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诊断治疗指南

抑郁症诊断治疗指南
抑郁症诊断治疗指南

抑郁症诊断治疗指南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抑郁症至少有10 %的患者可出现躁狂发作,此时应诊断为双相障碍。另外我们常说的抑郁症,其实是指临床上的重症抑郁症(major depression),人群中有16%的人在一生的某个时期会受其影响。患抑郁症除了付出严重的感情和社会代价之外,经济代价也是巨大的。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4大疾患,预计到2020年,可能成为仅次于冠心病的第二大疾病。

发病原因

迄今为止,抑郁症病因与发病机制还不明确,也无明显的体征和实验室指标异常, 概括的说是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正因为抑郁症目前病因不明,有关假说很多,比较常见公认的病因假设包括:

(1)遗传因素:大样本人群遗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与患病者血缘关系愈近,患病概率越高。一级亲属患病的概率远高于其他亲属,这与遗传疾病的一般规律相符。

(2)生化因素:儿茶酚胺假说:主要指抑郁症的发生

可能与大脑突触间隙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的浓度下降有关; 由于很多抗抑郁剂,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或者选择性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等使用后,虽然大脑突触间隙这些神经递质的浓度很快升高,但抗抑郁的效果一般还是需要2周左右才会起效,因此又有了5-HT和NE受体敏感性增高(超敏)的假说;

(3)心理-社会因素:各种重大生活事件突然发生,或长期持续存在会引起强烈或者(和)持久的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导致抑郁症的产生。

疾病分类

按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根据对社会功能损害的程度抑郁症可分为轻性抑郁症或者重症抑郁症;根据有无“幻觉、妄想,或紧张综合征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又分为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和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根据之前(间隔至少2个月前)是否有过另1次抑郁发作,抑郁症又分为首发抑郁症和复发性抑郁症。

疾病症状

抑郁症临床症状典型的表现包括三个维度活动的降低: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另外一些患者会以躯体症状表现出为主。

具体可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抑郁悲观,与现实环境不相称。程度较轻的患者感到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凡事缺乏兴趣,感到“心里有压抑感”、“高兴不起来”;程度重的可悲观绝望,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之感,患者常诉说“活着没有意思”、“心里难受”等。更年期和老年抑郁症患者可伴有烦躁不安、心神不宁、浑身燥热、潮红多汗等,而儿童和少年可以表现为易激惹。典型的抑郁心境还具有晨重夜轻节律的特点,即情绪低落在早晨较为严重,而傍晚时可有所减轻。

患者本人可能会反馈大脑反应迟钝,或者记忆力、注意力减退,学习或者工作能力下降或者犹豫不决,缺乏动力,什么也不想干,以往可以胜任的工作生活现在感到无法应付;患者不仅开始自我评价降低,有时还会将所有的过错归咎于自己,常产生无用感、无希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甚至开始自责自罪,严重时可出现罪恶妄想(反复纠结与自己一些小的过失,认为自己犯了大错,即将受到惩罚)、反复出现消极观念或者行为。

很多患者没有节食时会伴有食欲下降或者亢进、体重减轻或者增加(例如,一个月内体重变化超过5%),几乎每天都有失眠或睡眠过多,还有一些患者会出现性欲减退,女性患者会出现月经的紊乱。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国文化的特点,一些患者的情

感症状可能并不明显,突出的会表现为各种身体的不适,以消化道症状较为常见,如食欲减退、腹胀、便秘等,还会有头痛、胸闷等症状,患者常常会纠缠于某一躯体主诉,并容易产生疑病观念,进而发展为疑病、虚无和罪恶妄想,但内科检查却发现没有大的问题,相应的治疗效果也不明显。

疾病危害

处于抑郁状态的患者本人承受着精神甚至躯体的极

大痛苦,影响生活治疗,影响患者的家庭或者职业功能,并且抑郁症自杀风险很高,一旦患者疑似有抑郁症,需引起患者及家人的重视,及时去精神卫生机构进行专业诊断和治疗。需要特别指出的抑郁症一经识别最好接受及时、充分彻底的治疗(即急性期治疗获得临床痊愈,并有充分的巩固治疗和维持治疗),否则会导致疾病的慢性化、难治化。

诊断鉴别

与很多内外科疾病不同的是,由于抑郁症目前病因未明,因此临床至今还没有一种或者一系列的检查或者化验可以进行诊断,一些症状评估的量表可有助于医生对抑郁症状严重程度有量化的参考,但并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

抑郁症目前诊断还是以临床诊断为主,因此诊断需要到正规医院进行专业判断,确诊为抑郁症需要有2位精神

科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者均一致诊断为抑郁症才能确诊。目前国内常用的重性抑郁发作诊断标准包括CCMD —3标准和美国精神障碍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诊断标准。

CCMD—3抑郁发作诊断标准

抑郁发作以心境低落为主,与其处境不相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某些病例的焦虑与运动性激越很显著。

【症状标准】以心境低落为主,并至少有下列4项:

(1)兴趣丧失、无愉快感;

(2)精力减退或疲乏感;

(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4)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

(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

(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

(7)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8)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

(9)性欲减退。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病程标准】

(1)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2周。

(2)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分裂症的诊断。若同时符合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在分裂症状缓解后,满足抑郁发作标准至少2周。

【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抑郁

疾病预后

大部分抑郁症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程迁延,反复发作,所以首次抑郁发作治疗及时彻底至关重要。第一次抑郁发作且经药物治疗临床缓解的患者,药物的维持治疗时间多数学者认为需6月~1年;若为第二次发作,主张维持治疗3~5年;若为第三次发作,应长期维持治疗。维持治疗的药物剂量多数学者认为应与治疗剂量相同,亦有学者认为可略低于治疗剂量,但应嘱患者定期随访。并发症

抑郁症,特别是其主要类型,有躁狂抑郁交替发作的双相型抑郁,其根本发病原因未明,所以目前还谈不上有效的病因预防。各个年龄的躯体疾病,酗酒,吸毒,乱用药等不良生活方式,都可以导致抑郁发病,那么,防止这些“体因性”的因素侵害人体,保持身体健康,就可以减少抑郁症的发生,因此身体内脏疾病患者,外科手术以及有严重慢性疾病的人,都应作为抑郁症预防重点人群。由于精神刺激引起的一大组“心因性”抑郁症,应该说

