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命科学》第一册复习提纲

高中《生命科学》第一册复习提纲
高中《生命科学》第一册复习提纲

高中《生命科学》第一册复习提纲

第一章走近生命科学

◆知识点:

1、了解生命科学发展简史

公元6世纪《齐民要术》,16世纪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古罗马盖伦。18世纪林耐创立“生物分类法则”制订了生物命名方法,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英国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奥地利孟德尔为近代遗传学提供了最根本的基础,摩尔根在他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遗传机制。1953年,美国沃森和英国克里克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分子模型。我国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和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

2、知道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的热点研究

后基因学,转基因学,基因治疗,生物多样性保护,脑科学

3、知道生命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提出疑问,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数据,结论,新的疑问

4、初步学会显微镜和测微尺的使用方法(实验1.1)

第二章生命的物质基础

第一节生物体内的无机化合物

◆知识点:

1、知道水的含量、形态和生理作用

生物体由化学元素组成,通常以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无机化合物包括水和无机盐。

人和动物体内水约占体重的70%,生物体中的水有两种存在形式,自由水和结合水,结合水约占细胞全部水分的4.5%。

人体组织器官的含水量(%),牙本质10,骨骼22,骨骼肌76,心脏79,血液83,脑84,胎儿脑91。

功能:细胞生活的环境

生物体中各种化学反应的理想介质

帮助运输物质

参与体内各种生理活动

调节体温,保持体温恒定

2、知道无机盐的含量、形态、生理作用和缺乏症

生物体内的无机盐大多数以离子状态存在,含量少,约占生物体的1%,有些无机盐是参与组成生物体内的重要化合物,有些无机离子参与生物体的代谢活动和调节内环境稳定,生物体需要适量的无机盐。

生理作用:1参与体内许多重要化合物形成

2维持细胞功能

3调节细胞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缺乏症: Fe贫血

Ca手足抽搐

Zn发育不良

I 甲状腺肿大

第二节生物体内的有机化合物

◆知识点:

1、知道糖类的化学元素组成、通式、分类和某些糖的生理作用

符合化学通式(CH2O)n的物质称为糖类

功能: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

生物体合成其他化合物的基本原料

分类:单糖不能水解的最简单的糖。(葡萄糖,果糖,核糖)

双糖指由两个单糖经脱水缩合连在一起的糖类(蔗糖,乳糖,麦芽糖)

多糖由许多葡萄糖分子经脱水缩合连在一起形成的结构复杂的糖类(植物中的淀粉植物的储能物质,纤维素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和动物肝脏和肌肉中的糖原动物体内的主要储能物质)

糖的作用:

a)葡萄糖:细胞中的主要能源物质

b)核糖和脱氧核糖:遗传物质主要成分

c)淀粉:植物内糖的储存形式

d)糖原:动物体内糖的储存形式,分成肌糖原和肝糖原

e)纤维素: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2、知道脂质的性质、分类和生理作用

基本成分:甘油和脂肪酸

性质: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脂肪:1分子甘油和3分子脂肪酸构成的基本成分。是更好的储能物质,减少身体热量散失,维持体温恒定作用,保护内脏

脂肪酸:1.饱和脂肪酸碳与碳之间以单键连接室温时呈固态

2.不饱和脂肪酸碳与碳之间以双键连接室温时呈液态

功能:高效的储能物质; 维持体温的作用;保护内脏。

磷脂功能:构成细胞各种膜的成分

胆固醇功能:组成细胞膜结构的重要成分;

是机体生成激素和维生素D的原料;

调节机体生长发育和代谢

3、知道蛋白质的化学元素组成、氨基酸通式;

结构氨基酸-----多肽-----蛋白质

氨基酸的通式

H

H2N——C——COOH

R

4、理解蛋白质的化学组成、相关计算、多样性和生理功能

多样性原因: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肽链的空间结构

1.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总数-1

2.如果n个氨基酸形成一条肽链,脱去n-1个水分子,形成n-1个肽键

3.如果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脱去n-m个水分子,形成n-m个肽键。

4.m蛋白质=m氨基酸×n-脱去的水n-1×18

5.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序列决定结构的多样性,决定种类多样性。

6.功能: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主要成分及其它物质的原料;为机体提供能量.

5、知道核酸的分类、基本单位和生理功能;

DNA:脱氧核糖核酸细胞核

RNA:核糖核酸细胞质

结构:基本单位----核苷酸:磷酸+五碳糖+含氮碱基

(不同点)含氮碱基DNA:A(腺嘌呤)、T(胸腺嘧啶)、C(胞嘧啶)、G(鸟嘌呤)

RNA:A(腺嘌呤)、U(尿嘧啶)、C(胞嘧啶)、G(鸟嘌呤)

五碳糖 DNA:脱氧核糖

RNA:核糖

功能:生命的遗传物质,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6、知道维生素的含量、分类和生理功能、缺乏症

生物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微量有机化合物

按溶解度特性,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

脂溶性维生素------溶于脂肪,不溶于水,其吸收与脂肪的存在有关,被吸收后可在体内储存.

水溶性维生素------溶解于水而不溶解于脂肪,过量由尿排出

7、初步学会鉴定还原性糖、淀粉、脂肪和蛋白质的方法(实验2.1)

1.实验目的:学会鉴定方法,鉴定食物的营养成分

2.实验方法

a)淀粉碘液蓝紫色

b)还原性糖(葡萄糖)班氏试剂(加热)红黄色沉淀

c)蛋白质双缩脲试剂(5%的NaOH和1%CuSO4溶液)紫色

d)植物油苏丹Ⅲ染液桔红色

3.实验结论:

a)通过化合物的特征以及组成可以进行显色反应。

b)可以确定食品中所含的化合物

第三章生命的结构基础

第一节细胞膜

◆知识点:

1、知道细胞膜的位置、形态和生理功能;

位置:细胞表面

形态:薄膜

功能:1).使细胞与周围环境隔离,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稳定。

2).控制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2、理解细胞膜的结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

结构: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的骨架

蛋白质附着,镶嵌,贯穿在膜中

糖蛋白,糖脂细胞识别,血型的决定

胆固醇磷脂分子间,调节膜的流动性

结构特点: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知识点:

3、知道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运输方式类型;

被动运输:细胞内外物质浓度不同,物质从高浓度一侧扩散到低浓度一侧的现象。无需消耗能量。

被动运输的条件:小分子物质、存在浓度差

1.自由扩散脂溶性小分子,气体分子

2.协助扩散水溶性无机离子和有机小分子

主动运输:逆浓度梯度输送特定分子和离子的运输方式。需要消耗能量。是物质进出活细胞的主要方式。

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胞吞,细胞摄取颗粒性物质的过程

胞吐,细胞将颗粒性物质排出的过程。

4、理解每一种运输方式的本质特点,并能进行辨析。

◆知识点:

5、知道细胞的吸水方式;

