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射线

r射线
r射线

第四章放射性事故、化学事故

和地震灾害及其防护

灾害,是与人类同生共存的,它给人类带来惨重的人身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由于城市功能的特征和特殊地位,灾害对城市的威胁更大,危害更严重。随着社会经济建设不断发展,人类面临着一系列的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和潜在危机的严峻挑战。同灾害作长期不懈的斗争,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的共同使命,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

当代青年学生是社会的精英,是未来防灾、抗灾、救灾的生力军。为了振兴中华,使我国在各类灾害面前立于不败之地;提高防灾、抗灾、救灾的整体能力;增强防灾意识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保障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和人民生命与财产的安全,在青年学生中开展城市防灾、抗灾、救灾教育,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灾害,不是单纯的自然现象。自然灾害是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结果,是那些会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各种祸害的自然现象。灾害不只是自然因素对人类的危害,人类自身社会活动行为的不规范、不恰当,导致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失衡形成人为的社会性灾害,称为人为灾害。

防灾、抗灾、救灾、减灾是一项系统工程,按系统科学的观点,不同灾害,不论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灾害,都不是孤立发生和存在的。就其本质说,可以看成是天(天体)、地(地球)、人(人类社会)三大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为依存的结果。这种结果最终都会给人类生存与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和严重危害。

城市防灾、减灾工作是关系到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大局,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城市是国家、一个地区,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中心,是人口密集、财富集中的地方。据统计,我国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0%以上,而我国国民经济的50%,工业总产值的70% 、工业利税的80%都集中在城市,城市在我国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城市防灾、减灾理应作为我国灾害防治的重中之重。

我国城市防灾、减灾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救结合”的方针,建立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市灾害综合防治体系,提高城市的防灾减灾的能力,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本章重点介绍放射性事故、化学事故和地震灾害及防护问题。

第一节放射性事故及其防护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在高技术条件下,核能的和平利用日益广泛。放射源、放射性同位素、x射线机及含有放射性核素的化工原料被广泛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使用量逐年增加,城市放射性物质日益增多,其潜在的危险不可忽视。

一些不稳定的原子核有自发改变其结构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从原子核内部放出带一定功能的粒子(α射线或β射线)或放出电磁波(γ射线),由此降低核能源水平,从而转为结构稳定的核。在过程中发出射线的现象称为放射性。x射线也是一种电磁波,是生活中常遇到的物理毒性因子。在用词不太严格的场合,常将x射线同α、β、γ射线同称为放射性。

存在于环境中的放射性物质所发出的放射线或由某些器械(如x光机、电视机屏幕、电脑显示器)发出的x射线照在人体上会产生有害的外辐射作用。一旦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就会产生更强、更有害的内辐照作用。

放射性事故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会对人员造成严重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不尽相同,事故种类各式各样,损失也千差万别,但也都有其共性,都是由一些相同的要素构成:人、物、环境、管理即4M问题。

〔人(Man)物(Machine)环境(Medium)管理(Management)即4M问题〕

为会构成物的不安全状态,造成管理上的缺欠,会形成事故隐患,并可能触发隐患。

消除或避免由于物的不安全状态引起的事故。

预防事故防灾、减灾系统中,增大系统与环境的协调性,减少和避免系统和环境的冲突,消除不安全因素达到控制和避免灾害事故发生的目的。

分。管理,要由传统的管理模式逐步走向科学管理道路达到防灾减灾减少损失的目的。

放射性事故是可以预防的,对事故处置和救援措施得当,损失可减少到最低程度。

一、放射源的潜在危险及放射性事故的危害会对人体有很大的伤害。

城市中集中较多的科研单位、工厂企业和医疗机构,是放射性密封源、开放源及辐射装置的集中地,如果对放射源管理使用不当,规章制度不健全等原因形成事故,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给经济带来巨大损失,甚至造成严重政治影响。天津科研单位、医疗机构、工厂企业、放射性密封源主要有六种60Co(钴)、137Cs(铯)、226Ra(镭)、241Am(镅)-Be(钡)、90Sr(锶)、147Pm(钜),其中60Co(钴)最多,放射性开放源主要是3H(氚)、125I(碘)、131I(碘)、147Pm(钜)、198Au(金)、Th(天然钍)、U(天然铀)等,这些放射性核素存在于化工厂的矿砂原料、废渣、以及企业、科研单位实验室的试剂里,开机型辐射源,如x射线机、加速器、衍射仪等。开机时才有大量的射线产生,它对自然环境会造成较大范围的影响,但停机后,辐射就完全消失。其辐射装置存在于一些工厂,医疗、科研等单位。上述各种放射源的潜在危险是不可忽视的。无论是突发性高剂量照射还是长时间的低剂量照射,都会造成不同表现不同程度的机体辐射伤害,其伤害可分为全身性伤害(辐射病)、局部伤害(如皮肤或视觉器官受损)、复合性综合症及其以后引发的后遗症(如不孕、流产、肿瘤等)。放射性物质能引起人类几乎所有的癌症。凡是放射性照射所能达到的敏感细胞,其相应的组织器官都能引起癌变。

放射性由放射性核素引起,在环境中无所不在地存在着放射性。人不能生活在环境之外,放射性核素一般通过呼吸、摄食或皮肤伤口等途径引入人体。进入人体的放射性,又通过哀变而自然消失,或通过分解溶解等人体代谢过程经形态转化后从体内排出甚至在人死亡后又复归自然环境。αβγ和χ射线有强弱不同的生理作用对人体危害也有差异。α射线不能透过皮肤,在外部照射时致伤程度较小,但也有可能引起烧伤或皮炎。α射线在身体内部有致伤集中的特点,即引起细胞成团死亡不易恢复。受β射线外部照射时,由皮层及皮下一些细胞吸收能量后可引起皮炎。体内受β射线照射的危害次于α射线,受过β射线照射的细胞容易恢复正常。χ射线或γ射线穿透性很大,对人体的电离作用或多或少是均匀的。作为体外照射时危害性大于αβ射线。且容易引起体内多种病症。在体内照射时共危害却相对较小。大剂量γ射线照射,眼睛可能发生内障病,不能恢复。

1.核反应堆事故

1984年4月26日,前苏联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火灾和爆炸事件,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生的最严重的一起核事故。事后分析事故原因有“里应外合”两方面,一是反应堆结

构原有设计上的缺陷,二是当时当地曾发生了6级至-3.2级地震。事发后,堆内全部放射性气体进入了大气。而且还有残存的100多吨核燃料,为防止其继续散入环境,用30多万吨水泥和5000多吨钢材建筑了一个全封闭式的石棺,掩埋了出事的4号机组。这次核泄漏事件给周围地区造成了巨大影响,附近生活区数十万居民撤离。还波及到大半个欧洲。300万人受核辐射,此事件死亡约4千余人,现在,明斯克市第一托儿所内全托的儿童都有这样那样的生理心理缺陷。他们的父母都经过切尔诺贝利事故,子女都成为这场灾难的受害者。

2.它放射性事故案例

案例:某些医疗单位放射源管理不严。曾丢失放射源,有时造成严重放射性污染,致使多人受到意外照射,甚至有的放射源至今下落不明。有的单位对127Pm管理混乱,随意放置,有的合乎其做饰物,致使办公桌、居室造成严重放射性污染。

1922年11月19日,英国探险家、卡纳封勋爵在埃及国特法老的陵墓中进行考古研究。在甬道里见到法老的咒语,谁惊我的安宁,死神将展翅在他头上降临”。日后不久,卡纳封感到“心里发烧”,有一次刮胡子划破了脸受感染而死。此后直到1929年止先后共有22个,直接或间接与国特法老陵墓考古发掘工作有关的探险家先后神密死亡。经后人对法老咒语谜破解的结果认为:是古墓中数千年内积聚的高浓度氢气在作祟。

1963年,我国安徽省某单位曾发生一起(钴)-60丢失事故。放在储罐中的(钴)-60放射源,因保管不好被农村小孩拿回家中,致使全家6人遭受照射,得了急性放射性病造成2人死亡。

1996年1月5日,吉林化学建筑安装公司一合同工在施工现场捡到一条金属链,私藏在自己裤袋内。当时并不知道这是用于擦伤仪器的强放射源——192Ir(铱)的γ源,只经过1小时30分钟。这名20岁青年就开始发病:头晕恶心,频繁呕吐。在此后的三个月治疗中,他的左腿膝盖至大腿根部及右手3指组织坏死,皮肤溃烂,只剩下血淋淋的骨肉,成为一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高度残疾人。

1984年前后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曾有一座“鬼屋”,谁住进这房子,很快就会大病一场,离开人世,后经专业人员查实原来是区内空气中会有甚高浓度的氡。

2000年5月10日家住北京学院路的一位住户愤怒地砸掉自家厕所内用杜鹃绿花岗岩制作的内墙。因为在地质大学放射性检测专家的帮助下测定了厕所内的放射性(氡),大大超过了国家规定的居室内石材使用标准,从而也找到了年轻主妇长期不孕的原因。

1986年6月,我国两艘货船从罗马尼亚装货驶回天津港,因受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污染,测量结果超标20~30倍,40千名舱员入院检查和治疗,经济损失比较严重。

二、对放射性灾情的判断与评估

城市应对有放射性危险源潜在危险的科研单位、工厂企业、医疗机构等部门进行安全评价。安全从相反的方面是系统的危险性,因此在对系统的安全评估时,一般进行对系统的危险进行评价。

对系统危险的评价指标主要考虑两个,其一,是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其二是危险发生后果的严重性,通过评价可对系统划分危险等级和危险发生可能性的概率。

对系统进行安全分析和评价是为了辨识系统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及其危险程度,其目的是要应用系统工程思想方法去控制危险,以减少事故,防止灾害。

对系统内危险因素的危险程度评价方法可定性的进行预见危险分析:1.调查危险源;2.识别转化条件。研究危险因素转为危险状态的触发条件和危险状态转变为灾害事故的必要条件,并进一步谋求防止办法及这些办法的效果;3.危险分级,把预计到的潜在事故划分危险等级,其目的是安排到先后顺序和重点,以便优先处理。等级是危险严重程度的定性标准,一般分为四级:一级安全;二级临界;一处于事故边缘而暂时不会引起灾害,但应排除和控制;三级亦危险——会造成灾害。要立即采取措施;四级破坏——会造成破坏性灾害事故。4

.实现灾害事故预防措施。在完成危险识别及严重性可能性分析之后,就要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发展为灾害事故。对于系统而言,应设置故障自动保险装置、预警报险系统等;对系统中个体一般应用防护装置、减少在危险环境中的时间、与危险源保持一定距离等。

三、放射性事故对环境、人员的影响

1.放射性事故对环境影响。

对于城市来讲,放射性事故可根据目标的等级泄漏量及伤害范围的不同,对环境的影响可分为四级。

(1)厂级(单位)事故。放射性危险源少量泄漏,对环境造成局部污染,对人员设施造成局部伤害,对厂外没能构成威胁。

(2)区级事故。泄漏物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污染可能超出厂区(单位),在一定范围内构成威胁。

