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第3课《边城》课例赏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第3课《边城》课例赏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第3课《边城》课例赏鉴

《边城》课例赏鉴

执教/ 李剑观察/ 韦青

摘要:本课大胆删去《边城》选文的“旁枝”,先抓住《边城》选文中的中心人物———翠翠,通过集中分析她的形象特征来掌握边城人的群体特征,进而探究沈从文塑造“翠翠”这一美的形象的意图。然后,以美的翠翠、悲的结局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促使学生挖掘课文中潜伏着的悲剧因素,并结合创作背景深入探讨作品的悲剧意义。

关键词:翠翠形象美悲剧

【教学目标】

1.培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并认识翠翠这一人物形象。

2.通过解析时代背景、质朴的人物性格和小说的其他情节,师生共同探究出作品的写作意义。【教学重难点】

1.感受翠翠之人性美。

2.对小说悲剧意义的探究。

【教学方法】

分角色朗读法、谈话法、讨论法。

【课例实录】

一、导入新课(略)

二、理清情节

师:大家都读过课文了。我想请一位同学简要介绍课文中的情节。

生1:端午节有一个活动,人们可以到河里去抢鸭子,傩送抢到了鸭子,他想送给翠翠,但是翠翠没要。

师(问全体学生):是想送鸭子给翠翠吗?他们俩认识吗?

生1(改口):不认识,他想送她回家。她一直等爷爷回来接她。傩送就送她回家了。

师:课文所展现的情节,能让大家记忆犹新的就是翠翠与傩送的邂逅,是吧?后面发生的事看似有点平淡,所以有些同学好像印象不是特别深。我们注意一下课文第五章的第一句话:生(齐):“两年日子过去了。”

师:是他们见面两年后的又一个端午,翠翠想做什么?

生(齐):想去河街再遇傩送。

师:遇见没有?

生(齐):没有。

师:她想遇见傩送吗?

生(齐):想遇见。

师:所以在课文中,傩送与翠翠的偶遇,还有翠翠与爷爷的生活片段,让我们感觉到翠翠对我们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

三、解读翠翠形象

师:课文情节正是围绕着翠翠与傩送、翠翠与爷爷的关系展开的。我们在这些情节中认识并熟悉了翠翠。同学们,如果请你用几个词来形容你对翠翠的印象,你会说什么?

生(七嘴八舌):单纯、天真、害羞。

师:如果用一个字呢?

生(七嘴八舌):纯、真、美。

师:好的。课文我们都读过,小说中的每个人都热情诚实,但二老与翠翠的误会,祖父对翠翠格外的关爱,却使翠翠更加让人琢磨不透。所以,老师还是请同学们再次重点阅读课文中与翠翠有关的情节,思考一个问题:你能从看似平实、简明的语言中发现翠翠怎样的美?

(生阅读,交流4 分钟。)

师:同学们在第四、五章发现了翠翠的哪些美?具体表现在什么细节上?

(板书:美)

生2:老师,课文第四章傩送和翠翠之间的谈话很有趣。那时候,翠翠不知道她遇到的人是谁,心里对他有敌意,以为傩送会欺负她。他们之间的谈话让我感觉翠翠非常淳朴。

师:你认为哪些句子让你对翠翠有这样的认识?请具体说说。

生2:傩送问翠翠是谁,翠翠就直接说她是撑渡船的孙女。另外,翠翠坚持相信爷爷一定会来接她,表明她想法很单纯。还有后面的情节里,翠翠轻轻地骂了傩送一句。

师:噢?怎么骂的?

生2:那个……什么砍脑壳的。

(该生读不出“悖”的读音,其他学生补充:悖[bèi]时砍脑壳的。)

师:对,“悖时”是什么意思?

生(齐):“悖时”就是倒霉的意思,“砍脑壳”就是该死的意思。

师:好。但是她骂人了,这翠翠还美吗?

生2:她不是故意骂人的。我认为这是她觉得自身受到欺侮,体现出的一种防备姿态。师: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2:文中说,她“轻轻地说”,可以感觉她不是恶意地骂。

师:对。这样吧,翠翠与傩送的谈话比较长,我想请同学们相对真切地感受一下他们之间的对话。我们邀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

(生热闹起来,有男生举手主动做傩送,同学们热烈鼓掌。)

师(笑):好的,你主动举手,说明你知道傩送是一个豪爽的男人。这位女同学,你就演翠翠吧。你们就把翠翠与傩送的话单纯地呈现出来,其他语言暂且不理会,让我们听听他俩彼此间的对话,感受一下他们各自的性格是怎样的,好吗?

(学生鼓掌鼓励表演的两位同学。)

【当读傩送对话的男生读到“到我家里去,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的时候,有部分学生发出了笑声。读翠翠对话的女生略显害羞地轻轻地读出了那句骂人的话,同学们也发出了善意的笑声。教师发现了这个调动学生的良好契机,决定好好利用。】

师:谢谢两位同学。你们听完他们对话的感受如何?

生3(大声说):“翠翠”说得很好。她读的骂人的话一点也不像骂人的话,非常符合文中翠翠的形象。

师(笑):我有同感。“你个悖时砍脑壳的”,说得太好了,轻轻地,带着一丝反抗的情绪,但又不像是在责骂人。她为什么会“轻轻地”?

生3:我刚才注意到了,当“傩送”读到“到我家里去,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的时候,大家在笑。这说明任何人听了这话,都会觉得这话不怀好意。(其他学生继续笑)所以,涉世未深的翠翠自然会有防备之心的。她骂人的话应该是被逼出来的。

师(笑):对,翠翠这时不骂人,我们都会觉得不正常的。其实,刚才翠翠的话里还有一句骂人的话。

生4:“狗,狗,你叫人也看人叫!”其实,翠翠是想说,“狗,你叫人也不要对这种轻薄男子叫”。但刚刚的那句骂人的话是好不容易逼出来的,而且是等爷爷等得太焦急了才这样的。所以这个时候,翠翠无论如何再也不好骂出来了。(学生鼓掌表示赞同。)

师:非常好,所以我们觉得翠翠是一个非常纯真、可爱的人。

(板书:纯真可爱)

生5:老师,我感觉翠翠肯定不会经常骂人,说明她平时肯定也是一位善良的人。

师:很好,我把这点补上。(板书:善良)请同学们继续发现翠翠其他的美。

生6:老师,我发现了。翠翠第二次到河街时,她很矜持,在傩送家祖父与人谈话时,“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话听得清清楚楚”。

师:她为什么要听?

