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活动经验的类别与作用_孔凡哲

基本活动经验的类别与作用_孔凡哲
基本活动经验的类别与作用_孔凡哲

基本活动经验的类别与作用*

■孔凡哲,张胜利

*本文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度规划基金资助,资助项目批准号:07JA880058。

作者简介:孔凡哲(1965—),男,山东济宁人,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副主任,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数学教育、教师教育研究;张胜利(1968—),女,山西五台人,吉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8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基本活动经验”是2005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反思研究以来出现的新名词,它的出现将素质教育的研究进一步深化,特别是从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1〕〔2〕

,正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研究的新进

展、

新趋势。然而,当前无论是理论研究领域还是中小学教学一线,对“基本活动经验”的理解仍出现诸多困惑。作为系列研究,本文基于论文〔3〕对于基本活动经验的含义、

成分与课程教学价值的阐述,进一步阐述基本活动经验的类别与功能作用。

一、基本活动经验及其类别

(一)基本活动经验的含义

史宁中等教授指出,“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学生亲自或间接经

历了活动过程而获得的经验”

〔1〕

。这是有一定道理的,符合通常意义下对于“经验”的哲学解释和教育解释。

从学习者个体角度来说,基本活动经验是个体从事某种学科活动之中留下的有关这种学科活动的直接反映,它既有感觉、知觉的成分,更有在感觉、知觉基础之上经过自我反省而提炼出来的那些规律性内容,既包括策略性、方法性内容,也包括个体对于相关学科活动的情感体验和情绪反映。基本活动经验属于典型的个体知识(这里的知识是广义的),它与个体的认知水平、情意状态以及个体对于已有经验素材加工的深广度直接相关,也与个体参与活动的程度密切相联。一般地,高层次的参与(行为参与、

认知参与、情感参与)总与高水平的思维活动相伴。从学习者群体角度来说,基本活动经验是从事学科活动所

积淀的学科直观,它属于学习者对于本学科思维方式、学科思维活动特征的整体把握,是绝大多数学习者在经历同一个学习活动之后所形成的、

具有共性特点和普适性的个体经验。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经历相关学科活动之后所积淀的内容,它既有学生针对有关这种学科活动而获得的那些直接经验,也有学生经过不同程度的自我反省而提炼出来的个体知识。针对某一门具体的学科学习而言,相对丰富的基本活动经验,经过不断积淀和升华,可以形成有关这个学科的直观能力。

(二)基本活动经验的“基本”的具体表现

基本活动经验是学习者在一个学科、一门课程之中从事相应的学科活动所积淀的经验,虽然属于个体知识(即广义的知识),具有个体特征,但是,这些经验属于个体对于这类学科活动的自我诠释;就群体而言,这些经验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相应学科活动最基本的活动特征。因而,这里的“基本”是相对于具体的学科而言的。一般而言,每个学科的基本活动经验都包括基本的操作经验、本学科特有的思维活动经验、综合运用本学科内容进行问题解决的经验、思考的经验等类别。以数学为例,所谓中小学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具体表现在基本的几何操作经验、基本的数学思维活动经验(包括代数归纳的经验、数据分析、统计推断的经验、几何推理的经验、类比的经验等)、发现问题、提出数学问题、

分析解决问题的经验以及思考的经验等若干方面。1.基本的操作经验

摘要:基本活动经验是个体经历相关学科活动之后所积淀的内容,它既有个体针对有关学科活动而感觉、

知觉到的那些直接经验,也有个体经过不同程度的自我反省而提炼出来的个体知识。一般地,每个学科的基本活动经验都包括基本的操作经验、本学科特有的思维操作活动经验、综合运用本学科内容进行问题解决的经验、思考的经验等类别。基本活动经验来自于学习活动之中,并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共同发挥作用。获得基本活动经验,是实现理解性掌握的基本前提,是课程教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显性化。

关键词:基本;活动经验;类别;作用

中图分类号:G 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09)06-0042-04

第29卷(2009年)第6期第42-45页

Vol.29(2009)No.6P 42-P 45

教育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

43第6期孔凡哲等:基本活动经验的类别与作用

基本的操作经验是每个学科所特有的活动经验的重要组成

部分,其核心内容在于,体现本学科基本思维特征,全面反映本

学科的思维方式和学科属性。

以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为例,基本的几何操作经验,诸

如解代数方程的直接操作经验等,都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

的基本的操作经验。例如,学生在经历了下面的“图画还原”活动

之后,可以获得有关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图形运动的活

动经验:打乱由四块积木或者图画构成的平面画面,请学生还

原,并利用平移和旋转记录还原步骤,尝试寻找步骤最少的还原

方案。在这里,积木块相当于方格纸的作用,

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理解平移、旋转,不仅

能增加问题的趣味性,还可以让学生感悟几

何运动也是可以记录的,体验选取最佳方案的过程,获得有关图

形运动、变换的基本活动经验。

特别地,恰当的问题情境往往是引发学生主动获取操作经

验的催化剂。在上面的案例中,如果设计如下的问题情境,学生

往往可以获得更深刻的操作体验和操作经验:还原的步骤一定

要从简单到复杂,如先打乱四块积木中的上面两块,让学生尝试

思考的过程——

—先想再操作,可以分小组进行。为了记录准确,

可以事先给每个积木块编号。小组活动时,可以先讨论,确定一

个大概的还原路线,然后操作、验证,并在小组中交流操作的结

果,比较、分析后,获得最简捷的还原方案。

2.本学科特有的思维活动经验

每个学科都有其特有的思维活动,这些思维活动集中反映

了本学科的学科属性,体现本学科研究的侧重点和研究手法。使

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的学科思维活动经验,是让学生获得本学科

上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中,最

具代表性的数学思维活动经验主要包括代数归纳的经验、数据

分析、统计推断的经验以及几何推理的经验。

(1)代数归纳的经验。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内容中,数

与代数领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代数思维,其中代数归纳的表现

尤为突出。例如: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发现了

如下的运算规律:15×15=1×2×100+25=225,25×25=2×3×

100+25=625,35×35=3×4×100+25=1225。认真观察后,很容易

做出这样的猜测:如果用字母a代表一个正整数,那么,有这样

的规律(a×10+5)2=a(a+1)×100+25。但是,这样的猜测正确吗?需

要给出证明:(a×10+5)2=a2×100+2a×10×5+25=a(a+1)×

100+25。

上面这个过程,恰恰是由具体数值计算到符号表达的过程,

即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这个过程,学生就可以

获得相应的代数归纳经验,即对于有些问题,可以通过特殊情况

归纳发现规律,而后再通过一般性的推理,验证自己的发现,进

而感悟数学的严谨性,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有关这种思维方式

的基本经验,不仅是数学学习所必需的,也是学生终生可持续发

展所必需的。

(2)数据分析、统计推断的经验。“统计与概率”是义务教育

阶段数学课程中唯一的“不确定性的数学内容”。其中,经历数据

分析、统计推断的过程,获得相应的直接经验,进而发展其数据

分析观念,是其学习的核心目标,对于学生获得数学上的全面发

展,具有其他数学内容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让学生体验和掌握数

据分析观念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产生和发展

数据分析观念的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活

动中,探索如何以简单而直观的形式最大限度地描述数据,理解

加权平均数、极差、方差、频数分布等内容,并据此做出合理的判

断。正是经历了猜测、收集、描述和分析处理数据的全过程,能够

在新的问题情境中,特别是在具有现实背景的问题情境中,进行

数据分析,进而做出统计推断,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统计的

有关内容。

显然,在这种活动中,学生在具体的现实问题解决中能够体

会到统计的思维方式和活动特点,积累统计活动的直接经验,进

而极大地促进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的形成。

(3)几何推理的经验。几何推理是几何课程内容的核心内容

之一,学生是否获得了几何推理的活动经验,对于掌握几何推理

的技能、形成推理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这里的推理包含两部分,一是归纳推理即包括归纳、类比、