植物细胞的吸水方式

无大液泡的细胞:主要为吸胀吸水

有大液泡的细胞(成熟植物细胞):主要为渗透吸水

6、理解渗透吸水的原理;

渗透吸水:成熟的植物细胞主要依靠渗透作用吸收水分,这是植物细胞吸水的主要形式。

渗透作用概念: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的扩散。

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具有半透膜,半透膜的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水分渗透方向:由低浓度溶液到高浓度溶液

7、理解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

1.质:原生质层——细胞质、细胞膜、液泡膜

2.壁:细胞壁

3.质壁分离的条件:

a)内因:

i.有大型液泡能形成原生质层

ii.细胞壁的伸缩性<原生质层的伸缩性

b)外因: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

4.质壁分离复原条件

a)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

5.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

a)细胞吸水: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

b)细胞失水: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

6.水分子的净移动方向取决于水势(水分子总是从水势高的一侧移动到水势低的一

侧)

8、初步学会洋葱鳞叶外表皮临时装片的制作及质壁分离和复原的方法

(实验3.1)

1.实验目的:通过探究植物细胞外界溶液浓度与质壁分离的关系,加深历届植物细胞

的渗透原理。

2.质壁分离与复原的方法:加清水或蔗糖溶液,吸水引流法

3.实验结论:浓度越大,质壁分离越明显。

第二节细胞核和细胞器

◆知识点:

1、理解细胞质的组成,特别是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功能;

1.显微结构:光学显微镜下看的到的结构

1、显微结构: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的结构

2、亚显微结构: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结构

3、位置:细胞膜以及细胞核之间所有的结构和物质

4、组成:

a)细胞质基质:透明胶状物质——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一定的物质和环境条件。

b)细胞器:据特定功能的席位结构

5、细胞器:

a)线粒体双层膜,外膜光滑,内膜成嵴有氧呼吸的场所

b)叶绿体双层膜。内外膜光滑,片层结构光合作用的场所

c)液泡成熟植物细胞有大型液泡调节细胞的内环境,保持一定的渗透压,保持膨胀状态。

d)内质网扁平震、泡状,磨练成的网状结构粗面内质网:与蛋白质合成、运输有关滑面内质网:与脂质、糖类的代谢有关。细胞内物质运输的“网络通道”

e)高尔基体扁平震、泡状。膜连成的网络结构储存加工和转运物质;与细胞壁形成有关。

f)溶酶体高尔基体出芽形成的小球体。含水解酶可消化吞入的物质及衰老无用的细胞碎片。细胞的“清道夫”。

g)核糖体微小颗粒,附着在内质网表面或游离于基质中,合成蛋白质的唯一场所

h)中心体两中心粒互相垂直排列而成。细胞有丝分裂和染色体分离密切相关

理解细胞核的结构和生理功能

1、组成的结构

a)核膜双层膜是细胞核与细胞质物质交换的通道。

b)核仁圆球形结构与核糖体形成有关。

c)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细胞的两种形态。

d)核基质含蛋白质、酶、无机盐、水的透明溶液。使细胞代谢活动的场所。

2、理解细胞核的结构和生理功能。

细胞核是储存遗传物质的场所,是细胞生长,发育,分裂增殖的调控中心。

3、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

4、初步学会临时装片的制作及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观察(实验3.2)

第三节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

◆知识点:

1、理解病毒的结构;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一种病毒只有一种核酸,核酸位于病毒中心,构成它的核心,蛋白质包围在核心周围,构成病毒的衣壳。

2、知道病毒的分类、生活方式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病毒只有寄生在特定的活细胞才能增殖,寄生性,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

人类常见的传染病均由病毒引起,人们一方面设法治疗和预防病毒性疾病,一方面利用病毒为人类造福。

第四章生命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

一、新陈代谢

1.任何生物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并与周围的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

换,才能生存下来,这个过程被称为新陈代谢。

2.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合成代谢)和异化作用(分解代谢)。

3.同化作用相互矛盾,但同时进行,能量代谢伴随物质代谢。

4.新陈代谢的意义:生物体自我更新

二、生物体内化学反应

1.合成反应

a)脱水缩合

i.小分子到大分子

ii.有水生成

iii.酶参与反应

b)还原合成

2.分解反应

a)水解反应

i.大分子到小分子

ii.有水参与

iii.酶参与反应

b)氧化分解反应(脱氢反应)

三、酶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生物大分子,主要为蛋白质或RNA。

2.功能:具催化功能的

3.特性

a)高效性

b)专一性

4.显示活性的场所

a)细胞内

b)细胞外(消化酶)

5.显示活性的条件(酶的辅助因子)

6.命名:来源+底物

7.适宜的条件(温度、PH值)是维持酶的正常生理功能必须的。

四、ATP

1. 中文名称:腺苷三磷酸

2. ATP 的功能:能量转换器

3. 意义:为生命活动直接提供能量

4. 动物呼吸作用和成ATP

5. 植物光合作用和有机物氧化分解(呼吸作用)过程中形成ATP

第二节 光合作用

一、光合作用的反映式是:

1. 6CO 2+12H 2O*??→?光照

C 6H 12O 6+6H 2O+6O 2*

二、叶绿体及色素

一、叶片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二、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三、叶绿体的组成

a) 双层膜 b) 基质 c) 基粒 i. 类囊体 d) 色素 i. 叶绿素a ii. 叶绿素b iii. 胡萝卜素 iv. 叶黄素

三、光合作用的过程

1. 光合作用是叶绿体吸收并利用光能,将CO2和H2O 合成有机物并释放O2,将光能

转换成化学能的过程。

2. 光合作用由光反应和暗反应组成。

4. 光合作用的意义

a) 为一切生物生命活动的进行提供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b) 为一切生物生命活动的进行提供所必需的能量; c) 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 d) 总之,从物质转变和能量转变的过程来看,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

谢和能量代谢。

四、影响瓜和作用的因素

1. 光合作用的强度,又称为光合作用的速率。通常用一定量的植物在单位时间内放出

的氧气或消耗的二氧化碳的量来表示。

2. 光合作用的速率不仅受到内部因素的控制,更受到外界环境,如光强、温度和二氧

化碳浓度的影响。

3. 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受光强的影响。

4. 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受到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

5. 光合速率图的零点叫做光的补偿点。速率的拐点叫做光/二氧化碳的饱和点。

第三节 细胞呼吸

一、 细胞呼吸

1. 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

生成ATP 的过程叫做细胞呼吸。 2. 异化作用

3. 有机物到无机物的过程

4. 释能过程

5. 氧化分解(脱氢)

6. 细胞呼吸分成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两种。 二、 有氧呼吸

1. 有氧呼吸的过程

2. a) 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

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

b) ??→酶

612622212C H O +6O +6H O 6CO +12H O+Q

三、 无氧呼吸

1. 发酵: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的呼吸叫做发酵。

2. 发酵分成酒精发酵和乳酸发酵。

3. 无氧呼吸的过程:

4. 无氧呼吸的条件:严格无氧。

5. 能量变化:释放少量能量。

6. 实例:产生酒精和CO 2——酵母菌、苹果等大多数植物;产生乳酸——乳酸菌、马

铃薯的块茎、动物组织、玉米胚的无氧呼吸

五、细胞呼吸的概念

7.细胞呼吸主要是指糖类、脂质和蛋白质等有机物在活细胞内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

水或分解为一些不彻底的氧化产物,且伴随着能量释放的过程。

8.细胞呼吸=生物氧化=呼吸作用

第四节生物体内营养物质的转变

一、人体内葡萄糖的来源和去向

1.淀粉(消化)来源:进食

2.葡萄糖(吸收)

3.血糖

a)氧化分解:二氧化碳+水+Q

b)合成肝糖原;分解成血糖

c)合成肌糖原;运动时分解成葡萄糖

d)转换:

i.脂肪

ii.非必需氨基酸(转氨基)

二、脂肪的来源和去向

1.食物脂肪(胆汁乳化,吸收)、人体脂肪(分解,也可合成)

2.甘油+脂肪酸

a)甘油(肝脏,也可合成)

i.丙酮酸(三羧酸循环)

ii.二氧化碳+水+Q

b)脂肪酸(线粒体基质,也可合成)

i.二碳化合物

ii.三羧酸循环

三、蛋白质的来源和去向

1.食物蛋白质(消化,吸收);糖类的中间产物(转氨基)

2.氨基酸

a)合成组织蛋白(也可以分解)

b)脱氨基

i.氨基→尿素

ii.不含氮部分

a)三羧酸循环

b)→糖类,脂质

四、三大有机物的相互转换

1.

五、合理膳食需要的七大物质:

1.糖

2.脂肪

3.蛋白质

4.水

5.无机盐

6.维生素

7.膳食纤维

上海高中生物教材第一册

上海高中生物教材第一 册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生物第一册书 细胞水平:17世纪显微镜的发明。 细胞学说:德国施莱登、施旺提出。 进化论:英国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为生命科学的发展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 描述法与比较法(生命科学发展早期),实验法后逐渐成为主要研究手段。 分子水平:美国沃森、英国克里克提出了DNA双螺旋分子结构模型。 后基因组学:解读并深入探索人的结构和功能基因组,破译重要微生物和植物的基因组,启动环境基因组的研究以及基因技术的应用等。 脑科学:“认识脑、保护脑、创造脑”是各国科学家提出的三大目标,“了解大脑、认识自身”是21世纪科学面临的最大挑战。 生命科学是以生命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和技术的总称,它是研究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并涉及到医学、农学、健康、环境等领域。 生命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提出疑问、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数据、结论、新的疑问。 结合水:小部分水与细胞内其他物质结合,称为结合水。 自由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绝大多数)。 水的基本作用:1·溶剂 2·运输营养物质、代谢 3·参与生物体内化学反应 4·体温调节 5·维持细胞正常形态 无机盐的作用:1·细胞的重要组分 2·调节生命活动 3·维持细胞的渗透压 4·维持血液酸碱度

糖类:人们将符合化学通式(CH2O)n的物质称为糖类,俗称碳水化合物。 单糖:不能谁接的最简单的糖,eg:G、果糖核糖。 双糖:由两个单糖经脱水缩合连在一起的糖类,eg:蔗糖、乳糖和麦芽糖。 多糖:由许多G分子经脱水缩合连在一起形成的结构复杂的糖类,eg:淀粉、纤维素、肝糖原、肌糖原。 淀粉:植物体内糖的储存形式。 糖原:存在于动物体内,不溶于水,是动物体内糖类物质的储存形式。纤维素:组成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植物的结构糖 脂质:俗称脂类物质,其共同特性是不溶于水,而易溶于乙醚、氯仿、苯等有机溶剂。 脂肪:甘油和脂肪酸是构成脂肪的基本单位。脂肪酸主要是由碳和氧组成的长链。如果长链中碳和碳之间是以单键(C—C)相连,我们称其为饱和脂肪酸;若碳原子之间存在双建(C=C)连接,则称为不饱和脂肪酸。 磷脂:是组成生物膜的结构大分子。 胆固醇:是组成细胞膜结构的重要成分,也是机体合成某些激素(eg:雄激素、雌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维生素D等物质的原料。 动脉粥样性硬化:多余的甘油三酯(TG)和胆固醇沉积在动脉的内壁上,使其管腔狭窄,血流减慢,血流量减少,造成机体各种组织器官供血不足。

高中生命科学复习资料整理稿

高中生命科学复习资料整理稿 第一章走进生命科学 1.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关系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2.在生命科学发展的早期,主要是采用描述法和比较法进行研究,随着生 命科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实验法逐渐成为生命科学主要研究手段。 3. 17世纪显微镜的发明,使生命科学研究进入到细胞水平。1953年 __DNA双螺旋 __________模型的建立,将生命科学的研究深入到分子水平。 4.生命科学的探究源自问题的提出,为了解决问题,可以提出多种假设,用观察、 调查和实验来加以检验是否正确。 5.从总体上看,当代生物科学主要朝着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发展:在微观 方面,生物学已经从细胞水平进入到分子水平去探索生命的本质;在宏观 方面,生态学逐渐兴起并取得了巨大发展。 第二章生命的物质基础 1. 水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它是化学反应的介质,并有运送物 质、参与代谢、调节保持体温的作用。细胞中水的存在形式有自由水和结合水 两种。 2.无机盐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于生物体内,其含量虽然很少,但却有多方面的重要作 用:有些无机盐是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组成成分,如 Fe 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 Mg 是叶绿素分子必需的成分;许多无机盐离子对于生物体的代谢活动有重要作用,如血液中 Ca 含量太低就会出现抽搐现象;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的内环境的稳定也很重要。 3.一般情况下,占细胞鲜重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占细胞鲜重最多的有机化合物是蛋白质;占 细胞干重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肌肉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旱生植物细胞中含 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 4.糖类的通式是(CH2O)n 。糖类可分为单糖﹑双糖和多糖等几类。葡萄糖 和果糖属于单糖,葡萄糖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核糖一般不作为能源物 质,它们是核酸的组成成分;双糖中蔗糖和麦芽糖是植物糖,乳糖__是动物糖;多糖中 糖原是动物糖,淀粉和___纤维素是植物糖,淀粉和糖原是细胞中重要的储能 物质。 5. 脂类主要是由 C、H、O 3种化学元素组成。___脂肪___、___磷脂___和__胆固醇___是最常见的 脂质。脂肪由___甘油_____和____脂肪酸___组成,脂肪主要是生物体内的储能物质。磷脂分子结构 中有____亲水性头部____和_疏水性尾部_____,是构成_____膜结构___________的主要成分,胆固醇是构 成____细胞膜____结构的重要成分之一,也是许多___激素__________以及维生素D的原料。 6.氨基酸与氨基酸之间以___肽键_______连接形成____肽链___,氨基酸的___种类______、______数目 ____、____排列顺序_____决定了肽链多样性。蛋白质的____空间结构___是其能多样性的基础。蛋白质 不但是生物体的_____结构物质___________,而且在生理活动中起____调节______作用。蛋白质在细胞

