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化学 第一章抗生素

药物化学 第一章抗生素
药物化学 第一章抗生素

第一章抗生素

按结构类型分4类(作用机制)

1、β-内酰胺类(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19/33

2、大环内酯类(干扰蛋白质的合成)

3、氨基糖苷类(干扰蛋白质的合成)

4、四环素类(干扰蛋白质的合成)

按结构类型分4类(作用机制)

第一节β-内酰胺类

基本结构特征:

(1)含四元β-内酰胺环,与另一个含硫杂环拼合。

青霉素类基本结构是6氨基青霉烷酸(6-APA),

头孢菌素类是7-氨基头孢霉烷酸(7-ACA)

(2)2位含有羧基,可成盐,提高水溶性

(3)均有可与酰基取代形成酰胺的氨基青霉素类6位,头孢菌素类7位酰胺侧链引入,可调节抗菌谱、作用强度、理化性质

(4)都具有不对称碳,具旋光性

青霉素母核:(3个手性原子)2S、5R、6R

头孢霉素母核:(2个手性原子) 6R、7R

一、青霉素及半合成青霉素类

(一)青霉素G(青霉素钠或青霉素钾)

1、结构特点:(见前)

6位侧链含苄基,2位为羧基。

有机酸不溶于水,成钠盐(刺激小)或钾盐注射剂

母核上:3个手性碳,2S,5R,6R

2、性质不稳定:

内酰胺环不稳定,酸、碱、发生β-内酰胺环的破坏

(1)不耐酸不能口服

(2 )碱性分解及酶解

碱性或β-内酰胺酶生成青霉酸

不能和碱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一起使用

细菌产生-内酰胺酶,不耐酶,产生耐药性

3、过敏反应

外源性过敏原主要来自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生物合成时带入的残留蛋白质多肽类杂质;

内源性过敏原来自于生产、贮存和使用过程中β-内酰胺环开环自身聚合,生成的高分子聚合物反应,

过敏原的抗原决定簇:青霉噻唑基

交叉过敏,

皮试后使用!

4、青霉素半衰期短,排泄快,与丙磺舒(抗菌增效剂)合用

总结青霉素的缺点:

1、不耐酸,不能口服发展广谱青霉素

6位侧链具有吸电子基团(发展成耐酸的青霉素)

2、不耐酶,引起耐药性发展耐酸青霉素

侧链引入体积大的基团,阻止酶的进攻(发展成耐酸的青霉素)

3、抗菌谱窄发展耐酶青霉素

侧链酰基的α位引入极性大的基团,如氨基(发展成光谱的青霉素)

发展半合成青霉素药物名称词干:西林

半合成青霉素

这个考点的学习方法:共4个代表药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哌拉西林、替莫西林

1、药物名称记词干“西林”,双环基本结构

2、性质同青霉素

3、结构特点记与青霉素的区别(6位不同取代基)

4、其它各自的特点

(一)氨苄西林

青霉素

1、氨基增加碱性,4个手性碳,临床用右旋体

2、化学性质同青霉素,可发生各种分解

3、含游离氨基具有亲核性,极易生成聚合物(类似物的共性,如阿莫西林)

4、对酸稳定,可口服给药

5、第一个广谱青霉素,不耐β-内酰胺酶

(二)阿莫西林

氨苄西林

1、结构类似氨苄西林,苯环4位酚羟基

2、同氨苄西林,四个手性碳,R右旋体

3、性质同氨苄西林,可分解和聚合,聚合速度快

4、同氨苄西林,不耐β-内酰胺酶

(三)哌拉西林

1、是氨苄西林引入极性较大的哌嗪酮酸的衍生物

2、在氨基上引入极性大基团,改变抗菌谱,可抗假单孢菌。

3、对酸不稳定,口服给药易被胃酸破坏,不能从胃肠道吸收,注射给药(四)替莫西林

6位有甲氧基,对β-内酰胺酶空间位阻,具耐酶活性。

小结

词干“西林”

二、头孢菌素及半合成头孢菌素类

共性:

结构特点:比青霉素稳定(双键与氮原子的未共用电子对形成共轭,为四元环和六元环的稠和,张力较青霉素小)

临床应用特点:对酸稳定、可口服、毒性小、与青霉素很少交叉过敏

半合成头孢菌素类词干:头孢 XX

这个考点的学习方法:共8个代表药:

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头孢克洛、头孢哌酮钠、头孢克肟、头孢曲松、头孢呋辛、硫酸头孢匹罗

1、药物名称记词干“头孢”,双环基本结构

2、重点掌握头孢氨苄

3、其它代表药结构特点记住与头孢氨苄的区别

(3位和7位有不同取代基)

4、其它各自的特点

(一)头孢氨苄

1、结构特点:3位甲基,7位侧链氨基(同氨苄西林)

2、性质:除共性,对酸稳定3个手性碳

3、其它特点:对头孢菌素C 3位原来的乙酰氧基进行结构改造,明显改善抗菌效力和药代动力学性质

(二)头孢羟氨苄

1、结构特点:头孢氨苄的苯环对位羟基

2、临床特点:口服吸收好,排泄速度慢,作用时间长

(三)头孢克洛

1、结构特点:头孢氨苄的3位Cl取代

2、临床特点:改善药代动力学,氯原子亲脂性比甲基强,口服吸收优于氨苄西林(四)头孢呋辛

特点:1、3位氨基甲酸酯,

2、7位顺式的甲氧肟基

甲氧肟基对β-内酰胺酶有高度的稳定作用,因此耐酶,对耐药菌作用强。

3、本身口服吸收不好,注射给药。做成头孢呋辛酯可口服。

(五)头孢克肟

特点:1、3位乙烯基

2、7位顺式的乙酸氧肟基,耐酶

3、侧链氨基噻唑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结构特点

4、不良反应为肠道功能紊乱,需停药

(六)头孢曲松

特点:1、7位顺式的甲氧肟基,耐酶;7位氨基噻唑是第三代;3位1,2,4-三嗪-5,6-二酮,酸性强的杂环,产生独特的非线性剂量依赖性药代动力学性质。

2、可以通过脑膜,在脑脊液中达到治疗浓度。单剂可治疗单纯性淋病

(七)头孢哌酮钠

头孢氨苄

特点:1、3位硫代甲基四氮唑杂环

2、7位氨基上哌嗪二酮(同哌拉西林)

3、亲水性提高其抗菌性,显示良好的药代动力学性质

(八)硫酸头孢匹罗

特点;1、7位同头孢曲松(伯NH2,仲NHR,叔NR1R2)

2、3位甲基上引入含有正电荷季铵基团,能迅速穿透细菌的细胞壁,增强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作用快,抗菌谱广。

3、季铵,故口服不吸收,注射

小结

词干:头孢

三、b-内酰胺酶抑制剂

经典的b-内酰胺类抗生素

非经典的b-内酰胺类:

碳青霉烯类、青霉烯、氧青霉烷类、单环b-内酰胺类

β-内酰胺酶是细菌产生的酶,使某些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未到达细菌作用部位之前被酶分解失活,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机制。设计酶抑制剂,解决耐药性按结构分两类

1、氧青霉烷类

克拉维酸钾

(1)第一个b-内酰胺酶抑制剂

作用机制特点:

自杀性机制的酶抑制剂,不可逆

(2)结构特点:氢化异噁唑,乙烯基醚,6位无酰胺侧链

(3)单独使用无效,与b-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使用,如与阿莫西林的复方制剂

2、青霉烷砜类

舒巴坦钠

(1)结构:青霉烷酸,S氧化成砜,比克拉维酸稳定

(2)作用特点:广谱、不可逆竞争性

(3)口服吸收差,与氨苄西林1:2混合

(4)将氨苄西林与舒巴坦形成双酯结构的前体药物,称为舒他西林,体内水解,给出氨苄西林和舒巴坦。

他唑巴坦

三氮唑取代

抑酶谱的广度和活性都强于克拉维酸和舒巴坦

四、非经典的b-内酰胺类抗生素(共二类)

(一)碳青霉烯类

1、亚胺培南

(1)结构特点:去S为二氢吡咯环,3位S末端N-亚胺甲基,增加稳定性

(2)使用特点:单独使用时,受肾肽酶分解失活,需和酶抑制剂西司他丁钠合用

2、美罗培南

亚胺培南(亚胺甲基)

结构特点:3位吡咯烷杂环

使用特点:不被肾肽酶分解,对大多数β-内酰胺酶稳定

(二)单环b-内酰胺类

氨曲南

(1)第一个全合成的单环b-内酰胺抗生素

(2)N上连有强吸电子磺酸基

(3)2位甲基,增加对酶稳定性

(4)副作用小,不发生交叉过敏

第二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本考点的学习方法

1、共有5个代表药:红霉素、琥乙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不需要掌握结构式。

2、以红霉素为重点,掌握大环内酯类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稳定性、毒副作用及使用的注意事项

3、共同化学性质:酸碱不稳定,苷键水解,内酯环开环都降低活性。(结构改造后对

酸稳定)

4、其它4个药是红霉素结构修饰的耐酸抗生素,掌握各特点。

(一)红霉素红霉素A B C

1、结构特点

14 元红霉内酯环,环内无双键

偶数碳上6个甲基

9位羰基

5个羟基

环上羟基与糖形成苷

3位红霉糖

5位脱去氧氨基糖(碱性)

性质:酸碱不稳定,苷键水解,内酯环开环,都降低活性

2、只能口服,在酸不稳定,易被胃酸破坏,酸性条件下分子内脱水环合

酸分解反应涉及:

6-OH,9位羰基,

6位和9位进行修饰,得到半合成衍生物

结构修饰后耐酸的衍生物共4个

(二)琥乙红霉素

1、红霉素5位氨基糖的2”羟基琥珀酸单乙酯

2、胃酸中稳定且无苦味

(三)克拉霉素

1、对红霉素6位羟基甲基化,耐酸

2、血药浓度高而持久。

(四)罗红霉素

1、是红霉素9位肟的衍生物,增加对酸稳定性

2、改变生物利用度,口服较好,毒性较低(五)阿奇霉素

1、将N原子引入到大环,第一个环内含氮的15元环大环内酯

2、具很好药代动力学性质,在组织中浓度较高,半衰期长

第三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本考点学习方法:

1、代表药物共4个,阿米卡星、硫酸依替米星、硫酸奈替米星、硫酸庆大霉素,不需要掌握结构式

2、以阿米卡星为代表,掌握氨基糖苷类结构特点、理化性质,稳定性、产生毒副作用的机制、产生耐药性的原因及使用的注意事项

3、其它4个药各自的特点

氨基糖苷抗生素结构特征、性质及毒性:

卡那霉素(非考点)

1、是氨基糖与氨基醇形成的苷

2、◆氨基碱性,可形成盐;

◆含多个羟基,为极性化合物,水溶性较高;

◆具有旋光性,

3、对肾有毒性,引起不可逆耳聋(儿童毒性更大)

4、细菌产生钝化酶(三种),易导致耐药性

一、阿米卡星

卡那霉素(非考点)

1、阿米卡星是卡那霉素引入羟基丁酰胺基(有立体位阻,突出优点是对各种转移酶都稳定,不易形成耐药

2、引入的α-羟基丁酰胺对其抗菌活性很重要,含手性碳,构型为L-(-)型活性强,L-(-)型活性>DL(±)型>D-(+)型

二、硫酸奈替米星(新)

特点:1、N-乙基保护不被各种转移酶破坏,对耐药菌特别敏感,但仍会被氨基糖苷乙酰化酶破坏。

2、耳毒性和肾毒性发生率低,程度也轻

三、硫酸依替米星

为新一代半合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类新药。

耳、肾毒性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奈替米星相似

四、硫酸庆大霉素

混和物,广谱,可产生耐药性,对耳和肾毒性较卡那霉素小。

第四节四环素类抗生素

本考点学习方法:

1、广谱抗生素,对立克次体、滤过性病毒和原虫也有作用,有耐药性和毒副作用

2、代表药物共5个,盐酸四环素、盐酸土霉素、盐酸多西环素、盐酸米诺环素、盐酸美他环素,需要掌握结构式

3、以盐酸四环素为代表,掌握四环素类结构、理化性质、稳定性、产生毒副作用的机制及使用注意事项

4、其它4个药比照四环素,各自的特点

一、盐酸四环素

二、盐酸土霉素

1、氢化并四苯基本骨架(四个环);2位酰胺基,4位二甲氨基,6位甲基和羟基。四环素5位H,土霉素—OH

4、化学性质及毒性:

对酸碱均不稳定

(1)酸性条件下,C-6上羟基和C-5a上氢发生消除,生成无活性脱水物

(2)酸性条件下,C-4上二甲氨基发生差向异构化,差向异构体,毒性大(毒性原因之一)

(3)碱性条件下,C-6上羟基发生分子内亲核进攻,导致C环开环,生成内酯

(4)羟基、烯醇羟基、羰基与金属螯合生成不溶性络合物,如钙离子形成四环素牙,孕妇儿童不宜服

6位羟基除去,得到稳定的半合成四环素(多西环素、美他环素)

三、盐酸多西环素

四环素

6位去羟基(有甲基),稳定提高、广谱

四、盐酸美他环素

6位去羟基(有亚甲基)稳定

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

五、盐酸米诺环素

1、结构特点:四环素脱去6位甲基和羟基,7位引入二甲氨基,对酸很稳定

天然药物化学 第8章 甾体及其苷类

第8章甾体及其苷类 一、选择题 1.甾体皂苷不具有的性质是() A.可溶于水、正丁醇B.与醋酸铅产生沉淀C.与碱性醋酸铅沉淀 D.表面活性与溶血作用E.皂苷的苷键可以被酶、酸或碱水解 2.溶剂沉淀法分离皂苷是利用总皂苷中各皂苷() A.酸性强弱不同B.在乙醇中溶解度不同C.极性不同 D.难溶于石油醚的性质E.分子量大小的差异 3.可用于分离中性皂苷与酸性皂苷的方法是() A.中性醋酸铅沉淀B.碱性醋酸铅沉淀C.分段沉淀法 D.胆甾醇沉淀法E.酸提取碱沉淀法 4.Liebermann-Burchard反应所使用的试剂是() A.氯仿-浓硫酸B.三氯醋酸C.香草醛-浓硫酸 D.醋酐-浓硫酸E.盐酸-对二甲氨基苯甲醛 5.从水溶液中萃取皂苷类最好用() A.氯仿B.丙酮C.正丁醇D.乙醚E.乙醇 6.下列化合物属于() C.螺甾烷醇型皂苷D.四环三萜皂苷 E.甲型强心苷 7.区别三萜皂苷与甾体皂苷的反应() A.3,5-二硝基苯甲酸B.三氯化铁-冰醋酸 D.20%三氯醋酸反应E.盐酸-镁粉反应 8.可用于分离螺甾烷甾体皂苷和呋甾烷皂苷的方法是() A.乙醇沉淀法B.pH梯度萃取法C.醋酸铅沉淀法 D.明胶沉淀法E.胆甾醇沉淀法 9.有关薯蓣皂苷叙述错误的是() A.双糖链苷B.中性皂苷 C.可溶于甲醇、乙醇 D.其苷元是合成甾体激素的重要原料 10.含甾体皂苷水溶液中,分别加入酸管(加盐酸)碱管(加氢氧化钠)后振摇,结果是() A.两管泡沫高度相同B.酸管泡沫高于碱管几倍 C.碱管泡沫高于酸管几倍D.两管均无泡沫 E.酸管有泡沫,碱管无碱管 11.有关螺甾醇型甾体皂苷元的错误论述是() A.27个碳原子B.C22为螺原子C.E环是呋喃环,F环是吡喃环 D.六个环组成E.D、E环为螺缩酮形式连接 12.不符合甾体皂苷元结构特点的是() A.含A、B、C、D、E和F六个环B.E环和F环以螺缩酮形式连接 C.E环是呋喃环,F环是吡喃环D.C10、C13、C17位侧链均为β-构型 E.分子中常含羧基,又称酸性皂苷 13.水解强心苷不使苷元发生变化用() A.0.02~0.05mol/L盐酸B.氢氧化钠/水C.3~5%盐酸 D.碳酸氢钠/水E.氢氧化钠/乙醇