猜想等在内的推理,也称之为合情推理;二是演绎推理。在中小

学课堂教学中,通常有三种推理方式,即典型的不完全归纳推

理,其结论仍是“猜想”,这种推理常常用来佐证、猜想;借助图形

直观的操作(图形运动),有时可以用来进行不严格意义下的证

明,在某些条件下也可以用来进行严格的证明,这种推理形式常

常用来说理(例如,

“仅有图形而不需要文字说明”的无字证明);

第三种属于典型的演绎证明。三种活动的直接经验对于获得有

关推理的理解程度是截然不同的,是否经历过这种推理活动,对

于学生关于推理的掌握程度有着显著影响。

3.综合运用本学科内容进行问题解决的经验、思考的经验

在这里,一方面包含综合运用本学科内容发现问题、提出学

科问题,并加以分析和解决的直接经验,这是问题解决在本学科

中的综合体现;另一方面也包括作为各个学科所共有的思维方

法层面的经验,诸如类比的经验、思考的经验(做思维试验的经

验)等。

(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直接经验。

如果一个人在18岁之前没有独立思考过一个问题,没有经历发

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分析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长大以后成为创

新人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实上,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进而加以分析、解决的全过程,获得直接的经验和体验,这是培

养创新人才所必须的前提和重要基础。

事实上,对中小学生而言,“发现问题”更多地指发现了书本

上不曾教过的新方法、新观点、新途径以及知道了以前不曾知道

的新东西。对教师来说,这种发现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对于

学生却是极其难得的,因为这是一种自我超越,可以获得成功的

体验和必要的经验。学生可以在这个发现的过程中领悟到很多

东西,可以逐渐积累创新和创造的直接经验。更重要的是,可以

44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激发创造的激情。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需要逻辑推理和理论抽象,需要精准的概括。在错综复杂的事物中能抓住问题的核心,进行简捷清晰的阐述,并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提出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够认清问题、概括问题。问题的提出必须进行深入思考和自我组织,因而可以激发学生的智慧,调动学生的身心进入活动状态。提出问题需要找到疑难,发现疑难就要动脑思考,这与跟着教师去验证、推断既有的结论是不同的思维方式。学生只有多次在这种思维方式训练下,才能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类比的经验。类比(推理)是人们经常应用的一种推理方法,能否广泛而又恰当地运用类比推理,是衡量一个人创新能力的标志之一。善于思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类比推理,是锻炼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

类比作为一种重要的思考方式,对其的理解和掌握,仅仅依靠理论上的学习是不够的,必须亲身经历类比的过程,获得一定的类比经验,才能在感悟中逐步掌握这种思维方法。.

(3)思考的经验。主要指在思维操作中开展活动而获得的经验,即思维操作的经验。亦即不借助任何直观材料而仅仅在头脑中进行的归纳、类比、证明等思维活动而获得的经验。它既可以是直接经验,也可以是间接经验。

就人的理性而言,思维过程(特别是基于逻辑的思维过程)也能够积淀一种经验(这种经验就属于思考的经验)。同时,伴随着经验的积累、提炼和升华,直观的功能逐渐得以强化。因而,一个经历丰富并且善于反思的人,他的直观能力就必然会得到增强。不仅如此,思考的经验既可以产生于逻辑地思考的过程,也可以产生于归纳地思考的过程,甚至产生于某些实验过程之中。下面的案例虽然来自物理学,但是却可以很好地体现众多学科的“思考的经验”(其中主要体现反证的思考方式):传说中的伽利略先进行了“思考的实验”,而后才进行实际的抛球实验,亦即伽利略所在的那个时代普遍的认识是“重的物体下落的速度更快一些”。对于物体A、B而言,A更重一些,于是,按照当时的观点,A下落的速度应该更快一些;如果将A、B两个物体绑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的物体C,那么,这个物体比A更重一些,从而C 下落的速度应该比A下落的速度更快一些;从常理上说,一个速度快的物体绑上一个速度慢的物体,这个“合成”的物体的速度应该比快的慢一些而比慢的快一些,从而,物体C的速度应该比A的慢一些,而比B的快一些。事实上,这两种分析方式都是“合理”的,只有一种情况下才不会产生矛盾,这就是“将物体A、B绑在一起与不绑在一起,其下落的速度不受任何影响”,亦即物体的下落速度与其重量无关。正是基于这种“思考的实验”,伽利略已经从“思维实验”中预测到实验的结果,而后只需要在真实的实验中验证自己“思维的实验”的结果,从而进行了真实的比萨斜塔实验——

—在比萨斜塔上将两个重量差异较大的铁球同时自由下落,可以看到二者几乎同时落地。显然,在上面的两种实验中,前者的实验是在思维层面上进行的,并没有依附实在的

器材、真实的物体,而是在头脑中进行的;后者的实验是在真实状态下进行的,是经过个体直接操作而获得的。两种实验所获得的经验是不同的。相比之下,从真实的比萨斜塔实验获得更多的是体验性的经验(感性的成份更多一些),而从“思维的实验”中获得的更多的是策略性、方法性的经验(理性的成分更多一些)。

对于听众来说,在听到上面的故事之后,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也可以获得思考的经验(即一种策略性的经验),而相对于“物体下落”这件事来说,获得的是间接经验,而相对于经验本身来说,这种思考的经验又是直接的。

二、基本活动经验在课程教材中的作用

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概念,基本活动经验已经成为核心概念之一,并与其他核心概念一起发挥着主导作用。一方面,基本活动经验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一同构成课程目标的核心和主干;另一方面,个体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自我诠释、自我建构,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包含着与这些知识、技能相关联的基本活动经验。从而获得基本活动经验可以极大地促进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性掌握。当然,经历同一个活动过程,不同的人所获得的基本活动经验往往有所不同,存在着个体差异。这些差异不仅来自个体的感觉、知觉的水平差异,而且与个体针对于感觉、知觉到的内容的自我反省的水平和思维再加工的深广度密切相关。

因而,作为课程的显性载体,教科书不再仅仅承载着输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任务,而且也承担着提供活动载体、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累必要的基本活动经验的功能。

