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脂扩散实验原理

琼脂扩散实验原理
琼脂扩散实验原理

琼脂扩散实验原理

一、琼脂扩散实验的基本过程

1、实验目的

掌握双向琼脂扩散试验的原理、操作方法及结果判定方法。

2、材料与试剂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标准抗原、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标准阳性抗体,待测鸡血清,精制琼脂粉,

生理盐水、载玻片,打孔器(直径3mm)、湿盒、吸管等。

3、实验步骤

(1).预复琼脂玻板的制备

将溶化的1%预复琼脂用滴管加玻板上,使之能将表面覆盖即可,放于温箱内干燥(或自然干燥),即可用以制备凝胶板。

(2).凝胶板的制备

溶化琼脂糖,在水平桌上将溶化的琼脂糖倒在预复琼脂玻板上,制成厚度约3~4mm厚的琼脂糖凝胶板,待冷却后根据所需形状打孔(注意不宜在室温下放置过久,尽量缩短操作时间,以免干燥)。

梅花型:

(3).免疫扩散及结果观察

将抗原加入中心孔,倍比稀释的免疫血清加入周围孔,留1孔加双蒸水,以作空白对照(注意:加样至孔满为止,不可外溢)。待孔内液体渗入凝胶后即可放于温盒中(如需要可重复加样,加样间隔时间应掌握在第一次加样后孔内液体尚未完全扩散完的情况下即加入,以免孔周围形成不透明的白色圈)。湿盒于25℃中,一般保温2 4~48h,观察抗原抗体产生的白色沉淀线。

免疫血清的滴度以一定抗原浓度下出现白色沉淀线的最高稀释度来表示。

如不知抗原浓度是否与免疫血清相当时,抗原也可倍比稀释,多做几个梅花孔以

作比较。

4、标本的保存

为了保存标本,可染色处理,步骤如下:

(1)用生理盐水浸洗待保存的玻板2~3天,每天换水1~2次,洗去多余的抗原抗体及其他蛋白。

(2)浸洗后于玻板的凝胶上加5%甘油或用0.5%琼脂填孔防裂,用湿的优质滤纸覆在凝胶上(两者之间不要有空气),37℃过液使其彻底干燥。

(3)打湿滤纸,轻轻揭下,洗净胶面。

(4)用0.05%氨基黑(用5%醋酸配)染色10min,再用5%醋酸脱色至背

景无色为止,干燥保存。也可用0.1~0.5%考马斯亮蓝(10~20%醋酸配制)染色5~15min,再用10~20%醋酸脱色至背景无色,干燥保存。

二、实验原理介绍

可溶性抗原(如蛋白质、多糖、脂多糖、病毒的可溶性抗原、结合蛋白等)与相应抗体在半固体琼脂凝胶内扩散,二者相遇,在比例合适处形成白色沉淀。抗原和抗体加到琼脂板上相对应的孔中,两者各自向四周扩散,如两者相对应,浓度比例合适,则经一定时间后,在抗原、抗体孔之间出现清晰致密的白色沉淀线。每一抗原与其相对应抗体只能形成一条沉淀线,若同时含有若干对抗原抗体系统,因其扩散速度的不同,可在琼脂中出现多条沉淀线。且根据沉淀线融合情况,还可鉴定两种抗原是完全相同还是部分相同。所以,可用此法来分析和鉴定标本中多种抗原或抗体成份,并用以测定抗原或抗体的效价。

而且,琼脂扩散实验还分为:

1、单向琼脂扩散试验

单向琼脂扩散试验是一种常用的定量检测抗原的方法。将适量稀释后的抗体与等量琼脂混匀,浇注成板,凝固后,在板上打孔,孔径3mm,孔间距10mm,孔中加入抗原,每孔10μL,放置湿盒中,37℃温箱,抗原就会向孔的四周扩散,边扩散边与琼脂中的抗体结合。24h-48h后观察结果,在两者比例适当处形成白色沉淀环。沉淀环的直径与抗原的浓度成正比。如事先用不同浓度的标准抗原制成标准曲线,则从曲线中可求出标本中抗原的含量。本试验主要用于检测标本中各种免疫球蛋白和血清中各种补体成分的含量,敏感性很高。

2、双向琼脂扩散试验

双向琼脂扩散试验测定时将加热溶化的琼脂或琼脂糖浇至玻片上,等琼脂凝固后,打多个小孔,将抗原和抗体分别加入小孔内,使抗原和抗体在琼脂板上相互扩散。当二个扩散圈相遇,如抗原和抗体呈特异性的结合且比例适当时,将会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沉淀,该沉淀可在琼脂中呈现一条不透明的白色沉淀线。如果抗原与抗体无关,就不会出现沉淀线,因此可以通过该试验,用特异性抗体鉴定抗原,或反之用已知抗原鉴定抗体。

另外沉淀线的特征与位置不仅取决于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和浓度,而且与其分子的大小及扩散速度有关,当抗原体存在多种成分时,将呈现多条沉淀线以至交叉反应线,因此可用来检查抗原和免疫血清的特异性、纯度或浓度比较抗原之间的异同点,因而应用范围较广。

实验一-双向免疫扩散试验

实验一双向免疫扩散试验 一、实验目的 1、熟练掌握免疫扩散法的操作步骤 2、掌握抗血清效价的测定和特异性抗体的分析技术 二、实验原理 在一定条件下,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相互作用,发生免疫沉淀反应。免疫扩散法就是使抗原与抗体在琼脂糖凝胶中自由扩散而相遇,从而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由于此复合物分子量增大并产生聚集,不再继续扩散而形成肉眼可见的带状或线状沉淀带。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沉淀带是一种特异性的半渗透性屏障,它可以阻止免疫学性质与其相似的抗原抗体分子通过,而允许那些性质不相似的分子继续扩散,这样由不同抗原或不同抗体所形成的沉淀带各有各的位置,从而可以分离和鉴定混合系统。 利用琼脂糖凝胶作为扩散介质是因为一定浓度的琼脂糖凝胶,其内部为多孔网状。而且孔径很大,可以允许大分子物质(分子量自十几万到几百万以上)自由通过。因为大多数抗原和抗体的分子量都在20 万以上,所以它们在琼脂糖凝胶中几乎可以自由扩散。而且琼脂糖凝胶又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含水量大、透明度好、来源方便、处理容易等优点,因此是免疫沉淀检测技术中最理想的扩散介质。 双向免疫扩散法测定时将加热溶化的琼脂或琼脂糖浇至玻片上,等琼脂凝固后,打多个小孔,将抗原和抗体分别加入小孔内,使抗原和抗体在琼脂板上相互扩散。当二个扩散圈相遇,如抗原和抗体呈特异性的结合且比例适当时,将会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沉淀,该沉淀可在琼脂中呈现一条不透明的白色沉淀线。如果抗原与抗体无关,就不会出现沉淀线,因此可以通过该试验,用特异性抗体鉴定抗原,或反之用已知抗原鉴定抗体。 三、实验仪器和试剂 1、仪器设备 载玻片、打孔器和挑针、湿盒、恒温箱、三角瓶、移液管、微量移液器 2、试剂和材料 (1)生理盐水 (2)1.2%琼脂胶:称取1.2 g 琼脂糖,加100mL 生理盐水,加热溶解 (3)抗原及相应免疫血清:抗原为人IgG,抗体为羊抗人IgG 免疫血清 四、实验步骤 1、制备琼脂玻片:将已加热溶化的1.2%琼脂5mL,迅速倾入洁净干燥的载玻片上,室温自然冷却凝固。 2、打孔: 在凝固的琼 脂糖胶上用 打孔器或吸 嘴按图 1 打 梅花孔(孔径 约3mm,孔距 4mm),用针 头小心挑去琼脂。为便于识别加样方向或区分不同的组,可在琼脂糖胶边缘打上小孔或切角标记。打孔完毕,将载玻片在酒精灯火焰上方过几遍,可防止漏液。 3、稀释免疫血清:取5 支0.5mL 的离心管,各加入10μL 生理盐水。如图2 所示,取10μL 免疫血清加入1 号管中,吸打使其与生理盐水混匀,即为1︰2 稀释血清;再从1