生6:因为他们谈话的内容里有她所关心的一个人———傩送。

师:老师刚才还听见你说了一个词:矜持。什么叫矜持?

生6:就是面对自己想要得到的情感,她却故作镇定,有所回避。

师:非常好。(板书:矜持)

生7:老师,还有一处也说明翠翠矜持的性格。爷爷后来在又一个端午节回忆过去时,问翠翠“记不记得去年天保大老送你那只肥鸭子”,翠翠“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其实她越说“我记不得”,就说明越记得。她太单纯了,也很害羞,所以明明掩饰不了自己的内心,但还是不敢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师:你感悟得真好,翠翠在你的阅读世界里已经更清晰了。沈从文先生的学生汪曾祺说过:《边城》里最难写,也是写得最成功的人物,是翠翠。在她身上不仅有茶峒人特别是祖父身上传承下来的淳朴、善良的人情之美,还有着十四五岁的女孩子特有的单纯、可爱的少女之美,更有着情窦初开时女孩子的羞涩和矜持的爱情之美。

(板书:人情之美少女之美爱情之美)

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沈从文是一位男作家,但他为什么能写出一个这么美好的女子?生8:我觉得应该联系作家的生活背景。沈从文从小生活在湘西,融入了对故乡不可言状的深情。还有,这里的人的善良、淳朴,使他的作品充满了人情味。他对故乡的热爱,让他塑造出了一个美丽的翠翠。

师:说得非常好。《边城》是小说,翠翠有可能是虚构的,但是湘西呢?湘西是沈从文真实生活的地方。湘西孕育了沈从文,他在二十岁的时候离开故乡来到了大都市北京。但是有人却说“沈从文一生都生活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边,只不过二十年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二十年后生活在对沅水的回忆中”,所以,沅水养育了沈从文,滋润了沈从文,也让他具备了美的品格。同学们,我还想

说的是,我们学校旁边也有一条水,叫耶溪河,学校后面还有一座山,叫螺峰山。这样美的山水,也能滋润同学们,滋养我们的心灵,年轻时美好的品格一旦养成,一般就不会轻易改变了。沈从文要感谢滋养他的沅水,我们也要感谢养育我们的山水。

(生鼓掌。)

师:沈从文到了大都市,没有忘记自己的“本”,他一辈子都称自己是“乡下人”。甚至他给未婚妻张兆和发电报的时候约定,若父母同意他们的婚事,就请兆和打电报告诉他,让“乡下人喝杯甜酒吧”。所以沈从文内心充满了对湘西的爱,正是因为这份爱,才能创造出这么美的人物。沈从文曾经这样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四、解读《边城》之悲

师:沈从文说过:我是一个对一切无信仰的人,却只相信生命。他把他的爱与美,纯真与善良熔铸在他塑造的每一个女孩子的身上。所以,我们不难看到,翠翠长得美,内心在湘西这片土地和淳朴民情的浸染下这么清纯灵动。又有了一段让任何一个时代的少女都渴望的一见钟情的爱情,以及未来甚至可以挑选的婚姻和对她百般呵护的祖父。在她身上,寄托了沈从文对爱与美的理解和追求。那么翠翠最后的结局如何?

(生回忆,思考。)

师:由此,我们自然会预想到她婚姻美满?

生(齐):不是。

师:家庭幸福?

生(齐):不是。

师:这么美的人物,结局却不是这样,那是怎样的?

生9:《边城》里的芸芸众生在田园牧歌的背景下无不饱尝孤独的苦酒,或含恨而去,或仍孤独地苦撑。翠翠的父母因为爱而双双殉情,这是她的身世之悲;一身好水性的天保因为得不到翠翠的心而葬身鱼腹,傩送因哥哥的死而远走他乡,这是她的爱情之悲;老船夫因忧虑翠翠的命运,以致身心交瘁,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气绝身亡,这是她的亲人之悲。最后,翠翠只能无望地等待着情人的归来。

(板书:悲)

师:《边城》全文最早是分11次发表在《国闻周报》上,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悲剧结局,是作家沈从文故意用来吸引读者的噱头,还是匠心独运,在创作过程中早就有意识地显示出来的一种忧郁与悲哀?同学们在课文中发现了吗?

生10:第五章的最后一段,“祖父把手攀引着横缆,注目溪面升起的薄雾,仿佛看到了另外一种什么东西,轻轻地吁了一口气”,我感觉祖父内心可能有一种悲伤的心情,是不是预示着什么?

生11:老师,第四章第6 段有这样的环境描写:“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这也表明作者在向读者暗示小说的结局。

生12:第五章写道,“这两年来两个中秋节,恰好无月亮可看,凡在这边城地方,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通统不能如期举行,因此两个中秋留给翠翠的印象,极其平淡无奇”。这让我觉得作家是有意为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制造障碍。所以,两人注定不能走到一起。

生13:还有第四章的第10 段,说明这里还是有杀戮的,可能也暗示着翠翠对自己命运的担忧,爷爷对于翠翠来说非常重要。

生14:我认为这么多的细节综合到一起,也能表明翠翠的命运非常“脆弱”,她的幸福只和有限的两个人联系在一起。如果爷爷去世,她一定会面临着不可预测的命运。

(板书:环境之悲凉命运之脆弱)

五、探寻作品的意义,爱与悲的交织

师:你们说得很对。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美的翠翠、悲的结局,这就是彻底的悲剧。小说中美与悲的交织既然是沈从文的匠心之所在,同学们就一定会有一个疑问,这个悲剧的意义是什么?

生15:因为只有悲剧才能更感动人。悲剧更能引发人们对人生的思考。

师:你说得非常好,悲剧能够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如果是喜剧,我们在开怀大笑中就把书合上了;悲剧就会让我们想更深层次的问题。那我们就接着这位同学的话,看引发了什么思考。(生不语,沉思。)

投影:

沈先生在《长河·题记》中说:一九三四年的冬天,我因事从北平回湘西,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

师:从这段文字,同学们看出了什么?

