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认知过程(练习)

1 认知过程(练习)
1 认知过程(练习)

壹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

一感觉

(一)感觉概述

1.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个体借助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过程。

[感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的反映。]

2.感觉的种类

根据刺激信息的不同,感觉可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大类。

(1)外部感觉是由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觉、觉、觉、觉和皮感觉(皮肤感觉又包括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2)内部感觉是来自于身体内部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觉、觉和觉(机体觉又叫的感觉,它包括饿、胀、渴、窒息、恶心、便意、性和疼痛等感觉)。

(二)感受性

感觉器官对刺激物感觉的大小称为感受。通常用感觉阈限来衡量。感觉阈限分为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两大类。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的最小刺激量称为感觉阈限,与之相对应的感觉能力成为绝对感受性,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二者成关系。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

刚刚能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感受阈限,与之相对应的个体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同样成反比关系。(三)感觉现象

1.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作用于感受器而使的现象。感觉适应既表现为感受性的提高,也会表现为感受性的降低。各种感觉都有适应现象,“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是嗅觉适应。视觉适应有明适应和暗适应,明适应是从暗处所引起的视觉感受性降低的现象,暗适应是人眼对光的敏感性逐步提

高的过程。痛觉适应最不明显。

2.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是指不同性质的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相互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有对比和对比。同时对比是指两个刺激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所产生的现象,继时对比是指两个刺激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所产生的感觉对比现象。

3.感觉后像

后像是指刺激作用后,感觉并不立即,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称为感觉后像。视觉后像有和。正后像是指保持刺激物具有的同一品质的现象,负后像是指产生与刺激物相反感觉的现象。

4.感觉补偿

感觉补偿作用是指个体某种感觉缺失后由其他感觉加以的现象。

二、知觉

(一)知觉概述

1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个体借助于过去经验对来自感受器的信息进行选择、组织和解释的过程。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是不简单的相加,而是在对大量感觉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后形成的整体反映并赋予意义。

感觉和知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感觉和知觉是不同的心理过程。两者产生性质不同,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的反应,知觉是事物的反映,即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反映;两者生理机制不同感觉是感觉器官活动的结果,知觉是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综合的结果。

感觉和知觉都是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他们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形式,反映的是事物的特征和外部联系。知觉是在感觉的上产生的,我们感觉到的事物的个别属性越丰富,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准确,越完整,但知觉并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离开了事物对感官的直接作用,既没有感觉也没有知觉。

2知觉的种类

根据知觉时感觉特征,可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触摸知觉等;根据人脑所认识,可以把知觉分为知觉、知觉和知觉。

(二)知觉的特点

1知觉的性

个体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作为知觉,而其他事物则成为

知觉的。这种特性被称为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它依据一定的主客观条件经常转换。在知觉过程中,强度大的、对比明显的刺激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在空间上接近、连续,形状上相似的刺激也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在相对静止的背景上,运动的物体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刺激的多维变化比单维变化更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此外,凡是与人的需要、愿望、任务以及经验联系密切的刺激,都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2知觉的性

个体在受知觉刺激时,并不是把知觉对象作为许多个别的独立的部分,而总是把他们知觉为一个,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由于知觉的整体性,个体就能够适应变化的环境。刺激性的物质、特点和知觉主体的经验是影响知觉整体性的两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刺激物的关键部分、强的部分在知觉的整体性中起着决定作用。有些物理化学强度很弱的因素,如与人的生活实践有密切关系,也会成为很强的刺激成分。

3知觉的性

人在感知当前事物时,总是借助于来理解它们,使之具有一定意义,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个体以往经验不同而使知觉有差异。知觉的理解性会受到情绪、意向、价值观和定势等等的影响。在知觉信息不足或复杂情况下,知觉的理解性需要语言的提示和思维的帮助。知觉的理解性使人的知觉更为深刻、精确和迅速。

4知觉的性

当知觉的对象在一定范围内的时候,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之为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有形状、大小、亮度、颜色等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是因为客观事物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和特征,而我们对这些事物有比较丰富的经验,无数次的了来自每个感受器的不完全的甚至歪曲的信息。如果我们知觉的是一个全新的对象,而且周围没有熟悉的事物可以作参照,那么我们决不会有关于这个事物的知觉恒常性。

三注意

(一)注意概述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和。人在同一时间内不能感知很多对象,只能感知环境中的少数对象。那些能被我们感知系统捕捉进入人脑的事物就是注意选择的结果。注意并不是一个注意的心理过程,只是一种心理状态,注意总是和特定的心理活动。例如,学生全神贯注听课,是注意与听觉活动的结合;默写,是注意与记忆的结合;解题计算,是注意和思维的结合;考试后心情糟糕,是注意与情绪体验的结合。人在清醒的时候,每一瞬间总是注意着某种事物。通常所谓“没有注意”,只不过是对当前所应当指向的事物没有注意,而注意了其他无关的事物。

(二)注意的分类

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以及是否需要,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1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也称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也不需要作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和个体本身的特点。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刺激物的,刺激物的和刺激物的等。无意注意与个体本身的特点和状态有关,如、、、个人、特征等。

2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也叫注意,是指有预定,需要做一定的注意

3有意后注意

也称为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从特征上讲,它如同具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有意后注意通常是有意注意转化而成的。例如在刚开始做一件工作的时候,人们往往需要一定的努力才能把自己的注意保持在这件工作上,但是在对工作发生了以后,就可以不需要而继续保持注意了。而这种注意仍是自觉的和有目的的。

(三) 注意的品质

注意有一些基本品质,通过这些品质特点,可以基本了解一个人的注意特性。

1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就是注意的,是指能清楚地把握,这是注意在空间上的特征。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知觉对象的特点,二是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

2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在或上的注意。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的时间。广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上的时间。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

在同一活动任务上,注意的对象可以有所变化,只要总的活动方向不改变,注意仍然是稳定的。

注意存在一个的现象,这种现象叫,即注意的周期性加强或减弱的现象。

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品质叫,或叫分心,是指心理活动了当前应该指向和集中的事物,而被无关的事物所的状态。

注意的稳定性是有限的,但可以通过意志努力和训练延长注意稳定的时间。

3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或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现象。注意的分配对人的实践活动是必要的,也是有条件的。注意分配的是: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其余都达到了熟练程度;同时进行的几项活动之间存在着。

4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个体根据新的任务,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到另一个对象上。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取决于原来注意的紧张度、引起注意转移的新活动的性质和事先是否具有转移注意的信号。

四、记忆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在头脑中的反映,记忆是在头脑中累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传统心理学把记忆看成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的心理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分析和定义记忆,把记忆看成是一个的系统,认为记忆是人脑对外界信息的与、和的过程。

(二)记忆种类

1.按记忆特点,可以把记忆分为记忆、记忆、记忆、记忆

形象记忆是对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记忆;情境记忆是对亲身经历过的,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的的记忆;情绪记忆是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语义记忆也叫记忆,是用词语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动作记忆是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机能的记忆。

2.按记忆所和不同,可将记忆分为记忆、记忆和记忆

感觉记忆,也叫感觉登记,或瞬时记忆。它是指感觉刺激停止作用后所保持的瞬间映像。感觉记忆持续性短暂,大约为0.25—;短时记忆是材料在短时存储中保存时间大约为的记忆;长时记忆是指信息在经过充分的和具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存下来。长时记忆的容量非常大,保存时间有的很长,甚至可以是永久性的。

