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独立性:一个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独立性:一个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独立性:一个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独立性:一个文献综述

————————————————————————————————作者:————————————————————————————————日期:

货币政策独立性:一个文献综述-金融银行论文

货币政策独立性:一个文献综述

潘再见

(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福建福州350003)

摘要:随着我国逐步推进资本项目开放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国际化,深入探讨货币政策独立性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围绕三元悖论、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独立性、资产选择行为与货币政策独立性、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问题等方面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货币政策独立性的研究成果,并进一步提出该领域的研究发展趋势。

关键词:三元悖论;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制度;资本项目开放;冲销干预

中图分类号:F82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5)09-0011-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5.09.02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济增长进程中的通货膨胀控制:量化宽松、最优通胀率和宏观审慎政策研究”(13BJY16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国经济动态效率检验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研究”(11YJC79063)。

收稿日期:2015-08-03

作者简介:潘再见(1982-),男,福建永春人,金融学博士,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

一、三元悖论视野下的货币政策独立性

货币政策独立性(Monetary Policy Independence)主要是指一国经济

从封闭状态走向开放乃至完全融入世界市场的过程中,本国货币市场利率是否受到资本流入、外汇储备增加和国际市场利率冲击[1],有学者将其定义为货币政策对外自主性[2]。货币政策独立性的理论根基可追溯至米德冲突(Meade,1951),其认为单独使用某项支出调整政策以实现内外均衡,会导致内外均衡目标产生冲突。Mudel(l 1963,1964)和Fleming(1962)构建M-F模型用以分析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政策问题,指出一国在实施固定汇率时,若允许资本自由流动,将导致其不能自主决定货币政策的操作;但若实行资本管制,却会导致货币政策短期内有效,长期无效。Dornbusch(1976)将完美预期假设引入M-F 模型,构建了M-F-D模型。Krugman(1979)基于M-F-D 模型,总结出三元悖论(又称不可能三角),即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以及独立的货币政策三者不可能同时实现,至多实现其中两者。

三元悖论引发了广泛讨论。作为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Obstfeld 和Rogof(f 1995,1996)认为,汇率制度将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经济越开放,通货膨胀的跨国传导越明显。Obstfeld(2005)等从历史的角度探讨各国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汇率制度、资本流动与货币政策独立性的选择,认为三元悖论成立[3]。Axe(l 2012)等认为,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东亚国家可以通过冲销干预,避免出现不可能三角,获得货币政策独立性,但会导致金融部门扭曲;在浮动汇率制度下,通过冲销干预,货币政策不但可实现独立性,也不必以金融部门扭曲为代价。但是,由于中央银行面临大量的冲销成本、外汇储备的估值损失,这导致货币政策独立性必然会受到影响[4]。Klein 和Shambaugh (2013)认为,可采取中间措施以应对挑战,以应对三元悖论的困境,如针对性资本管制、有限的浮动汇率制度。针对性的资本管制或浮动汇率有利于一国实

现货币政策独立性;对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而言,适当浮动幅度的汇率制度可带来更大的货币政策独立性[5]。Goldberg(2013)认为,跨国银行对一国的经济和金融稳定会产生影响,包括掌控货币政策独立性的能力。而且,跨国银行可能较少国际资本流动摩擦,但却强化了三元悖论,导致本国利率与基准国利率共同运动。但货币政策独立性是异质的,与跨国银行的商业模式、该国的投融资是否来源于跨国银行密切相关,而且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决定性因素仍然是汇率制度[6]。Gozek 和Mycielska(2013)认为,像波兰这样资本高度自由流动、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的小型开放经济体,加入欧元区必须以牺牲货币政策独立性为代价[7]。Rey(2015)认为,过去几十年间三元悖论可能存在,但在近几年全球金融周期的环境下,三难选择已演变为两难选择:只有在资本账户管制的情况下,货币政策才可能独立。而且,在国际金融体系中,中心国家的货币政策会影响非中心国家跨国银行的杠杆率、资本流动和信贷增长[8]。

国内不少学者也对三元悖论展开了针对性研究。易纲(2001)基于X+Y+M=2 这一恒等式,三个变量分别为汇率、货币政策和资本流动状态,认为各变量在0 到1 之间存在大量解。例如,在汇率制度选择上,爬行盯住、汇率目标区制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等在理论上成立,在现实中也存在。谢平和张晓朴(2002)总结了我国1994—2002 年不同阶段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冲突,认为三元悖论在中国成立[9]。沈国兵(2002)引入本币国际借债能力变量,将不可能三角模型扩展为四面体假说,并认为前者仅是后者的一个特例。孙华妤(2004)通过对M-F-D模型的分析,认为任何国家在货币金融制度上不是面临三难选择,而是面临只要开放经济,就必然带来货币政策独立性缺失的“开放经济两难选择”,所以汇率制度选择不能以货币政策独立性作为参照标准,而应以

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为依据[10]。黄飞鸣(2009)认为,以美国为核心的“金融资本主义模式”和以美元为核心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制度性缺陷是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根源,建立货币区是弥补制度缺陷较为现实的选择,但其仍不可避免“三元悖论”的困境[11]。黄继炜(2014)构建了测度汇率稳定性、资本项目开放度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三者关系的指数组合,并对东亚国家的三元指数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三元指数”之间并不是平等关系,随着资本项目开放度不断提高,各国的汇率稳定性和货币政策独立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而扩大汇率浮动程度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支持作用较小[12]。王珊珊和黄梅波(2014)在构建三元悖论指数的基础上,检验得到人民币区域化背景下三元悖论在中国成立的结论[13]。

三元悖论是货币政策独立性的理论基石,货币政策作为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许多经济体都试图通过不同的制度安排以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但是,由于三元悖论忽视了现实经济环境,将三元悖论作为长期制度选择的依据,可能难以实现预期目标。

二、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独立性

目前,国外关于货币政策独立性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不同汇率制度下的货币政策独立性。多数学者认为,货币政策独立性与汇率制度密切相关,与固定汇率制度相比,浮动汇率更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独立性。Borensztein(2001)等认为,实施固定汇率制国家的利率水平受到美国利率的影响比浮动汇率制显著。McKinnon(2002)认为东亚国家将美元当作唯一的名义锚,面临着两难选择:保持本国货币稳定和隔绝国际金融动荡对本国的传染。Schamis(2003)、Grabe(l 2003)认为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虽然可能有利于提升宏观经济政策的

