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外交关系

中国现代外交关系

现代中国外交在经历了长期的封闭与孤立之后,逐渐走向开放与多

元化。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外交关系无疑对世界格

局和国际秩序具有重要影响。中国现代外交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初期开放、奉行独立自主政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以及争取

更大的全球影响力等。

一、开放与多边主义

中国现代外交关系的开端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中国实

行改革开放政策,逐渐与世界各国建立起正常的外交关系。这一时期,中国主要注重发展与邻国的友好关系,并积极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随着国力的增强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开始走向多边主义的道路。1980年,中国成为联合国会员国,逐渐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中国

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贡献力量。

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实施

中国外交政策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基本原则。中国秉持不干涉他国内政和争取和平发展的立场,在与各国建立外交

关系时,坚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

中国通过和平外交手段解决领土争端和边界问题。例如,中国与俄

罗斯、印度等邻国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了边界争议,确保了地区的和

平稳定。

三、积极参与全球事务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开始主动参与全

球事务,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力量。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贸易体系的构建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

贸易国之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积极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

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了动力。

四、争取更大的全球影响力

中国外交的目标之一是争取更大的全球影响力。中国通过倡导“一

带一路”倡议,扩大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努力提高自己在全球事务中

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在应对全球挑战方面,中国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提出了

许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倡议和方案。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总结

中国现代外交关系的发展从开放与多边主义出发,逐渐形成了独立

自主的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致力于扩大自己的全球影响力。中国现代外交关系的发展不仅对中国自身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也

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现代外交关系

中国现代外交关系 现代中国外交在经历了长期的封闭与孤立之后,逐渐走向开放与多 元化。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外交关系无疑对世界格 局和国际秩序具有重要影响。中国现代外交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初期开放、奉行独立自主政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以及争取 更大的全球影响力等。 一、开放与多边主义 中国现代外交关系的开端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中国实 行改革开放政策,逐渐与世界各国建立起正常的外交关系。这一时期,中国主要注重发展与邻国的友好关系,并积极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随着国力的增强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开始走向多边主义的道路。1980年,中国成为联合国会员国,逐渐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中国 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贡献力量。 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实施 中国外交政策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基本原则。中国秉持不干涉他国内政和争取和平发展的立场,在与各国建立外交 关系时,坚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 中国通过和平外交手段解决领土争端和边界问题。例如,中国与俄 罗斯、印度等邻国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了边界争议,确保了地区的和 平稳定。

三、积极参与全球事务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开始主动参与全 球事务,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力量。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贸易体系的构建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 贸易国之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积极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 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了动力。 四、争取更大的全球影响力 中国外交的目标之一是争取更大的全球影响力。中国通过倡导“一 带一路”倡议,扩大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努力提高自己在全球事务中 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在应对全球挑战方面,中国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提出了 许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倡议和方案。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总结 中国现代外交关系的发展从开放与多边主义出发,逐渐形成了独立 自主的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致力于扩大自己的全球影响力。中国现代外交关系的发展不仅对中国自身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也 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曲折历程.

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曲折历程 中国近现代的外交经历了由近代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的屈辱,现代的保守封闭到主动开放的振兴,历史证明,只有主动融入世界大潮,才能带来国家的繁荣与富强。在当今世界的外交舞台上,日益崛起的中国心态开放,步伐矫健,“建立和谐世界”的理念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大国的风范和雄姿日益呈现。 近年高考,关于中国近现代的外交一直是命题的重点,2008年恰逢新中国对外开放30周年,无疑会在明年的高考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知识梳理】 一、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 1.晚清政府(1840-1912) ①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中法战争(1883-188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到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中国要么战败,要么不败而败,一步一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宜。《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③1861年所设的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也标志着清朝开始放弃“闭关锁国”政策,面向世界,从传统的理藩政策向近代外交转变。 ④《辛丑条约》规定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这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1905-1925) ①1905年,孙中山把“十六字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其中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②南京临时政府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目的是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结果根本没有得到支持和响应。 ③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的内容;接着在“北上宣言”中,进一步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主张,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统一中国。 3.北洋军阀(1912-1928) ①1915年,袁世凯为了争得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达到复辟帝制的目的,几乎全部接受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并向帝国主义国家大肆借款,扩充势力,镇压革命。 ②段祺瑞政府等进一步出卖国家主权,充当帝国主义国家的侵华工具,比袁世凯统治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 ③1919年巴黎和会上北洋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一战”中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的正义要求,遭到英、美等列强的无理拒绝后,北洋政府的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④1927年初,湖北、江西人民收回了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这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部分被侵略的权利。 4.国民政府(1927-1949) ①1927年,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与帝国主义勾结,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充当侵华工具,卖国求荣。 ②1928年,国民政府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结果不了了之。 ③1931-1945年,面对日本帝国主义日益扩大的侵略,国民政府先后推行“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积极抵抗-消极抵抗”等的政策。 ④1943年11月,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废除了近代以来的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这成为国民政府对外政策的最大成果。 ⑤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借助美国“扶蒋反共”的政策,接受美国支持,出卖国家主权,积极策划并发动内战。1946年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从中取得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特权。 二、现代中国外交的发展 1.1949年-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拓外交新局面 ①基本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②建国第一年即与苏联等17国建交,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

