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建筑特征

拉祜族建筑特征
拉祜族建筑特征

拉祜族建筑特征

————————————————————————————————作者:————————————————————————————————日期:

?

拉祜族民居特点

4.1拉祜族木掌房民居

澜沧、孟连、勐海一带,气候温热潮湿,其住房是利用自然资源的竹、木、草、藤等,建成干栏式住屋。上层住人,下层关养牲畜和存放杂物、舂米等。平面一般近似长方形,楼层低矮,被深深的出檐遮盖着,远望只见一根根木柱上,架着甚为硕大的黄色草顶,淳朴自然,不加装饰,颇有田园风光的韵味。 1)分布

拉祜族木掌房民居分布于云南临沧县、澜沧县、孟连县、勐海县等地。 2)形制

拉祜语称“木掌楼”为“左课叶”,房屋大都建在山区坡地上,底层架空的高度约在1米左右,亦算是矮脚干栏民居形式之一(图4.1—1)。

正如当地拉祜族民歌中所唱的那样:“小小掌楼四个角,大门朝着太阳开”。在“木掌楼”东边山墙处,经常设一个宽度约1米左右的晒台,叫“古塔”。每当人们回家时,先由独木梯上到晒台上,用水冲洗干净脚上的泥土后再进屋。屋分前后两间,前间较小,叫“切骂郭”,安有木臼。这种木臼很特殊,口在楼面以上,脚在楼面以下,很好使用,舂米时又不会引起楼面震动。后间为火塘间“阿扎”,全家做饭、起居、睡眠都在这里进行(图4.1—2)。

另有一种“大房子”,椭圆形草顶屋盖。楼层室内两侧用篱笆或木板分隔成向内开放若干小隔间,供小家庭居住。中间有宽敞的通道,其上设若干个火塘(图4.1—3)。如此多的入口,冬季全体成员相聚时居住较为拥挤,但因各小家庭半年以上的生产时间,都分散居住在稻田地边的“班考”里,农闲时才返回“大房子”居住。因此,“大房子”似乎变成了临时居住的公共场所。而这种“大房子”也反映了一种比较原始的生活状态。

3)建造 拉祜族木掌楼的梁柱受力体系较简单,大构件用榫卯接,其余的用竹篾绑扎。屋盖共用桁条5或7根,其中部的三或五根,置于两支点的三或五架梁上,边部两根桁条则直接放置在檐墙上,此两条桁条与中部的梁架无联系措施,自呈纵向承重系统。因此,屋盖承重体系构成中部和两边分别为横向和纵向两种方式,

尚未形成完整的横向木屋架结构

图4.1—1 拉祜族木掌房远眺 图片来源:杨大禹《云南民居》p79

图4.1—2 拉祜族木掌典型平面 图片来源:杨大禹 《云南民居》p79

体系。桁条之上用圆木椽子,加横向圆竹,用竹篾绑扎固定,再于其上绑扎草排屋盖,其方法甚为奇特,是将草束端部折下绑于另加的一根横向竹条下。(图4.1—4)

由于受到建筑技术和所采用建造工具的局限,拉祜族的“木掌楼”过去仍然使用“埋地式”和顶端带叉的天然木柱。屋顶为茅草顶,楼面为纵横交错搭接的承重竹木构件。

施工方法保留着原始互助的美德,一家建房,全寨出动,伐木,割草,齐心协力,三日内建成,主人招待用餐,不另付报酬。

4)民居实例

1.澜沧县南段寨亚宅

房屋由主房、牛厩和粮仓组成。干栏建筑,上层住人,下层关养小牲畜和堆放柴草。主房是近椭圆形平面,草顶。该房屋已建十年,原住四家,后已分开。现住姐妹二人,是妇女当家,丈夫从妻居的母权制家庭。成员有老人,两姐妹及其丈夫、子女共9人。

楼上大空间,由5榀两支点木屋架组成。各屋架的两支柱间用竹席分隔成小隔间,前不设墙。中央通道甚宽大,可称之为堂屋。设火塘四个,其种一个是煮猪食用的火塘,其余则为生活用火塘,上吊烤棚。两端椭圆形部分,贮存粮食。用一侧两个小隔间的位置设楼梯和平台,均在一个屋顶下。(图4.1—5)

图4.1—3 拉祜族木掌房“大房子”

图片来源:云南省设计院《云南民居·续篇》p143

图4.1—4 拉祜族木掌房典型剖面 图片来源:杨大禹 《云南民居》p79

图4.1—5A 澜沧县南段寨亚宅 透视

图4.1—5B 澜沧县南段寨亚宅 二层平面

图4.1—5D

澜沧县南段寨亚宅 剖面

图4.1—5C 澜沧县南段寨亚宅 一层平面

2.孟连县公信乡班别寨拉祜三队扎宅

有主房和粮仓各一幢,宅地周围设竹篱围墙。主房是干栏式草房,外形前端是椭圆形,后端是双坡顶的悬山式。入口设在前端,外有晒台和走廊。内部作横向分隔为内外两间,外间大,中设火塘一个,上有吊烤棚。家庭成员共七人,户主夫妇住外间,老人与小孩住内间,在外室的一间又另隔成一小间,供大儿子居住。由平面形式看,此小间系后来所隔。表明了拉祜族的居住方式,正在从古老的共居一室,逐步走向分室居住,此趋势已十分显著。(图4.1—6) 成因:

澜沧县西南部和孟连县等地的拉祜族,所处环境较为闭塞,很少受外来影响,故民居较多保存着传统形式,如反映氏族公社集体生活状态的“大房子”,这是生活在这一带拉祜族独特的住房特点。

而随着经济发展,其公社逐渐解体,形成以小家庭为中心的“木掌楼”单栋住居形式。 比较/演变

无论是“大房子”民居,还是晚出现的以单一家庭为中心的“木掌楼”民居,都是一种干栏民居,既反映了傣族、德昂族等相邻民居文化的影响,又保持了本民居文化的特点,兼具民族性与地域性。

