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教育

中国近代教育
中国近代教育

洋务运动时期

1,教会学校:近代中国第一所教会学校是1839年在澳门创办的马礼逊学堂

2,早期教会学校的特点:第一,在课程上传播圣经的同时也传授儒学,自然科学也是重要教育内容;第二,规模较小,文化教育起点低;第三,缺乏科学性、系统性、第四,引入了较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了强大的冲击

3,洋务学堂的类型:方言学堂(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学堂【1862年在北京设立

4,福建船政学堂(1866年左宗棠建立)。学堂分前后两堂,前堂学习法文,训练造船技术;

后堂学习英文,又称“英国学堂”,训练驾驶技术。课程除外文及专业技术科外,还讲授儒经并兼习策论。福建船政学堂为中国近代培养了一大批军事人才,加强了中国的海军力量

5,洋务派派遣留学:幼童留美以及派遣留欧(容闳是发起者);洋务派派遣留学生是中国第一次官费留学,开中国近代留学之风,有一定贡献:一是培养了一批中体系统的洋务人才;而是留学生一经接触西方文明,学到了一些近代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知识,并把这些知识介绍到了中国;三是传播了西方社会的政治学说和哲学思想,促进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

维新变法时期

维新学堂:万木草堂(康有为创办于广州,变法派第一所学校,并撰有《长兴学记》为学规)、时务学堂(谭嗣同等创办于长沙,中西学并重,分经史子和西学几类,功课分作普通课和专门课两大类。学完普通课后,再根据每人的志愿和特长,分别学习各种专门性的课程,以充实专门知识

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和维新运动家的教育思想(见下页)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

颁布学制、废科举(1905年废除;废科举标志着封建教育在形式上的结束,推动了新教育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各地纷纷开始兴学;标志着天下士子所以来入仕的途径不复存在,使中国知识分子的出路发生巨大变化;去掉了知识分子思想上的紧箍咒,为新思潮传播奠定基础)和建立行政体制(1905年清政府效仿日本建立学部,作为中央教育行政机构。1966年,在地方设劝学所,管辖当地学务;至此,从中央到基层的教育行政体制遂告建立)制定教育宗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留学教育(庚款兴学与留美教育;留日教育)

中国近代学制的比较(见下页)

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1,制定教育方针: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教育方针,“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基本体现了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观点。

2,颁布课程标准: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规定了中小学课程总的科目,还具体规定了各级学校各学年的科目及相应教学时数,颁行了各级学校的暂行课程表。

教会教育的扩张与收回教育权运动

1,教会教育的扩张:自20世纪初开始,教会教育不仅进入了较快发展时期,而且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第一产生了一批教士教育家;第二教会学校数量和学生数都有增加;第三学校层次的提高。

收回教育权运动:特指20世纪20年代的反对欧美传教士在中国所办教会教育的运动

1,平民教育思潮:萌生于民国初年,形成于新文化运动期间,五四运动后达到高潮。它是民主思想在教育领域里的直接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中国比较大的一种新兴的教育思潮

2,工读主义教育思潮:产生于五四运动期间,它融合了泛劳动主义、互助论、新村主义、实用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多种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思潮。它的基本内涵是:尚俭乐学、以工兼学、勤工俭学、工学结合、工学兼营、半工半读、消灭体脑差别等思想

3,职业教育思潮:清末民初的实利主义和早期实用主义等思想演变发展而来,代表人物是黄炎培(中华职业教育社);其基本内涵是沟通教育与实际生活,学校与社会百业的联系,强调学校教育应授以学生从事某种职业的必需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影响了1922年新学制的改革,不仅使职业教育在学制上正式确立并加强,而且注意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沟通,体现了中学教育兼顾升学与就业的双重职能;在教育实践上,极大地推动了职业教育活动的发展,它所体现出的平民化、实用化、科学化、社会化特征是对中国现代教育思想的充实和丰富

4,实用主义教育思潮:起源于西方以杜威为主的实用主义传入;实用主义教育思潮不仅意

味着中国教育界教育观念的很大转变,而且对教育实践均产生了深刻影响

5,勤工俭学运动:起源于1912年的留法运动,以勤工俭学方式吸引贫苦有志青年赴法留学,其目的是学习西方的文明、科学技术,以此来使“图中国道德、知识经济之发展”6,科学教育思潮:任鸿隽、胡适和陈独秀等代表;主要表现其一,科学的教育化,即提倡学校中的科学教育,按照教育原理和科学方法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其二,教育的科学化,即提倡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包括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的研究、各种心理和教育统计与测量的试验及量表的编制应用等

7,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第一国家主义教育就是以国家主义为依归之教育,即培养自尊精神以确立国格,发展国华以阐扬国光;陶铸国魂以确定国基,拥护国权以维国脉;第二国家主义教育的目的就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第三国家至上的教育政策即教育是国家的主权,国家的事业和国家的工具、制度,只属于国家办理,应该由国家办理、监督。不允许任何私人、教会、党派染指;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强调了教育的社会功能,但是反对和忽视个性教育,不觅存在着极端和偏颇的问题。

1,中国现代教育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

1,教育宗旨和教育方针的变迁【党化主义-三民主义-战时需作平时看】

党化主义:在国民党指导下,把教育变成革命化和民众化。即教育方针要建立在国民党的根本政策之上

三民主义教育宗旨: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战时需作平时看教育方针:一,改订教育制度及教材,推行战时教程,注重于国民道德之修养,提高科学之研究与扩充其设备;二是训练各种专门技术人员,予以适当的分配,以应抗战之需要;三是训练青年,使能服务于战区及农村;四是训练妇女使能服务于社会事业,以增加抗战力量。

2,教育制度改革

大学院和大学区制【失败的教育实践】的试行:1927年6月,国民党政府根据蔡元培和李石曾的提议,仿照法国教育行政制度,中央设中华民国大学院,作为最高的学术和教育管理机构,地方试行大学区,以此取代民国以来中央政府设教育部、各省设教育厅的教育行政体制。随后,国民政府任命蔡元培为大学院院长,公布了《中华民国大学院组织法》;大学院设院长1人,综理全院事务,为国民政府委员。大学院设有大学委员会,为最高评议机构,有权推荐大学院院长以及审议全国教育、学术一切重大方案。

戊辰学制的颁行,1928年,蔡元培在南京主持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通过了《整顿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案》,即“戊辰学制”;这个学制虽然未经政府正式公布施行,但是它的基本精神为政府在变革具体学制时所吸取。戊辰学制和壬戌学制在结构体系上基本相同,只是在中等教育和师范教育方面有一定的改动

3,抗战时期的学校西迁: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迁往西南合组成为西南联合大学国立

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迁往西北,合组成西北联合大学国

立中央大学迁往重庆

4学校教育的管理措施

训育制度:1929年制定《中小学训育主任办法》,设立训育主任和训育人员,专事考查学生的思想、言论和行动,在全国中小学实行训育制度

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1934年11月1日,中国童子军总会正式成立,蒋介石为会长

