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城关中心小学郭军

【内容提要】解决问题在低年级数学教学阶段是一个重点,只有从低年级抓起,才能为学生以后学习好解决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数学教学实际活动中的重难点,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只有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学生才能真正的理解与掌握。

【关键词】审题阅读弄清分析掌握兴趣深化

低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是整个小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基础,学生在这个学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学习。因此,必须从基础抓起,关注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认真审题,培养阅读能力,帮学生弄清题意

数学家笛卡儿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他还形象地比喻说:“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会象瞎子一样盲目地摸索。”在平时的教学中,一些学生经常因看不懂题目而无法解题,而当老师讲清题目意思之后,他们又能很快解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我认为不仅仅是粗心或是没理解题意而造成的,很多时候是由于学生不能读懂题意而造成的错误。因此,培养学生认真读题、审题,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新课改之后的新教材,由纯文字“应用题”转化为图文结合的“解决问题”;由条件、问题具备转化为需学生从图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在问题的提出上,由教材直接提出问题转化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能在众多提供的材料中,准确地获得文字所表达的意义,逐字逐句去读,并把获得的意义用恰当的数学语言进行概括,抓住重点词语,弄清已知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从教学经验来看,低年级学生解决应用题的第一障碍是文字障碍。会读其字,不解其意。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熟读题目,找出重点词句说说、读读、议议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意思,或采用转译的方法进行理解。如:一个足球50元,一个排球40元,一个篮球60元;(1)篮球比足球贵多少钱?(2)排球比篮球便宜多少钱?“贵、便宜”这两个词学生较难理解。因此要求学生多读几遍后,采用换词法读读后交流、比较体会。如:把“贵”换成“多”,把“便宜”换成“少”再读,小组讨论、比较题意是否改变。接着用更具体的数学语言60比50多多少?40比60少多少?表示出来,最后转译为数学算式,这道题就解决了。又如:树上有一群小鸟,飞走了8只,现在树上还有9只,原来树上有几只小鸟?教学时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原来”进行讨论、交流,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理解。

二、提高学生正确分析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是指应用题中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只有搞清楚数量关系才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恰当的选择算法,把数学问题

转化成数学式子,通过计算进行解答。因此,低年级教学中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实际上是四则运算的算理与结构。所以从应用题教学的一开始就要着重抓好分析数量关系这一环。为此,首先要重视教学中的分析与说理。这是因为不仅要通过数量关系的分析找出解答的计算过程,同时计算过程本身也反映了解题的算理。所以要重视教给学生联系运算意义,把应用题中叙述的情节语言转换成数学运算,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叙述。对每一道题的算法,教师都要认真说理,也要让学生去说理,使学生能够将数量关系从应用题的情节中抽象出来纳入到已有的概念中去。例如在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时,通过画线段图分析谁多谁少,使学生明确:甲数比乙数多,那么甲数就包括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和乙数同样多,另一部分是比乙数多的部分,从甲数里去掉和乙数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比乙数多的部分,所以用减法计算。这样教学使学生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比较清楚,掌握了一类问题的分析思路,从而避免小学生仅仅依靠对题中某些词语的臆断或盲目尝试来选择算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又初步发展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为今后解更复杂的应用题打下基础。其次要重视简单应用题基本结构的教学。使学生明确简单应用题由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缺少条件要补条件,缺少问题要补问题才能构成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同时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教学时可以进行提问题,填条件的练习。通过训练,使学生看到相关联的两个条件能提出问题,看到一个问题一个条件就能意识到还要补充什么条件。这一训练还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认识,也为今后教学复合应用题提出中间问题做准备。

三、掌握基本结构,方法正确,促进思维发展

简单应用题是由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的,在教学中渗透基本的三量关系。读到前面的两个条件,联想问题是什么;题目给出一个条件和一个问题,那么求的是一个什么条件。这样思路清晰就不会出现问非所答现象。

1、做题时,充分利用题目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出两道题的相同点与不

同点,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如上面求相差数的例子:

①小雪得12朵红花,小磊得8朵红花,小雪比小磊多多少朵红花?

②小雪得12朵红花,小磊得8朵红花,小磊比小雪少多少朵红花?

