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与现代传媒

文学作品与现代传媒
文学作品与现代传媒

文学作品与现代传媒

赵抗卫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90年代以来,对中国20世纪文学和文化的重新认识成为众多研究者的重要课题,不过这些严肃的思考似乎又逐渐被淹没在各种西方/后现代0理论的引用与解释中,沉浸在传统的审美视角和单纯的作家和作品批评中。然而,与欧洲文明不同的是,当今中国的工业文明、现代化是在大众传播时代中进行的,是与以大众传媒为代表的现代大众文化同步发展的。这种时代的到来,将使我们对文学未来兴衰的思考从文学作品本身向外的拓展显得格外重要。

其实,文学艺术是由创作行为和欣赏行为所共同构成的文化现象。文学的阅读或艺术的接受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部分,而是文学艺术本质的一部分,离开了特定的传播媒介,任何文学的接受都是不可能的,文学艺术的美学、社会学、文化学的特征其实都与传播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国传播学理论家库利说: /传播的历史是所有历史的基础。01而不同时代传播媒介的不同特点必然对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人类精神生活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

从传播的角度看,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和发展的100年中,先后出现了报刊、广播、电视、因特网这四大媒体,以各种形式传播着文学作品。假如人类文明和文化的传播,在几千年中如涓涓细水,弯弯曲曲地向前走,那么到了本世纪初至中叶就汇入了一条滔滔大河,而如今,这奔腾不息的大河又象突然面临深渊而不得不以加速度直奔而下,一泻千里!因此,所有传统的文学样式、文学传播方式、文学传播途径、文学作品的市场、文学作品的受众对象、文学作品的社会地位等等都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变化。

现代各种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一方面在影响着它们传播的文化产品(包括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又使得文学作品在更大的范围内得以传播、产生影响。传播使得文学的形式、小说的叙事内容和叙事方式都产生了变化。毫不夸张地说,传播手段的发展与变化对今后文学(小说)的影响将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20世纪的中国文学,是伴随着20世纪中国所特有的和特定的社会背景产生的,它的众多特性取决于这一世纪的中国社会发展状况和从西方吸收的、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思想的结果,同时,也与20世纪中国的现代化背景、20世纪现代化的传播手段等等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正因为如此,王晓明在重评五四文学的传统)))5一份杂志和

11

一个社团6中曾经指出:/文本是文学现象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但是,它不是唯一的部分,在它身前身后,还围着一大群也佩戴-文学.徽章的事物。它们有的面目清楚,比如出版机构,作家社团;有的却身无定形,飘飘忽忽,比如读者反应、文学规范。它们从各个方面围住文学文本,向它施加各种各样的影响0。o因此,他从一份杂志(5新青年6)和一个社团(文学研究会)即从文学出版物和文学组织机构是如何出现、发展并共同构成文学机制及文学规范着手,来重新评价那些对后来的文学产生重要影响的五四文学传统。这真应了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的名言:/媒体会改变一切。不管你是否愿意,它会消灭一种文化,引进另一种文化。0从这个角度看,也许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现代文学包括现代小说几乎是与现代传播同时形成并相互促进与成长的。没有现代传播技术的产生,也不可能有现代文学的诞生。

阿英也在5晚清小说史6中指出了晚清小说繁荣的原因,第一便是/印刷事业的发达,没有前此那样刻书的困难;由于新闻事业的发达,在应用上需要多量产生。0?正是印刷这一传播技术导致了传播活动和传播文化的繁荣。晚清文学与其他时代的文学在传播方式上的不同之一就是,以前大多是手抄或刻本(雕版或活字)的各种作品,而那时是作为报纸的副产品出现的。印刷技术的引进使得文化产品的大量复制成为可能,自然传播的面也就更广。

梁启超在5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6中说: /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0。他把小说称为/文学之最上乘0,又告诫为小说者,/名为小说,实则当以藏山之文,经世之笔行之0。?/藏山之文0和/经世之笔0都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当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趋向解体或崩溃之时,大众传播提供给如梁启超这样具有很大影响力和鼓动力的精英一个可以言说的际遇,使/新小说0和对/新小说0的提倡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盛事,并对后来文学产生了极大影响。由于报刊、杂志的大量出版,小说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内容方面来说,由于面对广大市民,因而市民的情趣、市民各阶层的喜怒哀乐在小说内容中占了很大的位置。或对社会的不满而批判社会,或借小说寄托个人的情感。这些作品/反照出读者内心无意识的渴求0,因而深受都市读者和市场欢迎,它们间接地满足了大众的各种欲望。从形式方面来说,印刷技术与出版方式的变化,出版周斯的缩短,使小说家不再/借小说以自娱,息心静气,穷十年或数年之力,以成一巨册,几经锻炼,几经删削,藏之名山,不敢遽出以问世,如5水浒6、5红楼6等书是已。0而/朝脱稿而夕印行0。?小说家因为能够在脱稿后很快见到自己的精神产品以书的形式与广大读者见面,/这种刺激,确使小说家意识到自己是在对一个个孤独的读者写作,而不是对着说书场中的听众讲故事。?因而在小说的叙述模式方面有了极大的变化。

进入20年代后,中国又出现了电影、广播,文学又多了些传播手段。50年代中国有了电视,90年代又引入了因特网。在20世纪,四大传播媒体在这一百年中先后出现,文学的传播出现了人类文学史上空前的盛况。

大众媒介的急剧发展,既有力地推动了大众文化的发展,也激烈地影响着文学的传播。各种媒介一经诞生,便都以文学为自己的传播内容。文学不仅在高速发展的印刷媒介中得到有效的传播,还被其他各种媒体的传播形式二度传播。现代大众传播体系逐步形成,大众传播时代已经到来,而文学也在大众传播的多种手段中继续发展与变化。

上海是1923年建立第一座电台的,第一部正式被称为/广播剧0的是1936年根据戏剧家洪深的剧本改编的5开船锣6(载5洪深文集6第三卷,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写的是一艘由汕头开往广州去的船,即将离开码头时

12

的情景,是揭露当时的政府包庇汉奸的。这之后,先后有夏衍的作品5/七#二八0那一天6、于伶的5以身许国6、孙渝的5最后一课6等被改编成广播剧在电台中播出。章士钊之女章含之在她著的5风雨情6一书中就提到四十年代她在上海读小学时/每天放学回家,我从不间断从收音机里听广播连续剧,即使旁边是母亲的两桌麻将在噼噼啪啪打得热闹,我也能专心致志地听我的广播剧。0当时她听的是根据5简爱6改编的广播剧5水仙花6。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建台以来播出的广播剧数以万计,(包括广播小说、小说连播),其中优秀者大多是文学名著改编的,如莎士比亚的5仲夏夜之梦6、莫里哀的5太太学堂6、普希金的5黑桃皇后6、周而复的5上海的早晨6等,5聊斋6、5三国演义6、5水浒6、5西游记6更是无数次被播出。

除了文字媒介外,广播的传播手段,是最接近文学语言本身的。广播小说、广播剧将文学语言的文字形式转化成声音,是一种需要接受者用想象力补充的/虚像呈现0,听众的想象与介入成为欣赏的必由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说,广播小说、广播剧,是除了文字外最忠实于文学作品传播的手段。文学就是这样开始从第二条途径走向大众的。

电视在我国建立于1958年。有意思的是,虽然电视一在中国诞生,由于当时的社会状况,首先被强调为是宣传喉舌、舆论工具,但由于它容文字、声音、图像为一体,一旦迅速成为大众媒体后,则马上又把文学作为自己的传播内容。

电视剧的迅速发展,使文学文本的接受群在数量上大大扩展,1998年中国国内生产的电视剧共5625集,其中约40%是根据文学作品(主要是小说)改变的。作为一种直接作用于人的视听知觉的传播媒体,将最大多数的民众纳入了它的传播视野中,即使文盲或半文盲也往往能观看并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影像文本的文学意义。

钱钟书的5围城6最初出版于1947年,建国后到1980年没有重印过。虽非常有名,然而仅在知识阶层流传。到1997年,该作品改成电视剧在全国播出,竟使国人轰动,各阶层的人都来关注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于是,/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人想逃出来0成为一种全民在思考的哲理。到1999年11月,全国畅销书文学类出版排行表,小说5围城6竟排名第三!如果没有电视剧5围城6,是绝对不可能有小说5围城6的畅销。