项目四 单相免疫扩散试验

项目四单相免疫扩散试验 (Single immunodiffusion test) 【实验原理】 单相琼脂扩散试验是一种定量血清学测定方法。将一定量抗体混浇于琼脂凝胶板中,置于凝胶孔中的定量抗原向四周扩散,抗原与相应抗体在凝胶中结合形成白色沉淀环,其大小与抗原浓度成正比。抗原含量可从用标准抗原测定制作的标准曲线上查得。 【试剂和器材】 1.抗人IgG诊断血清(单扩效价1:80)。 2.待检人血清、标准抗原(参考血清,其中人IgG含量为8.04g/L)。 3.琼脂粉、生理盐水、NaN3。 4.玻璃板、吸管、10μl微量加样器、打孔器(绘图笔尖,直径约3mm)、湿盒等。 5.水浴箱、水平台。 【步骤和方法】 1.制备琼脂凝胶用生理盐水配制浓度为30g/L的琼脂,加入NaN3使最终浓度为0.1g/L,沸水浴中溶化至澄清。取5ml加到中试管中,将它移放到50~52℃水浴中,直到温度平衡为止(需15~30min)。 2.制备含抗人IgG抗体的琼脂凝胶板用生理盐水将单扩效价1:80的抗人IgG诊断血清作1:40稀释,取5ml 加到大试管中,置于50~52℃水浴中平衡。将上述平衡后的琼脂加到含抗血清的大试管中,迅速颠倒数次混匀。用刻度吸管吸取,浇注玻璃板(置水平台上,最好加热至45~50℃),使琼脂凝胶厚度为1.5~2.0mm,置室温冷却凝固(需15~20 min)。 3.打孔用绘图笔尖按图1-4打孔,孔径3mm,孔距10~12mm。要求孔打得圆整、光滑、不要破裂。 标准抗原孔 待检血清孔 图1-4单相免疫扩散试验 4.加样将参考血清用0.5ml蒸馏水溶解,再用生理盐水按下表1-3稀释成不同浓度。将待检血清用生理盐水1:50稀释。按编号顺序将它们分别加入各孔中,每孔加10μl。 表1-3 血清稀释表 稀释倍数12.5 25 50 100 200 IgG含量(mg/L) 643.2 321.6 160.8 80.4 40.2 5.扩散将加好样的琼脂凝胶板平放于湿盒中,置37℃24h观察结果(图1-4)。 【结果判定】 1.精确测量各孔沉淀环直径。 2.绘制标准曲线:以各稀释度参考血清孔的沉淀环直径为横坐标,相应孔中IgG含量为纵坐标,在半对数纸上绘制出标准曲线。以1:12.5~1:200稀释参考血清的沉淀环直径为9、8、7、6、5mm为例制作的标准曲线见图1-5。 3.根据待检血清标本的沉淀环直径,从标准曲线上查出相应的IgG含量,再 乘以血清稀释倍数,即为待检血清中的IgG含量。 【注意事项】 1.由于琼脂厚度和浓度、加样孔的大小对结果有较大影响,条件应予统一。

单向琼脂扩散试验.

实验三、单向琼脂扩散试验 一、实验原理 该实验是定量实验,将一定量的抗体混合于琼脂内,倾注于玻璃板,凝固后,在琼脂层中打孔,再将可溶性抗原加入孔中。孔中抗原向四周扩散,在抗原与抗体的比例合适处,出现白色沉淀环,沉淀环的直径大小与抗原浓度成正比。 二、实验目的 熟练掌握单向琼扩检测技术 三、实验材料 1.诊断血清:羊抗兔血清 2.待测血清:兔血清 3.阴性对照血清 4.其它:生理盐水、琼脂粉、载玻片、打孔器、微量进样器等。 四、实验方法 1.取一干净培养皿,倾注3.5—4.0毫升加热熔化的1%食盐琼脂制成琼脂板。 2.凝固后,用直径3毫米打孔器,孔间距为5毫米。孔的排列方式如图1所示。 图1 双向琼脂扩散原抗体孔位置示意图 3.用微量进样器于中央孔加抗体,于周围孔加各种抗原。加样时勿使样品外溢或在边缘残存小气泡,以免影响扩散结果。 4.加样后的琼脂板收入湿盒内置37℃温箱中扩散24—48小时。 5.结果观察:若凝胶中抗原抗体是特异性的,则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在两孔之间出现一清晰致密白色的沉淀线,为阳性反应。若在72小时仍未出现沉淀线则为阴性反应。实验时至少要做一阳性对照。出现阳性对照与被检样品的沉淀线发生融合,才能确定待检样品为真正阳性。