先引导学生通过题目观察、比较出:两题中有两个条件是相同的,即小雪得12朵红花,小磊得8朵红花,问题不同。再让学生结合直观图,观察两题有何相同与异同的地方:①题和②题里的两个条件是一样的;①题里的问题是小雪比小磊多多少朵红花?在②题里变成了小磊比小雪少多少朵红花?把两个人的名字前后调换了位置,谁多谁少没变,只是说法上变了,求小磊比小雪少多少朵红花?也就是求小雪比小磊多多少朵红花?因此,解答方法是一样。最后再从结构比较两题:从条件看,都是已知小雪得12朵红花,小磊得8朵红花,题①是求小雪比小磊多多少朵红花,要从小雪红花里去掉与小磊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小雪比小磊多的部分,即“12-8 =4(朵)”。题②是求小磊比小雪少多少朵红花,也要从小雪红花里去掉与小磊同样多的部分,就是小磊比小雪少的朵数,即“12-8 =4(朵)”。这样的观察、比较,使学生对两类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更加明确,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2、还要通过给不完整的题目补条件、补问题,使其成为一道完整的应用题。补条件、补问题的练习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初步培养学生从条件出发来考虑问题和从问题出发来考虑条件的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例如:花园里有18只蝴蝶,9只蜻蜓,?

要求学生根据条件分析数量关系,补充问题。

又如:,白兔有6只,,白兔和黑兔一共有几只?

这题缺少什么条件,要求白兔和黑兔一共有几只,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白兔的只数已知道了,必须补上黑兔的只数。

这种由问题想条件的过程是分析过程。我们经常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由条件补出问题,由问题补出条件,不仅使学生对应用题的结构有了明确的认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四、结合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第一步。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对于学习者来说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往往更贴近自身的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能激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例如在讲授《乘加乘减实际问题》时,我结合了学校开展的“多读书,读好书”的活动,以此为切入点,设计了李丽喜欢读书并购书这样一个情境,出示图片(3本《童话》书每本6元、1本《动物世界》书8元)让学生观察,说一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这个情景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比较感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培养了学生运用已知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图片、对话、活动等多种形式,把数学知识融于学生喜爱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激起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欲望,并且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引导学生动脑思考,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促使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 这样的教学,问题从现实生活中引出,让学生自己体会了利用图解分析数学问题;让学生自己感悟到通过说题意理解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让学生自己讨论得出解决数学问题的多样性;应用让学生自己经历了提出问题、深化数学问题的过程,充分调动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愿意学数学,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和成功. 在转变学习方式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意识.

五、巧用图解分析数学问题

“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富于趣味、可读性强,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是现行小学低年级数学课本的特色之一,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挥课本中插图的教育功能,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大家思考的问题. 对于低年级的数学教学我们为了分析题意用到的图解主要有实物图和线段图. 虽然实物图和线段图都有同样的直观性,但是线段图毕竟比实物图高一个层次. 因此在一年级主要用实物图,到了二年级就开始采用线段图了. 从思维学的角度来分析,小学数学中的演示具有形象直观的特征,常常可以作为思维的支撑点,使抽象的研究对象形象化、具体化,便于认识隐蔽在事物深层的本质和规律. 因此,用图解策略探索解题方法,总是和形象思维结合在一块,从题目的实际出发,通过联想、想象和猜想,构造出便于沟通题目内部联系的实物图和线段图.

线段图是小学数学解题常用的辅助工具. 运用线段图分解应用题的条件、问题和数量关系,提示解题思路和方法. 如例题:扫地的有7人,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2倍,我们把7作为一段线段,那么7的2倍就是两段线段. 在分析题目时运用了线段图. 通过画线段图,学生能更好地理解题意,就会使复杂的条件

简单化、隐蔽的关系明朗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使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

从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出,运用图解策略解题,最根本的是要根据题目的特点,构造一个便于表达题中数量关系的图. 这样有助于简化推理和计算过程,启迪解题思路,从数和形的结合上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六、提出问题去深化数学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发现、提出问题,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性认识,并让学生能更科学快捷地解决数学问题.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提问题的人,往往是积极思考,富有创造力的人. 因为解决问题仅仅是一个数学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和想象能力,标志着科学的进步.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引导学生为铺”的思想,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数学能力,并发展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做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

【本文档内容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们将会做得更好】

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会努力把内容做得更好!

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数感培养的实践研究-最新教育资料

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数感培养的实践研究 数学新课标在“双基”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两项,其中之一就是“基本思想”,获得数学基本思想是小学数学学习的严重目标。此外,新课标中也提出了10个核心概念,虽然比较抽象,并不是详尽的学习内容和方法,但却是至关严重的数学基本思想的体现。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最应该培养的数学素养,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严重方面,也是数学课程的目标点。 “数感”是人对于数字、数量等的一种感觉、直觉,或者说一种能力、素养。新课标中的解释:“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目标中也明确指出了要发展学生的数感。所以,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数感的培养是基础也是重点。 一、现状分析,在观念上重视数感 有这样一道题:“45个皮球装在盒子里,每盒装6个。可以装几盒,还剩几个?全部装入盒中,至少需要几个盒子?”对于问题一,学生很简易得出:装7盒,剩下3个。但是问题二,很多学生的答案是至少需要7个。这种题型学生经常出错,难道学生计算没过关吗?并不是。他们缺少的是一种将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的思想,缺少的是一定的数感。另外,对于估算,二年级的学生就开始接触,但是学生掌握的情况确是不如人意的。一方面,学生已经习惯了笔算,忽略了估算。另一方面,学生没有体会到估算的作用,练习又少,所以估算也就只是“走个过场了”。 反思平时的教学,让我们不得不直面低年级学生数感缺乏、发展较慢的问题。一方面,数感相对比较抽象,让人觉得无从下手,培养数感的练习也没有得到有用的利用;另一方面,由于老旧应试思想的残留,觉得低年级的学生只要认识数、会读数写数、会计算就可以了,所以没有引起老师的足够重视。这些原因都导致了低年级学生缺乏一定的数感。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先从观念上重视它,其次,要认真挖掘教材,做到教学和生活充分联系,在课堂上充分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结合教学,在方法上培养数感

