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探析

穆斯林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探析
穆斯林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探析

穆斯林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探析

发表时间:2010-12-21T17:17:19.433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10月下全文供稿作者:李银凤黄春蕾[导读]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开创的福利经济学体系的核心观点李银凤黄春蕾(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100)中图分类号:C924.2 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0-170-02

摘要:本文从新公共管理的视角出发,在对济南市穆斯林流动人口的生存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是其难以适应城市生活的重要因素,政府应有针对性地着力改善穆斯林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使其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穆斯林流动人口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进城务工经商的穆斯林流动人口越来越多,这是一个有着宗教信仰的特殊群体。在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10个少数民族中,90%以上的人口为回族与维吾尔族,穆斯林流动人口以回族穆斯林为主,其他几个民族的穆斯林所占比例很小。他们在给城市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增加了自身的就业机会,但是随着其流动规模的进一步加大,也呈现出子女入学难、社会保障水平和就业保障水平低等问题,有待研究和解决。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开创的福利经济学体系的核心观点。首先,基本公共服务的内涵一般是指根据当时社会群体的共同价值信念,由政府依照法律法规,为保障社会公众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向社会公众所提供的基本的公共服务。社会群体的共同价值信念是在长期形成的一个社会群体中绝大多数成员所持有的共同价值准则,也是社会群体一定时期所形成的对政府行动的价值规范。基本公共服务强调满足社会公众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保障。结合当前我国国情,我们认为,目前基本公共服务应包括教育、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就业保障、公共住房、文化体育等方面的内容。其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的是基本公共服务的价值取向和结果状态,它所强调的核心是机会均等和效果均等。所谓机会均等是指公民不因性别、年龄、民族、地域、户籍而受到不同的待遇,公众都有平等地享有对公共服务的自由选择权;而结果均等更偏重于基本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上的大体相等。然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是简单的平均化和无差异化。第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标准是保持“托底”水平,即保证全体公众最低标准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均等化的标准应该适度,其目的是保证社会公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内容和尺度会随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们对于“公平”的认识和理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起初也许只是较低水平的保底,而后逐步提高到中等水平,总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范围的扩大与水平的提高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穆斯林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穆斯林流动人口基本生活状况——基于对山东省济南市的调查。

为了了解穆斯林流动人口的生活状况,笔者对生活在济南市的部分穆斯林流动人口进行了抽样调查。具体是以其人口最多的回族和维吾尔族为调查对象,用偶遇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在济南市回民小区和指南针公益创业小组提供的济南市清真餐厅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总计100份。

调查中我们发现,穆斯林流动人口一般都具有一技之长,善于经商,他们在城市里以比较擅长的民族特色餐饮业为主要谋生方式。从收入水平看,穆斯林流动人口的家庭月平均可支配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人口比例为10%,在1000-2000元的为35%,2000-3000元的为46%,3000-5000元的为4%,5000元以上的为5%。可见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占被调查对象人数的91%,而根据《2009年济南统计年鉴》,2008年济南市城市居民家庭月平均收入为4905元,这说明与济南当地收入水平相比,穆斯林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从支出水平看,笔者调查数据显示,穆斯林流动人口家庭月消费性支出水平500元以下的占14%,500-1000元的占30%,1000-1500元的占41%, 1500以上的占15%。可见他们的家庭月平均支出以500-1000和1000-1500两个区间居多,而根据《2009年济南统计年鉴》,2008年济南市城市居民家庭月消费性支出为3279元,穆斯林流动人口消费水平也集中在社会中低水平。穆斯林流动人口食用 “清真”食品,即严格按照伊斯兰教的饮食禁忌所做的食品。笔者调查数据显示,穆斯林流动人口每月的食品支出300元以下的占14%,300元到500元的占34%,500元到800元的占47%,800-1000元的占5%,1000元以上的占2%。可见食品支出在500元至800元之间的人数接近总调查人数的一半,大多数家庭的食品支出在家庭月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例还是相当高的。从居住条件看,来济穆斯林流动人口主要选择以租房为主,占到了总人数的77%,而且居住条件并不尽人意。除基本生活和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外,随着穆斯林流动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清真食品、清真寺数量、回民墓地等问题也更为突出,穆斯林流动人口还面临来自社会交往、文化差异、心理归属等各方面的压力,很多人表现出了对社会的冷漠。采取有效措施化解这一特殊群体的城市融入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穆斯林流动人口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不足。

综上分析,穆斯林流动人口开支及收入都处在社会的中低档水平、居住条件有限、饮食问题较大,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很多,如自身文化水平较低、语言障碍、“清真”传统所限、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但是,城市穆斯林流动人口在教育、社会保障、就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不足是影响他们城市适应的重要因素。