6.结果分析:琼脂扩散结果受许多因素影响。 ①抗原特异性与沉淀线形状的关系:在相邻两完全相同的抗原与抗体反应时,则可出现两单沉淀线的融合。反之,如相邻抗原完全不同时,则出现沉淀线之交叉;两种抗原部分相同时,则出现沉淀线的部分融合。见图2。 图2 双扩散试验结果示意图 A:已知抗体a、b:阳性对照 c、d、e、f:被检材料 ②抗原浓度与沉淀先导形状的关系:两相邻抗原浓度相同,形成对称相融合的沉淀线;如果两抗原浓度不同,则沉淀线不对称,移向低浓度的一边。见图3。 图3 抗原特异性与沉淀线形状的关系 a、b:抗体A、A’、B:抗原 A、B完全不同A、A’部分相同 ③温度对沉淀线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温度扩散快。通常反应在0-37℃下进行。在双向扩散时,为了减少沉淀线变形并保持其清晰度,可在37℃下形成沉淀线,然后置于室温或冰箱(4℃)中为佳。 ④琼脂浓度对沉淀线形成速度的影响:一般来说,琼脂浓度越大,沉淀线出现越慢。 ⑤参加扩散的抗原与抗体间的距离对沉淀线形成的影响:抗原、抗体相距越远,沉淀线形成的越慢,所以在微量玻片法时,孔间距离以0.25-0.5cm为好,距离远影响反应速度。当然孔距过远,沉淀线的密度过大,容易发生融合,有碍对沉淀线数目的确定。 ⑥时间对沉淀线的影响:沉淀线形成一般在1-3天出现,14-21天出现的数目最多。玻片法可在1-2小时出现,一般观察72小时,放量过久可出现沉淀线重合消失。

琼脂扩散实验

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两者比例适当并有电解质存在及一定的温度条件下,经一定的时间,可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称为沉淀反应。沉淀反应的抗原可以是多糖、蛋白质、类脂等,与相应的抗体相比,抗原分子小(<20pm),单位体积内所含抗原量多,具有较大的反应面积。为了使抗原抗体之间比例适合,不使抗原过剩,故一般均应稀释抗原,并以抗原最高稀释度仍能与抗体出现沉淀反应为该抗体的沉淀反应效价(滴度)。 免疫扩散法就是使抗原与抗体在琼脂糖凝胶中自由扩散而相遇,从而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由于此复合物分子量增大并产生聚集,不再继续扩散而形成肉眼可见的带状或线状沉淀带。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沉淀带是一种特异性的半渗透性屏障,它可以阻止免疫学性质与其相似的抗原抗体分子通过,而允许那些性质不相似的分子继续扩散,这样由不同抗原或不同抗体所形成的沉淀带各有各的位置,从而可以分离和鉴定混合系统。 利用琼脂糖凝胶作为扩散介质是因为一定浓度的琼脂糖凝胶,其内部为多孔网状。而且孔径很大,可以允许大分子物质(分子量自十几万到几百万以上)自由通过。因为大多数抗原和抗体的分子量都在20万以上,所以它们在琼脂糖凝胶中几乎可以自由扩散。而且琼脂糖凝胶又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含水量大、透明度好、来源方便、处理容易等优点,因此是免疫沉淀检测技术中最理想的扩散介质。 琼脂扩散试验可在试管内、平皿中以及玻片上的琼脂中进行。又可分为单向琼脂扩散试验和双向琼脂扩散试验两类。 单向琼脂扩散试验

单向琼脂扩散试验是一种常用的定量检测抗原的方法。将适量稀释后的抗体与等量琼脂混匀,浇注成板,凝固后,在板上打孔,孔径3mm,孔间距10mm,孔中加入抗原,每孔10μL,放置湿盒中,37℃温箱,抗原就会向孔的四周扩散,边扩散边与琼脂中的抗体结合。24h-48h后观察结果,在两者比例适当处形成白色沉淀环。沉淀环的直径与抗原的浓度成正比。如事先用不同浓度的标准抗原制成标准曲线,则从曲线中可求出标本中抗原的含量。本试验主要用于检测标本中各种免疫球蛋白和血清中各种补体成分的含量,敏感性很高。 双向琼脂扩散试验 双向琼脂扩散试验测定时将加热溶化的琼脂或琼脂糖浇至玻片上,等琼脂凝固后,打多个小孔,将抗原和抗体分别加入小孔内,使抗原和抗体在琼脂板上相互扩散。当二个扩散圈相遇,如抗原和抗体呈特异性的结合且比例适当时,将会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沉淀,该沉淀可在琼脂中呈现一条不透明的白色沉淀线。如果抗原与抗体无关,就不会出现沉淀线,因此可以通过该试验,用特异性抗体鉴定抗原,或反之用已知抗原鉴定抗体。 另外沉淀线的特征与位置不仅取决于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和浓度,而且与其分子的大小及扩散速度有关,当抗原体存在多种成分时,将呈现多条沉淀线以至交叉反应线,因此可用来检查抗原和免疫血清的特异性、纯度或浓度比较抗原之间的异同点,因而应用范围较广。 实验材料 1.材料和试剂 (1)PH8.6,0.1M巴比妥——巴比妥钠缓冲液 巴比妥钠10.3 g 巴比妥 1.84 g 硫柳汞100 mg(防腐剂) 蒸馏水加热溶解并定容至500ml (2)1%预复琼脂(或琼脂糖) 1g琼脂(或琼脂糖)加蒸馏水100ml溶化即可。 (3)1%琼脂糖凝胶 1g琼脂糖加50ml蒸馏水置水溶中煮沸溶解或用与波炉加热溶解(注意不要溢出且注意加入蒸发的水),然后再加入50ml上述巴比妥缓冲液混匀,置4℃保存备用。

琼脂扩散实验原理

琼脂扩散实验原理 一、琼脂扩散实验的基本过程 1、实验目的 掌握双向琼脂扩散试验的原理、操作方法及结果判定方法。 2、材料与试剂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标准抗原、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标准阳性抗体,待测鸡血清,精制琼脂粉, 生理盐水、载玻片,打孔器(直径3mm)、湿盒、吸管等。 3、实验步骤 (1).预复琼脂玻板的制备 将溶化的1%预复琼脂用滴管加玻板上,使之能将表面覆盖即可,放于温箱内干燥(或自然干燥),即可用以制备凝胶板。 (2).凝胶板的制备 溶化琼脂糖,在水平桌上将溶化的琼脂糖倒在预复琼脂玻板上,制成厚度约3~4mm厚的琼脂糖凝胶板,待冷却后根据所需形状打孔(注意不宜在室温下放置过久,尽量缩短操作时间,以免干燥)。 梅花型: (3).免疫扩散及结果观察 将抗原加入中心孔,倍比稀释的免疫血清加入周围孔,留1孔加双蒸水,以作空白对照(注意:加样至孔满为止,不可外溢)。待孔内液体渗入凝胶后即可放于温盒中(如需要可重复加样,加样间隔时间应掌握在第一次加样后孔内液体尚未完全扩散完的情况下即加入,以免孔周围形成不透明的白色圈)。湿盒于25℃中,一般保温2 4~48h,观察抗原抗体产生的白色沉淀线。 免疫血清的滴度以一定抗原浓度下出现白色沉淀线的最高稀释度来表示。 如不知抗原浓度是否与免疫血清相当时,抗原也可倍比稀释,多做几个梅花孔以 作比较。 4、标本的保存 为了保存标本,可染色处理,步骤如下: (1)用生理盐水浸洗待保存的玻板2~3天,每天换水1~2次,洗去多余的抗原抗体及其他蛋白。 (2)浸洗后于玻板的凝胶上加5%甘油或用0.5%琼脂填孔防裂,用湿的优质滤纸覆在凝胶上(两者之间不要有空气),37℃过液使其彻底干燥。 (3)打湿滤纸,轻轻揭下,洗净胶面。 (4)用0.05%氨基黑(用5%醋酸配)染色10min,再用5%醋酸脱色至背

