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中特-第四章-练习题

毛中特-第四章-练习题
毛中特-第四章-练习题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一、单项选题:

1、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一个标志性的重要理论成果是:()

A.《论人民民主》

B.《论十大关系》

C.《关于目前的形势与任务》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问题》

2、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既反对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C.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D.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3、《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

A.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B.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D.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

4、毛泽东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的著作是()

A.《论人民民主》

B.《论十大关系》

C.《矛盾论》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问题》

5、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人是()

A.列宁

B.斯大林

C.毛泽东

D.周恩来

6、毛泽东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和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社会矛盾学说的著作是( )

A.《论十大关系》

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C. 《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D.《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7、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 )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C.无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D.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

8、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矛盾是()

A.人民内部矛盾B.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敌我矛盾D.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9、毛泽东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

A.对抗性的B.非对抗性的

C.不可调和的D.可以消除的

10、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是()

A.对抗性的矛盾B.不能改善

C.又相适应又相结合D.暂时性的矛盾

11、毛泽东认为,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属于()

A.基本矛盾B.敌我矛盾

C.对抗性的矛盾D.人民内部矛盾

12、毛泽东认为,国家机关某些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作风同群众之间的矛盾属于()

A.基本矛盾B.人民内部矛盾

C.对抗性的矛盾D.敌我矛盾

13、知识分子内部的矛盾属于()

A.人民内部矛盾B.主要矛盾

C.对抗性的矛盾D.敌我矛盾

14、敌我矛盾属于()

A.非对抗性的矛盾,是分清敌我的问题B.对抗性的矛盾,是分清是非的问题C.对抗性的矛盾,是分清敌我的问题D.非对抗性的矛盾,是分清是非的问题15、人民内部矛盾属于()

A.非对抗性的矛盾,是分清敌我的问题B.对抗性的矛盾,是分清是非的问题C.对抗性的矛盾,是分清敌我的问题D.非对抗性的矛盾,是分清是非的问题16、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要正确处理好()

A.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B.敌我矛盾

C.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D.人民内部矛盾

17、毛泽东认为,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方法是()

A.民主B.专政

C.斗争D.处罚

18、毛泽东认为,处理敌我矛盾的基本方法是()

A.民主B.专政

C.斗争D.处罚

19、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两类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中,民主的方法包括()

A.依法治罪B.剥夺政治权利

C.讨论、批评、说服教育D.劳动改造

20、对于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采取的方针是( )

A.团结—批评—团结

B.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21、对于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采取的方针是( )

A.团结—批评—团结

B.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22、对于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的矛盾,坚持的原则是( )

A.团结—批评—团结

B.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C.民主集中制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23、对于科学文化领域的矛盾,采取的方针是( )

A.团结—批评—团结

B.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24、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采取的方针是( )

A.团结—批评—团结

B.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25、对于民族之间的矛盾,采取的方针是( )

A.团结—批评—团结

B.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C.民族平等、团结互助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26、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 )

A.健全民主和法制

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27、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所讲的”中国工业化道路”问题,主要是指( )

A.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

B.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问题

C.建设速度和规模的关系问题

D.各地产业部门之间的关系问题

28、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逐步形成了关于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其中,最主要的是()

A.正确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B.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C.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和统筹兼顾的方针

D.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社会

29、毛泽东在对待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时,所采用的方针是()

A.对传统文化全盘吸收

B.照搬照抄古今中外一切文化

C.抵制一切外来文化

D.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30、在教育制度方面,提出实行“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是()

A.毛泽东

B.刘少奇

C.周恩来

D.邓小平

31、毛泽东把社会主义社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A.发达的社会主义

B.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C.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D.共产主义

32、毛泽东把社会主义社会分为两个阶段,第二阶段是()

A.完全发达的社会主义

B.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C.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

D.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33、20世纪50年代,我国提出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战略目标,其中四个现代化是指( )

A.工业、农业、商业和交通业

B.工业、农业、商业和科学技术

C. 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

D. 工业、农业、国防和交通业

34、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提出“两步走”发展战略的是()

A.毛泽东

B.刘少奇

C.周恩来

D.陈云

35、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方面,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设想的是()

A.毛泽东

B.刘少奇

C.周恩来

D.陈云

36、”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中,在生产计划方面的主体是()

A.计划生产

B.自由生产

C.个体经营

D.国家市场

37、”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中,在工商业经营方面的主体是()

A.计划生产

B.自由生产

C.个体经营

D.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

38、”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中,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主体是()

A.计划生产

B.自由生产

C.自由市场

D.国家市场

39、“两参一改三结合”的提出者是()

A.毛泽东

B.刘少奇

C.陈云

D.邓小平

40、“两参一改三结合”中的“一改”指的是()

A.改革所有制

B.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C.改革分配制度

D.改革经济体制

41、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指导党内生活的基本准则是()

A.武装斗争

B.党指挥枪

C.民主集中制

D.集体领导

42、下列关于党在五六十年代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可以分成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

B.中国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要比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C.我国当前人口多,底子薄,要建成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至少需要五十年至一百年的时间

D.社会主义在中国将很快建成,共产主义很快就会实现

二、简答题

1、简述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社会矛盾

2、简述毛泽东关于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具体方针、原则

3、简述正确处理两类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

4、简述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意义

5、如何理解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和统筹兼顾的方针?