1.教育资源有限

穆斯林流动人口的子女在济南上学通常会遇到诸多问题和困难:其中没有穆斯林学校导致入学难的情况最突出,占到60.4%;语言不通,影响学业的占50.9%;因户口限制,不能进入当地学校的占47.2%;学费昂贵、上不起学的占37.7%;其它原因导致学难的占5.7%。除子女入学难之外,穆斯林流动人口成年人的语言、技能、法律知识等也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但社会提供给他们的相关教育和培训资源仍然十分有限,这不利于其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城市生活。

2.社会保障水平低

社会保障体系是一个社会的安全网。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穆斯林流动人口往往仅选择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医疗保险或者不办理任何社会保险。笔者的调查统计数据表明,高达47%的人没有办理任何保险,在办理保险的人数中办理医疗保险的人数最多,占37%,其他保险按投保比例高低依次是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社会保障水平低直接影响他们的城市生活质量和社会安全感。

3.就业保障服务水平低

穆斯林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探析

穆斯林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探析 发表时间:2010-12-21T17:17:19.433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10月下全文供稿作者:李银凤黄春蕾[导读]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开创的福利经济学体系的核心观点李银凤黄春蕾(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100)中图分类号:C924.2 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0-170-02 摘要:本文从新公共管理的视角出发,在对济南市穆斯林流动人口的生存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是其难以适应城市生活的重要因素,政府应有针对性地着力改善穆斯林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使其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穆斯林流动人口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进城务工经商的穆斯林流动人口越来越多,这是一个有着宗教信仰的特殊群体。在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10个少数民族中,90%以上的人口为回族与维吾尔族,穆斯林流动人口以回族穆斯林为主,其他几个民族的穆斯林所占比例很小。他们在给城市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增加了自身的就业机会,但是随着其流动规模的进一步加大,也呈现出子女入学难、社会保障水平和就业保障水平低等问题,有待研究和解决。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开创的福利经济学体系的核心观点。首先,基本公共服务的内涵一般是指根据当时社会群体的共同价值信念,由政府依照法律法规,为保障社会公众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向社会公众所提供的基本的公共服务。社会群体的共同价值信念是在长期形成的一个社会群体中绝大多数成员所持有的共同价值准则,也是社会群体一定时期所形成的对政府行动的价值规范。基本公共服务强调满足社会公众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保障。结合当前我国国情,我们认为,目前基本公共服务应包括教育、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就业保障、公共住房、文化体育等方面的内容。其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的是基本公共服务的价值取向和结果状态,它所强调的核心是机会均等和效果均等。所谓机会均等是指公民不因性别、年龄、民族、地域、户籍而受到不同的待遇,公众都有平等地享有对公共服务的自由选择权;而结果均等更偏重于基本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上的大体相等。然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是简单的平均化和无差异化。第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标准是保持“托底”水平,即保证全体公众最低标准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均等化的标准应该适度,其目的是保证社会公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内容和尺度会随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们对于“公平”的认识和理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起初也许只是较低水平的保底,而后逐步提高到中等水平,总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范围的扩大与水平的提高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穆斯林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穆斯林流动人口基本生活状况——基于对山东省济南市的调查。 为了了解穆斯林流动人口的生活状况,笔者对生活在济南市的部分穆斯林流动人口进行了抽样调查。具体是以其人口最多的回族和维吾尔族为调查对象,用偶遇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在济南市回民小区和指南针公益创业小组提供的济南市清真餐厅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总计100份。 调查中我们发现,穆斯林流动人口一般都具有一技之长,善于经商,他们在城市里以比较擅长的民族特色餐饮业为主要谋生方式。从收入水平看,穆斯林流动人口的家庭月平均可支配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人口比例为10%,在1000-2000元的为35%,2000-3000元的为46%,3000-5000元的为4%,5000元以上的为5%。可见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占被调查对象人数的91%,而根据《2009年济南统计年鉴》,2008年济南市城市居民家庭月平均收入为4905元,这说明与济南当地收入水平相比,穆斯林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从支出水平看,笔者调查数据显示,穆斯林流动人口家庭月消费性支出水平500元以下的占14%,500-1000元的占30%,1000-1500元的占41%, 1500以上的占15%。可见他们的家庭月平均支出以500-1000和1000-1500两个区间居多,而根据《2009年济南统计年鉴》,2008年济南市城市居民家庭月消费性支出为3279元,穆斯林流动人口消费水平也集中在社会中低水平。穆斯林流动人口食用 “清真”食品,即严格按照伊斯兰教的饮食禁忌所做的食品。笔者调查数据显示,穆斯林流动人口每月的食品支出300元以下的占14%,300元到500元的占34%,500元到800元的占47%,800-1000元的占5%,1000元以上的占2%。可见食品支出在500元至800元之间的人数接近总调查人数的一半,大多数家庭的食品支出在家庭月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例还是相当高的。从居住条件看,来济穆斯林流动人口主要选择以租房为主,占到了总人数的77%,而且居住条件并不尽人意。除基本生活和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外,随着穆斯林流动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清真食品、清真寺数量、回民墓地等问题也更为突出,穆斯林流动人口还面临来自社会交往、文化差异、心理归属等各方面的压力,很多人表现出了对社会的冷漠。采取有效措施化解这一特殊群体的城市融入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穆斯林流动人口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不足。 