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要点

日本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要点
日本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要点

BEIFANGJINGMAO

北方

经贸

日本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大连116023)

文摘编号:1005-913X(2010)03-0109-CA

摘要:泡沫经济后,日本制造业经历了长达十年的消费低迷后开始复苏,运用钻石模型从生产条件、需求条件、企业战略、产业支持、政府和机遇方面分析了日本制造业竞争力的优势地位,得出了对我国制造业的启示,我国应该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关键词:日本;制造业;要素分析;启示中图分类号:F4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13X(2010)03-0109-03

一、泡沫经济后日本制造业的复苏

日本为疯狂的泡沫经济整整付出了十多年的代对日本制造业来说,真正致命的打击来自于日元价。

的快速升值和层层加码的欧美贸易壁垒。在美国人看来,这是一场漂亮的针对日本经济的阻击战。日元升值和贸易壁垒造成日本制造企业产品出口受阻,进一步加剧了日本经济的萧条,美国经济又重新回

长达十年的投资乏力、消费低迷无到了霸主的地位。

异于一场锤炼,日本企业正试图以群像式的复苏姿态重新定义“日本制造”。事实上,经济萧条导致了日本小企业的破产,但更多的大型公司在低迷时期积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经济在过去十蓄了复兴的力量。

年的糟糕表现仍然无法掩盖日本企业在制造业上取得的进步。来自经合组织的数据显示,在全球最大500家工业企业中日本占29%,仅次于美国的31%。制造业产值占该国总产值的比例的19.5%,其中有一半以上的日本制造业产值来源于高端或者中等水平的科技产品,这个比例较经合组织其他成员平均水平高出一倍。

作为日本企业注重技术和研发的典型公司,在全球经济低迷的2001年,佳能公司以销售额220.3亿美元(同比增长7.8%)、利润12.7亿美元(同比增

)双双刷新历史记录。1995年以来,为削减成长25%本,佳能陆续关闭了7个不赢利的部门,但用于产品研发的费用却从这一年净销售额的6.0%稳步增长至2002年的7.9%。在美国专利商标局最新公布的2003年度在美国专利注册数量的排名中,佳能继续

仅次于IBM。至以1992件专利注册数名列第二位,

此,佳能已连续十几年保持了在美专利注册数量排名前三的位置。

收稿日期:2009-12-20

以佳能公司为代表,日本当前的制造业发展的方向有二:一是由大企业掌握核心的高精尖技术,制造高附加值商品;二是要发掘和保留日本制作精良的传统工业产业。总之,日本开放的市场机制、完备的基础设施、制造流程、制造的系统集成能力、发达的物流体系、成熟的交易规则、细致耐心的熟练工人等都是世界级的,正是这些优势,使得日本企业在与外来商品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而这些因素都包括在迈克尔波特的对竞争力要素的解析下。

二、日本制造业竞争力的要素分析(一)生产要素

日本是一个缺乏天然资源或其他天然生产要素的国家,但人力资源领域是日本的优势之一,拥有大量训练有素的工程师,大学毕业生担任工程师的平均人数比美国高很多,出国留学的日本人也偏重在技术领域深造。天然生产要素的不利条件也刺激了日本制造工厂不仅仅是停留在岛国之内,而是向海

这样做可以发挥要素禀赋的优势,突破欧美外发展。

贸易壁垒和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实现产业转移。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日本企业把核心的研发、生产技术以及高精度的制造环节留在了日本。日本企业的产业转移策略不同于美国,他们很少把制造业简单地外包给OEM厂商,而是自己到低成本的国家设厂,这说明日本企业十分看重制造环节。

(二)需求条件

日本制造业中的大多产业,都是因为本国市场的庞大需求蓬勃发展,如钢铁、造船、重化工业等。往往一个行业的兴起就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产业关联效应的存在使得顾客对产品的需求形成了一

此外,挑剔的国内客户也是日本制条长长的需求链。

为了回应市场需求,制造厂商自然造业成功的原因。

频频更新款式,并在变化产品的过程中,形成更细密的市场细分。同时,日本消费者吹毛求疵的性格,使日本企业在生产产品时必须注意到“精美好用”,同时还要完善的售后服务。

(三)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分析

日本许多成功产业是从相关产业中发展出来它的多元化经营大部分是由公司内部创业而来,的。

企业内的人员和设备,也经常随着企业的内部创业而重新配置,连带造成相关产业之间的技术转移,并促成产业的发展。支持性产业也是创造日本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重要力量。日本的大企业通常与多家

作者简介:周晴(1987-),女,哈尔滨人,本科生,研究方向:金融学。

2010年第3期

109

N经济纵横

ORTHERNECONOMYANDTRADE

中小型的承包商与供应商形成一个关系网(所谓协力厂商)。同时,日本企业强调与客户及供应商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

通常一个产业与其相关或支持性产业之间的这种关系网被形容为金字塔体系,它表示大企业和中小企业间基于订货所形成的分工关系和分工结构。以电气机械、电子及汽车产业为代表。这些产业所具有的规模经济性及加工组装特点,可以充分利用专业化分工生产的效益,从而强化日本产品由相对低价格及高品质所形成的质量价格比优势。

此外,支持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就是技术支持,日本的R&D产业为制造业提供了大量的核心技术支持。如2004年,日本R&D总支出为1279.23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人均研发支出为1052.2美元,排名世界第四,占GDP的

从事研究开发的人数也位居世界百分比为3.073%。

第二。以上数据说明在核心技术研发和积累方面,日本企业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以夏普和雅马哈为例,夏普从电子管、晶体管技术到今天液晶技术每一个时期,他们总有核心技术作为企业转型和发展的支撑。雅马哈的核心技术有两大项,一项是金属热处理技术(轻质高强)和木板处理技术,为企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的分析日本企业层级分明、重视纪律。并且一贯采用标准化与大量生产战略,日本厂商经常以产量与市场占有率制定发展目标。日本企业间的竞争是高度人际化的,其寻求自动化、高科技以及新产品,促使日本脱离初级生产要素优势,争取更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国内竞争还刺激了支持性产业的发展,并使厂商在招募员工和发展人力资源上更加尽心。

制造管理包括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和实现过程控制。通过持续提升制造管理水平,实现差异化经营,避开中国制造咄咄逼人的价格竞争。一个重要的事实是,一些需要“高精制造管理”的行业成了日本

精密仪器、办保持竞争力的核心部分,比如,汽车、

公自动化、设备制造等。而另外一些“看上去很美”的所谓高新技术产业,其实对管理技术要求并不高,比

芯片、光盘制造等,只要投资买设备就可以如电脑、

做。

日本的企业治理结构是接近于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的企业治理结构。企业的经理们声称为了企业员工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将不惜牺牲股

在众多日本人的意识中,普遍认为企业东们的利益。

并不属于股东,而是属于包括经理人员在内的企业全体员工。据1990年“日经产业新闻”调查,对“你认

,大多数的回答是从业人员被为企业实际上是谁的”