这一类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刘恒的5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6、王海令的5牵手6,叶辛的5孽债6改变成电视剧播出,既使作者的小说大受欢迎,又使作者本人大大出名。梁凤仪的/财经小说0系列达23种,总印数达二百万册,全面覆盖大陆图书市场,不能没有据此改编的电视剧的作用。根据名著改编的电视剧受欢迎的程度更是明显,5茶馆6、5骆驼祥子6、5雷雨6、5西游记6、5红楼梦6、5三国演义6、5水浒6无一不曾搬上过荧屏。许多当代青年是通过看电视剧来了解这些名著的,他们以当代的独特方式,成为文学经典承上启下的读者链中的一环。最会利用大众传媒传播文学作品的,应该是通俗文学,王朔的5过把瘾6,金庸的5射雕英雄传6、5鹿鼎记6等大量作品,成为华语电视屏幕的一道道家常菜,当然还有琼瑶的言情小说,其中5还珠格格6更是把电视界闹得沸沸扬扬。

1957年,巴金的5家6被上海电台改编成广播剧,经翻译后在莫斯科广播电台播出,这是当时的苏联第一次从广播上认识巴金及其作品。?日本5中国文艺研究会会报6对日本的汉学家进行/中国发表的文学作品中给您印象最深的五篇作品0调查,最受欢迎的作品竟是5红高粱6和5人到中年6。究其原因/有几篇作品得到欢迎,其原因好象在电影化。比如,5红高粱6和5人到中年6都拍成电影了。可见,电影和电视剧对于日本读者,起过的作用非常大。0à

13

而5安娜#卡列尼娜6、5复活6、5老人与海6、5罗密欧与朱丽叶6、5乱世佳人6(5飘6)、5红与黑6、5悲惨世界6等这些名著被相当部分的中国人接受也是通过外来的电影和电视。

美国黑人作家阿历克斯#哈利的小说5根6于1976年出版,销量十分看好,但到1977年根据这部小说改编成的电视连续剧在全美播出时,有113亿人(约占美国人口总数的二分之一)收看,并且很容易地到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先后播出,中国人也因此了解了这部小说,随后才有翻译小说跟着出版。这次改编,1998年被美国5娱乐周刊6评为电视发展史上的100条重大新闻之一,排第四位,甚至排在/1969年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的电视直播0(第八位)之前。

从这个角度讲,中国文学至今没有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重视或中国小说家的作品至今没有得到诺贝尔文学奖,倒不一定是中国的文学家真的那么差,而很可能是中国文学的对外传播手段太差!

上述各例,足可证明电视与广播(特别是电视)确实是大众传播时代传播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途径,优秀的小说再一次以新的传播方式和艺术形式更广泛地为人民大众所接受,所感染。

然而,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是,大众传播时代也引来了大众文化的又一次高潮。而大众文化时代的到来,却很大地冲击了传统文学或者说严肃文学,它的负面影响遭到文学界的强烈抨击,法兰克福学派批判大众文化时还把大众文化当作当时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个弊端去揭露、批判。其实,大众文化产生的真实根源并不是一种社会制度,而是一种经济模式)))商品经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现代传播媒介的迅速崛起,无论在什么社会制度中都会产生大众文化时代。而既然是经济发展的规律,其实我们无法去阻挡。

事实上,就中国的情况来看,大众传播带来的大众文化时代,并不全是坏事,它还意味着政治上的宽松,经济上的转型,文化发展的多元化,是一个多少代人盼望着的新时期。对待大众文化,很多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多半是从与过去的对比来分析利弊的,他们担心人文精神的失落,他们担心文学艺术发展的方向,然而他们却忽视了一个严峻的问题:过去/在大一统的时代,文化事业国家化,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建构工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倒是因此而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是这样的国家的文化、艺术、学术一定也是一元的。所以文化学术与知识分子绝对是没有自由的,受到高度的限制。0á那么现在计划经济体制改变了,一元文化的局面开始解禁了,有什么不好呢?

最近我选了一百部中外知名的及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了一次/现代受众了解文学作品的途径调查0。这一百部作品均先后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广播和戏剧,调查对象是40岁以下的大学生、中学生及文化程度高中以上的成年人。调查方法是随机调查,调查样本是300份。调查结果表明,有6015%的人是先从电视、电影或其他媒体传播中(非文字传播)了解这些作品的,其中,有1815%的人在影视等媒体上看了以后、再去看原著,而其余的人看了影视、戏剧后就不再看原著了。于是,文学作品的受众是被称作读者,还是听众、观众,逐渐模糊、混淆起来。但是,不管是什么途径,文学作品恰恰是在大众传播时代,被多种媒体,通过二次传播、多次传播的方法以从未有过的受众面和被关注的程度得到最大程度的流传。再以上述调查为例,在其他媒介中了解文学作品后再看原作的人中,看严肃文学、经典文学的人占1813%,看通俗文学作品的人占18%,相比之下,在二度传播中,严肃文学是得益非浅的。

一部文学书,发行一、二万,四、五万是了不得的事了,但一部电视剧、一部电影,观众

14

上亿都是很平常的事,事实上,因为有了大众媒介,中国的老百姓不管他文化程度如何,比任何时候都了解鲁、郭、茅,巴、老、曹,了解沈从文、钱钟书、张爱玲,了解汪曾祺、贾平凹、梁晓声,直至了解金庸、王朔、王小波。

大众传播时代的新老媒介就是这样,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相互竞争,又相互把其他媒体的文学样式,改为自己传播的文学样式,主观上欲以自己的优势去挑战其他媒体的劣势,但客观上又在为其他媒体作宣传。在媒介载体上,它们也相互延伸,网络抢了报刊的生意,报刊上网占领网络媒体;电视抢了广播的听众,广播到电视台去开了电视频道;电视抢了电影市场,电影公司到电视台开了电影频道,加上密。无论它们如何竞争,如何延伸,无疑,对文学作品的传播只会带来越来越多的好处,只是作家的观念需作些调整。

现在,当我们的文学家面临着90年代大众传播对文学的全面挑战而心神不定时,被称为/第四媒体0的因特网(Internet)又向我们迎面扑来。

当电视以开路电视、有线电视、卫星电视,付费加密电视等让你享有30至60个频道时,因特网现在一下子可以为你提供上百万个频道(网站)。因特网真是太巨大了,真像一头电子巨兽,它把已有的报刊、广播、电视三大媒体,及这些媒体的延伸物:CD、VCD、DVD、LD,把电影、戏剧等等所有的传媒都一古脑儿地拉到自己的怀里。

互联网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打破了传统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文化的概念,形成了以传播信息为中心的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全新传播方式。至1999年,我国网民人数已继美、日、英、德等国之后跻身世界八强之列,而从发展速度上讲,2000年2月出版的美国5时代6杂志已经预言,到2005年,中国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网络市场。

所以,如果我们以中国文字传播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以广播、电视发展的几十年的演变来比照因特网,显然是不恰当的。无疑,网络将极大地影响人们的生存状况,同时也将影响文学的生产方式及接受方式。而这种传播方式实在来得太快,以至我们大多数的作家都来不及作准备,甚至来不及去思考。据统计,目前约有80%以上的作家、文学评论家、理论家尚没有上网,而网上的文学站点的访问者又是每天以几万、几十万的速度在增加,显然这是当今的文学研究中最紧迫和最值得去研究的问题。

在传统大众媒体中,/受众0表明了单向接受性质,受众在传统媒体中所处的地位是被劝服或被接受,没有反馈的自由。而在网络传播中,受众几乎获得了与职业传播者平等的传播权利。因为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中随时地发表自己的信息(包括观点、评论、作品)。其次,传统大众媒体的传播是点到面的传播,因此,只要控制了传媒组织这个/点0,也就控制了受众这个/面0;而网络传播则是/网状结构0,网络传播既有点对面的传播,更有点对点,面对面的相互传播,任何人进入网络传播空间,都可获得空前的信息传播自由。

因此,同样作为大众传媒(因特网在美国已经成为大众传媒,在中国也马上将成为),因特网和传统大众传媒系统的中央控制式结构产生了本质的不同。所有的/网民0,在网络传播中一下子平等起来,互为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所有大众传媒建立后,都有中央级控制型权威机构(如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而因特网建立时就没有,大概以后也不会有/中央网0一类。

网络文化是一种多群体化的文化形态。在网络中,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的人结成一定的文化群体,他们通过自己的网站、网页、电子公告牌(BBS)进行交流,不同的网络文化群体互不干涉,相安无事。而文学作品在网上的传播,几乎是与网络的形成是同步

