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档】跨国并购失败转型绿地投资,成功案例-范文word版 (9页)

【最新文档】跨国并购失败转型绿地投资,成功案例-范文word版 (9页)
【最新文档】跨国并购失败转型绿地投资,成功案例-范文word版 (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跨国并购失败转型绿地投资,成功案例

篇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成功与失败案例大汇总

中企海外并购

成功案例

联想:并购IBMPC业务

201X年12月8日,联想用12.5亿美元购入IBM的PC业务,自此,位于全球PC市场排名第九位的联想一跃升至第三位。这次并购从品牌、技术、管理、产品、战略联盟和运营等各方面对于联想本身都有巨大的提升。并购后,IBM个人电脑业务的全套研发体系归联想所有,联想的采购和营销成本则由于借助了IBM原有的分销渠道得到大大优化。

点评:联想的经验告诉我们,民族企业尽管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相比国外企业处于低位,但如果敢于抓住时机,取己所需,那么,借助这种品牌并购迅速上位也是未来中国企业迅速扩大海外影响的可取之道。

海尔:居高临下,步步为营

201X年底,海尔在总裁张瑞敏制定的名牌化战略带领下进入第四个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海尔“走出去”的主要特点是:经营范围——海尔自己的核心产品;发展进程——从创造国内名牌、国际名牌着手,到出口,再到跨国投资,渐进性发展;对外投资方式——以“绿地投资”即新建企业为主;跨国投资效果——成功率高,发展快。如今的海尔已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201X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1190亿元。

点评:拥有像海一样宏大目标的海尔,不仅伸开臂膀广纳五湖四海有用之才,更具备了海一样强大的自净能力。它有清晰的自我定位和战略方向,不断提升的创新能力和对市场的准确把握,是海尔如今不断演绎全球神话的筹码。

吉利汽车:并购沃尔沃

吉利在成功实施以自主创新为主的名牌战略之后,开始了以海外收购为主的品牌战略。201X年4月,吉利汽车收购了全球第二大自动变速器制造企业澳大利

亚DSI公司,使其核心竞争力大大增强。201X年3月28日,吉利汽车与美国

福特汽车公司在瑞典哥德堡正式签署收购沃尔沃汽车公司的协议。

点评:吉利作为我国汽车行业海外品牌战略的先行者,如果能安全度过磨合期,在实现技术资产有效转移和与工会达成一致上有所突破,真正掌控国际著名

品牌,吸收一流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就可以说中国汽车产业海外并购之

路获得成功。

奇瑞汽车:海外布局,辐射全球

奇瑞与其协作的关键零部件企业和供应商协同,和国内大专院校、科研所等进

行产、学、研联合开发了研发体系,掌握了一批整车开发和关键零部件的核心

技术。目前,奇瑞正全面推进全球化布局,产品面向全球80余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海外15个CKD工厂已建或在建,通过这些生产基地的市场辐射能力,实现了全面覆盖亚、欧、非、南美和北美五大洲的汽车市场。

点评:奇瑞的“质量”和“技术创新”的武器使它成功突出重围,不仅得到越

来越多国人的认可,也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与国际巨头们PK得风生水起。

北汽:收购萨博相关知识产权

201X年12月11日,北汽以2亿美元成功收购瑞典萨博汽车公司相关知识产权。北汽成功收购萨博技术,一是通过收购得到了先进的核心技术;二是通过收购取得了完整的质量与制造工艺体系,为产品技术的消化吸收和研发制造提供了有

利条件;三是这次收购具有极高的性价比,为基于产品性能和成本控制的自主品牌产品市场定位提供了有利条件。

点评:也许北汽这次“走出去”不像其他企业的并购投资那样引人注目,但它

却抓住金融危机后跨国并购难得的机遇,开启了在发达国家收购先进成套设备

的快乐之旅。

百度:挑战核心技术

201X年,百度正式宣布“走出去”,并将日本作为国际化战略第一站。经过短

短1年发展,百度已经在日本开发出视频搜索、博客搜索等富有特色的产品,

从流量方面成为日本第四大独立搜索引擎,在速度、运行稳定方面也全面赶超

海外市场主要竞争对手。

点评:百度这个富有中国古典诗意的名字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所熟识。互

联网搜索业务作为现代社会一个标志性的产业,明天的发展空间必将更为广阔。

华为:自主创造与拿来主义的精妙平衡

华为在研发上做足了功课,每年坚持不少于10%的研发投入,并将研发投入的10%用于预研,不断跟踪新技术、新领域。除了通过自主开发技术提升竞争力,华为亦从未拒绝过以开放的心态,“站在巨人肩膀上”去获取商业的快速成功。?这也是1996年华为引入IBM对其公司产品开发流程进行改革的直接动力

之一。自201X年之后,华为实现了100%产品研发都通过新的流程化产生,为

华为201X年开始的深入国际化,奠定了管理和文化的基础。

点评:自主品牌很重要,它从根本上决定了企业在利润链上能否分得那最大的“一杯羹”,但企业的发展,尤其在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时,拼的是效率。不

因过度捍卫“自主”而耽误了效率,这就是“华为榜样”的精神实质。

顺德日新:借助国企当跳板

201X年12月26日,顺德日新宣布收购智利一座储量高达30亿吨的铁矿。日

新在矿山项目中持股超过七成,投资约10亿元全部来自于自有资金。同时,顺德日新也与中国五金矿产进出口珠海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开采之后所有

铁矿都将由中国五矿珠海公司进口,承诺智利项目所产矿石将以低于国际市场20%到30%的价格,通过央企中国五矿珠海公司内销渠道,打入国内市场。

点评:民营企业以其灵活的经营方式、敏锐审视市场和捕捉机会的能力,以及

快速果决的决策效率,本着“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的谦虚姿态,迅速完成海

外矿山收购,显示了产权清晰的民营企业独具的灵活性和创新精神在对外扩张

中的优势。

中石化、中海油:创造联合收购新模式

201X年7月我国两大石油公司中海油和中石化近日宣布以13亿美元联合收购

美国马拉松石油公司持有的安哥拉一石油区块20%的权益。这笔交易是自中海

油185亿美元竞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失败后,首次成功收购美国石油公司的

资产。业内人士认为,两大石油公司共同出资进行海外收购,有利于中国公司

在海外并购力量最大化,避免国内公司之间不必要的竞争,是中国石油公司

“走出去”值得借鉴的模式。

点评:我国央企是与富可敌国的跨国公司抗衡的中流砥柱。而央企的联合收购,是一种新的“走出去”模式,同时,也使西方国家对央企的强大实力和独特行

为方式的加倍关注。

葛洲坝:国际工程承包大显身手

中国葛洲坝水利水电工程集团公司是201X年首次登入“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排行榜的中国企业之一。在管理型、多元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一型