(一)使学生获取基本活动经验是问题驱动式教材呈现方式的基本目的之一

作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基本结构之一,“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反思”成为问题驱动式教材呈现方式的具体表现形式。其中的问题情境(乃至整个活动设计)旨在诱发学生经历、体验活动的过程,促进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过程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与基本思想,同时获得广泛的基本活动经验。特别地,经历是为了进行体验,而体验不是目的,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经验。但是体验不是万能的,如果不能将体验抽象、提炼为经验,那么这种经历、体验就白白伤逝其应有的价值。

例如,某一套小学数学教科书是这样呈现“周长”内容的:情境引入——

—通过“一个小蚂蚁爬树叶”、“一个枫叶的边缘线”两个情境,引入周长的概念;动手操作——

—通过“描树叶的边线”以及“摸课桌面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初步感知,加深感性认识;实践活动——

—通过“量一量你的腰围、头围,并与同伴说一说”、“量一量一片树叶的周长,并与同伴”等实践活动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周长就在身边。其中,通过从生活中的不规则图形之中抽象出数学的周长概念,教科书试图给学生这样的认识:生活中的不规则图形有很多,不只是规则图形才有周长。同时,通过让学生测量周长,感受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如此,教科书更强调从一

45

第6期孔凡哲等:基本活动经验的类别与作用

Classification and Effect of Fundamental Activity Experience

KONG Fan-zhe ,ZHANG Sheng-li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North East Normal University )

Abstract:Fundamental activity experience is the content accumulated by the individuals after they have experienced some relevant subject activities,which include both the direct experience felt and perceived,and the experience extracted after introspecting.Generally speaking,the fundamental activity experience of each discipline consists of basic operational experience,operational thinking activity experience peculiar to the discipline,experience of solving problems by using the integrated content and experience of thinking.Fundamental activity experience is derived from learning activities and plays its role along with basic knowledge,skills and thoughts.The acquisition of basic activity experience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the mastering based on understanding and the dominization of the process-method objective in the course teaching objectives.

Key words:basic;activity experience;category;effect

般性的角度引入周长的概念,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关注学生直接操作经验和体验基础上的自我建构。

亦即从一般图形入手,使学生体会到周长是一个一般概念,避免学生产生“只有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规则图形才能求周长”的思维定势;与此同时,通过对一般图形周长求法的探索,使学生亲身经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求法的形成过程,为进一步学习周长的求法(周长公式)等内容作好铺垫。其中积累必要的操作经验、就成为“周长”内容呈现的主线和关键。

(二)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获得学科理解的催化剂和粘合剂

基本活动经验作为学生直接或间接经历活动过程而获得的经验,它是学生获得学科理解的重要载体,起到催化剂和粘合剂的作用。例如,语文课上,教师正启发同学:“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蚕姑娘》最后一段?”同学们回答:“应用高兴的语气。”……“没什么可高兴的。”细心的教师听见了一位男生的低声窃语,微微一顿,笑着说:“让我们听一听这位同学的想法。”“蚕姑娘产下卵后,就要死了,有什么可高兴的?还有,这时候还叫蚕姑娘不对,该叫蛾妈妈。”教师竖起大拇指:“你懂得真多,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这一下,其他同学也插话了:“老师,课外书上有,课文插图上也有。

”教师充满情意地说:“是呀,同学们,蛾妈妈产下蚕卵后要死了。第二年春天,天气暖洋洋,蚕卵里又会钻出可爱的蚕宝宝。蛾妈妈给这个世界带来了蚕宝宝,

还留下了漂亮的蚕茧,她心里怎样想的呢?”这时,那位男生若有所思地嚷道:“她对自己很满意。”班上的其他同学纷纷回答,“她觉得自己很能干”,“………”,此时,教师微笑着说:“让我们通过朗读,把她心里的想法读出来吧。”

正是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那位提“反对声”的男生亲身经历了关于“蚕”认知的变化,这种变化既尊重了学生的自尊,又引导学生从积极的视角审视

“蚕”的一生,不仅这位同学获得了新的认识,而且全班的大部分同学都能获得类似的感受。正是这种思维的碰撞,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而教师对于这种突发事件的随机应变恰恰反映了教师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智慧。

(三)基本活动经验是过程性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

作为新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之一,“过程与方法”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落实,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与知识和技能相比,这个目标没有“抓手”,不便于课程实施中实际把握。事实上,过程与方法目标实际上体现了课程对于学生学科素养、学科能力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完全可以通过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来完成。正如一位化学教师在“蜡烛燃烧实验中的一次意外”中所体会到的:蜡烛燃烧的实验,学生在一系列的蜡烛变化中,不仅饶有趣味地学习化学知识,还初步形成了用化学的眼光看待现实世界,在亲身的经历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养成了一种探求、思索的好习惯。笔者赞成他的观点,但是让学生在活动与探究中获得基本活动经验,不仅是其中的最重要目标之一,而且也是最直接的目的。以往的思考恰恰忽略了这个关键点。

参考文献:

〔1〕史宁中,柳海民.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实施路径〔J 〕.教育研

究,2007,(8):10-14.57.

〔2〕孔凡哲.完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若干思路〔J 〕.教育研究,

2008,(4):56-62.

〔3〕孔凡哲.基本活动经验的含义、成分与课程教学价值〔J 〕.课

·教材·教法,2009,(3):33-38.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长

邮编

130024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四单元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总结

第六章人体体活动的调节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1.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的内容物构成 眼球壁从外向内分为三层:外膜(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 中膜(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内膜(即________) 眼球的内容物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 (1)、(白色,坚固起保护作用) (2)、________(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给视网膜提供营养) (3)、(感受光刺激并成像) (4)、(透明,有弹性,起主要折射光线作用) (5)、视神经 (6)、_______(透明胶状物质,支撑眼球壁,并折射光线) (7)、(无色,透明,可以透过光线) (8)、(有色素,中央为,调节通光量) (9)、_______(内含平滑肌,调节晶状体曲度) 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并经过________的折射,在视网膜上形成________,视网膜上________ 接受获得图像信息是,会通过________将信息传给________,形成视觉。 近视眼是由于眼球的径过,晶状体曲度切不易恢复原大小,远处物体所形成的物象落到视网膜的方,从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这就形成了。近视眼可以配戴________加以矫正。预防近视,应该做到“三要”“四不要”。 2.人眼的“白眼球”和“黑眼球”,实际上分别指的是、。 3、从暗室走到阳光灿烂的地方,瞳孔的变化是,从阳光灿烂的地方到暗室,瞳孔的变化是。 4、由远看近,晶状体的变化是。由近看远,晶状体的变化是。 5、眼球结构与照相机的结构做类比,镜头是,光圈是,胶卷指,暗箱的壁指。 6.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外耳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 中耳包括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内耳包括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其中能感受头部位置变化的情况,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的 是______和_________。 外界的声波经过_______传到______,______的振动通过 _______传到______,刺激了_____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 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__________传到______ 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听觉。 7、某同学到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去旅游,可是他乘船不 久就感到头晕、目眩、恶心。在这一生理活动中,起主要 作用的是________。 8、突然暴露在极强的噪音下,______会破裂出血,使人失去听觉。 9、、为了保护耳和听觉,除减少和消除噪声外,平时还应当注意做到以下几点:不要用尖锐的东西挖耳朵,以免戳伤_________或_______;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开口,使________张开,或_____、_____,以保持_____两侧大气压力的平衡;鼻咽部有炎症时, 要及时治疗,避免引起______;不让污水进入_______,避免_______感染。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生命活动的调节基础知识

