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臣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晚清名臣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晚清名臣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晚清名臣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一、张之洞的教育理念

(一)张之洞的教育理念

大家好!从古代一直到现代,有在教育改革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教育家,也有在教育方面有独特创新的教育家。在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末端的时候,就出现了这样一位教育家,他颁布了近代学制《奏定学堂章程》,也叫“癸卯学制”,这个学制对废除封建科举制度起了很大的作用。颁布这个章程的这位著名教育家在其他方面,比如在清代的社会政治改革、经济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位教育家就是清末的张之洞。

张之洞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最大的建树就是在1903年11月26日,和荣庆、张百熙拟定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他在教育方面最大的贡献,也是他在教育改革方面重要的贡献。这个章程是我国第一部正式颁布执行的近代学制章程,对于废除1300年来的科举制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

以我们说张之洞在清末教育史上堪称为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主持的这个教育改革博采了外国学制的优点。这个时期,封建社会已经发展到了末期,虽然闭关锁国是当时的政策,但是也阻挡不了国外先进文化、先进教育思想的传播,所以当时的一些教育家或者在教育行业中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对

西方教育思想都有自己的见识或者理解。

(二)张之洞的教育实践

这样就对传统教育的科举、书院、私塾开始实行了一些改革的措施。在中国传统的教育当中,书院、私塾、科举制度是比较盛行的,也是一个主要的教学方式。癸卯学制的颁布实际上是把教育当中的一些形式加以改革了。这个章程把普通的师范和普通的中学学堂、学校的优点突出出来了,把普通的师范和普通中学学堂分开,设立不同的机构。高等师范和高等学堂开始分设,师范又有不同的等级,根据老师的层次,比如小学老师、中学老师、高中老师、大学老师。师范分为初级、优级这样两个级别。

初级收小学毕业生,小学毕业生毕业之后可以到初级师范院校来学习,当他们毕业之后就在小学任小学老师,这是当时的一个改革措施。优级收初级师范毕业生和普通中学毕业生,这是培养初中老师和普通中学老师的师范院校。所以在当时高等师范和高等学堂就开始分设了,这样一个分不同层次培养教师的模式就出现了。

这个章程颁布前,全国政府主办的学校还挺少的。章程颁布之后,到1910年,官办学校,我们叫公办学校就非常多了。可见这个章程的颁布对清末的教育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学校增多了,学生就必然增多了。求学规模的扩大,学生数量的扩大,功劳应该是谁的呢?就是张之洞的。

张之洞功不可没,在1907年的时候,他被升任为学部大臣

了。这个学部大臣用现在的官职来说,可能就是教育部的部长了。当时跟张之洞同时期做官的官员后来评价张之洞时说“其生平精神所寄,尤在振兴教育储养人才,以备国家缓急之需,而救当时空疏之习。”就是说张之洞把很多的精力都投入到振兴国家教育方面,来为国家培养一些后备人才。

张之洞对教育是怎么理解的呢?张之洞的道理在于得人,他认为当时清朝的国土很大,但是国土的大小、人口的多寡、物产的丰缺不是一个国家强盛与否的重要指标,只是一个物质的前提。国家强盛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在于教育,在于培养人才。所以我们看到封建社会的很多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都是对教育目的阐述,教育目的基本上都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在最初的时候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到后期就开始为国家培养人才,振兴国家,使国家更加强盛。所以说张之洞兴办教育的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后备人才。

张之洞指出“国势之强弱在于人才,人才之消长在于学校,环球各国竞长之争雄,莫不以教育为兴邦之急务”。从张之洞的言论来看,可以看出他对教育、学校、人才和强国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清楚的。教育是由谁来做的呢?学校。学校办教育干什么?用来培养人才。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让国富民强。所以对于这四者之间的关系,张之洞是有非常清晰的认识的。在这样的一个思想指导下,他认为教育的振兴是当务之急,并且是国家的一个根本。

这样的一种思想跟我们现在政府提倡的“科教兴国”、“人才战略”,是有很多相似地方的。所以我们说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无疑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促进作用。张之洞在整个清末的教育领域当中都是很有威望的。

大家常常听到张之洞这个名字,可能对他的政治主张、军事活动比较了解。我们知道他是洋务派的一个代表人物,其实他的很多教育思想和实践在他的整个人生当中也比较多一些。

(三)张之洞教育理念的形成原因

我们再来看一看为什么张之洞会提出这样一些教育改革措施?为什么他能振兴清末的教育呢?这跟他的出身,跟他的人生经历是有关系的。

张之洞出生在清道光17年八月初三,他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他在贵州出生。18岁的时候就中了举人,26岁的时候

中了进士,到同治2年的时候他开始做官了,这个时候中了探花。张之洞做过翰林院的编修、教习、试读、试讲的学士和内阁学士等职位,而且一度是清流派的健将,后来做了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这个时候他就提出了他的政治主张,同时我们看到他的一些政治主张也牵扯到了教育、文化方面。我们知道张之洞在洋务运动中有这样一个教育主张,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在这个时候跟他同时代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为“晚清四大名臣”。1902年的时候,张

之洞创立了湖北师范学堂,湖北师范学堂为张之洞的教育改革实际上提供了一个基地。张之洞在湖北地区推行教育改革,所以现在湖北省境内,特别是武汉市,学校是非常多的。二、张之洞的生平纪要

(一)张之洞对治安的主要功绩

张之洞非常注重教育和治安。他认为教育是强国之本,国家的安定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他对清末的教育,对社会的发展是有很大影响的。他对于治安的理解也是有跨越性的,中国近代警察制度的出现也是由张之洞倡导的。

张之洞曾经任过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一些职位。在湖北地区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不仅是教育方面,也有军事、政治改革方面的。所以武汉地区的人们对于张之洞是耳熟能详的,对他也是非常尊重的。

他曾经在汉阳兴办了铁厂,还开发了大冶铁矿,还在湖北兴建了一个枪炮厂。八国联军的时候,大沽炮台失守,张之洞和刘坤一一起与驻沪各领事签订了《东南互保章程》,镇压

了维新派的唐才常,然后自己组织义军反抗八国联军的侵略行为。在这个事件上张之洞非凡的军事才能展现出来了。(二)张之洞的主要事迹

张之洞生活在一个官宦家庭,他的父亲叫张瑛,是清朝的一个贵族,同时也是清朝的一个知府。他早年对张之洞管教的比较严,而且为张之洞聘请了很多名师来精心培养他。张之

洞四岁的时候就可以读书了,学习非常勤勉。八岁的时候读完了《四书》、《五经》,十岁的时候开始写诗,写文章,他的伯父嘱咐说“敛才勿露”。就是有才华不一定非要显露出来,张之洞一直谨遵这个教诲。

在科举的路上,张之洞可以说是一帆风顺的。1849年的时候,张之洞应童子试,中了童生,他确实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小孩,第二年成为秀才。到了1852年的时候,参加顺天府的乡试,中解元,解元是举人当中的第一名。

太平天国起义之后,张之洞南下,随父亲行军打仗,在行军打仗之余,他还是不忘学习自己的功课。1856年的时候,张之洞参加了礼部的考试,被录取为觉罗官学教习,在这一年的时候,他参加了翰林院的工作,但是他的父亲病故了。到1862年,张之洞入京参加会试,他被挑取为誊录第三名,给他一个书吏的职位。

张之洞对于给他的职位非常不屑,他非常不快乐,所以就离开了京城。到第二年再次入京参加会试,在榜上列141名贡士,他复试的时候是一等一名。后来殿试的时候被慈禧太后选中了,中了探花。然后赐他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当时张之洞就做了这个工作。后来因为他的妻子石氏病故,在翰林大考中失误了,就被选派出任浙江乡试的副考官,从此之后,张之洞就开始了他做官的生涯。

1867年张之洞任湖广学政,这个时候也是在教育行业当中,

学政相当于教育厅的厅长。在这个时候他大力的兴改革选拔措施,选拔一些人才,老百姓都非常拥护他。后来他卸任回到了京城,在京城过了两年相对比较悠闲的生活,在这个阶段他跟一些好友一起纵论古今,这个时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比较悠闲的阶段。

1873年的时候,张之洞又到四川做学政,到任之后,四川考场舞弊现象非常严重,针对这个现象,张之洞实行了一些措施来整顿。整顿了考场舞弊的现象,也让考试的氛围重新回到了正规的轨道上。在他当学政的时候,他还培养了一些有才华的学子。他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学生杨锐,就是当时他在四川做学政的时候选拔出来的一个才子。

张之洞自己参加科举考试的经历和他做各省督学的经历,让张之洞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的反思。他参加科举考试,虽然是一帆风顺,科举考试对于他来说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但是他觉得对于一些很有才华,但在科举考试当中无法展露自己才华的知识分子来说,科举考试不是一条很好的路。

