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改革开放30周年的变化

深圳改革开放30周年的变化
深圳改革开放30周年的变化

新华网深圳11月25日电题:改革开放成就“深圳速度”

新华社记者王传真吴俊

深圳经济特区是邓小平亲自倡导设立的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1980年的深圳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仅有3万多人口、两三条小街道;28年后的今天,深圳已成为拥有超千万人口、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的现代化大都市。其发展速度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印证了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战略先机。

经济高速增长,“深圳速度”令世人瞩目

28年来,深圳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保持了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综合经济实力迅速跻身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1980年-2007年,深圳GDP年平均增长26.9%,地方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长36.9%,出口总额年平均增长34.3%。2007年,深圳实现GDP6801亿元,位列全国内地大中城市第四位。人均GDP在内地大城市中率先突破1万美元大关,外贸出口总额1685亿美元,连续15年居全国首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58亿元,列全国城市第三位。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深圳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起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形成了领先全国的“深圳效益”。28年来,深圳逐步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体系,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文化产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以自主创新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现已成为深圳的第一支柱产业。今年6月,经国家发改委批准,深圳成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试点。2007年,深圳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599亿元,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58%。

2007年深圳专利申请量35808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9198件,占53.6%,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一位,PCT国际专利申请2170件,占全国总量的39.8%,连续4年居第一位。深圳全市自主品牌已达5万多个,被评为全国“品牌之都”。

良性的产业结构产生了良好的发展质量和效益。2007年,深圳全市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GDP达3.48亿元,比上年提高0.5亿元。万元GDP能耗、万元GDP水耗不断下降,全市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6.9%和4.7%。深圳已经开始走上一条低投入、低能耗、高产出、高效益的经济增长路子。

用好用活政策,创造多个“第一”

28年来,深圳经济特区勇敢地充当了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敲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的第一槌,拉开了土地利用市场化的序幕;发行了新中国第一张股票,开启了中国发展股份制企业和资本市场的进程;率先进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对外商实行国民待遇;率先按市场原则形成了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梁桂全认为,深圳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善于用好用活政策,在体制机制上寻求新突破。

特区建立之初,中央赋予一些特殊的经济优惠政策和相对灵活的经济管理体制,但如何用好、用足、用活这些政策,而不是“用歪”政策,对特区的发展至关重要。深圳在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进行制度创新,勇于突破体制机制性障碍,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

深圳市还率先引进外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率先建立和完善政府、单位、个人共担责任,权利和义务相统一,覆盖户籍和非户籍员工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为全国建立符合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积累了经验;率先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执行力和行政效率,在转变政府职能,建设负责任、有权威、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方面作出了探索。通过这些改革,深圳逐步构建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今天的深圳依然在多个领域创造“第一”。在11月19日至20日于深圳召开的广东省经济特区工作会议上,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刘玉浦说,深圳将把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当前深圳特区改革攻坚的重要突破口,用5年时间建立起全新的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比全国提前7年完成。

着眼全球,积极调整发展战略

梁桂全认为,深圳取得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积极调整发展战略。

在特区建立初期,发展加工贸易是优惠政策下效益最快最好的形式。但深圳没有满足于此,而是较快地从单纯的贸易活动中脱离出来,逐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其后又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不断调整目标和战略,最终将目标定位于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并朝这个方向努力推进。

同时,深圳始终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大胆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形成了全方位开放的外向型经济格局。从1993年起,深圳外贸出口总额连续15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目前,在深投资的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已达148家,全市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74亿美元。

梁桂全说,作为对外开放的门户,特区的发展必然要与世界发展紧密相连。深圳特区能及时与国际产业转移与分工相承接,从制造加工业到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逐步在发展和积累的过程中升级调整,因此能把握住国际产业转移和分工的机遇。

深圳市市长许宗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尽管深圳28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深圳市委市政府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深圳正处于“四个转型期”:一是社会发展从传统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型;二是产业发展由低端向高端转型;三是城市建设由二元化向特区内外一体化转型;四是城市管理从粗放式向科学、严格、精细、长效管理转型。在转型过程中,一些事关全局的宏观性、战略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有效缓解,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

下一步,深圳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争创一流,用世界眼光和标准推动发展,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制度建设,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加快推进深港合作和国际化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与速度相统一,为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模式作出新贡献。

2010年,深圳经济特区30周岁,“特区中的特区”光明新区3周岁。

既不同于行政区、也不同于开发区的光明新区,兼具开发区和行政区双重职责的光明新区,是深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探索。

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寄希望光明新区:打造深圳经济发展“新的区域增长极”,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区内的大片“绿地”,路旁的道道“绿荫”……走进光明新区,处处见“绿”。“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产业”……人们看到了更多的“绿”。

“绿色”,已成光明新区的标准色,现代化的绿色新城正在崛起。

生活、工作在光明新区的花甲老人汪明齐,以一首七律诗抒发他的3年感怀:“新区开建启宏图,规划先行高点筹……再干三年刮目看,光明更亮绿更稠”。

“绿色”,铺就着光明新区的发展之路……

用“绿色”手笔绘“光明”

坚持科学规划先导,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光明新区成立伊始,就为“新城”定制了一整套“绿色”规划,并以此拉开新区城市大开发、大建设的大幕。

3年前,光明新区党工委书记田夫给新区规划建设设定标准:“从某种程度上看,新区的城市形象要能代表深圳城市建设的未来,要向国际一流城市看齐,用国际化的视野和高于特区的标准规划绘制新区…绿色蓝图?。”现在,他又遵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提高了标准:光明新区将努力打造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区域增长极”,成为深圳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主战场”。

“绿色产业”、“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社区”、“绿色空间”、“绿色生态”,一连串的“绿色”意识;《绿色新城总体规划》、《绿色新城建设行动纲要和实施计划》、《绿地系统规划》、《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40多个“绿色”规划;制度创新、政策保障、技术引进、资源支持,多方面的“绿色”保障……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改革发展启示录

30年前,深圳有个罗芳村,深圳河对岸的香港也有个罗芳村。深圳罗芳村农民年收入134元,而香港罗芳村却高达13000港元。一河之隔,差之百倍。

30年后,过去水草寮棚的深圳河北岸,魔术般耸立起与南岸香港相媲美的摩天大楼。

如今的深圳,可与北京、上海、广州比肩:GDP稳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四;人均GDP全国第一;外贸出口连续17年全国第一,占全球比重高达1.2%,超过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出口额。

站在全国看深圳,这是快速崛起的典范,是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让历史昭示未来,“而立之年”的深圳在改革发展实践这本大书中留下了哪些启示?

人口超过1400万,GDP已达8201.23亿元,外贸出口连续17年全国第一,167家世界500强企业扎根深圳

改革开放是特区脱胎换骨的法宝

8月25日,“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系列活动:五个领域60大项目开工仪式”在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挥毫题写的蛇口“海上世界”隆重举行。随着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一声动工令,深圳市范围内60大项目宣布一起开动。

记者了解到,这些项目的总投资达到1053亿元。按照规划,招商局将在未来5年至8年再投资600亿元,再造一个新蛇口。

时隔30年后,蛇口再次成为目光聚集的焦点。作为最早开放的“一个圈”,蛇口是深圳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30年前,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这标志着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正式建立。

当时西方媒体惊叹:“铁幕”打开了!