专家访谈-抑郁症

了解抑郁症 许志平 一、抑郁症有哪些主要症状? 1、情绪症状:持续的心境低落及愉快感丧失,可以表现闷闷不乐直至生不如死感,悲观绝望,过分的内疚和自责;兴趣和精力减退。常常伴有焦虑情绪。 2、认知症状:曲解的认知行为模式:消极的看待自我、世界和未来;注意力涣散和记忆减退,可能会误诊为“痴呆”。有时会伴有幻觉和妄想。 3、躯体不适症状:是抑郁症患者常见的主诉,如性质不一的躯体疼痛感,各器官系统的不适:乏力、心慌、胸闷、气短及腹部不适等,但不适感通常是模糊的,部位、性质及程度变化不定,缺乏特异性,躯体及辅助检查正常。 4、生物学症状:睡眠、食欲及性欲的改变。 二、如何初步判断是否患了抑郁症? 1、上述症状至少持续存在2周以上; 2、上述症状导致患者出现显著的精神痛苦或者功能损害。 3、要明确可能导致抑郁的躯体疾病、活性物质及药物。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脑血管病、多发性硬化及脑退行性病等。 三、抑郁症常见吗? 是一种常见病,据国际上流行病学调查,抑郁症终生患病率从7.8%到17.1%不等。平均发病年龄为20-30岁,成年女性患抑郁症的比例是男性2倍,老年人群的患病率将近25%。内科住院患者中有22%-33%诊断患有抑郁症及相关心里障碍。 四、抑郁症的危险因素或者病因有那些呢? 抑郁症的发生与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有关,在有的病例中某些因素是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 1、与遗传素质密切相关:调查发现大约将近或者超过50%的患者有抑郁症家族 史,亲属同病率远高于一般人群,血缘关系越近患病风险越高,目前认为是多基因遗传方式。 2、性别因素:成年女性患抑郁症的比例是男性2倍,性别差异可能与以下因素 有关,女性生命过程中要经历数次体内性激素的显著变化,女性生活更为艰难,遭遇负性生活事件更多,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 3、与儿童期的不良经历密切相关:儿童期父母离世,缺乏父母关爱,受到虐待, 父母过分严厉,成长环境封闭,缺乏社会交往等。 4、性格因素:一些性格特征可能与抑郁症发生相关,如追求完美,道德感过强, 谨小慎微,过分看重工作成效而不顾乐趣和人际交往,容易紧张和忧虑,社交场合过分担心被指责和拒绝等。 5、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婚姻状况不良,社会经济地位低,重大突发的或者持续 的负性生活事件,负性生活事件为丧失和受屈辱性质,都是抑郁症的重要危险因素。 6、其他因素。越来越多的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影像学及分子遗传学等研究 证据表明,抑郁症可能是一种生物学疾病。 五、抑郁症的治疗手段有哪些呢? 综合性的治疗手段,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等,大多数患者的治疗是有效的。 六、社会上对抑郁症的几个认识误区。

2010版美国抑郁症治疗指南要点介绍

2010版美国抑郁症治疗指南要点介绍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赵靖平 2010年10月,美国精神病学学会(APA)发布了第3版抑郁症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2010 APA 重性抑郁障碍的治疗指南(第三版)],这是继2000年第2版抑郁症治疗指南发布后十年来的再次更新,通过搜集MEDLINE数据库1999年1月至2006年12月发表在PubMed的文献及在Cochrane系统数据库搜集的168篇荟萃分析,在第2版的基础上增加了最新的循证证据和治疗观念。2010版指南对抑郁症的治疗提出了10条建议,分别为:(1)确定治疗方案并坚持治疗; (2)全面的精神病学评估(病史、症状等);(3)评估患者的安全性(如自杀风险); (4)建立适当的治疗环境;(5)评估功能损害和生活质量;(6)与其他专科医生协调患者的治疗方案;(7)监控患者的精神状态;(8)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9)强化治疗;(10)提供患者及家庭教育。2010版指南在第2版8项建议的基础上,增加了“与其他专科医生协调患者治疗方案”和“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2个建议,而且对每项建议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指南的篇幅由第2版的78页增加为第3版的152页。2010版指南分为A、B、C 3个部分,A部分为“治疗推荐”;B部分为“资料背景及利用的证据信息”,提供抑郁症的主要概述及流行病学等;C部分为“将来研究需求”。以下主要对A部分进行介绍,供临床医师参考。 一、精神病学评估 1.抑郁症的完整诊断评估应包含:(1)当前疾病的病史和症状;(2)精神疾病史:包括躁狂症状、既往和目前的治疗(药物持续时间和剂量)、对治疗的反应;(3)全科医疗史;(4)药品使用史,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和其他保健品;(5)物质使用史和物质使用障碍治疗史;(6)个人史(例如心理发展、对生活变化的反应、重要生活事件);(7)社会、职业和家族史;(8)精神检查;(9)躯体检查(由精神科医生或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进行);( 10)诊断试验,用于排除其他可能导致抑郁症状的全科医学因素。 2.评估患者的安全性:(1)必须对患者的自杀风险进行评估;(2)如果患者表现出自杀或杀人的观念、意图或打算,则需要密切监控;(3)如果自杀风险显著,应住院治疗。 二、建立适当的治疗环境 1.决定最大可能地保障安全、促进患者改善、最少限制的治疗环境。 2.考虑患者如下情况:(1)临床情况,包括症状严重程度、并发的精神科或全科医学情况和功能水平;(2)可利用的支持系统;(3)适当地照料自己、向精神