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植物的感应性主要有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向性运动与刺激的方向有关,例如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化性、向触性和向热性等。感性运动与刺激的方向无关,例如触碰含羞草,叶子合拢。 2、生长素与植物的向光性 (1)植物体内的激素: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等激素,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有显着的调节作用。 (2)生长素是由胚芽尖端产生的激素,控制胚芽的生长。 (3)植物向光性:观察现象,胚芽弯向光源生长。 产生条件:①单侧光照射; ②具有生长素且分布不均匀。 产生原因: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面 生长素分布多,胚芽生长快; 向阳面生长素分布少,胚芽生长慢。 (4)植物体内生长素浓度适当时,对植物的作用有:促进植物的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防止落花落果。当生长素浓度过大时,会抑制植物的生长甚至引起植物的死亡,应用于防治杂草。 第二节:人体的激素调节 1、激素的部位:在内分泌腺中产生。 内分泌腺没有导管,激素直接通过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外分泌腺有导管。 2、激素作用: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生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生命活动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激素类别产生器官激素的功能分泌异常时的病症 生长激素脑垂体 a.促进组织合成蛋白质 b.控制人的生长发育幼年分泌不足:侏儒症幼年分泌过多:巨人症成年分泌过多:肢端肥大症 甲状腺激素甲状腺 a.促进生长发育 b.促进新陈代谢 c.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 性幼年分泌不足:呆小症成年分泌过多:甲亢 胰岛素胰脏 a.促进将人体吸收的葡分泌不足:糖尿病

萄糖储存在肝脏和肌肉 内 b.促进血糖分解 分泌过多:低血糖症 肾上腺素肾上腺 a.加快心跳的节奏 b.扩张通往肌肉的血管 / 性激素雄性激 素/雌性 激素 睾丸/ 卵巢 a.促进生殖器官发育和 生殖细胞的生成 b.激发和维持人的第二 性征 / 2、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1).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 2).含量:基本稳定在90毫克/100毫升。 3).调节:当血糖含量上升时,胰岛素分泌增加,促使血糖含量降低。 血糖含量下降时,胰岛素分泌减少,促使血糖含量上升。从而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 第三节:神经调节 一、对刺激的反应 1、对刺激的反应过程,需要各种器官协同作用 2、反应过程: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动物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包括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并以神经调节 为主。 4、体液调节主要是激素调节。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极微,但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许多的生理活动起着重要的调 节作用。 二、信息的接受和传导 1、神经元: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2、神经元的结构:细胞体、突起(树突、轴突) 3、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 4.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细胞体;②细胞核;③树突;④轴突;⑤髓 鞘;⑥轴突分枝; 5.在一个神经元中,信息传递方向: 树突细胞体轴突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提纲

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知识点1、眼和视觉 1、感觉器官 (1)感受器:感受外界刺激的结构。人体的各种感觉都是依靠分布在身体不同部位的感受器获取的。 (2)感受器分类: 简单的感受器:如感觉神经末梢 带有附属结构的感受器叫做感觉器官(常见五个感觉) (3)各种器官从外界获取的信息中,大多来自视觉。 外膜:角膜:无色、透明,可以透过光线,有聚光作用,含有丰富的 感觉神经末梢 巩膜:白色、坚韧,保护眼球的内部结构,被称为白眼珠 围成瞳孔。能调节瞳孔的大小,调节进入眼球内 部光线的多少。被称为黑眼珠 中膜:睫状体:调节晶状体的曲度,属于肌肉组织 脉络膜: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给视网膜提供营养,并使眼内形 成暗室 内膜:视网膜:含有很多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 房水:透明的水样液体,充满在角膜和晶状体之间。 晶状体:透明,有弹性,像双凸透镜,能折射光线。 玻璃体:透明的胶装物质,支撑眼球壁,并折射光线。 瞳孔:在虹膜中央,是光线的通道。 注意:眼除了眼球外,还有一些附属结构,眼肌、眼睑、睫毛、结膜、泪器等。 泪器包括泪腺、泪点、鼻泪管 3、视觉的形成: 外界反射的光角膜房水晶状体和视网膜视神经大脑皮层的 (瞳孔)玻璃体视觉中枢 折射作用成像并传导兴奋产生视觉 产生兴奋

(1)物象的成像部位是视网膜,视觉形成部位是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在视网膜上形成的物像是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2)眼球的结构与照相机相似,晶状体相当于镜头,瞳孔相当于光圈,视网膜相当于胶卷,脉络膜相当于照相机暗室的壁。 (3)当我们由明亮的地方到黑暗的地方时,瞳孔是由小变大的;当我们由近处看远处的物体时,晶状体的曲度是由大变小的。 4、眼镜的调节功能: (1)强光下瞳孔小、近处瞳孔小 (2)弱光下瞳孔大、远处瞳孔大 (3)晶状体的调节:晶状体是个两面凸的透镜结构,凸度可以调节,凸度发生变化时,对光线的折射能力也随之发生变化。凸度越大,折射能力越大。 知识点2、近视及其预防 预防近视的三要、三不要:(1)三要:读书姿势要正确,眼与书的距离要在33厘米左右;看书看电视或使用电脑1小时后要休息一会儿,要远眺几分钟;要定期检查视力,认真做眼保健操 (2)四不要:不要在直射的强光下看书,不要躺卧看书,不要在光线暗的地方看书, 不要走路看书。 知识点3、耳和听觉 1、耳的基本结构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知识要点

八年级上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基础知识归纳整理 第一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植物感受刺激并作出反应的特性,称为植物的(感应性)。 2、植物的感应性的表现形式有:(Ⅰ)植物的(向性运动)(Ⅱ)植物的(感性运动) 3、植物向性运动有: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化(肥)性、向触性。 4、植物体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弯向光源生长)的现象称为植物的(向光性)。 5、植物体也能感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刺激或者内部的生理机制引起的运动,但运动方向与刺激的方向无关,植物的这种运动属于(感性运动)。 6、感性运动的例子:含羞草叶子因触碰而运动;捕蝇草、猪笼草等食虫植物遇机械触动会产生捕食运动等。 7、生长素的作用:(1)能促进植物的生长;(2)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3)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 8、当光照射到植物茎尖端的某一侧时,生长素就移向(背光的一侧),使(背光一侧)的茎比受光一侧的茎生长得快。结果,茎就会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即(弯向光源生长)。 9、其它植物激素及作用: 10、植物激素的作用包括(促进)和(抑制)两个方面。第二节人体的激素调节 1、内分泌腺的分泌物——激素 2、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 正常光照射下,生 长素分布均匀。 向 单侧光照射下,生 长素由向光侧转向 背光侧。