三化”发展战略指导下,葛洲坝集团“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目前,葛洲

坝集团的足迹已经遍及南亚、东南亚、中亚、中东、非洲、美洲等地区。

吉利跨国并购融资的案例分析

吉利集团跨国并购融资案例分析 吉利控股集团在系列跨国并购过程中成功地探索出融资创新“I-A-I”模式:内部资本市场—战略联盟—金融创新,同时也引发了是否存在财富转移、后续高投资等难题。 吉利控股系列跨国并购及其融资路径 从2006年到2011年的5年间,吉利控股共成功完成了3次跨国并购及融资。 (一)吉利汽车并购英国锰铜与澳洲DSI的融资路径 在并购英国锰铜和澳洲DSI过程中,吉利控股都是聘请著名投资银行洛希尔公司为并购顾问,通过上市公司吉利汽车这一融资窗口,在香港资本市场增发新股融资。2007年2月16日,吉利汽车在香港股市实现配售现有股份及认购新股份6亿股,从而为并购锰铜融资6.36亿港元,然后出资约4.2亿港元现金控股合资公司上海英伦帝华。并购DSI交易资金为5400万美元,后续流动资金为1800万美元。吉利控股最初试图通过在澳洲进行两个债权银行融资,但澳洲当地银行提出超过10%并购贷款利率的苛刻条件。吉利控股随即通过吉利汽车在香港股市迅速成功融资。如果吉利控股在中国内地融资,融资后再换成外币,那么所有审批的程序至少耗费2—5个月。2009年5月20日,吉利汽车以先旧后新配售8亿股普通股,共筹集资金1.39亿美元(约合9.5亿港元),不仅及时有效地完成了DSI并购项目,而且还利用3.66亿港元提早赎回了2006年发行的5年期可转股债券余额。 (二)吉利控股并购沃尔沃的融资路径 从2007年开始,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就为收购沃尔沃着手进行融资准备,首先,他将吉利控股多年赚取的利润慢慢存起来,没有再用于吉利控股的滚动发展,而吉利汽车发展所需的资金,也通过引入高盛的投资来实现。2009年9月,高盛通过认购可换股债券和认股权证向吉利汽车注入25.86亿港元,这笔钱被吉利汽车用于济南、

跨国并购和新设投资的比较.

跨国并购和新设投资的比较 一、问题的提出 《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中显示2001年全球范围内的国际直接投资总值为7350亿美元,而跨国并购总值为5940亿美元(虽然无论是国际直接投资还是跨国并购的总值都比2000年有相当大的下降,但跨国并购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的主体地位却并没有动摇)。UNCTAD(联合国贸发会议)于2002年10月24日公布了全球直接投资的预测数字,预计2002年全球国际直接投资额为5340亿美元(比2001年下降27%),但由于中国持续推动企业结构调整和市场开放,以及由加入WTO所带来的促进作用,国际直接投资会继续流入到中国的技术含量高的制造业以及服务行业。预计中国吸收的国际直接投资会达到500亿美元,从而成为世界上国际直接投资的最大流入国(美国预计2002年流入国际直接投资440亿美元)。但是应该看到,由于我国政策的限制,国际直接投资进入我国一般都是采用新设投资的方式,《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中显示,2001年我国吸收了468.8亿美元的国际直接投资,但只有不到5%是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进入我国的,其余的都是采用新设投资方式。 从2002年11月3日开始后不到10天内,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和《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等三个重要文件。这些文件和证监会此前已经发布的《外资参股基金管理公司设立规则》和《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相结合,使得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领域形成了从入世协议框架下的证券业和基金业的开放,到外资直接参与国有产权和非流通股权的并购转让市场,再到允许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直接投资A股市场等渐次展开的全方位开放局面,我国资本市场的每一个环节和组成部分基本上为外资的进入建立了政策通道。 UNCTAD(2000)认为以下几种因素可以解释跨国公司对跨国并购的偏好:一是跨国并购可以获得东道国的战略性资产,如商标、特许经营权、专利、专有技术以及当地的分销渠道等;二是直接到海外去并购资产可以迅速地渗透到当地的市场,这样可以在跨国公司激烈的争夺海外市场的竞争中抢得先机。总之,东道国的资产对跨国公司而言具有超越其自身内在价值之上的更为特殊的策略价值。因为它使跨国公司在对东道国的产品市场的争夺中处于一个更加有利的地位,这种策略价值显然是新设投资所不具备的。 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有两种方法可供选择,即跨国并购和新设投资,而跨国并购日益成为一种流行的对外投资方式而受到更多跨国公司的青睐。面对日趋增多的跨国公司在华并购行为,那么就需要了解这两种投资方式本身到底有什么不同?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本文构建了一个模型对此进行解释。 二、模型分析 在本部分构建的模型一方面揭示了国内资产较高的战略价值是购并产生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又证明了国内资产的战略价值越高,参与并购的跨国企业的利益反而越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开放经济条件下均衡的所有权结构问题。 (一)基本假设 假设东道国H的某一产品市场上在最初的封闭经济条件下只有一个企业d 在供给产品。企业d拥有的经营性资产定义为。现在这一市场开始对外开放,