北京市东城区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教学统一检测试题

北京市东城区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教学统一检测试题 本试卷共10页,共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 本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 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下列各组物质中组成元素都相同的是 A.淀粉和淀粉酶 B. ATP和RNA C. 丙酮酸和丙氨酸 D.胰岛素和纤维素 2.下列关于哺乳动物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心肌细胞的线粒体可直接完成葡萄糖氧化分解 B.胰岛B细胞的细胞核中可完成胰岛素基因的复制和表达 C.小肠上皮细胞膜表面的突起可提高氨基酸的吸收效率 D.浆细胞中的核糖体和高尔基体都参与抗体的加工和运输 3. 下列有关酶和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酶的种类和含量不同 B. 酶通过为反应物供能和降低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C. 细胞内贮存有大量的ATP,以适应生命活动的需要 D. 人在饥饿时细胞中ATP和ADP的转化难以维持动态平衡 4.某二倍体哺乳动物的睾丸中,有些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也有些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下列关于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 A.在细胞的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只复制一次 B.有丝分裂前期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细胞中都有同源染色体 C.有丝分裂中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染色体都排列在细胞中央 D.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同 5. 某二倍体植物细胞内的同一条染色体上有基因M和基因R,它们编码的蛋白质前3个氨基酸的碱基序列如图,起始密码子均为AUG。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随a、b链的分开而分离 B. 需要四种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合成a、b链的子链 C. 基因M和基因R转录时都以b链为模板合成mRNA D. 若箭头处碱基替换为T,则对应密码子变为AUC 6.能说明某细胞已经发生分化的是 A. 存在血红蛋白基因 B. 存在胰岛素mRNA C. 存在细胞骨架蛋白 D. 存在RNA聚合酶 7. 某种昆虫长翅(A)对残翅(a)、直翅(B)对弯翅(b)、有刺刚毛(D)对无刺刚毛(d)为显性,

实验七、双向琼脂扩散试验

实验七、琼脂扩散试验 一、实验目的 掌握双向琼脂扩散试验的原理、操作方法及结果判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可溶性抗原(如蛋白质、多糖、脂多糖、病毒的可溶性抗原、结合蛋白等)与相应抗体在半固体琼脂凝胶内扩散,二者相遇,在比例合适处形成白色沉淀。抗原和抗体加到琼脂板上相对应的孔中,两者各自向四周扩散,如两者相对应,浓度比例合适,则经一定时间后,在抗原、抗体孔之间出现清晰致密的白色沉淀线。每一抗原与其相对应抗体只能形成一条沉淀线,若同时含有若干对抗原抗体系统,因其扩散速度的不同,可在琼脂中出现多条沉淀线。且根据沉淀线融合情况,还可鉴定两种抗原是完全相同还是部分相同。所以,可用此法来分析和鉴定标本中多种抗原或抗体成份,并用以测定抗原或抗体的效价。 三、材料与试剂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标准抗原、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标准阳性抗体,待测鸡血清,精制琼脂粉,生理盐水、载玻片,打孔器(直径3mm)、湿盒、吸管等。 四、操作步骤 1、将琼脂糖1.0克、NaCl 8.0克、蒸馏水100ml装入三角烧瓶,煮沸,然后用吸管吸取7ml 加入平皿内(勿有气泡)使成约3mm厚的凝胶,待冷却凝固后按如下图方式打孔。(注意打孔完毕要封底) 2、加样。中间孔加标准抗原,外周孔加被检血清及阳性血清(如要测被检血清的效价,外周孔可倍比稀释后依次加入)。 3、将加好样品的琼脂板置于湿盒内,于37℃温箱内放置24小时后观察结果。 结果判断:阳性:标准对照孔之间有明显的沉淀线时,受检孔与中央孔之间形成沉淀线并与阳性对照沉淀线融合。阴性:受检孔与中央孔之间无沉淀线。 五、注意事项 1、每个孔的加样量应保持一致,既使每个孔都被加满,又必须不使样品溢出孔外。 2、打孔时注意避免产生裂缝或将琼脂与玻片脱离。 六、实验报告 1、说明环状沉淀试验检测结果; 2、画出双向琼脂扩散试验中你所观察到的沉淀线,并对其进行简要说明。 3、思考题 (1)影响琼脂扩散试验结果的因素有哪些? (2)若试验结果观察不到沉淀线,可能原因有哪些?