3、激素分泌异常引发的疾病 4、血液中的葡萄糖就叫(血糖) 人的血糖含量约保持在—90毫克/100毫升左右 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上升时,(胰岛素)分泌增加,以促使血糖含量(下降);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下降时,(胰岛素)分泌减少,使血糖含量(上升);从而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 第三节神经调节 1、(感光细胞)、(嗅觉细胞)、(味觉细胞)都属于神经细胞,神经细胞也叫做(神经元),是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2、

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知识点讲解和答案

考点一:植物激素的发现产生与运输: 植物激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1)合成部位: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和______________。化学本质:______________。 (2)分布部位: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相对集中地分布在______________的部分。 (3)运输 (验证极性运输的实验应该如何设计?) ①极性运输:从形态学的______________运输到形态学的______________;极性运输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非极性运输: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进行。 植物的向光性的原因分析:外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二: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理作用?????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 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 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______________此外,生长素能促进果实______________ (2)生长素的作用特性——两重性 表现 ???? ?浓度:__________促进生长,___________抑制生长器官敏感程度:根>____ >______________器官不同发育程度敏感性:幼嫩>衰老 双子叶植物______单子叶植物。 2、实例:①顶端优势 顶端优势(1)现象:______________优先生长,______________发育受到抑制。 (2)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到侧芽,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______________,发育受到______________。 (3)解除方法:去除顶芽。 ②根的向地性 原因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长素类似物 (1)概念:具有与______________相似生理效应的___________的化学物质。 (2)种类:α-萘乙酸、2,4-D 等。 (3)应用?????防止果实和叶片脱落促进结实 获得______________果实促使扦插枝条______________ 具有协同作用的激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有拮抗作用的激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1)植物生长调节剂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生命活动的调节复习讲义

教育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学员姓名:辅导课目:科学年级:八年级学科教师: 授课日期及时段 八年级(上)科学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 课题 1.神奇的激素,神经调节,动物的行为和体温调节。 重点、难点、考点 学习目标掌握生命活动调节的基础知识。 教学内容 第一节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 1、自然环境中的许多因素对生物的行为都有影响,生物对环境的各种刺激也能作出相应的反应。 例如:燕子低飞要下雨,蚂蚁堵洞将下雨。 2、昼夜、季节等环境因素的周期性变化,也会使生物在自然界中的活动具有一定的节律性。 3、植物常见的感应性有: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化性、向触性、向热性。 4、含羞草对触动能作出反应,不能对声音作出反应。含羞草反应最敏感的部位是叶子。 例题讲解: 1.种子萌发后,根总是向下生长,和种子横放或竖放无关,这反映了植物根的( ) A.向触性B.向地性C.向水性D、向化性 第二节神奇的激素 1、达尔文在研究光照对植物胚芽生长的影响时,发现胚芽在受到单侧光照射时,会弯向光源生长;如果切去胚芽 尖端,胚芽就不生长,也不弯曲,如果将胚芽的尖端用一个锡箔小帽罩起来,胚芽则直立生长;如果单侧光只照射胚芽的尖端,胚芽仍然向光源弯曲生长。 2、温特实验把切下的胚芽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再将琼脂切成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切面的一侧,结果发现 这个胚芽会向放琼脂块的对侧弯曲生长。 3、郭葛等人从一些植物中分离出了一种物质,由于这种物质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功能,因此给它取名为生长素。 4、生长素不仅能促进植物的生长,还能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防止落花落果。但生长素浓度 较大时会抑制植物的生长,人们常利用它来防治杂草。 5、当单侧光照射植物时,使植物产生的生产素在植物体内分布不均匀,背光侧产生生长素多,细胞生长快,从 而产生向光性生长。 6、后来,科学们又陆续发现了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等植物激素。 7、由于人体内胰岛素的作用,人体内血糖的含量基本上维持在90毫克/100毫升。 8、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上升时,胰岛素分泌增加,以促使血糖含量下降;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下降时,胰岛素 分泌减少,以促使血糖含量升高,从而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 9、人体内分布有许多内分泌腺,它们会分泌相应的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极少,但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新陈 代谢、生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10、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胰脏分泌胰岛素。卵巢、睾丸分别分

八年级科学上册-3.1-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教案-浙教版

让每个人平等 地提升自己 3.1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 使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动植物的各种行为。 2. 了解生物的节律性行为及原因。 3. 了解环境因素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4. 了解植物的感应性现象。 技能目标: 1. 学会观察比较 2. 学会分析归纳 3. 学习如何查阅和收集资料 情感目标: 1. 通过观察动物的行为,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生物的情感 体验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植物感应现象的分析 难点:植物感应现象的分析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探究学习法、讨论法、游戏法等。 教学课时: 2课时(1节完整内容,1节实验)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点出主题(猜谜语,点出动物的行为受到环境的影响)————设问:哪些环 境因素会影响生物的行为?----------展示图片,学生分析归纳--------出示FL ASH 动画:昼夜节律和季节规律,归纳生物的节律性行为-----------设问:植物的行为手环境因素的影响?------实验探究------分析总结-----出示新闻,深化主题--------小结,巩固练习 教学准备 1、 含羞草、音叉 2、 豆发芽实验装置 3、 生物行为图片 4、 学生探究表格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猜谜语:打一动物 小小姑娘满身黑,身带剪刀满天飞,低飞雨,高飞晴,气象预报它 生:猜想,回答

在线分享文档用科技让复杂的世界变简单让每个人平等 地提升自己 最行 ---( ) 设问:这个谜语说明了燕子的行为受什么影响?环境因素对动物行 为的影响: 燕子低飞要下雨 蚂蚁堵洞要下雨 问:这是哪种环境因素对动物的影响? 问:这是哪种环境因素对动物的影响? 录象:斑马的迁徙 问:这是哪种环境因素对动物的影响? 师总结:动物的行为会受到许多的环境因素的影响,昼夜温度、阳光、食物、天气、水、触碰等环境因素会影响生物的行为,影响生物行为的环境因素还有很多,这是一个省略号,留待同学们课后继续探索。当这些环境因素发生改变的时候,动物的行为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讨论:是否动物的由于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他是无节律的呢? 展示flash :猫头鹰和招潮虾的昼夜节律和季节规律 答:环境 观察 答:雨,温度 (湿度,气压) 观察 答:温度 观察 答:温度,食物等等 学生分析,总结,记录 观看