案例1:华尔街最著名的投资银行——高盛

案例1:华尔街最著名的投资银行——高盛 高盛公司是1869年成立的,现在是华尔街最著名的投资银行,在2000年世界500强的排名中,名列第112名。可以说高盛的发展史实际就是美国投资银行业务或者说国际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史,从高盛公司经过的各个时期,经历的挫败、起伏、转折中,给中国投资银行提供非常多的启发。中国的投资银行处在刚刚的起步阶段,学习高盛公司的发展史,可以让中国投资银行避开成长过程中的暗礁、风险。 高盛公司的创立 高盛公司成立于1869年,在19世纪9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投资银行业务开始形成,但与商业银行没有区分。高盛公司在此阶段最初从事商业票据交易,创业时只有一个办公人员和一个兼职记账员。创始人马可斯?戈德门每天沿街打折收购商人们的本票,然后在某个约定日期里由原出售本票的商人按票面金额支付现金,其中差额便是马可斯的收入。 股票包销业务使高盛成为真正的投资银行,公司从迅速膨胀到濒临倒闭 后来高盛增加贷款、外汇兑换及新兴的股票包销业务,规模虽小,却是已具雏形。而股票包销业务使高盛变成了真正的投资银行。 在1929年,高盛公司还是一个很保守的家族企业,当时公司领袖威迪奥?凯琴斯想把高盛公司由单一的票据业务发展成一个全面的投资银行。他做的第一步就是引入股票业务,成立了高盛股票交易公司,在他狂热的推动下,高盛以每日成立一家信托投资公司的速度,进入并迅速扩张类似今天互助基金的业务,股票发行量短期膨胀1亿美元。公司一度发展得非常快,股票由每股几美元,快速涨到100多美元,最后涨到了200多美元。但是好景不长,192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华尔街股市大崩盘,使得股价一落千丈,跌到一块多钱,使公司损失了92%的原始投资,公司的声誉也在华尔街一落千丈,成为华尔街的笑柄、错误的代名词,公司濒临倒闭。这之后,继任者西德尼?文伯格一直保持着保守、稳健的经营作风,用了整整30年,使遭受“金融危机”惨败的高盛恢复了元气。60年代,增加大宗股票交易更是带来的新的增长。 反恶意收购业务使高盛真正成为投资银行界的世界级“选手” 70年代,高盛抓住一个大商机,从而在投资银行界异军突起。当时资本市场上兴起“恶意收购”,恶意收购的出现使投资行业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格局,催发了新的行业秩序。高盛率先打出“反收购顾问”的旗帜,帮助那些遭受恶意收购的公司请来友好竞价者参与竞价、抬高收购价格或采取反托拉斯诉讼,用以狙击恶意收购者。高盛一下子成了遭受恶意收购者的天使。 1976年,在高盛的高级合伙人莱文去世后,公司管理委员会决定由文伯格和怀特黑特两人共同作为高盛产业的继承者。刚开始,华尔街的人们都怀疑这种两人共掌大权的领导结构会引发公司内部的混乱,很快他们发现他们错了,因为两位新人配合默契,高盛也由此迈进了世界最顶尖级的投资银行的行列。 文伯格和怀特黑特早就认为公司管理混乱,表现为责权界定不清晰,缺乏纪律约束,支出费用巨大。比如多年来,每天下午4:30,都会有一辆高级轿车专门负责接送合伙人。新领导人上任的第一把火就是贴出了一条简明的公告:“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惯例——4:30由轿车接送——将不再继续,即日生效。”自此以后,合伙人的等级特权将不复存在,费用支出也受到监控,每天下午4:30也不再是一天工作的终结,而是下午工作的中段时间。尽管起步缓慢,文伯格和怀特黑特公司在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所取得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兼并

投资银行的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国美股权之争 国美股权争夺战,这场由创始人、职业经理人、战略投资者三方引发的利益博弈,已经成为中国商企的一个经典案例。2010年之夏,中国最大的家电零售企业国美内部,陡然爆发了一场股权之争——为公司的“控制权”而战!一方是身获商业重罪、被判14年刑期的国美电器创始人黄光裕,及其家族;一方是临危受命的国美董事局主席陈晓,及其团队。两大阵营,外加强硬的国际资本贝恩介入,已然形成三方势力。具体时间:2010年8月5日,国美在港交所发布公告,对黄光裕进行法律起诉,针对其于08年1、2月前后回购公司股份中违反公司董事信托责任及信任行为要求赔偿。 一、背景介绍: 黄光裕和国美 黄光裕出生于1969年5月9日。 1986年,黄氏兄弟先卖服装,后来改卖进口电器。 1987年1月1日,“国美电器店”的招牌正式挂出。黄氏兄弟决定走“坚持零售,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 1991年,黄光裕在《北京晚报》中缝打起“买电器,到国美”的标语,每周刊登电器的价格。很少的广告投入为国美吸引来了大量顾客,黄氏兄弟的电器店生意蒸蒸日上。黄光裕乘胜追击,陆续开了多家门店,“国豪”、“亚华”、“恒基”。 1992年,黄光裕在北京地区初步进行连锁经营,将他旗下所持有的几家店铺统一命名为“国美电器”,就此形成了连锁经营模式的雏形。 1993年,国美电器连锁店发展至五六家。但因为经营理念的不同,黄氏兄弟产生分歧,被迫分家,黄光裕分得了“国美”这块牌子和几十万元现金。24岁的黄光裕开始一心一意建造他的家电零售王国,并从此开始以惊人的速度书写他和国美的财富神话:1993年,黄光裕的小门面变成了一家大型电器商城;1995年,国美电器商城从一家变成了10家;1999年国美从北京走向全国。同年,创办了总资产约50亿元的鹏润投资有限公司,进行资本运作。2001年12月,国美在12个城市共拥有49家直营连锁店及33家加盟连锁店,总资产达到5亿元。 2003年资产达到18亿元,在胡润百富榜上排名第27位。 2004年6月鹏润集团以83亿港元的价格,收购其22个城市94家国美门店资产的65%