6、陈云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设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7、简述毛泽东“两参一改三结合”的主要内容

8、简述《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

三、材料分析题

下面一组选自《论十大关系》中的材料:

材料 1:过去为了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我们就实行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现在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实行这个方针。

材料 2:在国内,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中间是可以争取的力量。虽是一种消极因素,但是我们仍要做好工作,尽量争取转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为中立,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反革命是什么因素?是消极因素,破坏因素。是积极因素的力量?革命可不可以转变?当然,有些死心塌地的反革命不会转变。但是,在我们的条件下,他们中间的大多数将来会有不同程度的转变。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2)结合材料 1、2,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分别指什么?二者关系怎样?我们的态度应怎样?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毛概第四章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4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能够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建设道路的理论成果。 重点:1、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思想;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经验教训。 讨论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

1、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思想;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导入新课] 【问题探究】毛泽东思想解决了中国的什么问题? 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革命是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是指社会主义建设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课件展示: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板书) (一)严峻的形势(板书) 【问题探究】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面临什么样的形势?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形势总的来说是严峻的。 在国内,军事方面,当时全国尚未完全解放,台湾、西藏等地都不是人民政府控制。国民党政府虽然已经溃败移至台湾,但其反动派残余势力还在负隅顽抗,在新解放地区,他们同当地恶霸势力相勾结,以土匪游击战争的方式同人民政权作斗争,造成但是局势的不稳定。在经济方面,新中国的财政经济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实际上,新中国从国民党手里接收过来的是一副烂摊子。因为代表四大家族利益的国民政府的搜刮是在蒋介石掌握中国政权直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里一直就存在着的,解放战争前后,国民政府更是加紧了对工农业横征暴敛,此外,内战也使国统区的工农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这些使工农业的生产急剧下降从而引发了国统区的经济危机。而且国民党撤退的时候还带走了大量的财富。另据统计,1949年的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相当于亚洲国家平均值的2/3。许多工厂倒闭,大批工人失业,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人民生活遇到极大的困难。同历史上的最高水平相比,1949年,工业总产值减少一半,粮食产量减少约四分之一。当时,毛泽东就说过:“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由此可见当时我们的经济可谓是“一穷二白”。 国际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基本形成,并走向对立;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措施,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朝鲜战争一触即发,我国面临唇亡齿寒的威胁。 【问题探究】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为什么我们新中国还能生存并发展至今呢?我们党怎样应对的? 1.“以苏为鉴” 1)原因 第一、革命取得胜利后,如何搞这会主义建设没有经验 第二、苏联模式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辉煌,对于刚从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国家很有吸引力 第三、在当时冷战格局下唯一给与我们经济和技术援助的国家就是苏联 “以苏为鉴“”取得成果

毛概第四章知识点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型社会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型社会形态【过渡期1949——1956】。 过渡时期的特征 ?三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三种阶级力量?工人阶级 ?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 ?民主资产阶级 ?两条道路?资本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道路 ?两个阶级矛盾?资产阶级 ?工人阶级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总路线提出过程 五种经济成分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 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毛泽东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 【理由:从1949年到1952年三年时间我国国民经济得以恢复,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已经完成,政治、经济及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两个转变 稳步的由农业国转为工业国 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为社会主义国家 ?1953年12月毛泽东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一化三改】 一化: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社会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提出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性【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现实可能性 ?物质基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重要依据: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

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的道路的要求。 ?重要因素: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 ?有利的国际环境: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于资 本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朝鲜战 争停战也是世界形势开始缓和。】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积极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积极表现在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和互助合作的积极性) 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依靠贫下中农发展互助合作由逐步限制到最后消灭富农剥削的农村阶级政策) 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农