15

的。因为有网络文学作者,因为有网络文学的受众(其中相当部分两种身份兼有)。它们马上利用网络建立了自己的/文学群落0,谁都阻止不了。现在,当网上的电子商务还是雷声大、雨点小的时候,当网上还很难买到生活用品时,全球的中央文学网站及网页,早已铺天盖地了,可见,文学爱好者的群体,在自由选择的状况下,是非常有生命力的。

从网络文化的思想观念来看,网络文化是一种多元化的文化状态,由于控制系统的不存在,任何思想观念都可以在网络中得到表达,代表不同思想观念的文化形态不论其属主流或异端都能够在网络中生存。虽然网络仍然在国家法律、意识形态的总体控制内,但网络上的自由程度,确实是超出任何一种传统的传播媒体。

再从网络文化的文化层次上看,网络文化又是一种具有巨大包容性的多层次的文化形态。在网络之间,/文化精英0们不必像对传播大众媒体那样去抱怨因媒体的大众化而对自己的冷落,现在几乎所有网上的文学网站,网络图书馆、电子文库,都毫无例外地、自觉地把经典的中外文学作品作为主要内容。在网上找一篇严肃文学,找一本经典文学作品,比到充斥着铺天盖地的通俗作品的书店去找要容易得多。传统的大众传播业的商业性原则让高雅文化时时刻刻都在为谋求一个安身之地而艰苦奋斗,让学术专著出版举步艰难,让严肃文学刊物时常面临停刊的危险,而个人又无法创办媒介进行个人传播,然而这些问题在网络上都可迎刃而解(除了作为商品的价值实现)。

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是对已有媒体的整合和延伸。一个因特网的网站,从其功能来讲,它既是张报纸,每天每时地发布文字、照片、新闻,又是一本杂志,可发布任何类型的文章、画页,它是一座电台,随时可播出当天的新闻,可随时点播时尚的音乐(MP3),它又是一座电视台,可播出电视新闻,进行现场直播,当然可以播出任何电影、电视剧(只要有足够的带宽),还可播出CD、VCD、DVD录音录像,目前纸质的文学杂志,一般只发行几千到几万册,一旦上了网,总有十几万,几十万的读者会去浏览,可见其威力无穷和前途无量。

因特网的威力无穷和它对传统大众媒体的包容,再一次引起传统媒体之间、传统媒体与因特网之间的相互竞争,取长补短、相互渗透、竞相发展。这种新一轮的媒体之争,蕴藏着文学发展新的契机,影响着文学传播的新走向。

这里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当电视抢了报刊书籍的文学传播市场时,文学家、评论家们怨声载道,批评家们或是忧心忡忡,或以严词斥之。但当因特网又一次来争夺文学读者时,文学家和批评家们都表示了相当的大度和高度的热忱。即使有大作家如王蒙为了网络的版权打过一场官司,事后仍然热心地表示愿意上网,并自己在主编网络文学的纸质出版物。这是因为文学作品从纸质媒体搬上网络媒体后,网络并没有对文学作品本身进行改编或二度创作,在文学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文学作品借助网络可以原汁原味地得以传播,并且取得了纸质媒体无法比拟的传播面,这种无偿的传播,也反过来会对纸质媒体有偿的传播起到较大的宣传推广作用。另一方面,网络虽然又一次争夺了报刊、书籍等文学传播最主要媒介的受众,但它在争夺来的受众中又主动地为文学培养了大量的文学受众(据调查,目前的网络受众主要是较高学历的青年,正是文学的主要对象),而由于因特网的特点,这些受众还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文学受众,他们往往同时又是文学的创作者和传播者。看看这些数字会使人兴奋的:至2000年3月12日,5榕树下6原创文学网站,上网看的人有166万,5博览群书6网站至少有20万读者,5橄榄树6文学网站有1314万,而5新语丝6创刊时,每天有十几万人,,

16

文学,从第一传播媒体开始传播,越过第二、第三媒体产生后对它二度传播、三度传播中产生的各种/恩恩怨怨0,突然又发现了一个更为直接、更为广阔,更能使它重振雄风的新媒体)))第四媒体因特网,虽然目前还不普及。

目前,一方面因网络媒体而引发、凝聚、培养的各种文学爱好者以网络扩展的速度在扩展,形成数以百万计的队伍,但另一方面,传统的文学家至今未得去真正承认这块阵地,认真地占领这块阵地。传统作家除了与网站打几场官司以捍卫他们的纸质传媒作品的版权外,很少有人真正投入到网络文学创作与传播中去。这样,目前与网络有关的文学作品就分成两大块,除了网站收集的古今中外各类经典文学作品外,就是青年文学网虫们的个人化的信手之作。所以真正的/网络文学0其实并没有形成。

网络文学的手段虽然是完全相同于印刷媒介的,但这两种相同的传播形态(虽然不同传播手段)的背后,却站着截然不同的传播者(虽然受众是重合的),一边是传统文学的传人、当代文学的大师、先锋派的精英,60年代、70年代出生的文学后起之秀,一个强大的文学阵营;一边却是由/网虫0演化而来的/爱网及文0的业余爱好者,仅仅在表现自己对文学的尝试,对人生的看法,在享受自己文学发表后的满足,被沉浸在自己创造的青春期的爱与被爱的虚幻的梦境之中。

从传播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奇异的文化现象。这主要是作家们虽然对网络文学表示支持,但均是以预言家、导师、长者的身份去对网络文学作评点,自己还没真正地去投入。

网络文学引起的文学载体和传播方式的改变,将对整个文学的发展起到重大的影响。虽然目前,网络文学尚处于十分幼稚的状态,却丝毫不影响网络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介的生命力。因特网以及网络技术与传统文学接受方式相结合而产生的各种传播工具(如可随身携带的电脑书籍刊物,可折迭的电脑报纸等)终将会改变读者阅读的习惯,会改变作者的视野、心态、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从而使文学进入一个新纪元。

当电脑大为普及因而成为真正的第四大众媒体时,当作家、文学评论家都是由/电脑基因儿0长大而不再/恐惧0电脑时,当因特网无所不能进一步包容所有传播手段时,当人人真正在网络上/生存0时,那时文学会是怎样?那一天离我们还远吗?

既然中国现代文学是在现代传媒的产生与发展中诞生与成长的,那么现在网络作为新的传播媒体,又一次在影响中国文学的发展。有责任的作家应及时投入和掌握网络新媒体。我们这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国家的文化应该能在网络化时代中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在网络文化冲突中不仅要站住脚跟,还应把中国文学的优秀传统和文学精神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

1转见丹尼尔#杰#切特罗姆:5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6,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

o王晓明主编5批评空间的开创6,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7月第一版

?阿英:5晚清小说史6,第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5新民丛报6(第二十号),5新小说6第一号,第56页

?寅半生:/5小说闲评6叙0,5游戏世界6第一期,1906年,转引自5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6,陈平原、夏晓虹编,第一卷,第20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见陈平原:5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6,第287页

?参见5文学戏剧广播杂志61957年第29期

à5中国当代文学在国外6,5中华读书报6,1998年11月11日

á陶东风5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6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第17页