改革的画卷于是铺展开来。没有钱,如何杀出一条血路来?参照国际惯例,向地要钱。1987年12月1日,为了将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换取建设资金,深圳举行了新中国首宗土地使用权拍卖会。一块面积为8588平方米的土地,起价200万元,最后以525万元成交。深圳敲下这一槌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因为这一切在当时还是“违规”行为。但几个月后,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修改宪法草案,明确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从此开始了我国土地制度的重大改革。

光靠卖地还不够,深圳想到了“借鸡下蛋”――引进外资。深圳特区建立之初的10年内,正逢亚洲四小龙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其他东亚国家特别是中国珠三角大规模转移的机遇,深圳成为我国第一个接收外资的地区。1978年12月18日,作出改革开放决策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幕当天,我国首家“三来一补”外资企业――上屋怡高电业厂决定落户深圳。紧接着,外资企业在深圳遍地开花。1979年底,香港妙丽集团董事长刘天就搭着自行车过罗湖关,在深圳开建全国首家合资酒店。同一年,泰国农牧业大王谢国民率领正大集团进入深圳,取得了深圳市“001号”中外合资企业营业执照――深圳正大康地有限公司,成为深圳特区最早、最大的外商投资项目……

漫步今日深圳街头,一栋栋崭新的高楼大厦展示着这个年轻城市的朝气与活力,在鳞次栉比的高楼掩映中,曾经的地标建筑国贸大厦已显得有些陈旧,它的高度早已被地王大厦和正在建设的京基大厦相继超越,但它所象征的“深圳速度”却仍激励着深圳人。据统计,30年来,深圳市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456.2亿美元,平均每年递增27%,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截至2009年底,世界500强中已累计有167家企业在深圳投资。

今年7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范围从原来的福田、罗湖、南山、盐田四区延伸到全市,特区面积从327.5平方公里扩大至1952.8平方公里,深圳发展由此步入了“大特区”时代

经济体制调整、两次思想解放,行政体制改革的大幕已经开启,从“摸着石头过河”到“路越走越宽”

解放思想是特区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8月22日,“经济特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在深圳举行。会上,《求是》杂志社总编辑张晓林在讲话中说到,深圳30年发展历史硕果累累,其中经验很多,但可以肯定地说每一个成果都与解放思想紧密相联。

记者不禁想起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时,一位当地电视节目主持人见到火炬手高擎奥运圣火,从小平画像前微笑着跑过时所讲的话:没有当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圳现代化只能是一句空谈。

思想总是要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一定走在雷鸣之前一样。1978年,一场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破题的思想解放风暴席卷中国。而在此之前,淮北农民在分田到户的“生死书”上摁下手印、北京中关村的科技人员丢下“铁饭碗”的消息都给“跃跃欲试”的深圳以足够的勇气。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拉开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帷幕,建立特区,本身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解放思想最大的实践之作。

破旧鼎新一直是特区人的优秀品质:面对“计划崇拜”,深圳确立了“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目标;面对谈钱色变,深圳喊出了“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的时代口号;在“杀出一条血路”的征途上,深圳“摸着石头过河”,留下了许多全国首创。深圳落下了土地公开拍卖的第一槌;深圳率先改革了传统的劳动工资制度和组织人事制度;深圳第一个在全国放开了物价管理体系;深圳制定了全国的第一部采购条例……

前些年,一篇题为《深圳,你被谁抛弃?》的网文深深触动了深圳人的心。一时,“特区不特”,深圳与“标兵”的差距在拉大,与“追兵”的距离在缩小。但深圳没有害怕,相反,在思想解放的征途上,深圳反而大步向前。

2007年的广东省委十届二次全会吹响了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的号角: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时任深圳市委书记刘玉浦在全市解放思想大会上告诫深圳的领导干部:不能为定势所困,不能为成绩所累,不能为视野所限,不能为艰难所惧。解放思想,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一场自我的革命。深圳要大发展,必须解放思想,必须不断激发出与时俱进、创新创业的精神!

进入新世纪以来,深圳在持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积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成立行业协会服务署改革办公室和市政府服务大厅,推行电子政务,改革重大投资项目审批制度,加快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同时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2009年7月底,深圳大部制改革大幕开启,深圳市政府机构精简幅度达到1/3,按照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思路将政府机构设置为委、局、办三个层次……各方好评如潮、充满期待。

发明专利和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位列全国之最,“世界名牌”、“中国名牌”位列全国城市榜首

创新基因是特区经济腾飞的推进器

在美国《商业周刊》今年上半年公布的“2010年度全球科技企业一百强”排行榜单上,有两家中国企业跻身前十强:比亚迪和腾讯。令人惊奇的是,这两家中国企业都来自同一个地方:深圳。事实上,比亚迪和腾讯成功的例子仅仅是深圳众多高科技创新企业的一个缩影。它们的背后,活跃着一个庞大的深圳本土创新型企业群体。

镜头拉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1984年,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侯自强在深圳下海,成为深圳第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中科健”的董事长。侯自强说,在深圳,他迈出了科学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第一步。1987年,43岁的退役军官任正非放弃团级待遇,凑来2万元钱干民营。如今,任正非的“华为”成为中国通信制造业的第一企业……

深圳流传着“四个90%”的说法,即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在企业,90%以上的研究开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发明专利出自企业。

记者参观了华为公司技术研发和产品展示中心、物流中心以及数据中心等部门,这里的办公自动化程度非常高,整个办公区域几乎看不到员工的身影,一条条自动化流水生产线有条不紊地运行。华为公司的新闻发言人傅军介绍说,2002年以来,华为的专利申请量一直处于中国企业第一位,连续四年申请增长量超过500件,去年国内专利申请量就突破了2000件,与业界跨国公司的年均申请量持平。另一方面,为支撑海外市场的发展,华为申请的国际专利和PCT专利累计达800余件。

解码深圳独特的创新基因,深圳市社会科学院院长乐正告诉记者:“在深圳,政府把角色定位在完善创新环境,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和建立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引导和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最终获得了成效。”

“软环境”辅以“硬支持”,深圳政府部门看似“无为”,胜似“有为”。深圳本土上市公司大族激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996年,大族激光创始人高云峰蛰居在深圳上步工业区一个20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和20多名员工怀揣着做中国激光设备市场主人的梦想。2004年,大族激光成为深交所首批中小板上市公司。截至今年8月,公司股票总市值约80亿,净资产较创业之初增长200倍。回首大族激光的创新传奇,怎么也绕不开深圳高新投资的支持。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说,深圳给比亚迪的帮助很多,“最大的帮助,也是让比亚迪感受最深的,还是这片土地给比亚迪创新的土壤、创新的氛围和精神。”

30年,当年只有“1个农技站、2名技术员”的深圳,今天将“深圳制造”变为“深圳创造”,发明专利和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位列全国之最; 30年,企业家们由引进来变为走出去,深圳的“世界名牌”、“中国名牌”数量居全国各城市榜首。

人均GDP全国第一,最低工资标准高居国内榜首,政治公平,文化多元,社会更加稳定、更加和谐

和谐发展是特区永葆活力的新远景

广东省委党校副校长陈鸿宇如此表达对深圳的期望:“如果深圳能继续保持‘真善美’的城市化,民众在经济上易于就业也易于创业,在政治上享受充分的参与权和知情权,在文化上拥有多元化的精神享受,促使社会更加稳定、更加和谐,这就是特区未来应该立起来的方向。”

30年来,深圳的全面发展硕果累累,“幸福深圳”正阔步走来。

――居民生活质量极大提高。2009年,平均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为:彩色电视机126.2台,电冰箱97.1台,移动电话223部,组合音响46.2套,空调器210.8台,家用电脑102.9台,家用汽车32.9辆,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6.64平方米。博物馆、美术馆、公园免费向市民开放。

――生态环境保护卓有成效。2008年深圳万元GDP能耗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继续下降,万元GDP水耗同比下降10.5%。在全国首次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将超过全市市域面积一半的1100平方公里的农业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生态保护区以及绿化隔离带等非建设用地,以法定的方式强制加以保护。仅2008年,深圳共有10项工程列入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率先推广“屋顶绿化”等措施。

――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作为全国吸纳农民工最多的城市之一,1992年就开始在全国率先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1994年《深圳经济特区最低工资条例》颁布以来,深圳市已先后14次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目前,深圳特区内最低工资水平在全国各主要城市中居第一位。通过持续开展关爱行动、实施居住证制度、以积分制拓宽农民工入户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务工文体活动等,把这座城市打造成为所有建设者的共同家园。

――提高了公共文明水平。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公共文明水平,推出了一系列新招、实招。深圳在全市定期开展公共文明指数测评,测评不定时间、不打招呼、不听汇报,采取暗访、电话调查和问卷调查方式进行。测评结果在媒体上定期公布,根据测评结果实施行政问责,并将测评成绩纳入各级领导班子绩效考核。如今,深圳正积极酝酿将文化创意产业纳入第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研究制定相应的振兴发展规划和产业扶持政策。