排在最前面;对“企业应该最重视什么”和“企业实际上最重视什么”,回答“股东利益”的只有3.6%。日本企业的董事会几乎全部由内部董事构成,董事一般

在本由企业内部产生,通常是经过长期考察和选拔、

企业中逐步升迁上来。普通员工在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下,凭借自身的努力完全可能担任公司董事。日本企业长期以来接受股票的低分红政策,把最大的关心投向了企业的发展。而普通员工通过企业为其提供的全方位利益的存在,如住房、医疗、娱乐

假期住宿设施、所有类型的俱乐部和购买产品设施、的折扣等,事实上参与分享企业剩余。

在竞争机制上,同中小企业之间激烈的竞争与市场份额争夺战不同,大企业之间遵循一种有限度

市场交易的根本激励要素,竞争的作用的竞争原则。

在这种体制下似乎没能得到有效发挥。但事实上,企业系列是在一种有限度的竞争原则下发挥竞争对企业效率的激励作用的。这种有限度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竞争对手的数量相对稳定,如同在一个划定的圈子内与竞争对手进行面对面的较量,也即所谓“看得见对手”的竞争,如同竞技比赛,这是更易激发竞

其次,竞争实行的是近乎末争本能的一种比赛形式。

位淘汰的方法,因竞争失败而退出的企业与新加入竞争行列的企业虽然总是少数,但避免成为末位者的竞争压力反而如同一柄高悬的剑,发挥有力的威慑作用。

(五)政府角色分析日本战后形成的“社会体制”实际上是一种以赶超欧美为使命的国家总动员,是日本政府为实现经济赶超的目标,以强大的政策导向功能形成了一整

在套的体制安排,藉此影响公共和私人资源的配置。

当今世界上,高度发达的制造业和先进的制造技术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最重要标志,成为一个国家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获胜的关键因素。日本政府认为日本的高速经济增长是以制造业为核心进行的,而它的成功又建立在它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基础上。制造业不仅是高新技术的载体,而且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动力。近年先进的制造技术不仅创造了更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更

高的生产效率,而且先进的制造技术正在对传统的制造技术进行着系统的改造。因此,日本政府在推进21世纪新型制造业发展方面主要采取了三大基本政策,即制造业基础技术政策及其基础产业培育政策制造业劳动力稳定供给政策和鼓励学习制造基础技

首先,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来强化企业的研究术政策。

开发投资政策,包括对实验费用总额的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扣除制度。建立研究开发和IT投资促进税制,提高中小技术基础,强化税制的减税比率等扶持

日本经济调整的基本政策,鼓励企业进行开发创新。

运动方向,是从强化政府到弱化的政府替代功能渐形成更加开放的经济体制。放宽对产业的政策限制领域,通过引进竞争机制,促进以信息通讯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的发展。日本的制造业乃至整个产业政策的科技化成分更为突出,积极探求先进制造技术,强化技术开发能力,把开发出领先他国一步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作为日本制造业维持和强化国际竞争力的首要武器。

(六)机遇

时机是日本许多产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二战、朝鲜战争都是日本产业发展的重大转折点。日本产业也善于从科技变迁中寻找发展的契机。从尼克松震撼到石油危机,在应对冲击的过程中,不但没有造成

110

2010年第3期

BEIFANGJINGMAO

北方

经贸

产业瘫痪,反而激发了创造,促使产业界采取重要而有效的调整行动,进而强化了竞争优势。钻石体系长期的自我强化使日本的产业集群获得了强大的竞争优势。而日本企业又特别擅长利用产业集群的种种优势,因此在创新和变革方面不断加速。许多不利的生产因素都转换为加速产业发展和国际化的动力。

三、对我国制造业的启示(一)充分发挥我国的生产资源优势

丰富而低廉的劳动力是我国企业独有的资源优势,此外,廉价的工业用地和良好的基础设施等优势

因此,资源优势基也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无法相比的。

础上的加工制造业在我国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具有比较优势,一些制造企业以贴牌加工方式参与国

当然,制造企业更应利用跨国公司际竞争是可行的。

产业价值链上的战略转型之机,进一步引进技术,拓宽价值链中游的生产制造环节,推出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创出自己的品牌,加大国际化经营的力度。

中国企业所独具的资源优势决定了中国的企业在生产制造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发达国家制造成本不断提高,制造中心正不断外移。中国制造企业应抓住这个机遇,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

(二)建立现代化的产业集群

国际竞争中的趋势表明,有强大的企业才会有强大的工业,我国工业中许多行业竞争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

随着业,这同我国工业集中度低有直接关系。此外,

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企业兼并收购进入了又一轮新的高潮,通过

“巨无霸”型企业。如在汽合并,各行业都出现了新的

车工业中,戴姆勒—奔驰与克莱斯勒合并,雷诺和日产联手,福特收购沃尔沃轿车,通用控股日本五十铃、铃木和富士重工等,基本上形成了年产400万辆以上的六跨国汽车集团,其产量已占世界汽车产量85%左右。随着生产集中度的提升,在日本逐渐出现了有规模庞大的汽车产业集群。

在我国,也有苏州工业园区、珠江三角洲等产业集群。实践证明,产业集群经济已经是中国传统产业和现代制造业走向集约化、专业化的重要形式。产业集群聚集的区域无一不是时下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发展最快的地区。产业集群经济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中最为活跃的一种经济力量。建立现代化的产业集群,不仅要从基础设施等硬件上创造条件,还要从企业的产权机制、融资渠道、人才吸引等软件上予以支持。完善集群区的企业和机构网络以降低企业间的贸易成本,促成更大规模的产业集群的发生。按照工业园区———产业功能区———制造业基地———区域经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方向,逐级推进,发“马太效应”,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集聚,吸纳生挥

产力要素,充分发展制造业,带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

(三)增大研究开发力度

独立自主的技术创新路线是日本先进制造业取得世界竞争优势的重要经验。我国已建立了较完备的工业体系,但是总体技术水平仍然比较落后,重引

进轻消化吸收的现象严重。面对跨国公司对核心和

关键技术的严密封锁,我国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才能?取得核心和关键的先进制造技术,也才能使本国产业发展摆脱发达国家的控制。

虽然我国研发的投入在逐步上升,占GDP的比重已经由2000年的1%上升。到了2004年的1.23%。但无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量都不是很高,2004年,我国研发总投入约为美国的5.67%,人均约为美国的1.2%、为日本的1.1%,实在不容乐观。由于我国政府和企业在最近几年不断增加研究开发的投入,我国的研发总支出在世界的排名不断上升,2004年已经上长到第6位,但从人均水平来看,我

国是非常低的,排在51位,大大滞后于发达国家水平。我国的R&D之路,还任重道远。

(四)充分发挥政府在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中的作用

日本政府在先进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之相比,我国对制造业发展还缺乏系统的引导和支持,我国政府应充分利用规划、计划、政策等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比如制定中长期规划对先进制造业发展进行引导,制定技术发展计划,引领制造业技术进步等。

纵观日本的现代经济史,几乎每十年日本的产业结构就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其中固然包括有利的国际环境、美国的扶持等外部因素。但日本政府制定颇具前瞻新型的产业政策,引导国家经济良性发展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因此,一方面,我国政府应调整产业结构政策,引导外资流向,促进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及区域产业合理布局。还应将优惠为主的引资方式,转变为以创造规范的商业环境为主的

对于已经开始利用国际引资方式上来。另一方面,

生产能力转移的企业,鼓励其进行技术升级。对于这些企业而言,最需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利用所获得的生产、管理、技术经验,摆脱依附跨国公司发展的局面,创立自己的品牌。这一步不仅需要企业坚持不懈地增加技术含量和发现市场,也需要国家从战略上确立产业发展方向,运用国家创新体系进行大力支持。参考文献:

[1]程池超,孙江明.中日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J].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4).

