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高考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doc

(完整word版)高考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doc
(完整word版)高考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doc

高考 18 个文言虚词小故事

1.而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

而况( 2)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婉贞,

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婉贞博学而( 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 5)思也。众应之。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 );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 )。(1)连词,表并列。( 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3)连词,表假设。( 4)代词,通“尔”。你,你的。( 50 )连词,表转折。( 6)连词,表递进。( 7)连词,表修饰。( 8)复音词,不久,一会儿。( 9)连词,表承接。( 10)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1)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

2.何

“徐公何( 1)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也?其所据何(3)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嗟乎,情之误,何( 4)其大也!然何( 5)人能

忘情耶?何以( 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 7)?

(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 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

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3)代词,做宾语,什么。(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5)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 6)即“以何”,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 7)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

3.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1)。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多人死乎( 2)是,而操此业不辍,问其故,曰:“可塞赋敛也。”嗟乎( 3),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4)!而王胡为乎( 5)好乐甚?若王专于理事,必恢恢乎( 6)而有余,则王之所为其胜乎( 7)好乐者也。臣之驽顿,所言者谬,王能谅之乎

(8)?

(1)句末语气助词,表揣测,相当于“吧”。(2)介词,相当于“于”,“在”。(3)(4)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呀”。( 5)句中语气助词,

表停。( 6)形容尾,相当于“??的子”、“??地”。( 7)介,表比,相当于“比”。( 8)句末气助,表疑。

4.乃

放翁志,《示儿》,乃( 1)之。至“王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 2)翁”一句,大感佩,乃( 3)忠之士也!然亦有人不,乃( 4)曰:“此徒沽名耳。”众人之以理,其辞,乃( 5)不得已而。原其言,

炒作乃( 6),无乃( 7)自高耳。

(1)副,表承接,于是。( 2)代,用作第二人称,“你”、“你的”。

(3)副,表判断,相当于“ ”、“是”、“就是”。( 4)副,表折,相当于“竟然”、“却”。( 5)副,表条件,相当于“才”。( 6)复音虚,相当于“ 子”。( 7)复音虚,表猜,相当于“恐

怕??吧”。

5.其

狐狼曰:“羊肉其( 1)乎!君其( 2)有意,其( 3)一而啖之,得其

(4)口福。”狼曰:“其( 5 )如猛犬何?”狐于犬曰:“羊数詈言,其( 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 7)无邪,其( 8)畏主人邪?及其( 9)嬉逐,愿一雪其( 10 )耻。君其( 11)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 12 )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 13)修矣,羊愈。狐与狼遂去。

(1)副,表揣气,大概、或。( 2),,表假,如果。( 3)指示代,其中的。( 4)第一人称代,自己的。( 5)副,加反气,又。( 6)第三人称代,他的。(7)( 8),用,表,

是??是??。

(9)第三人称代,它。( 10)指示代,那种。( 11 )副,加祈使气,表希望、要求,相

当于“一定”、“ 是”。( 12 )副,表反气,道、怎么。( 13)音助,起音作用,不。

6.且

“存者且( 1 )生,死者已矣”,此石壕一地,中晚唐王朝尽然耳。若此,帝尚每日笙歌,且( 2)委政不佞之人,李唐且( 3)亡,必矣。且夫( 4)志士且如( 5 )河水清且( 6)矣,于斯世无身之途。有“死且( 7)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何用?(1)副,且、姑且。( 2),表,而且、并且。( 3)副,将要。

(4)复音,用在句首,表示下文要一步,况且,再。( 5)复音,就像。( 6),表并列关系,又。( 7),表步关系,尚且、。

7.若

“若( 1)化得身千,散向峰望故。”奇哉!若( 2)人之思,若( 3)天惊石破,花开,非若( 4)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恐吾但堪其之一,若( 5)之一爪也。

若夫( 6)常人思,常望月,登高作,若( 7)柳子厚不然,以超人之思,抒抑之情,矣。

(1),表假,如果。( 2)指示代,此,个。( 3)副,表推,好像。( 4)第二人称代,你。( 5),相当于“或”。( 6)和“夫” 用,构成复音虚。句首气,用在一段或一意思开,表示,有“在

”、“至于”的意思。(7),表示另提一件事,相当于“至”、“至于”。

8.所

“吾所以( 1)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相如此言,足使之天下所( 2)。以

其所( 3)居位,能如此,他人可及?察其言,其行,知其非所以( 4)沽名誉矣。与之

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 5)之,前朱亥,其度常人

哉?此二人皆所( 6)以教人向上者也。

(1)助,与“以”构成固定复音虚“所以”,表原因,相当于“??的原因(故)”。( 2)

助,与“ ”构成固定构“ ??所??”,表被。

(3)( 5)助,“所 +”构成名性的所字构,表示“??的人(事物、地方、情况)等”。

( 4)( 6)助,与“以”构成固定复音虚“所以”,可用来??,??的方法(途径、手段)。

9.