中国心理现状:年轻人的抑郁

中国心理现状:年轻人的抑郁 在中国,哪个人群活得最抑郁?相信不同年龄阶段、社会阶层的读者内心会有不同的答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一项研究表明,20岁至30岁的人群精神压力最高,年轻人这一人群成为各年龄段压力之首。经查据相关资料,目前尚不能断言中国的年轻人是抑郁症患者最庞大的群体,但我们需要警惕一个新现象:中国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年轻化。 在别人眼中,本该意气风发、乐享韶华的年轻人,为什么会受困于抑郁症呢? 被抑郁症吞噬的年轻人 早在2009年,加拿大学者费立鹏在《柳叶刀》上发表文章,称中国抑郁症的患病率为6.1%,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抑郁症的发病率为3.1%。国内抑郁症的发病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发病率近年来呈逐年上升趋势。按照6.1%的发病率折算,国内抑郁症患者已达到9000万,无疑是抑郁症的重灾区。而据国内媒体报道,中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其中一半以上患有抑郁症。抑郁症带来的严重后果值得关注。 年轻人的“中国特色”式压力 国内抑郁症年轻群体的扩大,与他们处于前所未有的社会环境和时代因素密切相关。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转型期不同职业群体主要社会应激源与心理健康研究”课题组对十余种不同职业人群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根据参与者的反馈,研究人员将他们面对的压力归纳为十个方面,包括社会环境、工作压力、个人成就、经济收入、人际关系、社会支持、家庭、住房、子女和个人生活。研究结果还表明,20岁至30岁的人群精神压力最高。 其中,他们面对的社会环境压力主要是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带来的,这也被认为是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特色压力”。 20岁至30岁的人群处于面临毕业、职场奋斗初期,人生的格局还尚未稳定,而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年轻人对于未来的迷茫和焦灼感进一步加剧,这些不良感受会进而诱发抑郁症。在目前的社会转型期,因为经济体制和劳动组织制度的改革,各种性质不同机构的雇员所面临的工作压力、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强。特别是处于北上深一线城市的年轻人,人才的竞争更为激烈,技能和信息的更新也让他们的神经难以松懈。 再加上如今社交网络盛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为便捷,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界限。24小时随叫随到,加班加点已成为许多职场人的常态。研究已经表明,过

2019中国抑郁症人数

2019中国抑郁症人数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披露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3.5亿人罹患抑郁症,近十年来患者增速约18%。 根据估算,目前为止中国泛抑郁人数逾9500万。 截至2019年12月: 新浪微博「抑郁」相关话题累计阅读4.5亿; 百度「抑郁」相关贴吧累计发帖2700万; 知乎「抑郁」相关问题关注量82万。 抑郁症及其临床表现 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抑郁症是抑郁障碍的一种典型状况,符合抑郁发作标准至少2周,有显著情感、认知和自主神经功能改变并在发作期间症状缓解。 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核心症状及其他相关症状,核心症状主要为心境低落、兴趣丧失以及精力缺乏。抑郁障碍患者在心境低落的基础上常常伴有其他认知、生理以及行为症状,如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反应迟钝、行为活动减少及疲乏感。全球预计超过3亿人患抑郁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17年发布的《抑郁症及其他常见精神障碍》(Depression and Other Common Mental Disorders)报告,目前世界范围内预计有超过3亿人饱受

抑郁症的困扰,全球平均发病率在4.4%左右。 1. 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女性平均发病率为5.1%,高于男性的3.6%; 2. 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55-74岁的男性抑郁症患病率超过5.5%,55-74岁的女性抑郁症患病率超过7.5%。60-64岁女性为高危人群,发病率接近8%; 3. 低收入国家/地区的发病率高于其他国家/地区。 中国有超过9500万抑郁症患者 2019年,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悦勤教授等在《柳叶刀·精神病学》发表研究文章,对中国精神卫生调查(CMHS)的患病率数据进行了报告。 在中国,抑郁症的终身患病率为6.9%,12个月患病率为3.6%。根据这个数据估算,到目前为止,中国有超过9500万的抑郁症患者。 中国女性抑郁症患者占65% 女性患者占据了总患者数的六成以上,除此之外,女性患者在通过身边亲友、病友社群、各种社交渠道上分享和主动寻求治疗的意愿也比男性患者高。 67%的抑郁症患者超过35岁 35岁以上患者占据了总患者比例的67%,但低龄患者通过搜索引擎等渠道对抑郁症的了解意愿正在高速增加,存在患者低龄化的趋势和隐患。

抑郁症案例分析

抑郁症案例分析 案例介绍: 徐某,男,19岁,某中学高二年级的学生。出身于知识分子世家。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中,该生的家属大部分受到冲击,其中受迫害致死的3人,徐某的父亲则在“文革”中因受冲击而患精神分裂症。 徐某本人从小就有受歧视感。上小学时,他曾听邻居说过:“这孩子可怜,爸爸是精神病。”听到这种议论,他当即便产生了自卑的想法,觉得“世上哪有我这样不幸的人”。进入初中后,他认为父亲有病是家丑,不敢让父亲出席学校召开的家长会。由于徐某学习成绩不佳,初一时经常受到老师惩罚,并被老师封为班里的“第二号呆子”。为此,他非常恨老师,同时自卑感进一步加剧。初二时,他得了慢性肾炎,只好休学一年。重新复学后,学习成绩仍不见起色,身体状况也一直不好。他渐渐地感到,自己离班级、离同学越来越远。随着年龄增长,看到同学们各有所乐,徐某的无用感、无助感进一步强化,但他同时又认为,周围的同学、老师都具有小市民习气,他们不可能理解自己的行为。虽然有腰酸、背痛、头晕、头疼及乏力等症状,他也不愿到医院进行检查。 从初三开始,徐某便产生了想死的念头,并具体设想了如何去死,但缺乏勇气。进入高中后,他的状况依旧,一切均无好转。他对社会、对家庭、对人生、对自己都失去了信心,悲观丧气,提不起精神上学,也不想上学,觉得自己是社会中多余的成员,还是死了为好。下面是他自己的一段诉说:“我从小受歧视,养成内向的性格。我自卑又自尊,很留意别人对我的评价。我什么都不行,包括身体、成绩、家庭。同学们对社会充满希望,我却很悲观。世上小人太多,话说多了就会遭到歧视。我不敢反驳别人,见人低着头走,我要保护自己。我身体不好,痛苦多,随它去,死了算了。达尔文说‘适者生存’,我不适就让社会淘汰吧。我是过一天算一天,还上什么学,死了好!但我母亲对我好,我不能死在她前面(哽咽),我为母亲而活着。” 案例分析: 徐某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很留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评价过低。他有腰酸、背痛、头晕、头疼及乏力等症状,产生了精神疲乏感。此外,他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并具体设想了如何去死,而且他对一切都没有兴趣,也不愿意上学。所有这些行为表现都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而且已经达到了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因此,徐某患的是抑郁症。 徐某的抑郁症主要是由于长期的社会不良因素的刺激。特殊的政治背景对徐某幼小的心灵的影响,家庭气氛的长期压抑,老师的责罚与刺伤,使他心中产生了阴影,对社会形成悲观的看法。在其人格的发展中,自卑、自暴自弃等性格上的弱点,对徐某的抑郁倾向的形成也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在抑郁症的心理治疗中,认知—行为治疗、短程动力治疗和人际治疗疗效比较理想。对于徐某,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1)耐心倾听,使其充分发泄压抑多年的苦闷。当然,耐心倾听的前提是要充分得到他的信任感。(2)引导他正确认识社会、家庭和自己。我们可以举出大量的例子,说明他的遭遇并不是唯一,也不是最惨的。通过认知调整,使他已有的一些模糊认识和不合理的观念得到澄清。(3)通过智力测验和人格测验发现他的长处,鼓励他振作起来,从而多方面感受人生的价值。(4)及时与家长和学校取得联系,尽量改善他的外部心理环境。让他的母亲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关心他,创造一个关心体贴的家庭氛围。同时让他的老师多给他创造可以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不让他有孤立的感觉。

