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场地设计干货场地设计没那么难

景观场地设计干货场地设计没那么难

▲建筑与场地的完美结合——流水别墅

1 |场地设计的历史发展

以往我们在谈论建筑历史和理论的时候,都是从建筑物的实体、空间、风格、流派等方面等角度去衡量,而很少关注场地的问题。但今天带大家从场地设计的概念出发,来重新审视一下建筑史,说说场地的处理有多么的重要。

在上古时期,我们的祖先曾以穴居和巢居作为生存场所。采用这两种形式就是根据基地情况,利用基地条件来做的选择。“下者为巢,巨者为营窟”这句话就指出了因地制宜,趋利避害的道理。

▲上古时期建筑

石器时代,村落开始形成。那时人们对基地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的认识也很明确,从村落基址的选择到布局的处理,我们都可以看到

较为成型的“场地设计”思想。

陕西临潼姜寨发现的仰韶村落遗址之中,居住区的住房共分为五组,每一组都以一栋大房屋为核心,其他较小的房屋环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屋作环形布置,整个基地上建筑物沿周边建造,中间留出大块空余用地作为核心,结构关和布局意图都十分明显。

▲姜寨村落遗址平面

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国的古代建筑开始追求建筑与自然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天人合一”中的“天”可以理解为自然,而“人”可以理解为人工的建造和人工对自然的改变。“天人合一”也就是要使人工的建造与自然之间达到和谐统一,将人工对自然的改变做得如同自然本身。其中,中国古典园林就是一个较为重要的代表。

▲中国古典园林——网师园

我们从绘画《江山秋色图卷》中所描绘的景象可以看出,建筑在自然环境中并不过分强调自身,而是采取了谦虚避让的低姿态,或是位于山脚下,或是藏于山凹中,并没有凌驾于自然之上的意图,体现了建筑对自然的尊重和依赖的关系。

▲江山秋色图卷

与此同时,西方建筑传统中也形成了自己的场地设计思想。与中国不同,西方的场地设计观念中更多地体现了人的创造力量和以这种力

量与自然相抗衡的自豪精神。更重视人工在改造自然和创造环境中的主导地位,强调明晰性、精确性和逻辑性。这在古典主义的宫殿、

庭园之中有最充分的体现。

▲强调建筑力量——欧洲城堡

以法国的凡尔赛宫为例,如陈志华先生所描写的:“凡尔赛花园郁郁葱葱的森林,潺潺援援的流水。完全依靠劳动者创造的生产技术能

力”。在场地中,一条从宫殿放射出的长达一公里的壮丽轴线成为布局的基础,笔直的大道和小径纵横交织,组成各种几何图案,场地

的结构关系完全是几何性的,很难看到基地条件的影响,这充分体现了人工秩序对基地的绝对控制力。

▲欧洲园林建筑代表——凡尔赛宫

随后,工业革命带来了新建筑运动的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式风行世界,早期现代主义建筑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随后现代主义建筑却产生了深刻的危机,环境被破坏,能源短缺,社会历史割裂,精神意义丧失。

▲国际式代表建筑——包豪斯校舍

在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开始兴起,片面的“机器”建筑观被遗弃。后现代主义回顾历史,强调文脉,重视城市发展的延续性,重视精神与意义的表达,这是与整个社会观念的转变分不开的。

虽然这一思潮最终也走向了它的反面。但是它却促使建筑领域对社会、历史、人的精神需求和城市问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这是其最重要的贡献。

▲后现代主义代表建筑——母亲住宅

最近几十年来,社会上重视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思潮日见高涨,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社会的一个共同选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建筑作为人与环境相关联的手段,同时又是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作出积极的反应。

2 |场地设计与总图设计的差别

那么现在所说的场地设计与大家之前理解的总图设计是否为一回事呢?答案显而易见。

首先,总图设计(或称总平面设计),在早期的设计实践中常被提及,设计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要经历这个阶段,但在理论上并没有明确的界定,自然造成一种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含混。每个人理解又有所不同,这就使得设计工作的认识出现偏差。

其次,在工程实践中的总图设计,由于客观上的要求,也包括了场地问题的一些方面。一般来说它比较偏重于工程性、技术性和功能流程组织的一面。而场地设计更重视对场地中各要素关系的组织,这种关系既包括功能关系,也包括空间、视觉、景观等方面的关系,具有更多的丰富性。

第三,从字面上看,“场地”有较为明确的内涵,更能体现实质问题。狭义来看,可指基地中建筑物之外的广场、停车场、活动场等室外场地。广义来说,可指基地上包容的所有内容。而“总图”从字面上来看,似乎更注重于图纸,未能更好地反映出问题的实质。

▲复杂基地中的现代园林——上海八分园

3 |场地设计中的构成要素

1.建筑物

从某种意义上说,场地是为建筑物而存在的。因此建筑物在场地中一般都是处于控制和支配的地位,其他要素则是处于被控制和被支配的地位。

▲与水景完美融合——水边会所

2.交通系统

道路和广场等内容组成的交通系统将场地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同时也使它们同外部取得联系,所以在场地中交通系统所起的是连接体和纽带的作用。