3.按长时记忆中记忆内容的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性记忆和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是指对具有先后顺序的的一类记忆,主要包括认知与动作技能两部分,它是经由观察学习与实地操作而学得的活动性记忆,如骑车、写字、游泳等。陈述性记忆,是对的记忆,如对定理、规律、历史等均属陈述性记忆。

4.按记忆是否有参与,可以将记忆分为记忆和记忆

外显记忆是指当个体需要地或主动地提取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的记忆。它是有意识提取信息的记忆。内隐记忆是指当个体完成任务时不需要有意识地提取信息的记忆。内隐记忆是自动的的记忆,个体往往意识不到他们在回忆。

5.按识记时是否带有性和性,可以将记忆分为和

无意记忆是没有明确目的的记忆,有意记忆是有明确目的的记忆。儿童的无意记忆能力比有意记忆能力强,而对大多数成人来说,有目的的记忆效果比不经意的无意记忆效果好得多。

6.按理解在识记中的地位分类,可以把记忆分为记忆和记忆

机械记忆指不问记忆内容的意义,。逻辑记忆又称记忆,是一种建立在对记忆内容意义上的记忆。机械记忆和逻辑记忆在记忆活动中的作用与人的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有关。学龄早期,由于理解力有限,逻辑记忆在记忆活动中所占的比例不高。随着年龄增长,记忆任务量增多,记忆就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对识记内容的理解。

7.按记忆时使用的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视觉记忆型、听觉记忆型、嗅觉记

忆型、味觉记忆型、肤觉记忆型、混合记忆型六类

视觉记忆型是指视觉在记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记忆类型,视觉记忆中,主要是根据形状印象和颜色印象记忆的;听觉记忆型是指听觉感知在记忆过程中起主导地位的记忆类型;嗅觉记忆型是指嗅觉感知在记忆过程中起主导地位的记忆类型,嗅觉记忆是常人都具备的一种记忆;味觉记忆型是指味觉感知在记忆过程中起主导地位的记忆类型;肤觉记忆型是指肤觉感知在记忆过程中起主导地位的记忆类型;混合记忆型是指两种以上(包括两种)感知器官在记忆过程中同时起主导作用的记忆类型。

(三)记忆系统

记忆分为三种系统,即感觉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和长时记忆系统。

1.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又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是指感觉性刺激作用后仍在脑中继续保持其的记忆,它是人类记忆信息加工的第一个阶段。

感觉记忆的信息还未经任何心理加工,是以的形式被登记下来的,它具有以下基本特点:(1)进入感觉记忆中的信息完全依据它所具有的编码,并以感知的顺序被登

记,具有鲜明的形象性;(2)进入感觉记忆的信息保持时间很;(3)感觉记忆的记忆容量由感受器的解剖生理特点所决定,几乎进入感官的信息。

2.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指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的加工与编码的记忆。短时记忆是信息在感觉记忆之后的高一级加工水平阶段,它具有以下基本特点:(1)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的保持时间,在无复述的情况下一般只有5-20秒,最长也不超过;(2)短时记忆的。短时记忆的容量又称记忆广度,指信息短暂出现后被试所能呈现的最大量。美国心理学家米勒(https://www.360docs.net/doc/2c11904414.html,ler)在其论文《神秘的七加减二》中明确提出,人的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组块。

3.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人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又称为永久性记忆。长时记忆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长时记忆的,它可以存储一个人对世界认识的知识,是一个庞大的信息库:(2)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保持,它能够按时、日、月、年乃至终身计算,在理论上认为是永久存在的。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编码方式是以为主。意义编码有两种形式:编码和编码,它们又被称为信息的双重编码。

(四)遗忘

1.遗忘的概念

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再认与回忆,或者是的再认与回忆。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说,遗忘就是信息提取不出来或提取出现错误。

遗忘可分为遗忘和遗忘。暂时性遗忘是指已转入长时记忆中的内容一时不能被提取,但在适宜条件下还可恢复。永久性遗忘是指识记过的材料,不经过重新学习则不能再行恢复的现象。

2.遗忘的规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对人类记忆和遗忘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他的研究得出了最著名的遗忘曲线,也称为保持曲线。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量,增加的速度是。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特别迅速,然后逐渐缓慢。即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3.遗忘的原因

(1)消退说。消退理论认为遗忘就是记忆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的结果。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看,记忆痕迹是在感知、思维、情绪和动作等活动时大脑皮质有关部分所形成的。记忆痕迹作为一个形象的比喻得到人们的接受。

(2)干扰抑制说。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遗忘都可能是由于干扰而引起。干扰是遗忘的主要原因。干扰理论认为,遗忘并非经验的消失,而是储存的资料不能提取。之所以不能提取,是因为我们在学习和回忆受到的缘故。干扰有两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对新学经验的回忆造成的干扰就是前摄抑制,对旧经验的回忆造成的干扰就是倒摄抑制。

(3)动机性遗忘说。动机性遗忘说又称为压抑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某种的压抑所致。(4)线索依赖性遗忘。线索依赖性遗忘是与痕迹消退说相反的观点,认为遗忘不是由于痕迹的消退,而是因为信息所致。

4.影响遗忘的因素

(1)遗忘进程受的制约。如艾宾浩斯所揭示的遗忘规律。

(2)识记材料的程度对遗忘的影响。识记材料很重要时,一般不容易遗忘。最先遗忘的是那些最不重要的材料。

(3)识记材料的性质对遗忘的进程有影响。比无意义的材料遗忘得慢,比抽象的材料遗忘得慢,熟练的技能遗忘得最慢。

(4)识记材料的和学习对识记效果的影响。一般来说,材料越多,要达到同样的识记水平,需要平均诵读的次数和时间越多。过度学习有助于记忆。

(5)识记材料的效应对识记的影响。一般来说,系列材料的和部分记忆效果较好,而中间位置则容易遗忘,这种现象称之为系列位置效应。这可能与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有关。因为在系列材料的记忆过程中,开始部分只受到倒摄抑制的影响,末尾部分只受到前摄抑制的影响,而中间部分会受到两种抑制的影响。

(五)运用记忆规律促进中学生有效学习

学习的最大障碍莫过于记忆力差。强记忆力能够迅速地、准确地、持久地掌握学习过的知识和技能,也能比较好理解、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1.拥有良好记忆

(1)记忆要有明确的。实践证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有明确的记忆目的,则记忆力持久且强劲,反之则短暂而微弱。

(2)记忆要有浓厚的。兴趣是增强记忆力的催化剂。一个人对他所感兴趣的信息和对象,会产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与观察力,精神上更加亢奋。

(3)记忆要有高度的。只有专心致志,聚精会神,信息和对象才会在大脑皮层中烙下深深的印迹;反之,注意力不集中,无意注意过多,会使人记忆力下降。

(4)记忆要有良好的。实验证明,心情舒畅、精神饱满的人,记忆效果就好,反之则差。

2.运用有意识记和意识记得方法

有意识记一般与当前的活动一致,能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注意机能,学习效果

较好。意义识记能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记忆效果较好。

3.加强复习防止遗忘

(1)合理安排。一要复习。根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在大规模遗忘之前就进行复习效果较好。二要复习。集中大块时间进行复习容易产生疲劳,分散复习的效果一般比集中复习的效果要好。

