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 健康行为干预

行为评估

行为评估 行为评估是学校心理学家了解儿童,帮助发现儿童问题所在,为进一步实施干预方案提供依据,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的基本技术之一。行为评估主要是对可观察行为的综合评价,其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对行为或症状本身的测量和治疗。近年来,自我报告也被引入行为评估中。 行为评估主要针对适应行为和问题行为。适应行为评估的重点是儿童对社会要求和环境的适应程度,关心的是个体是否具备了独立生活和承担责任的基本技能;问题行为评估的重点则是儿童有无内化或外化行为问题,行为是否正常。 行为评估常用的方法有直接观察和模拟观察法、访谈法和行为测量法。由于儿童的某些行为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而某些行为只出现在特定的环境中,为对儿童的行为作出全面评价,学校心理学家经常会针对儿童的特定问题,将儿童、父母和教师作为收集信息的不同信息源。 行为评估中所使用的测量工具有些尚不成熟,同智力测验、人格测验一样,每个测验只是测量了编制者自己所定义的行为样本,有时与人格测验并无严格的区别。测验的标准化程度以及信、效度也都有待提高,但对一些儿童常见行为问题,还是可以鉴别的。目前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的儿童行为筛查量表是艾森伯斯儿童行为核查表。儿童行为评价系统是较全面评价儿童行为的一个较新的测量工具,除问题行为外,它还评价了儿童的一些积极行为,但这一量表在国内尚无中文修订版。下面仅对儿童行为核查表和儿童行为评价系统做简要介绍。 一、儿童行为核查表 儿童行为核查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艾森伯斯(M.Achenbath)及其同事50年代起在儿童精神科的临床实践中编制的,1970年首先在美国使用,1983年、1986年、1987年先后出版了父母、教师和儿童(青少年)自陈量表的使用手册。该量表是目前公认的儿童精神病理学的主要测量工具,适用于4~16岁儿童。1991年的最新版本将适用范围拓展到4~18岁,常模被试取自48个州,共2368人。儿童行为核查表中文修订本1988年发表,常模被试为中国22个城市的24000名4~16岁儿童。 儿童行为核查表主要用于筛查儿童青少年的社交能力和问题行为,由父母、教师评定,青少年自我报告和课堂观察测量构成一个评价系统。艾森伯斯认为,父母报告是儿童评价的多元信息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量表的发展体现了这一思想。 儿童行为核查表的能力量表评价活动能力、社交能力和学校能力。症状量表主要检查问题行为,由主成分因素分析法抽取的因子如下。 攻击行为:残忍、打架、恃强凌弱、言语攻击、发脾气、争吵。 过失行为:撒谎、欺骗、缺乏罪疚感、偷窃、失控行为等。

健康相关行为干预

健康相关行为干预 (一)行为及其与健康的关系 1.行为的概念 人的行为是指具有认知、思维能力、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人,对内外环境因素作出的能动反应。可用公式B=f(P?.E)表示,B为行为,P为人,E为环境,即人的行为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所以,人的行为由如下5个基本要素组成:行为主体一人、行为客体一行为的直向目标、行为环境一主体与客体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行为手段一主体作用于客体所应用的工具或使用的方法、行为结果一主体预期的行为与实际完成行为至今的符合程度。 长期的行为称作"生活方式"行为。如果~个人的这些长期行为都是有益健康的行为,则被称为"健康生活方式"(healthy lifestyle)。 2.行为与健康的关系 人的行为既是健康状态的反映。同时又对人的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许多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以及卫生保健服务常常都需要通过人自身的行为作为中介来作用于人体。行为可以加强、减弱或避免对环境有害因素的接触,人的行为也影响着对卫生保健服务的接受、利用或排斥。不良的行为方式不仅与慢性病有关,也是传染病和伤害的重要危险因素。国内外的研究均显示,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占据了突出地位。世界卫生组织2002年估计,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的死亡可归因于吸烟、酗酒、不健康饮食等十种行为危险因素。 3.健康相关行为(health-related behavior) 指任何与疾病预防、增进健康、维护健康及恢复健康相关的行动。基于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同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它的可改变性,采取措施改善服务对象人群的健康相关行为,无疑是当前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共同的任务。 (二)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及健康行为改变的理论 1.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 人的行为受到多种因素及在多个层次上影响。 包括个体内部因素、物质环境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公共政策因素。这些因素和水平间既存在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即健康行为的生态模式。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概括地讲可分为如下三个方面: (1)倾向因素(predisposing factors):指为行为改变提供理由或动机的先行因素。 (2)促成因素(enabling factors):指允许行为动机或愿望得以实现的先行因素,即实现或达到某行为所必需的技术和资源,包括干预项目、服务、行为和环境改变的必需资源、行为改变所需的新技能等。

健康相关行为

第十章健康相关行为干预 习题 A1型题(1-30) 1.以下属于冒险行为的是() A.酒后不驾车 B.吸毒 C.适量运动 D.饭前便后洗手 E.开车系安全带 2.以下属病人角色行为的是() A.摄食行为 B.饭前便后洗手 C.请假在家休息 D.买保险 E.抽烟 3. 以下哪点体现了人类行为的社会性() A.儿子仿效父亲抽烟 B.看见老虎赶快奔逃 C.性行为 D.寻找食物充饥 E.喜甜食 4.以下属预防性健康行为的是() A.骑自行车 B.开车或坐车时系安全带 C.企业对“三废”的处理 D.适量饮酒 E.买保险 5.哪些人可以考虑用尼古丁辅助疗法来戒烟?() A. 以往戒烟后有严重的症状