综上分析,穆斯林流动人口开支及收入都处在社会的中低档水平、居住条件有限、饮食问题较大,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很多,如自身文化水平较低、语言障碍、“清真”传统所限、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但是,城市穆斯林流动人口在教育、社会保障、就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不足是影响他们城市适应的重要因素。 1.教育资源有限 穆斯林流动人口的子女在济南上学通常会遇到诸多问题和困难:其中没有穆斯林学校导致入学难的情况最突出,占到60.4%;语言不通,影响学业的占50.9%;因户口限制,不能进入当地学校的占47.2%;学费昂贵、上不起学的占37.7%;其它原因导致学难的占5.7%。除子女入学难之外,穆斯林流动人口成年人的语言、技能、法律知识等也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但社会提供给他们的相关教育和培训资源仍然十分有限,这不利于其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城市生活。 2.社会保障水平低 社会保障体系是一个社会的安全网。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穆斯林流动人口往往仅选择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医疗保险或者不办理任何社会保险。笔者的调查统计数据表明,高达47%的人没有办理任何保险,在办理保险的人数中办理医疗保险的人数最多,占37%,其他保险按投保比例高低依次是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社会保障水平低直接影响他们的城市生活质量和社会安全感。 3.就业保障服务水平低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必由之路 一般地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能够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人们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的均等。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基本民生性服务,如就业服务、社会救助、养老保障等;二是公共事业性服务,如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科学技术、人口控制等;三是公益基础性服务,如公共设施、生态维护、环境保护等;四是公共安全性服务,如社会治安、生产安全、消费安全、国防安全等。这些基本公共服务做好了,才能使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受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毋庸置疑,经过前一阶段的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急剧转型,我国经济社会的基本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不仅要求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应对生态环境恶化和能源资源短缺引发的严峻挑战,而且要求加快建立覆盖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应对基本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所带来的新的挑战。有关资料显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多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相继超越生存型社会的临界值。就恩格尔系数来看,2000年城市达到39. 4%,农村达到49. 1% ,均低于50%的临界值。同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首次降至50%的临界值。2001年,第一产业比重降至14. 1%,首次低于15%的临界值;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0.7%,首次超过40%的临界值。2003年,城镇化率达到40. 5%,首次超过40%的临界值。从这些量化标准来判断,我国在21世纪初开始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过渡。在这一进程中,广大社会成员的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同公共产品短缺、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的问题成为日益突出的阶段性矛盾。[1]由此可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任务。 社会发展的基本宗旨是人人共享、普遍受益。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人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必然选择。换句话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过程,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是结果,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要维护社会公平。在当前,通过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解决民生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体现社会公平的迫切需要。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诸多不和谐因素,有的是发展不够的问题,有的则是共享不够的问题,即没有很好地让全体人民公平公正地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按理说,社会进步的成果应当由全社会来共享,但实际上是由强势群体来享受或首先享受;同样,社会代价的后果应当由全社会来分担,但实际上大部分却由弱势群体来承担或主要来承担。因此,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What: 何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由“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经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阐述,十七大报告中两次予以强调,已经成为当前理论和实践的热点 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从共同财政体系建设的角度提出了“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任务.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将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完善公共财政制度的目标:“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加大财政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投入。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从缩小发展差距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角度进一步强调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作用:“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 议.》 (八)、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公共服务包括基本公共服务和一般公共服务。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 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是根据美国学者罗尔斯基于公平的正义理论,在自由、平等和幸福之间的统筹协调原则有两条,即第一正义原则(平等自由原则)和第二正义原则(机会均等原则和差别原则),根据这两条正义原则可以推断基本公共服务的三大原则①(对应关系见表1.1)。 表1.1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原则