《中药化学》电子版超全笔记

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理论和方法及其它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有效成分:有生物活性,有一定治疗作用的化学成分。 └无效成分:无生物活性,无一定治疗作用的化学成分(杂质)。 HMBC谱:通过1H核检测的异核多键相关谱,它把1H核和与其远程偶合的13C核关联起来。 FD-MS(场解吸质谱):将样品吸附在作为离子发射体的金属丝上送入离子源,只要在细丝上通以微弱的电流,提供样品从发射体上解吸的能量,解吸出来的样品即扩散到高场强的场发射区域进行离子化。 苷类:糖或糖的衍生物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化合物。苷中苷元与糖连接的键称苷键;连接非糖物质与糖的原子称苷原子。 木脂素(lignans):一类由两分子苯丙素衍生物(即C 6-C3单体)聚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 香豆素(coumarins):具有苯骈α-吡喃酮母核的一类天然化合物的总称。在结构上可以看成是顺邻羟基桂皮酸失水而成的内酯。 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泛指两个芳环(A环、B环)通过三个碳原子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萜类化合物(terpenoids):一类由甲戊二羟酸衍生而成,基本碳架多具有2个或2个以上异戊二烯单位(C5单位)结构特征的化合物。 挥发油(volatile oil):也称精油,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具有挥发性、具有香味、可随水蒸气蒸馏、与水不相混溶的油状液体的总称。 吉拉德(girard)试剂:是一类带季铵基团的酰肼,可与具羰基的萜类生成水溶性加成物而与脂溶性非羰基萜类分离。酯皂苷:三萜皂苷中的酯苷,又称酯皂苷(ester saponins)。 次皂苷:当原生苷由于水解或酶解,部分糖被降解时,所生成的苷叫次皂苷或原皂苷元(prosapogenins)。 强心苷(cardiac glycosides):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类对心脏有显著生理活性的甾体苷类,是由强心苷元与糖缩合的一类苷。 甾体皂苷(steroidal saponins)是一类由螺甾烷(spirostane)类化合物与糖结合而成的甾体苷类,其水溶液经振摇后多能产生大量肥皂水溶液样的泡沫,故称为甾体皂苷。 生物碱:(alkalodis)是来源于生物界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大多数具有氮杂环结构,呈碱性并有较强的生物活性。 ┌两性生物碱:分子中有酚羟基和羧基等酸性基团的生物碱。 └亲水性生物碱:主要指季铵碱和某些含氮-氧化物的生物碱。 霍夫曼降解:生物碱经彻底甲基化生成季胺碱,加热、脱水、碳氮键断裂,生成烯烃及三甲胺的降解反应。 隐性酚羟基:由于空间效应使酚羟基不能显示其的酚酸性,不能溶于氢氧化钠水溶液。 Vitali反应:莨菪碱(或阿托品)和东莨菪碱用发烟硝酸处理,分子中的莨菪酸部分发生硝基化反应,生成三硝基衍生物,再与碱性乙醇溶液反应,生成紫色醌型结构,渐变成暗红色,最后颜色消失的反应。 ┌可水解鞣质(hydrolysable tannins):指分子中具有酯键和苷键,在酸、碱、酶的作用下,可水解为小分子酚酸类化合物和糖或多元醇的一类鞣质。 └缩合鞣质(condensed tannins):用酸、碱、酶处理或久置均不能水解,但可缩合为高分子不溶于水的产物“鞣红”的一类鞣质。 渗漉法:将药材粗粉装入渗漉筒中,用水或醇作溶剂,首先浸渍数小时,然后由下口开始流出提取液(渗漉液),渗漉筒上口不断添加新溶剂,进行渗漉提取。 结晶、重结晶:化合物由非晶形经过结晶操作形成有晶形的过程称为结晶。初析出的结晶往往不纯,进行再次结晶的过程称为重结晶。 盐析:在混合物水溶液中加入易溶于水的无机盐,最常用的是氯化钠,至一定浓度或饱和状态,使某些中药成分在水中溶解度降低而析出,或用有机溶剂萃取出来。 升华法:固体物质加热直接变成气体,遇冷又凝结为固体的现象为升华。 第一章绪论 中药化学在研制开发新药、扩大药方面有何作用和意义? 答:创新药物的研制与开发,关系到人类的健康与生存,其意义重大而深远。从天然物中寻找生物活性成分,通过与毒理学、药理学、制剂学、临床医学等学科的密切配合,研制出疗效高、毒副作用小、使用安全方便的新药,这是国内外新药研制开发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中药有效成分研制出的许多药物,目前仍是临床的常用基本药物,如麻黄素(麻黄碱)、黄连素(盐酸小檗碱)、阿托品(atropine)、利血平(reserpine)、洋地黄毒苷(digitoxin)等药物。 有些中药有效成分在中药中的含量少,或该中药产量小、价格高,可以从其它植物中寻找其代用品,扩大药源,大量生产供临床使用。如黄连素是黄连的有效成分,但如果用黄连为原料生产黄连素,其成本很高。一般来讲,植物的亲缘关系相近,则其所含的化学成分也相同或相近。因此,可以根据这一规律按植物的亲缘关系寻找某中药有效成分的代用品。有些有效成分的生物活性不太强,或毒副作用较大,或结构过于复杂,或药物资源太少,或溶解度不符合制剂的要求,或化学性质不够稳定等,不能直接开发成为新药,可以用其为先导化合物,通过结构修饰或改造,以克服其缺点,使之能够符合开发成为新药的条件。 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写出常用溶剂种类。 答: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 溶剂提取法选择溶剂的依据是什么? 答:选择溶剂的要点是根据相似相溶的原则,以最大限度地提取所需要的化学成分,溶剂的沸点应适中易回收,低毒安全。 水蒸气蒸馏法主要用于哪些成分的提取? 答:水蒸汽蒸馏法用于提取能随水蒸汽蒸馏,而不被破坏的难溶于水的成分。这类成分有挥发性,在100℃时有一定蒸气压,当水沸腾时,该类成分一并随水蒸汽带出,再用油水分离器或有机溶剂萃取法,将这类成分自馏出液中分离。 第三章糖和苷类化合物 ·苷键具有什么性质,常用哪些方法裂解?苷类的酸催化水解与哪些因素有关?水解难易有什么规律? 答:苷键是苷类分子特有的化学键,具有缩醛性质,易被化学或生物方法裂解。苷键裂解常用的方法有酸、碱催化水解法、酶催化水解法、氧化开裂法等。苷键具有缩醛结构,易被稀酸催化水解。常用酸有盐酸、硫酸、乙酸、甲酸等,酸催化水解反应一般在水或稀醇溶液中进行。水解发生的难易与苷键原子的碱度,即苷键原子上的电子云密度及其空间环境有密切关系。有利于苷键原子质子化,就有利于水解。 ·苷键的酶催化水解有什么特点? 答:酶是专属性很强的生物催化剂,酶催化水解苷键时,可避免酸碱催化水解的剧烈条件,保护糖和苷元结构不进一步变化。酶促反应具有专属性高,条件温和的特点。酶的专属性主要是指特定的酶只能水解糖的特定构型的苷键。如α-苷酶只能水解α-糖苷键,而β-苷酶只能水解β-糖苷键,所以用酶水解苷键可以获知苷键的构型,可以保持苷元结构不变,还可以保留部分苷键得到次级苷或低聚糖,以便获知苷元和糖、糖和糖之间的连接方式。

