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计算系统生物学与寒热证候研究

中医药计算系统生物学与寒热证候研究
中医药计算系统生物学与寒热证候研究

中医药计算系统生物学与寒热证候研究

世界科学技术一中医药现代化★科技论坛

摘要:中医学是传统的系统生物医学,只有在系统层面上研究传统中医药,才能更为合理地使之

得到继承,阐释与发扬.本文阐述了项目组开展的"中医药计算系统生物学"研究内容,发现基于生物

网络及其调控,可以较为有效地理解中医证候宏观与微观特征,方剂多靶点整合调节作用等重要问题,

表明中医药计算系统生物学可望成为符合中医特色,又与当今科学前沿协调发展的中医药现代研究方

法.

关键词:中医药寒热证候计算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生物网络

,中医药特色与当今有关科技趋向

中医学以整体观,辨证论治,方剂干预为鲜明特

色,以复杂的生命系统为对象,本质上具有系统科学的

思想.因此,只有在系统层面上,中医药的特色才能更

为合理地得到继承与发扬.如果不能有效地揭示中医

药内在的复杂性与系统性,现代意义上的中医药诊疗

与评价很可能就失去依据和进一步发展的凭藉.

理解生命在系统,整体层次上的规律,并建立有效

的"系统"方法,也是当今科技探索最为活跃的热点和

前沿之一.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乃至"组革命",多学

收稿日期:2006—12.12

修回日期:2007-01-09

科交叉的"系统生物学"应运而生,并被看作"21世纪

医学和生物学的核心驱动力".值得注意的是,"组

学"本身并非"系统生物学",如果没有系统模型为指

向,单纯的"组学"被认为是"大规模的还原分析"….

以"计算"为先导的系统生物学,即"计算系统生物学(ComputationalSystemsBiology)",突出了生物信息学

等学科"计算"的作用,强调了"计算与实验"的交

融,成为切入探索生命系统性,复杂性的重要途径,

并迅速成为系统生物学领域的新前沿."系统生物

学"以整体性研究为特征,以生物信息学为联系还原

与系统的重要方法,并促使医学,生命科学研究朝向可

预测,可预防,个体化的医学的目标发展.以上科

技进展,对于中医药重新审视自身特色,发展自身特

色,既是历史性的重大机遇,又是前所未有的严峻挑

★第291次香山科学会议报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2006BA108B05):中医药计算系统生物学方法及其示范研究,负责人:李梢;教育

部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200366):中药分子组合调节血管增生的理化与生物信息研究,负责人:李梢;科技部国家十

五攻关项目(2004BA721A47):医学发展的前景与趋势研究,负责人:苏式兵.

★★联系人:李梢,医学博士,清华大学生物信息学研究所副教授,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生物信息学研究部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中医

药生物信息学,中医药计算系统生物学;Tel:010~2797035,E—mail:shadi@https://www.360docs.net/doc/2b6620333.html,.

【wr0r2ScienceandTechnology~Moderniz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Mat eriaMedica】105

2007第九卷第一期★V o1.9No.1

战.

二,中医药计算系统生物学:还原与系统

结合,宏观与微观并举

中医药现代化在方法学上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

是:如何从还原到系统?融合宏观与微观?对此,我们

尝试提出"中医药计算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模式与方法,在中医药现代研究策略上由"实体到功能"转向"关系到功能"(即"相互作用一网络一功能"),致力

于探索"信息整合一计算建模一产生假设一观测验证"的中医药现代研究模式.

I.中医药计算系统生物学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中医药计算系统生物学旨在探索中医整体观,辨

证论治,方剂干预诊疗过程中所蕴藏的系统内涵.在

当前中医药研究以及国际医学,生命科学迅速进展的背景下,中医药计算系统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不仅必要,而且可能.

中医药以复杂的生命系统为对象,生命系统呈现

很高的维度,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针对中医证候及

其相关方证,病证等复杂命题,仅有实验的手段是不够的,即使进行"组学"实验,往往也仅观察到相关变量

很小的子集,其它绝大部分变量仍然处于隐藏的状态. 与此同时,中医药的文献众多,证候,方剂等研究日益深入,数据大量积累,然而数据分布零散,孤立,缺乏数据沟通,利用,融合和规律发现的有效方法.将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孤立起来研究,难以返归整体,这也严重限制了对中医药内特色内涵的深入发掘.而中医药计算系统生物学能够有效地发掘中医证候古代,现代研究的各种文献信息和研究数据,并充分利用国际生命科学,医学领域的海量数据,使中医药研究建立在国际生命科学,医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并针对中医药的关键问题发展计算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因此对于促进中医药现代研究的方法学革新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计算系统生物学方法的建立,也适应了建

立我国特色的系统生物医学的重大需求.一定意义上,系统生物学用于医学实践和疾病防治在中国有很好的基础.中医药可认为是传统的系统生物医学,其

诊疗特色与实践符合了复杂疾病的治疗策略.因此,

通过中医药计算系统生物学等前沿科技方法,发掘中医药的系统思维与丰富实践经验,可望有效地沟通中医学与现代医学,有力地推动重大,疑难疾病的个体化与系统诊疗研究.

2."信息整合一计算建模一产生假设一实验验

证"的中医药研究模式

"中医药计算系统生物学"在研究策略上强调"信

息整合一计算建模一产生假设一观测验证"的研究模式.这可以理解为在中医药特定条件下,综合还原分

析的大量成果,形成系统认识,并用于指导进一步还原分析的一个过程.相应地,在方法上则强调计算与实

验的互动与结合.首先,在大规模数据整合基础上建

立计算系统模型,突出计算模型对于中医药研究的指导作用,并为中医临床与实验研究提供假设.其次,在"实验"方面,则强调基于计算系统模型的预测与假

设,从而发展指标筛选与设计,分析与预测,综合与系

统评价的有效手段,形成朝向"系统"内涵的,计算与

实验的交融.

上述研究模式的特色在于:(I)可望突破既往中

医约研究中"直觉假设一实验一数据分析"研究模式的』I6限.特别是当研究对象是与中医药特色关系密切的一些复杂的,系统的问题时,仅仅依据直觉假设,难

以深入问题的实质,因此也难以有效地组织实验,获得规律性的认识.(2)在迅猛发展的海量数据基础上,

针对中医药的系统内涵,通过"计算"产生假设,通过

"实验"验证假设,则一方面能够弥补单纯实验观测方

法的不足,降低单纯实验研究的消耗;另一方面,又能

够促使系统科学,复杂性科学的理念与方法论深入到

中医药的具体实践中去.

3."相互作用一网络一功能"的中医药"关系"研

网络是复杂生物系统的重要描写方式,构成系统

的基础在于组成部分间的相互作用,网络的复杂性本

质上就是"关系"的复杂性.生物网络中蕴含有复杂

生物系统的诸多特性,因此在一定意义上,"系统生物

学"也被认为是针对生物网络的"网络生物学".针

106

【dScienceandTechnology~Moderniz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wineandMateria 口]

世界科学技术一中医药现代化★科技论坛

对中医辨证论治,方剂配伍等关键问题,中医药计算系

统生物学采用"相互作用一网络一功能"等研究策略,

体现了方法论意义上的从"实体本体论"转向"关系本

体论".

为进一步阐述"中医药计算系统生物学"的上述

研究思路,方法及其初步成果,下文介绍我们在证候研

究,以及"寒热"证候,方证,病证内在系统特性方面的

有关研究案例,以求教于同仁.

三,寒热证候相关生物网络研究

1.证候的四诊信息组合与机体病理生理变化具有

二塞壁

证候是中医学整体观,辨证论治,复方干预这一特

色诊疗体系的核心内容.证候研究首先涉及到一个问

题是:对于同一种疾病,中医与西医的观察有何区别?

我们以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为例,采集了85项RA 常见的临床信息,归为病变部位,量化诊断,症状描述, 普遍状况,环境因素5类;并从中国期刊网和Medline 数据库中分别提取RA中,西医诊察的数据集,分析5 类临床信息的出现频数并进行卡方检验.结果发现, 中,西医学对RA的诊察方式具有统计显着性差异,中医学侧重于诊察疾病相关的症状描述与环境因素,并提示中,西医学的不同临床诊断方式与疾病临床表现的复杂性有关,从而为证候学观察的合理性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那么,中医学具有特色的证候学观察,其诊疗意义

与价值如何?我们通过若干疾病(SARS,慢性胃炎及癌前病变等)的合作研究与分析,发现证候相关的四诊信息组合与机体的病理生理变化及其发生,发展,预后以及治疗效应具有内在关联.如通过SARS的临床研究,发现了一组与患者预后以及中西医治疗效果相关的症状组合,在相关的程度上与血氧饱和度(SaO) 等客观指标较为一致,从而为研究中医在治疗复杂的新疾病中的发挥的作用提供了一个成功案例;在慢

性胃炎及癌前病变的临床分析中,发现不同的四诊信息组合对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具有不同的诊断价值¨;以上研究也提示通过四诊信息的特定组合及其动态演变,可望为疾病背景下的证候诊断,药物干预下的证候效应提供一定依据.此外,我们发现现代医学同一数据具有内部可分性,建立了辨识其内部可分性的基于混合效应模型的Meta分析新方法.并从"维"与"阶"的角度提出了证候规范化与标准化的研究途径.