图4.1—6A 信乡班别寨拉祜三队扎宅 透视

图4.1—6B 信乡班别寨拉祜三队扎宅 二层平面

图4.1—6D 信乡班别寨拉祜三队扎宅 剖面

图4.1—6C 信乡班别寨拉祜三队扎宅

一层平面

图片来源: 云南省设计院《云南民居·续篇》p151—152

图片来源: 云南省设计院《云南民居·续篇》p146—147

4.2拉祜族挂墙房民居

在一首拉祜族的民间歌谣中这样唱道:“砍来了竹子和木料,要盖房子了,不会盖房子,去看老鼠窝,样样准备好九堆,照着老鼠堆模样,冬月里盖起了新房,方方正正四个角,坐北朝南的方向。”这种拉祜族自称是仿老鼠窝模样盖起来的新房,就是这里要介绍的“挂墙房”(图4.2—1)

1)分布

“挂墙房”因其有良好的抗震性,故主要分布于地震多发的云南澜沧地区。 2)形制

拉祜族“挂墙房”是一种以“头叉”为纵向支撑结构的落地式民居,平面为横向布局,三开间,入口在正中,左边设主火塘,火塘周围是起坐、睡眠的地方。右边堆放粮食或杂物,家中人口较多时也常利用这边作睡眠用。火塘为室内空间控制的中心,对祖先崇拜是划分室内空间的重要依据。 3)建造

由“头叉—头梁”和“老鼠叉—老鼠梁”组成一个纵向框架,是为承重的主体结构。位在矩形房屋平面两短边中点上的两棵高木柱称“头叉”,将一根有足够长度的圆木横架在两根“头叉”之间,是为“头梁”。其两头向外悬伸出适当长度。以同样的方法再在房屋平面的四个角上立4棵顶端带桠杈的柱,其高度低于“头叉”,与檐口高度相当,是为“老鼠叉”。以两“老鼠叉”为一组,各横架一根圆木,在头梁两侧与头梁相平行,是为“老鼠梁”。在头梁与老鼠梁之间,依一定间距布置上若干斜木及斜木的联系件,这就构成了两面坡屋面的基层。

沿房屋周边,在与老鼠梁的高度齐平处,留出门洞,密栽一列小柱,中距在0.3—0.4米之间,小柱与小柱之间再绑上水平向的竹片,由地面到小柱顶,每间隔0.2—0.3米左右绑一道。然后把拌合好的黄泥长草一咎一咎地挂上竹片,调整均匀后随手将双面抹平,待干后便成了“挂”着的草泥房,房屋因此得名(图4.2—2)。

总起来说,以木、竹、草、泥为材料,以纵向构架为承重体系,

柱脚深埋地下,柱顶

图4.2—1A 拉祜族挂墙房远眺 图片来源:杨大禹《云南民居》p109

图4.2—1B 拉祜族挂墙房 图片来源:杨大禹 摄

带天然桠杈以承托纵梁,其他部位的构件联接均采用捆绑方式,这就是拉祜族挂墙房的结构特征(图4.2—3)。

这种薄而轻、整体连贯性很好的“挂墙”处理方式,对于居住在地震时有发生的澜沧地区的拉祜族而言相当适用,简易方便的建造方式也满足其迁移农业的生活特点。

4)民居实例

澜沧县某拉祜族挂墙房民居

该民居平面较为简单,面阔三间,进深两间,面积约60平米,只有一层,右面为火塘,左边为卧室,中间一间供祖上牌位,屋顶向外伸出形成前廊,前廊中间一间有篱笆作为分隔,结构较为简单,梁柱均为桠杈相接。

屋顶材质为茅草顶,先用檩条与椽条作垂直交叉织成网格,上铺茅草,构成整个屋顶构架。

柱子应用质朴,直接将原木做柱子,上还有未经雕琢的小桠杈,从上到下弯弯曲曲,与一般民居中光洁笔直的柱子大不一样,别有一番特色。

在建筑围护墙体的构造上,它以纵横双向绑扎的竹片为基层和立柱固定在一起,然后用拌好的草泥(即整条长的茅草或稻草和泥巴各占一半)自下而上塞挂于绑好的竹片网格内,两人配合同时边挂边用手把墙面内外抹平。其就地取材、建造施工便捷,墙体的整体性强。(图4.2—4)

图4.2—2 挂墙房墙体制作过程 图片来源:杨大禹 摄

图4.2—3 挂墙房结构示意

图片来源:蒋高宸《云南民族住屋文化》 p327

图4.2—4A 挂墙房民居平面

图4.2—4B 挂墙房透视

图4.2—4C 挂墙房剖面

图片来源:杨大禹《云南民居》p109

成因:

1957年以前一直生活在金平县南部深山密林中的苦聪人(现在识别为拉祜族),社会形态还停留在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公社初期的发展阶段。以采集、狩猎为主要生计,经常迁徙,没有固定村落。用芭蕉叶搭的棚子便是他们的家。这是原始林居生活的写照,其“挂墙房”就是适应于游猎生活的产物。

比较/演变

“挂墙房”与佤族“鸡罩笼”,瑶族“叉叉房”同属“地棚系”建筑,且属于墙—顶分离式的地棚式民居,但具体在材料与结构的选择应用上区别较大,这反映了各自社会经济的不同,和民族文化与自然地理的多种因素对民居形式的影响。即便同是拉祜族,依然分有属于干栏系的“木掌楼”和属于地棚系的“挂墙房”,这也体现了上述因素的影响结果。

分析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和时代特性

分析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和时代特性 来源:论文网编辑:liuyun 日期:2010-06-01 关键词:建筑设计地域文化时代特征中国论文职称论文 内容简介 何教授在节目中分别阐述了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和时代特征。 关于建筑的地域特征,何教授认为,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的,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从广义上来讲,建筑首先受地理的气候,区域的影响;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建筑的地域性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的建筑的环境;建筑的地域性还表现在地区的历史,人文的环境之中,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长期生活决定了历史文化的传统。 关于建筑的文化性,何教授认为,建筑具有双重性,它既是物质的财富,又是精神的产品;它既是技术产物,又是艺术的创作。一座优秀的建筑,其精神内涵的作用常常超越功能的本身。建筑作为一个文化形态,它既是人类文化大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又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政治思想息息相关,各种观念,无时不在制约着建筑文化的表达和发展。 关于建筑的时代性,何教授认为,建筑是一个时代的写照,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综合反应。现代建筑创作应该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建筑要用自己特殊的语言,来表达所