一年级计算能力的培养论文

小学一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马海平 海原县李旺镇中心小学 摘要:小学学生计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成长。本文从调动积极性、明确目标、讲清道理、培养思维、巩固训练等五方面加以阐释,重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计算、数学教学。 引言:在一年级教育阶段,计算能力培养教学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并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因此,计算能力培养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成为现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任教一年级的我来说,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调动积极性是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能力培养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辅助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简便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卡片、小黑板视算,

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二、明确目标是方向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计算教学上要求达到“熟练”、“比较熟练”、“会”三个层次,具体地说,就是根据每一部分在实际生活中所占的地位、作用区别对待。在一年级整个数学教学阶段,主要是对以下知识进行系统学习:一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进位和不进位加减法,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和不进位加减法。这些基础和核心知识是计算能力教学的重要阶段,必须过好计算关,也要求学生达到“熟练”。 要过好计算关,首要的是保证计算的正确,这是核心。如果计算错了,其它就没有意义了。但如果只计算正确,不要求合理、灵活,同样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如:20以内的加减法,比较合理的算法是凑十法和看加算减法,有的则靠摆学具或掰手指、逐一数数做加减法,计算结果都正确,但后者显然达不到要求。又如: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中,有各种计算方法,可以从低位算起,也可以从高位算起,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具体分析,灵活运用。一年级学生接触了“两个数相加,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凑十法”、“破十法”、“看加算减法”这一些运算定律,学生学习后如果不会运用,即使计算正确,也达不到教学要求。因此,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明确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计算能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确,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实现有效的学习,自主学习是基础。数学教学要努力实现先学后教,真正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施教,积极鼓励学生自主确定教学内容,自主选择教学方法,自主设计评价方式,真正地促进孩子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念,确立主体地位;创设情境,实施愉快教学;教给方法,重视培养能力;课后延伸,养成良好习惯等。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良机,把数学教学的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一、更新教学观念,确立主体地位。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学习过程应始终以人为本,应坚信学习者可以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最终达到自我实现。”这就明显地告诉我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不应成为一句空话,或是贴在墙上不起眼的标语。首先,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明确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而确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转变学生是“收音机”、“容器”、“观众”或配合教师演“教案剧”的配角的传统观念。“教”完全是为了“学”,“教”要服从于“学”,学生才能成为真正的主角、主人。其次,要克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三多”(即教师讲得多、问得多、控制限制得多)和“三少”(即学生读得少、练得少、自主探究得少)的弊病。最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成为传播文化科学知识的艺术家,也应该成为传递治学方法、让学生成为真正主人的艺术家。因此,教师应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让自己的“启”达到学生的“发”,让学生在知识的内在联系上,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思考、理解、

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

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 谭燕萍 摘要: 本文激发学生兴趣组织多样化的练习、加强持之以恒地训练、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等几方面的措施和方法入手,就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做了阐述。 关键字:低年级计算能力口算学习习惯 作为数学基础的计算能力,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独立计算能力越来越被师生所忽视。在二年级数学教材学习的表内乘除法和一年级学习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千以内的加减法,计算占了教材的大部分内容。从每次单元测试试卷来看,有关计算的分数所占的比例很大(约80%),而学生计算失分率却非常高,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无疑给学生的学习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碍。而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低年级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数学大纲中明确提出,要使学生能“正确、迅速、灵活、合理”地进行计算。 小学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 主要表现在计算得是否正确、迅速和灵活, 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又快、又对、又巧”。根据平时听课得到的启示及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 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谓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是注意不稳定、不持久、无意注意起主要作用,且好奇好动好胜。计算枯燥乏味,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是尤其重要的。教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