流动人口活动小结

XX社区流动人口活动小结 1、新春佳节逛庙会志愿服务为居民 马年将至,又到了“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时刻。1月25日,XX街道举办的“迎新春民俗文化庙会”在XX广场开展得如火如荼。送春联、虎头鞋、丝网花、刻纸、嵌名字画、民间制绳,手工编织篮等,各类民俗文化百花齐放,顿时吸引了许多居民。尤其是送春联环节,几度掀起庙会的高潮,很多人专程赶来寻求书法大师们的墨宝。 XX街道计生协的志愿者们纷纷参与到活动中,热情地将一幅幅“新鲜出炉”的春联送到流动人口手中。看着人们喜气洋洋,满载而归。此次庙会活动XX社区的志愿者特地邀请了街道书画协会会长XXX为流动人口送上了自己亲手写上的春联。 这次的文化庙会举办的非常成功,让民间的传统艺术得以发扬,同时,计生志愿者们也表示,社区的工作是以居民工作为基础的,其中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尤为重要,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是我们的工作宗旨,能够在活动中帮助他们,让流动人口过一个快乐的新年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以后还会参加更多这样的志愿活动。 2、关爱流动人口做好计生宣传服务 春节将至,为更好的服务管理流动人口,让他们幸福快乐过新年,1月27日上午,社区组织志愿者来到菜市场开展送药具、送关怀和送温暖的“三送”服务,对在XX社区过年的流动人口发放避孕药具和宣传资料及爱心便民服务卡,并进行了春联和知识读本的发放。志愿者们将药具和宣传送给流动人口,使流动人口在享受药具服务均等化的同时,让计生优惠政策覆盖到流动人群,让流动人口切实感受到社区对他们的关心。本次活动共计发放宣传资料50份,爱心便民服务卡80张,免费避孕药具45份,社区计生协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将继续做好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 3、送春联普知识幸福迎新年 冬日融融,情义更浓。上午的菜市场人流量大,宣传效果强,社区计生协志愿者们联合社区宣统、民政多个条线,积极开展发放行动——“文明春联”以宣传道德理念、促进社会和谐为主要内容,吉祥又美观,得到了流动人口的热烈欢迎;《现代市民实用知识读本》内容丰富,有老人们比较感兴趣的“养生话题”,家庭主妇们感兴趣的“生活小窍门”,青年人值得一看的“创业指导”等,随着志愿者的介绍,主动来拿知识读本的流动人口多了起来;计生协的志愿者们热情服务的态度,也让在场的居民交口称赞。 本次志愿者活动,带着社区对在XX社区过年的流动人口“平安、幸福“的美好心愿,在阳光灿烂的春日洒下了祝福,让他们得到实惠,又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 4、慰问流动人口XXX 为进一步提高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让流动人口在居住地有归属感和幸福感。XX社区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开展走访慰问流动人口为主题的活动。1月20日上午,社区志愿者联同XX晚报的工作人员开展走访慰问辖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困难家庭XXX家,为他们送上了慰问品,并送上了新春祝福及免费药具等。同时社区为没有返乡的流动人口育龄妇女讲解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知识和相关政策,进一步了解流动人口育龄妇女在本辖区生活情况。

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活动总结

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活动总结 篇一:x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总结 韩家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流动人口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总结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流动人口卫生和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方案,我社区服务中心在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部门始终坚持公平对待、服务至上、合理引导、完善管理的原则,使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整体推进,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流动人免费服务总体状况 1、截止目前,我社区服务中心办流动人口总数为146人,流入人口146人,孕产妇9 人,高血压患者3人,儿童8 人。 二、流动人口免费服务内容

1、我社区工作人员上门与他们联系服务,为他们一一讲讲解,宣传流动人口卫生和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的指导思想,让他们拥有了解及享受的权利与义务。 2、对辖区内流动人口中6类重点人群依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进行服务管理,并为辖区内所有人群建立完善的健康档案。 3、开展适宜流动人口参加的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开展全方位立体化宣传。利用现代QQ群,手机信息,电话,宣传折页、志刊等宣传模式。加强与流动人口互动,取得了明显的宣传教育效果。 篇二:xx区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服务工作汇报材料 xx区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服务 工作汇报 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口计生委的关心指导下,

全区人口计生工作以“统筹管理,服务均等,信息共享,区域协作,双向考核”为统领,始终坚持“公平对待、服务至上、合理引导、完善管理”为原则,以抓流动人口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突破口,在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机制、完善服务管理网络、落实服务管理人员、经费和优质服务上抓落实,全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就具体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xx区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 截止xxxx年9月30日,xx区流动人口总数xxxxx人,其中流出5194人,流入12537人,流动人口中男性占%,女性占%。全区流动人口数量继续呈上升趋势。从暂住时间来看,居住1年以上的占%;居住1个月至1年的占%;居住1个月以下的占%。1980年以后出生的占流动人口总数的%,农业人口为流动人口的主体,受过初中教育的占流动人口总数的%,流动人口中%为农业人