(2)合理安排复习内容。对于内容较多、较难的材料,采用复习效果较好;对于内容较少、容易的材料,可以采用复习的方法。

(3)学习程度的安排。刚刚达到会背的程度,被定义为100%,这种程度并不能保持持久,需要再次基础上再学习,即达到过度学习的程度。学习程度达到时的保持效果最好。(4)采用复习形式,尽可能运用多种感官协调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运用多种感官复习,既看、读、又听、写、做、思,效果比单纯看要好得多。两个人交互式复习比一个人复习效果可能要好。

(5)注意克服材料之间的。注意在两种学习材料的复习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以减少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6)采用精加工和组织策略进行复习。如直观形象法、联想法、谐音法、列图表法、归类法、歌诀法等

4.强调科学记忆方法

(1)基础上的记忆和记忆前提下的理解相统一。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没有记忆,不可能上升到理解;而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更正确、更深刻、没有理解,记忆就像散沙一样,失去应用价值。

(2)尝试背诵法。尝试背诵应有一个明确的,就像电脑里的目录、路径一样,将知识放在“目录”中,将“目”录融汇在知识里,相得益彰,便于知识的提取应用。

(3)记忆。①接近联想,用相互接近的事物进行联想。例如:历史上彼得一世的改革和明治维新。②相似联想,用相似的事物联想,例如:意大利的地图像靴子。③对比联想,由相反事物的一方想到另一方。例如:民主和专政是辩证的统一。④归类联想,从同类事物中来联想。⑤因果联想,从原因想结果或从结果想原因。例如:遗传和变异。⑥创新联想,人为创造一种联系进行的联想。例如:万有引力与库仑定律。

五、思维与问题解决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反映事物的和,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两个特点。

(二)思维的种类

1.根据思维的,把思维分为思维、思维和思维动作思维又称为实践思维或操作思维,是指凭借个体直接的感知活动,以实际动作为支柱去解决问题的思维。形象思维是指以人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为支柱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是以语词为基础,利用概念、判断和推理形式进行的思维。

2.根据探索问题答案的不同,可以把思维分为思维和思维聚合思维又称为求同思维或集中思维,是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起来,朝着同一方向思考并得出正确答案的思维。发散思维又称为求异思维或分散思维,是指从目标出发,沿着各种去思考,探求解决问题答案的思维。

3.根据解决同题的,可以把思维分为性思维和思维

常规性思维又称为习惯性思维和再造性思维,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照方案和程序,运用惯常方法或模式寻求解决问题的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异、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此外,根据思维过程中所凭借的是日常经验还是科学知识,还可将思维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根据思维是否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将思维分为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等等。(三)思维过程

1.与

分析是指在人脑中把事物的整体成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综合是指在人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或特征起来进行思考的思维过程。

2.与

比较是在人脑中把各种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之间异同点的思维过程。归类是在人脑中根据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归人适当类别中去的思维过程。3.与

抽象是在人脑中把同类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舍弃其个别的、非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概括是在人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到同类事物中去的思维过程。

4.与

系统化是在人脑中根据客观事物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按不同顺序与层次组成一定系思维过程。系统化知识便于在大脑皮层上形成广泛的神经联系,因此它在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化是人脑把经过抽象、概括而获得的概念、原理和理论,运用到某一具体对象上去的思维过程。

(四)创造性思维及其特征

创造性思维也叫创新思维,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出的成果的思维活动。例如新软件的开发,新歌曲的创作等。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

直觉思维属于创造性思维。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

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和他的同事指出创造性思维的六个特征:(1):容易发现新事物,接受新问题;(2):思维敏捷、反应迅速;(3):能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4):产生新颖的、有思想的能力;(5):重新发现特定事物的多种适应方法;(6):能透过实物的表面现象,认清其内在含义和特性。

(五)问题解决

1.问题解决的概念

问题解决是指在下,个体经由一系列,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纽威尔和西蒙用问题空间的概念来说明问题解决。问题空间是指问题解决者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的一切可能的,它包括三种状态:状态,状态,状态。信息加工论认为,问题解决就是在问题空间进行搜索,以找到一条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通路。

2.问题解决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过程一般有四个环节,即问题、问题、假设和假设环节。

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心理定势也称心向作用,是指进行的相同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是个体按照比较方式去解决问题的一种倾向。心理定势可以是的,也可以是的。

(2)的特点。认知结构就是的结构,包括个人的能力、知识、经验、态度和观念。当个人遇到问题情境时,总是以个人的认知结构来探索问题的解决办法,如果问题情境与个人认知结构完全符合,就只要靠旧经验来解决;如不符,就需调整甚至重组自己的认知结构。个人认知结构中的内容越丰富,组织性越强,解决问题的速度越快。

(3)功能固着是指一个人看到一种事物功用或联系后,就很难看出功用和联系。如果初次看到功用或联系越重要,也就越难看出它的其他用途。

(4)。动机是推动人们解决问题、完成活动的。动机的有无、动机的强度都对问题解决的过程起到影响。心理学家通过对任务难度。动机水平与操作效率的关系的研究,得出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研究证实,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不是关系,而是呈倒U形的线性关系。具体体现在:动机处在强度时,工作效率之间;动机强度过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不可能很高;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工

作效率会随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因为过的动机会使机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

上述研究还表明:动机的是不固定的,依据任务的不同会有所改变。在完成任务中,动机强度高,效率可以达到最佳水平;在完成难度任务中,中等的动机强度效率最高;在完成复杂和任务中,偏低动机强度下的工作效率最佳。

化工原理作业和练习题

第七章 练习题 1.在吸收塔中用水吸收混于空气中的氨。已知入塔混合气中氨含量为5.5%(质量 分数,下同),吸收后出塔气体中氨含量为0.2%,试计算进、出塔气体中氨的摩尔比1Y 、2Y 。 解:先计算进、出塔气体中氨的摩尔分数1y 和2y 。 120.055/170.0903 0.055/170.945/29 0.002/17 0.0034 0.002/170.998/29 y y = =+= =+ 进、出塔气体中氨的摩尔比1Y 、2Y 为 10.09030.099310.0903Y ==- 20.00340.003410.0034 Y = =- 由计算可知,当混合物中某组分的摩尔分数很小时,摩尔比近似等于摩尔分数。 第八章 练习题2. 在温度为25 ℃及总压为101.3 kPa 的条件下,使含二氧化碳为3.0%(体积分 数)的混合空气与含二氧化碳为350 g/m 3的水溶液接触。试判断二氧化碳的传递方向,并计 算以二氧化碳的分压表示的总传质推动力。已知操作条件下,亨利系数5 1066.1?=E kPa ,水 溶液的密度为997.8 kg/m 3。 解:水溶液中CO 2的浓度为 33350/1000 kmol/m 0.008kmol/m 44 c = = 对于稀水溶液,总浓度为 3t 997.8kmol/m 55.4318 c = =kmol/m 3 水溶液中CO 2的摩尔分数为 4t 0.008 1.4431055.43 c x c -===? 由 54* 1.6610 1.44310kPa 23.954p Ex -==???=kPa 气相中CO 2的分压为 t 101.30.03kPa 3.039p p y ==?=kPa < *p 故CO 2必由液相传递到气相,进行解吸。 以CO 2的分压表示的总传质推动力为 *(23.954 3.039)kPa 20.915p p p ?=-=-=kPa 练习题7. 某填料吸收塔内装有5 m 高,比表面积为221 m 2/m 3的金属阶梯环填料,在该填料 塔中,用清水逆流吸收某混合气体中的溶质组分。已知混合气的流量为50 kmol/h ,溶质的含量为