“天行有常,不( 1)存,不( 2)桀亡。”此( 3)至理,当( 4)世人言之,切勿使之( 5)巫所惑。巫者,以( 6),其所( 7)皆

(8)利也。故( 9)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 10 )天下除残去,乃吾本分,何辞( 11 )?

(1)( 2)介,表作、行的原因,相当于“因”。( 3)非虚用法,,是。( 4)介,表示作、行的象,相当于“ ”。( 5)介,

与“所”构成固定构“ ??所??”,表被,相当于“被”。( 6)( 7),作,做。( 8)介,表作、行的原因,相当于“ 了”。( 9)

介,表示作、行的,相当于“当”、“等到”。( 10)介,表示作、行的替代,相当于“ ”、“替”。( 11)句末气助,表示疑或反,相当于“呢”。

10.焉

秦崤山,峭峭焉( 1),狭狭焉( 2),未料有伏焉( 3),将士全力以搏,无奈退不能,少焉( 4),死之殆尽,故致大。于是余有焉( 5),而若此,焉( 6)能不?万于之何加焉( 7)?但以其傲,斥焉( 8),必无世上矣。

(1)( 2)形容尾,同于“然”,相当于“??的子”。( 3)兼,相当于“于彼”,在那里。( 4)句中气助,表示停。( 5)气助,不。( 6)疑代,怎么,哪里。( 7 句末气助,相当于“呢”。( 8)代,相当于“之”,他。

11.也

“ 道之不也(1)久矣,汝何以能复之也(2)?”“吾将勉督以行之也(3)。”“汝之言,金玉也( 4)。汝之心胸,吾何能及也哉( 5)!”( 1)句中气助,表停,舒气,引

起下文。( 2)句末气助,表疑或反气。( 3)句末气助,表肯定气。( 4)句末气助,表判断气。( 5)句末气助,与“哉” 用,表感气

12.以

“秉夜游,良有以( 1)也。”若以( 2)己美于潘安,出无;否,以

(3)吾之容于当衢,恐惊人。故自当以( 4)卷伴,弃以( 5)不敢至之怯,慕“ 火以( 6)入深穴”之勇,醉“木欣欣以( 7)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游海以( 8)极夫天地之,如此,以( 9)帝位予我,亦弃之也,以( 10 )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以( 11 )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享逸。吾以( 12 )康熙六年至京,然未以( 13)交。以( 14)

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 不用,忠不以(15 )”之。

(1)名,原因。( 2),。( 3)介,作行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凭借。( 4)介,把。( 5),相当于“而”,表并列。( 6),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 7),相当于“而”,表修关系,接状和中心。(8),表目的关系,可“来”。(9)介,起提作用,可“把”。( 10)介,表示作行生的原因,

可“因”、“因”。( 11 ),表原因,可“因”。( 12 )介,引作、行生的所,可“在”。( 13 )介,表示作、行的象,可“跟”、“和”。( 14)助,与“上” 合,表界限或范。( 15 ),可“用”。

13.因

因(1 )能授官,不以第取人,且不因(2)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之因(3)。

其常因( 4)人不,取之,如巢焚粮。此一役,袁心,因( 5)乘破之,成官渡大捷。

此亦因( 6)攸之力而得。途墓,因( 7)守冢至前拜祭。其量常人可比?因( 8)此其

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因( 9)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

(1)介,根据,依靠,凭借。( 2),沿。( 3)名,原因。( 4)介,趁着,趁此。( 5)副,于是,就。( 6)介,凭借( 7)介,由,通。( 8)介,因。( 9),接分句,用于因果关系复句的前一个分句,表示原因,可“因”。

14.于

“黄于( 1),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于( 2)吾等,久矣。自十年前偶之,于( 3)今

已十,未睹其姿。今造林草,生复,黄复,其之美倍于( 4)昔,吾之美誉于( 5)四

方。于是( 6)吾有焉。然抒,陶然于( 7)是,不亦乎?