抑郁障碍防治指南

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丛书 抑郁障碍防治指南 主编单位中华医学会 前言 由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和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牵头,编写《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现已完成的是:精神分裂症、抑郁障碍、双相障碍、老年期痴呆和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它们是《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中规定的重点疾病。 精神分裂症及双相障碍(旧称躁狂抑郁症),无疑是目前我国精神科服务的重点,且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我国专科服务的重点病种。抑郁障碍,则包括一组以情绪低落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患病率相当高,正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以上三类精神疾病,均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造成主要劳动力年龄段(15~45岁)的十大主要致病病种。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期痴呆将为今后一段时期中,致残率增长最快的精神障碍。ADHD(旧称多动症),则为儿童最常见的精神障碍。 本《指南》参考和借鉴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指导建议,国际精神药物治疗规程委员会(IPAP)以及美国哈佛医学院的专家也多次提出咨询建议。在格式方面则参照卫生部和高血压联盟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行本)。 本《指南》的指导思想之一是:精神分裂症、抑郁障碍、双相障碍和ADHD的发生和发展,都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们的防治必须采取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措施。合适的精神药物治疗对上述疾病有肯定的效果,但是不能忽视也不能偏废心理社会干预。老年期痴呆虽以生物学因素为主,但在干预方面,社会心理干预仍占重要地位。 本《指南》的另一指导思想是上述各类精神障碍,都呈慢性或慢性发作性过程,因而需要全病程防治。在病程的不同阶段,采用以人为本的不同措施。在《指南》的编写中,还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和现实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与我国情况相应的卫生经济学原则。 《指南》的读者主要是在第一线服务的精神卫生工作者,包括专科医师、通科医师、综合医院心理科医师、临床社工师以及精神卫生管理人员。 本《指南》的起草委员会,包括来自全国各省市的50余名精神科临床及精神卫生预防管理的专家。老年期痴呆部分,还邀请神经科和老年科专家,参与编写和审稿。 精神分裂症、抑郁障碍和双相障碍防治指南的试行本,于2003年9月推出。承全国同道在试行中,提出不少宝贵意见和建议,成为本《指南》修改和定稿的重要参考依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竭诚期望大家在本《指南》的实施中,继续批评指正,使《指南》日臻完善。 张明园舒良 2006年9月 1抑郁障碍的概念 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临床表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抑郁障碍主要包括:抑郁症、恶劣心境、心因性抑郁症、脑或躯体疾病患者伴发抑郁、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伴发抑郁、精神病后抑郁等。 抑郁症至少有l0%的患者可出现躁狂发作,此时应诊断为双相障碍。 2抑郁障碍的流行病学及防治现状 2.1 国际抑郁障碍流行病学 抑郁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已有大量报道,由于抑郁症诊断概念及分类上的意见分歧,特别是早期的研究未将单相抑郁症和双相障碍分开,故所报道的患病率和发病率数字相差甚远。1984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在流行病学责任区

产后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的专家共识(完整版)

产后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的专家共识(完整版) 第一部分产后抑郁障碍的概述 一、产后抑郁障碍的概念及流行病学 1.概念:产后抑郁障碍(postpartumdepression/puerperal depression,PPD;或postnatal depression,PND)的概念最早由Roland, M. (1950)提出。随着半个多世纪以来对PPD认识的不断加深,目前认为PPD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特发于女性产后这一特殊时段的抑郁症(majordepressive disorder, MDD),有时也包括延续到产后或在产后复发的MDD。 对于PPD起病时间的界定,从产后1天至产后12个月都有提及,甚至认为可以发生在产前。美国精神障碍分类与第四版诊断标准(DSM Ⅳ)将PPD的起病时间定为产后4周内;但在2013年5月新颁布的DSM5中已取消PPD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围生期抑郁(peripartum depression),特指从妊娠开始至产后4周内发生的MDD。 2.流行病学:由于诊断标准、设计方法、研究时间、抽样方法、样本来源及社会人口学资料等不同,PPD患病率的报道存在很大差异。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西方发达国家PPD的患病率为7%~40%。亚洲国家PPD患病率为 3.5%~63.3%。我国报道的PPD患病率为1.1%~

52.1%,平均为14.7%,与目前国际上比较公认的PPD10%~15%的患病率基本一致。 PPD首次发作后约半数以上会在未来的5年内出现再次发作,有1/3的患者甚至在第1年内再次发作。而且随着复发次数的增多,复发风险也在加大。 二、产后抑郁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 涵盖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危险因素。相关性最强的因素为既往精神疾病史、阳性家族史、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相关性中等的因素为个体心理因素、婚姻关系;相关性较弱的因素有产科因素、社会经济状况;几乎无相关性的因素有:产妇的年龄、文化层次、妊娠的次数、与配偶关系的时间长短。 最近几项综述研究,证实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失调对某些产妇发生PPD起到一个重要的作用。产后雌二醇及孕酮的迅速撤离是某些易感产妇发生PPD和产后心绪不良的原因。 三、产后抑郁障碍的危害 1.对产妇的危害:PPD患者可以出现自伤、自杀行为;不利于产妇精力、体力恢复;增加产妇滥用药物或酒精的风险;导致共患的躯体病或产后并发症恶化或慢性化。