▲岱海电力培训中心总平图

3.室外活动设施

人对于建筑的要求除室内空间之外,还会有室外活动的需求,比如运动、游戏、休闲活动等。比如在中小学校、幼儿园以及居住建筑的场地中,一般都要求设有相应的室外活动场地和设施。

▲无限放大室外活动空间——日本东京富士幼儿园

4.绿化景园设施

在场地中人们除了这些直接的物质功能要求之外,对于场地中的景观效果、环境质量等方面也会要求达到一定标准。所以在场地中,绿化景园设施也是必要的,这对人在使用场地过程中的直观感受和心理体验十分重要。

▲保留原有树木并制造新的景园空间——绩溪博物馆

5.工程系统

场地中的工程系统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各种工程与设备管线,比如给水管线、排水管线、燃气管线、热力管线以及电力、通信电缆

等,这些管线在场地中大都会采取地下敷设的方式;另一部分是场地地面的一此工程设施比如档土墙、护坡、地面排水设施等。

▲景观挡土墙设计

上述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它们连接成体,形成了整体的场地。在这些要素之中,主次的分别是相对的,前面曾提到建筑

物在场地中一般处于核心地位,建筑物的存在形式制约着其他要素的存在形式,但这并不绝对。

场地设计就是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的基础之上,组织场地中各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设计活

动。

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的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与其他要素之间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发挥效用,并使基地的利用能够达到

最佳状态,充分发挥用地效益,节约土地,减少浪费。

根据设计程序上的先后次序以及考虑问题在广度和精度上的不同,设计师认为场地设计的工作可以划分成为场地布局和场地详细设计两个阶段。

建筑设计布局阶段,场地设计中的分区设计应该注重哪些点。

【布局阶段的场地设计】

场地布局中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场地中组成元素形态的确定,二是元素之间组织关系的确定。布局阶段场地设计的结果所反映的是场地的整体形态,也就是场地基本的表现形式。

场地设计是整体的设计,但如果仅停留在整体的层次上是不能将其认清的,因此适当的分解和剖析十分必要。

▲刘家琨—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

【场地分区】

场地分区就是将基地划分成若干区域。场地中所包含的内容按照一定关系分成若干部分组合到这些区域之中去。这个过程重视团块的分离。

这样场地分区的方式就决定了场地的基本形态和其中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基本关系。

场地分区所遵循的思路可以归结为两条:一是从基地利用的角度出发;二是从内容组织的角度出发。

▲场地分区的两种思路——内容与用地

1 |集中的布局方式

在用地比较有限的情况下,常会出现将用地划分成一些区块的情况。这样做虽然内容能布置完成,但用地却分得太零散,难以发挥其最

佳效益。

为了能在有限的用地内妥善组织各项内容,应采用合理的集中用地划分方式,将用地划分成几大块,将性质相同的用地尽量集中在一起,保证基地的每一部分都被充分利用,减少闲置的地块,同时也增大了可使用的用地面积。

▲用地紧张时分区宜集中分区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简单将用地划分成几个粗略的大块就可以了,也不是分得越大越粗略越好,而是应在可能情况下尽量简化分区,减少层次。

比如我们可以将相同和类似性质的用地集中在一起,连成一片;或者根据基地的轮廓形式特征来划分地块,使每一区域都尽量完整,便

于利用。

▲集中分区的两种方式( 性质与形状)

案例

图中所示的是上海青浦区新城建设展示中心,它的场地设计是在「极大」与「极小」、「极少」与「极多」的对话中生成的。

面对平行于城市干道的狭长用地,建筑师选择了一种与之相应的简单而纯粹的「极少」处理方式。集中式的建筑布局对环境边界的限定是非常肯定的,长达190m的建筑体量运用最大化的手段律足了整块基地,在平静而舒展中带来震撼。

▲刘家琨—上海青浦区新城建设展示中心

建筑师则利用环绕的水体和景园分段处理等方式将场地从城市干道的流动秩序

临路一侧余下的空间显得过于狭长和缺少稳定的场所感,

中独立出来,产生了宁静安详的表情。

景园手法的运用使得原本呆板的空间和景观层次变得有深度,富含信息。绿化设计也很有特点,除去端部的集中绿化和沿路的边缘绿化

外。建筑与水体间的有节奏的单元绿化庭园成为自然和人文景观中共有的重要部分。

▲刘家琨—上海青浦区新城建设展示中心

2 |均衡的方式

在用地规模相对于建设规模较大,用地比较宽松的情况下,场地分区与用地划分可采取多种变化的方式。这时分区与基地利用常出现各

部分用地不够均衡的现象,某一部分的用地过于宽松以致用地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尽量采取均衡的做法是较为有利的。将场地内容均衡地分布,使每部分用地都有相应的内容,都能发挥各自作用。