处的时代的实质,表现这个时代的科技观念,揭示思想和审美观。时代精神决定了建筑的主流风格,把握时代脉搏,融合优秀地域文化的精华,建筑才会创新和向前发展。 何教授还认为,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三者又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地域性本身就包括地区人文文化和地域的时代特征;文化性是地区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的综合表现;时代性正是地域特征,传统文脉与现代科技和文化的综合和发展。如果建筑师能够很好地理解和综合应用建筑的三性,强调整体性和统一性,创作具有特色的建筑。 另外,在节目中何教授还就三种特性分别分析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作品。 全文 我本人是从事建筑设计的,就是大家都知道我是一个建筑师,当然我在高等学校里面是带研究生,就是把设计和培养人才,结合起来的。所以,这几年,特别这几十年来,一直从事建筑的创作活动,从我搞了这么多工程里面,我深深体会到,要把建筑与文化这个问题谈清楚是很不容易的。特别是从事具体设计人员,我只能够先把我这几十年来的一些创作体会跟大家谈谈,最后呢也想通过做的一些作品,做一点说明。 大家都知道,建筑是时代的一个产物,是社会的一个重要反映。随着世界经济技术文化的发展,人在利用改造大自然的同时,确实是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全世界从大建设中,得到了好处和受益的同时,带来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和地域文化的消失而担心忡忡。而作为一个中国的建筑师,处在这个时间里边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从事建筑创作的黄金时代。 但另一方面,在巨大的建设的面前,在心理上,综合素质上,都准备不够,也深深感觉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2、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了解科普类文章的语言特色。过程与方法: 1、借助常见的形容建筑的词语、建筑图片,使抽象的建筑学术用语立体鲜活起来。 2、借助关键词句,抓住要点,理清思路。 3、通过团队合作,探究疑难问题,解读人文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提升文化素养。 2、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学习重点: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了解课文的结构。 2、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了解科普类文章的语言特点。 三、学习难点: 1、理解建筑的“文法”、“词汇”、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意思,体会中国建筑求同存异的特点。。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世界留下了结尾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有四大发明……。除了这些,中国建筑也也是源远流长,享誉世界。下面我们先来看看有关中国建筑的图片,想一想可以用来形容这些建筑的成语。 金碧辉煌、美轮美奂、鳞次栉比、登堂入室、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琼楼玉宇、碧瓦朱甍、富丽堂皇、钩心斗角 二、作家介绍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长子。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大学,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同时他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主要文字作品有《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营造法式>注释》、《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古建筑调查报告》

地域性建筑美学

地域性建筑与其美学特征 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姓名:程文 学号:201110501006 指导老师:李仁伟

建筑是时间和空间的结合,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这也使建筑具有了意义。“地域”是指一个有同质的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特征的区域。同质的地理环境包括相似的气候、雨量、地形、土质及野生动植物等;同质的社会文化包括同样或相似的社会体系、人口结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地域不同于自然区域,也有别于行政区域。而地域性建筑则是指与地域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技术条件有特定逻辑关系的建筑。 建筑,作为造型艺术,同样遵循着美的规律,反映着美的思想,展现着美的形态,体现着美的价值。建筑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获得美感,得到享受。建筑的意义是人类为自己在自然中的生存而寻找和建构一个立足点 世界如此之大,建筑的美各有千秋。建筑的美往往随着不同地点而呈现不同的风格,在极小的聚居地里面,建筑美反而有往往出现同种风格的情况。这是因为建筑的地域性。 建筑的地域性首先和自然环境有关。寻求宜人的内部气候环境是建造房屋的原始意义与动机之一,所以说气候是影响地域建筑最基本的自然因素。比如说常降雨的地方,房顶设计普遍较为尖突,而不常降雨的地方,常常是平顶房等等。其次决定建筑风格的还有当地的地形有关。地形比较陡峭的环境,往往建筑风格偏向简化、依地而建。建筑作为物质的存在,离不开物质构成。在建筑的发展史中,地方材料和资源特色为地域建筑提供了条件和限制,他们是造就地域建筑风格的重要物质因素。另外地方材料和资源特色为地域建筑提供了条件和限制,他们是造就地域建筑风格的重要物质因素。 融合于自然界中的地域性建筑让人们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享受到建筑带来的愉悦,反映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美学思想,展现了自然美的形态。不但体现了建筑的美学价值,而且也体现了时间与空间结合的建筑的自然属性,让身处其中的人们感受明显的归属感,体现了建筑的意义。 建筑的地域性其次还和风俗文化有关。建筑不仅是一种物化的表现,具有精神的体验,是人类文化的结果。不同的文化赋于建筑不同的内涵,不同的建筑形也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这种文化包涵了当地的社会组织结构、经济形态、宗教信仰和传统民俗。 社会的组织结构是一种综合性的基础因素,它反映出地域社会的整体结构和特征,是影响地域建筑形态的一种基本力量,尤其是聚落的整体形态,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另外,不论是原始的巢居、穴居的居住模式,还是现代健康的居住模式,无不是由当时的经济条件决定的,在建筑的发展史中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当然,宗教只是一种对社群所认知的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多数宗教是对超自然力量、宇宙创造者和控制者的相信或尊敬的一种信仰体系,这种系统影响、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最后,传统民俗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观念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基本文化因素。