再进一步的问题是,中医证候及其相关的四诊信息

组合,其内在规律是什么?这也是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困惑已久的难点,并且成为临床证候疗效评价,方剂朝向证候的整合调节作用等一系列相关问题的瓶颈.数10年的证候现代研究表明:证候是由许多因素组成的复杂系统,难以用单一的生理,生化指标来表达¨.因此,随着研究深度和复杂性的增加,亟需开辟一条适合于从复杂系统中发掘中医证候特征的途径.

1999年我们提出,中医证候与生物网络的调节机

制具有可能关联¨.此后围绕"寒热"证,病,方的内

在系统特性,我们探索并建立了中医药计算系统生物学的有关方法,从证候相关生物网络构建,证候网络关键模块与节点估算,网络动力学分析,方剂对证候网络的多靶点调控等角度,进行了一系列计算与实验研究. 初步结果表明,从"相互作用一网络一功能"以及网络调控的角度,有助于探索证候及相关病证,方证的内在系统机理,并有助于突破单纯实验观测的限制,深入探索中医证候宏观与微观特征,方剂整合调节作用等重要问题.

2.寒,热证候相关生物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寒,热"是中医辨证"八纲"中具有代表性的两

纲.近30年的寒,热证候相关研究涉及神经系统机能,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NEI),能量代谢,以及第二

信使,微量元素,微循环等方面,具有较为丰富的研究积累.然而,如何进一步发现寒热证候相关的"系统"?近期我们从NEI网络的角度,发现寒热证候与NEI网络的不同调节模式有关,即寒证,热证在NEI背景下具有可分性.我们构建了基于NEI网络相互作

用的中医寒,热证网络模型,通过网络拓扑结构分析, 发现寒证与激素状态有关,热证与细胞因子状态有关,

寒证,热证在神经递质的相关性上无显着差异.同时, 【WoddScienceandTechnology~Moderniz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wineandMat eriaMedlca107

2007第九卷第一期★V o1.9No.1

随着激素,细胞因子量的变化,寒,热证具有相互转化

的趋势.进而,我们分别选取21种"但寒不热"的疾

病(寒证相关疾病)和38种"但热不寒"的疾病(热证

相关疾病),从OMIM数据库调查其基因分布并进行

NEI相关通路的统计显着性检验,发现寒证相关疾病

与热证相关疾病在细胞因子通路(Pathway)上具有显

着性差异,从"异病同证"的角度验证了寒证,热证的

以上网络模式.我们进一步分析发现寒热证网络具有

复杂网络的性质,即网络的功能实现依赖于部分关键

节点,因此分别选取了寒证,热证网络的关键节点,从

"同病异治"的角度,通过动物实验进行寒,热方剂的

干预效应观察,结果发现寒热方剂的效应靶点与寒热

证候网络的关键节点密切相关,进一步验证了寒热证

的生物网络模型.以上结果综合表明,证候的形成并

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机体生物网络的异常模式可

较好地反映寒热证候的生物学基础,在治疗上提示复

杂病证对于单因素刺激具有很强的耐受性,而中药方

剂的协同式刺激有助于改善证候状态¨.该研究也

为我们探索寒热证候在多种具体疾病过程中的共性规

律及其辨识方法提供了基础.同时,通过证候网络关

键节点相互作用的量化,也可解决证候研究的预选微

观指标等难题.我们的进一步工作发现,证候研究中

的实测指标无统计意义,而计算模型所推导出的未测

指标,则具有统计学差异,可有效反映证候的特点.

3.寒热证候宏观,微观的动态变化与系统特性

我们的研究同时发现,寒热证候及相关方剂效应

的系统特性,与宏观,微观信息的动态变化有关.在宏

观上,我们研究了中医学四时五脏系统稳态性能及其节律性变动,结果发现依据五脏促进,制约的相互作用,机体在生理状态的一定条件下能够形成较大幅度的稳态机制,并且能够实现五脏功能随时间变化的性质,体现与寒,热证候相关的不同特性,提示五脏系统

的相互作用及其综合的稳态机制可视作一种带反馈的控制网络;在微观上,我们发现了寒热证候相关生

物网络中的部分关键因子,即机体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HPA)轴部分激素及细胞因子的动态节律变

化,并发现寒热方剂干预下以上因子的节律特征值(振幅相位,周期),与寒热证候患者疼痛时间节律的

特征值之间,存在方,证相关,而寒,热有别的特点.

为此我们提出假设,寒热证候相关的以上动态变

化特征,以及微观朝向宏观的"功能涌现",是来自于

机体生物网络,以及生物分子与环境之间在特定条件下复杂的,动态的相互作用.为深入了解生物系统内

部生物分子通过相互作用而"涌现"功能的机制,我们探索建立了三种蛋白质(KaiA,KaiB,KaiC)通过相互

作用形成生物节律的动力学模型.以上研究及方

法学探索,为我们今后深入进行寒热证候相关生物网络的系统性质分析,网络动力学分析等,提供了基础.

4.网络背景下多种辨证方法的信息整合

在中医传统理论中,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辨

证等不同辨证方法存在着密切的内部联系,在临床实践中常复合使用.NEI网络是多种证候机理,方剂效

应乃至针灸等研究的切入点之一,近年来开展了大量

的研究.例如,在脏腑辨证中具有代表性"肾虚证"研

究,自发现肾阳虚患者存在有尿17羟值低下之后,进

步发现了肾虚具有HPA轴功能紊乱等重要特

点.结合我们的上述研究,表明寒热证,肾虚证均

与机体复杂的NEI网络及其调节密切相关.然而既

往的NEI网络研究多为描述性,概念性,近期我们建

立了包含NEI多种相互作用,以及NEI影响信号转导

调控的信息融合平台一dbNEI.dbNEI在对

CSNDB,KEGG,UniGene,OMIM以及PubMed等细胞信

号传导,调控,文献数据库基础上,进行了NEI的大规

模信息采集,整合与数据库构建.dbNEI着重于基因

调控网络与基因表达,病证信息等的关联.其核心是

NEI网络系统信号分子的相互调节以及典型的调控环

节;并在基于信号调控数据的基础上,开发了自动绘制

网络调控图系统,可以根据特定的需要检索相应的调

控环节,绘制网络调控图¨',这也为NEI网络背景下

多种辨证方法的辨析及其组合,以及寒热等证候属性

与具体病变的结合,提供了平台.

5.复杂病证相关生物网络的构建与分析方法

如前所述,中医证候学观察以及辨证论治的诊疗

实践,有助于理解生命系统以及疾病的复杂性.多数

108

【WorldScienceandTechnology~Moderniz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Mat eriaMed~a]

世界科学技术一中医药现代化★科技论坛

人类复杂疾病均与复杂生物网络的紊乱有关,而构建

复杂病证相关的生物网络,以及复杂生物系统计算模

型的研究,目前依然是一个非常年轻的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探索空间.在方法学上,近期我们发展了一种

针对复杂病证,融合文献与基因表达谱芯片组学数据的生物网络构建方法一LMMA方法¨,并较成功地应用于NEI网络¨,以及与中医"络病"关系密切的血

管新生(Angiogenesis)生物网络¨的系统构建.以血

管新生网络为例,通过文献模型和LMMA模型中网络关键节点(VEGF,EGF,TNF,IL6)子模型的留一法交

叉验证(LOO—CV),发现LMMA方法能够取得优于单纯文献挖掘和单纯组学数据分析的效果,能够有效降低假阳性,去除冗余或无关信息,同时Pathway的信息却得到了尽可能的保留,聚集程度有明显提高.我们

通过血管新生网络的分析,进一步发现了参与血管新生发生,发展的多条信号通路.因此,LMMA方法可以

为研究特定病证条件下多信号通路的参与及其协同作用,复杂病证的机制研究,药物联合干预等提供有力的支撑.

总之,上述研究提示,从"相互作用一网络一功能"

的角度切入探讨中医证候的内在机制是可行的,有助于从宏观与微观多层次信息中发掘证候的系统内涵,理解证候疗效评价,微观辨证,证候生物模型,方剂整合调节机制等中医药关键问题(图1),同时也有助于从中医药角度,推动对复杂疾病及其复合干预新的理解.