想学”。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因此,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事物的感知来理解算理。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好胜心强的这一心理特点,采用多种训练形式代替以往单一练习的形式。例如:用游戏、比赛等方式训练;开火车、抢答、闯关卡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课堂中还可以穿插一些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人或事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学习7的乘法口诀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很快记住乘法口诀,我讲了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孙悟空在炼丹炉中七七四十九天,炼成火眼金睛,取经的路上,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金箍棒就打妖怪。这样一段话后,学生对其中的两句乘法口诀就很容易记住了,而且印象深刻,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以口算为重心,加强练习和基本技能训练,是形成计算能力的关键。 计算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练习, 离不开基本技能的训练。只讲不练或讲多练少, 都会影响计算能力的提高。重视口算训练, 培养计算技能。教学实践表明,一名学生的计算正确率的高低,与他口算能力的强弱是成正比例的。口算是笔算的基础, 是低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 低年级学生过好了口算关, 对往后的计算教学大有裨益。所以, 教师应注意加强口算训练, 培养学生熟练的计算技能。 (一)首先要求我们教育学生养成严格认真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克服马虎出错的坏毛病。 小学生计算时常出差错,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马虎”造成的。这也是教师感到比较棘手的一个问题。因此, 在教学中要注意教育学生养成认真学习的习惯。教师能经常结合教学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家、英雄人物刻苦钻研, 一丝不苟, 认真学习的故事。也可举一些实例, 说明计算马虎会给人民的生活和社会主义建设造成很大的危害, 从正反两个方面教育学生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要严格要求学生, 凡做错的题都应要求学生重做。还要采取一些办法训练学生的注意力, 要提醒学生做好检查、验算工作。在练习时, 虽然练习的重点是某一种计算法则, 但教师也应

《小学生数感培养的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年立项课题 《小学生数感培养的研究》 实施方案 ====小学 一、背景与现状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标准》的六个核心内容: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 《标准》第一次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提了出来,可见,理解数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一个值得思考和重视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学生能够进行精确地计算,但没有建立起一定的数感。如: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向学生出示一张大约100人的全校教师的合影,让学生估计照片上有多少人。有学生回答大约有1000人,也有学生认为大约有50人、500人等,学生估计的结果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呢?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建立良好的数感,不知道100这个数意味着多少。又如,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常常闹出“课桌高7米”、“一小孩体重200千克”、“一操场的面积有100平方米”之类的笑话,试想一个小学毕业生,学习了很多的数学知识,不能在需要的时候用数学的方式解释某些现象,这样缺失数学素养的学生是我们所期望的吗?这种数学基础教育能说是成功的

吗?为此说明我们必须加强学生数感的培养与研究。 二、问题的提出 音乐有“乐感”,语文有“语感”,数学也有“数感”。学习生活中人们离不开与数打交道,而且也会有意识地将一些现象自动与数量建立联系,例如路有多长,用时几分?市场买东西,需要准备多大的环保袋?能不能装下,能不能装满?以上种种就是数感在起作用。所谓数感是指: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情景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答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并估计运算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是人的一种基本的的素养,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 新一轮课程改革十多年来,小学数学教学经历了一次巨大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洗礼,数学教学焕发着充沛的活力。但我们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发现: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策略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变,学生良好的数感并未根本形成。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小学生数感培养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试图开拓一条小学生良好数感形成的发展之路。 1、现代数学教育应对时代挑战的需要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

一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电子教案

一年级学生计算能力 的培养

一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小学一年级无论什么课程都是基础,一年级所学的知识,就好比工程师起一座高楼,预先一定要将基脚打牢。数学这门重要学科,要想打好基础,就必须在一年级夯实地抓好计算教学,一年级计算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因此,计算能力的培养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成为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总结自己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调动学生积极性是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能力培养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中学”,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辅助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简便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算得快的目的。 探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可以让学生多进行一些口算练习,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活动卡片出示、开火车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计算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有意识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提高计算能力呢?我编排设计

了很多不同的游戏、故事。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故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更培养了孩子的合作学习习惯。 二、理解明白是重点 “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如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要使学生理解两点:①36+20通过直观观察使学生看到,就是求36+20的和。可以先让学生明白:36是一个两位数,20也是一个两位数,它们都有个位和十位组成。36的3在十位上,6在个位上;而20的2在十位上,0在个位上。这样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通过例题教学,使计算的每一步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②计算过程中还要强调数的位置原则,“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所以6+0=6 3+2=5书写时6还在个位上,5在十位上,这个数就是56,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道理。这样,通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法则。 三、培养思维是关键