――加强了民主政治建设。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是深圳的新起点、实现新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在不久前召开的市第五次党代会上,深圳首次公推直选产生了14名市党代表,注册会计师马洪成为唯一自荐成功的“黑马”。随后,深圳又成功“试水”市政协委员提名公推直选,这也属全国首次。两次公推直选引起了广泛关注,有媒体评价“深圳民主政治建设再迈新步”。

――致富不忘国防。1991年,拥有现代化装备的特区民兵应急分队正式组建,铸起了维护特区稳定的钢铁长城。1994年,率先组建了国防教育基地,使之成为特区开展国防教育的场所,成为深圳推行国防教育的一个品牌。仅去年,完成军训人数2万多名,对一半以上民兵进行了专业强化训练。市委、市政府、警备区专门汇编了《国防法》、《民兵工作条例》和其他法规,复印到每名领导干部。将每年11月定为深圳“全民国防教育宣传月”。近年来,深圳多次被广东省评为“党管武装先进市”。

正如上海世博会上,深圳展区的主题是“中国梦想试验场”,深圳特区承载的是一个国家的梦想。站在新的起跑线上,我们祝福深圳永立潮头,不断开拓进取。

深圳新闻网讯而立之年,深圳再出发。在未来5年即“十二五”期间抢抓机遇、科学发展,对于深圳创造下一个30年的辉煌,具有重要的开局和起步意义。为此,深圳诚聘高层次专家组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专家委员会,召开“十二五”发展规划咨询会,积极主动地吸纳各方智慧,正是为了制定最优规划,从而引领深圳实现科学发展。

回首30年,深圳不仅创造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也谱写了社会全面进步的精彩篇章,其中科学的规划和决策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站在新起点,深圳要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必须不断破解所面临的新的现实问题,必须拿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最优规划。

作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深圳如何以自主创新引领经济发展方式率先转变?在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中,深圳如何拓展经济腹地,增强辐射能力,强化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地位?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深圳如何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打造高水平、高品质的社会和谐发展示范区?……回答好这些在深圳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和突出意义的重大课题,必须明晰前进方向,形成科学规划,指导实践发展。

科学规划的形成离不开集思广益。深圳市在“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中,明确提出开门纳谏、吸纳民智、借用“外脑”。发扬民主、扩大参与,采取公告、听证等方式吸纳民间智慧,无疑是激活群众主人翁意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体现。而借用“外脑”,尤其是兼备较深学术造诣和较大社会影响的高端人士的智慧,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借助成立战略专家委员会这一形式,有利于使深圳的规划和发展可以更多地从国家战略高度,以国际视野、全局眼光来审视、谋划和实施,对确保深圳各级政府部门决策的科学性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以创新思路制定科学规划,以科学规划引领未来发展,深圳下一个5年、下一个30年必将更美好。(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胡锦涛

宋丁表示,对于深圳来说,投资无疑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是,在进行结构调整、实现未来经济增长上,内需应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高点。未来我们需要大力发展如腾迅、比亚迪这样既能满足和推动居民消费,同时也能受益于居民消费推动的新兴产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离开了人才都是一句空话。我注意到,总书记此次发表讲话的地方选择在深圳大学城这样一个具有浓厚学术气氛的地方举行,这一点正体现了对创新型人才的重视。”宋丁说,过去的30年,深圳最恰当地利用了全国乃至世界的高端人才,未来我们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这是深圳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继续引领全国的基本命脉。

深圳新闻网讯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工业高端化发展。昨天,我市工业经济

工作会议部署了下一步的工作目标: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3.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3.7%。

今年以来,劳动力和原材料价格进一步上涨,企业经营成本明显增加;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得我市工业产品出口受到影响……怎么办?会议提出,要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工业向高端化发展。增强工业基础研发和源头创新能力成为我市下半年的首要任务。今年下半年,我市将加快组建前沿技术、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的公共研发平台,合理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能力建设项目。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今年下半年的重点。我市将进一步认真落实生物、新能源、互联网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尽快编制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形成新的产业优势和经济增长点。——转变方式推动工业高端化发展

深圳新闻网讯当前,创新驱动型经济和知识经济在我们的城市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还不够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否快起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创新人才的规模与质量。

昨日(9月20日),2009年度深圳市科技创新奖向社会公示,这是全市最具影响力、奖金额最高的科技创新大奖,是激励、引导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杠杆”。

创新是深圳的灵魂。一座城市创新之魂的铸造,需要一批引领创新风潮的杰出人才。

在最近评选出的深圳经济特区30年30位杰出人物中,马化腾、侯为贵、王传福等10名杰出创新人物,就是深圳人心目中引领创新风潮的灵魂人物。在他们身上,闪耀着大无畏的进取精神和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的开拓精神;在他们身上,充满了永不满足的求知欲和永无止境的创造欲;在他们身上,具备了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较强的创造才能。他们为深圳人树立了创新型人才的标杆,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杰出创新人物在杰出人物评选中占据了相当比重,这表明了创新在推动深圳发展中的分量,体现了深圳人对创新的崇尚。人才是一切创新活动的根本,承载着城市腾飞的梦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立自主创新体系,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关键在哪里?在人才!30年来,深圳的人才队伍、特别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有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建立了一支数量较为可观、门类相对齐全、结构比较合理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队伍。但是,这还远远不够!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造就创新人才、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提升国家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基础与核心,关系到我们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与全球产业分工中占据有利位置,与发达国家和先进城市相比,我们的创新人才实力还很不足。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创新驱动型经济和知识经济在我们的城市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还不够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否快起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创新人才的规模与质量。

城市人才高地的构筑,人才创新活力的迸发,就得要高度重视、舍得投入。尤其要从体制机制上,多多构建一些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政策磁石”,使深圳成为一个人才安居乐业的强大磁场;多多设置一些推动人才创新的“激励杠杆”,使千千万万各领域各层次人才在各自岗位上以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精神状态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形成全社会崇尚创新、参与创新的良好氛围

我的改革开放三十年回顾4

我的改革开放三十年回顾(二十九) 贵阳市乌当中学高力超 2003年在保加利亚过了一个真正的西方圣诞节,心情一直是挺爽的。 接下来新年2004就要来到了。圣诞节的假期长达半个月之久,这里到处都在放假,我很纳闷,这个假期怎么过呢?。 我突发奇想,那就约我的伙伴们到国外旅游吧。用这种方式迎接新年的到来那多有意义啊!但是令人有些失望的是他们都不去,或者是去的地方和我不一。由于我意已决,那就一个人行动吧,锻炼锻炼自己。 找到了索菲亚大学的旅游公司分部,我看来看去,最后决定去南部海边的国家旅游,最后选中了马耳他------一个位于地中海上的国家。那里自然是地中海式的天气,在这个寒冬腊月里一定是很温暖的。 决定以后我就办理了有关手续。就花了不到两百美金吧,是参加旅行团队旅游。 到了12月29日,我整理了行装,带上一个星期的干粮(水、面包、巧克力等) 我开始了旅游团的行程。 从索菲亚出发的飞机是中午12点45分,运气不好,由于天气原因,飞机被耽误了。结果磨来磨去到了晚上九点来钟航班才得以出发。这样经过了两个多小时的夜间飞机旅行,我从白天雪还没有融化完的索菲亚,一下子进入了具有轰鸣雷声的马耳他夜空。