生16:我觉得在作者眼里,现实生活中不仅是城市,就连农村都让他不满意了。

师:对,他面对这样的世界,他不禁要思考,“我”该如何对待“现实和理想”。因此,他宁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读者看,要引起读者的思考……

(板书:理想现实)

师:在《边城》的结尾,作者将翠翠对爱情的期待置于一种守望状态,一种无可预知的孤独守望。“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在面对被近代文明腐蚀而堕落的城

市及乡村,尽管作者也很痛心,但仍怀有希望。因此《边城》的结尾很好地诠释了作者两难的心态:古老湘西去了,但它也许还会重现。小说的结尾,翠翠用爱在坚守着自己的未来。而作者在面对失望的现实时,也在用自己的爱保留着对痛苦现实的一丝希望。这就是沈从文在这曲人性的牧歌里“隐伏的悲痛”。所以,学者祝勇在他的关于沈从文的文章《出走与归来》中说:鲁迅和沈从文“他们共同面对着若干个世纪以来中国人从未面对过的历史主题,并且不约而同地背井离乡,投入到新的文明中去。存在于同样时代,笔触同样直指乡土的作家鲁迅,他笔下的故乡‘仿佛一块均质的岩石,灰暗、滞闷,无法穿透’”。我们可以从学过的《祝福》中看到。其实,这两位作家内心都饱含着深情。同样对于乡土,如果说鲁迅以憎的方式表达他的爱,那么沈从文则以爱来包容他的憎。

这样一位有着独立创作个性的作家,怎能不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里程碑,这样一部至纯至美的作品,我们怎能不奉为经典。翠翠的美,是自然之美,是理想之美,也是中国现代文化的经典之美。最后,让我们再一次通过阅读课文走近永远的沈从文……

【执教感言】

名作重读步步深入

以学生为根本,贯彻真实的语文教学的理念,教师应时时铭记于心。这次在宜丰中学执教竞赛课《边城》,上课前,我获知这一课学生其实已经学过,但承担了省里的教学比赛任务,他们只能“旧课重温”。学生要与《边城》“第二次握手”,怎样才能让他们学得积极,学出新意,学有所获?我想,像《边城》这样的经典名作,不是教师教过一遍,学生学过一遍就能穷尽的,我完全可以利用学生对《边城》的已有了解,将他们引向阅读鉴赏的更深层面。于是,我将教学设计定位于“重新梳理已知,逐层探究未知”,意欲实现“名作重读”的某些突破。这种突破的完成,得益于对作家作品较为深入、全面的认识,更得益于进行教学构思时对教材有大视野式的取舍。

像音乐欣赏一样,小说欣赏也可分为消遣、了解、领悟和研究四个层次。普通人的日常阅读一般都是前两个层次,但语文课堂教学肯定应引领学生有所深入。我所希望的,就是要让学生从浅而窄的“阅读欣赏”,进入到深而广的“阅读鉴赏”。小说欣赏的浅层次阅读,往往停留在对情节、人物的粗略了解上,属于“共情”的层面。这个层面或许已超越了“消遣”,进入了“了解”的层次。梳理情节,分析翠翠的人物形象,对这个班的学生来说属于复习旧知,但这正是我引导学生探求新知的必要准备。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课堂讨论,学生不仅能迅速归纳出翠翠善良、单纯、矜持的性格特征,而且在课堂的讨论碰撞中,体会到了阅读交流的快乐。

经过教师的引导、追问,学生开始领悟到作者塑造翠翠这个人物的匠心独运:在翠翠身上,不仅有茶峒人共有的美好品质,还具有独特的“少女之美”和最甜蜜、可贵的“爱情之美”。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开始进入“个性”与“典型”的层面。教师又进而追问翠翠形象的典型意义,把作者的创作意图引入作品欣赏中。经过补充阅读,学生懂得了沈从文所要表达的是“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小说欣赏由此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面。

将学生引向对作品悲剧意义的探寻,是这节课将学生带入作家核心创作理念的最关键一步。这一步,是学生对文本的再度解读,是“反刍式”的探究阅读。由此,学生认识到了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的阅读价值,品尝到了深度阅读的快乐。把沈从文提升至与鲁迅比肩的高度,或许只是执教者未必成熟的一家之言,但经历了对作品逐层解读的过程,得出这个结论不仅是水到渠成的,也似乎更满足了学生们亲近《边城》、热爱沈从文的心理渴望。

(李剑江西省南昌市第一中学高级教师)

【名师观察】

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韦青

李剑老师执教《边城》,将教学重点确立为“感受人物之美,认识边城之悲”,体现了教师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很好地落实了高中语文鉴赏教学的宗旨,突出了对培育学生审美感知力和审美创造力的重视。应该说,这样的内容把握是独到而深刻的。从现场的教学实施来看,整堂课就是一次师生共同参与的欣赏之旅、发现之旅和创造之旅,艺术地实现了文本阅读的拓展和升华。

课文节选自小说的第三章至第六章,主要叙写了发生在三个端午节的故事,描绘了翠翠情窦初开的过程。教师将研读环节设置在集中展现翠翠“人性之美”“少女之美”“爱情之美”的第四、五章,整节课按“概述情节—感知人物—体悟悲剧结局—解读悲剧意义”的步骤逐一展开。教学中,围绕品味语言,教师着力关键词句的抓取,引导学生认识人物形象之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敏感的审美触觉不仅感知到了翠翠性格的“纯真、可爱、善良和矜持”,同时也体察到她细腻的情感世界。特别是教师安排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第四章傩送与翠翠对话的环节,学生细细体会翠翠道出的“你个悖时砍脑壳的”“狗,狗,你叫人也看人叫”两句话后面蕴含着的复杂心思时,“读—品—思”的接力凸显了鉴赏教学的启智功效。

本课的精彩在于教学并没有止步于文学形象的感受,而是用“这么美的人物,有着怎样的结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悲剧安排?”的追问巧妙一“转”,将学生阅读的重心从“浅表”导向“深入”,去探讨作品的悲剧意义。这一环节,教师首先让学生捕捉悲剧性暗示情节,之后引导学生在思考和探究中悟出“翠翠悲剧命运的时代性和必然性”以及“悲剧更能引发人们对人生的思考”。最后教师引用学者祝勇的话“同样对于乡土,如果说鲁迅以憎的方式表达他的爱,那么沈从文则以爱来包容他的憎”来收束教学。至此,学生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可以说已逐步由朦胧走向清晰,由形象感知上升到理性思考,并在此过程中伴随着审美情趣的丰富和审美境界的提升。

(韦青江西省南昌市教科所副所长)