中国抑郁症治疗的现状

中国抑郁症治疗的现状 1、抑郁症负担及诊治现状 抑郁症是一种全球范围内高患病率的疾病,平均患病率超过4%,在中国有超过4000万的抑郁症患者。 据世界卫生组织2011 年发表的调查表明,我国每10万人享有0.06 所精神专科医院,14.72 张病床位(包括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1.53 位精神科医师,2.65 位精神科护士,和0.18 位心理治疗师。抑郁症在中国不仅负担沉重,识别率、治疗率也很低。仅有4%的抑郁症患者被内科医师识别,仅有3%的抑郁症患者接受了抗抑郁治疗。 目前抗抑郁症治疗的主要手段仍是使用抗抑郁药,不可否认其在临床中的效果,但仍有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起效缓慢、起效滞后; 治疗缓解率较低(30%的患者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后仍达不到缓解); 平均治疗时间较短(大部分患者在治疗6个月之内停药);

复发率高,高达40%~85%; 功能损害严重。 2、面对抑郁症我们能做什么? 一、规范化治疗疗程 随着抑郁症的反复发作,症状纷繁复杂且愈发严重,治疗后缓解时间逐渐缩短。在临床治疗中应秉持足量足疗程和全程治疗的原则。 二、重视患者报告的治疗结局,重视功能恢复。 抑郁症治疗的目标从「有效」经过「临床治愈」到达了重视「功能恢复」的阶段。关于抑郁症的治疗结局,功能康复比症状消失更为重要。 功能康复包括: 积极心理健康(如乐观、有活力、自信);

回复到自己从前的状态; 工作、家务和学业能力恢复到既往水平; 能够控制情绪; 参与并享受与亲朋好友的人际交往; 抑郁症状(包括残留症状)消失。 三、量化治疗(Measurement-Based Care,MBC) 量化治疗指采用系统的评估工具以检测治疗进程从而指导治疗方案选择的方法,是根据治疗指南以及抑郁症治疗的循证依据进行量化评估后制定相应治疗方案。因此采用系统的评估工具以检测治疗进程而指导治疗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重视多层次的机制研究,临床研究与机制研究的结合

抑郁症诊断治疗指南

抑郁症诊断治疗指南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抑郁症至少有10 %的患者可出现躁狂发作,此时应诊断为双相障碍。另外我们常说的抑郁症,其实是指临床上的重症抑郁症(major depression),人群中有16%的人在一生的某个时期会受其影响。患抑郁症除了付出严重的感情和社会代价之外,经济代价也是巨大的。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4大疾患,预计到2020年,可能成为仅次于冠心病的第二大疾病。 发病原因 迄今为止,抑郁症病因与发病机制还不明确,也无明显的体征和实验室指标异常, 概括的说是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正因为抑郁症目前病因不明,有关假说很多,比较常见公认的病因假设包括: (1)遗传因素:大样本人群遗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与患病者血缘关系愈近,患病概率越高。一级亲属患病的概率远高于其他亲属,这与遗传疾病的一般规律相符。 (2)生化因素:儿茶酚胺假说:主要指抑郁症的发生

可能与大脑突触间隙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的浓度下降有关; 由于很多抗抑郁剂,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或者选择性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等使用后,虽然大脑突触间隙这些神经递质的浓度很快升高,但抗抑郁的效果一般还是需要2周左右才会起效,因此又有了5-HT和NE受体敏感性增高(超敏)的假说; (3)心理-社会因素:各种重大生活事件突然发生,或长期持续存在会引起强烈或者(和)持久的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导致抑郁症的产生。 疾病分类 按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根据对社会功能损害的程度抑郁症可分为轻性抑郁症或者重症抑郁症;根据有无“幻觉、妄想,或紧张综合征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又分为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和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根据之前(间隔至少2个月前)是否有过另1次抑郁发作,抑郁症又分为首发抑郁症和复发性抑郁症。 疾病症状 抑郁症临床症状典型的表现包括三个维度活动的降低: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另外一些患者会以躯体症状表现出为主。