拉祜族的茶俗茶礼

拉祜族是临翔世居少数民族之一,在悠久的历史中,拉祜族人民和其它各族一道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茶俗茶礼。 临翔区南美拉祜族乡的拉祜族喜欢有喝火炭茶的习惯。火炭茶的做法是用是先用陶土小茶罐烤制茶叶,烤制的方法和彝族火塘茶基本一样。不同处是,烤好茶注入沸水后,还要往茶罐投3个烧红的火炭,再煮15分钟左右,使茶水变浓才喝。每次喝茶量不多,只喝一两左右。拉祜族认为,火炭茶有清火、止渴、提神、清凉的作用,喝起来过瘾,也容易上瘾。 拉祜族敬茶有头道茶自己喝,二道茶敬远客的说法,意思是把苦的留给自己,好的敬给客人。敬茶时,茶水不能斟得太满,双手奉茶,不转身,只能倒退回原位,表现出拉祜人讲究的奉茶礼节。 拉祜族人每天三次喝茶,茶谚说早上起来不喝茶,有酒有肉难吃下;中午出工不喝茶,干活不有气渣渣;晚上回家不喝茶,一天劳累难解下。 茶在拉祜族的生活中具有特殊意义,拉祜族生活中离不开茶。拉祜族把茶视为砍刀,无论做任何事情要以茶开路,无论是喜事、丧事、祭祀、还是动土伐木,山中过夜都用到茶叶。 拉祜族是一种多神崇拜民族,觉得万物都有神灵。在祭祖、祭神等事情,都首先用茶水祭献,祈求神灵保佑。如到山上过夜,是先泡一碗茶水泼在火塘上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以求四方神灵保佑平安。拉祜族把茶视为做事稳可信的向征,按拉祜族习俗,男女双方建立恋爱关系后,愿意结为终身伴侣,为取得女方父母的同意,择定几日说亲,男方带上茶叶到女方家烤香后,沏泡给女方的父母喝,女方父母把是否喝茶作为作为接受这门亲事与否的象征。男方请的媒人盛上一碗烤泡的茶给女方的父母,不喝则表示不同意。一般情况下,女方父母不喝男方媒人第一、二次沏的茶水,这是因为他们认为还不够了解男方,还不可信;直到第三次泡的茶,若接受喝了,表示同意这门亲事。同时,女方父母会泡一碗放有生姜、红糖的茶回敬男方媒人。他们把这种订婚仪式称为吃火拢茶。

中国建筑的特征原文

薇 莂中国建筑之特征原文 羀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蝿。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螄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膄继而长成,转增繁缛。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蝿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衿不自觉。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膅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薂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螂,互为因果者也。 衿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在军事,政治及思想 薆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芄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薁,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罿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羇、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螁,无不与之息息相关。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聿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莈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蒃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治中国建筑史者对此

拉祜族民间歌曲的艺术特点

拉祜族民间歌曲的艺术特点

————————————————————————————————作者:————————————————————————————————日期: ?

拉祜族民间歌曲的艺术特点 【摘要】对拉祜族民间歌曲及其基本特点进行分析,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拉祜族这个特有的少数民族及其了解拉祜族的民间歌曲 【关键词】拉祜族;民间歌曲;目的;艺术特点 拉祜族是云南边疆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澜沧江流域的思茅,临沧地区,少数居住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口41万,拉祜族先民属于与古代的羌人。拉祜是自称,“拉”为“虎”的意思,“祜”为“烤肉”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被称为“猎虎的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偏僻的地理环境位置的影响,拉祜族仍然保留着各种对神的崇拜的形式,保存着本民族特有的民族道德,淳朴、善良、勤劳、热情好客和对人爽直的特点。拉祜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独特音乐文化的少数民族,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都是用音乐来表达的。 一、拉祜族民间歌曲的分类 拉祜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认为,歌声比语言丰富,而且具有动人的声调,唯有歌才能表达他们自己的所有思想感情。在一年四季的生活里,生产劳动中少不了用音乐来表达情感,因此,拉祜族人民可以说是歌声不断。根据拉祜族独特的风格,将拉祜族民间歌曲分为六大类,即:﹙一﹚、咕阔嘎阔;﹙二﹚、嘎门阔;﹙三﹚、法达阔;﹙四﹚、雅哀阔;﹙五﹚、雅诺阔;﹙六﹚、习俗歌。 ﹙一﹚咕阔嘎阔 1.“咕”是“古老”的意思;“阔”是“声音”的意思,也有“语言”的意思,与“嘎”联在一起相当于音乐中的“曲调”、“旋律”;“嘎”是“曲子”、“曲调”、“歌曲”的意思 2. 咕阔嘎阔。直译为“古歌”,也可以译为“讲天上地上的事情”。在节日喜庆,农闲季节时演唱咕阔嘎阔。咕阔嘎阔一般都是年长的拉祜老人独唱,有时在主唱者之后两拍由另外一个或几个人同时小声跟着唱,演唱地点一般在家中火塘边上,演唱内容大多对神的崇拜及其借以传授习俗和农业生产知识,追忆本民族,

中国建筑的特征-原文

中国建筑之特征原文 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不自觉。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治中国建筑史者对此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中自成体系,形成了固有的艺术风格与构造特征,包括完整的木架构体系,三段式的外观特征,群体组合的配置形式,均衡对称的布局原则,美丽动人的构件造型,装饰色彩与等级 的紧密结合等。 1.完整的木架构体系 2.群体组合的配置形式 3.均衡对称的布局原则 4.美丽动人的构件造型 5.装饰色彩与等级的紧密结合 6. 三段式的外观特征 1.完整的木架构体系 亲木文化情结 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的建筑文化像中国这样,在近现代西洋建筑东渐之前,如此漫长地热衷于土 木结构及其群体组合。 优点: 第一,取材方便、加工容易 中西比较: 意大利佛罗伦萨主教堂1420年动工,1470年完工;同期紫禁城1407年动工,1420年完工;法国凯旋门30年完工,同时期乾隆建造承德普陀宗乘之庙开始于1767年,1771年完工。 第二,灵活性强 由于墙壁不负担屋顶和楼面的重量,建筑物具有极大的灵活性,门窗开设比较自由,并发展成精妙 而独特的中国门窗文化。 第三,抗震性强,墙倒屋不塌 木材具有一定弹性,梁柱的框架结构有较好的整体性,因而木架构房屋的抗震性能较强,墙是隔断 不承重,防御地震, 例子:山西应县释迦塔 在我国现在保存的古塔当中,应县木塔无论在建筑规模或建筑艺术上,都有特殊的地位,可以称得上是我国以至世界古建筑中的一件珍品。应县在山西省的北部。木塔坐落在县城的西北角,原来这里是一座规模很大的佛宫寺,后来寺庙塌毁,只剩下这座原名叫释迦塔的木塔巍然屹立。 应县木塔建于辽代(1056年)。外形是八角形,高达67.13米,除了石头基础外,全部用木头建造,各层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梁架,而木柱之间,使用了60多种斜撑梁、木枋和短柱,规格和手法变化多样,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使整个塔的构架联结成一个整体,既坚固,又美观。