高中生物必修一实验总结

高考生物实验知识点总结 实验一: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必修一P7) 1、是低倍镜还是高倍镜的视野大,视野明亮?为什么? 低倍镜的视野大,通过的光多,放大的倍数小;高倍镜视野小,通过的光少,但放大的倍数高。 2、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如果直接用高倍镜观察,往往由于观察的对象不在视野范围内而找不到。因此,需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并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3、用转换器转过高倍镜后,转动粗准焦螺旋行不行? 不行。用高倍镜观察,只需转动细准焦螺旋即可。转动粗准焦螺旋,容易压坏玻片。 4、使用高倍镜观察的步骤和要点是什么? 答:(1)首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 (2)转动转换器,用高倍镜观察,并轻轻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楚材料为止。 5、总结:四个比例关系 a.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物镜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而目镜正好与之相反。 b.物镜头放大倍数与玻片距离:倍数越大(镜头长)距离越近。 c.放大倍数与视野亮度: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 d.放大倍数与视野范围: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必修一P18) 一实验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的Cu 2O沉淀。 2、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淀粉遇碘变蓝色。 3、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二实验材料 1、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含糖高,颜色为白色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因为组织的颜色较浅,易于观察。) 2、做脂肪的鉴定实验。应选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一般要浸泡3~4小时(也可用蓖麻种子)。 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富含蛋白质的黄豆或鸡蛋清。 三、实验注意事项 1、可溶性糖的鉴定 a.应将组成斐林试剂的甲液、乙液分别配制、储存,使用前才将甲、乙液等量混匀成斐林试剂;斐林试剂很不稳定,甲、乙液混合保存时,生成的Cu ( OH ) 2在70~900C下分解成黑色CuO和水; b. 切勿将甲液、乙液分别加入苹果组织样液中进行检测。甲、乙液分别加入时可能会与组织样液发生反应,无Cu ( OH ) 2生成。 2、蛋白质的鉴定 a. A液和B液也要分开配制,储存。鉴定时先加A液后加B液;先加NaOH溶液,为Cu2+与蛋白质反应提供一个碱性的环境。A、B液混装或同时加入,会导致Cu2+变成Cu ( OH ) 2沉淀,而失效。b、CuSO4溶液不能多加;否则CuSO4的蓝色会遮盖反应的真实颜色。 c. 蛋清要先稀释;如果稀释不够,在实验中蛋清粘在试管壁,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后会粘固在试管内壁上,使反应不容易彻底,并且试管也不易洗干净。 3、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区别: 试剂成分斐林试剂0.1g/mlNaOH溶液0.05g/mlCuSO4溶液 双缩脲试剂0.1g/mlNaOH溶液(双缩脲试剂A)0.01g/mlCuSO4溶液(双缩脲试剂B) 是否混合? 斐林试剂:混合后再滴加 双缩脲试剂:先加双缩脲试剂A后加双缩脲试剂B 是否加热?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双缩脲试剂不加热 实验三: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必修一P26) 实验原理: 1.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 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2.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实验四: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必修一P40) 实验材料: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用这样的红细胞做实验材料就只有细胞膜一种膜结构。 实验五: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必修一P47) 一实验原理: 1.叶绿体的辨认依据:叶绿体是绿色的,呈扁平的椭圆球形或球形。 2.线粒体辨认依据:线粒体的形态多样,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等。 3.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二实验材料: 观察叶绿体时选用:藓类的叶、黑藻的叶。取这些材料的原因是:叶子薄而小,叶绿体清楚,可取整个小叶直接制片,所以作为实验的首选材料。 若用菠菜叶作实验材料,要取菠菜叶的下表皮并稍带些叶肉。因为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 三讨论 1、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是不是静止不动的?为什么? 答:不是。呈椭球体形的叶绿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可以运动,这种运动能随时改变椭球体的方向,使叶绿体既能接受较多光照,又不至于被强光灼伤。 2、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与叶绿体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答: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都有利于接受光照,完成光合作用。如叶绿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改变方向。又如叶子上面的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比下面的多,这可以接受更多的光照。 实验六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必修一P61“探究”) 一实验原理: 1.质壁分离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失水,细胞液

试验9双向琼脂扩散试验

实验 9 双向琼脂扩散试验 目的 了解双向琼脂免疫扩散试验的原理和操作过程。 原理 将可溶性抗原和抗体分别加到琼脂板上相应的小孔中,使两者各自向四周扩散,如抗原与抗体相对应,两者相遇即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在比例适合处形成白色沉淀线。如果所加抗原和抗体标本中分别含有若干与血清学反应无关的抗原抗体,则因各种抗原的扩散系数和各对抗原抗体间的最适比例不同,以及抗原抗体复合物所形成的沉淀线具有选择性渗透屏障作用,扩散后可以形成若干条沉淀线,一条沉淀线代表一对抗原抗体。因此,通过双向免疫扩散试验,可用已知抗体(或抗原)检测未知抗原(抗体),可鉴定抗原性物质性或免疫血清的浓度、纯度及比较抗原之间的异同点。主要用于分析抗原或抗体成分定性鉴定;抗原、抗体的纯度以及抗体效价的测定。本实验以检测血清甲胎蛋白(AFP)为例。 材料 1. 1.2%生理盐水琼脂。 2. 待检血清、肝癌病人AFP阳性血清(或脐带血)。 3. AFP诊断血清(抗AFP抗体)。 4. 载玻片、琼脂板打孔器、微量加样器、吸管等。 方法 1. 琼脂板的制备将载玻片置于水平桌面上,取已溶化的盐水琼脂3.5ml,倾注于载玻片上,使其自然流成水平面。待琼脂凝固后,用打孔器按图打孔,孔径3mm,孔距5mm,挑出孔中琼脂。 2. 加样于中央孔加入AFP诊断血清,周围1、4孔加入已知AFP阳性对照,2、3、5、6孔分别加入待检血清。(不同样本应更换吸头) 3. 反应将琼脂板放入湿盒内置37温箱中,24h后取出观察结果。 结果观察 观察孔间沉淀线的数目及特征。本试验1、4两孔(AFP阳性血清)与中央孔(抗AFP抗体)之间应出现清晰的乳白色沉淀线。其余各孔 则根据与中央孔之间有无沉淀线的特征判 断结果。如图所示,2孔待检血清标本与中 央孔产生沉淀线,并与相邻阳性对照所产 生的沉淀线互相融合,则表示阳性;3、5、 6孔与7孔间无沉淀线,为实验阴性。 注意事项 1. 加样时不要将琼脂划破,以免影响沉淀 线的形成。 2. 反应时间要适宜,时间过长,沉淀线可解离而导致假阴性,时间过短,则沉淀线不出现或不清楚。 3. 加样时抗体、阳性血清及每份待检标本应各用一支加样器(或更换吸头),以免混淆,影响试验结

双相免疫扩散试验

实验六双相免疫扩散试验 一.实验目的 1.复习巩固免疫化学的基本知识。 2.熟练掌握免疫扩散法的操作步骤。 二.实验原理 抗原和抗体在含有电解质的琼脂凝胶板的对应孔中,各自向四周凝胶中扩散,当二者发生特异性反应时,在浓度比例合适处形成可见的白色沉淀线。沉淀线的特征与位置不仅取决于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和浓度,而且与其分子的大小及扩散速度有关,当抗原体存在多种成分时,将呈现多条沉淀线以至交叉反应线,因此可用来检查抗原和免疫血清的特异性、纯度或浓度

比较抗原之间的异同点,因而应用范围较广。 本实验用于检测免疫成功与否及所产生的抗体的效价,抗体效价以出现明显沉淀线时的抗体的最高稀释度为判定终点。一般来说,当效价≥1:16时(可在1:64以上),即可放血收集血清。 三.实验用品 1.待测血清(抗体)。 2.0.4%BSA(抗原)。 3.琼脂粉、生理盐水。 4.载玻片、吸管、滴管、打孔器、湿盒等。 四.实验操作 1.制备琼脂凝胶:生理盐水配制浓度为12g/L的琼脂,完全溶化至澄清。 2.浇板:将载玻片置于水平台上,吸取琼脂加在玻片上,盖满、平整、无气泡 3.打孔:待琼脂凝固后,按下图打孔。 图1 打孔示意图 4.加样:中心孔加入抗原,1-6孔所加血清的稀释度分别为: 1:1,1:8,1:16,1:32,1:64,1:128,每孔加样10μl。 5.扩散:将加好样的琼脂板放入湿盒中,室温放置1-3d观察结果。 五.实验结果 24h后肉眼观察可见只在1号孔和中心孔之间产生了乳白色沉淀线,其它孔都之间都未出现沉淀线。

