一 4 利:未得到党中央的批示,计划20个团的正太铁路破袭战,最后演变成105个团参展的百团大战!全国军民大受鼓舞!弊:无组织无纪律的破袭战,据说正太铁路一根铁轨都没剩下。以生命换铁轨觉得不值得,要知道八路军当年的武器兵不如电影上演的步枪加大刀 5 利:杀鬼子弊:付出代价沉重!电视剧《八路军》片尾一段应当反映的是血战关家垴吧!日军损失包括关家垴山300人的一共600余人!我们用了6000人去打的啊!牺牲了是他们的倍数!谈了上面这些,那么我们也从两个方面来看一看技术,从哪两个方面,翻开你们书上的第五页,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技术自然属性就体现于是来于利用与改造自然中,又是为了更进一步的改造自然来造福人类,在自然中循序渐进地提高技术水平。

它的社会属性,体现在技术是人类生产实践中的一种劳动的方式,能够使人类提高社会生产力,更快地发展经济。二、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看到网上大家关于诺贝尔科学奖的讨论有感而发。中国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还是会与诺贝尔奖无缘的。大家都觉得我们这几十年的科技进步很快,有很多也算是很厉害的科技成果出现,但为什么就是评不上诺奖呢?于是很多人有这样的,那样的怀疑,猜测。这里我想简单介绍一下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学过英文的都知道我们经常说的科技,在英文中是两个独立的词:science,technology。科学与技术即紧密相关又有很大的区别。比如说我们最熟悉的杂交水稻,为什么袁隆平无法获得诺奖?这是因为杂交稻基本的思想和技术,以及首次成功的实现是由美国人Henry Beachell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亚完成的,Henry Beachell也被学术界某些人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但是其理论方案有缺陷,后由日本人提出了三系选育法来培育杂交水稻,提出可以寻找合适的野生的雄性不育株来作为培育杂交水稻的基础。虽然经过多年努力日本人找到了野生的雄性不育株,但是效果不是很好;另外日本人还提出了一系列的水稻育种新方法,比如赶粉等,但是最后由于种种原因没法完成杂交水稻的产业化。最后袁隆平在日本人的三系法的基础上实现了杂交稻的产业化。所以袁隆平是无法获得诺奖的,因为最初的原创的理论并不是他提出的,他只是实现了别人的理论而已。这就是科学和技术的区别,科学是指那些最基本的原创性的理论,这些东西一般并不是实物,一般都是一篇一篇的论文。而技术则是根据这些理论制造的实物或产品。所以我们的高铁技术,我们的航天技术,等等等都只能称作是技术,而不能称作是科学。在别人的理论框架中我们做一些小修小补,但是没有理论上的创新,你就永远不可能超越这个框架。也就是说这么多年我们只是在追平我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鸿沟而已,这个很容易看得见,基本上别人有的我们也差不多都有了,比如超级计算机,原子弹,激光技术,互联网等等。但是看不见的科学鸿沟我们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扩大的趋势。那些都是在实验室的理论探索,别人的理论储备大部分我们根本就不

地质版高中通用技术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第一节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教案

第一节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这小节是第一章《走进技术的世界》的重点,也是整本书的第一节内容,上好本节课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万事开头难”,是否能上好本节内容关系到能否提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有: 1、技术的产生 2、技术的内涵 3、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这小节是第一章《走进技术的世界》的重点,也是整本书的第一节内容,上好本节课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万事开头难”,是否能上好本节内容关系到能否提起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必须想方设法通过多种途径引起学生的兴趣。本节内容应该是基础的基础。因此,不宜过于深入,不宜过于扩展。 对象分析 教师:本课程为新增设课程,教师并非本专业的教师,对于教本课程就比较有难度,这就需要教师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来收集资料,对该教材认真的进行分析、研究。新的课程及教材都需要教师的教学方式逐步发生转变。 学生:本课程为新课程,学生从未学习过,且该课程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所以,学生会对该课程表现出很高的兴致和好奇,教师应该想办法保持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能相互合作,让每位学生都参加到其中,让他们发挥他们的特长,保持他们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技术的产生,理解技术的内涵,知道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行为目标:学生可以通过事例来说明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3、情感目标:体验技术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 4、能力目标:能分析多数技术或技术产品满足了人们的什么需求或什么愿望。 教学策略: 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教学目标上的要求,我主要采用了教师讲授、学生阅读、讨论等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学手段。让学生自主思考,教师充分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主动性,本人以课本案例、多媒体展示案例,学生分析案例,教师点拨,让学生自主思考,以及分组讨论,然后形成结论,最后教师总结,并点明本节课的知识点。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师生互动与交流来达成。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技术世界里,技术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因素,技术也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走进技术的世界。 2、进行新课 (1)技术的产生 师:从远古到现代,人类发明、创造了数不胜数的技术,推动了社会发展的文明的进步,技术是怎样产生的呢? 请同学们阅读“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飞机的诞生”两个案例,并一起讨论:技术是怎么产生的,指出案例中的技术产生。 (学生阅读,相互讨论) 生:造纸术的产生是为了满足人们记录和传递信息的需求;印刷术的发明是为了满足人类传播知识的需要。飞机的诞生为了满足人类突破地球束缚的梦想。所以,技术的产生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师:我们人类在生活中,需要着衣御寒,于是有了纺织、印染、缝制技术的产生;需要进食以补充能