四,基于证候网络的方剂整合调节机理研究

1.基于证候网络调控的中药组合研究

图1基于证候网络调控的中药组合研究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证候作为中药方剂干预

的对象,与机体复杂的生物系统,生物网络有关,因此, 我们对于方剂提出基于生物系统调控的中药组合研究

思路(图1).从生物网络及其调控的角度,计算与实

验相结合,有助于从"系统"层次阐释证候,方剂的内涵.与证候研究相应,中药方剂的研究也涉及从宏观

到微观,还原分析与系统整合的过程.中药方剂各种

成份之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各种成份朝向证候效应的整合调节作用,是方剂治疗复杂病证,发挥综合疗效的基础与特色.因此方剂作用机理研究,不仅涉及到

复杂的化学体系,尤其涉及到复杂的生物系统.在此

背景下,探索中药方剂的作用机理,除了测试分析技术,药物信息学,化学信息学,化学生物学的进一步发

展之外,也有赖于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的大跨度结合.目前国际上也有观点认为,系统生物学可望"拯救"目前单纯基于靶标的,高失败率的药物研究模式...

从证候相关生物网络的"调控"角度,可以认为,

方剂所属药物的交互作用,组合形式是方剂形成其系统效应的基础,并且与所作用的病,证对象息息相关. 重视中药通过不同组合所引起的机体多环节,多靶点改变,系统分析其与病证过程的内在联系,是探索中药方剂作用机理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我们的研究发现,

寒性方剂"清络饮"具有改善炎症细胞因子分泌节律, 调节MMP,/TIMP一1比例,并抑制关节炎大鼠"血管新生"的明显作用.进而,通过血清药物化学方法

对该方的体内,外成分进行了研究,寻找到其有效成分并进行不同配伍,不同配比的生物活性分析,采用等效线法,反应曲面法等交互作用分析方法,寻找到具有抗血管新生协同作用的有效分子组合.有关成果被认为是目前进行中医方剂治疗血管新生相关疾病的代表研究之一.同时,我们合作建立了中药方剂不同配比

的效应分析以及中药药效系统评价的若干方法.

随着证候相关生物网络研究的深入,以及中医药计算

系统生物学有关方法的发展,从生物网络调控的角度

探索方剂的组合规律,寻找最优组合,可望成为一个有

前景的方向.

(WorldScienceandTechnology~Moderniz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Mater iaMedica]109

理规

证机合

洼辨节组

杂观价调的

复微评合分

,,

效整成

观征疗型点效特与模靶有整统断物多其

药系诊生的及

医候候候荆齐

中证证证方方

●●●●●

厂●●●●●●●',●●●●●●●

\

2007第九卷第一期★V o1.9No.1

2.从网络调控角度探索方剂的"多靶点"整合调

堇垫

中药方剂的多靶点作用现在已逐渐成为一个共

识.进一步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中药方剂作用的

证候靶点如何界定以及性能如何评价?靶点与靶点之

间如何形成整合调节效应?能否通过了解靶点之间的关系来优化中药组合?我们的初步研究表明,从网络调控角度有助于理解方剂的"多靶点"整合调节作用. 一

方面,通过寒热证候生物网络的构建,估算其关键的节点,可为寒热方剂提供候选的证候相关靶点¨.这一

研究方法也可便捷地在"病证结合"或者"复合辨证"的框架下有效地拓展和推广.另一方面,通过研

究不同靶点在网络中的相互作用乃至系统行为,可为理解方剂的多靶点干预效应,整合调节机制开辟途径¨.我们的研究提示,中药方剂可能是通过对复杂病证相关生物网络的调控,在干预病证有关生物分子组合及通路上,发挥"多因微效"的整体调节作用.中

药方剂对于复杂病证的整合调节效应,则可能是在微小变动的基础上,系统"涌现"的结果.因此,只有在"系统"的背景下,方剂作用的"多靶点"才能彰显其意义.并推动从基于辨证论治的方剂传统配伍,向基于生物系统调控的中药有效组合发展.而以确有疗效,成份明确的中药组合为探针,可望开启复杂病证研究中"以方测病","以方测证"的思路,为中医药计算

系统模型提供验证,并从新的角度促进中医"辨证"系统与"论治"系统的有机整合,使中医辨证论治的诊疗体系在新的科技背景下,持续深化.

五,小结

我们探索建立的中医药计算系统生物学思路,方

法及有关案例研究,其特点在于:

通过信息整合方法的发展与应用,既有效地发掘

中医药古,今各种文献信息和研究数据,又充分利用国

际生命科学,医学领域的海量数据,继承与创新并重,

为深入探索中医药的特色内涵,中医药的复杂性提供

基础.

引入并发展生物信息学,统计学,系统控制等方

法,在综合多层次信息的基础上,针对中医药特色内涵

进行计算建模,产生预测与假设,指导实验设计,从而

通过实验验证计算模型,通过计算模型获得规律性认

识.这一计算与实验密切结合的研究方式有助于从

"系统"层次理解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并突破单纯实验

与观测手段难以探究整体等限制,降低直觉性,试探性

实验研究的消耗.

从"相互作用一网络一功能"的角度,发掘符合中

医药特色的,宏观与微观的各种"关系"及其系统性

质,在中医药现代研究上不囿于"实体",从而更适合

于深入理解证候内在规律及微观辨证,方剂整合调节

作用,方剂的证候效应辨识等一系列问题.

寒热证候,方剂的案例研究初步表明,中医药计算

系统生物学的思路与方法是可行的.有望逐步发展成

为符合中医药特色,联系还原与系统,融合宏观与微

观,衔接继承与创新的有效方法,从而推动中医药学,

以及未来系统生物医学的发展.

致谢:本文作者衷心感谢王永炎院士,李衍达院士

的指导和支持,衷心感谢课题组成员的合作与努力.

参考文献

1HiesingerPR,HassanBA.Geneticsintheageofsystemsbiology. Cell,2005,123(7):1173—1174.

2Ven~raBD,LemedeC,MichalodimitrakisL.SerranoL_Frominvivo toinsilicobiologyandback.Nature,2006,443:527—533.

3HoodL,HeathJR,PhelpsME,LinB.Sy~emsbiologyandnewtech—ndo~esenablepredictiveandpreventativemedicine.Science,2004,

306:640—643.

4BarabasiAL,https://www.360docs.net/doc/2b6620333.html,wo~biology:Understandingthecell'S

~ncfionalorganization.NatureReviewsGenetics,2004,5(2):101一

ll3.

5李艳,李梢,吕爱平.类风湿性关节炎中西医临床诊察的数据挖掘

分析.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11):988~991.

6LiS,WangR,ZhangY,eta1.Symptomcombinationsassociatedwith outcomeandtherapeuticeffectsinacoho~ofcaseswithSARS.AmJ

ChinMed,2006,34(6):937~947.

7LiS,LuAP,ZhangL,eta1.Anti—Helicobacterpyloriimmunoglobu—

linG(ISG)andIgAantibodyresponsesandthevalueofclinicalpres—entationsindiagnosisofH.pyloriinfectioninpatientswithprecance~

110

【WorldScienceandTechnology~Moderniz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Mat eriaMedica]

世界科学技术一中医药现代化★科技论坛

OUSlesions.WoddJGastroenterol.2003,9:755—758.

8XiaY,WengS,ZhangC,eta1.MixtureRandomEffectModelBased Meta—analysisForMedicalDataMining.LectureNotesin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05,3587:630—640.

9李梢.从维度与阶度探讨中医证候的特征及标准化方法.北京中医

药大学,2003,26(3):1—4.

1O张伯礼,王晓晖.证候及其现代研究.继续医学教育,2006,20:1—

4.

11李梢.中医证候与分子网络调节机制的可能关联.面向2l世纪的

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首届学术年会报

告.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42.

12LiS,ZhangZ,WuL,eta1.UnderstandingZHENGintraditionalChi-

nesemedicineinthecontextofneuro—endocrine—immunenetwork.

1ETSystemsBiology,2007.(1):51—6o.

13庄永龙,李梢,李衍达.基于控制论的中医学四时五脏系统稳态性能仿真.系统仿真.2003,15(7):922—924,930.

14LiS,LuAP,LiB.eta1.Circadianrhythmsonhypothalamic—pituitary

—adrenalaxishormonesandeytokinesofcollageninducedarthritisin

rats.JoumalofAutoimmunity,2004,22(4):277—285.

15LjS.FangYH.ModelingcircadianrhythmsofproteinKaiA.KaiBand KaiCinteractionsineyanobacteria.BiologicalRhythmResearch,2007,

38(1):43—53.