高中以上学生的军训:蒋介石下令“凡高中以上学校学生军训不合格者,不得补考、投考大学”,将军训作为完成学业和升学的必要条件

中学毕业会考:目的有二,其一是为了督促学校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二是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控制。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

1,新民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苏维埃时期—抗战时期—新民主主义)

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厉行全部的义务教育,是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是努力扫除文盲,是创造领导斗争的高级干部

抗战时期中共的教育方针政策:抗战时期,依据党的“一切为着前线,一切为着打倒日本侵略者和解放中国人民”的总方针,中共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方针政策,如抗战教育政策;“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政策;“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政策;“实行生产劳动”的教育政策;“民办公助”的政策等等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方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论述了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其中阐明了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和新教育,确定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化教育总方针。所谓民族的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尊严,所谓科学的,是反对一切封建迷信的思想,主张实事求是、客观真理、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教育;所谓大众的,是指为全民族90%以上的工农民众服务的教育。

2,干部教育

干部在职培训是干部教育中开展最早的一种教育形式,早在苏区就已经广泛开展,目的在于提高在职干部水平或训练某种专业人员,干部在职培训类别丰富,实施规范,多按系统,分层次举办,以其灵活易行的特点在换届革命工作对干部的大量、急切需求和较大面积提高干部素质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干部学校教育是由干部在职培训演变发展而来的一种干部教育形式,分为高级干部学校和中级干部学校两个层次。当时主要的干部学校有:中国中央党校、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华北联合大学等

抗大:1936年6月创办于陕北瓦窑堡,初名抗日红军大学,后改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抗大的教育方针是“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抗大的任务是培养八路军和新四军的骨干力量。抗大的校训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课程主要有政治课、文化课和军事技术课。抗大教学的主要原则是少而精,理论与实际并重,理论与实践联系,军事与政治并重。学习方法上有集体研究,自动学习,互相帮助等

2,群众教育:主要是指根据地的成人教育,组织形式主要有冬学和民校,夜校,半日校等;

其中冬学和民校适应分散农村群众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最受欢迎,最普遍、最广泛的社会教育形式

3,普通教育

●根据地的小学教育:根据地的小学教育基本上延续苏区的制度,学制五年,前三年

为初小,后两年为高小;其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因地制宜,创造了诸如游击小学,

两面小学,一揽子小学等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富有战斗性的学校形式。根据地小

学教育的内容十分注意适应战争的需要,特别重视战时政治教育

●解放区中小学教育的正规化:中学教育正规化包括重新确立中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建立正规的学校制度,统一课程设置和教材,健全学校管理制度;小学教育正规化

在1949年《小学教育暂行实施办法》中提到小学教育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公民的基

础教育,应以学习文化为主,以读写算及社会、自然、卫生等基本科学知识教育儿

童,培养其生活技能,并打下基础。规定小学学制仍暂行四二制,初小四年,高小

2年

●解放区高等教育的整顿与建设:办抗大式培训班,对接管大学进行改造和整顿,解

放区原有大学的进一步正规化和创办新大学

4,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教育为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内容紧密联系当时当地生产和生活实际,进行劳动习惯和观点、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时间安排注意适应生产需要;要求学生参加实际的生产劳动);依靠群众办学

现代欧美教育思潮(10个思潮)

●改造主义教育

产生背景:20世纪30年代从实用主义和进步教育中逐渐分化出来,到20世纪50年代形成一种独立的教育思想

哲学基础:实用主义,进步主义(改造主义教育家自称是进步教育的继承者和亲密盟友)代表人物:康茨,拉格,布拉梅尔德

主要观点:教育应该以“改造社会”为目标;教育要重视培养“社会一致”精神;强调行为科学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教学上应该以社会问题为中心

影响和评价:改造主义虽然在教育理论上有一定影响,但因为与美国社会性质不合,在美国教育实践中影响不大。

●要素主义教育

产生背景:20世纪30年代作为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对立面出现,二战后,尤其是50年代中后期,要素主义教育在美国教育家逐步兴盛,并成为一种颇有影响的教育思潮哲学基础:传统的“实在论”或实在主义哲学

代表人物:早期的巴格莱,贝斯特;后期的科南特,里科弗

主要观点: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一代代传递下去;教学过程是一个训练智慧的过程,强调传统的心智训练,传授整个人生的

知识;强调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和专心;强调教师在整个教育和教学中的核心

地位。

影响和评价:要素主义教育家提出的教育理论和策略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其中一些被采纳为国家教育政策。比如60年代美国教育改革中,教育家特别强调“新三艺”(数

学,外语和自然科学)

●永恒主义教育

产生背景:20世纪30年代作为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对立面出现,提倡教育上的复古和古典教育。

哲学基础:古典实在论

代表人物:美国赫钦斯,阿德勒,英国的利文斯通,法国的阿兰

主要观点:强调人的永恒本质和人性不变,教育的性质永恒不变;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出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而培养这些共同的要素,最好的途径就是阅读经典著作;古

典学科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强调教师教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影响和评价:永恒主义的影响主要在大学和上层知识界的少数人,充满了复古、保守、绝对论的色彩,对传统的强调使得其余社会发展脱节

●新托马斯主义教育

产生背景: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意大利、法国等西欧国家,二战后在美国流行

哲学基础:中世纪天主教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强调宗教教育至上

代表人物:法国马利坦,著作有《教育处在十字路口》

主要观点:教育应该以宗教为基础,培养真正的基督徒和有用的公民;实施宗教教育是学校课程的核心;教育应属于教会

影响和评价:影响主要体现在欧美国家的一些天主教学校中。是西方人文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对于缓解西方现代社会日益严重的人的异化现象,防止将人作为工具和手段具有

积极意义

●存在主义教育

产生背景:产生二战以后对社会问题和人的存在的反思,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教育理论。

20世纪中期流行与美国和西欧各国

哲学基础:存在主义哲学

代表人物:克尔凯郭尔,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萨特以及布贝尔

主要观点: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在于使学生实现“自我生成”;强调品格教育的重要性;提倡学生自由选择道德标准;主张个别教育的方法;师生之间建立信任关系

影响和评价:强调个性发展,强调教育个别化,提倡积极的师生关系等具有积极意义,对欧美国家的青年学生产生了重大影响。但由于悲观主义情绪浓厚,产生了一些消极

影响,70年代后衰落

●新行为主义教育

产生背景:20世纪30年代以后,从行为主义心理学发展而来的一种欧美教育思潮

思想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赫尔,斯金纳和加涅

主要观点: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学习过程是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实施程序教学(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一是积极反应,二是小步子,三是及时强化,四是自定步调)让学生

在学习中运用教学及其;教学研究应该以教和学的行为作为研究的对象

影响和评价:促进了学习理论的发展,并未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新行为主义教育家忽视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本质差别,把人类的学习归结为操作性条件