吸收练习题 课堂测验

吸收练习题 一、填空题:(31) 1、压力__ _,温度____,将有利于解吸的进行。 2、由双膜理论可知,____ ___为吸收过程主要的传质阻力;吸收中,吸收质以 _____的方式通过气膜,并在界面处溶解,再以_ __ ____的方式通过液膜。 3、吸收操作的依据是____ ____,以达到分离气体混合物的目的。 4、亨利定律的表达式Ex p *,若某气体在水中的亨利系数E值很大,说明该 气体为___气体。 5、对极稀溶液,吸收平衡线在坐标图上是一条通过点的线。 6、由于吸收过程中,气相中的溶质组分分压总是___ _____溶质的平衡分压, 因此吸收操作线总是在平衡线的____ ____。 7、吸收过程中, X K是以___ _为推动力的总吸收系数,它的单位是____。 8、吸收操作中增加吸收剂用量,操作线的斜率___ ___,吸收推动力___ ___。 9、当吸收剂用量为最小用量时,完成一定的吸收任务所需填料层高度将为__ _。 10、用吸收操作分离气体混合物应解决下列三方面问题:_ 、 与。 11、填料塔操作中,气液两相在塔内互成__ _ 流接触,两相的传质通常在_ ___的液体和气体间的界面上进行。 12. 气体吸收计算中,表示设备(填料)效能高低的一个量是,而 表示传质任务难易程度的一个量是。 13.分子扩散中菲克定律的表达式为,气相中的分子扩散系数 D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减小),随压力增加而(增大、减小)。 14.易溶气体溶液上方的分压,难溶气体溶液上方的分 压,只要组份在气相中的分压液相中该组分的平衡 分压,吸收就会继续进行。 15.某低浓度气体吸收过程,已知相平衡常数m=1 ,气膜和液膜体积吸收系 数分别为k ya =2×10-4kmol/m3.s, k xa =0.4kmol/m3.s, 则该吸收过程及气膜阻力占 总阻力的百分数分别为;该气体为溶气体。 二、选择题(40) 1、吸收操作的目的是分离。 A.液体均相混合物 B.气液混合物 C.气体混合物 D.部分互溶的液体混合物 2、难溶气体的吸收是受______。 A.气膜控制 B.液膜控制 C.双膜控制 D.相界面 3、在吸收塔的计算中,通常不为生产任务所决定的是:_____。 A.所处理的气体量 B.气体的初始和最终组成

《消化和吸收》练习题1(可编辑修改word版)

消化和吸收 一、填空题 1.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有 2.消化系统由和组成。 3.消化道有、、、、、、组成。 4.消化腺有。 是最大的消化腺。消化道外的消化腺有,,消 化道内壁的消化腺有, 5.是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6.能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能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 能初步消化。肠腺胰腺分泌的消化液含多种,能消化糖类、脂肪、蛋白质。 7.食物中的水,可以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 8.淀粉开始消化的部位是,被口腔中的分解成,麦芽糖 最终被小肠分解成。蛋白质开始消化的部位是,但是也只能初步消化。最终在小肠被分解成。脂肪开始消化的部位是,最终脂肪在小肠里变成和。 二选择题 1.下列哪项不是小肠结构与消化机能相适应的特点() A 小肠长约5—6 米 B 粘膜表面有许多皱襞和小肠绒毛 C 小肠绒毛中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D 小肠壁内有肠腺 2.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 A.口腔 B.胃C.小肠 D.大肠 3.下列中哪项不是物理性消化() A 牙齿咀嚼 B 舌的搅拌 C 胃肠蠕动 D 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 4.下列食物中,不需经消化就能被直接吸收的有机物是() A 淀粉 B 蛋白质 C 脂肪 D 维生素D 5.下列物质在消化道内不能被直接吸收的是() A 维生素 B 氨基酸 C 含钙的无机盐 D 麦芽糖 6.细嚼馒头,口腔内感觉有甜味,这是由于() A.牙齿咀嚼的缘故B.舌搅拌的缘故 C.口腔分泌消化酶的缘故 D.与以上三条都有关 7.在消化道中能消化蛋白质的消化酶来自() 1 唾液腺 2 胃腺 3 肝脏 4 肠腺 5 胰腺 A 1 2 4 B 2 4 5 C 3 4 5 D 1 3 5 8.下列哪种消化液对蛋白质食物的消化不起作用?() A.唾液B.胃液C.胰液D.肠液 9.下列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不含消化酶的是() A 唾液 B 胃液 C 胰液 D 胆汁 10.关于脂肪在消化道内的消化,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脂肪开始消化开始于小肠 B 肝脏功能不好会影响对脂肪的消化 C 脂肪最终被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 D 消化脂肪的脂肪酶是肠腺和肝脏分泌 11.试管内有一些植物油,加入配制的消化液,充分振荡后,置入37℃的温水中,一段时 间后植物油不见了,配制的消化液最合理的一组是()

认知过程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认知过程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认知过程是一个人在通过对外部事物的学习、了解之后有了自己的认识,并结合自己的判断而得出的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是个体认知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认知心理学将认知过程看成一个由信息的获得、编码、贮存、提取和使用等一系列连续的认知操作阶段组成的按一定程序进行信息加工的系统。 信息的获得就是接受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信息。感觉的作用就在于获得信息。信息的编码是将一种形式的信息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信息,以利于信息的贮存和提取、使用。个体在知觉、表象、想象、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中都有相应的信息编码方式。 信息的贮存就是信息在大脑中的保持,在记忆活动中,信息的贮存有多种形式。信息的提取就是依据一定的线索从记忆中寻找所需要的信息并将它取出来。信息的使用就是利用所提取的信息对新信息进行认知加工。 在认知过程中,通过信息的编码,外部客体的特性可以转换为具体形象、语义或命题等形式的信息,再通过贮存,保持在大脑中。这些具体形象、语义和命题实际就是外部客体的特性在个体心理上的表现形式,是客观现实在大脑中的反映。认知心理学将在大脑中反映客观事物特性的这些具体形象、语义或命题称为外部客体的心理表征,简称表征。通常,“表征”还指将外部客体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在大脑

中的信息加工过程 认知过程瘦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1)认知者因素认知者即社会认知的主体,认知者本人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知识和经验、自身的情绪状态以及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都会影响其社会认知。 (2)被认知者因素被认知者的许多特点,都会影响人们对他的认知和评价,影响人们的印象,例如被认知者的谈吐、服饰、表情、、行为方式等,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突出的线索会特别受到重视。 (3)认知情境任何认知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这种社会认知情境,可以提供帮助认知者了解被认知者的线索。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分类,例如: (1)认知的主体,情绪。经验等对认知过程的作用。主体的价值观、原有经验、情感状态等对人的认知过程都 有很大的影响。 (2)认知的客体与对象。面孔、体态、语言等都是影响因素。 (3)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 不管是那种分类方法,都是将认知的过程分为两个重要的方面:主体与客体,还有就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相处时的环境,也就是认知环境. 认知环境分为空间距离、背景参考、交往次数等。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了解之后,在认知情景的影响下就会产生社会判断,进而得出主体对客体的社会认知。