药物化学第八章抗生素练习题

第 八 章 抗生素 一、单项选择题 8-1.化学结构如下的药物是 A.头孢氨苄 B.头孢克洛 C.头孢哌酮 D.头孢噻肟 E.头孢噻吩 8-2.青霉素钠在室温和稀酸溶液中会发生哪种变化 A .分解为青霉醛和青霉胺 B.6-氨基上的酰基侧链发生水解 C.Β-内酰胺环水解开环生成青霉酸 D.发生分子内重排生成青霉二酸 E.发生裂解生成青霉酸和青霉醛酸 8-3.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是 A.干扰核酸的复制和转录 B.影响细胞膜的渗透性 C.抑制粘肽转肽酶的活性,阻止细胞壁的合成 D.为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 E.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8-4.氯霉素的化学结构为 8-5.克拉霉素属于哪种结构类型的抗生素 A.大环内酯类 B.氨基糖苷类 C.β-内酰胺类 D.四环素类 E.氯霉素类 8-6.下列哪一个药物不是粘肽转肽酶的抑制剂 A.氨苄西林 B.氨曲南 C.克拉维酸钾 D.阿齐霉素 E.阿莫西林 C C 2 2OH C 2 2OH C Cl 22OH C Cl 22a. b. c. d. e. SO 2CH 3 C HO Cl 22. H 2O N H H O NH S O OH

8-7.对第八对颅脑神经有损害作用,可引起不可逆耳聋的药物是: A.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B.四环素类抗生素 C.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D.β-内酰胺类抗生素E.氯霉素类抗生素 8-8.阿莫西林的化学结构式为 8-9.能引起骨髓造血系统的损伤,产生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药物是 A.氨苄西林 B.氯霉素 C.泰利霉素 D.阿齐霉素 E.阿米卡星 8-10.下列哪个药物属于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 A.舒巴坦 B.氨曲南 C.克拉维酸 D.甲砜霉素 E.亚胺培南 四、多选题 8-36.下列药物中,哪些药物是半合成红霉素的衍生物 A.阿齐霉素 B.克拉霉素 C.甲砜霉素 D.泰利霉素 E.柔红霉素 8-37.下列药物中,哪些可以口服给药 A.琥乙红霉素 B.阿米卡星 C.阿莫西林 D.头孢噻肟 E.头孢克洛

南开大学药物化学笔记(重要)

药物化学复习笔记 写在前面的话:南开药物化学专业自从去掉天然药物化学以后,对有机化学的考察也越来越重了,那么是不是对药物化学的要求就降低了呢,相信看过13,14年真题后,你一定不会这么认为了。从参考书变为大纲,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说明以后的考察更多的是对你知识的积累,而不是你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好多题目都是我在研究生阶段才接触到(这也与我本科学校不强有关系),我们先看一下大纲的要求 新的大纲对考试的要求很明确,那么哪一部分是我们大家必须拿到的分数呢?名词解释(可能有一两个个你没见过)药物稳定性、临床用途、构效关系及给药途径等(这个是必须一分也不能丢掉的),药物设计基本原理,13,14年的确是超出了很多人的知识范围,很多师弟师妹考完打电话告诉我,他们都不会(考试前我嘱咐过他们,即使一点都不知道也不要空着,具体的技巧我会在后面提到)。我会在这个笔记里加入一些我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药化的学习,我觉得结合我的笔记,你只要下功夫去背,我觉得即使不看书,只看我的资料,你也不会被别人拉下分数的。下面,我给大家分四个部分讲解,希望大家,好好看。 专业课的复习时间,我建议有机开始的早一点,药化可以晚一点,药化前期你可以翻翻课本,自己整理一点东西,然后第二遍的时候结合我的笔记再去对你自己的东西查漏补缺。 一.名词解释 https://www.360docs.net/doc/2b14930869.html,puter-aided drug design(CADD)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是以计算机化学为基础,通过计算机模拟、计算和预算药物与受体生物大分子之间的关系,设计和优化先导化合物的方法。大致包括:活性位点分析,数据库搜寻(分子对接,药效团),全新设计。 https://www.360docs.net/doc/2b14930869.html,puter-aided drug molecular modeling(CAMM) 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模型构建 属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3.rational drug design 合理药物设计。 是依据与药物作用的靶点即广义上的受体,如酶,受体,离子通道,膜,抗原,病毒,核酸,多糖等,寻找和设计合理的药物分子。 主要通过对药物和受体的结构在分子水平甚至电子水平上全面准确地了解,进行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和通过对靶点的结构,功能,与药物作用方式及产生生理活性的机理的认识进行基于机理的药物设计 4.lead compound 先导化合物。 简称先导物,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得到的具有某种生物活性和化学结构的化合物,用于进一步的

《天然药物化学》第三章

天然药物化学教学教案 题目:第三章苯丙素类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熟悉苯丙素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了解苯丙酸类的结构特点及特性。?2.掌握香豆素的结构特点和分类情况,熟悉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方法。?3.掌握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其核磁共振氢谱信号特征。 ?4.熟悉木脂素的结构类型、理化性质, 了解结构鉴定方法。 ?教学学时:4学时。 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具] 一、概述 1、概念:天然成分中有一类苯环和3个直链碳连在一起为单位(C6-C3)构成的 化合物,统称苯丙素类(phenylpropanoids)。 2、类别:包括苯丙烯、苯丙醇、苯丙酸及其缩脂、香豆素、木脂素、木质素。 3、生源途径:莽草酸途径 二、苯丙酸类 1、基本结构 2、重要化合物:丹参素甲 三、香豆素类: 1、简单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基本母核、常见的取代基及取代图式,以及因异戊烯基的活泼双键与酚羟基环和形式不同构成的四种基本骨架的结构特点。 2、与结构特征相关的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如内酯性质、吡喃酮环的碱裂解、C3-C4双键性质和加成、氧化及热解等反应。 3、香豆素类化合物的荧光性质,NMR特征及MS裂解规律,以及在结构研究工作中的应用。 4、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的生理活性(抗菌、抗凝、光敏等)。

四、木脂素类: 1、木脂素的结构类型。其主要的构成单位:桂皮酸(偶为桂皮醛)、桂皮醇、丙烯苯及烯丙苯等四种。由前两单位构成α-碳原子氧化型的新木脂素类,有后两单位构成γ-碳原子氧化型的木脂素类。 2、木脂素的理化性质,光学异构现象,构型与生理活性的关系,遇酸构型转变与生理活性的变化。 重点: 1、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分类情况。 2、香豆素的内酯性质和荧光性质。 3、香豆素的核磁共振氢谱信号特征。 难点: 1、与结构特征相关的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2、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波谱特征。 3、木脂素的结构类型。 教具:多媒体教学法(PowerPoint课件) 课后小结: 本章内容以香豆素类这一节为主要讲授部分,第四版教材中香豆素没有物理性质,如香味、挥发性等内容,而且也没有Gibbs反应和Emerson反应,应适当补充进去。 思考题: 1、苯丙素类化合物包括哪些类别? 2、常用于鉴别香豆素类化合物的试剂有哪些? 3、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信号有哪些特点?