作用,明显具有机械主义的特征,从而受到人们的批评

●结构主义教育

产生背景:20世纪60-70年代欧美国家广泛流行的、影响很大的教育理论,结构主义发展到当代又形成了建构主义

思想基础:认知心理学,结构主义哲学

代表人物:皮亚杰,布鲁纳

主要观点:强调教育和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只能发展;注重教授哥们学科的基本结构;主张学科基础的早期学习;提倡“发现学习法”;认为教师是结构教学中的主要辅导者影响和评价:结构主义教育思想,为心理学研究和教育研究的相互协作提供了一个范例,对现代西方课程论影响很大,并称为60年代美国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但由于课程

改革导致教材偏难,也引起了人们不同的评论和争议

●分析教育哲学

产生背景:从20世纪50年代其,一些西方学者认为,哲学作为一种分析的和澄清思想的方法可以用于任何问题,包括教育问题,于是分析哲学被应用于教育理论

思想基础:分析哲学,包括逻辑实证主义学派和日常语言学派

代表人物:美国的索尔蒂斯和谢弗勒;英国的奥康纳和彼得斯

主要观点:分析哲学不讲体系,只是一种分析方法,提出哲学的任务不是增加人的知识,而是对既有的概念、思想进行清理,通过分析使概念清晰;认为以前的教育术语和

概念十分混乱,易被人误解,因此正确使用教育术语是教育哲学研究工作的第一

步;提出应对教育理论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教”、“学”、“训练”、“知识”、“目

的”、“生长”等进行批判和分析,从而分析和认识这些概念的意义与价值

影响与评价:分析教育哲学家对教育学术术语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对于澄清教育概念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分析教育哲学思想重视语言逻辑的表述作用,重视分析技术,

有利于教育研究的科学表达;但是日益倾向于形式主义,被认为与缺乏对教育实

践的促进

●终身教育思潮

产生背景:20世纪50年代中期产生于法国,60年代后再世界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的国际性教育思潮

思想基础:渊源与文艺复兴的成人教育活动实践和教育理论

代表人物:法国保罗朗格朗,著作《终身教育引论》是终身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强调终身教育是人从出生到死亡整个一生的教育,教育并不限于青少年阶段,而应贯穿人的

一生,并且人一生的教育是相互联系和作用的。

主要观点: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的需要,它应该能够在每一个人需要的任何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终身教育没有固定的内容和方法,教育也不限于在学

校中进行,应使校外的社会机构也承担教育的功能,把教育扩展到社会整体中,

并寻求各种教育形式的综合统一;终身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

影响和评价:随着教育为各国越来越重视,终身教育已成为建立一个学习化社会的象征。世界上许多国家把终身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重点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潮

产生背景: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的美国,是对50年代中期以后的“主知主义”所强调知识而忽视知识情感问题的批判,试图通过挖掘人类理智与情感等方面的整体潜力来确立人的价值

思想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埃里克弗洛姆,戈登奥尔波特

教育主张: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主张课程人本化,学生的自我实现是课程的核心;强调学校应该创造自由的心理气氛,利于学生“自我实现”

影响和评价:带来了教育观念上的革新,提出教育不仅是塑造人的行为,而在于发展人的价值、理想、真善美等高级心理品质;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在60-70年代影响了美国的各级各类教育,并成为一些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

试论洋务教育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影响

摘要:洋务教育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它通过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翻译西书三种主要的形式推动中国传统教育逐步向近代教育转化,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先河。洋务教育折射出我国近代早期的主要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发展脉络,本文通过梳理洋务教育的兴起,揭示教育实践的主要内容,重点探讨了洋务教育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重要影响,以期为当前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指导与启示。 关键词:洋务教育;中国教育;近代化;新学制 一、洋务教育的兴起 19世纪60年代,晚清社会面临外侮内辱的境况,一大批标榜“自强”、“求富”的仁人志士进行了一系列自上而下的改革,史称洋务运动。一直到19世纪90年代,30余年间,晚清政府采取一些列措施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大力兴办实业,操练军队,并通过洋务教育培养新型人才,旨在挽救清朝封建统治危机。其中,洋务派推行了一些教育措施,例如创办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批新式学堂,培养中国第一批新型人才,派遣国内最早的官费留学生,较为系统地翻译西书、传播西学等,这就是洋务教育的由来。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成立标志着洋务教育的开始,由此拉开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序幕。期间,洋务运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课程内容、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学制等,推进中国教育向近代化演进。尽管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但是洋务教育并为戛然而止,它不仅打开了僵化的封建教育的缺口,而且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影响依然深远,如1898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就可以看成是洋务教育的产物。 二、洋务教育的主要内容 洋务教育主要体现在三大领域: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和翻译西书、传播西学。 (1)创办新式学堂 以京师同文馆为代表的新式学堂纷纷建立,大致分为三种。其中,一种是为学习外语以熟悉各国情况的外国语学堂,如同文馆和方言学堂;一种是诸如陆师学堂这类为发展军工而创办的军事学堂;还有一种是为学习西方技术来制造本国机制设备而兴办的技术、实业学堂,以船政和机械学堂为代表。截止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夕,洋务派创办的各类新式学堂已达40所左右。 (2)派遣留学生 留学生的派遣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幼童留学美国,一类是福州船政学堂学生留学欧洲。派遣留学生,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培养外交人才的需求,尽管洋务教育也得到了初步发展,但是当时无论是师资水平,教学方法还是教学管理等都还与西方存在很大差距,局限性明显,并没能培养出出色的人才,使得在真正接触外交事务时不能很好地交流,也不能学习到地道的西方知识和技术,甚至是漏洞百出,那么派遣留学生成了当时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另一方面是满足洋务企业生产的需要。派遣留学生,把他们培养成掌握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人才,才可以为近代中国的实业发展、企业生产提供有力支撑。 (3)翻译西书,传播西学 在洋务学堂上,设置了大量的西学课程,但是大部分人需要依靠译著阅读。为此,洋务派开设了大量的翻译西方涵盖诸如算学、火药、行船、武备、采煤、赋税、律条等西政知识和军事加工业技术知识的书籍和著作的机构,从而为洋务运动的实业和军工等方面提供服务。如当时比较著名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洋务运动期间,西方书籍的翻译出版在传播西方理论知识,培养现代科技人才和外语人才,提高我国知识分子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洋务教育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影响 (1)推动了封建传统教育变革,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先河 洋务教育是对封建传统教育的否定,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此外,与传统教育不同,

中国教育史精讲

中国教育史 原始社会教育的最本质特点是无阶级性。 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史籀篇》。 制度化教育诞生的标志是学校的出现。 西周教育的特征:学在官府 私人讲学兴起的原因:官学衰废,学术下移,新兴士阶层出现 私人讲学兴起的意义 冲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所垄断的局面,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学校成为了独立的活动。 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 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 私学提倡思想自由,有利于学术繁荣 促成了学校教育服务社会政治的古代教育传统的形成,例如孔子的“学而优则仕”。 稷下学宫 性质:由官家主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是战国时代的最高学府。由养士制度发展转化来的教育机构。创办学宫的目的是招贤纳士。 任务:讲学,著述,育才,咨询议政 特点:学术自由,待遇优厚 历史意义: 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精神,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 贡献:1 首创私学,2 编订六经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孔子是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 启发诱导——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启发式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 是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思,行并重4由博返约 道德教育 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 立志——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克己——严以责己,宽以待人 力行,中庸,内省,改过 孟轲的思想——性善论与教育作用 性善论的内容:善性是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理论价值:1认为人生来就有理智的善端,强调了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生来就有的2他所说的善性是人生来就有的,他的性善论是以唯心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 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一是求放心,即恢复失去的善性,二是存心,养性,保持和发扬固有的善性。他认为仁政的根本在于得民心,而教育又是得民心的最有效地手段。 明人伦与教育目的 大丈夫的人格理想 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实现: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复旦大学入学教育考试答案