(1)助,,不。( 2)介,引作行的象,于。( 3)介,引作行相关的,到。( 4)

介,引比的象,表程度的比,比( 5)介,引作行的主者,表示被,被。( 6)与“是”

构成复音虚“于是”,相当于“ 此”。( 7)介,引作行相关的所,在。

15.与

朝夕改,君子与( 1)之,吾亦同。然今人与( 2)古人孰智,堂与( 3)坊之,相去甚。

国者,与( 4)清廉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身体力行,事乃成。今恩足以及外夷,而功不

至于比百姓者,独何与( 5)?吾等与( 6)君建言,又恐君自与( 7)吾复算耳。

(1),。( 2)与“孰” 成文言固构“与??孰??”,相当于“跟??比,哪一个??”。( 3),

表并列,和,跟,同。( 4),交,附。( 5)通“欤”,句末气助,表疑,呢。( 6)介,表施者出作行所涉及的象,相当于“ ”。( 7)介,和,跟,同。

16.

“此( 1)岳阳楼之大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然岳阳楼之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

( 2)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其名?范希文若不邀作,文播寰宇,( 3)岳阳楼能

名天下与?当世之,位卑( 4)足羞,官盛

( 5)近,范氏( 6)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友人被,未离去,及至

河,( 7)已在舟中矣,足其性情之。

( 1)副,表示肯定,起、确作用,可“就是”,“是”。( 2 ),表步折关系,用在前一分句,可“倒是”。( 3),表示条

件、假关系,用在后一句句首,表示叙述的事、理中是一种假或推断,可“那么”“那就”“就”。( 4)( 5),并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用,每个“ ”字都用在意思相,构

相似的一个分句中,表示各分句之是并列关系。“就”,或不。( 6),折,可“却”( 7),表承接,第一件事不生在第二件事之前,只是有了第一件事之后才生第二件事,“原来是”“原来已”。

17.者

李白者( 1),仙也。当国者(2)所拒,遂游于此山。今者(3),山中与

幽人酌,乃一其心中也。力士脱靴,国忠捧墨,妃,此数者( 4)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故仕途失意,仍不志,之于,其于后世者( 5)不可,遂就其万世英名。(1)助,用在判断句主的后,起提作用,不。( 2)助,附在的或短之后,成名

性短,指称上文所的人、事、物,“的人” “的事”“的西”“的想法”“的做法”。( 3)

助,放在之后,起气助作用,不。( 4)助,放在数之后,可“??方面”“??

西”“个”“ ”之。( 5)助,定后置志。

18.之

一僧欲之( 1)南海,于唐僧,久之( 2),唐僧不之( 3)。其独往,其待也与?均之( 4)

二策,僧以箪食瓢至南海,夸之( 5)于唐僧:“此何之

(6)有?”唐僧曰:“汝之( 7)百折不,可佩。然汝之( 8)言亦矣,君将而笑之( 9)乎?”

(1),可“到”、“往”。( 2)助,音,用在后,不。( 3)代,可“他”。( 4)指示

代,表近指,可“ ”。

(5)代,可“ 件事”。( 6 )助,前置志,不。( 7 )助,用在主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 8)构助,可“的”。( 9)人称代,表第一人称,可“我”。

(超全)高考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最新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教学目标: 1、掌握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的意义及用法。 2、通过学习为文言文整体阅读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整理汇编

学习-----好资料 18个文言虚词整理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②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察传》)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赤壁赋》).二、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③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高考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学生版)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小故事 1.而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婉贞,而()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婉贞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思也。众应之。既而(),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出,果大捷。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其行,乃巾帼英杰而()。 2.何 “徐公何()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也?其所据何()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嗟乎,情之误,何()其大也!然何()人能忘情耶?何以()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 3.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多人死乎()是,而操此业不辍,问其故,曰:“可塞赋敛也。”嗟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而王胡为乎()好乐甚?若王专于理事,必恢恢乎()而有余,则王之所为其胜乎()好乐者也。臣之驽顿,所言者谬,王能谅之乎()? 4.乃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句,大为感佩,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不得已而谢。原其言,炒作乃尔(),无乃()自高耳。 5.其 狐谓狼曰:“羊肉其()鲜乎!君其()有意,叼其()一而啖之,得饱其()口福。”狼曰:“其()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其()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无闻邪,其()