他在湖北、四川当学政的时候,他也意识到参加科举考试真正中举的这些人不一定有才华,但是没有中的这些人却有很多在各个方面是有才华的。所以根据他自身参加科举的经历和他的一些所见所闻,还有他在各个省做学政的一些经历,他感悟很深。很深在哪里?他认为教育需要改革了,科举制度已经不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了。所以他有一些文章给学生

指点迷津,像他写的《书目答问》给学生说了中国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后来学生非常推崇他的一些思想。张之洞做官的时候非常清廉,卸任之后,他生病了,生病的时候他没钱治病,衣服破了也没钱买,生活相对来说很窘迫。

1876年的时候,张之洞结束了四川学政的政治生涯,回到了京城。这个时候张之洞加入了“清流”之中,他非常喜欢直言进谏。所以这个时候他跟当时的几位颇能进谏的大臣,张佩纶、黄体芳、宝廷并称“翰林四谏”,都是非常愿意给皇上提建议的。再加上后来又出现的两位刘恩溥、陈宝琛,并称为“清流六君子”。到了1879年的时候,政治上出现了一个变故,就是慈禧垂帘听政。慈禧为了继续掌权,这个时候就立光绪为帝。光绪称帝之后,遭到了大臣的反对。张之洞这个时候看到了形势的变化,审时度势,他就上疏迎合慈禧的主张。慈禧当时遭到大臣的反对,张之洞出来支持她,慈禧非常高兴,所以慈禧对张之洞非常有好感。

张之洞在四川做学政的时候,在川地东乡发生了一场官兵乱杀百姓的惨案。这个案件经过多年的互相推诿,官员都不去认真的侦查,不去追究事情的真相,所以没有定论。到1879年的时候,张之洞一天内连上了三个折子,正好赶上慈禧非常欣赏他的时候,他连上三个折子要求重新审理此案。后来慈禧也开始重视这个案件了。大臣们迫于压力,不得不认真办理,后来把涉案的官员都找到了,然后严查,有的杀,有

的罚,这样就还了百姓一个公道。这个案件结束之后,张之洞是名声大振。

1879年到1880年这一段时间,清朝朝廷内部就修改《中俄条约》发生了一些纠纷。当时崇厚签订了《中俄条约》,这个《中俄条约》是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这个条约当中有很多侮辱性的条例。当时主政大臣是李鸿章,李鸿章知道这是一个不对的条约,不能去遵守,但是他还主张承认。

张之洞极力反对。他就中俄条约问题,一共上了20余次奏章,提出了一些问题,倡导要把条约中的一些内容给它修改一下。后来朝廷就羁押了崇厚,派曾纪泽前往俄国商谈改条约的事情,这也是后来张之洞做的一个非常大的贡献。所以我们看到,张之洞的清流生涯不仅让他洞悉了官场的百态,让他看到了官场内部出现的问题。而且为他赢得了“遇事敢为大言”的良好口碑。

1881年的时候,张之洞出任山西巡抚,之前他做学政,做翰林院的编修,都是一些没有实权的职位,当他出任山西巡抚的时候,就成为了手握实权的地方大官。从此之后,张之洞开始在政坛上大展拳脚。山西这个地方在清代的时候是很贫瘠的,非常贫穷。山西的贫穷让张之洞有了要大兴改革的决心。

在改革当中,他注意到要变通旧法,把旧有的法律法规变通了,这对改革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他不能完全推翻旧有的法

律,于是就在旧有法律的基础上进行一些调整。他向在山西活动的李提摩太询问变法相关的事宜,李提摩太奉上了西化的方案,就是向西方学习的方案。这个方案后来被张之洞采纳了,开始实行了一些新政。

当时在国际上出现了这样的一个环境,法国殖民者在中国南部制造事端,为了稳定南方的局势,清朝朝廷又派张之洞调任两广总督(广东、广西的总督)。1884年的时候,张之洞被调任到两广做总督。中法战争爆发之后,张之洞积极主战,并且支援台湾抗法斗争。他建议朝廷收编当时刘永福所带领的黑旗军。他还启用老将,当时的一个军事将领叫冯子材,他让冯子材到越南作战,后来取得了历史有名的“镇南关大捷”。张之洞的这些想法确实捍卫了领土,捍卫了国家主权。但是他背后所依靠的朝廷确实是无用的。清朝的朝廷一意屈辱求和,不败而败。其实它在军事上没有败下来,但是在政治上,在精神上败下来了。张之洞是“愤愤欲死”非常愤怒,我前方打的非常好,你后方朝廷居然讲和了。

后来中法战争之后,张之洞就转为洋务派了,他在广东筹建水师,编练新军,创办工厂,他还在出现一些侵略性行为的时候主战。这个时候他在广东开设了广东水陆师学堂。这是一个军事学校。在这个时候他也大力开发海南岛,保护美国和东南亚地区华侨的利益。他所建的广州机器铸币厂是近代货币史上的一个大事。

1889年的时候,张之洞出任湖广总督,从此在湖北有近20年的执政经历。我们知道之前他曾经在湖北做过一个教育方面的官员。到1889年的时候,张之洞做的是湖广总督,就

是省长级别的,是比较有实权的官员,在湖北有20年的从

政经历。督鄂期间,他兴办了近代的工业。在汉阳建的铁厂就促成了当时中国近代民族钢铁工业的起步。

现在我们知道武汉三镇:汉阳、汉口、武昌,当时的汉阳就是一个工业基地。湖北枪炮厂生产的步枪“汉阳造”,到抗日

战争期间,仍是中国军队的主要武器。在打仗的时候,说枪是哪儿来的?汉阳造。此外,张之洞还针对湖北近代纺织工业落后的情况开办了湖北织布官局、湖北纺纱官局、湖北缫丝厂和湖北制麻局。这样就使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地区形成了非常完整的近代纺织工业体系。同时他在这里还开办了一些与它们相配套的小型工厂。

现在武汉地区纺织业还是很发达的,还有一些相应的培养纺织行业人才的教育机构,现在我们知道湖北纺织大学,就是专门培养纺织性人才的。所以我们说对于武汉的发展来说,特别是近代的武汉发展,张之洞是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的。中法战争之后,总理衙门就将修建铁路列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正事来做。张之洞在湖北任总督的时候,他就奏请朝廷修筑卢沟桥到汉口的这段铁路,后来获得了批准。卢沟桥到汉口的这段铁路,后来改为京汉铁路。京汉铁路至今仍是我国铁

路交通的一个主要干线。我们现在说中国境内铁路的一个枢纽地区,武汉是一个,郑州是一个,京汉铁路的出现也预示了武汉地区作为华中地区一个交通枢纽的地位。

后来张之洞又主持粤汉、川汉铁路的修建工作,就是广东到武汉、四川到武汉的铁路。我们可以看到它在逐渐的以武汉为中心向外扩展,很多的铁路线路就出现了。后来路权问题陷入泥沼,到张之洞逝世的时候,这些问题都没有解决。

对于民营工商业,张之洞是持鼓励态度的。在清末的时候,资本主义萌芽已经有了非常好的发展。虽然清末的时候还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但是一些民营工商业还是悄悄地兴起了。像民营的水电公司就开始出现了,这个水电公司的出现让汉口成为全国首先使用自来水的地区。私有企业开始兴办水电厂,汉口地区开始引用自来水,在之前的时候都是用江水的。又设了汉口商务公所,实际上是最早的湖北土产博览会。并且还办了《湖北商务报》、商务学堂、商会公所、两湖劝业场,以及汉口商务局。这样就增加了经济方面的往来,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后来商业的繁荣,也是有这样的一个渊源的。在张之洞的操办下,武汉地区迅速跻身全国繁荣城市之列,被誉为“东方芝加哥”。所以武汉人对于张之洞是非常感恩的。张之洞还关心近代教育事业,尤其注重实业教育。他是洋务派的代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这个主张,所以他对于

实业教育是非常重视的,派遣了大量留学生出国去学习。

到1895年的时候,张之洞暂署两江地区的时候,开始编练“江南自强军”。回到湖北后他就大刀阔斧的编练湖北新军,湖北新军在清军中战斗力是一流的。张之洞的这个湖北新军,是为了能够在出现一些紧急情况下能够有应对的。张之洞不会想到多年后就是他调教的这个部队率先起义,敲响了清朝灭亡的丧钟。

张之洞做湖广总督期间,我们看到他在商业方面、教育方面、文化方面、铁路建设方面都有很大的贡献。他本人也是把湖北视为第二故乡,称自己是“楚人”。在武汉地区还有张之洞路、张公堤、抱冰堂这样的古迹。湖北人用这样一些方式来纪念张之洞给湖北人民做出的贡献。