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项目

洛龙区关林镇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项目及内容 根据《洛龙区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工作的意见》流入我区的流动人口享有同本地居民相同的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具体项目和内容如下: 一、免费提供相关的计生政策、法规、优生优育、生殖健康、避孕节育等宣传资料 流入育龄群众——纳入本辖区管理——镇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免费领取宣传资料。 二、每三个月一次的政策法规、生殖健康、计生知识等宣传; 流入育龄群众——纳入本辖区管理——镇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人口学校——免费参加知识讲座。 三、为育龄妇女免费提供各种避孕药具; 流入育龄群众——纳入本辖区管理——镇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或自动售套机)——免费领取避孕药具。 四、每三个月为已婚育龄妇女提供一次生殖健康检查服务; 流入已婚育龄妇女——纳入本辖区管理——镇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免费参加检查服务。 五、每年3月份为育龄妇女提供一次妇科病检查服务; 流入育龄妇女——纳入本辖区管理——镇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免费参加检查服务。 六、免费施行国家规定的计划生育手术〔早期人工终止妊娠术、放(取)宫内节育器、输(卵)精管结扎术等服务〕 流入育龄群众——纳入本辖区管理——镇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洛龙区计划生育服务站)——免费获取计划生育手术服务。 七、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 流入夫妇——纳入本辖区管理——符合生育政策、计划怀孕的对象——镇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出具检查单——免费到区计划生育服务检查——19类23项检查(360元标准)。 八、免费办理和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 九、开设专家咨询、热线电话等服务; 十、为流动人口免费提供租房、就业、子女入托、入学等信息服务; 流入育龄群众——纳入本辖区管理——镇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信息港——免费获取相应信息。 十一、开设维权咨询,提供流动人口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服务; 流入育龄群众——纳入本辖区管理——镇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法律咨询室(司法所)——免费获取法律咨询、援助。 十二、流动人口独生子女家庭享受同本地居民相同的意外伤害保险补助; 流入独生子女户家庭(子女0-18周岁)——纳入本辖区管理——个人缴纳5元——区镇财政补贴25元——参加计划生育家庭意外伤害保险(最高保障二万四千元)。 十三、流动人口独生子女家庭享受同本地居民相同的生育关怀公益救助。 流入独生子女户家庭——纳入本辖区管理——计划生育家庭遇到特殊情况或困难——区根据情况给予相应救助。

整理 基本公共服务怎么实现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怎么实现均等化 引入材料:——导出基本公共服务 近年来,随着国家推行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公共财政、民生建设的大力推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框架初步形成,基本公共服务投入不足、覆盖面窄等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然而,与群众的期盼相比,与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相比,公共服务资源在区域间的配置不均衡问题依然较为突出。随着各地区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公共服务的质量及多样化诉求日趋强烈,优质基本公共服务在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的供给仍显不足,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在区域间的均等化配置,成为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 一、基本公共服务的含义 所谓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根据一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为维持本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基本的社会正义和凝聚力,保护个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社会条件。 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三个基本点,一是保障人类的基本生存权(或生存的基本需要); 二是满足基本尊严(或体面)和基本能力的需要;三是满足基本健康的需要。 二、基本公共服务中的不均等现象 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还存在不均等现象,主要表现在: 1、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远低于城市; 2、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差异大,东部地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3、社会成员之间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比较突出的是进城农民工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远低于城市户籍居民。 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 1、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表现:从公共服务的供应方来看,政府是最终责任主体。在我国,各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相差很大,这种差距不只是财力上的,如城市政府和乡村政府、相对富裕地区的政府和贫穷地区的政府,也有认识水平、人员素质、创新意识、管理能力以及制度建设能力上的差距,这类差距不是通过增加财力、短期培训、更换操作人员就可在短期内消灭的。从公共服务的需求方来看,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原因,公共服务的消费能力也存在巨大差距。 举例:这既有自然条件的影响,如一些自然条件恶劣的边远山区,即使把钱送到居民手上,也难以消费;也有当地人文社会因素的制约,如文化素质、传统意识、风俗与宗教等等,都会造成居民公共服务消费能力上的差距。居民的这种消费能力体现的是自主性和能动性,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最终依赖于这种自主性和能动性去消化、吸收,进而转换化为居民生活的改善、基本素质和技能的提高。譬如教育,有些并不是上学难、上学贵,而是主动辍学,有的家长认为上学不如赚钱实惠,也有暴富的家庭认为孩子不上学将来也衣食无忧,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因富辍学”的怪现象。 2、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探析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探析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政府在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效率的同时,缩小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成为未来服务型政府职能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何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当前我国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和目标之一。政府在此过程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财政转移等途径实现适合我国国情,关注民生的均等化公共服务。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要性;路径选择 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现代政府追求的目标。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西方发达国家为克服自由资本主义的弊端,强化政府对公共经济领域的垄断地位,推动公用事业等重要行业的国有化,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基本实现了公共服务均等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世界各国政府积极探索国有公共企业私有化、政府与私人企业合作制等改革举措。百余年来,各国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推动政治文明 起了重要作用。 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的过渡时期,是一国社会矛盾凸显期,也是公共产品和服务需求快速扩张的时期。我国2003年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社会公共服务需求也出现了长期增长的趋势。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十一五”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被列为2020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之一。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包括“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提出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我国如何在现有的经济基础上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基本公共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促进 和谐社会建设成为当前各级政府的重要课题。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 一般意义上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人民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享有同样的权利。这来源于布坎南提出的财政平衡思想,他认为所谓财政均等是指具