公信力,促进经济稳定,但却不能保证货币稳定,且易导致出口导向型国家无法实现持续增长。Lee(2004)认为,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和泰国等国因改用浮动汇率制使其利率调整受美联储利率政策的影响明显下降,而香港地区沿用盯住美元制度,导致货币政策缺乏独立性。Pau(l 2007)基于印度的实践认为,货币政策独立性与汇率制度密切相关,全球化并不会导致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政策丧失独立性[14]。Bogdan 和Iulian(2013)通过对1999 年1 月—2011 年3月欧盟成员国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浮动汇率比固定汇率更能提高货币政策独立性,但中间汇率制度最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独立性[15]。魏曼和刘骞文(2013)对1974—1990 年德国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有效性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德国货币政策只是部分独立的,但却是有效的。这也为货币当局货币政策选择提供参考依据,即应以是否对经济调节有效,是否能促进一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为准绳,不能以是否独立作为判断依据[16]。金雯雯(2014)等基于2000—2010 年77 个国家和地区的面板数据,采用GMM 方法研究汇率制度弹性变化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汇率制度弹性与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显著正相关关系[17]。一些学者认为,在不同汇率制度下,本国利率受国际利率的影响差异不大,即汇率制度对货币政策独立性没有显著性影响。Rose (1994)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汇率波动、货币独立性和资本开放程度之间并没有明显的联系,且缺乏证据表明固定汇率制度、独立货币政策和完全资本流动存在不相容性。Franke(l 2001)等检验了1970—1999年数十个国家不同汇率制度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发现盯住汇率制度未必导致货币政策独立性下降[18]。Hausmann(2001)等认为,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国家对美国利率的敏感度并不低于实施固定汇率制的国家,原因在于汇率变化受本国货币政策目标和资

产负债结构等因素的影响。Fratzscher(2002)、Forssback 和Oxelheim(2006)认为,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在不同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独立性并没有显著差别[19]。

三、货币国际化、资产选择与货币政策独立性

货币政策独立性会因为货币国际化影响居民与非居民的资产选择行为而受到冲击。Hilber(t 1964)、Bergsten(1975)研究表明,美元作为国际货币降低了美联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当美联储提高利率和货币紧缩政策以抑制经济过热时,将引起国外资本流入,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果。Bergstrand 和Bundt(1990)认为,长期上对不同外币(尤其是美元)需求的替代转换显著影响该经济体的货币政策独立性。Frankel(1991)等认为,货币国际化将增加该货币或以该货币计价资产的需求量,且波动幅度较大,这将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的效果产生冲击。Tavlas(1998)认为,在固定汇率制下,非居民需求偏好的反转会引起大规模的资本流动,削弱货币当局控制基础货币的能力;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则会造成汇率的剧烈波动,进而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Otani(2002)认为日元在东亚地区使用范围的扩大,导致日本的货币政策溢出效应明显增加,货币政策效力下降,但其他国家的货币政策却几乎不会对日本产生影响。Dooly 等(2003)认为新兴工业国家为通过承担持有低收益美元资产的风险,力图实现工业部门的规模经济,而且新兴工业国家会不断涌现,持续接棒该模式。但是,即使该假说成立,在接棒过程中,已完成规模化的国家如何处置大量的美元外汇储备,才能实现平稳退出呢?Obstfeld 和Rogoff (2004)、Cline(2005)、Chinn 和Frankel(2005)认为美国经常账户严重逆差的状况无法长期维续,美元的国际地位亦值得怀疑,一旦危机爆发,持有以

美元计价的美国债务的发展中国家将因此承担巨额损失,其货币政策操作也将受到明显影响。

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始从这个角度研究货币政策独立性。2005 年7 月汇改前,主要的研究成果都是从外币(美元为主)对人民币的替代入手。姜波克和李丹心(1998)、范从来和卞志村(2002)认为外币对人民币的替代需求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2005 年7 月汇改后,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学者的研究视角开始转向人民币对外币的反替代。陶士贵(2007)、范从来(2008)、刘亦文(2009)等认为,货币反替代导致国内的货币需求函数发生变化,居民将减持外币资产,增持外币负债,非居民持有的外币将不断流入国内并转化为人民币资产或负债,这将导致国内货币和信贷的结构复杂化,并导致央行发行央票和提高利率都可能促使国外资本流入增加,外汇占款提高,进而影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何国华和袁仕陈(2011)认为,货币替代和反替代会通过多种渠道影响一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货币替代和货币反替代均会影响国内的货币供给,进而降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但货币替代的影响更明显[20]。赵进文和张敬忠(2013)发现,人民币对外币的净替代将影响国内货币供给的独立性,影响的主要渠道是人民币汇率和预期[21]。裘骏峰(2015)认为,国际储备积累引起的货币增发会导致实物和资产价格上涨,降低货币政策独立性。而且,在“不可能三角”中,即使放弃资本自由流动,也并不意味着就能同时拥有汇率稳定和独立货币政策[22]。

四、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问题

(一)我国货币政策有独立性吗?

近十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对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进行检验,并形成明显差

别的两种观点:我国货币政策没有受到影响,仍然保持独立性;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受到明显冲击。和萍(2006)认为,虽然我国没有实施严格的资本管制,但货币政策仍保持了独立性[23]。Cheung(2007)等采用VAR 模型,运用Granger 因果检验实证分析1996 年2月—2006 年4 月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对我国银行间拆借利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美国利率影响国内利率的证据较弱。孙华妤(2007)、范从来和赵永清(2009)均发现我国货币供应量并没有受到美国利率变化的显著影响,这意味着钉住美元汇率并没有导致我国丧失货币政策独立性[24]。王三兴和王永中(2011)认为,我国渐进的资本市场开放战略和外汇储备的持续增加并未导致我国货币政策丧失独立性。但是,不少学者认为,我国融入全球经济的进程中,货币政策并未能保持独立。张曙光和张斌(2007)认为,外汇储备的持续积累导致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面临的货币错配现象更严重,对货币供应和金融市场产生明显冲击,并引致长期性的结构扭曲[25]。朱亚培(2013)认为,外汇占款对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产生了较大干扰,中央银行被动使用一些政策工具进行对冲,但无法对冲的外汇占款仍造成国内流动性过剩,这种过剩流动性既会影响我国经济,同时也是国际金融市场影响我国经济的重要渠道[26]。孙华妤和马跃(2015)发现,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是考察期货币供给增加的长期因素,而中国利率相对美国利率上升则仅在浮动汇率时期是中国货币供给增加的长期因素。这意味着我国可能在人民币盯住美元和人民币对美元浮动期间的过程中丧失一定的独立性。此外,王珊珊和黄梅波(2014)实证检验了三元悖论成立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受到的影响。研究发现:短期内,汇率制度对货币政策独立性影响不显著,而资本账户开放程度的影响是显著的,且资本账户开放程度越高,货币政策越独立;长期内,汇率制度弹性越大,资本