天然药物化学笔记

第一章总论(6学时 ) 掌握:1、常用的天然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方法 溶剂提取法 提取水蒸气蒸馏法(适用于具有挥发性的、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且难溶或不溶于水的成分) 升华法 溶剂法 离子交换树脂法 沉淀法 分离纯化结晶法 色谱法 超临界流体萃取 超滤法、透析法、分馏法 一级代谢物(糖类、蛋白质等) 这类物质就是每种药物都含有,就是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存的必需物质 二级代谢物(生物碱、黄酮、皂甙等) 这些物质不就是每种药物都有,就是生物体通过各自特殊代谢途径产生,反映科、属、种的特性物质 2、溶剂提取法与水蒸气蒸馏法的原理、操作及其特点 溶剂提取法 ·根据被提取成分的性质与溶剂性质 浸渍法 渗漉法 煎煮法 提取方法回流提取法 连续回流提取法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超声波提取法 微波提取法 ·溶剂极性由弱到强的顺序如下: 石油醚(低沸点→高沸点) < 二硫化碳< 四氯化碳< 苯< 二氯甲烷< 乙醚< 氯仿< 醋酸乙酯< 正丁醇< 丙酮< 乙醇< 甲醇< 水< 乙酸 ·选择溶剂的要点:能有效的提取成分;相似相溶,沸点适中易回收;低毒安全。 ·水蒸气蒸馏法的原理:这类成分有挥发性,在100℃时有一定蒸汽压,当水沸腾时,该类成分一并随水蒸汽带出,再用有机溶剂萃取,既可分离出。 3、层析方法(硅胶、聚酰胺、葡聚糖凝胶、离子交换树脂、大孔树脂法及分配层析)与两相溶剂萃取法的原理及方法。 吸附剂分离原理吸附规律应用 硅胶吸附原理弱酸性、极性吸附剂 化合物极性越大、吸附能力强(难洗脱) 溶剂极性越小,吸附力越强广泛(酸、碱及中性成分均可) 石油醚或汽油(可提取油脂、蜡、叶绿素、挥发油、游离甾体及三萜化合物) 三氯甲烷或乙酸乙酯(可提取游离生物碱、有机酸及黄酮、香豆素的苷元等中等极性化合物) 丙酮或乙醇、甲醇(可提出苷类、生物碱盐以及鞣质等极性化合物 水(可提出氨基酸、糖类、无机盐等水溶性成分)

药物化学 第一章抗生素

第一章抗生素 按结构类型分4类(作用机制) 1、β-内酰胺类(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19/33 2、大环内酯类(干扰蛋白质的合成) 3、氨基糖苷类(干扰蛋白质的合成) 4、四环素类(干扰蛋白质的合成) 按结构类型分4类(作用机制) 第一节β-内酰胺类 基本结构特征: (1)含四元β-内酰胺环,与另一个含硫杂环拼合。 青霉素类基本结构是6氨基青霉烷酸(6-APA), 头孢菌素类是7-氨基头孢霉烷酸(7-ACA) (2)2位含有羧基,可成盐,提高水溶性 (3)均有可与酰基取代形成酰胺的氨基青霉素类6位,头孢菌素类7位酰胺侧链引入,可调节抗菌谱、作用强度、理化性质 (4)都具有不对称碳,具旋光性 青霉素母核:(3个手性原子)2S、5R、6R 头孢霉素母核:(2个手性原子) 6R、7R 一、青霉素及半合成青霉素类 (一)青霉素G(青霉素钠或青霉素钾)

1、结构特点:(见前) 6位侧链含苄基,2位为羧基。 有机酸不溶于水,成钠盐(刺激小)或钾盐注射剂 母核上:3个手性碳,2S,5R,6R 2、性质不稳定: 内酰胺环不稳定,酸、碱、发生β-内酰胺环的破坏 (1)不耐酸不能口服 (2 )碱性分解及酶解 碱性或β-内酰胺酶生成青霉酸 不能和碱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一起使用 细菌产生-内酰胺酶,不耐酶,产生耐药性 3、过敏反应 外源性过敏原主要来自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生物合成时带入的残留蛋白质多肽类杂质; 内源性过敏原来自于生产、贮存和使用过程中β-内酰胺环开环自身聚合,生成的高分子聚合物反应, 过敏原的抗原决定簇:青霉噻唑基 交叉过敏, 皮试后使用! 4、青霉素半衰期短,排泄快,与丙磺舒(抗菌增效剂)合用 总结青霉素的缺点: 1、不耐酸,不能口服发展广谱青霉素 6位侧链具有吸电子基团(发展成耐酸的青霉素) 2、不耐酶,引起耐药性发展耐酸青霉素

天然药物化学笔记

1.天然药物的来源包括植物,动物,矿物和微生物 2.溶剂提取法的原理:根据“相似相溶”这一原理进行,分子官能团的极性越大或极性官能团数目越多则整 个分子的极性就越大,亲水性越强;若非极性部分越大或碳链越长,则极性越小亲脂性越强;酸碱性及两性 化合物因为存在状态随溶液而异,故溶解度随pH而变 3.常见溶剂的极性强弱顺序:石油醚<二硫化碳<四氯化碳<三氯乙烯<苯<二氯甲烷<乙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 <丙酮<乙醇<甲醇<水<吡啶<乙酸 4.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A.溶剂法包括渗漉法,煎煮法,浸渍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 超临界流体萃取,超声波提取,微波提取。B.水蒸气蒸馏法。C.升华法。D.重结晶法。 5.分离与精致:①利用温度的不同引起溶解度的改变以分离物质②加入另一种溶剂已改变混合溶剂的极性, 使一部分物质沉淀析出③酸性碱性或两性化合物通过调节pH改变分子的存在状态从而实现分离④酸性或碱 性化合物加入某种沉淀剂生成不溶性盐类沉淀 6.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进行分离:A物理吸附:由分子间相互引起,无选择性,吸附与解吸过程可逆。硅 胶、氧化铝、活性炭为吸附剂,活性炭是非极性吸附剂,与硅胶、氧化铝相反。硅胶、氧化铝吸附规律为: a.对极性物质具有较强的亲和能力。 b.溶剂极性越强则吸附剂表现出较强的吸附能力;溶剂极性强,吸附剂 对溶质的吸附能力即随之减弱c.加入极性较强的溶剂时可洗脱溶质B.化学吸附:选择性强,吸附十分牢固, 甚不可逆。 7.活性炭对非极性物质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在水中表现出强的吸附能力。溶剂极性降低,则活性炭对溶质的 吸附能力也随之降低。故从活性炭上洗脱被吸附物质时,洗脱剂的洗脱能力将随溶剂极性的降低而增强。 8.极性是一种抽象概念,用以表示分子中电荷不对称的程度,大体与偶极距、极化度及介电常数等概念相对 应。化合物的极性由分子中所含官能团种类、数目及排列方式等综合因素所决定。官能团极性顺序: R-COOH Ar-OH 大 H2O R-OH R` R-NH2,R-NH-R`,R-N-R`` R` 极 R-CO-N-R`` R-CHO 性 R-CO-R` R-CO-OR`` R-O-R` R-X R-H 小 9.硅胶、氧化铝吸附色谱应尽可能选用极性小的溶剂和溶液式样。 10.洗脱剂的极性宜逐步增加但跳跃性不宜太大,为避免化学吸附,酸性物质宜用硅胶,碱性物质则用氧化 铝分离 11.聚酰胺(polyamide)吸附色谱法:聚酰胺吸附属于氢键吸附,是一种十分广泛的分离方法,适用于酚类、 醌类、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原理是与羰基形成的氢键缔合而产生吸附。其大致规律为:①形成氢键的数目 越多则吸附能力越强②易形成内氢键者吸附减弱③分子中分子中芳香化程度越高,则吸附越强。洗脱能力排 列顺序:水→甲醇→氢氧化钠溶液→甲酰胺→二甲基酰胺→尿素(弱→强) 12.大孔树脂吸附通常分为极性、非极性原理是由于范德华力或产生氢键的结果。影响吸附的因素:①吸附 性能主要取决于吸附剂的表面性质②分子量大、极性小的化合物与非极性大孔树脂吸附作用强,能与其形成 氢键的易吸附③洗脱剂其极性越小其洗脱能力越强,一般先用蒸馏水洗脱再用浓度渐增的乙醇、甲醇④pH: 碱性物质在碱性溶液中进行吸附,酸性溶液中解吸;酸性物质在酸性溶液中吸附,碱性溶液中解吸⑤低温不