[2]尹泰敏.日本制造业竞争力的要素分析[J].企业活力,

2006(7).

[3]刘承元.日本制造业的竞争力[J].企业管理,2008(6).

赵悦.浅析日本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及其对中国[4]杨艳威,

东北地区发展的启示[J].黑河学刊,2008(4).

[5]刘晶.日本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J].经济研究导刊,2007(2).

[6]白雪洁.日本式产业组织的发展趋势[J].产业经济评论,

2003(12).

[责任编辑:兰欣卉]

2010年第3期

111

日本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要点

BEIFANGJINGMAO 北方 经贸 日本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周 晴 (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大连116023) 文摘编号:1005-913X(2010)03-0109-CA 摘要:泡沫经济后,日本制造业经历了长达十年的消费低迷后开始复苏,运用钻石模型从生产条件、需求条件、企业战略、产业支持、政府和机遇方面分析了日本制造业竞争力的优势地位,得出了对我国制造业的启示,我国应该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关键词:日本;制造业;要素分析;启示中图分类号:F4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13X(2010)03-0109-03 一、泡沫经济后日本制造业的复苏 日本为疯狂的泡沫经济整整付出了十多年的代对日本制造业来说,真正致命的打击来自于日元价。 的快速升值和层层加码的欧美贸易壁垒。在美国人看来,这是一场漂亮的针对日本经济的阻击战。日元升值和贸易壁垒造成日本制造企业产品出口受阻,进一步加剧了日本经济的萧条,美国经济又重新回 长达十年的投资乏力、消费低迷无到了霸主的地位。 异于一场锤炼,日本企业正试图以群像式的复苏姿态重新定义“日本制造”。事实上,经济萧条导致了日本小企业的破产,但更多的大型公司在低迷时期积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经济在过去十蓄了复兴的力量。 年的糟糕表现仍然无法掩盖日本企业在制造业上取得的进步。来自经合组织的数据显示,在全球最大500家工业企业中日本占29%,仅次于美国的31%。制造业产值占该国总产值的比例的19.5%,其中有一半以上的日本制造业产值来源于高端或者中等水平的科技产品,这个比例较经合组织其他成员平均水平高出一倍。 作为日本企业注重技术和研发的典型公司,在全球经济低迷的2001年,佳能公司以销售额220.3亿美元(同比增长7.8%)、利润12.7亿美元(同比增 )双双刷新历史记录。1995年以来,为削减成长25%本,佳能陆续关闭了7个不赢利的部门,但用于产品研发的费用却从这一年净销售额的6.0%稳步增长至2002年的7.9%。在美国专利商标局最新公布的2003年度在美国专利注册数量的排名中,佳能继续

日本制造业生产线复兴观后感

工业工程 日本制造业复兴总结 十年前,日本企业纷纷看中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而将企业工厂迁移到中国。但经过短暂的繁荣,中国地方企业学习日本企业的工程制度,以更廉价的同等产品逐步取代日企业产品。从而“中国制造”闻名世界。 十年后的今天,日本企业正以工业工程的规划,设计,评价,改善与实施五大职能对企业进行改造,改良。优化生产线,改良生产技术,规划生产,实施设计方案等措施,正在逐步使日本企业崛起,日本制造业生产线正在复兴。 日本河内长野市生产的牙签90年代占世界50%,但在引入中国后,中国企业以更廉价的成本,更廉价的产品迅速占领日本企业所占市场。在日本企业深陷危机时,日本企业对产业进行了改良,设计出新型产品。更方便而且附加值更高的产品使日本河内长野市生产的牙签,再度复活,使企业恢复了生机。利用工业工程对企业进行全新的改良,对生产方式的全新设计,对生产线的优化等等,都对日本企业的复兴铺垫了道路。 与此同时,日本佳能公司在日本国内企业争先恐后的将企业迁移至国外时,制定决策,回日本国内建厂生产。这是个充满挑战的决策,佳能公司放弃了国外的廉价劳动力,决定回国精细化生产是一个挑战。这意味着,佳能公司必须对企业生产进行调整,利用工业工程对企业进行改良。在以前生产一台相机需要100公尺输送带,和100位操作员。而利用工业工程的规划生产,设计生产线的功能,将生产一台相机的方式改为区格式生产方式,使以前大规模生产大量的一种相机,变为精细生产少量的相机。这样既节省了生产成本,又减少了人员需求,并同时适应了市场需求,保持产品高品质,高价值性。从而弥补了日本国内劳动力高价的缺陷。 工业工程的规划,设计职能在这里充分体现了它们的价值。以简约的生产方式进行企业规划,设计新型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并同时对工人的工作进行培训,以规范的工作动作进行生产,以高标准进行评价与测量。对不标准的工作动作进行改良,追求0.1秒的工作效率,追求时间的极致。从而使生产更加速度化,精细化,高效化。工业工程的评价职能发挥了它在工业生产中的提高效率的重要作用。 佳能公司的工厂与总公司一体,这样可以更加快捷的将改良的产品投入生产,同时加强了研发部门的权利,使企业的机动性大大增加。工业工程的改良职能在此发挥了它重要的作用,对企业的改良,对生产线的改良,对工人工作动作的改良,对产品的改良等,在生产的各个环节,各个生产线进行改良。使工人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企业的生产线更加精简,工作制度更加完善,企业运转更加灵活,企业的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成本大幅度下降。在改良后的生产中获取更加多的利益和财富。 日本的工业制造生产线的复兴,是以工业工程的规划、设计、评价、改良与实施五大职能为基础,对日本企业的全新的规划,设计和改良,提高生产效率,精细生产,使日本企业逐步恢复昔日的繁荣,再度回到工业繁盛的时代。

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最突出表现之一,是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生产能力。“中国制造”成为最重要的世界经济现象之一,它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国内经济状况和国际经济地位,而且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经济以至世界各国消费者的生活。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巨大发展和世界性影响,基于其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同时,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正在和将会遇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是对中国工业发展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挑战。本章作者从1995年起,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一个研究组对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持续的研究。本章是最近完成的若干研究项目所获得的一些分析结论和讨论意见。 一、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地位 自改革开放以来,以出口额和出口增长率所反映的中国工业的国际地位持续提高,特别是中国制造业在国际贸易中表现突出,出口额从1990年的443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7129亿美元,年均增长20%。2006年中国商品出口更是高达9690、8亿美元数值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的《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一文。,其中制造业出口值估计为9067亿美元(见图14-1)。数据是作者根据历史数据推测而来的。