16沈自尹.衰老一生理性肾虚证的HPAT轴分子网络调控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9):841—843.

17ZhuangY,LiS,LiY.dbNEI:aspecificdatabaseforneuro—endo- erine—immuneinteractions.NeuroendocrinologyLetters,2006.27(1/ 2:53—59.

18LiS,WuLJ,ZhangZQ.Constructingspecificbiologicalnetworks throughcombinedliteratureminingandmicroarrayanalysis:aLMMA approach.Bioinformaties.2006.22(7):2143—2150.

19Wu【J,https://www.360docs.net/doc/2b6620333.html,binedLiteratureMiningandGeneExpressionAnaly- sisforModelingNeuro—Endocrine—ImmuneInteractions.LectNotes ComputSc2005.3645:31—40.

20ButcherEC.Cancellsystemsbiologyrescuedrugdiscovery?Nature ReviewsDrugDiscovery,2005,4(6):461—467.

2lLiS,LuAP,WangYY,eta1.SuppressiveeffectsofaChineseherbal medicineQing—_Luo—-Yinextractontheangiogenesisofcollagenin? dueedarthritisinrats.AmJChinMed,2003,31(5):713—720.

22FanTP,YehJC,LeungKW.eta1.Angiogenesis:fromplantstoblood vessels.TrendsinPharmacologicalSciences,2006.27(6):297—309.

23李梢,王永炎,季梁,等.复杂系统意义下的中医药学及其案例研

究.系统仿真,2002,14(11):1429—1431,1442. ComputationalSystemsBiology—basedTCMResearch:aCase

StudyofCold/HotZHENGandAssociatedFormula

ShaoLi

(TsinghuaUniversity,100084Beng) OnlythroughtheviewofthesystemcanoneunderstandthecharacteristicsoftraditionalChine semedicine(TCM),

https://www.360docs.net/doc/2b6620333.html,ingtheapproachofcomputationalsystembiology(CSB),auth orhascreatedamethod,

namedTCMCSB,tounderstandthemethodologiesusedbyTCM.Asanovelresearchmethod .TCMCSBisdesignedto shiftthestrategyofsubstance—functiontotheonefocusingonrelation—function,creatinganewpathfrominformation

integrationtosystemsmodeling.Followingtheroadmapof"Interacti0nNetw0rkFuncti0n". acasestudyispresented heretoaddress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ColdZHENGandHotZHENG,andassociatedhe rbalformulas.inaneffort

todemonstratetheapplicationsofTCMCSB.Itisfoundthatoneisinapositiontointerpretthes cientificbasisofboth

ZHENGandassociatedherbaltreatments.whenthemethodofTCBCSBisused.Authorconc ludesthatTCMCSBis—a

methodsuitableforTCMresearch.

Keywords: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oldZHENGandHotZHENG;computationalsys temsbiology;bioinfor-

matics;biologicalnetwork

(责任编辑:王璃,责任编审:张志华,责任译审:邹春申) 【WorldScienceandTechnology~Moderniz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Mat eriaMedica]111

论文:生物与中医药关系

论生物学对中医药的发展作用 岳雷四川省达州中医学校邮编:635000 摘要:中西医理论体系争论由来已久,各有所长,中西医结合成为共同发展方向。生物学理论或可以成为中医和西医之间的桥梁,成为中西医结合共同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生物学,中医学 一、中西医之争 由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再次引发中西医之争,始终贯穿两个问题:中医学到底是不是科学?中草药有没有效果? 始于宣统三年天津中医与《大公报》笔战,因为中医疏离于国家防疫,对鼠疫应对失效,划上了一笔败笔,从此陷入沦落深渊。对于中医,我们认识到:中医是经验性的,西医则是实验性的;从理论上,中医较西医处于比较低级的科学阶段。这个结论应该能够得到普遍接受。从历次的辩论中,可以得到佐证,争论似乎可以分成归为两类: 1)肯定西医,也肯定中医; 2)肯定西医,但否定中医。似乎没有肯定中医同时否定西医的,更没有否定两者的。显然,西医比中医有更高的认同性。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中医将如何发展?客观上,也只有两种可能性:1. 自恃博大精深,而固步自封。如果中医固步自封,面对西医的高速发展,日新月异,中医迟早有一天被淘汰! 2. 自感技不如人,而奋起直追。如果中医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认识到自己经验性科学

的不完善性,而奋起直追,那么只能是步西医的后尘,拿来西医的试验方法,诊断方法,而融入到西医的行列。而随着“拿来主义”和“融入西医”,中医也就自我消灭于无形之中!所以,中医不发展,就是自我淘汰;中医若发展,就是自我消亡;殊途同归,可以中医的必然归宿是------自身发展,并融入西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西医结合。 二、争论结果 无论哪次争论,始终存在一个现象:西医的理论凌驾于中医之上。实际上,中医本身不应该被消灭,而应该借助现代生物学手段发展。随着生物学的发展,中医西医之间的沟壑会越来越小,而融合成为一个体系,当然这个体系除了中医向西医融合,也不排除西医对中医精华的吸取。而从生物学解释,中医也成了一般性意义的科学,或说,实验性科学时,那时,中医也就完完全全地融入了西医,成了西医的一部分。 2014年11月24日,中国农工党中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北京举行了盛大的第一届“中医科学大会”。会上陈竺认为,中医药防患于未然的理念和系统论、整体论的认识特点,已为现代医学理论所接受,应当借助现代学术语言实现对中医药学的解读和发展,要加快传承与创新步伐,促进中医药学术进步。他认为,如果能够将中医的整体观、辨证施治、治未病等核心思想与现代西方医学结合,将有望给医学

分子生物学与中医药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及展望 卢晓丹07级中医临床2班200706000240 【摘要】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引入到中医中药的研究上来,从基因和分子水平研究中医藏象学说、针灸学、中医临床以及中药鉴定培育与开发等方面应用的作用,既不脱离中医的整体观,又能使中医从客观化、定量化上与综合、演绎的方法联系在一起,填补中医缺乏微观还原分析的空白,不但有利于中医从朴素的方法论尽快地转到现代辨证的方法上来,也有利于利用基因组学这一纽带将传统的中医与现代医学紧密结合。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中医现代化;应用及展望 中医理论主要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病因及疾病的预防、治疗原则等内容,虽然受到了当时社会历史条件及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而导致其中存在一些糟粕,但瑕不掩瑜,中医药学仍以其辨证的整体观、构成论的研究方法、辨证论治的治疗模式以及属于天然植物药的中药所特有的低毒性、无耐药性、具有整体调节效应等优势而逐渐为世界上其他国家所认同并引起了持续升温的中医热。但是中医药学要想真正走向世界,仅凭祖先传下的传统中医理论是不够的,我们必须使之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从现代医学的角度阐明中医辨证原理及中药的作用机理。这样,传统的中国中医药学才能转变为现代中医药学,并真正成为世界的中医药学。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20世纪50年代以来,分子生物学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推动着生命科学中其他学科的发展。而以分子生物学方法来研究中医药,来阐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各取所长,这样才能加快中医药学走向世界的步伐。中医药“拿来”分子生物学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由于中医药学对现代科技具有广阔的包含性,留给分子生物学的空问很大,作为生命科学带头学科的分子生物学的引入必将极大的推动中医药学的发展。 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研究中的应用 1.1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藏象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藏象理论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肾与基因关系的探讨。

中医药计算系统生物学与寒热证候研究

中医药计算系统生物学与寒热证候研究 世界科学技术一中医药现代化★科技论坛 摘要:中医学是传统的系统生物医学,只有在系统层面上研究传统中医药,才能更为合理地使之 得到继承,阐释与发扬.本文阐述了项目组开展的"中医药计算系统生物学"研究内容,发现基于生物 网络及其调控,可以较为有效地理解中医证候宏观与微观特征,方剂多靶点整合调节作用等重要问题, 表明中医药计算系统生物学可望成为符合中医特色,又与当今科学前沿协调发展的中医药现代研究方 法. 关键词:中医药寒热证候计算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生物网络 一 ,中医药特色与当今有关科技趋向 中医学以整体观,辨证论治,方剂干预为鲜明特 色,以复杂的生命系统为对象,本质上具有系统科学的 思想.因此,只有在系统层面上,中医药的特色才能更 为合理地得到继承与发扬.如果不能有效地揭示中医 药内在的复杂性与系统性,现代意义上的中医药诊疗 与评价很可能就失去依据和进一步发展的凭藉. 理解生命在系统,整体层次上的规律,并建立有效 的"系统"方法,也是当今科技探索最为活跃的热点和 前沿之一.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乃至"组革命",多学 收稿日期:2006—12.12 修回日期:2007-01-09 科交叉的"系统生物学"应运而生,并被看作"21世纪 医学和生物学的核心驱动力".值得注意的是,"组