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

中国大陆地区地域辽阔,所跨纬度较大,造成了各地区的气候差异,气候的不同就要求人居住的房屋有着不同的气候条件的特征,因此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不同的样式。人类发展进化就是一个不断适应环境、改善环境的过程,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大自然条件的差异,对于不同地区的建筑,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气候的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亚热带地中海气候、亚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草原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阔叶林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沙漠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苔原气候、极地冰原气候、高山高原气候。 1、华北地区的建筑特征 北京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故乡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 2、华东地区的建筑特征 江苏属于温带向亚热带的过度性气候。最冷月为1月份,平均气温-1.0-3.3℃,其等温线与纬度平行,由南向北递减,7月份为最热月,沿海部分地区和里下河腹地最热月在8月份,平均气温26℃-28.8℃,其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温度由沿海向内陆增加。江苏民居以苏州为代表。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苏州水网密布,地势平坦,房屋多依水而建,门、台阶、过道道均设在水旁,民居自然被融于水、路、桥之中,多楼房,砖瓦结构为主。青砖蓝瓦、玲珑剔透的建筑风格,形成了江南地区纤巧、细腻、温情的水乡民居文化。由于气候湿热,为便于通风隔热潮防雨,院落中多设天井,墙壁和屋顶较薄,有的有较宽的门廊或宽敞的厅阁。 位于长江口的上海,地理位置优越,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经济发达,住宅质量较好,多为砖瓦结构楼房,式样新颖美观大方,建筑风格充分显示出人文因素的影响,颇有“海派”文化的影子。 闽西南地区的客家人土楼是一种特殊农村住宅。土楼外形有方、圆之别,酷似宠大碉堡,其外墙用土、石灰、沙、糯米等夯实,厚1米,可达5层高;由外向内,屋顶层层下跌,共三环,主体建筑居中心;房间总数可达300余间,十几家甚至几十家人共居一楼。福建是东南沿海的“山国”,境内山地丘陵占80%以上,地形复杂,历史上匪盗现象较为严重,中原汉族迁居此地后,为御匪盗防械斗,同族数百人筑土楼而居所,故形同要塞的土楼,防御功能突出。此外,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气候暖热多雨,坚固的土楼既能防震防潮又可保暖隔热可谓一举数得。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代谱琦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的说明顺序,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文法”,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 3、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作者的说明顺序,掌握作者独特的谋篇布局特点 难点:掌握科普文章的特点,指导学生有意识的学习借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题:1、请大家看这些成语,大家都认识它们的意思吗? PPT呈现“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飞阁流丹、钩心斗角、美轮美奂” 2、先明确需要注意个别成语的特殊用法 3、问题:这些成语都是在写什么。反映了建筑的一些的特点。中国的建筑可谓博 大精深,这刚才成语的积累中我们只见识了一鳞半爪,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看看他对于中国建筑特征的看法 二、初步感知 (一)、文体知识 自然科学小论文(板书) 1、概念:是科普作品的一种形式。 一般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众普及自然科学中某一领域知识的一种文体。 2、特点: (1)“小”:与正规学士论文相比,篇幅更小,内容更浅,具有通俗性、普及性 在叙述内容上要求:深入浅出,以达到向大众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的目的 (2)“科学”:尽管篇幅较小、内容较浅,但在本质上仍要求具有科学性、严谨性 在叙述语言上要求:简洁、严密、明晰 (3)在表达方式上,以说明为主,兼用议论和叙述 2、作者介绍 梁思成,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梁启超之子、林徽因之夫。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是中国古代建筑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曾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的设计,是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3、课文结构分析 课题:《中国建筑的特征》 【明确】偏正结构(中国建筑)的特征 定语中心语

拉祜族建筑特征

拉祜族建筑特征

————————————————————————————————作者:————————————————————————————————日期: ?

拉祜族民居特点 4.1拉祜族木掌房民居 澜沧、孟连、勐海一带,气候温热潮湿,其住房是利用自然资源的竹、木、草、藤等,建成干栏式住屋。上层住人,下层关养牲畜和存放杂物、舂米等。平面一般近似长方形,楼层低矮,被深深的出檐遮盖着,远望只见一根根木柱上,架着甚为硕大的黄色草顶,淳朴自然,不加装饰,颇有田园风光的韵味。 1)分布 拉祜族木掌房民居分布于云南临沧县、澜沧县、孟连县、勐海县等地。 2)形制 拉祜语称“木掌楼”为“左课叶”,房屋大都建在山区坡地上,底层架空的高度约在1米左右,亦算是矮脚干栏民居形式之一(图4.1—1)。 正如当地拉祜族民歌中所唱的那样:“小小掌楼四个角,大门朝着太阳开”。在“木掌楼”东边山墙处,经常设一个宽度约1米左右的晒台,叫“古塔”。每当人们回家时,先由独木梯上到晒台上,用水冲洗干净脚上的泥土后再进屋。屋分前后两间,前间较小,叫“切骂郭”,安有木臼。这种木臼很特殊,口在楼面以上,脚在楼面以下,很好使用,舂米时又不会引起楼面震动。后间为火塘间“阿扎”,全家做饭、起居、睡眠都在这里进行(图4.1—2)。 另有一种“大房子”,椭圆形草顶屋盖。楼层室内两侧用篱笆或木板分隔成向内开放若干小隔间,供小家庭居住。中间有宽敞的通道,其上设若干个火塘(图4.1—3)。如此多的入口,冬季全体成员相聚时居住较为拥挤,但因各小家庭半年以上的生产时间,都分散居住在稻田地边的“班考”里,农闲时才返回“大房子”居住。因此,“大房子”似乎变成了临时居住的公共场所。而这种“大房子”也反映了一种比较原始的生活状态。 3)建造 拉祜族木掌楼的梁柱受力体系较简单,大构件用榫卯接,其余的用竹篾绑扎。屋盖共用桁条5或7根,其中部的三或五根,置于两支点的三或五架梁上,边部两根桁条则直接放置在檐墙上,此两条桁条与中部的梁架无联系措施,自呈纵向承重系统。因此,屋盖承重体系构成中部和两边分别为横向和纵向两种方式, 尚未形成完整的横向木屋架结构 图4.1—1 拉祜族木掌房远眺 图片来源:杨大禹《云南民居》p79 图4.1—2 拉祜族木掌典型平面 图片来源:杨大禹 《云南民居》p79