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城关中心小学郭军 【内容提要】解决问题在低年级数学教学阶段是一个重点,只有从低年级抓起,才能为学生以后学习好解决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数学教学实际活动中的重难点,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只有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学生才能真正的理解与掌握。 【关键词】审题阅读弄清分析掌握兴趣深化 低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是整个小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基础,学生在这个学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学习。因此,必须从基础抓起,关注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认真审题,培养阅读能力,帮学生弄清题意 数学家笛卡儿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他还形象地比喻说:“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会象瞎子一样盲目地摸索。”在平时的教学中,一些学生经常因看不懂题目而无法解题,而当老师讲清题目意思之后,他们又能很快解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我认为不仅仅是粗心或是没理解题意而造成的,很多时候是由于学生不能读懂题意而造成的错误。因此,培养学生认真读题、审题,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新课改之后的新教材,由纯文字“应用题”转化为图文结合的“解决问题”;由条件、问题具备转化为需学生从图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在问题的提出上,由教材直接提出问题转化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能在众多提供的材料中,准确地获得文字所表达的意义,逐字逐句去读,并把获得的意义用恰当的数学语言进行概括,抓住重点词语,弄清已知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从教学经验来看,低年级学生解决应用题的第一障碍是文字障碍。会读其字,不解其意。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熟读题目,找出重点词句说说、读读、议议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意思,或采用转译的方法进行理解。如:一个足球50元,一个排球40元,一个篮球60元;(1)篮球比足球贵多少钱?(2)排球比篮球便宜多少钱?“贵、便宜”这两个词学生较难理解。因此要求学生多读几遍后,采用换词法读读后交流、比较体会。如:把“贵”换成“多”,把“便宜”换成“少”再读,小组讨论、比较题意是否改变。接着用更具体的数学语言60比50多多少?40比60少多少?表示出来,最后转译为数学算式,这道题就解决了。又如:树上有一群小鸟,飞走了8只,现在树上还有9只,原来树上有几只小鸟?教学时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原来”进行讨论、交流,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理解。 二、提高学生正确分析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是指应用题中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只有搞清楚数量关系才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恰当的选择算法,把数学问题

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重视把数学和生活相联系,越来越关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获取。因此,在各级各类的测试中,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试题也越来越多,批卷之时经常听到老师们埋怨:说有些学生简直没有一点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实我认为也不能一味地埋怨学生,我们老师不妨也反思一下,平时教学中是怎样关注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的获取的。反思之前,先得搞清数学中的解决问题究竟是指什么,数学中的解决问题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解决数学学科的问题,二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不管是哪一种问题,都不能等同于“习题”,这种问题,常常隐含在一定的情境当中。那么,

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就此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粗浅的体会。一、创设现实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无论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学校的学习环境、还是日常家庭生活中,都存在着值得研究的数学问题。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提出各种数学问题,尤其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改变由教师为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传统教学模式,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创设有趣的、可探索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现实情境,引导他们饶有兴趣地去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例如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就可以结合春游前的准备工作,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首先让学生说一说春游前要做那些准备,然后出示一些商品的单价:方便面面包鸡腿酸牛奶鲜奶蛋糕可乐台布每包1元每个2元每

小学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与研究报告

《小学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与研究》 小课题研究结 盐池一小年级组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课题核心概念及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 1、课题的提出背景 计算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所占的课时居于首位,这足以说明计算教学的重要性。近年来,我们所 听的优质课、公开课、观摩课大多是新课程新增的内容,如找规律,统计,观察图形等。当大家都把研究的慧眼放在新增的教材内容时,我发现一一孩子的计算能力下降了。通过平时检测和期末考试的质量分析情况也能看出,学生的计算能 力普遍较低,这无疑给学生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碍。要迅速有效的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更好的发展学生的思维,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使学生的口算既准确又迅速,从而达到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熟练程度并使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就成了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2、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计算能力应指学生数学基本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本课题的研究以现代课堂教学理论为理论依据。旨在研究在新课程实施中,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的教学中,造成学生数学计算的速度变慢和计算正确率下降的原因,以及寻找如何能够提高学生数学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的教学策略。 二、课题研究需解决的问题 早在几年前,泉山区文教局就开展了“堂堂清”的活动,我积极响应和学习 教育部门的有关精神,并付诸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所任教的班级是学校的二年级(2),班级里的学生总体水平还不错。但是学生的计算口算能力较弱。在作业和考试的过程中往往因为计算而失分。因此在本课题研究需解决的问题上,已着重解决了以下问题: 1、了解本校学生在培养计算技能方面的发展现状,调查学生对于数学数学 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如何培养低年级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如何培养低年级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数学能力,小学低年级是学习计算的关键,我们必须重视这阶段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主要表现在计算得是否正确、迅速,即平常所说的:“又对又快”。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体会: 一、组织竞赛游戏,提高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天性告诉我们,将计算教学与生动活泼的数学情境有机结合起来,计算教学才能体现其旺盛的生命力。所以在计算教学的练习中,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游戏和竞赛,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例如开展数学小竞赛,以大组为单位,比赛题型分为必答题、抢答题、合作题等,答对一题加10分,答错一题扣10分,最后胜利的队伍以热烈的掌声祝贺。学生对这样的比赛很感兴趣. 二、培养学生计算细心、认真的好习惯。 学生在计算中常会出现这样一些错误:看错抄错题目;列竖式时数位没对齐;计算时不打草稿;一位数加、减、乘、除计算错误导致整题错;做作业时思想不集中;做完题不回头检查等。这些大多是由粗心造成的,那如何让学生细心呢? 1、教师要做好示范和表率。教师的板演,批改作业的字迹、符号,一定要规范、整洁,以便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