▲用地宽松时分区宜均衡分区

达到用地划分的均衡可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可根据不同的性质将用地划分成大致相当的几个相对集中的区域,这样场地整体上的区域划

分会较明确。均衡可通过各区域之间,用地面积的成比例的关系以及各区域内部用地的再一层次下的细划来实现,通过这两种手段来保

障基地的各个部分都能利用起来。

二是可将基地直接细化为较小的区域,再将内容在不违背要求的情况下适当分解,组合到各区域之中。这样只要保证每个区域都各有其用。也就保证了均衡。

▲均衡分区的两种方式(直接与间接)

【场地分区与内容组织】

场地分区除了要将用地划分成若干区域之外,还需将场地的各项内容按照某种特定方式归类、组合到这些区域之中去,最终场地的各个区域是特定部分的基地与其特定内容的集合。

对内容进行分区组合的目的是使场地能够呈现比较清晰和明确的结构关系,使功能、空间、景观等方面都呈现出一种有序的状态。

1 |分区的依据

对内容进行分区组织的依据是它们各自的特性要求。其中功能特性是最基本的,将所有内容分解成若干功能区域或组团是场地分区的一

个基本任务。

从一定意义上来看,场地分区也可称为功能分区。其中,不同功能的明确划分是各自正常运作的基本的保证。

▲依据内容的功能分

比如,在人员和车辆都具有一定规模的场地中,如果最初分区时,没有将停车场和集散人流的广场明确区分开来,而是合并到了一起,造成

人车混杂的局面,那么车辆的进出停放和人流集散的功能要求都将无法顺利实现,场地就有可能因此陷于瘫痪状态,也将造成场地

整体景观上的混乱,甚至可能会产生安全问题- —人车混杂是事故发生的隐患。

因而,合理的场地功能分区,避免混乱是场地布局最主要的内容之一。

2 |分区的形态

内容分区的形态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各区域的分划状态;二是各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内容分区只有将这两方面都加以落实,其形态才可最终确定。

▲内容分区形态的两方面表现

从形态的角度来看,划分的概念具有双重意义。

一是分,就是要将场地中的全部内容按照相互之间的差异性分解成若干组团和区域,强调的是不同性质要求之间的分离;二是合,也就

是要将不同内容按照相似性和类同性组合到一起,强调的是相同或类似性质要求的合并。

但是,进行适当的分区井不意味着要将所有内容各自孤立,明确分区是为了保证内容能有更明确的组织形式,使场地能呈现出更为有序

的形态,而不是要将本属于同一整体的各部分内容之间的有机关联硬性截断。

进行内容的分区组织除了要明确它的分划状态,还要组织好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各内容区域相互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它们

的位置关系和它们的联结关系。

▲内容区域相互关系的两方面体现

位置关系指各内容区域是相互毗邻还是相互隔离开来。对应到基地中则表现为不同区域的内与外、前与后、中心与边缘等方面的关系。

对于这种关系的形成,空间、景观、交通、公共与私密、动与静以及各部分在场地中的重要程度等方面的要求是同时起作用的。

这其中交通联系是最为主要的。各区域之间的

各部分内容分区的联结关系是指它们在交通、空间以及视觉等方面是如何联结在一起的。

独立只是相对的,不同内容之间的功能往往是前后衔接的。

同时,位置关系与联结关系虽然常常是同时形成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也就有什么样的联结关系,但这并不绝对,也

存在一些特殊的情形。

案例

有时不同区域的位置关系是十分紧密的,比如相互毗邻,但联结关系却相反,相互的联系很弱甚至是相互隔绝,在北京香山饭店的场地

中就存在这种情形。

由于基地所处的特殊环境以及内部功能组织的要求,饭店的后勤供应区布置在紧临主入口公共活动区的右侧,应该说两者的位置关系是十分紧密的,但它们的性质却是存在明显差异的。

由此而形成的在一系列范畴上的要求都是截然相反的,入口的公共活动区是为饭店的客人服务,属于饭店对外的公共性最强的区域,在

活动上与后勤供应应有明确的不同,其景观要求显然也是很高的。

▲贝律铭—香山饭店

而后勤供应区则属饭店的“后台”内容,相对来说是内部的与非公共性的,不希望被外部的客人看到。而且供应区涉及货物的进出,与公共活动区的洁污差别也是十分明显的。

因基地处于风景区中,另辟一条道路既不经济,对风景区的环境也只能造成更大的消极影响,所以在场地和这两区是毗邻布置的。

为实现两区的明确划分,设计中在两个庭院之间以一堵高墙将它们严格地区分开来,这样两区的联结在交通、空间、视觉等方面都降到了最低。这一实例说明,由于一些特定因素的制约,在位置关系与联结关系之间也会出现相矛盾的情形,但这种情况是较为特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