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

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之一,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对世界和中国自身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以及对中国和全球的影响。 一、中国的外交政策 中国的外交政策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石,这五项原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些原则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也是中国积极维护自身利益和推动世界和平稳定的基础。 中国在外交政策中强调独立自主和和平发展。中国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原则,在同其他国家开展关系时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倡导通过和平外交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以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二、中国的国际关系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多边合作,努力维护国际体系的公正性和平衡性。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并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和区域组织。中国以合作共赢为原则,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共商共建共享的方式,解决全球性挑战和问题。

中国的国际关系建立在平等、互利、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中国坚持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同时主张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分歧。中国尊重其他国家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推动各国一起发展,实现共同繁荣和进步。 三、中国的外交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的外交政策对中国自身具有重要影响。中国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扩大外交关系和合作,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国的外交政策也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更加积极正面,为中国争取更多的国际支持和合作机遇。 同时,中国的外交政策也为中国提供了更多的安全和稳定保障。通过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维护世界和地区的和平稳定,中国保持了良好的国际声誉和地位,进一步巩固了自身的安全环境。 四、中国的外交政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中国的外交政策对国际关系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政策,为维护世界和地区的和平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多边合作,为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提供了建设性的影响力。 中国的外交政策也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更加多元化和包容性的国际秩序。中国坚守国际规则和国际法,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平衡的国际关系。

中国近代、现代外交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外交的发展 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4个时期: 一、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 1.晚清政府(1840-1912) ①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中法战争(1883-188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到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中国要么战败,要么不败而败,一步一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宜。《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③1861年所设的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也标志着清朝开始放弃“闭关锁国”政策,面向世界,从传统的理藩政策向近代外交转变。 ④《辛丑条约》规定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这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1905-1925) ①1905年,孙中山把“十六字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其中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②南京临时政府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目的是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结果根本没有得到支持和响应。 ③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的内容;接着在“北上宣言”中,进一步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主张,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统一中国。 3.北洋军阀(1912-1928) ①1915年,袁世凯为了争得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达到复辟帝制的目的,几乎全部接受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并向帝国主义国家大肆借款,扩充势力,镇压革命。②段祺瑞政府等进一步出卖国家主权,充当帝国主义国家的侵华工具,比袁世凯统治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 ③1919年巴黎和会上北洋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一战”中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的正义要求,遭到英、美等列强的无理拒绝后,北洋政府的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④1927年初,湖北、江西人民收回了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这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部分被侵略的权利。 4.国民政府(1927-1949) ①1927年,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与帝国主义勾结,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充当侵华工具,卖国求荣。 ②1928年,国民政府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结果不了了之。 ③1931-1945年,面对日本帝国主义日益扩大的侵略,国民政府先后推行“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积极抵抗-消极抵抗”等的政策。 ④1943年11月,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废除了近代以来的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这成为国民政府对外政策的最大成果。