跨国并购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背景下,跨国并购已经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一种重要形式。从2世纪9年代初开始,跨国公司逐渐尝试以并购的方式进行对华直接投资,跨国公司在华进行的系列并购活动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在推动我国企业改革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一、跨国并购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 跨国并购是指跨国公司等国际投资主体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渠道,依照东道国法律取得东道国某些现有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资产或股权的行为,跨国并购与绿地投资构成了国际直接投资的两种典型方式。2世纪8年代开始,跨国并购逐渐取代“绿地”投资,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融合的深化,以及市场准入领域放宽和投资软硬环境的不断改善,中国已经成为跨国并购的重要市场,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也日趋活跃。在1994年~24年这1年间,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案值由1994年的7.15亿美元上升到24年的67.7亿美元。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24年并购投资占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11.2%,25年呈快速上升势头,接近2%,成为我国利用外资新的增长点。 二、跨国并购的积极影响 1.外资并购将成为国资退出的主要形式,有利于推动我国的国企改革 目前国际上资本的跨国流动有8%通过股权并购实现。但在中国,受政策和市场成熟度影响,跨国并购占中国吸收外资的比例不足2%。现有的国有资产只有1多万亿元,而需要支付的国企历史遗留性债务就有上万亿元,如果实现外资的进入,将不仅仅解决国企的负担问题,也有利于改善上市公司的质量,实现国有资产的变现和增值。 2.引进了企业发展急需的资金,迅速形成规模经济的生产能力 我国的经济实践表明,跨国公司在我国并购成功后的后续投资是巨大的,例如,柯达公司通过对我国的感光产业进行全行业收购后,在1年内的后续投资高达1亿美元。调查表明,外资在华并购的动因来看,市场导向型的外资并购占大部分,并购发生后,跨国公司一般会从根本上改变被并购企业的经营模式,这必然会导致大量的后续投资。 3.开拓了部分产品国际市场,逐步纳入国际市场分工体系之中 为了在全球市场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跨国公司持续不断地向各成员公司提供资本、管理和技术,并帮助各成员公司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这有利于跨国并购后的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4.收纳一部分劳动力就业 跨国公司之所以进行并购,其目的之一是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一般来说,外资并购企业中,除了少数高级管理人员来自跨国公司本公司,其他人员基本上都是从当地聘用。 三、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负面影响分析 1.挤占了国内市场,形成市场势力 通过对中国行业主导企业实施并购,跨国公司扩大了在中国市场的市场份额,在有些行业甚至出现少数跨国公司垄断市场的局面。(见下表) 在我国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跨国公司子公司的产品已占据我国三分之一

投资银行参与的并购业务的案例

(一)2010年度中国投资银行并购业务排行榜 投中观点:投行热衷能源行业并购中金中信受益国企重组 近一年来,在国家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及政策鼓励并购重组激励下,中国并购市场趋于活跃,尤其在央企重组、资源类企业整合等方面的并购行为大幅增加。同时,从全球金融危机中快速恢复过来的中国企业也开始加快海外扩张步伐,跨境并购交易数量也呈现增长趋势。 投中集团旗下数据库产品CVSource 统计显示,2009年11月1日至2010年10月31日,全球披露涉及中国企业并购交易完成案例近1000起,披露交易金额超过900亿美元。其中,披露有并购财务顾问机构的案例达74起,涉及投资银行45家,其中总部位于中国大陆的投行有32家。 基于以上统计,ChinaVenture 投中集团推出CVAwards 2010年度中国投资银行并购业务排行榜,对总部位于中国大陆的投资银行参与的,涉及中国企业的并购业务进行梳理,并分别根据其交易涉及金额和参与并购案例数量进行排名。交易金额排名方面,中金公司、中信证券、国泰君安分别以350.74亿美元、163.45亿美元和13.32亿美元名列三甲;而从参与并购案例数量排名来看,中金、华兴资本和中信建投名列前三

注1:并购交易所涉及的任何一方企业,其总部、主营业务或运营中心位于中国大陆,且并购交易已通过相关审批,并完成交易协议签订或资产交割; 注2::交易数量以涉及标的企业数量确定;若出现买方企业同时收购多家标的企业股权,则交易数量计为1起 (二)“投资银行并购业务” 产权自由交易、资本自由流动,是市场经济存在并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之一。既然产权可以自由交易,资本可以自由流动,企业之间的兼并与收购就必然成为一种经常性的现象,而这种优胜劣汰的兼并与收购,对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对整个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对资源配置的优化,对经济效率的提高,往往是十分有利的。 近年,中国并购交易升温的趋势明显,无论并购数量还是交易金额,均大幅攀升,已经成为全球并购市场中的一个亮点。

联想集团跨国并购案例分析

联想集团跨国并购案例分析 摘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 有一批中国知名企业已经成长到一定规模,在日本、韩国企业之后,他们都相继开始了国际化扩张和兼并收购的行动,向着自己国际化的目标靠近,比较著名的企业如TCL、联想、海尔、华为等。但中国企业在以跨国并购的方式走出国门的过程中,都分别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本文以著名科技公司联想集团的两个跨国并购案例为切入点,阐述其跨国并购和整合的过程,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的方法,找出联想集团在跨国并购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并从案例中抽取一些普适性的经验教训,推而广之,为其他中国企业所借鉴,促进其跨国并购的成功从而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这两个案例是本文论述的主要事实依据。 关键词: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国际化战略

Abstract Under the te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over 30 years development after reforming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there has been a lot of famous enterprises growing into a certain scale .Following after Japan and South Korea, they have started expansion and mergers all around the world to approach to their international target. Some of them typically are Lenovo , TCL ,Haier ,Huawei ect. However, during the process of going out of the country in a M&A way, the Chinese enterprises have come across a variety of challenges and difficulities. This essay from Lenovo Group, the world-famous technology company, with its two M&A case studies, penetrated deeply into the topic, expatiated the process of M&A, by means of analysis, comparison and induction, so as to find out the issues they faced alone the way of M&A and the elements of success and failure, as well as the universally applicable experiences. Through spreading the mentions above, other Chinese enterprises can draw a lesson from it, so as to improve the way of M&A,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se two cases are the main basis of this essay. Key Words:Chinese enterprises,Mergers and Acquisitions,International strategy 目录 一、绪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文献综述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情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案例介绍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联想集团企业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案例介绍错误!未定义书签。