高中语文必修三 期末复习文言文知识 重难点汇总

高中语文必修三期末复习文言文知识重难点汇总 必修3 《寡人之于国》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无—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路矣颁—斑,花白 3.涂不饿莩而不知发涂—途,道路莩—殍,饿死的人 (二)词类活用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名—动,跑五十步,一百步。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动?—名,活着的人,死了的人。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动,穿。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动,称王。 (三)一词多义 1.于寡人之于国对于 则移其民于河东至 不求闻达于诸侯在 赵氏求救于齐向 2.以请以战喻用 斧斤以时入山林按 申之以孝悌之义把 3.之填然鼓之衬字,不译 树之以桑衬字,不译 顷之,烟炎张天音节助词,不译 4.胜谷不可胜食尽 予观夫巴陵胜状美好的 日出江花红胜火超过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 5.兵非我也,兵也兵器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 将兵万人士兵 穷兵黩武战争 (四)古今异义 1.河内凶:古,黄河;今,泛指河流。 2.五十者可以衣帛:古,可以以之;今,一个连词。 (五)重点词语 1.尽心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强语气。 2.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没有像。 3.邻国之民不加少:更。

4.请以战喻:请允许我,表谦;请回答,请你……,表敬。 5.数罟不入洿池:密;网;池塘,洼地积水。 6.鸡、豚、狗、彘之畜:鸡、小猪、狗、猪。 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谨,谨慎,认真从事;庠、序指学校;教,教化;申,反复陈述;义,道理。8.而不知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9.王无罪岁:归咎,归罪;年成。 10.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吃。 1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食物;约束。 12. 黎民不饥不寒:黎民、庶人、布衣、黔首、百姓均指平民百姓。 (六)特殊句式 1.直不百步耳直……耳只是……罢了,不过……罢了固定句式 2.未之有也 《劝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一、古今异义: 1.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2.金就砺则利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 二、通假字: 1.輮以为轮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 三、词类活用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輮,通"煣","使……弯曲") 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作动词,游泳,游水。 4、上食埃土: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5、下饮黄泉: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四、特殊句式 (一)介词结构后置句: 1、青,取之【于蓝】,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 2、青【于蓝】: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3、寒【于水】: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 (二)定语后置句: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最新高中语文必修3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必修三理解性默写(答案版) 一、《蜀道难》理解性默写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_尔来四万八千岁_,不与秦塞通人烟_”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_西当太白有鸟道__,_可以横绝峨眉巅__”进一步表明秦、蜀之间为高山峻岭所阻挡。 2、在《蜀道难》中,李白用“_地崩山摧壮士死_,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_”两句概括了五丁开山而殒命,终于打通艰险蜀道的故事。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神话、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有“__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____,__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__。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猿猱欲度愁攀援__”真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那山有多高呢?不言而喻了! 5、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_但见悲鸟号古木_,_雄飞雌从绕林间_。_ 又闻子规啼月夜__,_愁空山__。”为我们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再一次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情状。 6、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指出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诗人先用“__连峰去天不盈尺_,_枯松倒挂倚绝壁_。”托出山势的高险,古松倚靠的奇绝之景。然后由静而动,“__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 砯崖转石万壑雷__。”写出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 7、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是“_剑阁峥嵘而崔嵬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__。” 8、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通“非”)亲勿居”语句的句子是“___所守或匪亲_,_化为狼与豺__。”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9、李白在《蜀道难》中,用“__扪参历井仰胁息__,_以手抚膺坐长叹__。”两句诗,写出了行人过青泥岭时可以手摸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的细节 10、李白《蜀道难》中用“地崩山摧壮士死_,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_。”两句写出古代劳动人民付出生命的代价才开凿出一条崎岖险峻的山路的艰辛。 11、李白《蜀道难》中“__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 砯崖转石万壑雷__。”两句写急流和瀑布在千山万壑间发出的巨大声响再次强调蜀道的山高路险。 12、《蜀道难》中写蜀地朝夕战乱纷争,社会环境险恶的句子:“__朝避猛虎__,_夕避长蛇,磨牙吮血_,杀人如麻_。” 二、《登高》: 1、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_风急天高猿啸哀___,渚清沙白鸟飞回___。” 2、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无边落木萧萧下__,_不尽长江滚滚来_。” 3、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万里悲秋常作客__,_百年多病独登台__。” 4、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艰难苦恨繁霜鬓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__。” (二)《秋兴八首》(其一) 1、以枫叶凋零、秋气萧索寄寓凄苦落寞情怀的诗句是:“_玉露凋伤枫树林__,_巫山巫峡气萧森__。” 2、直接抒发作者故园之思的句子:“__丛菊两开他日泪__,_孤舟一系故园心。” 3、诗中暗示安史之乱发生后社会动荡的写景之句:“__江间波浪兼天涌__,__塞上风云接地阴__。”

高中语文必修三所有课字词总结(注音)

高中语文必修三所有课字词总结(注音) 高中语文必修三所有课字词总结(注音) 必修3字词总结 第一单元·小说 《林黛玉进贾府》 阜(fù)盛敕(chì)造紫檀雕梁画栋台矶(jī) 鬓发如银贾赦(sha)(赦免,赦罪)丫鬟簇拥姊(zǐ)妹削(xuē)肩(剥削,削减,削弱,瘦削)厮认斟(zhēn)茶 呜咽(ya) 怯(qia)弱(胆怯,羞怯)疯癫不经之谈敛声屏(bǐng)气攒(cuán)珠髻绾(wǎn)着盘螭(chī) 璎(yīng)珞(lu?) 宫绦(tāo) 玫瑰(guī)(瑰丽,瑰怪) 风骚王熙凤嫡(dí)亲拭泪外甥女便(biàn)宜(yí) 翠幄(w?)(运筹帷幄)驯(xùn)骡(驯服)厢庑(wǔ) 小巧别致轩峻壮丽姬妾笨拙(zhuō) 甬路 宸翰金蜼(wěi)彝(yí) 玻璃()(hǎi) 錾(zàn)银黼(fǔ)黻(fú) 洋罽(jì) 匙(chí)箸(zhù) 酒觚(gū) 茗碗斋戒顽劣(lia) 溺(nì)爱伺(cì)候 漱(shù)盂咳嗽(s?u) 脾(pí)胃(脾气)盥(guàn)手(盥洗)懵(měng)懂 倭(wō)锻(倭寇)瞋(chēn)视敷(fū)粉(敷衍,敷药)潦倒偏僻乖张诽谤辜负韶(sháo)光纨袴(kù) 膏粱作(zuō)揖(开门揖盗)蹙(cù)眉 颦(pín)眉罥(juàn)烟两靥(ya) 和睦杜撰(zhuàn)(撰写)忖(cǔn)度(du?) 孽障殉(xùn)葬(殉职,殉情)妥当(dàng) 遂(suì)心(未遂)钗钏(cuàn) 《祝福》 送灶(zào)监生(jiàn) 寒暄(xuān)臂膊(b?)银镯(zhu?)子烟霭(ǎi)(雾霭云霭) 朱拓(tà)(拓写拓蓝纸)陈抟(tuān)老祖瘦削不堪(削减,削弱,剥削)间(jiàn)或 乞丐诧(chà)异悚(sǒng)然惶急踌躇(chú) 胆怯(qia)(怯弱羞怯)安逸 不更(gēng)事价廉物美谬(miù)种(谬误荒谬)暂(zàn)时(暂且短暂)负疚(jiù) 俨(yǎn)然忌讳(huì) 雪褥(rù)(被褥)瑟瑟(sa)有声(萧瑟)百无聊赖尘芥(jia) 形骸(hái) 夹(jiá)袄模(mú)样(mú模子m?模型,楷模,模范)应酬箩筐窥探沸反盈天宽宏(洪)大量雇用贺家墺(ào) 聘(pìn)礼威吓(ha) (恐吓,恫吓)按捺(nà) 擒住窟窿荸(bí)荠(q