B. 每天吸2包烟 C. 起床后半小时内就要吸烟 D. 所有愿意使用的吸烟者 E. 以上都不合适 6.对于已经有戒烟意愿的吸烟者,作为临床医生,应该立即采取的措施是 A. 帮助其了解吸烟的危害 B. 宣传戒烟的好处 C. 帮助确定戒烟日期 D. 提供戒烟药物 E. 安排随访 7.全世界约11亿吸烟者中,其中70%以上的烟民分布在() A.发展中国家 B.发达国家 C.欧洲 D.美洲 E.中国 8.世界上烟草生产和消费最大的国家是() A.中国 B.美国 C.印度 D.日本 E.越南 9.吸烟的长期健康危害是() A.胃酸分泌增加 B.心跳加快 C.肾脏排尿减少 D.味觉减弱 E.气喘 10.发达国家体力活动的构成主要以()为主;

A.工作 B.交通行程 C.家务 D.休闲时间 E.工作及家务 11.发展中国家人们体力活动的构成主要以()为主 A.工作 B.交通行程 C.家务 D.休闲时间 E.工作及家务 12.体力活动的推荐标准是() A. 每个成年人在一周的每一天或绝大部分天内都应该有累计10分钟的 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 B.每个成年人在一周的每一天或绝大部分天内都应该有累计20分钟的 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 C.每个成年人在一周的每一天或绝大部分天内都应该有累计30分钟的 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 D. 每个成年人在一周的每一天或绝大部分天内都应该有累计60分钟的 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 E. 每个成年人在一周的每一天或绝大部分天内都应该有累计90分钟的 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 13.推荐人们以控制体重为目的的体力活动标准是() A.一周的每一天都要有60分钟的体力活动 B.一周的每一天都要有70分钟的体力活动 C.一周的每一天都要有90分钟的体力活动 D. 一周的每一天都要有150分钟的体力活动 E. 一周的每一天都要有120分钟的体力活动 14.健康促进的概念为 ( )

健康教育学复习题(含答案).

1、影响人类健康因素和主要的因素,慢性病发病率上升增加的原因(不良健康行为。 1急性危险因素对健康的威胁所造成的突发事件 2慢性、持续性的行为与生活方式对健康构成的威胁 3自然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4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主要的因素是行为与生活方式 2、健康、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概念。健康促进的具体目标和健康促进的主要策略。健康 教育的主要特点和核心问题。 健康:身体的、精神的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健康教育:是通过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公民的健康素质,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提高、维护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 健康促进的具体目标: 1全面提高我国公民健康素养 2促进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环境的健康 3预防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中相关的危险因素 4促使个人和社区人群降低因不健康生活方式、行为和环境所致的危险

5降低性别、种族、年龄和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公平性,特别关注脆弱人群的健康 健康促进的主要策略: 1社会动员: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基础,以社区参与为原则,以自我完善为手段。 2倡导与游说 3协调 健康教育的主要特点:1多科性和跨学科性;2以行动改变为主要目标3以传播、教育、干预为手段4注重计划的设计和效果的评价 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促使个体或群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尤其是组织的行为改变。 3、在健康促进中,政府的角色 促进健康和社会发展是政府的核心义务和职责,并由社会其他所有部门共同承担。如果没有一个由政府和社会各部门组成极具凝聚力的领导机构是难以完成促进健康的使命的。重新认识健康促进面临的挑战、建立新的战略伙伴关系、调整战略方向。 4、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卫生宣教的关系 卫生宣传是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而不是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是健康教育的发展与延伸,其概念要比健康教育更为广义。 5、组织管理的一般程序和手段,管理工作的核心 组织管理一般程序为:计划、组织、用人、指导和控制五步骤。 目标管理是管理工作的核心。 手段是行政干预

目标人群健康教育行为干预技巧.

目标人群健康教育行为干预技巧 按照卫生部下发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操作手册》规定,目标人群是指要进行“行为干预”的特定人群,如:控烟项目中的吸烟者;娱乐场所应使用安全套的高危人群;对结核病、糖尿病、肥胖病人、高血压等进行行为干预的病人、高危人群。 对所有的目标人群进行行为干预都需要运用有效的人际交流技巧,这是干预的基础。由于与目标人群的交流不同于一般的交谈和劝告,而且几乎总要涉及敏感问题,所以交流的成败与交流技巧的掌握及运用程度关系极大。交流技巧的运用可以保证双方都能正确理解各自表达的信息、看法和情感,有利于做出恰当的和有积极意义的反应;有利于干预信息的传递及目标人群对干预信息的接受和技巧的掌握。此外,还需要针对不同的人群采用不同的交流技巧。现针对“娱乐场所应使用安全套的高危人群”,介绍如下几种行为干预交流技巧: 一、接触高危场所女性的方法: 1、关键人物引见法 (1)是指通过熟人介绍或直接找到娱乐场所的老板、经理或领班(即直接管理高危场所女性者)接触高危场所女性的方法。此方法适用于直接表明身份不能接触到高危场所女性的情况,或者已经与娱乐场所的关键人物建立了关系。进入场所后,找到关键人物,表明身份,取得其信任,说明来意,强调提供的干预是保密的、自愿的,对其经营活动及高危场所女性不会有不良影响,可能会有一定的好处。然后向其详细说明需要高危场所女性的人数,预计占用时间的长短等。最后由老板、经理或领班介绍高危场所女性与干预人员接触。