甲午战争时期,两江总督刘坤一北上抗日,张之洞这个时候暂时离开湖北,主政两江。他是坚定的主战派,清朝战败之后,张之洞极力反对《马关条约》。他在后方就曾调度,派遣船只前往台湾运送一些枪械粮饷,暗中支持台湾抵抗日本的侵略。

后来维新运动兴起了,张之洞的儿子张仁权是“强学会”的发起人之一。张之洞捐银5000两表示对儿子的支持,并且他跟当时维新变法的主张者康有为、梁启超有多次接触,和维新派之间保持了非常良好的关系。但是后来维新运动渐渐呈现出了激进的态势,到这时候张之洞非常反感了。到1898年的时候,维新运动进入了存亡之际,张之洞做了《劝学篇》

进呈。《劝学篇》强调“会通中西,权衡新旧”,他批判了顽固派因噎废食,遇到问题,吃了亏,就不敢去解决了。同时他也批判了维新派舍本逐末,只看到西方一些先进思想能够起到的推动作用,而忘记了它所在的国家具有的特点了,他强调三纲五常是万世不易之本。他把两个派别都批判了。1900年的时候,义和团运动兴起了,慈禧借助这样一个势力和八国列强宣战了。张之洞认为强弱非常悬殊,抵抗一国可以,抵抗八国就是“欺君父而误国家”,你不能跟八个国家同时开战,这个时候他坚决反对宣战。他就联合刘坤一、李鸿章这些东南的督抚和列强协商,策划了“东南互保”。

“东南互保”对于避免侵略比较好,但是却避免不了革命的冲击。1900年,趁着北方大乱,唐才常在汉口策划长江流域的自立军起义,张之洞觉察之后,派兵捣毁了自立军的总机关,后来逮捕了唐才常和30多个领导人,然后把他们杀了。之后张之洞就积极地参与镇压革命。

到1901年的时候,慈禧发布上谕,宣布实行新政。后来张之洞成为了“参与政务大臣”,在同年他联合刘坤一会奏三折,讲的是实行新政的一些纲领。“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就成为了当时清末新政的一个大纲。所以这个时候实行的新政主要来自张之洞、刘坤一等人给慈禧太后上的折子。

到1903年的时候,张之洞被召觐见。这个期间他参与制定了《奏定学堂章程》。这个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并结合

中国当时教育实际情况改造而成。所以这符合张之洞在洋务运动中提出来的一些思想,符合“中体西用”的精神。这样就

开启了中国教育体制近代化的进程。张之洞在这个新政当中,主要实行的是教育改革。同时他和张百熙等人奏请《请试办递减科举折》,这个获得了批准,其实就是对科举制度的一

个削弱。

到1905年的时候,袁世凯领衔会同张之洞这样一些官员奏

请“立停科举”,请求废除科举制度。这个折子后来获得了慈

禧太后的批准。这样,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在这个时候就完全废除了,科举制度在中国彻底宣告结束。张之洞在垂暮之年的时候,终于进入朝廷权力的中枢了,因为他实行的新政和他之前在各地方做官的一些经历,让他最后成为了朝廷权力的中枢。后来张之洞出任了宪政编查馆大臣,参与立宪事宜。他建议清廷确立立宪政体,来应付革命党的起义。就着愈演愈烈的国会请愿运动,他也倡议“开国会顺舆情”,并且召杨度进京参与立宪。

到1909年,张之洞身体已经非常疲劳了,一病不起,他临

去世前还规劝摄政王载沣要重振朝纲。1909年10月张之洞病逝了,享年72岁。

三、张之洞的教育实践

(一)“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

张之洞一生非常重视教育,所以对清末的教育有很大的影响。

在他做地方官的时候,像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的时候,是非常重视教育的。张之洞以“致用”作为他改革的灵魂,“旧体新用”。我们可以看到他在改革过程中所实行的一些主张不是完全推翻之前的政策、法律,而是把这些政策、法律重新修订,加入了他自己的一些改革措施,所以叫“旧体新用”。无论在刚开始实行教育改革,还

是后期在政治上、军事上的改革,他都实行了“旧体新用”的

思想。

特别是在教育方面,他在《劝学篇》中就主张以“变科举”来

推动新式教育。他没有说“废科举”,而是叫“变科举”,就是把科举中一些不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细节改变、修改。但是科举如果真正的不适应教育需求的话,最后也会被废除。所以他用“变科举”来推动新式教育。他是以“守约”来改革“旧学”,分类型、分层次地“广识学”。并且他非常鼓励多层次的“游学”,这样就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张之洞在一些具体的教育问题上,也有自己的主张,比如说在家庭教育方面,主要涉及到品格和学识两个方面。他主张品格教育,包括德化教育、情怀教育、理想教育、品质教育、人格教育、作风教育等。品格教育所涉及的内容反映了中国传统思想品德教育的层面。学识教育涵盖实学教育、全面教育、学习方法、游学教育等内容。我们可以看到这跟之前的一些教育思想不太一样,它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是时代特色

的展现。

张之洞家庭教育思想体现了近代中国转型教育的基本内涵,对现在家庭教育仍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家长首先要培养孩子在品德上是个非常规范的人;其次就是学识方面是个健全的人。在传统观念当中,我们大家都会认为身体健康是真正的健康,现在健康的定义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能适应社会才是一个真正健康的人。张之洞提出来的品格和学识,恰恰跟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健全人格教育理念是很相似的。

张之洞的教育活动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他整顿了封建传统教育。之后兴办洋务教育,制定和推行新的教育制度。这个思想集中反映在《劝学篇》当中。他说“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这个思想是洋务教育的一个中心思想,以后就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的一个纲领。所以这个时候的学生接受了很多西方教育的知识。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体,是基础。然后再学习西学当中有用的东西,用这些东西来弥补中国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他又指出“今日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

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毗补吾缺者用之,西政之可以起吾族着取之。

斯其有益而无害。”就是说学习西学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是有益无害的。

他提出的这个主张是针对维新派提倡民权,反对君权,主张男女平等思想的。张之洞认为西学当中就包括西政、西艺、西史三类。学校、地理、赋税、劝工、通商,这是西政;数学、绘画、矿业、医学、声学、光学、化学、电学这是西艺。这是他中体西用的教育主张。

(二)关于学制改革的思想

在学制改革方面,他主张要在天下广设各级学堂。张之洞在《劝学篇》中主张各省、各道、各府、各州、各县皆应有学,京师、省会为大学堂,道府为中学堂,州县为小学堂。“府县有人文盛物力充者,府能设大学,县能设中学,尤善。”并且提倡因陋就简。学校可以利用当地的书院、善堂、祠堂、庙宇等场所,然后政府提供一些经费,这个是张之洞办学的一个主张。

他还主张建立工、农、兵、学、商各类专科学校。他说“外洋各国学校之制,有专门之学,有公共之学。”专门之学即各类实业学堂,他主张建立农工商学、兵学、矿学、铁路等学堂。公共之学是什么?是普通教育的学校,包括小学、中学、大学。他说外国的学制很完备,我们要效法这样的学制。

他还提倡要留学,留学干什么?他说“出洋一年,胜于读西书五年,……入外国学堂一年,胜于中国学堂三年。”他认为学

生到国外学习西方的一些思想、技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他把留学教育作为培养各种专门人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留学教育成为他设计的教育框架的重要部分。(三)关于师范教育

关于师范教育,张之洞曾经把师范教育分成了初级和优级。师范教育,他在1903年的《学务纲要》当中就提出来了,他说“师范学堂,意在使全国中小学堂各有师资,此为各项学堂之本源,兴学人手之第一义。”应“宜首先急办师范学堂”,尤其培养小学教员的初级师范学堂更应迅速办理。他就强调师范教育在整个教育当中的独立地位。

他认为,“学堂必须有师” 所以“办理教育,首重师范”。在这种观念的提倡下,张之洞在办学实践当中对师范学堂的建立是非常重视地。在他主持制定的《癸卯学制》中,建立三级师范体系。后来颁发的《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和《女子小学堂章程》,是我国女子师范教育及女子教育正式列入学制的开端。

我们看,他的改革有很多创新点。张之洞认为师范教育必须要突出几个特点。第一个特点,重视教育类和教师技能类课程,这样才能突出师范性。第二要附设小学堂,让师范生在小学堂里实习教学生。第三,规定师范生享受免费待遇,让人们羡慕。你来学堂学习是免费的,这样的话大家都愿意做老师,这样就把老师的地位给抬高了。第四,规定师范生毕

业后,最低从教年限是六年。这个是张之洞确立的师范教育思想。张之洞的师范教育思想对我国近代师范教育体系的创立有非常大的影响。

(四)论实业教育

张之洞兴办了实业,他也重视实业教育。他在《重订学堂章程折》当中认为:“国民生计,莫要于农工商实业;兴办实业学堂,有百益而无一弊,最宜注重”。实业学堂非常重要,所以由他主持制定的《学务纲要》中,就规定速设各项实业学堂。实业学堂建立的目的是什么?使全国人民都具有各种谋生的智能和技艺,这样就达到了富国强民的根本。“意在讲求国政民事各种专门之学,为国家储养任用之人才。”所以这是他办实业教育的目的。