畏主人邪?及其()嬉逐,愿为一雪其()耻。君其()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 6.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中晚唐王朝尽然耳。若此,帝尚每日笙歌,且()委政不佞之人,则李唐且()亡,必矣。且夫()志士且如()河水清且()涟矣,于斯世则无进身之途。纵有“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何用? 7.若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奇哉!若()人之思,若()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若()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若()龙之一爪也。 若夫()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若()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 8.所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所()钦。以其所()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知其非所以()沽名钓誉矣。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所()以教人向上者也。9.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此为()至理,当为()世人言之,切勿使之为()巫所惑。巫者,以诡为()业,其所为()皆为()利也。故为()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为()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为()? 10.焉 秦军过崤山间,见峭峭焉(),狭狭焉(),未料有伏焉(),将士虽全力以搏,无奈进退不能,少焉(),死之殆尽,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焉(),

18个虚词小故事原文 翻译

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 1.而 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 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5)思也。众应之。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 解析:(1)连词,表并列。(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3)连词,表假设。(4)代词,通“尔”。你,你的。(5)连词,表转折。(6)连词,表递进。(7)连词,表修饰。(8)复音词,不久,一会儿。(9)连词,表承接。(10)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11)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译文:兵法,(是一门讲究)变幻莫测的学问,(并且)需要齐心协力。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钳子,(但是)(它是)(一种)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法藏身的动物,更何况是兵法呢?所以冯宛贞说:“大家如果有抗敌的想法,看我的马头(就)可以了。”宛贞,你的父亲就是一位英雄豪杰,但是(你)(就像)靛青,从兰草中提取却比兰草的颜色更深。宛贞博学多才而且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不知效仿读书人整天地枯坐思考啊。大家回应她。不久,宛贞率领众少年穿戴好服装出来,果然大获全胜。众人都赞叹:宛贞,(只是)小女子罢了:她的行为,却是巾帼豪杰啊。 2.何 “徐公何(1)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也?其所据何(3)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嗟乎,情之误,何(4)其大也!然何(5)人能忘情耶?何以(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7)? 解析:(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3)代词,做宾语,什么。(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5)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6)即“以何”,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7)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 译文:“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这样说)本来是错误的,但他的妻子这样说,为什么呢?她依据什么(才这样说)呢?推究其中的道理,(是)爱自己的老公很深啊。哎,感情造成的谬误多么大啊!但是什么人能够忘情呢?拿什么消除这种弊端,希望您能教给我(一个)好办法,怎么样? 3.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1)。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多人死乎(2)是,而操此业不辍,问其故,曰:“可塞赋敛也。”嗟乎(3),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4)!而王胡为乎(5)好乐甚?若王专于理事,必恢恢乎(6)而有余,则王之所为其胜乎(7)好乐者也。臣之驽顿,所言者谬,王能谅之乎(8)? 解析:(1)句末语气助词,表揣测,相当于“吧”。(2)介词,相当于“于”,“在”。(3)(4)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呀”。(5)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6)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地”。(7)介词,表比较,相当于“比”。(8)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整理

18个文言虚词整理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②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察传》)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赤壁赋》) 二、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③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总结和整理

高考十八个文言虚词的用法的归纳整理 一、而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永州之地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4)(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出于蓝,而青于蓝。 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忘秦之续耳。 (5)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6)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相当于“地”“着”等,或不译。 如:吾恂恂而起。 吾尝终日而思矣。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而母立于兹。 3、助词,附在其它的词上。 (1)作时间词,“既而”“俄而”“已而”“而后”等。

俄而百千人大呼。 (2)“而已“,放在句未,表示限制的语气,相当于“罢了”。 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二、何 1、疑问代词 (1)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什么”“什么原因”。 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如:大王来何操? 子何恃而往?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如:然则何时而乐耶? 2、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如:徐公何能及君也。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怎么”“怎么这样”。 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吏呵一何怒。 3、复音虚词。 (1)“何如”,用在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者“什么样”。 如:今日之事何如? 如太行王屋何? (2)“何以”,即“以何”。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的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如:荣禄待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

高考:十八个文言虚词小故事,掌握虚词有办法!