因缺乏严谨治学态度违反一般学术规范,虽不属于造假、篡改、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但在学术活动中损害他人合法利益或造成一定不良后果的行为属于(学术不当行为 )。 入学资格初步审查时发现身心状况暂时不适宜在校学习,经学校指定的医院诊断,认为经过休养和治疗,可以到校学习的,可申请保留入学资格(一学年 )。 研究生在参加课程学习过程中缺席课时数或者缺交作业次数超过教学规定总数(三分之一 )的,不得参加该门课程的考核,课程成绩按(F )记载。 在学位申请有效期内,可以提出学位申请的次数是(两次 )。 研究生以作弊、剽窃、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或其他不正当手段取得学历、学位证书的,学校是否有权撤销已颁发的学历、学位证书?(是 ) 对于因违纪受到处分的研究生,(尚未解除),不得给予表彰和奖励。 关于科研不端/不当行为的危害,以下表述错误的是(但不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危害 )。 研究生在学期间个人信息发生变化的,由本人提出学籍信息修改申请,附相关证明材料,经所在院系审核后,报研究生院核准修改。研究生学籍信息修改申请至迟应于拟毕业学期的第(4周 )前提交。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培养类别,以招生录取信息为准,入学后(不可以 )更改。 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本人独立完成,论文工作时间不得少于(博士两年、硕士一

年 )。 复旦大学校训是(你猜 ),出自《论语?子张》。 研究生有特殊情况需要延期注册的,应当在注册日期前向所在院系提交延期注册申请和相关证明材料。获得批准后,研究生可在当学期注册日期起(2周 )内到校注册。逾期不注册的,予以(退学 )处理,但因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导致无法及时提交延期注册申请的除外。在不可抗力等事由消失后(1 )周内,研究生应补妥注册手续。 我校对研究生申请学位所需发表学术论文篇数的要求是(由各学科制定具体标准 )。 研究生在学期间因国家或学校公派任务需要,预计一学期内出国出境时间超过(6周 )的,应当持境外高校或科研机构的正式邀请函与确定的研修计划,申请(保留学籍(联合培养) )的学籍变动手续。 学校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一体两翼”的校园格局,即以(邯郸校区、江湾校区 )为一体,以(枫林校区、张江校区 )为两翼。 研究生在学校规定的年限内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课程和必修环节,(成绩合格 ),德、智、体考核合格,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准予毕业,学校发给毕业证书。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创建于(1927 )年,是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国立大学医学院,严福庆出任首任院长。(2000 )年,上海医科大学和复旦大学合并,组建成为新的复旦大学。

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中国近代史初期,面对西方文化的侵入,最早的有识之士曾提出“睁眼看世界”、“师夷制夷”的主张。“师夷”就是学习西方先进文明,意味着发展教育,提高国人的素质。由于那时人们的思想守旧,“师夷”的主张未能得到呼应,中国人以固有的思维和习惯度过了近代初期的20年。 19世纪60年代初,经历了太平天国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大动荡,清政府中的改革派开始兴办洋务,中国近代化正式起步。洋务运动是从发展军事工业开始的,但发展新教育也提上日程———这是个良好的开端。1862年,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诞生,它被视为中国近代教育的起点。当时顽固势力对此表示不满和反对,但洋务派顶着压力把教育改革继续向前推进,先后创办了外语学堂、船政学堂、矿务学堂、机械学堂、电报学堂、武备学堂等新式学校,还向国外派遣了留学生,使近代教育第一次出现较大发展,培养了一些人才,一定程度上转变了社会风气。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开端。近代新教育的发展对此有促进作用。 近代教育第二次较大发展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中日战争后,面对民族危机的严峻形势,社会各界有识之士表达了发展教育、民族自强、与列强抗争的强烈愿望。维新派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封建官员有张之洞、盛宣怀、李端、陈宝箴、袁世凯,其他人士有张元济、汪康年等。由于维新派的共识,近代教育又出现较大发展:1895年,王文韶、盛宣怀在天津创办西学学堂,这是近代官办的第一所学堂,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的大事件。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1898年戊戌变法中,光绪皇帝批准设立京师大学堂,同时颁布了一系列文化教育改革措施,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变化。可惜戊戌变法在顽固派的反对下夭折了,几乎所有的新政都被废止。然而,京师大学堂却例外被保留。 20世纪初,清政府不得不正视现实,加大各方面改革的力度,其中也包括教育改革。此后几年中,除京师大学堂重新正式开办外,许多省相继建立了大学堂,这是中国开办大学最多、最快的时期。此外还有几件很有影响的举措:1902年,清政府制定《钦定学堂章程》。1903年,又制定并正式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制定国家教育体系。1905年9月,在袁世凯、张之洞等人联名奏请下,清政府终于下令废除科举制,产生了积极影响。1905年12月,清政府中央设立学部,作为最高教育行政机构,同时各省设提学使司,各府厅州县设劝学所,以便加强对教育发展的协调与管理。清政府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是与其政治上“筹备立宪”的改革同时进行的,这也可以说是清王朝“最后的改革”。没过多久,辛亥革命爆发,封建制度寿终正寝。但客观地说,清政府的教育改革是有积极意义的。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在中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件。然而以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为代表的旧官僚却玩弄阴谋窃取了革命的成果,使中国陷入军阀割据、专制的局面。1915年9月,新文化运动开始了。 新文化运动作为广泛的、深刻的思想文化运动,极大的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对中国社会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由于这一点,人们更加坚定了对教育发展重要作用的认识。鲁迅以改造“国民性”为重要使命,张伯苓、陈嘉庚创办了多所名校,蔡元培将民主和科学精神植入北大,陶行知积极探索发展平民教育、乡村教育。除此之外,政治集团的领导人也特别注重发展教育。1924年,国共合作,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为了培养革命人才,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 从上述近代教育发展的历程不难看到:教育的发展进步始终与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相关联,并为社会变革做出了重要作用。 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提高了人的素质,这就为中国走向近代化打下一定的基础,促进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变迁。不仅如此,人的素质的提高也直接推动了反帝反封建斗争。过去列强