17

大众传媒对文学的影响

传媒对文学的影响 【摘要】文学作品的传播需求使得文学与传媒建立了一种关系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 传媒从中介和工具的地位转变为功能主体的建构性力量。文学与传媒的关系的转变对文学在当下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二者关系进行研究, 从而寻找文学在传媒的作用下应该如何建构自身的成长。 【关键词】媒介文学影响 文学的发展面临几个绕不过的问题: 纯文学能否依然延续辉煌? 俗文学真的占据并控制了文学的主导话语权? 文学多元格局的建立除了自身的因素外, 外部的影响来自哪里? 文学自身的审美品格还能坚持多久? 在对问题的追问与研究中, 传媒作为不可忽视也无法忽视的因素, 对文学的发展起着无形与有形的影响。那么传媒到底是抹煞了文学的纯洁性、消解了文学的严肃性, 还是在影响文学自身的同时使得文学重构自身的成长? 一、印刷媒介促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转变 媒体是文学的载体或物质基础。文学的发展要求媒体做出相应的变化与之适应,同时,一种新的媒体的产生也往往催生出新的文学样式。传媒技术的进步对文学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持。中国宋元明清时期叙事文学特别是通俗性叙述文学获得长足发展,与当时造纸术和印刷技术巨大的进步有着直接的关系。大众传媒在文学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印刷媒介——现代报刊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在中国社会的历史性登场直接促使了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的演变。现代报刊促成了白话文的广泛应用, 形成了新文风。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这一历史性变革中,白话报刊是其鼓吹者和实绩的承载者。从20世纪初来说,现代报刊作为传输思想的工具,具有刊登“白话”的基础,两端连接的创作者与接受者都有运用易懂语言的工具需求,白话文的运用是普及教育、开启民智的工具。从19世纪末裘廷梁倡导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梁启超发起“三思革命”到20世纪初陈独秀、胡适等发起“文学革命”,白话文不仅作为文学变革的工具,而且作为新文学、新思想、新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统一体,最终取代了文言文统治中国文坛几千年的地位。据统计,仅1900年至1919年的长篇通俗小说就有500余部,白话短篇小说更多,而代表其成就的四大谴责小说全是白话小说。 二、影视传媒的发展使得影视文学产生 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影电视走入人们的生活,影视这一新的媒介,相比报刊业,拥有更加广泛的观众。影视传媒促成了文学的视觉化转向,促成了影视文学的产生,影视文学是指通过广播电视声画媒介,以听觉和视觉传达设计为着眼点,运用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结构情节、塑造形象、营造氛围、抒发感情,给受众以文学审美情趣的文学类型。它给人们的感官带来前所未有的震撼,因为不论是电视还是电影均给人一种逼真的感受,既有“读”的优势,又有“看”的优势,观众可以直接看直接听的视觉化了的文学。影视文学加盟中国现代文学,成为一个新的门类,迅速繁荣。在20世纪30、40年代,就有很多的电影名片,如,《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其地位为电视所代替,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上海滩》等都是家喻户晓的。电影和电视对文学的另一贡献是对名著的改编,不少现当代作家和名著是通过电影和电视为民众了解和熟悉的,所以电影和电视为文学的大众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随着电视的发展进步,电视散文、电视诗歌相继出现,成为文学与其它技术结合的新的形式,使文学家、评论家和诗人也可以离读者这么近,读者不仅可以和从前一样通过其作品了解他们,而且可以从电视上观其人、听其言,了解他们的生活。所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欣赏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欣赏 五千年的文化发展与传承使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文学作品的发展与影响日益加深,而现代的文学作品就如浩瀚文学天空的一颗巨星,烨烨生辉。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主要由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组成,每个组成部分都有其闪光点,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我看来,如果把文学作品看成一个人,那么小说就是他的灵魂,诗歌是他的眼睛,散文就是他的发肤,戏剧就是他的衣服。 小说是现代文学作品的代表,在原有的明清小说的基础上,加上国外长短篇小说的影响,以及现代的社会环境的熏染,现代小说已经具备了它完整的体型,走向成熟。为什么说小说是现代文学的灵魂,因为它最直观的反应了当时人的思想,社会的思想,表达了人类的某种或一些愿望,是人的思想的一种载体。 我读的现代经典文学作品不多,就简单的说说我对巴金《寒夜》的感悟。该故事篇幅短小,内涵却十分丰富,主要介绍了这个家庭悲剧的种种矛盾,以及对当时社会制度的一种讽刺,并以婆母和曾树生为代表的两种女性形象,反应了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本书那直指人心的艺术魅力值得深思。 通过参考,我将从时代背景、文化观念及女性意识三方面对该小说进行简单的介绍。 社会历史时代的思考 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文学的一个重要倾向就是社会现实批判。巴金创作《寒夜》的一个巨大动力就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批判。《寒夜》寄寓着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及对新生活的热情向往。巴金在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中来表现小人物的悲剧,重要的是揭示了旧制度灭亡的必然,表现了对新生活的渴望之情。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寒夜”就是国统区阴郁现实的象征。 《寒夜》是巴金于1944 年创作的,是一部充满着浓郁悲剧色彩的小说,叙述了主人公汪文宣一家的悲剧。小说中,丈夫汪文宣性格软弱,收入微薄,妻子曾树生漂亮、开放,而婆婆却守旧顽固。由于生存压力,本来就存在的矛盾日益激化,婆媳之间冲突不断升级,丈夫左右为难,精神极度痛苦,最后妻子离家出走,丈夫由于严重肺病,在抗战胜利的锣鼓声中痛苦死去。婆婆领着孩子离开了家。小说的结尾,妻子曾树生回到家里,但是,人去屋空。她一个人在寒冷的月夜下徘徊,作品写道:夜,的确太冷了。 可以说这既是中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巴金把小说中的家庭悲剧和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在巴金看来,正是国统区黑暗、腐败的现实造成了小说中家破人亡的悲剧。后来,巴金为了解释这部小说的社会意义,一再强调成书的时代背景,明确表示作品的目的是揭露抗战前夕大后方政治黑暗和知识分子的痛苦处境。“那时社会上最活跃的是官僚资产阶级,是那种利用职权囤积居奇,做黄白黑生意的人,他们官商结合,权利结合,像蛀虫一样把中国在战争中所剩下的一点元气全部耗光。”还说,“我们没有发国难财,却倒了胜利霉。”在作品中,汪文宣的痛苦、失业以及家庭的破碎,都和这样的社会现实具有密切关系。 文化观念冲突的表现 美国思想家杰姆逊说:理解文学必须提高到文化的高度。实际上,小说中的家庭悲剧也可以在文化上找到原因。在这个家庭中,婆媳之间的冲突,是最重要的冲突。婆婆完全是旧式的,在她身上体现的是传统封建文化的家庭伦理观念,而曾树生却是受过现代教育的新青年。婆婆总是用旧的观念去衡量儿媳妇,媳妇由无法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1.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给出的四个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把它选出来,并填在题中的括号里。错选或未选,该题无分。每小题1分,共20题,计20分): 1、1895年,严复在(B)上发表著名文章《原强》,引述了达尔文著《物种起源》生物进化论学说,阐述了“物竞天生,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思想。 A、《新民丛报》 B、《直报》 C、《吕言报》 D、《强学报》 2、裘廷梁于1897年在《苏报》发表《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正式提出了(D)的口号。 A、“我手写我口” B、“打倒桐城妖孽” C、《定庵集》 D、“崇白话而废文言” 3、冯桂芬倡导散文改革的宣言是(B)一文。 A、《校邠庐抗议》 B、《复庄卫生书》 C、《定庵集》 D、《弢园文录外编》 4、梁启超于(B)年在日本东京创办我国第一个小说杂志《新小说》。 A、1987 B、1902 C、1900 D、1903 5、1911年,青年鲁迅创作了文言短篇小说(D)。 A、《狂人日记》 B、《呐喊》 C、《仿徨》 D、《怀旧》 6、梁启超倡导文学革新的理论核心是“新民说”,代表作是(A)。 A、《少年中国说》 B、《清代学术概论》 C、《夏威夷游记》 D、《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7、黄小配的《五日风声》是一篇反映“辛亥广州起义”事件的报告文学,也是目前我们所知道的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于(D)年5月在《南越报》上连载。 A、1919 B、1912 C、1910 D、1911 8、中国近代文学发展期,处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甲午战争期间,几乎是与(C)运动同步发展的。 A、维新 B、新文化 C、洋务 D、资本主义民族民主革命 9、随着近代西方哲学思潮大量涌入我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明发生了全面的冲突和交汇,逐渐形成了以(A)为主线的中外思想杂糅的哲学氛围。 A、进化论 B、男女平权 C、阶级斗争 D、民主论 10、沐浴着“新世纪曙光”诞生的(C)杂志宣传文学革命,发表了李大钊、鲁迅等人的文章。 A、《新小说》 B、《清议报》 C、《新青年》 D、《瀛寰志略》 11、进化的文学发展观表达得最为明确系统的,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末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文艺批评家(A)。 A、王国维 B、梁启超 C、康有为 D、章太炎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教学大纲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4261319 英文课程名: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总学时:37学时 学分:2学分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对外汉语 先修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是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该课程将系统地为学生讲解文学作品的各种体裁与文本特点,并结合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著作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赏析技巧,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经典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阅读和分析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学及文化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四章 第一章:中国经典诗词欣赏 10课时 第一节:诗词的产生及体式特征 2课时 1、诗的产生及各类体式 2、词的兴起、特征及分类 第二节:先秦诗的顶峰——《诗经》、《楚辞》 2课时 1、《诗经》——《关雎》、《蒹葭》赏析 2、《楚辞》——《离骚》、《湘夫人》赏析 第三节:繁花似锦唐代诗——李白、杜甫、李商隐 2课时 1、李白——《将进酒》、《蜀道难》赏析 2、杜甫——《春望》、《登高》赏析 3、李商隐——《夜雨寄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赏析 第四节:宋词三大家——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2课时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2、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赏析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赏析 第五节:中国现代新诗三大家——郭沫若、徐志摩、戴望舒 2课时