《第八课 共同的愿望》习题

《第八课共同的愿望》习题 一、选择题 1、“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首先运用于解决()问题 A、香港 B、澳门 C、台湾 D、以上都是 2、“一国两制”的构想,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一个伟大创造。其核心是() A、实现祖国统一 B、坚持一个中国 C、两种社会制度 D、高度自治 3、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下列权力中不属于高度自治权范围之内的是() A、行政独立 B、立法独立 C、独立司法与终审权 D、独立外交与防务权 4、在“一国两制”的构想下,标志着西方对中国进行殖民统治彻底结束的事件有()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香港的顺利回归 C、抗日战胜利 D、澳门的顺利回归[ 5、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在香港、澳门建立特别行政区,在这些区域中,中央政府的职责是() A、派干部协助管理地方事务 B、负责外交与防务 C、任命行政长官 D、协助当地政府立法和司法工作 6、“一国两制”在香港已取得成功。达赖喇嘛说“一国两制也适用于西藏。”他的观点之所以错误主要是因为()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的性质是有区别的 B、西藏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不容倒退更不容分裂 C、“一国两制”是根据我国的国情,针对港、澳、台地区实现祖国统一而言 D、西藏没有理由也没有根据要实行“一国两制” 二、材料题 7、材料一: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全力支持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繁荣稳定。进一步加强内地与港澳的合作,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伟大祖国永远是香港、澳门的坚强后盾。我们坚信,香港、澳门同胞一定能够克服面临的困难,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同学们,你们看待任何一件事情,是不是都要从正反两方面来看待呢? 或许你们看待问题很容易被你们的情绪所误导,那我们来说一说整个二战或者希特勒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或者谈一谈百团大战的利与弊。1940年8月20日至1941年1月24日八路军在华北展开了一场105个团参展的自抗战以来时间最长的一场战役战略意图:彻底摧毁重点是正太铁路。战略目的:使原先的两块根据地合成一体利与弊: 1,利:通过八路军的英勇抗战事迹激励全国军民的抗战热情,减少国军正面战场负担!减少蒋介石政权投降的可能性。弊:过早的暴漏八路军的势力,使得7月开始日本调整对华战略!抽调一半兵力对付敌后的八路军为主的抵抗力量!发明十几种战术专门对付八路军2,利:打破以铁路为柱,以公路为链,以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弊:消耗子弹100余万发缴获子弹42万发!自此后八路军深刻认识此次战役的不足之处再没打过这样亏本的战役。在数道封锁的根据地弹药基本全靠缴获 3,利:八路军的队伍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由开战初期士兵4万人发展到50万控制人口1亿,收复县城150个抗击全部伪军和40万日军弊:42年后丢失所有县城根据地被压缩至原来的一半还不到损失士兵五分之一 4 利:未得到党中央的批示,计划20个团的正太铁路破袭战,最后演变成105个团参展的百团大战!全国军民大受鼓舞!弊:无组织无纪律的破袭战,据说正太铁路一根铁轨都没剩下。以生命换铁轨觉得不值得,要知道八路军当年的武器兵不如电影上演的步枪加大刀 5 利:杀鬼子弊:付出代价沉重!电视剧《八路军》片尾一段应当反映的是血战关家垴吧!日军损失包括关家垴山300人的一共600余人!我们用了6000人去打的啊!牺牲了是他们的倍数!谈了上面这些,那么我们也从两个方面来看一看技术,从哪两个方面,翻开你们书上的第五页,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技术自然属性就体现于是来于利用与改造自然中,又是为了更进一步的改造自然来造福人类,在自然中循序渐进地提高技术水平。 它的社会属性,体现在技术是人类生产实践中的一种劳动的方式,能够使人类提高社会生产力,更快地发展经济。二、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看到网上大家关于诺贝尔科学奖的讨论有感而发。中国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还是会与诺贝尔奖无缘的。大家都觉得我们这几十年的科技进步很快,有很多也算是很厉害的科技成果出现,但为什么就是评不上诺奖呢?于是很多人有这样的,那样的怀疑,猜测。这里我想简单介绍一下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学过英文的都知道我们经常说的科技,在英文中是两个独立的词:science,technology。科学与技术即紧密相关又有很大的区别。比如说我们最熟悉的杂交水稻,为什么袁隆平无法获得诺奖?这是因为杂交稻基本的思想和技术,以及首次成功的实现是由美国人Henry Beachell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亚完成的,Henry Beachell也被学术界某些人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但是其理论方案有缺陷,后由日本人提出了三系选育法来培育杂交水稻,提出可以寻找合适的野生的雄性不育株来作为培育杂交水稻的基础。虽然经过多年努力日本人找到了野生的雄性不育株,但是效果不是很好;另外日本人还提出了一系列的水稻育种新方法,比如赶粉等,但是最后由于种种原因没法完成杂交水稻的产业化。最后袁隆平在日本人的三系法的基础上实现了杂交稻的产业化。所以袁隆平是无法获得诺奖的,因为最初的原创的理论并不是他提出的,他只是实现了别人的理论而已。这就是科学和技术的区别,科学是指那些最基本的原创性的理论,这些东西一般并不是实物,一般都是一篇一篇的论文。而技术则是根据这些理论制造的实物或产品。所以我们的高铁技术,我们的航天技术,等等等都只能称作是技术,而不能称作是科学。在别人的理论框架中我们做一些小修小补,但是没有理论上的创新,你就永远不可能超越这个框架。也就是说这么多年我们只是在追平我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鸿沟而已,这个很容易看得见,基本上别人有的我们也差不多都有了,比如超级计算机,原子弹,激光技术,互联网等等。但是看不见的科学鸿沟我们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扩大的趋势。那些都是在实验室的理论探索,别人的理论储备大部分我们根本就不