心理咨询师真题整理第二章社会心理学含复习资料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 心理咨询师(三级)真题2010年5月 1.(单选)F.H.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 A社会认知 B社会心理 C社会行为 D社会影响 2.(单选)最严重的角色失调是() A角色不清 B 角色失败 C角色中断 D角色冲突 3.(单选)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是() A哲学思辨阶段B学派阶段C实证分析阶段D经验描述阶段 4.(单选)“性别”表示() A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 B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 C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 D男女在社会方面的方面 5.(单选)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是() A近因效应 B收银效应 C光环效应 D刻板印象 6.(单选)班都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的代表性理论 A新行为主义 B认知心理学 C发生认识论 D精神分析论 7.(单选)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不包括() A交换原则 B平等原则 C强化原则 D相互原则 8.(单选)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的行成有重要影响,反映在() A光环效应 B刻板效应 C近因效应 D期待效应 9.(单选)罗特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叫() A控制点 B三维 C可控制 D平衡 10.(多选)通用的问题解决策略包括() A算法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复述策略 D启发式策略 11.(多选)人类社会化的基本条件包括() A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B人脑复杂的神经网络 C良好的社会规范 D社会角色的引导 12.(多选)影响自尊的因素包括() A家庭教养方式 B行为表现的反馈 C活动的性质 D参照群体 13.(多选)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包括() A情绪 B兴趣 C动机 D经验 14.(多选)态度的特点包括() A完整性 B内在性 C稳定性 D对象性

《 消化和吸收 》练习题1

消化和吸收 一、填空题 1.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有 2.消化系统由和组成。 3.消化道有、、、、、、组成。 4.消化腺有。 是最大的消化腺。消化道外的消化腺有,,消 化道内壁的消化腺有, 5. 是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6.能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能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 能初步消化。肠腺胰腺分泌的消化液含多种,能消化糖类、脂肪、蛋白质。 7.食物中的水,可以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 8. 淀粉开始消化的部位是,被口腔中的分解成,麦芽糖 最终被小肠分解成。蛋白质开始消化的部位是,但是也只能初步消化。最终在小肠被分解成。脂肪开始消化的部位是,最终脂肪在小肠里变成和。 二选择题 1.下列哪项不是小肠结构与消化机能相适应的特点() A 小肠长约5—6米 B 粘膜表面有许多皱襞和小肠绒毛 C 小肠绒毛中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D 小肠壁内有肠腺 2.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 A.口腔 B.胃 C.小肠 D.大肠 3.下列中哪项不是物理性消化() A 牙齿咀嚼 B 舌的搅拌 C 胃肠蠕动 D 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 4.下列食物中,不需经消化就能被直接吸收的有机物是() A 淀粉 B 蛋白质 C 脂肪 D 维生素D 5. 下列物质在消化道内不能被直接吸收的是() A 维生素 B 氨基酸 C 含钙的无机盐 D 麦芽糖 6.细嚼馒头,口腔内感觉有甜味,这是由于() A.牙齿咀嚼的缘故B.舌搅拌的缘故 C.口腔分泌消化酶的缘故D.与以上三条都有关 7. 在消化道中能消化蛋白质的消化酶来自() 1 唾液腺 2 胃腺 3 肝脏 4 肠腺 5 胰腺 A 1 2 4 B 2 4 5 C 3 4 5 D 1 3 5 8.下列哪种消化液对蛋白质食物的消化不起作用?() A.唾液 B.胃液C.胰液D.肠液 9.下列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不含消化酶的是() A 唾液 B 胃液 C 胰液 D胆汁 10. 关于脂肪在消化道内的消化,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脂肪开始消化开始于小肠 B 肝脏功能不好会影响对脂肪的消化 C 脂肪最终被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 D 消化脂肪的脂肪酶是肠腺和肝脏分泌 11.试管内有一些植物油,加入配制的消化液,充分振荡后,置入37℃的温水中,一段时

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三章-认知过程)

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三章-认知过程)

《心理学》公共课复习提纲 第二章认知过程 关键术语 认知: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于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现代心理学中的认知主要是指高级的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言语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人对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那种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 韦伯定律: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在一个刺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觉察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能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这个固定比例对不同感觉是不同的,用K表示,通常称为韦伯常数或韦伯比率。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注意:是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具有两种基本特征:选择性和集中性。 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清楚地观察到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久暂特性。 注意的起伏:注意短时间内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 注意分散:是指注意不自觉地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而被无关刺激所吸引。 注意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注意的转移:是指人有意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医学心理学-总论+认知过程

医学心理学-总论+认知过程 选择题(共10 题,每题10 分) 1 . (多选题)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按方法分类,包括() A .观察法 B .调查法 C .测验法 D .个案法 2 . (单选题)对于小孩来讲,那种记忆方法是更擅长的() A .形象记忆 B .运动记忆 C .逻辑记忆 D .情绪记忆 3 . (多选题)对于感觉适应的规律,正确的说法有() A .持续作用的强刺激使感受性降低 B .持续作用的强刺激使感受性升高 C .持续作用的弱刺激使感受性升高 D .持续作用的弱刺激使感受性降低 4 . (单选题)咬紧牙关忍住疼痛是() A .感觉对比 B .感觉的相互作用 C .联觉

D .以上都不对 5 . (单选题)心理现象包括() A .心理过程 B .人格 C .以上都对 D .以上都不对 6 . (单选题)短时记忆的容量,如果以组块为单位来衡量,一般为() A .3-4个 B .5-9个 C .6-10个 D .7-11个 7 . (单选题)学习两种不同但又彼此类似的材料时,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前面学习的材料会产生干扰作用,这种现象属于() A .间隔效应 B .前摄抑制 C .倒摄抑制 D .记忆衰退 8 . (单选题)《黄帝内经》所提出的“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观点,符合哪一种医学模式的特点() A .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 B .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

C .生物医学模式 D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9 . (单选题)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印象仍保持相对不变,这是知觉的哪种特性() A .知觉的选择性 B .知觉的整体性 C .知觉的恒常性 D .知觉的理解性 10 . (单选题)从明亮的室外进入昏暗的房间,可能会经历哪种感受性的变化() A .适应 B .感觉对比 C .感觉的相互作用 D .联觉

心理学《认知学习的过程》归纳总结

第二节认知学习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 认知理论将学习的过程概念化,探讨信息是如何接收、组织、贮存和提取的,并探讨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性质以及它们是如何变化的. 以过程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学习过程(learning process)可看作是信息的收集、加工、贮存和在需要时提取出来加以运用的过程。 学习过程涉及:刺激-〉感觉记忆-〉注意-> 知觉-> 短时记忆-〉长时记忆认知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型 认知学习过程 一、早期加工二、短时记忆三、长时记忆四、元认知 早期加工 一)感觉记忆 ?进入视线的=知觉的? ?进入视线的>知觉的? 感觉记忆的性质 ★感觉记忆也称瞬时记忆、感觉登记,是感觉刺激停止后所保持的瞬间映像,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信息保存时间非常短暂,大约0.25—2s,大部分迅速消退。如果延迟回忆,成绩迅速下降。 ★是一种原始的感觉形式,是记忆系统在对外界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之前的暂时登记。★容量较大,但只有一部分信息进入短时记忆。 二)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选择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稳定性(持续性注意)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动上。 注意的选择性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