所以我们说张之洞在中国近代教育改革当中做出了非常突

出的贡献。他的教育改革涉及到了教育的方方面面,比较重要的有师范教育、家庭教育、还有实业教育等等。武汉人对张之洞是非常怀念的,而我们在教育的历史上,对这位伟大的教育改革家也是非常敬重的。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晚清时期的科举试题

晚清时期的科举试题由惠安一中发表在虎扑篮球·步行街 https://www.360docs.net/doc/2b14971165.html,/bxj 第一场,史论5篇: “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 “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 1,“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 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 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3,“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4,“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试陈教农之策”。 5,“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第三场,《四书》《五经》义: 首题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

次题为:“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 三题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殿试策问 五月二十一日,策试天下贡士于保和殿。制曰: 朕诞膺大宝,今三十年,仰承列圣之诒谋,恪秉慈闱之懿训,宵旰忧勤,无时不以民事艰难为念。本年恭值皇太后七旬万寿,庆榜特开,冀求时彦,集思广益,以沃朕心。尔多士其扬榷陈之:君人之道,子育为心,虽深居九重,而虑周亿兆,民间疾苦,惟守令之最真。汉以六条察二千石,而以察令之权寄之于守,此与今制用意无殊。而循良之绩,今不如古,粉饰欺蔽之习,何以杜之?世局日变,任事需才,学堂、警察、交涉、工艺诸政,皆非不学之人所能董理。将欲任以繁剧,必先扩其闻见,陶成之责在长官,顾各省设馆课吏,多属具文。上以诚求,下以伪应,宜筹庸法以振策之。汉制县邑丞尉,多以本郡人为之,犹有周官遗意,其法尚可行否?三代之制,寓兵于农,自井田沟洫之法废,遂专用征兵,岂因时而变,各得其宜欤?汉高祖设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常以秋后讲肄课试。三者各随其地之所宜,盍析言之?唐初臵府兵,中叶府兵制坏,专用征兵,能详陈其得失利弊欤?宋韩琦之议养兵,苏轼之言定军制,练军实最为深切著明。能以今日情势互证之欤?兵强于学,学兴于教,环球列邦,多以尚武立国。知兵之选,遍于士夫,体育之规,基诸童稚,师人长技,可不深究其原欤?《周礼?太宰》以九式均节财用,注云:“式谓用财之节度,职内掌邦之赋入,职岁掌邦之赋出。”此与各国之豫算、决算有异同否?苏轼之策理财,谓天下之费,有去之

学前教育史第五章著名教育家地学前教育思想与实践

第五章著名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与实践 第一节蔡元培的学前教育思想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这是毛泽东同志对蔡元培先生光辉一生的高度评价。 一、论教育方针 1、军国民主义教育,即体育 2、实利主义教育,也就是智育 3、德育主义教育,即公民道德教育,基本内容:自由、平等、博爱 4、世界观教育,是“超轶乎政治的教育” 5、美育教育,可以“陶冶吾人之感情啊,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 蔡元培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否定了中国封建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教育宗旨,是历史 的进步,成为民国初年国家颁行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培养儿童成为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人才也从 此起步。 二、对传统儿童教育的批判和“尚自然”“展个性”的主张 蔡元培把批判传统的儿童教育、发展儿童个性,作为民国教育改造传统教育的起点。 蔡元培说:“知教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蔡元培列举了托尔斯泰的的自由学校、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等,说明这种小教育的特点。他还 指出,要做到尊重儿童个性、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必须进行儿童心理研究与儿童心理实验,教师还必须有充分的知 识,才能足以适应这种新的儿童教育。 三、论学前美育 (一)、论美育与德、智、体各育并重 美育:蔡元培在《美育》一文中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蔡元培 认为美育是培养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 (二)、论学前美育的实施 蔡元培将美育实施的途径归为三类: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 1、家庭美育或胎教院、育婴院的美育 首先是接受家庭美育,但蔡元培因怀疑家庭教育的功能,主张儿童出生后最好是实行公育,他的理想是以儿童公育代 替家庭教育。 胎教院的美育,蔡元培将之视为对儿童实施美育的起点。胎教院要处处包含美育的因素,院址选择、建筑、环境、布 置、设施、人员等都要适合孕妇生活和胎儿成长。 2、幼稚园的美育 蔡元培主张,儿童满三岁入幼稚园。舞蹈、唱歌、手工,都是美育的专课。就是教他计算、说话,也要从排列上、 音调上适合他们的美感,不可用枯燥的算法与语法。 3、社会的美育 诸如美术馆、美术展览、音乐会、剧院、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甚至街道、房舍、店铺的美化等,都包含着丰 富的美感教育因素,只要注重观察和引导,对陶冶儿童美的兴趣、美的感觉、美的表达都起着良好的作用。 第二节陶行知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 宋庆龄称他是“万世师表”。 毛泽东亲笔题词:“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古!” 一、生活教育理论 (一)、生活教育理论的产生于确立 陶行知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在批判传统教育、吸收改造美国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探索普及大众教育的实践中 产生的。 (二)、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包含的含义:(1)、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2)、是生活就是教育。 (3)、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认为杜威的“学校及社会,是把社会生活组织到学校中来,使学生在学校里受到“大社会”所需要的“训练”。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摘要:张之洞(1837~ 1909)中国近代教育家、清末洋务派首领之一。他重视兴学育才, 认为“经国以自强为本, 自强以储才为先”, 在40 多年的仕官生涯中, 没有中断过兴学育才的教育活动。他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纲领, 强调“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极力提倡学习西学西政、西艺、西史 ,倡办的各级各类学堂多具有资本主义近代学校的一般特点,教学内容增加外国语和天、地、兵、算、声、光、化电等近代科目。他注重师范教育,提出“师范学堂为教育造端之地, 关系至重”。派遣学生及学务官员出国留学或考察教育;和袁世凯奏请递减科举,张之洞忠于清王朝,却因积极倡导改革传统教育,大力发展新式教育,成为封建教育制度的掘墓人和近代教育制度的奠基人。晚年受命同张百熙、荣庆主持制订了中国第一个正式颁布的近代学制癸卯学制。他倡办新式学校的活动及其教育思想对近代中国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 关键词:张之洞;教育思想;影响 张之洞是著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 ,后起的洋务派领袖。他在1898年著成的《劝学篇》中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体系,成为清末教育的指导思想。张之洞对教育的作用与宗旨的看法,随着时局和他的处境不同而有所变化,以保障满清皇朝利益为依归。他早期两任学政十年,教育宗旨是“通经为世用,明道守儒珍”,教育内容是“通经学古之学”,对象是培养少数士子,强调伦常名教,注重品行,不在求富求强,适应世变,此时出版的《輶轩话》和《书目答问》,极少涉及西学,甚至是用来抵制新学的。 中法战争后,张之洞认识到人才比武备更加重要,1885年上《筹议海防要策折》,指出“当时急务首曰储人才”,认为“战人较战具为尤急”,把教育局限于纯工具性的作用。及至甲午战争初期,看见日本教育成功之例,稍改看法,把教育的作用由战人战具的关系提高到立学立国的关系来看,《吁请修备储才折》提出教育救国的基本思想:“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才之成出于学”。1898年的《劝学篇》,更肯定“学术造人才,人才维国势”(《同心》),认识到“自琼森于力,力生于智,智生于学”、“智以救亡,学以益智”,相信“国之智者,势虽弱,敌不能灭其国;民之智者,国虽危,人不能残其种”(《利益》)。虽然如此,1898年5月所奏的《两湖经心书院改照学堂办法片》张