高中语文必修3必修4期末考试试题(包括答案)

高一语文 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一、基础知识。(21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楔(xiē)子??亢(kàng)旱阡(xiān)陌苌(cháng)弘化碧 B C D 2 A C 4 A B 刻画得入木三分。 C.老胡虽然年过花甲,但还是少不更事,书呆子气十足。 D.教室里教师讲得精彩,学生学得认真,课堂气氛沸反盈天,十分活跃。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 A.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的《史记》对我国的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史学,它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作为文学,它开创了传记文学的先河。

B.“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元代四个着名的杂剧作家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其中马致远的代表作是《汉宫秋》,王实甫的代表作是《西厢记》,白朴的代表作是《墙头马上》。 C.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他的戏剧有历史剧、喜剧和悲剧,其中悲剧有《哈姆莱特》《李尔王》《麦克白》等作品。 D.曹禺,现代剧作家,原名万家宝。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北京人》等,建国后,有《王昭君》等着名剧本。 6.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徒见(被)欺????????????????宁许以负(担负,使动用法)秦曲 B C D 7. A. C. 缺。 ??? ??? ???④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难免窄狭,像上文所说的,囿于某一派别的传统习尚,不能自拔。这是精神上的短视,“坐井观天,诬天藐小”。 ???⑤要诊治这三种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生长在平原,你说一个小山坡最高,你可以受原谅,但是你错误。“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见到的天下。要把山估计得准确,你必须把世界名山都游历过,测量过。研究文学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这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

统编版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 第5课 导学案

第5课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导学案) 【基础扫描】 一、古代印度文化:古代印度文化的主要成就有哪些?简述其传播的情况。 (1)成就: ①思想:出现制度和教,严格规定社会等级制度;前6世纪, 教形成,提倡“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4世纪时,教开始兴起,后发展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②文学:有《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两部史诗。 ③艺术:佛塔、石柱、石窟都是艺术。 ④数学:发明“数字”和进位计算法。 (2)传播: ①公元前后,开始传播到东南亚,对东南亚产生广泛影响。 ②佛教文化、巴利文对东南亚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二、古代朝鲜文化(东亚):古代朝鲜文化的主要成就有哪些?简述中朝联系的情况。 (1)成就: ①科技和文艺:634年修建了台;12世纪完成《》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正史;13世纪开始使用活字印刷。 ②创制了本民族文字“”。音乐歌舞出名。 (2)中朝联系: ①教、教和学都从中国传入朝鲜,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②在朝鲜半岛长期使用,朝鲜乐舞传到中国中原地区。 三、古代日本文化(东亚):古代日本文化的主要成就有哪些?简述中日联系的情况。 (1)成就: ①思想:约9000年前,日本逐渐发展。12世纪后,逐渐形成。 ②文学:诗歌集《》和小说《》享誉世界文坛。 ③建筑和艺术:法隆寺;大和绘和浮世绘;茶道。 (2)中日交往:9世纪形成了“文字”;中国的制度、儒学、佛教等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四、美洲印第安文化:印第安人培育出的农作物有哪些?印第安文化的代表是哪几个?分别说出他们的主要文化成就。后来,印第安文化急剧衰亡的原因是什么? (1)农作物:印第安人培育出、、、南瓜、甘薯、辣椒、可可和烟草等农作物。 (2)三种代表文化及主要成就:文化、文化和文化。 ①3—10世纪,玛雅文明达到高度繁荣:创造了文字,发明了 “历”,创造出进位法。 ②12世纪后,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的文化走向繁荣。 ●阿兹特克人:使用文字,制作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银首饰。 ●印加人:建造庙,能使用,制定了历和历。 ③宗教上,多神崇拜,都建造了金字塔。玛雅人创拜神,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崇拜神。 (3)急剧衰亡:16世纪后,印第安文化急剧衰亡。原因:开辟后,殖民者的入侵。 【重点聚焦】

重点高中语文必修三所有课字词总结

重点高中语文必修三所有课字词总结

————————————————————————————————作者:————————————————————————————————日期:

高中语文必修三所有课字词总结(注音) (2014-12-20 17:20:12) 转载▼ 高中语文必修三所有课字词总结(注音) 必修3字词总结 第一单元·小说 《林黛玉进贾府》 阜(fù)盛敕(chì)造紫檀雕梁画栋台矶(jī) 鬓发如银贾赦(shè)(赦免,赦罪)丫鬟簇拥姊(zǐ)妹削(xuē)肩(剥削,削减,削弱,瘦削)厮认斟(zh ēn)茶 呜咽(yè) 怯(qiè)弱(胆怯,羞怯)疯癫不经之谈敛声屏(bǐng)气攒(cuán)珠髻绾(wǎn)着盘螭(chī) 璎(yīng)珞(lu ò) 宫绦(tāo) 玫瑰(guī)(瑰丽,瑰怪)风骚王熙凤嫡(dí)亲拭泪外甥女便(biàn)宜(yí) 翠幄(w ò)(运筹帷幄)驯(xùn)骡(驯服)厢庑(w

ǔ) 小巧别致轩峻壮丽姬妾笨拙(zhuō) 甬路 宸翰金蜼(wěi)彝(yí) 玻璃(hǎi) 錾(zàn)银黼(fǔ)黻(fú) 洋罽(jì) 匙(chí)箸(zhù) 酒觚(gū) 茗碗斋戒顽劣(liè) 溺(nì)爱伺(cì)候漱(shù)盂咳嗽(sòu) 脾(pí)胃(脾气)盥(guàn)手(盥洗)懵(měng)懂倭(wō)锻(倭寇)瞋(chēn)视敷(fū)粉(敷衍,敷药)潦倒偏僻乖张诽谤辜负韶(sháo)光纨袴(kù) 膏粱作(zuō)揖(开门揖盗)蹙(cù)眉 颦(pín)眉罥(juàn)烟两靥(y è) 和睦杜撰(zhuàn)(撰写)忖(c ǔn)度(duó) 孽障殉(xùn)葬(殉职,殉情)妥当(dàng) 遂(suì)心(未遂)钗钏(cuàn) 《祝福》 送灶(zào)监生(jiàn) 寒暄(xuān)臂膊(bó)银镯(zhuó)子烟霭(ǎi)(雾霭云霭)朱拓(tà)(拓写拓蓝纸)陈

高中语文必修三期末复习资料.