高考:十八个文言虚词小故事,掌握虚词有办法! 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1.而 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5)思也。众应之。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 解析:(1)连词,表并列。(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3)连词,表假设。(4)代词,通“尔”。你,你的。(5)连词,表转折。(6)连词,表递进。(7)连词,表修饰。(8)复音词,不久,一会儿。(9)连词,表承接。(10)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11)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 译文:兵法,(是一门讲究)变幻莫测的学问,(并且)需要齐心协力。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钳子,(但是)(它是)(一种)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法藏身的动物,更何况是兵法呢?所以冯宛贞说:“大家如果有抗敌的想法,看我的马头(就)可以了。”宛贞,你的父亲就是一位英雄豪杰,但是(你)(就像)靛青,从兰草中提取却比兰草的颜色更深。宛贞博学多才而且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不知效仿读书人整天地枯坐思考啊。大家回应她。不久,宛贞率领众少年穿戴好服装出来,果然大获全胜。众人都赞叹:宛贞,(只是)小女子罢了:她的行为,却是巾帼豪杰啊。 2.何 “徐公何(1)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也?其所据何(3)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嗟乎,情之误,何(4)其大也!然何(5)人能忘情耶?何以(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7)? 解析:(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3)代词,做宾语,什么。(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5)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6)即“以何”,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7)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

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可编辑修改word版)

18 个文言虚词小故事 1.而 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蟹六跪而(1 连词,表并列)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 托者也,而况(2 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战乎?故冯婉贞 曰:“ 诸君而(3 连词,表假设。)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婉贞,而(4 代词,通“尔”。 你,你的)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连词,表转折。青于蓝。婉贞博学而(6 连词,表递进。)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7 连词,表修饰。)思也。众应之。既而(8) 复音词,不久,一会儿。,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 连词,表承接。)出,果大捷。众皆叹: 婉贞,小女子而已(10 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其行,乃 巾帼英杰而(11 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 【译文】:兵法,(是一门讲究)变幻莫测的学问,(并且)需要齐心协力。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钳子,(但是)(它是)(一种)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法藏身的动物,更何况是兵法呢?所以冯宛贞说:“大家如果有抗敌的想法,看我的马头(就)可以了。”宛贞,你的父亲就是一位英雄豪杰,但是(你)(就像)靛青,从兰草中提取却比兰草的颜色更深。宛贞博学多才而且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不知效仿读书人整天地枯坐思考啊。大家回应她。不久, 宛贞率领众少年穿戴好服装出来,果然大获全胜。众人都赞叹:宛贞,(只是)小女子罢了:她的行为,却是巾帼豪杰啊。 2.何 “徐公何(1 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 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也?其所据何(3 代词,做宾语,什么。)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嗟乎,情之误, 何(4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其大也!然何(5 代词,做定语,相 当于“什么”。)人能忘情耶?何以(6 即“以何”,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7)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

(完整word版)高考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doc

高考 18 个文言虚词小故事 1.而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 而况( 2)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婉贞, 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婉贞博学而( 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 5)思也。众应之。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 );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 )。(1)连词,表并列。( 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3)连词,表假设。( 4)代词,通“尔”。你,你的。( 50 )连词,表转折。( 6)连词,表递进。( 7)连词,表修饰。( 8)复音词,不久,一会儿。( 9)连词,表承接。( 10)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1)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 2.何 “徐公何( 1)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也?其所据何(3)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嗟乎,情之误,何( 4)其大也!然何( 5)人能 忘情耶?何以( 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 7)? (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 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 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3)代词,做宾语,什么。(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5)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 6)即“以何”,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 7)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 3.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1)。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多人死乎( 2)是,而操此业不辍,问其故,曰:“可塞赋敛也。”嗟乎( 3),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4)!而王胡为乎( 5)好乐甚?若王专于理事,必恢恢乎( 6)而有余,则王之所为其胜乎( 7)好乐者也。臣之驽顿,所言者谬,王能谅之乎 (8)? (1)句末语气助词,表揣测,相当于“吧”。(2)介词,相当于“于”,“在”。(3)(4)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呀”。( 5)句中语气助词,