图2 扩散结果示意图 六.分析讨论 1.本次实验出现了沉淀线,但是只有1号孔和中心孔之间产生了乳白色沉淀线,其它孔都之间都未出现沉淀线,说明免疫成功,但所产生抗体的效价≥1:1且<1:8,抗体效价过低,需加强免疫再做鉴定才能作后续实验。 2. 本次实验中的反应为沉淀反应,虽然发生机制与凝集反应基本相同,但 是沉淀反应的沉淀原分子小,单位体积内总面积大,故在定量 试验时,通常稀释抗原。 3.注意事项:①用琼脂浇载玻片时,载玻片必须保持水平位置。打孔时不要将琼脂打穿。 ②每个孔的加样量应保持一致,既使每个孔都被加满,又必须 不使样品溢出孔外。加样时不要将琼脂划破,以免影响沉淀线 的形成。 ③反应时间要适宜,时间过长,沉淀线可解离而导致假阴性, 时间过短,则沉淀线不出现或不清楚。 ④试验前应做预试验,初步确定抗体的稀释度。

免疫学实验

实验四免疫学实验 一、机体体液免疫功能测定 (一)凝集反应 【目的】 了解玻片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及胶乳间接凝集抑制试验的操作过程、结果分析和实际应用。 【原理】 颗粒性抗原(细菌、细胞等)与相应抗体在一定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块的现象称为凝集反应。凝集反应既可用已知抗体检查和鉴定未知的抗原(如鉴定细菌),也可用已知抗原检查血清中相应的抗体;既可用作定性检测,又可用于定量检测。 凝集反应分两种。一种是颗粒性抗原与抗体直接结合出现的凝集现象,称为直接凝集反应;另一种是将可溶性抗原吸附于一种与免疫无关的载休颗粒表面,再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而出现的凝集反应,称为间接凝集反应。如将抗体吸附于载体颗粒表面,再与相应的抗原结合而出现的凝集反应则称为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1、玻片凝集反应 【材料】 伤寒诊断血清、伤寒沙门菌及大肠埃希菌培养物、载玻片、生理盐水等。 【方法】 ①取载玻片1张,左侧加生理盐水1滴,中间及右侧各加伤寒诊断血清1滴; ②用接种环取伤寒沙门菌培养物少许,分别与盐水及中间的伤寒诊断血清混匀。同法取大肠埃希菌培养物与右侧伤寒诊断血清混匀; ③轻轻摇动玻片1~2min后,观察结果; ④观察后,将玻片直接投入消毒缸,不要冲洗,以防污染。 【结果】 出现凝集物者为阳性反应,均匀混浊无凝集物 者为阴性反应。 【注意事项】 玻片凝集反应 ①用接种环取一种试剂前后均需进行烧灼,不可有杂菌污染以及前一试剂残留。 ②用接种环取细菌时应先烧灼灭菌,待冷却后方可挑取细菌。 ③用接种环加细菌于血清中后,应先烧灼接种环,再取细菌加入另一血清中。 【结果分析】 左: 中:

双向琼脂扩散实验

双向琼脂扩散试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双向琼扩试验的原理和用途 2、掌握双向琼扩试验操作方法 3、观察抗原、抗体在琼脂板中形成的沉淀线 二、原理 血清学反应: ?凝集反应 ?沉淀反应 ?补体参与的反应 ?中和反应 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或吸附在颗粒性载体表面的可溶性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在有适当电解质存在,经过一定时间,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团块参与凝集反应的抗原称凝集原,抗体称为凝集素 沉淀反应:将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混合,在电解质存在条件下,即可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沉淀物只在抗原抗体比例合适时才出现 补体参与的反应:补体结合试验是根据补体能与任何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但不能单独同抗原或抗体结合的特性,用特定的补体来检测抗原抗体间有无特异性结合中和反应:针对病毒的一些蛋白质抗原或抗原表位的抗

体与病毒结合后可以中和病毒的感染性(病毒中和试验可以在细胞培养、鸡胚或动物上进行,一般将抗体作稀释,与一定量的病毒混合,然后检测其在细胞培养、鸡胚或动物上的残余感染性)?终点是以抑制细胞病变(细胞培养)或病毒复制(鸡胚或动物)的抗体最高稀释度来表示。(中和试验具有很强的特异性,是检测病中和试验具有很强的特异性,毒和新分离病毒毒株的鉴定最经典的方法,也可用于检测病毒感染动物血清中的抗体)双向琼脂扩散试验,是将抗原和相应抗体分别加入同一凝胶板内的相邻小孔中。两者相互扩散,当扩散到他们的浓度比例合适的部位相遇时,就会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沉淀【可溶性抗原(如蛋白质、多糖、脂多糖、病毒的可溶性抗原、结合蛋白等)与相应抗体在半固体琼脂凝胶内扩散,二者相遇,在比例合适处形成白色沉淀。抗原和抗体加到琼脂板上相对应的孔中,两者各自向四周扩散,如两者相对应,浓度比例合适,则经一定时间后,在抗原、抗体孔之间出现清晰致密的白色沉淀线。每一抗原与其相对应抗体只能形成一条沉淀线,若同时含有若干对抗原抗体系统,因其扩散速度的不同,可在琼脂中出现多条沉淀线。且根据沉淀线融合情况,还可鉴定两种抗原是完全相同还是部分相同。所以,可用此法来分析和鉴定标本中多种抗原或抗体成份,并用以测定抗原或抗体的效价。】

常见免疫学试验技术

常见免疫学试验技术-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免疫学实验 实验一与免疫相关的细胞形态的观察目的要求: 观察与免疫相关的几种细胞的形态,了解它们在机体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实验器材: 显微镜 血液涂片(瑞氏染色) 结缔组织切片 方法: 油镜观察 一.血涂片的观察 (A)红细胞:淡红色,无核的圆形细胞,因红血球为双凹形,故边缘部分染色较深,中心较浅,直径7—8微米。 (B)颗粒白血球 嗜中性颗粒白血球:体积略大于红细胞,细胞核被染成紫色分叶状,可分1—5叶,核叶之间联以染色质细丝,染色质染成粉色,其中充满细小的大小均匀的颗粒被染成紫红色。直径10—12微米。 嗜酸性颗粒白血球:略大于嗜中白血球,细胞核染成紫色,通常为2叶,胞质充满嗜酸性大圆颗粒,被染成鲜红色。直径10—15微米。 2