学"本身并非"系统生物学",如果没有系统模型为指 向,单纯的"组学"被认为是"大规模的还原分析"…. 以"计算"为先导的系统生物学,即"计算系统生物学(ComputationalSystemsBiology)",突出了生物信息学 等学科"计算"的作用,强调了"计算与实验"的交 融,成为切入探索生命系统性,复杂性的重要途径, 并迅速成为系统生物学领域的新前沿."系统生物 学"以整体性研究为特征,以生物信息学为联系还原 与系统的重要方法,并促使医学,生命科学研究朝向可 预测,可预防,个体化的医学的目标发展.以上科 技进展,对于中医药重新审视自身特色,发展自身特 色,既是历史性的重大机遇,又是前所未有的严峻挑 ★第291次香山科学会议报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2006BA108B05):中医药计算系统生物学方法及其示范研究,负责人:李梢;教育 部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200366):中药分子组合调节血管增生的理化与生物信息研究,负责人:李梢;科技部国家十 五攻关项目(2004BA721A47):医学发展的前景与趋势研究,负责人:苏式兵. ★★联系人:李梢,医学博士,清华大学生物信息学研究所副教授,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生物信息学研究部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中医 药生物信息学,中医药计算系统生物学;Tel:010~2797035,E—mail:shadi@https://www.360docs.net/doc/2b6620333.html,. 【wr0r2ScienceandTechnology~Moderniz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Mat eriaMedica】105 2007第九卷第一期★V o1.9No.1 战. 二,中医药计算系统生物学:还原与系统 结合,宏观与微观并举 中医药现代化在方法学上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

新版中医内科学常见证型

1.感冒: 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 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加减 虚体感冒: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加减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化裁 2.咳嗽 (一)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加减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加减 (二)内伤咳嗽: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加减 肝火犯肺:清热泻肝,顺气降火——黛哈散合加减泻白散加减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加减 3.哮病 (一)发作期: 冷哮证: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 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味 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加减 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散加减(二)缓解期: 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 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4.喘证 (一)实喘: 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加减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加减 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加减 (二)虚喘: 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 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哈散加减 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5.肺痈 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加减 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 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加减

关于分子生物学与医药的综述

分子生物学与医药 专业:11生技姓名:檀慧芳学号:1102021036 摘要: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体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其不仅是目前自然科学中进展最迅速、最具活力和生气的领域,也是新世纪的带头学科。在医学中,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人体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相互作用及其同疾病发生、发展关系,乃至在诊断治疗上的应用[1]。医药是关于人类同疾病作斗争和增进健康的科学,医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等切身利益密切相关。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医药的逐步发展,分子生物学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生物医药行业中。下文将通过对分子生物学和医药的介绍、分子生物学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分子生物学再生医药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展望这三方面内容来介绍分子生物学与医药。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生物医药应用发展趋势与展望 1、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医药简介 1.1分子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所有生物大分子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重要性、规律性和相互关系的学科,是人类从分子水平上真正揭开生物世界的奥秘,由被动地适应自然界转向主动的改造和重组自然界的基础科学。分子生物学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本质、生命活动及其规律,它涵盖了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改变了或正在改变着整个生物学的面貌,其研究成果已在工业、农业、医学、食品、材料、能源、冶金、环保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所有生物学现象的分子基础,内容十分广泛,但可以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1.基因与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基因的研究一直是影响整个分子生物学发展的主线。近20年来,由于重组DNA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应用,人们已经改变了从表型到基因型的传统研究基因的途径,能够直接从克隆目的基因出发,研究基因的功能及其与表型的关系,使基因的研究进入了反向生物学阶段。 2. 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此方面研究的重点是DNA或基因怎样在相关的酶与蛋白质因子的作用下按照中心法则进行自我复制、转录和翻译,以及对mRNA分子剪接、加工、编辑和对新生多肽链折叠成为功能结构的研究。 3.基因表达调控和研究:基因表达的实质是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在生物个体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过程中,遗传信息的表达按照一定的时空发生变化,并且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加以修正。基因表达调控主要表现在对上游调控序列、信号转导、转录因子以及RNA剪辑等几个方面。 4. DNA重组技术:DNA重组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的一门科学技术。应用此技术能将不同的DNA片段进行定向的连接,并且在特定的宿主细胞中与载体同时复制、表达。它的主要目的用于大量生产某些在正常细胞代谢中产量很低的多肽也可用于定向改造某些生物有效阻止病情发展。DNA重组技术还被用来进行基础研究。分子生物学研究核心是遗传信息的结构、传递和控制,在这个过程中DNA重组技术必不可少。 5.结构分子生物学:任何一个生物大分子当它在发挥生物学功能时需要有两个前提:必须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并且在发挥生物学功能的过程中必定存在结构和构象的变化。分子生物学已经渗透到生物学的各个领域,正在改变着生物学的面貌[3]。 1.2生物医药 生物制药是指运用微生物学、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的研究成果,从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科学的原理

精深中医内科学证型表格解

中医科学证型表解 第一单元肺系病证 病因:外感六淫、时行疫毒。 病机:卫表不和,肺失宣肃。 病位:肺卫。 病理:六淫之邪。 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病因:外感六淫、邪干肺。 病位:肺,与肝脾有关,久肾。 病理:痰、火。 辨证:外感伤,证候虚实。 病因病机: 外邪侵袭,触动伏痰。 病因: 外邪侵袭、饮食、体虚病后。 病位:肺,与脾肾密切。 病理:痰为主。 发作时病理: 痰气相搏,气道被阻。 病机:肺气上逆,宣降失职; 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 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 情志所伤、劳欲久病。 病位:肺、肾,涉及肝脾。 辩证:辨虚实;实喘再辨外感 伤;虚喘当辨病变脏器。 五、肺痈-清热解毒,化瘀排 病因:感受风热、痰热素盛。 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血瘀。 病理:邪盛的实热证候。脓疡溃后见阴伤 气耗。溃脓期是病情顺逆的转折点。 病位:肺

病位:肺与脾肾密切,后及心肝 病因:久病肺虚、感受外邪。 病机:久病肺虚,六淫侵袭,以致痰饮淤血 结于肺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 病变:首肺,继脾肾,后及心。 病理:痰浊、水饮、血瘀。 辩证:标本虚实病情轻重 病位:肺脾肾心 病因:久病损肺、误治津伤。基本病机: 肺虚,津气大伤,失于濡养,肺叶枯萎。 病位:肺,与脾胃肾相关。 病理:肺燥津伤(虚热)、肺气虚冷(虚 寒)。 第二单元心系病证 病因:体虚劳倦、七情、 感受外邪、药食不当。 病机:气血阴阳亏虚, 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 心神不宁。 病位:心,肝脾肾肺关。 病理:虚实气滞、血 瘀、痰浊、水饮。 病因:感受寒邪、情志失调、饮食失 调、年迈体虚、劳倦伤。(无药食不 当) 病机:心脉痹阻。 病位:心,涉肝脾肺肾。 首辩:病情轻重。实证:气滞、血瘀、 寒凝、痰浊, 病机:本虚标实 病位:心,其本在肾 病因:情志失常,饮食不节, 劳逸失调,病后体虚。 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病位:心,与肝脾胃肾相关。 首辨:虚实。 第三单元脑系病证