的作用。 2、善于总结经验,归纳方法。比如我教给学生计算的检查方法是:一对抄题,二对竖式,三对计算,四对得数。审题的方法是两看两想。即:先看一看整个算式,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想一想,按一般方法应如何计算;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别的条件,想一想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3、加强口算训练。学生做计算题的速度及正确率与每个学生自身的口算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我们注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口算练习,基本上采用听算和看算训练。持之一恒,学生计算速度和正确率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4、教育学生养成验算习惯。数学教学应当培养学生作业认真、仔细,书写整洁、格式符合规定,对计算结果自觉检查等学习习惯。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确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做到经常化,有计划、有步骤,在时间上要讲求速度,在数量上要讲究密度,在形式上、内容上要注意灵活新颖。只有我们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持之以恒,才有可能见到成.

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数感的培养

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数感的培养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了数感,并将数感的发展置于首要位置(数学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可见其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培养起学生的数感呢? 狭义地讲,数感是指学生对数的敏感性。它是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和为理解复杂的问题提出有效的策略。广义的讲,数感既指学生对数值的一种直觉,对数学公式、定理、性质、公理等数学概念的直接反映;也指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对数和运算概念的感悟和理解,以及运用这些知识的意识。我觉得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也是一种对数、对运算的直觉,同时还带有一定的非确定性。当我们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会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会试图用数学的观点及方法来解释或解决问题。 数感对于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是学生认知数学对象进而成为数学气质的心智技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结构变量。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建立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法去思考问题,去理解问题,去解释问题,能从现实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数感的培养还有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用数学的方法有意识地观察认识和理解周围事物,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联系。数感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但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沉淀、积累的过程。低年级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低年级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接受能力强,因此,教师应在不断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悟中,发展学生的数感。 一、从生活中来感悟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优化于生活。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充满了好奇和想象,而生活是数学的宝库,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数感的培养是要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充

如何提高小学一年级学生数学计算能力

最好让他在愉快中学习多做一些题也希望做家长的能付出一些 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小学,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常受到学生的兴趣、态度、意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造成的。在计算教学中,我比较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特提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坚强的意志。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我们班每天20题的口算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意志。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如:解题教学,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

如何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在教学中,如何强化学生的审题意识,养成认真读题的习惯 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而且是关键的一步。在每次作业、考试中,我们总会遗憾地发现,许多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是没有看清题目,没有读懂题目的意思。只要教师再把题目读一读,或者让学生再重新做一次,他们就会做对了。于是,我们在分析错题原因时,往往会给这些学生戴上粗心、马虎的帽子。深入分析,是不是粗心、马虎惹的祸呢?其实,在粗心、马虎的背后暴露的正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审题能力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水平为基础,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这种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 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应关注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形成较强的审题能力。良好的审题习惯是提高学生审题能力的前提。首先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力量,尤其是在讲解例题或上习题课时,要重视带领学生认真做到先读----再敲-----最后述。 “读”,就是认真读题,读懂题意。读准——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因为他们感觉这是平时见过的问题。而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已经发生改变。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字字出声读题慢”。出声轻读、用手指读能帮助他们不漏字、不添字,读懂意思。同时,要求学生轻读后再看题,详细理解题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读题能力。之后,慢慢训练学生默读。 “敲”就是仔细推敲字、词、句,准确理解题意。即读懂——就是要善于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学生只有在审题中养成认真推敲、咬文嚼字的习惯,才能真正理解题意。为了让学生能把认真读题、仔细推敲的过程表现出来,强化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还可以要求学生一边读题时,一边圈圈画画,把重要的字词圈起来,提醒自己注意。 述,就是复述题意,进入情境。用自己的话复述题意,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分析清楚。复述题意能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对题意的理解程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审题能力。 总之,要引导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养成仔细推敲,耐心思考的习惯。要善于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 二、如何培养学生分析等量关系的能力,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 1.注重数量关系分析的指导,促进从“数学问题”到“用数学方法解决”的转化。在解决问题时,分析数量关系是从“数学问题”到“用数学方法解决”的“桥梁”。在学生用一定的方式表述问题后,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有关信息,分析已知数量之间、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再根据运算的意义来选择算法,并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数量关系的建构要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除了“路程、时间、速度”和“单价、数量、总价”等常见的数学模型有必要进行概括外,其他数量关系可以先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多次体验、感悟,积累“数学模型”的典型实