2016中国强迫症防治指南

2016中国强迫症防治指南:精编版 为了帮助临床医生提高强迫症的诊疗技能,自2014年开始,经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常委会批准,成立了《中国强迫症防治指南》(简称为《指南》)编写组,历经2年多完成了《指南》编写,最终由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常委会批准发布。 《指南》的读者主要为临床一线工作的精神卫生从业人员,包括精神科专科医师、全科医师、综合医院心理(心身)科及其他各科医师、精神科护理人员、临床社工师以及精神卫生管理人员。 强迫症在世界围的终身患病率为0.8%~ 3.0%,发病具有鲜明的社会-心理-生物模式特征。尽管强迫症致残性较高、治疗方式选择较多,但很多患者却不寻求医治。加强对患者及家属关于疾病治疗知识、药物治疗知识、心理咨询和治疗以及治疗预期等的教育,面向公众进行有关强迫症的疾病病因、症状特点、治疗方式与预后,特别是患者隐藏的痛苦的正常化教育,可以帮助社会和患者改变对强迫症的歪曲认知,缓解患者的病耻感,提高人群对强迫症及其表现的知晓率,增加就诊率。 临床症状、评估与诊断 一、临床症状 强迫症状的主要特点是反复或重复出现的想法或行为,明知不合理或是过分的但难以控制或摆脱,需要通过重复或反复确认来减轻痛苦。强迫可涉及各个心理活动领域,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感、动作和行为,以及人际关系等。临床上一般分为强迫思维(或意象)和强迫行为(或动作)两方面。 1. 强迫思维 指反复进入头脑中的不需要的或闯入性想法、怀疑、表象或冲动。它的出现令人痛苦、矛盾和自我失调(常与其个人价值观敌对或相悖)。患者常认为这些闯入性思维是不可理喻或过分的,并试图抵制;但也有少部分患者的强迫思维达超价观念或妄想程度。强迫思维一般包括:怕脏,怕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需要对称、精确、有序,对的关注或对道德的思考等。常见形式有强迫联想、强迫回忆、强迫疑虑、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对立思维等。需要注意的是,强迫思维并不涉及广泛性焦虑障碍中出现的日常烦恼和担忧、抑郁障碍中的消极观念、进食障碍中对体重与体型的恐惧、体像障碍(躯体变形障碍)中的外貌感知缺陷,或者疾病焦虑障碍中疾病先占观念和对疾病的恐惧等。 2. 强迫行为 指重复的行为或者心理活动,一般继发于强迫思维或受其所驱使;多为非自愿的,但又很少被克制。强迫行为可表现为外显或可察觉到的,如反复检查或洗涤;也可表现为隐匿或不易察觉到的,如心里重复特定的数字、词或短语。强迫行为一般包括:强迫洗涤、强迫检查、强迫计数、强迫承认、强迫重复、强迫祈祷、强迫触摸、强迫敲打、强迫摩擦、强迫询问、强迫仪式动作、强迫性迟缓,以及强迫性回避等。需要注意的是,强迫症的强迫行为本身并不使人愉悦,甚至是令人苦恼的,这一点有别于与即时满足相关的冲动行为(如购物、赌博、性变态等)。"仪式"与强迫行为同义,但常指行为活动。强迫症患者有时存在无休止重复的心理活动,如患者以"兜圈子"来形容其无外显强迫行为但反复思考某一问题。 3. 其他症状 (1)强迫情绪:强迫思维或行为可以引起明显的情绪反应,如焦虑、抑郁及恐惧,并且因为强迫的表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 1抑郁障碍的概念 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 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临床表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 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 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抑郁障碍主要包括:抑郁症、恶劣心境、心因性抑郁症、脑或躯体疾病患者伴发抑郁、精神活性物 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伴发抑郁、精神病后抑郁等。 抑郁症至少有10%的患者可出现躁狂发作,此时应诊断为双相障碍。 2抑郁障碍的流行病学及防治现状 2.1国际抑郁障碍流行病学 抑郁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已有大量报道,由于抑郁症诊断概念及分类上的意见分歧,特别是早期的 研究未将单相抑郁症和双相障碍分开,故所报道的患病率和发病率数字相差甚远。1984美国国立卫生研 究所(NIH)在其建立的流行病学调查地区(epidemiologic catchmentarea,ECA)进行调查,发现抑郁症的 终生患病率为4.9%,恶劣心境为3.3%(Regier,1988)。1994年的另一项调查表明,抑郁症的终生患病 率为17.1%,(其中男性为12.7%,女性为21.3%),恶劣心境为6%(Kessler,1998)。世界卫生组织 (WHO,1993)的一项以15个城市为中心的全球性合作研究,调查综合医院就诊者中的心理障碍,发现患抑 郁症和恶劣心境者达12.5%。在10个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黎巴嫩、韩国、中国台湾等)的对 38 000个体的社区调查,发现各国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相差悬殊,中国台湾仅为1.5%,而黎巴嫩高达 19.0%;年发病率在中国台湾为0.8%,美国新泽西则为5.8%(Myra,1996)。 2.2我国(包括台湾及香港)抑郁障碍流行病学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精神病学界对心境障碍的诊断概念狭窄,诊断率过低。由于ICD-9及DSM-

2016中国强迫症防治指南

中国强迫症防治指南:精编版 为了帮助临床医生提高强迫症地诊疗技能,自年开始,经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常委会批准,成立了《中国强迫症防治指南》(简称为《指南》)编写组,历经年多完成了《指南》编写,最终由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常委会批准发布. 《指南》地读者主要为临床一线工作地精神卫生从业人员,包括精神科专科医师、全科医师、综合医院心理(心身)科及其他各科医师、精神科护理人员、临床社工师以及精神卫生管理人员. 强迫症在世界范围内地终身患病率为~,发病具有鲜明地社会心理生物模式特征.尽管强迫症致残性较高、治疗方式选择较多,但很多患者却不寻求医治.加强对患者及家属关于疾病治疗知识、药物治疗知识、心理咨询和治疗以及治疗预期等地教育,面向公众进行有关强迫症地疾病病因、症状特点、治疗方式与预后,特别是患者隐藏地痛苦地正常化教育,可以帮助社会和患者改变对强迫症地歪曲认知,缓解患者地病耻感,提高人群对强迫症及其表现地知晓率,增加就诊率. 临床症状、评估与诊断 一、临床症状 强迫症状地主要特点是反复或重复出现地想法或行为,明知不合理或是过分地但难以控制或摆脱,需要通过重复或反复确认来减轻痛苦.强迫可涉及各个心理活动领域,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感、动作和行为,以及人际关系等.临床上一般分为强迫思维(或意象)和强迫行为(或动作)两方面. . 强迫思维 指反复进入头脑中地不需要地或闯入性想法、怀疑、表象或冲动.它地出现令人痛苦、矛盾和自我失调(常与其个人价值观敌对或相悖).患者常认为这些闯入性思维是不可理喻或过分地,并试图抵制;但也有少部分患者地强迫思维达超价观念或妄想程度.强迫思维一般包括:怕脏,怕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需要对称、精确、有序,对宗教地关注或对道德地思考等.常见形式有强迫联想、强迫回忆、强迫疑虑、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对立思维等.需要注意地是,强迫思维并不涉及广泛性焦虑障碍中出现地日常烦恼和担忧、抑郁障碍中地消极观念、进食障碍中对体重与体型地恐惧、体像障碍(躯体变形障碍)中地外貌感知缺陷,或者疾病焦虑障碍中疾病先占观念和对疾病地恐惧等. . 强迫行为 指重复地行为或者心理活动,一般继发于强迫思维或受其所驱使;多为非自愿地,但又很少被克制.强迫行为可表现为外显或可察觉到地,如反复检查或洗涤;也可表现为隐匿或不易察觉到地,如心里重复特定地数字、词或短语.强迫行为一般包括:强迫洗涤、强迫检查、强迫计数、强迫承认、强迫重复、强迫祈祷、强迫触摸、强迫敲打、强迫摩擦、强迫询问、强迫仪式动作、强迫性迟缓,以及强迫性回避等.需要注意地是,强迫症地强迫行为本身并不使人愉悦,甚至是令人苦恼地,这一点有别于与即时满足相关地冲动行为(如购物、赌博、性变态等)."仪式"与强迫行为同义,但常指行为活动.强迫症患者有时存在无休止重复地心理活动,如患者以"兜圈子"来形容其无外显强迫行为但反复思考某一问题. . 其他症状 ()强迫情绪:强迫思维或行为可以引起明显地情绪反应,如焦虑、抑郁及恐惧,并且因为强迫地表现浪费大量时间,往往影响患者地日常功能,表现为效率降低、生活质量下降、疏于自我照顾、回避某些环境和情景,甚至强迫他人顺从自己地强迫表现而干扰他人生活.()抽动症状:儿童青少年起病地强迫症患者中,常合并存在抽动等肌肉运动异常表现.一般而言,抽动之前会出现局部躯体不适感,且抽动后可缓解.运动抽动症状包括发声抽动、局部肌肉或肢体地抽动以及不自主重复行为(如鼓掌或抚摸某物品等).如果该行为被重复了某一确定地次数或按一定地顺序实施,或者发生在固定地时间,继发于强迫思维,以及患者试图减轻焦虑或防止危害,则该行为是强迫行为而非抽动.()其他:长期病程地患者往往有人格和行为方式(如动作迟缓)地改变. 二、临床评估 . 症状评估