中医诊断:寒热辨证方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 其实,疾病的性质不只是为寒为热,但由于寒热较突出地反映了疾病中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病邪基本性质的属阴属阳,而阴阳是决定疾病性质的根本,所以说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 病邪有阳邪与阴邪之分,正气有阳气与阴液之别。阳邪致病导致机体阳气偏盛而阴液受伤,或是阴液亏损而阳气偏亢,均可表现为热证;阴邪致病容易导致机体阴气偏盛而阳气受损,或是阳气虚衰而阴寒内盛,均可表现为寒证。所谓"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即是此义。这也说明,从分析病邪的属阴属阳与分析机体阴阳的盛衰,所得寒证、热证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 恶寒(及畏冷)、发热与八纲辨证的寒证、热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不能混同。恶寒、发热只是疾病的现象,疾病所表现的寒热征象可有真假之别,而寒证、热证则是对疾病本质认识所作的判断。 【寒证】 阴盛可表现为寒的证候,阳虚亦可表现为寒的证候,故寒证有实寒证、虚寒证之分。感受外界寒邪,或过服生冷寒凉所致,起病急骤,体质壮实者,多为实寒证;因内伤久病,阳气耗伤而阴寒偏胜者,多为虚寒证,即阳虚证。寒邪袭于肤表,多为表寒证;寒邪客于脏腑,或因阳气亏虚所致者,多为里寒证。 各类寒证的表现不尽一致,其常见证候有恶寒,畏冷,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倦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润,脉紧或迟等。 由于寒邪遏制阳气,或阳虚阴寒内盛,形体失却温煦,故见恶寒,畏冷,肢凉,冷痛,喜暖,倦卧等症;寒不消水,津液未伤,故口不渴,痰、涎、涕、尿等分泌物、排泄物澄澈清冷,苔白而润。 【热证】 阳盛可表现为热的证候,阴虚亦可表现为热的证候,故热证有实热证、虚热证之分。火热阳邪侵袭,或过服辛辣温热之品,或体内阳热之气过盛所致,病势急而形体壮者,多为实热证;因内伤久病,阴液耗损而虚阳偏胜者,多为虚热证,即阴虚证。风热之邪袭于肌表,多为表热证;热邪盛于脏腑,或因阴液亏虚所致者,多为里热证。 各类热证的表现不尽一致,其常见证候有发热,恶热喜冷,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干燥少津,脉数等。 由于阳热偏盛,津液被耗,或因阴液亏虚而虚热内盛,故见一派热象明显、阴津亏耗的种种表现。 【寒热证鉴别要点】 寒证与热证,是机体阴阳盛衰的反映,是疾病性质的主要体现,故应对疾病的全部表现进行综合观察,尤其是恶寒发热及对寒热的喜恶,口渴与否,面色的赤白,四肢的温凉,二便、舌象、脉象等是辨别寒证与热证的重要依据。 《医学心悟。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说:"一病之寒热,全在口渴与不渴,渴而消水与不消水,饮食喜热与喜冷,烦躁与厥逆,溺之长短赤白,便之溏结,脉之迟数以分之。假如口渴而能消水,喜冷饮食,烦躁,溺短赤,便结脉数,此热也;假如口不渴或假渴而不能消水,喜饮热汤,手足厥冷,溺清长,便溏,脉迟,此寒也。"可作为辨别寒证与热证的参考。 【寒热真假】 当病情发展到寒极或热极的时候,有时会出现一些与其病理本质相反的"假象"症状与体征,"如寒极似热"、"热极似寒",即所谓真寒假热、真热假寒。 (一)真热假寒是指内有真热而外见某些假寒的证候。真热假寒证常有热深厥亦深的特点,故可称作热极肢厥证,古代亦有称阳盛格阴证者。其产生机理,是由于邪热内盛,阳气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课程总结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教案(7)课程名称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总学时数48

课程总结和部分新技术介绍 (4学时) 一、中医药对基因组作用的研究 实验1 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类似于RNA的提取) 实验2 Southern blot(方法类似于Northern blot) 实验3 PCR PCR是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的缩写,中文译作聚合酶链式反应。其特点是可以在几小时内方便、快捷地将微量DNA(含由微量RNA反转录成的cDNA)扩增达106倍,得到ug级的DNA!该技术发明于八十年代中期,到了八十年代末,由于引用了耐热DNA聚合酶,使这一技术得以蓬勃发展,成为分子生物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由于其方便快捷,在中医药实验研究和临床检测中应用十分广泛。例如观察慢性炎症的活检组织中一些与肿瘤发生的基因是否存在突变,中医药治疗后防突变的作用如何;一些与肿瘤发生、转归、转移、凋亡等基因的表达如何,中医药的调控如何;探针的扩增等等。 原理 采用两段引物,分别与DNA两条链上各一段序列互补,位于模板DNA中拟扩增片段两条链的3'端。加热使模板DNA变性解链,当反应的温度下降时,两引物分别与模板DNA 两条链发生退火,然后两引物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延伸。在摩尔数大大过量的两段引物和4种dNTP的反应体中,位于两段引物间的DNA在反复的变性、退火、延伸的循环里,每一轮扩增的产物再一次充当下一轮扩增的模板,使其产物增加一倍。经过30-40个循环,目的DNA可由原来的1pg扩增到1ug。 1)引物退火与模版DNA结合;2)PCR第一链的延伸;3)再次变性解链后,上下游引物分别退火结合到原先和扩增了的模版上;4)PCR第二轮的延伸;5)再次变性解链;6)再次引物与扩增了的模版退火并延伸。 注意事项 PCR的常见问题主要有: 1.没有PCR产物。其主要可能有PCR反应的有关试剂缺乏,循环次数不够,退火温度太高,引物设计不好,模版不够,模版质量差,变性温度过高或过低,变性时间过长或过短,链延伸时间过短,Taq酶数量不够或质量不行,Mg++过低,dNTP过少,模版C/G过于丰富,等等。 2.PCR产物不纯,见多条条带产物。其主要可能有循环次数太多,退火温度过低,引物设计不合理,污染等。其中,引物设计不合理的可能性最大。 3.PCR产物前后一片,拖带。其主要可能有循环次数太多,退火温度太低,链延伸时间过长,模版质量差,模版过多,污染,Taq酶数量过多,Mg++过多,等等。 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4.关于引物。 (1)引物的长度。引物的长度要求不一,如模版是单一的载体和单一的插入片段,可以选用较短的插入片段两侧的载体序列作为引物,一些常用载体有现成的引物商品,可以购买。对于复杂的基因库,或反转录产物,为提高引物的特异性,建议采用较长的引物。具体可以参见RACE PCR介绍。 (2)引物的CG与AT的比例。可能的话,建议1:1左右。 (3)引物的计算机设计参见本书RTPCR介绍。 5.关于酶。一些实验反复失败,竟然会与酶的质量问题有关。因此,我们建议购买那些经常从事PCR实验的实验室所经常使用品牌及其供应商的PCR酶。 6.退火温度。通常按照检索到的文献或试剂盒提供的方法,可以确定退火温度。但

分子生物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分子生物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引入到中医中药的研究上来,从基因和分子水平研究中医的基础理论、疾病的本质和中药的作用,既不脱离中医的整体观,又能使中医从客观化、定量化上与综合、演绎的方法联系在一起,填补中医缺乏微观还原分析的空白,不但有利于中医从朴素的方法论尽快地转到现代辨证的方法上来,也有利于利用基因组学这一纽带将传统的中医与现代医学紧密结合。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中医理论中药机理新药 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近年来在农林、医药、环境测与石油、化工等方面得以广泛应用,特别是基因工程药物的产生、转基因动物的研制成功、基因疗法的临床应用等已取得显著成就,分子生物学已渗透到现代生命科学的各个方面。如何利用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来发展中医药,是摆在中医药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近年来,在中医药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已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引入到中医中药的研究上来,基因和分子水平研究中医的基础理论、疾病的本质和中药的作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中医理论与分子生物学 中医学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中医理论的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以及药物四气五味与归经的理论, 无不体现了朴素的整体观、系统论和控制论观点, 其构成论的整体思想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 贯穿着中医临床和实践。而自本世纪五十年代建立起来的分子生物学, 从分子水平辩证地研究整体的功能和联系, 即应用还原方法对生命进行研究, 从细胞超微结构及分子水平阐明生命的物质基础, 再经综合分析过程, 利用现代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协调论等学说, 把“孤立”的物质与组成整体的所有器官联系在一起, 把局部的作用和整体的功能联系在一起, 把局部的病变和整体的健康状况联系在一起, 把人体与自然界联系在一起[ 1] , 这种建立在大量实验基础上的辩证的整体观不仅与中医的整体观有相似之处, 而且比中医对整体的认识更为客观、清晰。分子生物学在充分的实验根据上形成的反馈调节论、信息论等, 比中医学中反映在五行生克关系等中的朴素的控制论、信息论思想更具有现代性和实用性。引入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中医, 既不会脱离中医的整体观, 又能使中医从客观化、定量化上与综合——演绎的方法联系在一起, 填补中医缺乏微观还原分析的空白, 使中医的抽象思维建立在深刻的实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 同时, 分子生物学的辩证的整体观、系统论等方法论, 有利于中医从朴素的方法论尽快地转到现代辩证的方法论上来。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从分子水平去研究中医, 不仅证实了中医理论的科学性, 而且能有机地沟通功能与物质之间的联系。中医以阴阳学说来解释生命运动变化的对立统一性, 如何从客观入手, 揭示阴阳学说的物质基础和一般规律? 过去曾从植物性神经——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机能变化进行了不少研究。1973年美国生物学家Goldberg 根据cAMP、cGMP 这一对环核甘酸对细胞功能的相互对抗、相互制约, 保持一定比例关系和相对平衡作用, 提出了生物控制的阴阳学说, 认为这就是东方医学的阴阳学说的物质基础。 二,从分子水平研究中药作用原理 中药治病的物质基础, 是通过其所含的生物活性分子而发挥作用。由于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不太可能是机体单一某个环节的机能失调, 大多数是多个环节的失调。中药复方含多种生物活性成份, 即使是一味植物中药, 也常常含多种化学成份, 可能是某种或多种成份从各面调节病体内的多个环节, 使之逐渐恢复正常平衡。因此, 在中医理沦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所给的复方治疗, 常常是西医用单味药物不能奏效, 而中医复方却取得很好的疗效。这是中医治疗的一个特点, 也是西医所不及的地方。但是, 综合的结果, 并不排除用分析的方法进行