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

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 计算是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包含了计算的准确率和正确率两方面的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所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要从低年级的学生入手,认真、严格的训练,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树立学生认真、细致、耐心、不畏困难的品质。 要熟练的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低年级作为关键的起始阶段,加、减、乘、除的入门学习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任何复杂的题都是由一个简单的问题组合而成的。无论是两位数乘除两位还是两位数乘除三位数,或其他更复杂的计算题,它们的基础都是“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这些基础的知识不过关,达不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造成的。如果“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没有熟练撑握,到了中高年级必然算不快、算不准。计算做久了,学生就会感觉到枯燥。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对于计算有一定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只有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学生才会在兴趣的激励下尝试各种各样的计算策略,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比如,教师在培养学生对于计算的兴趣时,可以让学生在游戏、竞赛当中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口算、自己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训练的展开,有助于学生对于计算产生兴趣。要让学生的运算能力有所提高,首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的口算、估算能力有所增长。口算、估算能力是学生进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构成计算能力的重要部分。只有口算、估算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笔算能力才会加强。因此,每名学生都要打好口算基础,加强口算训练,提高口算能力。 教师除了教材中的口算题目外,还应该再精心编制一定数量的,涉及面广的口算练习题,采用各种策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反复的练习,将口算作为一项经常化、长期化的训练,使其处于整个数学的教学过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数学计算的快捷性。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很重要,其中新课标中就把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列入到教材中,从中就不难看出估算能力的重要性。估算在数学计算以及实际生活当中都有很重要的位置。在平常的课堂计算学习中,在计算前可进行估算,使学生合理灵活地运用多种策略毕业论文去深思不足。在计算后对结果也进行估算,具备良好的估算能力,一能帮助我们预知计算结果,二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具体不足;三可以检查计算的结果是否基本正确。口算不仅要计时,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看出对、错,对那些能在规定时间内考满分的要及时给予一定的奖励,引起学生对口算的重视,另外要注意口算是家庭作业中必做的一项。

如何提高一年级小学生口算能力

如何提高一年级小学生口算能力 口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年级是打好口算基础的重要时期,它将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的计算能力。而一年级的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因此,在计算练习中出现错误是常有的事。作为教师和家长必须帮助他们找出错误,分析错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指导,用科学的方法提高一年级小学生的口算能力。 一、分析学生口算错误的原因 孩子在口算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总结如下:1、心理方面的原因 小学生感知事件是比较笼统的,不够具体,往往只注意到一些独立的事物,不能觉察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及特征,因而缺乏对事物间的整体认识。有时在进行口算练习时,有些学生还没看清数或运算符号,就将答案脱口而出了。比如将算式中的“0看成6”,“45看成54”,“+”看成“-”等。另外,学生在计算一些算式接龙等这样外形过繁的题型时,学生就会产生排斥心理,表现为极不耐烦,不认真审题,不细心计算,从而导致口算错误。2、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一年级学生太小,不能认识正确口算的重要性。本身对口算缺乏兴趣,加上机械重复的训练更是嫌麻烦,便不加思索的信口乱说。再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完全养成,写作业时边做边玩,不能集中思想的口算;书写时不规范、字写得很马虎,算后又不安心检查计算,都是计算错误的原因。 3、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时,有些学生没有真正地掌握算法,只是记忆性的接受,再加上容易混淆的口算对比练习不够,就导致错误的发生了。比如,口算9+6=15与17-9=6、15-7=8与17-5=12时就特别容易混淆 二、提高学生口算能力的方法 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口算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主要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打好口算的基础。为了预防学生口算出错,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让学生正确迅速的进行口算,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几种方法: 1、口算方法归纳总结法 在小学一年级,特别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加减法口算重点,也是难点。只要将20以内的口算掌握得非常熟练,那么更难一些的口算就没有多大的问题了。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时主要用的教学方法是用“凑十法”,也就是“看大数,分小数,