现代传媒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影响

现代传媒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影响 摘要:在当今社会,现代媒体已成为传播体育信息最重要的手段,现代传媒具有独特的宣传效果,传播了体育文化,优化了体育资源,同时推动了体育产业的快速兴起和发展。现代媒体与体育产业的走向是相辅相成的,体育产业既为现代传媒提供了新的挑战又为现代传媒迎来了新机遇,现代媒体在“新闻策划”理论的指导下,将更好地推动体育产业化的完善与发展。本文就现代媒体对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消极影响及关联效应进行综合系统研究。关键词: 现代传媒体育产业影响 Modern media in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dustry Abstract: In today's society, the modern media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sports information, modern media has a unique advertising effects, spread the physical culture and sports resources to optimize the sports industry and promote the rapid growth and development. Modern media and the sports industry to complement each other, the sports industry is provided for the modern media and new challenges for the modern media ushered in the new opportunity, the modern media in the news plann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ory, will impel the perf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dustrialization. Based on modern media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dustry, and the associated effect of negative impact on integrated systems research. Keywords: Modern media Sports industry influence 前言: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不断完善,体育的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示在世人面前。体育产业日益被融合到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关系之中成为全球新的消费热点,而且也成为一个国家整体产业经济链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现代传媒具有独特的体育宣传效果,使体育无形资产不断增值。在现代传媒与体育产业的结合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体育比赛为中心、以现代营销为手段的产业链。萨马兰奇指出:“体育项目只有在适应传媒的情况下才有机会发展”。 1 现代传媒与体育产业的涵义 现代传媒的涵义:指的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的传播媒介,即现代传播媒介。通常认为是大规模传递信息的载体:一是新闻媒体(报纸、电视、广播等);二是图书出版;三是广告文化公司(包括市场性的广告和广告设计等);四是传媒产品制作公司(包括电影制作公司、娱乐节目制作公司)等。[1] 体育产业的涵义:体育产业是指向社会提供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其业务目前普遍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体育物质产品的生产和营销,包括体育器材、体育建筑、体育服装鞋帽、体育食品饮料等;二是体育服务的提供,包括体育赛事组织、体育广告宣传、电视广播传播、体育报刊、体育信息传递等。[2] 2 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 体育产业被誉为“新世纪的朝阳产业”成为近几年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一方面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和经营为我国体育产业领域的不断拓宽提供了重要条件,随着我国经济稳定增长、体育社会化的拓展和体育人口的增加,体育产品开始成为消费热点,尤其是我国成功承办奥运会以来,体育消费得到了迅速发展,人们追求精神享受刺激了体育信息消费和体育劳务消费的增长。另一方面体育产业领域也不断拓宽,使体育产业的质量和产业效益逐步提高,在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社会体育消费需求迅速拓展,许多健身娱乐性体育项目很受大众欢迎,成为社会投资的热点,促使更多的中小型企业把投资的热点投向群众参与性高的市场上来。其次我国体育产业的融资渠道也不断拓宽,财政拨款比重逐年下降,非财政收入来源比重不断增加,这是体育事业大力推行社会化、产业化、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增订本) 严家炎孙玉石温儒敏主编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目录: 诗歌: 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有人说这首诗写的是朋友之情,我不太相信,因为用“蝶”比喻两个大男人,未免过于唐突。我觉得这是胡适对自己爱情生活的一声叹息。胡适十几岁时就与江冬秀订了婚,但到美国之后,邂逅了才情超逸的韦莲司并为之倾倒,两人的半世情缘从此启幕,现在已不是秘密了。这首诗写于1916年,正是胡适回国的前夕,这首《蝴蝶》其实是一曲中西合璧的现代“梁祝”。本来“双双飞上天”翩翩翻飞的两只蝴蝶,因胡适母亲催胡适回家成亲,不得不“忽飞还”一个,剩下韦莲司一个人孤苦伶仃,望穿秋水,也真“怪可怜”——韦莲司一生未嫁。 表达了他当时孤寂、苦闷心情 鸽子《鸽子》胡适 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 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 回环来往, 夷犹如意,—— 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衬青天,十分鲜丽! 凤凰涅槃(存目)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我提高了声调

看无数白云 喝滚滚洪涛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我无比自豪 迎着狂风 我高傲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不为凛冽的寒风动摇 顶着它冲上去 才能为铮铮铁骨索取回报 天狗 太阳礼赞 夜步十里松原 瓶·春莺曲 伊底眼 繁星(一、七、十、七十五、一百三十一)春水(五、一○五) 夜 弃妇 采莲曲

雨景 晚祷 雪花的快乐 沙扬娜拉 再别康桥 我不知道风—— 云游 忆菊 死水 发现 静夜 十二月十九夜 蛇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雨巷 寻梦者 乐园鸟 我用残损的手掌 预言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断章

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脉络 (精选范文)

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脉络 中国的小说经历了一种从个人到大众,从庙堂到社会的锐变,小说不再成为人们消闲的工具,而是越来越成为反映社会现实,有益于民生的文学样式。这与五四以来的白话新文学的发展不无关系,正是白话文学的提倡,才使得人们从华丽辞藻,追求韵律的古典文学写作中解放出来,关注文学本身,关注“为人生”的文学,因此,现当代小说的发展时间并不长,确在这很短的时间中,诞生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一方面源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向前发展,为广大作家提供了广泛的创作平台,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另外一方面新时期以来,对“人”自身的发觉,也为作家表现人生,挖掘人性,提供了很好的意识导向。 总之,以五四为开端,中国的现当代小说历时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从最初的思想启蒙,到后来的战火硝烟,再到意识形态的强加,最后到了新时期这种百花齐放。中国现代小说积累了丰富了的作品与理论形态。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现代浪漫主义思潮是自由精神普遍深入到情感领域的产物.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萌芽于20世纪初,到五四达到高潮。

五四运动时期: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思潮发生分化.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并没有消失,而是在低谷中探索,它大致沿着两条途径发展:①是由五四浪漫主义蜕化出30年代的田园牧歌型的浪漫主义,;再到40年代浪漫主义,一度回归文坛中心,新时期则再次复兴,不久它就整体性地消失在80年代中期涌起的现代主义潮流中了;②是与政治结缘,由革命浪漫主义蜕变为文革时期的伪浪漫主义。 30年代后半期:在国内政治生活中提出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在文学方面则要求左翼文艺界以民族统一战线的立场调整文艺路线,其中包括重新评价“五四”文学,评估浪漫主义的地位和作用,以拓展文艺的社会基础。这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家是郭沫若 40年代:这个时期的浪漫主义思潮回归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它作为一种因素融入现实主义,对现实主义思潮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代表是:胡风。还有一个以徐讠于、无名氏等为代表的“新浪漫派”,新浪漫派赞同创造社的文学观,坚持“情感表达的自由”,代表作有:徐讠于的《阿拉伯海的女神》。 30年代末到整个40年代:浪漫主义思潮从地域条件方面获得了回旋的空间。代表作家是:解放区的丁玲和孙犁,国统区的路翎。把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和“精神奴役的创伤”落实到创作中,转化成“人民底原始的强力”和流浪意

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的区别

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的区别 看当前中国作家的成就 根据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文学…四要素?理论”:“生活——作家——作品——读者”,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文学是以作品为中心展开活动的艺术活动。艾布拉姆的意思似乎是说:生活产生了文学作品,但这个时候的文学作品还不能算是真正的文学作品,只能算作作家的“文学文本”,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理解和接受、欣赏后,才能成为审美对象,这才变成真正的文学作品。由此可见,作家的“文学文本”再好,没有经过读者的欣赏、接受的检验,充其量也是一个“文学文本”。只有通过读者的接受,广大读者的接受,才能算真正的文学作品。但是,要能通过广大读者的接受,这个“文学文本”就必须得是从生活中来的,也就是说,必须得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精华。严格地说,“文学文本”还得有一个“大众化”的媒介来向接受者传播。因此,从当前文学发展现状的角度来说,艾布拉姆的“文学…四要素?理论”似乎应该说成是“五要素”,应该增加“传播媒介”这一关键要素。因为,传播媒介的作用直接影响了作家的“文学文本”是否能够成为广大读者接受的文学作品。 从“传播媒介”这个关键要素这一层面来看,当前的中国文学就值得令人担忧。在当今中国文坛,能够冠上“作家”头衔的作家,以省级作协会员以上算,数以万计。虽然其中不乏佼佼者,但总体成就不容乐观。在资讯空前发达的今天,我们文学作品的传统传播媒介似乎越来越走向孤立的边缘。能够代表当今中国文学的,似乎永远是那些被