(3)市级事故。泄漏物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建筑物、道路、大气造成放射性沾染,人员财产有重大损失。

(4)特种事故。发生事故的目标为运动目标,对周围环境、大气道路、建筑物等有放射性沾染,人员生命安全有严重威胁。

上述事故对环境影响的程度,沾染区域的大小沾染持续的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放射源的剂量多少、气象条件、地形地物分布等。

2.对人员的影响。

(1)放射线可对人员形成外辐射作用,对人员的伤害程度,由受到照射剂量多少因素决定。影响剂量的因素,又与放射源强度、功率照射的时间、距离、遮蔽程度有关。

(2)放射性物质可通过人体呼吸道、食物链、消化道进入人体内,会形成更强,更有害的体内辐照作用,对人员伤害程度也是由受到照射剂量因素决定:影响剂量的因素又由摄入量、次数放射线类型、浓度、吸收率残留时间等因素决定。

(3)对人员的心理影响。人们虽对放射性物质认识程度有所不同。但“谈核色变”,放射性致癌说早有定论。这时受到放射线照射的人员来说会造成“心理”压力,成为沉重的负担,形成心理障碍,其实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放射性物质,无所不在,很多日用品中都或多或少的含有放射性。如夜光表中含有3H、147Pm。气灯纱罩可含有232Tn。烟草、茶叶中可含有40K、210Pb。此外家用自来水所含微量放射性等来自天然水体中原水所含的放射性。由于各类岩石中都含有微量的铀,仕系列放射性无素,花岗岩含量较高,因此,煤炭、石油、天燃气、玻璃、陶瓷、建材乃至宝石饰物等都会带有数量不多的放射性,这些放射性产生的剂量约为对人体总计量的1/250。

放射性核素对人体的影响与在人体中累积和浓集的程度、与人的机体、生活环境三者特性有关。其中自发蜕变的半衰期是最主要因素。如果半衰期特别短(如小于1小时),那么体内浓集速度赶不上衰变速度,若再没有后续的摄入,那么不是一天之内这些进入人体的放射性核素就会衰变殆尽。其对人体危害也无以为继。如果半衰期特别长(如大于105年)那么放射性比度极小,机体受损的危险性可以忽略。

四、放射性事故的预防、应急处理

(一)预防

1.各级政府领导部门应有统一规划:对有放射性危险的设施单位的选址、布局,应有统筹安排。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应有预防规划,坚持防患于未然的对策,比采取事故后的对策更为重要。

2.设施单位。对放射性危险源应有防护设施标准等级,等级高则可靠性大。对减轻事故破坏程度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3.设施运行中应加强管理,管理的缺陷是事故构成的要素。消除管理缺陷的方法就是加

强管理,健全管理安全文件和规范,使安全管理由传统的管理模式走向科学化的管理道路。

4.对设施单位,有关人员应严格培训,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和安全技术教育及安全思想教育,遵守运行规则,改变不安全行为必须加强行为控制,达到合格上岗,减少或消除事故的人为因素。

5.设施单位、场所、容器,对放射性危险源应有明显的警告标志、以警世人,国际通用的放射警告标志是三叶形。

(二)事故的处理

1.应急处理计划,是预防计划的实施过程。在重大、特大事故发生时,各级政府对已建立的防灾救灾组织管理体系的有关力量要有序组织起来,形成即有分工负责又有协调配合的综合防灾、减灾网络,使事故、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2.应急处理措施:是事故发生后减轻灾害后果,减少经济损失和对人员伤害所采取的对策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1)重大核泄漏事故:事故发生后,设施单位汇同事故应急救援组织查明事故性质,立即向各级政府上报,在政府的职能部门统一组织下视放射性物质泄漏的情况及对环境污染的程度,按预订方案发出警报,组织群众做好个人防护、隐蔽、撤离沾染区,实行交通管制,对沾染区实施放射监测等措施。在放射源得到控制后,由专业人员对地区、建筑物、道路、环境等进行洗消等清除沾染作业。

各级政府对城市生命线系统(包括交通运输系统、供水系统、电力能源系统、燃气能源系统、信息情报系统)要按照预案,采取有效保护措施,保证基本正常运作,尽量减少灾害损失,为救灾工作提供基础保证。也应尽量避免生命线系统引发的次生灾害,以减小救灾的复杂性和难度。

(2)放射性危险源失控、泄漏应即查明原因,迅速纠正和终止泄漏,同时上报有关部门,由专业救援人员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对可能受到照射人员立即送往医疗单位进行医疗处理。

(3)对放射源丢失事故,应立即向上级报告,汇同公安、卫生、防护部门循综追查,尽快找回放射源。在放射源丢失期间,凡接触过放射源的人都要进行详细调查登记,对可疑受到照射者应送医疗机构进行医疗观察和妥善处理。

总之,在放射性事故发生后,对人员的防护、环境污染的消除均可参照对核武器防护措施实行。

第二节化学事故及防护

化学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不可分的整体。化学工业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一些潜在的威胁。突发性化学事故,可能给人们造成严重的危害。

天津市化学工业起步较早,已有八十多年历史,是我国重要化工基地。除生产有毒有害物质的化工企业外,尚有轻工、纺织、制药、冶金、公用等部门大量使用有毒有害物质。还有运输、贮存有毒有害物质的单位。

由于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目前还存在工业布局不尽合理,与居民区混杂,生产厂地狭小;有毒有害物质品种多,分布广泛的问题。因此形成化学危险源的潜在威胁。

化学毒物经大量排放或泄漏后,污染空气、水、地面和土壤或食物,因而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或粘膜进入人体,引起群体中毒甚至死亡事故发生,称化学事故。化学事故具有明显的社会性、突发性、危害性。

一、化学事故特点:

化学事故不同于自然灾害,是一种人为灾害,伴随人的社会生产活动而产生,与化学工业的发展与化学品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化学事故通常发生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等环节中。化学事故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一)突发性强、毒性高、损失大。

化学事故不受地形、气象、季节影响。无论企业大小、气象条件如何,也不分春夏秋冬,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化学物质大量意外排放或泄漏造成的事故造成人体伤亡惨重,可使人致死;也可引起人体各器官系统暂时性或永久性的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可以是急性中毒也可是慢性中毒;不但影响本人也可影响后代;可以致畸也可致突变、致癌、损失巨大。

(二)危害范围广、污染环境、消除困难。

化学事故既可产生直接危害又可产生次生危害。例如:1979年9月7日下午1时55分,温洲电化厂液氯工段正在充装液氯作业时,一只半吨重的充满液氯的钢瓶突然发生粉碎性爆炸。随着震天巨响,全厂气雾弥漫,大量液氯气化,迅速形成巨大的黄绿色气柱冲天而起,形似蘑菇状,高达40余米。爆炸现场留有直径6米,深1.82米的深坑。该工段414m2的房全部倒塌,现场的67个液氯钢瓶爆坏了5只,击穿5只,13只击伤变形,5吨液氯储罐被击穿泄漏,厂房内的全部管道被击穿、变形。其间夹杂着瓦砾、钢瓶碎片在空中横飞,数里外有震感。在爆炸中心有一只重达1735公斤的液氯钢瓶被气浪垂直掀起,飞越12米高的高压电线后,坠落在30米以外的盐库内,另一只重达1754公斤的液氯钢瓶被气浪冲到20米以外的荷花池里。一块重达1公斤的钢瓶碎片飞出830米,一块重72.5公斤的钢瓶封头飞至85米以外的居民院内砸死一名85岁老妇。液氯从容器冲出,泄漏的氯气共达10.2吨,当时风速3.7米/秒,大量氯气迅速呈60°扇形由东南向西北方向扩散,中轴线距离为4600米,波及范围达7.35平方公里,共有32个居民区和6个生产队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造成大量人员急性中毒。受氯气危害的人达1208人。本次事故共死亡59人,其中现场死亡18人,其余均为炸伤砸死。另有41人因严重急性氯气中毒而死亡。死亡的41人均为距爆炸中心50米内的重污染区内的居民,而本厂职工都能逆风爬上厂外东南方向的一个高土坡上,故无一人因急性氯气中毒而死亡。

又如:1984年12月3日凌晨,印度的中央联邦首府博帕尔的美国联合碳化公司农药厂发生毒气泄漏事故。有近40吨剧毒的甲基异氰酸酯(MIC)及其反应物在2小时内冲向天空,顺着7.4公里/小时的西北风向东南飘荡,刹时毒气弥漫,覆盖部分市区(约64.7平方公里)。密度大于空气的MIC蒸气贴近地面飘移,许多人在睡梦中就离开了人世。在短短的几天里死亡2500余人,有20多万人受伤需要治疗。半年后还有10人因事故受伤而死亡,据统计,本次事故共死亡3500多人,受害者需要治疗、孕妇流产、胎儿畸形、肺功能受损者不计其数。受到永久影响但未死亡的人数达4.5万,有60万人要求赔偿。此次事故造成经济损失高达近百亿美元。震惊了整个世界。

(三)品种多,确诊难,形式多,后果严重。

化学物质种类多,约有5000-10000种,因而确定是哪种物质引起的十分困难,确诊很难。

化学事故可因毒物造成,也可因化学物质爆炸或火灾造成。

在常用的化学品中能引起化学事故的有上百种,但能引起化学事故的物质一定要有基本条件,即毒物易弥散,而散发时有较多的人接触。从实际发生的情况看,化学事故多集中某几种化学物质上,主要由刺激性气体和窒息性气体组成,约占全部中毒事故的75%以上。而其中氯气、一氧化碳、氨气三类化合物所致化学事故占55%左右。其次由于刺激性气体迂水即可生成酸或碱、腐蚀性很强,常使设备、管线损坏,发生跑、冒、滴、漏,外逸的气体极易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而导致人体中毒。

例如:1987年6月22日安徽省某化肥厂向太和化肥厂求购液氨。当天上午12时40分,向该厂借来的一辆液氨缸的汽车里充装了790公斤液氨后汽车离开太和化肥厂。司机、押运

人员、充装人员一起到附近饭店吃饭。于13时30分司机酒后驾车返厂。车行25分钟后到达港集乡集市附近时,氨缸尾部冒出“白烟”,先是“啪”的一声,而后“轰”的一声巨响,卡车向前猛冲,车后冒出大量白色烟雾。重达74.4公斤的氨缸后封头向后偏右方向飞出64.4米,将一民房砖墙击穿一个大洞;直径0.8米,长3米,重约770公斤的缸体挣断固定位置的钢丝绳,冲断氨缸支架及卡车前龙门架,摧毁驾驶室后向前偏左方向冲出95.7米,途中撞死3人,司机、押运员被当场挤死。喷出的液氨立即气化,致使赶集的农民有87人灼伤急性中毒,其中57人送往医院抢救治疗。汽车后部路旁的200棵树木和约7000平方米的庄稼全部被毁,约有2万名赶集的农民乱成一片,四处逃跑。本次事故共死亡9人,10人重度中毒者有严重后遗症。其余的47名为中度、轻度中毒。事故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