张之洞简介

张之洞,人称张香帅,号抱冰老人,南皮人,东南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始人,中国高等师范学堂之鼻祖,中国幼儿园创始人(第一所幼稚园,选聘了3名日本保姆)。中国重工业奠基人。张之洞13岁中秀才,16岁中顺天乡试第一名(解元),26岁中会试第三名(探花)。1909年(绪三十五年) 七十二岁。10月4日病逝,6日追谥文襄,晋赠太保。翌年归葬南皮。 张之洞先为清流以敢谏闻名,号称牛角,其战斗力非常生猛。后任山西巡抚和各地学官,后来长期任总督,1907年后任大学士,军机大臣,1909年死,谥号文襄。 张之洞任封疆大吏的时间内,中国经历了三次严重的外国威胁:中法战争时期张之洞处于两广总督的直接指挥位置,筹饷、调兵、用将、反对撤兵议和,为这场战争取得部分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张之洞的实业主要两件,一件是督办芦汉铁路(卢沟桥——武汉,大名鼎鼎的京汉铁路,曾记否,北伐时京汉铁路大罢工),另外一件是把内陆武汉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以芦汉铁路的修筑为契机,张之洞为了图,御外侮;挽利权,存中学,在他主政的18年间,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应商战、劝农桑、新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 以武汉为中心,他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炮厂、大冶铁矿、汉阳铁厂机器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缫丝局、纺纱局、制麻局、制革厂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居全国之冠,资本总额约1130万两白银。汉阳钢铁厂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并形成了以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为龙头的湖北工业内部结构,武汉也一跃而成为全国的重工业基地。一些国内有影响的民营企业相继产生。湖北的近代工业体系已初步奠定。湖北经济亦由此跨入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汉口由商业重镇一跃而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国际贸易商埠。 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后,便主持兴建湖北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等重型企业。汉阳铁厂于1894年建成投产,开炉炼钢。炼铁厂共有铸铁厂、打铁厂、机器厂、造钢轨厂和炼熟铁厂等6个大厂,4个小厂,两座钢炉,工人3千人,外国技师40人,这是我国第一个近代大型钢铁工厂。炼铁需要铁砂和煤等原料和燃料,于是张之洞又派德国技师在大冶附近勘察,发现此处铁矿蕴藏丰富,从而又兴建了中国第一个用近代技术开采露天铁矿——大冶铁矿。张之洞先后下令开发大冶三石煤矿、道士茯洑煤矿、江夏马鞍山煤矿和江西萍乡煤矿(安源煤矿,太祖发迹的圣地)。这样,就以炼铁厂为中心,兼采铁、和采煤和炼钢为一体,创建了我国近代第一个、也是远东第一座的钢铁联合企业。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兴起,为我国重工业开了先河。除此之外,张之洞还创建了我国首家系统完备的军工厂——汉阳兵工厂,汉阳造从此闻名天下(曾记否,汉阳步在八年抗日战争都在用),在中国近代军事建设以及国防中起到重要作用。张之洞还是六君子之一——杨锐的老师。 1898年(绪二十四年),张之洞在省城东门外卓刀泉创建农务学堂。1900年正式开学,聘请美国农学教习2人指导研究农桑畜牧之学。 1906年,农务学堂校址迁移到武胜门外多宝庵地方(今湖北大学校园),开设高等正科,改名为湖北高等农业学堂,并附设实验场。这是湖北最早的近代农业学堂和现今华中农业大学的前身。 张之洞还在湖北铁政局内创建工艺学堂。课程有汽机、车床、绘图、竹器、洋脂、玻璃各项制造工艺。张之洞改书院、兴学堂、倡游学,使包括汉口在内的武汉三镇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近代教育体制。传统的书院教学以研习儒家经籍为主,张之洞致力于书院改制,相继对江汉书院、经心书院、两湖书院的课程作出较大调整,各有侧重,以造真材,济时用为宗旨。在兴办新式学堂方面,其创办的算学学堂(1891)、矿务学堂(1892)、学堂(1893)、湖北武备学堂(1897)、湖北农务学堂(1898)、湖北工艺学堂(1898)、湖北师范学堂(1902)、两湖总师范学堂(1904)、女子师范学堂(1906)等等,则涵盖了普通教育、军事教育、实

电大2017年10月《学前教育原理》作业参考答案

电大2017.10《学前教育原理》作业参考答案 学前教育原理作业一 一、填空题 1、学前教育肩负着保育学龄前儿童,促使他们在体、智、德、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任务。 2、学前教育学的任务是研究学前教育现象和学前教育问题。 3、确保学前教育供给充足、充分实现其公益性的根本保障是政府保障 4、标志着社会学前教育正式建设立是张之洞创立的幼儿学校 5、我国第一所公立幼儿园于1903年建立在湖北武昌 6、福禄培尔将幼儿游戏分为三类:身体的游戏、感官的游戏和精神的游戏 7、苏联学前教育理论流派以其鲜明的政治主张为标识,重视学前教育机构的工作是其特色。 8、近现代中国学前教育理论流派的典型代表人物是陈鹤琴 9、西周宫廷建立的宫廷学前教育机构是孺子室 10、蒙台梭利认为幼儿的“纪律”建立的基础是:激发儿童的“内在纪律”, 11、20世纪40年代,陈鹤琴将幼儿园的课程确定为五项,又称物质活动即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和文学活动 12、蒙台梭利在儿童之家对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包括四个方面,即肌肉训练、实际生活练习、感官练习和初步知识教育。 13、中国近现代学前教育理论流派的特点是学习借鉴国外学前教育理论,探索中国化的学前教育理论。 14、前苏联学前教育理论流派的代表是乌索娃、福辽莉娜、克鲁普斯卡娅 二、名词解释 1、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学是以学前教育现象和学前教育问题为对象的一个研究领域,目的在于揭示学前教育规律,阐述学前教育的原则、方法。 2、家庭学前教育:家庭学前教育是由父母或家庭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对学龄前子女实施的保育和教育。 3、社会学前教育:社会学前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在由社会组织建立的专门化的学前教育机构中对学龄前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 4、观察法:观察法是研究者借助感官或辅助仪器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以获取相关事实资料的研究方法。 三、简答题 1、简要学前教育研究中的常用方法: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请同学们将以上各种方法做简单的解释) 观察法:观察法是研究者借助感官或辅助仪器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以获取相关事实资料的研究方法。 文献法:文献法是通过搜集、查阅、整理已有的相关文献以获得研究对象资料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调查法是以访谈、问卷、测验等间接手段获取某一学前教育现象和问题的现状、成因、发展等方面资料,从而对研究对象的特征作出概括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实验法是根据研究假设,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观察、测量等手段,探索、验证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2、简述皮亚杰关于儿童教育目的和原则的基本观点 答:(1)教育要符合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避免儿童教育成人化的倾向;(2)发展儿童的主动性;(3)强调儿童的实际活动;(4)重视儿童的社会交往。 3、简述陈鹤琴关于中国幼稚教育和幼儿园课程的基本观点

《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读后感及心得(精选多篇)

《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读后感(精选多篇) 去年授市教研室之托我园买了两套《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今年暑假我拿了一(更多请你搜索)本在家看看,初读张雪门老师的教育文集,让人感觉耳目一新,虽然我的文学底子不好,但也感悟到了一些东西。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张雪门其人。 张雪门(1891-1973),浙江人,我国现代著名的幼儿教育家。20世纪30、40年代我国幼教界有“南陈北张”之说,“北张”即张雪门,在我国北方和台湾的幼教界有重大影响。 张雪门作为一名著名幼儿教育家,他写的幼儿教育文章,他对教育有着独到的见解,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文集上卷里教师里的一句话“教育的本身,原是一种生命!担任幼儿园的教师,就是负担这一生命去生长的细胞体。教师是负着教育地使命,在人生道路上正在前进的人,本身就不会有停顿的想象,学识经验随时随地地吸收着、受用着、生长着、哪里容得下足息的地方?”是的,作为教师,学习是无止境的,要做到终身学习。教师应具有的人格修养1、立志。2、省察。3、力行。4、选择环境。教师不但须要有伟大的人格,且须有健全的学识。学识修养,断不是仅仅只限于在校时所得的一些,应该与时俱进。否则材料已经变得不新鲜,除去旧把戏又没有别的,渐渐就要感到职业的乏味,以后也就会淘汰。

幼儿教师的职业很伟大,幼儿的生理如嫩芽,其心理又如素丝,日东则东倾,日西则西倾,其染色容易,也正和嫩芽向阳一样,我们的工作又如自己种的一丛花,看着它发芽,看着它长叶,看着它含苞,看着它开花结实,天天生态不同,多用一分培养的工夫,便立刻又一分的效验现出来。指导幼儿园的儿童,正是这样。儿童可塑性大,想教他怎么样,自然会怎么样。只有指给他一条路,他自然会往前跑,他跑路的速度,常常出乎意料。他们的天真烂漫,有多少情分给他,他自有多少情分给你,只有加多,绝无减少。所以作为幼儿园教师,肩上的责任也重大,幼儿园里的一颗颗幼苗得靠你去培育、去呵护,他们才能茁壮成长。使他们开得更加茂盛。 我们要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对自己的工作要充满信心,如果感不到重要,或虽感到重要而自己没有兴趣,应该放下幼儿教育的担子,另找有兴趣及重要的职业去干,不要勉强再走这一条路。如果感到,你诚感到幼儿教育的重要和自己个性合宜,就当立刻打上裹腿,努力猛进。 读了他的文章后,我深深地被感动了,为张雪门对孩子的热爱而感动着。因为心中有爱,所以他才有自成一体的教育体系和观点。作为今天的幼儿教师,我们更应爱岗敬业,在工作重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真正使幼儿教育体现以儿童为本的思想,教师应看清自己职业的重要,平时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使自己具