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背诵

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背诵-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1、动物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包括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并以神经调节为主。 2、神经元的包括细胞体(内有细胞核)和突起。 树突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到细胞体。 轴突的外面包着髓鞘,能把神经冲动从细胞体传出。 图中所示结构的名称: ①细胞体;②细胞核;③树突;④轴突;⑤髓鞘;⑥轴突分枝;⑦末 梢。 信息的接受和传导主要是通过神经元来完成的。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的功能。 神经系统的组成各部分的功能 中枢神经 系统脑 大脑表面是大脑皮层,具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神经中枢 小脑保持身体平衡,协调身体各部分肌肉的活动 脑干有专门的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 脊髓能对外界的或体内的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还能将对这些刺激的反应传导到大脑,它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道。 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主要分布在头部的感觉器官、皮肤和肌肉里,传导神经冲动脊神经分布在躯干、四肢的皮肤和肌肉里,传导神经冲动 大脑表面称为大脑皮层,具有许多沟、裂和回,使大脑的表面凹凸不平。沟和裂之间隆起形成回。沟、回使大脑皮层的面积大大增加。 大脑半球的表面为灰质,称为大脑皮层,主要有神经细胞的细胞体构成,大脑皮层的下面是白质,由神经纤维组成。 大脑皮层中神经元的细胞体高度密集,形成许多神经中枢,如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语言中枢等,其中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的。 大脑的两个半球有所分工,左脑控制身体右半部分的活动,右脑控制身体左半部分的活动。 小脑位于大脑的后下方。 小脑主要负责人体动作的协调性,维持身体姿势的平衡,协调各种运动。 小脑损伤,会使人站立不稳、行走摇晃、不能完成灵巧的动作。 脑干在大脑的下面,主要控制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体温调节等基本生命活动。 4、脊髓是脑干的延续,上端与脑干相连,下端直至腰椎下缘。脊髓中有许多神经元,形成许多神经中枢。 脊髓的灰质在中央,呈蝴蝶形,白质分布在灰质周围 脊髓是中枢神经的低级部分,主要有传导和反射两个方面的功能。 脊髓中的许多神经中枢,可以独立完成一些反射活动。但这些低级反射中枢一般受到大脑的控制。 5、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的概念:动物(包括人)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产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学期教案31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 课题:3.1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教学目标:1、学会观察并描述动植物的各种行为,收集有关动物节律行为的的资料。 2、了解环境因素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3、能列举植物的感应性现象。 重点难点:动物的节律性行为,植物的感应性现象的分析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回顾上一章学过的有关天气的变化和气候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 天气:1、燕子低飞要下雨,蚂蚁堵洞将下雨 2、地震、台风前的动物行为等等 气候:1、沙漠仙人球的特点,各地农作物的特点。 2、沙漠中的抬尾芥虫等等 一、环境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看P89图3-3讨论】猫头鹰和鼠的昼夜节律性行为 1、(1)猫头鹰和鼠都是白天休息,晚上出来活动,而白天与夜晚主要有温度和光照等因素的差异,因此,温度和光照等都是影响猫头鹰和鼠的行为的外界因素。(2)人类与他们不同,白天活动,晚上休息。 所以温度和光照等是影响猫头鹰和鼠的行为的外界环境因素。 2、昼夜、季节等环境因素的周期性变化,也会使生物在自然界中的活动具有一定的节律性。 详见附录:动物的节律性行为节律性行为 动物的活动和行为表现出的周期性现象,称为节律性行为,或叫生物节律。例如很多脊椎动物的取食行为和睡眠行为在一天之内很有规律地发生;温带地区的动物大都每年在一定的季节繁殖一次,甚至在原生动物中的一些种类,它们的游动,或从水域上层到下层也表现出某种节律性。因此节律性行为是普遍存在的,是动物适应环境节律的结果。 节律性行为约可分为四类: 潮汐节律——涨潮落潮,是由月球的引力作用于地球的海洋所引起的。这样生活在潮间带(就是涨潮时为海水淹没,潮落时又露出的海滩)的许多动物的活动,也跟着产生节律性的变化。例如涨潮时,潮水带来了许多食物,牡蛎将壳打开,进行取食活动。退潮时将壳紧闭。许多蟹类,在涨潮时,躲进洞穴或岩缝,因为它不像牡蛎那样固着在礁石上,就有冲走的危险,落潮后,即出来在沙滩上积极觅食。 月节律——节律周期为28天,以月亮的运行为定时因素,因此和潮汐节律紧密相关。例如银汉鱼的产卵,总是在大潮时到沙滩产卵,大潮应是月圆之夜。人类的女性排卵,也以月为周期,所以有28日为周期的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汇总及复习题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基础知识巩固 *举例说明人体的激素参与生命活动调节 激素有内分泌腺分泌,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不通过导管,直接进入到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部。 垂体:分泌生长激素促进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异常:幼年过多,巨人症;幼年过少,侏儒症。 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生物的发育。异常:幼年不足,发育迟缓,呆小症;成年过少,导致大脖子病。缺乏时可以通过食用含碘的食物来治疗。如海带。 胰岛:分布于胰腺中,分泌胰岛素等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和消化等。缺乏胰岛素,导致细胞吸收和利用血糖的能力减弱,形成糖尿。可通过注射胰岛素制剂来治疗。 卵巢:分泌雌性激素等 睾丸:分泌雄性激素等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主要是神经调节,同时也受激素的调节。 *描述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 脑和脊髓组成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周围神经系统。 大脑:包括左右两个大脑半球,表面是大脑皮层,具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生命活动的功能区——神经中枢。 小脑: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 脊髓:具有反射和传导的功能。(能对外界或体内的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还能将对这些刺激的反应传导到大脑,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 神经:由脊髓发出的神经叫脊神经,分布在躯干、四肢的皮肤和肌肉里。由脑发出的神经叫脑神经,大都分布到头部的感觉器官、皮肤、肌肉等处。 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体上有许多突起,突起有两种:长的突起和短的突起。 *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应当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

2019年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1(练习))同步练习D卷

2019年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1-3)同步练习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 . 下列生命活动中,与植物感应性现象无关的是() A.浸在水中的大豆种子逐渐胀大 B.含羞草的叶受到触碰后叶片合拢 C.松树的根在水源丰富的一侧分布较多 D.酢浆草的叶片在受到光线明暗的刺激后张开或闭合 2 . 一位同学突然抓起一个烫手的馒头后,来不及思考就迅速松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这是一种生来就有的反射,因此不需要通过神经系统B.完成该反射的结构是反射弧 C.松手是在大脑作出判断之前就进行了D.完成该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中 3 . 下列对植物激素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植物激素就是生长素 B.植物激素是植物自身产生的微量物质 C.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D.植物生长发育过程是受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 4 .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其中生来就有的反射为非条件反射.下列反射不属于非条件反射的是A.手受到针刺产生缩手动作B.看到红灯亮停止通行 C.眼睛受到强光刺激发生眨眼D.吃到食物分泌唾液 5 . 下图为“测定反应速度”的探究实验,被试者看到直尺下落时立即用手指捏住直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这一反射的感受器在皮肤上 B.这一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小脑 C.被试者捏尺位置离直尺上端越近,反应速度越慢 D.被试者应至少进行三次实验,然后取最小值作为实验结果 6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感受器是接受刺激并传递刺激的结构 B.感受器是一种信息转换装置 C.皮肤中存在各种感受器,能感受外界各种刺激 D.感受器是接受刺激并产生感觉的结构 7 . 在婴.幼儿时期,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将患() A.侏儒症B.呆小症C.地方性甲状腺肿D.甲亢 8 . 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授予了瑞典和美国的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研究“神经系统中信号传导”机理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的 B.脊髓的传导功能是由脊髓白质内的神经纤维完成的