表达美好愿望的句子大全

表达美好愿望的句子大全 表达美好愿望的句子大全 1. 我从小就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就是能亲身地看到摸到真正的雪。 2. 我心潮澎湃,一刹那竟在心底升起一团再也挥之不去的火焰我要做一名“绿色使者”我要带着深深的自责和歉意向大自然说声:“对不起!我要号召人类为人与自然的共存事业而奋斗不息。 3. 我以为好的显示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4.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只要途径之一。 5.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6. 这将是我永不变更的心愿,让绿色重新铺满大地,这又将是全人类的心愿! 7. 只有忠于事实,才能忠于真理。 8.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9. 把热爱自己的专业和热爱自己的学生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好教师。 10. 创新是一个民主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11.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 12. 我以为好的显示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13.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14. 创新是一个民主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

竭动力。 15.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16. 我从小就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就是能亲身地看到摸到真正的雪 17. 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一渔,终身受用。 18.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 19.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为了生活下去,不懈地拼搏奋斗,祈求达到追求的目标,实现美好的人生愿望。这种心愿是支撑我们向前运动的动力所在。 20. 人年龄越小心愿越多,如喷泉一天一个往外冒,也不大在意是否能实现。随着年龄增高,心愿却越来越少了。尤其人到老年后,便自己没有什么心愿了。 21. 心愿时而像喜欢躲藏的小孩,时而像文静的孩子,站在原地不动,似乎等待着我,是我常常不解。心愿是在我的童年里的一条直线,穿梭过我的童年人生。 22. 一千年以后的世界,我们等不到,但就在顷刻间,所有的心愿化作一片花瓣,溶入泥土,一千年以后,依然可以成为一棵在风中摇逸的树苗,长久不断地飘摇。 23. 人的一生会有许许多多的心愿,有的得以实现,而有的就只是心中永远的一个心愿了。 24. 我喜欢真诚,讨厌虚假;我渴望快乐,但也接受忧愁。我高兴过自豪过,但我不狂妄;我失败过痛苦过,但我不悲观。我不怕困难,不畏挫折。我希望用我的执着,我的努力,我的拼搏,

部编版(2016)初中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我们共同的世界第二课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教案

第二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1推动和平与发展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以积极的心态去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 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2)初步培养学生树立和平与发展的意识。 2.能力: (1)能够用国际视野了解战争带来的影响; (2)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提高媒介素养,能够积极适应当今社会。 3.知识: (1)明确和平来之不易,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促进可持续发展; (2)知道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日趋严重。 【教学重点】 (1)推动和平与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树立和平与发展的意识。 (2)了解和感受可持续发展。 【教学难点】 如何落实可持续发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相关课件,准备图片素材/视频,教学道具。 2.学生准备:课本。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千百年来,不同肤色、族群的人们在这个星球上繁衍生息,发展壮大,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先进,从野蛮走向文明。在发展的过租中,人类遇到过各种闲难、挫折,甚至灾难,但从未停止携手共进的脚步;人类之间有过矛盾、冲突,甚至战争,但从未放弃对和平的追求。 人类的命运彼此相依,未来需要共同守望。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推动和平与发展”。二、新课讲授