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理论综述

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理论综述 刘国霞 2012-11-29 15:56:21 来源:《区域金融研究》 2012年第6期摘要:目前,货币政策已成为各国货币当局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货币政策的实施离不开相关理论的支撑。西方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研究层出不穷,本文归纳分析了西方关于货币政策渠道方面的主要理论,在研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的现状,得出有利于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几点启示。 货币政策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其是指调节货币供给量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用以达到特定政策目的。从货币当局采取具体措施开始,到货币政策发挥作用,需要一段时间,同样需要具备一个良好关联效应的传导环节。这个传导的基本途径,称之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本文归纳分析了西方关于货币政策方面的主要理论,在研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的现状,试图得出有利于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几点启示。 一、货币政策传导理论的前提—货币非中性(Monetary Non-neutrality) 所有货币政策传导理论研究的前提就是货币非中性,即货币能对真实经济产生影响,这样才有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联动反应,由货币政策工具到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由操作目标到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直到最终目标的实现。早期货币传导机制理论认为货币是中性(Monetary Neutrality)的。从大卫·李嘉图的古典二分法到费雪交易方程式,到后来的魏克赛尔、基德兰德以及普雷斯科特等人都始终坚持货币中性这一理论观点。自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货币非中性的理论以来,后续有托宾、莫迪利安尼、弗里德曼等人对这一思想在不同的分析框架下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所有这些都使货币政策传导理论的研究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文献综述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文献综述 摘要: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出现,极大的拓宽了中央银行政策工具和政策的操作空间,是对传统货币政策的一种极大创新。近年来也出现了很多关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研究文献,本文将在对这些文献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综述,在得出一些结论的同时也提出新形势下仍需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传导渠道;实施效果;新兴市场国家影响分析 一、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产生及其含义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以量化宽松为特点,主要通过在公开市场上购买包括中长期国债等中长期资产的措施向市场注入大量的流动性,以刺激经济发展的货币政策。具体而言,就是中央银行在经济持续低迷、银行信贷量急剧萎缩的情况下,通过大量印制钞票并用于购买国债等方式,直接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的一种货币政策。 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相关文献综述 自2001年日本首次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来,各国的专家和学者们对其做了大量的研究,综合来看,这些研究主要包含以下3个角度: (一)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三条渠道分析 针对这些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如何对实体经济产生作用,通过怎样的传导机制来产生作用,各国学者做了很多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大量的研究结论主要集中在三大渠道:低利率预期引导下的利率传导渠道、投资组合调整传导渠道和与财政政策配合使用形成的财政支出扩张渠道三种。 1、低利率预期引导下的利率传导渠道 在危机期间,增强人们对政策和经济前景的信心是极其重要的,所以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能否起到作用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政策是否具有可信度。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国家都会进行积极的预期管理,通过强化公众预期来提升人们对经济的信心。一般通过发表利率声明、官员公开讲话或者暗示等途径向公众传递一种信息——“只要通缩风险持续存在,或者通货膨胀率显著低于目标,就将维持低利率”。以此引导人们产生低利率水平的预期,从而降低长期利率,以此来影响资产价格,提高人们对经济复苏的信心,来达到刺激消费和投资的目的。 Krugman于1998年就曾在其关于“预期管理”的著作中提出:当名义市场利率将至零时,能够影响私人部门关于未来货币政策的“预期管理”就会变得很重要。并指出即使名义市场利率接近零下界时,中央银行仍然可以通过提高未来通货膨胀率预期的方法来提高现阶段的产出水平。

审计费用文献综述

审计费用研究文献综述 ——影响因素及其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摘要】审计收费一直是审计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对于审计费用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加深监管者对审计市场的了解,也有助于帮助实务界的专家理解审计收费决定因素,为制定市场发展策略提供指导。本文综述了现有文献对审计费用影响因素和审计费用对审计独立性影响的研究,前者包括一般影响因素和在特殊实体中的影响因素。本文最后提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审计费用影响因素审计独立性 一、引言 张继勋,刘立成(2006)把审计费用定义为是审计服务供需双方就审计服务供求所达成的价格,是客户与注册会计师之间重要的经济联系,是审计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第一篇采用实证方法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收费问题的文章是王振林(2000)所写的《审计收费的决定与审计质量——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但他所使用的数据来自证监会的调查问卷而非公开披露的数据,权威性不够。 毛钟红(2008)指出1999年会计师事务所脱钩制,以及2001年证监会发布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6号——支付会计师事务所报酬及其披露》,使我国成为公开披露审计费用的国家之一,同时也使审计费用受到我国学者的普遍关注。姚可(2007)提出审计费用作为委托人与注册会计师之间重要的经济联系,已经被当作研究的主要对象,而非研究的前提。郭晓丽(2009)、孙娜(2009)、刘爱东等人(2009)均认为审计费用已经成为审计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研究审计费用有助于我们了解审计市场的竞争状况,从而制定出利于自身的战略发展方向;同时,也有助于加深政府监管者对审计市场的了解,从而对证券市场和审计师行业实施有效的监管。 国外对这方面的研究始于Simunic(1980),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的领域。而我国的研究始于2000年,虽然起步较晚,但我国学者针对中国国情,也涌现出了许多研究成果。 二、审计费用的影响因素