嗜碱性颗粒白血球:体积略小于嗜酸性白血球,细胞质中有大小不等被染成紫色颗粒,颗粒数目较嗜酸性白血球的颗粒少,核为1—2叶染成淡兰色。直径10—11微米。 (C)无颗粒白血球 淋巴细胞:涂片中可观察到中、小型两种。小淋巴细胞与红血球大小相似,圆形。其中含致密的核,染成深紫色。周围仅有一薄层嗜硷性染成淡蓝的细胞质。中淋巴细胞较大,有较宽层的细胞,核圆形。6-8微米。 单核细胞:体积最大,细胞圆形。胞质染成灰蓝色。核呈肾形或马蹄形,染色略浅于淋巴细胞的核。直径14-20微米。 二.肥大细胞的观察(示教) 胞体较大,呈卵圆形,胞质内充满粗大均等的嗜硷性颗粒。其中含肝素、组织胺等物质。常成群地分布于血管的周围。 三.浆细胞的观察(示教) 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胞质丰富,呈嗜硷性。核圆形,着色深,多偏于细胞的一侧,染色质核膜呈车轮分布。正常组织浆细胞少,慢性炎症时增多。浆细胞合成和分泌抗体,对免疫有重要意义。 四.巨噬细胞:又称组织细胞,细胞形态不规则。常伸出短而钝突起,有很强的吞噬能力。 附: 瑞特氏染色: 1.染色液配置 3

试验8单向琼脂免疫扩散试验

实验 8 单向琼脂免疫扩散试验 一、 目的 了解单向琼脂免疫扩散试验的原理和操作过程。 原理 将某种特异性抗体混合于琼脂中,制成含抗体的琼脂板,再于琼脂板上打孔,并将一定量的抗原加入孔中。抗体与琼脂混合后,不会再扩散,只有孔中抗原向四周呈辐射状扩散,如抗原与已知的抗体相对应,在两者比例适合处即出现由免疫复合物所形成的白色沉淀环,沉淀环的大小(直径或面积)与抗原浓度成正比。以不同浓度的标准抗原与固定浓度的抗血清反应后测得沉淀环直径,然后从标准曲线中求得其含量。主要用于测定血清IgG、IgM、IgA和补体成分的含量。 材料 1. 抗原:待测人血清、已知含量的IgG参考蛋白 2. 抗体:抗人IgG抗体 3. 3%琼脂凝胶、 4.5ⅹ10cm塑料板、直径3mm打孔器、注射器针头、定量加样器、湿盒(盒内铺有湿纱布)、半对数坐标纸。 方法 1. 抗体琼脂板的制备 (1)将3%琼脂置沸水浴加热溶化,吸取6ml加至试管内,置56水浴保温。 (2)用 0.9%生理盐水将抗人IgG抗体作适当稀释,吸取稀释好的抗人IgG6ml加至另一试管,置56℃水浴保温。 (3)将上述在56℃中保温的琼脂和已稀释好的抗体充分混匀,立即将此12ml含抗体的琼脂倾注于放在水平台上的塑料板上,待板冷却。此抗体琼脂板的厚度为2mm,琼脂浓度为1.5%。 2. 稀释参考血清和待测血清; (1)稀释参考血清:每支冻干参考血清中加入蒸馏水0.5ml,待完全溶解后,用生理盐水稀释成几个不同稀释度。例如参考血清IgG含量为11.66mg/ml。 参考血清稀释度1:10 1:16 1:20 1:32 1:40 1:64 IgG相应含量为1166 728 583 364 291 182 (2)待测血清用生理盐水作1:40稀释。 3. 打孔用打孔器在琼脂板上打孔,孔径3mm,孔间距15mm,用注射器针头挑出孔中琼脂,不可损坏孔缘。 4. 加样打孔后立即用微量加样器分别吸取各种稀释度参考血清10ul,准确地加到琼脂板孔中,每种稀释度加二个孔。用同样方法吸取10ul已稀释好的待测血清,每份标本加二个孔。 5. 反应将加样的琼脂板平放在搪瓷湿盒中,置37反应24~48h。 结果观察 取出琼脂板,即可见清晰的乳白色沉淀环。用标尺测其沉淀环直径并记录。 标准曲线的绘制以所加各种浓度参考血清的沉淀环直径为纵坐标,相应孔中IgG浓度为横坐标,在半对数纸上作图,绘制标准曲线。 待测标本Ig含量的计算 : 以待测标本孔的沉淀环直径查标准曲线,将查得的Ig含量乘以标本的稀释倍数,即得该标本Ig的含量 注意事项 1. 该试验为定量试验,因此,对各种影响因素,如参考蛋白的标准、抗体浓度、琼脂的质量与浓度、免疫板的厚度与均匀程度等,必须严格控制。 2. 制备琼脂板时,温度不宜过高,以免使抗体变性失活,但亦不宜太低,以免使琼脂凝固不均。 3. 稀释抗血清、参考血清和加样时均需用微量加样器,加样量要准确,且每个样品加两个孔。 4. 测量沉淀环直径务虚准确,若有误差,再乘以稀释倍数,则误差可成倍的增加。 5. 标准曲线测定必需同时制作,不可一次作成,长期应用。

高中生物必修1-3知识点总结-实验专题(共19个实验)