又如:在1979~1988年的10个月的时间内,据全国28个省市化肥、化工、炼油行业的不完全统计,共发生化工设备与机器爆炸事故252起,占全部事故的457%。重大恶性事故也时有发生:1989年8月29日,辽宁本溪市某化工厂聚氯乙烯车间设备孔和轴处发生泄漏,引起燃烧爆炸,死亡12人、伤5人。1972年4月15日,山西某化肥厂运输氨缸车在途中发生爆炸,死亡21人,重伤56人,轻伤99人。

二、化学危险源

化学危险源是构成化学事故的潜在因素。构成化学事故危险源的条件是指能够污染环境、危及生命的有毒化学物质。但这些物质并非都能构成化学事故。只有具备毒性大、储量多、易扩散和周围人口密集四个主要条件才能构成化学事故危险源。

构成化学危险源的条件中,危险物质存在的数量是辨识化学危险的重要依据。能够引起化学事故的化学物质必须达到一定数量才有意义。构成化学危险源的化学物质都有一个不得超过的限制量。这种限制量也称临界量或阈限量。制定阈限量是个复杂问题,同一种化学物质,相等量,而存在形式或外部因素条件不同,发生事故后产生的效力可相差甚远。

目前,对于辨识化学危险源的化学物质阈限量国内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欧共体1982年6月颁布法令,列出180种物质阈限量标准。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84年列出20

(一)化学危险品。

化学危险品是指具有燃烧、爆炸、毒害、腐蚀等性质和在生产、储存、装卸、运输等过程中易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任何化学品。

1.化学危险品造成化学事故的特性:

(1)易燃易爆性:易燃易爆的化学品在常温常压下,经撞击、摩擦、热源、火花等火源的作用,能发生燃烧与爆炸。

(2)扩散性:化学事故中化学物质溢出可以向周围扩散,比空气轻的可逸散于空气中扩散与空气形成混合物,随风飘荡,致使燃烧、爆炸与毒害蔓延扩大。比空气重的多飘流于地表、沟、角落等处,可长时间积聚不散,造成迟发性燃烧爆炸和造成毒物浓度增高,引起人员中毒。

(3)突发性:化学事故多是突然爆发,在很短时间内或瞬时即产生危害。许多化学事故是由高压气体从容器、管道等设备泄出,短时间内喷出大量气体,使大片地区迅速变成污染区。

(4)毒害性:有毒的化学物质,不论是脂溶性的还是水溶性的,都可能进入人体达一定量时会引起中毒。

2.影响化学危险品危险性的主要因素:

(1)化学危险品的危险性与其物理性质有关。如沸点低汽化快、易迅速造成现场空气高浓度污染。

(2)危险性与其它物理、化学性质有关。如有的化学可燃物其粉末与空气充分混合时经引燃可能发生爆炸;有些化学物质与其它物质混合或燃烧时,会产生有毒气体放到空间造成人员中毒。

(3)危险性易化学物质的毒性有关:毒物挥发性越大,易被呼吸道吸收,毒性越强。毒物的溶解度越大,毒性也越强。

(二)化学危险源类型

1.按化学毒物泄漏形式分类:

(1)体源(瞬时源)由化学物质爆炸形成的事故源。在爆炸的瞬间有毒化学物质可形成半径γ、高度h的云团,成片的容器连续爆炸时称为群体源。

(2)点源或线源:由容器或管道破裂、阀门损坏使有毒气体泄漏且连续释放。

2.按化学毒物存在的形式分类

(1)固定源:化学毒物载体是固定目标。如化学毒物的生产、使用装置、存储仓库、缸及停靠港、站的装载化学毒物的载体。

(2)动态源:储装化学毒物的载体为运动的目标。如在陆运、水运空运的运输过程中,用于运送化学毒的各种载体。

(三)影响化学事故危险源危害程度的因素

化学事故危险源的危害程度除与化学毒物泄漏量的多少、毒性大小、挥发度、源高等因素有关外,还与事故发生的时间、气象条件、事故周围的地形地貌、人口密度等有关。

1.化学毒物的理化性质。如分子量、挥发度、饱和蒸气压、液化毒物的汽化率等都能直接影响其危害范围、程度及对其防护的难易。

2.化学毒物的毒性和储量。毒性越大危害越重,储量越大危害越大。

3.气象条件。如风速、风向、大气垂直稳定度、气温等。空气流动小,危害较大。空气流动快毒云很快消散,造成的危害小。

4.地形地物对毒气云团传播有较大影响,低矮建筑物及居民密集处,毒气不易扩散;毒气云团遇高层建筑物时,两侧风速较大,可迅速通过,通风不良的建筑群和绿化地带染毒浓度较高。

(四)化学事故危险源危害范围的估算

对化学事故危险源的危害范围的估算,是为救援指挥系统决策提供的科学依据。

1.危害纵深:指毒云全剂量失去对人员轻度伤害作用的距离。轻度伤害剂量一般为半致死剂量的0.04~0.05倍。

半致死危害纵深指对下风方向某处无防护人员作用的毒剂量正好等于半致死剂量,则该处离事故点的距离称为半致死危害纵深。

2.危害地域:化学事故发生时其危险源所产生的毒气云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风的摆动、建筑物的阻挡及地形的影响,云团在传播的轨迹为摆动的带形,其外接扇形称为危害地域。

扇形的扩散角一般取40°,但实际危害面积要小的多,约为一个12°的夹角带形,其面积S为:

S=π/8L2+1.2L+0.15X2

式中L为起初云团直径(千米),X为危害纵深。

危害地域只是毒气云团最大危害能力的体现。对于有报警系统及防护准备人员而言,危害地域远距离处的人员不一定会造成伤害。

(五)化学事故毒物种类

1.按毒性分类:

(1)刺激性毒物:氨、氯、光气、二氧化硫、硫酸二甲酯、氟化氢、甲醛、氯丁二烯等;

(2)窒息性毒物:一氧化碳、硫化氢、氰化物、丙烯腈;

(3)麻醉性毒物:醇类、酯类、氯烃、芳香烃等;

(4)高铁血红蛋白症毒物:使细胞缺氧毒物:苯胺、硝基化合物等;

(5)神经性毒物: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溴甲烷、三氯氧磷、磷化氢等;

(6)腐蚀性毒物:强酸、强碱等。

2.按状态分类:可分气态、液态化学有毒品。

(1)气态:主要有氯、二氧化硫、氨、一氧化碳、砷化氢、光气、氯乙烯、二氧化氮等;

(2)液态:主要有氯化苦、敌敌畏、苯、氯丙烯、丙酮、乙醚等;

(3)固态:主要有氰化钾、三氧化二砷、敌百虫、重酪酸钾、氯化汞等。

一般说气态、液态物质挥发度扩散度比固态大,其危险性比固态大。但有些固态物质在与水或其它物质作用后,会产生毒性更大的气体液体。

有毒化学物质的毒性大小与其化学成份、结构有关,如含有氰基、砷、汞、硒的化合物毒性较大。

三、化学事故的防护与急救

对化学事故的防护、紧急救援应立足于“预则立、不预则废”。企业或地方有一套务实的组织系统,有一批精干而又训练有素的救援队伍,一旦发生事故,能做到召之即来、战之能胜。不仅能“救民于水火”,而且能把事故及其灾害的后果降到最低限度,甚至可以预防事故的发生。

(一)企业化学事故的防护

企业应根据国家的法规、规范、规定,采取必要的防护设施以预防化学事故的发生或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

1.劳动安全防护设施:

(1)防火、防爆安全设施;

(2)防静电设施;

(3)防雷设施;

(4)触电防护设施。

2.卫生安全设施:

(1)防毒防尘安全设施;

(2)噪声及振动控制的安全防护设施;

(3)防辐射安全防护设施;

(4)采光照明安全防护设施;

(5)防化学灼伤安全设施。

(二)个人防护用品:

1.防护帽:用于防止意外重物坠落或飞击损伤头部和防止有毒物质污染等。

2.防护服:有防静电、防止化学污染物损伤皮肤或经皮肤进入体内的作用。

3.防护眼镜和面罩:主要防护眼睛和面部受电磁波辐射、粉尘、烟尘、金属和砂石碎屑、化学溶液溅射等损伤。

4.呼吸防护器:包括防尘口罩、防毒口罩或防毒面器等。可将空气中有害物质过滤净化或另行供给气源,供其呼吸。

5.耳塞:防噪声用具,应根据环境噪声的强度和性质选用不同的耳塞、耳罩或帽盔。

6.简易防护器具:可按对化学武器所采取防护方法选用各种简易防护器材。

(三)化学事故的应急救援

1.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制定

化学事故应急救援要求高,难度大、组织复杂。救援中还要有侦察、洗消、灭火、抢救、人员防护撤离、通信联络、器材保障等多项内容。因此救援方案必须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周密细致地制定出应急救援预案,这是搞好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的前提和基础。

预案是根据实际情况预计未来可能发生的化学事故的对策。其目的是要迅速而有效地将事故损失减至最少。预案能否有效地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案与实际情况相符与否,以及准备的充分与否。预案是救援的行动指南,是一门系统工程,它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应结合实际情况认真细致地考虑各项影响因素,不断补充、不断完善。

(1)制定预案的方法与步骤

①调查研究、收集资料

②全面分析、全面评估

对化学危险源的分析:危险源的单位名称、地点;危险品的种类、数量、分布、产量、储量、危险度,以往事故情况和事故的诱发因素等。

对危险度的评估:在调查基础上对化学事故的潜在危险度进行全面科学评估,为确定目标单位危险度的等级找出科学数据。可按“等级积分法”评估。以化学物储量、急性毒性、周围居民密度三项作为衡量危险度的主要指标。对化学物总量、最大贮存器容量、以往事故频度为指导指标,各项指标按各自的实际分数分别规定上限和下限,划分等级,按等级赋予分值。按各项指标反映危险度的程度,分别赋予权值,以适当拉开积分距离。

积分:ΣWiXi=W1X1+W2X2+……+W6X6

最高100,最低9

③救援力量的分析:对现有可用于参加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的单位、人员数量、装备情况、分布特点、可担负的任务及执行任务的能力逐项分析、正确估价、合理使用。

④制定预案要统一领导、分工负责,明确牵头部门,吸收有关单位参加,共同拟制。

⑤制定预案要现地勘察,对重点目标区的周围地形、环境、指挥位置、行动路线、人口疏散道路、疏散地域等实地勘察、实地确定。

预案制定后要组织专家、领导进行评议,使预案更清楚、更科学、更合理。

(2)预案的主要内容

①情况判断:危险源情况判断;地理简况判断;