审计专业文献综述

2008 级 学院:会计学院 专业:审计班级: 08A 学生姓名:谷欣星学号: 2113808A07 完成日期: 2011年8月20日 2011 年 8 月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摘要: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内部管理薄弱、经济效益较差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致使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随着2007年12月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指引》及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制定、实施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近年来,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众多学者作了分析,促进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发表了意见。但是,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进一步研究其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正文:1内部控制的概述 实施内部控制是新时代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及其经营效率的必然要求。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足并获得长远的发展,巩固基础、完善并加强企业内部控制至关重要。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是内部控制机构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内部控制整个体系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1.1内部控制制度的含义 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企业为了达到其预期的经营目标,是资产得以完整、安全,是会计资料能够保持可靠、准确,使会计资料能够保持可靠、准备,使经营方针得以贯彻落实,使企业所有经营活动能够高效、经济而在企业内部开展并且实施一系列的自我评价、约束、控制、规划、调整等措施、手续、方法的总称。内部控制的最终目标是提供企业的经济效益、完善其经营管理。内部控制是伴随着强化经济管理的理念应运而生的,并且经济的发展能够推动其发展并且日益完善。

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

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 一、中央银行独立性概述 中央银行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布通货膨胀率、汇率或货币政策目标以及根据自己的操作决定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时不受政策的干预,在解决中央银行与政府间矛盾时存在公开的和透明的程序,并且中央银行的管理和财务是独立的。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相对的,指中央银行在运用国家赋予的职能,作为一国经济领域的核心领导者自主、连续、不受干扰进行的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等。一个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有利于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从而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二、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 如果一国的中央银行缺乏独立性,其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将存在不一致性。我国至今仍然未能解决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独立性依然偏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中央银行隶属于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相对于国务院而言,只享有一般货币政策事项的决策权,对于年度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等重大货币政策事项只有制定和执行权,但没有最终决策权。而这种最终决策权以及重大与非重大货币事项的确定权都操在国务院手中。所以,我国中央银行难以摆脱政府对货币发行的干预,其货币政策的制定是为了配合国家的经济发展规划和应对金融危机。政府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中央银行作为资金的供应机构,迫使中央银行发行大量货币,使得中央银行的自身经济目标无法实现,缺乏自己的独立性。 其次,我国中央银行从属于财政,成为财政透支的工具,缺乏经济独立性。当财政出现赤字时则向中央银行透支,中央银行对其资金运用缺少可供操作的具体法律保障,其后果将可能导致经济的通货膨胀加剧,使得人民币贬值,削弱消费者的购买能力。 另外,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如国家经济发展计划,配合财政政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等,这使得中央

【文献综述】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文献综述 金融学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1. 西方主要学派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研究 1. 1 凯恩斯学派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研究 凯恩斯(keynes)及凯恩斯学派(keynesian school)对关于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及效果强弱问题总的观点描述如下:(1)货币数量的变动在短期内影响就业,产出和收入等实质经济变量,而在长期内只影响价格。(2)在不同的经济背景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截然不同的。在经济过度繁荣情况下,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的加剧,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则十分明显;如果经济衰退属温和性衰退,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效果也较为明显和可靠;如果经济衰退属严重的衰退,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效果则极为微弱和不可靠。(3)当经济处于衰退时期,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果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社会公众灵活偏好,资本的边际效率,货币的流通速度等因素有关。(4)在经济严重衰退时期,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为有效。(5)在货币政策操作方面,凯恩斯学派主张“相机抉择”论,根据各个时期具体市场情况和经济形势,机动地决定和选择应当采取的货币政策,以避免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1.2 货币主义学派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研究 货币主义学派的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认为,评价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标准不是利率、失业率和价格,而是货币供应量。货币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包括:(1)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保持物价稳定,诸如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等其他目标则应该由市场调节。(2)货币主义学派把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他们将公开市场操作视为惟一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反对准备金率和再贴现政策。(3)货币学派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通过货币实际余额的变动直接影响支出和收入,而不是通过利率间接的影响投资和收入。货币数量的变动短期内影响的是资产价格、真实产出及真实收入水平,长期内影响的是绝对价格水平,名义货币收入等名义值。(4)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更为重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更高。 1.3 古典学派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研究 在卢君生(2010)的《金融危机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中,对古典主义学派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是货币政策无效。因为古典经济学认为长期内货币工资具有弹性,当劳动市场偏离充分就业时,货币工资会发生相应的变动,最终使劳动市场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因此,他们认为货币政策是中性的,对实体经济没有影响。

货币政策文献综述新

-年货币政策文献综述新

————————————————————————————————作者:————————————————————————————————日期:

金融学课程作业——2011~2015年货币政策文献综述 专业:金融学

2011~2015年货币政策文献综述 摘要:该文从货币政策的六个方面入手,分别是: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效果、货币政策有效性以及货币政策独立性。从这五个方面对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且得出了一般性结论:我国的货币政策效果并不理想,政府在实施过程中干扰和阻碍太多。最后根据研究现状指出现有研究的缺陷并提出进一步研究展望。 关键字: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效果、货币政策有效性 一、货币政策目标 李健(2002)认为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分为两个时期,分别是改革前和改革后,改革前货币政策目标是发展经济、稳定物价,改革开放后,尤其是90年代以来,货币政策目标发生变化。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经历了从“发展经济、稳定货币”到“稳定货币,并以此促进经济发展”的转变,中介目标经历了从贷款规模到货币供应量的转变,操作目标经历了从贷款规模基础货币的转变。张淑娟、王晓天(2011)认为货币政策目标规则和工具规则并不排斥,可以混合使用,相互补充。实行规则性的货币政策是我国货币政策框架改革的重要方向,在我国原有的货币政策范式的实施遭遇困难的情况下,探索新的范式,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创造实施新范式的条件,这是我国货币政策发展的重要方向。赵春玲(2007)认为货币政策面对的最大一个难题就是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的问题,对货币政策的多目标约束是“过高要求”,认为我国货币政策无论短期还是长期都应坚持稳定物价的单一目标,为宏观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李念斋(2003)认为货币政策目标是货币政策的核心,货币政策效果如何,表现为货币政策目标是否实现,中国的货币政策应该关注金融市场的稳定。范从来(2007)认为,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不应该包括经济增长目标,但是中国失业问题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决定了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应该涵盖充分就业的目标。 二、货币政策工具