高中语文必修三期末复习资料(成语篇) 一、课内成语积累 1.既来之,则安之:原意为已经使他们来了,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今义指既然已经来了那么就要安定下来。 2.分崩离析:形容国家或组织分裂瓦解。 3.祸起萧墙: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4.五十步笑百步: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错误或缺点,只是程度轻一些,却在讥笑别人。后泛用以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轻或重的区别。 5.弃甲曳兵:常用来形容败逃的狼狈样子。 6.不可估量:无法估计。 7.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止。比喻学习不深入钻研。 8.坚韧不拔:形容意志坚强,不可动摇。 9.得心应手:心里怎么想,手就怎么做。形容运用自如。 10.永垂不朽:(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11.非同寻常:不同平常。 12.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13.义愤填膺:由于不义的人和事所引起的愤怒感情充满胸膛。 14.安之若素:对于困境或异常情况一如平常,泰然处之。 15.心急如焚: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形容非常着急。也作心急火燎、心急如火。 16.不能自拔:不能主动地从痛苦中或罪恶中解脱出来。 17.公之于众:把事实向众人公开。

18.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比喻关系密切。也作息息相通。 19.气壮山河:形容气概如同高山大河般雄伟豪迈。 20.大失所望:非常失望。 21.无济于事: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 22.语焉不详:说得不详细。 23.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接近死亡。 24.痛不欲生:形容悲痛到了极点,不愿再活下去了。 25.一帆风顺:船挂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或阻碍。 26.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27.恻隐之心:形容对别人寄予同情。 28.慢条斯理:原指说话做事有条有理,不慌不忙。现也形容说话做事慢腾腾,不慌不忙。 29.悄无声息:没有一点声音或声音很低。 30.荷枪实弹:扛着枪,子弹上膛。指军队、警察等处于戒备状态。 31.人杰地灵:指杰出的人物出生或到过的地方,就会成为名胜地区,后多指杰出人物生于灵秀之地。 32.胜友如云:许多才华出众的人物聚集一处。 33.高朋满座:高贵的朋友坐满了座位。 34.腾蛟起凤:形容人的文章华美。 35.钟鸣鼎食:古代贵族权贵用餐时,打击乐器,用鼎器盛食物。形容富贵人家生活奢侈豪华。 36.天高地迥:形容极其高远。

(完整版)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及答案

【练】人教必修3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资料 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萧.森(xiāo) 暮砧.(zhēn) 塞.上(sài) 秋兴.八首(xìnɡ) B . 妃.嫔(fēi) 朔.漠(sù) 青冢.(zhǒnɡ) 群山万壑.(hè) C . 单.于(chán) 潦.倒(liáo) 凋.伤(diāo) 省.识(xǐnɡ) D . 霜鬓.(bìn) 渚.清(zhū) 环珮.(pèi) 孤舟一系.(xì) 2.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 .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B .江间波浪连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C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D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玉露凋伤..枫树林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B .一去紫台连朔漠.. 朔漠:北方的沙漠 C .画图省.识春风面 省:察看 D .万里悲秋常作客.. 作客:客居他乡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百年..多病独登台 B .万里..悲秋常作客 C .人事..音书漫寂寥 D .分明怨恨..曲中论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百年多病独.登台 独.留青冢向黄昏 B . ?????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生长明妃尚.有村 C.????? 独留青冢向.黄昏 向.吾不为斯役 D.????? 不与.秦塞通人烟 微斯人,吾谁与.归 5.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B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C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6.下列联句没有使用对仗的一项是( ) A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B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D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7.下面是杜甫一首题为“宿江边阁”的小诗,中间两联语序已乱,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高中语文必修3 诗歌及古文

第四课蜀道难(背诵全文) 蜀道难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第五课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背诵全文)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咏怀古迹(其三)(背诵全文)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棘,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登高(背诵全文)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第六课琵琶行

琵琶行(背诵全文) 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第七课李商隐诗两首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课程纲要修改

《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必修3 ◆授课课时:40课时 ◆设计:郑州市第106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备课组 ◆授课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课程目标: 通过语文必修三的学生,你将能: 1,通过筛选、整合信息的方法说出情节和人物性格,从而初步学会阅读小说。2,通过反复诵读,展开联想和想象,列举诗歌的意象,说出诗歌的思想内容,并交流诗人表达的感情;关注唐代不同时期诗歌的创作风格及诗人风貌。3,通过诵读,借助注释、词典等工具积累识记重要词语和特殊句式;欣赏议论文比喻论证的形象性、排比论证的有力性及事实论证的雄辩性。 4,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分享科普文准确和简明的语言特点,掌握科普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树立科学精神。 5,议论文写作,通过分析习作,初步概述议论文的三要素,并能区分记叙文与议论文的区别,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及实践写作,学习各种论证方法,以达到能全面、辩证处理问题的方式。 6,通过本阶段阅读与写作的体验,丰富情感体验,树立科学思维,发展为头脑更灵活,心灵体质更健康的中学生。 课程内容与安排 始业教育:解读本模块的课程纲要、学案的结构及使用方法。(1课时) 第一单元 ◆内容标准: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初步概述文本内容;能抓住文本中的动作、语言、肖像等描写,并学会通过这些总结出人物的性格;结合人物性格、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列举时代背景,进而能归纳人物背后的内涵和小说的主题;借助小说中写人的精彩段落,让学生动手仿写,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

第二单元 ◆内容标准:学会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说出诗歌的意境,归纳出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抓住具体诗句,从修辞、写作角度、描写手法等入手,学会具体赏析诗句;反复诵读作品,借助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思想生平, ◆内容标准:借助工具书、注释,能初步完成对文本的内容的阅读,并用勾圈点划法,积累一些重要的实词、虚词;认真诵读,通过诵读体会议论性散文的语言妙处,重视朗读和背诵指导,列举作者及时代背景,分享作者思想的内涵,关注作者创作的风格。

