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动脉在新生儿采血中的应用

桡动脉在新生儿采血中的应用
桡动脉在新生儿采血中的应用

桡动脉在新生儿采血中的应用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作者:林少群周雪霞徐秀凤

【摘要】目的探讨桡动脉采血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450例需要采血的新生儿,随机分为3组,其中214例采用桡动脉穿刺;136例采用股动脉穿刺;100例采用颞动脉穿刺。对3种穿刺法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后局部瘀斑或血肿等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各组间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无差异,P>0.05;桡动脉比颞动脉一次穿刺成功率高(X2=5.08;P<0.05)而局部瘀斑或血肿发生率低(X2=10.67;P <0.01)。讨论桡动脉位置表浅,其搏动易触及,定位容易,穿刺误伤机会少,操作手法易掌握,并发症少,值得进一步总结并推广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桡动脉采血

监护室内的新生儿在治疗过程中,常需抽取血液以协助诊断[1]。由于新生儿血管细小,动脉搏动弱,不易触及,凝血功能差。操作技术要求高,如操作不慎易导致穿刺失败。对需频繁采血的患儿,如果对同一部位的血管反复穿刺抽血更易造成穿刺部位的各种并发症如:瘀斑,血肿。为了保护血管,减少并发症,我科除了采血用股动脉,

聂动脉穿刺采血外,还根据桡动脉的解剖位置,穿刺点选择在第一腕横纹处或第一至第二腕横纹间,桡动脉博动点在茎突与前臂内侧中线的中总线。从2006年开始试行从桡动脉采血,效果良好。现将应用体会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住院需采血的新生儿450例,其中男261例,女189例。胎龄30-41(33.6±

2.8)周,年龄0.5~23(2.8±1.9)天,体重1050~4100(2430±270)g,随机分为3组,其中I组214例采用桡动脉穿刺,II组136例采用股动脉穿刺,III组100例采用颞动脉穿刺。

1.2操作方法

1.2.1物品准备茂康碘消毒液、无菌棉枝、一次性头皮针51/2头皮针,一次性2ml或5ml注射器,采血试管及容器。

1.2.2体位新生儿采取仰卧位。桡动脉穿刺时上肢外展,掌侧向上平放,暴露穿刺侧前臂;股动脉穿刺时穿刺侧大腿外展与躯干呈45°角、垫高穿刺部位,使腹股沟展平,膝关节呈90°角[2];颞动脉P>0.05动脉穿刺时充分暴露额部、顶部或颞部动脉。

1.2.3穿刺部位桡动脉搏动点在桡动脉博动点在茎突与前臂内侧中线的中总线,穿刺点选择在第一腕横纹处或第一至第二腕横纹间[3];股动脉穿刺点为脐部斜45°角与腹股沟连线处;颞动脉(额部、顶部或颞部)能用肉眼看到或触及其动脉搏动和走向,穿刺点选择在搏动点退后0.3cm~0.5cm处。

1.2.4穿刺方法严格消毒局部皮肤,右手持51/2头皮针与皮肤呈15~20°对准搏动点刺入,由浅入深,见有搏动性回血后固定针头,抽取所需血量,拔针后用无菌棉球在针眼及其上方0.5cm处加压3~5min,至不出血为止。

1.3统计方法按进针一次即获所需血量为成功标准,对3组穿刺法的成功例数及穿刺后引起局部瘀斑或血肿例数录入电脑,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运算,组间资料用卡方检验(X2)分析,P<0.05有显著差异。

2结果

各组间一次穿刺成功率和局部瘀斑或血肿发生率比较均无差异,P>0.05;桡动脉比颞动脉一次穿刺成功率高(X2=5.08;P<0.05)而局部瘀斑或血肿发生率低(X2=10.67;P<0.01)。三组穿刺法的效果比较见表1。

表1三组穿刺法的效果比较

穿刺部位例数一次成功局部瘀斑或血肿

例数率(%)例数率(%)