(2)此种方法成败的关键在于取得老板信任,一旦取得其信任,工作开展就会很顺利,可以一次接触到多个高危场所女性或进行小组访谈及讨论。 2、表明身份法 (1)是指直接向高危场所女性表明干预人员的身份来接触高危场所女性的方法。此方法适用于有一定的性病艾滋病干预工作基础的地区,干预对象对项目已有所了解。理论上此方法适用于接触所有高危场所女性。 (2)具体做法是:先接近高危场所女性,然后表明身份,从一般性话题(问题)入手,逐渐取得信任,再说明来意,特别要说明提供的干预(服务)是保密的、自愿的,对其安全和身体健康不会有影响,可能会有一定的好处。然后再进入正题。此种方法有利于与高危场所女性构建长期良好的关系,有利于了解真实与深层次的信息,有利于传递完整的干预信息。 3、对高危场所女性进行干预的必要性 (1)高危场所女性有多性伴;较低的安全套使用率、不正确的安全套使用方法;不正确的求医行为;以及部分人中的静脉注射吸毒等危险行为。同时在我国嫖娼卖淫是非法的,性交易往往处于隐蔽状态,高危场所女性不能很好地获得和利用国家所提供的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的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险。因此,高危场所女性是我国性病艾滋病传播的高危与核心人群,很有必要对高危场所女性进行健康教育行为干预。 (2)现在主要的高危场所有:宾馆、旅店、酒廊、迪吧、舞厅、卡拉OK厅、桑拿、洗浴中心、保健按摩中心、美容美发店等。

健康干预方法

健康干预方法(总2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健康干预服务体系“采集健康状况信息”、“健康状况评估预测”、“建立电子健康档案”、“设计健康指导方案”、“跟踪干预”等五大步骤,对客户的健康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系统管理。 采集健康状况信息 将针对客户的个人家族史、遗传史、既往史以及健康信息,制定符合个人情况的个性化体检方案。并采集客户的体检报告、实验室检查报告以及个人的家族史、健康史、生活方式、膳食结构等相关健康状况信息。 健康状况评估预测 健康评估与疾病诊测系统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准确有效地评估出客户目前的健康状况及在未来5-10年内相关患慢性病的危险程度、发展趋势及与其相关的危险因素,并确定个人处于“健康”、“亚健康”、“高风险”以及“患病”的状态。对于处于“亚健康”、“高风险”以及“患病”的个人,将分析个人的危险因素,并确定所有相关的危险因素。 建立电子健康档案 建立客户全面的健康电子档案,并终生保存。档案包含客户个人基本资料、个人健康状况、既往病史、家庭遗传史、各项检验检查报告、就医的记录等,客户可随时随地查询(严格保护客户的隐私)。 设计健康指导方案 根据客户的健康及疾病状况,提供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建议,并为客户定期制定个性化健康处方,以邮件或短信的形式定期发送,帮助客户建立合理而健康的生活方式。 跟踪与干预服务 对于参加“跟踪与干预服务”的个人,将提供健康状况跟踪与干预服务,通过短信、电话、互联网以及邮件来跟踪个人执行健康管理计划的状况,并定期进行营养评估和上门咨询与指导,及时提供最新的改善结果。对于没有执行的个人,将与个人长期联系,进行直接沟通与指导。 通过以上全面系统的健康干预服务,帮助客户改善其不健康生活方式,推荐最权威的专家就诊,降低危险因素,从而有效地预防疾病并改善自己的健康。 健康干预工作流程? 1、数据采集: 1)健康管理师对顾客的生活状态、行为习惯等进行详细调查,并形成档案表格; 2)顾客向健康管理师提供常规医院体检报告,两者相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健康数据; 2、建立健康档案: 1)健康管理师根据所获取的数据建立详实的顾客健康档案,以供评估和干预、跟踪服务。 3、健康评估: 1)健康管理师利用电脑软件或其它手段对顾客健康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对顾客目前的健康状况、影响健康的因素以及未来几年内可能会得某种疾病作出判断,并进行预警。 4、健康方案:健康管理师根据对顾客的健康所进行的评估报告提供系列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

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理论模式——知信行模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行为学的研究表明,知识与行为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但不完全是因果关系。一个人的行为与知识有关,也与其价值观和信念有关,更与长期的生活环境有关。故:知信行理论认为:信息→知→信→行→增进健康知:知识和学习,是基础;信:信念和态度,是动力;行:产生促进健康行为、消除危害健康行为等行为改变的过程,是目标。知识是基础,但知识转变成行为尚需要外界条件,而健康教育就是这种促进把知识转变成行为的重要外界条件。举例:健康方面的信念如“我确信吸烟是有害的”、“只要下决心戒烟肯定是可以实现的”,这种信念会影响他们采纳戒烟的行为。如坚持错误的信念就不会改变其错误的行为。态度通常以好与坏、积极与消极加以评价。如关于戒烟,为了达到戒烟的目标,对吸烟者而言,吸烟行为是社会行为,是通过学习得来的,要改变它、否定它,也得学习教育者或社会给予的知识。健康教育者必须通过多种方法将有关烟草的有害性、有害成分、戒烟的益处以及如何戒烟的知识传授给吸烟者。具备了知识,只有采取积极的态度,对知识进行有根据的独立思考,对自己的职责有强烈的责任感,就可以逐步形成信念,知识上升为信念,就可以支配人的行动。当吸烟者采取积极的戒烟态度,相信吸烟有害健康,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戒烟时,戒烟就可成功。但是,要使人们从接受转化到改变行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信息传播→觉察信息→引起兴趣→感到需要→认真思考→相信信息→产生动机→尝试行为态度坚决→动力定型→行为确立。其中关键的主要有两个步骤:信念的确立和态度的改变。知、信、行三者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但必须有必然性。在信念确立以后,如果没有坚决转变态度的前提,实现行为转变的目标照样会招致失败。所以,在实践中要使40%的人发生行为转变,就要有60%的人持积极的态度参与改变行为实践,这样就要有80%的人相信这种实践对其健康是有益的,要到达这个目标就要使90%以上的人具有改变这种行为所必须具备的知识。 页脚内容