审计师个人特征、事务所特征与审计质量文献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b12566690.html, 审计师个人特征、事务所特征与审计质量文献综述 作者:尹翔毅 来源:《商情》2020年第03期 【摘要】本文从时间和重要性程度两方面入手,结合国内外重要文献,通过对审计师个人特征、事务所特征与审计质量两个维度的文献梳理,为接下来审计质量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审计质量;个人特征;事务所特征 一、审计质量 审计质量具有难以观测和测度的属性,因此必须采用一些替代变量来衡量审计质量。目前国内外对审计质量的衡量有多种方法,主要有重大错报,包括会计重述(Kinney,Palmrose & Scholz,2004;Chin&Chi,2009)、盈余质量,包括非正常应计等(Becker&Defond, 1998;Francis,Maydew&Spark,1999;原红旗,韩维芳,2012;闫焕民,2015)、审计意见(Wong and Li,1999;DeFond,2002;原红旗,李海建,2003;Carey&Roger,2006;Shimin,2010)、财务报告质量(Becker&Defond,1998;原红旗,韩维芳,2012;刘笑霞,李明辉,2012;丁利,李明辉,吕伟,2012;刘启亮,2015)、事务所特征(DeAngelo,1981;Xin Change et al.,2009;Gul,2010)、审计费用(Simunic,1996;O’Sullivan,2000;Engel,Hayes,and Wang,2010)等。 二、审计师个人特征与审计质量 有关签字会计师个人特征与审计质量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性别背景。Ittonen(2013)、Cameran(2016)、Li(2017)的研究发现,女性审计师相比男性审计师能够提供更高的审计质量;但是在审计判断领域,也有学者有不同的观点,认为男性签字会计师比女性签字会计师更有优势(于忠泊,2011),男性签字会计师的审计质量更高(张兆国,2014);还有学者研究操纵性应计的绝对值与审计师性别之间的关系,发现两者之间不存显著相关性(丁利,2012;黄芳琳,2013;闫焕民,2015)。 (二)年龄背景。有研究发现审计师的年龄与审计质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叶琼燕,于忠泊,2011;张兆国,2014),但丁利、李明辉和吕伟(2012)发现签字会计师年龄仅与负向的操纵性应计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中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

中國貨幣政策的自主性:1996~2008(上) 2009-8-20 摘要:本文從兩個方面對中國貨幣政策的自主性進行了檢驗:一是利用Granger因果檢驗分析貨幣數量與外匯儲備是否存在因果關係,從外部衝擊來判斷貨幣政策是否喪失了自主性;二是對物價、貨幣數量和利率做基於VAR的誤差修正模型(VEC)來分析利率變動是否導致貨幣數量同向變動、貨幣數量是否是內生變數,從內部作用機制系統性地來判斷貨幣政策是否喪失了自主性。研究結論顯示:從1996年至2008年,中國的貨幣政策總體上保持了高度的自主性,即使Granger因果檢驗表明自1998年以來外匯儲備變動是貨幣數量M1變動的決定性原因,貨幣政策喪失部分自主性,但VEC模型顯示中國貨幣政策自主性並沒有受到系統性制約。 關鍵字:貨幣政策自主性,匯率制度,外匯儲備,利率 一、引言 在宏觀調控由直接模式轉向間接模式,貨幣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的情況下,市場化和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出現的問題給我國貨幣政策造成了巨大的衝擊。大規模的短期資本湧入、加之巨額貿易順差,使得中國的國際收支雙順差。國際收支非均衡狀態的一個重要後果就是影響中國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干擾中國貨幣政策工具的選擇。而保持和維護貨幣政策的自主性是貨幣政策工具有效運用的前提,因為當經濟遭受衝擊時,具有高度貨幣政策自主性的貨幣當局就可以根據觀測到的宏觀經濟變數,選擇一定的貨幣政策工具組合對經濟施加影響,並根據貨幣政策的效果自主地調整貨幣政策工具。 開放經濟條件中不同匯率制度下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可能存在差異。1994年以來,人民幣實行的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使得人民幣在實際運行中開始固定盯住單一美元,結果導致了2003年以來巨大的升值壓力;直到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開始不再僅僅盯住美元,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形成了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因此本文將主要考察轉型期對應不同匯率制度下中國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得出的基本結論是:從1996年至2008年,中國的貨幣政策保持了高度的自主性,即使Granger因果檢驗表明自1998年以來外匯儲備變動是貨幣數量M1變動的決定性原因,貨幣政策喪失部分自主性,但誤差修正模型顯示中國貨幣政策自主性並沒有受到系統性制約。

货币政策独立性:一个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独立性:一个文献综述

————————————————————————————————作者:————————————————————————————————日期:

货币政策独立性:一个文献综述-金融银行论文 货币政策独立性:一个文献综述 潘再见 (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福建福州350003) 摘要:随着我国逐步推进资本项目开放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国际化,深入探讨货币政策独立性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围绕三元悖论、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独立性、资产选择行为与货币政策独立性、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问题等方面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货币政策独立性的研究成果,并进一步提出该领域的研究发展趋势。 关键词:三元悖论;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制度;资本项目开放;冲销干预 中图分类号:F82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5)09-0011-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5.09.02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济增长进程中的通货膨胀控制:量化宽松、最优通胀率和宏观审慎政策研究”(13BJY16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国经济动态效率检验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研究”(11YJC79063)。 收稿日期:2015-08-03 作者简介:潘再见(1982-),男,福建永春人,金融学博士,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 一、三元悖论视野下的货币政策独立性 货币政策独立性(Monetary Policy Independence)主要是指一国经济

从封闭状态走向开放乃至完全融入世界市场的过程中,本国货币市场利率是否受到资本流入、外汇储备增加和国际市场利率冲击[1],有学者将其定义为货币政策对外自主性[2]。货币政策独立性的理论根基可追溯至米德冲突(Meade,1951),其认为单独使用某项支出调整政策以实现内外均衡,会导致内外均衡目标产生冲突。Mudel(l 1963,1964)和Fleming(1962)构建M-F模型用以分析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政策问题,指出一国在实施固定汇率时,若允许资本自由流动,将导致其不能自主决定货币政策的操作;但若实行资本管制,却会导致货币政策短期内有效,长期无效。Dornbusch(1976)将完美预期假设引入M-F 模型,构建了M-F-D模型。Krugman(1979)基于M-F-D 模型,总结出三元悖论(又称不可能三角),即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以及独立的货币政策三者不可能同时实现,至多实现其中两者。 三元悖论引发了广泛讨论。作为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Obstfeld 和Rogof(f 1995,1996)认为,汇率制度将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经济越开放,通货膨胀的跨国传导越明显。Obstfeld(2005)等从历史的角度探讨各国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汇率制度、资本流动与货币政策独立性的选择,认为三元悖论成立[3]。Axe(l 2012)等认为,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东亚国家可以通过冲销干预,避免出现不可能三角,获得货币政策独立性,但会导致金融部门扭曲;在浮动汇率制度下,通过冲销干预,货币政策不但可实现独立性,也不必以金融部门扭曲为代价。但是,由于中央银行面临大量的冲销成本、外汇储备的估值损失,这导致货币政策独立性必然会受到影响[4]。Klein 和Shambaugh (2013)认为,可采取中间措施以应对挑战,以应对三元悖论的困境,如针对性资本管制、有限的浮动汇率制度。针对性的资本管制或浮动汇率有利于一国实