文言虚词小故事

文言虚词小故事 1.而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5)思也。众应之。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 (1)连词,表并列。(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3)连词,表假设。(4)代词,通“尔”。你,你的。(5)连词,表转折。(6)连词,表递进。(7)连词,表修饰。(8)复音词,不久,一会儿。(9)连词,表承接。(10)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11)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 2.何 “徐公何(1)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也?其所据何(3)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嗟乎,情之误,何(4)其大也!然何(5)人能忘情耶?何以(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7)? (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3)代词,做宾语,什么。(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5)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6)即“以何”,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7)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 3.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1)。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多人死乎(2)是,而操此业不辍,问其故,曰:“可塞赋敛也。”嗟乎(3),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4)!而王胡为乎(5)好乐甚?若王专于理事,必恢恢乎(6)而有余,则王之所为其胜乎(7)好乐者也。臣之驽顿,所言者谬,王能谅之乎(8)? (1)句末语气助词,表揣测,相当于“吧”。(2)介词,相当于“于”,“在”。(3)(4)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呀”。(5)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6)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地”。(7)介词,表比较,相当于“比”。(8)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 4.乃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练习集锦(含参答)

18个文言虚词考点练习 文言虚词练习(一)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图穷而匕见 4.余闻而愈悲 5.庄宗受而藏之 6.温故而知新 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18.徐而察之 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4.既而儿醒,大啼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文言虚词练习(二) 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3.豫州今欲何至?大王来何操? 4.然则何时而乐耶?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整理

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识记与运用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识记与运用 一、之 一僧欲之(1)南海,询于唐僧,久之(2),唐僧不之(3)应。其独往,其待也与?均之(4)二策,僧以箪食瓢饮至南海,夸之(5)于唐僧:“此何难之(6)有?”唐僧曰:“汝之(7)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8)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9)乎?” 1、解释: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语段:

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之,得饱其(4)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君其(11)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 1、解释: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语段:

高考必考18个文言虚词表格汇总

高考必考18个文言虚词表格汇总

————————————————————————————————作者:————————————————————————————————日期:

高考语文常见的18个文言文虚词整理(完整版) 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之以而其于若所为何乎乃且焉 也因与则者 二、教材中另外常见的17个文言虚词:安但耳夫盖故或即然遂惟已矣犹哉P.S.为的读音 [ wéi ] 1.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2.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3.变成:成~。 4.是:十两~一斤。 5.治理,处理:~政。 6.被:~天下笑。 7.表示强调:大~恼火。 8.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9.姓。 [ wèi ] 1.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2.表目的:~了。~何。 3.对,向:不足~外人道。 4.帮助,卫护。 成 分 作用今译例 之代 词第三人称 代词(有时 活用为一、 二人称代 词) 他、它太后盛气而揖之(《触 龙》)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 惑?(《师说》) 我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 你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

担忧。(《与妻书》) 指示代词,多表近指这、此之二虫又何知。(《逍遥 游》) 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 曲。(《廉颇》) 助词结构助词 定语和中 心语之间 的/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主谓间取 独 \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 老矣,无能为也已。(《烛 之武》)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 也。(《邹忌》) 宾语前置 标志 倒置的动 宾短语之 间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 夫晋,何厌之有?(《烛 之武》) 定语后置 标志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 强。——《劝学》 补语标志得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

高考18个文言虚词

考纲所列18个文言虚词 ⑴而 ①连词: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表假设,表因果,表目的(“用来”)。 ②代词:通“尔“,人称代词(“你,你的”)③构成复音虚词(而已,既而,俄而) ⑵何 ①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 ②副词:“多么”。 ⑶乎 ①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表测度,“吧”;表感叹,“啊”、“呀”;作词尾。 ②介词:“于”、“在”、“从”。 ⑷乃 ①副词:表承接,“就”、“才”、“于是”;表转折,“却”、“竟”;表判断,“就是”。 ②代词:“你”、“你的”。 ⑸其 ①副词,表测度,“大概”;表疑问,不译;表反诘,“难道”;表婉商,“还是”;表期盼,“可要”、“要” ②连词,表选择,“是……还是”;表假设,“如果” ③代词:仅不代第二人称;指示代词。“那”“其中 ⑹且 ①副词,“将要”、“将”、“暂且”;表程度,“已经”、“很” ②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并且”、“而且”、“况且”;表选择,“还是”;表假设,“如果”;表让步,“即使”、“尚且”;表转折,“可是”、“却”。 ③助词,用于句首。 ⑺若 ①代词,第二人称;指示代词,这 ②连词,表假设;表选择,“或”、“或者”