②事故等级划分:依据评估结果确定目标等级、毒性、泄漏量、伤害范围。划分为:厂级、区级、市级。

③确定任务:明确重点目标救援组织平时管理和事故后的责任范围。

④各种保障:通信、运输、工程、治安、物资等保障。

⑤要求:单位按预案具体要求抓好落实;指挥机关:熟悉目标组织训练,提高指挥能力和救援水平。

2.重点目标区救援预案:

(1)事故预想:危险源概况、危险度评估、诱发事故因素分析、气象条件对化学事故的可能影响、对危害结果预测(严重危害、中度危害、轻度危害)三种剂量标准下危害纵深及危害面积和伤害人数。

(2)救援决心:指挥者的指导思想、采取的手段和达到的目的。

(3)任务区分:按厂、区、市三级区分。任务要具体、清楚。

工厂(单位)自身救援:切断毒源,制止扩散,救护本厂人员;

社区:集中全区所有救援力量,救援范围以厂区为主;

市级:专业人员到厂区救援,其主力应以外围救人为主;

(4)人口疏散:疏散的时机、范围、地域(事故的上风方向)、路线、方法等。

(5)组织指挥:机构组成、任务权限、位置、开设时机。指挥位置选事故上风方向、携带通信工具。以便既能接受命令又能实施有效指挥。

(6)各种图表:重要目标分布情况;救援力量配置情况;指挥部门位置;通信联网情况;重要目标危险源扩散范围及模式;救援分队机动、展开位置;人口疏散方向和地域;市、区人防和有关部门位置。其它附表:指挥部序列表、危险品来源表、救援力量情况表。

(四)化学事故现场急救

化学事故现场急救是发生化学事故时,为了减少伤害,救援受害人员,保护人群健康而在事故现场所采取的一切医学救援行动和措施。

1.目的:挽救生命;稳定病情;减少伤残;减轻痛苦。

2.原则:

(1)立即解除致病原因,脱离事故现场;

(2)神志不清者于侧卧位;防止气道梗阻,缺氧者予以吸氧,呼吸停止者立即施行人工呼吸,心跳停止者立即施行胸外心脏挤压;

(3)皮肤烧伤尽快清洁创面,并用清洁或消毒纱布保护好创面,酸、碱及其它化学物质烧伤者用大量流动清水和足够时间(约20分钟)冲洗后再做处理,禁止布创面上敷消炎粉、油膏类,眼睛灼伤优先冲洗;

(4)严重中毒要对症支持治疗密切观察、注意病情变化;

(5)骨折,特别是脊柱骨折时,在没有正确固定情况下,除需止血应尽量少动伤员,以免加重损伤;

(6)勿随意给伤员饮食,以免呕吐物误入食管;

(7)置伤员于空气新鲜、安全清静环境中;

(8)防止休克,特别是保护心、肝、脑、肺、肾等重要器官功能。

3.自救互救

自救是化学事故中现场急救工作最基本、最广泛的救援形式。自救行为的主体是企业和职工本身,因他们熟悉现场情况,反应速度快,发挥救援作用最大。

互救(他救)是事故现场受害人员相互之间的救护及他人或企业救援队伍施行的救援措施和行动。是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互帮互助的精神文明的体现。

自救与互救是化学事故应急救援工作中两种不能分开的重要的基本形式。救援人员、受害人员特别是医务人员需掌握自救、互救的一些基本知识、技能外,在事故状态下的紧急逃生、撤离、烧伤触电紧急处置、外伤急救四大技术的掌握会使现场紧急救援成效显著。

4.救援人员进入毒区注意事项:

(1)需了解毒区地形、地物分布;有无爆炸、燃烧的危险;毒物种类及大致浓度,选择合适防毒用品;必要时穿好防护衣。

(2)至少2~3人为一组集体行动,以便互相监护照应,所用救援器材需具备防爆功能。

(3)进入染毒区人员需有专门负责人指挥协调救援行动,配备通讯工具以便与指挥部联系指挥行动。

5.医院救治

医院救治是化学事故处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如果说化学事故的应急救援、现场急救、安全迅速转运对于受害者的生死有决定作用,是下一步治疗的基础,那么医院救治则是防范重要器官受到进一步损害、保障机体获得最大程度康复的关键。个人需医院救治时,可呼叫电话“120”求救。

化学事故多以突发性、群体性为特点,因而较多的伤员首先应考虑“就近入院”,以争取时间,使最多的人获得最早、最大限度的生命支持。化学事故现场使伤员致病原因比较明确,在获得一般抢救后,应根据病情和附近医院医疗技术特点将病人快速运送到“专科医院”,使伤员获得最有效的医疗服务。如伤员有明显的心血管系统障碍,如附近医院医疗水平受限,应在医师护送下,直接送往“综合医院”,针对病因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伤亡。

第三节地震等灾害及防护

地震及其防护

地震是一种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破坏性极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尤其是在人口密集,政治、经济、工业和科学技术发达的城市和地区,造成的损失更加惨重。

一、地震基本常识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当地下某处岩层突然破裂,或因局部岩层塌陷、火山喷发等发出振动,并以波的形式传到地表引起地面的颠簸和摇晃,这种地面运动称为地震。据统计世界

上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绝大多数(约99%)地震强度很小,人们能直接感到的只有约5万次。像1976年河北唐山大地震全球平均每年只有约18次。实际情况表明地震越大,发生的次数越少。

1.震源震中

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震源在地表的投影称为震中。

“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个地方到震中的距离。震中附近的地区称为震中区。

“极震区”强烈地震时破坏最严重的地区。

“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距离。

按震源深度可分三级:

(1)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千米以内。

(2)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300千米。

(3)深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千米。

2.震级与烈度

(1)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强度大小的等级,用符号M表示。其数值是根据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图来确定的。它与震源释放的能量有关,震源释放的能量越多,震级越大。

(2)地震烈度:是地震对地面及各种建筑物造成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它与震级大小、所在地与震中的距离以及岩土性质有关。我国地震工作者制定了统一的地震烈度表,根据破坏程度分为12级。它是1980年由国家地震局颁布实施的。

地震烈度表

(参阅——“城市防灾工程”P120~124)

(3)震级与烈度的联系和区别

震级与烈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把地震作一次炸弹爆炸,则炸弹的药量比作震级,那么炸弹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就好比烈度。据统计对于浅源地震、震级和震中烈度有相对应的关系如下表。

3.地震波与地震观测

(1)地震波:地震引起的振动是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这种波就是地震波。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它包含体波和面波。

①体波:体波是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包含纵波和横波。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快,在地震观测仪器的记录图上,纵波要先于横波到达。通常把纵波称作ρ波(初波),把横波称作s 波(次波)。在地表面纵波的感觉是上下动,而横波的感觉是水平动。

②面波:面波(L波)是沿地球表面传播的波,它是体波经地层界面多次反射形成的次生波,包含瑞雷波(R波)和洛夫波。瑞雷波传播时,质点在波的传播方向和自由面(地表面)法

向组成的平面内作椭圆运动,而与该平面垂直的水平方向没有振动,在地面呈滚动形式。洛夫波只在与传播方向相垂直的水平方向振动,在地面上呈蛇形运动形式。

面波的速度比体波的速度小,振幅比体波大。当横波和面波到达地面时,地面振动最猛烈,在地表引起的破坏力主要是横波的水平振动。

(2)地震观测:观测记录地震的仪器称为地震仪,它把地面运动放大几十倍记录下来。早在公元132年(东汉时期),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记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并于138年第一次成功地观测到甘肃发生了一次地震。

近代地震仪一般由拾震器、放大器和记录装置三部分组成。根据使用要求不同有微震仪和强震仪两种。地震仪可准确地测出地震发生的时间、震级和震源位置。

4.地震类型、成因及破坏作用。

从地震、地质和其他资料证明造成地震的原因很多,按其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三种主要类型。此外还有水库地震、爆炸地震、油田注水地震等类型。

(1)类型:

构造地震:由于地壳运动产生自然力推挤地壳岩层,岩层薄弱部位突然发生断裂、错动,这种在构造变动中引起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左右,就地震灾害而言,其破坏性最大,影响范围最广。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爆发,岩浆猛烈冲击地面时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火山地震。火山地震影响范围较小,不会造成大面积的破坏和人畜伤亡。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

陷落地震:地表或地下岩层因洞穴大规模陷落和崩塌时引起的地震称为陷落地震。洞穴主要有石灰岩溶洞和矿山采空区。

水库地震:水库地震是因水库蓄水而诱发的地震。诱发地震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水的重量,巨大的水体对水库基岩增大荷载;二是水对地层和断裂处的物理、化学作用。

爆炸地震:指工业大爆破或地下核实验所激发的地震。这种地震一般震级较小,影响范围仅几十公里。

油田注水地震:在油田的开采中,广泛利用人工注水驱动工艺,从而产生油田注水诱发地震。其机理类似于水库诱发地震,水的注入使岩石产生水饱和,从而降低岩石的抗剪强度,因此诱发地震。

(2)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作用

①地震力引起的破坏作用

地震时,地震波使地面突然来回颠晃。建筑物受到惯性力的反复作用。因地震产生的惯性力称为地震力。地震力越大,地面晃动就越厉害,如果建筑物经不住地震力的作用,轻者震裂,重者倒塌。建筑物不但受到水平方向的震动力,同时也受到上、下作用的地震力。

②地面变形引起的破坏作用。

大地震发生时,高烈度区(8度以上)的地面强烈变形产生不均匀的局部隆起、陷落和地裂缝。甚至出现新的断裂、错动、山崩、滑坡等,从而使其附近的房屋、道路、桥梁、水坝等建筑物遭到破坏。

③地基丧失支承能力引起的破坏作用。由于地震时地面的剧烈震动,有些建筑物的地基会丧失它原有的支承能力,导至建筑物倾倒。

上述各种破坏作用,特别是在极震区及附近的高烈度区,几种作用叠加在一起,从而加剧建筑物的破坏。

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由地震烈度来衡量。一般而言,地震烈度在5度和5度以下对建筑物影响不大;6度时质量较差的民房会有破坏,个别会有倒塌;7度时,老旧房屋多数会破坏,少数倒塌,质量好的新房少数会破坏;8度时,大部分房屋遭破坏、局部倒塌;9度时大多数房屋遭受严重破坏和倒塌,10度和10度以上时,房屋严重破坏普遍倒塌,造成巨大

的自然灾害。

5.地震灾害:

中国地震特点: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四大特点。

(1)地震灾害的特点:从地震灾的致灾害过程、成灾种类、灾害分布和灾害预防几方面,考虑有以下特点:

①突发性致灾:大地震发生的十几秒到几十秒过程可将一座百万人口城市夷为平地,造成上百万人死亡,数百万、上千万人口受灾,大面积建筑物和工程设施摧毁,生产停顿、社会瘫痪、城市功能消失。

②地震灾害是立体灾害:地震灾害除了可造成大量人员死伤外,还会伴有其它灾害如:火灾、水灾、毒气、放射性辐射、各种污染、滑坡、泥石流、建筑物、工程设倒塌、生命线工程被毁、计算机系统失去记忆、交通通讯中断、停工、停产、社会恐慌混乱、疾病和瘟疫流行等。总之地震灾害是综合性灾害,是伤害社会整体功能的灾害。