浅论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浅论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文献综述 我国的内部审计制度建立于八十年代。当时是改革开放的初期,处于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的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的内部审计制度有不少行政色彩。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随着一些法规准则的出现,我国内部审计工作逐渐规范化、常态化,可以说我国内部审计在理论层面己经比较成熟,但存在的问题仍然很突出。内部审计理念和实际中的工作水平发展很不均衡。然而经过相关失败的案例可以发现,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是有效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石之一。鉴于此,文章以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为研究视点,这对于加强内部审计建设,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外研究现状 Schneider和Wilner(1990)的研究表明无论是内部审计还是外部审计都能起到提高财务报表质量的作用,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在这方面起到的作用没有差异。 Wallace和Kreutzfeldt(1991)从公司的接受监管严密的高低、资产规模大小、审计委员会存在与否以及公司地域分散性等多个方面,对美国将近三百家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进行了分析考察。他们的研究发现,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的公司通常规模比较大,所处竞争环境更为激烈,受到的监管也更为严格。这些公司在财务状况方面的表现比较优秀。

Gordon等(1992)认为有较高独立性的内部审计,可以改善控制环境、减少公司财务报告的误差,最终提高公司的盈余质量。 Gilmour(1998)认为,对于内部审计而言,只有做到以下几点才有可能胜任工作,取得满意的工作结果:在审计工作中保持必要的独立性;审计执行人员应该有较高的专业修养;及时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使用不同的审计方法;经常和高层进行沟通交流。他认为,当公司的高管层把内部审计看作能够对公司的控制系统进行改善的资源时,并且与审计师的沟通较多,更有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进行。Gilmour 关注的是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人员胜任工作的能力和工作过程中的灵活性。 Stephen(2000)指出,公司的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认同至关重要,如果公司管理层认为内部审计部门的存在不能给公司带来价值的增加,那么内部审计部门就很难正常发挥作用,甚至其自身能否存在也会成为问题。与之类似,Raghunandan等(2001)指出如果内部审计想在公司有效发挥作用,那么内部审计和高管层的关系非常重要。 James(2003)使用调查问卷的方法来检验内审机构在不同的隶属模式下,会计信息使用者对内部审计能够降低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功能的看法是否会有差异。这项研究发现,会计信息使用者认为在内审机构向审计委员会报告的情况下,会比向公司的高管层汇报更可能发现和指出会计信息中的不实成分。他的研究结果还显示,如果内部审计机构对审计委员会负责,无论内部审计工作外包给独立的第三方还是由公司内部的专门人员来执行,都不会对其工作的效果产生影响。

审计需求理论文献综述

审计需求理论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加快,审计的地位也在不断地加强。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商品形式同样具有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对于研究审计需求的理论也越来越多,我从审计需求的作用,产生审计需求的原因,审计需求的变化,审计需求与审计独立性,审计需求的不足及改进,和审计的新需求这六个方面对审计需求进行文献综述。 一、审计需求的作用 潘克勤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发表的《公司内部治理、外部审计需求与财务报告质量》一文中指出审计需求的理论解释有信号传递、降低代理成本、保险功能,等等。信号传递理论认为,由于内外信息不对称及市场评价的重要性,优质公司或内部治理较好的公司会聘请具有品牌声誉的审计师来传递信息,使得市场不低估企业价值; 降低代理成本理论认为,内部治理越好的公司外部审计需求越低,因 为内部治理已经解决了对管理层或大股东的监督;保险理论认为,独 立审计的作用在于让审计师分担风险,如果被审计公司出现财务舞弊,损害了相关方面利益,则在审计失败情况下审计师要承担部分民事赔偿责任。信号传递理论是建立在市场有效基础上的,中国证券市场评价效率较低,公司向市场传递内部信息的动机不足;保险理论是建立 在独立审计民事责任相关法律规定和实施机制健全的基础上的,目前我国尚不具备该条件。所以,降低代理成本需求或监督需求是中国上市公司独立审计需求的最合理解释。再者,大型审计师一般会索取品牌溢价,如果信号传递动机不足,聘请大型审计师并为之支付品牌溢

价就是一种不经济的支出。 单吉荣在审计广角中发表的《强制性审计需求与审计质量研究》一文中指出强制性审计需求有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他认为由于我国正处于特殊的经济时期,市场失灵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当市场失灵时通常会寻求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干预,其实国家干预在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是广泛存在的,政府干预可以推动审计业务的发展,同样,政府干预也可以促进审计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消除管理层压力对审计质量的不利影响;有利于消除非审计服务对审计质量的不利影响;有利于消除市场集中度对审计质量的不利影响;有利于消除审计费用对审计质量的不利影响;强制性审计需求与自愿性审计需求并不冲突,强制性需求同样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审计质量。从我国目前状况来看,自愿性审计需求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因素又受到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制约,直接从自愿性审计需求角度来提高审计质量,还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影响我国审计质量的原因还在于被审计单位与注册会计师的共谋行为,而政府参与审计活动可以通过一定手段有限避免这种共谋行为,因此可以说来自于政府的强制性审计需求对提高审计质量是有效的。 《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问题研究》课题组在会计研究中发表的一篇题为《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与审计质量问题研究———供给与需求的视角》从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方面分析了审计需求的作用。需求环境是指影响审计服务需求数量和质量的环境因素。需求环境可分为微观的公司环境以及宏观的政府与公众期望环境。公司环境直接影响审