从产出结构的国际比较看,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明显偏高。1995~2005年,中国制造业占GDP比例为34%左右,而日本和韩国均低于25%。美国的这一比例自1995年以来也呈递减趋势,从1995年的18、92%降为2001年的15、16%。与其他下中等收入国家相比,中国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偏高。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2004年,第一产业比重,中国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中国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9、3个百分点,同时远高于巴西、哈萨克斯坦和埃及三国,在所有列举的国家中是最高的,这与中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历史阶段有关。第三产业比重,中国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0、4个百分点,明显偏低(见表14-1)。而且,近两年,中国第三产业的比重还呈下降趋势,2005年为40%,2006年为39、5%。 中国制造业的持续高速增长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加之新闻媒体的传播和一些国家出于政治目的或集团利益的夸大性宣传,在全世界已形成了中国“工业大国”或“制造业大国”的形象。其实,客观地分析,从中国拥有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1%,以及中国在历史上曾经占有世界1/4~1/3的产出规模的角度看,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发展水平很低和收入水平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发达程度也不高。一方面,中国的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仍然很低;另一方

2020年日本新材料产业分析报告

2020年日本新材料产业分析报告 2020年3月

目录 一、日本三大优势材料产业:碳纤维、半导体材料、显示材料 (6) 1、碳纤维:日本在技术、质量和规模上均为世界领先 (6) (1)碳纤维:新型纤维材料,主要应用为航空航天 (6) (2)碳纤维产业格局:原丝到复材日本拥有技术、规模等优势 (6) (3)日本碳纤维主要企业:东丽集团,从纺织到高性能纤维材料的转型 (10) 2、半导体材料:日本拥有从晶圆制造到封装环节重要材料的绝对优势 (13) (1)半导体材料:细分领域多,技术门槛高 (13) (2)日本在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场所占份额过半 (15) ①硅晶圆 (15) ②硅片 (16) ③电子气体 (17) ④光刻胶 (19) (3)日本半导体材料主要企业:信越化学 (21) 3、显示材料:日本有多种关键材料做到全球独家供应 (23) 二、日本优势关键部件及设备产业 (25) 1、高端被动器件(电阻、电容、电感等):日本体现了强大的控制力 (26) 2、半导体生产设备:日本三成以上设备具备竞争优势 (27) (1)2020年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有望复苏 (27) (2)全球半导体设备厂商前十强美日各占4家 (28) (3)半导体设备市场呈寡头垄断格局,市场份额多为前三家占据 (30) (4)日本半导体设备主要企业:日本东京电子 (31) (5)启示:国内设备商成长之路少不了自主创新+并购整合 (33) 三、日本新材料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所带来的启示 (34) 1、从龙头信越化学看半导体材料经营之道:精进技术+把握市场需求 (34) (1)成长历程+ 产品开拓路径 (34)

(竞争策略)竞争优势

企业竞争优势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企业能否生存与发展,关键在于其具不具有竞争优势。要增强企业竞争优势,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企业竞争优势,竞争优势的基础是什么。 一、企业竞争优势的含义 明确企业竞争优势的含义是探讨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必要前提。企业竞争优势主要是依据企业管理学、经营学、市场营销学、经济学,以及国际贸易等理论和实践提出来的。关于企业竞争优势的概念,目前国内外学者从各自信奉的学派出发持有几种不同观点: 1.传统或古典经济学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企业国际竞争优势取决于该国或地区生产要素——劳动力、资金与自然禀赋等方面具有的相对优势。这种观点自亚当·斯密创立的“比较优势理论”到大卫·李嘉图的“比较贸易理论”源远流长,其佐证是二战后的日本及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亚洲“新四小”企业,它们之所以获得竞争优势,根本原因就是其拥有丰富而优秀的劳动力资源及其劳动力价格偏低所致。 2.经济历史学或制度经济学派的观点 这种观点强调经济体制及制度在形成国际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认为有力的制度形式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从而也必然促进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一个国家或地区企业要增强竞争力,首要的因素是使其经济面向市场并相应缔造现代经济体制。 3.发展经济学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实际是以工业化来消除发展中国家现存的二元经济结构,实行经济结构的根本转变。 4.增长经济学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与自然资源相比,人力资本更能决定一国或地区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来源于效率和技术创新,关键因素是技术水平和教育。 5.企业经济学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提高企业竞争优势除了靠工业的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外,必须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使企业在生产和推销方面比别国的同类企业更强。 6.世界经济论坛和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的观点 这两个机构认为,企业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组织结构、战略管理、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管理、实物与价值形态的管理,以及人力资本的管理。 以上各种观点,尽管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内涵、外延、形成条件以及决定因素看法不一,但对企业竞争优势本质认识是一致的。归纳起来,企业竞争优势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效率形成的竞争力,二是由环境左右而形成的竞争力。 因此企业竞争优势的实质是企业设计、生产、销售产品和劳务的能力,其产品各个方面比竞争对手更具市场吸引力。当然,这并非否认企业外部环境的作用,而是说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期,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如制度、体制、政策等是相对稳定的;而在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中,企业与其竞争对手所处的环境是相同的,所以企业竞争优势主要决定于企业自身的经营水平。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几乎同时起步的美国两家高科技企业——微软公司和苹果公司,从90年代起前者发展

日本人眼中的中日制造业差距

日本人眼中的中日制造业差距 作者:〔日〕唐津一 徐朝龙/译 在日本“理所当然”的,在中国还难以办到 在日本很幸运的是,不管是零部件和原材料,还是生产设备,都可以获得一级品。可是这并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是人们从战后废墟上开始制造业,并持续不断努力积累到今天才有可能的。在海外从事过制造业的人就知道,采购的零部件不能按期交货;即便交了货,也是次品很多,不经挑选就不能用,这样的情况一年到头都在发生。其原因有很多,出现遗漏;信息传达有误;因为误会;习惯上的差异等等。然而,有一点很明显的是,在国外无法确保日本这样严整的从事制造业的环境。 在日本,不管你需要任何零部件,打一个电话,厂家的人就会立刻跑上门来。这是一个很不得了的事情。能够这样对应的,在世界上也只有日本。最典型的例子是东京都大田区的中小企业群,我把它们称为“随叫随到工厂”。因为不管是什么样的订货,它们都可以立刻制造出需要的产品来。客户的订货很快就会发生变化。如果因为自己的原因而让客户总是等待,那么就不能实现准确预测市场需求,并及时付诸行动的经营。正因为有大田区的随叫随到工厂那样的姿态,日本的制造业才能紧跟时代变化并迅速取得进步。 日本人因为处在同质的文化中,在作为文化背景的习惯和常识方面,也没有很大的差别。这在制造业上也是同样的,即便是汽车、家电以及半导体等行业,虽然制造的产品不同,但是,在日本从事制造业的人们之间,彼此都可以在同一水平上进行对话。由于在质量检验活动中,对自己没有接触过的部门的情况也有所掌握,对自己的工作能够放在制造业这个大环境中去考虑,所以,对于制造产品所必需的要素,大家都是作为一般性常识来理解的。然而,这样的情况从世界范围来看,却不能不说是一种特异现象。国外的工人们只知道自己每天从事的工作,或许甚至他们有可能连隔壁的车间是干什么的都不清楚。这是因为他们不认为自己有必要去了解与自己职务无关的事情。对于这样的工人,如果你按照对日本员工一样的感觉去下指示,那就会引起大问题。要么会遭到各种各样不停的提问,要么则是不懂装懂结果什么都没有理解。所以,如果不牢记“以心传心”是只有日本才能行得通的概念,那么在海外从事工作,就要吃苦头了。 本来不过是记号的语言,之所以能够向对方传达一些很形象的内容,是因为彼此都拥有一些共同的基础知识。如果没有这些东西,即便是语言上理解了,意