③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地震灾害是立体灾害,伤亡多、损失大破坏严重。

④地震灾害分布广,影响范围大,5级地震有感半径为150千米,7级地震有感半径400千米,8级地震有感半径600千米。例1978年唐山7 8级地震波及整个华北地区,千里之外的陕西、安徽、黑龙江都有震感。

⑤地震灾害的预测、预防难度大。

⑥中国地震灾害具有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特点。

(2)地震的直接灾害、次生灾害、间接灾害。

①直接灾害:建筑设施的破坏山崩、滑坡、泥石流、地裂、地陷、地鼓包、喷砂、冒水、砂土液化、海啸、湖震、堤坝崩塌、可燃性气体逸出、火球、电磁辐射等。

②次生灾害:火灾、水灾、有毒容器破坏后毒气、毒液、放射性物质等溢出、冻灾、地震瘟疫、城市“玻璃雨”、信息储存系统记忆消失、社会功能瓦解、社会经济瘫痪、社会恐震心理症,甚至政权更迭。

③间接灾害:间接灾害是在地震次生灾害基础上发生的灾害,它是由于救灾不力、处理不当或心理障碍没消除而派出的灾害又称诱发灾害,如堤坝溃决的水灾、地震谣言、避震荒、地震饥荒等。

二、地震的前兆和预报

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与地震发生有关的异常现象叫地震前兆。

地震前兆可分宏观前兆和微观前兆。

通过人的听觉、视觉、味觉、嗅觉等能直接感受到的自然界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叫宏观前兆,如:地下水异常变化。动物习性异常反应、地声、地光、火球等。

通过仪器才能测量到的自然界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叫微观前兆。如:小地震活动、地壳变形、地磁、地电、重力、地应力变化、地下水中氡的含量及其它化学成分变化、地震波速度变化等。

地震预测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是观测。迄今为止,人们对地球内部结构、震源过程和地形变观测的分辨率仍然很低。因此对于地震现象的认识还很不够。对于地球内部结构观测的分辨率有限,使我们无法确切知道产生地震的环境条件是什么。对于震源的观测更有限,使我们无法详细了解地震的发生过程。

从地震前兆研究的角度说,对震源的观测分辨率有限,使我们无法给出一个完善的地震分类,从而给地震预测方法的检验带来结构上的缺陷。目前我们对“地”形变还无法实现高密度的连续观测。这种限制一方面妨碍了我们检验在地震前是否存在可以检测到的形变前兆,而更重要的是这种限制也使我们对“慢地震”在地震的地球动力学中的地位缺乏清晰的认识。我们对板内地震的认识还不像对板缘地震认识的那样清楚。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对大陆动力学了解不够,而大陆动力学最突出的问题仍是观测。

“上天有路,入地无门”这是不容争辨的事实,它给地震观测带来根本性的困难,也就注定了解决地震预测问题的长期性、艰难性。

当今世界上,包括中国在内,地震预测、预报还只是一种经验性的,统计意义上的预测、预报,要实现真正的科学预报,不是不可能,但要有漫长的路要走,要花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代价才可能解决。

我国的地震预报,全国性的地震长、中期预报由国务院发布。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长、中期预报、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报意见和地震意见的评审结果,否则都视为违法。

三、地震前的预防措施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中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受西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活动的影响,地震活动不仅频度高,强度大且分布广泛。中国共分五个地震区,即:华北地震区、青藏高原地震区、华南地震区、新疆地震区、台湾地震区。华北地震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内蒙、陕西、宁夏、江苏、安徽等地全部或部分地区。其地震频度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区,居全国第二。据统计,有据可查的8级地震发生过5次;7~7.9级发生过18次。区域内,大城市集中,人口稠密,北京又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天津是华北工业重镇,北京的“东大门”,所以这地区备受人们关注。做好震前的预防采取有效的措施,制定应急预案是减少地震灾害的重要保证。

1.家庭与个人应消除居室隐患和需储备的物品

(1)住房选择:①位置应避开断裂带,不均匀沉陷地基,易滑动山坡、水库区等。②结构有抗震加固。③室内陈设重心尽量降低不乱堆乱放。卫生间的门随时保持半开状态以备地震使用。④正门、通道不要堆放杂物以便疏散。⑤装饰尽量不用易燃品,不要将农药毒品易燃品放在室内。⑥震前对窗户采取防碎措失,加固家具。

(2)准备防震包:内装基本生活用品(如水、食品等)急救药品和简单工具、个人证件等。

2.学校应做的应急准备

(1)评估、加固校舍,消除地震隐患

(2)普及防震减灾科学知识

(3)进行紧急避震训练

(4)学校的地震应急准备:疏散方案、药品储备及与有关部门联系办法等。

3.学校教师应做的应急准备

思想准备:是老师的行动基础,是提高防震减灾能力的必经过程。

心理准备:减少恐震心理,做到“临震不乱,镇定自若,指挥有方,忘我献身”。

知识准备:掌握避震方法和地震发生时应采取的逃生方法,指挥学生行动。

4.学生应制定应急计划

(1)掌握居住地周围情况、疏散通道、场地。

(2)掌握距居住地和学校最近的医院位置、急救中心、消防队所在地。

(3)填写个人情况卡(包括血型)。

(4)进行紧急避震练习。

四、紧急避险,自救互救

(一)避险

1.地震时紧急避险的时间——地震波从初动到波峰持续的时间,也就是人们开始感到晃动到房屋倒塌的时间约12~13秒。实际躲避时间只有8~10秒,科学利用时间,事先有方案,平时勤练习,震时有成效,避免地震造成伤害。地震时就近“躲避”,震后马上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险的上策。

2.在家里避震:一判断;二躲避;三疏散。人的判断时间3~5秒,躲避时间8~10秒,在室内可躲在坚固的床边、床下、卫生间、承重墙墙角,墙根,用随手物件保护头部捂住口鼻,帮助老、弱、病、残、幼。不能奔向门、走廊、窗户,不能跳楼。关火源、电源、气源、水源等。待摇晃停止立即疏散到安全地带。出事后切忌再回家找东西,免得受伤。

3.在室外要避开高大建筑物,尽量远离高压线及煤气站、化工厂、炸药库等,在过桥时应紧紧抓住桥栏杆。正在行驶的车辆应当紧急停车,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

如果在剧院、商店、学校、地铁等人群聚集场所,遇到地震时,要保持镇静,就地择物躲避,待地震过后,有序撤离。

(二)自救、互救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被埋压人员能否得到迅速、及时抢救,对于减少震灾死亡意义重大。据有关资料统计,地震后半小时内救出的被埋压的人员生存率可达95%,24小时内救活率为81%,48小时内救活率为53%,72小时内救活率为36%。可见地震后及时组织自救、互救是非常重要的。

1.自救:人们被埋压之后,应尽可能地利用自己所处环境的条件,及时排除险情,保存生命。

自救中最重要的是:镇静、除险、求救。

镇静,是指人们遇验后应当坚定生存信念,消除恐惧心理和急燥情绪。

除险,是排除险情,设法挣脱被束缚的手脚,清除掉压在身上的物体,竭力创造一个生存空间,尽力寻找水和食物,注意保存体力,延续生命,等待救援。

求救,是想方设法向外面传递求救信息。求救时特别忌讳急躁,一定不能大声连续呼叫,应当细心注意倾听外界情况,间断地呼救。呼救时可用石块、金属等敲击物体,发出声音,这样可节省体力,且能使信息传得更远,效果更好。

自救过程中包括自我除险和求救。但“镇静”在自救中是最重要因素,它贯穿自救全过程,这是对人们心理素质的考验。保持镇静可较好地掌握除险和求救的技术要点,会使人们在灾难中获得希望,抓住生机。

2.互救:是幸免于难和脱险人员,对亲人、邻里和一切被埋压人员的救助。在外援队伍来到之前,家庭和邻里之间应自动组织起来,尽快抢救被埋压人员。因被埋压时间短,被救者存活率高。救助工作应根据“先易后难”原则,先抢救医院、学校、旅馆等人员密集的地方。被救的轻伤幸存者,还可以迅速充实扩大互救队伍。

互救时,应注意的几点:

(1)注意倾听被困人员的呼喊、呻吟、敲击器物的声音等求救的信息;

(2)根据房屋结构,先确定被困人员的位置,再行抢救,防止再次受伤;

(3)抢救被埋压人员时,首先应使他们的头部暴露,迅速清除口鼻内尘土,再行抢救,不可用利器刨挖;

(4)对于埋压在废墟中时间较长的幸存者,首先应输送饮料和食品,然后边挖边支撑,注意保存幸存者的眼睛;

(5)对于颈椎、腰椎受伤人员,切忌生拉硬拽,要慢慢移出,用硬木板“担架”送到医疗点;

(6)对倒塌体进行侦察,搜寻与定位被埋压人员时,有条件应采用生物与仿生技术、无线电测向定位技术、化学——物理探测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尽量减少人员伤亡。

MATLAB基本操作实验报告

南昌航空大学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数学实验 实验名称: MATLAB基本操作 实验类型:验证性■综合性□ 设计性□ 实验室名称:数学实验室 班级学号: 10 学生姓名:钟 X 任课教师(教师签名): 成绩: 实验日期: 2011-10- 10

一、实验目的 1、熟悉MATLAB基本命令与操作 2、熟悉MATLAB作图的基本原理与步骤 3、学会用matlab软件做图 二、实验用仪器设备、器材或软件环境 计算机MATLAB软件 三、实验原理、方案设计、程序框图、预编程序等 问题1:在区间【0,2π】画sinx 实验程序: >> x=linspace(0,2*pi,30); >> y=sin(x); >> plot(x,y) 问题2:在【0,2π】用红线画sinx,用绿圈画cosx,实验程序:

>> x=linspace(0,2*pi,30); >> y=sin(x); >> z=cos(x); >> plot(x,y,'r',x,z,'co') >> 问题3:在【0,π】上画y=sinx的图形。 实验程序: >> ezplot('sin(x)',[0,pi]) >> 问题4:在【0,π】上画x=cos3t,y=sin3t星形图形。

实验程序: >> ezplot('cos(t).^3','sin(t).^3',[0,pi]) >> 问题5:[-2,0.5],[0,2]上画隐函数 实验程序: >> ezplot('exp(x)+sin(x*y)',[-2,0.5,0,2]) >> 问题6:在[-2,2]范围内绘制tanh的图形。实验程序: >> fplot('tanh',[-2,2])