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知识分享

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 1、学校萌芽的传说—学校的名称9 2、西周的六艺教育及其特点 3、辟雍/大学、小学、乡校/官师合一 西周大学教育场所的一种名称。据说辟雍四周环水,中间高地建筑学宫,组成四合式的大院。这些学堂居于不同的方位有不同的用途,而获不同的名称。因其为官方最高学府故称学宫。它的四周有水环绕,又称泽宫。它是教射、比射选士的场所,又称射宫,其实一也。 4、私学的兴起26 (一) 官学见于史传记载的只有两件事,即鲁僖公修泮宫,郑国子产不毁乡校。这些缺乏事迹可供记载说明官学不仅没有新发展而且走向衰落。影响官学衰落的诸多原因中 (1) 贵族子弟命定为统治者,学习文化知识与其权位并无直接联系。他们养尊处优,只图享受而不重教育,缺乏上进精神失去学习动力。官学 (2) (3) 不论国学还是乡学都难以维持。宫廷中的一部分司礼司乐的专家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知识分子流散四方,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以传授为业在社会中谋生,造成文化下移的现象。民间分布有多种学术人才, (二) (1) 1 权机构。而士阶层中有许多有才能的人在,活动能量颇大,在政治斗争或军事斗争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2、新兴地主阶级为了扩大自己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势力也需要士来为自己服务。 3、士从自己的利益和政治立场出发也积极投靠有权势的人,寻找出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由于政治斗争的需要,养士出现了竞争,养士之风开始形成。社会上有大批自由民争着要成为士,首先需要学习文化知识,从师受教,这就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推动力量。没 (2) 地主阶级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的新人才、以新的思想理论来为他们的利益服务。他们成为促进新的文化机构——私学发展的社会力量。 私学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私学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私学的发展促进了思想学术上的百家争鸣 5、全面掌握孔丘的教育思想29 重视教育的作用 ——中国自夏商周依赖就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孔丘继承了这种优良的传统并进一步在理论上加以发展。 ——孔丘认为教育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体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治国的基本大纲要解决三个条件即:庶、富、教。 即首先要有较多劳动力,其次要是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左后要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这三者的先后顺序表明三者之间的关系,庶与富是实施

中国近代教育史论文

【论文学科】中国近代教育史论文 【论文级别】本科生 【题名】中国近代教育家王力 【所属分类】社会科学,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关键词语】近现代;民办学校; 教育 【中文摘要】本文结合史实,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归纳法和资料分析等方法,对近代中国教育家王力进行考察。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发掘、整理和分析,形成论点,取得研究成果。 王力教授(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1913年小学毕业后失学。1916年在博白高等小学任国文教员。1924 年入上海南方大学学习,次年转入上海国民大学。1926年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赵元任等,1927年赴法国留学,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32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后返国,历任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广西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岭南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中山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语言学系主任。1954年调北京大学任教授,直至去世。曾兼任汉语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并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1956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7年冬赴波兰讲学。并先后兼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学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曾当选为广东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广州市人民政府委员,北京市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至五届委员,全国政协第四、五、六届委员,第五、六届常务委员等职。王力先生从事中国语言学研究逾半个多世纪,他在汉语语法学、音韵学、词汇学、汉语史、语言学史等方面出版专著四十余种,发表论文200余篇。他研究领域之广,取得成就之大,中外影响之深远,在中国语言学家中是极其突出的。王力先生的语言学研究始终是与教学联系在一起的,他在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语言学专门人材,为中国语言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王力先生在法国留学期间,翻译出版二十余种法国小说、剧本;抗战期间,写了大量的散文,被誉为战时学者散文三大家之一。60年来,王力一直从事语言科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发展中国语言科学、培养语言学专门人才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36年发表《中国文法学初探》一文,对中国语法

论中国教育史的发展及现代教育体制的形成

论中国教育史的发展及现代教育体 制的形成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泱泱大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与文化底蕴。教育的历史当然相较于欧美等西方其他国家也更为悠久。因此文化教育的遗产也特别丰富,所以中国无论在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和选拔人才制度等方面都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资料和经验。 中国古代的教育方式为孔子始创的私塾,教育对象也极为狭窄,以士大夫以上等级及其血缘亲戚者为主。教育内容以文史类为主,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以及五经为主。春秋时期各国士大夫的教育方式以及理论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影响极为深远,传承千年。春秋时期的教育变革运动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教育改革与思想文化运动。 中国现代的考试制度则主要源于古代的科举制。魏晋时期以来,采用九品中正制,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他令各州推举人才,参加考试,合格的可以做官。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中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这种科举制能够更好地为国家选拔人才,因此被沿用下来,对中国近现代的人才选拔制度即考试制度也有深远重大的影响。 中国的近代新式教育开始于洋务运动,学校的建立有三条路径:洋务学堂,用于培养各种实用技术人才;改制的旧式书院,相比侧重西方现代科学,成为后来省立大学的前身;以京师大学堂为代表的真正的高等学校,然而这些学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懂新学的官僚,主要为中央服务,不能实现大学自治。民国建立后,蔡元培首任民国教育总长,并执掌北大,从政策层面完成中国教育现代化使命的同时,将官僚的北大改造成为民主科学策源地的新北大,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树立样板。实现了大学的自治,保证了学术的自由,并确立了大学以研究学术为主的原则。三十年代,教育部又经过考察,为提高高校质量,将高校教学重心移到理工科类,限制文法专业的设置。大学教育的管理重心也上移。抗战期间高等教育比较混乱,到建国初期,高等学校采用校长负责制。新中国建立后,则加强了党对高等教育事业和普通高等学校的领导。文革期间高等学校教育受到严重的损害。

中国近代教育

洋务运动时期 1,教会学校:近代中国第一所教会学校是1839年在澳门创办的马礼逊学堂 2,早期教会学校的特点:第一,在课程上传播圣经的同时也传授儒学,自然科学也是重要教育内容;第二,规模较小,文化教育起点低;第三,缺乏科学性、系统性、第四,引入了较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了强大的冲击 3,洋务学堂的类型:方言学堂(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学堂【1862年在北京设立 4,福建船政学堂(1866年左宗棠建立)。学堂分前后两堂,前堂学习法文,训练造船技术; 后堂学习英文,又称“英国学堂”,训练驾驶技术。课程除外文及专业技术科外,还讲授儒经并兼习策论。福建船政学堂为中国近代培养了一大批军事人才,加强了中国的海军力量 5,洋务派派遣留学:幼童留美以及派遣留欧(容闳是发起者);洋务派派遣留学生是中国第一次官费留学,开中国近代留学之风,有一定贡献:一是培养了一批中体系统的洋务人才;而是留学生一经接触西方文明,学到了一些近代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知识,并把这些知识介绍到了中国;三是传播了西方社会的政治学说和哲学思想,促进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