民族特色建筑

客家围屋: 客家人崇尚圆形,认为圆是和平\幸福\安宁的象征. 傣家竹楼: 结构简单,款式大方,设计独特. xx民居: 窑洞,在山里打洞住宿,据说xx. 新疆少数民族的住房可以说千姿态,样式繁多,不过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咱是牧区的房屋,另一种是农区的房屋牧区的房屋大都以毡房为主,也有木为房,这要和他们生活有密切的关系。这种房子便于搬迁,拆装方便,很适于牧民。 哈萨克族民居: 哈萨克的毡房大多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房屋高约三米,占地面积约二三十平方米左右,周是环形毡墙,上面是圆形的屋顶,毡房的骨架是戈壁滩上的红柳木做的,牧区的哈萨克一年至少搬家十几次,降冬季外,其他三季都用毡房,毡房盖的十分快两个小时就可盖好,所以很受当地牧民喜爱。 锡伯族民居: 锡伯族的住房比较多,兼游物民族和农区特色,他们有帐篷草房,马架子,正房等。现在锡伯族人多住正房,这种游牧房顶大都有一个“气眼”。住宅一般是三间,东边称东屋,西边称西屋,中间为外屋,东西住人,外屋做饭、院子内的东、西侧有圆形或长方形的小仓库,储备粮食等物品。 塔吉克族民居: 塔吉克族住在世界的帕米尔高原,住屋比较矮小,入内必须躬身,大都建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建筑材料多用石块和草皮,屋顶用树枝,麦草再压上泥,

墙厚而坚,房子四周均有围墙,围墙内有一间较大的房子称“赛然衣”,另外还有畜棚和库房。“赛然衣”内部分上下左右,上处为做饭和放炊具的地方,下处放置其他用品,左右是住房 重庆依山而建、两江环抱。由于地势的缘故,所有的建筑都需沿着山坡依次建造。说到重庆人的“房”,就不能不说到闻名遐迩的特色建筑--吊脚楼。 由于长江、嘉陵江横跨城区,造就了两江四岸。因此,重庆的江边沿山坡处,到处都有几根杉杆撑着的一间间四四方方的木楼,这就是吊脚楼。吊脚楼作为重庆地区独有的传统民居形式,最早可追溯到东汉以前。目前,重庆市内保留的吊脚楼民居群,多数修建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老重庆人都不会忘记,临江门、石板坡、化龙桥、厚慈街、川道拐等那些颇具西南地区民居特色的吊脚楼。 重庆的吊脚楼具与众不同的特色,正如川中名士李调元的佳句: “两头失路穿心店、三面临江吊脚楼。”背靠高山,面向江水,正是重庆吊脚楼的独到之处,是最美丽的地方。记得儿时记忆中的吊脚楼,傍晚,夕阳西下,金色柔和的阳光照在高低错落、起伏跌宕的楼房上,加之点点灯火,远望看去: 山坡上,有时明亮,有时眩目,有时隐约,恰似一幅流动山水写意画,浓淡暗明;江水中,波光粼粼,宛若珍珠,一组组闪烁的光芒连接两岸,浇活整座城市。重庆的吊脚楼是巴渝的文化遗产。如今,大片的吊脚楼已不复存在,吊脚楼作为山城特色的巴渝民居已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吊脚楼文化,是繁华城市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石板坡旧房改造,洪崖洞城市阳台等等,无不体现出重庆吊脚楼的魅力和文化。木条变成了条石,竹墙变成了砖壁,飞檐斗壁雕龙画凤,犹如镶嵌在现代化都市脖子上的一串项链,放射出一道道闪亮光芒。这些建筑,或依附悬崖,或临坎吊脚,有“凌空飞绝壁”之感,犹如一座人文艺术博物馆,构成了婀娜多姿的山城重庆独特的民居风貌,充分展现了重庆人的智慧,使巴渝特有的古老建筑得到合理保护,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有效延续与传承。

建筑设计基础试题附有答案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建筑设计基础》期末试卷 班级学号姓名成绩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 1.公共建筑空间一般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下列哪项不在其中()。2.A.使用空间 B.辅助空间 C.过渡空间 D.交通空间 3.下列()项有误。 A.10层以上的住宅为高层 B.住宅超过100米时为超高层 C.公共建筑超过24米时为高层 D.公共建筑超过100米时为超高层 3.在居住建筑中,使用最广泛的木门是()。 A.推拉门 B.弹簧门 C.转门 D.平开门 4.供残疾人使用的坡道设计规定,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宽度不应小于0.9m B.坡道两侧应设扶手 C.坡度不应大于1/8 D.休息平台的水平长度不应小于1.5m 5.户内通往起居室、卧室的过道净宽不应小于()。 A.0.9 B. 1. 0 C 1.2 D 1.1 6.“尺度”的含义是() A.要素的真实尺寸的大小 B.人感觉上要素的尺寸的大小 C.要素给人感觉上的大小印象与其真实大小的关系 D.要素给人感觉上各部分尺寸大小的关系 7.可持续能源的基本特征是() A.不间断、高效、无污染 B.可重复利用、经济、寿命长 C.清洁、安全、永久性 D.清洁、廉价、稳定性 8.纪念性建筑和特别重要的建筑的使用年限() A.20 B.50 C.100 D.200 9.以下柱式中哪一个不是古希腊时期创造的() A.塔斯干式 B.多立克式 C.科林斯式 D.爱奥尼式 10.车流量较大的基地,其连接城市道路的出入口位置距大中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的距离自道路红线交点量起不应小于() A.60m B.70m C.80m D.90m 11.消防车道的宽度B和道路上空遇有障碍物时的净高H分别应符合()A.B≥3.5 H≥3.5 B.B≥4 H≥4 C.B≥3.5 H≥4 D.B≥4 H≥3.5 12.以下哪些属于低层住宅的有点() a,适应性强 b,结构简单 c,利于通风采光 d,节约投资 A.a,b,c B.b,c C.a,b,d D.a,c,d