人为地区分开来的“严肃文学”。然而,这些正统的严肃文学作家却越来越孤芳自赏,他们不是写出一些自己都不能具体地说得清楚是什么意思的“文学文本”,在一些发行数千份的纯文学杂志上发表以外,就是自费出个千把册书在各自的小圈子里散发一下,过一把干隐。就算遇上国家级的文学评奖活动,也不过就是几位或几十位“评委”看看,发现其中相对优秀的,就被定为“第一名”,头奖。获奖后,才被某出版社“再版”,这才被“广大”读者所接受。不过,也才发行几万、十几万或几十万册,虽然这已经是一个值得令人骄傲的数字,可这个范围(相对十三亿中国人)还是没有“广大”的底气。何况,既能获奖又能真正卖出十几万几十万册的作品是不多的。不客气地说,用这样的方式来发展中国文学,是很难真正发展得起来的,中国作家的成就是很难得到体现的。 文学作品的第一传播媒介是文学刊物和出版社,也就是纯文学杂志,大多数出版社已经不再做这种赚不到钱的事了。那些主要担负起这一任务的权威的纯文学杂志最多也不外乎发行十来万册,而相对权威的就只能发行数万甚至数千册。这样的传播渠道能将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广大的受众接受吗?显然是不行的。 按照艾布拉姆的理论来说,这些作家的作品其实也还处于“文学文本”的层面,因为它还没有得到真正的“广大”的读者接受。而在我们当今的中国,还处在这一层面的作家所占总数的比率,不言而知。我们提倡“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那么,什么是“优秀作品”呢?是“优秀作品”至少应该是广大的受众能够接受的作品吧?广大的受众很难

文学作品与现代传媒(一)

文学作品与现代传媒(一) 90年代以来,对中国20世纪文学和文化的重新认识成为众多研究者的重要课题,不过这些严肃的思考似乎又逐渐被淹没在各种西方“后现代”理论的引用与解释中,沉浸在传统的审美视角和单纯的作家和作品批评中。然而,与欧洲文明不同的是,当今中国的工业文明、现代化是在大众传播时代中进行的,是与以大众传媒为代表的现代大众文化同步发展的。这种时代的到来,将使我们对文学未来兴衰的思考从文学作品本身向外的拓展显得格外重要。 其实,文学艺术是由创作行为和欣赏行为所共同构成的文化现象。文学的阅读或艺术的接受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部分,而是文学艺术本质的一部分,离开了特定的传播媒介,任何文学的接受都是不可能的,文学艺术的美学、社会学、文化学的特征其实都与传播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国传播学理论家库利说:“传播的历史是所有历史的基础。”(注:转见丹尼尔·杰·切特罗姆:《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而不同时代传播媒介的不同特点必然对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人类精神生活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 从传播的角度看,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和发展的100年中,先后出现了报刊、广播、电视、因特网这四大媒体,以各种形式传播着文学作品。假如人类文明和文化的传播,在几千年中如涓涓细水,弯弯曲曲地向前走,那么到了本世纪初至中叶就汇入了一条滔滔大河,而如今,这奔腾不息的大河又象突然面临深渊而不得不以加速度直奔而下,一泻千里!因此,所有传统的文学样式、文学传播方式、文学传播途径、文学作品的市场、文学作品的受众对象、文学作品的社会地位等等都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变化。 现代各种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一方面在影响着它们传播的文化产品(包括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又使得文学作品在更大的范围内得以传播、产生影响。传播使得文学的形式、小说的叙事内容和叙事方式都产生了变化。毫不夸张地说,传播手段的发展与变化对今后文学(小说)的影响将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20世纪的中国文学,是伴随着20世纪中国所特有的和特定的社会背景产生的,它的众多特性取决于这一世纪的中国社会发展状况和从西方吸收的、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思想的结果,同时,也与20世纪中国的现代化背景、20世纪现代化的传播手段等等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正因为如此,王晓明在重评五四文学的传统——《一份杂志和一个社团》中曾经指出:“文本是文学现象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但是,它不是唯一的部分,在它身前身后,还围着一大群也佩戴‘文学’徽章的事物。它们有的面目清楚,比如出版机构,作家社团;有的却身无定形,飘飘忽忽,比如读者反应、文学规范。它们从各个方面围住文学文本,向它施加各种各样的影响”。(注:王晓明主编《批评空间的开创》,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7月第一版)因此,他从一份杂志(《新青年》)和一个社团(文学研究会)即从文学出版物和文学组织机构是如何出现、发展并共同构成文学机制及文学规范着手,来重新评价那些对后来的文学产生重要影响的五四文学传统。这真应了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的名言:“媒体会改变一切。不管你是否愿意,它会消灭一种文化,引进另一种文化。”从这个角度看,也许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现代文学包括现代小说几乎是与现代传播同时形成并相互促进与成长的。没有现代传播技术的产生,也不可能有现代文学的诞生。 阿英也在《晚清小说史》中指出了晚清小说繁荣的原因,第一便是“印刷事业的发达,没有前此那样刻书的困难;由于新闻事业的发达,在应用上需要多量产生。”(注:阿英:《晚清小说史》,第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正是印刷这一传播技术导致了传播活动和传播文化的繁荣。晚清文学与其他时代的文学在传播方式上的不同之一就是,以前大多是手抄或刻本(雕版或活字)的各种作品,而那时是作为报纸的副产品出现的。印刷技术的引进使得文化产品的大量复制成为可能,自然传播的面也就更广。 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他把小说称为“文学之最上乘”,又告诫为小说者,“名为小说,实则当以藏山之文,经世之笔行之”。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百部】全套完整版)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百部】pdf 书 目 (全套完整版) 1. 山海经(晋)郭璞注(西汉)刘歆编 509 KB 2. 官场现形记(清)李宝嘉 6.04 MB 3. 红楼梦(清)曹雪芹 高鄂 9.58 MB 4. 东周列国志(明)冯梦龙(清)蔡元放 8.22 MB 5. 宋词三百首(清)朱祖谋 1.75 MB 6. 苏轼全集(宋)苏轼 14.30 MB 7. 容斋随笔(宋)洪迈 17.00 MB 8. 隋唐演义(清)褚人获 7.80 MB 9. 三国演义(明)罗贯中 6.35 MB 10. 先秦时期官训(现代)唐河 王文祥 33.58 MB 11. 闲情偶寄(清)李渔 5.99 MB 12. 韩愈全集(唐)韩愈 3.28 MB 13. 水浒传(明)施耐庵 8.65 MB 14. 中山狼(明)康海 1.25 MB 15. 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 5.43 MB 16. 西游记(明)吴承恩 8.76 MB 17. 英烈传(明)郭勋 3.66 MB 18. 十八家诗抄(清)曾国藩 8.69 MB 19. 诗品(梁)钟嵘 1.52 MB 20. 智囊全集(明)冯梦龙 11.60 MB 21.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等 2.29 MB 22. 杜甫全集(唐)杜甫 3.82 MB 23. 古文观址(清)吴楚材 吴调侯 2.02 MB 24. 周易(商)姬昌 1.71 MB 25. 史记(西汉)司马迁 993 KB 26. 左氏春秋(先秦)左丘明 3.28 MB 27. 白居易全集(唐)白居易 7.74 MB 28. 史通(唐)刘知几 1.62 MB 29. 唐诗三百首(清)蘅塘退士 1.02 MB 30. 阅微草堂笔记(清)纪昀 14.3 MB 31. 汉赋(西汉)司马相如 张衡 等 715 KB 32. 李白全集(唐)李白 2.96 MB 33.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清)吴研人 4.43 MB