高中生物必修1-3实验专题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1. 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RNA 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咯红使RNA 呈现红色,利用这二者的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盐酸可以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蛋白质和DNA分离,有利于DNA与甲基绿结合。 实验步骤:1)制作装片:取洁净载玻片,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刮取口腔上皮细胞,在载玻片液滴中涂片,烘干玻片。2)水解:将烘干玻片放入盛有30ml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小烧杯中,将小烧杯放入盛有30℃温水的大烧杯中,保温解离5min。3)冲洗涂片:用蒸馏水的缓水流冲洗载玻片10s。4)染色:用吸水纸吸载玻片上水分,在载玻片上滴两滴吡罗红甲基绿的染色剂,染色5min,吸水,盖盖玻片。 实验结论:真核细胞中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少量分布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2.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实验原理:糖类中的还原糖(葡萄糖、果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成红色)。淀粉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实验材料:选择无色的。苹果或梨匀浆(还原糖),马铃薯匀浆(淀粉),花生种子(脂肪),豆浆、鲜肝提取液(蛋白质) 3.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⑴目镜与物镜长短与放大倍数间关系:目镜越短,物镜越长、距装片的距离越近,放大倍数越大⑵显微镜放大倍数是指物像边长的放大倍数;是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⑶使用高倍显微镜的方法:首先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找到物像,移至视野中央,然后转动转换器,用高倍镜观察,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为止。 4.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实验原理: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散布于细胞质中,呈绿色。线粒体普遍存在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中。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 实验材料的选取:常选用藓类的叶或选取菠菜叶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来观察叶绿体。常选无色的细胞,如:口腔上皮细胞,洋葱的内表皮细胞,来观察线粒体。 5.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实验原理:某些半透膜(如动物的膀胱膜、肠衣等),可以让某些物质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或者(玻璃纸)水分子可以透过,而蔗糖分子因为比较大,不能透过。可以用半透膜将不同浓度的溶液分隔开,然后通过观察溶液液面高低的变化,来观察半透膜的选择透过性,进而类比分析得出生物膜的透性。 方法步骤:①取两个长颈漏斗,分别在漏斗口处封上一层玻璃纸;②在A漏斗中注入硫酸铜溶液,B漏斗中注入蔗糖溶液,并加入少许红墨水,使其略呈红色。③将两个漏斗分别浸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在两漏斗的液面处做标记。 ④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烧杯中蒸馏水颜色变化及长颈漏斗的液面变化,并将观察到的结果设计表格进行记录。思考问题:①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答:由于单位时间内透过玻璃纸进入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量多于从长颈漏斗渗出的水分子数量,使得管内液面升高。②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玻璃纸,漏斗管内的液面还会升高吗?答:用纱布替代玻璃纸时,因纱布的空隙很大,蔗糖分子也可以自由通透,因而液面不会升高。③如果烧杯中不是清水,而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样?答:半透膜两侧溶液浓度相等时,单位时间内透过玻璃纸进入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等于渗出的水分子数,液面不会升高。 6.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实验原理: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伸缩性大于细胞壁;成熟的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液具有一定浓度,能够渗透失水和吸水。a. 当细胞液的浓度<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b. 当细胞液的浓度>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实验流程:①制作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临时装片; ②高倍显微镜下观察(有一个紫色的液泡;原生质层紧贴细胞壁);③在载玻片一侧滴加0.3g/ml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④高倍显微镜下观察(液泡逐渐变小,紫色加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逐渐分离);⑤在载玻片一侧滴加清水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⑥高倍显微镜下观察(液泡逐渐变大,紫色变浅;原生质层逐渐贴近细胞壁)

沉淀试验-双向免疫扩散

沉淀试验——双向免疫扩散试验 一、目的要求 1. 掌握双向免疫扩散试验的原理和用途; 2. 熟悉双向免疫扩散试验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 可溶性抗原(如细菌的外毒素、内毒素、菌体裂解液、病毒、组织浸出液等)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后,在适量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沉淀线,称为沉淀试验(precipitation)。在生理条件下,抗原抗体均带负电荷,使极化的水分子在其周围形成水化膜,成为亲水胶体。当抗原与抗体结合后,表面电荷减少,水化膜变薄;而且由于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后,与水接触的表面积减少,由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在电解质作用下,各疏水胶体之间靠拢,形成可见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如果抗原成分不纯,免疫动物后可以产生针对不同抗原成分的多种抗体,于是就形成多条沉淀线,如图2-1所示。 图2-1双向免疫扩散试验原理示意图 双向免疫扩散试验(double agar immunodiffusion test):将可溶性抗原和抗体分别加到琼脂板上相应的小孔内,由于抗原和抗体各自向四周扩散,故称双向琼脂扩散试验。若抗原

与抗体相对应,两者相遇即发生特异性结合

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由于该复合物的体积大于琼脂的微小孔隙,于是不能扩散,并逐步聚集在一起形成白色沉淀线。每一对应抗原和抗体可出现一条沉淀线,出现沉淀带的抗体最大稀释倍数即为抗体效价。由于抗原抗体在琼脂内的扩散受到浓度、分子量大小与表面电荷的影响,所以沉淀线可以出现在抗原孔与抗体孔之间的不同位置。当抗体浓度过高时,沉淀线就靠近抗原孔,为前带;相反,则沉淀线靠近抗体孔,为后带。如果抗原与抗体的比例合适,则沉淀线位于两孔中间,为等价带,如图2-2所示。 图2-2 抗原-抗体结合的沉淀带形成原理示意图 三、实验用途: 沉淀试验广泛应用于病毒抗原、细菌毒素或寄生虫抗原等的诊断(图2-3),以及各种免疫血清效价和毒素、抗毒素的测定等。 四、材料:

实验报告

免疫检验技术实践报告

实践一直接凝集试验 一、玻片凝集试验((细菌鉴定) (一)实验目的 1,学会细菌玻片凝集试验的操作和结果判断。 2,理解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能做出正确的检验报告。 (二)实验原理 玻片凝集试验是用已知的诊断血清,与被检的未知细菌进行凝集试验,如出现特异性凝集,可确定被检细菌的种属或型别。 (三)实验材料 1,待检细菌: 2,试剂:诊断血清: 3,器材:玻片、接种环、酒精灯 (四)实验结果记录 反应物反应现象 (凝集或不凝集) 结果判断(阳性或阴性) (五)实验报告 (六)实验讨论 1,志贺菌抗体与伤寒沙门菌能发生凝集吗为什么 2,做玻片凝集试验时,应怎样操作才能使凝集现象明显,利于结果的判断

报告者:报告日期:

二、试管凝集试验(肥达反应常量法) (一)实验目的 1,学会试管直接凝集试验的操作方法,熟练使用吸量管移液并进行连续二倍稀释。 2,能够正确进行首管血清喜事度的计算。 3,能够准确判断试管凝集试验的各级凝集程度和凝集效价,并准确报告结果。 (二)实验原理 肥达试验是用伤寒沙门菌的H(鞭毛)和O(菌体)以及甲型(A)、乙型(B)副伤寒沙门菌的诊断菌液与病人血清做凝集试验,对伤寒、副伤寒作辅助诊断。如果需要,有些地区可增加丙型(C)副伤寒沙门菌等其他沙门菌的诊断菌液。 (三)实验材料 1,诊断菌液 2,待检血清 3,器材:小试管、刻度吸管、试管架等 (四)实验结果记录 *反应现象分别以—、+、++、+++、++++表示。 (五)实验报告 (六)实验讨论 1,如何进行血清的连续二倍稀释

2,如果首管血清要求是1:15稀释,稀释后的总液量是3ml,应该如何进行稀释3,试管直接凝集反应,是稀释抗原还是稀释抗体为什么 4,应如何观察试管凝集反应的结果 报告者: 报告日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