第五章X射线能谱(波谱)分析技术

第五章 X射线能谱(波谱)分析技术

5.1 X射线(波谱)分析的理论基础 X射线的产生: 连续X射线电子束在原子实(由原子核与紧密束缚的电子组成)的库仑场中减速,形成能量连续的X射线谱, 其能量从零延伸到入射电子束的能量值 特征X射线电子束与内壳层电子相互作用驱出 束缚电子,使原子处于激发态,并在电子壳层内留出一个空位。在随后的去激过程中,某个外层电子发生跃迁填充这个空位.这个跃迁过程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原子以发射X射线或者 发射一个俄歇(俄歇(Auger))电子的形式释放能量。由于 发射X射线的能量与原子中确定能级间的能量差有关,所以这 种X射线称为特征X射线

X射线作为电磁辐射,其能量E与波长λ的关系λ=hc/eE=1.2398/E(nm) 式中: h为普朗克常数,c为光速,e为电子电荷, E是以keV为单位的能量,λ的单位为nm。 由于用作X射线显微分析的谱仪包括波长谱仪(WDS)和能量谱仪(EDS),所以通常用波长(nm或?)或者能量(keV)单位描述X射线。

在任何能量E 或波长λ处的X 射线连续谱的强度I cm 由Kramers (1923)给出: 一、连续谱X 射线 E E E Z i Z i I o cm /)(~]1)/[(~min --λλ式中 i 为电流, 为靶的平均原子序数。 连续辐射强度随原子序数的上升而增加,是因为与低原 子序数的原子相比,重原子实(核与内层电子)中的库仑场强度较高的缘故,连续谱强度还直接随电子束的数量发生变化,即随束流i B 直接变化。因为连续谱形成各被测特征信号 的背底,所以连续谱辐射的高度对确定某个元素的最小检测限起着重要作用,通常认为连续谱有碍于分析。

图形学实验报告

山东建筑大学测绘地理信息学院 实验报告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计算机图形学 专业:地理信息科学 班级:地信141 学生姓名:王俊凝 学号:20140113010 指

实验一直线生成算法设计 一、实验目的 掌握基本图形元素直线的生成算法,利用编程语言C分别实现直线和圆的绘制算法。 二、实验任务 在TurboC环境下开发出绘制直线和圆的程序。 三、实验仪器设备 计算机。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 运行TurboC编程环境。 2 编写Bresenham直线绘制算法的函数并进行测试。 3 编写中点圆绘制算法的函数并进行测试。 4 增加函数参数,实现直线颜色的设置。 提示: 1. 编程时可分别针对直线和圆的绘制算法,设计相应的函数,例如void drawline(…)和void drawcircle(…),直线的两个端点可作为drawline的参数,圆的圆心和半径可作为drawcircle的参数。 2. 使用C语言编写一个结构体类型用来表示一个点,结构体由两个成员构成,x和y。这样,在向函数传入参数时,可使用两个点类型来传参。定义方法为:

typedef struct{ int x; int y; }pt2; 此处,pt2就是定义的一个新的结构体数据类型,之后就可用pt2来定义其他变量,具体用法见程序模板。 3. 在main函数中,分别调用以上函数,并传入不同的参数,实现对直线的绘制。 4. 线的颜色也可作为参数传入,参数可采用TurboC语言中的预设颜色值,具体参见TurboC图形函数。 五、注意事项 1 代码要求正确运行,直线和圆的位置应当为参数,实现可配置。 2 程序提交.c源文件,函数前和关键代码中增加注释。 程序模板 #include #include typedef struct{ int x; int y; }pt2; /*declare your drawing functions.*/ void drawline(pt2 startpt,pt2 endpt,int color); void drawcircle(pt2 centerpt,int radius,int color); void circlePlotPoints(pt2 centerpt,int x,int y,int color); int main() { int color,radius;

数据库和数据结构实验报告

. 西华大学实验报告(计算机类) 开课学院及实验室:实验时间:年月日 一、实验目的 通过练习让学生对数据库、数据库和表的关系、数据词典、参照完整性和视图有较好的理解和掌握。 二、内容与设计思想 实验内容: 1.数据库设计器 2.数据库的创建 3.设定数据词典 4.参照完整性的设置 5.视图的创建和修改 三、使用环境 Windos XP操作系统;Visual ProFox 6.0 四、核心代码及调试过程 例3-27创建项目管理器SBGL,要求添入数据库sbsj,并查看该数据库。 图一 图二、“项目管理器”的数据选项卡 图三、“项目管理器”中的数据库与数据库表 例3-28从sbsj数据库所属的sb和zz两个表中抽取编号、名称和增值3个字段。,组成名称 为“我的视图”的SQL视图。 open database sbsj create sql view 我的视图; as select sb.编号,sb.名称,zz.增值from sb,zz where sb.编号=zz.编号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例3-29根据例3-28的查询要求,用视图设计器建立视图1,然后修改其中车床的增值来更新zz表原来的增值 图一、视图设计器-视图1 图二、视图设计器-视图1 图三、增值表 图四 图五、视图设计器更新源表数据 19.根据图3.30所示数据库sbsj的永久关系,若利用参照完整性生成器来删除sb。dbf的第一个记录,对其他3个表会否产生影响,是分级、限制和忽略3中情况来说明。 图一、数据库设计器 图二、sbsj.dbc“永久关系的参照完整性生成器” 级联:相关子表中的记录将自动删除 限制:子表有相关记录,在父表中删除记录就会产生“触发器失败”的提示信息 忽略:父表删除记录,与子表记录无关 五、总结 (自己写一些收获和体会) 通过这次上机练习让我学会了怎样在数据库中添加项目管理器、表的数据完整性的概念以及视图的各种操作,让我更容易的掌握理论知识的难点和一些基本命令的使用方法,以及一些平时在课堂上不注意的问题。在上机练习的过程中需要对每个细节都要留心,认真做好每一步这样才不至于出错,这就加强了平时不注意的问题得到回应,从而加深了细节问题的处理方式。在上机的学习之后更加了解了数据库表及其数据完整性是vfp重要的一个对象,命令熟练操作直接关系到数据库的成败。 第三次的上机操作,我了解了命令的使用方式对于建立数据库表及其数据完整性很重要,要学好各种命令以及数据库表及其数据完整性的使用方法,还需在多做习题加强学习。 六、附录

图的遍历操作实验报告

. .. . .. .. 实验三、图的遍历操作 一、目的 掌握有向图和无向图的概念;掌握邻接矩阵和邻接链表建立图的存储结构;掌握DFS及BFS对图的遍历操作;了解图结构在人工智能、工程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二、要求 采用邻接矩阵和邻接链表作为图的存储结构,完成有向图和无向图的DFS 和BFS操作。 三、DFS和BFS 的基本思想 深度优先搜索法DFS的基本思想:从图G中某个顶点Vo出发,首先访问Vo,然后选择一个与Vo相邻且没被访问过的顶点Vi访问,再从Vi出发选择一个与Vi相邻且没被访问过的顶点Vj访问,……依次继续。如果当前被访问过的顶点的所有邻接顶点都已被访问,则回退到已被访问的顶点序列中最后一个拥有未被访问的相邻顶点的顶点W,从W出发按同样方法向前遍历。直到图中所有的顶点都被访问。 广度优先算法BFS的基本思想:从图G中某个顶点Vo出发,首先访问Vo,然后访问与Vo相邻的所有未被访问过的顶点V1,V2,……,Vt;再依次访问与V1,V2,……,Vt相邻的起且未被访问过的的所有顶点。如此继续,直到访问完图中的所有顶点。 四、示例程序 1.邻接矩阵作为存储结构的程序示例

#include"stdio.h" #include"stdlib.h" #define MaxVertexNum 100 //定义最大顶点数 typedef struct{ char vexs[MaxVertexNum]; //顶点表 int edges[MaxVertexNum][MaxVertexNum]; //邻接矩阵,可看作边表int n,e; //图中的顶点数n和边数e }MGraph; //用邻接矩阵表示的图的类型 //=========建立邻接矩阵======= void CreatMGraph(MGraph *G) { int i,j,k; char a; printf("Input VertexNum(n) and EdgesNum(e): "); scanf("%d,%d",&G->n,&G->e); //输入顶点数和边数 scanf("%c",&a); printf("Input Vertex string:"); for(i=0;in;i++) { scanf("%c",&a); G->vexs[i]=a; //读入顶点信息,建立顶点表 }

《建筑结构试验》实验报告

《建筑结构试验》实验报告 班级: 学号: 姓名: 南昌航空大学土木工程试验中心 二○一○年四月

目录 试验一电阻应变片的粘贴及防潮技术试验二静态电阻应变仪的使用及接桥试验三电阻应变片灵敏系数的测定 试验四简支钢筋混凝土梁的破坏试验

试验一电阻应变片的粘贴及防潮技术 姓名:学号:星期第讲第组 实验日期:年月日同组者: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电阻应变片的选用原则和方法; 2.学习常温用电阻应变片的粘贴方法及过程; 3.学会防潮层的制作; 4.认识并理解粘贴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技术及要求对应变测试工作的影响。 二、实验仪表和器材: 1.模拟试件(小钢板); 2.常温用电阻应变片; 3.数字万用表; 4.兆欧表; 5.粘合剂:T-1型502胶,CH31双管胶(环氧树脂)或硅橡胶; 6.丙酮浸泡的棉球; 7.镊子、划针、砂纸、锉刀、刮刀、塑料薄膜、胶带纸、电烙铁、焊锡、焊锡膏等小工具; 8.接线柱、短引线 三、简述整个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1.分选应变片。在应变片灵敏数K相同的一批应变片中,剔除电阻丝栅有形状缺陷,片内有气泡、霉斑、锈点等缺陷的应变片,将电阻值在120±2Ω范围内的应变片选出待用。 2.试件表面处理。去除贴片位置的油污、漆层、锈迹、电镀层,用丙酮棉球将贴片处擦洗干净,至棉球洁白为止,以保证应变片能够牢固的粘贴在试件表面。 3.测点定位。应变片必须准确地粘贴在结构或试件的应变测点上,而且粘贴方向必须是要测量的应变方向。 4.应变片粘贴。注意分清应变片的正、反面,保证电阻栅的中心与十字交叉点对准。应变片贴好后,先检查有无气泡、翘曲、脱胶等现象,再用数字万用表的电阻档检查应变片有无短路、断路和阻值发生突变(因应变片粘贴不平整导致)的现象。 5.导线固定。接线柱粘帖不要离应变片太远,接线柱挂锡不可太多,导线挂锡一端的裸露线芯不能过长,以31mm为宜。引出线不要拉得太紧,以免试件受到拉力作用后,接线柱与应变片之间距离增加,使引出线先被拉断,造成断路;也不能过松,以避免两引出线互碰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图实验