小小的飞机徐徐在马尔他国际机场降落,我从一个外国又到了另一个外国。一下飞机就听见马耳他这里雷声不断,夜空下着雷阵雨。真的是两重天啊! 下了飞机赶紧到机场的办事处办理落地签证,要付交手续费。有关人员叫我去内设银行办理兑换钱币手续,我便用美金去了兑换了一些马耳他镑。一镑相当于人民币24元。 真的是有了钱什么也不用担心了,我一手交钱,有关人员马上盖上了入境章。办理完落地签之后,我便走出了机场大厅。我们这个旅游团坐上了旅店接我们的中巴车。不到一个小时我们便来到了我们住的旅店。我要在这里住一个星期。办理完之后,带队的告诉我是否跟团体行动,我告诉她,除了我之外,大家都用保加利亚语交流,那我就单独行动了。 马耳他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十分宁静,这里的人稀少。 接待我们的的旅店工作人员是一位中年男士,他很客气、和善,这让我感到来这里不陌生。办完入住手续,我回到了自己的房间,呵呵,房间不算大,一个人住的房间,一张大床,舒服、自在,还有一台小电视机,肯定有洗澡间了。 洗完澡之后已经是深夜12点过了。由于有些疲乏,我一夜睡到了大天亮,不过没有误我的第一早餐时间。 旅店每天早上有自助早餐,主要是面包、牛奶等西式点心。我每天早出晚归。呵呵,每天我总是悄悄地拿一点早餐没有吃完的点心,放在包里,这样中午就解决了。想到这里的钱币与人民币的比例是1

我的改革开放三十年回顾1

我的改革开放三十年回顾(三十八) 乌当中学高力超 罗马,我们来了! 2004年3月4日下午,我们带着奇异的感觉,踏上希腊的奥林匹克号航班,跨越了亚得里亚海上空,花费了两个多小时,来到了世界的又一个古文明城市——罗马。 这时夜幕已经降临了。 哇塞!真的是文明古国哦,一下飞机你就可以感受到文明古国名不虚传! 由于我们是从希腊过来的,它与意大利同属申根(免签)国家,所以我们破天荒大摇大摆地走出了机场出站处。只是机场的保安人员随意地问问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回答是China,他笑着边向我们挥手边说了一声OK。 我们接着上了机场大厅的楼转入了乘坐快铁的站口,我们买了票,等了不多一会儿,快铁就来了。呵,好气派的快铁啊! 上了车,我们感觉的是很新鲜,很陌生。列车行驶得很快,像长龙,一会儿穿隧道,一会儿又在城市里穿梭。我们一路欣赏两边的夜景。经过一个小时左右的行程,我们便来到了著名的罗马火车站。这个车站是很不错的,比起雅典火车站棒多了! 我们俩接下来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找住宿的地方。在这里我们仍然本着厉行节约的本色,因为我们的目的是来这个城市看看的,不是享受的,只要能有一个安身之处就可以了。我们背着不太重的行李在火车站附近走来走去,寻来寻去,转来转去,一心就想捕捉到一家及经济又实惠的住所。尽管一路的夜景在吸引我们,但由于没有落实住处,又怎么能去看风景呢? 走了好几家都因为比较昂贵被我们抛弃了。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我们终于找到了一家旅店。这是由我们中国的一位吉林嫂子开设的旅店。每晚20欧元(相当于人民币200元),只有晚餐,应该是附近比较便宜的。我们也感到比较满意。因为我们随身带着干粮,早餐和中餐反正都是在外面应付,所以就无所谓了。我们比较放心的是在我们国人开的店,这对交流起来也是很方便的。 这位美丽的吉林嫂子开的店是专为日本或者韩国学生来罗马旅游所开的,其实也就是她的第二个家了。家里面设有8个床位,男女自然分成两间的。当时只有另一位男客人,来自于日本,我们一共三人住。这个时候属于淡季,人客比较少。 嫂子在我们安定以后就和我们拉起了家常。她有家在吉林,只身一人专门到罗马来打工,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我们感觉她很辛苦,作为女人在国外就更不容易了。 从她一口的东北话,我们感到很自在,她的直率使得我们感觉很亲切。呵呵,由于她的家在吉林,所以她还能说朝鲜语。这一夜,我们冲了一下凉以后,我们便倒下昏昏欲睡了。这一夜我们睡得很香甜,因为我们感觉到我们的确又到了自己的家。 第二天早上八点过钟,我们洗漱之后,九点过钟便离开了旅店,开始了我们的罗马假日旅行。由于有嫂子头一天的指导,所以我们一路畅通,没有多大费力,再加上我们是玩英文的啊。 这里毕竟是古国,很多建筑都保持着它的传统性,都保持着它固有的特色。这里的所见所闻都能体现到它的历史呈现。 你瞧!这里有罗马最大的教堂。人们可以在这里进行祈祷,进行祷告。他们

深圳改革开放40年心得体会精选5篇

深圳改革开放40年心得体会1 改革开放的成就对于我来说,可能在大的方面,不能说的特别具体跟全面,但是我可以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来跟你述说,我身边的变化。 如果说改革开放对国家的改变是经济体制上的,那么对个人来说,尤其是我们这些年青一代,更重要的是思想的冲击。生活的年代不同,经历的事情不同,导致我们的上一辈,无论是做事上还是自我的生活哲学上都趋近于保守,这一点我们能理解,毕竟是自然,人文环境两方面的影响。但是纵观今天的年轻人,以及我身边的同龄人的状况来说,情况已经大不一样,时代环境的变化,改革开放带来的中外文化的交流和撞击,使我们日常接触的东西,其一是多了很多选择,其二是有了更多的精彩。近几年,创业在年轻人中间的火热程度愈演愈烈。自己觉得造成这种现象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大的环境和政策的改变,四十年来的开放交流,使国家看到了年轻人发展的更多的可能性及其可塑性,借鉴国外大学,国外社会鼓励年轻人去追逐自己想要的生活,去努力实现自己的内心的想法的做法,我们国家也倡导年轻人,多去尝试尝试不同的路,也多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二是,我们这一代,是成长在改革浪潮中的,自己从小耳目渲染,对一些事情,也很有自己的主见,换言之,会在成长的路上,去不断询问自己最想要的东西,在理清了心里最渴切的呼唤后,会勇敢的去追寻。就如创业一般,这个事情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对朝九晚五的传统工作状态的

一种反抗,年轻人想要自己掌控生活,不想让自己的人生太过于传统。这种改变其实就是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一种改变,一种思想上的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是思想来指导的,他在日常中的所作所为,其核心指导就是脑海所想。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国家在国际交往上,更加开明,而我们对自己的人生则有了更多的选择,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想法。这是一种好的现象,也是一种莫大的进步。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家进步。我们虽然处在平凡的高速收费单位上,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守自己的初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心怀目标,那么我们会有更出色的成绩。 深圳改革开放40年心得体会2 深圳,一个四季如春的城市,绿树成荫、百花齐放的城市。碧绿繁茂的草丛常常藏着几只迷人的蝴蝶。广阔的草坪留下了许多孩子嬉戏玩耍时的脚印。深圳的发展是飞速的。从昔日落后的小渔村在短短40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了现在的经济特区。 这是一个多么辉煌和灿烂的成果啊!每一项科技,每一栋高楼大厦,都付出了多少人的汗血和艰辛才换来的啊!其实,深圳早在67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就有土著居民繁衍生息在深圳土地上。深圳的城市史已有1673年。以前的深圳:在夏、商时期,深圳是百越足部远

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的真实状况

1979年2月,国务院发布38号文件,提出在若干年内把深圳建设成为相当水平的工农业结合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41号文件,明确指出要积极稳妥搞好特区建设,并将“出口特区”改为“经济特区”。从此,深圳正式定为“经济特区”,也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创业之路。 岁月如流,深圳经济特区28岁了,而中国改革开放也步入了第30个年头。从一个渔火薄田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城市,深圳借改革开放的东风,更是借助全国的力量,在荒野上书写华章。 回顾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不由得让人感叹,世事时移,沧海桑田。 不过,荣誉只能属于过去,深圳的前路依旧有很多坎坷,这座城市,必须更谦虚一些,更务实一些, 更稳重一些。 本博文图片来自《感恩与回报.深圳纪念改革开放30年大型图片展览》。 1979年7月20日,深圳蛇口的一声炮响,拉开了经济特区建设的序幕,也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蛇口经验和深圳模式成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摄影:何煌友)

上世纪八十年代,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初期的景象(本图片来自深圳福田图片杂志)

1979年2月23日,深圳召开四级干部大会,传达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并提出了将深圳建设成为商品出口基地和新型城市的目标.(摄影:何煌友)