③构成复音虚词 ⑻所 助词①构成“所”字结构,“……的人(事)”②和“为”呼应,表被动;③和“以”连用,表原因,“……的原因”④和“以”连用,表手段,凭借,……的方法(凭借)。 ⑼为 介词:①表对象,“向、对”;表替代,“替”;表目的,“为着、为了”;表原因,“由于、因为”;表被动,“被”②疑问语气助词,呢。 (10)焉 ①代词:三人称疑问代词,表疑代词,哪儿,哪里,怎么 ②语气助词:陈述感叹疑问语气 ③兼词“于之” ④作形容词词尾 (11)也 ①用在句末,表肯定语气 ②表疑问语气 ③用在句中,表语气的舒缓或停顿 ④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 (12)以 ①介词:表凭借,“凭”、“用”、“靠”、“按照”;表原因,“因”、“由于”;表对象,“跟”、“和”;表时间、处所,“于”。 ②连词:类似”而”的用法(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目的,表因果,表修饰。) (13)因 ①介词“凭借”;“按照”;“趁着”、“就着”;因为;“从”、“由” ②连词,“因此”、“于是,就”。 (14)于 介词①表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在”、“向”、“到”、“从”、“对”、“对于”、“由于”;②表比较,“比”; ③被动,“被”。 (15)与 ①介词,“跟”,“同”;介词,“给”、“替”;介词,“和……相比”

上海沪教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

上海沪教版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而】 (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整理bylh)

高考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 安徽蚌埠一中吴金昌测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常见虚词是同学们记忆的难点,每一个虚词有多种词性,每一种词性又有多种用法,死记硬背既费时费力,又容易遗忘。为了帮助同学们突破这一难点,笔者编了19个速记口诀,压缩记忆内容,化复杂为简单,利用谐音,化枯燥为有趣,让同学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轻轻松松地记住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思。 【18个虚词口诀】于(和)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谐音: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奇思妙想】 这个口诀目的是帮助同学们记住18个常见虚词,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身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一下,因为——所以——则——而且——这怎么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 1 于 【速记口诀】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谐音: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奇思妙想】 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在内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却只要五角钱一斤),我们非常开心,不仅感谢的话说了一箩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大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价,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子给她喝水。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群人竟然没人会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一份表扬信,带回旅游公司。 【释义举例】 “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比”等。例如: 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自、从) 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进学解》)(由于)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 ④公和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在) ⑤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给) 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到) 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被) 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比) ⑩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和) 2 和 【速记口诀】动和给参和结交亲同跟和连介叹测疑 谐音:冻鱼给单于结交亲同根荷莲借探测仪 【奇思妙想】 西汉初年,汉王朝和匈奴打仗,总是打败仗。为了搞好两国关系,减少军事对抗,汉王朝采用了和亲政策,也就是把公主嫁给单于。当时的嫁妆很有意思,两样东西:冰冻带鱼和同根莲藕。吃冰冻带鱼前,要先解冻,这就寓意两国关系的解冻。莲藕同根,表示永结连理的意思。据科学家借助探测仪测得,最古老的莲距今已有5000多年了,估计那时人们结婚不送戒指,送莲子。 【释义举例】 “和”字动词、连词、介词、语气助词四种词性。

(完整版)高考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学生版)

高考18 个文言文虚词小故事 1.而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婉贞,而()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婉贞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思也。众应之。既而(),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出,果大捷。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其行,乃巾帼英 杰而()。 2.何 “徐公何()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也?其所据何()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嗟乎,情之误,何()其大也!然何()人能忘情耶?何以()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3.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多人死乎()是,而操此业不辍,问其故,曰:“可塞赋敛也。”嗟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而王胡为乎()好乐甚?若王专于理事,必 恢恢乎()而有余,则王之所为其胜乎()好乐者也。臣之驽顿,所言 者谬,王能谅之乎()? 4.乃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句,大为感佩,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 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不得已而谢。原其言,炒作乃 尔(),无乃()自高耳。 5.其 )鲜乎!君其()有意,叼其()一而狐谓狼曰:“羊肉其( 啖之,得饱其()口福。”狼曰:“其()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 “羊数詈言,其()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无闻邪,其()畏主人邪?及其()嬉逐,愿为一雪其()耻。君其()许之!” 犬笑曰:“欲加之罪,其()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