TCL集团跨国并购案例分析

TCL集团跨国并购案例分析 跨国并购(Cross一boarderM&A)又称为跨境并购或国际并购,是并购在概念外延上的拓展,是并购在空间上的跨越国界。跨国并购的基本涵义为:一国企业为了某种目的,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支付手段,把另一国企业的整个资产或足以行使经营控制权的股份买下来。跨国并购是国内企业并购的延伸,即跨越国界,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企业、市场和政府控制下的法律制度的并购。 TCL集团 TCL:全球化浪潮中新兴的中国力量,TCL即The Creative Life 三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意为创意感动生活。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81年,是中国最大的、全球性规模经营的消费类电子企业集团之一,旗下拥有三家上市公司:TCL集团(SZ.000100)、TCL多媒体科技(HK.1070)、TCL通讯科技(HK.2618)。目前,TCL已形成多媒体、通讯、家电和泰科立部品四大产业集团,以及房地产与投资业务群,物流与服务业务群。 2009年TCL全球营业收入442.95亿元人民币,5万多名员工遍布亚洲、美洲、欧洲、大洋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销售机构,销售旗下TCL、Thomson、RCA等品牌彩电及TCL、Alcatel品牌手机。2009年TCL在全球各地销售超过1428万台彩电,1612万部手机。2009年TCL品牌价值达417.38亿元人民币(61.1亿美元),蝉联中国彩电业第一品牌。未来十年TCL将继续构建融设计力、品质力、营销力及消费者洞察系统为一体的“三力一系统”,将TCL打造成中国最具创造力的品牌。 汤姆逊公司 汤姆逊是法国最大的国家企业集团,位居全球第四大的消费类电子生产商。汤姆逊的业务范围集中在视讯产品系列和数码处理等领域,是一家工业和科技并重的世界级集团,其产品及增值服务系列构成了完整的视听产品价值。汤姆逊至少在三个领域,当之无愧地扮演着世界第一的角色:为媒体和内容商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供货商、数码译码器供货商、家用电话供货商。其中,在媒体内容的制作与传输领域,汤姆逊占有整个欧洲解码设备60%~70%的市场份额,并垄断

投行案例分析

投行案例分析 投资银行,它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商业银行,而是指从商业银行分离,专门从事证券发行承销、证券经纪、企业并购、项目融资、公司理财、投资管理等业务,不办理存贷业务的一种金融中介机构。 一、投资银行的企业并购业务 投资银行的企业并购业务被视为投资银行业中“财力与智力的高级结合”。在我国,企业并购是兼并、收购、托管、资产置换、资产划拨、借壳、买壳等行为的总称,企业并购的实质是在企业控制权运动过程中,各权利主体依据企业产权所作出的制度安排而进行的一种权利让渡行为。企业并购这一产权交易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经营的交易费用,但由于企业并购是一项十分复杂、专业性很强而且风险很大的企业外部交易型战略决策,因而交易活动的参与者为达成交易,还要发生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消耗。如果企业并购的运行费用高,以致超过因企业并购而节约的交易费用,并购交易就难以实现。为尽可能地减少并购运行费用,促成并购交易的实现,需要各种交易中介组织的介入,各自承担某种或某几种交易职能,为市场主体提供各种服务,保证市场交易顺利有序进行。投资银行作为一种高级形态的中介机构,可以为企业并购而提供专业化金融支持,从而有效地降低市场交易费用,促进市场效率的提高,为生产的进一步分工扫除市场的障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大多数企业并购都是在投资银行的积极参与和大力协助下完成的。 投资银行发展到今天,其并购业务可分为两类:并购策划、财务顾问业务和产权交易业务。在并购策划、财务顾问业务中,投资银行不是并购交易的主体,而只作为中介人为并购交易的并购主体或被并购企业提供策划、顾问及相关的融资服务。这是投资银行传统“正宗”的并购业务。在产权交易业务中,投资银行是并购交易的主体,它把产权(公司)买卖当作一种投资行为,先是买下产权,然后或直接整体转让,或分拆卖出,或重组经营待价而沽,或包装上市抛售股权套现,目的是从中赚取买卖差价。在我国,这类业务,就像证券商在证券交易中自营业务和经纪代理业务一样,投资银行的这两类并购业务可以被视为风险自营和并购代理。投资银行在其并购业务兴起之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充当并购和财务顾问的角色,产权投资业务是在较晚的时候才出现的。作为产权投资商

投资银行业务案例精析(2013年9月)

2013年9月 以房养老:中信“养老按揭”开创金融养老先河 养老金融:理财产品打出“养老”牌,金融机构纷纷掘金 兼并收购:中联重科海外并购案例创新交易结构分析 超短期:中国神华能源2013年度第一期超短期融资券 借壳上市:比克电池借壳上市,借力OTCBB意在主板 投贷联动:浦发银行股权基金投贷联动创新产品

目录 创新业务篇 (1) 一、以房养老:中信“养老按揭”开创金融养老先河 (1) ☆案例摘要 (1) ☆案例介绍:中信结合国内外经验特点,推养老按揭 (1) ☆案例分析:“倒按揭”业务概念、模式、风险分析 (2) ☆背景知识:其他地区以房养老模式概览,美国最成熟 (5) ☆案例延伸:中国以房养老风险防范以困难 (8) 二、养老金融:理财产品打出“养老”牌,金融机构纷纷掘金 (10) ☆案例摘要 (10) ☆案例介绍:光大银行推颐享阳光产品,信托试水企业年金 (10) ☆背景知识:我国养老金融发展现状以及对银行的建议 (13) ☆案例延伸:发达国家个人养老金融市场发展状况和经验 (14) 重点业务篇 (17) 三、兼并收购:中联重科海外并购案例创新交易结构分析 (17) ☆案例摘要 (17) ☆案例简介:并购CIFA,买方合计出资2.71亿欧元 (17) ☆案例分析:交易阶段采用多种方式结构化融资支付 (19) ☆案例延伸:根据具体情况,正确选择并购交易形式 (24) ☆策略建议:商业银行在开展并购服务时应加强创新 (26) 四、超短期:中国神华能源2013年度第一期超短期融资券 (28) ☆案例摘要 (28) ☆案例介绍:神华能源2013年第一期超短期融资发行100亿 (28) ☆背景知识:超短期融资券特点以及对金融市场的意义 (31) ☆案例延伸:重要非金融企业超短期融资券业务规程摘录 (34) 拓展业务篇 (36) 五、借壳上市:比克电池借壳上市,借力OTCBB意在主板 (36) ☆案例摘要 (36) ☆案例介绍:比克电池赴美借壳上市,融得1700万美元 (36) ☆案例分析:选择正确壳资源、熟悉法规、练好内功是关键 (39) ☆背景知识:中、美及香港证券市场借壳上市监管制度比较 (40) 六、投贷联动:浦发银行股权基金投贷联动创新产品 (43) ☆案例摘要 (43) ☆案例介绍:浦发银行投贷联动助力成长型中小企业 (44) ☆案例分析:浦发银行的PE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一览 (45) ☆案例延伸:商业银行参投贷联动业务现状与创新 (48)