报刊简介

《湖广月报》 1904 年1月1日(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四日)创刊。汉口圣教书局发行,英汉书馆印刷。月刊。每本售大钱十文。总理杨格非,计约翰、林辅华助编。 该刊声称:“其宗旨即广人见识见,兴人德行。凡有益于圣教会与国家者,皆可登报。一切诋毁国政,谗谤官民,及不合真理之言,概行不录。因不深明文理者多,故本报文理官话并用,以期雅俗共赏。”栏目有:诗歌、论说、本地时事、各国新闻、教以纪闻、自然科学、论文与教会消息等。主要撰稿人有丁韪良、王理堂、刘介眉、祝德桢等。用有光纸铅印。线装书形式,宣统年间改变洋装。 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有1904年间部分原件,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藏有1910年第10期。 《湖北女学日报》 1908年在武昌出版。日刊。主编冯德生。 《湖北日报》 1908年7月创刊,在汉口出版。创办人郑江灏。协助他办报的有李介廉、王伯森、董祖椿、杨宪武等。办报人都是共进会会员。 1909年因刊登讽刺官场、攻击当道的文章,为鄂抚陈夔龙所忌,后又刊载《中国报纸于官场有特别之益》一文,陈更为忿恨,该报道为巡警道金鼎封禁。 《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作“1906年创刊”,查1907年时郑江灏尚留学日本,1908年回国,疑误。《湖北地方自治白话报》 1910年创刊。武昌湖北地方自治筹备处出版。 上海图书馆藏有1910年第三期。 《湖北地方自治研究会杂志》 在日本东京出版的地方性刊物。1904年(光绪三十年)创刊。月刊。编辑兼发行者为湖北地方自治研究会。该会由留日学生张百熙等组织。刊物的实际主编人吕嘉荣。印刷者伊藤幸吉。1906年后曾一度停刊。1908 年11月15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出刊新第一号,编辑与发行者仍为湖北地方自治研究会。社址原在日本东京年#区鹤卷町201番地,出版新一号后,迁往淀桥柏木。 栏目有:论著、调查、译述、杂录等,大致都为阐述地方自治及介绍国外自治问题的文章。 湖北省图书馆、政治市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藏有部分原件。 《湖北自治报》 1910年10月创刊。湖北自治筹备处编印,在武汉出版。 上海图书馆藏第一期。 《湖北农会报》 湖北农务总会的会刊。1910年5月23日(宣统二年四月十五日)创刊。在武昌出版。初为月刊,1910年11月2日第七期起,月出二册,第十三期起(1911年2月23日),又为月刊。编辑占瑞廷。 栏目有:图画、谕旨、主张、论丛、章奏、文牍、讲演、译丛、报告、纪事、海外农事、附录等。 清华大学图书馆藏有原件。 《湖北官报》 湖北的封建官报。1905年4月5日(光绪三十一年三月初一)创刊,在武昌出版。张之洞创办。江汉关道梁嵩生为总办,任承纪为总纂述,沈宝枢管财务。杂志形式,线装。该报系在《汉口日报》基础上创办,1907年又将《汉报》合并。 体例由张之洞手订,强调“正人心,增学识”。主要栏目有:圣训、上谕、官抄、辕抄、要电、要闻、政务、科学、实业、杂纂、图表、论述、国粹篇、新说郛、纠谬篇。 其第一册的凡例提到“本报每旬出报一本”,第二册的扉页后有“本报原拟月出三册,兹印刷寄运太繁改为月出二册”的声明。可见实系关月刊。第一期赠送两万份。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均作旬刊,误。 《湖北学生界》

学前教育学第一章检测试题

学前教育学第一章测试题 一、填空 1、学前教育学阐述的是0—6岁学前教育的基本问题。 2、学前教育可分为两个阶段的教育,即0—3岁的学前早期教育和3—6岁的幼儿教育。 3、学前教育有两种实施形式,一种在家庭中实施,一种由社会组织实施。 4、家庭是儿童出生后的第一个生活环境,所以学前教育在教育具有领先性的特征。 5、由社会实施学前教育思想起源于欧洲。 6、19世纪后期学前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在欧洲出现。 7、柏拉图在《理想国》《法律篇》中阐诉了他的教育观。 8、《大教学论》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著名代表作。 9、《母育学校》《世界图解》是夸美纽斯献给父母与儿童的良好教材。 10、《爱弥儿》是法国教育家卢梭的教育名著。 11、《新社会观》或《论人类性格的形成》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的代表作。 12、福禄贝尔的代表作《人的教育》。 13、福禄贝尔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承认游戏的教育价值,有系统的把游戏列入教育历程中的教育家。 14、恩物是福禄贝尔为儿童设计的一系列活动玩具材料。 15、学前教育发展自1837年福禄贝尔在德国马里兰根宝创办世界上第一个幼儿园为起点。 16、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17、蒙特梭利基本教育思想发现儿童,自由的原则。 18、在蒙特梭利有准备的环境中,内容主要包括动作教育,感官教育和语言教育。 19、精神分析理论有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 20、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提出了成熟理论。 21、格赛尔做的双生子爬阶梯试验说明成熟是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因子。 22、社会学习理论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图拉提出,他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既依赖于内部条件也同强化榜样学习所起的作用有关。 2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近几十年对学前教育影响最大的观点。 二、简答 1、简述福禄贝尔的教育方法 答:(1)在游戏中获得发展(2)恩物引起儿童的活动 2、杜威对教育本质的看法是什么? 答:(1)教育即生长(2)教育即生活(3)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3、心理分析理论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影响是什么? 答:(1)强调早期经验和教育的重要性 (2)幼儿教育应以培养健全人格为目的 (3)道德教育应该顺从儿童的本性,避免教条灌输 (4)给儿童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4、成熟理论对现代学前教育的贡献? 答:(1)量表提出的年龄常模为幼儿教师和家长提供了教育依据 (2)教育要循序渐进,同时要掌握“最佳时期”促进儿童的发展 (3)教育应考虑儿童的个别差异 三、论述 试论蒙特梭利的教育方法 答:(1)发现儿童(2)自由的原则

《学前教育原理》各章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

《学前教育原理》各章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 电大《学前教育原理》各章期末复习题 绪论、第一章 一、选择题 1.广义学前教育是指对出生到6岁或7岁的儿童所实施的D 。 A.教育B.训练C.保育D.保育和教育 2.欧美发达国家创制出指称学前教育的新名词是A 。 A.ECCE B.ECCCC.CCCE D.EECE 3.学前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是学前教育者、学前受教育者、B 。 A.教育手段B.学前教育措施C.保育设备D.教育内容 4.学前教育内容是学前教育活动中的“B ”和“”的内容。 A.身体、心理B.保、教C.教育、教学D.游戏、教学 5.社会学前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在由社会建立的专门化的C 中实施的学前教育。 A.幼儿园B.托儿所C.学前教育机构D.学前班 6.我国社会学前教育的主要形式有幼儿园、托儿所、C 。 A.日托中心B.家庭日托C.学前班D.幼儿学校 7.学前教育学是以B 和学前教育问题为对象的一个研究领域。 A.幼儿园B.学前教育现象C.学前教育目的D.学前教育规律 8.学前教育学独立的标志是C 的《幼儿园教育学》的于1861出版。 A.夸美纽斯B.杜威C.福禄培尔D.蒙台梭利 9.观察法是研究者借助A 感官或辅助仪器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以获取相关事实资料的研究方法。 A.感官B.眼睛C.身体D.大脑 二、填空 1.家庭学前教育是由父母或家庭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对子女实施的学前教育。