新人教版必修5高中语文《第3课 边城》教学设计(精品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第3课边城》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5 教学设想 (自读课文,以讨论、自由发言为主) 1、依靠揣摩词句,领会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2、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小说中体现的人性之美。 3、进行联想想象,体会小说中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课前布置预习,着重了解人物的性格、心理。 导入新课 看一副对联风声水声歌声谈话声啜泣声声声惊残梦, 乡情民情爱情手足情骨肉情情情乱痴心。 导入新课。 简介作者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1927年参加“新月社”,曾任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作品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 徐志摩亦无愧为琢璞者,他在自己主持的《晨报副刊》上发表了沈从文的大批小说,并为之四处延誉,还将这位笔极秀极笨的小青年推荐给中国公学校长胡适之。胡适也是别具慧眼,求才若渴的大名家,每每能赏识青年,他二话没说,就聘任这位忐忑而羞

涩的“山民”做了中国公学的国文教师。 沈从文先生一直坚持自由主义立场,坚持文学要超越政治和商业的影响。他的作品代表了艺术的良心和知识分子不能淫不能屈的人格。 他创作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不仅高产,而且始终保持高质量,短篇小说《丈夫》、《三三》;中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边城》堪称中国现代小说的扛鼎之作,沈从文也是中国以本土为创作题材可以与世界文学比肩的一代文学巨匠。 三、《边城》主要情节介绍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高中语文必修3课时作业16:第5课 杜甫诗三首

第5课杜甫诗三首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杜甫的那首《登高》就是在奉节居住下来以后写的,居高一吟,至今让人回肠荡气 ....。 ②没有昭君出塞,就没有汉朝和匈奴那五六十年的短暂和平,就不会有双方互不侵犯的城下 .. 之盟 ..。 ③杜甫由于自身的坎坷遭遇,对百姓的苦难往往感同身受 ....,发为歌吟,家国之痛与个人的悲哀也就融为一体。 ④唐代诗人辈出,灿若晨星 ....,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就是杰出代表。 ⑤年轻人“恶搞”杜甫画像,拿名人大家开涮,这种穿凿附会 ....的做法不得不令人担心,随意拿名人消遣娱乐,久而久之,会失了分寸,辱没传统。 ⑥李白和杜甫是唐代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他们的作品风格迥然不同 ....。A.①④⑥B.②③⑥ C.③④⑤D.①②⑤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首届“书香之家”颁奖典礼,是设在杜甫草堂古色古香的仰止堂举行的,当场揭晓了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书香企业、书香社区等获奖名单。 B.杜甫把个人的遭际和时代的不幸、民众的疾苦紧密联系在一起,描绘出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悲哀,是变乱时代的伟大史诗。 C.杜甫的晚年孤苦无依、生活窘迫,写了很多忧时伤怀的作品。 D.杜甫晚年不仅顽强地与贫困、疾病作斗争,而且忧国忧民,写下了《登高》《登岳阳楼》等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古代诗人中真正弘扬了儒家思想,应该在儒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唯有杜甫一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别是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忠”“爱”精神,几乎成为杜甫一生坚守不渝的创作主题。 ①这种精神深入其骨髓,融入其血液 ②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内心常常激荡着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③并用感情强烈的诗篇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④这不仅是因为杜甫以“儒生”自命

高中语文必修3第四单元期末综合测试题

高中语文必修3第四单元期末综合测试题 第I卷阅读鉴赏(共76分) 一、古诗文阅读鉴赏(40分) (一)诗文默写(8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空缺的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2)剑阁峥嵘而崔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3)凭谁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默写王昌龄的《从军行(之四)》。(4分) 从军行(之四)王昌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诗词曲阅读(12分) 3.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倦夜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1)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2分) 答: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从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后两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歌是从哪些方面来写“倦”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一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4-6题。(6分)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节选自白居易《琵琶行》) 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寻声暗.问弹者谁暗:轻声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2单元第5课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教案2.doc

第 5 课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 2、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3、通过对古代文学家、是人及其文学作品的分析,走进文学艺术的殿堂, 感受古人的呼吸、思想、情操,增强文化修养。 4、通过对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成就的学习,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激发对 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成就。 难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的形成及其特点,如何揭示一定社会文学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有一位作家说过:我们华人,在心灵上有宋词的入心、元曲的安身、唐诗的永久慰藉,这是幸运的。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中国古典文学又经历了这样的发展呢?又有什么样的时代特色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推进新课 一、从《诗经》到唐诗 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在劳作或生活时,为了提高效率和减轻疲劳,或表达喜怒哀乐的心情,常常发出有节奏的呼声,最初的诗歌就诞生在这些劳动号子之中。后来诗歌进一步发展、成熟,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1.《诗经》 课件展示材料: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学习探究:这些诗你熟悉吗?它们出自于何处?什么内容?文字表达有什 么特点?怎样的地位?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 500 年间的诗歌 305 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1)内容 共有《风》《雅》《颂》三部分。 《风》:民间歌谣,反映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直接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 《雅》:周王朝王城所在地的诗歌,主要是反映贵族阶级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颂》:是国王和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主要是对祖先和当权者 功德的歌颂。 (2)特点 四言诗体或间以杂言;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极强;现实主 义的创作风格。 (3)地位 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为中国古典文学奠定了现实主义的基石。 延伸思考:中国文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文学图卷,是真实的社会写照。以下诗句引自《诗经》,请你谈谈其中折射的历史现象。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私田的出现)“溥天之 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反映了分封制下土地所有 制和周王与诸侯的关系) “大邦维屏,大宗维翰。”“宗子维城。”(反映了西周的宗法制度) 2.楚辞

高中语文必修3:第5课 杜甫诗三首

第5课杜甫诗三首 我眼中的杜甫 或许,他并没有诗仙李白的洒脱豪放,也没有陶渊明的悠然自得,他的眼神中似乎只有愁苦,心系祖国,他甚至“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谈起杜甫,我甚至不愿提起他“诗圣”的称号,在我眼中,他更是一位“心同百姓,思寄祖国”的爱国者。 忧国,是杜甫诗中的灵魂主干,他的所有诗作中,多数都透露出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感叹和愁苦。面对日益衰败的唐朝,面对支离破碎的大唐国土,他含泪提笔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昨日祖国繁荣,而今日却破亡了,面对依旧的山河,试想,是否人人都像杜甫一般流下“感时泪”、怀着“恨别心”?杜甫就是这样一位爱国的诗人,他因“国破而忧,因国盛而乐”。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他“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他快乐,因收复“河南”“河北”而快乐。他的快乐,不仅仅是自己的,更是属于祖国的。这种纯粹的快乐,只有真心爱国的人才配拥有。生活亦是如此,不需要游遍山水,更不需要荣华利禄,杜甫快乐的根源,只是祖国的繁盛。 今日,又一次翻看杜甫句句沉郁顿挫的诗句,对他的敬仰油然而生。敬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更敬仰他敢于揭露和批判黑暗、腐朽的无畏和正义。

若说千百年后诗作不一定会流传于世,但杜甫的精神永垂不朽。而今,若人人居安思危于祖国,还恐祖国不盛乎?