儿童行为评估

儿童行为评估系统 行为评估是学校心理学家了解儿童,帮助发现儿童问题所在,为进一步实施干预方案提供依据,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的基本技术之一。行为评估主要是对可观察行为的综合评价,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对行为或症状本身的测量和治疗。近年来,自我报告也被引入行为评估中。 行为评估主要针对适应行为和问题行为。适应行为评估的重点是儿童对社会要求和环境的适应程度,关心的是个体是否具备了独立生活和承担责任的基本技能;问题行为评估的重点则是儿童有无内化或外化行为问题,行为是否正常。 行为评估常用的方法有直接观察和模拟观察法、访谈法和行为测量法。由于儿童的某些行为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而某些行为只出现在特定的环境中,为对儿童的行为作出全面评价,学校心理学家经常会针对儿童的特定问题,将儿童、父母和教师作为收集信息的不同信息源。 行为评估中所使用的测量工具有些尚不成熟,同智力测验、人格测验一样,每个测验只是测量了编制者自己所定义的行为样本,有时与人格测验并无严格的区别。测验的标准化程度以及信、效度也都有待提高,但对一些儿童常见行为问题,还是可以鉴别的。目前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的儿童行为筛查量表是艾森伯斯儿童行为核查表。儿童行为评价系统是较全面评价儿童行为的一个较新的测量工具,除问题行为外,它还评价了儿童的一些积极行为,量表在国内尚无中文修订版。下面仅对儿童行为核查表和儿童行为评价系统做简要介绍。 一、儿童行为核查表 儿童行为核查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艾森伯斯(M.Achenbath) 及其同事 50 年代起在儿童精神科的临床实践中编制的, 1970 年

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理论模式 知信行模式

行为学的研究表明,知识与行为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但不完全是因果关系。一个人的行为与知识有关,也与其价值观和信念有关,更与长期的生活环境有关。故:知信行理论认为:信息→知→信→行→增进健康知:知识和学习,是基础;信:信念和态度,是动力;行:产生促 进健康行为、消除危害健康行为等行为改变的过程,是目标。知识是基础,但知识转变成行为尚需要外界条件,而健康教育就是这种促进把知识转变成行为的重要外界条件。举例:健康方面的信念如“我确信吸烟是有害的”、“只要下决心戒烟肯定是可以实现的”,这种信念会影响 他们采纳戒烟的行为。如坚持错误的信念就不会改变其错误的行为。态度通常以好与坏、积极与消极加以评价。如关于戒烟,为了达到戒烟的目标,对吸烟者而言,吸烟行为是社会行为,是通过学习得来的,要改变它、否定它,也得学习教育者或社会给予的知识。健康教育者必须通过多种方法将有关烟草的有害性、有害成分、戒烟的益处以及如何戒烟的知识传授给吸烟者。具备了知识,只有采取积极的态度,对知识进行有根据的独立思考,对自己的职责有强烈的责任感,就可以逐步形成信念,知识上升为信念,就可以支配人的行动。当吸烟者采取积极的戒烟态度,相信吸烟有害健康,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戒烟时,戒烟就可成功。但是,要使人们从接受转化到改变行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信息传播→觉察信息→引起兴趣→感到需要→认真思考→相信信息→产生动机→尝试行为态度坚决→动力定型→行为确立。其中关键的主要 有两个步骤:信念的确立和态度的改变。知、信、行三者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但必须有必然性。在信念确立以后,如果没有坚决转变态度的前提,实现行为转变的目标照样会招致失败。所以,在实践中要使40%的人发生行为转变,就要有60%的人持积极的态度参与改变行为实践,这样就要有80%的人相信这种实践对其健康是有益的,要到达这个目标就要使90%以上的人具有改变这种行为所必须具备的知识。

健康生活行为习惯干预方案

**小学 2016年健康生活行为干预方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居生活环境的改善,对物质文化需求进一步提高,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的死亡可能归因于吸烟、酗酒、不健康饮食、熬夜等十种行为危险因素,不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已成为人类最大的“杀手”。作为培养小学生的学校,努力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生活行为习惯,为成长打下坚实身体健康条件尤为重要。为此,为了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生活行为习惯和创造更好的健康生活行为教育环境,特制本干预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健康生活行为干预的实施,提高我校学生、教职工对外以及学生家长健康行为形成率。达到目标人群行为改变,进一步达到改善健康状况的目标。 二、预期目标 通过干预项目实施,使目标人群健康生活行为形成率提高3%以上,行为状况有所改善。 三、干预目标人群 在校教职工、全体学生、学生家长 四、干预措施 1.开展健康生活行为专题讲座,聘请健康教育专家给全