2.学前教育肩负着对学龄前儿童进行保育和教育,促使他们在体、智、德、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任务。 3.学前教育学的任务是研究学前教育现象和学前教育问题。 4.学前教育学研究常用的基本方法有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等。 三、概念解释 1.学前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学前教育是对3岁到6岁或7岁的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广义学前教育是指对出生到6岁或7岁的儿童所实施的保育和教育。 2.学前教育学:以学前教育现象和学前教育问题为对象的一个研究领域,目的在于揭示学前教育的规律,阐述学前教育的原则、方法。 3.幼儿园: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 4.家庭学前教育:由父母或家庭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对学龄前子女实施的保育和教育。5.社会学前教育:专职人员在由社会组织建立的专门化的学前教育机构中对学龄前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 6.观察法:研究者借助感官或辅助仪器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以获取相关事实资料的研究方法。 7.文献法:通过搜集、查阅、整理已有的相关文献以获得研究对象资料的研究方法。8.调查法:以访谈、问卷、测验等间接手段获取某一学前教育现象和问题的现状、成因、发展等方面资料,从而对研究对象的特征作出概括的研究方法。 9.实验法:根据研究假设,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观察、测量等手段,探索、验证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四、分析 1.你对我国“托幼一体化”、取消学前班等现象有何看法? 参考要点:当代社会学前教育形式多样,幼儿园、托儿所、学前班是我国学前教育的最主要的形式。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将托儿所和幼儿园的职能合并的“托幼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上述幼儿园开始早教班、早教中心的做法就是这一趋势的体现。但“托幼一体化”可能带来对0-3周岁婴儿实施野蛮“潜能开发”的后果,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而近年来,随着学前班在发展中出现“小学化”倾向等问题,不少地方提出取消学前班,或者将学前班改为幼儿园。这类主张从改善学前教育质量的角度看是合理的,但是,在我国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尚不平衡的情况下,能否一刀切地取消学前班,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晚清名臣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晚清名臣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一、张之洞的教育理念 (一)张之洞的教育理念 大家好!从古代一直到现代,有在教育改革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教育家,也有在教育方面有独特创新的教育家。在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末端的时候,就出现了这样一位教育家,他颁布了近代学制《奏定学堂章程》,也叫“癸卯学制”,这个学制对废除封建科举制度起了很大的作用。颁布这个章程的这位著名教育家在其他方面,比如在清代的社会政治改革、经济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位教育家就是清末的张之洞。 张之洞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最大的建树就是在1903年11月26日,和荣庆、张百熙拟定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他在教育方面最大的贡献,也是他在教育改革方面重要的贡献。这个章程是我国第一部正式颁布执行的近代学制章程,对于废除1300年来的科举制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 以我们说张之洞在清末教育史上堪称为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主持的这个教育改革博采了外国学制的优点。这个时期,封建社会已经发展到了末期,虽然闭关锁国是当时的政策,但是也阻挡不了国外先进文化、先进教育思想的传播,所以当时的一些教育家或者在教育行业中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对 西方教育思想都有自己的见识或者理解。

(二)张之洞的教育实践 这样就对传统教育的科举、书院、私塾开始实行了一些改革的措施。在中国传统的教育当中,书院、私塾、科举制度是比较盛行的,也是一个主要的教学方式。癸卯学制的颁布实际上是把教育当中的一些形式加以改革了。这个章程把普通的师范和普通的中学学堂、学校的优点突出出来了,把普通的师范和普通中学学堂分开,设立不同的机构。高等师范和高等学堂开始分设,师范又有不同的等级,根据老师的层次,比如小学老师、中学老师、高中老师、大学老师。师范分为初级、优级这样两个级别。 初级收小学毕业生,小学毕业生毕业之后可以到初级师范院校来学习,当他们毕业之后就在小学任小学老师,这是当时的一个改革措施。优级收初级师范毕业生和普通中学毕业生,这是培养初中老师和普通中学老师的师范院校。所以在当时高等师范和高等学堂就开始分设了,这样一个分不同层次培养教师的模式就出现了。 这个章程颁布前,全国政府主办的学校还挺少的。章程颁布之后,到1910年,官办学校,我们叫公办学校就非常多了。可见这个章程的颁布对清末的教育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学校增多了,学生就必然增多了。求学规模的扩大,学生数量的扩大,功劳应该是谁的呢?就是张之洞的。 张之洞功不可没,在1907年的时候,他被升任为学部大臣

中国历史故事-晚清牛人徐寿简介 徐寿的历史功绩

中国历史故事-晚清牛人徐寿简介徐寿的历史功绩 说起晚清英豪,李鸿章、张之洞、曾国潘等人肯定第一时间浮现大家脑海。本文给大家介绍的晚清牛人不在此列,他是真的牛,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 这位牛人就是晚清科学家、中国近代化学启蒙者,造了中国第一艘军舰,建了中国第一所科技学校,一人撑起中国近代军工业半边天的徐寿。听到这些头衔,可能大家也并不是很熟悉。但要说另一件事,大家就不可能不熟悉了。 学习过化学的朋友们,在当初刚接触化学的时候,有一样东西必背,那就是化学元素周期表。而这个化学元素周期表,就是徐寿翻译命名的,可见徐寿在中国科学史上的地位。 1818年,徐寿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和很多人一样,徐寿最开始学习的是诸子百家、四书五经、八股文,是冲着科举考试去的。 然而徐寿明明十分聪慧,但是却连个秀才的考不上。科举失意,大多数人应该十分伤心。但是徐寿不,他说:“尝一应童子试,以为无裨实用,弃去。”俗一点大概是说:“八股文有个毛用,老子不学了!” 放弃当时的“通天大道”,徐寿转而研究经世致用之学。他读书杂,什么都看,山川、物产、地理变迁,还有数学、天文历法、物理、音律、医学都涉及在内。他还根据书中所学,自制指南针、自鸣钟。 徐寿喜欢器械科学,他不仅潜心研究中国历代科技典籍,同时也想方设法的搜罗中国翻译的西方科技著作。当时中国没有系统学习科学的书院,徐寿一切都靠自学,由此还结识了另一位科技爱好者华蘅芳。 在一片研究八股考试的人中,找一个爱好科技的知音多难啊!两人一见如故,组成cp闯天涯,共同探讨和研究科学知识。 徐寿学习讲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科学知识必须用于实践检验。当时没有咱们今天的实验室那样,想要什么工具都有。没有工具,徐寿就自己做。他曾经在进行物理实验的时候,需要一个三棱镜,买不到就用自己的水晶图章硬磨出来。 就是这样潜心学习研究,徐寿渐渐的闯出名气,连当时像李鸿章这样的清朝大臣都听说了他的名字。后来清廷“师夷长技以制夷”,展开洋务运动,徐寿就

学前教育本科《学前教育原理》作业参考答案

学前教育本科《学前教育原理》作业参考答案 学前教育原理作业一 一、填空题 1、学前教育肩负着 保育 学龄前儿童,促使他们在体、智、德、 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任务。 学前教育学的任务是研究学前教育现象和 学前教育问题 。 确保学前教育供给充足、充分实现其公益性的根本保障是政府保 标志着社会学前教育正式建设立是张之洞创立的幼儿学校 5、 我国第一所公立幼儿园于1903年建立在湖北武昌 6、 福禄培尔将幼儿游戏分为三类:身体的游戏、感官的游戏和精神 的游戏 7、 苏联学前教育理论流派以其鲜明的 政治主张为标识,重视学前教 育机构的工作是其特色。 &近现代中国学前教育理论流派的典型代表人物是陈鹤琴 9、 西周宫廷建立的宫廷学前教育机构是 孺子室 10、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的 纪律”建立的基础是:激发儿童的 内在纪 律”, 11、 20世纪40年代,陈鹤琴将幼儿园的课程确定为五项,又称物 质活动即健康活动、社会活动、 科学活动、艺术活动 和 文学活动 12、 蒙台梭利在儿童之家对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包括四个方面,即肌 肉训练、实际生活练习、 感官练习和初步知识教育 13、 中国近现代学前教育理论流派的特点是学习借鉴 国外学前教 育理论,探索 14、 前苏联 学前教育理论流派的代表是乌索娃、 福辽莉娜、克鲁普 斯卡娅 二、名词解释 1、 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学是以学前教育现象和学前教育问题为对 象的一个研究领域,目的在于揭示学前教育规律,阐述学前教育的原则、 方法。 2、 家庭学前教育:家庭学前教育是由父母或家庭其他年长者在家庭 中对学龄前子女实施的保育和教育。 3、社会学前教育: 社会学前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在由社会组织建立的 专门化的学前教育机构中对学龄前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 4、观察法:观察法是研究者借助感官或辅助仪器对研究对象进行有 目的、2、 3 、 中国化的学前教育理论。

陈鹤琴和张雪门教育思想的比较

陈鹤琴和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的比较 班级:09教31 姓名:朱彤焱 学号:09093018

陈鹤琴和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的比较 陈鹤琴(1892-1982),浙江上虞人,我国儿童教育和儿童心理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1923年陈鹤琴在南京创办了鼓楼幼稚园,他在长期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的有关教育思想,总结出了儿童的七大心理特征,形成了自己的儿童观。他的“活教育”思想,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幼稚园课程的改善与发展。 张雪门(1891~1973),浙江鄞县人,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早在三十年代, 他就与我国的另一位著名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有“南陈北张”之称。 在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中,最重要的理论即他的"活教育"理论,这是他幼儿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指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人",他主张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幼儿教育的出发点,提倡让幼儿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 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陈鹤琴选择将自然作为最主要的内容。陈鹤琴的观点“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儿童的天性本是纯真的,如果在教育幼儿的时候过早的将成人的观点强加给儿童,那么对于儿童来说将是对天性的抹杀,会让他们过早的失去孩子应有的童真。对于儿童来说,他们能够学的与应当学的东西,本来是很多的,但是如果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采用漫无限制的毫无系统的方法,则对于儿童来说不仅不能促进其天性的发挥,反而会影响其健康的成长。因此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必定要有一种组织,在相当范围内,使其成为一个系统并使各科目中间互相连接起来发生关系。而自然和社会这两种环境是儿童最为熟悉和亲切的,所以应当将大自然,