云南拉祜族的体质特征%

云南拉祜族的体质特征 李明, 李跃敏, 余发昌, 彭华山 ( 昆明医学院解剖教研室, 昆明650031) 摘要: 本文对232例(男127人, 女105人)健康成年纯血统拉祜族的体质特征调查结果作了报道。分析观察和测量结果表明: 拉祜族属蒙古人种, 具有当代古羌族后裔的体质容貌特点: 即在较狭的头宽和面宽的容貌上配合较阔的口宽, 体轻身矮瘦体型。其头面部10项均值聚类分析和8项主要均值比较结果表明, 拉祜族与阿昌族和傈僳族最接近, 与基诺族最远。 关键词: 活体观察; 活体测量; 拉祜族; 云南 拉祜族人口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为411746人, 在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居第24 位。居住缅甸、泰国、越南和老挝等中南半岛的拉祜族约1617 万人。我国的拉祜族分布云南省的澜沧江、金沙江和元江两岸, 主要聚居于交通不便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孟连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和双江佤族、布朗族、傣族、拉祜族自治县。 拉祜族的人类学资料迄今空缺。我们对该族主要居住地澜沧和孟连两县的山区的拉祜族人进行了调查。目的为了解当代拉祜族体质特征, 探讨拉祜族、汉族及云南其它各民族之间的遗传距离, 为我国人类学研究提供必要的资料。 1材料与方法 据考查,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 拉祜族一般不与外族通婚, 实行民族内婚姻。本文所测对象均为当地健康成年农民, 祖辈是拉祜族血统。调查人数232 人( 男性127人, 女性105 人) , 年龄男性24) 60 岁, 女性23) 55 岁。 调查所用的观察项目和测量项目依马丁[1]标准和吴汝康等[ 2]编著的5人体测量方法6中有关项目标准。观察20 项, 头面部测量18 项, 体部测量11 项, 并取样头发进行微量元素测定( 另文述) 。各观察和测量项目分别计算了百分率、均值(X) 、标准差( S) 、指数和指数分型及欧氏距离值, 并聚类作图分析比较了拉祜族与汉族及13 个云南少数民族之间亲缘的距离关系。 2结果与分析 2.1形态观察 皮肤毛发特征皮肤均为浅黄褐色, 发黑平直发形, 发质较硬, 体毛胡须稀少。 眼部特征大多数眼裂内外角呈同一水平位( 男97%, 女98% ) ; 眼裂开度绝大多数中等( 男99%, 女98% ) ; 上眼睑皱褶发育良好( 男86% , 女92%) ; 多数人有蒙古褶( 男77% , 女76%) 。 鼻部特征侧面观, 鼻根高度男性多为中等, 占63%, 女性则多数低平, 占84%;鼻梁总形态男性多为凹型49%, 其次是直型43% , 女性凹型鼻梁出现率更高占84%; 鼻尖和鼻基底方向多数呈上翘型, 分别为男55% 和66% , 女88%和87%; 鼻翼突度男女全部呈微凸形; 鼻翼高度男性低型和中等型各占一半, 女性则中等型61%, 低型38%; 鼻孔形状大多数卵圆型( 男72%, 女74%) ; 鼻孔最大径大多数呈倾斜型( 男79% , 女83% ) 。 唇部、耳部特征侧面观, 上唇皮肤全部平直, 为正唇型; 耳壳上部达尔文结节绝大多数人缺少( 男87% , 女98%) ; 圆型耳垂出现率最高( 男64% , 女56%) 。 面部特征拉祜族的面部特征, 眉嵴突度男性多数人中等显著占59% , 女性多数为微显占90%; 沿颧突和颧弓的水平面观察, 面扁平度多数人呈中等型( 男80% , 女64% ) ; 颧骨突出度多数呈中等型( 男79%, 女64% ) 。 表1拉祜族头面部测量均值和标准差(单位: mm) 项目男( 127 例) 女( 105例) 项目男( 127 例) 女( 105 例) x s x s x s x s

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一、国内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关系 根据我国气候的五个划分区来选择所在区典型的建筑特征: 1、严寒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凉爽,气温年较差较大,冻土期长,积雪厚,日照较丰富,冬半年多大风,西部偏于干燥,东部偏于湿润。 总体分析:为适应严寒气候,墙体或者其他围护结构做厚,窗户尽量做小,房间有火炕或者是其他采暖设备。 ①东北民居: 房屋尖顶,坡度陡,而且墙厚,家中一般的都有火炕。 最典型的东北民居样式就是坐北面南的土坯房,以独立的三间房最为多见,而两间房或五间房都是三间房的变种。房子坐北面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采光和取暖的需要。房子的走向,坐北面南的房子叫正房,面向东面或西面的房子叫厢房,东西厢房采光都不如正房好,所以人们都不愿意住厢房。从阳光照射的角度而言,人们把坐东面西的房子叫西厢房,坐西面东的厢房叫东厢房,东厢房要比西厢房好一些。 绝大多数的老百姓都是用土与茅草混合泥水而建的,房顶是用茅草盖的,墙做的特别厚,这主要是用以保暖而做的。 东北民居的窗户通常是扁宽型的,木头做的,比较小。窗棂是用小木条做成井字格然后糊上窗户纸。这样的窗户缺

点就是采光效果极差,后来即使有了玻璃也不行,主要原因就是窗户太小,但窗户小也有优点,那就是保暖性能好,这对于有着漫长冬季的东北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生存永远都是高于一切的。 典型三间房的室内格局是三个房间东西排列,东边的房间称东屋,西边的房间称西屋。东西屋子都是住人的,根据一家人的人口多少,住人的屋子可能是两铺炕,也可能是一铺炕,一铺炕都是在靠窗户的南侧。 东西屋子之间的屋子是做饭的地方,也是放一些生活杂物的地方,水缸、酸菜缸都是在中间的屋子里摆放的,所以中间屋子是最不讲究的屋子,通常是黑糊糊的。这间屋子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厨房,但功能要比今天的厨房大多了,东北人称这间房子为“外屋”或者“外屋地”。外屋有两个大锅台,分别管东西两屋火炕取暖的,也是家里做饭的灶台,一星管二。当然全家人进出的房门也是在外屋,处于房子的正中间位置。 ②蒙古包和毡房: 蒙古包顶上圆中有尖,中间宽大浑圆,下面可以算作"准圆"这种形式特点,使草原上的沙暴和风雪,受到蒙古包的缓冲以后,会在它后面适当的距离,形成一个新月形的缓坡堆积下来。这是因为蒙古包没有菱角,光滑溜圆,呈流线型形状。包顶是拱形的,承受力最强(如桥梁之拱形)形成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本文作者的有关情况,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3、掌握文章中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2、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筛选文章主要信息,理解文章内容。 2、掌握作者独特的谋篇布局特点和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着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国着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人。梁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解放后,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常委等职。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着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