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的演变

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的演变 一、流动人口及其快速增长 流动人口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在其他国家,只有“人口迁移”、“迁移人口”的概念,而没有“人口流动”、“流动人口”的概念。“人口迁移”一般是指人口在一定时间里在地理空间上发生的位置变动,“迁移人口”就是发生了迁移活动的人口。这一界定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时间”因素,人口迁移活动应该有“足够长”的时间,例如,短期旅游或者从事短期商务活动,一般就不能说是人口迁移;二是“空间”因素,人口要在两个有相当远距离的地理空间位置之间发生移动。 就中国的特殊国情而言,如果从较为严格的意义上说,流动人口应当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活动范围跨越一定地域界限,并且户口没有发生转移的人口。这个定义不仅强调时间和空间两个因素,同时也注意到了中国户籍制度的影响。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流动人口的界定与“户口”因素关联度很高。这样,流动人口的构成要素就包括三个方面,即:时间、空间和户口。 但是,应当特别说明的是,尽管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把流动人口视为具有临时性的、离开了户籍所在地的人口是合理的,但

是通常使用的“流动人口”这一概念包括了所有没有办理“户口迁移”手续的人口,无论这种移动是临时性的还是长期性的。也就是说,尽管对流动人口的定义强调时间因素、空间因素和户籍变动因素,但是就中国实际情况而言,通常强调的是两个因素,即空间因素和户籍变动因素。 由于中国户籍制度至今仍然在社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居住地发生了变化但是户籍没有随之变动的人口无法享受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机会和权力。这样,在中国不少地区存在这样一类群体,他们尽管长期生活工作于某一城市,并且实际上已经定居下来,他们与在某一城市临时性居住和生活、最终要返回户籍所在地的流动人口有很大差异,可以说,明显地表现出了经济学或人口学所描述的迁移特征。他们是事实上的移民,有些人把他们称为“新移民”。从严格的学理意义上讲,他们并不是流动人口。但是,由于没有获得迁入地的户籍,在社会管理和人口统计工作中,他们仍然被看做流动人口。 这样,就中国具体国情而言,由于户籍制度的深刻影响,在现有制度环境中,“迁移人口”与“流动人口”的区分与时间因素的关系并不密切,而户籍变化则起着决定性的区分作用(见表1)。一般把随着居住地变化而户籍也随之变动的人口叫做“迁移人口”,而把居住地发生了变化而户籍没有随之变动的人口叫做“流

改善公共服务提供方式 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改善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积极改变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才能促进上海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 ●非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应该基于“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即根据居留时间的长短、贡献大小,通过梯度累进的方式与本地居民共享。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上海常住人口达2301.9万,其中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体的外来常住人口达897.7万,占全部常住人口的39%。从世界范围考察,近几十年来,人口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主要表现为以大都市区或大都市圈人口增长为主,且增长的势头强劲。一方面,城市发展的活力很大程度上来自移民;另一方面,人口的快速增长及其时空变动也会对城市的发展形成压力,对于上海这样的移民城市来说,主要体现在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以及出行难、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等问题较为突出。未来要促进城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以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为战略。 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基础,需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需要“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就上海而言,目前公共服务自身的特性以及公共服务供需间的矛盾所引发的问题,都需要政府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改进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增强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的水平,增加公共服务资源承载的能力。当前,需要着力破解几个核心问题。 一是在城市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的政策取向下,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构建一个面向全体常住人口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是每个公民的权利,无论身处何处,其公民权都应该得到保障,这是“权利公平”的体现。“机会公平”是要破除外来人口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的制度障碍,让稳定居住和稳定就业的外来人口都有机会享受“同城待遇”。“规则公平”一要体现“普惠性”,即不管你属于哪个阶层,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享受上均一视同仁;二要体现“差异性”,即在城市公共服务资源尚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非基本公共服务如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的供给,应该基于“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即根据居留时间的长短、贡献大小,通过梯度累进的方式与本地居民共享。由此可见,“规则公平”是三大原则的基础,但机会、权利既靠制度规则,也要靠来沪人员自己努力争取,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那些没有进城的农业人口公平性的体现。 二是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资源供给短缺,且户籍制度继续存在的情况下,如何构建一种“互利共生”的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平衡机制? 对流动人口居留模式的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居留时间越长,继续居留的概率就越高,

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着力解决当前人民群众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的突出矛盾 随着近年来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公平分配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 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大意义 如果我们不能有效解决当前人民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的突出矛盾,以及由这种矛盾引发的各种社会不公问题,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就会加剧,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也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经济领域与社会领域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两者的协调发展共同推动整个社会全面进步。但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领域的发展一直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客观上造成在许多地方政府尤其是一些基层部门的发展观念中,经济发展就是一切,觉得只要经济发展了,就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没有认识到市场经济体制要顺利运行也需要有配套的社会体制及其相关社会政策来支撑。在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观影响下,多年来,尽管对社会领域的发展工作已经逐渐开始重视,但与经济领域的发展成效相比,社会领域的发展成效明显滞后。