中国的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

中国的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 随着中国的崛起,其国际地位逐渐增强,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中国正在成为一个逐渐融入国际社会的大国,并已开始在全球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的国际关系 中国的国际关系一直是世界关注的焦点。中国积极开展对外关系,在全球范围 内发展着广泛而紧密的双边和多边外交关系。 首先,中国在双边方面开展了积极外交。中国与绝大多数主权国家建立了外交 关系,并保持着友好关系。中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是与美国、俄罗斯和日本的关系,它们是中国的战略伙伴。与此同时,中国还重视与发展中国家的双边关系,帮助逐步加强这些国家的发展和稳定。 其次,中国在多边方面也开展了积极外交。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之一, 拥有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身份。中国是许多国际组织和论坛的成员,如世界贸易组织、亚洲开发银行、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等。中国也积极参与各种国际合作和对话机制,以促进国际和平与重大全球性问题的协商和解决。 二、中国的外交政策 中国的外交政策是和平发展、互利共赢。中国坚持以和平、发展、合作为基调,对外开放、加强互利合作,为世界经济发展和各国间的和平、稳定、繁荣作出贡献。 首先,中国坚持和平发展。中国积极发展国内经济,但不会为了自身利益危害 他国安全,也不会干涉他国内政。中国还在世界各地开展和平维护行动以及提供人道主义援助,践行国际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其次,中国坚持互利共赢。中国重视与其他国家的互利合作,希望通过建立互惠双赢的合作关系来推动国际社会发展。中国支持开放、平等的国际贸易和投资,扩大和深化各方合作,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合作,为全球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最后,中国坚持公正合理。中国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倡导建立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如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通过推进区域合作,搭建互利共赢的平台,帮助区域内各国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结论 中国的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变化,是根据中国自身利益和全球发展的大趋势而来。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其国际责任也越来越重大。同时,中国也希望与其他国家建立起协作、互利共赢的关系,为全球和平与繁荣做出贡献。

历史-必修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走向世界舞台,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亚非会议的圆满成功。 (2)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外交出现重大突破的时期,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国际上掀起了广泛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3)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根据国际形势的特点和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做出重大调整,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外交成就,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独特的建设性作用。 一、独立自主,灵活多变——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

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日内瓦会议 (3) (4)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二、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的外交政策 1.特点:“两只拳头打人”和“一大片”的外交政策。 2.原因 (1)朝鲜停战后,美国继续敌视中国;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的阴谋;继续在台湾海峡进行军事活动;发动侵越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安全。 (2)50年代末期,苏联实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企图损害中国的主权,遭到中国严词拒绝;1960年,苏联突然照会中国政府,要求召回全部在华苏联专家,停止对中国的经济技术援助;苏联在中蒙、中苏边境大量增兵,从北面威胁中国安全。中苏关系紧张,我国外交环境恶化。1969年中苏在珍宝岛发生边界冲突。 3.表现:从50年代中期起,中国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加强同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往来。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中国先后又与柬埔寨、老挝、古巴等20多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4.影响 (1)大大改善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扩大了中国在世界的影响。 (2)在中苏交恶与美国威胁的背景下,自1964年开始,中国政府在中西部地区进行了一

中国外交关系思想总结

中国外交关系思想总结 中国外交关系思想的总结(1000字) 中国外交关系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发展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的基础。中国外交关系思想的总结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亲和友好、和平共处、平等互利。 首先,亲和友好是中国外交关系思想的核心。中国历来强调亲和友好的原则,在处理国与国关系中,尤其重视维护和加强同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亲和友好的基础是尊重各国的独立、自主、平等的权利,追求共同的发展利益。中国始终坚持和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以周边国家为重点,推动构建周边环境稳定、友好、繁荣的大周边外交格局。中国还积极参与多边国际组织和机制,通过构建不结盟、非对抗的国际关系,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其次,和平共处是中国外交关系思想的基本原则。中国始终倡导和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完整和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一原则是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处理与各国关系的准则,也是中国的对外政策基础。中国外交始终坚持通过对话、协商和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反对使用武力和干涉他国内政。中国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努力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维和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做出贡献。 最后,平等互利是中国外交关系思想的重要原则之一。中国外

交倡导平等互利的精神,主张各国应根据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平等相待,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主张国际关系应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各国应共同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促进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共同繁荣。中国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端,注重在发展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推动形成共同发展的局面。 综上所述,中国外交关系思想的总结可以归纳为亲和友好、和平共处、平等互利三个方面。这一外交思想是中国在长期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总结和发展的经验教训,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的基石。通过坚持这些原则,中国不断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共同繁荣发展。