分子生物学与系统生物学的区别与联系

一、分子生物学与系统生物学的区别与联系? 答:二者的区别和联系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上讲。分子生物学的研究采用典型的还原论方法,研究对象主要是分子水平上的,即生物系统中的大分子、信号分子的结构、生化性质以及功能,基因表达过程中的调控,以及DNA重组。分子生物学只研究系统的组成元素,最后给出系统的组成元素清单,它是系统生物学的基础,但它的研究结果只能解释生物系统的微观或局部现象,无法说明系统整体所具有的功能从何而来。而系统生物学作为一个整体,表现出完善的整体行为,而组成系统的细胞、基因、蛋白质等只能作为系统的一个构件、一个元素、通常情况下它无法表现出“系统”行为。系统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对象不同,系统生物学研究的是系统整体,研究由系统元素形成有功能的整体所依赖的组织方式和潜藏规则,它同时研究系统的不同层次,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将这些整合起来深刻挖掘系统整体的功能形成机制。系统生物学虽然在研究对象上与分子生物学不同,但他们之间并不是完全不相关的,系统生物学的研究离不开分子生物学研究所给出的大量资料和数据,正是依赖这些,系统生物学才有了建模的基础。同时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结果只有通过系统生物学进行整合才能从理论上对系统的宏观性质达到定性定量的理解,反过来,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成果也可以用来指导分子生物学的实验设计。因此二者之间其实是相互补充的,只有结合起来,才能充分认识生命现象。 二、BPE的特点、探测与应用 答:BPE指超微弱光子辐射,BPE的光谱范围从紫外、可见到红外波段。 特点:BPE具有高度的相干性,并具有泊松相干场的特征,它是生物体量子效率极低的一种低水平化学发光。如果说光子学是产生和利用以光子作为量化单位的辐射的技术,而且其应用范围从能量的产生和探测扩展到信息的提取、传输与处理等,那么,生物光子学则涉及生物系统以光子形式释放能量和对来自生物系统的光子探测,以及这些光子携带的有关生物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信息,还包括利用光子对生物系统进行加工改造。 探测与应用:1、生物超弱发光的成像利用高灵敏度的光子探测与成像技术,并结合光子统计与光子相关测量技术,在可见或近红外波段获得生物体的超弱发光的二维图像,用以测量人体的代谢功能与抗氧化、抗衰老的机体防御功能。因此可望在疾病与临床诊断方面得到重要应用。 2、生物系统超弱发光的重要应用生物系统的超弱发光在临床诊断、农作物遗传性诊断及环境监测功能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由于超弱发光与生物体的生理病理状态有关,因此使之在临床诊断上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3、生物系统的诱导发光外界短暂的强光照射可以诱导生物系统的光子发散,这种诱导发光的强度通常大大高于自发发光的强度,且随时间衰减。诱导发光的光谱和强度取决于组成生物系统的可激发分子的种类和含量,还取决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及能量传递,因此,诱导发光将能提供生物系统组成的结构的信息,这种发光早已用于植物光合作用的研究。 4、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 研究超弱发光成像、人体PE分布以及研究病变时,或受光照,或受其他

中医内科学证型表解

. 中医科学证型表解 第一单元肺系病证 一、感冒-解表达邪 病因:外感六淫、时行疫毒。代表方药证型治法 病机:卫表不和,肺失宣肃。 1. 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病位:肺卫。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辛凉解表 2. 风热犯表证 病理:六淫之邪。新加香薷饮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 3. 参饮 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加减葳蕤汤阴虚感冒滋阴解表 5. 二、咳嗽-祛邪利肺,扶正补虚。 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病因:外感六淫、邪干肺。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病位:肺,与肝脾有关,久肾。2. 风热犯肺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病理:痰、火。3. 风燥伤肺桑杏汤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辨证:外感伤,证候虚实。4. 痰湿蕴肺二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5. 痰热郁肺清金化痰汤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6. 肝火犯肺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清肺泻肝、顺气降火7. 肺阴亏耗沙参麦冬汤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三、哮病-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病因病机: 外邪侵袭,触动伏痰。病因:饮食、体虚病后。外邪侵袭、病位:肺,与脾肾密切。病理:痰为主。发作时病理:痰气相搏,气道被阻。 四、喘证-实喘治在肺,祛邪利气,虚喘治在肺肾脾,以肾为主,培补摄纳 病机:肺气上逆,宣降失职; 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 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所伤、劳欲久病。 病位:肺、肾,涉及肝脾。辩证:辨虚实;实喘再辨外感伤;虚喘当辨病变脏器。 五、肺痈-清热解毒,化瘀排脓 病因:感受风热、痰热素盛。代表方药治法证型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血瘀。银翘散疏风散热、清肺化痰初期1. 病理:邪盛的实热证候。脓疡溃后见阴伤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2. 成痈期气耗。溃脓期是病情顺逆的转折点。加味桔梗汤排脓解毒3. 溃脓期病位:肺 4. 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六、肺痨-补虚培元,治痨杀虫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中医内科学证型(整理)

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元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病机:外感六淫,卫表不和 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风寒束表: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荆防败毒散。 风热犯表: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暑湿伤表:暑湿伤表,表卫不和,肺气不清。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气虚感冒:素体气虚,卫外不固,风邪承袭。益气解表。参苏饮。 阴虚感冒: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阳虚外感:再造散) 刘河间提出咳与嗽有别。素问: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外感咳嗽宣肺散邪为主;内伤咳嗽祛邪扶正,标本兼治。 《内经》咳嗽的病位在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景岳全书》外感、内伤 病因:外感六淫、内邪干肺 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一)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风寒袭肺,肺气失宣。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坳汤/止嗽散。 风热犯肺:风热犯肺,肺失清肃。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风燥伤肺:风燥伤肺,肺失清润。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凉燥杏苏散) (二)内伤咳嗽: 痰湿蕴肺: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痰热壅肺,肺失肃降。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肝郁化火,上逆侮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肝)合加减泻白散(肺)。 :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 《金匮要略》咳而上气,喉中水鸣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明虞抟医学正传区别哮与喘。 病因:外邪、饮食、情志、体虚 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一)发作期:痰气搏结,阻与气道,肺失宣降 冷哮: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 热哮: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 寒包热哮: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 风痰哮: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虚哮:哮病久发,痰气淤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喘脱危证:痰浊壅盛,上蒙清窍,肺肾两亏,气阴耗伤,心肾阳衰。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生脉饮。(二)缓解期:正虚为主 肺脾气虚:哮病日久,肺虚不主气,脾失健运,气不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哮病久发,精气亏乏,肺肾摄纳失常,气不归原,津凝为痰。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金水六君煎。 张介宾把喘证归纳为虚实两大证。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病因:外邪、饮食、情志、劳欲久病 病机:病位在肺、肾,涉及肝、脾。(实在肺,虚在肺肾) (一)实喘

7寒热辩证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表现为热证。寒热辨证在治疗上有重要意义。《索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两者治法正好相反。所以寒热辨证,必须确切无误。 一、寒证 寒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寒性的证候。可以由感受寒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自身阳虚阴盛而致。 由于寒证的病因与病位不同,又可分别出几种不同的证型。如感受寒邪,有侵犯肌表,有直中内脏,故有表寒、里寒之别。内寒的成因有寒邪入侵者,有自身阳虚者,故又有实寒、虚寒之分。这里先就寒证的共性进行分析。 【临床表现】各类寒证的临床表现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恶寒喜暖,面色晃白,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滑,脉迟或紧等。 【证候分析】阳气不足或为外寒所伤,不能发挥其温煦形体的作用,故见形寒肢冷,蜷卧,面色晃光。阴寒内盛,津液不伤,所以口淡不渴。阳虚不能温化水液,以致痰、涎、涕、尿等排出物皆为澄澈清冷。寒邪伤脾,或脾阳久虚,则运化失司而见大便稀溏。阳虚不化,寒湿内生,则舌淡苔白而润滑。阳气虚弱,鼓动血脉运行之力不足,故脉迟;寒主收引,受寒则脉道收缩而拘急,故见紧脉。 二、热证 热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热性的证候。可以由感受热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自身阴虚阳亢而致。 根据热证的病因与病位的不同,亦可分别出几种不同的证型。如外感热邪或热邪入里,便有表热、里热之别。里热中,有实热之邪入侵或自身虚弱造成,则有实热和虚热之分。这里仅就热证的共性进行分析。