近年来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集中表现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公共产品短缺、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等方面,尤其是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更为不足,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随着物质生活质量的持续改善,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呈加速上升趋势。而据统计,近年来全国在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投入总额虽然逐渐提高,但所占比例却在下降。这种状况表明,当前人民群众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制约社会协调发展的突出矛盾。 一个社会只有做到满足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正常的生活需要,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得人们安居乐业,才能有一个较稳固的发展基础。过去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失业、贫穷、社会服务不足等社会问题还无法避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在公共财力已经有了巨大增长的情况下,政府有条件也有责任保障社会成员及各类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让他们分享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抵御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风险。国际经验也证明,在人均GDP1000~3000美元阶段,政府应该把公共服务作为核心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基本需求。如果我们不能有效解决当前人民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的突出矛盾,以及由这种矛盾引发的各种社会不公问题,经济发展

卫生监督机构促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做法

卫生监督机构促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做法 青岛开发区在卫生监督工作中,通过建立流动人口监督服务”三级”网格管理、发挥卫生监督职能作用等有效形式,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延伸到流动人口,使流动人口享受到与户籍人口同等待遇,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确保卫生监督机构公益性。 标签:卫生监督;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现全区总面积478km2,常住人口82万,其中户籍人口42万,流动人口40万人。该区在卫生监督管理过程中,按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发挥卫生监督职能作用,把流动人口卫生监督服务工作融入到公共卫生服务中,以推进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为切入点,切实维护流动人口健康权益,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得到有效落实。 1建立流动人口监督服务”三级”网格管理模式 1.1组建卫生监督协管队伍,提升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注重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优化配置医疗资源,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1]。根据卫生行政执法的内容和特点,组建卫生监督协管队伍。聘用的卫生监督协管人员按照《卫生监督协管员职责与行为规范》,对辖区内的被监督单位和流动人口从业人员实施动态监控。为流动人口免费开展”中医体质量化辨识与调养指导”项目,建立农村妇女”两癌”患者长效救助机制,给予患者每人2000元的计划生育公益救助金;为全区居住1年以上农村流动人口中计划怀孕夫婦每孩次免费进行1次价值494元/人次的孕前优生健康检查。 1.2资源整合,实行流动人口监督服务”三级”网格化。以城区为一级网格,聘任区卫生监督所执法人员为一级网格监督员;以各办事处辖区为二级网格,聘任各办事处公共卫生工作站卫生监督人员为二级网格监督员;并根据各社区范围大小及被监督单位的数量多少,以1个或2个社区为一个三级网格,每个三级网格配备1名以上卫生监督协管人员。一级网格监督员指导二级网格监督员,二级网格监督员指导三级网格卫生监督协管人员开展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2发挥卫生监督职能维护流动人口健康权益 2.1 深化宣传培训,不断提高流动人口劳动者预防职业病意识。积极开展职业病防治知识宣传活动,组织卫生执法人员撰写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和职业病防治知识方面的新闻稿件,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先后刊发职业卫生宣传信息100余篇,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利用” 3.15”消费者权益日、《职业病防治法》颁布周年纪念日等时机,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咨询活动,对《职业病防治法》颁布实施的背景和意义、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流动人口劳动者享有的各项权利等内容进行广泛宣传。举办全区性的大型《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咨询活动22次,

贵阳市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细则出台

贵阳市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细则出台 为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贵阳市日前出台并施行《贵阳市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细则(试行)》,以后,流动人口在居住、就业、就医、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将享有和贵阳市民一样的待遇,其中包括符合有关条件的可申请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有稳定职业并办理了《居住证》的,其子女可就读公办学校等。 持有《居住证》享受均等服务 记者从贵阳市人口计生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凡是办理《贵阳市居住证》的流动人口,可享受计划生育、子女教育、就业保障、公共卫生、就业创业、住房保障、基本权利保障、居住服务、参与社会管理等九个方面的均等化服务。 据悉,贵阳市3月5日开始施行《贵阳市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和居住证管理办法》。该《办法》明确了"流动人口"的概念,即指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县(市、区)到其他县(市、区)居住的公民。在贵阳市居住的外国人、无国籍人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居民,按照有关规定执行,不适用本《办法》。 年满16周岁流动人口可申请办理《居住证》 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贵阳市共有流动人口135万人,其中流入人口88万人。 根据《贵阳市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和居住证管理办法》规定:拟在贵阳市居住30日以上、已满16周岁的流动人口,应当自到达居住地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到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或者受理机构申请办理居住证。未满16周岁和已满60周岁的流动人口,除本人需要申请办理居住证外,可以不办理居住证。

据介绍,目前,贵阳市符合办理《居住证》的人数共计568679人。截至3月30日,累计有197736人办理了《居住证》,办证率为34.77%。 《居住证》免费办理7个工作日内发放 据悉,贵阳市已初步形成居住证制证网络,居住在贵阳市的流动人口均可在所在地派出所、居委会、社区服务中心申请。 申请办理居住证时,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本人身份证或者户籍证明; (二)近期1寸免冠白底证件照片2张; (三)固定住所的房屋租赁登记备案证明或者相关证明材料; 对于不能提供固定住所房屋租赁登记备案证明的,有关负责人解释说,也可提交由所居住地居委会提供的居住证明等材料。 据悉,公安派出所或是受理机构受理居住证申请后,对材料齐备、符合居住证办理条件的,将在受理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发给《居住证》。根据规定,流动人口申请办理《居住证》免费。