毛概第四章重点

1、论十大关系基本方针和主要内容 答:基本方针: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主要内容:前五条主要讨论经济问题,着眼于经济工作的各个方面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其中前三条讲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第四、五条讲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开始涉及经济体制改革。这样就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新方针。十大关系的后五条讲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党与非党的关系、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都属于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的问题。 2、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答: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些成就的取得,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社会主义也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时期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时期培养建设起来的。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实践,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3,、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有哪些经验教训 答: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行政党建设。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第六章 3、如何理解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答:三步走内容: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关于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理解:现代化作为一个历史现象和历史范畴,它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也是动态的。由于现代化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历史进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可以赋予不同的时代特点,现代化的第三个发展台阶代表的是一定时期世界现代化的先进形态。因此,实现发达现代化,应达到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其标准也是相对的和动态的。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但现代化的内涵远比工业化宽泛。现代化的内涵具有的特征,虽然什么是基本实现或完全实现现代化,目前还没有一个定论,但所谓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主要涵义是:其一,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即实现了传统意义上的现代化:其二,这个现代化的实现程度还是初步的,基本的,或中等发达的。从工业化开始到基本实现现代化,还有漫长的历史进程。

2018考研政治毛中特第四章必背精华知识点_毙考题

2018考研政治毛中特第四章必背精华知识点 考研政治毛中特第四章节讲的是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小编为大家梳理了重要的精华知识点,一起来背一下 2018考研政治毛中特第四章必背精华知识点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这个人民共和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目标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它从属于社会主义体系,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 (1)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社会主义因素与非社会主义因素 社会主义因素:①各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②国营、合作社经济;③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中带有若干社会主义因素;④新民主主义社会文化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也带有社会主义因素。 非社会主义因素:①私人资本主义经济;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③小商品经济;④农民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 (2)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具备的条件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比重。 ①物质基础和经济条件 近代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以保护和发展;国营经济的发展 ②政治保证 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人民民主专政 ③国际因素 战后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和阵营的强大以及苏联的支持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 过渡时期的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的。其基本特征是: (1)经济上存在五种经济成分 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有两种经济成分是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形式,即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经济成分是三种,即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但是,农业手工业个体经济仍然面广量大,在社会经济总量上战优势。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建设的总方针是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 (2)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人民民主专政。 建国之初,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属于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因为:首先,当时主要任务是彻底完成民主革命,巩固新生政权;其次,民族资产阶级存在并参加政权;最后,人民民主专政实行的政策符合工农群众的根本利益。

考研毛中特第四章

第四章 **1956年《论十大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在《论十大关系》报告中,是当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明确提出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论十大关系》明确一个基本方针,“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地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十大关系”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方面 前五条主要讨论经济问题,着眼于从经济工作的各个方面调动各种积极因素, 前三条讲: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第四条、第五条: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后五条:(社会发展)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党与非党的关系、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的克服消极因素,并且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需要 **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包括:党内外、国内外以及直接和间接的因素。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957《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本适应、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相适应的已面试基本方面,相矛盾的一面是非基本方面。 ***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1956-现在的矛盾) 党的八大“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中央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社会主义社会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 可划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 敌我矛盾:是根本利益队里基础上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 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民生)。 ***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转化 在一定的条件下,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可以相互转化,一般情况下,人民内部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但如果处理不当,也可能发生对抗。反之,有些本来是对抗性的矛盾,如果处理得当,可以转化为非对抗性的矛盾。 ***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 解决敌我矛盾需要用专政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则采用民主的方法,所谓民主方法,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方针 民生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一个总方针 1、对于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方针,坚持说服教育、讨论的方法。 2、对于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 3、对于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的矛盾,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要努力克服政府机关的官僚主义,也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 4、对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毛概2018版第四章教案.

一、基本线索 中心内容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主要阐述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围绕着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的理论探索;同时以苏联经验为借鉴,结合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制定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正确的方针政策。 二、主要内容 (一)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以苏为鉴,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开始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的时候,毛泽东又率领全党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向全党提出了进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伟大任务。 2、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历程 毛泽东率领全党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1956年和1957年,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及中共八大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都对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重大意义。但是,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党和毛泽东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正确与错误两个发展趋向 (1)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期取得的积极成果 一是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提出了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在经济、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等十个方面关系的问题。 二是1956年9月,中国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总结了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制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着重提出了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问题。 三是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问题》的重要讲话,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和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学说;并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提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 (2)1957年以后,党和毛泽东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两个发展趋向 一个是正确和比较正确的发展趋向,主要是指在探索中形成的一系列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积累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经验。这些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不仅在当时指引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且对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个是错误的发展趋向,主要是指在探索过程中形成的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政策思想和实践经验。例如,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经济建设中急于求成、违背经济规律的做法以及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等。这些错误的东西,