中药化学-笔记整理知识讲解

中药化学-笔记整理

中药化学 第一章绪论 理解误区:1.中药都是天然植物或纯天然的 2.中药无毒或毒性很低 学习内容:1.掌握植物各类有效成分结构、理化成分(溶解度、极性、酸碱 性、鉴别反应)、 合成 2.掌握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方法 3.掌握有效成分结构鉴定理化方法:颜色反应、理化常数、衍生物制备 光谱方法:UV、IR、NMR、MS 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一)分离方法:色谱分离法 1.吸附色谱:利用吸附剂(硅胶、氧化铝、活性炭)对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吸附能力的差异 ?极性吸附剂上有机化合物的保留顺序: 氟碳化合物<饱和烃<烯烃<芳烃<有机卤化物<醚<硝基化合物<腈<叔胺<酯醛酮<醇<伯胺<酰胺<羧酸<磺酸 ※2.分配色谱:利用被分离成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的不同而达到分离 正相色谱:固定相——强极性溶剂(硅胶吸附剂);流动相——弱极性溶剂 (氯仿,乙酸乙酯) &中等极性分子

反相色谱:流动相——强极性溶剂(甲醇-水/乙腈-水);固定相——弱极性溶剂(十八烷 基硅烷/C8键合相) &中等极性分子 官能团极性:糖>酸>酚>水>醇>胺>酰胺>醛>酯>醚>卤代烃>烃 极性官能团越多,极性越大(甲醇>乙醇>氯仿>苯) 3.凝胶色谱:分子筛作用根据凝胶的孔径和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大小到达分离 大分子不能进入凝胶内部且分离时先出来 (二)质谱MS 1.电子轰击质谱:相对分子质量较小 2.电喷雾店里质谱:大分子&小分子 3.化学电离质谱 (三)核磁共振谱NMR 1.化学位移δ=信号峰位置-TMS峰位置/核磁共振仪所用频率*106 2.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诱导效应:电负性越强,信号峰在低场出现; 共轭效应:p-π共轭(孤对电子与双键)移向高场;π-π共轭(两个双键)移向低场

天然药物化学习题参考答案

天然药物化学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总论 一、名词解释 1、天然药物化学:运用近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的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有效成分:天然药物中具有临床疗效的活性成分。 3、二次代谢及二次代谢产物:二次代谢产物:由植物体产生的、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来说不起重要作用的化合物,如萜类、生物碱类化合物等。 一、选择题(选择一个确切的答案) 1、波相色谱分离效果好的一个主要原因是: A、压力高B、吸附剂的颗粒小 C、流速快D、有自动记录 2、蛋白质等高分子化合物在水中形成: A、真溶液B、胶体溶液C、悬浊液D、乳状液 3、纸上分配色谱,固定相是: A、纤维素B、滤纸所含的水 C、展开剂中极性较大的溶剂D、醇羟基 4、利用溶剂较少提取有效成分较完全的方法是: A、连续回流法B、加热回流法 C、透析法D、浸渍法 5、某化合物用氧仿在缓冲纸层桥上展开,其 R f值随 PH 增大而减小这说明它可能是 A、酸性化合物B、碱性化合物 C、中性化合物D、两性化合物 6、离子交换色谱法,适用于下列()类化合物的分离 A、萜类B、生物碱C、淀粉D、甾体类 7、碱性氧化铝色谱通常用于()的分离,硅胶色谱一般不适合于分离() A、香豆素类化合物B、生物碱类化合物 C、酸性化合物D、酯类化合物 二、判断题 1、不同的甾醇混合,熔点往往下降特别多 2、苦味素就是植物中一类味苦的成分。 3、天然的甾醇都有光学活性。 4、两个化合物的混合熔点一定低于这两个化合物本身各自 的熔点。 5、糖、蛋白质、脂质、核酸等为植物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 的物质,因此称之为一次代谢产物。

6、利用13C-NMR 的门控去偶谱,可以测定13C-1H 的偶合数。 7、凝胶色谱的原理是根据被分离分子含有羟基数目的不 同.达到分离,而不是根据分子量的差别。 三、用适当的物理化学方法区别下列化合物 用聚酰胺柱层分离下述化合物,以稀甲醇—甲醇洗脱,其出柱先后顺序为()→ ()→ ()→ () O O OH OH HO O O OH OH HO OH OH O O O O O glu O Rha O O OH OH O O CH3 A B C D 四、填空 某植物水提液含中性、酸性、碱性、两性化合物若干。通过离子交换树脂能基本分离: 五、回答问题

药物化学作业笔记整理

作用于受体的药物: 1:外周神经系统药物: ①M胆碱受体激动剂:氯贝胆碱bethanechol chloride 毛果芸香碱pilocarpine ②M胆碱受体拮抗剂:硫酸阿托品atropin sulphate 溴丙胺太林propantheline bromide 派仑平prirenzepine ③N胆碱受体:苯磺阿曲库铵atracurium besylate 泮库溴铵pancuronium bromide ④肾上腺素受体: a.B 受体激动剂:肾上腺素:epinephrine 盐酸麻黄碱 ephedrine hydrochloride B2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 salbutamol ⑤组胺受体拮抗剂:作用于H1受体:马来酸氯苯那敏 chlorphenamine maleate 氯雷他定 loratadine 盐酸西替立嗪 cetirizine hydrochloride 咪唑斯汀 mizolastine 2:作用于循环系统的药物: ①肾上腺素受体:作用于:B1,B2受体:盐酸普萘洛尔 proprannolol hydrochloride ②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氯沙坦 losartan 3: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 ① H2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 cimetidine 盐酸雷尼替丁 ranitidine hrdrochloride ③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5-HT3受体拮抗剂:昂丹司琼 ondansetron ④AchE受体:盐酸地芬尼多 difenidol hydrochloride ⑤作用于多巴胺D2受体:马来酸硫乙拉嗪 thiethylperazine maltate 甲氧氯普胺 metoclopramide 多潘立酮 dopaerridone 作用于酶的药物: 1:外周神经系统药物: ①胆碱酯酶抑制剂: 溴新斯的明neostigmine bromide 盐酸多奈哌齐donepezil hydrochride 2:作用于循环系统的药物 ①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ACEI抑制剂):卡托普利 catopril ②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HMG-COA抑制剂):洛伐他汀 lovastain 3:消化系统药物: ①质子泵抑制剂(H+/K+ - ATP 酶抑制剂):奥美拉唑 omeprazole 4:解热镇痛药与非甾体抗炎药 ①花生四烯酸环氧酶抑制剂:阿司匹林 asprin ②环氧酶2抑制剂(cox-2):吡罗昔康 piroxican 塞来昔布 celecoxib: 5:抗肿瘤药物: ①胸腺嘧啶合成酶抑制剂(TS): 氟尿嘧啶(fluorouracil)其作用机制为:在体内转变为fudrp 与TS结合,在于5,10-次甲基四氢叶酸酶作用。由于C-F键为拟定,导致不能有效合成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四TS失活,从而抑制DNA的合成。 ②胸苷激酶,胸苷酸激酶:阿糖胞苷 cytarabine ③肌苷酸脱氢酶,腺酰琥珀酸合成酶:锍嘌呤(mercaptipurmol)其作用机制为:在体