张之洞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及实践探究

兰台世界2012·11月下旬 一、“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背景 19世纪初,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打破了平静的清王朝统治。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而来的,是近代西方的政治、文化、军事等内容,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一方面痛感中国的落后,一方面主张向西方学习。但在向西方学习具体的观点上存在许多的分歧,积极学习派认为,不仅要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技术,同时也要学习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消极学习派则只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对于文化、政治制度等内容则坚决抵制。在这样的背景下,张之洞开始了寻求革新之路,受英国传教士李提摩的影响,张之洞开始从军事人才培养和军械装备入手,同时兴办各类新式军事学校,从而开始了其“中体西用”思想的初步尝试与实践。1898年,张之洞在《两湖、经心两书院改造学堂办法片》中提出“两书院分习之大旨,皆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既免迂陋无用之机,亦杜离叛道之弊”,标志着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的正式形成。 二、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 1.“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基础。1898年,张之洞撰成《劝学篇》,其“中体西用”的思想在该书中得到系统的阐述,《劝学篇》一书共分为内外篇,一共24篇[1]。其中内篇包括九个部分的内容,分别是:同心、教忠、明纲、知类、宗经、正权、循序、守约和去毒,内九篇的内容谈以中学为体,旨是“正人心”,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要是教育人们要奉行孔孟之道,遵守传统的封建道德规范,效忠于封建统治者。外十五篇,主要谈西学为用,宗旨是“开风”,内容包括:益智、游学、设学、学制、广译、阅报、变法、变科举、农工商学、兵学、矿学、铁路、会通、非攻教、非弥兵,主要是在维护清朝统治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实现国家富强的目的。总之,《劝学篇》的内篇中,张之洞将中学作为根本内容,其目的是宣扬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外篇中则主张通过学习西方技艺等方面内容以挽救走向末路的大清王朝。从其教育意义的角度来说,张之洞系统论述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观点,奠定了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文教政策的基础。 2.“中学”与“西学”的内涵[2]。“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包括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等内容。这些是中华文明的基础,是根本。其特别强调封建伦理道德的“三纲”的地位,并认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中学的精髓,几千年来都是这样,必须予以继承与延续,并指出这是中国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根本,同时其坚决反对西方所推崇的民权和男女平等的思想,由此可见,张之洞倡导的中学为体是通过传统的封建伦理纲常来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制度框架。“西学”包括“西政”和“西艺”两部分,“西政”是指西方的具体政治制度以及行政管理措施等方面的内容,包括法律、教育、通商等方面的内容;“西艺”是指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包括算、绘、声、光、化、电等方面的内容。他认为,这些西方的新学对于国家政治、经济、国防等方面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其在引进西学时具有一个明显的原则,即对于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西学”可以引进,而对于具有资产阶级进步思想违背传统封建伦理纲常的文化则坚决反对,不予引进。 从上面可以看出,“中体西用”思想中,中学和西学具有不同的功能,并且其地位是不平等的。中学是本体,是核心、基础;西学之用,是在中学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其作用。张之洞主张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是在维护清朝统治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当的变革,因而得到统治者的认同,成为近代新教育制度的政策基础。 3.“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在《劝学篇》一书中,张之洞围绕中学和西学,提出了一个改革教育体制的思想纲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学制系统和教育结构布局的建立设想,学堂课程设置原则,中小学以及职业教育,师资自费以及人才选拔等。首先,张之洞建议各地建立不同的学制系统以及教育结构布局[3]。在京师建立大学堂,道府建立中学堂,州县建立小学堂,中小学为大学堂培养、输送人才。其次,关于学堂课程设置及课程层次,张之洞提出“新旧兼学”“政艺兼学”的原则,对于课程设置,其主张在各个不同学段,中学的四书五经作为必学之课程,而西学则根据年龄作适当的安排。第三,重视基础教育。张之洞提出“宜教少年”的原则,主张教育从娃娃抓起,十分 重视青少年的教育。第四,重视发展农工商矿并专业的发展。在极力推动基础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张之洞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他提出“先学艺后举事为要义”的主张,并积极举办各种职业专业教育。 三、“中体西用”思想实践探索 1.系统教育设计[4]。1901年, 张之洞和刘坤一上了“江楚会奏三折”,三折中针对“育才兴学”提出了以下四条改革措施:设置文武学堂,改革文科,停止武科,奖励留学。张之洞第一次提出了建立教育系统的观点,勾画了教育系统的蓝图,并对从蒙学、小学、中学、大学的年限、课程、毕业职务等都有了具体的规划。1902年,在总结湖北系统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张之洞上了《筹定学堂规模次第兴办折》,他强调国家的强弱与教育的水平息息相关,将兴办学校教育的意义提高到空前的高度,同时,奏折中针对系统化办学的思想有了一定的变化与发展:首先,张之洞提出国民教育和义务教育的思想。其次,通过大学造就国家有用的人才。第三,强调师范教育的重要性,提出“教员不迁就”的原则。张之洞不仅重视师资的专业训练,同时要求一切关于教育的行政人员等都必须对教育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够有效地解决教育当中的问题。第四,完全阐述教育的内容,包括德育、智育、体育。 2.制定完整留学章程,规范海外留学教育。清朝末期留学运动快速发展,到海外留学成为一种潮流,随着大规模的留学生留学海外,一些进步思想在学生中传播逐渐引起了清政府的恐慌,特别是1903年留日学生发起的抗俄运动, 得到全国各学堂学生响应,震撼全国,清政府逐渐意识到规范留学教育的重要性。1903年,张之洞拟定了 张之洞“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及实践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从张之洞“中体西用”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入手,详细分析其“中体西用”教育思想的内涵以及在教育领域的实践探索,以期为当今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中体西用教育张之洞张之洞“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及实践探究 □ 伊犁师范学院中国语言学院蔡红 摘要关键词文史探源 WENSHITANYUAN 72

张雪门教案

中外学前教育史 —— 张雪门的学前教育思想(教案) 撰写人:14学3 孟淑婷 黄忠敏 倪凡佳

授课课题:第四章中国及近现代的学前教育思想 之张雪门的学前教育思想 教学目标及要求: 1.了解张雪门在学前教育方面作出贡献的思想家的成长和教育实践经历。 2.掌握张雪门的主要学前思想。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掌握张雪门的行为课程。 2.张雪门探索学前教育中国化和科学化的思想与实践,对我国当前学前教育的发展有何启示 教学课型:理论课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 引言 20世纪20年代开始,学前教育中国化的呼声越来越高,1919年到1921年,杜威来华,他的实用主义思想对我国教育界影响很大。中国的学前教育开始了从仿日到仿美的转变,这一时期学前教育界更多的是关注学前教育的发展如何能够更好地适应中国的实际国情,探索出科学化发展的道路。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四位学前教育专家,即陶行知、陈鹤琴、张宗麟、张雪门。

第二部分 一、生平和学前教育实践 张雪门(1891-1973),浙江鄞(yin)县人,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幼儿教育家。早在20世纪30年代即有“南陈北张”(南京陈鹤琴,北京张雪门)之称。他毕生从事幼教工作,写了三四十本幼儿教育专著和二三百篇的论文,对我国至东南亚的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 1)1912年,执教于鄞(yin)县私立蔡氏星荫小学,后任校长; 2)1918年,与几位志趣相同的人创立了当地的第一所中国人自办的幼儿园 ——星荫幼儿园,任园长; 3)1920年4月,与人合办俩年制的幼稚师范; 4)1924年,去北平大学任教职,同时在教育系学习,主攻研究幼稚教育, 拟定了《幼稚园课程》; 5)1926年,开始研究福禄贝尔,并译著了《福禄倍儿母亲游戏辑要》《蒙 台梭利及其教育》; 6)1928年,主持中法大学孔德幼稚师范; 7)1929年,应香山慈幼院熊希龄院长之聘,筹设幼稚师范,并任幼稚师范 校长; 8)1930年,创办了北平幼稚师范学校; 9)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思想产生了较大变化,认识到幼儿就是未来的 主人翁,开始幼儿行为课程的研究; 10)1932年,应北平民间大学,中国大学,天津女子师范学院之邀讲授《幼 稚教育》; 11)1934年,开办“乡村教育实验区”; 12)1938年,幼稚师范在桂林华门大街成立; 13)1944年,迁往重庆,进行儿童福利制度的实验; 14)1946年,远赴台湾; 15)1976年,因脑病复发病在台湾溘然长逝,终年83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