桡动脉(I)21420294.3962.8

股动脉(Ⅱ)13612491.1885.6

颞动脉(Ⅲ)1008787.00128.8

合计45041391.78265.7

3讨论

3.1表1显示,桡动脉与股动脉一次穿刺成功率和局部瘀斑或血

肿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桡动脉比股动脉更易操作,适用于临床。桡动脉穿刺优于颞动脉穿刺(P<0.05),这与颞动脉穿刺新生儿疼痛哭闹、头部移动、按压部位移位、容易造成局部瘀斑或血肿有关。

3.2桡动脉穿刺采血注意事项

3.2.1正确了解桡动脉的解剖位置,科学选择动脉穿刺点,争取一次穿刺成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皮下脂肪薄的新生儿如极低出生体重儿,甚至能用肉眼看到其动脉搏动和走向,但动脉常与静脉、神经伴行,穿刺时要找准部位,认真摸清动脉搏动最强处,避免盲目进针,若穿刺失败,不宜多次反复穿刺,以免造成血管和神经的损伤。本组病例有3例误入静脉采血量不足而失败,无1例误伤神经。

3.2.2根据新生儿特点灵活掌握操作方法。进针点及穿刺深度根据新生儿皮下脂肪的厚薄来决定,皮下脂肪少的新生儿进针可稍浅,进入针头1/2或2/3为宜,皮下脂肪丰富者,可进针头的全部。操作时用左手轻轻的拉住患儿手部,不能用力牵拉,免得血移位,进针由浅入深,见有搏动性回血后即可固定针头抽取所需血量。

3.2.3按压时间。动脉止血比较困难,如按压力过轻,时间过短或有力过大会引起局部瘀斑、血肿或肢体青紫。护士采血时避免反复穿刺,拔针后不要揉,并亲自按压穿刺点3~5mim用力要适当,直至不出血方可离开,如保留棉球加压上方,时间必须<10min,以免影响肢体得血液供应和静脉回流。

临床上,由于动脉血从主动脉到末梢循环都是一致的,不受肢体

局部代谢状态的影响,指标更能真实反映肺的气体交换,全身酸碱平衡状态和代谢状态,检验结果可靠;采血时可直接用头皮针向动脉处进行穿刺,命中率高,采血量不受血管充盈程度的限制、创伤小,因此动脉穿刺采血逐渐取代了以前广泛采用的股静脉穿刺采血。但值得指出的是,动脉穿刺采血难度较大,止血比较困难,对需频繁采血的新生儿,如对同一部位的动脉反复穿刺抽血易造成穿刺部位的各种并发症如瘀斑、血肿等,因此在实践中要勤学苦练,不断提高穿刺技巧,选择最佳穿刺点及方法,并采用轮流穿刺表浅动脉采血,尽可能保护血管,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桡动脉位置表浅,其搏动易触及,定位容易,穿刺误伤机会少,操作手法易掌握,并发症少,值得进一步总结并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谢巧庆.梁海华.李思勤等.桡动脉置管采血法在新生儿监护室中的应用.现代临床护理.2002,1(01):009.

[2]谭维玉.提高新生儿动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的操作技巧.护士进修杂志.2009,12~1140.02.

[3]利梅芳.新生儿桡动脉应用采血法的效果观察123例.实用护理杂志。2003,19(6):41.

桡动脉在新生儿采血中的应用

桡动脉在新生儿采血中的应用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作者:林少群周雪霞徐秀凤 【摘要】目的探讨桡动脉采血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450例需要采血的新生儿,随机分为3组,其中214例采用桡动脉穿刺;136例采用股动脉穿刺;100例采用颞动脉穿刺。对3种穿刺法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后局部瘀斑或血肿等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各组间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无差异,P>0.05;桡动脉比颞动脉一次穿刺成功率高(X2=5.08;P<0.05)而局部瘀斑或血肿发生率低(X2=10.67;P <0.01)。讨论桡动脉位置表浅,其搏动易触及,定位容易,穿刺误伤机会少,操作手法易掌握,并发症少,值得进一步总结并推广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桡动脉采血 监护室内的新生儿在治疗过程中,常需抽取血液以协助诊断[1]。由于新生儿血管细小,动脉搏动弱,不易触及,凝血功能差。操作技术要求高,如操作不慎易导致穿刺失败。对需频繁采血的患儿,如果对同一部位的血管反复穿刺抽血更易造成穿刺部位的各种并发症如:瘀斑,血肿。为了保护血管,减少并发症,我科除了采血用股动脉,