(完整版)高中生物教学随笔

高中生物教学随笔 中学生物是一门结合文理的综合性学科。在学习中既需要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需要在其中掺插形象思维。正是为了适应生物这一门学科的特点,就必须要求学生首先要把基础打好,然后再开始拓展逻辑思维。教科书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基本材料,所以应把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使学生重视教科书的作用。但是,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善于阅读,有的学生只是死记硬背,有的学生甚至看不懂课本。因此,教师必须进行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一、指导学生做好“标、增、注” 为了提高学生读书的有效性,应该指导学生直接在教材上标、增、注。把一句话或某些段落中重要的内容,比较重要的内容,特别重要的内容,关键性字、词,用各种符号标出。鉴于高考要求,仅仅掌握书本上的表面知识不不够的。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对书上难以理解的内容予以必要的文字说明,增添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注:对于教材有些地方必须“前挪”或“后错”才能说明问题的,或是前后知识点有联系的,可批注在旁以备忘,便于阅读时随时查阅。 二、揭示隐含未显内容,引导阅读 学生看书时总是浮于表面,对于一些在插图中隐含、课文中无文字说明的内容往往不容易发现,这时就需要教师从旁指点。例如:细胞有丝分裂图中,隐含着整个时期核内遗传物质变化的问题;光合作用过程图解,隐含着光合作用释放氧均来自反应物的水,葡萄糖中的6个碳均来自反应物的二氧化碳;细胞呼吸图解中,隐含着各种反应物的参与阶段。这些隐含未显内容是学生理解问题、完成习题的障碍。所以,需教师正确并带有启发性的点拨,引导阅读,使隐含内容外显化,学生悟出了书本文字没有表述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三、专题阅读 对不同章节出现的同一类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组织成体系,让学生阅读。以葡萄糖为例,教材上出现过多次,把它整理成下列几方面:1、葡萄糖是分属糖类中的几糖;2、葡萄糖的鉴定——斐林试剂;3、葡萄糖的产生——光合作用;4、葡萄糖的代谢(在人和高等动物体内的代谢--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其他营养物质;在植物体内代谢—无氧呼吸、有氧呼吸);5、葡萄糖在植物和动物之间传递(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专题性阅读,目的在于使分散的基础知

第一章第2节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教案

第一章第2节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 一、教材分析: 本节《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包括“生命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和“生命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两部分内容。这一节的教学关键在于激励学生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认识到实验探究的重要性,了解基本的实验设备和实验室规则,并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和显微测微尺,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学的实验态度。关于“生命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教材首先应用达尔文和斯科的名言来激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和实验室,因为好奇心是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究精神的重要条件。生命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是研究方法的体现,教材列举了柳条鱼产仔条件的探究实验案例,分析了其中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步骤。并在“阅读与思考”栏目中运用“库鲁病”病原体发现的生动过程用以补充说明生命命科学探究是如何进行的。 关于“生命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教材强调了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室是进行实验和探究活动的场所。为了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必须遵守实验室规则和安操作要求进行实验,为下一节实验课的正常学习打好基础。 本节的“发现之路”介绍了显微镜的发明和应用,强调了技术的改进对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课题:第一章走近生命科学第2节走进生命科学的实验室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比较生命科学探究常用方法的不同适用范围和优势。 能识别高中生命科学实验室的基本设施,能说出实验室的主要规章制度和安全守则主要条款。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观实验室,识别生命科学实验室的基本设施,学习实验室规章制度和安全守则。 阅读教材和课外阅读材料,了解生命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学的实验态度。 理解高中生命科学教育对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形成学习生命科学课程的热情和信心。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生命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步骤。 难点:如何进行生命科学探究。 六、教学用具:自制PPT 七、教学过程:

上海高中生物教材第一册整理

生物第一册书 细胞水平:17世纪显微镜的发明。 细胞学说:德国施莱登、施旺提出。 进化论:英国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为生命科学的发展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 描述法与比较法(生命科学发展早期),实验法后逐渐成为主要研究手段。 分子水平:美国沃森、英国克里克提出了DNA双螺旋分子结构模型。 后基因组学:解读并深入探索人的结构和功能基因组,破译重要微生物和植物的基因组,启动环境基因组的研究以及基因技术的应用等。 脑科学:“认识脑、保护脑、创造脑”是各国科学家提出的三大目标,“了解大脑、认识自身”是21世纪科学面临的最大挑战。 生命科学是以生命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和技术的总称,它是研究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并涉及到医学、农学、健康、环境等领域。 生命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提出疑问、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数据、结论、新的疑问。 结合水:小部分水与细胞内其他物质结合,称为结合水。 自由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绝大多数)。 水的基本作用:1·溶剂2·运输营养物质、代谢3·参与生物体内化学反应4·体温调节5·维持细胞正常形态 无机盐的作用:1·细胞的重要组分2·调节生命活动3·维持细胞的渗透压4·维持血液酸碱度 糖类:人们将符合化学通式(CH2O)n的物质称为糖类,俗称碳水化合物。 单糖:不能谁接的最简单的糖,eg:G、果糖核糖。 双糖:由两个单糖经脱水缩合连在一起的糖类,eg:蔗糖、乳糖和麦芽糖。 多糖:由许多G分子经脱水缩合连在一起形成的结构复杂的糖类,eg:淀粉、纤维素、肝糖原、肌糖原。 淀粉:植物体内糖的储存形式。 糖原:存在于动物体内,不溶于水,是动物体内糖类物质的储存形式。 纤维素:组成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植物的结构糖 脂质:俗称脂类物质,其共同特性是不溶于水,而易溶于乙醚、氯仿、苯等有机溶剂。 脂肪:甘油和脂肪酸是构成脂肪的基本单位。脂肪酸主要是由碳和氧组成的长链。如果长链中碳和碳之间是以单键(C—C)相连,我们称其为饱和脂肪酸;若碳原子之间存在双建(C=C)连接,则称为不饱和脂肪酸。 磷脂:是组成生物膜的结构大分子。 胆固醇:是组成细胞膜结构的重要成分,也是机体合成某些激素(eg:雄激素、雌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维生素D等物质的原料。 动脉粥样性硬化:多余的甘油三酯(TG)和胆固醇沉积在动脉的内壁上,使其管腔狭窄,血流减慢,血流量减少,造成机体各种组织器官供血不足。 脂肪肝:肝脏合成甘油三酯过多,肝细胞又由于营养不良、中毒、缺乏蛋白质等原因,合成的甘油三酯不能及时形成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分泌到血液中而转运出去,便在肝细胞中堆积,形成脂肪肝。 蛋白质(pro):是由氨基酸(A.a)为单位组成的大分子化合物。