流动人口工作总结三篇

流动人口工作总结三篇 导读:本文流动人口工作总结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一年来,我镇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在县业务部门和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该项工作,紧紧围绕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这一主要任务,继续抓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的贯彻落实,加快建立和不断完善“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新的工作机制,全面提升高质量的工作水平,为构建和谐罗悃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一、流出人口管理工作概况 1、流出人口统计工作 截止6月30日,全镇历年来流出总人口7193人,18周岁以上育龄妇女2045人,持有有效《流动人口婚育证》1439人,育龄妇女持证率92、22%;已婚育龄妇女1730人。流入人口1355人,18岁以上育龄妇女420人,持证378人,已婚育龄妇女364人,对流入人口均已全部验证,验证率100%。 2、流动人口办证、验证工作 镇计生办专门明确一名计生干部负责本项工作,并由该同志负责对村计生员进行流动人口办证、验证相关知识进行培训;从而使每一位需要外出务工的人员从申请→签订流动人口管理合同书→办理《流

动人口婚育证》的这一过程所需的办证材料都很清楚,这样既方便了群众,又减轻了工作人员的负担。对流入人口,严格按照规定进行验证,并及时与户籍地联系,掌握流入者的婚育情况,把其列为本镇村民同服务、同管理。使办证率和验证率均达100%。 3、流出人员个案及跟踪管理工作 对每一位流出人员的档案进行整理、归类、归档,便于随时查看和更新材料。同时,特别对未婚和持《服务证》或《生育证》的育龄妇女进行跟踪管理,严密监视他(她)们的婚育情况。确保无一例出生漏报、迟报和错报。 二、存在的问题 1、对外逃对象,特别是双女外逃对象的现居住地点不够清楚; 2、对未婚育龄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做得还不够好; 3、对出人员在政策宣传方面做得不够; 三、下步工作打算 1、进一步加强对外出未术对象的跟踪管理,紧紧抓住第一手资料,实行分管领导→驻村干部→村两委→村计生员层层签订责任状,一级抓一级,摸清外逃对象的现居住地址,以便同当地计生部门联系,尽可能地消化手术库存。 2、对未婚人员进行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和分类服务,不断加强干群感情,使该项工作的各项指标得以全面完成。 3、利用节假日、下组和前来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的时间,向外出人员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贵州省人口

浅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浅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摘要:目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公 平和稳定的重要因素。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解决基本公共服务的 非均等化问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财政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06-0027-02 收稿日期:2009-02-27 作者简介:张宁(1984-),女,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从事财政理论与实践研究。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形成惠及全民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是体现以人为 本和弥补市场公共产品供给失灵的重要制度安排,是缓解社会矛盾和解决民生问 题的现实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 服务型政府的首要职责。因此,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 目标所在。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涵义 所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 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其实质在于政府要为全体社会成员 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二、我国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 1.从义务教育来看,义务教育的非均衡性突出地表现为义务教育投入的非均衡性。2005年全国预算内经费4 665.7亿元,东部地区约2 269.1亿元,中部地区约1 307.0亿元,西部地区约1 089.6亿元,东部超出中部和西部的1倍多。 2.从城乡卫生支出来看,2004年58.2%的农村人口卫生支出只占卫生总费用的 34.9%,而41.8%的城镇人口卫生支出却占卫生总费用的65.1%。79%的农村居民 人口为自费医疗群体,而城市为44.8%,高出34个百分点。农村医疗服务经费中17%来自政府拨款,另外83%来自农民缴费,包括合作医疗缴费。2005年城市居 民人均卫生费1 122.8元,农村为318.5元,城市是农村的3.52倍。 3.从社会保障面来看,国家统计局根据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测算,2006年社会保障的实现率为50.24%。我国城乡之间及地区之间社会保障水平和 质量存在较大的差距,2003年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每万人中有2 247人,农村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每万人中只有367人。按享受社会保障的从业人员计算, 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只有3%,城乡社会保障率的比例为22:1,城乡人均社会保 障费的比例为24:1。 4.从农村文化服务方面,我国省市及自治区之间人均文化事业费的极差从1980年的3.99元扩大到2006年的44.29元。 仅从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公共文化来看,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 呈现出明显的非均等性。 三、影响我国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因素 1.在技术上,我国还没有针对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来建立一套针对基本 公共服务的供给标准,以及与这些标准相对应的客观因素评估法,来核定地方财 政平衡能力,根据地方的税源、税种以及税基、税率等计算各地的“理论收入”和 计算地方财政支出水平与地方“理论收入”之间的差额,以及政府间计算转移支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