天然药物化学各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天然药物化学 各章习题及答案 (答案见最后) (第十、十一不是重点,没有)

第一章(一) 一、名词解释 1、高速逆流色谱技术 2、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3、超声波提取技术 4、二次代谢过程 二、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四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纸层析属于分配层析, 固定相为:() A. 纤维素 B. 展开剂中极性较小的溶液 C. 展开剂中极性较大的溶液 D. 水 2、硅胶色谱一般不适合于分离() A、香豆素类化合物B、生物碱类化合物 C、酸性化合物D、酯类化合物 3、比水重的亲脂性有机溶剂有: A. CHCl3 B. 苯 C. Et2 O D. 石油醚 4、利用溶剂较少提取有效成分较完全的方法是: A、连续回流法B、加热回流法 C、渗漉法D、浸渍法 5、由甲戊二羟酸演变而成的化合物类型是 A. 糖类 B. 萜类 C. 黄酮类 D. 木脂素类 6、调节溶液的pH改变分子的存在状态影响溶解度而实现分离的方法有 A.醇提水沉法B.铅盐沉淀法C.碱提酸沉法D.醇提丙酮沉法 7、与水不分层的有机溶剂有: A. CHCl3 B. 丙酮 C. Et2 O D. 正丁醇 8、聚酰胺层析原理是 A物理吸附B氢键吸附C分子筛效应D、化学吸附 9、葡聚糖凝胶层析法属于排阻层析,在化合物分离过程中,先被洗脱下来的为: A. 杂质 B. 小分子化合物 C. 大分子化合物 D. 两者同时下来 三、判断对错 1、某结晶物质经硅胶薄层层析,用一种展开剂展开,呈单一斑点,所以该晶体 为一单体。( ) 2、糖、蛋白质、脂质、核酸等为植物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因此称之

天然药物化学笔记

第一章总论 1.天然药物化学概述:天然药物化学是药物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天然化学物资;具体内容包括主要类型的天然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提取分离方法、结构测定等。 来源: 植物(为主)、动物、矿物天然药物中的活性成分是其药效的物资基础。 2.提取分离的方法 1)提取前文献查阅综述和药材生药鉴定 2)提取方法 (一)溶剂提取法原理:“相似者相溶”,通过选择适当溶剂将中药中的化学成分从药材中提取出来。 常见溶剂的极性强弱顺序:石油醚(低沸点—高沸点)<环己烷<二硫化碳<四氯化碳<三氯乙烯<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丙酮<乙醇<甲醇<乙腈<水<吡啶<乙酸 分类:①浸渍法②渗漉法:不断向粉碎的中药材中添加新鲜浸出溶剂,使其渗过药材,从渗漉筒下端出口流出浸出液的方法。缺点:消耗溶剂量大,费时长,操作麻烦。 ③煎煮法④回流提取法⑤连续回流提取法:可弥补回流提取法中溶剂消耗量大,操作台繁琐的不足,实验室常用索氏提取器(沙氏)来完成本法操作。缺点:时间长,受热易分解的成分不宜使用此法。⑥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⑦超声波提取技术 (二)水蒸气蒸馏法 ①适用范围:具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且难容或不溶于水是我成分的提取。 ②原理:给予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共存时,各组分的蒸汽压和它们在纯粹状态时的蒸汽压相等,而另一种液体的存在并不影响它们的蒸汽压,混合体系的总蒸汽压等于两纯组分蒸汽压之和,由于体系中的蒸汽压比任何一组分的蒸汽压都高,所以混合物的沸点比任一组分的沸点为低。 (三)升华法原理:遇热挥发使用范围:游离蒽醌 (四)压榨法原理:机械挤压适用范围:新鲜药材,种子植物油 3)分离纯化法 ①根据物质溶解度的不同进行分离 a.温度不同,溶解度不同 b.改变溶液的极性去杂 c.酸碱法 d.沉淀法 ②根据物质分配比不同极性分离 原理: 利用物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分配系数的不同达到分离 a.液-液萃取法 b.反流分布法 c.液滴逆流层析法 d.高速逆流层析法 e.GC法 f.LC法: LC分配层析载体主要有---硅胶,硅藻土,纤维素等;有正反相之分; 压力有低、中、高之分;载量有分析、制备之分。 ③根据物质吸附性不同极性分离 a. ※极性吸附剂(如SiO2,Al2O3...)极性强,吸附力大 ※非极性吸附剂(如活性炭-对非极性化合物的吸附力强(洗脱时洗脱力随洗脱剂的极性降低而增大)。 b.化合物的极性大小依化合物的官能团的极性大小而定; 溶剂的极性大小可按其介电常数(ε)大小排列(极性渐大> ): 己烷苯无水乙醚CHCl3 AcOEt 乙醇甲醇水

天然药物化学

天然药物化学 第一章总论 1、天然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 门学科, 主要指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提取分离 方法、结构鉴定、结构改造及生物合成途径。 2、有效成分:天然药物中具有一定生物活性、能代表天然药物临床疗效的单一化合物。 3、按溶剂极性大小顺序分为:水,亲水性有机溶剂,亲脂性有机溶剂 常见溶剂极性强弱顺序如下: 环己烷<石油醚<苯<二氯甲烷<乙醚<氯仿<乙酸乙酯(亲脂性)<丙酮<正丁醇<乙醇(亲水性)<甲醇(亲水性)<乙腈<水<吡啶<乙酸 乙醇:无毒廉价用最多的试剂 4、冷提-----适用于受热不稳定的成分 热提-----受热稳定的成分 ①浸渍法:优点:用水或有机溶剂,不加热。 缺点:出膏率低,用水做溶剂时易发霉,需加防腐剂。 ②渗漉法:优点:有效成分浸出完全,可直接收集浸出液 缺点:消耗溶剂量大,费时长,操作麻烦。 ③煎煮法:特点:操作简单,对易挥发、热不稳定的成分不宜用。 ④回流提取法:特点:热不稳定的成分不宜用,溶剂消耗量大,操作麻烦。 ⑤连续回流提取法:优点:节省溶剂、效率高。 缺点:对热不稳定成分不宜用,时间长 ⑥CO2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常用的临界流体有CO2 5、活性炭的主要作用是:脱色