抑郁症现状研究

抑郁症现状研究 一、前言: 抑郁症是严重精神疾病之一,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疾病负担及高自杀死亡率。它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心境障碍或情感性障碍,是一组以抑郁心境、自我情境为中心的临床症状。它包括多种症状与体征,其中躯体方面主要表现为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疲劳感、精神运动性迟缓或激越;心理方面主要表现为丧失自尊、有自罪感,注意力不集中,有自杀自伤[3]想法等。虽然抑郁症的病因未完全清楚,但其发生、发展及转归均与生物、心理及社会因素有关。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工作和生活的节奏也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承受不住来自各方的压力而导致抑郁症,如产前抑郁、产后抑郁、青少年抑郁、老年抑郁以及各种疾病原因引起的抑郁症。抑郁症不仅影响患者自身的生活及身心健康,也间接影响其家人的生活及身心健康。因此对于抑郁症现状与治疗方式研究,对保证人们健康,正常,高水平的生活质量(物质、精神)有重大意义。 二、现状 据全球疾病负担调查估计,到2020年重性抑郁所导致的功能残疾将仅次于缺血性心肌病,位居第二,因此,应该重视抑郁症的治疗。心理干预在抑郁症的治疗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目前抑郁症患者达3000万。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中国继心血管病后的第二大疾病。全球处方量最多的10种药品中,抗抑郁药占了3种。 三、基本症状 抑郁症最基本的症状为:悲伤,焦虑,兴趣缺乏(通常最值得高兴的事情在患者看来都是没有愉快感),失眠(早醒),食欲下降,过度自责,精力疲惫,注意力不集中,每天情绪波动,其中早上感觉最糟是本病特点。 抑郁心境是抑郁症患者最主要特征,轻者自卑、心情不佳、自觉身体疲倦、力不从心、回避社交活。重者情绪低沉、有自杀倾向闭门独居、甚至连个人卫生都不能顾及。 抑郁症的症状表现多样,包括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活动减少、兴趣减退等心理行为症状,睡眠障碍、疼痛、心悸、胸闷、胃肠不适及性功能障碍等躯体症状,以及便秘、食欲下降及体重减轻等表现。其中,睡眠障碍是最为普遍、也是最容易被病人和家属忽视的症状。 四、治疗方法 1 、心理干预方法 1.1 工娱治疗除了抗抑郁的药物治疗外,联合采用辅助治疗方法会使疗效事半功倍,工娱治疗就起着显著作用。工娱治疗不仅可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还可以使患者很快融人集体活动中,从而改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常用的工娱治疗有下围棋、打羽毛球、打乒乓球、打牌、跑步等,如果患者不喜欢这些活动,还

抑郁症调查报告

抑郁症调查报告 抑郁症调查报告近几年,我国抑郁症患者呈明显增长趋势。 有资料统计,目前中国的抑郁症患者已经超过2600万,其中有10%-15%的患者最终可能选择自杀,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比一般人群要高出20倍。 在自杀人群中,约70%的人患有抑郁症。所以,抑郁症已被医学专家视为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精神疾病。 专家预测,到2020年,精神障碍性疾病(其中抑郁症占大多数)将成为中国第二大杀手。 抑郁症,这个曾经让人陌生的字眼,如今正越来越多地挂在了老百姓的嘴边。颇有读者群的女作家跳楼自杀,产妇杀害亲生婴儿后自杀……人们对此感到不解和震惊。 答案让人更震惊:他们都患有抑郁症。 当人们不快乐的时候,常会说“很郁闷”,但很多人并没有想到抑郁症,更不清楚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 由于生物、心理、社会的因素,近几年,我国抑郁症患者呈明显增长趋势。有资料统计,目前中国的抑郁症患者已经超过2600万,其中有10%~15%的患者最终可能选择自杀,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比一般人群要高出20倍。在自杀人群中,约70%的人患有抑郁症。所以,抑郁症已被医学专家视

为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精神疾病。 专家预测,到2020年,精神障碍性疾病(其中抑郁症占大多数)将成为中国第二大杀手。也许有人认为是耸人听闻。但早在10年前,世界卫生组织就预测,抑郁症将成为21世纪人类的主要杀手。 目前,全世界约有一亿人患有抑郁症,且数量有增无减,抑郁症已成了本世纪一种相当流行的病症。 一份北京市XX年抑郁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北京市抑郁障碍(各种抑郁性疾病)的总患病率为%,现患病率为%。据此推算,北京市曾经和正在患抑郁障碍的病者约有60万人,其中约30万人正在被抑郁障碍所困扰。估计北京有60万人需要接受精神卫生服务。 没有哪种职业、种族、性别或年龄可以对抑郁症免疫,患抑郁症的人是不分财富多寡、地位高低、知识高下的。 老文在她56岁的生日晚宴上,做出了一个令全家震惊不已的决定:去精神病院住院治疗。 5年来,她饱受多种躯体不适之苦,因心慌、心痛、胃部胀痛、乏力等曾反复在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住院治疗,先后被诊断为心脏神经官能症,胃肠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症,她在痛苦中抱着一线希望,不停地接受着各科医学检查,服用各种药物,但痛苦不减,她一次次地失望,不知道自己患了什么病,医生告诉她患了抑郁症。常先生是一位事

中国焦虑障碍防治指南实用简本

惊恐障碍治疗的规范化程序 (季建林司天梅) *如果需要减药,逐渐减药,防停药过快,出现停药反应;减药时间至少需要2—3个月 吴文源主编.焦虑障碍防治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社交焦虑障碍治疗的规范化程序 *如果需要减药,逐渐减药,防停药过快,出现停药反应;减药时间至少需要2—3个月 吴文源主编.焦虑障碍防治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抑郁症药物治疗流程 严重或自杀强烈者可首选*1.伴有严重消极自杀言行或木僵的患者可以立即做MECT 2.难治性抑郁症的患者在抗抑郁腰基础上合并MECT 江达开主编.抑郁障碍防治指南。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