聂动脉穿刺采血外,还根据桡动脉的解剖位置,穿刺点选择在第一腕横纹处或第一至第二腕横纹间,桡动脉博动点在茎突与前臂内侧中线的中总线。从2006年开始试行从桡动脉采血,效果良好。现将应用体会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住院需采血的新生儿450例,其中男261例,女189例。胎龄30-41(33.6± 2.8)周,年龄0.5~23(2.8±1.9)天,体重1050~4100(2430±270)g,随机分为3组,其中I组214例采用桡动脉穿刺,II组136例采用股动脉穿刺,III组100例采用颞动脉穿刺。 1.2操作方法 1.2.1物品准备茂康碘消毒液、无菌棉枝、一次性头皮针51/2头皮针,一次性2ml或5ml注射器,采血试管及容器。 1.2.2体位新生儿采取仰卧位。桡动脉穿刺时上肢外展,掌侧向上平放,暴露穿刺侧前臂;股动脉穿刺时穿刺侧大腿外展与躯干呈45°角、垫高穿刺部位,使腹股沟展平,膝关节呈90°角[2];颞动脉P>0.05动脉穿刺时充分暴露额部、顶部或颞部动脉。 1.2.3穿刺部位桡动脉搏动点在桡动脉博动点在茎突与前臂内侧中线的中总线,穿刺点选择在第一腕横纹处或第一至第二腕横纹间[3];股动脉穿刺点为脐部斜45°角与腹股沟连线处;颞动脉(额部、顶部或颞部)能用肉眼看到或触及其动脉搏动和走向,穿刺点选择在搏动点退后0.3cm~0.5cm处。

新生儿经桡动脉采血与经股静脉采血方法比较

新生儿经桡动脉采血与经股静脉采血方法 比较 (作者:__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 ) 【关键词】新生儿桡动脉采血股静脉 新生儿血液标本的采集是临床上难度较大的护理操作技术,目前大多医院采用传统的经股静脉穿刺采血法。我科NICU病房于2007年9月至2008年2月对100例住院新生儿进行了经桡动脉采血和经股静脉采血对比研究,以探讨新生儿经桡动脉采血方法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NICU病房住院新生儿100例,男52例,女48例,年龄10min 至28d,体质量1100?4550g。其中早产儿64例,足月儿36例。原发病包括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新生儿肺炎等。随机将100例新生儿分成经桡动脉采血组和经股静脉采血组,每组50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体质量、原发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传统的经股静脉采血法

在股三角内股动脉表浅,腹股沟韧带中点稍下方可触及其搏动,与其平行的股静脉在其内侧0.15cm,即为穿刺点。患儿取仰卧位,双腿分开呈蛙状,暴露并垫高穿刺侧腹股沟区,左手固定压迫采血侧下肢防止活动,右手持一次性注射器垂直刺入,然后逐渐向上提针,并同时抽吸,见有回血时停止提针,抽取所需血量,拔针后用棉球压迫穿刺部位止血。 1.2.2 经桡动脉采血法 患儿体位不限,露出前臂,从桡骨茎突向前臂内侧中线做一水平线,再以此水平线的中点做一垂直平行线,即成一“十”字,于“十”字的交叉点向掌根部约0.5cm于第1腕横纹处或第1?2腕横纹之间,即为进针点。左手掌托住患儿穿刺侧手背,拇指自然放于其掌心,然后将患儿手掌略抬高并轻轻拉向于手背约40°,使桡动脉相对固定,术者右手持一次性采集针以20。?30°进针,见回血后,立即接上一次性真空采血管,同时将患儿的手轻轻放平,固定针头,即可采所需血量,采血完毕,用干棉签纵向压迫穿刺点止血。 1.3观察项目 一针穿刺成功标准为进针1次或3次以下的皮下探测血管操作抽取所需采血量;采血时间为患儿准备好至抽到所需血量的时间;局部青紫淤斑指穿刺部位周围出现青紫淤斑的现象。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士s)表示。均数的比较用t检验,构成比和率的比较用X 2检验。 2结果