维新变法时期 维新学堂:万木草堂(康有为创办于广州,变法派第一所学校,并撰有《长兴学记》为学规)、时务学堂(谭嗣同等创办于长沙,中西学并重,分经史子和西学几类,功课分作普通课和专门课两大类。学完普通课后,再根据每人的志愿和特长,分别学习各种专门性的课程,以充实专门知识 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和维新运动家的教育思想(见下页)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 颁布学制、废科举(1905年废除;废科举标志着封建教育在形式上的结束,推动了新教育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各地纷纷开始兴学;标志着天下士子所以来入仕的途径不复存在,使中国知识分子的出路发生巨大变化;去掉了知识分子思想上的紧箍咒,为新思潮传播奠定基础)和建立行政体制(1905年清政府效仿日本建立学部,作为中央教育行政机构。1966年,在地方设劝学所,管辖当地学务;至此,从中央到基层的教育行政体制遂告建立)制定教育宗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留学教育(庚款兴学与留美教育;留日教育) 中国近代学制的比较(见下页) 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1,制定教育方针: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教育方针,“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基本体现了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观点。 2,颁布课程标准: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规定了中小学课程总的科目,还具体规定了各级学校各学年的科目及相应教学时数,颁行了各级学校的暂行课程表。 教会教育的扩张与收回教育权运动 1,教会教育的扩张:自20世纪初开始,教会教育不仅进入了较快发展时期,而且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第一产生了一批教士教育家;第二教会学校数量和学生数都有增加;第三学校层次的提高。 收回教育权运动:特指20世纪20年代的反对欧美传教士在中国所办教会教育的运动

清末新政与中国教育制度近代化

人文学院 09届学年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清末新政与中国教育制度近代化 姓名邓永芳 学号 20091201119 所属系人文学院 专业年级 09级历史1班 指导教师李可 2011年 12 月

清末新政与中国教育制度近代化 【摘要】: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是在学习西方先进教育制度的基础上,伴随着以科举制为核心的传统教育制度的解体,促成了许多新的具有现代化特征的积极教育制度因素的大量出现。这次教育改革从教育立法、教育结构、教育管理、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推动着中国教育制度的近代化,完成了中国教育制度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关键词】:清末新政;近代化;教育制度 肇始于20世纪初的清末新政是中国近代史上自上而下发起的最后一次旨在救亡图存的自强运动。它的出现是严峻的民族危机和由此而产生的强烈的危机意识与高涨的变革呼声双重作用的结果。尽管清末新政随清朝的灭亡而结束,但是它历时十年,各项改革措旖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杜会在总体上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政治、官制、司法、财政、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均见成效。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20世纪的头10年无疑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时期。在清末改革中,最早施行且影响较大的当属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制度、创办新式学堂。废除科举制度、创办新式学堂、设立教育行政管理机构、颁布教育法规、制定教育宗旨等一系列改革举措无一不促进了中国旧式的封建教育向近现代教育的转变,标志着中国的教育开始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清末教育改革堪称中国教育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它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中国的近代教育制度,在中国改革史上和教育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具有相当程度的历史进步意义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虽然清末教育改革没有完全脱离“中体西用”的旧藩篱,但它从教育立法、教育结构、教育管理、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推动着中国教育制度之近代化, 奠定了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方向,实现了中国教育制度由无系统向系统化的转变,推动着中国教育现代的进程。 一、废除科举制度,传统教育制度解体 科举制度发端于隋朝,兴起于唐朝,在历史上曾经起到过积极作用,它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和察举制。唐朝以前,选拔官员主要依靠世卿世禄制或察举制,前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简史》期末模拟试题2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教学相长”的原则最早是在——中提出的。 2.古代最早的文艺专门学校是————————时期建立的——。 3.封建礼教的“三纲”是——、——和——。 4.韩愈认为构成师生关系的基本条件是——,———。 5.明清科举正式考试为三级,即——、——和——。 6.魏源提出学习西方的观点是——。 二、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六艺 2.求放心 3.朱子读书法 4.京师大学堂 5.活教育 6.苏维埃文化教育建设总方针 三、简答(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科举制度创立的原因,是何时开始的? 2.简述王夫之具有重要教育价值的教育观点。 3.大职业教育主义是怎样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四、回答(20分) 蔡元培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有哪些贡献?对当今教育有何启迪?

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填空均无先后次序规定) 1.《学记》 2.东汉(或汉代) 鸿都门学 3.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5.乡试会试殿试 6.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7.1897年南洋公学师范院 8,1912年(或民国元年、壬子)学制1922年(或壬戌)学制 9.《新教育大纲》《教育史ABC》 10.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 二、解释 1.西周时的教学内容(1分),指礼、乐、射、御、书、数(2分,每错1项或次序颠倒扣0.5分)。汉代以后将《诗》、《书》、《礼》、《乐》、《易》、《春秋》也称为六艺。(2分,每错1项扣0.5分,允许次序颠倒) ,2.(孟子1分)提出的关于教育作用的观点(2分)。意思是把丢失的善心找回来。(2分) 3…是朱熹(1分)的门人<1分)整理归纳出来的。共有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共3分,每条o.5分)。 4.1898年(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时)建立(1分)。课程分为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1分)。 普通学结业后,每个学生各学一到二门专门学(0.5分)。它以高等教育为主,附设中小学(0.5 分)。还有统辖各省学堂的职责(1分),是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关合一的机构。辛亥革命 后,改为北京大学(1分)。

入学教育考试—答案

2013级复旦大学研究生入学教育考核试卷(开卷) 院系:学号:姓名:____ 第一部分 1、1905年,震旦学院学生为反抗外籍传教士阴谋夺取校权而集体离校,拥戴老校长马相伯创立了复旦公学。校名取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卿云歌》的“日月光华,旦复旦兮”。1917年改名复旦大学,系私立性质。1941年底改为国立。 2、1914年,复旦师生共同设计校徽图案,商定校训,校训出自《论语·子张》,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1925年制定校歌,由刘大白作词,丰子恺作曲。 3、1919年5月6日,复旦教员、《民国日报》主编邵力子到校敲响校钟,报告北京学生运动情况,复旦学生成为上海五四运动的先锋,何葆仁被选为上海学生联合会会长。 4、1937年8月13日,侵华日军进攻上海,我校多处校舍被炸毁,校园随后被占。我校师生一部分西迁内地,几经周折后在重庆北碚立校。部分滞留上海的师生在老校长李登辉先生的主持下坚持办学,以“复旦大学补习部”名义在重庆国民政府教育部备案,实行不向敌伪注册、不受敌伪津贴、不受敌伪干涉的“三不”方针,维护了民族气节和复旦声誉;他致力复旦大学的建设凡四十年,曾提出“服务、牺牲、团结”的复旦精神。学校的大礼堂——“相辉堂”就是为了纪念马相伯和他而命名的。 5、1949年 5月 27日,上海全部解放。次年,学校决定该日为复旦校庆节。 6、1952年至1977年,著名修辞学家陈望道教授任复旦校长,他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员,曾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继他之后先后担任复旦校长的是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和物理学家谢希德。 7、2000年4月,经国务院决定,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复旦大学。上海医科大学创始于 1927年,首任院长为医学界前辈颜福庆先生。 第二部分 8、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1)新生入学后,学校在3个月内按照国家招生规定对其进行复查。复查合格者予以注册,取得学籍。复查不合格者,由学校区别情况,予以处理,直至取消入学资格。2)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学校进行宗教活动。3)学生成立团体,应当按学校有关规定提出书面申请,报学校批准。我校鼓励研究生社团开展活动,研究生成立社团须向校研究生团工委申请注册。 9、根据《复旦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1)每学期开学时,研究生应到所在院系办理注册手续。2)研究生休学时间一般以学期为单位;休学研究生应在休学前一周内办理手续离校,可保留学籍一年,休学期间不享受在校学习研究生待遇;休学期满开学前一周内