(一)维护世界和平 1.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对和平的生活习以为常。但回顾历史,战争让人类付出了惨重代价,给人类带来的伤痛难以愈合。 2.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战争,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浩劫。共有五十多个国家参与反法西斯战争,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也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正是在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奋战下,反法西斯战争最终采取得胜利。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饱受战争之苦的各国人民看到战火后的满目疮痍、生灵涂炭,看到人们在战争中失去家园、流离失所,也看到核武器的使用所带来的毁灭性后果,深深感受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追求和平日益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4.当今世界,人们越来越致力于以和平谈判代替武力解决争端。成立联合国,不断建立健全维护和平的机制;派驻维和部队;签署核不扩散条约……人类运用多种方式维护和平,为实现和平不断进行新的探索。世界上维护和平的力量不断壮大,和平成为时代的主题。 5.当前,世界整体上维持和平的态势,但局部战争与冲突从未间断,霸权主义、民族问题、宗教冲突、领土争端和恐怖主义等威胁和平的种种因素依然存在。 6.其中,恐怖主义日益成为威胁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恐怖主义违背人类的道义和规则,严重威胁普通民众的生命安全,造成社会动荡不安,与世界人民追求和平的愿望背道而驰。 7.驱散战争的阴影、维护世界和平需要每个人的努力。 探究与分享:你可知道,是谁在为我们守卫着和平? (二)推动可持续发展 1.消除贫困,让人们都过上繁荣和充实的生活,平等和有尊严地在健康的环境中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和平、公正、包容的社会,是当今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发展课题。 2.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日趋严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差距不断扩大。频发的战争、恶劣的自然环境、落后的教育等诸多因素导致贫困的国家越来越贫穷。 3.最不发达国家深受贫困及其衍生出来的饥饿、疾病、社会冲突、社会动荡等一系列问题的困扰。这些问题成为制约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 4.面对问题,世界各国积极运动,为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改善教育和医疗卫生条件、促进可持续发展共同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5.人类社会对于发展的追求没有止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设立了递进式的发展目标,并转化为共同的意识和行动。各国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这小节是第一章《走进技术的世界》的重点,也是整本书的第一节内容,上好本节课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万事开头难”,是否能上好本节内容关系到能否提起学生的兴趣。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有: 1、技术的产生2、技术的内涵3、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小节是第一章《走进技术的世界》的重点,也是整本书的第一节内容,上好本节课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万事开头难”,是否能上好本节内容关系到能否提起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必须想方设法通过多种途径引起学生的兴趣。本节内容应该是基础的基础。因此,不宜过于深入,不宜过于扩展。对象分析教师:本课程为新增设课程,教师并非本专业的教师,对于教本课程就比较有难度,这就需要教师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来收集资料,对该教材认真的进行分析、研究。新的课程及教材都需要教师的教学方式逐步发生转变。学生:本课程为新课程,学生从未学习过,且该课程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所以,学生会对该课程表现出很高的兴致和好奇,教师应该想办法保持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能相互合作,让每位学生都参加到其中,让他们发挥他们的特长,保持他们的兴趣。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技术的产生,理解技术的内涵,知道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2、行为目标:学生可以通过事例来说明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3、情感目标:体验技术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4、能力目标:能分析多数技术或技术产品满足了人们的什么需求或什么愿望。教学策略: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教学目标上的要求,我主要采用了教师讲授、学生阅读、讨论等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学手段。让学生自主思考,教师充分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主动性,本人以课本案例、多媒体展示案例,学生分析案例,教师点拨,让学生自主思考,以及分组讨论,然后形成结论,最后教师总结,并点明本节课的知识点。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师生互动与交流来达成。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技术世界里,技术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因素,技术也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走进技术的世界。2、进

时代主题举世关注 ——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时代主题举世关注——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2000年9月,联合国举行“千年首脑会议”,150多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聚集一起,共同探讨关系人类和平与发展的重大问题。这样的主题,自然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普遍关注;这样众多首脑的聚会,必然引起人们对和平与发展的期望。 时代主题的变换 每个历史时代,都有自己的主要矛盾,都有需要解决的根本任务。这个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就是那个时代的主题。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时代主题。 当今世界,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相互交织、密不可分。发展离不开和平,和平也离不开发展。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的论断,十三大以后被我们党概括为“时代主题”。江泽民同志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进一步明确指出:“追求和平与发展是我们时代的主流”。 世界进步的主流 从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问题以后,世界经历了许多深刻变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但是,时代的主题没有变,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已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 第一,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明显增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整个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997年,发生在泰国的金融风波,如一股来势凶猛的旋风,迅速扫遍整个东南亚国家,并波及全世界。由此可见,世界各国的利益相互关联和相互依赖日益加深。 第二,世界形势总体趋缓。冷战结束后,虽然世界上地区性冲突和局部战争不断,但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是可以避免的。越来越多的国家愿意坐下来进行谈判协商,以解决纠纷。世界范围内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 第三,重视发展战略已成为各国的主要政策取向。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世界舞台上能不能站稳脚跟,能否对人类发展有所贡献,关键取决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