跨国并购与国际合资的比较

跨国并购与国际合资的比较 90年代后期,特别是1997和1998年,跨国公司并购称为其对外扩张的主要方式。这掀开了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五次并购浪潮。这是随着科技革命深入发展和正在兴起的知识经济而发生的,反映了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发生了某些重大变化的历史现象。跨国购并正在成为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资源的重新配置,重塑其国际生产体系的新方式。这次购并浪潮的实质是国际生产力水平上升到了新高度,要求国际生产关系做出相应的调整。这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都将发生深远的影响。这对我国利用外资也将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第五次兼并高潮之初,我国的外资政策仍一直强调“绿地投资”,引入外资的方式多是合资、合作或独资方式,约占80%,而世界流行的兼并方式,仅占20%。后来,我国政府在2001年9月召开的第五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上,提出将以入世为契机,探索采用购并,投资基金,证券投资等多种形式,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工作重点在于利用国际第五次购并浪潮引发的发达国家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推动国企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促进外资参与国企的改组改造,实现共同发展。 下面仅想以合资方式作为传统引资方式的代表,通过其与兼并方式的比较来分析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如何选择适当的引资方式。 现在知识经济的兴起,产品的生命周期大为缩短。这使得跨国公司为了加快技术创新,力图争夺时间这一最大的稀缺要素,而采取跨国并购来抢时间。而合资这种传统方式的投资周期相对较长,这不太符合新生产力快速发展的需要。但是不是收购兼并一定优于传统的引资手段呢?我觉得还需要根据行业特征,外资企业与东道国企业的特征等具体情况而定。 将不同企业合并会衍生多种成本。如在资本市场上并购企业需要支付交易成本。如果潜在的被并购对象与并购方不属于同一行业,那么因为并购方相关信息和经验的缺乏,其交易成本必然很高,这时并购方采取合资方式可以相应降低风险,减少交易成本。而如果两者属于同一行业,那么并购方就会有充分的控制风险的经验和能力,与之相对应的交易成本会较低,这时应通过并购来加强的企业的控制权。这里重点考察的是“在资本市场上的交易成本”。又如在企业合并之后,新企业中存在对目标企业中的劳动力进行整合的成本。这被称为目标财产的“可消化性”。如果企业所需要的财产与不需要的财产在对象企业中没有交织在一起,这时的融合成本就较低,采取并购方式就较有利。如果企业所需要的财产与不需要的财产交织在一起,那么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时就会增加很多衍生的环节步骤,这样融合成本高,应采用合资。这里考察的是“对目标企业的劳动力进行整合的成本”。这类问题被称为“吸收后的融合问题”。从上述两例可以看出,需要从多方面考虑来评价合资和兼并这两种企业成长方法的适合性。

投资银行案例

投资银行案例 中国券商“借壳上市”的动因及案例分析 摘要:近年来,中国券商借壳上市题材股成为中国沪深股市关注的焦点之一。为满足券商上市融资的需要,“借壳“无疑成为首选。分析了中国的券商借壳上市的动因所在,并进行了相应的案例分析。 ;券商;案例一、券商借壳上市的动因分析关键词:借壳上市;中国 1.IPO的高门槛使得券商不得不以“借壳”间接上市。IPO对券商的财务数据要求比较严格,其中要求最近三年必须盈利且最近三年的累计净利润不低于3 000万元。这对于刚刚从困境中走出来的券商们显然很不现实,于是借壳成为券商上市无奈的选择和必然的路径。当然,也有券商选择IPO,如光大证券多次重申直接IPO 的愿望,但这需要等待和实力,对于大多数券商来说,融资的迫切程度容不得长时间的等待。在此背景下,耗时较短的借壳上市无疑成为了多数券商的次优选择。 2.证券市场的完善以及以“净资本为核心”的动态监管。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及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中国经济也将进入证券化时代,直接融资也将随之得到迅速发展,类似中国工商银行等大型企业集团也将进入 A 股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大型企业集团的上市,在为券商提供业务机遇的同时,也对券商的资本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券商迅速改变目前资本规模偏小的现状。 以“净资本为核心”的动态监管凸现了券商资本规模的重要性。2006年7 月23日,证监会公布了《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和《关于证券公司净资本计算标准的通知》,此举意味着以净资本为核心的动态监管将在证券业中推开。净资本已经成为券商各项业务开展和规模扩张的必然条件,也是决定券商在未来市场中地位的关键因素。 2007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券商采取了借壳上市的上市融资方式。