校师生做健康教育,同时要求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培训讲座让教师懂得从自身健康生活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可以教育学生改正不健康的生活行为;学生可以学习到健康知识,自我改进健康行为;让学生家长也懂得健康行为知识,可以更好督促学生的成长进步。 2.采用倡议书的方式宣传健康生活行为,一方面利用班会让老师带领学生们学习,另一方面让学生带倡议书交至学生家长,并取回签收回执。 3.开展“文明寝室”评比活动,有政教处牵头开展,值周老师和领导具体实施每周评比,对于卫生环境较差以及健康行为较差的寝室,责令和督促及时改进。 4.开展“健康生活行为”检查活动,有政教处组织,各班主任参加,定期多学生的个人卫生情况、勤剪指甲情况、正确用眼以及做眼保健操等情况进行检查,对于行为较差或态度不端正学生,需进行批评并要求及时改正,促使养成更好的健康生活习惯。 5.制定管理制度,对于抽烟或酗酒的学生进行严厉的处罚措施,一方面达到教育本人作用,另一方面给全体人员做警示作用。

与健康相关的行为知识

与健康相关的行为知识 一、健康相关行为总述 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改变人们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培养、建立和巩固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一)健康相关行为概念及其分类 健康相关行为是行为学科的一个分支,指个体或团体的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健康相关行为涉及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内容众多,也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便于对其进行研究。按照行为对行为者自身和他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健康相关行为可分为促进健康行为和危害健康行为两大类。 (二)促进健康行为 1.概念及特点促进健康行为:指个体或群体表现出的、客观上有益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组行为。促进健康行为具有5个方面特征: (1)有利性:行为有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 (2)规律性:行为有规律地发生而不是偶然行为; (3)和谐性:个体行为表现与其所处的环境和谐,即个体根据整体环境随时调整自身行为; (4)一致性:个体外在的行为表现与其内在的心理情绪一致,没有冲突; (5)适宜性:行为强度适宜,有理性控制,无明显冲动表现。 2.促进健康行为分类 促进健康行为可以分为以下五大类: (1)基本健康行为:指日常生活中一系列有益于健康的基本行为,如合理营养、平衡膳食、适当的身体活动、积极的休息与适量睡眠等。 (2)戒除不良嗜好:戒烟、戒毒、戒除酗酒、戒除滥用药物、戒除网络成瘾等属于戒除不良嗜好行为。 (3)预警行为:指对可能发生的危害健康的事件预先采取预防措施从而预防事故发生,以及能在事故发生后正确处置的行为,如驾车使用安全带,溺水、车祸、火灾等意外事故发生后的自救和他救行为。 (4)避免环境危害行为:采取措施减轻环境污染、积极应对那些引起人们心理应激的紧张生活事件等属于积极避免环境危害行为。 (5)合理利用卫生服务:指有效、合理地利用现有卫生保健服务,以实现三级预防,维护自身健康的行为,包括定期体检、预防接种、患病后及时就诊、遵从医嘱、配合治疗、积极康复等。其中: 1)求医行为:指人们感到不适,或察觉到自己患有疾病时,主动寻求科学可靠的医疗帮助的行为。 2)遵医行为:指个体在确诊患有疾病后,积极遵从医嘱检查、用药,配合治疗的一系列行为。 (三)危害健康行为 1.概念及特点危害健康行为:指偏离个人、他人乃至社会的健康期望,客观上不利于健康的一组行为。其主要特点为: (1)危害性:行为对个体、他人、乃至社会的健康有直接或间接的危害; (2)稳定性:行为非偶然发生,有一定强度的行为保持相当的时间; (3)习得性:危害健康的行为都是在个体后天的生活经历中学会的。

动态评估理论

动态评估理论在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发表时间:2013-9-23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年第19期供稿作者:徐蔚 [导读] 以色列心理学家费厄斯坦(Feuerstein)发展了维果茨基的理论,创立了一种强调社会环境作用,以互动为中介的学习理论。 徐蔚 摘要:本文以维果茨基和费厄斯坦的动态评估理论为依据,建立了动态评估介入的中学英语写作评估模型,研究在中学英语写作教学活动中实施动态评估的可行性和效果。研究表明该模式深受学生欢迎,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潜力,提高了学生的英语习作水平。 关键词:动态评估;英语写作;中学英语教学 一、引言 2001年我国正式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英语教学评价成为中学英语课程改革热点之一。长期以来,我国中学英语教学活动评价多以静态的终结性测试为主。这种评价方式以客观、量化为特征,设计精密、结构性强,但同时该方法也逐渐暴露出诸多弊端,如它以评价者为中心,着重描述学生目前已达到的水平, 偏重学习结果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潜在的学习能力。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们需要一个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形式多样化、评价目标多层次的评估体系来促进中学英语教学改革,促进中学英语教学和教育水平的提高。随着社会文化理论、认知心理学、语言学、二语习得理论的发展和实践,一种新的评价体系——动态评估理念(Dynamic Assessment)——出现并引起人们的关注。本研究把动态评估理念引进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以点带面尝试构建动态评估理论与二语教育实践之间的联系。 二、动态评估理论 动态评估(DA),又称学习潜能评价(Learning Potential Assessment),是指通过评价者和学生的互动,探索和发现学生潜在发展能力的一系列评价方式的统称(Lidz 2003: 337) 。该术语在20 世纪初由苏联的维果茨基(Vygotsky,Luria)提出,后经以色列心理学家费厄斯坦(Feuerstein)在70 年代大力推广,如今已成为西方心理和教育测量领域的研究热点。 维果茨基(Lev Vygotsky,1896-1934)是前苏联建国时期的卓越的心理学家,他被誉为“心理学中的莫扎特”。他在探讨思维和语言、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概念”(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即“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与在有经验的成年人指引下或与能力高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时所体现出的潜在水平之间的差距, 这个差距被称为该个体的最近发展区(Vygotsky 1978: 86) 。” 以色列心理学家费厄斯坦(Feuerstein)发展了维果茨基的理论,创立了一种强调社会环境作用,以互动为中介的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教育者、学习者和学习任务三者之间不断相互作用。教育者作为中介者有意图地选择、安排和重复那些对学习者认知发展重要的刺激,唤起他的好奇心,保证学习者能以某种方式体验到这些刺激之间的关系(Feuerstein et al .1988: 56)。 学习潜能评估程序(Learning Potential Assessment Device)是一个多维度、多水平、多侧面结合的测验工具。在LPAD实施过程中, 测验实施者观察学习者完成任务的频率、顺序、任务本身的复杂程度和测验的情境,并随时对学习者的行为做出反应。它关注的是学习者认知结构的转化, 而非行为表现的水平。LPAD强调测验者与学习者的互动,指出学习者如何通过帮助取得成功。这种模式还可清楚地诊断学习者的行为表现及其思考过程,这正是传统测验无法做到的。 三、动态评估理论在中学英语写作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研究 写作能力是二语学习者要培养的五种能力之一(听、说、读、写、译)。有研究表明,这五种语言技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其它能力的提升。而在这五种语言技能中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技能最薄弱。传统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和评估模式内容单一,