上海市高级中学课本生命科学高中第一册第四章生命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学案

高二生命科学学案 班级:学号:姓名:日期: 第四章生命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 第1节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 一、教学目标: 举例说出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能叙述酶与蛋白质和核酸的关系。 能解释环境因素对酶的活性产生影响的原因。 通过酶与普通化学催化剂的比较,说明酶的作用特性。 理解ATP是生物体各种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特点。 酶的作用和特性。 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难点:酶的专一性。 ATP与ADP的相互转变与生物供能之间的关系。 三、预习和笔记 1、我的疑惑: 。 2、生物的基本特征是,这个过程包括作用和作用两个既矛盾又统一的过程,这两个作用组成了生物体的新陈代谢。 3、合成反应是,例如。 4、请用图解表示同化作用、合成反应、脱水缩合三个概念的相互关系: 。 5、水解反应指,例如。

6、氧化分解反应指例如。 7、请用图解表示异化作用、分解反应、水解反应、氧化分解反应四个概念的相互关系: 。 8、酶是的生物大分子,其化学本质是或。 9、酶具有、和等特征,酶的空间结构决定了酶具有特性。 10、酶正常发挥作用需要的条件有:需要合适的,例如胃蛋白酶进入后才发挥作用;有些酶需要的协助,此外酶的活性还受和的影响。 11、冰箱能延长食物保存时间的原因是 。 12、生活中我们对酶的利用有。 13、ATP的中文全称是,其中A表示,T表示,P 表示,ATP的简式是。 14、ATP和ADP互变的反应式是。 15、能产生ATP的细胞结构是,能将ATP水解成ADP和Pi的细胞结构是。 16、ATP的作用是。

高中生物学科教学心得体会(精选3篇)

高中生物学科教学心得体会(精选3篇) 高中生物学科教学心得体会(精选3篇) 我们有一些启发后,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学科教学心得体会(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高中生物学科教学心得1 我担任高中生物教学已有半年年,在同科教师的指导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取得了些许进步。现将半年来我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想法,呈现出来,与大家共榷,望能抛砖引玉,对大家有点启发。初到有色一中,紧张有序的教学氛围给了我很大压力,也给了我许多动力。学校的一套先进的教学理念也给了我许多启发。因此,接手高一以来,我迅速地向老教师学习教学的相关要求和技巧,并能够及时地去落实、去实施。因而很快地进入角色,使得教学工作顺利起步,没走弯路。在半年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一、用己所长,抓好初、高中教学衔接。初中生物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生物学知识,最基本的实验技能和简单的动手能力。知识层次要求为“知其然”,而高中的知识要求趋向于系统化、理论化,不但要求学生“知其然”,还要求学生“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上要有很大的改变。我就利用自己了解的初中教情和学情,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要教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对课本知识在本质上的理解。从开始我便舍弃了集体提问,集体回答这种看似热烈的方法,强调学生:问题提出来后5秒钟不得出声,然后举手回答。养成学生勤于思考的作风。同时,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学会认真记,学会整理错题集,学会归纳总结,学会画知识系统图等,使学生一步步地从一个懵懂的初中生,逐渐变成一个比较成熟的高中生。这样,我在教学中少走了许多弯路,也为后来成绩的取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狠抓基础,细研课本,以不变应万变。以基础知识为重点,降低学习和教学的起点和难度,面向全体学生,以不变应万变。,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学习有着极高的热情,但这种热情下,却暗藏着不求基础的浮光掠影的学习态度。狠抓课本有利于收住学生的心,更有利于让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准备,有效防止学生眼高手低,样样通,样样松,翻书就会,做题不对,从而造成厌学情

生物学课堂教学技能

生物学课堂教学技能 一、课堂教学导入技能 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新的教学活动开始时,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其主动学习新知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在中学生物教学中一个恰当的导入,可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求知欲,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等作用。 (一)课堂教学的导入原则 导入的原则:七个字“准、启、联、形、趣、巧、简”。 “准”:导入要紧扣教材,根据学习者的特征来构思导入。对与同一个教学内容,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导入方法,但无论哪种方法都要遵循目的性和针对性原则,否则,导入的形式再新颖,导入的内容再充实都很难达到很好的效果。切忌盲目的偏离教学内容的导入。 “启”:导入要具有启发性,要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发现,以促进对知识的掌握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他们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 “联”:导入要有一定的关联性。导入内容既要与新知识紧密相连,又要与学习者原有知识联系。 “形”:导入要体现直观性和形象性。直观事物往往给人很深刻的印象,而生物教学内容大多的具体而形象的,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获得感性认知的基础上,通过积极思维而形成概念,从而理解原理。 “趣”:有趣的导入可以使教学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呈现在学

生面前,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氛围学习,可以最大限度的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其主动学习。 “巧”:导入语言要有艺术性,要求精辟、准确、朴实易懂,更要实事求是。 “简”:导入要有一定的概括性。导入不是教学的主体。如果导入过于繁冗,是不能发挥它的真正作用。 (二)导入的方法 随着教师素质的提高,理念的革新,教学媒体的发展,导入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导入方法: 1、以旧拓新,承前启后 【案例】在学习“光合作用”时,可以这样导入:在初中我们学过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知道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可以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那么,今天我们接着原有的知识一起深入的探讨光合作用的过程。 2、开门见山,单刀直入 【案例】在学习“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时,可以这样导入:全球的环境与我们人类息息相关,而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3、引用实例,贴近生活 【案例】大家都打过乙肝疫苗吧,大家知道打了乙肝疫苗就很不容易患乙肝,大家想没想过这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打了疫苗以后就不容易患病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特异性免疫

初高中生物衔接教材

初高中衔接教材 . 生物 第一章细胞 学习目标: 1.细胞的形态、细胞的结构、细胞各部分的功能 2.细胞的分裂、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学习过程: 一.细胞的形态: 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如下图所示: 二.细胞的结构 生物几乎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动物和植物的差异很大,那么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到底一样吗?仔细观察下图,认识细胞的各种结构。 比较动物和植物细胞的结构图,总结它们的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知识链】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cellmembrane)、细胞质(cytoplasm)、细胞核(nucleus),细胞质里有线粒体等。(细胞质中的这些能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叫细胞器)。植物细胞的细胞膜外面有细胞壁(cell wall),细胞质里面有大的液泡和叶绿体等。液泡有细胞液,细胞液中溶解有很多种物质。 【小辞典】 细胞壁是一层透明的薄壁,所有植物细胞都有,动物细胞则没有细胞壁。其主要成分是果胶和纤维素,对植物细胞具有保护和支持作用。 细胞膜极薄,植物细胞的细胞膜紧贴细胞壁。 细胞质是细胞膜以细胞核以外的粘稠物质。 细胞核近似球形。 线粒体呈圆柱形。(进行呼吸作用的细胞器) 叶绿体呈椭球形(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实际用】 纤维素是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人类食物中的纤维素被称为“第七营养素”,有清理肠道的作用。 细胞液中的单宁有涩味,柿和石榴的果实中单宁,单宁在制革业中有重要作用,能使动物的皮革变成柔软的皮革。 细胞液中的植物碱各类很多,有些植物碱在医药上十分重要。如玛啡、麻黄碱等植物碱是很多药物的有效成分。 甘蔗、甜菜的细胞液里含糖量很高,因此,人们用甘蔗、甜菜来榨糖。 【想一想】 你认为绿色植物的所有细胞里都含有叶绿体吗?想个办法证实你的想法。 三.细胞各部分的功能