制造业竞争优势分析

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分析 导论 制造业是中国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也是最具竞争力的部门。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劳动力成本逐步上升,以及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带来的人民币汇率大幅攀升,都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制造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优势。 在所有以制造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因外部对本国货币的评价而受到影响。特别是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巴西等国的制造业受本币大幅升值的影响。印度、越南的货币汇率较美元有着比较显著的贬值,有助于这些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众多发展中国家也同样面临劳动力成本上涨的问题,这样就部分缓解了中国制造企业成本上涨带来的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压力。对制造业来说劳动力成本等费用问题仍然起着绝对的影响。当初台湾、韩国、香港、新加坡等企业为了减轻本国生产带来的费用负担迁往中国大陆,但目前随着节约成本的效果减退,考虑离开中国迁往第三国家的情况证明这一点。但是考虑到印度、越南的劳动力成本、迁移费用、基础设施条件等,产业迁移很难创造出所期待的效果。 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衡量劳动力成本优势,更看重的是对劳动力进行投入后的产出比率。而中国制造业的生产效率

的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快速提升可以部分抵消劳动力成本上涨给企业带来的负担。 在同越南、巴西等国家的国际比较显示,中国未来劳动力供给增速将是发展中国家中最低的,但是在影响企业生产、运营、以及出口成本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国际比较上,中国要好于印度、越南、墨西哥、巴西、俄罗斯等一般发展中国家。综合来看,越南和印度将成为中国制造业有力的竞争力对手。这样如果要保持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在短期内要利用中国多年的制造业经验和产业集群效应以及吸收创新能力,进一步细化分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从中长期发展角度来看,加大劳动与资本和技术结合更为紧密的制造业投资,保持中国型制造业竞争优势。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和企业应协力培养人才,推进有地区特点的中长期投资。 产业介绍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包括扣除采掘业、公用业后的所有30个行业。目前,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制造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世界七大陶瓷产业格局发展分析

世界七大陶瓷产业格局发展分析 世界陶器产业的起源从历史看有三大区域,东亚区域、西亚、北非、欧州区域、美州区域。美州制陶业在哥伦布发现美州大陆之前一直独立、缓慢地发现着。东亚陶瓷主要是中国为源头及核心不断向周边的热南、朝鲜(高丽)、日本及东南亚扩散。

世界陶器产业的起源从历史看有三大区域,东亚区域、西亚、北非、欧州区域、美州区域。美州制陶业在哥伦布发现美州大陆之前一直独立、缓慢地发现着。东亚陶瓷主要是中国为源头及核心不断向周

边的热南、朝鲜(高丽)、日本及东南亚扩散。 中世纪欧州陶瓷的发展主要是受中国和西亚的影响到,最初阿拉伯人将伊斯兰陶器经西班牙传入意大利,在意大利发展成风格独具的锡釉花饰瓷,制瓷技术再越过阿尔卑斯山脉,在法国出现锡釉软质瓷,直至17世纪荷兰的锡釉陶以仿制中国青花和五彩而闻名天下,中世纪欧州瓷是在伊斯兰陶器和中国瓷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虽然陶器世界很多地方在几千年前均有生产,但瓷器却被公认是中国人的发明,自14世纪开始的东西方陶瓷贸中,由于欧州存在着巨大的贸易逆差,造成大量白银流失,为增加本国财富,18世纪欧州各国都加紧了陶瓷的研制。欧州最早的瓷器是德国的迈森工厂生产的,然后制瓷技术扩散到意大利及英法等国。 日本陶瓷业

1616年,归化日本的朝鲜人李参平在日本有田盯(Arita)发现瓷土并成功烧制出青花瓷,宣告了白本瓷器时代的来临,日本瓷器真正繁荣起来要到17世纪50年代,1644年中国由于清军入关,国内陷入战乱,中国瓷器外销停滞为,日本瓷器乘机成为市场宠儿,1658年起,日本成为一个面向亚洲、波斯湾和欧洲市场的重要瓷器出口国。 如今日本依然是世界性的陶瓷强国。日本的陶艺较

匠人精神是日本制造业的灵魂

匠人精神是日本制造业的灵魂,而这正是中国绝大部分制造业所缺乏的(本文只针对企业管理领域,不涉及政治范畴)。 羊年春节,日本的百货商场生意格外火爆。中国游客几乎将店内的电饭锅买断了货。好多中国人都把日本电子产品买来当礼品相送。这样的集体行为除了让日本人感叹中国人惊人的购买力,无疑更是对中国制造的莫大讽刺。 同类电器,日本制造与中国制造的差距真有如此之大吗?据美的电器的工程师证实:“日本电饭煲的内胆在材料上有很大的创新,煮出来的米饭粒粒晶莹,不会黏糊。而这样的技术,我们尚未实现!”中国缺人才吗?不缺!中国人不聪明吗?不是,中国人太聪明了,但很多未真正用在专业技术的研究制造上。 众所周知,支撑日本制造走向领先的源动力即是匠人精神。用日本人自己的话说就是“追求自己手艺的进步,并对此持有自信,不因金钱和时间的制约扭曲自己的意志或做出妥协,只做自己能够认可的工作。一旦接手,就算完全弃利益于不顾,也要使出浑身解数完成。” 与日本制造坚定信仰的“匠人精神”不同,中国制造业普遍缺乏这种沉下心来钻研本业的态度,而是抱着浮躁的心态寻求速成的捷径,比如盛行的互联网思维。不少中国制造业企业家将互联网思维视为救命稻草,能够在营销上带来颠覆性的变化,而把像匠人一样追求产品品质的精神抛在脑后。这样的本末倒置使得中国制造已经迷失在互联网思维的泥沼之中。 其实大道相通,新兴的互联网思维与古老的匠人精神,落脚点是用极致的产品满足用户的需求。最能代表中国互联网思维的雷军曾提出了七字决“专注、极致、口碑、快”而其中的前六字正是匠人精神的核心。 说到专注,则不得不提全球最古老的家族企业“金刚组”,这家成立于公元578年的日本公司至今从创立至今一直致力于寺庙的建设与维修,正是专注让金刚组做到了基业长青。同样,日本手工制造也在匠人们的专注态度下保持着年轻的生命力,秋田县大馆市一家传统老店"栗久"200多年来一直专注于木质便当盒的制作,其精湛的技艺得到了日本主妇们的一致肯定。 专注的目的就是要将产品做到极致。而所谓极致也是一种自己与自己较劲的过程,永远行走在不满足产品现状,追求人独一无二的路上。三菱电器在研制一款新型电饭锅的时候,就邀请了3000人在全日本寿司店进行品尝,找到了最适应日本人口感的米,再通过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研究此种米粒的烹制过程,最终