中国近现代外交

中国近现代外交 外交,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如参加国际组织和会议,跟别的国家互派使节、进行谈判、签订条约和协定等。国家以和平手段对外行使主权的活动。通常指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和外交机关代表国家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于1953年底由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是在建立各国间正常关系及进行交流合作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得到中国、印度和缅甸政府共同倡导。这五项原则是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和完整体现,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一.中国近代外交 (一)鸦片战争:战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为扭 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战争结束,清政府被迫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使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二)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马关条约》使 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辛丑条约》规定,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三)辛亥革命:1911年5月,清政府秉承列强旨意发布 “铁路国有”法令,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川汉铁路,引起保路风潮。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列强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并在舆论上为袁世凯撑腰。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1919年初,巴黎和会拒

浅论当前中国国际外交中的大国关系

浅论当前中国国际外交中的大国关系 浅论当前中国国际外交中的大国关系 摘要:外交,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重要职能,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全球化趋势下,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作为一个新型大国,中国同其他大国的关系,备受关注。针对新情况,我国对外交工作做出了调整,提出外交工作要建立“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关系是重要舞台”的战略格局。明确提出中国外交中关键之处便是要处理好中国同大国的关系。认清国际外交格局,把握中国外交中的大国关系,对于中国自身的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字:国际外交;典型大国关系;新格局 正文: 一、中国国际外交中大国关系的意义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不断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升,逐渐成为国际上的新兴大国。但在新形势下,中国国际外交的形势依然严峻,中国需处理好同大国,周边和多边的国际政治外交关系。而其中,中国同大国间的国际外交关系是中国外交关系的关键。 新时代,中国提出了新型大国关系的新理念。新型大国关系是以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征的大国关系,是崛起国和既成大国之间处理冲突和矛盾的新方式。2012年5月3日,这一概念在北京召开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被高调推出,新型大国关系更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 中国国际外交中的大国关系包括同发达国家中大国的关系,也包括同发展中国家大国的关系。其中中俄关系,中美关系,中日关系是中国大国关系中的重中之中。 二、几种典型的大国关系 1、中美关系: 2013年6月7日至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举行会晤。习近平主席在安纳

伯格庄园用三句话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作了精辟概括:一是不冲突、不对抗;二是相互尊重;三是合作共赢。这三句话体现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实质内涵。 众所周知,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强权,二战后一直扮演的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警察”角色。虽说美国经历过伊拉克战争,金融危机等事件的冲击,但其仍拥有无可比拟的超级实力。如何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将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及复兴。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方兴未艾的今天,旧的殖民体系、冷战时的集团对抗均已成为历史,谁也无法单独主宰世界事务,多个发展中心逐渐形成,人类共处地球村,利益关系相互交织交融。中美也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关系,双方都承受不起对抗冲突的代价,正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中美下定决心,以实际行动打通战略互疑的瓶颈,突破安全困境的桎梏,抛弃零和思维的束缚,避免重蹈大国冲突对抗的历史悲剧,走出一条大国和平共处的新路来。 世界的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全球政治的客观现实。不可能要求不同民族和国家整齐划一、千篇一律。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无意改变美国,美国也无法改变中国。中美之间要实现和谐相处,唯有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基本原则。虽然中美国情差异很大,所走道路也不同,但“中国梦”和“美国梦”是相通的,双方不仅可以求同存异,而且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提高。遇到问题时,应该以开诚布公和建设性的态度,通过平等对话寻找符合双方利益的解决之道。 中美作为世界头两大经济体,同为亚太大国,又都是安理会五常,对国际和地区影响举足轻重。中美应以更宽广的视野,在更大的舞台上,开展更高水平的合作,实现两国的共同发展与进步,促进世界的持久和平与繁荣。 2、中俄关系 中俄关系是中国同发展中国家的大国关系。习近平主席上任后的首访国家便是俄罗斯。中俄都是金砖国家的成员国,2013年3月27