一、作者连线 现实主义的诗圣——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 地主家庭。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 生写了1 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他的诗不仅具有 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 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人们称杜甫的诗为 “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 圣”,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背景探寻 夔州感怀之作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5年来稳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高中语文必修3第四单元期末综合测试题1

高中语文必修3第四单元周测题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管子·牧民》曰:“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其中,“四维”指的是礼、义、廉、耻。“四维”是国家运行的重要支柱,礼绝则国倾,义绝则国危,廉绝则国覆,耻绝则国灭。国家顺应礼制法度才能使父母兄弟妻子各得其所,才能使社会关系稳固。抛弃礼,社会发展将失去平衡。 近些年来,社交礼仪、家礼、开笔礼、婚礼等越来越受重视,尤其是婚礼,中西合璧,花样繁多。然而,遗憾的是我国并没有一部现行的官修礼仪文本如《汉仪》《大唐开元礼》般让人们参考或效仿,以至于很多礼仪活动失去了原有的含义,甚至成了娱乐、哗众取宠的噱头。 婚礼,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礼仪。《礼记》将之视为“礼之本”。古代国君在迎娶夫人的求婚辞中写道:“请君之玉女,与寡人共有敝邑,事宗庙社稷。”除传宗接代以外,婚礼更多表达的是夫妇一体、相扶相携、尊卑等同的含义。婚礼仪式中“御布对席”“合卺而饮”“共牢而食”传递的就是这个意思。另外,古代婚礼中还有“拜见公婆” 这一礼节,即新娘要在婚后的第二天向公公婆婆见礼,以表达对长辈的尊重。由此可见,婚礼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而是一场正视夫妻关系的启蒙教育。然而,在现代社会,如此神圣庄严的时刻竟被一些人视为儿戏,甚至演绎为一场闹剧。尤其表现在那些荒唐而野蛮的闹婚陋习方面,闹公婆,闹新郎,闹新娘,手段粗俗卑劣,甚至威胁到当事人生命安全。

礼仪等同于文明。中国庞大的礼仪系统是人类社会由野蛮迈向文明的一块历史丰碑。每一种礼仪都暗含着对道德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周代时始制定礼制,这一时期制定了天子之礼、诸侯之礼、卿相之礼,到后来才延伸出士人之礼。从孔子以仁释礼开始,经过汉、唐、宋、明、清等多个朝代,政府和官员几番做出“礼下庶人”的尝试, 专门制定了“庶人之礼”供民间通用,但均未得到普及。主要原因是社会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贵族阶层予以阻挠。具体而言,礼仪和礼制是门阀贵族彰显身份、维护特权的工具,根据等级品阶的不同,他们所穿的服装的样式、所用的器物、乘坐的车辇等各不相同,庶人用礼, 损害到贵族阶层的威仪和利益。甚至有些官员认为,庶人只可施用刑罚。所以,老百姓通用的大都是流传于民间、不完全符合礼制规范、适合他们的生活方式的“礼俗”。历史发展到今天,等级制度和等级差别趋于模糊,官员亦是百姓,百姓亦可为官,“礼”不再是贵族阶层的专属品。普通百姓行“礼”不再受诸多限制,只要有意愿,皆可以“礼”修身。可以说,“礼”具备了普遍应用的条件,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前进了一大步。在这种情况下,对“礼俗”进行引导和提升,正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摘编自李文娟《礼仪非儿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礼、义、廉、耻构成“四维”,它们是国家运行的重要支柱。其中,礼是最重要的。国家推行礼制法度,才可能强大起来。 B.以礼制法度治理国家,这是家庭成员各得其所、社会关系保持稳固的重要前提,关系到社会的平衡发展,应给予高度重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期末综合测试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期末综合测试题 摘要:大家好,下面是为同学们准备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期末综合测试题,供参考与练习,加油。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削减(xuē)掂量(liáng)瞥(piē)见两靥(yè)之愁 B.朱拓(tà)蹙(cù)缩关隘(ài)穿凿(zuó)附会 C.脊鳍(qí)褶(zhě)皱榫(sǔn)头万乘(chèng)之国 D.石栈(zhàn)惩罚(chěnɡ)数罟(gǔ)涸(hé)泽而渔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寒喧天崩地坼烟霭毋庸质疑 B.烦琐甘之如饴煊赫鞠躬尽瘁 C.竹竿题纲挈领遏制满腹经纶 D.执拗龙盘虎踞嘹亮花拳秀腿 3.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为一个字______好半天,_______穷年累月地去下修辞_______,我们不去过多地提倡。 (2)修辞是_______选择的过程,就得有选择标准。 (3)对于蒋干借访友人入营________虚实的种种愚蠢举动,周瑜明了于心,将计就计。 A.捉摸以致工夫既窥测 B.琢磨 以至工夫既窥探 C.琢磨以致功夫即窥测 D.捉摸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农历八月十八日,钱江潮如约而至。从昨天中午12时起,杨公路等通往七堡一号坝的条条小道上,观潮者川流不息 ....,拿板凳的、提盒饭的、骑摩托和蹬三轮的,都朝着江边而去。 B.中国古籍中不乏烈女节妇的传记,传递的多是“从一而 终”的封建贞节观,不足为训。但也不能一概而论 ....,有的篇章却反映了受辱妇女对男权的抗争,即使在今天,也有现实的警世意义。 C.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说,北京酝酿近一个月的圣诞气氛24日达到了高潮,位于繁华地段的商场、餐馆和酒吧挤满了呼 朋唤友过圣诞的年轻人,各大学校园里的圣诞舞会也如火如荼 ....,一片歌舞升平的过节景象。 D.作家要善于从普通平凡的芸芸众生 ....中,发掘其美好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赞颂从他们身上溢发出来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证监会和深交所从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制定创业板相关规则,这是以中国资本市场是一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