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分配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注意的转移 ?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指向和集中的对象,而把注意指向于其他的对象上. ?注意的分散(分心) 由无关刺激的干扰或单调刺激的长期作用引起的,使人发生兴趣的或强烈地影响情绪的刺激也会引起注意分散。 注意的类型: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做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有目的,但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避免分散注意、内容丰富、生动活泼】 ?运用有意注意规律进行教学【加深理解、了解任务、自我提醒、和命令、智力与外部活动结合】 ?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注意发展特点组织教学 ·吸引注意的策略 (三)知觉学习者对从感觉记忆中获得刺激信息附加意义的加工,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的认识。 知觉的特征:对象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适应性 一、选择性/对象性 二、整体性(组织性) 知觉的对象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我们并不把它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 三、理解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四、恒常性 当知觉对象的刺激输入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的时候,知觉形象并不因此发生相应的变化,而是维持恒定。 五、适应性 当视觉输入发生变化时,我们的视觉系统能够适应这种变化,使之恢复到变化前的状态。 ?斯特拉顿的研究 错觉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 感觉记忆向短时记忆的转换 ?感觉记忆中只有能够引起个体注意并被及时识别的信息,才有机会进入短时记忆. ?与长时记忆无关的或者没有受到注意的信息,在感觉记忆中很快就消失了。 短时记忆 又称工作记忆,是我们当前能意识到的记忆,包含正在思考和操作的信息(20s-1min), 短时记忆里的信息来自于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过渡环节。 短时记忆的容量 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个组块

药理学习题一(绪论、药物代谢动力学)练习题库及参考答案

药理学习题一 第一章绪言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药理学 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人体和病原体)相互作用的科学。包括药物效应动力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 2、药物效应动力学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原理的科学 3、药物代谢动力学 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即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二、选择题: 1.药物是( B ) A 纠正机体生理紊乱的化学物质 B 能用于防治及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C 能干扰机体细胞代谢的化学物质 D 用于治疗疾病的化学物质 E 对机体的滋补、营养作用的化学物质 2.药理学主要研究( E ) A 药物理论 B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 C 药物对病原体的作用 D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E 药物和机体的相互作用 3.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为( B ) A 药物理论 B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 C 药物对病原体的作用 D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E 药物和机体的相互作用 4.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为( D ) A 药物理论 B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 C 药物对病原体的作用 D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E 药物和机体的相互作用 三、多项选择: 1.药理学研究的内容有( DE ) A 药物的含量 B 药物的鉴定

C 药物的制作 D 药效学 E 药动学 2.新药的研究三个过程有( ABD ) A 临床前研究 B 临床研究 C 毒性实验 D 售后调研 E 药效学实验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一、单项选择: A型题: ⒈关于口服给药错误的描述是:( B ) A口服给药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 B在各种给药途径中口服吸收最快 C口服给药不适用于首过消除多的药物 D口服给药不适用于昏迷病人 E口服给药不适用于对胃刺激大的药物 ⒉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C ) A永久性 B对药物的作用没有影响 C可逆性 D加速肾小球滤过 E体内分布加快 ⒊不直接产生药效的药物是:( B ) A经肝脏代谢了的药物 B与血浆蛋白结合了的药物 C在血循环中的药物 D到达膀胱的药物 E被肾小管重吸收的药物 4.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不包括 ...:( D ) A药物本身的理化性质 B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 C机体的屏障 D应用剂量 E细胞膜两侧的pH ⒌细胞膜对大多数药物的转运方式是:( A ) A单纯扩散 B过滤 C易化扩散 D主动转运 E以上都不是 ⒍生物利用度是口服药物:( E ) A通过胃肠道进入肝门脉循环的份量 B吸收进入体循环的份量 C吸收进入体内达到作用点的份量 D吸收进入体内的速度 E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份量和速度 ⒎药物的血浆半衰期是:( D ) A 50%的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所需要的时间 B 50%药物生物转化所需要的时间 C 药物从血浆中消失所需时间的一半 D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E 50%药物从体内排出所需要的时间 ⒏一般来说弱酸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 C ) A解离多,易通过生物膜 B解离少,不易通过生物膜 C解离多,不易通过生物膜D解离少,易通过生物膜 E解离多少与酸碱性无关 ⒐药物在肝内代谢后都会: ( C ) A毒性消失 B经胆汁排泄 C极性增高 D毒性减小 E分子量减小

《社会心理学》第二章

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认知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1、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认知是包括感知、判断、推测和评价在内的社会心理活动,而不仅仅局限或等同于其中的某一过程。例如,一个人对于他人在许多场合下的行为做出了相同的判断以后,就有可能把一些相对稳定的印象归结到那个人的身上,推测他以后在类似的情境中,将会产生类似的行为。如果一个人在许多场合下都很兴奋、激动,就可以推测他在类似的情境中也会产生兴奋、激动的行为。人们就是通过社会认知来推断他人的行为的。 人们对他人的行为进行推测与判断时,往往根据自身的经验认识他人当时潜在的心理状态,即所谓“以己度人”。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往往认为他人的心胸也是宽广的。但在实际生活中,这种推测与判断往往会发生偏差,特别是在复杂的情况下,判断他人的情绪状态与行为动机更加容易发生错误。 2、社会认知的依据:即认知者凭什么来推测判断他人的心里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 一是依据认知者的过去经验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 二是依赖认知者的思维活动,包括某种程度上的信息加工,推理分类与归纳, 因此要正确地认知他人就需要有较强的思维能力。 例:因为你经常与某人打交道,非常了解他,知道了他在某种情形下或在某种态度上的行为后经常会产生某种相应的行为态度。 如:某女孩一挨批评就抹眼泪,当他又犯错被老师叫去时,同学 们就会推断,她肯定又会哭鼻子,或看见她红着眼睛从老师办公室出来,就会推断,她肯定又被老师批评了。 人们对他人的行为进行推测与判断时往往根据是自身的经验与体会来认识他人当时的潜在的心理状态,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即所谓的以己度人,因此这种推测与判断往往容易发生偏差,尤其在复杂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例:说别人推测错误时,常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或“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 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固有的认知结构。因此,即使是同样的社会刺激,由于各人的认知结构不同,其社会认知也必然会表现出种种不同的特征。 1.认知的选择性即人们根据社会刺激物的社会意义的性质及其价值大小而有选择的进行社会认知。 人们对于社会刺激的态度不同,在认知上也不同,可能认知也可能不予认知。这固然与社会刺激物本身的强度有关系,但所谓强度,主要不是社会客体本身的物理强度,而是其本身的社会意义的性质及其对认知者来说价值的大小。也就是说,它给人们带来的是奖励还是惩罚,是有益的还是无益的,如果估计某种社会刺激将给自己带来奖励,有益于自己,就会选择它作为认知对象。相反,如果它将给自己带来惩罚,或者对自己不利,就会采取置之不理或逃避行为,不以他为认知对象。 可见,人们是根据社会刺激物的社会意义的性质及其价值大小而有选择地进行社会认知的。简单地说,人们是根据社会刺激物是否对自己的生活、工作有用及有用的程度大小来决定取舍的。 例:人们知道够买福利彩票,既有益于社会,又有益于自己,一方面有可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甚至巨额的回报,另一方面可得到社会赞许,获得精神汇报,因此人们会争相购买。 2.认知反应的显著性