近现代中国的外交与国际关系

近现代中国的外交与国际关系在近现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外交与国际关系一直是国家发展和安 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此期间经历了一系列的国际交往与挑战, 不断推进着自身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本文将以时间顺序为 依据,梳理近现代中国外交与国际关系的重要事件和发展。 一、晚清时期的外交困局 19世纪下半叶,晚清时期,中国逐渐走向危机,国际关系也呈现出 不稳定的局势。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削弱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此期间,中国外交陷入了被迫屈 从与被动应对的困局。 二、辛亥革命与外交独立 1911年发生的辛亥革命使得清朝统治体制被推翻,建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不仅在中国国内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中国的外交政策提出 了新的挑战。中国在此期间努力恢复国家的独立地位,通过领土和主 权的争夺,逐渐摆脱了外国势力的控制。 三、中国共产党的外交理念与实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变革。中国共产 党以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为基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出了五项原 则的和平共处政策。此外,中国还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合作和建立 外交关系,逐渐增强了自身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四、中美关系的演变 中美关系是近现代中国外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972年,中美两国 进行了历史性的外交接触,打破了两国长期的敌对状态。此后,中美 关系在经济、文化和政治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中美之间的关 系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争议,如贸易摩擦、台湾问题等。 五、中国的多边外交与国际崛起 近年来,中国通过积极参与多边国际组织和倡议,如世界贸易组织、一带一路倡议等,扩大了自身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中国 的外交政策以和平、发展、合作为基础,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 理念,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全球的和平稳定。 总结: 近现代中国的外交与国际关系经历了从弱势到积极参与的转变,中 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也逐渐提升。然而,中国外交面临着 复杂多样的挑战,如邻国纷争、地区冲突等。中国需要继续坚持独立 自主的原则,秉持和平共处的理念,通过合作与对话解决分歧,为国 家和全球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归纳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归纳 一.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要内容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新中国成立仅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内容 含义 意义“另起炉灶”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 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 二.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提出: 1.提出 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周恩来先后访问印度和和缅甸,两国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实践: ①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提高了新中国国际地位。 ②1955年的万隆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会议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4.意义: 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因为它是在我国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前提下提出的,既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莫定了基础。 ②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工作取得的成就: 时间成就意义 1949.10—1950.10 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 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 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1.背景 ①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极力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长期得不到恢复。 ②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事务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2.过程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的优势通过了就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驱逐台湾代表的提案,宣布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3.意义: ①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也是美国孤立封锁中国政策的失败。 ②表明世界各国人民要求同中国人民友好,国际社会对新中国普遍认同; ③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享有较大的发言权,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有利于我国同更多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有利于打破超级大国控制联合国、操纵国际事务的局面。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这个外交政策是我们国家对国际关系发展方向所作出的一个重要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防御性的周边政策,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外来侵略、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可以说是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调整和变化着的。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和21世纪头二十年是中国外交取得巨大成就与发展最好历史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和对外关系新时期,党和国家继续全面贯彻“一国两制”、坚持独立自主、积极进取而又相互配合、言行一致、求同存异的方针。积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一主题贯穿了新中国外交战略,贯穿于各个时期。中国领导人对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论观点、方针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改革开放政策与成就等多个方面得到了体现。新时期主要采取以下几项基本原则: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不结盟合作主张;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合作共赢。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外交方针最本质的核心内容。它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它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被列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是指引中国人民在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前进发展取得强大成就和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必不可少的重要保证。这是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命运所有事业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包括中国在内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民族复兴必须经历的历程,必须付出巨大代价才能实现的道路。因此,我们要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发展道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扩张以及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繁荣。我们必须为维护世界和平创造良好氛围、稳定局面,为人类作出新贡献。为了我们子孙后代能过上更好更快的发展生活,我认为应当与时俱进认真学习关于如何提高国际地位;不断增强国家实力;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推动地区文明合作发展以及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政策。 国家与人民主权平等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集中体现。自清朝末年,当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时候,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不是为了侵略各国人民自身,而是为了掠夺世界资源和财富,从道义上打击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行为,我们没有任何畏惧心理,也不会妥协。作为中国最大的邻国,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十分重视同周边国家友好关系。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政府进一步倡导友好合作、睦邻友好与相互尊重彼此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指导方针进行国内治理建设;加强与周边国家在各领域交流与合作;建立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交流互鉴原则等方面继续作出努力。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由于当时国内国际环境因素影响,国际形势依然复杂多变且国际事务涉及广泛领域、国家之间差异巨大。因此我国外交政策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改善我国与周边国家之间关系与合作水平的地方。其中最为重要和直接的就是保持同周边国家关系稳定发展这一宗旨和原则。 二、党和国家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 邓小平在会见斯诺时,曾经说过“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政治自由的斗争是长期而艰苦的,为了夺取政权,需要不断进行土地改革和民族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有步骤地开展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的这一重要论述在指导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深刻揭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蕴含的思想精髓。他说:“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最根本的条件。而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决定性因素!”他说:在中国历史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潮流势不可挡。这一时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伟大的时代之一。世界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亚太地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这种形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外交工作必须紧紧依靠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站在独立自主的立场上开展对外开放活动(具体体现有:中苏友好合作、同东欧国家友好合作和同东盟国家发展友