货币政策理论综述

货币政策理论发展综述 胡海1302305003 摘要:上世纪30年代,以凯恩斯发表《通论》为标志,现代意义的货币政策诞生了。五、六十年代,在凯恩斯提出的货币政策理论的基础上,经过现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继承发展及其与货币学派的激烈论战,货币政策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并形成了完整的现代货币政策理论体系。七八十年代,货币政策理论研究的重点集中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货币政策规范的优劣和改进方面。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各派经济理论的相互融合,如何做到“单一规则”和“相机抉择”的最佳结合成为货币政策理论研究的重点。研究的一般结论是提高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 关键词:货币政策理论综述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数量和货币价格,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各种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货币政策理论是关于货币政策的目标、操作工具、中介指标、作用、传导机制、操作规则以及有效性等方面的理论,是宏观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是各种货币理论。 1 金本位制及其以前货币政策理论的研究情况 1.1金本位制以前货币政策理论的研究情况 “通货论争”。 通货主义者认为,发行银行券必须有十足的黄金做准备,银行券对黄金贴水的原因在于发行数量过多和停止兑现。 银行主义者认为,银行券是在商业票据的基础上发行的,是社会所需要的,不兑现也不会过多;银行券的发行不一定有十足的黄金准备,也不必在银行券和金准备之间保持一个固定的比例。 1.2金本位时期经济理论和货币理论发展对货币政策理论的研究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经济理论方面,这一时期的主导经济理论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后来被称为传统经济学)。 在货币理论方面,一方面,萨伊的货币面纱论受到人们的信奉和推崇,其核心思想是“货币是中性的”,认为货币仅仅是实体经济的一层“面纱”,它完全不影响实际的变量:投资、产出、就业。另一方面,威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理论,第一次从理论上向处于主导地位的货币面纱论提出挑战。 在货币政策理论方面研究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威克塞尔在累积过程理论中关于调整货币供应量可以影响实体经济运行的理论。二是“休谟机制”及对休谟机制的批判。 2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货币政策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 2.1历史背景和理论背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既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理论,也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货币政

浅谈大数据背景下内部审计文献综述

浅谈大数据背景下内部审计文献综述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浅谈大数据背景下内部审计文献综述,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内部审计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大数据背景下内部审计的定义相比传统内部审计得到了延伸,并且大数据对于内部审计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变革。通过分析大数据对内部审计产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提出国家政策;公司管理;审计人员素质等方面的措施。 关键词:大数据;内部审计 一、引言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出现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变革。随着会计行业信息化的出现,传统的内部审计已无法满足信息化的要求,大数据内部审计应运而生。2008年制定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8号———信息系统审计》对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做出了具体规范,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及大数据一词并强调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对我国的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表明大数据内部审计是适应时代要求的最新产物。 二、内部审计新理念

在大数据背景下,传统内部审计的定义已无法适应大数据的复杂环境,内部审计定义需要创新,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大数据环境下的内部审计新理念进行了总结。国外对于信息化审计研究较早,对于信息化审计的定义国外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美国Annbarry教授(1989)曾预测未来审计工作的重心将转变为对数据库的审计。日本通产省情报协会(1995)从信息化审计的过程出发,认为信息化审计就是在审计过程中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全面的评估。可见国外学者对于审计信息化已形成了系统性的理论研究。国内学者对于信息化审计的研究进行的较晚,并且尚处于初级阶段。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认为内部审计具有评价并改善风险水平、控制并治理审计过程的作用。大数据背景下,我国学者发展了内部审计理念,不仅拓宽了内部审计的覆盖范围,同时也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汤靖(2016)提出大数据内部审计是新时期审计事业发展的方向,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规章为准绳,并且能够推动组织架构、盈利模式、管理流程方面的变革。在内部审计工作内容方面,刘荣(2015)认为大数据内部审计是对数字、文字、视频、音频等一切有用信息进行的全面审计。李若文(2016)认为内部审计工作以数据信息为核心,同时以数据的流向为关注点,对相互关联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挖掘有效的审计信息。

关于绩效审计含义和目标的文献综述

关于绩效审计含义和目标的文献综述 【摘要】从世界审计历史看,绩效审计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在20世纪70至80年代得到较快发展,20世纪90年代完成了传统财务审计向绩效审计为中心的转变。绩效审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均衡性。总体来看,实施绩效审计较早的国家和地区,一般处于世界经济领先领域,比如北美的加拿大、美国,西欧的英国和北欧的瑞典等。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对绩效审计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实践,还总结出一些相对成熟的绩效审计方法和规律。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审计制度建立后不久,我国审计理论界就开始探讨经济效益审计(或称绩效审计)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研究,80年代后期开始承包经营责任制审计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后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转换经营机制审计研究。2000年加入WTO以后,审计界开始思考:中国如何开展绩效审计,如何与国际接轨,并如何付诸实践。直到21世纪初的效益审计研究,也即开始了绩效审计研究。我国的绩效审计因为包含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内容,与英美等国的那种纯粹独立类型的绩效审计存在一定一定区别,却接近于加拿大的综合型绩效审计。我国专家学者们借鉴了国外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作了大量的探讨和分析,创新性地引导了政府绩效审计在我国的开展。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认可的理论体系,也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实务操作指南,只是经验上总结和创新。本文在两个方面对政府绩效审计进行了文献综述,对其含义和目标进行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绩效审计含义目标

一、政府绩效审计含义 (一)国外绩效审计含义 “绩效审计”这一概念首见于1948年3月阿瑟?肯特在美国《内部审计师》杂志上发表的“经营审计”一文。1953年公布的《英国国家审计法》对绩效审计的定义为:“检查某一组织为履行其职能而使用所掌握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情况”。 1986年第12届国际会议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发表的《关于绩效审计、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一文中,将绩效审计定义为:“除了合规性审计,还有另一类型的审计,它涉及对公营部门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这就是绩效审计”。 1994年,美国会计总署修订的《政府的机构、计划项目、活动和职责的审计准则》认为:“绩效审计就是客观地、系统地检查证据,以实现对政府组织、项目、活动和功能进行独立地评价的目标,以便为改善公共责任性,为采用纠正措施的有关各方进行决策以便实施监督提供信息”。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认为,“绩效审计的目标是向用户提供独立的业绩信息和系统的认定保证”。 (二)我国绩效审计含义 我国学者大都将政府审计机关从事的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非财务审计称为“绩效审计”,对企业进行的非财务审计称为“经济效益审计”或者“效益审计”,而民间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部门从事的非财务审计称为“经营审计”、“管理审计”或“经济效益审计”。 王光远在《管理审计理论》(1996)一书中指出:管理审计是评判受托人对受托管理责任履行情况的审计,其目的在于建立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互