生物学史(高中教材)

高中生物学史 江苏省黄桥中学戴波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一) 1965 年,我国科学家完成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 胰岛素。 1953年,英国桑格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二)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1、1665 年罗伯特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 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 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看到的是只剩下细胞壁的死细胞) 2、17 世纪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放大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 确的描述。(看到的是活细胞,命名的是微生物) 3、19 世纪 30 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植 物结构的基本单位。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 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4、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细胞是先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补充: 1543年,维萨里发表《人体结构》揭示人体在器官水平结构 比夏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 耐格里观察多种植物分生区新细胞形成,发现新细胞产生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三)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 5、1895 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6、20世 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7、1925 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 膜的 2 倍。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 8、1959 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 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 9、1970 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 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10、 1972 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 对称性,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补充: 1988 年,美国阿格雷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 1998 年,玫瑰麦金农测出钾离子的通道立体结构 (四)酶的发现史: 11、斯巴兰扎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 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12、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 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13、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 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4、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 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他将这些物质成为酿酶。

高中生物概念大全

1.生命系统:能够独立完成生命活动的系统叫做生命系统。由大到小依次为生物圈、生态系统、群落、种群、个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 PAT:单细胞生物不具有系统、器官、组织层次,细胞即是个体;植物没有(消化、呼吸、循环等)系统;病毒是生物,但不是生命系统 2.病毒:是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的非细胞形态的营寄生生活的生命体。 3.原核细胞:是组成原核生物的细胞。这类细胞主要特征是没有以核膜为界的细胞核, 同时也没有核膜和核仁, 只有拟核,进化地位较低。 分类:根据外表特征,可把原核生物粗分为“三菌三体”6种类型,即细菌(狭义的)、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注:支原体是最小的细胞生命结构 4.真核细胞:指含有真核(被核膜包围的核)的细胞。其染色体数在一个以上,能进行有丝分裂。 5.显微结构: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中能够观察到的细胞结构。细胞中的结构如染色体、叶绿体、线粒体、中心体、核仁等结构的大小均超过0.2微米,用普通光学显微镜都能看到,因而这些结构属于细胞的显微结构。 6.亚显微结构:又称为超微结构。指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能分辨清楚的细胞内各种微细结构。(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分辨力极限约为0.2微米,细胞膜、内质网膜和核膜的厚度,核糖体、微体、微管和微丝的直径等均小于0.2微米,因而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不到这些细胞结构,要观察细胞中的各种亚显微结构,必须用分辨力更高的电子显微镜。) 能够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直径小于0.2微米的细微结构,叫做亚显微结构。 7.水:水是生命的源泉。人对水的需要仅次于氧气。人体细胞的重要成分是水,水占成人体重的60~70%,占儿童体重的80%以上。 作用:水有利于体内化学反应的进行,在生物体内还起到运输物质的作用。水对于维持生物体温度的稳定起很大作用。 结合水: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式存在。一部分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结合,叫结合水。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自由水:大部分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叫自由水 8.无机盐:其中大量元素有钙Ca、磷P、钾Ka、硫S、钠Na、氯Cl、镁Mg,微量元素有铁、锌、硒、钼、氟、铬、钴、碘等 无机盐作用:1)、是细胞的结构成分。 有些无机盐是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例:Mg2+是叶绿素分子必需的成分;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碳酸钙是动物和人体的骨、牙齿中的重要成分。 (2)、参与并维持生物体的代谢活动。 实例:哺乳动物血液中必须含有一定量的Ca2+,如果某个动物血液中钙盐的含量过低就会出现抽搐。Ca2+对于血液的凝固也是非常重要的,没有Ca2+,血液就不能凝固。生物体内的无机盐离子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这对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是非常重要的,是生物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如HCO3-对于维持血液正常,pH值具有重要的作用。含Zn的酶最多,有七十多种酶的活性与Zn有关。Co是维生素B12的必要成分,参与核酸的合成过程。 (3)、维持生物体内的酸碱平衡 (4)、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尤其对于植物吸收养分有重要作用 9.糖类:麦芽糖、蔗糖、乳糖是双糖。葡萄糖和果糖是单糖。多糖:淀粉、纤维素和糖原 作用:1 作为生物能源 2 作为其他物质生物合成的碳源 3 作为生物体的结构物质4 糖蛋白、糖脂等具有细胞识别、免疫活性等多种生理活性功能。 10.脂质:生物体中一大类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的有机化合物。分类:1. 油脂即甘油三酯或称之为脂酰甘油,是油和脂肪的统称。一般将常温下呈液态的油脂称为油,而将其呈固态时称为

最新高中生物教学总结

高中生物教学总结 参加高中生物教学五年多以来,深深感受到生物教育工作的挑战性和艺术性,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摸索,向理论学习,向同行学校,向实践学习,所取得的点点成绩不敢居功自傲,在今后的工作中需更加谦虚、严谨和认真。现把工作中的一 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课前准备 课堂教学重在准备,做到有备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 反思教学设计要坚持“以学定教”的精神,就要有较强的预 见性。 第一是能预测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 问题; 第二是能设想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这就必须对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深入思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对象分析。学生是重要的教学人员之一,也是教学发展的基本对象。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我反思,才能科学地切合实际地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 ②教材分析。首先要通览教材,鸟瞰全局;其次,精读教材,把握两点(重点和难点);再次,泛读教材,多涉猎。这样才能对一些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调换和补充;才能分析教材中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在教学重、难点上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有否差异等。如在制定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时,就把教材中的排列顺序做适当的调整。如“有丝分 裂”与“减数分裂”结合,“减数分裂”再与“遗传的基本规律”结合,“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结合等。 ③教学组织,包括提问设计、组织形式,反馈策略。

④总体评价。教学特色、教学效果、教学困惑与改进方案。 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 二、课中反思 课中反思是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有较强的调控应变能力,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措施,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这是教学反思的重要环节。 主要反思以下几方面: 1、对学生知识学习的反思 生物知识的学习采用问题来激发互动。如在复习有关呼吸作 用内容时,笔者和学生围绕有氧呼吸的场所在哪里?有氧的过程如何进行?哪些类型生物能进行有氧呼吸?等问题展开互动交流,有的学生对呼吸作用三个阶段的学习记忆比作到 xx留学: ①学校(葡萄糖) ②汽车总站(丙酮酸)坐船需水 ③广州坐飞机需氧气美国。当有同学提出“细菌属原核生物 没有线粒体,为什么有的细菌是好氧细菌”?问题时,互动的内容就更进一层。 2、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反思 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思维等能力。如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时,学生发现用毛细吸管不容易把滤液细线划细划匀,甚至有时还会把纸划破,此时笔