邻接矩阵的实现 1. 实验目的 (1)掌握图的逻辑结构 (2)掌握图的邻接矩阵的存储结构 (3)验证图的邻接矩阵存储及其遍历操作的实现2. 实验内容 (1)建立无向图的邻接矩阵存储 (2)进行深度优先遍历 (3)进行广度优先遍历3.设计与编码MGraph.h #ifndef MGraph_H #define MGraph_H const int MaxSize = 10; template class MGraph { public: MGraph(DataType a[], int n, int e); ~MGraph(){ void DFSTraverse(int v); void BFSTraverse(int v); private: DataType vertex[MaxSize]; int arc[MaxSize][MaxSize]; }

int vertexNum, arcNum; }; #endif MGraph.cpp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include "MGraph.h" extern int visited[MaxSize]; template MGraph::MGraph(DataType a[], int n, int e) { int i, j, k; vertexNum = n, arcNum = e; for(i = 0; i < vertexNum; i++) vertex[i] = a[i]; for(i = 0;i < vertexNum; i++) for(j = 0; j < vertexNum; j++) arc[i][j] = 0; for(k = 0; k < arcNum; k++) { cout << "Please enter two vertexs number of edge: " cin >> i >> j; arc[i][j] = 1; arc[j][i] = 1; } }

实验报告1windows的基本操作范例

实验名称:Windows的基本操作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桌面主题的设置。 2.掌握快捷方式的创建。 3.掌握开始菜单的组织。 4.掌握多任务间的数据传递——剪贴板的使用。 5.掌握文件夹和文件的创建、属性查看和设置。 6.掌握文件夹和文件的复制、移动和删除与恢复。 7.熟悉文件和文件夹的搜索。 8.熟悉文件和文件夹的压缩存储和解压缩。 二、实验环境 1.中文Windows 7操作系统。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通过上机完成实验4、实验5所有内容后完成该实验报告 1.按“实验4--范例内容(1)”的要求设置桌面,将修改后的界面复制过来。 注:没有桌面背景图“Autumn”的,可选择其它背景图。 步骤:在桌面空白区域右击,选择菜单中的“个性化”,在弹出的窗口中点击“桌面背景”,在背景栏内选中“某一张图片”,单击“确定”。 修改后的界面如下图所示: 2.将画图程序添加到“开始”菜单的“固定项目列表”上。 步骤:右击“开始/所有程序/附件”菜单中的画图程序项,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附到「开始」菜单”命令。 3.在D盘上建立以“自己的学号+姓名”为名的文件夹(如01108101刘琳)和其子文件 夹sub1,然后:

步骤:选定D:\为当前文件夹,选择“文件/新建/文件夹”命令,并将名字改为“学号+姓名”;选定“ D:\学号+姓名”为当前文件夹,选择“文件/新建/文件夹”命令,并将名字改为“sub1” ①在C:\WINDOWS中任选2个TXT文本文件,将它们复制到“学号+姓名”文件夹中;步骤:选定“C:\WINDOWS”为当前文件夹,随机选取2个文件, CTRL+C复制,返回“D:\学号+姓名”的文件夹,CTRL+V粘贴 ②将“学号+姓名”文件夹中的一个文件移到其子文件夹sub1中; 步骤:选定“ D:\学号+姓名”为当前文件夹,选中其中任意一个文件将其拖拽文件到subl ③在sub1文件夹中建立名为“”的空文本文档; 步骤:选定“ D:\学号+姓名\ sub1”为当前文件夹,在空白处单击右键,选择“新建\文本文档”,把名字改为test,回车完成。 ④删除文件夹sub1,然后再将其恢复。 步骤:选定“ D:\学号+姓名”为当前文件夹,右键单击“sub1”文件夹,选择“删除”,然后打开回收站,右键单击“sub1”文件夹,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还原”。 4.搜索C:\WINDOWS\system文件夹及其子文件夹下所有文件名第一个字母为s、文件长 度小于10KB且扩展名为exe的文件,并将它们复制到sub1文件夹中。 步骤:选定“ C:\WINDOWS\system”为当前文件夹,单击“搜索”按钮,在左侧窗格选择“所有文件和文件夹”,在“全部或部分文件名”中输入“s*.exe”,在“大小”中,选择“0~10KB”。 5.用不同的方法,在桌面上创建名为“计算器”、“画图”和“剪贴板”的三个快捷方式, 它们应用程序分别为:、和。并将三个快捷方式复制到sub1文件夹中。 步骤:①在"开始"菜单的"所有程序"子菜单中找到"计算器",单击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发送到\桌面快捷方式”。 ②在"开始"菜单的"所有程序"子菜单中找到"画图",将其拖至桌面空白处。 ③在桌面上单击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新建\快捷方式”,在“创建快捷方式”

数据结构实验图的基本操作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数据结构 实验项目名称实验十三/十四图的基本操作 学生姓名专业班级学号 实验成绩指导老师(签名)日期2014/06/09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图的主要存储结构。 2、学会对几种常见的图的存储结构进行基本操作。 二.实验内容 1、图的邻接矩阵定义及实现: 建立头文件test13_AdjM.h,在该文件中定义图的邻接矩阵存储结构,并编写图的初始化、建立图、输出图、输出图的每个顶点的度等基本操作实现函数。同时建立一个验证操作实现的主函数文件test13.cpp(以下图为例),编译并调试程序,直到正确运行。 2、图的邻接表的定义及实现: 建立头文件test13_AdjL.h,在该文件中定义图的邻接表存储结构,并编写图的初始化、建立图、输出图、输出图的每个顶点的度等基本操作实现函数。同时在主函数文件test13.cpp中调用这些函数进行验证(以下图为例)。

3、填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文件取名为report13.doc。 4、上传实验报告文件report13.doc到BB。 注: 下载p256_GraphMatrix.cpp(邻接矩阵)和 p258_GraphAdjoin.cpp(邻接表)源程序,读懂程序完成空缺部分代码。 三. 函数的功能说明及算法思路 (包括每个函数的功能说明,及一些重要函数的算法实现思路) 四. 实验结果与分析 (包括运行结果截图、结果分析等)

五.心得体会

程序比较难写,但是可以通过之前的一些程序来找到一些规律 (记录实验感受、上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遗留的问题、意见和建议等。) 【附录----源程序】 256: //p-255 图的存储结构以数组邻接矩阵表示, 构造图的算法。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typedef char VertexType; //顶点的名称为字符 const int MaxVertexNum=10; //图的最大顶点数 const int MaxEdgeNum=100; //边数的最大值 typedef int WeightType; //权值的类型 const WeightType MaxValue=32767; //权值的无穷大表示 typedef VertexType Vexlist[MaxVertexNum]; //顶点信息,定点名称 typedef WeightType AdjMatrix[MaxVertexNum][MaxVertexNum]; //邻接矩阵typedef enum{DG,DN,AG,AN} GraphKind; //有向图,有向网,无向图,无向网typedef struct{ Vexlist vexs; // 顶点数据元素 AdjMatrix arcs; // 二维数组作邻接矩阵 int vexnum, arcnum; // 图的当前顶点数和弧数 GraphKind kind; // 图的种类标志 } MGraph; void CreateGraph(MGraph &G, GraphKind kd)// 采用数组邻接矩阵表示法,构造图G {//构造有向网G int i,j,k,q; char v, w; G.kind=kd; //图的种类 printf("输入要构造的图的顶点数和弧数:\n"); scanf("%d,%d",&G.vexnum,&G.arcnum); getchar();//过滤回车 printf("依次输入图的顶点名称ABCD...等等:\n"); for (i=0; i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图实验

图实验 一,邻接矩阵的实现 1.实验目的 (1)掌握图的逻辑结构 (2)掌握图的邻接矩阵的存储结构 (3)验证图的邻接矩阵存储及其遍历操作的实现 2.实验内容 (1)建立无向图的邻接矩阵存储 (2)进行深度优先遍历 (3)进行广度优先遍历 3.设计与编码 #ifndef MGraph_H #define MGraph_H const int MaxSize = 10; template class MGraph { public: MGraph(DataType a[], int n, int e); ~MGraph(){ } void DFSTraverse(int v); void BFSTraverse(int v); private: DataType vertex[MaxSize]; int arc[MaxSize][MaxSize]; int vertexNum, arcNum; }; #endif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include "" extern int visited[MaxSize]; template MGraph::MGraph(DataType a[], int n, int e) { int i, j, k; vertexNum = n, arcNum = e; for(i = 0; i < vertexNum; i++) vertex[i] = a[i]; for(i = 0;i < vertexNum; i++) for(j = 0; j < vertexNum; j++) arc[i][j] = 0;

数字图像处理实验报告

目录 实验一:数字图像的基本处理操作 (4) :实验目的 (4) :实验任务和要求 (4) :实验步骤和结果 (5) :结果分析 (8) 实验二:图像的灰度变换和直方图变换 (9) :实验目的 (9) :实验任务和要求 (9) :实验步骤和结果 (9) :结果分析 (13) 实验三:图像的平滑处理 (14) :实验目的 (14) :实验任务和要求 (14) :实验步骤和结果 (14) :结果分析 (18) 实验四:图像的锐化处理 (19) :实验目的 (19) :实验任务和要求 (19) :实验步骤和结果 (19) :结果分析 (21)

实验一:数字图像的基本处理操作 :实验目的 1、熟悉并掌握MATLAB、PHOTOSHOP等工具的使用; 2、实现图像的读取、显示、代数运算和简单变换。 3、熟悉及掌握图像的傅里叶变换原理及性质,实现图像的傅里叶变换。:实验任务和要求 1.读入一幅RGB图像,变换为灰度图像和二值图像,并在同一个窗口内分 成三个子窗口来分别显示RGB图像和灰度图像,注上文字标题。 2.对两幅不同图像执行加、减、乘、除操作,在同一个窗口内分成五个子窗口来分 别显示,注上文字标题。 3.对一幅图像进行平移,显示原始图像与处理后图像,分别对其进行傅里叶变换, 显示变换后结果,分析原图的傅里叶谱与平移后傅里叶频谱的对应关系。 4.对一幅图像进行旋转,显示原始图像与处理后图像,分别对其进行傅里 叶变换,显示变换后结果,分析原图的傅里叶谱与旋转后傅里叶频谱的 对应关系。 :实验步骤和结果 1.对实验任务1的实现代码如下: a=imread('d:\'); i=rgb2gray(a); I=im2bw(a,; subplot(1,3,1);imshow(a);title('原图像'); subplot(1,3,2);imshow(i);title('灰度图像'); subplot(1,3,3);imshow(I);title('二值图像'); subplot(1,3,1);imshow(a);title('原图像'); 结果如图所示:

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实验报告

实验一静态应变测量原理 在电阻应测量中,如在电桥中仅接入一个电阻应变片,则实际测量值中含有由于温度变化时构件产生的应变,这是实验中所不希望的,通过适当的接线方式,可消除温度的影响,在课本中有许多不同的接线方式,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设置专门温度补偿片,这种方式又可分为公共补偿与单片补偿两种,二是通过工作片间互相补偿,称为互相补偿或自补偿,接线要有一定的技巧。掌握电阻应变测量中的温度补偿方式及不同接线方式的测量结果的区别是很重要的。 一、实验目的 1、熟悉电阻应变仪的操作规程; 2、掌握电阻应变仪测量的基本原理; 3、学会用电阻应变片作半桥测量的方法; 4、掌握温度补偿的基本原理。 二、实验设备及仪表 1、DH3819型静态电阻应变仪; 2、等强度梁; 3、电阻应变片,导线。 三、实验内容 进行两种电阻应变测量接线方法的实验,掌握电阻应变测量的不同接线基本原理,以及消除温度影响的方法,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两种接线不同测量数值理论依据。 四、试验方法 1、1/4桥接线+公共补偿:

单片补偿接线方法:将应变片R1接于应变仪1组,Eg、接线柱,温度补偿片R2接于、0接线柱,则构成外半桥,另内半桥由应变仪内部两个标准电阻构成。输入应变片灵敏度系数,导线电阻,应变片电阻。 公共补偿接线方法:断开补偿组的连线,将公共补偿接线连接于该组,将等强度梁的上侧应变片R1接于1组的Eg、接线柱,将等强度梁下侧应变片R3接、0接线柱。 2、半桥接线 按应变仪的设计原理更换公共补偿端的接线方式,然后在每个测量桥路中接入两个电阻应变片。本试验中,在一个测量桥路中按半桥方式接入等强度梁的上下测应变片。 五、实验步骤 1、接上述接桥方法分别接通桥路; 2、将电阻应变仪调平衡; 3、作预加载1公斤,检查仪表和装置; 4、正式试验,每级加载1公斤,加三级,记取读数,重复三次。 六、试验报告 1、实验方案; 2、实验过程; 3、整理出实验数据,试验数据填入应变记录表。(表格见下表) 4、比较两种接线方法,分析原因,给出结论。 5、写出试验操作方法和体会。 6、回答后面的思考题。

华仔数据结构实验报告

本科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数据结构 实验项目:线性结构、树形结构、图结构、查找、排序实验地点: 专业班级: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1年12 月24 日

实验项目:线性结构 实验目的和要求 熟练掌握线性结构的基本操作在顺序表和链式表上的实现。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设顺序表递增有序,编写一个程序,将x插入,使之仍然有序。 三、主要仪器设备 使用的计算机:Nopated++ 四、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 #include #define maxlen 50 typedef int elemtype; typedef elemtype sqlist[maxlen]; int creat(sqlist A) { int i,n; printf("Please input length:\n"); scanf("%d",&n); for(i=0;i=A[n-1]) {

A[n]=x; } else { while(A[i]=i;j--) A[j+1]=A[j]; A[i]=x; } return n+1; } void main() { sqlist A; int x,n; n=creat(A); disp(A,n); printf("Please input you want to insert:\n"); scanf("%d",&x); n=Insert(A,n,x); disp(A,n); }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这个程序为比较基础的程序 七、讨论、心得 该程序可以帮助我加深对线性表的理解,引发我对数据结构这门课的兴趣

数字图像处理实验报告

目录 实验一:数字图像的基本处理操作.......................................................................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目的 ..............................................................................................................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任务和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步骤和结果..................................................................................................... 错误!未定义书签。:结果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二:图像的灰度变换和直方图变换...............................................................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目的 ..............................................................................................................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任务和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步骤和结果..................................................................................................... 错误!未定义书签。:结果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三:图像的平滑处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目的 ..............................................................................................................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任务和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步骤和结果..................................................................................................... 错误!未定义书签。:结果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四:图像的锐化处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目的 ..............................................................................................................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任务和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步骤和结果..................................................................................................... 错误!未定义书签。:结果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数据结构图及其应用实验报告+代码

附件2: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实验报告 ZHUHAI CAMPAUS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实验题目图及其应用实验时间 2011.5.10 一、实验目的、意义 (1)熟悉图的邻接矩阵(或邻接表)的表示方法; (2)掌握建立图的邻接矩阵(或邻接表)算法; (3)掌握图的基本运算,熟悉对图遍历算法; (4)加深对图的理解,逐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编程能力 二、实验内容及要求 说明1:学生在上机实验时,需要自己设计出所涉及到的函数,同时设计多组输入数据并编写主程序分别调用这些函数,调试程序并对相应的输出作出分析;修改输入数据,预期输出并验证输出的结果,加深对有关算法的理解。 具体要求: (1)建立图的邻接矩阵(或邻接表); (2)对其进行深度优先及广度优先遍历。 三、实验所涉及的知识点 1.创建一个图: CreateUDN(MGraph &G) 2.查找v顶点的第一个邻接点: FirstAdjVex(MGraph G,int v) 3. 查找基于v顶点的w邻接点的下一个邻接点: NextAdjVex(MGraph G,int v,int w) 4.图的矩阵输出: printArcs(MGraph G) 5:顶点定位: LocateVex(MGraph G,char v) 6. 访问顶点v输出: printAdjVex(MGraph G,int v) 7. 深度优先遍历: DFSTraverse(MGraph G,Status (*Visit)(MGraph G,int v)) 8. 广度优先遍历BFSTraverse(MGraph G,Status (*Visit)(MGraph G,int v)) 9. DFS,从第v个顶点出发递归深度优先遍历图G: DFS(MGraph G,int v) 四、实验记录 1.对顶点的定位其数组下标,利用了找到之后用return立即返回,在当图顶点 多的情况下节省了搜索时间,程序如下 //对顶点v定位,返回该顶点在数组的下标索引,若找不到则返回-1 int LocateVex(MGraph G,char v){ for (int i=0;i

1、连续X射线谱:具有连续波长的X射线,也称多色X射线。

1、连续X射线谱:具有连续波长的X射线,也称多色X射线。 2、标识(特征)X射线谱:在连续谱的基础上叠加若干条具有一定波长的谱线。也称单色X射线。 3、短波限:电子与靶相撞,其能力(EV)全部转变为辐射光子能量,此时光子能量最大,波长最短,因此连续谱有一个下线波长&0,即为短限波 4、同步辐射X射线源:当电子被加速到足够能量时,它便像圆周的切线方向辐射X射线波段范围的电磁波,把这种辐射称为同步辐射X射线源。(特点1)通量大,亮度高;(2)频谱宽,连续可调;(3)光束准直性好;(4)有特定的时间结构;(5)偏振性好,在电子轨道平面上基本是100&的线偏振。 5、X射线强度:垂直X射线传播方向的单位面积上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光子数目能量总和,常用单位是 J/cm2.s。 6、激发电压:开始产生标识谱线的临界电压。 7、K系激发:当K层电子被激活时,原子的系统能量便由基态升高到K激发态,把这个过程称K系激发。 8、K系辐射:产生K系激发后,K层的空位被高能级电子填充,这时产生的辐射称为K系辐射。 9、相干散射:物质中电子在X射线电场的作用,产生强迫振动,每个受迫振动电子便成为新电磁波源向空间的各个方向辐射同频率的电磁波,这些新的散射波之间可以发生干涉作用,把这种散射现象称为相干散射。(它不损失X射线的能量,而只是改变了它的传播方向,但对X射线方向来说确是起到了强度衰减的作用。) 10、非相干散射:当X射线光子与束缚力不大的外层电子或自由电子碰撞时,电子获得一部分动能称为反冲电子,光子也离开原来方向,碰撞后的光子能量减少,波长增加,这样的散射现象称为非相干散射。 11、X射线的吸收:物质对X射线的吸收指的是X射线能量在通过物质时转变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12、光电效应:以光子激发原子所发生的激发和辐射过程称为光电效应,被击出的电子称为光电子。辐射出的次级标识X射线称为荧光X射线(或称第二标识X射线)。 13、荧光辐射:光子激发原子所发生的激发和辐射过程中发出荧光X射线,称为荧光辐射。 14、俄歇效应:原子在入射的X射线光子或电子的作用下失掉一个K层电子变成K激发态。若该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用来产生二次电离,使另一个核外电子脱离原子变为二次电子的现象。(产生的二次电子的能量具有固定值,这种具有特征的能量电子称为俄歇效应。) 15、穿透系数:X射线通过物体衰减后的强度与入射强度的比值称为穿透系数,既Ih/Ic=e-uH。 16、线衰减系数:单位体积物质对X射线强度的衰减程度,它与物质的密度成正比(u=ump)。 17、质量衰减系数:表示单位重量物质对X射线强度衰减程度。当物质状态发生改变时,它保持不变。(um) 18、吸收限:物质对电磁辐射的吸收随辐射波长的减小而减小,当波长减小至某一限度时质量衰减系数骤增,此时的波长称为吸收限。(吸收限为X射线性状的特殊标识,并与原子的能级的精细结构一一对应。)19、点阵:从晶体结构抽象出来的,描述结构基元空间分布周期性的几何点,总体称为晶体的空间点阵。空间点阵是从晶体结构中抽象出来的几何图形,它反映了晶体结构中最基本的几何特征,不能脱离晶体的结构而单独存在。(空间点阵+结构基元=晶体结构。) 20、阵点:空间点阵中的几何点。21阵胞:在空间点阵中按照一定得方式选取一个平行六面体,作为空间点阵的基本单元称为阵胞,它是空间点阵几何形象的代表。 22简单阵胞:只在顶点上有阵点的阵胞 23点阵参数:用来描述阵胞的形状和大小的,相交于某一个点的三个棱边上的点阵周期a,b,c以及他们之间的夹角αβγ。 形式,它的许多性质与晶体点阵存在倒易关系。

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实验报告

福建农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 姓名:陈宇翔 系:软件工程系 专业:软件工程 年级:2007 学号:070481024 指导教师:王李进 职称:讲师 2009年12月16日

实验项目列表

福建农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实验报告 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专业:软件工程系年级:2007 姓名:陈宇翔 学号:070481024 课程名称: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实验时间:2009-10-28 实验室田实验室312、313计算机号024 指导教师签字:成绩: 实验1:ACME软件体系结构描述语言应用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软件体系结构描述的概念 2)掌握应用ACMESTUDIO工具描述软件体系结构的基本操作 二、实验学时 2学时。 三、实验方法 由老师提供软件体系结构图形样板供学生参考,学生在样板的指导下修改图形,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软件体系结构描述。 四、实验环境 计算机及ACMESTUDIO。 五、实验内容 利用ACME语言定义软件体系结构风格,修改ACME代码,并进行风格测试。 六、实验操作步骤 一、导入Zip文档 建立的一个Acme Project,并且命名为AcmeLab2。如下图:

接着导入ZIP文档,导入完ZIP文档后显示的如下图: 二、修改风格 在AcmeLab2项目中,打开families下的TieredFam.acme.如下图: 修改组件外观 1. 在组件类型中,双击DataNodeT; 在其右边的编辑器中,将产生预览;选择Modify 按钮,将打开外观编辑器对话框。 2. 首先改变图形:找到Basic shape section,在Stock image dropdown menu中选 择Repository类型. 3. 在Color/Line Properties section修改填充颜色为深蓝色。 4. 在颜色对话框中选择深蓝色,并单击 [OK]. 5. 修改图形的边框颜色为绿色 7. 单击Label tab,在Font Settings section, 设置字体颜色为白色,单击[OK] 产生的图形如下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