毛概第4章

一、学习要点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及其经验教训 二、练习题 (一)单选题 1.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是() A.《改造我们的学习》 B.《论十大关系》 C.《论联合政府》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2.《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山之作,其阐述的基本方针是() A.把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 B.继续照抄照搬苏联经验 C.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路 D.吸收一切国家的经验 3.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阐述的(),已涉及开辟一条不同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问题 A.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 B.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C.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D.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4.毛泽东第一次系统地论述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著作是() A.《论人民民主专政》 B.《实践论》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论十大关系》 5.中共八大提出了我国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A.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基本适应 B.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基本适应 C.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基本适应,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基本适应 D.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6.毛泽东提出“中国工业化的道路”的文章是() A.《论十大关系》 B.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我们党的一些历史唯物主义经验》 7.鉴于中国生产力落后、经济基础薄弱的情况,毛泽东指出,把()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 A.农业 B.轻工业 C.重工业 D.沿海工业 8.党的八大上提出的我国经济建设的方针是() A.大干快上,赶美超英 B.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C.力争高速度,压倒一切 D.慢一点,稳一点 9.在党的八大上,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应实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重要思想的是() A.毛泽东 B.邓子恢 C.周恩来 D.陈云 10.周恩来提出“向科学进军”的任务是在() A.1951年《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的报告中 B.1956年中共中央专门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的报告中 C.1956年党的八大上的报告中 D.1962年广州的科技工作会议和文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 11.毛泽东认为,解决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要实行() A.“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 B.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12.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的第一大关系是()

毛概第四章知识点整理

1.《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以苏为鉴,独 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 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3.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 建筑之间的矛盾。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 4.两类矛盾是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 解决的方法也不同。其中敌我之间的矛盾采用专政方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采用民主的方法来解决。 5.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团结-批评-团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社会主义 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6.毛泽东关于走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包括: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 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化发展思路,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等等 7.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提出:社会主义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

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8.四个现代化: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 9.党的八大提出经济建设的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10.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 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 11.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毛泽东提出了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的思想。 12.周恩来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强调了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现代化。 13.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 14.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第二, 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毛中特复习教辅——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转变: 1948年毛泽东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时间的设想:……在经济上完成独立,还要一二十年时间。 1950年毛泽东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时间和条件的设想:……很远的将来……在国家经济事业和文化事业大为兴盛了以后,在全国人民考虑成熟并在大家同意了以后,就可以从容而妥善地走进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1952年国民经济得以恢复,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已经完成。我国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机已经到来。52年酝酿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开始。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在此,应该重点回答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存在的“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为了将非公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而在改革开放中鼓励、支持、引导非公经济的发展,能不能就因此认为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搞早了、搞糟了呢?要科学地认识这个问题,就必须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之间的历史关联: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管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后者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但他们之间同时又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第二,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都有其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进程中两个前赴后继、不可或缺的历史环节。没有社会主义改造,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同样,没有社会主义改革,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巨大发展。 第三,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造后期过于急躁和粗糙,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遗留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后来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但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和克服,甚至在一些方面又有发展,特别是在此后不久出现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经济建设中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使社会主义生产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充分发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遗留问题及其以后出现的偏差和失误的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因此,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造前等我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四,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某些不足就否定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继承社会主义改造留下的积极成果,也需要妥善地解决社会主义改造中遗留的问题。无论是改造还是改革,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二者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 合作化道路是使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达到集体化,从而跨入社

毛中特机考期末试题第四章汇总

一.判断题注:每题2分,在相应的选项后面打勾。(得分:0.0) 1. 我国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个别宗教可以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标准答案:错 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具有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标准答案:对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失去了领导地位。()标准答案: 错 4. 党对统一战线的指导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誉与共。()标准答案: 对 5. 党的十八大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 活动的最高标准。()标准答案:对 6. 劳动、知识、人才、创造,四者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人才在其中居于核心 和基础的地位。()标准答案:错 7.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 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标准答案:对 8. 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军民融合源于党的“人民战争”思想。()标准答案: 错 9. 知识是创造财富的重要资源,人才是知识资源的载体,人才的本质在于创造性。()标 准答案:对 10. 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标准答案:对 二. 单选题注:每题1.5分。(得分:0.0) 11. 在我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中,民主党派在国家中的主要作用()()标准答案:B A. 合作共事 B. 参政监督 C. 沟通关系 D. 自我教育 12. 我军是执行党的政治人物的武装集团,必须始终把( )建设放在第一位。()标准答案: D A. 机械化 B. 信息化 C. 现代化 D. 革命化 1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标准答案:C A. 一切为了党 B. 一切为了国家 C. 一切为了人民 D. 一切为了发展 14. 人才是知识资源的载体,人才的本质在于()()标准答案:C A. 劳动 B. 知识 C. 创造性 D. 理论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