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法的体会

关键词:黄疸败血症 来源:CHKD期刊全文库《中国实用医药》2009年第31期 (本文作者: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人民医院梁仲) 1临床资料 2009年3~6月本科共收治了新生儿18例,男10例,女,8例,其中新生儿黄疸10例,新生儿窒息2例,新生儿败血症1例,新生儿吸入性肺炎5例,年龄7h~20d,体重2000~3500 g,均需抽血做生化检查,协助临床诊断治疗。 2方法 新生儿桡动脉采血,体位易固定,容易采取足够量的血,适用于所有患病儿的采血,特别适用于长期输液治疗而需保护血管的患儿的采血。操作方法:一种是直接触摸桡动脉的搏动点,另一种是目测定位法,即在新生儿腕部横纹线的中间线(为一条人为地想象的平行于两横纹线的直线,它与上下两横纹间距离相等)与大鱼 际肌腱向腕部延长线的交叉点处,由于新生儿桡动脉搏动不是很清楚,故实践中常采用后一种方法。患儿体位不限制,操作者左手食、中指并齐扪准桡动脉最明显处,即桡侧腕横纹肌上2cm,或目测定位,常规消毒后操作者左手握住患儿手掌,同时压住患儿大拇指,充分暴露穿刺部位,右手持一次性注射器接5号半头皮针在腕横纺肌上0.5cm,桡动脉上方以15°~20°角斜刺进针,当针头进到1/2~2/3时即进入桡动脉;如不见回血,可稍移动针头的方向和深度,再慢慢后退,遇到一股冲力感,鲜血即流出,穿刺成功,抽取所需血量后迅 速按针,用干棉球按压穿刺点5~10min至不出血为止。一次性注射器的选用可根据采血项目来定2.5~ 5ml都可以。 3注意事项 3.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以防感染,常规采用0.5%碘伏消毒皮肤。一次性注射器使用前要检查有效期。 3.2固定和保持新生儿患儿体位都是采血中最关键的一步,新生儿易动不合作,而体位一旦变动,穿刺 肯定要失败。因而操作时必须固定好体位,即可避免误伤新生儿患儿,也有利于顺利的采血。最好将穿刺针头改成输液用的针头,因尾部有一软管,起到缓冲的作用。 3.3采血时要细心,动作要轻柔,避免对新生儿患儿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3.4拔针后针眼按压一定要准确、力量有效、时间充足至穿刺点无渗血为止,防止血肿的发生。主管护士10 min后要检查穿刺点,确保无渗血,并做好记录,对接班护士做好交接。 3.5根据不同的检验目的选择标本容器,并计算所需血量。同时抽取几个项目的血标本,一般应先注入血培养瓶,其次注入抗凝管,最后注干燥管,动作须迅速准确。采全血标本时,要注意抗凝,血液注入容器后,立即轻轻旋转摇动,使血液和抗凝剂均桡动脉沿肱桡肌内侧深面下行,先经肱桡肌与旋前圆肌之间,继而通过肱桡肌腱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伸向桡骨下端,斜过拇长展肌和拇短伸肌腱深面,最后与尺动脉掌深支吻合,仅被皮肤、浅肌膜和固有的筋膜覆盖,且无较大静脉跨过,同时与正中神经及桡神经浅支较远.匀,避免血液凝固重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