中国近代教育(五)

中国近代教育(五) 一、单选题 1. 京师同文馆的意义在于( )。 A.洋务学堂的开端 B.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C.学习西方从观念到实践 D.以上选项都是 答案:D 2. 癸卯学制的缺点不包括( )。 A.过分注重伦理道德灌输 B.读经课过多 C.学制过长 D.女子受教育地位的确立 答案:D 3. 在中国近代史上颁布并得以实行的第一个学制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一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B 4. 蔡元培教育独立思想最为可贵的是( )。 A.教育与经济独立 B.教育与政治独立

C.教育与实务独立 D.教育与宗教独立 答案:D 5. 资产阶级制定( )教育宗旨反对清末的教育宗旨。 A.三育 B.四育 C.五育 D.六育 答案:C 6. 属于教会设立的在华高等学校的是( )。 A.金陵大学 B.同济大学 C.山东大学 D.清华大学 答案:A 7.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间接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加以否定,而倡导“体用一致”思想的教育家是( )。 A.梁启超 B.严复 C.王国维 D.蔡元培 答案:B 8. 《革命军》是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一篇战斗檄文,其作者是( )。

A.陈天华 B.邹容 C.章炳麟 D.严复 答案:B 9. 废除八股文的法令颁布的时期是( )。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运动时期 C.清末新政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答案:B 10. 废止奖励科举出身,从某级某类学校毕业者即称某级某类学校毕业生,是教育改革的叉一项重要内容。这次改革发生在( )。 A.1915年 B.1922年 C.1919年 D.1912年 答案:D 11. 1912年,( )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奠定了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 A.吴稚晖 B.章炳麟 C.梁启超 D.蔡元培 答案:D

关于中国教育史 的知识

中国教育史 1、四书为儒家主要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为儒家经书《诗》、《书》、《礼》、《易》、《春秋》。 2、西周的教育制度是“学在官府”,官师合一,政教一体是“学在官府”的重要标志。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涉及很多方面,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以“明人伦”为其核心。“六艺”教育是西周教育的内容和标志,这些教育内容都是由造就“修己治人”的治术人才的总目标决定的。西周天子所设的五学中的中心学校是辟雍(太学)。 3、春秋时期齐国创建的著名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实行教学、研究与咨议相结合。 4、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的社会原因是士阶层的崛起和百家争鸣。战国时期并称显学的两大学派是墨家学派和儒家学派。 5、《史籀篇》是著录于史册的最早的蒙学教材。(中国最早的一部字书) 6、夏代是我国奴隶制学校教育的创立的开端。夏代学校序的主要内容是军事教育 7、《弟子职》是稷下学宫的学生守则,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较完备的学生守则。 8、《书》即后世儒家称之为《书经》,又名《尚书》,它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我国最早的一部资料汇编,保存着有关殷周二代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资料。 9、《春秋》又名《春秋经》,它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大学》中提出大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至善。 10、《学记》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系统的教育理论著作。主要论述教育的实施,其着眼点偏重于教育过程内部的关系。 11、汉代太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 12、汉代文教政策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元五年,汉武帝将儒家经典列为官学,设立五经博士。完成了史称“罢黜百家,表彰六经之举,”标志着“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13、汉代教育体系可分为中央官学和私学两大类。中央官学包括太学、鸿都门学、四姓小侯学(官邸学)、文翁兴学。文翁兴学是汉代最早的官方办学举措,比太学的兴办还要早十余年,它又是汉代地方官学的先导。 14、汉代的人才选拔制度是察举制。魏晋南北朝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它始于魏,行至南北朝,到隋朝被科举制所代替。 15、鸿都门学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所文艺专科学院。它的设置还为后代各种专门学校的开设开辟了道路。 16、三国时期的刘劭所著的《人物志》是我国整个封建社会时期一部不可多得的人才教育学著作。 17、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庭教育的代表作是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这是中国第一部以论述儿童教育为

老师学习《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心得体会

老师学习《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心得体会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教育任务部署,近日,党中央出台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作为教育战线的工作人员,我进行了深刻学习,对以下方面有了新的理解: 解释了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意。 ; 例如提出教育理念包括更加注重“以德为先、全面发展、面向人人、终身学习、因材施教、知行合一、融合发展、共建共享”,这八大教育理念的先后顺序可能也同时彰显了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视程度;文件同时公布了2035年的发展目标,包括“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提升、残疾儿童少年享有适合的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若以上目标能实现,也将是一代人之幸。 ; 实施路径虽具化,但总体上仍是开放的心态。 ; 文件用词为“鼓励大胆探索、积极改革创新,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预计未来的教育行业发展将有更多的政策与实践的创新,值得、需要持续跟踪,其中也将孕育较多长线投资机遇。 ; 公共预算只增不减,支持民办教育。 文件强调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只增不减,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为教育事业发展奠定经济基础;同时仍然强调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也为未来民办教育行业投资人吃下定心丸。 ; 素质教育优先发展。 在任务第二点中,首要要求包括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及增强综合素质,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我们理解,素质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意和首要之意,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将是未来一代教育的主线,相关领域在国内发展仍处于较为早期的阶段,未来长期发展机遇确定!; 新的教学质量标准值得期待。 任务中提到要完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包括完善学前教育保教质量标准,建立健全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和体质健康标准,健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我们理解,教育质量标准在中国尤其关键,是教育过程中各方行动的指南针,在此前较为单一的质量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未来将更加多元和科学。 ; 课程体系及教材改革。 其中课程体系建设包括科学规划大中小学课程,分类制定课程标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并创新课程形式;教材改革包括统筹为主、统分结合、分类指导,增强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系统性,完善教材编写、修订、审查、选用、退出机制。 我们理解,这里核心之意在于在坚持教材编写大方向的同时,仍将鼓励一些优秀的教材编写机构进行自主的教材编写。 ; 公办幼儿园投资加大,民办园依然强调鼓励普惠。 文件中多次涉及幼教领域,我们理解,其核心要点包括:1、普及,尤其是农村;2、提质,将大力发展公办园;3、普惠,民办园鼓励普惠。 ; 民办教育投资延续了此前政策的态度。 在十大任务第四点中强调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在第十点钟强调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鼓励民办学校按照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种组织属性开展现代学校制度改