打造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制造业信息化 某汽车配件公司有限公司 某汽车配件公司有限公司是中国轻型汽车骨干企业,厂区占地面积为127万平方米。现具备6万辆轻型汽车的年综合生产能力,拥有汽车发动机、车身、车架、前桥等关键总成及现代化总装生产线,拥有年产2万吨的铸铁的生产能力。“该公司”汽车是中国驰名商标,致力于制造中国最好的轻型车,目前主导产品有全顺、JMC轻卡、JMC皮卡三大类产品,共400多个品种。该公司公司是江西省首家上市公司,通过发行B股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结成战略合作伙伴,福特作为第二大股东拥有29.96%的股份。通过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日本五十铃汽车公司等多家世界五百强展开公司合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在管理上与国际管理接轨,培养了一大批适应市场经济竞争需要的中高级人才。公司先后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和ISO14000环保体系审核。 一、成果产生背景 该公司公司经过研究分析发现,的在缺乏信息系统支持的情况下,其运作及管理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业务及管理运作效率低。物流、财务、销售等部门还局限于手工作业,近40%的时间花在重复的登帐、核算、确认环节。仓库结帐、财务扎帐平均每月需要3~4天完成。 2.市场响应速度慢。数据统计及分析手段落后,缺乏对决策的及时支持能力,数据来源靠各部门人力统计及收集。数据的真实性及及时性差。各项生产、资金、销售、成本数据缺乏动态跟踪能力,拿到的数据往往是过时数据。 3.客户服务能力差。重要的历史数据,例如销售客户档案,维修文档,车辆发出档案,车辆服务档案保管、统计及跟踪困难,客户数据的历史回溯性差,当发生批量质量事故时,造成的是极高的回召成本。 4.产品交付能力差。数据信息的共享能力差,信息流的传递成本高、速度慢,直接导致公司对市场的响应速度迟滞,产品交付能力弱。

日本制造业白皮书摘要(中文)

2014年度装备制造业白皮书摘要 2015年6月 日本经济贸易产业省 日本卫生劳动福利部 日本文部科学省

目录 一.制造业基础机构技术的现状及挑战 1.1 日本制造业所面临的挑战及其未来(P6) 1.1.1 对日本制造业现状的认识 1.1.2 支撑日本产业结构的日本制造业 1.1.3制造业的新发展及其展望 1.2培育和保障制造业人力资源,以支持优质的就业(P33) 1.2.1支持优质就业的制造业人力资源培育与保障的挑 战与对策 1.2.2支持优质就业的制造业人力资源培育与保障的努 力 1.3支撑日本制造业基础的教育、研究和发展 1.3.1制造业中科技人力资源的战略发展 1.3.2加强日本的教育和文化能力来培养制造业人力资 源 1.3.3促进研究与发展,增强工业优势

大纲 1.1:日本制造业所面临的挑战及其未来 安倍经济学的积极影响已经显现,日本的经济也呈现出了稳步上升的趋势。制造业企业的盈利状态普遍改善,同时也伴随着工资的提升,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的经济循环。另一方面,日本经常项目顺差已经连续缩小4年,创历史最低记录。审视此番跌势,贸易逆差是有史以来最高的,然而,营收平衡(包括海外投资收益)却创历史最高顺差记录。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制造业的盈利方式正从依靠出口向海外营收平稳转化。 (1)对日本制造业现状的认识 在安倍经济学背景下,企业业绩逐步改善,国内资本投资也正在增长,所以,进一步鼓励投资是很重要的。 (2)支撑日本产业结构的日本制造业 ●制造业是持续重要的,它不仅占据了日本GDP的20%,而且创造了新的技术和变革,并对其他行业有着强大的连锁反应。 ●所面临的挑战是需要检测国内基地所扮演的角色,同时明确日本和海外的盈利领域。此外,还得发展作为日本制造业基础的各种人力资源和企业。 (3)制造业的新发展及其展望 在制造业因物联网进步而发生巨大的变化时,对制造业中的新的

日本产业布局分析

日本产业布局分析 07043311季婷婷 产业布局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在空间上的分布。可以通俗的理解为产业规划,产业规划就是对产业发展布局,产业结构调整进行整体布置和规划,产业结构就是指三大产业结构。对日本的产业布局的分析,重点则从日本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出发。 二战后,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日本先后进行了四次大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一次是战后经济恢复期,日本政府致力于重建产业以奠定经济自立发展的基础,依靠“倾斜生产方式”。推行“产业合理化”政策,以煤炭、钢铁、电力、造船为重点产业,将有限的资金和原材料投人到重点产业,再以重点投入部门为杠杆推动整个工业的回升,到1959年,日本经济全面恢复到战前1936年的水平。第二次产业结构调整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主要特征是以重化工业为主导产业,全面、大量地引进重化工业技术,加大对技术成果的消化、吸收。1956~1973年的18年问,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7%。其中,1959~1970年的12年间,有10年的增长率高达两位数以上,这样的增长速度在全球经济发展史上实属罕见。 进人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冲击”和石油危机的爆发使得日本出口导向型经济受到很大的冲击,出现“滞胀”局面。究其原因,60年代的高速发展是以廉价而稳定的石油供应和保障产品顺利出口的国际机制为前提的。以此为转折点,日本开始进行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此次调整的主要方向是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主导产业是汽车和电器机械。 最近一次的结构调整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经济重点逐渐由制造业向非制造业转移,促进以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创造性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政策,“以科学领先、技术救国”的方针。调整产业结构。1997年5月。日本政府在《实现经济结构变革及创造的行动计划》中确立了15个新兴、成长性产业.即医疗福利、文化生活、信息通信、新制造技术、流通领域、环境、新能源及节省能源、人才、国际化、住宅等。并测算出与上述15个产业相关的领域从1995~2010年可以提供700万个就业机会。15个产业中除新制造技术与迄今为止仍然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制造产业有关以外,其他产业都呈现出信息化、服务