小学科学中生命科学内容的教学总体设想与建议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小学科学中生命科学内容的教学总体设想与建议 小学科学课中的生命科学内容是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实体,到树林田野、湖泊山川,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生命科学相关单元的探究活动从观察身边常见的生命现象入手,以显浅的容易感知的有关生命问题为中心,对学生进行生命知识的启蒙教育。引导学生以科学的眼光看待生命,珍爱生命。融“知识方法态度”于一体,力求在灵活与开放的学习氛围中感知生命体的基本特征,获得在学习上可持续发展的效果。 一、小学科学中生命科学内容教学的总体设想 (一)建立以问题为中心的科学概念体系 我们的学生对身边的生命科学充满着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这也应该是我们进行生命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资源,要好好地加以呵护和进一步的激发,因此对于这块内容的科学概念体系通过围绕学生感兴趣的生命科学问题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来建构。 而对于问题也必须进行精心地筛选和打磨,问题的确定以“科学性、探索性、趣味性、实用性”为特点,尽可能以小学生的生活与成长为基点,体现科学启蒙原则,旨在拓宽小学生眼界。选择的问题可以是宽泛的、综合的,也可以是深入的、独立的。 (二)要找准科学概念、态度情感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维目标的结合点 一般地说,贴近日常生活实际的最容易唤起学生的潜意识和已有经验,做为科学教师就应该寻找那些有探究价值的内容,充分挖掘其中的探究性因素,设计出一个个探究性的活动以此来建构科学概念、态度情感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维目标,建立科学概念,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在生命科学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就可以遵循这样的思路来设计。一般的生命现象所发生的变化都是可以通过细心的观察来发现,让学生以尊重生命的态度进行科学学习,并用假设、观察记录、分类比较,从而初步形成某些概念,获得比较科学的结论。科学态度与方法的整合,能让学生从常见的生命现象延伸拓展到生命科学,认识也可以从现象深入到实质,从而产生对生命现象新的认识,使新的认识蕴含着美感。 (三)在多元化活动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研究

(新)高中生物教材选修一必背

高中生物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课题一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1、果酒菌种:附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真菌,兼性厌氧,主要出芽生殖还有孢子生殖) 2、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 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 3、制酒条件:温度(18~25℃),发酵液缺氧呈酸性(酵母菌可以生长繁殖,而其他微生物无法适应这一环境)。 4、葡萄酒呈现深红色的原因:红葡萄皮的色素进入发酵液。 5、果醋菌种:醋酸菌(原核生物),代谢类型异养需氧型。 6、有两条途径生成醋酸: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C2H5OH+O2→CH3COOH+H2O 7、制醋条件:①深层发酵时,短时间不通氧,醋酸菌死亡。②温度:30~35℃。 8、流程: 9、装置:充气口制酒时关闭;制醋时,连续输入氧气。 排气口长而弯曲的胶管目的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开口 向下的目的是排出酒精发酵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出料口是用来 取样检测。 葡萄汁只装2/3,留1/3空间的目的是让酵母菌先有氧呼 吸进行繁殖。 10、若用瓶子做装置:制酒时,要每天拧松瓶盖2~4次,目的是排二氧化碳;制醋时,将瓶口打开,盖上纱布。 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醋酸发酵 果酒果醋

11、所有用具清洗后晾干或清洗后用70%的酒精消毒。 先冲洗葡萄再除去枝梗,以避免除去枝梗时引起葡萄破损,增加被杂菌污染的机会。 12、酒精检验:酸性(3mol/L的H2SO4)重铬酸钾→灰绿色。醋酸检验:嗅味和品尝(比较pH) 13、从哪些方面防止发酵液被污染? 榨汁机要清洗干净,并晾干。发酵瓶要清洗干净,用体积分数70%的酒精消毒,或用洗洁精洗涤。装入葡萄汁后,封闭充气口。 课题二腐乳的制作 1、菌种:多种微生物如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主要是毛霉(真菌,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孢子生殖。)传统制作毛霉来自空气;现代生产将优质毛霉菌种直接接种在豆腐上。 2、原理: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3、实验流程:让豆腐上长出毛霉→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加盐之前为前期发酵,目的是创造条件让毛霉生长,使毛霉形成菌膜包住豆腐使腐乳成型。后期发酵主要是酶与微生物协同作用,生成腐乳的香气。) 4、所用豆腐的含水量为70%左右,水分过多则腐乳不易成形。豆腐生长的白毛是毛霉的白色菌丝。 5、温度:15~18℃。 6、加盐:逐层加盐,随着层数的加高而增加盐量,接近瓶口表面的盐要铺厚一些。控制盐的用量(豆腐:盐=5:1):盐的浓度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可能导致豆腐腐败变质;盐的浓度过高会影响腐乳的口味。 食盐的作用:1.抑制微生物生长,避免腐败变质2.析出水分,是豆腐变硬 3.调味 7、卤汤:由酒及各种香辛料配制而成的。 8、卤汤中酒的含量:12%左右。作用:1.防止杂菌污染 2.赋予腐乳风味3.酒精含量过高,对蛋白酶的抑制作用也越大,使腐乳成熟期延长;酒精含量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生长,导致豆腐腐败。 9、香辛料的作用:1.调味 2.杀菌 10、防止杂菌污染的措施:①玻璃瓶,洗净后用沸水消毒。②加卤汤后,用胶条将瓶口密封。③封瓶时,将瓶口通过酒精灯的火焰。 11、影响腐乳风味的因素:盐、酒、香辛料、豆腐含水量。 12、腐乳外部致密的“皮”是前期发酵时在豆腐表面上生长的毛霉菌丝,它能形成

高中生命科学(生物)第二册知识点整理

生物第二册复习资料 【第五章生物体对信息的传递和调节】 第一节动物体对外界信息的获取 ※单细胞动物以整个细胞感受光、热、电和化学物质的刺激,而人和高等动物则通过自身特定的感受器获取这些信息。这些信息通过神经传递到脑,在脑中产生感觉。根据外界刺激物的类型,通常可将感受器分为物理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 一、动物体对物理信息的获取 1、皮肤感受器 人和高等动物皮肤中有许多神经末梢,当受到压力、温度、针刺等刺激时,便会将各种刺激转换为神经信号,从神经末梢传递到神经中枢,这些神经末梢统称为皮肤感受器。 2、光感受器 ※折光装置均无色透明,具有折光和聚焦的作用。 视杆细胞:感受光亮 视细胞 视锥细胞:感受色彩 视细胞将光能转换为电信号(神经冲动),必须由视神经传到脑的视觉中枢后才能形成视觉。 3、声波感受器 ①耳可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