7、习题 ①用含水15%硅胶柱分离化合物A, B, C,并用乙酸乙酯作为流动相,试比较化合物的出 柱顺序。 答案:A > B > C ②换成RP-18 柱色谱,甲醇-水(30: 70)进行洗脱,试说明化合物A, B, C的出柱顺序。 答案: B > C > A 第二章糖和苷 1、低聚糖:由2-9个单糖通过苷键结合而成的直链或者支链聚糖 蔗糖是二糖或双糖 2、多糖:纤维素、树胶、黏液质子 3、苦杏仁的水解产物:氢氰酸 4、用于糖和苷的检测反应:Molisch反应; 此反应的试剂是:浓硫酸和α-萘酚(结构鉴别大题会用到) 5、按苷键原子的不同,酸水解易难程度为:N- 苷>O-苷>S-苷>C-苷 6、苷化位移:糖和苷元结合成甘后,甘元的α-C,β-C以及糖的端基碳的化学位移均都发 生了改变,此改变被称为苷化位移。 7、抑制酶活性的方法是:加入碳酸钙灭活后再用沸水提取 第三章苯丙素类 1、①香豆素的结构: (重点,必须会画会编号)

天然药物化学 第3章 醌类化合物

第3章 醌类化合物 一、选择题 1.羟基蒽醌对Mg(Ac)2呈蓝~蓝紫色的是 A. 1,8-二羟基蒽醌 B.1,4-二羟基蒽醌 C. 1,2-二羟基蒽醌 D. 1,4,8-三羟基蒽醌 E.1,5-二羟基蒽醌 2.中药丹参中治疗冠心病的醌类成分属于 A. 苯醌类 B. 萘醌类 C. 菲醌类 D. 蒽醌类 E. 二蒽醌类 3.从下列总蒽醌的乙醚溶液中,用冷的5% Na 2CO 3水溶液萃取,碱水层的成分是 A. B. C. O O O H OH O O O H O H O O O H O H D. E.

O O O H O H O O C H 3 O H 4.从下列总蒽醌的乙醚溶液中,用5%NaHCO 3水溶液萃取,碱水层的成分是 O O O H O H COOH O O O H OH O O O H O H A. B. C. O O O H O H O O CH 3 O H D. E. 5. 能与碱液发生反应,生成红色化合物的是 A. 羟基蒽酮类 B. 羟基蒽醌类 C. 蒽酮类 D. 二蒽酮类 E. 羟基蒽酚类

6.番泻苷A 属于何种衍生物 A. 大黄素型蒽醌 B. 茜草素型蒽醌 C. 二蒽酮 D. 二蒽醌 E. 蒽酮 7.专用于鉴别苯醌和萘醌的反应是 A. 菲格尔反应 B. 无色亚甲蓝试验 C. 醋酸铅反应 D. 醋酸镁反应 E. 对亚硝基二甲基苯胺反应 8.下列游离蒽醌衍生物酸性最强的是 9. 下列游离蒽醌衍生物酸性最弱的是 O O OH OH O O OH OH O O O H OH O O OH OH A B C D

中山大学-药化笔记 by丽纯师姐

1、抗菌药 ①细菌前提:能被革兰氏试剂(结晶紫和碘)染为蓝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菌G+);相反不能染色或呈粉红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菌(G-) ②对抗菌药物的要求: 具有较高的抗菌选择性 细菌不易对药物产生抗药性 具有良好的吸收和代谢性质 ③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 干扰细胞壁的合成 2) 损伤细胞膜: 3) 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4) 抑制和干扰核酸的合成 2、磺胺药作用:抑菌繁殖但不能灭菌,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和许多革兰氏阴性细菌有效。但个别菌种的菌株可能对其耐药。磺胺类药物通过竞争性抑制叶酸代谢循环中的对氨基苯甲酸而抑制细菌性增殖。细菌对1种磺胺类耐药意味着对所有的磺胺药耐药。

3、喹诺酮类药作用机制:选择性地抑制原核生物DNA TOPⅡ,从而导致这种酶对DNA 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最后导致DNA降解及菌体死亡。耐药性:细菌降低细胞壁的通透性,或激活细胞膜上的药物外排泵;DNA拓扑异构酶发生突变使药物酶DNA复合物的稳定性降低,导致细菌能够耐受高浓度的药物。

4、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物: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作用,阻止蛋白质合成的开始。与四环素、氯霉素,林可霉素等现有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药物作用机制和位点不同,因此不产生交叉耐药性。

5、①抗结核药物作用机制:干扰NADH正常氧化还原;阻断去饱和酶作用,抑霉菌酸生成。喹诺酮类抗结核药物:莫西、环丙、氧氟、司帕沙星。②抗结核抗生素通过抑制分枝杆菌的DNA依赖性的RNA聚合酶, 阻止细菌合成RNA。利福平一般与其他抗结核药物联合使用,单独使用易产生耐药性。抗生素:环丝氨酸、卷曲霉素、紫霉素。

6、抗真菌药①作用于麦角甾醇的药物作用机制:两性霉素等多烯类抗生素与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甾醇结合,损伤膜的通透性,细菌细胞内K+、核苷酸、氨基酸等外漏,破坏正常代谢而起抑菌作用。②P450脱甲基酶抑制剂作用机制: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脱甲基酶,阻断真菌细胞内羊毛甾醇转化为麦角甾醇,损坏真菌细胞膜的完整性。 7、抗病毒药物 ? 阻止病毒吸附的药物(如丙种球蛋白) ? 抑制病毒核酸复制的药物(如碘苷) ? 阻止病毒穿入细胞的药物(如金刚烷胺) ? 影响核糖体翻译的药物(如美替沙腙) ? 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如达菲) ? HIV逆转录酶抑制剂(AZT) ? HIV蛋白酶抑制剂(如利托那韦) 一、镇静催眠药 1、苯二氮卓类——地西泮 A、结构特点 地西泮

药学本科《天然药物化学》汇集各章习题、试卷及参考答案

天然药物化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一) 一、名词解释 1、高速逆流色谱技术 2、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3、超声波提取技术 4、二次代谢过程 答案 1、它是依靠高速行星式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使无载体支持的固定相稳定地保留在蛇形管中,并使流动相单向、低速地通过固定相,由于不同的物质在两相中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其在柱中的移动速度也不一样,从而实现样品的一种分离方法。 2、是指在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以上,以接近临界点状态下的流体作为萃取溶剂,利用其在超临界状态下兼有液体和气体的双重性质选择性地溶解其他物质,先将某一组分溶解,然后通过控制温度和压力,使临界流体变成普通气体,被溶物会析出,从而从混合物中得以分离地技术。 3、是指以超声波辐射压强产生的骚动效应、空化效应和热效应,引起机械搅拌、加速扩散溶解的一种新型的利用外场介入的溶剂强化提取方法。 4、植物体在特定的条件下,以一些重要的一次代谢产物如乙酰辅酶A 、丙二酸单酰辅酶A、莽草酸及一些氨基酸等为原料和前体,经历不同的代谢途径,生成生物碱、萜类等化合物的过程称为二次代谢过程。 二、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四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D; 2、C; 3、A; 4、A; 5、B 1、纸层析属于分配层析, 固定相为:() A. 纤维素 B. 展开剂中极性较小的溶液 C. 展开剂中极性较大的溶液 D. 水 2、硅胶色谱一般不适合于分离() A、香豆素类化合物B、生物碱类化合物 C、酸性化合物D、酯类化合物 3、比水重的亲脂性有机溶剂有: A. CHCl3 B. 苯 C. Et2 O D. 石油醚 4、利用溶剂较少提取有效成分较完全的方法是: A、连续回流法B、加热回流法 C、渗漉法D、浸渍法 5、由甲戊二羟酸演变而成的化合物类型是 A. 糖类 B. 萜类 C. 黄酮类 D. 木脂素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