日本制造业人才培养模式浅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a9482170.html, 日本制造业人才培养模式浅析 作者:万陈芳 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20年第02期 摘; ;要:制造业是我国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中国制造2025》是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战略的十年行动纲领。要振兴制造业就要采取相关举措鼓励制造业经营者和相关组织努力提升制造技术水平,同时不断提高制造业从业者的能力。文章简要分析了日本在促进制造业发展方面采取的措施,探讨了日本在制造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举措,包括实施基于项目的培养模式、工程临床项目、寓教于研和套餐式实践教学模式,分析典型案例和主要成果,并提出培养制造业人才的建议,如国家应采取必要措施使制造企业和大学能够开展有机合作,产学合作应持续关注制造人才的特点,创新机制以确保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关键词:日本制造业人才培养模式产学合作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1]。《中国制造2025》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2]。而提高制造业人才培养质量 是实现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核心要素,要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3] 随着我国各领域学术研究的专业化,以及科学技术的飞跃进步,制造业也越来越国际化、信息化,对高层次制造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大。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雇佣形式、就业形势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复杂。高等学校也要以更多样化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并通过对教育教学的总体改革,进一步推进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方式的改善,从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我国的邻国,日本自然资源稀缺,制造业成为支撑日本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和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为了培养能够支撑和推动制造业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人才,日本在制造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对我国的制造业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日本产学合作培养制造业人才的背景 20世纪80年代,日本以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为主要产业;90年代,受泡沫经济的影响,日本制造业进入萧条期,不得不将大批产品转移到海外生产。20世纪末,世 界经济开始走向全球化,日本产业结构和就业形势也在不断变化,制造业在日本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大幅下降。作为日本的核心产业,制造业的发展态势令人担忧。为了应对这种不利局

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劣势

中国制造企业的比较优势与竞争劣势 摘要:在分析中国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的竞争优势时,通常认为我们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本文认为,这种优势只是比较优势,并不必然转化成竞争优势,而且这一优势随着大量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竞争战略已逐渐销蚀。中国企业要赢得竞争优势,必须重视人力资本的价值,培养自己在研发与创新、营销、品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差异化能力。 关键词:制造业,竞争优势,劳动力成本,人力资本 在一个开放的、全球化竞争的环境下,企业的竞争优势有可能向所有存在禀赋资源比较优势的市场或产业领域渗透。中国企业在全球的竞争优势往往体现在制造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领域,因为中国制造业是最能利用和体现我国具有比较优势要素的产业,也是最具创新潜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然而,随着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已向纵深发展。当大量的拥有研发、营销技术和品牌优势的着名跨国公司将制造业生产基地向中国转移以利用中国市场的比较优势要素的时候,中国的制造业似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制造业如何守住最后一块拥有比较优势的阵地,这不仅关系到能否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更重要的在于能否首先立足于国内市场,因为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推动力。 一、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 在分析中国企业尤其是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时,通常认为中国企业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低成本的优势,而这一优势又主要体现在劳动力低成本。 根据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公布的2001—2002年中国国际竞争力综合排名,中国综合竞争力排名第31位。从评价的八大要素指标中的“企业管理”和“科学技术”这二项具体指标来看,我国劳动力成本从2000年的第12位上升到2001年的第10位,比其它指标高出20多位,凸显中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而且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还低于东南亚国家。 表1 我国在企业管理和科学与进步方面国际竞争力排名 要素名称\名称2001年2002年 企业管理36 44 生产率44 40

日本汽车产业研究分析

日本汽车产业分析

————————————————————————————————作者:————————————————————————————————日期: 2

日本汽车产业分析 学院:商学院 专业:会计学 班级:会计7班指导老师:张瑞娟 小组成员:邱俊浩洪涛 袁晓超黄梓洋 云鹏宇伍文浩 要解释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会取得成功或失败,更准确的说,为什么特定的国家中某些产业会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优势,要从生产要素状况、需求状况、关联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组织结构和行业竞争状态、机遇和政府六个方面来分析。为此,我们小组针对这六个方面对日本汽车产业进行了分析。人们常说,“日本体制发挥优势的全部都是制造业”,其实不然。日本企业擅长的是制造业中专门处理钢板、钢块、树脂、硅晶片等耐久性强、制造难度大的原材料、产品成型后具有难以修正以及易于库存等特征的领域。通俗的说,就是需要“打造”的产业。20世纪后半叶实现高速增长的日本制造业,由于面临长期的劳动力、资金和资源的不足,形成了长期稳定雇佣的传统,在综合性设计、制造和解决问题方面的组织能力突出。这种能力在零部件设计、生产间需要密切配合并且具有整体性架构的产品领域能充分发挥,而汽车恰恰是这样的产品。汽车不仅是一个国家综合性工业的直接反映,而且也是一个国家综合性工业发展水平的试金石。

生产要素状况的影响对日本汽车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生产要素分成五类,即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其中更细分为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基本要素是指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普通工人等。高级资源是指开发新产品应具备的必要条件,如充足的资金,先进的技术,高素质的人才。从基本要素来看,日本是一个自然资源缺乏的国家,日本是一个岛国,除了海洋资源丰富外,它的矿产资源贫乏,也就说明日本的铁矿石需要大量进口,是不利于他的汽车业的。地理位置来看,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海洋运输方便。也为日后它的产业定位定好了方向。日本属于加工出口型产业。将外来的原材料,半成品进口加工,再出口赚取利润。使得它日后的汽车大量的出口到全球各地,成为汽车大国。可以说日本的先天条件不如很多国家,使他成为世界强国的关键还是。它生产要素中的关键要素。充足的资金,先进的技术,高素质的人才。日本战败后得到美国的支持有了大量的资金发展经济,汽车也就是一项重大的项目。不可否认,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国家,它们的科学家精于研究,它们的工人吃苦耐劳。使得小小的日本岛却有着令人惊讶的日本精神。所以它们有着先进的技术和高素质的人才。汽车质量好也就不奇怪了。生产要素状况往往是高级要素起了更重大的影响。所以先天不足的日本得到后天的补充,他的汽车产业也就蓬勃发展了。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比较分析.doc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比较分析 ———兼论新竞争经济学及其启示 比较优势论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波特教授在80年代发表了其著名的三部曲,即《竞争战略》(1980年)、《竞争优势》(1985年)、《国家竞争优势》(1990年),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竞争优势理论。那么,比较优势论与竞争优势论到底有何异同?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关系到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战略取向。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应追求竞争优势来发展对外贸易,另一些学者认为,我国发展对外贸易还是应该以比较优势为基础。本文首先从学术背景上对这两个理论进行概念辨析,然后介绍波特教授最新提出的新竞争经济学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一、比较优势的内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萨缪尔森认为,比较优势这一概念是经济学中的一种美妙想法。对于这一经济学概念的内涵,80年代初期我国国际贸易学界曾经热烈讨论过。正是通过对它的讨论,迎来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局面。确实,比较优势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概念。说它古老,因为在古典经济学时代,李嘉图就创立了它;说它年轻,是因为其内涵在当代还在发展。比较优势概念内涵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1.古典经济学时期,比较优势的含义是比较成本。 李嘉图坚持劳动价值论,他本人提出的是比较成本论。他以英国和葡萄牙生产毛呢和葡萄酒为例,证明对外贸易发生的原因是两国劳动生产率差异造成的劳动成本的不同。李嘉图也考察了技术对贸易的影响。但他没有考察技术进步的原因,即技术是外生决定的。以现代经济学的眼光来看李嘉图的例子,李嘉图确实具有机会成本的思想,只不过他考察的只有劳动这一稀缺要素。 2.新古典经济学阶段,比较优势的含义是机会成本。 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市场交换关系,而不是生产关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变成对稀缺资源如何进行配置。实质上是论证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即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这样,比较优势这一概念,实际上是机会成本概念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应用。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当代。俄林运用一般均衡价格理论和经济地理理论,提出要素比例论,认为一国比较优势的源泉在于其天然要素禀赋,包括劳动和其他生产要素。 3.当代经济学阶段,强调比较优势的内生性与动态性。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强调的是比较优势的外生性与静态性,如李嘉图的外生技术比较优势、俄林的外生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它们需要一系列严格的前提假设才能成立,包括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产品无差别、技术水平不变、要素质量相同及数量保持固定不变、要素在两国之间完全不流动、不考虑需求差别、无交易成本、