思品教案共同的愿望

共同的愿望 山东人教版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 第二单元:珍爱和平生活第三课放飞和平鸽 活动主题二:共同的愿望课时:一课时 授课时间:2014年4月23号星期三第四节课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体现了《课程标准》中“体会和平最美好,战争会给人类带来苦难”“知道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热爱人民解放军”“尊敬和欣赏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的人们”“热爱和平,为世界和平做力所能及的事”等内容要求。本主题主要讲了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由三个活动组成。活动一是“世界人民渴望和平”、活动二是“共同的渴望”、活动三是“中国人民爱好和平”本主题试图以倾听和平的声音作为切入点,让学生认识和平的可贵,激发学生热爱和平,从小立志为世界和平多作贡献的思想感情,以达到塑造学生品行,养成良好素质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活动的内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交流“世界人民渴望和平”“共同的渴望”“中国人民爱好和平”为载体和切入点,引起学生对世界和平的关注,进一步激发学生向往和平、热爱和平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对相关世界和平的图片及知识进行搜集、整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让他们了解相关为和平服务的组织,为实现人类和平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及事迹,感悟世界人民对和平向往的急切心情。 (3)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学会表达和倾听,并初步掌握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育学生“懂得今天的和平环境来之不易,要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和平环境;关心国内外形势,为发展与各国人民的友谊,维护世界和平做力所能及的事。”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四、教法与学法

9.和平,我们共同的愿望

《和平,我们共同的心愿》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上午好! 我是第号。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放飞和平鸽》的主题 1 ,《和平,我们共同的心愿》。(板书课题)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体现了《课程标准》中““体会和平最美好,战争会给人类带来苦难”“知道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热爱人民解放军”“尊敬和欣赏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的人们”“热爱和平,为世界和平做力所能及的事””等内容要求。本主题主要讲了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由三个活动组成。活动一是 倾听和平的心声”、活动二是“和平使者”、活动三是“为和平服务的组织”本主题试图以倾听和平的声音作为切入点,让学生认识和平的可贵,激发学生热爱和平,从小立志为世界和平多作贡献的思想感情,以达到塑造学生品行,养成良好素质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活动的内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交流“倾听和平的心声”、“和平使者”及“为和平服务的组织”为载体和切入点,引起学生对世界和平的关注,进一步激发学生向往和平、热爱和平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对相关世界和平的图片及知识进行搜集、整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让他们了解相关为和平服务的组织,为实现人类和平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及事迹,感悟世界人民对和平向往的急切心情。 (3)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学会表达和倾听,并初步掌握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

为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教学中我以学生活动为中心,通过课前的调查、资料收集,课上的交流、游戏,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学生的体验、感悟、内化中,一步步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而老师则作为引导者、合作者,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 四、活动准备: 要求学生课前搜集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的图片资料,了解为维护和平而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及事迹,为课堂合作探究提供事实材料。 五、教学过程 根据本堂课教学内容及目标,在教学中我注意做到重点突出、条理清晰、过渡自然合理,学生的活动安排得丰富适度,以此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首先,课件出示单元主题画面:背景为各种肤色的少年儿童在蓝色的天空下纵情欢呼,画面的主人翁是一位头戴橄榄枝、双手捧放和平鸽的少女。旁边配以主题诗。然后提出问题:从诗中和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过渡总结:是啊,只有在和平的阳光下人们才能幸福地生活。和平不仅是我们的心愿,也是全世界人们共同的心愿,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倾听来自世界人们的和平心声。从而引出对本主题的探究。 【目的是让学生观察和交流,激发学生关注和平,感悟和平的意义,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辨析明理 1.播放课件:出示图片及文字资料:如中国儿童在日本进行的友好文艺演出;印尼学生手举“让战争从我们身边走开”的标语、世界各地校园的反战声音“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阿富汗小女孩在《阿富汗儿童向联合国特别大会的倾诉》小册子中写的“假如和平能够出售,我将为我的祖国买来和平”,美国学生在各处系上黄丝带,希望北约对南联盟的空袭早日结束;核武器的反对者们并肩站成了108千米的人墙,表达他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反战的决心。看了这些感人的画面,你想说些什么呢? (2)围绕这个问题,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进行汇报,分别说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3)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通过以上分析,你们明白了什么?让学生认识到: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和平的心

