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历史观完整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历史观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科学历史观即唯物史观,是人们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观察和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现象的根本观点和方法,是唯一正确的、科学的历史观。其主要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即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等等。自 1949 年新中国成立起,我国高校就逐步建立了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制度。我国高校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基本途径有两种,即关于唯物史观原理的教育和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历史知识体系教育。从 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颁布、明确我国高校关于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基本方针,到十八大的胜利召开这 64 个年头里,我国高校关于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工作大致上经历了建国初年(1949——1966),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改革开放以来(1978——)这三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我国科学历史观教育虽然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但积累了经验,而且形成了迄今为止世界各国所没有的较健全的科学历史观教育制度。实践环节,积极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强调了课堂是高校对学生进行科学历史观教育的主阵地,并提出了高校应加强社会实践环节,以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徐国利在“论高校历史教育中的唯物史观教育”一文中认为唯物史观教育改革的途径是:一、要坚持唯物史观在高校历史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和主导作用。二、要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从事唯物史观教育的教师队伍。三、利用网络进行唯物史观及其史学的教育。突出强调了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历史教学中要坚持唯物史观,并提出了高校应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工作和利用网平台开展教育工作等建设性的意见。5问题和不足也日益暴露,其地位和影响实际上受到严重的削弱。大学生的某些负面行为举动日益彰显,在社会上反应强烈,实用主义、虚无主义的倾向越发严重。在此种情况下,高校该如何对学生进行科学历史观教育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顾晓静、黄方红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教学与唯物史观培养”一文中认为:以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在教学中不断提高青年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能力是增强高校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根本途径。向守俊的文章提到“一些大学生认为理想信念抽象、虚无,谈理想信念太遥远,太不切合个人的实际利益,因而对理想信念教育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这实际是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对理想信念的最大误解,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①”。
2.高校唯物史观教育的价值。王柏文、李红在“唯物史观:高校哲学通识教育中的重要理论”一文中提到唯物史观教育在高校哲学通识教育中的价值:“第一,引导大学生理解人的本质,形成合理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第二,引导大学生理解世界的本质,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第三,培养大学生的实践意识,促进大学生和谐全面发展。”
3.高校学生科学历史观的培养途径。高校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观来感知社会和评辨是非,是大学生未来成才和发展的关键。苏久青在“浅谈高等艺术院校大学生科学历史观的培养”一文中提到:培养大学生历史观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发挥好课堂主渠道的积极作用,二是加强社会①向守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石油教育,2009 年第二期.当前关于我国高校科学历史观教育研究的文献数量不多,其中大部分文章是对高校历史观教育的内容体系(主要是针对当前高校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内容体系)进行研究或者是对高校科学历史观教育的理论认识即思想观念体系进行研究,直接针对高校科学历史观教育的现状研究及对策的研究应该说很少。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学者们主要围绕下面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1.高校唯物史观教育的必要性。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一直在我国的思想文化教育中处于主导作用,我国的高校也建立起了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教育体系,这对广泛和深入传播唯物史观,提高人们对历史现象或历史问题的认识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随着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文化思想和教育领域变革的日益活跃,导致了我们一方面强调要坚持和强化唯物史观的教育,而在另一方面,唯物史观教育存在的7常识的话,则开展科学历史观教育也必须结合或针对受教主体的情况——即生情,这一点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上远未成为一种常识或原则的事实,正是笔者从事这一课题研究的基本出发点或意义。
2.忽视了在高校科学历史观教育中辅导员的作用的研究。高校科学历史观教育的施教主体是授课教师和辅导员,当前的研究重点多是对授课老师的授课方式入手,提高学生的兴趣,忽视了辅导员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教育的重要性及方式和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本人认为应该重视辅导员在高校学生科学历史观教育中作用和地位的研究,发挥高校辅导员队伍在科学历史观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以推进当前科学历史观教育工作有效开展。
3.对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科学历史观教育的教育形式研究不多。当前在关于我国高校学生科学历史观教育研究的文献中,部分学者把科学历史观的教育形式主要放在教学课堂上,张庆峰在“培养历史兴趣,树立唯物史观”一文中提到:历史是思想文化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融合政治理论,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顾晓静、黄方红在“‘中国近代史纲要’教育教学与唯物史观培养”一文中认为:课堂是大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及科学历史观培养的主阵地和主渠道。难道关于我国高校科学历史观教育除了在课堂上以理论为基础的教育教学形式之外,就没有别的值得关注和研究的形式了吗?这也是笔者选择这个论文题目的原因。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对高校学生的科学历史观教育现状的研究,找出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在科学历史观教育形式上的不足,分析原因,采用多种1.缺乏对受教主体的研究。学生是高校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受教主体,搜集现有的文献,学者们多是从学校或教育主体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却没有深入地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或对象——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即便是有少数研究者谈及到了受教主体——青年学生的问题,也是从改变青年大学生的教育环境角度去讨论问题,没有深入考察学生实际,从受教主体的时代特征、发展需求、知识结构、矛盾困惑等角度探讨科学历史观教育乃至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客体——生情的问题。如果说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依据中国的国情的认识已成为一种政治教育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改善受教育者的教育环境和接受教育的意识,让学生学会利用科学历史观思考问题,分析社会现象,并让这一科学的历史观使他们终身受益,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有效性的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