健康相关行为

第四章健康相关行为 学习要求: 1.了解行为的概念、分类及与健康的关系、健康相关行为干预、团体健康相关行为 2.掌握促进健康行为和危害健康行为、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知--信--行模式和健康信念模式3.熟悉群体行为干预机制 一、行为概述 (一)行为的概念 行为是有机体在外界环境刺激下所引起的反映,包括内在的生理和心理变化。 美国心理学家伍德渥斯提出了S-O-R行为表示式: S -----------------> O ---------------> R 刺激有机体行为反应 (二)、行为分类 人类具有生物和社会双重属性,据此可将人类行为划分为本能行为和社会行为两大类。(三)行为的发展与适应 在人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其行为发展可以被化分为四个阶段: 1.被动发展阶段(0-3岁) 2.主动发展阶段(3—12岁) 3.自主发展阶段(12岁—成年) 4.巩固发展阶段(成年以后) (四)行为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1.遗传因素 2.环境因素 3.学习因素 二、健康相关行为

健康相关行为指的是个体或团体的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可分为促进健康行为和危害健康行为两大类。 (一)促进健康行为 促进健康行为指个体或群体表现出的、客观上有益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组行为。促进健康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1.有利性 2.规律性 3.和谐性 4.一致性 5.适宜性 促进健康行为可分为以下几类: 1.日常健康行为 2.戒除不良嗜好 3.避开有害环境行为 4.戒除不良嗜好 5.预警行为 6.求医行为 7.遵医行为 8.病人角色行为 (二)危害健康行为 危害健康行为是个人或群体在偏离个人、他人、社会的期望方向上的一组行为。其主要特点为: 危害性 稳定性 习得性 危害健康行为可分为以下四类:

基于RE-AIM理论的身体活动干预评估

基于RE-AIM理论评估干预身体活动的措施摘要:虽然体力活动的干预措施已被证明可以有效地改变行为,但是很少的研究已经研究了这些干预措施在现实环境中采用的潜力。这篇文献综述的目的是使用RE-AIM框架来评估57个基于理论的身体活动干预的外部效度。包括的体力活动干预措施更有可能报告内部问题,而不是内部问题的有效性以及个人而不是RE-AIM框架的组织部分,从而使许多干预措施的实施难以实现。此外,大多数研究包括积极性,健康的参与者,从而降低对现实环境的干预措施的普遍性,为更多样化的人群提供服务。为了确定给定的干预措施在翻译研究中是否可行和有效,应该对影响外部效度的因素报告更多的信息。 关键词:运动,外部效度,翻译研究