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汇总

生命活动的调节 专题概述: 一、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植物激素是指由植物体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它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的信息。 2.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实例有顶端优势和根的向地性。生长素起着促进细胞生长的作用,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器官的种类和植物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生长素类似物可用于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促进结实、获得无子果实、促使扦插枝条的生根等。 3.赤霉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细胞分裂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脱落酸的合成部位是根冠、萎蔫的叶片等;乙烯的合成部位是植物体各个部位。 4.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举例 (1)生长素及其类似物:可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可培育无子番茄等无子果实;可作为除草剂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里的双子叶杂草;烟草“打顶”后于伤口处施用生长素类物质,使腋芽积累生长素而抑制其生长,以保证烟草的产量和品质。 (2)乙烯及其类似物:可用于瓜果的催熟。 (3)细胞分裂素及其类似物:可用于瓜果、蔬菜和鲜花的保鲜;促进种子的萌发。 (4)赤霉素及其类似物:使芦苇、莴苣等植株增高,产量增加;促进种子、马铃薯块茎等的萌发。 (5)脱落酸及其类似物:将种子置于流动的河流或溪水中浸泡一段时间,脱落酸随水流走而含量减少,可让水稻种子早发芽。 (6)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培养基中需要加入一定量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以调节细胞的脱分化和再分化。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的用量比可以调控芽的分化和根的形成,这说明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受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 5 易错点分析 (1)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 生长素生长激素 归类植物激素动物激素 本质吲哚乙酸蛋白质 产生植物体具有分生能力的组织分泌腺:垂体 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果实发育;促进生根; 防止落花落果等 促进生长,主要是促进蛋白质合成和 骨的生长

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总结

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总结 591up随身学 https://www.360docs.net/doc/2a16091810.html, 第一节植物的激素调节 名词: 1、向性运动:是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如光、重力等)而引起的定向运动。 2、感性运动:由没有一定方向性的外界刺激(如光暗转变、触摸等)而引起的局部运动,外界刺激的方向与感性运动的方向无关。 3、激素的特点: ①量微而生理作用显著; ②其作用缓慢而持久。激素包括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植物激素:植物体内合成的、从产生部位运到作用部位,并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动物激素:存在动物体内,产生和分泌激素的器官称为内分泌腺,内分泌腺为无管腺,动物激素是由循环系统,通过体液传递至各细胞,并产生生理效应的。 4、胚芽鞘:单子叶植物胚芽外的锥形套状物。胚芽鞘为胚体的第一片叶,有保护胚芽中更幼小的叶和生长锥的作用。胚芽鞘分为胚芽鞘的尖端和胚芽鞘的下部,胚芽鞘的尖端是产生生长素和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和胚芽鞘的下部,胚芽鞘下面的部分是发生弯曲的部位。 5、琼脂:能携带和传送生长素的作用;云母片是生长素不能穿过的。 6、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胚芽鞘的尖端,单侧光刺激胚芽鞘的尖端,会使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发生从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的运输,从而使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多。 7、生长素的竖直向下运输:生长素从胚芽鞘的尖端竖直向胚芽鞘下面的部分的运输。 8、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影响的两重性:这与生长素的浓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一般说,低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高浓度范围内抑制生长。 9、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地积累在侧芽部位,使这里的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的缘故。解出方法为:摘掉顶芽。顶端优势的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实例是棉花摘心。 10、无籽番茄(黄瓜、辣椒等):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籽果实。要想没有授粉,就必须在花蕾期进行,因番茄的花是两性花,会自花传粉,所以还必须去掉雄蕊,来阻止传粉和受精的发生。无籽番茄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2N。 语句: 1、生长素的发现: (1)达尔文实验过程: A单侧光照、胚芽鞘向光弯曲; B单侧光照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

浙教版八年级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浙教版八年级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例1:苹果树不适合在热带地区在中,荔枝则不宜在北方栽种,这里起制约作用的环境因素主要是() A、土壤 B、温度 C、水 D、阳光例2: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根系在沙漠中扎的很深,原因是植物根具有() A、向水性 B、向地性 C、向化性 D、向地性和向水性例3:下列不属于向性运动的是() A、含羞草受触动幼叶下垂 B、向日葵花盘向太阳 C、植物的根向地生长 D、植物的根向水的方向生长例4:荷兰科学家温特与1928年把燕麦胚芽鞘尖端切下,放在琼脂薄片上,约1~2小时之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小块放在去顶的胚芽鞘一侧,然后置于黑暗条件下培养,胚芽鞘逐渐向放置琼脂小块的对侧弯曲生长(如图所示)。该实验结果不能直接证明的问题是() A、胚芽鞘顶端能产生影响生长的物质

B、单侧光使该物质在胚芽鞘内呈不均匀分布 C、该物质能促进胚芽鞘的生长 D、影响生长的物质自顶端向下运输例5:如图表示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变化的反应,请根据图解回答下列问题:(1)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是低浓度_____ 生长,而高浓度______生长;不同器官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反应。(2)枝条扦插繁殖时,适宜的生长素的浓度是 mol/L。若使甘薯迅速育出薯秧,适宜生长素浓度是 mol/L。(3)比较生长素浓度对根、芽、茎的不同影响,可以看出对生长素浓度敏感性程度依次增强的顺序是。随堂练习 1、荷花适于生活在水底泥沼中,而不能在旱地中生活,对此起主要制约作用的环境因素是() A、水分 B、温度 C、阳光 D、土壤 2、对海洋岩礁上的藻类植物进行调查时发现,一般在浅水处生长着绿藻,稍深处是褐藻,再深处的水域中则以红藻为主。直接影响海洋中藻类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阳光 B、温度 C、海水含氧量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三章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知识点总结填空和答案

考点一:植物激素的发现产生与运输:

植物激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1)合成部位: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和______________。化学本质:______________。 (2)分布部位: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相对集中地分布在______________的部分。 (3)运输 (验证极性运输的实验应该如何设计?) ①极性运输:从形态学的______________运输到形态学的______________;极性运输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非极性运输: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进行。 植物的向光性的原因分析:外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二: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理作用?????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 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 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______________此外,生长素能促进果实______________ (2)生长素的作用特性——两重性 表现???? ?浓度:__________促进生长,___________抑制生长器官敏感程度:根>____ >______________器官不同发育程度敏感性:幼嫩>衰老 双子叶植物______单子叶植物。 2、实例:①顶端优势 顶端优势(1)现象:______________优先生长,______________发育受到抑制。 (2)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到侧芽,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______________,发育受到______________。 (3)解除方法:去除顶芽。 ②根的向地性

浙教版科学2019-2020学年 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综合测试(含答案)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 1.植物扦插繁殖时,需要对插枝进行去除成熟叶片、保留芽和幼叶等处理,这样可以促进插枝成活。其原因是() ①芽和幼叶生长迅速,容易成活 ②芽和幼叶储存较多的营养物质 ③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促进生根 ④去除成熟叶片可降低蒸腾作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2016?温州)白尾黄鼠是沙漠地区的一种哺乳动物,它在高温环境下体温的昼夜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动物体温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B. 该动物在6时左右体温达到最低值 C. 该动物在6时至9时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 D. 该动物体温的昼夜变化是对沙漠环境的适应 3.某同学用青菜的幼苗进行了四项实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实验②③对照可以证明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 B. 实验③进行一段时间后,青菜叶片发黄的原因是无光条件叶绿素不能合成 C. 实验④的生长结果可以证明根具有向地性,茎没有背地性 D. 实验①的目的是起对照作用 4.关于生物体温调节的方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蛙、蛇在天气寒冷时,会增加活动量来产热 B. 人类在天气炎热时,皮肤血管扩张,流人皮肤的血液量增多,可以散热 C. 小狗在天气寒冷时,肌肉颤抖,可以产热 D. 水牛在天气炎热时,食欲减退、活动迟缓,可以减少体热产生 5.X和Y在一宗交通意外中受伤。医生发现他俩的脑部都运作正常,但是为了检查两人神经系统的其他部位是否受损,医生给他们进行如表测试。在两人的神经系统中,最可能受损的部位分别是( )