1982年,两万基建工程兵南下进驻深圳,在荒地上建设城市,他们成为深圳建设的主力军(摄影:周顺斌) 1982年6月,深圳特区和非特区之间用铁丝网修筑了一道管理线,称为"二线".这道线把深圳分为特区内和特区内,俗称关内和关外,至今,这条管理线依然存在.(摄影:钟国华)

1981年,蛇口招商局打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 这句曾经饱受争议的口号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成为那个时代的深刻印记.(摄影:江式高)

深圳改革开放30周年的变化

新华网深圳11月25日电题:改革开放成就“深圳速度” 新华社记者王传真吴俊 深圳经济特区是邓小平亲自倡导设立的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1980年的深圳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仅有3万多人口、两三条小街道;28年后的今天,深圳已成为拥有超千万人口、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的现代化大都市。其发展速度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印证了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战略先机。 经济高速增长,“深圳速度”令世人瞩目 28年来,深圳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保持了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综合经济实力迅速跻身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1980年-2007年,深圳GDP年平均增长26.9%,地方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长36.9%,出口总额年平均增长34.3%。2007年,深圳实现GDP6801亿元,位列全国内地大中城市第四位。人均GDP在内地大城市中率先突破1万美元大关,外贸出口总额1685亿美元,连续15年居全国首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58亿元,列全国城市第三位。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深圳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起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形成了领先全国的“深圳效益”。28年来,深圳逐步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体系,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文化产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以自主创新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现已成为深圳的第一支柱产业。今年6月,经国家发改委批准,深圳成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试点。2007年,深圳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599亿元,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58%。 2007年深圳专利申请量35808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9198件,占53.6%,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一位,PCT国际专利申请2170件,占全国总量的39.8%,连续4年居第一位。深圳全市自主品牌已达5万多个,被评为全国“品牌之都”。 良性的产业结构产生了良好的发展质量和效益。2007年,深圳全市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GDP达3.48亿元,比上年提高0.5亿元。万元GDP能耗、万元GDP水耗不断下降,全市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6.9%和4.7%。深圳已经开始走上一条低投入、低能耗、高产出、高效益的经济增长路子。 用好用活政策,创造多个“第一” 28年来,深圳经济特区勇敢地充当了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敲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的第一槌,拉开了土地利用市场化的序幕;发行了新中国第一张股票,开启了中国发展股份制企业和资本市场的进程;率先进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对外商实行国民待遇;率先按市场原则形成了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梁桂全认为,深圳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善于用好用活政策,在体制机制上寻求新突破。

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的真实状况

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的真实状况 ,,,,年,月,国务院发布,,号文件,提出在若干年内把深圳建设成为相当水平的工农业结合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年,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号文件,明确指出要积极稳妥搞好特区建设,并将“出口特区”改为“经济特区”。从此,深圳正式定为“经济特区”,也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创业之路。 岁月如流,深圳经济特区28岁了,而中国改革开放也步入了第30个年头。从一个渔火薄田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城市,深圳借改革开放的东风,更是借助全国的力量,在荒野上书写华章。 回顾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不由得让人感叹,世事时移,沧海桑田。 不过,荣誉只能属于过去,深圳的前路依旧有很多坎坷,这座城市,必须更谦虚一些,更务实一些, 更稳重一些。 本博文图片来自《感恩与回报.深圳纪念改革开放30年大型图片展览》。

1979年7月20日,深圳蛇口的一声炮响,拉开了经济特区建设的序幕,也在中国 改革开放的历史上占有 重要地位,蛇口经验和深圳模式成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摄影:何煌友) 上世纪八十年代,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初期的景象(本图片来自深圳福田图片杂志)

1979年2月23日,深圳召开四级干部大会,传达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并提出了将深圳 建设成为商品出口基地和新型城市的目标.(摄影:何煌友) 1982年,两万基建工程兵南下进驻深圳,在荒地上建设城市,他们成为深圳建设的主力军(摄影:周顺斌) 1982年6月,深圳特区和非特区之间用铁丝网修筑了一道管理线,称为"二线".这道线把深圳分为特区 内和特区内,俗称关内和关外,至今,这条管理线依然存在.(摄影:钟国华)

改革开放三十年与我家

改革开放三十年与我家回忆录 昨天——今天——明天 我于1947年出生,与新中国共同成长,动荡曲折的生活经历给了我刻骨铭心的记忆。今昔对比,忆苦思甜,记忆的闸门一打开,感情的潮水也不禁汹涌澎湃,一下子回到了三十年前。 由于战争,丈夫成了两代独苗,在不计划生育的年代里这种现象是极少的。特别那时靠劳力吃饭,家家户户都想生男孩,与丈夫1967年结婚后,我陆续生了4个女儿,生活太艰难了,迫于无奈我家只得送走了小女儿。当时的人们思想观念极其落后,见识短浅,可谓愚昧,经常取笑我家没儿子,婆婆就是这样被气死的。尽管当时已计划生育,同龄人大多一家有两个小孩,为了不辜负一家人的期望,我在1977年终于生了一个男孩,生下第三天,婆婆含笑离开了人世,我哭得特伤心,因此导致了许多“月子病”。 我那时最大的感觉就是饿,整天没有饱的时候。1978年,当时生产力低下,一家人都凭“挣工分”吃饭。为了拉扯四孩子,我不能去集体做工,靠丈夫一人扶持家庭。尽管力气很大,每天都能记一等工,折合人民币五角钱一天,但人多家底薄,全家上下只好勒紧裤带过日子。集体规定,一个人一月30斤稻,折合大米21斤,我总是精打细算这唯一的粮食,几乎顿顿吃粥,干起活来心里饿得慌,几乎上肚皮贴到下肚皮了。有时实在不行,只好找些野菜充饥,吃得最多的的是一种叫“锅巴草”的植物。 我其次感受就是苦。我们夫妇二人白天到队上做工分,当时的劳作全依靠简单的劳动工具,锄头、钉耙、镰刀……需要大量的劳力,干这些体力活晚上特别累,回到家,得煮饭,特别是给孩子们做衣做鞋,人家做两双,我得做四双,晚上身边睡两个小的,地板上睡两个大的,从没好觉睡。孩子当时也苦,饿不说,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洗澡。大女儿虽只有十岁,却要负责每天给弟弟妹妹洗澡。木制脚盆搬不动怎么办呢?就用勺子一勺一勺地舀。下雨也讨厌,瓦片盖的屋顶到处漏水,等于水灾。在这个物质十分匮乏的年代,丈夫用宽阔、坚