探讨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心得体会

探讨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心得体会近期,我校组织全体数学教师参加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专题探讨,令大家耳目一新,很有收获。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数学中力求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获得者,应鼓励学生对问题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现将如何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些体会汇报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欲望。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向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数学现实现象及规律,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有效的数学情境能赋予数学学习以生活情趣。在教学上,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做好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一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课伊始,我出示一本日历,让一名学生一页一页不停地往下翻,并依次说着:“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六、星期日……”同时让另一名学生跟着板书:星期日、星期一……。,这样一个星期七天就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再让学生观察板书发现每个星期七天循环出现的现象,初步感受着“循环”的含义。这样从学生熟悉的日历入手,激发学生探究“循环小数”的兴趣,同时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主动参与了学习。 二、重视问题方法的指导。 在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且还要引领组织学生经历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这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组织有序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主动的进行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1、明确问题,收集、整理、筛选数学信息。明确问题,就是要让学生理解问题。根据这个目标有目的、有层次的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获取、去分析、去整理、去筛选有关的数学信息。比较有效的做法就是引导学生抓住情境中的关键字、词、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去描述、去理解,弄清问题的'指向和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2、利用转化思想,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相对来说是一门比较抽象,比较讲求思维逻辑的学科,有很多问题,学生开始难以理解,很难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常常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能利用转化的思想去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能激起他们探寻解决问题方法的积极性。 3、让学生在看一看、说一说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教师用应该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在观察中辨析、思考、探索,从中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如:20÷4=5200÷40=52000÷400=5观察探索中,得出商不变的性质,另外适度的组织学生开展群体讨论,可使每个学生既输出信息,又获得信息,互相触发思维的火花,通过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拓宽了探索问题的思路,使问题辨析呈现明朗化,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积累知识与经验。 所谓学习反思就是让学生从一个新的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也可以说,它是一个知识小结,方法提炼的过程;是一个吸取教训,逐步提高的过程;是一个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自理能力

各位老师,大家好!感谢大家来到今天的班主任沙龙。这一场班主任沙龙由我来为大家主讲,我演讲的主题是: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小学生到底应该具备哪些自理能力呢?《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二条是这样写的“尊敬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健康,主动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第九条规定“衣着整洁,经常洗澡,勤剪指甲,勤洗头,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衣物用品摆放整齐,学会收拾房间、洗衣服、洗餐具等家务劳动。”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可以看出,小学生的自理能力主要是指:自我服务性劳动,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自我服务性劳动包括:梳头,洗脸,洗脚,洗澡,穿衣、裤,系红领巾,剪指甲,整理书包,刨铅笔,包书皮,铺床单,叠被子,折衣物等;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主要包括:扫地,拖地,擦桌、椅、柜,洗衣,洗锅、碗、盆,择菜、切菜,削果皮,烧开水,煮面,煮小菜、汤等。 现在家长很重视学生的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提高教育,也很努力地培养孩子们在各方面的兴趣。但往往忽视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目前,社会上大多家庭为独生子女。四位大人围着一个小孩转。孩子们都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家长们宠爱着,孩子们依赖着,他们依赖性强,动手能力差,生活自理困难。许多孩子只想知道的是自己应该得到什么,不知道自己也有责任,没有良好的责任感,做事情的时候常出现虎头蛇尾的情况,有的孩子经常出现自己的东西总是找不到……这就是自理能力的缺乏。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家庭成员的溺爱包办。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由于父母包揽了所有的家务劳动,只重视对孩子的智力投资,轻视了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比如,在幼儿园凡是孩子能做的事,老师都注意到了让孩子自己学做,培养孩子做各种力所能及的事情的习惯。但回到家父母(尤其是爷爷奶奶)常溺爱孩子,怕孩子自己吃不饱或太慢而急于去喂他,孩子一切生活全部由成人包揽,养成孩子事事依赖成人的坏习惯。

《提高低年级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

《提高低年级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 课题研究成果 一、研究背景 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无论做什么样的题,无论解题思路如何,结果都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在整个数学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树立学生的认真、细致、耐心、不畏困难的品质。 根据我国《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应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其中,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异常重要的,不同年龄不同学校都对这方面进行了加强和渗透。如:简单速算、口算、估算等。但在教学过程中容易被教师忽视。教师和学生重点都在“重、难点”上,而忽视计算能力的提高。 我校通过近几年来的观察、考查、分析、总结,发现我校低年级的学生在实际的数学计算方面所反映出来的情况却很令人担忧。主要情况包括:学生的计算兴趣不高,计算水平低下,计算的出错率极高。常见情况如:不是看错数字,就是写错数字;不是抄错数字,就是漏写符号;或是加法忘了进位,减法忘了退位,加法当减法做,乘法做成了除法;有时甚至会出现一些无法理解的错误。对此,部分家长以及相当多的学生,都愿意将这些现象归结为粗心、马虎,但通过我的长期观察,情况实际并非如此简单。

针对以上情况我校决定对“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本课题将利用国内外已有的经验与理论,以及国内外已有的调查研究,分析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校学生计算能力的实际,进一步研究。希望通过此次课题研究,力求建构符合我校教育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与策略,能够解决低年级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差的问题,普遍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1、课题的界定: 计算能力应指学生数学基本计算中的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本课题旨在研究在新课程实施中,以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造成学生数学计算的速度慢、计算正确率低的原因,在此同时找到能够提高学生数学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总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口算、心算和笔算能力,促使学生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慢慢喜欢数学,对计算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3、具体目标 (1)学生目标 ①、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自觉的学习,养成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