A. X-传出神经;Y-传入神经 B. X-传入神经;Y-传出神经 C. X-传出神经;Y-脊髓 D. X-传入神经:Y-脊髓 6.下列现象与其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A. A B. B C. C D. D 7.图片有助于知识的记忆。某同学记录的有关科学知识与图片对应错误的是( ) A. A图可以表示早饭前进行锻炼后,体内血糖和胰岛素分泌量的关系图 B. B图可表示冷锋过境时,锋面的天气状况。 C. C是反射弧结构,神经传导的方向是A—B—C—D—E D. D图表示植物背光侧生长素分多,背光侧细胞生长快 8.如图为某人饭后四小时内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C点血糖含量高是糖尿病的表现 B. BC段血糖含量上升是因为呼吸作用减弱 C. CD段血糖含量下降是因为胰岛素分泌增加 D. 人体的正常血糖含量为140毫克/100毫升 9.小明在1000米中长跑测试中,大汗淋漓,此时小明() A. 皮肤血管舒张,散热增加 B. 皮肤血管舒张,散热减少 C. 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增加 D. 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

必修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汇总

第二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内环境与稳态 1、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如变形虫)和简单的多细胞动物(如水螅)的细胞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大多数动物体内的细胞必须通过细胞外液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细胞外液:是指动物体内细胞外面的液体,相对于动物体外界环境而言,在机体内部, 因此又叫内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3、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1)血浆与组织液:血浆中的水分和一切能透过毛细血管的物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形成组织液,绝大部分组织液又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渗透到血浆中。 (2)组织液与淋巴:小部分组织液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 (3)淋巴与血浆: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4、不同人体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不同: 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和组织液) 血细胞(血浆)组织细胞(组织液)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淋巴和血浆) 5、内环境的成分: (1)营养成分: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O2等。 (2)调节成分:激素、维生素等。 (3)代谢废物:尿素、CO2等。 注意:(1)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也是内环境成分,抗原抗体结合也发生在内环境中 (2)泪液、汗液、消化液、尿液,它们存在于消化道、尿道等与外界直接相通的管道内,既不是细胞内液,也不是细胞外液。 (3)血红蛋白、细胞内的酶(呼吸作用酶等)、细胞膜上的蛋白质都不是内环境成分 6、稳态是:动物体通过调节反应形成的内部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主要依(靠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来实现,而与稳态维持直接有关的系统(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排泄系统)。 稳态意义: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原因是细胞代谢活动是通过一系列的酶促反应来实现的,而这些反应需要有适宜的温度、PH和一定的离子浓度、底物浓度等条件。 注意: (1)稳态并不意味着固定不变,而是指一种可变的却又相对稳定的状态。 7、维持稳态的实例分析 ①保持温度的相对稳定:产热和散热的平衡。 ②保持O2、CO2浓度的相对平衡:通过呼吸系统吸入氧排出二氧化碳和循环系统的运输。 ③维持血糖平衡:消化系统吸收,循环系统运输,肝脏形成或分解肝糖元,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调节等。④含氮废物的排出:排泄系统(肾脏等)把代谢废物等排出体外。 8、几种典型的内环境稳态失调症: (1)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等 (2)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 (3)渗透压失调——组织水肿等 (4)体温失调——发热、中暑等 9、组织水肿:组织水肿是在不同条件下,人体的渗透压平衡被破坏,组织液浓度升高或血浆、细胞内液浓度下降,使血浆、细胞内液中的水渗透到组织液引起水肿现象。 (1)具体例子: ①过敏反应: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 ②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使组织液浓度升高。 ③营养不良:血浆蛋白或细胞内蛋白质减少,使血浆浓度或细胞内液浓度下降,水分进入组织液。 ④肾小球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使血浆蛋白通过尿液流失,而使血浆渗透压下降引起组织水肿。 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高, 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必修三第一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汇总汇编

更多精品文档第一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相关实验: ①达尔文父子研究结论:苗尖端是感光部位,弯曲的部位在苗尖端下面。 ②波森和詹森的实验及结论:插有明胶片的苗发生向光弯曲现象,插有云母片的苗则不弯曲。证明的确有一种化学物质由苗尖端向下传递。 ③温特实验充分说明,苗尖中确实存在一种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 生长素:其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它是在细胞内由色氨酸合成的。 2、生长素的作用机理:促进细胞的(伸长)生长 3、植物向光生长的愿意:外因:单侧光照射 内因: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造成的(向光侧少,背光侧多) 4、生长素的运输: 尖端:生长素横向运输(向光侧→背光侧) 尖端下部:生长素只能极性运输(主动转运)(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 5、生长素作用的特点: (1)两重性: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器官作用效果不同,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2)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 如: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原理即在于此。(由于重力作用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近地侧浓度高,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大于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因此,茎背地生长,根向地生长。如果是在太空中的空间站中生长,植株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而是水平横向生长。) (3)不同植物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 农业生产中常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做除草剂,除去单子叶作物田中的双子叶杂草6、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侧枝、根也存在此现象) 原理: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枝条上部的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因此侧芽的生长发育受到抑制,从而表现出顶端优势。应用:行道树修剪整枝增加遮阴面积等。 7、活动: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探究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自变量:2,4-D浓度。因变量:插枝生根情况(根的总长度) ①实验原理: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浸泡枝条,促进枝条生根,提高扦插成活率。 ②实验步骤:分组→插枝浸泡→测量根长度→绘制曲线 ③实验结论: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能促进枝条生根,浓度过高会抑制扦插枝条生根。 9、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单独一种植物激素起作用,而是多种植物激素平衡协调作用(他们 的相对浓度)控制着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如:植物组织培养时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比例合适,会分化出根茎叶,两者过少只生长不分化,细胞分裂素太多只分化出茎叶,生长素太多只分化出根。 10、植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植物生长物质或植物生长调节剂:人们常常把天然的植物激素和人工合成的类似化学物质(1)、促进种子萌发、促进生根(特别是用于林木的扦插繁殖): 生长素类等 (2)、无籽果实的形成: 生长素引起无籽果实番茄的形成 赤霉素引起无籽葡萄的形成 (3)、果实的催熟:乙烯 (4)、农产品的储藏保鲜:细胞分裂素 (5)、除草剂的合成与应用:应用最广的是2,4-D用于禾谷类的田间,以杀除双子叶杂草。 11、顶端优势现象中顶芽和侧芽的浓度大小在曲线图中的相对关系下图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