尽管身体活动有很多健康益处,并且更多地关注身体活动干预措施,但美国的活动水平依然很低,只有约15%的成年人达到推荐的活动量(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2000年)。估计有70%的美国人根据没有闲暇时间活动或活动水平不足(总统2002年体育运动委员会)被认为是久坐的,1987年发生的久坐生活的直接和间接费用估计超过1500亿美元 Pratt,Macera,&Wang,2000)。缺乏身体活动以及营养不良和相关体重增加也影响死亡率,而现在它们被认为是美国可预防的第二大死因(Mokdad,Marks,Stroup,&Gerberding,2004)。 促进身体活动的程序不同于简单的知识为基础的程序和运动处方,以理论为基础的行为矫正计划。一个元分析审查的生产和Buckworth的结果(1996)表明,锻炼可以通过干预策略的改进。一些有效干预的特点包括那些基于行为矫正技术,针对群体,而不是个人,利用中介的方法,并强调低强度,休闲活动。审查以来,更多的重点放在对设计的指导干预与健康教育、风险评估理论的运用,及运动处方(巴拉诺夫斯基,Cullen,尼可拉斯,汤普森,和美国,2003;比德尔&尼格,2000)。 根据比德尔和尼格回顾(2000),最支持的理论在体育活动领域包括跨理论模型(TTM;普罗哈斯卡克莱门特,1984),社会认知理论(SCT;班杜拉,1986),和计划行为理论(TPB;Ajzen,1991)。最近,自我决定理论(SDT;Ryan和Deci,2000)在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得到普及(LOX,Martin Ginis,和petruzzello,2010)。所有这些理论都被成功地用于体育活动的干预(比德尔和尼格,2000;2009 chatzisarantis和哈格,)。 跨理论模型包括以下结构:改变阶段(SOC),决策平衡,变化的过程,和自我效能感(普罗哈斯卡克莱门特,1984)。该模型的主要假设是,行为的改变不是立刻发生的,而是一种个人的进展或复发性通过五芯片包括意图,思考,准备,行动的动态的、渐进的过程,和维护。 SCT的假设是三个主要概念包括个人因素(如对行为自我效能、结果预期内部的思想和情感)、行为因素(知识和技能,健康行为相关)、环境因素(感知的和实际的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是相互关联的(班杜拉,1986)。相互关系的结构之间的关系表明,个人和环境因素的变化会影响行为的变化,反过来,行为的变化会影响个人和环境因素的变化。 城规会的假设,在行为参与是由一个人的意图(即动机),以及他们的知觉行为控制活动(Ajzen,1991)。人的意图(int),反过来,是由人的态度所决定(ATT;行为的总体评价)、主观规范(Sn;感知压力参与或不参与的行为,与知觉行为控制(PBC;人的估计他们执行一个给定的任务能力和控制他们觉得他们有参与;量Ajzen)。 最后,SDT提出的动机是基于内在因素是自我驱动、自主选择更可能转化为行为上的改变,而不是外在的动机行为基于奖励或强制(Ryan和Deci,2000)。这些理论提供了一个框架,了解行为的结构。此外,许多结构可以有针对性的调解员,这是可以操纵的变量,产生行为的变化,并解释机制的行为发生了变化(马库斯和福塞斯,2009)。为了设计更有效的干预措施,马库斯和福塞斯建议使用几个理论,建立干预周围的几个调解员,并测量变化的

锻炼行为的理论

怎样有效养成锻炼的习惯 一.健康信念模型 人的行为(behavior)是心理活动的结果,心理活动可以被认为是内隐的行为,而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正常人的一切行为都受到心理意识的控制,不受心理意识控制的行为只有婴幼儿的本能行为(如吮吸)、精神病行为(如自伤和伤人)和神经症行为(强迫性洗手)。 而决定人们采取某种行为的最直接心理活动就是人的知觉(perception)、态度(attitude)和信念(belief)。知觉也可以理解为“意识”,如一个人是否能够意识到过咸饮食习惯可引起高血压?是否能够意识到高血压对人的健康会产生严重的危害?是否意识到自己具有改变过咸饮食习惯的能力?态度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一件事物或一个人的看法及心理倾向,如改变过咸饮食习惯是否值得去做?预防高血压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吗?信念是态度的强化,是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如高血压会对人的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改变过咸饮食习惯对于预防高血压十分重要。 健康信念模型(HBM)正是一个通过干预人们的知觉、态度和信念等心理活动,从而改变人们的行为的健康教育模型,由当时服务于美国公共卫生机构的社会心理学家Hochbaum等创立于19世纪50年代,其后经过不断的充实和发展,已成为人们开展健康行为干预项目和活动的重要工作模式。 HBM的理论假设是: 一个人的行为会发生改变,如果他: --感到一种疾病或残疾是可以预防或避免发生的; --意识到只要采取建议的措施(行为)就可以避免其发生; --自信自己能够成功地改变这种行为; 二.计划行为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人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的。TPB认为人的行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计划的结果。

理性行为理论

理性行为理论(TRA)与计划行为理论(TPB) 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又译作“理性行动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菲什拜因(Fishbein)和阿耶兹(Ajzen)于1975年提出的,主要用于分析态度如何有意识地影响个体行为,关注基于认知信息的态度形成过程,其基本假设是认为人是理性的,在做出某一行为前会综合各种信息来考虑自身行为的意义和后果。TRA的理论模型,如下图: 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行为意向合理地推断,而个体的行为意向又是由对行为的态度和主观准则决定的。人的行为意向是人们打算从事某一特定行为的量度,而态度是人们对从事某一目标行为所持有的正面或负面的情感,它是由对行为结果的主要信念以及对这种结果重要程度的估计所决定的。主观规范(主观准则)指的是人们认为对其有重要影响的人希望自己使用新系统的感知程度,是由个体对他人认为应该如何做的信任程度以及自己对与他人意见保持一致的动机水平所决定的。这些因素结合起来,便产生了行为意向(倾向),最终导致了行为改变。 理性行为理论是一个通用模型,它提出任何因素只能通过态度和主观准则来间接地影响使用行为,这使得人们对行为的合理产生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该理论有一个重要的隐含假设:人有完全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但是,在组织环境下,个体的行为要受到管理干预以及外部环境的制约。因此,需要引入一些外在变量,如情境变量和自我控制变量等,以适应研究的需要。 X 计划行为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是由多属性态度理论(Theory of Multiattribute attitude)与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Ajzen& Fishbein,1980; Fishbein & Ajzen,1975)所结合发展出来的,由于理性行为理论假设行为的发生,皆能够由个人的意志所控制;可是实际的情况下,