当代中国外交与国际关系

当代中国外交与国际关系 在当代的世界中,中国无疑是一个备受瞩目的国家。其崭新的 经济模式,不断攀升的地位和其海外的影响力,让世界对于中国 充满了好奇和期待。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人口大国,中国的 外交与国际关系也承载着极高的期望和压力。 一、中国的外交理念:和平、合作、共赢 中国一直秉持着和平发展、开放合作和互利共赢的外交理念。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在推行民族复兴计划,并在实现自身 发展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秩序的构建。中国将自己的成 就与世界分享,并在同各国共同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做出了 巨大贡献。例如,中国在联合国和各种其他国际组织中提出并推 动了许多议案,如“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 倡议,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二、中国的外交思路:多元化、新兴的伙伴关系 中国目前正在推广一种多边主义的外交政策,这种政策体现了 中国对世界各地伙伴之间平等、尊重和互利的态度。同时,中国 也在亚洲、非洲、欧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积极发展与当地国家之 间的关系。2013年,中国启动了“一带一路”经济带的计划,将中 国和亚洲、欧洲和非洲联系到了一起,构建了新型合作伙伴关系,使中国的在海外的影响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三、中国的外交策略:坚持“面向全球、面向未来”的开放合作 中国一直主张“开放合作、共赢发展”,在坚持自身核心利益和 国家安全的同时,始终是非常重视与世界各国的普遍合作和对话。中国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一种积极的参与者和贡献者。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不断提出新的方案,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国家合作”,开展新的合作伙伴关系,并通过主动参与和 推动全球治理改革,促进全球治理的民主化和地域平衡。 四、中国的外交挑战:应对国际形势变化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剧和国际形势的凸显,中国必须掌握不断 发展的国际动态,并积极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和挑战。例如,美中 贸易争端、台湾问题等等。在这些问题上,中国必须保持高度的 警惕和敏感性,并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各种国际会议和平台上 更加积极地参与。 五、中国外交的未来:走向新的时代 对于中国外交的未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将继续秉持开放合 作的外交政策,寻求多边主义合作和创新伙伴关系。同时,中国 还将继续强调全球治理改革和多边机制的重要性,加强联合国等 国际组织的作用,以期达到更为有益的结果。 诚如习近平主席曾说,中国要继续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怀柔者” 的角色,并走向更加积极地担任“构建者”的角色。我们相信,中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总结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总结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是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的内容,这一单元讲述了中国不承认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知识点总结,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欢迎大家阅读。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必考知识点 1、国家政策不是由国家关系决定的,而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国家关系也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 2、注意由周恩来首先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并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所公认的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相同;“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 4、1971年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这是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原始国之一。 5、中美正式建交的标志不是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而是1979年中美建交。 6、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 7、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但不是根本原因,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利益是根本原因。 8、注意中国多边外交的中心是联合国而不是周边国家。 9、中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不是中俄结成联盟,而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新型关系,既从本国利益出发,又充分考虑了伙伴的利益。 10、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出发点不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而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重要知识点 ①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要内容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②新中国成立仅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迎来了第一次建交高潮。最早同中国建交的是苏联。 ③新中国建立初期,最突出的外交成就是中苏建交和毛泽东、周恩来访问苏联并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④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⑤1954年在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会议。 ⑥1955年,亚非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再次阐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考点37 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 ①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②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中美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中美两国发表了《中美建交公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惟一合法政府,接受了中国提出的中美建交三原则。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从此走向正常化。中美建交后,1979年春邓小平副访问美国,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美。 ③1972年秋,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应周恩来的邀请访华,双方签订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1978年,中日双方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考试38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的外交活动