②外耳收集声波,通过外耳道向内传递,声波可以引起外耳道底部的鼓膜振动。 ③鼓膜内侧为中耳,内有3块听小骨,听小骨将声音传递到内耳。 ④内耳由耳膜和前庭器组成,耳蜗是声音感受器,将声波转化成神经冲动,由听神经传到脑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前庭器由3个半规管和前庭组成,是感受身体平衡的器官。 4、特殊的感受器: ①鱼类的侧线,用来感受水流和定方位。 ②蛇类的颊窝,感受周边动物散发出的热能。 二、动物体对化学信息的获取 1、人和其他脊椎动物的化学感受器主要分布于鼻腔的嗅黏膜和口腔的舌上。 ①分布于嗅黏膜上的嗅细胞可感受溶解在嗅黏膜表面液体中的有气味的化学分子。 ②味蕾顶端有一个小孔,味细胞顶端的微绒毛分布于此,溶解在水中的化学分子经微绒毛由味细胞传换成神经冲动,最终传递给脑产生味觉。 2、昆虫的味觉毛分布于足的末端和口器,而感受气味的毛多分布于触角。 第二节神经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 1、动物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和体内的各种刺激(信息)发生反应,称为反射。 2、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 3、反射是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的。 4、反射弧及其功能: 一、信息在神经系统中的传递 1、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细胞,也称神经元。 2、神经元由细胞体、轴突、树突组成: ①细胞体是神经元的营养和代谢中心,内含细胞核和细胞器,主要集中在脑和脊髓里。 ②树突通常较短,具有许多树枝样分支,是神经元接受信息的部分。 ③轴突较长,分支少,是神经元传出信息部分。 3、神经元的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称为神经纤维。 4、神经冲动传导: ①在神经细胞质膜的内外两侧之间存在电位差,称为膜电位。 ②静息状态下,膜内为负(K+),膜外为正(Na+)。 ③受到刺激时,局部区域(兴奋区)Na+流入细胞内,电位反转为内正外负,即产生兴奋(神经冲动)。兴奋区域此时与周邻部位之间有电位差,这就会引起周邻部分产生兴奋,兴奋沿神经纤维推进,此过程即为神经冲动传导。 ④信息在神经元上是以生物电的形式传导的。 5、突触传递: ①神经元以轴突末端膨大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两个神经元相接触部分的细胞膜合称为突触,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 ②突触小泡内所含有的化学物质称为神经递质。 ③信息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化学物质传递的。

高中生物教学心得

高中生物教学心得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教学总结转眼一学期又过去了,在这段时间里我却得到了一些教训,认识到自己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要改正,并且对一学期以来的教学工作有了一些体会,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工作中我感受得到师生关系的重要性。虽然这里的学生基础较差,一部分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大,但是因与他们的关系良好,上课时,他们都很认真的听课,对问题都会积极参与,使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很少有学生睡觉,因为我尊重他们,帮助他们,所以才会赢得他们对我的尊重。积极的参与使他们的学习兴趣重新燃烧起来。 2.教学内容难度适中 我所教的两个班,三个是文科班,。在教学中就要把握好题目的难度,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文科班中,难度不能太高,是由于他们的基础较理科班的差,太难了他们听不懂的话,上课就会失去激情,不认真听课,会让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让他们以为自己不行,比不上人家,没办法学好,所以教学时一定要选一些难度适中的题目。而理科班呢,题目可以难一点,他们基础好,这样反而激起他们的好胜心,攻克难题他们会觉得具有挑战性,他们心里会有一种不服输的念头,所以听课就会更加认真。 3.积极提问,贯穿课堂始终 要想学生45分钟内都会专心听你的课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或多或少会开小差,他们甚至连书本都不拿出来或不翻开,可能还会睡觉。这时采用提问的方式的话,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并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但

是提问时,不能只提问一些选择性的问题,因为这样他们思考的空间就会很小,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提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退的。 4.多举实例 新教材中,很大程度上强调生物的应用,每个章节中都有相关联系生活的例子,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他们知道地生物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会激起他们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因为要使学生学会你这一科,先是让学生喜欢你这一科。 新教材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实践和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变,教师讲的少了,开放性的题型多了。以上是我的一些教学工作中得到的心得体会,有不好的地方,请多多指教!! 5.存在的问题、缺点和不足 世上不存在绝对的完美。我校的生物教学在几年的发展中,现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成果即是无价的经验,但也存在很多很多的问题。在课改之风越刮越烈的今天,教师角色定位需转换,观念需改变,而这些我们做的都不到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把握,我们做的也不到位;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中还存在着很多缺陷;研究性学习课如何开展我们还需深入学习和努力尝试;新课改要求知识、能力和态度方面的综合教育,我们做的也不到位;…… 总之,生物学科教学的过去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现在有我们全体师生顽强的拼搏与不懈的努力,未来的发展前途无量

基于新课程的生命科学教学设计..doc

基于新课程的生命科学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安排 阅读一份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作用及新课程的要求 二、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分组活动:设计教学目标 分组活动:确立教学策略 三、观摩一堂生命科学课(录象) 四、完成一份教学设计 “我的健康我做主”,内容选自于八年级上海版《生命科学》教材第3章第一节,由上海浦光中学的瞿萍老师提供。瞿老师将教学设计分为六个部分: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后记。 从以上的设计中可以看出,瞿老师对本堂课“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和系统的把握,并将课程理念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转化为教学的行为。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课堂不仅是一个学习的课堂,也是一个生命的课堂,需要我们教师去激活。而激活的关键则在于教师要有全面严密的预设,也就是要做好课堂教学设计。课前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是教师把握课堂的一个重要前提。 一、教学设计的作用及新课程的要求 1、教学设计的概念 “教学可以被看成是一系列精心安排的外部事件,这些经过设计的外部事件是为了支持内部的学习过程。”目的性、组织性和计划性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 所谓设计,就是指为解决某问题,在开发某事物或实施某方案前所采取的系统化计划的过程,注重的是规划和组织。为达到预期目标、获得理想效果,在进行任何一项有目的的活动前,必须对其进行设计。 从教学和设计的角度看,教学设计就是为了使学生实现有效的学习而预先对教学进行的决策活动。 教学设计以教学过程为研究对象,用系统思想和方法来分析教学过程各个要素,用最优化的思想和观点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给教师的教学过程提供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活动实施方案。 2、教学设计的作用 教学设计是在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运用系统的方法对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和策划的过程,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种解释。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落实课程标准,符合课改需要 教师要走进新课改,首先,要把课标的理念融会在教学设计之中,在教学设计中体现课标精神。教师只有把课标精神落实到目标设计、内容优化及教学活动组织的各个方面,新课程才有可能得以有效实施。课改以后,许多老师的教学仍然是老套路,与其说课堂没有突破,不如说是教学设计没有突破。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备课方式,从浅层次的编写教案进入深层次的教学设计,这是课改的必然要求。 2)使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关注学生的发展是生命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学设计是在对学习者进行全面及时的了解和分析之后进行的设计活动。它以学习者的学习为出发点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媒体。以学习者为中心,围绕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学习问题而展开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