功能性行为评估_行为评估方法的新发展

功能性行为评估)))行为评估方法的新发展 张 琴* 昝 飞 (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上海,200062) 摘要 功能性行为评估是在应用行为分析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评估方 法。本文对功能性行为评估的理论假设和基本操作流程进行了介绍,并在此基础上从对待挑战性行为的态度、评估的侧重点以及干预措施等角度比较了功能性行为评估与传统评估方法的异同。 关键词 挑战性行为 功能性行为评估分类号 B849 功能性行为评估(Functional Behavior Assess -ment,简称FB A)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评估方法,它强调要了解挑战性行为的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对个体的挑战性行为进行干预,这种干预的方法又称为积极行为支持(Positive Behavior Sup -port,简称PB S)。在过去二十几年中,这种新的评估方法在特殊教育领域以及学校情境中被广泛使用,而且不断被运用到各种残疾类型的特殊儿童行为问题干预中。本文对这一评估方法所持的理论观点进行详细的阐述,并与以往的评估方法进行比较。 1 功能性行为评估的定义 功能性行为评估就是收集与挑战性行为有关的一系列前奏事件、行为、行为结果方面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挑战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制定 干预措施以及指导个体适当的积极行为[1]。这里所指的挑战性行为是指伤害到其他个体的行为或者阻碍了个体自身学习和社会交往的行为[2],FBA 的核心就是要弄清这些挑战性行为的功能,但行为本身的严重性并不是FB A 所关注的焦点。从FBA 的定义可以看出,FB A 既包括行为功能的评估,也包括行为的干预,实际上FB A 是连接评估与干预的有效工具[3]。FBA 认为在对挑战性行为采取干预措施之前一定要对行为的功能进行分析,因为相同的挑战性行为对于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功能,如果忽视行为背后的功能容易导致干预的失败,正确的行为功能的判断是有效干预措施的保障。 2 功能性行为评估的理论假设 FB A 的理论假设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4][5]:2.1 挑战性行为与当前情境因素直接相关FB A 认为,不管是挑战性行为还是适当行为都会受到当前情境因素的影响,因为行为不可能脱离现实情境而发生。换句话说,行为是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习得的。而且,行为的维持也与个体所处的社会情境有紧密的联系。因此,通过直接观察行为发生的情境,可以弄清挑战性行为或适当行为发生之前究竟发生了什么,即前奏事件是什么,因为这些前奏事件会直接引发或可预示行为是否会发生[6]。FB A 的这一观点很明显受到了行为主义学派、社会学习理论观点的影响。 2.2 所有持续发生的行为都具有某种功能FB A 认为,某种行为一旦帮助个体达到他所期望的功能,并且在日常生活情境中不断得到强化,就会持续地发生。因此,所有持续发生的行为都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挑战性行为也是如此。换句话说,挑战性行为表达了个体的某种需要,并受到个体所处环境中某些刺激物的强化[7]。 事实上,就行为具有某种功能这一观点,行为主义学派的鼻祖斯金纳就提出过,他认为行为具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两大功能。但FB A 的研究者们进一步发展了斯金纳的观点,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Carr 把行为功能细分为五种:(1)获得社会性注意或交流;(2)获得物品或喜爱的活动;(3)逃离、延迟、减少或避免厌恶性的任务和活动;(4)逃 *张琴,女,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E-mail:jeani ne1314@https://www.360docs.net/doc/2b5431164.html, 。 5中国特殊教育62006年第11期(总第77期) Chines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Monthly) No.11,2006(Serial No.77)

人间布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指南

河南省人间布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指南 (试行)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人畜共患传染病,人主要通过接触病畜或病畜及其污染的肉乳皮毛等而感染,也可通过吸入含有布鲁氏菌的气溶胶而感染,人与人之间的传播非常罕见。 我省布病流行严重,传染源主要为病羊和病牛,畜牧养殖场、牲畜屠宰场、乳肉皮毛加工厂和回族村镇等地区是布病防控工作的重点场所,畜牧养殖、牲畜交易和屠宰、乳肉皮毛加工等从业人员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人员是布病防控工作的重点人群。在重点地区对重点人群开展深入持久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是人间布病防控工作的有效手段。 为规范开展布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工作,培养公众的健康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卫生部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卫办疾控发〔2012〕54号)、《卫生部农业部关于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治合作机制》(卫疾控发〔2005〕383号),结合河南实际,制定本指南。 一、目标 覆盖全社会,突出重点场所和重点人群,采用各种有效形式,广泛普及布病防治知识,全面提高广大群众的布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加强重点人群行为干预的宣传教育,提高健康行为形成率,构建群防群控的防治局面,降低布病发病率。 二、具体目标 (一)社会公众 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知识传播手段,使广大群众了解布病是一种典型的人

畜共患病;了解布病传播方式和防护知识,培养良好的保护意识,形成正确的生活工作习惯;了解布病的一般症状、临床特点、危害和预防知识,做到发病后能够早就医、早诊断和早期规范治疗。 (二)重点场所和重点人群 明确布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责任,建立健康教育制度,落实健康教育工作,促使重点人群了解布病传播知识、掌握防护方法、培养形成防病意识和生活作业方式,降低发病率。 (三)布病病人 医疗机构担负着对布病病人的健康教育责任。通过扎实有效的健康教育,使病人掌握布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临床表现、慢性化危害和规范药物治疗要求等,主动配合治疗和管理,提高治愈率,降低慢性化率。 三、工作职责 (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编制布病防治健康教育材料,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大众传媒、社区等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督促指导畜牧养殖场、牲畜屠宰场、乳肉皮毛加工厂和回族村镇等单位或地区,建立完善有效的健康教育制度、职业防护制度,落实畜牧养殖、牲畜交易和屠宰、乳肉皮毛加工等从业人员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人员布病防控措施。 (二)医疗机构 对布病病人和疑似布病病人开具健康教育处方,开展治疗、康复咨询。 (三)乡镇卫生院防保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培训、组织和指导行政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辖区内布病防治健康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