跨国并购案例分析

跨国并购案例分析 ---联想牵手IBM打造世界PC巨头 案例简介:2004年12月8日,联想集团有限公司和IBM历经13个月的谈判之后,双方签署了一项重要协议,根据此项协议,联想集团通过现金、股票支付以及偿债方式,收购了IBM个人电脑事业部(PCD),其中包括IBM在全球范围的笔记本及台式机业务,并获得Think系列品牌,从而诞生了世界PC行业第三大企业。中方股东、联想控股将拥有新联想集团45%左右的股份,IBM公司将拥有18.5%左右的股份。新联想集团将会成为一家拥有强大品牌、丰富产品组合和领先研发能力的国际化大型企业。作为国内知名的IT企业,联想正在走出国门,向着国际化的宏伟目标稳步前进。 一、并购动因分析 在经济日趋全球化的背景下,身处激烈动荡的商业经营环境之中的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只有掌握并购这一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利器,及时做出理性明智的并购抉择,尽快通过并购扩大企业规模和提高竞争力,才能经受无情竞争的洗礼和冲击,达到增强企业实力的目的。全球已经进入了第五次跨国并购的浪潮,而中国在这次浪潮中将占据重要位置。跨国并购将是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于联想公司,并购的动因分析如下: (一)两公司通过合作,扩大PC制造销售的规模,获得竞争优势 联想虽然是国内PC界的老大,国内市场份额远高于戴尔、惠普等公司。但是戴尔通过广泛采用行业标准技术和高效率的直销方式获得了低成本的优势,市场占有率迅速提高,给联想带来了巨大的威胁,联想在全球市场中份额却远远不及戴尔和惠普。作为个人电脑的创造者IBM在PC市场的份额虽然排在第三位,但该公司同前两名的差距却越来越大。规模不大就降低不了成本,得不到竞争的优势,所以此次并购联想和IBM可以达到共同的目的—扩大PC制造销售的规模,获得规模经济,从而降低成本,以应对戴尔、惠普等同行的竞争。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周伟焜也曾直言不讳地说:“我们两边的目标是共同的,我们希望把领先产品跟品牌,世界一流的服务跟知识立足全球,让大家有新的成长机会,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行业里有足够的经济规模。 (二)联想与IBM具有很大的互补性,能产生强大的协同效应 首先,联想和IBM在地域、产品和客户群这三个方面都是非常互补的,联想公司是中国第一的PC品牌,在中国知名度很高,市场占有率最高,它具有在个人消费者跟小型企业领域装专业技能,与有一个效率很高的营运团队,拥有非常完善的国内销售网络是其优势所在。而IBM公司拥有全球顶级品牌,作为IT领域的缔造者,其品牌就是产品质量和潮流的保证。IBM主要面向大型客户、中型客户,尤其是在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支持方面有强大的优势。同时,IBM公司拥有完善的全球销售与服务网络,有利于产品的推广,正因为联想和IBM有这些独特的优势,所以两者联合就可以覆盖所有的客户群,进一步扩大生产销售规模。 (三)联想做强核心业务,实现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联想收购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收缩战线,回归PC核心业务,并且实现自身的国际化发展。自中国加入WTO后,国外具有竞争力的企业纷纷进入中国,联想虽然在国内个人电脑市场排名首位,但并不具备强大的核心竞争力,而且除PC制造外其他业务刚刚起步,这就必然决定了联想将要重新考虑调整战略。在确认了以PC制造销售为核心业务后,联想在国内份额已经接近饱和,消费者的认可度也已经很高,而且面对国际知名度企业的强大竞争,开拓国内市场的难度非常大,联想做大做强PC业务唯有拓展海外市场,走国际化发展道路。

跨国并购案例分析(范文)

跨国并购案例分析: 中石化收购瑞士Addax 石油公司 一、引言 2009 年8 月中国石化集团敲定迄今为止中国公司海外油气资产收购的最大笔交易。2009年8 月18 日中石化宣布以82.7 亿加元(约合人民币511 亿元)成功收购瑞士Addax 石油公司。 此次并购的过程如何、其中存在什么样的阻碍及对于中石化公司将有什么样的意义?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一的分析。 二、相关背景介绍 (一)公司背景 Addax 石油公司成立于1994年,是一家独立石油公司,在多伦多和伦敦上市。其普通股股数为1.576亿股,现有员工860多人。其主要资产位于非洲和中东地区。除了在伊拉克有2 个区块总计为138200 英亩的石油资源之外,该公司大部分资产集中在尼日利亚、加蓬和喀麦隆,其中在尼日利亚有独资和合资项目共计11 个,在尼日利亚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合作开发区(下称”JDZ”)就有4 个合资项目。值得注意的是,这家公司在JDZ 的合资项目中有一个面积为24500 英亩的石油区块,是与中国石化直接合作的,Addax 持股14.33%,中国石化负责项目运营。 Addax 石油公司油气资产集中在尼日利亚、加蓬和伊拉克库尔德地区,拥有25个勘探开发区块,其中勘探区块15 个,开发区块10 个;17个位于海上,其余8个在陆上。Addax 石油公司拥有权益2P石油可采储量5.37亿桶,权益3P石油可采储量7.38亿桶。另外,尚有111 个待钻圈闭,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2009 年二季度的数据显示,Addax石油公司平均原油日产量为14.3万桶,约合每年700万吨。其中尼日利亚产量占72.2%,加蓬占19.5%,库尔德占8.3%。根据初步开发方案设计,近期产量将 达每年1000万吨以上。 2008 年Addax 的总收入为37.62 亿美元,净利润7.84 亿美元,目前负债总额为28.65 亿美元。由于石油价格一季度下跌,因此公司第一季度净利润率只有1.01%,而去年全年净利润率高达20.84%。去年年底该公司曾决定今年继续投入16 亿美元用于提高产量,公司现有产量为682 万吨/年,相比2007 年增加8.4%。金融危机的爆发使这家公司陷入资金紧张的境地,因此给予其他企业收购的机会。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英文缩写Sinopec Group )在《财富》2008

跨国并购的发展及其对东道国的影响(一).