六年级品社下册《第9课和平,我们共同的心愿》教案上海科教版

教学目标: 1.知道世界各国的人们表达向往和平的方式,懂得和平的含义。 2.了解为和平服务的组织,掌握为和平事业作出贡献的人物事迹。 3.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和资料 教学过程: 一、由观察图片导入。 1.师生一起来看一幅图片吧。“受伤的和平鸽”。看到图片你想到了些什么? 2.学生交流。 3.中国是一个热爱和平的国度,和平鸽艰难地飞过中国的万里长城,向世界呼唤着和平。今天,我们就要来一起探讨有关和平的话题,板书:和平,是我们共同的愿望。你们知道这幅画的作者是谁吗?我沉重地告诉你们:作者是叫朱颖,她已经牺牲了。她留下的这幅公益广告作品,它在提醒世人:不要让和平蒙上鲜血!战争只会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灾难。 二、倾听和平的心声 1.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灾难呢?我们一起来看图片。(出示课件图片,课件可以自动连续播放,配上相关音乐。) 师动情解说:战争爆发的那一刻,原本美好的家园顷刻成为了一片废墟,留给了人们无限的痛苦。孩子们站在废墟上无助地张望,有的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四处流浪。 2.看完图片谈感受。结合学过的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感受人们对和平呼唤:要和平,不要战争。 3.世界人民对和平的向往。和学生一起欣赏教科书上呈现的七张照片,聆听世界各国人们以各种方式表达的和平心声。 4.小资料。一起读读小资料,知道联合国把每年的9月21日定为“停火和非暴力”的世界和平日。 5.在你心中,和平是什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和平的心愿。 (学生用绘画、写话等方式交流自己对和平的认识,全班展示。) 6.“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这是人民的共同愿望,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事例。 三、介绍和平使者 1.为了制止战争、维护和平,世界上成立了许多的和平组织,涌现出许多的和平使者,他们为世界的和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你了解了哪些和平使者呢?你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到的?(指名说) 2.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位世界著名的“和平使者”,更多了解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民,尊敬他们,体会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1)了解周恩来为人类和平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补充周恩来的相关资料和世界对周恩来的评价。 (2)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及相关资料。 (3)介绍著名动物学家珍.古道尔博士。 (4)交流了解到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的事迹。 四、拓展延伸 1.了解“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的事迹,做简单摘记。 2.搜集和平使者的故事、照片,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由组合制作和平谱。 板书:

第一节-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第一节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大量丰富多彩的实例,展示了技术起源的历史场景,深入浅出的解释了技术的内涵,辨证的分析了技术的两个重要属性,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并且文字、图片等资料的大量使用,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情分析 由于是通用技术的第一节课,教师在课前应搜集足够的教学资料,以便在教学过程当中根据课堂情况,随时穿插引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实现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要让学生明确课程意义、内容、要求和学习方法。为达上述目标,教师要用亲切、充满激情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进行讲解。并要适当组织课堂讨论,以便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的疑问,达到提高认识的目的。 3、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刚开始高中的学习生活,将面对新环境,新课程,通用技术更是他们从未接触过的课程,会给他们带来很多的悬念,如果能对他们的这种疑问给以恰当的引领,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契机。 二、设计思路

该节是通用技术课的第一节课,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采用教师讲授,媒体演示,任务驱动,学生自主思考、合作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策略。首先通过媒体演示案例,接着设置任务,让学生自主思考,发现和回答问题,然后进行分组合作讨论,形成结论,最后教师总结评价,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能联系生活、生产实际说明技术是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表现。(2)了解技术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 (3)理解技术的内涵是随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发展不断扩展深化的,能举例说明技术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经济增长的主动力。。(4)理解什么是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过程与方法 (1)先举例(抛砖引玉),然后由学生自主探讨周围不断出现的新技术、新发明以及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引起学生对学习技术课的兴趣,并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观察生活的能力。(2)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某些技术产生、发展的案例,理解技术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3)列举近代工业技术发展历史,从而理解技术的内涵。

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

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 石公桥镇中学149班石继宏 指导教师孙金蓉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这是国际上公认的事实。早在三国时期,吴王孙权就派使者卫温出使夷洲,建立和平关系,夷洲就是今天的台湾;隋朝时,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去流求,流求是隋朝时对台湾的称呼;明朝末年,台湾被荷兰殖民者侵略,郑成功接受命令,在台湾人民的帮助下,将台湾收复;清朝年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管辖,清朝末年,又设立台湾省。 在近代,日本同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将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抗日战争结束后,才将台湾收复,新中国成立后,宝岛台湾成为中国的一个省。地质学家探测台湾在几亿年前与祖国大陆是相连的,所以,台湾并不是太平洋上的孤岛。 台湾的人民一直以来都心系祖国,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与大陆联系紧密,总之,海峡两岸人民都热切盼望台湾能够早日回祖国的怀抱。 看来,台湾不仅仅是中国的领土,两岸人民的关系也是非常的密切。任何人、任何组织或国家都没有权力将台湾从大陆分割出去。 作为现代中学生,我们应该觉得自己身上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将来为国家作出贡献。 话虽如此,要实现这一理想是艰难的,是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但是

只要我们想到祖国,就应该觉得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现在台湾尚未回归,其主要原因是在国共内战时,国民党被打败,于是,一些残余势力逃到台湾并逐渐地控制了台湾的主权,想让台湾成为其新的国民党根据地,为再次与共产党抗衡打下基础。而且台湾省还有一些台独分子的干扰,台湾才迟迟未回到祖国的怀抱。 柳暗花明又一村,我认为这一僵局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台独分子始终是非正义的,尽管台独分子的后面有某某大国的撑腰,但我们并不会被其强权所吓倒。 近年来,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日益频繁,台湾的知名人士和在野党的领袖,相继来到大陆与中央领导人会谈,使得台湾与大陆的联系更加密切,两岸同胞一家亲。在会谈中,台湾与大陆达成了许多共识,始终坚持一个中的原则,反对“一中一台”。 宝岛台湾的人民希望台湾早日回归,他们要来祖国大陆寻根,要来一饱祖国的美好河山,要来接受深厚文化的熏陶;大陆的人民企盼着台湾的回归,让祖国成为一个领土真正完整的中国;我多么希望台湾早日回归,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台湾的人民,我盼望着那一天的到来,我要像一只自由飞翔的小鸟,去结识一些台湾的初中生,与他们一起,去看日月潭,一起谈理想和人生……