讨论:讨论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参考答案) 2

中央银行第一次任务解题思路及参考答案 讨论主题:讨论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 考核目的:通过小组讨论、互相提问、教师点评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对在经济开放环境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独立性问题的认识,了解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和经济全球化对货币政策作用机制的影响。 要求: ①由辅导教师或班主任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组5~10人),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组织小组讨论和资料整理,形成本小组的观点。 ②组织网上讨论:由小组代表将本小组的观点传到网上,向其他小组提问,并解答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 ③教师对每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 ④以小组为单位评分。 时间:学完第一篇的内容后做本次作业。 解题思路: ①认真阅读教材第2-4章有关内容; ②从加入世贸组织、国际收支平衡、汇率制度、货币政策传导途径、货币替代等方面入手; ③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 ④了解加强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内容和途径; ⑤可参考《中央银行通论学习指导》第四章参考资料中《金融开放与货币政策独立性》一文。参考答案: 1.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与政府的关系的具体形态,而这种关系自中央银行制度产生依赖,实际上即已存在。中央银行不能完全独立于政府之外,不受政府约束,或凌驾于政府机构之上,而应在政府的监督和国家总体经济政策指导之下,独立的制定、执行货币政策,这就是当代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 所谓相对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1)经济发展目标是中央银行活动的基本点;(2)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要符合金融活动的规律。 2.考虑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资本所有权,从二战以来,资本逐渐走向完全归政府所有的趋势,即使资本归属私股的中央银行,股东也无任何权利干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和业务经营,无权施加任何影响。(2)中央银行总裁与理事的任命、任期及职权,一般有政府部门或议会提名,由国家元首任命,任期与政府任期接近。(3)法律赋予中央银行的职责,多数赋予中央银行法定职责,明确在制定或执行货币政策上,中央银行有相对独立性。(4)中央银行与政府的隶属关系,一般法律会明确央行与政府的关系。(5)理事会中的政府代表,各国实践不同,认识也不相同。政府代表的存在与否会影响央行的独立性。 3.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考虑央行独立性对货币政策执行的影响:(1)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角度看,保持央行独立性有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控制力,增加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并提高货币政策工具的效率;同时,加入世贸组织,会加强对货币政策的外在约束;(2)从汇率制度角度看,独立的货币政策、固定汇率和资本自由流动,三者之中只能取其二,不可三者皆得。这在经济上叫做“三元悖论”。保持央行独立性会增加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汇率市场化的压力下,进一步提高货币的供给,保证市场的流动性。同时提高汇率制度的浮动性。(3)从货币替代的角度看,货币替代现象存在于我国,并明显加剧,需要央行的独立性保证货币需求的充足。(4)从货币政策传导角度看,央行的独立性,保证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简化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程序,缩短货币政策时滞,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如果央行相对独立,则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必定更加及时、

“新共识”宏观经济学货币政策理论述评

李芳、唐文进:“新共识”宏观经济学货币政策理论述评 “新共识”宏观经济学货币政策理论述评 李芳 唐文进* 摘 要:“新共识”宏观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本世纪以来出现大量经典文献并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新共识”宏观经济模型中,货币存量不起作用,但货币政策在“新共识”中被赋予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通货膨胀对经济效率和增长具有破坏性作用,而货币政策可以决定通货膨胀。“新共识”宏观经济学中的货币政策采用盯住通货膨胀的方式,通过调节利率将通货膨胀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利率可以通过利率渠道、财富效应渠道、汇率渠道、货币渠道、窄的信贷渠道和宽的信贷渠道六个渠道对经济产生影响,以实现它的最终目标。“新共识”宏观经济学与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和20世纪80年代的新凯恩斯主义有很大的不同,在某些政策主张上甚至“恢复”了货币主义。 关键词:“新共识”宏观经济学;货币政策理论 “新共识”宏观经济学(“New Consensus” Macroeconomics )是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本世纪以来出现大量经典文献并得到进一步发展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思想的“新共识”,它源于新凯恩斯主义但却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凯恩斯主义。在“新共识”宏观经济学中,财政政策的作用下降,货币政策的作用提升,货币政策的重点是盯住通货膨胀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利率,这样的政策主张也被称作宏观经济政策的“新共识”。 一、“新共识”宏观经济模型 “新共识”宏观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主要包括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普林斯顿大学的本〃伯南克(Ben Bernanke )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委员劳伦斯·梅耶(Laurence Meyer ),英国剑桥大学的Philip Arestis 和丽兹大学(University of Leeds )的Malcolm Sawyer ,同时也包括西班牙Pompe u Fabra 大学(Universitat Pompeu Fabra )的R. Clarida ,J. Gali 和美国纽约大学的M. Gertler 以及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Mellon University )的B. T. McCallum 等。“新共识”宏观经济学中关键的理论基础可以用由三个方程组成的模型表示如下: (1)()()()[]11312110s p E R a Y E a Y a a Y t t t g t g t g t +--++=++- (2)()()()1..32213121=++++=+-b b t s s p E b p b Y b p t t t g t t (3)()()132111--++-+++=t T t g t t t e t R c p p c Y c p E r R 其中,Y g 是产出缺口,R 是名义利率,p 是通胀率,p T 是目标通胀率,r e 是均衡的实际利率,即当方程(2)中的产出缺口为0、通货膨胀率为常数时的利率,s i (i=1,2)代表随机冲击。方程(3)不包含随机冲击,表示没有随机错误的货币政策运行。方程中需求和供给冲击通过产出缺口(潜在产出)和Philips 曲线中的随机冲击两条路径被包含在其中。三个方程中有三个未知数:产出,利率和通货膨胀。 方程(1)是总需求方程,其中产出缺口由过去的产出缺口、预期的产出缺口和实际利率决定。 * 李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华金融保险学院讲师,在读经济学博士;唐文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华金融保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货币理论与政策、金融市场与投资,兴趣集中在消费视角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突发事件等两大领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