认知过程学习资料

认知过程

一、认知过程: 1、注意 注意的特征: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的分类: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 2、感觉 感觉的基本规律:感觉的适应、感觉的对比、感觉的补偿、联觉3、知觉 知觉的特征: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 4、记忆 记忆的分类: 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形象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根据信息加工和储存内容的不同: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 根据时间的长短不同: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再现 遗忘的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①学习材料的性质 ②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③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④记忆的方法。 ⑤时间因素 ⑥识记的态度

⑦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5、思维 思维的特征:(间接性、概括性、) 思维的过程: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分类、具体化和系统化。 思维的种类: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知觉思维、分析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再造思维、创造性思维、经验思维、理论思维。 二、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如何提高记忆)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三、复习方法: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做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 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7、掌握复习的量、坚持适度超额。(150%) 四、情绪情感过程: 情绪的分类:心境、激情、应激情感的分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五、意志过程: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练习题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练习题 一.选择题 1.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是靠消化系统来完成的.如图是组成人体消化系统的部分消化器官.下列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①分泌的消化液含有消化脂肪的酶 B.②能分泌初步消化蛋白质的酶 C.③分泌的消化液含有多种消化酶 D.④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2.人体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A.胃B.小肠 C.大肠 D.肝脏 3.小肠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都是由小肠吸收的 B.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C.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中,除胆汁外,都含有消化酶 D.小肠绒毛壁和其内的毛细血管很薄,由一层细胞构成 4.如图表示人体消化道内吸收营养物质的一种结构.该结构的名称及 其能够吸收的部分物质分别是() A.小肠皱襞;甘油、氨基酸B.小肠绒毛;脂肪微粒、水 C.小肠绒毛;维生素C、脂肪酸D.十二指肠;葡萄糖、无机盐 5.如图为消化系统的部分结构,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1是胆囊,贮存的胆汁能乳化脂肪 B.2是小肠,它的内表面有许多皱襞 C.3是肝脏,属于消化道外的消化腺 D.5是胰腺,分泌的胰液中含胰岛素 6.能促进脂肪消化,但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来自如图中的() A.①B.②C.③D.④ 7.蛋白质在人体消化道内最终消化为() A.氨基酸B.葡萄糖C.甘油 D.脂肪酸 8.如图表示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在消化道中各部位(依次用甲、乙、丙、丁、戊表示)被消化的程度.图中表示脂肪消化过程的曲线是() A.a B.b C.c D.a、c都是 9.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叫 ()A.消化 B.吸收 C.排泄 D.消化和吸收

消化与吸收练习题备课讲稿

五消化与吸收 一、填空。 1、消化器官有:()、( )、( )、( )、( )、( )、( )、( )。 2、在消化系统中,大块食物被切割、磨碎成小颗粒,然后,被()分解成更小的微粒过程叫()。消化后的()穿过小肠壁进入()的过程叫吸收。 3、高度的酒精让( )加班加点地解毒,虽然还动员( )和( )来帮助,但仍感到力不从心,高强度的工作,使它的许多( )受到了致命损害。 5、吃的太多太杂,( )的分泌物不能满足需要,还会使( )受累。 6、暴饮暴食、过多的油腻食物以及大量饮酒,会使( )充血水肿,急性发炎,然后坏死。 7、医生将光导纤维制作的( )一端,沿人体内的( )或( )导入病人体内,对食物、肠、胃、气管、肺、膀胱、关节甚至( )等器官和组织进行检查。通过( )是另一端看到器官内部的情况。 8、食物在消化过程中所经历的各个消化器官( ),共同组成了人体的( )。 9、消化后的营养物质通过( )被送往全身各处,来满足其他器官的需要和身体的正常活动。 10、肝脏和胰脏是消化系统的两个重要的( )。 11、在日常生活中,和消化系统有关的疾病主要有( )、( )、( )、( )等。 12、人体营养物质的吸收主要在( )内进行,同时,( )也承担一些吸收营养的责任。 13、人体的消化液包括()、()、()、()和()等。 二、选择。 1、在人体各种系统中,摄入和吸收供人的生命延续的营养的系统是( )。 A. 消化系统 B.呼吸系统 C.神经系统 D.血液循环系统 2、消化系统中,负责解毒的器官是( )。 A. 肺 B.胃 C.肝脏 D.胰脏 3、食物首先要经过的消化器官是( )。 A.口腔 B.胃 C.大肠 D.小肠 4、吃饭时看书会( ) A.分散精力,使饭粒进入气管 B. 减少消化液的分泌,影响食物消化 C. 帮助记忆 5、( )在消化系统中起主要作用。 A.肺 B.胃 C.肝脏 D.胰脏 6、过渡暴饮暴食,可能引发的疾病有( )。 A. 肺炎 B.龋齿 C. 急性肠炎 7、消化、吸收后的营养物质是通过( )输送到全身各处来满足其它器官和身体正常活动的。 A. 胃 B.大肠 C.小肠 D.血液 8、除了肝脏外,在我们身体中哪一个器官的损害最大。( ) A. 胃 B.口腔 C.肾脏 D.大肠 9、观察人体中的器官时,如胃科医生常用的仪器是( ) A.望远镜 B.内窥镜 C. 显微镜 10、大量的饮酒,对我们的身体中哪一个器官的伤害最大( )。 A.心脏 B.肝脏 C.胃 D.气管 三、判断。 1、人体的消化系统由口腔、胃、小肠、大肠等组成。() 2、大块食物被切割、磨碎成小颗粒的过程主要是由口腔来完成的。() 3、多吃些油腻食物会使身体更健壮。() 4、食物从进入人体到排出体外,整个过程并不经过肝脏,因此,肝脏在整个消化系统中不起作用。()

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三章-认知过程)