《中国现代文学史》必读作品

《中国现代文学史》必读作品 注:作品后带有*号的为精读篇目,要求写读书笔记。 一、小说 1、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2、茅盾:《子夜》*、《腐蚀》、《春蚕》、《林家铺子》、 3、巴金:《激流三部曲》、《第四病室》、《寒夜》*(《家》*) 4、老舍:《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5、叶圣陶:《倪焕之》、《潘先生在难中》* 6、郁达夫:《沉沦》、《薄奠》、《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沉沦》*) 7、沈从文:《边城》* 8、钱钟书:《围城》* 9、张天翼:《华威先生》*、《包氏父子》 10、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11、沙汀:《淘金记》、《在其香居茶馆里》* 12、艾芜:《山峡中》* 13、萧红:《生死场》 14、庐隐:《海滨故人》 15、许地山:《缀网劳蛛》 16、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17、柔石:《二月》、《为奴隶的母亲》 18、李劼人:《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二、诗歌 1、胡适:诗集《尝试集》 2、郭沫若:诗集《女神》(《凤凰涅磐》、《天狗》) 3、冰心:诗集《繁星》、《春水》 4、冯至: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集》 5、徐自摩: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再别康桥》*、《沙 扬娜拉》)

6、闻一多:诗集《红烛》、《死水》(《忆菊》、《发现》、《死水》*) 7、李金发:诗集《微雨》(《弃妇》*) 8、戴望舒:诗集《戴望舒诗集》(《雨巷》*) 9、艾青:诗集《大堰河》、《北方》、《旷野》、《归来的歌》,长诗《向太阳》、 《火把》(《大堰河──我的保姆》*、《乞丐》、《手推车》、《北方》) 10、臧克家: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泥土的歌》(《老马》*) 11、何其芳等:《汉园集》 12、田间:《给战斗者》 13、穆旦等九叶诗人:《九叶集》 三、散文 1、鲁迅:《鲁迅散文全集》、《鲁迅杂文全集》(《野草》) 2、朱自清:《背影》*、《荷塘月色》*、《绿》、《儿女》、《给亡妇》 3、冰心:《寄小读者》、《往事》、《笑》 4、周作人:《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故乡的野菜》、《喝茶》、《苦雨》*、《乌蓬船》*、《北京的茶食》) 5、梁实秋:《雅舍小品》(《雅舍?代序》*、《男人》*、《女人》、《中年》) 6、林语堂:《生活的艺术》(《祝土匪》、《讨狗檄文》、《中国人之聪明》、《我的 戒烟》、《秋天的况味》*) 7、郁达夫:《归航》、《还乡记》、《还乡后记》、《钓台的春昼》、《故都的秋》 四、戏剧 1、郭沫若:《屈原》* 2、曹禺:《雷雨》*、《北京人》 3、夏衍:《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 4、田汉:《名优之死》 5、贺敬之等执笔:《白毛女》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展与流变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展与流变 引言 近几年来,中国文坛对于思想的不断呼唤,让我们不由得回忆起百年前的中国文坛,那是一个风云汇集,思想变化万千的年代。首先是政治与艺术的纠葛,其次是道与器的交会,文学不断寻找属于自身属性的真正文学性的坚韧与执着。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界定,我们一直从双重意义来归纳出其概念。首先,时间概念:从1917年到1949年;其次,价值归宿(根本属性):中国新文学,在另一方面是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50年代末期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换句话来说,中国现代文学指的是从1917年到1949年的中国新文学。而作为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思潮,是站在众多社会思潮的前锋,成为最引人瞩目的主流思潮,即中国新文学思潮,也被称为中国新文学内在的文学思潮系列。很多时候国内作家与文学理论家们都在讨论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潮,分歧较为明显,而本文试图从现代文学思潮发展与演变角度出发,对其进行理性梳理总结,找出一些对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可供借鉴的东西。 一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起源 通过史料研究,可以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起源背景追溯到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外来思想蜂拥而至,这让中国的知识分子意识到传统封建思想对于中国人民的制约,因此综合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动了新文化运动。 这场反侵略战争打破了清朝一直以来闭关锁国的政策,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武器炸开了中国的大门。随着中西文学的碰撞交流与融合,国内逐渐形成了争相学习西方现代文明的潮流,出现了一大批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首的倡导学习西方文化的先驱。人们认为,要想改变中国封建落后的现状,就要从最基本的层面上自上而下的变法维新。在1898年,一场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文件,改良政治教育体制的资产阶级政治维新改革戊戌变法登上历史舞台。这次戊戌变法的成就在于呼吁解放传统思想,创办学堂与报刊杂志,努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思想;在另一方面,戊戌变法对传统封建思想弊端直接揭露并进行猛烈抨击,有效促进了国民思想的觉醒,可以说是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启蒙运动。随着1911年辛亥革命的开始,它在推翻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思想得到普及的同时,对以儒家思想为主宰地位的传统文化产生猛烈地冲击。随着具有高尚政治权力的帝王制度消失,传统文化权威也消失不见,这使得国内知识分子在思想上得到解放的同时也产生了浓郁的焦虑感。一些相对完整而系统的具有新价值体系如自由主义、三民主义等承载中国知识分子新信仰的文学思潮开始萌发,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也因此开始崛起。 二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发展历程 1 开拓期 这一阶段从1917年到1927年,此时西方民主共和观念早已进入国民内心,许多抨击反帝反封建的民主文化思想斗争不断出现。在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编撰的《青年杂志》创刊成功,并且将刊物第二卷改名为《新青年》。随后在1917年,胡适在杂志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与《文学革命论》两篇文章,提倡应当为人生而艺术,这是第一次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接着,以《新青年》刊物与这一时期主张自由思想的北大联合,开始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对封建文言、提倡现代白话,转变传统文学方向,反对传统文学、鼓励新文学的新时期文学革命运动。从1918年1月开始,以《新青年》为首的刊物开始采用白话文形式并运用标点符号。1918年5月,鲁迅将自己的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上,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体现出中国现代新文学中彻底反封建的整体倾向,它的发表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础。 我们看到,新文化运动初期知识分子们以德先生与赛先生为口号,积极宣扬民主与文件,而这场运动实质是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潮流与中国传统封建旧文化制度之间的斗争。在俄国

经典文学作品介绍

经典文学作品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文学作品。最能代表这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经典和精品是有区别的,精品只是指作品的质量,而并不需要有经典所据有的其它特性。所在行业的精品,或者说是一个时期里的精品。具有代表性质和意义。 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语言艺术,是文化中极具强烈感染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中国古典文学有诗歌、散文、小说以及词、赋、曲等多种表现形式,在各种文体中,又有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从而使中国古典文学呈现出多姿多彩、壮丽辉煌的图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对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五四新文化运动,使中国文学进入了光辉的现代时期。这时期的文学,已成为自觉、独立而又面向整个社会的艺术。它以改变文学语言为突破口(以白话代替文言),对文学的形式、表现手法、内容,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变革,产生了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新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还引进和创造了散文诗、报告文学、电影文学等新体裁,创作主体的个性、自我意识和描写对象社会化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强化。对于人的命运和人民、民族命运的关注,现代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成了新的文学主潮的思想基础。民族危机、知识分子的道路、农民的苦难、抗争与解放、武装斗争,是作品常见的题材。作家与读者有了更广泛而亲切的交流,而且也更广泛地吸取了世界文学新潮的营养。正是通过外来影响的民族化和文学传统的现代化,才创造出了新的民族文学,并成为现代世界文学的自觉成员。这时期的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出现了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一批世界性的作家。鲁迅创作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药》等富有高度思想性、艺术性的小说及大量杂文,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最伟大的里程碑。中国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以他的作品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文学作品与现代传媒

文学作品与现代传媒 赵抗卫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90年代以来,对中国20世纪文学和文化的重新认识成为众多研究者的重要课题,不过这些严肃的思考似乎又逐渐被淹没在各种西方/后现代0理论的引用与解释中,沉浸在传统的审美视角和单纯的作家和作品批评中。然而,与欧洲文明不同的是,当今中国的工业文明、现代化是在大众传播时代中进行的,是与以大众传媒为代表的现代大众文化同步发展的。这种时代的到来,将使我们对文学未来兴衰的思考从文学作品本身向外的拓展显得格外重要。 其实,文学艺术是由创作行为和欣赏行为所共同构成的文化现象。文学的阅读或艺术的接受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部分,而是文学艺术本质的一部分,离开了特定的传播媒介,任何文学的接受都是不可能的,文学艺术的美学、社会学、文化学的特征其实都与传播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国传播学理论家库利说: /传播的历史是所有历史的基础。01而不同时代传播媒介的不同特点必然对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人类精神生活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 从传播的角度看,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和发展的100年中,先后出现了报刊、广播、电视、因特网这四大媒体,以各种形式传播着文学作品。假如人类文明和文化的传播,在几千年中如涓涓细水,弯弯曲曲地向前走,那么到了本世纪初至中叶就汇入了一条滔滔大河,而如今,这奔腾不息的大河又象突然面临深渊而不得不以加速度直奔而下,一泻千里!因此,所有传统的文学样式、文学传播方式、文学传播途径、文学作品的市场、文学作品的受众对象、文学作品的社会地位等等都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变化。 现代各种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一方面在影响着它们传播的文化产品(包括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又使得文学作品在更大的范围内得以传播、产生影响。传播使得文学的形式、小说的叙事内容和叙事方式都产生了变化。毫不夸张地说,传播手段的发展与变化对今后文学(小说)的影响将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20世纪的中国文学,是伴随着20世纪中国所特有的和特定的社会背景产生的,它的众多特性取决于这一世纪的中国社会发展状况和从西方吸收的、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思想的结果,同时,也与20世纪中国的现代化背景、20世纪现代化的传播手段等等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正因为如此,王晓明在重评五四文学的传统)))5一份杂志和 11