跨国并购的发展及其对东道国的影响(一) 一、跨国并购是最近一轮直接投资增长的主要原因 在过去的十年中,大多数国际生产的增长是通过跨国的兼并和收购(包括由外国投资者收购私有化的国有企业)而不是通过新建企业完成的,通过并购完成的交易额已从1987年的不足1000亿美元增长到1999年的7200亿美元。在所有的跨国并购中只有不足3%被正式确认是兼并,其余的都被认作是收购。全资收购大约占总数的2/3。少数股权收购在发展中国家的跨国收购中约占1/3,在发达国家不足1/5。根据形式不同跨国并购可分为水平型(同一产业内部不同公司之间)、垂直型(客户和供应者、买方和卖方之间的并购)和集团收购型(在不相关产业的不同企业之间进行)。20世纪80年代后期,大部分的跨国并购主要是在追求短期财务收益的驱动下进行的。但今天大部分的跨境兼并和收购都具有战略和经济意义,而不是出于追求财务收益的动机。另外,大部分的并购都不是敌意的,1999年敌意收购占并购总金额的比例不足5%,占总数额的比例不足0.2%。 在1980—1999年期间,全世界并购总数(包括跨国和国内的并购)以年均42%的速度增长,并购总金额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也从1980年的0.3%增加到1999年的8%。两次较大的并购浪潮主要发生在以下两个时期:一个是在1988—1990年,另一个是从1995年至今。最近的这次浪潮伴随着国内并购的增长而发生。除了传统的银行贷款,最近的并购高潮还因大量使用了一些融资机制(像发行普通股、可转换股票以及公司债券等)而得以顺利进行。另外,风险资本也成为一个重要资金来源,从而使得众多的新公司和中小企业也可以从事并购活动。 在这种趋势下,1999年跨国并购增加了35%,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估计,在6000多项交易中总金额高达7200亿美元。2000年几项大宗的交易业已宣布或完成,预计跨国并购将进一步增加,2000年跨国并购总额估计超过10000亿美元。 当前的并购高潮与19世纪末发生在美国的并购(1898—1902年期间达到高潮)有某些相似之处。二者都受到重大技术进步、并购的新融资方式以及管制变化的影响。只是最近的一次浪潮是国际化的,而前者只发生在美国境内。正如前一次发生在美国的并购高潮有助于形成全国商品和服务市场及生产体系、为公司提供了统一的全国市场一样,这一次国际化的并购高潮进一步加强了全球商品和服务市场及生产体系的形成,为公司提供了统一的全球市场。 二、跨国并购的好处 一般来讲,从一个外国投资者眼中来看,与直接投资办厂相比,跨国并购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方式主要有两点优势:效率和市场控制权。在现代企业运营中效率是极其重要的,这可以从高级管理人员的口头语中看出,如“我们生活的新经济中,一年只有50天。”“效率是朋友,时间是敌人。”等。跨国并购通常能以最快的速度在新市场中确立起自己的地位,成为市场领导者,并且最终赢得市场主导权,从而扩大公司规模,分散公司风险。此外,跨国并购还能将有关各方的资源和管理经验集合起来,创造出静态和动态的效率收益。 许多因素促成了公司进行跨国并购、直面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如今空前的全球和地区性重组的热潮,反映了这些因素之间的动态的相互作用。对许多公司来说,在已初见端倪的全球市场中生存和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问题,跨国并购的热潮也应势而起。在全球市场上,无法获得发展和盈利的公司将成为收购的对象。所有这些促使公司进行跨国并购的基本因素成了公司保持和提高自己的竞争地位时首先考虑的问题。跨国并购的重要性日趋明显,完全是因为它给公司提供了一条取得其它国家有形和无形资产的最方便快捷的途径,并可使公司在全国或全球范围内优化其结构,以联合其它公司,获得竞争优势。简单说来,跨国购并使公司能快速取得位于不同地域的资产,这种资产在全球化的经济中已成为决定竞争地位的重要因素。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分析

提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企业开始以跨国并购的方式参与国际竞争。本文在对国际跨国并购发展历程进行简短回顾的基础上,以TCL集团先后三件跨国并购实际案例为样本,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以期对中国企业在今后参与跨国并购有所帮助。 一、世界跨国并购发展历程 跨国并购的基本涵义是,一国企业为了某种目的,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另一国企业的整个资产或足以行使经营控制权的股份收买下来。跨国并购是跨国收购和跨国兼并的统称。跨国收购是指在已经存在的当地和外国附属企业获得占有控制权的份额;跨国兼并是指在当地企业和外国企业的资产和业务合并后建立一家新的实体或合并成为一家现有的企业。本文所提到的跨国并购主要是指跨国收购而不是跨国兼并。因为跨国收购的目的和最终结果是改变目标企业的产权关系和经营管理权关系,而不是改变公司(即法人)的数量。跨国兼并却意味着两个以上的法人最终变成一个法人,这种情况在跨国并购的案例中是十分罕见的。 跨国并购是近半个世纪来,伴随着企业并购的深入和向外拓展而产生并发展壮大的。20世纪六十年代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萌芽和产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市场竞争的舞台从国内拓展到国际空间,跨越国界的并购活动也逐渐多了起来。从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跨国并购浪潮蓬勃兴起,并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的地位迅速上升,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1989年的跨国并购占全世界企业并购总数的36%,九十年代至今,跨国并购逐渐成为整个企业并购浪潮中的焦点。参与并购的企业的规模都非常大,它们之间的“强强联合”使企业的竞争力迅速提高。从国际直接投资流入总量的情况看,以跨国并购方式流入东道国的国际直接投资所占比重在1987~1992年6年中约为52%,1993~2001年猛增至79%。1987~2001年15年中,以跨国并购方式流入东道国的直接投资所占比重约为74%,也就是说,这15年中投向全体东道国的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是以跨国并购的方式进行的。 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分析——以TCL集团为例 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是在西方跨国公司大举抢占中国企业的市场份额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萌芽于20世纪八十年代,当时具有规模小、次数少、目标地区小等特点。九十年代末,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数据显示,1988~2003年我国企业累计跨国并购总金额为81.39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发生在1997年之后。1988~1996年,跨国并购年均仅有2.61亿美元,而从1997年开始,并购金额逐渐增加,2003年高达16.47亿美元。我国的跨国并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并不是一帆风顺,在这里本文选取了TCL集团的跨国并购案例,以期对我国现阶段的跨国并购现状有一个认识。 (一)TCL收购德国施耐德公司。2002年9月,TCL集团以820万欧元并购了德国施耐德的生产设备、研发力量、销售渠道、存货及多个品牌,同时协议租用位于Tuerkheim面积达2.4万平方米的生产设施,建立其欧洲生产基地。施耐德是一家113年历史的家电生产厂家,号称“德国三大民族品牌之一”。 此次并购帮助TCL获得高达41万台彩电的市场份额,绕过了欧洲对中国彩电的贸易壁垒。同时施耐德的品牌效应及其遍布全世界的销售渠道和强大的技术力量,也将有助于TCL 进一步开拓欧洲乃至世界市场的业务。 (二)TCL与法国汤姆逊合并重组。2003年11月TCL集团与汤姆逊集团签署合作备忘录,拟由双方共同投入电视机和DVD资产,设立一个合资公司TTE,TCL集团将持有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