中国近现代外交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外交的发展 施梦婷邬龙安杨海波汪谭 中国近现代的外交经历了由近代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的屈辱,现代的保守封闭到主动开放的振兴,历史证明,只有富强的国家才能平等的与其他国家建立起正常甚至有优势的外交关系。也就是说“强国才能有外交”,“弱国无外交,弱国无公义”。只有主动融入世界大潮,才能带来国家的繁荣与富强。在当今世界的外交舞台上,日益崛起的中国心态开放,步伐矫健,“建立和谐世界”的理念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大国的风范和雄姿日益呈现。 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 4个时期: 一、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 1.晚清政府〔1840-1912〕 ①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中法战争〔1883-188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到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中国要么战败,要么不败而败,一步一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宜。《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③1861年所设的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也标志着清朝开始放弃“闭关锁国”政策,面向世界,从传统的理藩政策向近代外交转变。 ④《辛丑条约》规定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改总理衙门为

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这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1905-1925〕 ①1905年,孙中山把“十六字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其中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②南京临时政府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目的是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结果根本没有得到支持和响应。 ③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的内容;接着在“北上宣言”中,进一步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主张,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统一中国。 3.北洋军阀〔1912-1928〕 ①1915年,袁世凯为了争得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到达复辟帝制的目的,几乎全部接受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并向帝国主义国家大肆借款,扩充势力,镇压革命。 ②段祺瑞政府等进一步出卖国家主权,充当帝国主义国家的侵华工具,比袁世凯统治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 ③1919年巴黎和会上北洋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一战”中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的正义要求,遭到英、美等列强的无理拒绝后,北洋政府的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当代中国外交

当代中国外交 当代中国对外关系 1.新中国为什么要“一边倒”? 首先,从中美关系来看,中国共产党虽然具有坚定的反帝性质,但这并不意味着排斥与美、英等国家打交道的可能。但美国一次又一次以中国共产党为敌,从而排除了中国共产党在美英之间走“第三条道路”的可能性。 其次,从中苏关系来看,“一边倒”是获取社会主义阵营援助的必要条件。,如果要走“第三条道路”,不但不可能改变美国敌视中国革命的态度,反而会导致失去苏联援助的可能。 第三,当时,一方面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另一方面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这国际进步和反动两种力量的对立中,没有中间道路。 2.亚非会议在国际关系和中国外交的历史中有什么样的重要地位? 万隆会议为与会国提供了难得的相互接触的机会,使亚非国家能够自由地互相接触。这种面对面的接触促进了各国的相互了解和尊重,加强了亚非国家的团结,是和平共处的生动体现。万隆精神鼓舞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斗争,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它促进了亚非国家之间

的团结合作和睦邻友好,加强了亚非新兴国家的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觉;它推动了日益众多的亚非国家走上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道路,此后,这些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在世界事务中所处地位日臻重要,促使国际政治力量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万隆会议是战后两极世界向多极世界演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它确定了中国的外交方向,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发展都是我们首要的国家利益。中国外交的最重要任务,是为国内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也就是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一个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一个平等互利的国际合作环境,一个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减少中国崛起的外部阻力,走出一条与传统大国兴衰不同的新型发展道路。 3.中美大使级会谈 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两国一直处于敌对状态。朝鲜战争结束后,国际局势的发生变化,“第三种势力”的国家的外交活动空前活跃。朝鲜战争结束后的国际形势、中美两国为战争付出的实际代价以及因此而对对方实力、意志力的了解,使双方在战争结束以后都不愿意再卷入一场战争。但是,中美之间还有许多争端没有得到解决,特别是在台湾问题上,双方的政策冲突日益凸现。在经历了朝鲜战争的较量之后,既然中美两国不愿再战,就不得不用战争以外的方式处理争端。事实上,双方都选择了用非战非和的方式面对对方的策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