对比中日制造业

对比中日制造业:一个日本经济学教授眼中的"马桶盖现象" 一个杭州生产的日本马桶盖,之前引发了社会各界关于中日制造业的大讨论。 有制造业人士说,中日制造业水平其实差距不大,只是生产标准不同;有的则认为,在技术工艺研发设计上,中国与日本确有差距。 近日,日本著名制造业研究专家、东京大学大学院经济研究科教授藤本隆宏受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邀请,来杭州参加了第七届全球供应链管理会议。 在会议间隙,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探讨他眼中的“马桶盖现象”及其背后的中日制造业之别。 谈“马桶盖现象”:富裕的中国消费者,将对产品越来越挑剔 对于“马桶盖现象”,藤本隆宏觉得,在急于下判断前,要先弄清楚它的设计与生产地。“设计与生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藤本隆宏说,马桶盖在日本的需求量很大,而且日本的顾客非常挑剔。虽然生产地是杭州,但设计则在日本完成,而且部分零部件和原材料出自日本。 其实,类似现象很多。比如,不少日本汽车高端产品仍在日本生产,中低端的则放到日本之外。 不过,藤本隆宏认为,我们不能据此判断说产品设计的所在地就更厉害。因为,这还和产品自身特性及国家的生产特性有关。 他觉得,日本更擅长设计制造整合型产品,如汽车,需要多部门的协调、“多能型”的工人(日语叫多能工)。而在智能手机等分工型的产品上,中国则更有优势。“每个国家都有强势和劣势的产业,不可能包揽所有的奥运金牌。” 再从另一个角度看“马桶盖现象”,正在富裕的中国是一个强大的消费市场。中国企业肯定会从之前专注于出口转向内部,满足本国的市场需求。

藤本隆宏说,富裕的中国消费者对产品变得越来越挑剔。因此,企业在追求品质与安全的前提下,再求速度,才是大势所趋。 谈中日制造业:互联网产业更适合中国制造业 为什么日本制造业能在基层形成整合协调的优势?有些人认为这是因为日本工业的DNA是“集团主义”。 藤本隆宏分析,二战后的日本国内环境是一大原因。当时,日本经济快速复苏,基层工人严重不足。上世纪60年代,日本的失业率甚至为0%。 但不同于中国,当时日本并没有出现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的现象。环境迫使企业珍惜每一位员工,培养他们成为“多能工”,一人身兼多职,同时必须团队协作。这就如踢足球,队员可在多个角色间游走。 在他看来,中国制造业则是“分工型”选手。这与大量内地农村人口涌入沿海城市有关,企业不需要花长时间培养人,只要员工能立即上手完成单一岗位的任务即可。这就如打棒球,每个队员角色明晰。 “汽车产业更适合踢足球的整合型选手,互联网产业则更适合打棒球的分工型选手。因此,要先认清优势在何处,再扬长避短。” 谈中国制造业窘境:人工费已达日本的1/3,但效率没有同步提升 藤本隆宏认为,现在,中国制造业正面临一个窘境:与日本的工资差价越来越小,但与此同时,生产效率差距并没有同幅度提升。 他给出的数据是:20年前,中国工厂装配工人的工资仅是日本的1/20,而现在是日本的1/5。一些焊接类,对熟练精细度要求高的岗位工资,则达到日本的1/3。 “20年前,就算生产效率不高,低的人工费低仍能保证中国的出口优势。”当时中国的这一优势,曾置同为出口大国的日本于不利之地。不过,逆境反而“倒逼”日本在这20年间不断提高生产效率,铸造基层工厂的组织能力。 “现在,中国的人工费在不断增长,但日本的生产效率是中国的3-5倍,这对中国出口企业来说非常艰难。”藤本隆宏说。

用钻石模型分析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备课讲稿

用钻石模型分析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用钻石模型分析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伴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和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制造业迅速成长,制造业是现代工业的主体,其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高低.文章主要运用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及辅助产业状况、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方式、机遇与政府六个方面客观地分析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在此基础上找出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以期对今后的制造业发展提供政策性的建议. 一、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现状 加人WTO以来。中国制造业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制造业中将近两百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中国制造业还存在大而不强,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 1.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我国国民经济2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是与第二产业.尤其是与制造业的高速增长联系在一起的.这也正是工业化中后期的一个显著特征。2000年一2007年,我国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除2001年和2002年不到50%.其余均远高于50%,并且远高于第一、第三产业,制造业在第二产业GDP贡献率占90%以上.因此制造业对中国经济的拉动效应是显而易见的。 2.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优势正逐渐降低。我国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我国的优势产业在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是低劳动成本。低水平的劳动力成本支持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工资水平逐渐上升。低附加值的工厂必然从中国迁移到劳动力成本更加低廉的国家。 3.制造业高附加值产品竞争优势缺乏。虽然我国有200多种制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其中玩具占全球产量的70%,鞋类产品占全球产量的50%.彩电占全球产量的45%。空调占全球产量的30%。纺织品服装贸易占全球的24%,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很少。在2008年度《世界500强》排行榜上,中国企业则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上榜企业数量也只达到35家(内地25家、香港4家、台湾6家)。制造型企业上榜的更是稀少。缺乏品牌效应,产品附加值必然降低,最终导致处于竞争劣势。4.制造业大部分企业被国外企业主导。在经济全球化下,大规模收购、兼并愈演愈烈。外国企业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有些企业几乎垄断了中国市场。据统计,外资股份在传真机、摄影机市场分别占98%、99%。移动通信占80%。电脑占75%,汽车占70%及数字式程序控制开关占50%.可以说外资在很多企业占有绝对控股地位。在中国微电子产业研发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8家大型企业中。5家是中外合资企业。1家外商独资企业。而5家合资企业中,只有l家由中国企业控股;在工程机械业。126家合资企业中36%由国外控股,47%中国控股,17%对等控股。虽然FDI会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但无疑也会带来潜在的威胁。 二、影响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因素 1.生产要素条件方面。波特认为生产要素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而在高级生产要素中高技术人才、知识资源、资金投入等起关键作用。 (1)人力资源。人力资源除了包括劳动力成本外,还包括劳动力熟练程度、高级专业化人才等方面。我国制造业人力资源的实际情况是:全国大中型企业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人数为发达国家的l0%~16%.可见,中国制造业的人力资源竞争力比较弱。同时低劳动成本严重制约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很多企业把自动化的工艺化整为零.分解成工人可以简单操作的手工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