改革开放三十年心得体会:改革开放30年的记忆和感受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至今年正好是30年,在这30年轰轰烈烈的时代变迁中,我们国家走出了十年动乱的阴影,从一片百废待兴逐步发展成一个初具现代化的小康社会,作为70年代中后期生人,我有幸伴随着改革开放30年和我们的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一起走过,一起经历,完成了思想的启蒙、身心的成长、学业的进步和事业的发展,毫无疑问,我是这个时代的受益者,虽然有些改革曾经让我和我的同龄人不得不面临艰难的抉择,但我仍认为这30年是目前为止中国最好的的一个时代。我这样说,无意去歌功颂德,我想每一个人都会有亲身体验和深切的感受。 由于父母在异地工作,我孩提时代一直在外公身边,外公在文革期间被打成“地主兼工商资本家”,全家被下放到抚州老家的农村接受劳动改造,几个姨舅也相继在农村插队,由于家庭成分不好,外公一家在当地很是被人瞧不起,全家人小心谨慎的夹着尾巴做人,外公给我的印象就是整天闷闷不乐。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开始全面纠正文革错误,外公摘掉了“地主兼工商资本家”的帽子,恢复了工作,补发了工资,全家人也从农村迁回城里,外公正式退休,二舅顶职(接替外公的工作)进了商业局上班,三舅光荣参军,小姨进了纺织厂当工人,真可谓喜事连连,外公一家人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被生活压抑多年的外公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我也跟着外公进城,在街道幼儿园开始接受学前教育,父母也经常过来看我,那时候听得最多的是从他们嘴里蹦出的一些诸如“落实政策”、“平反”、“回城”、“补发工资”、“顶职”、“招工”等之类的话题,年幼无知的我对于当时这些所谓的“国家大事”没有太多的概念,对此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也没有太多的印象,现在回想起来,唯一和当时改革开放沾点边的话题是我的大舅在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的第二年考上了大学,并在毕业后分配在省城中学教书,这件事很长时间是当时全家最津津乐道的话题,大舅也被我们后辈视为努力进取的榜样。 八十年代初,我回到父母所工作的县城开始上学,通过学习逐渐接触和了解到改革开放的一些信息和知识,但认识和理解十分有限,主要的信息渠道和话题仍然来源于家庭,对改革开放的感受也更多的来自于家庭的变化,这是反映那个时代国家政策最好的缩影,每一个普通家庭的变化都跳动着国家政策的脉搏。父亲1958年在北京当兵,复员后在县法院当法庭警察,文革时期公检法系统遭到破坏,他调到粮食部门工作,后来成为“保皇派”,挨过红卫兵的批斗,至今脑后还留有一道很深的鞭痕,父亲在那个反复折腾的政治运动年代中几度落魄,从此心灰意冷,文革结束后他在县粮食局机关上班,除了对我们三个子女严格管教外,工作上再无建树。这些我都是后来听母亲所说,其实父亲很少跟我们谈及他的过去,这些历史对我们而言讳莫如深。我的母亲70年代在国营化工厂上班,是一名化验员,八十年代初调到县委招待所当会计,母亲是一个很好强的人,不管在哪个单位上班每年都能评上先进工作者,但她始终对工作单位不是很满意,她的梦想是进入事业机关上班,但由于没有社会关系,而且又不是干部身份,虽然她一直很努力的工作,但这个梦想很难实现。还是改革开放给了她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终于出现了“考干”的制度,1988年,县里第一次举行面向社会“考干”(通过考试从职工中选拔国家干部),考试科目为数学、语文、政治和英语,母亲抓住这一难得机遇,报名参加了考试,虽然已经丢弃课本多年,而且中学是学俄语,但凭借多年坚持勤奋好学打下的底子,加上考前的突击复习,母亲以总分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被录取为国家干部,并调到

关于深圳改革开放30年来百姓穿着变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深圳改革开放30年来百姓穿着变化的调查报告 深圳市滨河小学五(4)班余芷璇指导老师:曹桂兰 问题提出: 曾经在奶奶的衣柜里找到很多旧衣服,奶奶她说是以前在深圳时从小摊上低价买的。我发现这些衣服的面料和颜色都与现在看见的衣服不太一样。深圳以前的服装与现在的服装价格相差多少?以前的人穿什么样的衣服?颜色和款式是否与现在的服装大同小异?对此,我展开了调查。 调查准备: ⒈准备好便于用来访问老一辈深圳建设者的采访本。 ⒉组织小组分头调查。 调查方法: 1.访问老一辈深圳建设者。 2.到旧货市场调查并记录。 3.向奶奶要一些旧衣服,与现在的服装对照并做记录。 4.从网络、书籍中获取找相关资料。 调查情况: 图片对比: 过去:现在:

1.深圳以前的服装与现在的服装价格相差多少? 奶奶告诉我,以前在深圳买的一件白上衣只要5—10元就够了。但是现在大商场里一件白上衣可以卖到100—200元。整整20倍! 2.以前的人穿什么样的衣服? 结论: 在1978年前的近30年里,涌动于大江南北宽街窄巷的中国人,

被西方时尚界形容成“蚂蚁”。这个词包含了如下意义:渺小、灰头土脸、营营碌碌,差不多——此蚂蚁看上去跟彼蚂蚁没什么区别。这群蚂蚁人只穿4种颜色的衣服:灰、黑、蓝和军绿,再配以宽松得近乎邋遢的式样,每个人都散发出霉气。他们最常穿的衣料叫“的确良”,他们认为最有品味的服装款式是中山装或毛服。白衬衫既昂贵又“高档”,得花七八元才能买到。1978年,最重要的是——从流行时尚角度来说,喇叭裤杀入中国,女性时兴烫发…… 3.颜色和款式是否与现在的服装大同小异? 这是当然的。过去几乎只有4种颜色的衣服:灰、黑、蓝和军绿,再配以宽松得近乎邋遢的式样,使每个人都散发出霉气。但是对比现在,颜色鲜艳的服装让我们熟视无睹。款式也有很大的变化。过去,列宁装、中山装使人们最常穿的衣服了。现在,西服、公主裙成了主流。 结论: 深圳人现在的穿着跟以前大有不同。

从深圳的崛起看改革开放

从深圳的崛起看改革开放 如果没有背景介绍谁会想到图片中的乡村就是世界之窗深圳 深圳前身是宝安县管辖的一个小镇,典型的农业经济决定了宝安是一个典型的农村社会。全县人口中,大部分人是农业人口,农业人口比重最高的是1953年,曾达到94.5%,1979年也维持在91.72%的高位。经济发展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深圳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 当时,深圳没有大学,没有自己的报纸、广播和电视,仅有的文化设施是一个新华书店和一家五十年代盖的剧院。 改革开放前的深圳只是一个边陲小镇。房屋结构形式基本上只有两种,即纵向式屋和齐头大屋。建材多以三合土(黄泥,沙,石灰)砌墙,房顶盖瓦,光线极暗。 渔民一般以船为家,船少人多者,则在沿海较高处搭茅棚栖身。建以竹木为框架,茅草做墙和房顶,只能勉强遮风避雨,极易受台风摧毁 改革开放前的深圳农村人可谓穷得叮当响,他们为了挣得一口饱饭吃,穿越层层铁丝网,泅渡到资本主义地界上去打工,据一位姓潘的先生回忆说,当时只有18000人的沙井镇,逃港就达10000人,蛇口海岸线上每天可见数百具尸首。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集体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新决策,率领人民踏上了新时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历史正常。 1980年8月,中国政府正式批准建立深圳经济特区,随后又在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建立特区。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深圳经济特区一直发挥着“试验田”的作用,创下了物价改革、企业产权转让、住房制度改革等众多个“中国第一” 1981年正在兴建中的广东深圳蛇口工业区 可停泊5000吨货船的广东深圳经济特区蛇口工业区顺岸式码头 特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打工妹和打工仔提供许多就业机会,从贫困山乡走出来的年轻人为了摆脱贫困,追求独立,更新观念,来到深圳特区寻求发展。图为深圳经济特区的打工妹和打工仔 深圳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济腾飞 全面推进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

深圳“改革开放30年”知识竞赛50题

深圳“改革开放30年”知识竞赛50题 1.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关于()的评论员文章。 A.“两个凡是”B.“实事求是”C.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2.(),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A.1978年10月B.1978年12月C.1977年11月 3.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邓小平在外交上作出了()和中美建交的决断。 A.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B.对越南自卫反击C.访问美国 4.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试办特区。 A.汕头和厦门B.汕头和福州C.泉州和厦门 5.党的领导人()提出了“三步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 A.毛主席B.邓小平C.周恩来 6.1980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中,阐明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A.政治体制改革B.干部人事制度改革C.社会主义建设 7.邓小平借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来定位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 A.“同富”B.“大同”C.“小康” 8.1980年8月,党中央提出了逐步实现各级干部“四化”的要求,是()。 A.革命化、专业化、知识化、技术化 B.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C.现代化、年轻化、知识化、技术化 9.1981年,我国首次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颗卫星进行空间物理探测,获得成功。 A.三B.四C.五 10.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框架是()。 A.市场经济为主 B.计划经济为主 C.“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11.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一致通过了(),正式提出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为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创造了条件。 A.《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B.《关于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C.《关于商品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2.1986年12月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这是推动()改革的