拉祜族感恩习俗

朴素的伟大——拉祜族拜年感恩习俗记 /谢开明/ “饭不熟不吃,话不实不说。”这是拉祜族人生箴言。拉祜族群众不但说话真诚不撒谎,而且自古以来就有着朴素的感恩情怀,每年的大年初三拜年感恩活动,就能说明。《朴素的伟大》是我到澜沧江流域拉祜族山乡游历采风考察后撰写的第三篇文化散文,本文向你介绍拉祜族人朴素的拜年感恩情怀,这是拉祜族群众在漫长的历史游猎迁徙中行成的传统习俗。 拜年感恩源于厄莎神。总体来说,人类进步有四个阶段的崇拜时期:一是巫术崇拜,二是图腾崇拜,三是宗教崇拜,四是科学技术崇拜。拉祜族拜年感恩习俗源于巫术崇拜时期。 传说,在远古的时候,宇宙间没有天,没有地,没有万物及人类,整个宇宙间空无一切,一片混沌。厄莎就从混沌的宇宙中诞生了。厄莎诞生时,只有头发丝那么大,只有脚毛那么长,可翻一个身就长大了,伸一个懒腰就长高了。厄莎没有居住的地方,只能不停地在混沌的宇宙中飞来飞去,困了就睡在自己的翅膀上。过了9年,厄莎长大了。又过了10年,厄莎已经成熟了。后来,厄莎他造了天地、日、月、

星辰,又用自己身上的汗垢,为世界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 厄莎造完天地、日月、星辰和各种动物后,认为还没有为他管理天下事的人。厄莎想了又想,就用创造各种植物和动物时剩下的一块汗垢创造了一个巨人,并给他取名为“母什密什雅”。后来因“母什密什雅”不孝敬厄莎,又不听厄莎的话,甚至跟厄莎作对,就改称“扎努扎别”。 厄莎对扎努扎别说,天和地是我造出来的,天上和地上的万物也是我厄莎造出来的,你要记住是我给你的种子,等谷物熟时不要忘记给我先吃。 厄莎的这番话让扎努扎别心里很是不服,心想:你一点力气都不出,为什么要先给你吃呢?于是,他俩之间的矛盾便逐步激化。 厄莎想出了四个杀死扎努扎别的办法:一是把太阳和月亮藏起来,大地立刻漆黑一团,连续七天七夜,让扎努扎别无法生活。二是把六个太阳挂在天空,使大地被六个太阳烤得像烈火烧一样,山上的草木都被晒死了,企图晒死扎努扎别。三是造大风大雨要淹死扎努扎别。四是专门养一个奇毒无比的天牛毒刺扎努扎别。 扎努扎别死后,厄莎感到既孤单又寂寞,既痛苦又后悔,于是,厄莎下定决心,千方百计把人类造出来。人类为了感

地域性建筑与气候的关系

地域性建筑与气候的关系 建环C061 朱利强 063551 气候是生态环境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气候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成因。特定地区的气候条件是建筑形态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气候不仅造化了自然界本身的特殊性,如地表肌理、植被等,还是地域文化特征及人类行为习惯特征的重要成因。因此,在决定建筑的各种因素中,气候是最重要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气候造就了建筑。现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的共识,建筑同环境之间的代谢归根结底是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观认为:建筑对自然气候的利用包括两个方面,即“用”和“防”,并应坚持两者相结合的原则:①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气候资源;②利用适当的建筑手段来削弱不利的外界气候对室内热舒适环境的破坏。 建筑是顺从自然而生存的,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环境而存在,而建筑和自然之间一直就应该顺从自然而生存,还是应该打破这个限制,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环境而存在这个问题争论不休。一方面,我们希望建筑能够符合自然的条件,合理的发展,用简单的技术与理论去建造我们的房屋,这样产生的建筑不会或尽可能少地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另一方面,我们又希望把自己的建筑空间塑造的更加迷人和舒适,当原始的自然条件不能满足人们舒适度的时候,人们就会探索人工的环境,而人工的环境终究会对环境有着消极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筑界开始关注地域特征和气候条件,研究自然环境的可能和限制,寻求现代技术和地域气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结合,探索一种在地域自然生态意义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理论和设计思想。把建筑当成环境中的一部分,让建筑也在自然界中生长,也参与生态系统的运作。这样建筑就不再是为了破坏自然而存在,而是对自然起到良好的作用。我们用人类发明的技术去创造出优秀的建筑和供人类享受的空间,同时要让这些建筑对环境起到有意义的作用。建筑为了环境而建造,建筑为了环境而发展,建筑与环境共生,这就是建筑在环境问题中的策略作用。 而地域性建筑正是作为承载这个策略作用的一个优秀的载体而出现,由于建筑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必然产生一定的特征,这种特征就是建筑在自然方面的地域性表现。 下面举两个实例。 1. 纳尔逊美术中心 普雷多克先生在他的另一个作品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纳尔逊美术中心”的设计中,充分体现出他对沙漠气候与环境的把握。他将沙漠中的绿洲景观转化成为设计概念的主轴。由一组封闭的围墙将建筑物公共领域与内部最隐蔽的庭院与拱廊界定出来。透过刻意的安排,巨大墙面上的这些小型开孔组合出一系列可以远眺校园其它建筑物的分割画面,营造出若隐若现的远景效果。在他的设计中,充分利用了随太阳光线强弱与角度而产生变化的体量感与色调,用以诠释西班牙传统对于太阳与阴影的概念。体现出沙漠中人们对阴影空间所产生的特别偏好。低矮的建筑形态因一些高塔与采光天井而有所变化,就好像在沙漠里的山脉与丘陵一般。(图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