国家独立和统一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1如何理解鸦片战争后,独立的中国逐渐变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国? 答: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并一步步地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中国已经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因此被称作半殖民地。 2如何理解鸦片战争后,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封建的中国?答: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门户,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破坏了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国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了,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 3为什么说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引导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答: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其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或在斗争中保持中立;另一方面因其力量薄弱,又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斗争中缺乏彻底的革命性。这就是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重特点和双重性格,决定它不可能引导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4简述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答:失败的主观原因:(1)对帝国主义缺乏本质认识,斗争中实行笼统排外;(2)被清政府利用、控制,认不出清政府本质;(3)落后的宗教信仰和组织;(4)缺乏先进阶级领导。客观原因:敌我力量相差悬殊。历史意义: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巨大的革命力量,显示了中国人民敢于同帝国主义斗争到底的英雄气概。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粉碎了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 5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答:近代中国人民包括统治阶级 的爱国人物在反对外来侵略的斗 争中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 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民族魂。正是 由于中国人民亲赴后继、英勇斗 争,才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历史 劫难而不亡。那些不畏强暴、宁 死不屈的民族英雄,乃是中华民 族的脊梁。 6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 的原因及教训。 答:失败原因:(1)社会制度腐 败。清政府为维护其腐朽统治, 甘心做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 具。腐朽的社会制度是中国近代 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 因。(2)经济技术落后。中国的 综合实力特别是经济技术落后, 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 要原因。教训:经济技术落后虽 然是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失败的 重要原因,但社会制度的腐朽是 造成中国“落后挨打”局面的根 本原因。因此,必须进行彻底的 反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推翻腐朽 的封建统治,才能实现国家的独 立,人民的解放。 7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 史的起点? 答: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强迫 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 约,中国的主权受到侵犯,领土 完整遭到破坏。随着外国资本主 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 发生变化。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国家。随着社会主要矛 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 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 因为如此,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 代史的起点。 8如何评价《天朝田亩制度》? 答:《天朝田亩制度》是体现太平 天国社会理想的纲领性文件。它 的内容是:(1)确立了平均分配 土地的方案,使天下田,天下人 同耕;(2)规定了以农村政权的 基层组织“两”管理农副业产品 的生产与分配的制度。从而建立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 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 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其意义 是:(1)《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 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 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代表了农民 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 反映了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 的普遍要求。(2)比以往农民起 义提出的纲领具有更完备的反封 建内容,比历代农民起义所提出 的口号更深刻。其局限性是:这 个纲领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 的狭隘眼界。它所追求的理想天 国,是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 合的、没有商品流通、商品交换 绝对平均主义的社会。这是不切 实际的空想,尽管给腐朽的封建 制度以严重的冲击,然而在实践 中却无法实行。 9试析《资政新篇》的历史价值. 答:《资政新篇》的历史价值表现 在:(1)政治方面,它主张“禁 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学习 西方,制定法律、制度。(2)经 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 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吸取外 国的科学技术,奖励科技发明和 机器制造;提出“准富者请人雇 工”,即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 制。(3)思想文化方面,提出设 新闻官、设“暗柜”,用以监督官 员,改革弊政;主张革除缠足、 溺婴等社会陋习;提倡兴办学校、 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4)外交 方面,主张同世界各国交往、通 商;强调外国人不得干涉天朝内 政。《资政新篇》是一个带有鲜明 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 案,但由于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 地问题,决定它从一开始就缺乏 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10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它有哪些局限性? 答: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 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以中国封 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 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 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其局限性是:(1)把西方的民族 资本主义文化和中国的封建文化 的相关部分简单的拼凑,实质上 是以中国封建文化来统治资本主 义文化,实际上是办不到的。(2) 其强调的变革方面仅停留在器物 技艺方面,只引进西方先进的工 艺设备,而排斥西方的政治思想 文化,结果是“旧体”窒息了“西 用”,导致洋务运动的失败。(3) 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 治。 11 国家独立和统一是全国人民的共 同愿望。(3)北伐战争得到苏联 政府的多方面援助,特别是派出 的军事顾问帮助北伐军制定了正 确的军事战略战术。 27国民党政府是怎样实行一党专 政的军事独裁统治? 答:(1)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 己力量,国民党建立了庞大的军 队。(2)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 己力量,国民党还建立了庞大的 全国性特务系统。(3)为了控制 人民,禁止革命活动,国民党还 大力推行保甲制度。(4)为了控 制舆论,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出版 自由,国民党还厉行文化专制主 义。 28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答: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 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 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 针,并选出了以翟秋白为首的中 央临时政治局。八七会议给正处 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 共产党指明了出路。为挽救中国 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 献。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 命到战争兴起的一个历史转折 点。 29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 答(1)他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 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体现了中国 共产党人为实行中国人民的根本 利益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前 赴后继的革命精神。(2)它成为 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 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 开端。(3)它揭开了土地革命战 争的序幕。 30“三湾改编”的主要内容? 答:将原有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 团;在部队中建立共产党各级组 织,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成立 各级士兵委员会,部队内部实行 民主管理。三湾改编成为建设共 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