【临床表现】各类热证的证候表现也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恶热喜冷,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吐血衄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 【征候分析】阳热偏盛,则恶热喜冷。火热伤阴,津液被耗,故小便短赤,津伤则需引水自救,所以口渴喜冷饮。火性上炎,则见面红目赤。热扰心神,则烦躁不宁。津液被阳热煎熬,则痰涕等分泌物黄稠。火热之邪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则吐血衄血。肠热津亏,传导失司,势必大便秘结。舌红苔黄为热证,舌干少津为伤阴,阳热亢盛,血行加速故见数脉。 三、寒证和热证的鉴别 辨别寒证与热证,不能孤立地根据某一症状作判断,就对疾病的全部表现进行综合观察、分析,尤其是寒热的喜恶,口渴与不渴;面色的赤白,四肢的凉温,以及二便,舌象、脉象等方面更应细致观察。 四、寒证和热证的关系 寒证和热证虽有本质的不同,但又相互联系,它们既可以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出现,表现为寒热错杂的征候,又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出现寒证化热、热征化寒。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危重阶段,有时还会出现假寒或假热的现象。 (-)寒热错杂 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出现寒证和热证,呈现寒热交错的现象,称为寒热错杂。寒热借来有上下寒热情杂和表里寒热借杂的不同。 1。上下寒热错杂:患者身体上部与下部的寒热性质不同,称为上下寒热错杂。包括上寒下热和上热下寒两种情况。上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以膈为界,则胸为上,腹为下。而腹部本身上腹胃脘又为上,下腹膀胱、大小肠等又属下。

分子中药与中药现代化

中医药现代化与分子生物学中医药学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医药学以其辩证的整体观、构成论的研究方法、辨证论治的治疗模式以及属于天然植物药的中药所特有的低毒性、确切疗效、无耐药性并具整体调节和双向调节效应等方面的优势,在国际上引起了持续升温的中医药热。但是,中医药学要真正走向世界,就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成就,完成自身的现代化。在生命的层次上,不光要从整体上认识,而且要从分子水平上认识。近年来,围绕着中医药现代化的课题,国内外开展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特别是在中医诊断的规范化方面、微观辨证研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而分子生物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因其既反映了细胞的微观分子结构,研究了生命物质基础,又反映了人的整体水平的功能规律,而成为当前生命科学中最重要和最具活力的学科。以分子生物学方法来研究中医中药,阐明两者之问的内在联系,共同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对于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无疑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l 中医理论研究与分子生物学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从分子水平去研究中医,不仅证实了中医理论的科学性,而且能有机地沟通功能与物质之间的联系。中医以阴阳学说来解释生命运动变化的对立统一性。过去曾从植物性神经— —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机能变化进行了不少研究。1973年美国生物学家Goldberg根据cAMP、cGMP这一对环核苷酸对细胞功能的相互对抗、相互制约,保持一定比例关系和相对平衡作用,提出了生物控制的阴阳学说,认为这就是东方医学的阴阳学说的物质基础。近几年来我国对cAMP、cGMP与中医阴阳学说进行了研究。不少文献报道阳虚者cGMP水平升高,cAMP/cGMP比值下降;阴虚者cAMP水平升高,cAMP/cGMP比值升高。进一步分析cAMP、cGMP与阴虚、阳虚的关系,阳虚者主要表现为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加强的临床证候;而阴虚者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加强的临床证候。由于环核苷酸是传递细胞信息、调节细胞代谢、影响细胞功能的重要物质,对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把它看作阴阳的物质基础之一,临床具有很大实用性。中医脏象学说认为脏腑之问存在着生理上的相互联系,病理上的相互影响。如心主血,肝藏血,肝阳上亢可致中风,肝郁气滞可引起心血瘀阻。现代医学证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与肝关系密切。如肝脏对脂肪代谢过程亢进,可引起内源性甘油三酯水平升高,血浆低密度脂蛋白(LDL)和胆固醇升高,肝脏释出较高脂肪时,促使血管内皮增生,并易形成高浓度脂类过氧化物,血管壁内cAMP水平下降,前列腺I2合成减

十三五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国家科技部

一图看懂 《“十三五”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中医药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具有引领生命科学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和“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通过科技创新发掘中医药科学内涵,推动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是实现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的重大战略方向。

01形势与需求 02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主要内容 03发展目标 04重点任务 05政策保障

01 形势与需求 中医药科技创新受到高度重视,中医药纳入多项国家规划。 战略地位更加凸显 创新突破不断涌现,中医现代传承取得实效,现代中药产业蓬勃发展。 科技基础更加坚实 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催生中医药研究范式转变,中医药现代化深度与广度不断拓展。 创新空间更加广阔 1 2 3

02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遵循中医药的自身发展规律,发挥中医药优势与特色,切实把科技创新摆在中医药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主导性发展、引领性发展,加快推进中医药宝贵资源的现代开发,加快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将中医药原创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让中医药现代化成为引领中国迈向科技强国建设、助推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

3. 开放协同 2. 需求导向 1. 继承创新 4. 主导发展 n 基本原则 突出优势和特色,利用现代科技,推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面向健康需求,提升个体化诊疗、重大疾病防控能力和中药产业现代化水平 融汇创新要素,汇聚全球智慧,促进中医药创新发展新突破 强化技术、产品、服务和标准的主导地位,打造好中国标准和中国品牌

中医医院内科证型整理加快速记忆口诀.docx

中医内科学 肺系病证 类型证型治法舌脉方药 感冒:寒荆热银署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 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苔薄白,脉浮紧荆防达表汤、荆防败毒散 感风热犯表辛凉解表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冒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苔薄黄而腻,脉濡数新加香薷饮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舌淡苔白,脉浮无力参苏饮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舌红少苔,脉细数加减葳蕤汤 咳嗽: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肺阴沙咳嗽平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苔薄白,脉浮或浮紧三拗汤合止嗽散 外感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桑菊饮 舌红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 咳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小数 嗽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苔白腻,脉濡滑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内伤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舌红,苔薄黄腻,脉滑数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清肝泻肺,顺气降火苔薄黄少津,脉弦数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舌红少苔,脉细数沙参麦冬汤哮证: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 寒(冷)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 哮发作期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热化痰舌尖边红,苔白腻罩黄,脉弦紧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病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苔厚腻,脉滑实三子养亲汤 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舌淡,脉沈细平喘固本汤 缓解期 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六君子汤 肺肾两虚补肺益肾舌红少苔,脉细数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喘证:喘寒麻黄里热石,热桑浊陈气闭五,肺虚生脉肾虚匮,正虚喘脱参附锡。 风寒壅肺宣肺散寒苔薄白而滑,脉浮紧麻黄汤合华盖散 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滑麻杏石甘汤 喘实喘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舌红,苔黄或腻,脉滑数桑白皮汤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苔白厚腻,脉滑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证 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苔薄,脉弦五磨饮子 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舌淡红或舌红苔剥,脉软弱或细数生脉散合补肺汤虚喘肾虚不纳补肾纳气舌红少津,脉细数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 初期疏风清热,清肺化痰舌苔薄黄,脉浮数而滑银翘散加减 肺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苔黄腻,脉滑数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痈溃脓期排脓解毒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数实加味桔梗汤恢复期清养补肺舌红或淡红,苔薄,脉细或细数无力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肺痨:阴月火合保真造 肺阴亏损滋阴润肺舌边尖红,苔薄白,脉细数月华丸 肺虚火灼肺滋阴降火舌干而红,苔薄黄而剥,脉细数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痨气阴耗伤益气养阴舌光淡,边有齿痕,苔薄,脉细弱而数保真汤、参苓白朮散 阴阳虚损滋阴补阳舌光淡隐紫少津,苔黄而剥,脉微细 补天大造丸而数或虚大无力 痰浊壅肺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舌暗,苔薄腻或浊腻,脉小滑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舌边尖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 肺 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舌暗红或淡紫,苔白腻或黄腻,脉细 涤痰汤 胀滑数 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舌胖黯,苔白滑,脉沈细真武汤合五苓散 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舌淡或黯紫,脉沈细数无力或结代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肺虚热滋阴清热,润肺生津舌红而干,脉虚数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 痿虚寒温肺益气舌淡,脉虚弱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 心系病证 类型证型治法舌脉方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