深圳改革开放40周年感悟作文精选2020

深圳改革开放40周年感悟作文精选 2020 深圳改革开放40周年感悟作文1 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到处都是荒山野岭;到处都是坑坑洼洼的泥路;到处都是可见的破烂不堪的瓦房。生活是那样的贫苦,现代文明却是那样的渺茫…… 这就是昨天的深圳。 在某年某月某日,它开放了。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经过40年的风雨沧桑,终于有了今天的深圳。是改革开放之风使深圳焕然一新;更重要的还是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深圳! 现在,贫穷落后的村庄变成了花园城市,坑坑洼洼的泥路消失了,换来的是各式各样的立交桥、大马路,破烂不堪的瓦房也变成了高楼大厦,如地王大厦,高楼淋漓好像雨后春笋一般。人们的生活素质大大提高,脱离贫苦的生活,过着小康生活,居住的环境逐渐被绿化。深圳不仅在环境方面是如此,深圳在世界的地位也逐渐改变。在以前深圳可以说是一位无名小卒,可是今天深圳在经济、建设、发展等方面一惊人的速度发展成为国际知名度很高的都市,在这一刻我们可以真正体会到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 我们在深圳的看到的不仅仅只是深圳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我们体会到深圳人的心,是的,是爱心。在512大地

震中我们就看到了深圳人奉献出自己的一点爱心。捐款、捐物的’都有,不计其数。这种行为温暖了所有四川人民的心,这种行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将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发扬下去。 腾飞吧,深圳! 腾飞吧,鹏城! 腾飞吧,中国! 深圳改革开放40周年感悟作文2 随着大运会的来临,我们的深圳有了很大、很多的变化,虽然我能看见的只是冰山一角,但还是有很多的变化的。 第一个,那就是道路,我们的三年级下学期开始时就已经开始动工了,一开始我没怎么在意,后来因为钻孔机出动了,弄得尘土飞扬的,我就开始抗议了,慢慢的我走那些路越走越烦。所以,每次回到家时,我都会大声囔囔这个,囔囔那个,不过主要内容还是说:“什么嘛,我还指望他修好点呢!结果越修越坏,还高的尘土飞扬的,我要投诉!”就像这类话。可是,暑假开始了,整条路焕然一新,新铺的道路很漂亮,是红黄相间的。每当我说这路挺漂亮的时候,妈妈就会在后面说:“哎哟,当时是谁说这路越修越坏的呀?”引起一阵令人尴尬的沉默……第二个:墙。我们深圳有很多的墙,但大多数的墙却被换传单和路过人的涂鸦给覆盖了,弄得特别不好看,现在不仅漆上了新的油漆就连涂鸦也换成了各种表情的UU,还有大运会的标志也许刚开始漆的时候有点难闻的味道但是过几天就散了。有时候,我真的不知道那些UU到底是怎么画出来的,因为那些UU简直就像电脑中

深圳改革开放30年人们生活的变化

深圳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生活变化 在未改革开放前深圳人的生活如渔村人民生活,靠打鱼为生,生活穷苦。而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重大抉择改变了这一窘境。这是历史性的变革,划时代的 飞跃。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说:“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都得必须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他们的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知识”。因此,他 率先提出了中国必须走改革开放之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中主要讨论中国怎样实行改革 开放,而历史性的变革从此揭开序幕。接下来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团结奋斗,进行改 革开放,为实现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不断拼搏,不断进取。而深圳则是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而后深圳充满改革和创新的激情,迎合着中国的国情并且迅速的发展 着经济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人均GDP位居中国第一,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 我们对比一下三十年前的深圳,听父母他们上一代人叙述之前的深圳农村人可谓 穷得叮当响,他们为了挣得一口饱饭吃,穿越层层铁丝网,泅渡到香港上去打工。在 层层的阻挠下他们竟然不惜以生命的代价也要逃离30年前的深圳这个地方,可想而知,当初深圳人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 实施改革开放后,听说,那个时候的深圳遍地都是黄金,只要一弯腰,就能找着 一金矿,当然这只是隐喻,但也足以可见当初的深圳有着巨大的潜力与机遇。而那时 我的父母也来到了深圳这个地方打工,他们可以说是见证了深圳崛起的辉煌,还记得 爸爸曾经给我讲过他来深圳打工的经历,初来深圳,深南大道这条重要的路都还没有 修好,如今那片繁华的华侨城在当初很是荒凉,他们住在铁皮房里,工资竟然一个月 才两三百多块。我想那个时候的深圳应该是初具规模吧。听爸爸说过,那个时候的深 圳三天就建高楼大厦中的一层,被称之为“深圳速度”这是让人难以想象的,可见当 初深圳的决心与毅力啊,这不可思议的事实如今都让我将信将疑。而后深圳随着时代 的变迁,经济贸易的增长已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并且早已带动周边的城市的经济发展。 如今,深圳人民的衣食住行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的品质。于是,靓丽时髦的穿衣已普遍存在,人们也越来越注重营养的搭配与居住的环境,生 活质量普遍提高。想想当初的那些为了仅仅是温饱而不得已偷渡去打工的深圳人,这 改革赋予的时代的变迁是有着多么大的变化呀。现在。只要我们谈论到深圳本地人, 那就是富有的代名词,他们有着土地还有每年的分红,我想,这是令改革开放前的深 圳人难以想象的吧。另外对于交通,以前人们大多都走路或骑自行车,而如今不仅公 交车的路线几乎遍布了深圳各个偏远繁华的地区,还有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的轿车,人 们的出行可谓很是方便。地铁这种高速的列车也渐渐被开通了,可以说我们的距离是 越来越小了。

2020深圳改革开放40周年巨变有感作文5篇

2020深圳改革开放40周年巨变有感 作文5篇 40年前的深圳还是一个小渔村,40年后的深圳是我国一线城市,40年的改革开放,深圳发生了哪些巨变?以下是收集整理的几篇关于2020深圳改革开放40周年巨变有感作文5篇,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深圳40周年巨变作文【1】 40年前,深圳是那么荒凉,高不过五层的楼房、几条柏油马路、人口稀少的大、小村落、零零碎碎的稻田、水塘等构成了深圳市容的特征,而当时的东京已经是高楼林立繁华发达的国际大都市。 40年前,当时的蛇口只有捕鱼、养蚝、种田三种作业,人民生活不稳定,勉勉强强维持两餐,是一个只有一片荒山野岭、海边沙滩的边陲小镇”。蛇口中学,把湾厦村的一个仓库作为教室,创办起了最初的两个班级,每个班级仅有二40名学生,后来陆续把两座小学附设的初中班搬迁到现在的地址,如今蛇口中学已经是一座现代化的教育摇篮。

可才仅仅过了40年,深圳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楼大厦随处可见,通行也更加方便,街道繁华……这些变化都是人们辛辛苦苦劳动的结果。如果没有他们,深圳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40年来,从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着装饮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 中国改革开放走过的40年光辉历程,使我们这个过去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成就,想变化,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我们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育、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国际地位和声望不断增长,这使得我们更有信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有信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有信心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 40年前,我们的生活方式是“四世同堂十平米,五代家人居陋室”,今天,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民们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楼,城市居民更是从以前的平房转变成现在的小高层,复式住宅,人们的居住都向着“更高大,更宽敞,更环保”发展,处处折射出人们住房条件的极大改善,空调、彩电、冰箱、洗衣机

深圳 “改革开放30年”知识竞赛题

深圳“改革开放30年”知识竞赛题 1.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关于()的评论员文章。 A.“两个凡是”B.“实事求是” C.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2.( ),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A.1978年10月 B.1978年12月 C.1977年11月 3.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邓小平在外交上作出了( )和中美建交的决断。 A.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B.对越南自卫反击 C.访问美国 4.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 )试办特区。 A.汕头和厦门 B.汕头和福州 C.泉州和厦门 5.党的领导人( )提出了“三步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

A.*B.邓小平C.周恩来 6.1980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中,阐明了( )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A.政治体制改革 B.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C.社会主义建设 7.邓小平借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来定位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 A.“同富”B.“大同”C.“小康” 8.1980年8月,党中央提出了逐步实现各级干部“四化”的要求,是()。 A.革命化、专业化、知识化、技术化 B.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C.现代化、年轻化、知识化、技术化 9.1981年,我国首次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 )颗卫星进行空间物理探测,获得成功。 A.三B.四C.五 10.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框架是()。 A.市场经济为主 B.计划经济为主 C.“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11.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一致通过了( ),正式提出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为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创造了条件。