广泛性焦虑障碍治疗的规范性程序

中国焦虑障碍防治指南 实用简本 一、惊恐障碍 1.惊恐障碍的诊断 1.1概述 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PD)又称急性焦虑障碍,其主要症状特点是反复出现的、突然发作的、不可预测的、强烈的惊恐体验,一般发作历时5~20分钟,伴濒死感或失控感,患者常有大难临头的害怕和恐惧。发作时临床表现多以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因此容易误诊。患者常在内科相关科室就诊。如果患者可以回避某些易引起惊恐发作的场合,则称为场所恐惧症。因此,在诊断分类中,惊恐障碍又被分为伴有场所恐惧症或不伴有场所恐惧症。CCMD-3把惊恐障碍列为焦虑症的一个亚型。 惊恐障碍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最近欧美的流行病学治疗显示惊恐发作的终生患病率为4.7%~15%,年患病率为2.7%~7.3%.女性多于男性;起病呈双峰模式,第一个高峰出现于青少年晚期或成年早期,第二个高峰出现于45~54岁,在65岁以后起病者非常少见(0.1%)。国内浙江省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2005)显示,惊恐障碍时点患病率为1.76‰,河北省治疗为3.96‰,平均年龄为49.22岁(2007)。 惊恐障碍常伴随显著的功能损害,患者的精神健康和日常功能明显低于患其他严重躯体疾病(如糖尿病、关节炎)的患者;并且与精神活性物质或酒精使用、共患躯体疾病及其他精神障碍(如与抑郁障碍的共患率近30%)的比列较高;惊恐障碍的患者中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的风险是其他精神障碍患者的2

2019中国抑郁症人数

2019中国有超过9500万抑郁症患者 2019年,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悦勤教授等在《柳叶刀·精神病学》发表研究文章,对中国精神卫生调查(CMHS)的患病率数据进行了报告。 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及12月患病率的数据为,在中国,抑郁症的终身患病率为6.9%,12个月患病率为3.6%。根据这个数据估算,到目前为止,中国有超过9500万的抑郁症患者。此外,报告中还从多个维度对患者群体进行了调查分析。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披露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3.5亿人罹患抑郁症,近十年来患者增速约18%。 一、人群特征 (一)中国女性抑郁症患者占65% 女性患者占据了总患者数的六成以上,除此之外,女性患者在通过身边亲友、病友社群、各种社交渠道上分享和主动寻求治疗的意愿也比男性患者高。(二)67%的抑郁症患者超过35岁 35岁以上患者占据了总患者比例的67%,但低龄患者通过搜索引擎等渠道对抑郁症的了解意愿正在高速增加,存在患者低龄化的趋势和隐患。 (三)陕甘闽地区重度抑郁患者占比最高 WHO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抑郁症患者中,有近一半生活在东南亚地区和西太平洋地区,包括印度和中国。 从患者人群的地域分布看,不同地区的患者人数存在明显差异。 一项针对中国成年人抑郁症的调查研究数据显示:除内蒙、新疆等地无数据外,陕西、甘肃、福建等地区的重度抑郁患者占比最高,江苏、上海等地重度抑郁患者占比相对较少。此外,该研究数据还显示,四川地区患有抑郁症的人群占比较高,而山东、江苏和黑龙江等地患有抑郁症状的人群占比相对较低。 (四)中国学生群体的抑郁发病率在23.8% 一项囊括了39项研究、从1997-2015年、包括32,694 的关于中国大学生群体研究表明,中国学生群体的抑郁发病率在23.8%; 2019年7月24日,中国青年报在微博上发起针对大学生抑郁症的调查在超过30

中国抑郁症患者7000万 心理咨询师却只有约2万人

全国人大代表吴向东:中国抑郁症患者7000万心理咨询师却只有约2万人 心教育 人大代表吴向东 “中国抑郁症患者高达7000万。保守估计,大概有2亿人在一生中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3月12日,全国人大代表、华泽集团董事长吴向东在接受界面记者采访时说。 今年“两会”期间,吴向东提交了一份关于提升国民心理健康水平的建议。他在建议中称,中国社会和经济变化太快,健康保障不够,工作压力大,城市生活的污染等都给现代人心理造成很多问题。他在建议中援引作家余华在小说《兄弟》的后记中的一句话说:“一个西方人活400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40年就经历了。” 他注意到,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变化太快,城市化和互联网化带来的生活压力,抑郁症、拖延症、焦虑症、强迫症、社交恐惧症等新型心理问题成为流行的“时代病”。他还注意到世界卫生组织此前的一项数据,中国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占所有疾病发病率的20%,高于世界平均发病率。 而《中国青年报》一项调查报告也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出现焦虑症状,12%存在敌对情绪。而且这个触目惊心的数据还在不断地增长之中。 他在建议中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国民心理健康问题严峻,已经影响到我国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和人民幸福水平的提升。 但吴向东称,目前大部分中国人只能依靠内在或者周围朋友家人的方式来缓解心理问题,没有专业服务的途径,心里服务也缺乏隐私保护等法律框架。 在调研中,他还发现,中国对心理从业人员要求较低,缺乏相关法律的支持,国民对心理疾病的重视程度不够。国内心理健康的专业服务途径匮乏,心理专业工作者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满足不了社会需求。 “在美国,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心理学家、心理健康师、社会工作者和精神护理人员约30万人。而在中国,通过资格考试的心理咨询师只有约2万人。国内一线城市心理咨询师的收费已经达到300~1500/小时,价格之高已经让普通人难以承受。”吴向东指出。 按照以上推算,吴向东称,中国未来十五年内,需要200万到300万名心理咨询师及相关工作人员。 针对以上问题,吴向东在提案中提出四条建议:一是国家应该考虑修订《精神卫生法》,大幅增加心理健康相关的法规内容;二是提升心理学专业教育的质量,支持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的发展,鼓励更多高素质的年轻人投身到这个有巨大社会价值的事业中;三是加大心理健康的宣传力度;四是把“心理治疗”全面纳入医保范围,减轻患者负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