研究生入学教育大会发言稿

尊敬的领导、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2006级民商法专业环境民法方向博士研究生刘超。 非常荣幸、也非常感谢各位老师和同学,允许我同时以新生和老生的身份在此发言。坦率的说,这不是我第一次站在讲台上,但此刻我的心情却比任何一次更为激动。作为新生,我很是激动,我们都曾经品尝过昼夜苦读的艰辛,曾经徘徊在放弃的边缘,我曾亲眼目睹过南湖校区考研学子于严冬早上五点多在旧图书馆外排队、挤坏玻璃门的盛况,我也曾经在心情烦躁时就借口文泽楼的位置太少、文济楼的情侣太多而跑回了宿舍、也曾经在考博复习最为关键的三月底总忧心忡忡地趴在文津楼二楼栏杆上目无表情地看过往行人。但是,最终我们都终于战胜了彷徨与挫折,今天坐到了这里! 作为老生,此刻,我看到了熟悉的面孔,听到了熟悉的声音,感受到了这熟悉的气息。我倍感亲切、倍感温馨!很幸运人生中最为宝贵的七年青春我挥洒在南湖畔与首义园,这七年是我从懵懂走向清醒、从青涩迈向成熟、在芸芸众生中找寻自我、在滚滚红尘中坚持自我,不断反思、不啻追问、不惮省察、不懈提高的七年,是我锻造人格、锤炼品性的七年,数年来,“博文明理、厚德济世”的校训所昭示的中南精神已经沁入我的骨髓、流淌进我的血液。 研究生部安排我在今天的会议上介绍经验,我深感荣幸也深感惶恐。介绍经验从来只属于成功者的专利,而我现在正在路上。但几年以来我深信几句很朴实而睿智的话,虽然我自己还不能完全做到但每每引为反躬自省的参照,也与大家共勉。 第一句话是我的导师吕忠梅教授第一次见面时说的:先做人,后做学问。没有一个正直的人品,就不能成为一个正直的学者。但丁说:“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来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弥补。”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尊师重教、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等良好作风和传统美德仍应为我们所坚守。就社会现实来说,做一个能与人为善、乐于助人、人际关系融洽的人也客观上为做学问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二句话是张之洞说的:沉静好学,崇实去浮。要求我们在一个浮躁的社会中保持心灵的静谧,严谨勤奋、刻苦用功、努力拼博、沉稳厚重、切忌心浮气躁、不能懈怠和放松,做到不断进取、精益求精。 第三句话是北大法学院院长朱苏力教授说的:发现你的热爱。在发现你的热爱的同时也发现你的兴趣、你的特长。“人是这样一种动物,可以想象成功的生活,却不能达到它。”视界是无限的、而行动是有限的,美好的事物太多而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太少,各种类型的成功人士为我们提供了可以想象的生活方式的鲜明范本有很多种,但最适合自己却只有一种。因此,天马行空的想象在本科的通识教育之后可以收起来了,在研究型学习过程中要发现我们的热爱,从而彰显生命的价值。 第四句话是每个人都在说的:机会只会降临给有准备的头脑。余世维博士说过:“人一生中只有7次机会可以改变命运,1次没抓住因为太年轻,1次没抓住因为太

中国教育史期末知识复习

教育史绪论 教育史的研究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观念和思想的演变;二是教育机构和制度的演变。 二者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以思想史为主线,将制度史融合于其中。 古希腊教育制度和思想 苏格拉底教学法(产婆术);柏拉图培养“哲学王”的教育体系及其特点;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教育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古希腊三哲的主要教育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基本概念:产婆术(问答法),三艺,四艺,自由教育,《理想国》 (一)古代斯巴达的教育制度 1教育目的:培养军人 2教育过程 出生至7岁:家庭教育、“母之子” 7岁-18岁:国家教育机构、“国之子”、五项竞技、窃物欺敌 18岁-30岁:埃弗比(Ephebia)军事教育、秘密服役 3教育特点 教育事业是国家事业 崇尚军事教育 注重培养儿童勇敢、坚韧、爱国等品质 重视女子教育 (二)古代雅典的教育制度 1.教育过程 初等教育: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7-14岁):教仆、四艺:Arithmetic (算术) Geometry (几何) Astronomy(天文) Music(音乐) 中等教育:体操学校(The Palaestra)(13-15岁):五项竞技/体育馆(Gymmnasium)(16-18岁)(富家子弟)三艺:grammar(文法) rhetoric(修辞) logic(辩证法) 高等教育:青年军事训练团: 埃弗比(Ephebia)(18-20岁) 2. 教育特点 教育事业是国家事业 重视儿童身心和谐发展教育 教育出现制度化现象 (三)苏格拉底与问答法 1.哲学思想:把哲学从“天上带到了人间”。 2.美德的化身:智慧、公正、节制、勇敢、谦虚等; 3.“认识你自己”“自知其无知” 4.教育方式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批判智者、诡辩家为“智慧的出卖者”。 教育目的:培养美德,使人达到至善。 教育方法:因材施教“认识你自己”,格老孔 教育内容:“美德即知识”,主张学习广博实用的知识。 5. 产婆术步骤:Socratic Irony 讥讽Definition 定义the Maieutic 助产 苏格拉底的“知识产婆术”,实际上是一种归纳法,即通过归纳形成普遍概念的方法。 6.评价:西方启发式教学的鼻祖 苏格拉底创立的这种通过师生谈话、论辩、揭露对方思维中的矛盾,并克服这种矛盾,从特殊以求一般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探索,通过自我判断获取知识的能力。

中国近代教育(一)

中国近代教育(一)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活动不属于梁启超的是 A.重视儿童教育 B.重视师范教育 C.主张女子有受教育权 D.有关高等教育的举措 答案:D [解答] 他曾提到过儿童、师范、女子教育,高等教育不曾专门论述过。 2. 《大同书》体现的教育意义是 A.中国传统大同思想 B.近代空想主义 C.对普及教育的美好生活的追求 D.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答案:C [解答] 《大同书》体现的教育意义是对普及教育的美好生活的追求。 3. 下列不属于维新派创办的报刊的是 A.《中外纪闻》 B.《万国公报》 C.《强学报》 D.《新报》 答案:D [解答] 《中外纪闻》、《万国公报》、《强学报》属于维新派创办的报刊。

4. 科举制的废除是在 A.1906年 B.1905年 C.1912年 D.1919年 答案:B [解答] 1905年废科举。 5. “百日维新”中全国最高学府且为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的是 A.京师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 C.上海江南制造总局 D.福建船政学堂 答案:B [解答] “百日维新”中重要的教育改革措施就是建立京师大学堂。 6. 有关新学制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以实用主义为指导思想 B.采用6—3—3学制 C.中小学、大学年限延长,中学缩短 D.采用不少弹性措施 答案:C [解答] 应是中小学、大学年限缩短,中学延长。 7. 20世纪时,各种教育思潮蜂拥,下列不属于的是 A.平民教育 B.职业教育思潮 C.实用主义思潮

D.洋务运动 答案:D [解答] 时间不对,洋务运动早的多。 8. 对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过程描述不包括 A.洋务教育 B.维新教育 C.资产阶级民主教育 D.新文化教育 答案:D [解答] 新文化教育是现代教育。 9. “中体西用”思想在教育上的积极意义是 A.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B.自强求富 C.中学更加巩固 D.打破封建教育僵化的体制 答案:D [解答] 封建教育仍很顽固,但开始有转机,有点活力。 10. 我国近代颁布的第一个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A [解答] 壬寅学制是我国近代颁布的第一个学制,并未实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