《心理学》公共课复习提纲 第二章认知过程 关键术语 认知: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于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现代心理学中的认知主要是指高级的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言语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人对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那种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 韦伯定律: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在一个刺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觉察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能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这个固定比例对不同感觉是不同的,用K表示,通常称为韦伯常数或韦伯比率。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注意:是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具有两种基本特征:选择性和集中性。 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清楚地观察到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久暂特性。 注意的起伏:注意短时间内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 注意分散:是指注意不自觉地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而被无关刺激所吸引。 注意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注意的转移:是指人有意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七年级生物下册消化和吸收练习题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预习提纲: 1. 食物中的、和都是分子大、结构复杂的有机物,进入消化系统后,逐步分解成的物质才能被人体吸收。这个过程叫做。消化主要是通过多种的作用而进行的。 2.口腔中有酶,胃液中有酶,肠液、胰液中有消化、和 的酶。胆汁也是一种消化液,但是胆汁中没有,对脂肪有消化作用。3.口腔是系统大开始部位,里面有、和导管的开口。 和在口腔中不被消化,只有淀粉在的作用下,部分转变 成, 还需要进一步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因此口腔只具有初步消化的作用。 4.消化系统是有和组成的,消化腺可以分两类:有的是位于消化道外的大消化腺,如;有的是分布在消化道壁内的小腺体,如。 5.食物在消化道内经过消化,最终分解成、等物质被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的,表面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 ,这就大大增加了小肠的,小肠的和特点,大大增加了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小肠是人体的主要器官。各种营养物质在小肠等处吸收后,随着内壁血管中的运往全身。 知识闯关 ( ) 1.既能消化淀粉又能消化脂肪的消化液是哪一组? A、唾液和胃液 B、唾液和肠液 C、肠液和胆 汁D、肠液和胰液 ( )2.试管中有一些植物油,加入配制的消化液,充分振荡置于37摄氏度温水中, 一小时后植物油不见了。配制的消化液可能是 A、唾液、胃液、肠液 B、胃液、唾液、胆汁 C、胰液、肠液、胆汁 D、肠液、唾液、胰液 ( )3. 当体内胆汁分泌不足时,将主要影响以下哪种物质的消化?() A、豆腐 B、米饭 C、肥肉 D、瘦肉( )4.某严重肠梗阻患者,由于组织坏死,切除了近4米的小肠,手术后其消化功能仍正常,这是因为 A、口腔和胃有消化功能 B、胰腺仍能分泌胰液 C、大肠也有吸收功能 D、保留了十二指肠 ( )5.制药厂常把一些药物封装在淀粉制成的胶囊中给人服用。根据淀粉在消化道内的消化情况分析,其原理是() A、装在淀粉胶囊内,药物需慢慢渗出 B、胃不能消化淀粉,胶囊可经胃进入小肠 C、胆汁不能消化淀粉 D、淀粉在口腔内初步消化,便于吞咽 ( )6.下列哪项不是小肠的结构与吸收机能相适应的特点()

吸收练习题说课讲解

吸收 填空: 1.吸收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脱吸操作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用的脱吸方法是__________等,脱吸操作又称为_________ 的再生。 3.亨利定律是_______溶液的性质,而拉乌尔定律是__________溶液的性质,在_________-_的条件下,二者是一致的。 4.双膜理论的要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公式1/Kg=1/kg+1/Hkl成立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用水吸收某混合气体中的溶质NH3,则传质阻 力主要集中在____膜,其传质过程属于_______________控制。 6.在填料塔的设计中,有效填料层高度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乘积,若传质系数较大,则传质 单元高度________,说明设备性能_____.,传质单元数仅与_______________和分离要求有关,反映吸收过程的___________。 7.用纯溶剂吸收某溶质气体,要求回收率大90%,若要将其提高到95%,最小液气比应变为原来的_____。若采用增大压强的 措施,压强应提高到原来的_________。 分析下列因素变化对吸收率的影响: (1)降低吸收温度 (2)气体处理量增大一倍 (3)溶剂进口浓度增加 8.最小液气比(L/V)min只对()(设计型,操作型)有意义,实际操作时,若(L/V)﹤(L/V)min ,产生结果是 ()。 答:设计型吸收率下降,达不到分离要求 9.已知分子扩散时,通过某一考察面PQ 有三股物流:N A,J A,N。 等分子相互扩散时: J A()N A()N ()0 A组分单向扩散时: N ()N A()J A()0 (﹤,﹦,﹥) 答:= > = ,< > > 。 10.组分A通过一定厚度的气膜扩散到固体催化剂表面时,立即发生化学反应 A(液)=2B(气),生成的 B离开表面向气 相扩散。记 J A,J B分别为组分A,B的扩散通量,N A,N B 分别为组分A, B的传质通量,则在稳定扩散条件下 (1)A |N A|=0.5|N B| B |N A|=2|N B| C |N A|=|N B| D N A,N B的关系不能确定 (2)A |J A|=0.5|J B| B |J A|=2|J B| C |J A|=|J B| D J A,J B的关系不能确定 答: 11.气体吸收时,若可溶气体的浓度较高,则总体流动对传质的影响()。 答:增强 12.当温度升高时,溶质在气相中的分子扩散系数(),在液相中的分子扩散系数()。 答;升高升高 13.A,B两组分等摩尔扩散的代表单元操作是(),A在B中单向扩散的代表单元操作是 ()。 答:满足恒摩尔流假定的精馏操作吸收 14.在相际传质过程中,由于两相浓度相等,所以两相间无净物质传递()。(错,对)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的学科,即研究人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知觉、语言、智能、表象、思维、推理、问题解决、概念形成和创造性。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的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心加工心理学。 信息加工理论:20世纪50年代末、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推动了信息加工理论,用计算机对信息的输入、存储、加工过程来解释人的认知过程的理论。 信息装置:即把人视为一个接受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的传递装置。 信息编码:即一套信息加工的特殊规则。(它把消息、信号、符号或事物的状态,理解为是由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由一种能量媒介物转换成另一种能量媒介物,或由一种物理状态转换成另一种物理状态的过程。) 通道容量:即在一定时间内一个通道所能传递的信息的有限性或极限性。 符号操作系统范式;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象征的系统)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又被称为“信息处理模型”、“符号处理模型”、“串行处理模型”等。1968年佩泊特出版《感知器》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符号操作系统范式把人看作一个“信息处理系统”,或者称作“符号操作系统”。代表人物纽韦尔和西蒙等人。 符号:就是模式,任何一个模式只要它能和其他模式相区别,它就是一个符号。 信息加工系统:是指能够接收、存储、处理和传递信息的系统。由记忆装置、加工器、效应器和接受器组成。 联想记忆;安德森和鲍威尔提出:首先分析简单的命题句子,并把分析后的句子输入到存储器中保持,当出现新句子时,调动已经存储在“网络知识库”中的信息来回答或解决问题。 适应性控制;即思维的适应性控制。安德森提出的有关一般性知识存储的认知模型,用程序来说明知识的组织和表象概念的激活过程,并对陈述性知识和程序进行区分。 联结主义范式:20世纪80年代兴起,联结主义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的本质在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强度,以及它们之间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即对信息进行并行分布式的加工处理,这种联结与处理是连续变化的模拟计算。其实质是用数学与计算模型的说明人类心智的过程与特点。 通用问题解决程序;由纽韦尔和西蒙设计,采用启发式程序,用“手段一目标分析”方式,把问题的解决程序通过提出一些子目标的办法一步一步地缩小初始状态和最终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异,最后解决问题。 计算机隐喻是指把计算机作为人脑功能的一种心理模型,从中引申出人的认知过程或心理活动是一种“计算”的观念。 抽象分析方法:又称为会聚性证明法,是指采用人与计算机之间的功能类比,并以其他实验分析为辅助,通过结合与抽象,以推理、判断的方式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 计算机模拟方法:指用计算机来模拟、检验、发现人的认知活动及其行为表现的规律的研究方法。 流程图式是指以作业图或信息流程图的形式表示人的心理活动,并以此分析人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方法。 信息加工流程模式:由于认知心理学把人视为计算机式的信息加工系统,因此经常采用流程图的方式来分析与概括人的信息加工过程,它是一种简明、扼要地说明人的心理上活动过程的具体方法。(图例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