改革开放30年广东经济产业分析

改革开放30年广东经济产业分析 出自百度文库《领导决策信息》 推荐理由:该文章较为全面地阐述了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的产业发展状况。从省内四个区域分别说明自1979年到2010年的产业结构变化,举例说明在此期间的各大城市着重发展方向,并比较了珠三角地区,东南西北翼的经济发展快慢,给出了产业转型的成功案例,也从侧面反应了广东省各大城市的地域差异。总的来讲,广东省城市产业发展不平衡,但是基本每个地区都能找到适合的路,在一定程度上也指明未来城市产业升级该如何走。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相关统计历史资料,综合分析了改革开放30年广东四大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区域经济主要特点 改革开放30年,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各具特色。珠江三角洲地区一马当先,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东西两翼与山区亦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下同)经济区①是广东经济发展的“龙头”,呈现出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国际化互动共进的良好格局,是国内乃至世界最具生机与活力、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进入21世纪,珠三角的龙头地位得到提升,与港、澳经济关系更加紧密,发展动力更加充足,市场机制得到创新,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 一、珠三角重点突破,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先锋与主力 2007年,珠三角完成生产总值25606.87亿元②,占全省GDP比重的79.7%,比1978年提高27.2个百分点;珠三角以占全国3.6%的人口和占地不足0.6%的土地,创造出了经济总量(GDP)占全国比重高达10.3%的经济奇迹。而2007年东翼、西翼和山区五市完成生产总值分别为2107.48亿元、2325.02亿元和2075.36亿元;分别占全省比重的6.6%、7.2%和6.5%。 1、经济总量迅速增大,发展后劲不断增强。1978年,珠三角生产总值为97.53亿元,1990年达到992.94亿元,新世纪后步入快车道,2000年完成生产总值8421.32亿元,2005年为18244.46亿元,2007年又达25606.87亿元。2007年,珠三角人均GDP为54932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65.7%。同年固定资产投资额达6909.74亿元,比1978年增长666倍,年均增长25.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261.00亿元,年均增长22.8%;更新改造投资865.52亿元,年均增长27.5%;房地产开发投资2007年达2237.52亿元,占全省比重的88.8%。一批大型项目投资建设完成或进展顺利,惠州中海壳牌石油化工项目建成投产,深圳岭澳核电二期工程正在大规模建设之中,投产后将为广东提供可靠的能源供应;广州已经开通了4条地铁线路,累计建成开通线路达59.3公里,其他各条线路正在建设;广州大学城建设进展顺利,2005年秋季已进驻第二批学生;一批电力、邮电、高速公路、港口等大型投资项目,正在加紧施工。 2、工业先行服务跟进,结构优化换代更新。改革开放后,珠三角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2007年,珠三角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12019.76亿元,占全省份额的85.2%;其主营业务收入、资产合计、利润总额和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分别为46898.67亿元、34648.51亿元、2609.55亿元和1123.03万人,占全省份额的87.0%、87.0%、84.6%和85.9%。2007年,全省工业总产值最大50家工业企业的前10家有9家落在珠三角地区。1978年至2007年,珠三角的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28.3:47.2:24.5,调整为2007年的2.4:51.0:46.6。一大批高新技术生产企业快速成长,如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等高技术含量工业企业的迅速扩大,使珠三角工业产业结构向

深圳改革开放30周年的变化

深圳改革开放30周年的变化 新华网深圳11月25日电题:改革开放成就“深圳速度” 新华社记者王传真吴俊 深圳经济特区是邓小平亲自倡导设立的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1980年的深圳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仅有3万多人口、两三条小街道;28年后的今天,深圳已成为拥有超千万人口、人均,,,突破1万美元的现代化大都市。其发展速度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印证了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战略先机。 经济高速增长,“深圳速度”令世人瞩目 28年来,深圳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保持了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综合经济实力迅速跻身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1980年,2007年,深圳,,,年平均增长26(9,,地方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长 36(9,,出口总额年平均增长34(3,。2007年,深圳实现,,,6801亿元,位列全国内地大中城市第四位。人均,,,在内地大城市中率先突破1万美元大关,外贸出口总额1685亿美元,连续15年居全国首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58亿元,列全国城市第三位。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深圳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起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形成了领先全国的“深圳效益”。28年来,深圳逐步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体系,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文化产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以自主创新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现已成为深圳的第一支柱产业。今年6月,经国家发改委批准,深圳成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试点。2007年,深圳全市实

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599亿元,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58,。 2007年深圳专利申请量35808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9198件,占53(6,,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一位,,,,国际专利申请2170件,占全国总量的39(8,,连续4年居第一位。深圳全市自主品牌已达5万多个,被评为全国“品牌之都”。 良性的产业结构产生了良好的发展质量和效益。2007年,深圳全市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达3(48亿元,比上年提高0(5亿元。万元,,,能耗、万元,,,水耗不断下降,全市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6(9,和4(7,。深圳已经开始走上一条低投入、低能耗、高产出、高效益的经济增长路子。 用好用活政策,创造多个“第一” 28年来,深圳经济特区勇敢地充当了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敲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的第一槌,拉开了土地利用市场化的序幕;发行了新中国第一张股票,开启了中国发展股份制企业和资本市场的进程;率先进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对外商实行国民待遇;率先按市场原则形成了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梁桂全认为,深圳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善于用好用活政策,在体制机制上寻求新突破。 特区建立之初,中央赋予一些特殊的经济优惠政策和相对灵活的经济管理体制,但如何用好、用足、用活这些政策,而不是“用歪”政策,对特区的发展至关重要。深圳在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进行制度创新,勇于突破体制机制性障碍,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 深圳市还率先引进外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率先建立和完善政府、单位、个人共担责任,权利和义务相统一,覆盖户籍和非户籍员工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为全国建立符合国情的社

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历程

自1980年经济特区正式成立以来,深圳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史上的罕见奇迹,成为我国办得最好、影响最大的一个特区。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30周年之际,认真回顾和总结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历史和经验,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纪念意义。 深圳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一、初创奠基和改革开放局部推进阶段(1978~1985年) 1978年12月,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979年7月,中央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这标志着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正式建立。 这一时期主要工作是:一是开始城市基础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二是以市场为取向,以基本建设管理体制和价格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在全国率先在工资制度、基建体制、劳动用工制度、价格体制、企业体制、劳动保险制度、干部人事制度以及政府机构等方面进行改革。三是在对外开放方面,创办蛇口工业区,开放沙头角,打开对外开放的窗口;先后开放文锦渡、蛇口码头、梅沙、沙头角、赤湾、大亚湾等口岸;开放金融业,引进一批境外银行。四是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理念,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这一时期的改革主要特点是局部改革、单项突破,以开放促改革。这些改革冲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为特区对外开放和建设的发展扫除了一定障碍,并对全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示范效应。1984年邓小平说,“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二、经济转型发展和改革开放全面推进阶段(1986~1992年) 1986年开始,深圳特区进入一个探索在计划经济体制之外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全面进行市场取向经济改革的新阶段。 在对外开放方面,一是利用外资和技术兴建了赤湾港、蛇口港、东角头码头、蛇口油库、市话工程、华侨城、广深高速等一批基础设施。二是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境外资本和技术积极发展“三来一补”企业和“三资”企业。三是积极开展同内地实行跨地区、跨行业、多层次、多形式的横向联合,建立了一大批内联企业。四是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创建科技工业园,开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五是创建沙头角、福田两个保税工业区,促进外向经济发展。六是组建一批外贸骨干企业,积极发展转口贸易和远洋贸易。七是开放妈湾码头、皇岗口岸和盐田港口岸、深圳机场通航。通过这一系列开放措施,迅速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的外向型经济。1987年,深圳出口贸易大于进口贸易,扭转逆差局面。1988年,深圳出口总额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二。1992年开始,深圳进出口贸易总额一直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位。 全面推进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举措是:一是率先进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1986年),创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实现企业承包制、股份制,推行产权转让和破产等。二是改革金融体制,建立多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