通用技术期末测试试卷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 通用技术期末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1、下列有关技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技术最早源于人类寻找、生产食物,制作衣服和与野兽搏斗等生存的基本需要 B、技术从产生到发展,始终伴随着科学理论的指导 C、技术是人们为了变革自然和社会所采的一切物质手段、工具和方法的总和 D、技术可以用来定义一个社会或一个时代,例如:石器时代、落汽机时代等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通用技术本课程中指的是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的技术 B、设计是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提高技术素养可以从学习设计开始 C、技术最早源于人类寻找、生产食物,制作衣服和与野兽搏斗等生存的基本需要 D、技术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科学回答“怎么办”的问题 3、下列选项中,属于技术发明的是() A、人们制造出圆盘锯、带锯、钢丝锯等,以满足不同锯割的需要。 B、某技师采用新的钻头刃口形状,提高了钻孔效率。 C、鲁班被边缘有齿的茅草割破了手,由此受到启发,造出了锯子。 D、为了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工厂生产出了不同款式的手机。 4、如果你帮助一食品厂设计出很有吸引力的包装纸,你应该申请的专利是() A、发明专利 B、实用新型专利 C、外观设计专利 D、商标权 5、嫦娥一号卫星平台充分继承“中国资源二号卫星”的现有成熟技术,并进行适应性改造。所谓适应性改造就是在继承上的创新,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嫦娥一号的研制属于() A、科学发明 B、技术发明 C、技术革新 D、科学发现 6.大幕智能手机大大満足了人们玩游戏或播放视频节目的需求,但这样的设计凸显了电池容量的不足,这就促使生产厂家加快研发高能微型电池的步伐。这表明() A、设计与技术发展没有直接关系 B、设计创新能够推动技术的发展进步 C、技术更新对设计没有影响 D、技术总是无法满足设计的需求 7、中国人的飞天梦自古就有,在古代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古人多次尝试利用爆竹将自 己送上天空都没能成功。而现在同样采用类似爆竹原理的火箭却把我们送上了太空,实现中国人的飞天梦。这说明() A、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精巧的设计 B、技术进步对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C、设计的丰富内涵 D、设计制约技术的发展

六年级品社下册《第9课 和平,我们共同的心愿》教案 上海科教版

六年级品社下册《第9课和平,我们共同的心愿》教案上海科 教版 教学目标: 1.知道世界各国的人们表达向往和平的方式,懂得和平的含义。 2.了解为和平服务的组织,掌握为和平事业作出贡献的人物事迹。 3.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和资料 教学过程: 一、由观察图片导入。 1.师生一起来看一幅图片吧。“受伤的和平鸽”。看到图片你想到了些什么? 2.学生交流。 3.中国是一个热爱和平的国度,和平鸽艰难地飞过中国的万里长城,向世界呼唤着和平。今天,我们就要来一起探讨有关和平的话题,板书:和平,是我们共同的愿望。你们知道这幅画的作者是谁吗?我沉重地告诉你们:作者是叫朱颖,她已经牺牲了。她留下的这幅公益广告作品,它在提醒世人:不要让和平蒙上鲜血!战争只会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灾难。 二、倾听和平的心声 1.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灾难呢?我们一起来看图片。(出示课件图片,课件可以自动连续播放,配上相关音乐。) 师动情解说:战争爆发的那一刻,原本美好的家园顷刻成为了一片废墟,留给了人们无限的痛苦。孩子们站在废墟上无助地张望,有的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四处流浪。 2.看完图片谈感受。结合学过的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感受人们对和平呼唤:要和平,不要战争。 3.世界人民对和平的向往。和学生一起欣赏教科书上呈现的七张照片,聆听世界各国人们以各种方式表达的和平心声。 4.小资料。一起读读小资料,知道联合国把每年的9月21日定为“停火和非暴力”的世界和平日。 5.在你心中,和平是什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和平的心愿。 (学生用绘画、写话等方式交流自己对和平的认识,全班展示。) 6.“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这是人民的共同愿望,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事例。 三、介绍和平使者 1.为了制止战争、维护和平,世界上成立了许多的和平组织,涌现出许多的和平使者,他们为世界的和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你了解了哪些和平使者呢?你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到的?(指名说) 2.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位世界著名的“和平使者”,更多了解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民,尊敬他们,体会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1)了解周恩来为人类和平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补充周恩来的相关资料和世界对周恩来的评价。 (2)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及相关资料。 (3)介绍著名动物学家珍.古道尔博士。 (4)交流了解到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的事迹。 四、拓展延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