全国统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u试卷(最新)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总分:100 一、单选题(共30题,共30分) 1、小说《断魂枪》中,王三胜的性格特征是()(1分) A:争强好胜,目光短浅 B:豪爽磊落,与时俱进 C:固步自封,偏执狭隘 D:老成持重,处事周全 2、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形象是()(1分) A:20世纪20年代受“五四”个性解放思想影响成长起来的知识女性 B:20世纪30年代活跃于上海的东北女作家 C:20世纪40年代任职于重庆某银行的女职员 D:20世纪40年代任教于三间大学的女教师 3、散文《鹰之歌》表达对女友的怀念之情所采用的艺术手法是()(1分) A:反讽 B:对比 C:象征 D:排比 4、话剧《屈原》中虚构出来的道义美的化身是()(1分) A:南后 B:婵娟 C:郑詹尹 D:张仪 5、形象地表现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主题的作品是()(1分) A:《北京人》 B:《升官图》 C:《上海屋檐下》 D:《白毛女》 6、小说《桃园》的艺术特色主要是()(1分) A:视角灵活多变 B:故事结构环环紧扣 C:明暗线索交织 D:散文化和诗化 7、下列表述中,对诗歌《纤夫》中“纤夫”形象理解正确的是()(1分) A:讥讽了追名逐利的生活方式 B:传达了人生悲凉的生命体验 C:象征着坚韧强劲的古老民族精神和顽强生命力 D:象征着英勇无畏、同仇敌忾的战斗精神

8、话剧《南归》精心选取的“桃花落了满地”的舞台背景是()(1分) A:华北农家小院 B:江南农家小院 C:天津周公馆 D:上海公寓 9、报告文学《包身工》着重刻画的三个被殴打、被侮辱的人物形象是()(1分) A:芦柴棒、小福子和不知名的小姑娘 B:芦柴棒、拿莫温和荡管 C:芦柴棒、拿莫温和不知名的小姑娘 D:拿莫温、荡管和小福子 10、20世纪40年代活跃于国统区的女作家陈敬容、郑敏是()(1分) A:七月派诗人 B:九叶派诗人 C:新月派诗人 D:现代派诗人 11、小说《绣枕》中,小姐精心绣制的“绣枕”最后的下落是()(1分) A:泥牛入海,去向不明 B:被人践踏而落入下人手中 C:高价售出,被人收藏 D:被人赏识而作为艺术品陈列 12、散文《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引用并做了辩证分析的观点是()(1分) A:钱玄同“废汉文”的主张 B:郁达夫把小说当作作家自叙传的主张 C:林语堂生活艺术化的主张 D:鲁迅用文艺改造国民性的主张 13、小说《金锁记》用以引出全篇,贯穿始终,给小说涂上一层苍凉色调的意象是()(1分) A:枷锁 B:月亮 C:死水 D:风雪 14、散文《钓台的春昼》中,“我”游历的两个景点是()(1分) A:金燕村、雷峰塔 B:前庄、后庄 C:桐君山、严陵台 D:白洋淀、荷花淀 15、小说《潘先生在难中》所叙故事的历史背景是()(1分) A:20世纪10年代的张勋复辟 B:20世纪20年代的军阀混战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程.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程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程,它是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现实生活为土壤的,与时代紧密相连。它一方面继承、发扬了我国民族文学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又借鉴、吸取了世界文学潮流中的丰富营养,在中外文学的交融中,以现实主义为主流,沿着社会主义方向进一步走向民族化、大众化,走向更高、更完善的艺术境界。当代文学有以下特色: 一、文学与时代的密切联系。 这一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总体方向,即社会主义方向。中国当代文学无论经过什么样的历史波折,无论文艺方向的提法有什么不同,也无论党对文艺方针怎样调整,其社会主义总方向的实质始终是鲜明的。 二、由一元到多元的文学格局 中国当代文学向前发展,由一元走向多元格局。除了创作实践、理论探讨领域,当代文学思潮多元化体现得更为鲜明。当代文学观念、文学价值的嬗变,借鉴、探索迭起,风格、流派争妍,文坛空前的活跃,呈现多元、开放的格局。 三、探索与困惑并存 文学随时代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文化差异和文化矛盾逐渐展示出来。当代文学的主要冲突从80年代针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提倡文学独立,更多地转移到如今文学创作与商业操作之间的冲突上来。在市场体制下,纯文学与通俗文学都无法离开出版运作和文化消费市场的选择。知识分子在整个社会中的作用和位置趋向“边缘化”,他们开始对自身的价值、曾经持有的文化观念产生怀疑。因而,90年代以来在文学表现的内容中,乐观情绪受到很大的削弱,犹豫困惑、批判反省的基调得到凸现,形成了一个探索与困惑并存的重要特点。 灵魂的还乡——论苏童的小说《米》

在苏童早期的“枫杨村的故事系列”的小说《1934年的逃亡》、《飞越我的枫杨村故乡》、《逃》等作品中, 有大量的关于人们逃离故乡去城市谋生的描述,这是苏童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小说创作的一个母题。小说中笼罩着的是逃亡者对自己生生不已,魂牵梦绕故乡的追忆缅怀和强烈的归乡心绪,使人难以忘怀。逃亡者虽以不同的方式逃离乡村进入城市,却以相同的心态寻找归乡之路,踏上归乡之途。在《1934年的逃亡》中,苏童借“叙述人”之口倾诉了逃亡者的心曲“我的枫杨树老家沉没多年\我们逃亡到此便是流浪的黑鱼\回忆的路途永远迷失。”这是枫杨树人的迷惘、惆怅在字里行间渐渐跳越,激荡;留给人不尽的遐思。我们可以说这些小说是逃亡者在城市异乡向故乡的一次次的眺望。 长篇小说《米》即是通过一个极富传奇性的故事, 描述了枫杨树人的精神在异乡城市的流浪,表现他们的存在与虚无,现实与梦想,罪恶与救赎。小说包含着深刻的生命哲理和丰厚的文化内涵,苏童从容不迫的叙述让人们的心灵产生深深的震撼。很明显,这部《米》的内涵,主题表现已不同于他以往的原乡小说的叙事抒情形态。小说既没有缅怀故乡风物的纯朴固陋,也没有追忆少年往事的真率和灿烂多姿,乡里的奇情异事,而是一改过去荡气回肠,柔美沉溺的叙述美学风格,在对城市之俗之恶的大加铺陈中,绵亘着对故乡往事凄惨沉痛的回忆;或关于贫穷,饥馑,洪荒,或关于漂泊无定,或面对时移往事灵魂深处的悲凉感伤,或丧失生命之根的内在隐患。我认为,在这里,原乡题旨和小说的传奇性故事本身一样,仅构成了小说的表层形态,它的深层意蕴则是小说对人的命运、存在问题颇具文化、哲学意味的思考。 在沾染难以治愈的性病之后,五龙做过一次认真的反思:也许他会在暗病的折磨下丢失整个生命,他冷静地寻找他不可饶恕的错误,他发现他的心灵深处始终仇视着这个城市生活。但他的肉体却在向他们靠拢、接近,千百种诱惑难以抵挡,他并非被女人贻害,而是被一种生活的欲望和梦想所害。于是,五龙遭受阿保之子报玉的残害后对城市彻底绝望。实际上,苏童写作小说《米》的初衷以及文本本身展现的意旨并不在于对寻根意义的探询,而是着力地表现人对无限漂泊的恐惧和客居异乡异地灵魂的无定。灵魂最终的归属离不开故乡的土地和“元气”,因此,晚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